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核算前提范文
时间:2023-09-17 15:1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的核算前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3-0080-02
会计的基本前提是财务会计基本假设或会计假设,它是组织财务会计工作必要的前提条件,若离开这些条件,就不能有效地开展会计工作。也无法构建财务会计的理论体系。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是从具体的会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是为了确保会计核算资料的实用性、合理性和可靠性。一般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与货币计量等内容。企业为实现会计目的,确保会计信息质量,要明确会计的一般原则。即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则和要求,这是做好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必须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原则要以会计核算工作支持企业的运行和发展。
1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1)会计主体。开展会计工作必须明确会计主体,明确会计人员的立足点,解决为谁记账、算账、报账等问题。会计主体独立于其本身的所有者以外,会计反映的一个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而不是企业所有者的财务活动。明确会计主体要求会计人员认识到,他们从事的会计工作是特定主体的会计工作,而不是其他会计主体或企业所有者的会计工作。
会计主体的规模没有统一的标准,它可能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独立的法律个体;也可以是不进行独立核算的内部单位,从财务会计的角度看,会计主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特别是需要单独反映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编制独立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实体。
(2)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会计主体的企业,它的经营活动要按既定目标持续进行下去,在企业正常的经营中被耗用或出售,它承担的债务也要如期偿还。财务会计的一系列方法是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为条件的。只有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企业的资产才能按历史成本计价,固定资产才能按使用年限计提折旧。若企业不具备持续经营的条件,如已经或即将停业,进行清算,则需要处理全部资产,清理全部债权债务。会计处理要采用清算基础。
(3)会计期间。持续经营的企业不能等到结束其经营活动时才进行结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为定期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向相关各方提供信息,就要划分会计期间,把持续不断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较短的经营期间。会计期间一般为一年,即会计年度。
把会计年度的起止点定在企业经营活动的淡季一般比较适宜,由于在企业营业活动的淡季,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化较小,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尤其是对计算确定本会计年度的盈亏比较有利。还因淡季的经济业务较少,会计人员能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办理年度结算业务,有利于及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但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各个行业的企业的所谓淡季并不明显,这样的划分也存在着弊端。
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规定,以日历年度作为企业的会计年度,即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会计年度。企业为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各方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可把会计年度划分为更短的期间,如季度和月份。
(4)货币计量。企业会计提供信息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企业的经营活动各不一样、非常复杂。企业会计要综合反映各种经营活动,这就要求统一计量尺度。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货币最适合充当这种统一的计量尺度。以货币为计量尺度,为会计计量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为简化会计计量,方便会计信息利用,在币值变动较小的条件下,通常不考虑币值变动。但是,因普遍性的较高的通货膨胀给企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对会计核算怎样反映通货膨胀的影响,因此出现了通货膨胀会计。这是按物价指数或现时成本数据,把传统历史成本会计进行调整,考虑消除物价上涨因素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或改变某些传统会计原则,真实科学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会计方法。
进行会计核算,还要确定记账本位币,在企业的经营业务涉及多种货币的环境下,需确定某一种货币为记账本位币;涉及非记账本位币的业务,需要采用某种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登记入账。按照我国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规定,境内企业要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2 会计核算的几项原则
(1)会计核算要客观实在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记录和财务会计报告要真实、可靠,不可失真,能客观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会计核算要以企业实际产生的经营业务为依据,反映实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
(2)会计核算要互相可比的原则。为比较不同的投资机会,信息使用者必然要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以评估各个企业不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所以,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要遵循互相可比的原则,对同种经营业务,要采用同一会计程序和方法。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要尽可能减少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余地;同时,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选择会计政策。
(3)核算要坚持一贯性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会计核算方法要遵循同一律,前后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仅要通过阅读某一会计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把握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还要比较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明确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变化状况和趋势。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一定遵循一贯性原则。
企业所采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如果已经不符合客观性与相关性原则要求时,企业就不能继续采用,出台新的会计政策。
(4)相关性原则。这一原则是会计信息要满足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性要求,是人们能利用会计信息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控制的要求,相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要求,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要求。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对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利用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与之相适应,国家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也出现了变化,随着企业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在增强,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已不仅仅是国家,而扩大到其他投资者、各种债权人等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群体。随着企业自的扩大,会计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因此,现在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在符合国家宏观调控要求的同时,还应满足其他方面的需求。
(5)及时性原则。此原则主要是及时记录与及时报告:及时记录要求对企业的经济业务及时地进行会计处理,本期的经济业务要在本期内处理;及时报告是将会计资料及时传送出去,把财务会计报告及时报出,财务会计报告要在会计期间结束后规定的日期内呈报给应报单位或个人。及时记录与及时报告紧密联系。及时记录是及时报告的前提;而及时报告是会计信息时效性的重要保证。所以,企业会计要把及时记录与及时报告有机统一起来。
(6)权责发生制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对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各项业务,凡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本期收入,不论款项有没有收到,都要作为本期收入处理;不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款项,就是在本期收到,也不能作为本期收入处理。权责发生制所反映的经营成果与现金的收付不一致,它主要应用在需要计算盈亏的会计主体中。采用权责发生制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也有局限性,若按照权责发生制反映,有时企业虽然有较高的销售利润率,但现金流动性差,也可能遇到资金周转困难。在企业工作中,可能不严格采用权责发生制或者收付实现制,一般企业是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辅之以收付实现制。
(7)配比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企业的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要按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配比,以便正确计算各个会计期间的盈亏。按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之间的不同联系方式。一是按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直接配比。企业的某些营业收入项目与营业费用项目之间在经济上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这些营业收入是因一定的营业费用耗费而出现的,这些营业费用是为取得这些营业收入而发生的,凡是这种存在因果关系的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就要直接配比。二是按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项目之间存在的时间上的一致关系。某些营业费用项目虽然不存在与营业收入项目之间的因果关系,但要与发生在同一期间的营业收入相配比。
(8)谨慎性原则。即稳健性原则,它是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条件下进行预计时,采取不造成高估资产或收入的做法,防范损害企业的财务实力,避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持盲目乐观的态度。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不预计收入,但预计可能出现的损失;对企业期末资产的估价宁可估低,也不能估高。
(9)重要性原则。这一原则是在保证全面完整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条件下,按一项会计核算内容是否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决定对其进行核算的精确程度,及是不是在会计报表上单独反映:凡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较大影响的业务和项目,要作为会计核算和报告的重点;对不重要的经济业务可以采用简化的核算程序和方法,可不在会计报表上详列。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在较大程度上是对会计信息的效用与加工会计信息的成本的考虑。若将企业复杂的经济活动,都详细记录与报告,不但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加工成本,还可能使使用者无法有针对性地选择会计信息,反而对正确的经济决策不利。
参考文献:
[1]杜娟.试谈会计的基本原则[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4).
篇2
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弊端
1.责任主体不清
现行的《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薄,并保证其真实、完整”。“各单位应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相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这在法律上就规定了各单位必须设置会计机构并要指定会计人员。同时,《会计法》还规定了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有进行管理与监督的职责,但没有直接单位会计业务的义务,显然成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并由会计核算中心进行会计核算并实施会计监督尚缺乏法律基础。
另外《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一规定,一方面突出了单位负责人对单位的会计工作与会计资料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明确了对单位违法会计行为处罚的责任主体。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以后,由于“中心”的会计工作上对“中心”负责,如果出现会计财务处理差错、单位会计信息失真、违法经济事项等问题,那么单位与“中心”,是一方责任还是双方责任?因此,在追究会计责任时很难界定双方的责任大小,势必形成单位与“中心”的推诿扯皮。
2.会计监督职能大大弱化,单位财务管理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资金收支往来的核算,都由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来完成。一名会计人员往往要兼任多个单位财务,会计人员常年在核算中心上班,不参与报账单位内部工作或管理,对各报账单位的业务事项知道甚少或根本不知道。会计人员对单位报来的发票只要手续齐全就予以入账,无法判断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监督职能无法发挥。另外,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给报账单位造成一个错觉:单位既不见钱,也没有会计,财务管理抓不抓都行。这种观念导致单位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不再重视,单位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脱节”,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3.会计监督职能弱化,造成部分单位收支核算不真实
会计核算中心实行大厅式作业,柜组式办公的工作模式。单位计划买什么、花多少钱,单位在没有去中心报账前,会计核算中心一无所知,无法进行事前、事中监督。再者,中心的一个柜组管理十至二十个单位,会计整天忙于报账、记账的具体事务,监督管理的职能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充分发挥。这样,致使部分单位开具虚假发票套取资金,且屡屡得逞。另外,有些报账单位收入项目繁多,为了省去报账的繁琐手续,干脆把部分收入不入账,在单位内部坐收坐支,搞体外循环。
4.报账人员和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的身份、职责难以准确定位
委托记账是会计集中核算的理论基础,成立会计核算中心时,取消了单位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报账人员失去了会计身份,但在实际工作中还要承担会计在单位经济活动中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预决算编制等工作,而中心会计人员虽然是会计身份,却不能完全承担《会计法》赋予的职责。因此,会计人员与报账人员实际从事的工作和他们的身份均不相称,职责难以准确划分。
5.缺支必要的内部激励和外部再监督
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质量有待提高,监督力度和核查深度都有欠缺。一方面对查出违规票据、拒付违纪资金的监督人员缺乏考核评价激励;另一方面,核算中心的外部再监督缺失,这又容易造成,索要好处行为的发生,扭曲会计核算改革的本来意义。
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
1.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加强会计监督,在服务中提高监督
会计监督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会计制度等对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合理、合法和真实性的监督。在日常业务核算中,会计核算中心要注重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并举,在规范会计核算的同时,要加强会计监督职能。对各单位报来的发票要进行认真审核,注重其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同时,会计核算中心应对会计服务职能有正确的认识和自我定位,牢记服务宗旨,始终将优质服务作为搞好会计核算工作的主线,开通网上查询业务,简化报销手续等服务措施,借助网络信息,规范管理,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最终提升综合服务质量。
2.会计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
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应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努力学习掌握新的财经法规和各种新的财会软件,加强核算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的运用,对一切不合理的支出杜绝报销,对各单位实物资产要进行定期清查盘点,对长期挂账的往来款项要及时催收,避免国资流失。
3.加强报账人员的管理
单位报账人员应当是准会计人员,要据实登记单位会计台账,并与会计核算中心核对,对单位会计事项的合法性进行审核,向会计核算中心报账并说明单位经济业务及票据的真实情况等,为确保单位报账人员正确履行职责,单位在确实报账人员后不经财政部门批准不得擅自更换,要给报账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审报制度。同时,要加强对报账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报账人员自身素质。
4.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内部管理
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会计核算中心运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使中心内部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健康有序,确保机构的高效运转,总结经验,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并自觉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
篇3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d briefly centralized accoun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d some improvement measures.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存在问题;建议
Key words: centralized accounting;existing problems;suggest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107-01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企业经营风险的加大和经营者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不断追求,企业集团化、集约化经营理念不断加强,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公司管理层不断缩短资金链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在加强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节约资金成本,加速资金周转、降低税务成本等多方面得到成效。国家重点企业、大型企业集团相继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会计人员在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适应新形势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企业会计人员应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当前工作中的不足之处,紧跟时代潮流,尽早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但是这种集中核算模式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同其他一切新的管理模式一样,存在一定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计人员的管理水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这种运行体制。
1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岗位分工较细,一些上进心不足的会计人员只限于做好本岗位工作,忽略了全面技能的培养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以后,核算中心按照工作性质分成不同科室,在处理具体业务时各科相对独立,分工更细致化,一改传统的集各项财务核算及报表于二级单位财务科的工作方式。会计人员所负责的业务范围逐渐缩小,所学的知识能真正应用到实际当中的寥寥无几,虽然现在是实行电算化会计核算的年代,随时都可以通过查看系统里的凭证了解到每个单位的总体情况,但是因为现在每个会计人员只负责一摊业务,如果本人对业务没有积极进取的意识,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那就会只局限于自己所在的岗位的工作。与自己不相关的岗位的业务不闻不问,长此以往其他方面的业务知识也就渐渐地淡忘了。
1.2 管理层次提高,会计人员对一线生产了解能力降低会计集中核算后,各二级单位的财务核算工作集中到核算中心,由于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独立于各二级单位,一些会计人员不是来自于基层,不了解自己所负责的二级单位的实际情况,见报销单据符合审批流程手续就进行账务处理,不知其所以然,对所发生的经济事项的“知情度”比较低,对二级单位成本费用开支的真实性审核受到一定的限制,审核的难度要比以前大得多,这样无疑也会影响到二级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
1.3 部分二级单位人员缺乏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导致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财务管理水平提升效果不显著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与二级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大部分通过二级单位成本工作站的财务人员来进行。有个别单位的成本工作站人员无会计上岗证和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甚至兼职,她们成为纯粹的“跑腿员”。如有些成本工作站的人员填制和整理的报销单据不规范,影响到核算中心的工作效率;有的错误地传递了核算单位领导或核算中心的信息,导致核算单位和核算中心之间发生工作上的误解,有的对各项费用的支出范围界定不清,给预算考核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她们的低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效能的发挥。
2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2.1 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有计划地进行轮换实行有计划的会计轮岗交流,即有利于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及内部控制,又有利于提高全体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他们能掌握多种岗位技能,促使本单位会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还有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接触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业务岗位,激发会计人员创造和提出业务工作的新思路、新思想和新境界。虽然达不到领导层的那种“战略上的高远,部门间的协作,具体工作的洞察”的水平,但可以使她们的业务能力更全面。
2.2 深入生产一线,参加单位相关会议,掌握二级单位重大经济动态核算中心的财务人员应定期深入二级单位生产一线,了解生产工艺流程,负责成本核算的,不能单纯的局限于成本核算一个方面,应该对自己所负责的单位的供、产、销都应做到心里有数,在脑海里要有一个整体概念,其目的是只有了解二级单位的生产情况,才能更好的参与核算单位的管理,熟悉核算单位的收支项目,便于加强对生产单位的财务监督,使会计集中核算能够真正发挥更大更有的管理效应。
2.3 提高二级单位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目前,各单位都在开展“增收增效节能降耗”工作,并相应出台了相关的绩效考核措施。这就要求各二级单位的财务人员能够为领导提供准确的数据及分析材料,协助领导做好本单位的增收节支的预算及考核工作。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二级单位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包括职业道德培训和专业业务知识培训;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典型,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为核算中心整体考核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也是如此,我相信各单位会在今后的会计工作当中:以巩固成果为前提、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及不断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会计集中核算的优越性会更加突出,随着其应用水平的不断提升,必将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效益。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核算 经济管理
一、引言
众所周知,会计核算对于企业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随着我国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更多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到目前为止,已然成为我们社会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经济群体。中小企业生产规模中等或微小,因而投资较省,建设周期短,收效较快,经营范围的广泛性,行业齐全,点多面广;成本较高,提高经济效益的任务艰巨。企业的会计核算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产品的成本等,但一般的中小企业规模小、组织结构可能比较简单、管理着水平不高,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核算水平不高,如何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水平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即是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
二、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
1.单位负责人、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中小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远不如大企业那么明显,他们更多的是民营企业,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混淆使用,这样会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困难。他们管理水平不高,认为只要能完成产量和订单就算是完成了基本的程序,由于中小企业大多是私营企业,所有经营行为都是自己说了算,因此他们在经营管理上不希望外人知道更多秘密,于是对比较敏感的会计部门都用亲属和裙带关系的人,而这些人因为和业主存在不可分割的利害关系,往往不能独立核算,受到管理者的影响较大,会计监督基本形同虚设,从而导致弄虚作假行为时有发生,财务核算混乱。
2.会计核算不准确,经常出现偷税漏税现象。偷税,是指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偷税和漏税都是违法行为,都要负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内部制度不完善,导致核算不准确,银行存款、现金管理混乱,收入与成本费用不配比、累计折旧和摊销使用方法没有遵循可比性原则,会计报表存在某些不真实性等。
3.缺少完善有效的内外监督机制。众所周知,加强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建设,是会计工作依法进行的有效保障。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职能。实行会计监督必须要有会计监督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做保障,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如果中小企业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会计核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会计监督如果脱离了会计核算过程,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中小企业应当将会计监督寓于会计核算中,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实行有效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建立与执行需要单位内外部形成合力予以监督方能奏效,外部由财政部门、注册会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上级主管单位及企业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管检查;内部由单位审计部门负责监管,只有建立了内外结合的监管机制,并通过审查和评价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全面性及有效性,才能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体系,改善核算不准确的问题。
三、解决措施
1.政府应促进我国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建设。政府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不仅应该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健康的发展环境,同时也可以对于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建立管辖范围内中小企业的信用数据库,对中小企业在会计核算以及日常业务中的信用情况进行记录,建立相应的信用奖惩机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公示制度,通过这一系列的监督透明机制,进一步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
2.加强内外部的监督。企业自身,领导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财务制度。内部监督即是建立强有力的内部约束机制和会计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内部牵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包括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实物盘点、会计报告等一切与经济实务有关的资
进行监督,确保会计信息和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尽量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监督制度,不必拘泥于传统制度,可以根据企业的特色制定适合本企业的内部监督制度。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明确。对于外部监督,则要求中小企业外部环境的努力,首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框架下的会计监督模式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尤其是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作用。
3.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能力,加强他们的培训工作。应该对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提出以下要求: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的充实进步,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工作,不断督促自己坚强理论学习,夯实基础,可以采用阅读专业书籍、订阅学术期刊、撰写文章等等方式。要珍惜每次培训的机会,可以通过参加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及时了解国家最新的会计法律法规,了解在实际业务中可能出现还未出现的核算问题,学习别人的经验和方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实践中有所提高。
四、结束语
篇5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改善措施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企业竞争,企业必须具备强大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才能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企业内部的核算体系是企业内部信息采集、汇总及加工处理的核心体系,是企业在发展中生产和组织各项经贸活动的关键与基础,也是预防财政风险和财政安全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企业管理层或决策层进行政策实施,为了及时的查漏补缺,从而实现企业的稳步前进的主要依据,因此,企业会计核算的体系严格化、规范化,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二、当前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程度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尚需进一步改善和解决:
1.会计核算系统主体的界限不明确
目前阶段我国的各类企业,特别是分布密度不等的中小型企业,基本上都存在着企业产业所有权与私人所得财产界限模糊不清的现象。其造成这样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这些企业当中,投资者通常都是企业的经营者或管理者,企业的财产与私人财产基本上都是互相交汇互相占用,更有甚者在一些大中小型企业中又常常有地方党政机关的党员干部参与投资,又无法出具相应的正规单据和票务,使得企业账目做得非常杂乱和难以公示,多有假账和错账。一方面滋生了经济腐败案件的发生,另一方面给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与阻力,对于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推进非常不利。
2.当前会计核算工作的技术和意识薄弱
(1)企业内部财政机构设置不合理。如今几乎每一个企业都有着自己独立的会计机构,然而大多数企业内部所设立的财政会计部门或是机构非常不专业,不少财会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而又多少存在着分工不明确或者层次不清晰等等问题,这使得会计员在会计核算的时候总是存在着重复和无效的劳动,不能够全面整体地对企业的资产进行比较准确的核算。
(2)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当前企业财会部门的现状是,专业财会人员比兼职财会人员比重要低,而会计人员大多学历不高,专业水平低下。这边造成了财会机构的整体专业素养严重滞后、技术更新速度缓慢等现象,难以跟上时展前进的步伐。
(3)企业内缺乏严格的财务报表制度或报表次数少。除了必要的负责财务资产报表的编制机构要求之外,多数企业自身并没有专门的债务报表制度,不少的企业仅仅是在年终的时候才会编制,这便造成了企业财务制度的不完善缺陷,容易产生各种经济隐患。
(4)存在人为违规操作,账目系统存在缺陷和不规范。企业内部进行会计核算整个实施过程中,由于人为地简化和缩短操作程序等原因,财务人员往往并没有按照法律规定或企业财政规章制度建账,致使核算工作出现违规操作和人为改动,比如以票代帐致使账目混乱、账本缺失、账目数据与实际不相符、企业运行成本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三、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的相关措施
要实现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并非短期内能够完成,一定要充分地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整体的统筹规划:
1.建立和健全会计规范的管理制度
企业的会计规范的管理制度通常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会计人员岗位的安排,明确会计人员的岗位以及工作内容;认真地审核企业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和工作技能,组织好会计人员的相关培训;企业中会计人员在流动过程中工作的交接问题。交接工作进行的是否顺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未来的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对于一些拥有高度的行业专业化的特征的企业,制定出统一的会计管理规范政策,这些企业往往全集团的内部也仅有一种或者少数的几种行业,比如说中国的发电行业、电信行业和供电行业之类。企业的决策层应能放眼未来,从整个企业的长远角度出发,全面地系统地制定详细而有利于企业发展成长的决定性政策。
2.规范损益预算的会计政策
现在我国的会计预算的规范管理体系是建立于企业内部的损益预算基础上的,企业内部的与损益预算相对应的会计管理政策是规范整体的会计政策的重要基础。这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企业的成本以及消耗的费用进行确认的政策;二是对企业的收入和利润进行确认的政策;三是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的相关折旧计算政策;四是对企业的一些投资行为和货物的存储的确认政策;五是企业所有全部资产的贬值的计算政策。
3.实施固定的会计周期报告制度
实施会计管理的企业必须要对各个责任管理中心的会计工作进行固定的分析和报告,对于会计工作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状况进行细致的要素分析,同时报告给企业的管理部门。定期的管理会计的报告会是企业进行预算分析以及控制的重要依据。要规定报告的周期和时限,明确好每一种报告具体的上报时间。
篇6
关键词:施工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一、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内涵及特点
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指的就是根据我国制定的有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结合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的基本特征,利用相关技术手段准确、及时的记录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经济行为,同时对其进行分类和总结,从而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为企业下一步的经济行为提供参考。
建筑施工企业在生产中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特点就是其投资额大、施工周期长、不易移动,同时其生产工人流动性大和整体难分等,这些特点是对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研究的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对其会计核算特点进行分析:
1.分级核算。建筑施工企业生产比较分散并且经常在偏僻地带施工,因而造成了人员流动性较大,为使会计核算紧密结合其施工生产过程,可以让会计工作直接准确地反映经济效益情况,通常来说企业都采用分级管理和分级核算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具体施工情况与会计核算脱节的现象发生。
2.按项目计算成本。施工企业产品单件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导致了施工企业不可以按照平均法来对每个项目的单位成本进行计算,而是根据每项工程来对其成本费用进行独立的核算,这样也就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
3.按照进度结算。建筑施工项目施工周期长、造价高、资金占用量较大同时资金循环利用率低的特点决定了施工企业往往需要垫付大量的资金。为了可以让工程项目资金正常周转运作,除了针对造价偏低、工期相对较短的工程采取在竣工后进行统一结算外,大部分施工项目都是采用分段结算的方法来进行结算,这种结算方式的好处就是可以让施工企业不再进行资金的垫付,从而提高了资金循环速度。
二、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经营者对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不够重视。基于目前我国施工企业经营者对会计核算工作重视程度偏低的现状,施工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制度往往不够完善且执行力度低、监督力度弱。一方面,经营者核算的核心内容即企业的资金运动,其主要工作就是对企业资金进行管理,其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有效提升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经营者却忽视了企业施工成本的核算工作;另一方面除了财务部门以外,其他部门不够了解成本信息的核算内容及核算方法,尤其是施工部门没有用正确的核算方法来对施工过程中发生成本进行汇总和分配,这就必然造成会计核算的成本信息和实际的成本信息出现差别,这种差别造成的信息紊乱以及不对称等会影响到企业管理者经营决策,严重的话还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重大的影响。
2.会计核算不规范。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内会计核算不规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第一,原始单据经济用途标记不清楚;第二,建筑单位与施工单位办理结算手续往往不够及时,结算的滞后性造成企业已付款项长期在预付账款科目挂账反映,从而导致结余资金的虚假性;还有对已完工项目的价款结算长期不做处理,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坏账风险。
3.会计核算不及时,会计信息滞后。由于施工企业的项目大多数都为异地施工,所以对于数据的收集及传递较慢。同时因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所以施工企业的应收款、垫支款高居不下,如果再不加强内部管理,增加资本积累,企业就会步入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导致企业破产的窘境。会计核算工作仅仅讲究规范性和客观性是不够的,失去及时性,会计信息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会严重影响管理者对经营情况做出正确的、及时的判断,有时甚至导致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策。
4.相关财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随着建筑施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对相关财会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同时对财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施工建筑企业内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可以从技术以及职业道德两个角度去进行分析:技术方面受从业人员自身知识面偏窄和技术能力欠缺的限制,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和开始电算化操作之后的技术革新,施工企业会计人员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茫然;而职业道德方面更是缺失严重,在会计审核工作中面对金钱诱惑或者项目管理者的人事压力时,施工企业会计人员做出有违企业利益的事情层出不穷。
三、在建筑施工企业内进行完善会计核算工作的可行策略分析
1.强化施工企业经营者会计核算意识。企业经营者的自身管理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财务工作方向。所以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转变管理理念,将企业管理中心定位为财务管理,同时通过制定和监督实施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具体的责任落实到每个部门的每一个工作人员身上,对核算员以及项目经理定下相应的核算工作,并且把会计核算的结果来作为业绩考核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2.完善会计核算体系,不断规范会计核算方法。与一般的经营项目相比,建筑施工项目核算特点显明,比如工程结算涉及内容宽泛、各项目工程进度不一致等。这些核算特点的存在,其实是对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和内容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进行分析:第一就是针对工程项目的收入支出,要在项目工程竣工结算验收交付使用后才可以进行核销,所以就要要明确“在建工程”、“存货”、“本年利润”在核算中的具体账户。前期项目的结算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最后的结算成本,所以说在前期施工各环节务必要做到真实。其次,工程核算内容的繁杂性要求会计核算方法应不断规范,对会计信息应及时处理、记录,比如通过分类核算来对不同项目进行会计核算等,不仅增加了精确性,还提高了效率。
3.推广会计电算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由于目前施工企业大多采用项目管理模式,所以对于如何推进其会计核算中的电算化也是关键环节。在传统的模式之下手工核算需要大量的会计人员对单一帐套进行整理,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但是在电算化之下,对于项目的核算就变成了通过二级和三级的科目核算,同时利用软件来辅助核算功能,在单一帐套下实现了多个项目的核算,有效的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在对电算化中会计科目进行设置的时候,可以使用设置末级科目的方式来对其进行设置。比如说对应收款项的辅助核算,可以设置为客户和项目,对于其他的应收款项可以设置个人和项目。
4.人才储备战略。21世纪是人才世纪,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硬件设备以及软件设备上的竞争力都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得以提高的,唯独在人才的培养上需要进行长期的战略性储备,建筑施工企业也不例外,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储备力量对企业的发展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施工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来说,其在会计人才的培养上面下的功夫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提高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通过提高待遇以及福利政策等吸收高水平会计人才,第二:加强对现有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有效提高在岗人员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5.结合行业特点,建立健全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就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其工作内涵伴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及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得到逐步完善。由于制度规定不一致的原因造成会计核算工作缺乏可操作性时,应及时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改变现状。首先要明确控制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采取以点带面的策略,健全完善多目标、多层次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各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及时监控。第二要始终坚持成本效益原则,保证会计核算效果始终和企业发展目标保持一致。
6.积极推行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筑施工企业项目众多且一般实行项目独立核算方式,企业应加强对所有项目的全面管理,成立企业内部财务审计部门不失为一个切实可行的管理方式,不定期、不定时对各项目的会计核算情况进行内部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各施工项目的监督作用,有效提高企业的会计核算质量。
四、小结
为适应市场经济和自身强化建设,我们要不断改进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提高会计核算水平,优化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管理流程,强化会计成本核算,建立适合施工企业发展的财务管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 燕:探讨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出现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1(23).
篇7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会计核算 问题 信息质量
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的决策必须更为科学合理,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获取优势。而会计核算则是帮助企业决策,提高决策科学性的有效工具。但当前建筑施工企业中会计核算还面临一些问题,只有制定应对策略才能更好发挥其辅助决策的作用。会计核算,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总结生产经营活动中已经发生的事件,对过去给出评价,并在通过对核算分析基础上,对未来作出预测,从而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都想及时地了解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利益分配有关的各种信息。长期以来,由于施工企业的特殊性,我们的核算水平一直都没有达到核算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
一、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鉴于施工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自身的特点,从而会计处理也相应与其他企业有所差异,目前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还存在一定不规范之处。
1.会计核算具体方法选择不规范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必须根据成本支出情况进行会计核算,但在实际核算中,由于会计人员个人素质或者理解程度不同,甚至为达到施工企业的某种目标,会采取一些有利于提高或者降低当期利润的方式来进行会计核算,而不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核算。如对于“存货跌价准备”会计科目的使用,部分企业为降低当期利润,可能采取计提“管理费用”的方式来降低整个企业的利润水平,从而达到降低纳税额度等目标。再如,对于周转材料的处理,由于部分材料可能可以同时采取分期摊销法和分次摊销法进行会计处理,这就使得会计核算存在一些主观的选择,部分施工企业会采取对自身更有利的方式进行摊销,从而提高其总体收益。
2.会计核算内容不全面不科学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其会计核算的内容不仅包括一些确定的已经发生的支出,还包括一些存在不确定性,需要进行分析处理的内容,如对于工程施工过程中部分成本的摊销,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于分割成本的摊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可能只是简单的按照某一比例进行会计处理,而不会按照作业成本法等方法进行科学的测算,从而导致了核算结果的不准确。此外,对于核算的内容,部分施工企业存在核算不全面等问题,如对于施工人员的奖金等一些间接费用,施工企业没有按时的进行核算,而是采取项目结束后统一核算的方式进行,而没有按月进行核算。
3.施工企业财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也是影响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来,施工企业会计人员队伍迅速扩大,但会计人员的整体与专业素质没有跟上。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的主要表现在于:会计人员有的不具有相应的执业、从业资格。施工企业中有些财务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甚至不具有相应的资格;有些会计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不够了解,在领导的指挥下制造虚假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报表被歪曲等。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低下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是新会计准则颁布与实施后,更多专业性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对会计人员加强培训;另一方面,目前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培训素质较低,起不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作用。
4.会计核算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有待提升
首先,由于建筑施工多为野外施工,一旦相关项目负责人或者施工单位没有及时的与财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或者没有将施工进度、施工中出现的与预算方案不一致的问题等情形及时的向财务核算部门进行报告,则可能影响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其次,由于建筑施工多为野外施工,甚至是异地野外施工,这就使得财务人员可能不了解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从而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可能采取一些“想当然”的方式进行,而没有与施工现场实际相结合,从而出现了核算不准确等方面的问题。
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
针对施工企业会计核算薄弱的现状及以上分析的原因,以下提出几点措施,以规范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
1.提高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
鉴于施工企业的经营特点,会计核算是施工企业加强资金管理、节约成本开支的重要工作环节。会计核算是企业内部制度的中心,而会计人员是承担会计核算职责的主要人员,因此会计人员要能真正担当起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并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重任。针对当前施工企业会计人员队伍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公司发展需要的现状,施工企业亟需更新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会计操作能力。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施工企业会计队伍的素质:一是要对企业在岗会计人员进行新会计准则的培训,并重新进行业务能力考核,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岗位需要设置包括会计制度、会计基础,计算机操作能力等方面的知识;二是为施工企业准备培养复合型的财会人才,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可以挑选出综合素质较好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学习,培养出既懂会计专业,又掌握现代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三是要加紧对施工企业财会人员的后续教育,加强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论、新会计准则的培训,不断提高财会队伍素质。
2.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会计核算
首先,要充分的利用信息化手段来进行会计核算,通过购买计算机、财务软件等信息化设备,将施工企业的财务信息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来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降低会计核算的成本,提高核算的准确性。同时,还要注意将这种财务信息系统与施工企业全局性的信息系统进行对接,将核算的结果有效的进行返回,从而使各部门、子(分)公司能够及时的获取这些信息,并辅助相关决策。其次,要完善信息化系统下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如对于如何进行授权、原始凭证的保存等,从而为保证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安全提供保障。
3.加强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有效执行
我国财政部2003年9月颁布了《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简称《办法》),并要求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施工企业于2004年1月1日执行。新办法的实施对规范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提高施工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收入的确认问题是施工企业核算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应加强对新会计核算办法及新会计准则的学习,并以此为依据建立健全施工企业自身的会计核算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的会计工作程序,从成本核算、资金管理等各主要环节逐一落实规范的管理程序,这样才能保证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在上市公司中推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必将对会计行业及社会经济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建造合同》准则将会对建筑施工企业产生重要影响。新会计准则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和行业机会均具有重要意义。新会计准则的应用提高了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将有助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应加强对新会计核算办法及新会计准则的学习,并以此为依据建立健全施工企业自身的会计核算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企业的会计工作程序,从成本核算、资金管理等各主要环节逐一落实规范的管理程序,这样才能保证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中石化企业会计工作涉及的环节多,范围广,因此进行会计核算的难度大。面对石化产品供大于求的现实情况,中石化企业必须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程和集中核算,降低成本投入,降低中石化企业风险,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求获得最大收益,自觉抵御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
一、中石化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征和作用
中石化企业特殊的行业性质决定了其生产、经营、管理成本的特殊性。首先,中石化企业包含的生产环节广泛,各个生产环节相互影响,且规模巨大、成本较低,形成较大的规模效益,进而对成本结构和资产组合形式产生重大影响。其次,生产建设周期长、一次性投资较大,造成高额的资金成本。再次,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保证中石化企业的长期平稳运行,需配备完备的备用设施,以防止损耗后能及时更换,进而导致备用设施和用品占用成本较高,库存量较大。最后,随着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废水、废气的排放量,因此要为更高的环保成本买单。
中石化企业会计核算对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保持长久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中石化企业进行会计成本核算,合理规划、利用和控制中石化企业的成本,控制企业实际支出,将低成本作为企业竞争优势,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必然要求。其次,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对国家财务有序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核算企业经营成果是重要的一环,其中包括企业财务收入和成本费用,如若成本费用核算出现问题,会导致企业成本的变动,影响中石化企业的利润,进而对国家总体税收产生作用。最后,自“十”提倡“生态社会”以来,倡导发展低碳经济、节约经济、清洁生产,企业成本核算将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各种资源,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顺利发展。
二、中石化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涉及的内容不全面
首先,基于中石化企业行业的特殊性质,会计核算内容主要侧重于实物资产,例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生产费用,忽视对企业内外部的无形资产的核算,当今时代是知识和人才竞争的时代,应将知识资源、人力资源、品牌形象、信息成本等因素纳入到成本核算体系之内,树立全过程、全环节的会计核算体系。其次,过于重视石化产品的制作和生产环节,忽视对产前预备阶段和产后总结阶段的成本核算,例如对产前产后只关注内部损耗,不重视清洁生产,未将产前产后的环保支出列入核算范畴。
(二)会计核算的方法不统一
中石化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没有得到统一,出现诸多问题。首先,会计核算方法不固定,因时因地变动。中石化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一年的会计工作中,会因时因地变动会计处理方法,例如为了规避企业应缴纳的税收,变动月初材料采购的实际成本的核算方法,造成期末账面与库存不符。其次,在成本结转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行为和方法,例如,企业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非正常损耗,会计核算工作采取综合结转法予以掩盖;将已完工产品成本代替未生产完工的产品成本,使得需要上交的当期利润减少,进而降低中石化应缴纳的当期税收,这实际上是之中偷税漏税的违法犯罪活动,应予以有效的监督、重视和规避。
(三)资产和负债的情况不明确
目前,中石化企业使用的成本核算制度是收付实现制,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真实情况无法得到全面反映。收付实现制强调的是中石化企业某年度的收支现金流,对于不同年度的资产收入和支出核算则很难进行,不能客观有效的评价中石化企业资产和负债情况,造成成本核算工作的混乱。另外,近年来一些私人部门的介入,要求中石化企业会计信息更加准确和透明,收付实现制因提供的信息不实用、不完整,日益丧失其可比性。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反映的是中石化企业在某年内资金的来源、使用状况和余额的信息,进而将收入与支出进行对比,但是这种对比没有可用性,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绩效,无法据此进行预算。
三、中石化企业会计核算的改进对策
(一)树立全面集中会计核算观念
中石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守新会计准则逐步完善会计核算体系,从企业内部着眼、入手,树立全面集中的会计核算观念。首先,加大对会计核算重要作用的宣传力度,加强宣传税法,提高企业内部领导和员工的纳税意识和觉悟,严格按照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其次,可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并做到奖惩分明、及时,对做事认真、表现突出的个人或部门进行适度奖励,对出现问题的部门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教育,完善会计工作的考核奖惩制度。最后,及时做好企业产品价值链的分析,内部管理和外部核算缺一不可,最大限度的降低中石化企业成本,保证利益最大化。
(二)树立统一一致会计核算方法
为保证会计核算方法的统一一致,要加强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不仅要做好有形资产的确认工作,也不能忽视无形资产的重要价值,会计核算工作需将无形资产进行分类,针对不同入账方式核算不同类型的无形资产,将无形资产的价值也纳入到产品成本中。另外,会计计量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统一的核算方法,保证在核算过程中的一致性。
(三)树立全程管理和监督的观念
准确性是中石化企业会计核算的首要任务,为避免疏漏,内外部的全程管理和监督显得
尤为重要。首先,中石化企业内部要制定并完善会计监督机制,使内控工作有序进行,使财务收入和支出信息客观真实。其次,不断强化外部核算制度,有关部门不断完善新会计准则,健全有力的外部监督体系。只有内外兼备,才能保证会计核算透明、准确。
篇9
【关键词】林业企业;核算;会计
林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一直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反映林业生产经营特点的会计核算体系。从日益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的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上看,引入新会计制度指导构建新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就显得尤为迫切,这也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林业企业会计电算存在的问题
1.重视会计电算化自身因素,忽视会计电算化环境因素
会计电算化它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及其配套设施、会计电算化软件、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以及赖以输入信息的原始凭证。会计电算化环境因素是指对会计电算化产生促进和制约作用的社会环境总和。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管理环境以及意识环境等。这些环境因素对会计电算化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会计电算化必须具备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单位领导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视。只有具备上述条件,会计电算化才能在财务管理中有效地发挥作用。有些企业存在着只重视会计电算化自身因素,而忽视环境因素的现象。如大多数林业企业都没有建立和制定相应的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单位领导也没有足够重视,认为微机记账只是手工记账的重复,从而缺乏有效的管理。
2.会计核算中企事业不分
现有国有林场被定位是生产性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国有林场不仅要保护、发展公益林,而且同时要经营商品林,国营林场公益林的经营主要是国家投资,地方财政一般无财力投入,无法保障公益林的正常经营,实际上是国营林场无偿地以经营商品林所得的经济收入来补贴。
3.林业企业核算偏差大
现行林业企业会计的收益部分只计算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收益,而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生态、社会效益部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反映,导致林业生产经营的个别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而且传统林业会计计量体系中的成本部分只包含经济成本,不包含林业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的消耗,造成了某些林业生产者的个别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二、完善林业企业会计核算的措施
(一)建立系统内部网络会计
森工企业目前实现的电算化是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人们的思维观念只停留在计算机核算仅仅是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速度和效率方面,并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致使现有的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森工企业电算化会计的目标应该是:在会计工作效率提高和降低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使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因此森工企业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更新会计电算化知识,维护软件正常运行,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推动企业会计电算化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
(二)用生态林业理论指导我国林业财会体制改革,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要求把森林资源从宏观上划分为两大类:商品林和公益林。这两类森林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在会计核算上应根据森林资源的不同特点分别核算。商品林主要为社会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其产品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设置“环境资本”来反映企业对拥有的自然资源所享有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情况。环境会计活动既与森工企业经营活动紧密结合,又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纳入森工企业的环境会计的目标并不是单一的,应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协调统一,这是实现森工企业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目标的要求;商品林在采伐前同样具有生态、社会功能价值,根据“生态利用”原则,商品林经营单位必须在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的状态下持续地供给木材等林产品,因为在世界林业发展史上和现实中,因商品林经营不当造成的生态性灾难并不鲜见。因此,生态公益林的价值不可能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而必须通过政府行为来实现。
篇10
随着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开展,出现了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弱化、不合理支出情况复杂化以及会计核算的实效性保证等问题,会计核算中心只有不断探索,强化监督,在职能上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和服务深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和服务型深化的必要性
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和服务型深化是会计工作的理论需要,同时也是当前集中核算工作中核算中心和核算单位的双向要求。
1.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和服务型深化是会计工作的理论要求
理论上讲,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是财务工作分工不同的两个部分,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数据基础;财务管理是会计核算的制度保证,二者是一个辩证统一体,虽然在职能、内容、方法、作用等方面各有侧重点,但同时二者也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财务管理要筹集好、投放好、运用好资金,要借助于会计核算的各种资料、数据,去计算、去分析,才能正确进行各种决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而要发挥好会计核算职能作用,也必须依据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对经济活动进行客观真实的反映与监督。集中核算后,在职能划分上明确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仍由原单位行使,核算中心只负责单位的会计核算与监督工作,这样就在制度运行伊始,客观上将两个职能分离开来。要在集中核算工作中同时发挥好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职能,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和核算中心的会计核算工作紧密联系,相得益彰。
2.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和服务型深化是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发展要求
在集中核算工作中,会计核算是形式,会计监督是核心,核算中心实质上应是一个监控中心。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只是会计集中核算最基本的要求,核算中心如果单纯搞会计核算,就失去了会计集中核算改革的意义,也达不到改革的最终目的,向管理型和服务型转化是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根本要求。
3.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和服务型深化是核算单位财务工作的需要
集中核算后,核算单位存在的一系列财务问题及自身改进的局限性都需要核算中心的支持和服务去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一直以来比较薄弱,集中核算后,单位对核算中心的依赖性增强,许多单位都认为账交到核算中心,单位便无事可做了,进而出现了财务管理进一步弱化现象,加强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已迫在眉睫。
二、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向管理型和服务型深化的前提
1.以人为本,抓好队伍建设
集中核算工作是一个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是发展集中核算事业的灵魂,工作人员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专业素养是获得报账单位认可和尊重的前提。只有精通专业知识,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圆满地解决好问题;只有不断的加强政策理论学习,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才有可能把握住文件、
转贴于
政策的精神实质,把文件的精髓宣传给单位,也才能保证为单位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
2.两手并抓,完善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是实行规范化管理,保证集中核算工作健康有序、顺利运行的前提,也是严明管理、提高效率、保证质量的关键。核算中心不但应加强对工作制度的建设,更应加强对业务制度的建设,做到单位事事有制度,工作项项有要求,人人肩上有职责,使集中核算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和服务型深化的措施
1.转换审核重点,深化财政监督
核算中心的监督职能是通过对票据的审核来进行的,但不能仅将会计监督停留在原始凭证的审核上,工作重点应从整天忙碌在报账和记账的具体事务中逐步向会计审核和会计监督转化。加强工作人员的岗位练兵,培养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敏感,提高他们辨别真伪、明辨是非的能力。
2.积极参与单位活动,保证集中核算工作的实效性
积极参与单位活动,特别是重大活动,是会计核算紧密结合单位经济业务实际的要求。要取得核算单位的理解,争取对重大活动的参与权、重要会议的旁听权、重要决策的财务发言权以及一些日常事务的知晓权,并定期深入核算单位,对其经济活动准确、全面、及时的了解。
-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应用技术
- 下一篇:关于农村发展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