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的教育案例范文
时间:2023-09-17 15:1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儿童的教育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音乐教育有促进和帮助特殊儿童心理康复的作用
由于特殊儿童心理和生理各方面的残缺,他们的生存,认知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应该如何较为健康的成长?如何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呢?这个问题一直都困扰着特殊教育人士和家长们。音乐有舒缓心情、调整情绪的作用,可以帮助特殊儿童保持心情愉悦。超过半数的特殊儿童存在人际交往和交流的困难。他们很难迈出第一步,去与人接触。合理的音乐教育,不仅能舒缓情绪,还能有效的使特殊儿童得到心理康复。对于音乐教育有促进和帮助特殊儿童心理康复的作用,有一个经典的案例可以证明。有一部著名的法国电影,叫做《放牛班的春天》。它讲述了一个名叫马修的老师。通过教一些性格发展略有缺陷、心灵受过创伤的儿童唱歌,逐渐让他们受伤的心灵得到康复。改变了他们原本阴霾的生活。法国人克莱门特•马修原本是一个没什么名气的音乐家。在经历了好几次事业失败之后,终于成功的受聘于一家寄宿制的男子学校,成为了一名助理教师。但他面对的可不是普通的孩子,而是学校出了名的“问题儿童”。这六十个男孩,来自单亲家庭或是收入很低的家庭,有的由于行为过于顽劣,而被家长赶出了家门;有的则是失去了父母的孤儿。而学校一直以来都用高压手段和粗暴的方法来管理他们,这让这些男孩很是反感,于是更加顽劣。以至于他们成为学校没人能管的老大难问题。马修来到学校之后,发现学校并没有开设音乐课。于是,他决定以教孩子们唱歌的方式,帮助他们走出自己那封闭而狭小的世界。在马修的细心教导和音乐的熏陶下,60个野孩子用歌声唱出了自己的心声,慢慢的从阴霾中走出。他们的情绪不再消极对抗,生活也越来越美好。长大后其中的一名小男孩莫朗,更是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一群原本被世人厌弃的孩子,在音乐的熏陶下找到了成长的意义,开启了一段美好的人生之旅。从厌世到勇敢的走向明天,可见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心理康复的作用之大。
二、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的人格发展有促进作用
很多人的人格当中,都存在一种自卑感。可能是因为家庭;或者是因为外貌;亦或因为金钱,等等诸如此类的原因。这种正常人都会有的感觉,在特殊儿童身上就更为明显了。由于生理或心理的残缺,使得他们的人格塑造也不尽完美。音乐教育在塑造健康人格,弥补人格缺陷方面有一定的辅助功能。很多的特殊儿童,通过对音乐的学习,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自信心,并且潜移默化的促进了人格的发展。意大利著名盲人男高音安德烈•波切利,起初对自己的人生是匆忙迟疑与恐慌的。在接触了音乐之后,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他在绚丽的舞台上尽情的展现着歌声和自信,被誉为“第四大男高音”。很多特殊儿童或许可以和他一样,在接受音乐教育之后,让人格魅力之花开遍成长之路。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特殊儿童的创造力和天赋
篇2
关键词:学前融合教育;现状;对策分析
融合教育就是希望在一个相对融合的环境下,让那些特殊儿童跟正常儿童一起进行互动,增加这些特殊儿童学习的机会。融合教育的理念就是把教育建立在对学生能力的了解上,根据他们的特长来进行教学服务。
一、学前融合教育的内涵
在早期,对于特殊儿童一般是进行隔离教育,随着人权运动的发展,加上主流思想的回归,融合教育的理念不仅很好的体现在一般的学校教育中,对于学前儿童教育安置也受到了这个思潮的影响。学前融合教育属于特殊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主要就是把0到6岁的特殊儿童很好的安置在普通的幼儿班集体中接受教育。进行学前融合教育要把握好特殊儿童的一些特殊的需求,找出障碍发生的的原因,按照个别差异原则,及时开展教育服务,并及时提供一些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协助。
二、新时期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学前融合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困境,这就需要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的针对问题提出学前融合教育的策略。
(一)幼儿园行政支持方面
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对幼儿园行政支持力度不大使得融合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很难获取相应的协助,导致在特殊儿童的安置方面产生挫折和负担。对学前特殊儿童的教育进行通报的时候,缺少相应的行政支持方案。行政人员对于融合教育存在一些顾虑,一些设备和制度缺少弹性,加上教育主管部门的倡导力度不大,支持的力度也不大,负责单位之间的沟通效率不高,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内涵缺少必要的了解和认识,就导致幼儿园在开展学前融合教育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需要需求其他机构的协助。
(二)经费保障方面
在教育经费比较紧张的前提下,财政部门也没有办法给于地方大量的特殊教育经费补助。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需要大量的经费来执行,一旦经费不足就会影响到学前融合教育的效果。
(三)幼儿家长方面
对于特殊儿童的家长来说,比较担心自己的子女是不是能够接受适当的教育,而普通孩子的家长就会对担心会不会影响到自己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家长对于特殊儿童缺少了解和关爱,就会对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产生阻碍。家长除了在学前融合教育中担心和质疑自己孩子的受教育权利,还有的家长根本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安排在融合班级中。幼儿教师在面对这些特殊儿童的要求和普通儿童家长的担心上感到很大的压力,但是却找不到和家长进行沟通的渠道。
(四)幼儿教师方面
由于我们国家还没有真正开展特殊儿童的师资培养,所以目前面临着学前特殊教育师资的培训和教师流动的问题。普通幼儿教师跟特殊幼儿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对学前特殊儿童教学上采取的教学理念也不相同,这两类教师在教学合作上就会存在难度。因为那些巡回辅导教师来幼儿园辅导的时间比较少,普通教师在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跟特殊教师沟通的不够,不能很好的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在学前融合教育的背景下,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特殊的教育技能,但是因为培训时间少,对学前儿童特点了解不充分就会导致教师特殊教育技能缺失。除此之外,融合之后的班级中包含了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但是教学人员编制不够,就会导致班级管理出现困难。
三、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策略
(一)对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
1、增加经费预算
在进行学前融合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于那些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幼儿园,政府部门要给与充分的经费支持,让幼儿园有足够的资金使用在特殊儿童的身心教育和发展方面,从而不断提高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效性。
2、妥善推进特教知识进修
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要举办相应的特殊教育进修班,对给幼儿教师进行关于特殊儿童教育的案例培训。幼儿教师在进修的时候,要学会针对不同的儿童障碍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并进行认真的规划,从而在进行学前融合教育教学中有选择的余地。
3、专业团队认真执行
学前特殊教育专业团队在对各个幼儿园进行巡回辅导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特殊儿童的需求,适当的延长辅导时间,并根据特殊儿童的状况进行一些弹性处理,给普通幼儿教师一定的协助,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咨询渠道,积极跟普通幼儿教师合作,拟定相应的特殊儿童教育规划。相关部门要加强专业团队执行的成果监督,定期对巡回教师的服务成果进行评价,提供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效。
(二)对幼儿园的建议
1、建立幼儿园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支持系统
假如幼儿园没有办法在融合班级中增加教师人数,就要适当的调整学生和老师的比例,适当的安置特殊儿童人数,进一步减轻教师的压力。除此之外,还要把融合教育的班级设置在行政管理人员办公室旁边,当普通教师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就近向行政人员寻求帮助。
2、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
幼儿园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来学校参观,让特殊儿童家长看到特殊儿童跟普通儿童在一起学习和生活的情景,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子女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对于正常儿童的家长,要让他们多了解特殊儿童,明白这些特殊儿童的困难,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明白学前融合教育制度的开展并不会影响到正常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三)对教师的建议
1、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
由于特殊儿童跟正常儿童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幼儿园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建立一套有效的教学策略,把每一位普通教师在辅导特殊儿童的时候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还有那些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及班级管理方式等等都记录下来。
2、给特殊儿童参与活动的机会
特殊儿童被安排在普通的班集体中,就是想让特殊儿童跟正常儿童一样学习和生活。幼儿教师要给特殊儿童参与活动的机会,比如,在学校演出活动中,可以安排特殊儿童给小伙伴们去献花,让特殊儿童也能感受到来自集体活动的分为,而且特殊儿童也同样有演出的机会,就算是一个小小的安排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也具有非凡的意义。
3、增进对学前特殊儿童相关措施的理解
幼儿教师要增进对学前特殊儿童相关措施的理解,比如,特殊儿童的安置问题,具体的安置流程等等,幼儿教师要熟悉这些知识,给家长提供一定的信息知识,也给特殊儿童提供更多的支援。
结论
综上所述,学前融合教育的理念已经被广泛的接受,但是因为要把特殊儿童安排到普通幼儿园中,加入缺少相应的配套设施、缺少师资力量等就难以给特殊儿童提供特殊服务,这就需要认真研究学前融合教育的问题所在,实施切实有效的推动策略。(作者单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余强.美国学前阶段特殊教育全纳安置模式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2(8).
篇3
本文着重于强调将特殊儿童数学教学的课堂化和生活化的结合,让课堂“生活化”,并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案例促进课堂数学概念的强化,从而让学生深刻、牢固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数学 生活化 游戏
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是一门学习数字、数量关系和与数字相关的生活实际问题的学科,主要分为算术和简单几何两个部分,按照学习认知的程序来讲,数学学习的过程包括了以下三个基本的方面:记忆、理解、应用。对于特殊儿童而言,不论是上述三个阶段的哪一个阶段,学习起来都存在着特定的困难,因此,需要一些行之有效的特殊的教学和有的放矢的引导手段。
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对于数学的学习能力之间存在着迥然不同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的数学学习习惯和理解能力存在着差异;其次,不同程度的特殊儿童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一个各种类型、各种程度特殊儿童都存在的班级,为满足各类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受益的迫切需要,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需要将课堂“生活化”和日常生活场景中的时刻强化教学,这也是特殊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生活化,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
当前,在特殊学校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将课堂生活化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在掌握和理解数学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而这一过程看似非常简单,却需要非常充足的课前准备,要对数字认知、理解、应用三个阶段做精心的课堂设计。教师的课堂设计对于学生的理解和认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引导作用直接影响到特殊儿童的数学学习的最终效果。《国家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第四条有这样的规定: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循循善诱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第一,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做详细分析,确定教学内容一定要建立在对学生基本情况掌握的基础上,内容要以让大多数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要能够让他们参与进来,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新的启发为宜。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有较为浓厚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第二,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的生活实际,以此作为切入点,这样,能够很快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比如对于数学概念,可以从“你家里有几口人?你今年有几岁了?今天是星期几?”等比较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最生活化的数学概念的问答和纠正,一方面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数字的概念更加深刻,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触类旁通地处理一些数学问题。
第三,精心设计课堂。在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进行精心准备之后,课程教学效果的关键就落在了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和布置上。教师要长期将教室生活化,让学生在教室里也会有在家的感觉。例如:在教室的空闲或者特定的位置上摆放上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化的道具和学生喜欢的一些玩具,也可以在学生的书桌上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课程内容放置数学教学用具,这样,可以给特殊儿童以亲切感,让他们更容易接受这个教学环境,更能够事半功倍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比如在进行数学的加减法的教学时,可以选用一些学生喜欢吃的小水果和糖果,然后将这些东西放置在特定的位置,可以分为教具和奖品两个部分,以便对课堂上表现优异者及时给予奖励。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到精心设计的课堂环境中,使得在教学的过程能够得心应手地使用自己的设计和事先的布置,能够让课堂教学充满无限的乐趣和欢乐。
二、将课堂的生活化与游戏结合起来。
虽然特殊儿童处于小学阶段,但是从智力发展和学业能力来看,大多数的特殊儿童在小学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的智商还处于幼儿园阶段或者更小的年龄段,且发展的速度要比正常儿童慢。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生活化的场景和游戏结合起来。
儿童,尤其是特殊儿童的注意力特点是集中注意某一个事物的时间非常短,容易被新的事物所吸引,要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吸引在教学内容上,就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新奇性。而游戏则恰如其分地解决了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来设计喜闻乐见的游戏,游戏的设计要做到游戏规则简单明了,游戏的趣味性要新。例如:在学习数学加减法的时候,可以把学习道具如小板栗分发给每名学生,但不是平均发放,首先让他们相互之间进行比较数量的多少,然后让他们通过你给我,我给他的方式来最终达到平均分配的目标,让大家来理解数字多少、加法、减法的概念,并通过游戏让他们明白互让、互爱的人生道理。
同时,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片段、音乐片段、卡通图片等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强化,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视角和思维方式上去理解学习数学教学内容。
三、与家长建立长效互动机制,强化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观念。
篇4
关键词:支持性环境 特殊儿童 教育途径
支持性语言环境是一种面向学生成长的教学环境,其途径主要是教师为学生创设的利于激发学生的语言积极性及活动的空间和设施,创设一种符合学生的学习层次和学习需要的,并与语言学习要求一致的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的提高。支持性语言环境对于特殊儿童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特殊儿童的语言学习当中,教师要重视支持性语言环境的构建,利用这种语言环境给予特殊儿童语言的学习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表扬学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成长和发展。
一、创设支持性语言环境的基础和前提
1.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和倾听
虽然特殊儿童在语言学习的先天性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学生之间的个性和差异性依然比较明显,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当中,要善于倾听和了解学生,捕捉对教学及语言发展有用的信息,这样不仅可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素材,还能为支持性语言环境的创设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观察和倾听,教师可以在特殊儿童最自然的状态下,把握他们最真实的语言水平,作为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依据,并在观察当中记录典型的案例,建立个案分析、反思和改进教学过程。
2.注重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
在特殊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教师言行举止对于他们语言的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教师的语言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对于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更加明显。因此,教师在教学和生活当中,应努力使自己的语言表述正确、用词得当、表达清晰,赋予自己的语言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自己的语言不知不觉成为特殊儿童学习的榜样。在语言学习的指导过程中,要考虑到特殊儿童的特点,并且与他们的习惯、爱好等结合起来,不要用复杂难懂的语言导致指导变成学习的障碍,在指导的过程中运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据特殊儿童的语言学习水平,在现有的知识、词汇、运用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保证知识发展的连续性。
二、创设支持性语言环境
1.允许学生“出错”
特殊儿童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语言学习本身面临很多的困难,加上其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错误,这些错误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是难以避免的,甚至说错误也是他们语言学习进步的表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积极提倡“敢说先于正确”的思想,即便是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给予学生鼓励。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上,要从特殊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出发,构建一个“敢说”的环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进行错误纠正与语言训练。
2.赋予学生更多的语言成就感和价值感
语言的学习关键是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信心,而学习的信心是建立在语言的成就感和价值感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点对特殊儿童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寻找交流的话题,比如说生活当中发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动画片里的一些情节,对未来生活进行展望等等,不管学生选择什么话题,教师都要与其进行积极的交流,主动倾听和了解,在必要的时候积极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并对他们语言的表达进行指导,使特殊儿童对于沟通和交流有胜任感和控制感,增强说话的信心。
3.适时的介入是支持性语言环境创设的关键
自主学习是语言学习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要尽量减少学生自主学习的干预,但是也要在最恰当的时间介入学生交流的话题,对学生的交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要为特殊儿童提供一个勇于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就学习或者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表达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和相互提高。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教会特殊儿童如何通过表情、动作和语言倾听和理解朋友的讲话,帮助他们主动进行语言的实践。
4.对学生的学习做出鼓励性评价
评价是支持性语言环境创设过程中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合理运用评价的手段,能够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热情和潜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对于特殊儿童的评价应该以积极的、适宜的、正能量的评价为主,在评价的过程中要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帮助和引导,以发展的眼光对待问题,在评价的过程中关注特殊儿童未来的发展,让他们能够拥有一个积极的、自信的、温暖的语言学习环境。
总之,支持性语言环境创设对于特殊学生语言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创设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语言学习的现状和兴趣作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特殊儿童的语言学习能力。
篇5
[关键词]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历史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248-01
一、开展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的意义
关于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意义的研究,可以从广义与狭义这两个角度来进行探讨。从狭义的角度上来看,博物馆的儿童教育活动就是利用博物馆内的藏品及环境对儿童实施一般性的教育。而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博物馆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博物馆内,一切的展览、收藏与研究等具有教育意义和功能的教育活动都可以视为博物馆教育。由此看来,博物馆教育虽然不属于正规的教育类型之一,但却是社会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开展具有重要性的意义。
二、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未来发展的探讨与研究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对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的研究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但事实上,博物馆儿童教育涵盖的范围可以包含更多的类型与内容。具体如下:
1.儿童展厅
此类展厅并不对成年人开放,是专门针对儿童而开设的展厅。儿童展厅为儿童提供更加专业、全面的服务,从而使博物馆的儿童教育功能得到强化。
(1)儿童博物馆
所谓的儿童博物馆是专门针对儿童教育而建立的博物馆,博物馆的各类展览与服务项目都是依照儿童需要而制作的,满足了儿童心智能力的需求。从儿童教育的角度上来看,教育儿童要以兴趣的提高为主,增强儿童参与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儿童博物馆中会针对儿童的兴趣爱好设计兴趣场所,在为儿童提供感官方面的刺激,提升儿童兴趣的同时,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博物馆儿童展览专区
与儿童博物馆的不同之处在于,博物馆儿童展览专区并非专门对儿童开放,而是在成人博物馆内开设的为儿童提供教育服务的区域。例如:云南省博物馆。该博物馆共分三层,其中第二层就设有儿童教育活动区域。为了提高儿童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该区域专门设置了深受儿童喜爱的手工活动课堂。使博物馆成为既能成为成年人体验文化魅力的场所,又能成为孩子们快乐学习的“第二课堂”。
2.儿童教育项目
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与时俱进是时展的主体,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也是如此,要通过不断的改善与创新,使自身的发展模式符合儿童的实际需求。传统的博物馆儿童教育主要以讲解为主,模式过于单一,内容多以爱国主义为主,缺乏趣味性与多样化的教育模式,难以提升儿童参与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的兴趣。而新兴的博物馆儿童教育理念则是追求教育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内容方面更加灵活。从儿童教育项目来看,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主要可以分为参观导览与文化体验两种形式。
(1)参观导览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儿童只有不断的对事物产生思考,才会对其产生兴趣。因此,在选择馆藏资源和设计参观路线的过程中,可以制作一套儿童专用的导览指南及相关读物,就儿童关系的问题进行悉心讲解,提高儿童参与活动的兴趣,积极鼓励儿童在不断地参观中进行思考,从而使儿童始终保持参观博物馆的动机。
(2)文化体验
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不同于普通的教育活动,儿童教育活动中突出的主题是寓教于乐,为学生的娱乐活动赋予了教育意义,在实际的工作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云南省博物馆为例。云南省在进行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博物文化体验活动的多样性以及博物馆教育活动寓教于乐的特性。
一是,角色扮演活动。所谓的角色扮演,就是根据事先制定好的情境与对话,由不同的儿童饰演不同的历史人物,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扮演,更加详细的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获得的结果。而云南地区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该类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是,节假日项目。节假日主要是针对我国的传统节日举办的庆典活动,是许多历史类博物馆常用的博物馆儿童教育方法。在实际的工作中,云南省博物馆就充分的利用六一儿童节,开展了以微观世界为主题的“ 庆六一”特别活动,并增加了传统的泥塑活动,提高了儿童的兴趣;在中秋节开展民族服饰亲子秀、诗情画意话中秋等活动,使参加活动的儿童及家庭感受到传统节日快乐的同时,体会到传统民族文化与诗词文化展现出的魅力。
三是,操作时间。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就要突出儿童这个主题,因此,在活动举办以前,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招募一批小讲解员,或开展讲解员培训课程,从中选择成绩优秀的儿童作为讲解员,作为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的讲解员,实现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中同龄人之间的沟通。
四是,特展项目。为了提高儿童对博物馆展览项目的兴趣,在展览内容和手段方面都要针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改变。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以儿童感兴趣的项目与问题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展开教育活动的设计。
五是,特殊性教育。所谓特殊性教育就是博物馆针对特殊儿童展开的教育活动,这部分儿童包括盲人儿童、聋哑儿童、伤残儿童以及弱智儿童等,通过博物馆的特殊性儿童教育活动,使这些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存在障碍的特殊儿童可以在教育活动中获得与正常儿童同等的教育。为此,云南省博物馆专门举办了博物馆特殊儿童的教育活动,组织多所特教学校的全体师生及家长参观了云南省博物馆。基于这部分儿童的特殊性,云南省博物馆的社会教育部门给予了他们特色化的服务,不仅让孩子们在参观博物馆的同时,切身感受到了云南省的历史文化,更使他们感受到了来自于社会各个层面的关心与爱护,有利于特殊儿童未来的成长。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的儿童教育活动必须围@着寓教于乐的核心,不断的进行完善与创新,从而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云南省博物馆在开展儿童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从提高儿童参与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兴趣出发,围绕着节日、历史文化资源、博物馆典藏以及特殊人群等特点,设置许多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活动,调动了学生参与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了儿童的自主性学习,有利于博物馆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婧.面向儿童教育的博物馆主题游戏设计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2] 陈凤婷.现代博物馆建筑中儿童空间设计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14年.
篇6
关键词:案例 特殊教育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国,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现在,在特殊教育领域中案例教学也慢慢起步,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如何去做,这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起不到任何作用。而案例教学则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创新,使课堂教学氛围活跃。
一、案例教学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专业培养特殊教育人才的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特殊学校教学工作者,能够对儿童进行个别化教育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只教给学生怎么做,内容安排落后,很多内容并不符合社会实际,课堂枯燥乏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导致教学效果低下。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会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去做,而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在案例教学的最后阶段,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这也是案例教学应用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在特殊教育专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教学的讲授不真实可信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必须是教师在实践中经过深入地调查研究总结出的,绝不能由教师通过理论知识虚构。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其真实的细节,让学生犹如进入真实的情境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地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认真地分析各种数据和错综复杂的案情,才有可能搜寻知识、启迪智慧、训练能力。为此,教师一定要亲身经历、深入实践,采集真实案例。
2.案例教学的地位不明确
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不能摆正案例教学的地位。我们都知道案例教学本身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但教师通常会过大渲染案例,不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滥用案例。这样的教学只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课堂气氛较好的效果,但是这样学生只能记住案例本身,而不能记忆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显然不可取。所以,我们在选案例的时候要注意内容要与学生实践经验相联系。
3.案例教学中没有重视双向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学到的都是死知识。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通常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教师的角色无法转变。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应先要进行消化,然后主动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学生还要经过缜密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对学生提出的答案给予引导,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把问题和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教育工作者对案例教学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中的思考
1.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建立典型案例库
在中国,家长不论是从心理上还是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都不会接受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儿童的事实。家长出于自己对孩子的保护,更不会将自己的孩子作为教学的案例进行研究。而且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更具复杂性,所以建立案例库的难度会非常大。因此,教师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访谈。我们如果不帮助家长转变观念的话,就很难获得真实的教育教学案例。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与教师互相支持,这是能够顺利采集教学案例的前提。
2.综合分析影响因素,充分体现案例教学过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首先,案例教学应该以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为前提,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学案例的内容也要体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相匹配。再次,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步骤缺一不可,而且步骤之间必须紧凑。教师要建立案例教学评价体系。最后,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3.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为实施案例教学创造条件
在课前,教师要对案例进行筛选,做好计划。在课堂中,教师仍然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学生进行适时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是主体,要集中注意力思考。对于在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需要自己在课后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会用各种方法去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自己,同时也积累了案例。
总之,我们已经开始在特殊教育专业领域中大胆尝试进行案例教学了,虽然还有一些不足,但是我们只要能意识到存在的一些问题,继续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相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世纲,李枭鹰.论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2004(6)47-49.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12.
[3]经柏龙,罗岩.论案例教学及其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1)38-40.
作者简介:
篇7
小李从小就患了儿童自闭症,已经缓读一年。平时,他只会自顾自地说话,不会主动与人交谈,更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知别人,总是做着他自己喜欢的事情。刚开学时,他不愿接触老师和同学,一天到晚都离不开父母,总是拉着父母的手不让他们离开。有时,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他会随便发脾气,不愿接受同学的帮教。
二、问题概述与分析
小李属于孤独型的自闭症儿童,平时不与对话者相互注视,缺乏面部表情,很少主动接近别人,对别人的接近少有反应,甚至会回避,不喜欢别人碰触,没有与他人交往的动机或意愿;除了主要照顾者外,很难与他人建立关系,与主要照顾者间的交往,满足自我需求的依附多于情感间的依附对于周围环境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常做着自己喜欢但是毫无功能性的刻板行为或是自我刺激行为;他少有口语或几乎没有语言,口语多是无功能性的喃语或自我刺激的声音。
三、辅导策略
1.语言沟通
(1)主动与自闭症儿童沟通
自闭症儿童缺乏沟通意图与动机,此为他们语言沟通问题的症结点,即使他们已经学会使用口语或动作进行要求、请求,来表达他们的需求,但是,在一般的情况下,他们不见得会主动使用这些已经学会的方法。他们不但缺乏开启沟通的意图,也缺乏回应沟通的意图。
根据他这一特点,我每天早上一见他回到学校就主动走过去跟他打招呼:“小李同学早上好!”刚开始,他好像没听见似的,继续做他要做的事。我再次微笑地对他说:“小李同学早上好!”这时,他才慢慢地抬起头,看你一眼后慢慢又转移了视线,好一会儿才说:“老师好。”虽然刚开始,他还是不很适应,每次都要提醒才能主动跟人打招呼。经过三年多的训练,现在的他有了很大的转变。现在,当他见到老师都总能先看看老师,然后才慢慢地打招呼:“老师好。”虽然打招呼时动作慢点,但已经成为习惯主动与老师沟通。平时,只要班里有活动,我一定让他第一个参加,并鼓励他第一个发言,训练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多方面观察、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哪怕他有一点一滴的进步就当众表扬他、鼓励他,树立自信心。
(2)发掘自闭症儿童优点
自闭症儿童有着很好的机械记忆能力,与发展相当的普通儿童相比较,他们更容易记忆不相关的事、物。我利用此特点使其用在正确的方向上,例如一次班会,学校要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强化学习与记忆。当时我请了几个同学出来背诵“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忽然,小李在座位上小声说了句:“错了。”我马上请他站起来,“小李,你快说说某某同学刚才背错哪了?”好一会儿,他才慢慢小声地把“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背了出来。当时所有人都惊呆了,大家万万没想到他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妈妈激动得热泪盈眶,整个课室响起来热烈的掌声。我马上鼓励他来当小老师,教那些还不会背的同学。他当时也很高兴,马上答应了,还真的认认真真教那些同学。过后,我跟他妈妈聊会这件事。原来他妈妈根本没教他去背,估计是他下课时看到课室门上贴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自己慢慢地把它背了下来。由此可见,自闭症孩子的机械记忆能力真的比普通孩子要强,只要善于利用,必然提高其自信心。
(3)鼓励其与外界沟通
由于自闭症儿童眼神注视以自我为中心,加上对环境的觉察能力、对情境的辨识能力弱,所以造成他们难以融入环境事件,难以调整自己去适应不同的情境,在情境中表现适合的行为。为此,我每一次跟小李交谈时都告诉他,跟别人沟通时都要眼睛看着对方,这可是对别人的一种尊敬,并希望他也能照着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已经慢慢习惯了眼神的交流,虽然有时也要提醒一下。为了让他多与外界沟通,不封闭自己,我还特意让他中午陪我去饭堂打饭。当见到其他老师或厨房阿姨时,我鼓励他主动看着对方向他们问好,并让他告诉厨房阿姨他要替谁打饭。通过这样让他融入学校的生活。
2.人际交往
(1)通过同学帮助以增进学习
为了帮助他,我特意指派同学,或是让同学自愿担任小助手,在他需要时提供协助。如当转换教室时,带他到指定上课的教室;上课时,提醒他拿出课本、学具;下课时,提醒他回教室;当出现特殊状况,教师又不在现场时,询问他的状况等。当他发生问题,班主任又不在现场时,同学要赶紧跑去报告其他教师,寻求老师们的帮助。对于那些帮助他的小助手,我经常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奖励他们,让同学们觉得协助小李是很光荣的事情。这样做,同时也增加了班级凝聚力。
在学习上,我尽量采用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对小李同学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平时,他经常因为精细动作并不佳、动作慢,经常无法按时完成老师课堂的练习而发出无功能性的喃语或自我刺激的声音。为此,我经常将个人活动转换成小组活动,分派好组员们的任务,让大家协助小李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2)与同学建立友谊
小李在班级中,要同学帮助他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要同学与他做朋友,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自闭症儿童心里渴望得到同学的友谊。
为了帮助小李,在每一次学校组织的旅行中,我都会让他自己选择喜欢的小伙伴,跟他们组成一个活动小组。在活动中,我鼓励他说出自己想参与的游戏活动,并和他们一起参加活动。午餐时,主动把自己的食物拿出来与小伙伴们共同分享。这么做,即可增加他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机会,又通过大家的互动增加了解,慢慢建立友谊。
(3)避免被欺负及霸凌
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表现,会让其他同学觉得他的行为很怪异,因此,有些儿童会嘲笑或是欺负他,有些自闭症儿童基至遭到其他同学的霸凌。被嘲笑或欺负时,由于自闭症儿童的口语表达不佳,加上反应延宕,他感受得到他人的眼光、嘲笑及欺负,但是说不出来,久而久之,会形成情绪与行为问题。
因此,我一有空就教导小李当有人欺负他时,该如何保护自己。在班级讨论会时,我也让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这问题,大家商讨解决的方法,请班上的同学共同关心他,保护他,不要让他受伤害。
篇8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日益加快,现代社会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教育问题都和家庭教育紧密相连。儿童家庭教育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热点。对已有的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及最终促成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诸多裨益。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为搜索平台”,以“儿童家庭教育”为搜索主题,时间跨度为1981-2011年7月10日,共搜索到文献205篇,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其有效文章为186篇。第二阶段对186篇论文内容进行多维度的深入分析。在研究中,主要使用了Excel2003软件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和绘图。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定量分析
本研究主要是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已有的研究涉及的学科;已有研究年度发展态势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
从总体对这205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首先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的角度进行分析(见表1)。由表1可知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期刊占77%,而硕士与博士论文较少,占17.5%。
2.已有的研究涉及的学科
某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学科,既能说明该问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又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该问题受关注的程度。因此,我们选取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学科作为分析的指标之一。参考“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学科分类,检索到的205篇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文章,共涉及13个学科(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就已有研究所涉及的学科而言,有关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教育学学科领域,其研究篇目占已有研究总数的90%多。同时,该问题正日益引起诸多社会学科的广泛关注,在检索到的205篇文章中,还涉及社会学、管理学、人口学、经济学、医学、心理学、法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并且不同的学科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视点和关注点并不完全一样。如,在教育学学科领域,“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的学科视点综合而全面,既有对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也有对管理问题的探讨;既有现状的描述,也有问题解决的对策;既涉及宏观政策理论,又有政策执行分析;还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等。在家庭学学科领域,家庭结构、家庭教育观念研究视角,主要关注儿童学习、身体与心理的问题。在心理学学科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特殊儿童心理问题、人格健康及学习情况研究等方面。
3.已有研究年度发展态势分析
某领域研究文献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趋势,既能反映出该领域的受关注程度,又能反映出自身的发展水平。检索到的205篇有关研究文献,每年度涉及的研究文献篇数及发展态势如下(见表3及图1)可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关心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从1980年到1995年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文献比较少,90年代中期以后,学者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步增多。随着农民工的出现,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研究的热点。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多而全,研究文献基本涉及前面所提及的诸多问题,多角度,研究较全面。
(二)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定性分析
教育问题研究涉及的内容全面、综合而丰富,我们尝试从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三个维度对已有研究做定性分析。
1.研究的理论基础
研究的理论基础关涉研究的立足点,是研究者基于何种理论来看待、阐释和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不同学科立场的研究者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尽相同,不同学科研究理论基础呈现多元化样态。一般而言,教育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往往依据人本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理念、教育公平理论与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来探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策及建议等,其中涉及教育公平理论的研究最多,研究者或通过对“公平”的分析,或将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联系,来探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公平(特殊儿童包括残疾儿童、超常儿童、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应然与实然问题。家庭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社会学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往往依据社会化理论来探讨儿童家庭教育中儿童社会化的问题。有的学者利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操作理论来研究儿童兴趣与家庭教育方式关系[1],有的学者从生物生态学理论、自我概念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环境问题[2],有的学者从社会学理论中的结构功能理论、角色扮演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角度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理念问题[3]、有的学者运用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问题与对策[4]。
2.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在研究某个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直接影响其对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甚至影响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的结论和观点,而且研究方法还在某种程度上内蕴着研究展开的逻辑结构。因此,研究方法的“工具性”价值对于一项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分析已有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大部分文献都同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用了历史研究、案例分析、抽样访谈、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和手段。大量研究以“质的研究”为主,即以调查研究为主,辅以文献研究,具体调查方法采用问卷、口述史访谈、深度访谈法、焦点团体访谈、个案研究法和实地观察等[5][6][7]。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用实证研究方法,教育学多用描述、评价和文献等方法。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对研究方法的界定不清晰,存在模糊现象。如调查问卷的运用,有很大一部分的研究者运用的是自己编制的问卷,但是并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信效度分析。诸多的研究者对方法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对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的界定存在差异。其次,多种研究方法之间缺乏实质性的融合。分析诸多研究发现,虽然研究者表明自己在研究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但仔细审视方法的具体运用,发现大多数研究仍停留于浅层次的操作层面,方法重复模仿,缺乏不同方法之间实质性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许多研究停留于浅层次的模仿水平,缺乏一种用方法的创新带动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创新的精神。
3.研究的内容
某问题研究内容的聚焦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该问题关注的焦点,而人们关注的焦点又直接反映着该问题在社会公众视域内的重要程度。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发现,关于儿童家庭教育教育问题研究的内容呈现多元化样态,其中主要涉及现状描述(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三方面的内容。
四、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在注重宏观背景研究的同时,应更侧重问题研究的情境性和动态性
问题产生于一定的宏观背景之下,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于社会转型期,产生于城乡二元政治、二元经济和二元教育模式之下,因此,对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问题产生的宏观背景的研究。但同时,问题更具情境性和动态性,问题总是源于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境,是特定的现实情境的产物,而且随着情境的不断变化,问题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需要解决的问题侧重点、难点会发生变化,因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途径、方法和措施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只有关注外在条件的情境性和动态性变化,才能从根源上明晰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与措施等,也才能在情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提高该问题研究的实效性。
(二)在研究数量提高的前提下,应逐步提高研究质量
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但仔细审视诸多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研究的质量在某种意义上并没有得到极大提高。很多研究出现低水平重复现象,不管是理论观点的雷同,还是实证研究方法的重复模仿,都存在值得研究者反思的地方。就研究的理论基础来看,虽然不同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大都基于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来研究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但总体而言,研究的理论基础还较为局限和单薄,且缺乏不同学科理论的相融,因此加强多学科理论间的相互融合和沟通已成为必需。另外,就研究方法来说,科学、规范地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并促成多种研究方法间的实质性融合,也成为当前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研究质量的提高,需要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以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带动研究的新视界、新领域,虽然在已有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中,也有一些研究者努力尝试在理论和方法上创新,但还远未形成研究的主流。因为当前的研究亟须改变的就是,克服低层次、低质量的重复研究,努力拓展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新视界,拓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创新研究的方法,以提高该问题研究成果的质量。
(三)克服研究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多学科研究的融合
教育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产生、发展和解决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需要多方综合协调才有可能得以解决。因此,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从多学科的立场综合认识、分析和研究该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得研究成果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达成研究初衷。
篇9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资;实践性课程
一、问题提出
特殊师范教育担负着为特殊教育领域培养、输送合格教师的重任。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但受我国长期以来教师教育体系的影响,教师培养往往重学术轻实用,重理论而轻实践,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严重脱节,导致师范生的实践知识普遍欠缺,实践能力严重不足,使他们从“准教师”向合格的教师转变有着很大的困难。特殊儿童之间的差异很大,特殊教育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只有具备了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实现创新,满足特殊儿童巨大的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的需要。
提出要加强特教师资培养中的实践性课程建设,目的就在于使学生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他们经过师范教育的学习,成长为既掌握丰富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合格的特殊教育专业型人才。
二、实践性课程在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的意义
我国师范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一般都比较单一,学生主要是进行备课、听课或充当实习单位教师的教学助手,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到基层一线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因忽视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学生班级管理等方面的职业素质也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只有重视包括教育实习在内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促进师范生在对教育教学工作内涵、技艺、方法等方面的必要认识。
实践性课程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实现由知识应用型向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转变。要改革传统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创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改传统的以知识储备多少为主要评判标准的教育质量观,为知识储备与技能训练并重的新型教育质量观;由单纯的理论知识教育向理论与实践并举转变,提高实践教学的地;;改变过分强调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无视社会用人环境变化的情况,转向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用结合、强调社会参与,从而提高特殊教育未来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目前我国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国近年来的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1.实践性课程所占比例少,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仍以师范院校的专业教育为主。纵观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课程,其在设置上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公共基础课,即语、数、外、马思哲等,二是专业基础课,如教育学、心理学等,三是专业课,其中理论课占绝大部分,而实用性课程较少,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更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各类不同特殊儿童、不同问题时不知所措。
2.实践性课程的实施形式单一,效果不佳
长期以来,教育实习、见习是师范教育课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师范生积累教育实践知识、锻炼教学能力、形成教学技能的主要途径。然而,现实中,教育实习、见习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流于形式,不能取得既定的效果。学生参与实习往往只能参与基层学校的一两次备课、听课,或充当教学助手,并不能真正地接近特校教师在学校的真实教学活动,缺乏参与特校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更有师范院校并不重视学生的教育实习,不统一安排学生的实习,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指导,使教育实习、见习完全流于形式,学生在其中也得不到锻炼。
四、特殊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的实施
实践性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教学技能、技巧,能理论联系实际,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性课程应是基于问题情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性教学。师范学校应尽可能地完善学校的实验设备、实习基地等,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实践的机会。结合特殊教育专业的特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践性课程:
1.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一定普通教育基础理论,掌握特殊教育和康复训练相关理论和技术的专业工作者,为一线的特殊学校或相关的基层机构培养既有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又具有基本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必须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教育的重点平衡到理论和实际操作两方面。
2.实验教学
在实验中,要充分地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完善学校的实验设施,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例如:教育听力学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为听障儿童进行听力测试的能力,这就需要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清楚测试的方法、程序,以掌握听力测试技术。
3.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它包括学习相关知识、确定训练目标、观摩示范、分析与讨论、编写教案、角色扮演与微格实践、评价反馈、修改教案等步骤,实际上是提供一个练习环境,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精简,并能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意见。微格教学不仅能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记录,及时准确地反馈信息,以极大地提高训练的效果。
4.教育见习、实习
对于师范生而言,教育实习和见习是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学校应与基层特殊学校或实训基地建立联系,发展教学实践基地,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参与一线特殊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尽量接近特校的真实生活,使相关课程的学习有见习、专业考察的机会,以此巩固和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时间安排上,也要改变原来固定的在毕业前和学期末的实习模式,应在每学期根据具体课程的需要进行分散实习和见习。
5.科研训练
实践性课程既要求师范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中,同时也应在实践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创新理论。科研研究也是实践性课程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而言更是如此,因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相比世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在科研上仍存在很大的空白,这就为新理论和知识的研究创造了机会。科研训练的主要形式包括过学生撰写见习实结报告、学科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或者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殷晓静.师范教育实践性课程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
[2]有宝华.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发展走势分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02).
[3]李军靠,魏宏聚.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实践性课程开发[J].辽宁教育研究,2008,(05).
[4]钟经华.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应用性创新型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方案[J].现代特殊教育,2008,(11).
篇10
特殊教育学校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残疾儿童身心发展,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教育环境都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特殊教育学校功能的转变显得尤其必要。
(一)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化、经济、科技、卫生保健、社会保障、福利等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文明程度的窗口。残疾人拥有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这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而良好的教育则是残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权社会的必由之路。在这种情况下,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势必发生变化,要立足于每个残疾孩子的终身发展,充分挖掘每个残疾孩子的潜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残疾孩子能更好的适应时展,融入社会生活,更好地享受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
(二)特殊教育发展新格局的要求
传统上的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教育机构形成了两个互相分离的教育体系,特殊学生很难在不同的教育机构中流动,受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同时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和其他附设在普通学校里的特殊教育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导致特殊教育学校与特殊班、随班就读机构的分工不明确,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思路僵化,学校的功能单一。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随班就读将成为以后我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新格局正在形成。因此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必须重新对功能进行定位,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康复、资源开发、家长教育、社会宣传等多种功能,将现有的特殊教育学校办成示范性质、高水平、多功能的基地,并以这些少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和学校,成为指导当地特殊教育机构和随班就读的基地。
(三)促进和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的需要
我国宪法及多部法律法规都提出了要保障残疾人的受教育权。但与我国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以及教育的平均水平相比,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程度还很低。因此,特殊教育学校不仅应该作为一个教育机构,为残疾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制定科学、合理的办学目标、教育计划、课程体系,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和设备、师资,来满足残疾学生不同的教育要求和适应其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时,特殊教育学校还应该作为一个组织、宣传机构,对残疾儿童的家长进行教育指导,协助家长安排好残疾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促进特殊教育机构及普通学校对残疾学生的接纳,最大程度地促进和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
二、特殊教育学校功能体系的建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了解到特殊教育学校功能的发挥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自身必然也发挥着多样化的功能。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各种功能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有机整体。不仅包括最根本、本质的“以人为本”的本体功能,而且涵盖促进残疾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的具体功能。
(一)本体功能
特殊教育学校的本体功能指决定特殊教育学校本质的根本功能,是直接体现、反映特殊教育学校培养人这个本质的首要功能。特殊教育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都是由“人”所构成的,人是特殊教育学校组织的主体。但是,特殊教育学校中的“人”又有其特殊性:特殊教育学校中的“人”主要是指那些正在成长、发展中的残疾儿童和青少年,他们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在生理或心理的某个方面存在缺陷,阻碍着他们的发展,因此,他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康复来弥补缺陷,或者使损伤的器官的功能得到部分的恢复。简言之,特殊教育学校的本体功能就是促进残疾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这是所有特殊教育学校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不能变更的功能,它决定着特殊教育学校的其他具体功能。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就是对本体功能的最好说明,特殊教育学校只有明确了“以人为本”,学校的各方面活动以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才能较好地发挥学校的功能,否则会使自身功能的发挥出现偏差。
(二)具体功能
特殊教育学校的具体功能是指特殊教育学校促进社会的各种活动和促进人的身心各方面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功能,是特殊教育学校本体功能的派生功能、具体化功能。依据特殊教育学校活动的不同类型,我们将特殊教育学校的具体功能划分为教育功能、康复功能、社会功能和研究功能四大类。
1.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主要是指特殊教育学校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所发挥出来的功效和作用。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对残疾学生的培育上,即育人。从教育目标来看,对于残疾学生来说,尤其是智力残疾学生,促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使他们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应最大限度地开展个别化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身体状况等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或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手段进行教学,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并取得最大限度的进步。从教学管理方式来看,应将控制型管理转变为教育性管理。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控制性”为主导的教学管理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残疾学生的差异和需要,引导他们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让残疾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康复功能
残疾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理、社会、家庭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其身心发展的一方面或多方面往往落后于正常儿童,根据残疾儿童的需要对他们进行康复是非常必要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第二十八条规定:特殊教育学校要把学生的身心康复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别和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提高训练质量。可见,特殊教育学校还必须承担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康复功能。依据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对康复的定义,我们认为康复功能是特殊教育学校采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使残疾学生因自身某方面功能的缺陷所造成的身心障碍得到最大限度的消除,使各种缺陷得到最大程度的补偿,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回归社会的作用和功效。特殊教育学校康复功能的发挥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康复理念。特殊教育学校在发挥康复功能时,必须既看到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共性,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同时也要看到他们的特殊性,以采取特殊的康复训练目标、内容、方法促进他们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
(2)拓宽康复的对象和内容。每一个残疾学生都有不同种类和程度的康复需求,特殊教育学校的康复对象应该面向全体残疾学生。同时,康复的内容不仅是对残疾学生有功能障碍的器官和肢体进行生理机能的康复,更重要的是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生活上尽可能对学生进行全面、整体的康复,为他们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3)建立“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残疾儿童的康复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性康复。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是对残疾儿童进行康复的两个重要手段,将两者有效结合,建立“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是促进残疾儿童康复的最好途径。通过医学康复训练,能够提高和恢复残疾儿童身体缺陷部位的功能,为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提供生理基础。通过教育康复可以使医学康复的作用得以体现和发挥,通过特殊的教育目标、方法来促进残疾儿童缺陷功能的恢复和提高,促进他们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
3.社会功能
特殊教育学校的社会功能是指特殊教育学校从单纯为本校学生服务转化成向普通学校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服务,同时面向社区、医院、康复机构、普校等社会组织开展多方面工作所发挥的功效和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社会宣传。特殊教育学校作为特殊教育的中心组织,应进行社会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残疾儿童的关注程度,尽量缩减残疾儿童与正常人之间的差距,让残疾儿童过上正常或接近于正常人的生活,这是特殊教育工作的目标和理想。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文艺演出、竞赛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与周边社区、与整个社会的互动联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残疾儿童,并逐步真正理解和接纳这一特殊群体,为残疾儿童的发展努力创设更为宽松和有利的社会环境。
(2)开展职业教育。《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指出特殊教育学校要“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它可以使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以此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活动,取得平等的社会地位。职业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一项重要功能和任务。
(3)提供资源支持。相对其他形式的特殊教育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业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这些教育资源应该发挥更大的效益,特殊教育学校要使之尽可能地共享,成为所在地区特殊教育的指导中心与资源中心,发挥较大的辐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随班就读工作进行指导,提供专门教师协助普通学校教师处理特殊教育学生问题,开放特殊教育学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训练和辅导教室,给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使用;对社区残疾人工作进行指导,在社区展开宣传,为社区残疾人工作者提供各种专业资源与服务;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如发放书刊资料、设立家长学校、举办家长经验交流会和专家讲座、提供上门帮助服务等,让家长了解更多的特教知识和有关残疾人政策方面的最新信息,帮助家长解决好孩子的在家教育、康复等问题,为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4.研究功能
特殊教育学校的研究功能主要是指特殊教育学校所从事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对学生、教师、学校乃至特殊教育事业所产生的作用和功效。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特别是社会对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要求的提高,教育科研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科研可以促进教学、课程改革和学校的各方面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特殊教育在整个教育领域及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研究功能应做到以下几点:
(1)研究取向的校本性。特殊教育学校的研究应该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课题立项,让学校领导、特殊教育教师作为主体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研究。
(2)研究内容的实践性。特殊教育学校进行研究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寻求真实的答案或改进性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教材及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研究、教学手段和工具研究、残疾学生研究、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研究等。
(3)研究方式的反思性。特殊教育学校应该鼓励教师以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叙事、教学日志等形式开展的反思研究。同时积极搭建各类交流平台,让教师在互动研讨活动中,实现自我反思。
- 上一篇:高三数学笔记整理
-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