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18 17:5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业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据相关报道,自2004年第一次出现劳工荒到2011年的农民工返乡潮,从沿海到内地多个城镇的制造型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尤其是生产一线操作员工。生产一线操作工人主要选择每年的年底和次年的年初阶段离职,已经积累一定工作经验的熟练工人希望在新年找到一份综合条件更高的工作,也有部分工人选择本地就业,源于本地就业的低流动成本。
以九阳有限公司为例,现在制造型企业一线员工年龄组成以90后为主,人们冠之以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认同、个性特征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
90后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比以往的一线操作工人高,多数为中专和高中水平。因为是单身状态,当90后一线员工对目前的工作感到厌倦并认为没有发展前途的时候,和女性员工不同,他们较少考虑工作的稳定性而果断的选择离职。而很多的80后一线员工多处于已婚状态,考虑到家庭等因素,不会轻易做出离职的选择。
在文化认同方面,很多90后虽然来自农村,但受到传媒等影响,对家乡认同感随着在外时间的增长而逐渐淡薄,而对外部生活特别是对城市文化和城市充满向往。很多的90后一线员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城市性,他们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等以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在生活方式上,他们对生活的期望较高,对生活的满意度较低,个人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接受和学习能力较强,主要表现在空闲时间的安排、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等方面。90后消费以休闲和享受为主,存在攀比心理。他们热衷休闲生活,如旅游、购物,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有离职经历的员工坦言原企业的工作强度较大、工时过长是他们离职的主要原因。
在个性特征方面,90后表现出很大的自我和随性,选择工作的初衷不仅仅满足于存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更高的生活品质。在调查中发现,90后都有强烈的创业意愿,选择企业的前提是员工能够感知到企业提供的各方面条件是有助于创业规划的。很多员工离职是因为他们觉得企业不能更好的提供创业资源,或者是员工感觉到企业提供的发展空间小。其中因为这个原因离职的占32.3%。
二、制造型企业一线员工离职原因分析
1.企业管理及组织约束过强
像九阳这样的制造型企业,一般采用两班倒的时间安排,通常每天工作12到14小时,其中4到6小时属强制性加班。长时间的单调操作消耗了一线员工大量的体力,员工感到压力很大,怠工、离职等现象时常发生。
制造型企业对一线的规章制度和奖惩体系十分严格,每月按时上下班和加班才能获得全勤奖100元,期间有一次就要扣除全勤奖,很大企业规定员工请事假将被扣除当月工资的10%,很多员工对此项制度很反感。
区别于其他层次的员工,一线员工绩效评估贯穿于产品生产、出厂到售出的整个过程。一旦出厂前的质检或者经销商将消费者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反馈给企业,企业会对生产该产品部件的员工进行严厉的惩罚措施,如扣除月薪的1/3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不合理的奖惩体系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缺乏人性化的管理,进而选择离职。大约有44%的离职员工是受此因素影响的而产生离职的念头。
2.角色模糊和工作意义不明
企业往往为了填补因离职产生的职位空缺,要求一线员工从事某一条生产线或两条不同的生产线上的两份工作。在调查中发现,38%的员工曾遇到过此工作安排。对企业而言,可以节省人员招聘成本,但对员工而言,这样单调乏味、技能单一、缺乏挑战性的工作安排,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精力,也没有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不利于个人的求职发展。
3.管理层缺乏对一线员工的情感和工作支持
情感支持表现为企业的领导、同事对员工的关心和帮助,工作支持表现为企业愿意为员工提供技能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支持员工对工作流程的建议等。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一线员工属于异地就业,在工作和生活中迫切需要领导、同事的关心和支持。在对同一条生产线或者一个车间员工的员工,情感支持表现为团结互助的工作伙伴关系,可以缓解一个的工作压力,使员工产生一种对集体的归属感。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也随着企业采纳工作建议和意见、为员工提供工作技能培训而不断提高。此部分数据占据45%.
4.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满意度
工作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因素,体现在生产车间的噪音、辐射、气味、消防措施等,生活环境指的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食宿环境。在调查中发现,该类型员工普遍反映原来所在的车间噪音大,刺激性气味严重,辐射强,长期工作对身体伤害大。60%被调查的员工反应他们的工作环境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环境对身体的安全隐患。还有部分员工(41.5%)反映原来离职的企业提供的住宿条件不理想,伙食差,在当今大家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的情况下,更多的求职者选择能提供更好的环境的企业而选择离开原来企业。
三、建议与对策
1.根据员工具体的工作经历调整薪酬和福利待遇,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
如果员工具有同行业的工作经历,管理者可以根据员工以往的薪酬待遇和工作成果以及现在工作的短期效果提升薪酬和福利待遇,根据员工的年龄和以往工龄,如针对24岁左右、工龄为2到3年的员工,企业可以提供条件较高的员工宿舍和增加餐费补助等,提高其组织承诺水平。
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管理者通过建立学习工作小组,安排具有工作经历的一线员工带动初次工作的员工,实现学习互助,提升工作业绩。具有工作经历的一线员工,其薪酬和绩效与小组工作成果挂钩,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如物质奖励和员工大会表彰优秀员工和小组等,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并增强员工的工作竞争意识,提升员工的团队凝聚力和责任感,促进团队合作。
2.制定清晰的岗位说明,提升晋升制度
根据员工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成果,企业需要对其工作的职责、任务和目标等做出清晰的解释。对员工的工作成果进行阶段性考核,根据绩效和自身发展需求调整工作岗位,如晋升,借此激励员工。
3.增加工作内容的挑战性和复杂性,丰富工作的内容
具有同行业工作经历的员工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较为熟悉,能够很快熟悉现在企业的工作流程和程序,若长期从事某一项和多项无关的工作任务,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显著影响,对企业的承诺水平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企业管理者需要在特定工作阶段根据员工的工作技术改进计划安排工作任务,安排员工更为重要和更具挑战性的工作等,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也体现出企业对员工的信任。
4.重视员工的工作成果,积极听取员工的工作改进建议并给予相应的支持,在企业内部进行分享交流
具有工作经历的员工可以介绍原先企业中值得学习的内容,包括人性化管理制度、员工工作安排和工作内容等,管理者根据本企业发展需要吸取改进。
工作中,员工发现可能会降低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成本的工作环节,并提出改进建议。管理者需要及时对改进建议做出评价,试运用成果较好的建议将被推广到整个生产过程中。管理者需要重视每一位员工提出的改进建议,根据改进的可操作性和试运行成果对相关员工进行表彰,并在企业内部开展相对应的分享学习活动,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反映出企业对员工的重视和支持。
篇2
这份调查报告建立于调研采访全球331个主要企业的基础上,涉及的行业有汽车、化工、通讯媒体、金融业、消费产品、物流配送、制造等等。这些回馈公司主要集中在北美(32%),欧洲(47%)和亚太地区(12%)。这份报告还清晰的阐述了关于在中国和印度的外包活动的得失,并且对未来5到10年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中国更具战略意义
外包对西方企业的整体商业操作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参与调查的企业中,只有10%的公司完全关闭了其在本土的业务而完全转向离岸外包, 而且外包给中国和印度的活动类别有很大的差别。这其中,有32%的公司把制造完全外包给中国而关闭本土操作,而在印度,这个数字只有16%。在另外一个方面,像财务和研发活动,外包到印度的比重比到中国大。吸引国际公司离岸外包到中国和印度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低廉的成本,然而中国巨大的内部市场也是一个同等重要的因素。被采访的企业认为中国外包对于他们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发展因素。
印度供应链能力有限
印度作为一个全球IT和BPO中心,对西方企业外包有非常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中国成功的证明了自己制造业的实力。43% 参与调查的公司认为他们在印度的制造业外包没有达到最开始的目标。但随着未来三五年的发展,很多参与调查的公司都相信制造业会是印度外包下一个重点。原因是由于“中国制造”的成本比较起周边国家来说会越来越高,而印度政府非常迫切的吸引外来制造业投资。尽管现阶段印度的制造业基础设施和供应链能力有限,但是印度政府在努力提高其水平以达到这一目标。
培养本土管理人员
西方企业在中国外包非常依赖于外派管理人员,而对印度外包应用本土管理人员偏多。企业目前在中国面临的一些问题主要有:质量控制问题,生产流程的低效,员工的忠诚度,以及外派管理层对下属的激发能力不足。而在以后的发展中,西方企业会扶持更多的中国本土员工来管理外包活动而减少外派人员的参与。调查中,83%的企业认为中国外包整体质量达到或超越了期望值,而这一数字对于印度外包是69%。企业也发现,对于印度外包比较成功的是IT。
转向二级城市
外包活动在中国和印度都还仅仅局限于几个城市。中国外包的五大城市是上海,广州,北京,深圳和香港,而且主要的离岸企业总部多设在北京和上海。而印度,主要城市为班加罗尔,孟买,清奈和德里,总部多设在班加罗尔和孟买。一些西方企业已经开始在中国寻找下一步实施外包的城市,慢慢向沿海地区往中部移动。成都,重庆,大连成为下一波外包的重点对象。但是现阶段的发展瓶颈是中部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素质与沿海城市有一定的差距,西方企业面临着如何平衡低廉成本的吸引和上涨的运输成本的难题。如果中部城市的发展速度受到制约,那么一些只追求成本节约的公司就会转移制造外包到更低廉的亚太其他区域,而印度,则是参与调查的公司制造业外包的首选。
三大难题
企业在对中国和印度外包活动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有三类,当地法律法规的认知有限,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而参与调研的企业为其他考虑业务全部或部分外包的公司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与当地政府良好及时的沟通和建立关系是成功与否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在中国,外资企业认为最困难的就是在申请某项商务活动的时候,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政府部门进行提交和沟通。省市间的区域法规也造成了重复的申请和提交。而印度的税收和交通运输成为限制企业外包的主要原因。
向中国外包服务业
篇3
欧洲制造业持续收缩
12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洲制造业活动11月连续第四个月出现萎缩,一项重要指标跌至两年多低点。
根据金融信息提供商Markit经济公司编制的数据,欧元区17国11月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从47.1跌至46.4,创下自2009年7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低于50表明制造业活动陷入萎缩。该指数根据对约3000家企业的调查来衡量制造业的活动。
调查显示,欧元区制造业生产和新增订单的降幅,均创2009年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以来的最大幅度。
法国兴业银行的经济学家巴德尔表示,欧元区经济“很快就会陷入衰退”。不过他认为,这次的衰退可能较为温和,而非格外严重。环球透视公司的首席欧洲和英国经济学家阿彻则表示,欧元区制造业活动连续萎缩加剧了外界已经很强烈的怀疑,即欧元区第四季度正步入明显收缩的状态,同时面临重陷衰退的严峻风险。
受到经济增长放缓以及财政紧缩等因素拖累,欧洲企业日益陷入挣扎。10月份,欧元区的失业率达到10.3%,创下至少13年来新高。欧洲制造商对前景的悲观情绪也创下近两年来之最。
经合组织此前表示,今明两年,欧元区是对世界经济增长构成最大风险的地区。在债务危机的持续冲击和重压下,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也日渐出现难以“一枝独秀”的迹象。德国研究机构估计,德国经济本季度可能萎缩0.2%。而明年第一季度出现萎缩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这将意味着德国经济在技术上陷入衰退。
欧元区的低迷也对欧洲其他地区经济带来巨大冲击。Markit和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学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英国制造业PMI指数下滑至47.6,创2009年6月以来的最低,就业岗位的裁减幅度为2009年10月以来该行业的最大程度。
中国印度难再“坚挺”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一直表现相当“坚挺”的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印等大国,也开始出现顶不住的迹象。制造业PMI纷纷发出萎缩信号。最新调查显示,中国印度的PMI都跌破50,而韩国、澳大利亚的制造业活动也出现收缩。
中国11月份的官方制造业PMI指数从前一月的50.4降至49,这也是该指数自2009年2月份以来首次跌破荣衰分界线,当时正值中国经济面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另外,汇丰编制的一项类似指数也在11月份跌破50,报47.7,创下32个月新低。
在印度,汇丰银行12月1日的调查报告显示,印度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没能延续前一个月的反弹走势,从10月份的52降至51,勉强守在50上方。
12月1日的数据显示,澳大利亚制造业PMI连续第五个月萎缩。11月份,澳大利亚制造业PMI报47.8,虽稍微好于10月份的47.4,但却是连续第五个月低于50的扩张及格线。
相比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美国制造业活动表现得似乎更具活力。12月1日出台的报告显示,美国11月份制造业PMI指数达到52.7,高于前一个月的50.8。不过,经济学家普遍对于美国经济的前景不乐观,主要考虑到失业率高企以及欧债危机等因素。
Markit的最新数据显示,11月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下降至49.6,已经连续第三个月低于50。而摩根大通的一项同类指数也显示,11月份全球制造业活动连续第三个月萎缩。
各国决策者应声出拳
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一向是经济表现的晴雨表之一。各国制造业发出的降温信号,无疑令全球经济的前景变得更加黯淡。
在上月底的最新报告中,主要代表发达国家的经合组织将其34个成员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测下调至仅为1.9%,明年更是只有1.6%。此前的预测分别达到2.3%和2.8%。
联合国12月1日《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增长势头在2011年明显放缓,一些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再次衰退的风险正在加大,并将拖累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
报告指出,高居不下的失业率、欧元区债务危机以及发达国家的财政紧缩政策使得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加大了经济再次衰退的可能性。报告认为,2012年将是世界经济继续低速增长或是重新陷入衰退的关键一年。
报告预测,2012年世界生产总值将增长2.6%,低于2011年2.8%的增长率,更低于2010年的4%。报告指出,在联合国的基准预测方案中,世界生产总值在2012年将会增长2.6%,2013年增长3.2%,但这一预测的前提是欧洲能够有序地解决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问题,将危机控制在少数几个国家,同时美国也能出台可行的中长期财政整合方案。
篇4
在今年召开的中国石油装备采购国际峰会(CSSOPE)上,国际业内专家指出,石油设备采购的重心日渐移向中国。另据美国Barclays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2013年将达644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7%。高额的投入将促进国际市场的增长,行业出口或将进一步增长。
行业增速回落企稳
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今年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速仍保持较高水平,分别为15.96%和24.55%,但由于去年同期增速较快,所以增幅同比分别下滑6个和12.42个百分点。专家认为,产销的同比下滑,或受经济减速影响,行业从高速增长转为稳健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从行业来看,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业综合指标最为良好,海洋工程设备制造业增速与成本控制最好,但是利润出现负增长,亏损加重;从企业规模来看,小型企业资本和利润增速最快,但成本控制欠佳,亏损指标不理想;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较好,国有企业各项指标均排在末位,呈现出主营业务指标增速落后,利润负增长、成本控制不力、亏损加重等不良状态。
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资产同比增长20.96%,同比涨幅提高了3.72个百分点,其中,海洋工程设备制造业、小型企业、控股性质企业增速较快;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749.12亿元,同比增长15.96%,同比涨幅降低6个百分点。其中,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业、小型企业增速较快,而炼油化工设备制造业为全行业最低,国有企业增速落后。
前5个月,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成本为1501.66亿元,同比增长15.44%,同比涨幅降低了6.41个百分点。
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低于主营业务收入成本,行业总体成本控制正常。其中海洋工程设备制造业的弹性系数为1.23,为行业中最高。而金属压力容器行业、小型行业和国有企业弹性系数小于1,表明成本控制欠理想。
全行业利润总额增幅同比有所下降,与业务主营收入增幅趋势一致。1-5月,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实现93.06亿元,同比增长24.55%,同比增幅降低了12.42个百分点。其中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业增幅最高,海洋工程设备制造,出现利润负增长,最为落后;大型和小型企业表现良好、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利润表现较好,国有企业仍处于负增长。
该统计数据还表现出亏损额向某些企业集中的迹象。数据显示,全行业亏损额同比增加,亏损企业数量同比下降,表示亏损额正向部分企业集中,一些亏损企业亏损情况加重。
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亏损14.07亿元,同比增长31.43%,同比增幅提高了50个百分点(去年同期减少18.57%),相比4月份有所增加。其中,海洋工程设备制造业、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国有企业是亏损重灾区,国有企业亏损同比增加高达77.74%,民营企业在亏损控制上表现较好。
出口或将进一步增长
今年上半年,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影响,石化装备出口也出现回落。数据显示,今年1-5月,石油和石化装备制造业出货值累计完成176.74亿元,同比增长10.56%,同比增幅降低了14.32个百分点。但是,随着4月份回升了1.09个百分点,出口呈现企稳回升趋势,表明国际市场形势有所好转。
从行业来说,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业出货表现较好,金属压力容器较差;从企业规模来说,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出货成绩优于中型企业;从企业性质来说,三资企业出货表现突出,其他控股企业回落严重,同比减少61.09%。
在四个行业的出口数据中,石油钻采设备、海洋工程设备有所增长,分别同比增长17.62%,和11.01%;炼油化工设备完和金属压力容器有所下降,分别同比减少3.87%和17.88%。
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出货表现良好,分别同比增长22.40%和15.27%;中型企业表现略为疲软,同比减少4.69%。。
三资企业出货表现最好,同比增长22.65%;民营企业次之,同比增长15.46%;国有企业第三,同比增长2.94%;其他控股企业最差,同比减少61.09%。
今年,石化装备出口回升幅度有望进一步走高。在今年召开的中国石油装备采购国际峰会(CSSOPE)上,国际业内专家指出,石油设备采购的重心日渐移向中国。另据美国Barclays调查报告显示,全球油气勘探开发投资2013年将达6440亿美元,比去年增长7%。高额的投入将促进国际市场的增长,行业出口或将进一步增长。
广阔的国际市场
今年初,两套由河南南阳二机集团研发生产的智能斜直井钻机发往澳大利亚,这是中国油气钻采装备首次出口澳大利亚。据悉,澳大利亚对油气钻采装备在电气、车辆认证、QHSE、技术资料等方面都要求异常严格,属于国际上最高的标准之一,此次国产油气钻采装备出口澳大利亚,标志着我国石化装备技术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准。
我国石化装备产能较大,而石油钻采设备国内需求有限,业内企业早就开始了对国际市场的开拓。目前,我国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已经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产业体系门类较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石油石化领域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得到应用,出口产品在数量、质量上已经有一定规模,并形成了品牌影响力,国际市场的需求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据了解,随着国产石油装备技术的进步,在价格方面优势明显的国产石化装备受国际市场青睐,越来越多的国际采购商倾向于在中国采购,中国石化装备面对的国际市场空间广阔。
TV南德意志集团化工服务公司油气部经理刘凯认为,中国石化装备的受欢迎,不仅仅是价格因素,原因有三:一,和欧洲设备相比,中国设备的造价、运输、认证等都比较便宜;二,中国石化装备技术水平在迅速进步,从而保证生产出的高质量产品拥有可靠的稳定性;三,快速的交货时间是中国制造商的又一优势。
业内人士指出,石油装备业正呈现出走向高端、走向深海、走向融合的新的趋势。国内石化装备要想继续保持国际市场的欢迎,在保持价格优势以外,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注重高端研发以及提供整套解决方案、提高售后服务水平更为关键。另外,与国际采购商建立直接联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也是中国石化装备企业待修的功课。
目前,国内的装备企业仅仅停留在卖单个产品的阶段,整套解决方案和售后服务方面较为欠缺。哈里伯顿、斯伦贝谢等国际知名石化装备制造企业,不仅提供优质产品,更在提供售后服务方面做得很出色,值得中国企业学习和赶超。
篇5
《中国性科学》杂志在2007年调查,有23.9%的外地农民工坦陈有性压抑,有了性压抑后有多达64.71%的人坦承有不良情绪和替代行为。
据卫生部公布的数字,80%的外来农民工处于状态,部分人因此已经患上性压抑症。
据《望东方周刊*调查现实,“一星期过三次以上性生活”的男性农民工只有5%,而女性农民工是0。有19%的男性、18%的女性选择了“时间长了记不清”。在解决手段上,男性农民工21%选择“找小姐”、18%选择“整夜睡不着”,18%选择“喝酒麻醉自己”、25%选择“看黄色录像”或“讲黄色笑话”;女性农民工有19%选择“拼命干活发泄”、5%选择“强忍着”。
国家统计局最新的《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外出农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小时。从农民工集中的几个主要行业看,制造业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58.2小时,建筑业为59.4小时,服务业为58.5小时,批发零售业为59.6小时,住宿餐饮业为61.3小时。
据安监总局对9个省的抽样调查显示,煤矿,危化品、烟花爆竹、建筑等4个高危行业,农民工占56%。其中,烟花爆竹企业中农民工高达95.9%。全国3000万建筑施工队伍中,约80%是农民工。据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的调研,农民工占我国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的90%,占职业病患者的一半以上。
2007年,全国总工会的《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农民工月平均工资为1210.9元。
2007年9月1日起,广州市最低工资标准由当时的684元,月,每月增加96元。广东省政府了关于调整全省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明确规定一类地区最低工资标准为780元/月。广州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仅低于调整为810元,月的深圳市。
据中山大学的《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农民工的影响》报告数据,2009年广东外来工月平均工资为1677.8元。
2008年,广东省共有600多万人参保,占全省农民工总数的23%左右;而从2005年到2008年,每年有33%左右的农民工退保。据广州市社保中心的数据,广州市农民工参保人数172万人,2008年12月退保人数10067人,2009年1月退保人数9886人,农民工退保的高峰多集中在每年春节前。
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近六成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的水平总体较低,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7.6%、21.8%、12.2%、3.9%和2.3%。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度全国外出农民工1.45亿人,月平均工资1417元。
2010年2月2日《南方日报》报道,据统计,我国有1.5亿外出农民工。其中“新生代农民工――80后、90后的农民工有近1亿人,约占农民工总数60%。在广东2600万农民工中,这个比重更高达75%,约有1462万人。
篇6
低储蓄率
由研究公司TNS进行的这项调查还发现,在积蓄不足月收入的家庭主要收入者当中,62%的人使用信用卡――其中近四分之一的人,不能每个月都还清欠款。
目前,香港家庭储蓄率为27%,虽无法与内地的50%相比,但相对仍然较高――美国的家庭储蓄率为13%。但富达国际投资总裁吴玉慈表示,香港超级富豪阶层的庞大积蓄,扭曲了储蓄率数字――多年来香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已经超过新加坡和纽约,甚至超过中国内地的总体水平。
而汇丰保险2012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7%的受访港人打算在未来六个月增加储蓄,并认为失业是影响其长期储蓄的最大因素。不过,有24%的港人声称“完全没有储蓄”,这样的比例同样是亚洲区内最高。
汇丰保险的这份调查还披露,有47%的港人认为,储蓄最重要的目的是使退休生活有保障。至于储蓄比率,调查指约占月收入的33%。
贫困人数创纪录
日前,国际救援组织乐施会有报告称,除了储蓄率偏低,香港工薪贫困家庭的人数也在增加,最近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香港有六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不断上涨的房产价格(2008年以来上涨逾90%)引起人们对崩盘的恐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香港出现过房价泡沫破裂,导致许多家庭资不抵债。
乐施会的调查报告显示,香港在职贫穷人士无力购买每日所需的基本营养膳食。乐施会调查了全港19个街市的食品价格,依照食物营养金字塔制作早餐及晚餐,发现6至12岁儿童平均每日需要47.5港元购买基本营养食物,成人则需要66.6港元。但在职贫穷家庭平均每人每日开支只有30元。乐施会建议政府向低收入家庭,发放每人每日15元的膳食津贴,并建议关爱基金将援助贫穷家庭小学生每月220元的膳食津贴,增加至每月380多元,并将计划扩展至中学生。
《香港的住户收入分布》报告称,若按家庭实际收入计算,香港2011年基尼系数高达0.537。而香港统计处处长欧阳方丽表示,不能仅从基尼系数居于高位,就简单地认为香港贫富状况恶化,必须考虑其他因素,而香港人口持续老化,也是导致基尼系数升高的一个原因。
欧阳方丽解释,过去十年间,香港非从事经济活动的家庭住户大幅增加48.3%,由2001年约28.6万户增至2011年约42.4万户,自然会造成收入差距扩大,她重申,按人口平均除税及福利转移后住户每月收入编制的基尼系数,较能反映真实情况。“香港属开放型经济体系,收入差距本来就比依靠制造业和农业的经济体系大。”
畸形的社会结构
长江商学院前高级研究员罗天昊认为,香港社会结构的失衡,其实早在1980年代就种下病根。香港腾飞过程中崛起的新商人,意外地获得了固化其社会经济地位的机会。30年来,香港的头面人物不断受到各种“关照”,香港逐步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豪族。这些大族因为与内地的关系,不仅到大陆投资受到照顾,同时,在某些与权力联系紧密的领域,亦获得了特殊的放行。
“地产行业的畸形发展就是表现之一。作为与权力关系最为亲近的行业,香港地产行业的繁荣,萌发于1960年代,但最终修成正果,则在1980年代以后。”罗天昊表示。
在他看来,香港和新加坡,都以制造业和贸易起家,后来发展服务业。而今天新加坡与香港的支柱产业,却完全不一样。目前,新加坡的支柱产业是贸易、制造业、航运业与旅游业;而香港的支柱产业是零售业、旅游业、地产业、银行及金融服务业,特别是对于地产行业的依赖,达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罗天昊认为,同为海港城市,新加坡土地资源更为紧张,人口密度更大,但是新加坡却没有房产危机――新加坡建立了很多廉租房,地产行业的富豪远没有香港多。香港却迟迟无法建立这种住房制度。香港的地产行业异常发达,富豪云集。1990年代以后资产过10亿美元的大富豪,90%以上都涉足地产行业。
篇7
报告显示,在华美国企业在盈利水平、营业额以及营运利润率等主营业绩指标方面,已经出现连续第二年下滑。
上海美国商会的报告揭示说,这主要是因为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中国以出口和投资主导型发展模式向消费驱动和服务驱动的经济转型过程中,所伴随而来的经济放缓。
适应转型的中国市场
该报告是根据上海美国商会年度《中国商业环境调查》的结果汇编而成。报告显示,在420家受访美国企业当中,73%的企业表示在2012年获得盈利。这一数据与2011年的78%和2010年的79%的水平相比,均有下滑。同样,过去两年企业在营运利润率和营收增长方面的强劲数据都逐年略有下滑。
中国目前正处在以出口和投资主导型发展模式向消费驱动和服务驱动的经济转型过程中,调查结果显示,美国企业正在进行业务调整,以适应转型中的中国市场,基本已将业务从以往驱动在华美国企业战略的低成本出口模式转移开来。近三分之二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将立足中国,在日益增长的本土市场上参与竞争。其原因在于中国家庭收入稳步增加(2012年增速近10%)且国民消费热情高涨(据麦肯锡预测,在未来20年里中国消费将翻三番)。
在以日渐兴起的中产阶级为标志的消费领域,美国企业已开拓出一片广阔天地。中国市场的转型,眷顾了目标定位在这一消费市场的企业。
上海美国商会总裁傅丝德表示:“美国企业依然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中国市场,并认为这一市场是其全球战略的关键所在。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以消费和服务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对于美国企业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机会。”
59%的受访企业表示,它们越来越多地瞄准中国国内市场,而从美国向中国出口成品或零部件。可以说,在华美国企业拉动了美国对华出口,也带动了美国国内的生产和就业,而这一趋势在过去三年逐步凸显。
傅丝德称:“我们不应当再期待中国经济保持过去多年两位数的增长。成本稳步攀升、人力资源制约因素凸显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环境在今后几年将成为一种常态,而非例外。”
七成企业担忧监管透明度
在今年的调查中,超过七成的受访企业认为,所处行业的监管环境“没有改善”甚至“有所恶化”。
化险咨询(Control Risks)大中华及北亚区董事总经理高凯德表示:“在中国做生意向来不容易,像成本攀升、人才短缺和日益增加的本土竞争等商业挑战企业还可以想办法克服,但监管和政策挑战则是更艰巨的难题。”
有美国企业高管反馈,一些中国企业利用不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获得竞争优势;54%的在华美国企业高管表明,所处行业的执法部门执法时失之偏颇,对他们的业务发展造成了阻碍,该比例相较于2011年上升了8%。
除此之外,知识产权执法和保护依然对美国企业构成障碍。2012年,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极为重要”或“非常重要”的企业数量增加到了70%。
离去的大多是制造业企业
不到15%的企业表明,为应对中国成本攀升,已经或计划将生产转移到中国以外的地区。而13%的企业表示,已经或计划将生产转移到中国国内成本较低的地区。
根据研究调查发现,目前有打算离开中国或者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面已经离开中国的美国企业,主要还是集中在和美国现有的制造业的核心产业相配套的一些比较高端的制造业。
据分析,这些企业离开中国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制造成本比以往增加了。另一方面,美国目前也在实行再工业化的战略,还有和它相配套的是美国的出口倍增战略以及扩大就业的战略,这三个战略组合一起后,政府有一些优化政策,就使得美国本土的制造业成本在下降。“在美国相对成本下降,中国本土制造业成本有所上升的背景下,二者的差额就变得比较小了。”有专家分析说,“除了中国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因素之外,我们还要考虑到目前全球制造业的物流成本在这种产业链很长的制造业领域里面所占的比重很高,所以如果能减少一次物流的成本、国际运输成本,就会使得总体成本有较大的降低空间。”
尽管挑战重重,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依然是美国企业全球投资首选地。在今年的调查中,超过五分之一的企业将中国列为其全球首要投资目的地,78%的企业将中国列为全球前三大投资地。82%的企业表明,在其2013年的全球运营投资计划中,将向中国额外追加投资额。
相关链接
美国公司眼中的中国市场及其知识产权保护
《2012年度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报告》披露了就中国商业环境包括知识产权现状在会员中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390家会员公司就问卷调查发回反馈意见。
调查显示:
76%的受访公司预期2012年的公司收入将超过2011年,更有3%的受访者预测会有超过30%的增长。
78%的受访公司在全球投资战略布局中将中国放在前三的位置。
82%的受访公司计划增加在中国的投资(与去年持平)。
22%的受访公司表示,在中国注册公司对外国公司和中国公司一视同仁(比去年低了7个百分点)。
89%的受访公司认为,由于成本上涨,中国已经失去竞争优势。
79%的受访公司认为,中国的知识产权实施不力(比去年增加了9个百分点)。
61%的受访公司对中国官员在行政查处侵权案件中的合作表示满意。
篇8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外包为何会在作为推动自由贸易发展主力的美国引起轩然大波,吸引政府、民众和媒体的广泛注意,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外包概念的兴起及发展出发,讨论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外包业务发展特点和趋势,分析离岸外包对美国就业市场的影响。
美国高科技咨询机构——ForresterResearch的报告称:“美国服务经济领域在经过了3O多年的持续扩张后,离岸外包将成为美国从追求发展速度向追求效率转变的一种催化剂。”
2004年6月10日,联邦劳工部宣布,2004年第一季度,美国因业务外包而损失的就业机会比例为2.5%。约有2/3的职位流动源自制造业,在第一季度的失业者中,制造业工人占1/4。这是该部门首次对外包所导致的就业机会损失量做出评估。
外包近来在美国引起的争议还远不止这些,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美国政府、民众和媒体对外包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呢?本文尝试从外包概念的兴起,其近年来在美国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来分析它对美国就业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
一、外包概念的兴起与离岸外包的发展
企业总是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其组织的构造和边界。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福特汽车公司所倡导的“垂直一体化”战略所带来的所有权优势、规模效应、对供应链和市场的控制力,随着科技和通讯技术的发展、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而逐渐黯淡。由C.K.Prahalad和Gary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第一次提出的“外包”(Outsourcing)概念在过去的l5年间一跃成为最有代表性的企业经营趋势。
所谓“外包”,指的是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企业专注于其核心业务,并借助企业外部的专业机构的资源完成企业内部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的功能或业务,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经营方式。其实质在于强调企业必须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有助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业务上,而把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交给外部专业的服务供应商,获得成本和效率优势。
作为一种经营手段,外包的历史可追溯到200年前,但它在80年代开始才得以广泛应用,并从无价值增值的辅助(如清洁、保安、餐饮供应),发展到关键的支持和增值(如人力资源管理、审计IT技术、制造、营销、物流),甚至延伸至研究与开发等领域。
伴随着更经济的运输方式的出现,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和通讯技术的变革,企业信息传递的成本降低,效率和质量得以显著提高,外部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得在此之上建立的企业组织形式可以更加灵活地在市场和企业自身,在网络和一体化组织之间进行选择,从而使跨国界的离岸外包成为可能。
二、美国外包业务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就规模而言,外包从一种企业控制成本的手段,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业务模式只不过经历了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邓百氏公司在(《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中称:相比1997年23%的升幅,l998年全球年营业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中,业务外包的支出上升了27%,1998年全球业务外包的总支出增加至2350亿美元。米切尔·F·卡伯特联合有限公司于2002年6月发表的《2002年全球外包市场》的调查报告中指出,2001年全球企业对14.8%的日常运营业务进行了外包;全球外包业务正在以每年l9.6%的速度增长,美国占到了全球外包市场的2/3,其特点和趋势表现为:
1.大公司首当其冲。中小企业紧随其后从主体而言,外包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取得竞争优势、配合全球化资源配置而采取的经营战略。外包市场的2/3由大公司消费构成,1996年,美国年销售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公司中有25%选择了外包。2000年,年销售额l000~50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也很快加入到外包行列,选择外包的中小企业数量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约25%。外包不是企业能力弱的标志,相反,它为中小企业创造机遇,使其得以利用外包商在某一方面的专业化优势和规模效应,配合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位于美国中西部的IT企业就早大公司一步,率先将部分业务外包至印度。
2.离岸外包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展从外包活动实施的地域而言,当今的信息技术环境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企业寻求最佳外部资源的可能性,外包突破国界、地域的限制从本土扩展到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据美国葛特纳机构的估计,2004年,有超过80%的美国企业考虑离岸外包美国的IT工作,其中40%的美国企业将完成某些类型的外包,或者从非美国本土的服务供应商那里获得IT服务。
在制造业,离岸外包已经从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手工制品、纺织品、轻工和化工产品),发展到技术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如汽车、飞机的重要零部件)。
离岸外包逐渐向价值链的上、下游拓展。为了节约研发成本,规避研发风险,处于价值链前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技术离岸外包逐渐兴起。据美国EIU(TheEconomicIntelligenceUnit)1993年对50多家世界级大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企业承认,它们在90年代,接近或超过一半的技术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外部。外包的技术也从企业的非核心技术、容易购买的成熟技术、标准化技术转变为决定企业未来技术竞争优势的研发项目外包。另外,欧美很多企业将客户服务中心或售后服务的电话支持系统转移到了印度,又创造了售后服务外包的可能性,如AT&T就将电话交换中心搬到了印度。
三、离岸外包对美国就业市场的效应分析
在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沃尔夫和另外两位经济学家合作的《减员在美国:现实、起源和后果》中归纳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就业市场:减员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新创造的职位数目长期而言远远高于失去的旧职位数目。据统计,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创造的职位达到2400万个,同期失去的旧职位只有800万个。外包所引发的美国就业机会流失,特别是近来由高技术和服务为主的外包所导致的情况与90年代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
首先,虽然长期而言新创造的职位仍将远远超过失去的旧职位,然而短期来看,外包在过去几年新创造的职位并不比失去的旧职位多多少。按照美国经济研究机构的估算,2001年l1月,美国经济应开始由低谷回升,而到2003年底,就业机会却减少了大约70多万个,形成了与90年代高增长、高就业率相对应的“失业型复苏”。而且,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失去岗位的员工为了适应新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更为复杂,其间所经历的过渡期必然更为困难。
其次,外包为美国创造了新的工作机会。必须指出的是,即便是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员工也从外包中获得了利益。制造电器和电子产品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在美国雇佣了6.5万名员工。仅在新泽西州,索尼公司就雇佣了2000人。全球主要图像公司之一、比利时的AgfaGevaert集团也在美国雇佣了5000人。西班牙TerraLycos公司也在美国雇佣了4l8人,这仅仅是一些例子。拥有微软、IBM等美国IT大厂会员的美国信息技术协会在最新的报告中指出,公司业务外包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能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报告说,去年美国净增加了9万份工作。报告预测,到2008年,公司通过业务外包将在美国创造出317000份新的工作机会。
第三,白领工作蓝领化,美国知识型服务岗位向具有智力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国家转移已成定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近的调查表明,占全美白领工作l1%的大约140万个工作机会,面临“外包”的威胁。那些无需与客户进行面对面交流且与信息密切相关的工作首当其冲,像电脑编程、软件开发、医嘱转录、会计和税务、技术、建筑绘图、初级法律和投资研究、保险索赔处理等。同样的工作,一个中国工程师每月工资大约为500美,印度为700美元,美国则是4000美元。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劳动力素质的结合,使得美国外包至发展中国家的工作机会,从制造业向技术含量提高的软件设计和售后服务发展。虽然劳动力成本同美国达到同一水平的时间可能比预期的要短,但外包使美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国际人力资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第四,外包带来的岗位流失,从本质上必须依靠自身优势,通过创新制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来解决。ForresterResearch最近的报告预言,在外国设有分公司的美国高科技企业雇用的外国工作人员将从目前的4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330万人。而在未来的12年中,美国的高科技公司将把300多万个工作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其中包括中国、印度和菲律宾。另一家咨询机构加特纳资讯科技服务公司的资料表明,300万个工作机会占全美工作机会的2%。分析人士指出,这些工作机会一旦被外包到国外,几乎再也不可能回到美国国内。多余劳动力转向相应的高增长行业的难度也增加了。因此,通过再培训等方式的继续教育,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同时,必须利用美国企业的优势制造新的就业机会。70年代制造业大举向国外转移引发的反对声浪,就是通过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带来的新的就业机会化解的。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补偿现在在高端制造业和软件开发业务上流失的工作机会。需要指出的是,据美国商务部门统计,目前美国信息技术人才短缺34.6万名,到2008年,缺口还会扩大到130万名。尽管美国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但每年毕业的有充分劳动技能的工人还是不足,应当引起美国教育系统的反思。:
篇9
实体经济缺乏亮点,外贸增速大幅回落,信贷紧缩,股市振荡,多方面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市场研究者缺失信心。但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不仅是经济形势整体疲软使然,也有政策主动调控的因素。高盛指出,中国新一届政府首先突出了应对结构性问题的意愿,说明其战略重心已经转移到改革,而不是经济增长上。“这一战略有助于经济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但改革计划在近期不利于经济增长,意味着中国将经历“更多的短期阵痛”。
三驾马车拉不动
今年以来,中国的外贸增长率一直高于普遍预期,特别是前4个月,内港两地双边贸易更是同比增长66%。但随着海关对套利贸易行为的遏制,5月我国外贸增速大幅回落,进出口总值同比仅增长0.4%。其实,外需大不如前,才是更为合理的现象。放眼世界,欧洲经济长期衰退,多国仍在债务和银行危机中挣扎。美国经济虽然在复苏,但更多的是制造业复兴,这也意味着对中国需求的下降。
自2001年“入世”以来,出口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如今世界经济仍不景气,外需乏力,很多人又将目光放回国内。然而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内需的拉动似乎也难以指望。因为最近五年,为应对世界经济危机,中央政府已经推出了一轮又一轮经济刺激计划,使得如今投资占到GDP总额的40%左右,甚至远超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前30%的比例。长期过度投资造成产能过剩,这几乎成为遍及全行业的问题。制造业投资回报率急剧下降,集中了银行不良贷款的40%,在这种情况下,很少有企业愿意再投资扩大产能。而且继续追加投资,刺激作用已然微乎其微,又会使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愈发严重,与饮鸩止渴无异,这也不是本届中央政府所愿意看到的。
至于高消费,建立在国民高收入的基础之上。过去十年间国进民退,收入分配不断向政府和企业倾斜,于是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也从45%一路下滑到35%。央行今年第二季度储户调查报告显示,较之“更多储蓄”与“更多投资”的意愿,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仅占18.1%。
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乏力,这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了。那么在“内忧外患”之下,一直以来超8%的经济增长率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法门便是,在制造业投资回报率急剧下降的同时,由于政府隐性担保和地价房价不断上涨,基建投资和房地产的回报率不仅稳定而且在上升。于是,在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国有企业各层各级都要求政绩业绩的背景下,信贷先投向制造业,再曲线投向基建投资和房地产便成为必然的选择。这是“皆大欢喜”的局面,却也是在妄图用泡沫筑起通天塔。
“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但总要有人或筑坝或分洪以避免灾祸。最近出现的“钱荒”局面,便是缘于中央政府筑坝和分洪的努力,至少是尝试。
金融业隐忧
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数据显示,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达10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8%。然而在超百万亿的货币供给环境下,我们近来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却是“钱荒”。隔夜拆借利率大幅飙升,银行股遭遇恐慌性抛售,沪指2000点失守,对货币流动性的悲观预期在资本市场迅速蔓延。
“事实上,中国的流动性并不紧张,问题的实质是,央行释放的流动性,很大一部分都没有被真正地利用上,没有进入实体经济。”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说,中国的货币供给从2008年的18万亿元扩张到今天的100万亿元,这些流动性先后打造出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以及地方债务泡沫。虽然信贷效用在下降,我国信贷总额却在飞速增长。据摩根大通银行估计,2013年头四个月,包括非银行贷款和银行贷款在内的贷款总额达到近8万亿元人民币,大大高于去年同期的4.85万亿元人民币。目前,我国的信贷总量几乎是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其中很大一部分出自影子银行体系。
控制信贷规模,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也是央行此次态度强硬的主要原因。但或许是为避免市场恐慌情绪发酵,引导市场利率在合理区间内运行,央行在25日晚间公告,称已向部分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今后也将视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虽然央行最终“心软”,但此次翻脸的警示意义依然不可小觑。央行在公告中传递的信息很明确:商业银行需要去杠杆化,改变对盈利肆无忌惮的追逐,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更审慎地对待风险控制、加强流动性管理,把资金引导到实体经济上去。
金融体系本是为服务实体经济而设立,但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背离之快、之大超乎想象。此次信贷收紧,显示出中央政府调整宏观经济结构的意愿。试图通过遏制资金流入国家庞大的影子银行体系、房地产市场或是一些产能落后领域,将其引向更有效率的生产部门,构建起经济增长的新模式。有人称之为“戳泡泡”,有人称之为“把金融机构收拾服帖,方便下半年配合工作”。但无论如何,此次经济着陆必定不会轻松,企业倒闭、机构破产、员工失业、“政绩”倒退,各方都需要做好伤筋动骨的心理准备。
篇10
据统计,中国拥有玩具生产企业8000多家,其中多以塑料玩具为主,年产值500亿元。全球近75%的玩具是由中国厂家制造的,产品远销欧、美、日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美出口占出口总量的60%以上。广东是中国玩具出口最多的省,出口额占全国的60%以上,其主要生产基地在深圳、东莞以及澄海地区。
研发方向
从玩具类型上看,目前大致可以分为棋类、拼拆类、智力类和游戏类四项。这些玩具的共同特点是,在没有掌握技巧时,非常吸引人,但是一旦玩会了,大多数人就不愿意再动。因此,玩具市场极待高科技的介入。发展科技型玩具是必然趋势,不仅世界大玩具公司争相开发,世界电脑巨头微软、英特尔、IBM等,世界电器霸主松下、东芝、索尼也都垂青电子玩具,自己或与玩具厂商合作应用半导体技术、数码技术于玩具开发。科技、教育与玩具制造业的结合,将会是玩具业在技术上的又一次革命,将使玩具更可爱,更吸引人。
成人玩具也应该成为一个新的发展点。目前在发达国家50%左右的玩具是销售给非儿童消费者的,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上升。据中国玩具协会统计,约64%的成人消费者表示有兴趣购买适合自己的玩具,估计成年休闲益智玩具市场每年约值500亿元人民币。成人玩具中既应当有那些像孔明锁、九连环之类的传统玩具,也应该发展一些高科技的电子产品,满足成人更理智的需求。一个好的创意往往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丰厚回报,成人玩具业的利润可高达100%-40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制造业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