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育专业就业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篇1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趋势

学校教育是为了给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人才,而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也不例外。学生未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是高校教育成功的标志,所以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应符合整个社会酒店专业的发展趋势,不断培养综合竞争力强的人才。

1课程体系特色化。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一定要符合当前社会的要求,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未来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要有专业必备的良好素养、过硬的行业素质和外语水平。所以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要合理设置实践课程及外语课程,高校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来提高其实际工作能力。根据专业的特色,开设一些训练学生英语水平的活动,使学生的外语能力得到提高,并能提前感受下实际应用英语的情景。也要适当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毕业后面临现代化的管理不至于束手无策。对于具体课程的学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联系实际,要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多给学生做课堂演示,把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走向工作岗位时应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2教师队伍专业化。教师队伍在整个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具备与实际工作者相同甚至更高的素质,并且要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教师队伍专业化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教师水平提高的一个具体体现。目前,教师队伍应该由高校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高校的专职教师,时间充足,精力充沛,有多年的教学经验,能对学生基本知识的提高和巩固起到很大的帮助,但是指导学生实际工作时,由于缺乏经验,没有太强的针对性。而兼职老师,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熟悉酒店的业务,但他们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如果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各有分工,就能将两者的优势充分的体现。另外,我们还可以与酒店进行合作,加强校企联合,让我们高校专职教师去酒店进行培训,这样不仅积累了工作经验,在指导学生时也能更加得心应手。

3学生就业市场化。学生毕业后能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是我们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学生能否长期在酒店行业就业也是衡量我们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满足大多数酒店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但是从长远来看,要使学生能很好的就业单单靠这些是不够的。学校还要加强与一些需要人才的酒店建立伙伴关系,这样酒店吸纳人才的作用也就得到了具体体现。另外,当前人才市场上信息共享程度较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存在对接不到位的现象。这就要求学生的个人信息要更加完善,这样才能让用人单位更好的了解学生。酒店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学生也都有自己的特长,只要酒店能满足学生的一些基本要求,保证他们的一些权益,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还是能很好的做好自己的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的。

学生素质综合化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剧,酒店管理趋向于国际化,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也愈发紧迫。高校应该加大外语教学改革的力度,加大英语专业的课时量和口语课时量,对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采取情景教学的模式,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培养更多能够适应国际型酒店的综合型服务和管理等人才。此外高校应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酒店管理教学理念,全力打造与国际接轨的酒店管理教育体系,构建国际化办学理念。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输送海外实习生,丰富国际化视野,了解跨文化领域的酒店管理理念。

篇2

[关键词]民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就业前景

自1985年,国家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原对外汉语专业)以来,截止2016年,全国共有近300所高校获批开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特别是近些年来,汉办不断开设境外孔子学院,外派大批汉语志愿者,不难看到国家对于该专业的重视,人们对此专业的热捧。如果上网搜索对外汉语,首先映入眼帘的大多为,缺少师资,急需专业人才,学科发展迅速,蓬勃发展的态势等积极意义的形容词。

笔者认为,网络的热议,国家的宣传只是侧面反映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若要更全面了解该专业的发展,特别是专业的就业前景,则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更为真实,客观的调查。因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形式,对国内某民办高校在校三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展开了调查,旨在了解在校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未来的就业规划,并力求为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发展提出些许建议。

一、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卷调查内容

问卷共三道问题,分别为:

(1)是否选择考研?

(2)是否选择从事与对外汉语专业相关工作?

(3)是否选择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如果是,你会选择哪种工作,并试给出原因。

本问卷通过问卷网形式进行发放与回收,共计收回有效问卷270份。

(二)调查结果

随着学生年级的增加,其对本专业的考研热情随之减少,对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追求也不断降低。

在校大二学生考研热情最高,两个班级考研人数分别为48%,58%,几乎超过班级总人数的一半。

在校大一,大二学生考研热情,与日后希望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热情基本持平。

在校大三学生考研人数与从事对外汉语先关工作人数比例相距悬殊。

在校大三学生选择日后从事对外汉语相关工作人数偏低,两个班级分别为8%,9%。

(三)学生访谈结果

笔者随机选择三届在校学生,每届共10人,共计30人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对专业的理解以及个人就业规划等问题。笔者发现,学生们对个人就业前景的认识与选择有着强烈的共性。例如,10位大一学生对个人就业前景抱着非常乐观的态度。几位学生纷纷表示,报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就是因为近年来网络,电视的积极宣传,更笃定地认为,如果实在没有出路,就加入汉硕考研大军。10位在校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表示,通过一年的系统学习,还是比较喜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因此大多选择考研,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相关工作。10位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则对专业的热情不高,这也反映在了他们的问卷调查数据中,笔者遗憾地发现,大三的学生选择考研与从事对外汉语相关工作的人数极少,所占比例不足本班人数的10%。在访谈中,学生们都提到了,其实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并不像外人认为的那样美好,网络的宣传与炒作更是不可信的。学生们从已经毕业的大四学生处了解到,找工作的时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非常尴尬,很难找到与专业符合对口的工作,考研成功率其实也不高,尤其是民办高校,没有保研的资格,知名度也不及公立院校高,即使过了初试,复试时大多是毫无优势的。

二、现状分析

(一)学生人云亦云,就业规划扎堆现象严重

笔者调查的270位学生中,出现了严重的个人就业前景规划扎堆现象。这在上表中有所体现,例如大一学生考研率极高,大二学生无论是选择考取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还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相关专业工作的人数均较多,大三学生考研率偏低,选择从事对外汉语相关专业就业的人数也极少。造成这样较为一致的职业规划现象的原因是多样的。比如学生们缺乏自身个性化职业规划的能力,从众心理较强。

(二)学生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定位并不了解

201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旨在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专职人才,或将来从事新闻出版,文化交流工作,文字工作的专门人才。换言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定位从来不是培养仅可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相关工作的人才。而正是由于大部分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将学科定位为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性人才,忽略了另外几个方向的均衡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该专业开设的本意,也误导了大部分学生。由于学生对本专业的学科定位不了解,所以在就业前景的规划上,感到自己未来可以做的工作除了汉办志愿者,考取本专业研究生,各大汉语教学机构的教师,高校汉语教师等,再无他路。

(三)选择考研学生,目标不明确,对个人能力评估不准确

笔者统计了准备考研学生的目标院校与专业,但是惊讶地发现,有超过30%的学生在目标院校一栏中写着不确定,近30%的学生把目标定成了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这样的调查结果,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与担心。1.虽然学生们选择了考研,看似已经对未来做出了一定的规划,但是实则不然,连要考哪里,考什么专业,怎样准备,都一概不知。这其中也不乏学生指出,既然不一定本科毕业就可以找到与本专业相符的工作,那么就考研,这样的决定未免太过草率。2.近30%的学生把个人目标定的过高,当看到学生们选择名校作为考研目标时,笔者是非常欣慰的,毕竟有志向的学生值得鼓励。但是当问及其平时成绩时,大多数学生表示,平时专业课成绩不稳定,更有学生指出,选择考名校,不是因为能力强,而是因为,既然考研了,就选一个自己都觉得难考的学校,锻炼自己。笔者认为,如若不能根据个人能力,正确评估自己,选择合适的院校,专业,有充分的准备,翔实的计划,那么别说考研的成功率,就连是否具备考研的资格,都应另当别论了。

(四)学生就业选择较为集中,就业渠道颇窄

在调查的270位学生中,学生们选择的职业较为一致。这其中包括最多的几类:汉办志愿者、中小学教师、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教育机构或培训机构教师。除去公务员与企事业单位人员外,学生们选择的职业,都仍然围绕汉语教师这一职业,这里并不是说从事汉语教师一职不好,试想若全国近300所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高校的毕业生都选择上述几类工作,学生们面对的将是无比残酷的竞争。虽然本文调查的仅是这300所之一的学校,但是笔者相信,调查结果至少可以代表一部分在读学生的想法。

三、民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的思考与建议

根据本次调查得到的数据与结果,笔者认为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崔希亮早在2005年就曾表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发展与该专业提供的职位并不成正比,李晓琪也曾撰文指出,虽然我们需要的是大批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先行者,但是似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并没有感到就读该专业的优势。陆检明(2014)也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专业成长过快,大批毕业生没有合适的出路,而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推V的一线教师,又大多不是该专业出身,这样的尴尬情景似乎愈演愈烈,让人担忧。这次笔者对某著名民办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在校三届本科生的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三位学者的担忧与焦虑。因此针对调查的结果,笔者对调查学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一些问题。

(一)细化学科定位

前文提到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指出,该专业旨在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育的专业人才,或日后从事文字、新闻出版等工作,中外文化交流等工作的专业人员。也就是说,学生们不要陷入学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日后一定要考取汉语估计教育硕士,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相关工作,才是该专业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出路。因此,学校应该认真解读教育部的指示,细化学科定位。

(二)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做到针对性强,个性化强的职业规划服务,让学生们真正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明确个人能力,清楚认识到大学四年结束后,个人的定位与职业的选择,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篇3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是中华民族用来了解中国历史,研究中华文化的一门工具,从而提高我们自身素质,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人文价值和社会科学价值。正因为这样,据调查显示,自各个高校建校以来,几乎有80%的高校建立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并且每年都以稳定的比例吸纳新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进入高校以后的学习方向,而目前被社会所公认的事实是,90%以上的人认为师范类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具有发展潜力。据北安高考网的调查显示,在XX年,教师职业已成为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一是工作的稳定性和自主性,二是这些年教师的待遇节节拔高,出现喜人改观。XX年,师范类学生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统计显示,在师范类各专业中,需求较大的专业有汉语言文学、教育学、特殊教育、教育技术、数学、英语、日语、物理、计算机等专业;需求相对差一些的专业主要有生物学、地理学、幼儿教育、经济管理、经济地理与城乡规划、环境学等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占据首位。主要课程有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中国语言学史、计算语言学、汉语史、汉语方言调查、逻辑学、欧美语言学、实验语音学、中文信息处理等。就业前景主要是到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汉语言文字的教学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的实际工作。XX年刚毕业的师范类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对1500元月薪的一份工作应该基本满意,但经过三四年,他们会是很强的“潜力股”。据调查在城区,工作三四年的中学教师平均工资XX元~3000元,在一些企业办的学校,骨干教师的平均工资达到5000元以上。

另外,师范类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范围之广,是其他专业不能同日而语的,除了在教育领域从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之外,到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也是本专业极好的出路。

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汉语言文学这门专业也是极其必要的,在大学期间积累扎实的功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气质,为踏足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云南民族学院的老师们也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积极的心态,必备的技能,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人脉……”是一个有竞争力的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以培养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研究、文化宣传、新闻出版、文秘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因适用面广、适应性强而受到社会欢迎,历年就业率均。居文科专业前列。

具体到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作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考第三批录取的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氛围、师资力量和教学质量也是过硬的,本专业根据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与中国语言文学的内在规律,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为国家培养具有一定的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胜任中等学校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和文化宣传及秘书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在中等学校、新闻出版单位、党政机关、中外企业、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教学、宣传、编辑、文秘、策划、管理等工作;也可以从事与中文信息处理相关的工作,在考研深造方面,由于有着天津师范大学完善的教育教学系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博士授点均有设立,因此也有着极大的深造机会。

总体上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设立,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从现实意义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率之高,就业待遇之丰,足以让相当一部分人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同时,教育战线的工作者辛勤工作,这就为社会消除了一大部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从发展角度来看,由于中国文化的浓重氛围和民族精神的强烈吸引力的存在,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最初设立至今,它的逐步完善与飞跃发展我们有目共睹,并且因为这种影响力的存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尤其是师范类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必将在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为莘莘学子们营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篇4

关键词:行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1-0033-04

一、研究的意义

《2013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调查显示: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人均月收入居前50名之列,而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工资多徘徊在2500~3000元之间。专业兴衰和行业发展犹如水和舟的关系,水能载之亦能覆之。

1.专业存亡和行业发展密切相关

2013年就业率前50名均为应用型专业,生存困难的专业具有如下共性:一是行业趋于饱和,如语文教育、法学、数理化等基础研究学科;二是就业面窄,容纳力有限,如影视动画、新闻采编与制作音乐表演;三是过于宽泛,发展前景不明朗,如投资与理财、社会学;四是缺乏竞争实力,如临床医学告急,学制短、理论知识不扎实、实操能力低是其命门。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行业蓬勃发展,前景广阔。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如果能够积极转变思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贴近市场需求,在课程建设上扎根于岗位需求,就可以化劣势为优势,转败为胜。

2.行业发展可以带动专业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整体发展带动了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有较高的社会享誉度,给专业发展、毕业生就业、校企结合等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是高职人力资源管理由于受学制限制、课程体系凌乱、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低效,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亟需与本科区别开来,做到“独、优、强”。

3.专业发展能动地促进行业发展

典型如电商、服装、电脑设计等专业。当下,信息化管理成为主流和发展趋势,其必将影响企业的管理模式及用人模式。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过去在技术方面无法和本科抗衡,今后可以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技术支持,和行业的整体发展相生相携。

二、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发展特点及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行业随我国经济形势发展整体呈蓬勃态势,显现出崭新的特点和需求:

1.中小企业成就业主渠道,就业市场广阔

首先,大型企业规范运作已成体系,用人有严格的程序和标准,高职学生很难达到入职门槛。而数量占到七成的中小企业近年来用人需求激增,成为接纳毕业生的重要场所。

其次,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已占到70%以上,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未来十年,国际金融业都将投资目标转向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逢遇发展良机,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升级直接带动了其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重视。

第三,中小企业主认识转变,重新定位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之前很多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简单等同于“人事管理”,往往由管理者兼办或临时就具体问题交他人办理,或由其他岗位行政人员兼任;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缺乏专业化和独立性,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受不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发展及价值渗透,越来越多的企业主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2.行业内部分工呈精细化、专业化、标准化状态

2015年之后,人力资源管理师资格考证模块将一分为六,预示着人力资源管理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时代的到来。随着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90后员工的强势挺进,劳动关系出现新的特征,以往简单粗放的人事管理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需求,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引领新型的管理方向:管理人转向发展人服务人。

3.行业发展更重视“市场化”

鉴于许多企业倾向于将培训、社保等较集中的模块整体外包,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将灵活地提供咨询、承揽等业务。

4.行业技能倾向于信息化、智能化

2013年人力资源管理年会指出: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人力资管理面临人工成本快速上涨、企业升级转型、人才开发投入高而效率低、人力资源管控能力滞后于企业发展速度等困境,e化手段通过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能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目标理念的有效落地。

5.专业技能倡导质素多元

除了要求专业技能精深之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能与市场营销技能、公共管理、法务、文秘、财会等临界学科混搭。

三、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状

1.现状不容乐观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呈递增趋势,许多高职院校相继创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是,高职院校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状况并不乐观:

(1)从教学观念看,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实操、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理念与方法严重滞后,技能与理论课分配比例不合理,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2) 从课程设置看,由于缺乏核心的专业指导思想,导致所设课程各自为政,缺乏关联性,难以整合形成整体。没有为高职量身定做的专门教材,和本科教材同质化程度严重,即使教材打着高职的旗子,也片面追求知识覆盖的全面性、广泛性,而忽视了针对性、技能性,未能突出教学重点的高职特色;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市场需求,不能与企业需求及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3)从师资结构看,专业师资储备严重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缺乏配套的激励制度、资格认定制度、培训制度,职称评聘机制不科学,这些缺失都已成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4) 教学方法落伍,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以过时的案例诠释原理,缺少鲜活的企业案例和仿真实训。

(5) 从教学设施看,教学设备简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几近空白,不能形成以“专业”为核心的实体,向外发展服务社会,形成专业与产业一体化链条,体现高职优势与价值。

(6)从育人效果看,学生职业能力实用性差、缺乏实习实践机会和工学结合平台、就业路径狭窄,在就业市场缺乏专业竞争实力;湖南省七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10-12年就业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但对口就业率只有30%-40%。这反映出,企业普遍欢迎高职学生,但对其专业认同度较低。

2.原因分析

(1)客观因素: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整体起步较晚,高职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更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考,大多借鉴本科院校的内容,未能形成“高职”特色.

(2)主观原因:许多高职院校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受利益驱动,在条件不成熟时匆忙上马,对专业发展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架构支持。

(3)现实因素:一方面,发展进程决定了其尚处于实践阶段,没有形成行业标杆性的龙头专业及可资普遍借鉴的建设路径,可供借鉴的操作流程,未形成为业界认同的课程标准及课程体系;未形成有一定知名度和示范作用的实习实训基地及操作模式。另一方面,理论研究以呈零星状态,以介绍相关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经验为主,往往从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校企结合等角度为切入点,就人力资源专业建设的某一方面进行阐述;以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十年建设的反思为主,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相较其他较成熟的品牌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显薄弱。

四、关于发展路径的思考与建议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立足区域经济。高职教育只有与地方经济发展转型相融合,才能承担起促进经济发展转型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更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趋势,以实用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中初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为目标,不断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强化专业竞争力,优化学分制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高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人才。

(2)寻求政策支持。各地对发展职业教育都给予了空前的重视,《广东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纲要(2006-2020)》明确指出:省财政每年拨1亿用于加强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一定要抓住机遇,善用政策。新近实施的211计划,虽然目前针对的是重点本科院校,但其指导方针是明确的。哪个专业可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技术支持作用,哪个专业就能够赢得经济扶持。

(3)紧跟行业发展。行业是市场发展的风向标,只有紧跟行业发展,才能扣准时代脉搏,贴合市场需求,否则就会陷入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的窘境,错失专业发展的良机。

(4)瞄准中小企业需求。未来十年,中小企业将成为中国市场的主力军,世界金融界将目光转向了中国,投向中国中小企业,投向了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将迎来新一波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只有关注中小企业的需求,在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其需求,才能赢得生机和活力。

企业注重节约成本,重能力轻牌子、重招聘轻培训,很多企业趋向于将行政与一线生产、营销等岗位挂钩,采用工资双轨制和职责双向性的模式。

2.转变观念,创新育人平台

(1)深入领会协同创新理念,将专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结合。应该尝试开拓一条“双主体”合作模式,即企业与学校均为盈利主体,变实习为服务,通过为企业赢取经济增长点,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就业能力的成长、专业建设的成长。比如,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为企业进行政策解析指导。对社保、劳动法等政策新动向进行传达阐释;与企业共建“互依联盟的”新型校企关系。进企业和引进企业人才结合,变被动寻求实习机会为主动服务企业,通过自身的工作为企业赢取经济增长点,给企业实质的帮助。在企业的成长中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就业能力增长、专业建设的成长。为企业服务解忧,为自己寻找合作平台。在理论与实践结合领域创新育人模式。

(2)创新校企结合平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难以深度进行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企业要求差异性大,难以根据企业要求及时调整课程与教学;二是企业用工量小、岗位需求共性差,引入订单式培养模式难度大。应该积极寻找区域中小企业的共性需求,为之定制合口味的“人才培养套餐”,涵盖人才输入、技术支持、政策解析、信息传达、社交平台介入等项目。

3.课程设置

将课程设置至于专业建设的背景下。专业建设与专业群建设同步进行,以能力为主线,以素养为辅线,课程设置应该涵盖基本素质、专业基本素质、专业基本技能、职业核心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模块。以工作任务为驱动设置工学结合课程,见表1。

4.师资建设

着力建设“教师工作室”,和专业群建设捆绑进行。

(1)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主线,集合相关专业优秀人才,拆除系与系之间的藩篱,建立起以专家为维、专业为经的组织结构。

(2)建立以层级制为基本机构模式的教师工作室。原则上以专业和学科为配置标准,但也提倡不同专业之间的合作。可以借鉴台湾昆山科技大学的做法(见表2)。

(3)在现有薪资制度下,积极探索以工作室为主体的奖金激励制度,变僵化的条块分割薪酬模式为以实际贡献为指标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广大教师参与到教师工作室的建设中来。创新工作方式,多方位开发教师成长路径,建立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通过教师工作室给教师注入活力,通过对教师的不断开发,使其实现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升、不断发展,让教师随着教师工作室的不断成熟而实现专业成长。

5.教学效果评价

改革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构建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四维一体的评价体系。

(1)按照工作量、企业反馈、学生评价、社会贡献等维度对教师进行科学评价,避免传统的以工作量和年限、职称为指标的僵化的评价手段,将激励机制引入评价标准,调动教师钻研业务、积极创新的热情。

(2)将教师贡献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不再简单地以论文、专著等指标作为量化指标。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地区经济的作用,将教师为单位及企业创造的实际贡献作为衡量指标。

(3)将学生的贡献与教师评价挂钩。

(4)采用追踪评价体系。不满足于将学生送毕业,应将毕业生未来创新发展的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对教师贡献进行追踪奖惩。

(5)以项目带动人才培养,通过组织专业师生与企业合作进行立项研究,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对企业提供技术指导或业务帮助,对企业棘手的员工管理、劳动关系、薪酬制定、工作分析等项目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提供解决方案。在实际研究中锻炼师生的专业能力,促进师生的创新能力,并创造性地拓展教师成长与学生成长平台,最大程度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促进教育成果的转化。

这一评价体系的优点在于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长灵活调整评价比值,利于发挥教师特长激发工作积极性,也间接促成了“工作室”成员“取长补短”的深度合作。

五、总结

从人力资源管理行业的发展来看,人力资源已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主要力量,成为国家经济腾飞及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从社会发展和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来看,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是教育发挥知识经济平台作用帮助企业实现转型与提升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同时,根据时代及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需求,是专业建设的工作重点及发展法宝。

参考文献:

[1]江梦.中小企业:大学生就业的理性选择[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朱春江,庄红蕾,颜静,段云鹏.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3]吴雪莲.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1(11).

[4]王月芳.浅谈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2010(7).

[5]周涵.浅谈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J].中国外资,2013(8).

[6]黄宁.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4(1).

[7]黄宁.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人力资管理现状调查[J].现代企业,2014(1).

[8]黄宁.人力资源开发视角下的教师工作室与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之关系[J].广东教育(职业教育),2012(11).

[9]2013年度麦可思-大学生就业年度指标[EB/OL].中国教育在线.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