小学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信息技术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信息技术调研报告

篇1

截止到2006年7月,项目分别为分布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一百所初中建设了计算机教室,并已全部投入使用;培训了项目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项目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项目还委托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计算机教室的创新教学应用活动,计算机教室已经不同程度地被运用于项目学校的学科教学中。实践证明,项目改善了农村初中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项目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率,促进了项目学校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而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项目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尽管实现了项目学校间基础设施条件的均衡,项目学校学科教学应用的水平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之间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

为了加大对项目学校的支持,探索促进项目学校办学水平均衡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直接支持下,项目于2006年4月又启动了一项研究课题《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推动中国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课题将以推动百间计算机教室深层次有效应用为主线,探索和总结运用信息技术促进项目学校间均衡发展的途径和有效策略,进而为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研究课题的目标

课题的主要研究目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通过对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和问题的研究,提出影响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归因,特别是制约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对策。

2.概括适合农村地区初中计算机教室教学应用的有效模式,提出不同水平的项目学校资源配置的建设方案,总结项目学校间资源共享的有效策略和机制。

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课题研究落实“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的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研究的科学性、实践性为立足点,进行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育与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转变学习方式,

课题研究注重百间教室项目学校之间以及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学校之间的交流,通过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秀教学经验和项目研究成果共享,提高教育效率和效能,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及学校所在区域中小学信息化的整体推进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把百间计算机教室作为在农村地区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培训基地,研究如何更快更好地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文化输送到边远的山区、牧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使广大农村教师迅速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会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百间教室中进行专家指导与教育教学实验,总结和提炼百间教室师生基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与学的案例,形成带有规律性的实践模式,因地制宜地迁移到其他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益上见到实效。

项目的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国际比较与国内行动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方法,以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水平。既要作前沿的国际比较研究、又要针对我国实际总结出适合广大农村中学教育均衡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并能够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学远程教育提供经验;同时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实际出发,针对农村初中在远程教育与信息技术应用中遇到的疑问和困惑进行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整理出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

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标,课题将开展以下六方面的研究活动。

项目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实验研究

调研农村地区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与问题;研制农村地区初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实验稿),开发适应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的学习资源并应用于教学;提出农村地区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归因与对策研究。

项目学校数字资源配置现状和配置方案的研究

调查项目学校数字资源配置和应用的现状。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建设思路和项目学校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研

究项目学校数字资源配置的合理方案。

百间计算机教室教学应用现状的研究

评估并比较百间计算机教室在东西部地区学校教育的应用水平,考察百间计算机教室对项目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对项目学校教师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影响,以及在项目学校学生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与问题,并比较东

西部地区百间计算机教室应用的异同。

百间计算机教室创新教学有效应用模式的研究

组织与指导“百间计算机教室”的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活动;对项目学校进行创新教学应用的指导,概括适合农村地区学校计算机教室教学应用的有效模式,探索如何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理念的改革和教育教学的创新。

不同学校间教师远程协作教研的实验研究

用“百间计算机教室”项目已经形成的网络,创建项目网上虚拟学习社区,以学科为单位,组织教师之间开展远程教研活动,促进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探索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促进教师之间均衡发展的途径。

不同学校间学生远程协作学习的实验研究

用“百间计算机教室”项目已经形成的网络,创建项目网上协作学习平台,以“中国地方体育游戏与文化”为主题,组织不同学校学生开展协作学习,在组织协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总结协作学习对促进学生之间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

研究课题的预期成果

项目预期将完成以下十个阶段成果和最终结果。

调研报告:“农村地区初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与问题”

调研报告:“百间计算机教室教学应用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百间计算机教室资源配置现状调研报告”

案例和资源:“计算机教室应用的优秀案例和优秀资源”

平台:“教师网上虚拟学习社区和网上协作学习平台”

方案:“农村初中数字资源配置方案及资源应用模式”

标准:“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实验稿)”

阶段报告:“适合农村地区初中计算机教室创新教学应用的有效模式”

阶段报告:“农村地区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归因与对策”

总报告:“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均衡,推动中国农村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研究课题的管理方法

研究课题分为两个子课题,子课题分别为《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策略研究》和《创新教学应用的有效模式及资源共享有效机制和策略的研究》。子课题分别由东北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牵头,组成两个子课题执行小组,两个子课题执行小组负责规划和实施子课题的研究活动,并按照计划提交课题阶段研究成果和最终成果。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微软公司共同组成研究课题管理小组,管理小组负责研究课题的规划、论证、预算,子课题的设立、审定、课题负责人的遴选,专家的推荐及专家咨询,子课题的,项目档案的建设,组织专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验收等工作。课题研究周期为2006年4月~2007年1月,共分三个阶段。

展望

研究课题将在不断推进百间计算机教室深层次教学应用的同时,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加速农村初中的改革和改革进程,真正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学校之间基础设施条件方面的差距。但是,由于农村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思想观念、教学方法、信息素养等方面的落后,信息技术不能像发达地区学校那样有效发挥作用,结果,造成投入浪费,教育水平差距不断加大。为了避免上述后果,研究课题特别注重探索和总结符合我国农村初中实际情况的资源配置方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农村初中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实验稿)、计算机教室有效教学应用模式;同时,通过组织不同水平学校间教师的远程协作教研和学生的协作学习,研究是否可以通过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起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作用,实现不同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思想观念和教学能力方面的均衡,进而,在条件均衡的情况下,实现不同地区学校间教学水平的均衡。

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软件外包;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4-8258-02

1 软件外包服务的基本内涵

软件外包服务主要是指企业选择的外部软件技术和服务资源,承担企业IT系统或者相应的软件应用系统的技术支持,实现服务业务流程的运营、维护和支持。就软件外包服务的类型而言, 其业务按照层次的由低到高,可以分为ITO、BPO、KPO三种外包形式[1][2]。就软件外包服务的业务特点而言,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呈现了外包业务规模稳步增长、服务外包业务仍以信息技术外包为主、服务外包业务以美、欧、日为主要市场、服务外包业务就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这样几个重要的特点[3]。就软件外包服务的业务地位而言,软件服务外包将为中国软件业不仅带来了经济上发展的机会,还有带来了先进软件开发管理流程,同时还带来了严格的软件质量控制体系。2010年,中国软件外包行业增长速度超过35%,增长势头较好,其中,BPO业务发展速度继续高于ITO业务,目前,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仍然以ITO为主,BPO为辅;以对日外包为主,欧美外包为辅;以外资企业为主,本土企业为辅。同时,BPO逐渐成为中国发展软件产业的主要方向[1][2]。

当前,中国作为全球软件服务外包的新兴力量,在软件外包服务行业的潜力和前景也颇受关注。对于软件外包服务行业而言,最重要的竞争资源是人才资源。一般来说,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应该具有人才结构的“金字塔”、知识储备的复合性、职业技能的实践性、沟通与交流能力的国际化以及个人素养的职业化这几个特征。

2 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

现状: 相关数据表明,全国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毕业生没有从事计算机相关行业的工作的有近30万人,多达35%。同时,有相关机构对国内100余家软件外包企业调研发现,来自学历教育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与企业的期望值之间一直存在较大差距,研究还表明,学生普遍缺少项目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一般很难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1]。因此,外包人才的培养成为制约中国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原因: 造成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不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是造成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不力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访谈,发现办学目标的扭曲、专业设置脱离市场需求、片面强调“就业率”,同时“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尚不健全都是导致高职外包人才培养不足的原因。

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的地方性与职业性特点,决定了它必须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职业岗位变化,及时开发“适销对路”的专业,以市场需求为中心,按照市场人才需要确定相应的专业。同时创新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体系,推动校企合作是解决高职软件外包人才培养不足的重要举措。

3 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本文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国家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软件技术专业为试点,培养 以适应武汉“1+8”城市圈以及光谷核心圈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综合设计学生应具有的知识、相关能力与素质,从而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办学体制和长效机制的创新,强化校企合作和产学合作,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无缝对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信息技术的实践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能从事技术文档编制和管理、软件代码开发、程序设计、软件测试、软件产品售前、售后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依托“武汉・中国光谷”的地理优势,服务区域经济,以广泛的校企联合为基础,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3.1 以“校企合作”基础,推进“工学结合”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软件技术专业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与武汉厚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光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惠普全球交付中心(武汉)、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无锡海辉软件有限公司等公司进行合面合作,在合作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成立厚溥班、微创日语班等订单班。在各合作公司的支持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及实训基地,培养“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引进企业人才资源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在2个企业小学期为基础“六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基础上,进一步设立更多细粒度企业小学期,研究与试行多学期、分段式教学组织。课堂教学以实现软件项目开发为目标,推选“四个真实”教学,实施 “工学交替、课堂与项目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软件技术专业的专业规范被确立为“教育部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规范”,得到推广应用。

3.2 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校中厂”、“厂中校”建设

在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程度,邀请惠普(武汉)、上海微创、无锡海辉等企业在二年级中选拔部分学生,到企业学习,组建培训班,建设“厂中校”。厂中校完全由企业根据自身岗位及项目需要设定教学内容,选派教学导师,由各项目组优先从培训班中选拔人员直接进入项目组承担项目开发任务。创新学生课程考核方式为“学分替换”,在厂中校中的学生,对应课程由项目组领导及人力资源部合作完成成绩评定,不参加校内课程考核。

在合作企业的指导下,软件技术研究中心升级为软件技术研究所,承担各类横向课程研究与开发任务,建设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吸收学生直接加入项目组,承担学生的实践指导工作。引进“武汉蓝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到校内,全面实现“校中厂”,在接受校内专任教师为员工的同时,承担学生实践教学任务。

3.3 以企业为支点,建成开放的网络化不间断服务共享型实训基地

依托光谷软件园、中关村软件园、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湖北省软件协会以及武汉市软件协会,整合社会资源,拓展校企合作渠道,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顶岗实习项目,按照“阶梯式分段教学组织”安排,为学生提供从“企业体验”、“岗位认知”、“技能训练”和“顶岗实践”等各类实习实训,实现了校外实习实训与校内教学活动融为一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就业基地融为一体;学生校外实习实训过程与企业选拔人才过程融为一体。

3.4 课堂企业化改革,实施“四个真实”教学

引进企业管理,教师转换角色为“项目经理兼技术导师”,学生转换角色为“企业员工”,教学任务按软件项目的工作成果进行划分,教学单元以软件项目工作任务为单位,教师与学生按企业员工身份完成教学任务,实行企业绩效考核方式对教师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试行以“虚拟工资”替代考试成绩的考核形式,实施“四个真实”教学:

1) 真实环境: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学生接受企业制度管理

2) 真实项目:引入企业项目实践,学生练就过硬开发技能

3) 真实身份:设定企业岗位身份,学生加强职业素养

4) 真实压力:施加企业进度压力,学生提高工作能力

4 结束语

在这种基于校企合作的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软件技术专业外包人才培养中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毕业生连续多年成批量进入惠普全球交付中心(武汉)、上海微创软件有限公司、无锡海辉软件有限公司等先进的国际外包行业巨头就业。在学生技能大赛中也取得了喜人的优异成绩,获得的奖项主要有第二届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1名、一等奖多名和团体总成绩排名第2高职组总成绩排名第1的好成绩,微软“校园之星”大赛华中区复赛第一名、全国总决赛第5名、全国高校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大赛全国总决赛冠军等。而且近年来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4%以上,教学质量已由培养少数优秀学生阶段进入了全面质量优化阶段。

参考文献:

[1] 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需求与培养状况调研报告-百度文库[EB/OL]..

[2]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人才需求与培养状况调研报告(PDF版本)-百度文库[EB/OL]..

[3] 商务部刘向东:服务外包产业呈现四大特点[EB/OL]. http:///249/12643749.shtml.

[4] 《中国业务流程外包(BPO)市场2007-2012年预测与分析》[Z].

篇3

关键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改;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秋季学期以来,在学院领导的关心指导和思政部全体教师以及所有大一新生的努力下,我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改革如期逐步实施,并初步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

“翻转课堂”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及其拓展,课堂展示成为学生热情参与、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重要载体。《基础》课注重知、情、意、信、行的有机协调,旨在促进学生信道仿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而《基础》课堂教学传统的“师讲生听、师讲生记”,填鸭式满堂灌的单向传授,没有尊重学生对象的内心需求和个性特点,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易遭受学生的冷漠对待甚至逆反抗拒,“翻转课堂”改革对《基础》课来说,融课内课外于一体,把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点播指导相结合,是“以生为本,强化服务”科学理念的贯彻落实,是情景教学、视频教学、案例教学、渗透教学等多种方法的灵活实施,也是教学评价过程性、民主性、公正性的鲜明体现,有利于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环节与流程,营造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氛围,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参与,帮助学生在自身喜爱的内容与形式中自主建构生成正确理论观点。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思政部全体教师预先对《基础》课程学生学习问题与合理建议进行广泛调研,通过集体钻研“翻转课堂”相关基本理论和成功范例,在“翻转课堂”改革实施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理念思路、宗旨目标等方面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同时依托常态务实的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对“翻转课堂”改革的宣传动员、题库建设、实施时长、实施步骤、实施形式、评价标准、跟踪反馈、结果运用、资料整理等进行了交流讨论,群策群力,拟定了《基础》课“翻转课堂”改革实施方案书以及各种评价表格;对“翻转课堂”改革实施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学生态度不认真不严肃,学生展示流于表面浅薄、脱离教材、观点倾向偏激、学生评价主观随意、课堂纪律秩序松弛、照本宣科、交叉重复等等问题加强有效调控与及时矫治,切实保障了“翻转课堂”改革的顺利推进和实效取得。

自本学期《基础》课“翻转课堂”改革实施以来,思政部教师的课堂教学普遍受到学生的好评,教师们因此增强了教学效能感。随着课堂艺术性、趣味性、感染力、吸引力的提高,学生们倾心投入、主动参与,立足于自身认知水平与兴趣实际,采用了PPT展示、讨论、辩论、歌曲演唱、音乐舞蹈欣赏、情景剧表演、调研报告、微电影拍摄、观后感分享等多种课堂展示形式,在愉悦享受和深刻感悟的氛围中内化了课程知识理论,在不断反观对照中提升了自身思想道德与遵纪守法素质,学生的艺术审美、调查研究、团队制作、课件制作、口才表达等各种能力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初步实现了传递正能量,激感共鸣,拂拭心尘干扰,导人向善,固化本心,锤炼坚强意志,强化行为一体化遵守等课程目标宗旨。

参考文献:

[1]张渝江. 翻转课堂变革[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10)

篇4

一、三座智慧“桥梁”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融和,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整合、融通、拓展、求变。研训+互联网的实效,根本性的突破是人力资源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如何研发人力资源?这是教师专业发展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区域教育研修机构要有作为,努力拓展服务空间,建设三座智慧“桥梁”。

第一座是鹊桥。来自中国民间传说的鹊桥寄寓了渴望沟通交流、实现结缘团圆的美好愿望。研究型服务体系是为各校之间、各校与教育研修机构之间、区域与高校及科研单位之间、区域与国际之间、教学业务与行政之间搭桥牵线,尤其是需面向资源相对不足的学校、幼儿园,搭建个性化的智慧鹊桥,为需要支持的学校提供值得信赖的后盾支撑,形成优质资源辐射网,实现多元联动。

第二座是风雨桥。风雨桥是我国云贵等地供行人过往躲风避雨的桥。构建“研究型服务”体系就是要与学校风雨共济,有面向区域的整体设计和落地的具体举措,抓好四大项目: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培养规划、区域课程改革推进策略、研训文化建设、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建设,这是教育研修机构在助力行政和学校,整体推动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育评价等领域改革的信心、责任和担当。

第三座是跨虹桥。跨虹桥面向的是需要提升品牌的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集中力量积极总结、提炼、升华及推介学校在课改改革、文化与办学成就的力度。如加强优秀教师资源、优质课程资源、品牌特色资源的高端平台搭建、宣传推广,让学校、教师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格局。

二、三股改革“激流”

教育研修机构应将研训机制、教研方式、科研模式三合一,三股“激流”交互,形成源头活水,浚通区域教育生态系统。

1.以教师专业发展贯穿始终

教师专业发展始终是教育研修机构的关注点。未来五年,新教师将成为区域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发展决定了教育未来发展的高度和品质,精准物色,整体设计教师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成为重点。

如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在贯彻和落实浙江省分层、分类教师研修工作指导思路下,结合江干区教师队伍建设实际,设计并架构了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江干“T”型研修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以全员研修、新教师培养、骨干教师培养、班主任培养、干部培养、民办教师研修、研修者研修等七大研修模块为横轴,开展分类研修;以不同层次教师群体深度研修为纵轴,开展分层培训。如“骨干教师”的培训,建立了“三层次骨干教师―新锐教师―二层次骨干教师―精锐教师―名师培养”这一纵轴,实施分层进阶式培养。经过实践探索,既惠及全区教师,又兼顾个体“全面发展+个性需求”的江干区教师专业发展“T”型培养模式为江干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队伍。“十二五”期间,江干区新培养国家、省级优秀教师166名,拥有特级教师22名,实现各所学校、各类教育名优教师全覆盖,成功创建“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实验区”,同时,采用“一网通”,整合江干教师研训网资源,建立五年全程性、过程性电子档案系统,实现各种培训、资讯、作业、评价等“一网通”,其中部分资源对外开放,让教师的过程性发展处于公众的视野中,锻造一支可以传承精神的“激情、奉献、智慧”的江干教师队伍。

根据新教师逐年猛增实情,杭州市江干区启动“3+2”新教师培养计划,推动新教师培训方式变革。一是新教师暑期入职培训综合化(理论提升、素质拓展、职业规划、教育梦想演讲、拓展课程建设大赛,微课制作展示,培训展示汇报汇演)。二是实践培训常态机制化。分别与多所中小学联动,开设多场师生沟通技巧、即兴演讲训练、小班化培训、五项基本功大赛等培训;开展新教师特殊教育志愿服务工作和户外团队拓展活动;举行“钱塘新潮”新教师第二年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达20场。三是新教师培训评价形成性、发展性和综合化。暑期入职培训填写综合评价表,实践培训关注参与情况,课堂教学及时汇报情况。四是新教师培训分层实施。整体规划新教师培养五年规划,分层设计新教师五年培养方案,扎实完成新教师第一学期培训、新教师第一年180学时培训、新教师第二年集体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16学时培训,新教师第三年教科研能力提升12学时培训。在三年培养的基础上挑选部分优秀新教师实施新锐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构建“三年基础,两年提高”的“3+2”新教师课程体系,夯实新教师队伍发展基础,着力推出素养全面、有发展潜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青年教师。

2.以课程研究引领深度

“课程研究”是教育的撑杆。教育研修机构应立足解决问题,针对需求设计,强化这四类调研方式:基于实证的综合调研、基于主题的专项调研、基于问题的跟进调研、基于常态的集体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域学科教学报告、区域教师发展报告、区域学科质量报告、中小幼综合调研报告、试点学校跟进调研报告等3+2调研报告,做好研究提高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效能,让教研真正成为区域和学校的营养良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帮助学校改善师资良莠不齐状况。

比如,杭州市江干区提出了“以生为本、以标为纲、以学为主、以导为方”的“四为”课堂理念,通过拟定中小学各学科的“四为”课堂评价指标、梳理“四为”课堂理念的有效策略与路径、征评“四为”课堂教学优秀案例,从而推出了区域“四为”课堂新样态群,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有方向、有标准、有抓手。

3.以复合资源形成合力

积极利用国家、省市的教师培养政策,以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需求为导向,努力探索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方式,拓充研修资源,共同承担对区域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师教育的任务。杭州市江干区从2013年始,先后引入浙大课程所、杭师大、浙师大等高校资源,组建各具特色的研修共同体,形成了以本土优质资源为核心、以不同实施载体为路径的“1+N”研修共同w运作机制。同时,根据学校教师面临相似发展境遇的现状,构建“校际联盟”的教师专业发展新机制探索,整合联盟内各学校的发展优势,整体设计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与载体,为教师提供校际间相互学习、交流、借鉴的平台。

三、三道靓丽“景观”

教育研修机构应着力“课程、评价、智库”为主的三道“景观”,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基于“学生立场”的智慧课堂。“个性发展”的课程建设要做好三个研究:课程整合实施实践研究;开发多样化、个性化的拓展性课程;设计和逐步构建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国际理解课程。

二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评价。教育研修机构要建立基于标准的区域绿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区域学校的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不仅应该完善书面测试,而且要针对音、体、美、品德、科学实验、动手实践能力等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分时段推出基于“绿色质量”各学科评价方案,改进教育教学。

篇5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我区共有252名学员参加了“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项目的培训,包括:组织骨干教师利用暑期时间到教育学院参加集中培训;教育学院教授来我区送教上门,全区150名小学英教师接受教育学院的教授、专家传授知识;教育学院理科部李晶教授等来到了漷县中学,听取了校长的有关汇报,针对学校年青老师多、教师队伍富有活力并有一定的教科研基础这一有利条件,跟踪指导活动结合学校发展,以教师反思为切入点,安排了3次讲座。 并确定漷县中学为“绿色耕耘行动计划”课题研究试验基地。 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教育科研论文、调研报告、教学课件、个人成长案例、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等一系活动对推动我区新课程改革、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师在组织小学英语全员培训项目上大大强化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参训学员一致感到此次培训收获很大,这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在培训结束后,教育学院组织了以区县为单位开展得教学技能展示活动。我区代表队经过积极准备、认真训练,荣获教育学院组织的“20**年京郊小学英语技能展示”活动的“教学设计奖”,获得奖杯和奖状。

(二)学历教育

为提高我区教师学历层次,拓展学科专业知识,20**年在我开办学历教育班16个,共有学员1276人。20**年新招学历教育班四个,包括中文、教育学、英语本科班,小学艺术教育大专班,共计232人,录取率在75%。 研究生课程班:上半年已经结业5个班,共200人。20**年6月份新招生193人 ,目前已进入培训阶段。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组织了全区中、小、幼、职、成教师继续教育总结表彰会,认定通州区中、小、幼、职、成学校校本培训示范校12所,表彰先进个人32名。此项活动对下一阶段我区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五、20**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20**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2、培训的时间长。20**年暑假培训自7月10日至8月22日,每天都有教师在进行培训,时间达到了43天。平时的双休日也安排了培训,时间超过了“八五”、“九五”以来的任何时间的培训。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培训难度大。一是时间已过半任务却没有过半,逼人紧;二是教师培训大楼建设期间,需要的教学设备不能完全满足,硬件条件差;在此基础上要完成培训任务,难度较大。但是,在区教委和各基层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年的培训任务完成了,这使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再此表示深深地感谢。

篇6

孔子——儒家人性论的奠基者刘志筠

潍坊市中小学生预防近视调研报告李兆军

计算机动漫机群网络渲染技术平台应用实例邹东升

略谈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护郑东营

从内涵外延理论探讨英汉法律术语的不对等性都市家教(下半月) 刘畅,王玉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培养新型农民解瑞峰,王晓

我国环境风险评价及其应用研究林忠

发挥高校图书馆教育功能杜绝大学生不文明行为赵云启,田巍

基于齿轮振动现象视角下的球磨机防护技术问题探析张凯

新时期加强党内监督的思考张晓艳

对英语词汇自主学习的思考何君

提高高职院校教仪设备使用效益的研究与实践季晋艳,张鸿鸣,何国产,严春霞,施金俏,樊宏,叶均

交际测试理论在IELTS考试听力测试中的应用程春燕

激发小学数学学习兴趣之我见林保亚

浅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李晓林

绵阳市中学排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黄涛

新税法下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筹划邵苗苗

浅议高师音教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思路张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陈娅

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教学方法初探吴金艺

历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途径和方法燕莉

体育教学中应重视终身体育教育费华才

让朗读回归"原生态"季华艳

体育训练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吴翠华

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促使我成长——音乐课教学案例吴阳春

细节描写突显母爱深情——浅析孟郊《游子吟》杨杰

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皮佳

网络经济对中国证券的影响黄保达,黄福清,林宇赟

英语同义词在翻译中的选择任康银

太极拳与养生文化陈翔龙,吴文,刘庭杰

高中阶段学生的写作能力浅析秦瑞华

影响武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生化因素冯静坤

大学生营养与健康——早餐工程刘庭杰,吴文,肖明

与大学新生探讨的关于就业的几点问题张芳,赵云启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行为习惯荣莹

幼儿的审美力之培养韩艳

一朵教育了我的小红花贾晓辉

学前教育现状及策略孙阳

教师在自主性游戏中的角色定位都市家教(下半月) 张婷

一面永不倒下的旗帜王继刚,房明贵

尊重个性因势利导——改善高中英语低分档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夏爱林

对每个学生负责——怎样转化后进生许鸿浩

"对症下药"——转化后进生陈英

让批评蕴含人文关怀王虹

随机改变,上学生喜欢的数学课赵云生

陪孩子寻找"源头活水"陈萍

谈谈我们班的学困生余莉

本科学生应该掌握的几种学习方法胡玲翠

让孩子在体育课上找回童年的乐趣陈正林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赵建美,杨双,张秀霞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郭景侠

小学语文教学的亲身感悟喻芳蓉,任三怀

浅谈英语答题技巧甄琦,刘义飞

论语言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朱爱兵

科学识字,重在拓宽识字渠道胡晓霞

浅谈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周燕

通过高考题来例释强调句的用法及其考点邵君洲

浅淡高考中《离子反应》的复习程小群

烹饪系学生学好英语的重要性董亚萍

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多变性培养的实践与体会都市家教(下半月) 卢建彬

让学英语的"哑巴"者开口费俊

让课堂流放出生命的精彩——浅论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邱文婷HtTp://

语文课应该加强诵读能力的训练张国元

在开放的教学中张扬学生个性张敏

浅析初中现当代散文的个性化阅读张强

高校网络图书馆的建设郭淑兰

怎样提高初中英语差生的学习兴趣花艳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探析张素芬,刘建芹

情洒教坛虔守净土张长莉

让阅读为语文课堂添色彩张善玲

对素质教育研究的拓展与深化的思考黄永,云举淑

《小数的认识》练习课片段设计与反思林长龙

旅游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研究张英,王中利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培育毛新华

浅析中学信息技术课的课程整合模式郑得印

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索钟克成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何英

陈述与被陈述关系在教学中的运用蒋晓美

古代音乐之——华夏音乐的魅力李昕

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启发式方法的实现刘明忠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王霞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钟表张庆

浅谈物理学科的教与学雍桂平

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张颖娟

应让笔算代替口算吗吴荣前

因材施教,探讨职业中专数学教学方法翁国强

对农村职业中学政治教学的一点思考郝渊

试论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改革张献华

把握时代线索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浅谈《从宗教走向世俗》金盛

加强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提高农村地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何金模

有效思维高效课堂——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的思考郁英

新课改背景下中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与途径李冬蕾

议初中语文教学理念及变革刘洪林

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罗凤爱

如何上好初中新课改数学课曹东明

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都市家教(下半月) 李向民

小议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政治教学刘平

小学实施体育新课标的问题及反思谭志坤

数学新课程理念下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王小明

探索新理念下的初中音乐教学王玉美

生物教学在新课改下如何进行教学周家宝

从质疑中开始,在质疑中提升白才明

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学改革初探杜鹏

篇7

关键词:核心素养;多元文化;课程构建

G632.2

如今,伴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地球村”已经成为了现实。为了能够让小学生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发展,创新式、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成为必然。在此形势下,小学教育者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他们具备可以良好适应终身发展的必要品格与关键能力。基于此,笔者结合我国小学阶段的教学现状制定几点有效的教学创新措施,以期对新时期背景下小学生培养模提供借鉴。

一、引导学生体验国际课程,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为了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小学院校可以同其他国家建立起互动访问合作关系,让学生获得到异国他乡生活与学习的机会,在接受异国教育的同时更好的把握对方的文化特色与风土人情。以澳大利亚的境外修学活动为例,学生在参加澳大利亚的修学课程时,不仅可以感受到纯正的澳式英语环境,同时也能够在科学生活类课程中自行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在家政课程中学习插花和美食烹饪等,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在学习校园课程之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调研课题,将实地调研报告带回中国。除此之外,在接受多元文化的过程中,教育者也要注意在其中融入正缺的价值观念,以此来培养学生辨别优秀思想的能力,为审美素养的构建打好基础。

二、通过分科教学与课程整合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小学教育者需要着重考虑如下的两点问题:首先,处理好分科同整合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教学模式的整合工作即为将传统的学科教学转变为知识领域,除此之外还会涉及到主题教学与主题单元等多种教学方法。众所周知的是,每一门学科都具有着其独有的性质与核心知识,因此教育者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特点等因素来设计出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其次,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在过去,课程整合所指的即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整合,如果要细化到课堂中,势必就要看教育者的能力,如果其本身不具备整合的知识基础,无法同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情感互动关系,那么也很难达到整合后的多元文化课程教学效果。

以清华附小为例,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多元文化课程的构建体系,学校开始推行了“1+X课程”活动,彻底改变了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在校学习有机的融合到一起。“1+X课程”教育模式不仅保留了传统分科教育的优秀之处,同时还将德智体美劳这五项教育资源整合到一起,同时设置出如下五个主要的教学板块:社会与品格、健康与体育、人文与语言、科技与数学、审美与艺术。在课堂中,教育者会将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主要的教学重点,从而让学生从之前的“要我学”逐渐的转变到“我要学”的状态。

三、合作探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将信息科技纳入到核心素养中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在日后的多元文化课程构建过程中,小学教育者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多的为他们设计一些合作探究式活动,让他们在自主完成科学探究活动的同时获得更加丰富的感性体验。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育者在选择研究题目时需要尽可能的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处着手,深入到学生身边来了解他们的喜好与想法。例如,可供小学教育者选择的研究题目如下:“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隐藏在空气中的可怕杀手――雾霾”、“还我一双明亮的双眼――小学生近视眼调查分析”、“安安全全出门去,平平安安回家来,周边十字路口的交通安全状况调查与分析”等等。

四、博览文史,继承并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我国过去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并沉淀了无数优秀的文化内容,这些都可以被作为是小学多元文化课程的构建基础与文化源泉。在日后的教学课程中,小学教育者要进一步发扬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文化,以此来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与爱国情怀的作用。在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教育者可以从中挑选出有利于学生成长进步的文化资源,例如“谦和好礼”、“仁爱孝悌”等诸如此类的基本人伦守则;“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优秀道德品质等等。除此之外,教育者还要将学生的道德教育与身心培育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的关联到一起,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之上开设有关于西方文化的诠释课程,让学生可以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同时懂得如何鉴别西方国家的外来文化,从根本上培养小学生的涵养品德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在动态化的环境中得以构建,学校与教育者需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元素,为他们打造出不同类型的主题教育活动,以此来达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夏雪梅.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划分与干预实例[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7).

[2]涂元玲.论班克斯多元文化课程改革的途径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2).

[3]廖辉.多元文化背景中的课程资源开发[J].民族教育研究,2005,(2).

[4]朱小曼.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小学教育的使命[J].“1+X课程”专辑_顶层设计,2015,(13).

篇8

一、**市义务教育发展现状

(一)基本概况

我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208所,其中:小学168所(含教学点51个),初中40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4所,完全中学7所)。20xx-20xx学年度,全市小学师生比1:14.7,其中:城区小学师生比1:18.2,农村小学师生比1:12.7;全市初中师生比1:10.6,其中:城区初中师生比1:15.4,农村初中1:7.3。

(二)发展状况

1.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财政教育投入保持稳定增长。20xx年,全市义务教育经费预算内拨款59438.1万元,比20xx年53060.6万元增长了12

%,20xx年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6878元,比20xx年5886元增长了

16.9

%。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农村小学585元/生、年,初中785元/生、年;城市小学384元/生、年,初中530元/生、年)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两免一补”范围不断扩大,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同等享受免除学杂费、课本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全部享有生活补助并及时打卡发放到人。

2.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市义务教育校安工程建设于20xx年基本结束,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校舍,分别进行了加固或拆除新建,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安全有了切实保障。自20xx年起,我市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从图书(初中每生20册,小学每生15册)、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中小学实验室设备仪器及中小学教学器材(音乐、体育、美术、卫生、数学、地理)等4个项目,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技术装备。目前,已完成115所中小学装备任务,完成率达73.72%,余下学校将于20xx年底前全部完成。

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多措并举,着力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结合城市发展建设,城区相继新建了11所设施优良、功能比较完善的标准化小学,6所初中实施了扩容和配套设施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全市12个乡镇所在地的中心小学,分别建设了集学习、健身、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乡村少年宫”;结合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项目,在配齐配足常规教学设备、器材的前提下,努力加强中小学现代教育设施设备配置,“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的普及率逐步提高,40

所中小学更新了计算机教室,37所中小学的教室安装了教学电子“白板”,全市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不断扩大。

3.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得到加强。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按照新的标准,重新核定了全市中小学教师编制;建立教师正常补充机制,努力优化教师结构。20xx年以来,全市在师范类高校毕业生中,共招录156名中小学教师,重点向农村义务教育缺科教师学校倾斜,使中小学开齐课程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鼓励教师在农村中小学任教。对在农村中小学工作的教师,分别给予每月70元、100元的岗位补贴,坚持教师职务评聘须有农村学校1年以上工作经历,坚持城区补充教师从农村中小学公开选调;扎实开展师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健全完善了市、乡、校三级培训网络,**市教师培训基地通过了省级考评验收。仅20xx-20xx学年度,各层次、各类别教师培训达9000人次,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推进学校结对合作,以强帮弱共同发展。建立了城乡间和跨区域中小学结对合作机制,城乡学校结对合作数量进一步扩大,首批12所义务教育学校与庐阳区相应学校顺利对接。结对学校围绕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学实践、学生活动、质量提升等方面,进行全面交流帮扶,不断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办学水平。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打造一支骨干教师队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各类称号优秀教师3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00人,骨干教师330人,师德先进个人12人。一支由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组成的优质教师队伍已基本形成。

4.素质教育质量提升成效明显。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工作网络初步形成,以爱国主义读书教育、弘扬雷锋精神、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等活动为载体的德育工作效果明显。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科技活动有效开展。仅20xx年,我市中小学在参加省及合肥市举办的各项竞赛中,有近100项获奖。烔炀中学的机器人足球参赛队,荣获省一等奖并代表我省参加全国比赛,获得三等奖。人民路小学的书法选手,荣获全国中小学生书法大赛二等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体育列入中考科目并得到加强,适应学生全面发展而富有个性成长的新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中招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将省示范高中招生计划的80%分解到全市初中学校,城区3所省级示范高中顺利实行联合招生,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市义务教育与先进县区相比,与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还有相当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学现有布局不够合理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市区规模不断扩大,入住人口日益增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加,城区学龄人口不断上升。同时,受此影响农村学龄人口下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现有布局与适龄儿童少年就学不相适应问题比较突出。

1.主城区公办初中布点不够,容量不足,大班额严重。城区现有公办初中8所,位于主城区6所,城乡结合区2所。近年来,城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学人数逐年增加,20xx至20xx年平均每年递增4%,每年增加在校生约700人,其中:初中学校每年增加200人。20xx年,城区公办初中在校生7564人。从学生分布情况看,主城区二、三、四、七中四所学校在校生6673人,占城区公办初中在校生总数88.22%。就其规模容量而言,二、三、四、七中四所学校初中总规模为108个班,标准容量5400人,而实际在校生已超标准容量1273人,导致各校班学额都在58人以上,均超过了省定50人以下的班额标准,三中和七中甚至存在60人以上的过大班额问题。就主城区初中现有布局来说,城东区域仅有油泵厂学校且为单班规模、办学条件又相对较差,已不能适应该区域适龄儿童少年上学需求。同时,随着城东区域的建设发展,就学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2.农村小学布点多,生源少,教育资源分散。由于进城入住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断增加,农村学龄人数逐年减少,20xx至20xx年平均每年递减4.6%,每年减少在校生约1500人(小学800人,初中700人)。农村中小学布局虽然作了不断调整,但就目前现状而言,布点多、生源少、教育资源分散的问题依然明显,尤其在小学表现突出。20xx年,全市农村完全小学97所,小学教学点51个,仅完全小学数则占全市完全小学总数82.9%,而农村小学在校生22640人,却只占全市小学在校生总数53.98%。从农村小学学生分布情况看,全市17所乡镇中心小学在校生11771人,而另外80所村级完小和51个教学点的在校生只有10721人。据调查,在80所村级完小中,50名学生以下学校有18所;在51个小学教学点中,20名学生以下教学点有35个,其中10名学生以下的还有24个。这些规模过小的完全小学和教学点,不仅占有了相当的教育资源,也成了我市推进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城乡间、校际间办学条件差距仍然较大

一是城乡间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

近年来,城区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20所小学有11所为新建的标准化小学,8所初中有6所实施了改造工程,具有良好办学条件的中小学已达到了61%。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虽然也得到一定改善,但与省颁办学标准要求,与主城区学校相比,依然落后。据统计,农村现有113所义务教育学校中,55所农村中小学教辅用房不足,须设置的实验室、电脑室、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语音室等没有配齐,其中:38所学校仅有教室和办公室,相应功能室严重缺失;所有学校运动场地没有达到标准要求,相当一部分学校的运动场仅仅是一块圈地,体育教学和学生健身运动难以正常开展;38个农村中小学食堂,有27

个没有达到标准要求,未能取得餐饮许可证。

二是区域内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

城区仍有11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尤其是油泵厂学校和亚父初中,仅有一幢教学楼,缺乏基本的配套设施。农村大多数村级完小在教学辅助用房、功能室配置,校园道路、运动场地等基础设施方面也都相对较差,明显落后于中心小学。

(三)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结构失衡

目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队伍主要存在结构性不合理。

一是学科教师结构不够合理。

表现在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学科专任教师严重不足。据统计,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师50人,体育教师157人,美术教师93人,信息技术教师19人。从这些教师任教学校看,主要集中在城区中小学和部分乡镇中心学校。农村绝大多数学校缺乏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开齐开足规定的课程难以有效落实。按照部颁课程计划测算,须增配音乐教师

73人、体育教师15人、美术教师38人、信息技术教师74人。

二是教师年龄结构不够合理。

据统计,全市初中、小学51岁以上的教师占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总数的23.5%,而30岁以下的教师只占7.6%。农村中小学51岁以上的教师,大部分是七、八十年代教育规模扩张时吸收的民办转正教师,普遍存在教育观念更新不够、使用现代教育设备能力较差、教学质量相对较低等问题,也对教育创新、增强教育活力产生直接影响。

(四)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滞后

一是校园网络连通不足。

我市中小学宽带网络接入161所中小学,还有37所小学及教学点宽带没有接入,宽带开通率只有80%;再根据省定标准,义务教育6—12班级的学校要配备1—2个计算机教室进行计算,我市义务教育学校计算机教室缺少近90间。

二是计算机数量生机比偏低。

目前,我市计算机生机比为15.2:1,师机比为3.9:1,与省定生机比12:1,和师机比1:1标准相比,缺少学生用机1000台,缺少教师用机2730台。

三是信息化设施缺乏。

我市现有学校广播系统98套,监控系统54套,对照省定基本标准,校园广播系统缺48套,监控系统缺92套。对于其他语音教室、课堂教学录播系统、电子阅览室、在线课堂教室、校园电视系统、一卡通系统和移动学习终端等选配标准我市基本没有配备,缺口更大。

(五)教育教学目标管理缺位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自身指导、监管缺乏精细。

在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上,按照上级规定动作部署多,创新超前举措少;在教育教学管理建设上,宏观条款要求多,出台细化办法少;在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监管上,以文转文、以会贯彻多,具体检查督促督办少。

二是一些学校办学质量目标和竞争意识淡薄。

一些学校校长办学思想模糊,没有清晰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发展目标,自以为学校设施落后,师资力量弱,只求平安无事,不求提高办学质量和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教育教学管理粗放,工作缺乏计划性、统筹性,只应付主要科目教学,不能开齐开足全部课程,艺体和实践活动不正常,学生素质教育要求难以落实,教育教学质量低下。

三是少数学校执行办学行为规范不严。

少数学校贯彻落实办学行为规范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应有管理制度未建立,已有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学校管理松散,对教师教育教学放任自流,缺少检查、督促、考核等监管机制,违规办学行为时有发生。

(六)校园安全保障比较薄弱

校园安全是教育管理的第一要务,发展教育的同时更要全力维护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我市校园安全形势基本良好,但仍存在影响校园安全的薄弱方面,主要表现在:

篇9

关键词:微课;优质资源;区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1-0079-02

一、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微课资源研发的意义

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发的贺信中指出要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也指出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基本建成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要建成学科齐全、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化教学优质资源体系,促进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的可持续更新和共建共享,必须依托地方行政部门,统筹规划,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打造高产量优品质有特色的微课资源库。

二、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微课资源研发的具体条件

1.完备强大的组织架构

以市为单位,大规模建设微课资源,投入大,周期长,未知因素多,需要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来全面组织和协调。[1]南通市将微课资源建设列为民心工程,教育局局长总负责。教研与电教部门联手,强化对教学资源研发的业务组织、业务管理和业务协调。

研发队伍由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组成;技术制作团队则集中了全市在资源建设方面经验丰富、有技术特长的高手。

2.清晰明确的工作目标

基础教育微课资源的研发和应用,能够让学生课外通过个性化的网络学习,培养和提高自我诊断、自我矫治能力,使更多的学校、家庭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的目的。为此,研发原则可以遵循以下几点:

(1)同步性原则。坚持对课程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实施微课和现实课堂教学同步配套,做到主干知识、主要知识的全覆盖。

(2)针对性原则。坚持微课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精神,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实际、训练现状和年龄特点,遵循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习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过程性原则。视频课程注重教学内容向教学问题的转化,通过过程性的辅导与训练,解决现实教学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4)创新性原则。重视对课程标准精髓的理解,整体把握教材,并通过对教材的重组、整合等二次开发,凸显本土特色,使之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严谨缜密的工作流程

基础教育微课资源研发周期较长,确定研发的工作机制并严格执行,是决定研发效率、创作质量的关键。[2]南通市在制作过程中制订了研发工作流程规范:(见图1)

三、基础教育微课资源研发技术与方法

1.疏通教材,准备把脉重难点

(1)主讲教师在梳理教材时,不只是单纯地对教材知识内容进行梳理,还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教材的编撰思想――进行梳理。梳理编撰思想时,不仅要挖掘出这套教材编撰思想的优点、长处,而且要发现它的缺点、短处。挖掘出缺点、短处后,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把对原教材具有弥补、优化作用的东西整合进教材,排列出“知识点清单”。

(2)梳理完教材,明确了“知识点清单”,接下来进行的就是教学设计。与传统的视频录像课不同,微课是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这种“非正式”的、短平快的学习,需要讲师将大量内容集中在5~8分钟之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

如何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结合研发项目的特点,教学设计的总策略是“问题驱动”,即教学内容问题化。具体的诠释就是把教学内容里的重点、难点、疑点转化为一个个或一组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方式来达到突出重点、廓清疑点、解决难点的目的。

突出重点:即这一讲要让学生掌握什么?这是一条红线要贯穿整个这一讲的始终,在教学过程前前后后都要不断呼应强调,以让学生明白通过这一讲的学习自己要掌握什么。围绕重点对教学内容详讲、略讲甚至不讲。

廓清疑点:即学生面对某一章节、某一例题,可能会怎么想、可能会怎么解;教师讲的过程中学生又可能会出现哪些疑点、出现哪些思维障碍;解这道题时可能会进入哪些误区。这些地方主讲教师都要心中有数,设计多种不同的、甚至错误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辨析中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解决难点:即对这一讲某一章节、某一例题的教学难点,教师更要心中有数,精心设计教与学的形式,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一些思考或解题的“台阶”,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突破难点。

2.技术引导,科学录制微视频

微视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观赏度和学习兴趣。微课由于制作数量庞大、时间较短,直接使用“PPT+录影棚”(或微格教室)录制更符合要求。

(1)采用录影棚摄录微视频。微视频的特点是短小精干,所以很多时候可以不用在专业的录影棚里进行录制,而是教师用“计算机+摄像头+录屏软件”就可以录制一节微视频了。但是我们经过考察发现,让教师自己录制微视频,会有两大缺点:一是噪音大;二是图像不清晰。

为了制作出符合要求的精品视频,我们决定采用专业录影棚进行录制。这样既可以提高录制的视频质量,也便于后期加工制作,对将来将视频转化为移动端等提供便利。事实证明,采用专业化设备录制的成品,视频清晰稳定,规格统一。

(2)实现课件制作动静结合。课件优差决定了微视频质量的好坏。除了内容,课件设计的方法也很重要。在研发过程中,课件多以PPT形式展现。这就对教师制作PPT能力有所要求。如果整个PPT都是静态的,充满了文字,会很快让学生产生疲劳感,产生视觉疲劳和思维障碍,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动画或者辅助视频使用过多,又不能突显教师的教学目标,微课变成了观赏课。为此,我们采用统一风格的模版样式与个性化音视频相结合,简单图文与丰富内涵相结合的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3.量体裁衣,完善配套学习任务单和进阶练习

除了微视频,为了让学生在学习前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后有较准确的知识掌握情况,我们在开发资源时,同时开发了微课学习任务单和进阶练习。

(1)微课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单是由教师设计,用于为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提供“学什么和怎样学”建议的学习导航,包括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建议以及配套学习资源推荐。

(2)微课进阶练习。进阶练习与微课视频配套,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点能力目标的掌握程度。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微课视频学习、练习、重复学习微课视频、再练习,直至全部掌握知识点知识能力目标,实现学习的查缺补漏。

四、区域研发基础教育微课资源的应用前景

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微课资源的研发,要立足课程教学的改革,基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把握学科课程标准的精髓,创新教学辅导资源的视频形态。南通市的微课资源研发项目为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化数字化学习提供了可借鉴的创作范例;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必要支持。它的应用,将来不仅在构建开放的学习社区、展开教育教学服务,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也会对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良师益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祥翊,蔡耘.泰州教育信息化助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调研报告――“江苏泰微课”建设与应用经验[J].中国电化教育,2015(6):42-46.

篇10

[关键词]:教学改革 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

一、VB课程的现状分析

1.教材种类繁多

自1991年由美国微软公司开发Visual Basic语言以来,由于VB拥有图形用户界面(GUI)和快速应用程序开发(RAD)系统,可以轻易连接数据库和创建ActiveX控件,便于新手或者专家的学习和使用。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高校就将“VB程序设计”列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并出现了一些高校规划教材,如表1所示,统计了自1990年以来的VB高校规划教材,从统计表可以看出,1993年至今近20年来,我国编制了近350本涉及“Visual Basic”的教材。其中“VB程序设计”的教材140多部,与实验相关的教材50多部,其他都是VB的应用教材。

如图1所示,在我国目前繁多的VB教材中二次应用型教材占43%,VB程序设计教材占42%,实验用教材仅15%。这些教材的普遍特点是包含知识点非常全面,但是重点够不突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也有一些教材的知识结构较好,但是由于内容比较多,比较适合课时量多的VB课程使用。因此选择合适的,针对性强的教材显得非常重要。

2.教学对象参差不齐

虽然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启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但是由于各地区的信息教育发展不平衡,课程内容不规范,课堂教学比较随意从而使学生的信息化程度不一,据我校2005~2010年大一新生计算机水平测试统计,如表2所示,经过近9年的信息技术教育,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不同专业的技术水平相差很大,因此在进入高校以后,学生对于VB等计算机编程技术的接受能力不一。此外不同专业对于VB课程学习的重点要求不同,理工科专业需要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经济管理专业应偏重于数据库编程技术的学习;文法外语艺术体育等专业主要偏重于多媒体编程技术的学习。

3.教学条件存在差异

在我国的高校中,一向有“985”、“211”和一般普通本科院校等办学层次上的差别。不同院校之间的实力、教学条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教学条件包括软件和硬件,具体包括师生比、专任教师学历层次及其比例和职称结构,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验场所和附属用房以及其它相关校舍面积,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生均图书册数,生均运动场面积及设施齐全状况等具体内容。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50所高等院校作为研究对象的基本设施和教学经费数据统计如表3所示,不同层次的高校的教学条件不同,特别是计算机硬件、教学经费方面,“985”院校高于“211”和一般普通本科院校,从而给学生们创造了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条件。

二、教学改革的方向及研究内容

1.以发展思想构建教学体系、组织教学内容

(1)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以发展的思想建立VB程序设计的课程体系,无论软件如何快速更新,都要有厚实的程序设计基础,因此为了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创新等的关系,保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先进性,如图2所示建立如下特点的课程体系。

图2 VB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加强程序设计基本功的训练,包括基本语言基础、结构化程序设计、常用算法等基础的训练,为学生了解和开发软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将结构化程序设计和可视化界面设计融合在一起,理解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理念,在对象事件过程中贯穿了传统的程序设计思路和算法的应用。把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应用程序开发结合起来。通过一个个案例,既引出对象、语言的概念,又介绍了应用程序开发的方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自己的专业,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将VB程序设计和相关的课程相结合,例如在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时,采用VB作为软件开发工具,开发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从而进一步做好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的结合。

(2)制定突出专业的教学大纲

首先按学生专业划分为三大类:理工、经济管理、文法外语艺术体育,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技术要求,设置“VB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具体说理工科专业需要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课程内容设置时应包括比较全面的编程技术、数据库、图像处理、WEB等学习内容的安排,在学时上以48学时以上为宜;经济管理专业经常涉及数据的处理,应偏重于数据库编程技术的学习,以便学生能够理解以后接触的各种专业软件;文法外语艺术体育等专业主要偏重于多媒体编程技术的教学内容。

紧扣工业工程所确定的培养目标,目前工业工程正在广泛吸收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数据库系统等技术来充实,并广泛应用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因此以应用为目的,打破课程界限,将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加以整合,重新组织教学内容,重点讲授与数据库相关的内容。

(3)选择适应课程体系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理念、思想的物化,优质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目前市面上的教材种类繁多,在选择教材时,根据教学大纲,将程序设计基础、案例分析等内容相结合,将教学实验最新改革成果、计算机的新技术吸收进教材中,在选取教材时需要体现如下的特点:四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创新性);四精(精心布局、精选实例、精练的文笔、精讲多练);立体化(集主教材、实验教材、实验方案、电子教案、考试系统等教学资源于一体)。

(4)加强先修课程的学习

进入高校以后,学生们的信息化程度不一,从而对于VB等计算机编程技术的接受能力不一,因此在讲授《VB程序设计》课程之前要加强先修课程的学习,主要是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从而使学生们能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以及扎实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应用,具备在网络环境下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从而为进一步学习程序设计打下基础。

2.密切联系实际,注重实验教学

《VB程序设计》课程主要是为了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掌握编程能力,利用先进的开发环境,编写小型应用程序,因此实验环节是课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学生们自己动手编程一方面帮助理解老师课堂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会增加一些编译技巧,因此要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在每次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在理解程序设计知识的基础上,应用软件工程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界面设计,写出重点算法,从而能充分利用上机实验的时间调试程序,实现所要求的功能。

3.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首先用案例教学法,将相关程序的应用性的通过案例引出相关概念,然后在程序设计课程讲授中,改革传统“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三部曲改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新三部曲,倡导自主探索。最后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在实践环节中体现了“平台新、任务实、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积极主动性,确定每章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与此内容相关的理论知识,采用探讨式的方式将内容细分细划,学生通过课前练习题,可以带着问题听讲,通过课后上机进一步对重要的概念进行归纳分析。

(2)改变考核方法驱动能力培养

传统的期末闭卷笔试不能完整的考核学生的程序设计和编译能力,因此课程考核增加了平时考核和操作考核的内容。期末闭卷考核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10%,设计操作能力占40%。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提问和课外作业,课堂提问的重点是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外作业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办事的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守时意识;设计操作能力考核是既对各小组所做课题进行整体考核,又对各小组成员所分担的任务进行考核,整体考核采取分组模拟答辩的方式,对各小组开发的课题进行性能指标的测试和设计文档的检查考核,这项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能力和集体工作中的协作能力,对各小组成员所分担的任务进行考核是通过抽查与定期检查的方式对各小组成员所分担功能模块进行考核。

考核内容及方式在第一堂课就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充分重视综合素质的训练,彻底打消侥幸和依赖心理。实践证明,这种考核办法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客观、公正地评价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3)教师讲课时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启发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整体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将编程应用到学习生活的每一本角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专业融合能力和创造性获取信息的能力,因为学习本门课程即需要雄厚扎实学科基础知识和相关多学科知识去分析、思考、想象、归纳;又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学科发展构建知识的层次、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

三、结束语

VB作为一门重要的编程语言,在高校的基础教学环境中仍然占据重要位置,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重视实践环节,加强了师生的交流和互动,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从而使得VB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建凤,樊顺厚.加强高等学校教学条件建设与保障的若干思考[M].中国冶金教育,2008,(4).

[2]张云霞.教学条件与利用评估反馈调研报告[M].教育与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