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09-17 15:1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安全工程;课程体系;设置模式
安全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生产过程和生活活动中技术事故和危害的科学,它是研究事故或危害的产生、发展规律以及预防的现代科学技术。安全工程是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综合学科的重要分支学科,是以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发生的各种事故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已经发生的事故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的有关知识,识别和预测生产、生活活动中存在的不安因素,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安全、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这使得安全工程学科的研究领域由过去以研究生产领域问题为主扩展到生活安全、生存安全领域,大大拓宽了安全科学技术的研究范畴。
安全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确保安全科学与技术能够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安全工程专业作为安全学科的本科教育,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复合型高级安全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将直接关系到高校培养的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有必要对本学科的内涵、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我国,安全科学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崛起和90年代初期的徘徊后,在新世纪已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安全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术界和整个社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和提高。这说明科技界已从更深的层次认识到了安全科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自身安全的渴望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
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纷纷设置的新学科和热门学科,2001年只有30所,而2004年就有68所大学招收安全学科本科学生。为了培养安全科学领域急需的各种人才,身处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师,努力组织教学,突出专业,有的侧重于采矿、化工、航空等行业工程技术,有的侧重于消防、空调等公用工程技术,极不统一。这样由高校一厢情愿地培养的特定行业或某一专业的安全工作人员,非但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反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才浪费,同时还使某方面的人才短缺。可见,安全科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更多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面对21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安全科学如何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学科体系,进行安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已成为安全科学建设中一个亟待研讨的重要课题。
二、河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现状
河北理工大学是河北省内重点发展的骨干大学,其下属资源与环境学院从事矿山安全技术、采矿技术、爆破技术和地质的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采矿工程专业硕士授予权,涉及安全工程的许多课程已开设多年,不论是教材建设,还是教学研究,都有坚实的基础。
河北理工大学于1958年建校就设立采矿工程专业,1993年获得采矿工程专业硕士授予权,2002年获得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硕士授予权,在此基础上,我校在2005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安全工程专业,于2006年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主要学习矿山与地下建筑、交通、航空航天、工厂、物业、商厦与地面建筑的灾害防治技术及工程和通风、净化与空气调节、安全监测与监控、安全原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监察和管理等专业知识和实践。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安全科学、安全工程及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在安全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化工、建筑、交通运输、大型工业企业等部门,培养从事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环境监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科研单位、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厂矿等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矿山与地下建筑、交通、工厂、物业、商厦与地面建筑的灾害防治技术及工程和通风与除尘、安全监测与监控、安全监察与管理等工作。
1、指导思想
课程设置要明确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遵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秉承“崇术重用”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精心设计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方案在设计上要实现“五个明确”:明确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思想,明确扎实够用、科学先进的教学内容体系,明确稳定与灵活的课程设置结构,明确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并行的教学模式。
2、基本要求
(1)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及各专业委员会的相关要求,进行专业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大专业知识结构调整力度,以课程模块的形式合理设置专业方向,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2)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要进一步提高必修课的质量,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上机、实验等实践环节,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结合专业教学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认真研究在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和社会、科技、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内容、途径和方式。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对实验、专业实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整体、系统的优化设计,明确各实践教学环节在总体培养目标中的作用。要把基础教育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4)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通过教育、教学、课内课外等各个环节的共同作用,将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实验、自主设计和自主实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实践教学活动,要有计划的组织开设如数学模型、电子设计和机械设计等方面的选修课,组织各类科技竞赛,要倡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促进学生在以学习为主的条件下,逐步实现由单纯的学习知识向学习知识与发现、发展知识相结合的转变,逐步形成创新教育机制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3、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是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必须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颁布与实施(2002年)以来,政府、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复合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长,同时也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提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更新思想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改革内容方法,加强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思想,采用“一减少、两增加”的方法,即减少专业课学时,增加基础课学时和增加新的专业方向,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灵活培养为原则,跨学科组织教学,横向设置专业并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进行安全工程专业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平台+模块”结构进行设计。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分流限选模块、任意选修模块和实践教学环节等部分。
(1)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原理、纲要、概论、基础等课程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30%。
(2)公共基础必修平台:包括各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如数学类、大学物理、化学类、机械类、力学类、计算机类和电学类等课程。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平台设置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机械制图、普通化学、物理化学、电工电子学、线性代数、工程力学、概率统计等课程,占理论教学总学时33%。
(3)学科基础平台:主要包括安全学原理、安全人机工程、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心理学、安全法律法规等,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14%。
(4)专业选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按照专业特色设置矿山安全、消防安全和化工安全三个模块。其中矿山安全模块设置矿山地质学、采矿学、通风工程学、矿山安全工程等课程;消防安全模块设置燃烧学、防火与防暴、消防工程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化工安全模块设置化工原理、化工工艺、工业防毒技术、化工安全等课程。每个模块占理论教学总学时的10%。
(5)任意选修模块:包括专业任选课和校公共选修课。其中:专业任选课是为本专业学生提供的以拓展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为目的的专业课,此类课程为任选课;校公共选修课是为学生提供的以拓宽知识面、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完善知识结构的要求设置人文、艺术、社科类、计算机类、外语类、自然科学类、经济管理类、环境类等多方面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每学期由学校教务处统一修订。要求学生至少选修专业任选课6学分,公共选修课15学分。
(6)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不少于40周,主要包括军事训练、单独开设的综合试验、专业实习、金工人士实习、专业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制图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同时为更好的贯彻《高等教育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较高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专业还开辟了第二课堂,设立了“创新学分”。创新学分主要指对第一课堂以外所实施的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取得学分。凡在各类学科竞赛(如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等)、学术活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开发等)、及文学作品、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及其他方面的创新活动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成果的在校大学生,均可申请获得相应的科技创新学分。
教学培养计划全面实行学分制,理论教学课程划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主要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选修课主要包括专业选修模块、专业任选课、公共任选课。两者学分比例4:1左右,4年总学分控制在200学分左右。必修课是本专业的主干课程,主要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能够满足本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选修课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增大学生的就业范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促进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和融合。
篇2
关键词:材料化学 课程体系 建设
一、引言
材料化学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后产生的新专业。材料化学专业不同于传统的材料科学及化学专业,是材料科学与现代化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涉及物理、化学和材料工程学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内容不是材料的化学性质,而是材料制备、组成、结构和性能等方面涉及的化学问题[1-6]。目前国内已有140多所高校建立了材料化学专业。材料化学专业是目前社会需求量比较大的专业,其主要涉及的行业包括材料、化工、生物、医药等。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是由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山市政府共建的高校,学校定位教学型大学,依托地方,借力总校,培养适应中山乃至珠三角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我校的材料化学专业是理学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现已招收九届,已成为我校“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8个专业之一。2012年以前,材料化学专业主要定位于高分子材料方向。随着中山市及珠三角地区电子与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在经过多次调研和细致的分析、讨论的基础上,2012年我们将材料化学专业调整为电子与信息功能材料,目的是培养在电子、信息和新能源等行业的新材料的开发、生产及应用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方向的调整需要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专业建设和发展。本文简述了在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以期与同行交流。
二、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构成
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课程与课程体系是相互联系、相对划分的两个不同的结构层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恰当地处理内容之间和课程之间的逻辑与结构关系,使课程内部结构和课程体系结构的诸要素达到最佳的组合与平衡,以充分发挥内容与课程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系统功能。
近年来,我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我校专业人才培养遵循“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构建包括“综合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阶段”的三段式培养体系。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就是根据这三段式培养体系构成。
(一)综合培养阶段课程
综合培养阶段课程是由教务处安排设置,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两部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政、英语、体育和军事实践、理工类通识、大文科类通识、计算机基础、创业教育、信息检索与利用以及健康教育,共计58学分课程。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分经济管理类、人文社科类、外语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和其他类六方面内容,由教务处确定课程目录,每学期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共计8学分。这部分课程主要是鼓励教师利用研究成果,开放有利于文理交叉渗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选修课程。
(二)专业培养阶段
专业培养阶段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两部分。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基础》和《现代仪器分析》,共计33学分。专业课程包括《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化学》《材料科学基础》《电子材料》和《印制电路材料与工艺》。其中,选择《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材料化学》《材料科学基础》和《电子材料》为专业核心课程,突出专业培养的方向和特色。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们在部分需强化实践能力的课程中设置了课内实践教学内容,如现代仪器分析、工程制图基础、化工原理和高分子材料课程中均设置了课内实践课程内容。
(三)多元化教育课程
多元化教育课程包括专业提升类、跨专业选修类、创新创业类和国际交流类四大部分。这些课程旨在为推进我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实现分层、分流教学而设置,供学生选修。材料化学专业的提升类课程主要包括《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基础实验技能》《专业英语》《半导体材料》《工业分析》《材料物理基础》《大学生数学提高课程》和《大学生英语提高课程》等14门课程,共计18学分。另外三部分则根据其他专业和教务处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学生可自由选修。学生可以在专业提升类、跨专业选修类、创新创业类和国际交流类中任选一个部分,也可以在各模块间实行学分互换。
(四)实践教学课程
随着我校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实践教学改革力度逐渐加大,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教学内容比例明显增加。实践教学安排以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按照“课程单项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跨专业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创业实践应用开放性实验”分层次展开。材料化学专业不仅是理论性强的学科, 而且也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安排包括基础实践,即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与学科基础理论课程相配套的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践,即综合实验;综合实践,即毕业(论文)设计和生产实习;综合素质,即军事实践、思政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和素质拓展,这部分学分是36学分。通过实施“一体化、分阶段、多层次”为特征的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自主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提高实践能力。
三、结语
随着教学工作的逐渐深入,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完善将是我们今后多年的一大工作任务。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强化管理,精心打造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以质量求生存”,努力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材料化学专业办成省内优秀、富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品牌专业,为社会输送基础扎实、技能优良、创新能力较强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长员,李文魁,多树旺,娄谨,沈友良.材料化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J].江西化工,2009(3).
[2]董秋静,罗春华,韩燕,崔玉民. 教学型高校材料化学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思考[J].广东化工,2009(37).
[3]禹筱元,罗颖,董先明.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高教论坛,2010(1).
[4]耿树东,张福胜,张钰.材料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8).
[5]瞿晓岳,刘常坤,孙延一.材料化学专业阶梯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
[6]李松林,阮建明,刘继进,何轶伦,周忠诚,黄劲松,欧阳鸿武.中南大学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7]文胜,龚春丽,郑根稳,汪连生,周环波.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 孝感学院学报,2010(30).
篇3
1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专业名称更名后,相应的其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也将会有一定的调整。主要的改变是新增了能源供给系统方面的内容,同时增加了热科学原理和方法方面的学习深度和广度。目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行业的迅速发展要求高校提供更多的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人员,无论在作为甲方的业主、负责设计的设计院、负责建造的建筑单位、还是从事运行管理的物业管理公司,都大受欢迎。然而,通过调研发现,用人单位对目前本领域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素养普遍不太满意。诸多用人单位反映,新招聘进单位的毕业生在专业知识面、背景知识及实践经验等方面都比较欠缺,很难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原有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研究满足行业需求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对于本展业的发展、提高就业至关重要。
2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更新
专业名称改变后,专业范围与原有范围相比有所扩展,所以原有的课程体系显然不足以涵盖现有专业知识体系的内容;另一方面,本行业作为我国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在不断推出新技术和新装备,这都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然而,原有的课程体系和部分教学内容已显得比较落后,甚至一些即将淘汰的产品和技术还在给学生讲授;同时,一些教学内容和不同课程里均有讲授,显得重复,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挤占了讲授新知识的时间,进而形成了新的应用技术于陈旧的教学体系之间的矛盾,导致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行业的需求。针对上述情况,提出:新的课程体系必须符合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原则,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专业课基础课方面:增加热科学原理和方法方面的课时。在原有体系中,热科学方面的前期基础学习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后在专业基础课之一—传热学课程中系统进行了学习,但是这些内容对于新课程体系来说内容偏少,需要增加内容。在专业课方面:新的课程体系中需新增能源应用技术方面的课程。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如此,新构建的课程体系将更加合理,也更符合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3设定新的知识体系下所包含的知识单元
篇4
【关键词】中职 课程体系建设 问题 措施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而理论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合理的优化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学和实践双层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奠定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为社会输送大量的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优秀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能源。
1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目前,中职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际需求脱离、 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不能改变学生能力差的现状,下面来具体分析一下。
1.1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合理
由于是中职学生,学生的知识面往往很窄,致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就业面临困境。当今,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仅仅是包含了英语、数学、语文、政治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学生在学习阶段不能接触更多的知识层面和领域,致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范围片面,在面对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下,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只能止步不前,在工作选择的范围不得不缩小,面临想就业却不能就业的窘境。
1.2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际需求脱离
大量数据表明,在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上,大部分从事的是计算机销售、文秘等工作,处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领域的最低位置,而在相对高端的计算机编程,软件开发以及网站制作、维护和管理等工作岗位上就业的人员相对较少,这主要是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与社会的人才需求脱离造成的。
1.3 专业课程不能改变学生能力差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投奔高端的教育,中职教育的学生面对生源压力开始招收素质较差的学生。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基础素质差的现状。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在设置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情况,不能改善学生的道德品质,这样出来的毕业生不仅没有实际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需的能力,通过在校学习还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导致中职教育输送的人才不达标不合格,学生面临着不能就业的困境。
2解决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中职院校也负有一部分的责任,因此,在教学目标设定的过程中,中等院校的领导者应当高度的重视,制定合理的措施完善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注意在以后的教学的过程中,避免发生该问题,本文制定解决措施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合理的建设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综合型的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了一种人才招收趋势。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当满足企业和学生的需求,除了传统的教学目标中要求的,数学、语文、英语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外,还应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基础认识,比如信息、法律、金融、质量、安全等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供学生学习,强化学生学习的综合意识,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开拓学生的发展眼光,此外还应当加强对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美术、书法等方面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解决学生面临的就业的窘境。
2.2设置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素质的课程
既然不能缓解当前生源紧张的局面,那么中职学校所能做的就是在中职学校收纳学生后,对其进行严格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重视基础课程的开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弥补他们的不足。中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当前阶段学生素质有待提高的局面,还应开设道德强化的课程,比如开设职业道德和品德教育的课程,综合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素质。
2.3注重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综合实训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核心。对于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来说欠缺的就是综合实训,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的综合实训。首先,这种综合实训不是简单的知识考核,而是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在社会上去进行实训。通过实训使学生对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安排综合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三点原则:第一点,针对性原则;第二点,实用性原则;第三点,可实施性原则。
3总结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成符合社会或者企业发展要求的合格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的潜能,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先进适用的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的方式,采取灵活积极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培养,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何筱敏,周海泉.基于职业能力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2014,(23):95-95.
篇5
“人物形象设计”这一专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我国,最开始阶段人们的认识停留在把美容美发等同于“人物形象设计”,认为是影视、文艺等行业的专属,只有影视明星才享有这一特殊待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物形象设计”已被越来越多的寻常老百姓所接受,市场对形象设计需求不断扩大,个人用于形象设计的费用日益提高,集美学、心理学、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美容、发型设计、造型设计乃至形体礼仪、个人气质、文化修养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人物形象设计应运而生。最新的调查表明:化妆师和形象设计师将成为未来最受欢迎的行业之一。2004年8月20日,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了形象设计师这门新兴职业。2005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形象设计协会,2006年国际形象顾问协会中国分会筹委会正式成立,这都预示着中国形象设计行业正逐渐走向规范化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对于形象设计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中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并成为我国近几年发展速度最快的热门专业之一。至今为止,许多中高职院校都设有相关的学科。由于这是一门新兴专业,发展时间短,再加上受到教学硬件设施和师资软件等诸多条件的制约,毕业生的业务水平在刚步入社会时并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造成这一现象正是当前我国人物设计专业在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该行业是一个信息更新速度极快的行业,需要及时掌握时尚动态,设置更多针对性课程,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使人物形象设计教育跟上时尚的变化,符合市场的要求。由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实操训练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理论素质。所以,它的特性决定了该专业的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生硬的学习,还需要注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兼顾整体造型知识的灌输以及沟通和服务能力的培养,因此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一定要注重其系统整合性。
二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一)中职学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课程体系应以开发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来开展
从中职一年级的文化基础课到专业技术基础课,再到中职二、三年级的专业技术课,现在多数中职学校还在沿用这种三段式的课程排列,其后果是造成知识前后不衔接,学生容易在学了技术基础课程后一年再来学习专业技术课时,之前的学习内容都已经忘记而影响学习效果。这样的课程模式固有的缺陷在当前社会人才缺乏的环境中日益暴露出来。所以,中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就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2中职对文化基础课程不够重视
在对高职的调查中发现,中职毕业生相对普高学生来说,在文化基础课学习上比较困难,主要集中体现在语文、数学、英语这类课程上。这种情况反映了中职学校对文化课程的不重视,同时也没有顾及到有升学需求的学生。由此可见,中职和高职在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和要求上还存在一定的脱节,没有构建能有机衔接的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体系。
3中职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以就业为导向设置的中职课程重点培养中职学生的就业技能,而容易忽视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是设计类行业的灵魂,没有创新精神,就不能走在时尚前沿,无法推动行业的发展。而中职教育中容易忽视的审美能力也是该专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专业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在课程体系制订时候的弊端直接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每年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设置教学课时,都希望每门课程能安排较多的学时数,让学生充分掌握每门课程所必学知识。可是总学时数是固定的,这就导致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课时很紧张。近几年似乎专业课时还在不断减少,学校只有从每门专业课程里面去挤压课时,压缩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无法按质按量完成课程教学,学生也学不到完整的知识。这样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每门课都学了一点,却没有一门是精通的。
2课程的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课程是紧跟市场需求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要关心时尚流行式样、市场的技术和材料的更新,根据这些来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由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技能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既要有审美能力与设计创新能力,又要具备造型技术能力,同时最好还能有经营管理能力。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该专业开设的课程并没有紧跟市场,更新技术,更谈不上引领潮流,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
3课程体系缺乏特色
课程体系的建设最好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为区域经济服务。在调查中发现,普遍有人物形象设计专业的高校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化妆、服装、发型课时安排比较平均。这样容易导致培养的学生技能方向都差不多,很难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课程体系要与地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针对我省电视湘军的优势,开设一些符合我省经济发展特色的课程,比如重点开设影视类的人物造型设计,为湖南广电的电视台和电视剧组输送人才,让学生能尽快成长为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
4职业实训课程的设置孤立单一
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主要是培养应用型设计技术人才。众多高校在强调应用型技术人才时,会考虑通过实训课程的安排来实现。于是就出现了某些高校在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的课程中设置一些就业实训课程要素,作为步入社会的前奏,来与社会的工作岗位进行对接。而实际上这种效果不好。职业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技能的方式。实训项目课程体系就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若能将培养某种职业能力的相关课程进行整合重组,构建新的职业实训课程体系并贯穿到整个高职学习当中,让学生能提前进入情境,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社会中的工作岗位,就能争取实现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三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脱节的原因
由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从以上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的对比观察中就可以发现,中高职院校在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衔接上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中高职院校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
国家教育部及各级教育部门对于人物形象设计这一专业没有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及分类课程标准,在这种缺乏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中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沟通整合机制。高职院校在建立人物形象设计课程体系上并没有充分考虑中职学校同一专业的课程安排和实训项目,中高职院校在人物形象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就存在较多的重复现象,造成了学生重复学习消费和不必要的消耗,降低了学习效率。例如:中高职的人物形象设计课程里都开设了专业化妆、美发技术等课程,这些在中职阶段就已经学习过的课程在高职又需要重修,这种重复学习既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高职的教师也不能组织有效的教学,对教学进度与教学目标的达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这些课程专业技能实训项目上的重复支出又给学生带来了不必要的消费。通过对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进行比对,重复率达50%。
(二)中高职专业技能实训项目设置错位
一是高职院校的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是在理论课程学习完之后,在短期实习中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培训。甚至有些高职院校是在近几年才开设该专业,急急忙忙打着牌子开始招生,其实硬件软件都没准备好:实训设备不足,专业教师严重缺乏,这些都不能将一个技能型专业办好。相反,一些中职学校经过漫长的办学历史积累,将专业通用技能、专业专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三个模块组成实践技能实训,并贯穿到整个中职学习过程中,这种专业技能实训项目的设置就导致了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课程的错位。再者,中职与高职对于课程设置沟通太少,大家在专业设置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都从自身出发,而没有充分调查市场需求,忽视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更没有从职业教育体系这个宏观角度去思考不同教育层次课程设置该如何衔接。由此可见,在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有必要明确具体教学内容与实施方法,使中高职院校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程更具有操作性,让中高职院校的课程能有效衔接。
(三)从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分析
1从审美性来讲,如何让这样一个具有很强审美要求的专业紧跟时尚的步伐,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中职学校在课程开设上更偏重如何适应就业岗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造成了学生审美眼光不高的后果。
2从实践性来讲,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开设了化妆设计、服饰设计、美发设计、整体造型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对动手能力要求极高,同时还需要学生多进行观摩,拓展视野,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在这一方面,高职院校在学习前期进行了较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训的时间安排上比较集中在后期的短时间实习中,缺乏贯穿始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6
一、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中心,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直接反映本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反映学生应掌握知识的领域与范围,反映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特点和与专业前沿的接轨程度[1]。作为地方性农业院校,本院农学专业定位于面向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应对新形势,本专业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及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能力和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部门和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研究与生产、推广与开发、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与之前培养目标相比,强调了基础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是学院、学科和专业前期在对毕业生就业单位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目标,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加强学生基础能力的锻炼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基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满足社会需求。
二、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
实现新的培养目标,必须围绕现有课程体系和结构进行改革和优化。按整体优化原则,本专业将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按培养目标和“三农”需要和科技发展方向重新组合课程,调整课程结构,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和适应社会发展方向。与2010年的培养方案相比,新的课程体系中对主要课程进行了调整,将本专业总学分由165学分降至160学分,学科基础课由48学分降至45.5学分,专业课由42.5学分降至37学分,实践课由32学分增至35学分;去掉了《农业昆虫学》和《植物病理学》两门课程,增添了《植物保护通论》和《农业信息技术》两门主要课程。同时增加了选修课门类,有利于学生根据需要和兴趣选择相应课程。
三、更新教学内容,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
农业科学技术日新月益,按原有的既定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学生无法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就业后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研究性教学是以教师以课程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项实践活动[2]。自2014年起,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多数通修课与所有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将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要求各任课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本学科、本专业、本课程的学术发展,前沿动态,技术革新和发展方向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掌握主要的专业技能。以本专业主要课程《作物栽培学》为例,随着品种的更新换代、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机械化、轻简化、信息化种植技术的迅猛发展,原来的栽培理论、技术和评价指标均发生显著变化,这要求我们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传授最先进的知识和技能给学生,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社会需求。
四、全面推进实践性教学体系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217-02
伴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加速,是知识体系的快速淘汰与更新。连接社会与个人的知识传递的桥梁――大学,越来越无法实现与社会需求的接轨。一方面,社会缺少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一方面,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却无法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明显无法追赶知识更新的步伐。电子商务这一新兴行业的知识更新速度较传统行业更快,如何改变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构建规则,让学生所学即社会所需,就显得更为急迫。
一、传统课程体系的构建规则
传统的知识沉积与传递的方式,是由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一个不断循环递进的过程。由社会实践总结出有体系的知识模型,并进入大学课堂,往往需要3~5年,或是更长的时间。
在符合教育部对专业建设基本指导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实践的长期观察,综合考虑本学校的基础条件和特色,结合专业团队中教师的知识结构,来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和构建课程体系,是大部分院校的常规做法。
专业教学计划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课程群。在专业教学计划调整的过程中,基础课程群由国家教育部规定要求的司政、外语和本学科所需要的通用基础课程构成,知识结构稳定,内容更新度低,会基本保持不变;专业基础课程群由本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课程构成,知识构成相对稳定,内容会随行业发展有所变化,受专业发展和专业方向的设定,会做适当的调整;专业课程群与社会当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对接,内容更新度高,调整力度最大。
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调整,既需要有前瞻性,也需要有稳定性。通常,一版新修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会稳定一个教学实施周期(通常为四年),再根据专业知识的发展和更新状况,做新的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是影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从才两个不同的方向上,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会有很大的差异。另外,教育部对专业课程设置的指导性意见,专业团队中教师的来源及其知识结构体系,本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学校的整体特色定位,以及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和能够获取的外部资源,也都是影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因素。受上述因素的制约,又缺乏必要的内部变革动因,大多数高校的专业教学计划多年不变或变化很少,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情况较为严重。
二、应用型与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区别
基于不同的应用目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也是不尽相同的。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工程型的研究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应用人才。由于我国近十年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已经将大学由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很多原有的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在全民高等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学仅培养精英式的研究型人才已经不能够适应现阶段教育发展的要求,必然有一些学校要向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化,以满足社会对相应人才缺口的需求。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与之相对,研究型人才是指具有坚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研究方法、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从领域事研究工作和创新工作的人才。显而易见,二种人才培养的目标完全不同,培养的路径必然要有差异,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应该具有针对性。
三、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对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的影响
近十年,电子商务行业飞速发展,领域知识快速更新,新的技术和应用层出不穷,概念和理念日新月异。行业的发展冲击着传统的教学体系,面对社会上极大的专业人才缺口,大学培养的人才却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固有的课程体系建设周期,以及教师知识的更新速度,都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电子商务行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兴的理念和模式,还处于不断尝试和实践的过程中,没有形成体系。从业者通过实际的业务处理,构建着个体化的认知结构,这些知识散乱且存在不确定性,无法传承。学习者获取这类知识最适合的方式,不是从课堂的教学中得到,而是由参与项目来感知和体验,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解。
新的应用技术快速更迭,行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跟随技术的变化而不断自我调整,并经由企业内部的业务调整和培训而快速转换。这种方式不适合于大学的教学过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更新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速度,教师的培训和自我知识更新速度也无法与企业技术人员相比,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无法匹配的矛盾十分突出。
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影响显而易见,行业发展的快速与知识沉积的缓慢形成巨大的反差,课程体系建设的滞后,使得课程传授的目标不是社会急需的应用技术,而是专业基础知识,这严重影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的达成。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分析
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衡量的标准,就需要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建设与行业发展现状相匹配。电子商务专业是新兴专业,是商务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即可以培养面向电子商务业务策划和运营的人才,也可以培养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和开发的人才。培养路径的差异,决定了课程的设置和培养方式的选取。
构建基础课程群时,课程主要依据教育部对本科教学的要求选取。考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合适、够用”的原则,内容以满足后期学习为目标,可考虑适当降低课程内容难度,通过增加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和场景来提高学习的兴趣,着重强调知识与应用的有机结合。
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构建,既要考虑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与方向,也要考虑课程内容的选取,以及前后续课程之间的连续性。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了解和进入专业的大门,着重强调专业内容的认知和专业思维的建立。电子商务专业面对的行业应用领域宽泛,这就要求专业基础课程群不仅要有专业性,还要有一定的宽度,以适应后期学习的需要。合理选择电子商务专业所需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和业务基础课程,并注意两类课程内容的融合,是建设基础课程群的难点,由于电子商务专业所学大多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因此可以在课堂中增加实际产品的使用和分析,通过加强学习体验,来解决这一问题。
最关键的问题是专业课程群的构建,其课程内容既要能够与前修课程相关联,又要与社会新兴的知识相一致,还要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面向某一特定方向,培养具备特定技能的合格的行业从业人员。目前很多院校尝试通过加强课程实践和增加实训环节,来解决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问题,但由于学校设施和教师能力的局限性,所传授的知识与真实的行业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通过动态调整专业课程群,加上校企合作、项目运营、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可以有效提高专业课程阶段的教学效果,达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根据培养的方向,设置成多个群组,例如面向安卓应用开发的方向,主要学习java和页面的处理技术,而面向网店运营方向,则主要学习运维和网络营销的相关工具与方法。理论讲解、案例教学和课堂上的虚拟项目,虽然有助于学生理解,却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使用这些知识。可以通过与企业共建专业课程体系,将课程内容分为校内和企业两个部分完成,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会到企业从事某一方向的实际工作,在真实的业务环境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也可以在校园内组织学生建立创业团队,实际开发或运营特定的项目,通过实际运营来发现知识的短板,并在实践中体会和提高。对于一些行业内新兴、急需的技术,也可以引入具备良好课程训练体系的专业培训机构,来弥补学校课程建设上的不足。
五、总结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对专业展方向有良好的认知,对学生学习兴趣有正确的引导,对校内外各类资源有高效的整合,才能够实现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课程建设的设计者和教学过程的实施者,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够跟上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实现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传承。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动画专业;课程设置
动画设计作为一门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专业学科,越来越受到各高等、高职、高专院校的热崇。自2000年始至今,全国开设动画专业的学校有三四百所,各种职业培训学校不下几千家。尽管每年有大量的毕业生涌入社会,然而中国企业依然面临困惑――找不到高素质的动画师。业内分析,目前我国动画人才结构不合理,国家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在整个行业中还占不到1%。许多人认为,根源在于动画教育的发展滞后,无法培养出动画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真正专门人才,优秀的动画创意人才甚少。因此,直面今日中国高职院校的动画艺术教育,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建构具有高职特色的动画专业课程体系,这是动画教育者不可避免的课题。
一、动画专业建设背景
1.行业发展现状。 动漫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继IT产业后又一个经济增长点,规模有望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在此背景下,动画专业人才成为人才市场上最紧俏的人才之一。据保守估计,我国动画片存在20万分钟的缺口,这意味着市场需要2.5万名动画原创设计人才,而辅人才的缺口更是高达8-10万人。随着我省苏州、无锡、常州等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的落成,游戏、动画企业大量涌入江苏,使得对游戏、动画人才的需求一升再升,很多企业每月开出6、7千甚至上万的高薪都招不到人。
2.专业结构设置状况。
在我国,高职院校动画专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课程还是沿袭国内外优秀本科院校同类专业课程设置,没有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具体表现在:教学方案、教学计划不完善;专业教材、师资缺乏;教学硬件设备、动画资料不足。在相关课程设置上,大多数高职院校或偏重于素描、色彩等绘画课的学习,或偏重于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应用,这就造成学生的独立创造性以及敏锐意识感觉的匮乏。这些年,大多数动画院系采取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前段时间有报道称,上海某家动画公司,需要一批动画制作人员,于是通过媒体刊登了一则“培训、招聘”的启事。启事上称,将针对动画制作有偿培训一批人员并择优录用,录用后将返还部分学费。这则启事吸引来将近10所学校的就业指导办公室的老师,他们愿意让自己的毕业生再交纳数千元的学费参加公司培训,然后就业,以上这种情况在我国许多城市已是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直接上岗就业,却走进了再培训的怪圈,归根结底是学校培养的学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可以说:高职院校的动画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并不合理,动画人才结构性不足,与“学生就业实现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的高职教育”的理念相违背。
二、动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想
动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探讨课程体系建设原则、动画专业建设特色,构建具有离职特色的动画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成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意思维能力的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
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具有高职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科学合理地建设动画专业课程体系,总体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用性原则。以培养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由用人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培养人才的教学任务,企业参与学校课程的设计,按照企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组织教学,强调教学计划适应社会需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将企业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工学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2)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原则。课程设置应与动画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紧密结合,将动画公司的专业证书课程嵌入动面专业教学计划中,根据动画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科目与要求设置课程与专业方向,并选用相应教材,让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3)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毕业后能适应不同工作环境。
(4)模块化原则。以动画制作流程为导向,将课程设置为几个主要模块的课程结构,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有利于学校课程开放,可及时删减陈旧重复课程或课程内容,吸收最新科研成果,调整课程重心,保持课程的最佳适应性、先进性与时代性。
(5)开放性原则。加强与各动画院系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外动漫节、动漫展览、动漫比赛等专业活动,努力学习世界各国,特别是日、韩、美等动画生产大国迅速发展的经验和动画衍生产品的动作模式。
2.动画专业建设特色。
(1)动画专业教学建设分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大专业平台下的专业群建设。动画专业将依据行业特色建立以下四个专业群:FLASH动画、三维动画、连环画漫画插图、平面设计。专业群的目标瞄准行业中对应或相关联的职业技术岗位。
第二方面,以项目为引导的课程结构建设,吸引企业用人单位。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训、学工交替、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教学水平,建设满足校企共用的校内实训中心。
(2)根据动画专业综合分析行业和企业对岗位人才的各项使用指标,确立专业教学方向,建立专业群平台下的核心课程群。通过动画角色与场景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原动画设计、计算机软件应用、动画短片创作五个集技能与创意为一体的专业课程,用三固(动画角色与场景设计、动画运动规律、原动画设计),一群(计算机软件应用,包括动画软件应用与平面软件运用),一实践(动画短片创作)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
(3)动画专业教学以项目实训为核心,理论教学为实践服务,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动画理论。建立三段式教学基本框架:第一段,实施过程性课程,以专业通用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行业和行业发展的多元认识;第二段,实施企业性课程,课程结合企业分工,突出行业现行技术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行业的发展,形成优质核心课程群,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孵化过程;第三段,实施项目实训课程,可以以企业技术骨干为主导的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也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中进行顶岗实训。
3.具体课程设置研究。
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应把握这样一个原则:第一学年强调专业基础课,而这些基础课并不是指绘画课,它指的是动画的基础,动画的观念,动画的思维这些内容;第二学年,让学生把动画里的动作设计(原动画设计)与动画角色与场景设 计结合起来进行专业设计;第三学年和企业合作,安排学生进行企业项目实训。根据动画专业的特殊性特制定以下三大块的课程设置,作为培养我国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1)过程性课程(含专业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过程性课程是动画学科体系的基础层,是培养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的素质课,学生刚入校的第一学年以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可以巩固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并为下一环节的原动画设计、动画角色与场景设计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主要开设的课程有:艺术设计史、设计基础、设计透视、艺用人体解剖、动画赏析、动画概论、动画运动规律。学科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涵养,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认识水平及影响到未来的职业建树。主要开设的课程有:政治、专业英语、思想道德修养、计算机基础及应用、大学体育。
(2)企业性课程(专业设计课程)。企业性课程是与行业内优秀企业共同建立现有紧缺和潜在职业岗位所对应的课程体系,以企业动画制作流程为核心,以动画前期企划、中期制作、后期合成剪辑为基本依据来设置课程,集中在第二学年,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专业设计课程包括动画专业课程与计算机软件应用两部分课程,这两部分课程可以并行开设。动画专业课程开设顺序是:分镜台本设计、构图设计、动画造型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原动画设计、影视后期合成。计算机软件应用课程开设顺序是: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FLASH动画、3DMAX、MAYA、AE影视后期编辑。
(3)项目实训课程。第三学年,离职院校与动画企业合作办学,能够有效地使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行业的用人标准相结合,尽量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与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受益。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人才培养的模式,以适应动画人才的培养。
第一,高职院校采取特殊的训练方式,安排学生到动画公司进行顶岗实训。通过顶岗实训,他们可以了解动画公司职位的需求以及需要掌握的技能,并在实际的学习中强化自己的职业能力。
第二,由于学校在硬件配备上的投入是有限的,一些高尖端的设备引进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学校可以联合国家动漫产业基地,针对产业的地区发展,人才的培养方向和规格、交流和合作、科研和产学结合、机制和资源等进行规划。
第三,学校成立动画实训中心,吸引企业进课堂,带项目培训完成课程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深入了解将要承担的工作,为自己设计培训计划,在与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计划,然后通过检查和考试验证能力,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直接运用到工作中去。
篇9
1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课程安排的随意性很大
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来进行,同时应该体现高职的特色及学科本身的特点。在课程的安排上有些院样采用的是“时尚拼凑法”,即目前流行什么,什么时髦,就上什么课程,不讲科学性、合理性;还有一些用的是“本科精减型”,即把本科、甚至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拿来,删减掉一些较复杂的课程,拿来给高职用;也有的采用的是“量体裁衣型”,根据本校条件实际条件量体裁衣,有什么样的师资,就开设什么样的课,有什么样的实验室,就进行什么样的实践教学。这些安排课程的方法并不科学,也不健全,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信息安全人才。
1.2课程的连续性不强
正是由于课程安排的随意性,导致课程之间存在大量重复的知识内容,并且往往衔接性很差,有的课程没有前导课程、有的课程没有后继课程,学生学习时感到很困惑与迷茫,也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诸多麻烦,影响了教学质量。
1.3教材的建设很滞后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是新兴专业,目前市场上信息安全的教材都是本科的教材,并且种类也不丰富,而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发展更晚,能用的教材几乎没有,很多时候只能使用精减的本科教材,或者使用教师讲议作为教材。
1.4实验条件很落后
信息安全学科既有很强的理论性,也注重实践性,许多安全技术与手段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因此需要大量的实验设备,一个信息安全实验室往往在百万以上,由于财力有限,很多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信息安全实验室,导致相当多的实验没有办法开出,直接影响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
2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建设应考虑的问题
2.1做好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市场调研
高职的特色之一就是专业与职业岗位的同步,在课程建设之前应该考察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高职学生。粗略算来,目前社会需要的信息安全人才分为几类:第一类是“了解”型人才,这类人只要了解基本的信息安全概念,会使用本单位的信息系统就行了;第二类是“操作维护”型人才,这类人主要是指分布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管理员;第三类是“产品售前后”型人才,这类人主要针对的是在网络公司或安全设备厂商的售前和售后人员;第四类人是“创新”型人才,主要从事设计方面的工作。这几类人才中只有第二类“操作维护”型和第三类“产品售前后”型人才是适合高职来培养的,前者主要着力点在“用”这个字上,要能正确的配置网络设备,能使用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防火墙等;后者在熟悉安全产品的前提下,也要会“用”相关的安全产品。这与高职重技能的特点是吻合的。
2.2课程体系的制定以就业为导向
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的需要,能体现出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在前期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岗位分析所需要的能力,以岗位能力为目标来设定课程,在后期应该让企业专家直接参与课程的设置,让企业一线的需求直接渗透进课程体系,同时也要积极的让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生产一线中去,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接受企业的锻炼,使学校与企业衔接的更紧密,更能体现课程为就业服务。
2.3改进教学过程与手段
在课程的实施上,要求每个课程环节必须达到规定目标,素质、知识及能力三层次不能脱节。根据不同的课程主线,授课方式要求多样化。操作系统类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引领学生在课程中学会应用;网络基础类课程要求采取讲授和实操结合的授课方式,要求精讲多练。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课时总量必须要达到总课时的50%以上。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形式,注重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位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多种形式的交互式授课,引入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学理念。
2.4落实专业技能考核
在课程体系的最后一环就是考核,要考核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这是衡量课程体系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最主要的途径。以课程体系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若干个核心技能为考核点,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去完成,根据完成的正确率,速度来进行评分。当然,如何建设题库,如何使题库更科学性,这也是一个长期并且复杂的过程。
目前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信息安全专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课程体系又是其中一项关键的工作,只有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迎春.高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8).
[2]彭自然,喻昕,胡伏湘.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3]刘任熊,李畅.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4]崔光耀.未来五年信息安全的发展格局[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5,(11).
[5]王云鹏.高职高专信管专业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7).
[6]张栋冰,兰义华.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软件导刊,2008,(6).
篇10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 计算机专业 课程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029-0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核心内容,高职院校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合市场和岗位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以致用,具备上岗的条件。《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八章“重点工程 ”篇指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促进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资格要求的对接;广泛开展师生技能比赛,建立一批自治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基地。因此,在高职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中,我们可以通过技能竞赛引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等,以面向职业院校的各种技能竞赛的内容和要求为主线构建高职课程体系。下面以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为例进行探讨。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普通高等院校教育课程体系的“压缩饼干”,只是将原有的学科课程加以重组和简化,课程较零散、落后,不能充分地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为例,目前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从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来看,学科专业课程比较零散、落后,专业方向性不强,没有形成核心专业课程群,学生按照这些课程学完后感觉什么都学一点,但又什么都不精,比较茫然,到单位企业去应聘,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降低了社会竞争力。
二、职业技能竞赛的目的、内容及能力分析
职业技能大赛是指行业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或者教育培训机构,按照某些行业典型职业岗位要求组织的核心技能比赛。大部分的竞赛项目都是针对在校的学生,而竞赛项目通常以企业的实际工作流程来制定的,目的是考核参赛选手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及综合素质能力。
以计算机专业涉及的竞赛项目为例,较有影响力的技能大赛赛项有以下几项。
(一)网络设备调试员。检验参赛选手根据网络拓扑对交换机、路由器的安装与配置,并能熟练利用Cisco、华为等市面上主流的网络设备进行设计、构建和维护大、中、小型的企业网络。涉及内容包括网络拓扑结构、交换机配置、虚拟局域网配置、端口安全、IP路由配置、广域网协议配置、访问控制列表配置、VLAN间通信配置、NAT配置及网络安全配置等相关知识。
(二)计算机网络应用。主要考核参赛选手三个大的问题,即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和分布处理等。考核选手能否根据网络拓扑把各节点的设备终端联系起来,进行统一的调配、控制和管理的能力、数据库处理能力、数据中心搭建与实施能力、计算机网络负载的分布处理能力、网络安全设备的配置能力、云资源的配置能力等。
(三)计算机操作员(网站设计)。以考核参赛选手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注重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考核,关注专业技能经验积累和创新。实践操作主要考核参赛选手设计与开发动态网站的技能,包括图形图像处理设计、动画设计与制作能力、计算机语言编程能力、网页美工、技术管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
(四)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随着近几年移动智能手机、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移动互联网上的应用开发行业随之应运而生,这也是当前最受欢迎和比较前沿的技术之一。而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大赛的举办就是要重点突出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反映当前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结合的行业技术,主要考核选手的移动终端APP软件开发编程能力和掌握前沿技术的能力。
(五)Web应用软件开发。通过Web应用软件开发竞赛,培养学生基于Web设计轻应用化软件的能力;掌握SSM(Spring、SpringMVC、MyBatis)等主流软件开发模式和开发技术;培养团队管理和协调能力;增强学生职业素质,提升教学环境与产业环境之间的契合度。
(六)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简称ACM-ICPC或ICPC)。这是由美国计算机协会(ACM)主办的竞赛,虽然此赛项面向的是全球性的在校学生,相对省赛、国赛而言,比赛的内容及要求要高很多,但从其竞赛的特点及内容来看,主要考核的同样是参赛选手在团结协作的状态下分析定量的问题,通过编写程序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分析以上项的内容和竞赛中所需的能力,它们都有共同的特征―― 职业性,主要体现为赛事的行业职业标准、内容主要突出实际实践操作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性,很多竞赛项目都采用团体竞赛的方式,体现出行业团队合作的精神;技术性,是比赛内容的核心,主要考核参赛选手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
三、课程体系建设
从对技能竞赛的目的、内容及能力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每一类竞赛都以实际工程项目为基础,面向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突出工程应用,体现新技术的应用及推广。因此,围绕行业的标准和专业技术前沿并以技能竞赛引领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基本素养、职业核心能力及综合操作技能的培养符合市场行业的需求,贴近以岗位所需的人才培养目标。
因此,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可以分三个模块进行:
(一)基本素质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具备良好的道德观,能守法自律;具备运用辩证唯物观及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对国内外形势和政策的认知度及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创业、就业、转岗、择业能力;具湟欢ǖ男睦碜晕业鹘诤托睦砀稍つ芰Γ痪弑竿沤嵝作、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团队合作意识等。开设的对应课程可以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体育与健康、创业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企业文化体验、如何提升团队协作和培养团队精神等。
(二)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知识及安装、应用、维护知识;掌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方法,具备程序开发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网络结构体系结构及其协议;具备Internet多媒体制作与能力;具有网站设计、规划和管理的能力,具有利用一种以上开发工具编写WEB程序的能力;具备数据库应用和维护的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管理、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与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与维护等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工程设计、规划、实施、应用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具备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有:微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原理;C++/JAVA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TCP/IP协议及应用;图形图像处理、Flas制作;网站规划与设计;数据库原理;交换机路由器设置、组网及网络管理、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综合布线系统;组网与网络运维技术;Android技术;Java web程序开发;动态网站技术。
(三)综合实训专业技能的培养。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模块中,把各级各类的竞赛项目作为实训内容,根据竞赛需求,建立专业竞赛实践创新仿真基地,引导企业参与,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去参与一线工作,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和企业工作环境的氛围,以工作过程强化专业技能。
总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职业技能竞赛是围绕行业的标准和专业技术前沿来开展的,竞赛的内容突出岗位需求,因此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课程体系建设并在具体教学中有效实施,可以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彬,关升,关秀霞.学科竞赛体系建设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验[J].教育科学,2016(3)
[2]刘卷.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专业课程建设的推动作用[J].职业教育,2015(6)
[3]张兰.构建以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为驱动的课程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职业技能竞赛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GXGZJG2015B253)
- 上一篇:大学语文的理解
- 下一篇:如何制定网络安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