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09-17 15:15: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语文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university students' mental problem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questions, which concerned by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social. In university campus, the growing phenomenon of students' absence without leave, mental disorders and premature death has resulted in serious effect on the universities' safe and stable work. This paper proposed specific measures for prevention and self-regul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ntal health factors of affec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provided referenc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education work of mental health.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自我调节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psychological problems;prevent;self-regul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1-0276-01
0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大学校园内,学生不假出走、精神失常、非正常死亡现象不断增加,给高校安全稳定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稳定安全工作是关系到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保障,是关系到家庭幸福生活的根本所在,是关系到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因此要随时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自我调节。
1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2岁之间。这一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青少年由不成熟的人格状态向成熟状态转变的时期,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过程之中。这一阶段具有独立与依赖并存,理想与现实冲突较大,以及自我意识强而自主、自控能力较差等心理特点。而且处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可塑性大,这意味着大学时期将是一个充满着困惑、反思和向上的心理激荡时期。大学生独特的生理、心理和意志品质特点使心理障碍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2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2.1 人际关系不适,自我认知失调较中学相比,大学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大部分学生从中学熟悉的人和环境跨进大学时都会感到孤独感。有的同学会因此感到人际关系紧张;新生在入学后会发现现实中的大学与心目中的大学存在着差距,发现自己不再是中学的佼佼者;同时,入党、评优、奖学金等的竞争等都可能使大学生产生自我认知失调,引发心理问题。
2.2 学习与就业的压力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一方面来自于所学专业可能并非所爱或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使心理承受能力差,适应能力弱的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
2.3 难以承受生活中的种种难题大学生虽然已是成年人,但心理承受能力还是相对比较弱的,生活中的一些变动,如父母离异,失去亲人朋友等变故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情绪。
3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自我调节措施
3.1 学校通过有效方式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高等院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方式进行预防。一是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二是把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三是开设心理咨询机构,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四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尤其是大一新生,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五是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2 大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认知结构,学会自我调节大学生作为心理问题预防和调节的主体,应不断提高自身认知结构,学会自我调节。首先可通过多参加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对改善不良情绪,增进人际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生活环境等有着积极的意义;其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并设置科学合理目标,获得成功的喜悦感,避免目标设置不合理造成心理落差;三是强化个人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四是保持乐观情绪,甘于清贫和寂寞,把时间和精力投入自身的学习和发展自我;五是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大学生可根据自身掌握的心理调节方法,在遇到心理问题时选择适合自己的简便可行的方法积极进行自我调节。
4结论
大学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少年在这一时期具有独立与依赖并存,理想与现实冲突较大,以及自我意识强而自主、自控能力较差等心理特点。其独特的生理、心理和意志品质特点使心理障碍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这一时期人际关系不适,自我认知失调,学习与就业的压力,对所学专业的喜爱程度,“就业难”、承受能力差以及难以承受生活中的种种难题等都会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造成心理问题。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本文认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自我调节一方面要依靠学校通过有效方式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一是可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二是把知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三是开设心理咨询机构;四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五是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作为心理问题预防和调节主体的大学生自身也应学会自我调节。首先可通过多参加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文化知识和实践经验;其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并设置科学合理目标;三是强化个人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四是保持乐观情绪,把时间和精力投入自身的学习和发展自我;五是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调节。
参考文献:
[1]洪长伟.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点探讨[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93-94.
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 策略理解
当代大学生在校园期间由于课程较高中时段相比要轻松许多,没有人会刻意的要求大学生将知识学的多么好,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加的需要大学生自身对于英语有着热爱和认知,只有在学生对于大学生英语充满信心和热爱的时候才会更加专注于英语阅读的学习。
一、提升大学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1.融入语境:英语阅读与汉语阅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区别,大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全神贯注,稳定自己的思绪,将自己置身于文章的气氛和语境当中,这样才会更好的融入语境,从语句当中体会出作者的语义和文章的格调。在特定的情况下如果可以更好的融入语境能在一定程度当中使读者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寓意。除此之外大学生一定要切记在英语阅读当中不可以掺加自己的偏见,每一个人对于事物都会有着不同程度的建议和看法,所以在阅读英语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文中的含义去理解,一定不可以随意的将自己的偏见掺杂进去。
2.培养良好的阅读心理:良好的阅读心理是英语阅读的关键,我国现在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在阅读英语的时候会出现对于语义理解的不正确或是不理解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笔者建议首先一定要将自己的心态放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据有关心理学家们指出,当人类的大脑出现任何过分的紧张或是恐慌的时候,都会妨碍大脑对于事物的正常思考能力,因此大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的时候一定要锻炼学生镇定、从容的心理素质。
3.明确解题步骤:在做英语阅读题的时候,笔者建议首先要快速的浏览题目,因为在英语阅读当中,往往在段落初能展现出整篇文章的含义,首先清楚文章的简介然后再对段末进行阅读,通常情况下段落会体现出文章的内容,从而更容易把握作者的总体评价和态度。除此之外大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的时候如果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内容,并对文章的整体进行权衡,这将会更加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完成英语阅读。
4.明确题型种类:大学英语阅读理解题主要包括:“主旨题、语义题、以及细节题和观点态度题”,明确题型的种类,在练习英语阅读的时候,学生需要将一些题进行分类,这样可以更好的去选择方式做题,在做不同类型英语阅读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不一样的做题方式,只有适合的做题方式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完成英语阅读课程。
5.提高阅读速度:提高阅读速度的先决条件是要掌握略读和寻读这两种阅读方式,其中略读就是对文章进行一些浏览,简要并且快速的浏览文章,在略读当中一般都是重点的去读文章的段初和段尾,语篇首段当中的第一句话一般都是对全段的总结和概述,而最后一句话一般都是对反映出整体的主题思想,所以在进行英语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对短初和段末的阅读。除了略读之外,寻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寻读顾名思义,指为查找某些指定信息而进行的高速度的阅读,例如一些时间、地点、人物、数字、事件等,这些信息往往都是重要的信息,要想在整篇的英语阅读当中快速的发现这些重要信息,一定要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寻读的技巧,寻读的阅读速度是日常读速的十几倍,每分钟1800字左右,为此一定要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自身阅读速度。
6.从语境中推测词义:对于学生而言,大学英语阅读理解之所以感觉难,难就难在置身于紧张的考试气氛当中,对大量词语都无法确定其含义,这将会增加学生理解文章的难度。语篇中无法记忆的词汇是考生面临的最大障碍,而在这些词汇中往往又包含了重要的信息,往往又是考题的难点,很多考试当中就是由于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能力出现错误而导致分数不高。
二、心理过程对阅读理解中词汇识别的规约
在学习英语阅读当中,心理的理解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英语词汇在阅读当中单词的组成非常相似,发音也是非常的相似,对于这一点很多大学生都会存在着记忆不清楚,记忆模糊的现象,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建议在初学英语词汇的时候就要将其分清楚。首先是利用字母和因素对应的规律,把一群字母变为一群因素,第二就是寻找与这种因素形式相匹配的心理词典的词条,当相应的词条被发现的时候,这个词就被认知了。
三、心理过程对阅读理解中语音认定的界定
在当今的大学生英语阅读当中并不仅仅是对于符号的识别和语义的理解,在理解的过程当中还涉及到很多的心理认知和语音的界定,很多英语单词在学习的时候会令学生感到音频上的模糊。事实上经过语言学家的论证,人类的对于语音的界定是有一定的范围的,词的识别实际上是来自外部语音输入的音位组合与心理词汇中的音位组合单位进行对照,只有在两种音位相同的情况下,才会对其有着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介绍了一些有关现如今大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英语阅读时候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策略的研究,英语这个在世界上应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深受人们的追捧的。而英语阅读更是当代大学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课程,只有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善于运用阅读技巧,才会不断的使学生对于学习英语阅读感兴趣,更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文学、艺术以及一些具有个性的文章。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大大学生;专业能力;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006-01
前言
当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各行各业间的竞争压力,针对大大学生而言,其就业压力也大大增加,然而人们大多数注重的基本上是大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否能被应用到社会。学以致用本身是正确的,但狭隘地认为当前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学什么也容易导致大学生视野的狭窄。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深刻地影响了其专业学习的态度,进而影响其专业能力的获取;同时,在他们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又长期影响其专业能力的发挥。本文首先介绍了人文素养的内涵,继而分析了人文素养对大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促进大大学生专业能力与人文素养衔接的建议,以供参考。
一、人文素养基本内涵
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水平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等等。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理解为关注人的精神,包括对人的尊重与关怀及对他人的责任感,对人的真正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进而达到人性的解放、人格的完善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但了解人文知识不一定就能拥有人文精神,必须切身体会、实践,将其变成自己的精神品质才行。
二、人文素养对大大学生专业能力的影响
1、大学生专业能力的获取受到人文因素的影响
(1)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
有的大学生虽然智商很高,但精神空虚,学习态度消极,沉迷于电脑游戏不能自拔。原因之一是缺乏责任感,尤其是缺乏对父母的一种责任感,缺乏对父母辛劳的尊重。究其根源也属于对他人缺乏深情关怀和责任心,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2)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有的大学生缺乏高尚的人生目标,人生态度世俗化,物质利益第一,往往把人生目标仅仅定位于有车有房、能呼风唤雨的富人、权贵生活。部分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学习、择业都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导致学习只求纯实用化,减少了对科学文化本身的追求、探索与热忱。狭隘的功利思想和只专注实用的思想导致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不能持久。
2、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发挥和发展会受到人文素养的影响?
任何类型的研究,从计划、组织、实施到最后应用,无不需要各种各样的与他人的协作。只有与合作伙伴等的团结合作,才能发挥出团队的智慧进而使个人的专业能力与潜力尽情发挥出来。诚信、责任心等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人文精神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个人人文精神的缺乏必然导致个人的庸俗化。具体来说,人文精神的缺失将导致对他人的诚信、责任心、爱心等的缺失,导致自私自利、人际关系淡漠。很难想象,一个内心处处以私利为重,与各个方面关系处理不好的人,他能很好地把自己的专业能力完全发挥出来。要学会做事需要先学会做人,只有内心深处真诚地关爱他人、重情义、有担当的人才能获得更多人的真心相助。
三、促进大大学生专业能力与人文素养衔接的建议
1、增强学校的人文氛围
多一些随时随地,在很顺便的情况下可以看到的信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形成暗示,无形中提高人文素养。校园文化是学生们共同生活的文化,具有一定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的自然环境、文化设施等都是大学人文、学术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人文教育的隐性课程,对大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塑造和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要开展以大学生社团活动和课外学术讲座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社团主要有学术类、实践类、文艺体育类等,这些社团经常开展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系列学术报告和讲座,每年还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比赛等。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一个“便利的”、“实惠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不应该让大学生看到的只是理论性的马哲、毛概期末试卷上的一个分数。它应该是长期的,从大一到大四贯穿始终。它要让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拥有一个健康向上的心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青年人离开学校时,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像一只受过练习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人文教育客观地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中,精神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与理工专业教育相比,二者分属两种不同的体系,并且是相互渗透,合二为一的。
3、加强不同课程教学中的人文渗透,实施全方位的人文教育。
不仅学校领导和人文学科的教师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职责,而且其他课程的教师也担当着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渗透的职责。教学中必须注重人文科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因为专业技术课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以人文的精神传递专业的技术,能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鼓励大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结合学院专业设置,任课教师要认真收集各专业领域或各行业、职业领域的道德行为规范、行为准则、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内容,然后将这些内容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使大学生尽早接触并熟悉本职业领域内的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尽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直接进入角色,成为合格的、受欢迎的人才。在人文素质方面,要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对大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行历史、文学、地理、时事政治等知识的传播,进行文学艺术情操的陶冶。在心理素质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强调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树立自信心等重点内容。在科学素质方面,应突出培养其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真理观。
参考文献
[1] 莫军华.大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探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篇4
地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着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忽视教育服务功能等突出问题,本文在剖析实际工作
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试图提出以“柔性管理”为轴的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关键词:高校;学校管理;柔性管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2-0062-01
一、 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
(一)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我国现行的高校大学生管理普遍是以各项规章制度为依托(如国家宏观层面指导性质的《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学校为适应管理或办学发展需要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具体涉及到教学管理、日常学生管理等),片面强调严格管理的作用,认为只有把学生的一切思想行为纳入制度管理,用严格作保证就可以把学生管理好;过多强调自上而下的层层管理,忽视自下而上的扁平式管理和横向的沟通与协调,具有典型、鲜明的科层特色,以致于形成不和谐的上下级感,学生与管理者之间产生了隔阂,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导致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严重缺失,如把受教育者看成是制度与规范的塑造物,使其成了被塑造的群体;有的就单纯的强调具体行为的训练,如有半点不符合具体行为规范的,学生教育管理者就会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板起面孔进行责备和训骂,丝毫不顾忌学生的承受能力,也不究其缘由。显然,思政工作者没有很好地拿捏和处理教育与管理的关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管理的依托,使得学生管理失去了其教育人的内涵、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主题性价值的尊重,从而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1]。
(二)忽视教育的服务职能
在很多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虽然戴着教师的帽子,实际上是干着“政治警察”、“权威者”之类的事情。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从领导者向服务者转变的意识不强,意识是是内因,决定事物的发展动力和方向。我们看到的往往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传道者”,而不是一个“服务者”的形象出现。夸大纪律约束的作用,教育方法变得简单粗暴,在伤害大学生自尊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在情感上往往不易被学生认同与信服,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长期以来,我们教育以控制学生为己任,过分强调学生按照统一的步伐、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规格行动,以“循规蹈矩”为评价学生工作的标准,满足于管住学生而不是服务于学生。实际上,人的行为并非完全按理性的方向活动,人的行为也有感性的一面,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要真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必须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往,把教育人、关心人与管理人、服务人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从服务学生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是帮助、支持与服务,全面了解学生,采用“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落实”的“一线工作法”[2]。
二、 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新途径
(一)人本关怀与柔性管理理念赋予学生个体
柔性管理采用的是非强制的教育管理方式,让学生在心目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运用柔性管理思维模式,掌握个别人的特性,把群体和个体的工作方法区别开来,除了用于群体的一般号召,造成舆论、产生轰动效应外,管理者的主要精力应放在个体上,点点入心,潜移默化。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首先必须承认学生之间个性与差异性,他们有不同的志向、爱好和需要,不同的专业特点、年龄差异、特长爱好,有不同的知识、技能和潜力,家庭背景也不尽相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若不从这些方面入手去理清个体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就很有可能误用有关规章制度的一般原则,很可能误用批评和赞扬这些本来行之有效的方法,甚至因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矛盾而导致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这就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初衷,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校学生柔性管理模式的构建
要使柔性管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建立一套具有时代特征、科学合理、完备的柔性管理模式,是柔性管理发挥整体功能、增强实际效果。1. 制定柔性规范。与刚性规范或者制度不同,柔性规范更多起到一种纲领性作用,人本思想浓厚,以成长成才为总的目标。2. 设立柔性目标。柔性含有全能的意思,既具有适应不同情况的能力;还含有坚强、韧性,忍受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能力。柔性目标有一定的权变效应,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3. 实现柔性决策。教育决策是现代教育组织及其领导者和管理者的首要任务,管理者才管理中也要运用民主科学的柔性决策方式,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是管理目标在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下不知不觉地实现[3]。4. 运用柔性管理评估思路。管理评价的结论会对被评论者的行为和情绪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因为柔性管理的对象是人,人的思维和行为活动不可能用一个精确的数字表示它,而实施模糊性评价体系恰恰能够做到尊重和信任学生,体现人文关怀,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评估活动中来。
三、 结语
刚性管理犹如人的骨架,柔性管理则好比人的肌肤和血肉,有骨有肉才算是一个正常的人体。刚性管理是管理工作前提和基础,如果单纯的强调人性化,放松了规章制度对学生的约束,就会使得人性化变成任意化,学校的管理会变成一盘散沙,柔性管理必然丧失其立足点,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者要树立并内化——以“制度奖惩为驱动力”向“责任、学习、成就感为驱动力”转换;以“命令监督为控制力”向“学生自愿向上为引导力”转换的意识。刚与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两类不同的工作方法,存在着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教育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德心.高校学生柔性管理思想的探讨[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7.
篇5
[关键词]听力 英语听力学习 语言理解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203-01
听力在语言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怎样通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深化思维、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成为英语听力教学必须完成的重点任务。切实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对英语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一、大学生英语听力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听不清
很多大学生在英语听力的学习当中,大多数反应听不清。引起大学生“听不清”的主要原因,是对连续语流无法进行快速、正确的音素辨别和音素切分,没有充分把握韵律的特征。
(二)记不住
“记不住”是解析阶段的问题,表明解析没有被充分有效地完成。在解析过程当中形成的心理表征不太有效,其根源就在于没有明确的记忆目标,缺乏得当的记忆方法,在思维上运用母语化的方式。如果大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对于自己所记忆的重点以及要点没有明确的目标,单单盲目跟听,跟着材料被动地去接受并记忆。伴随信号的不断增加,会严重影响到短时记忆、瞬时记忆的质量,听的内容越多,记忆效果则越差。一些大学生听过一段话后很快就忘掉了主要内容,对于听力内容难以构成心理表征。
(三)听不懂
“听不懂”的问题是使用阶段的问题。“听不懂”是指听到的信息和听者头脑中的“内容图式”没有实现互相匹配,没有产生必要的联系,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
二、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的解决策略
(一)增强听力训练,增加语言的储备
除了反复、大量、系统地听原汁原味的语音资料之外,还有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必要输入方法——背诵。应挑选优美的句子或是段落进行背诵,学好英语听力中经常听到的功能表达方法,牢记特殊环境下的句型、套语,从而更好地帮助在听力中进行理解和记忆。例如,怎样去打电话,怎样去问路,怎样对别人说祝贺的语言,在掌握一些特定句型的基础之上,加大词汇量,要牢记一些急用词、常用词,依据使用的频率、使用的范围,大概3000个词左右就能够进行正常的听力理解。通过这一类的练习,能够一步步提升大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让英语切实成为生活中的常用工具,耳濡目染加强听力理解。
(二)培养和加强使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培训大学生学会使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加强以习得为主要手段的英语思维能力是提高英语听力学习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使用英语思维即指抛弃本族语言的干扰,使用英语直接判断、理解以及表达的能力。没有接受过英语思维能力培训的人,通常将听到的东西直接译成自己的本国语言再储存在大脑中。在表达之前,再将语义信息在大脑中下意识地找寻母语的表现形式,最后再将其翻译成为英语。这种做法难以避免地会受到本国语言的干扰,这种通过母语所表达出来的内容绝对是不地道的,通常都是中式英语。比如,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很多英语学习者依照汉语的表达方式会说“You,go,first”或者“Go,first,please”,但原汁原味的英语说法则是“After you”。
在英语听力学习中,大学生应该先去听那些原汁原味的英语,培养起他们一边听一边直接运用英语,将听到并且理解内化了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同时,培养起他们排除母语干扰,直接使用英语进行理解的优良习惯。
(三)精听与泛听相结合
“精听”指将所选听力训练材料听熟、听细。在精听的过程中,要将听力材料中的每一句话以及每一个单词都要听懂。一遍不行听两遍,两遍不行则听过三遍。精听的通常方法就是选取一段材料,第一遍从头听到尾,听出大概意思就可以,然后返过来再听第二遍。听第二遍时,要一句一句地去听,听不清的内容倒回去再听,直到搞明白句中的每一句话。
看电影听英语则是泛听,听时事英语广播也属于泛听。尽可能地接触到更多正常的原始音频,应该反反复复去听同一段语音,直到兴味索然。泛听的目的是让自己能够对正常的语速、语调尽快地去习惯,或是习惯英语中正常的交流用语,注重语调、语速、略音、连续等。在这个过程中更应当注意,泛听和精听之间并没有严格界限,泛听也能够转化为精听。
三、结论
大学生在英语听力学习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自然成了师生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探讨当前大学生在英语听力学习中“听不清”“记不住”“听不懂”的三大问题,进而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来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然而,听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之以恒,才能够逐见成效。
【参考文献】
[1]Rivers W.M.Temperley,M.S.1978,A Practical Guide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Second or a Foreign Language Oxford:New York Oxford Press.Underwood M.1989.“Teaching Listening”London Longman 6/2 .
[2]罗伯特.应用语言学实践系列之听力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李凤东,唐伟.浅析英语听力障碍及化解策略.鸡西大学学报,2007.
[4]沈奇,王亚杰.英语听力障碍浅析.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5]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杨香玲.英语听力中的三大问题分析及解决途径.海外英语,2011.
篇6
关键词:大学语文;文言诗词;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34-02
一、《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字词教学研究现状
目前通行的五套《大学语文》教材中(这五套教材为:徐中玉编华东师大2005年版《大学语文》、夏中义编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大学人文读本》、钱理群等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大学语文》、温儒敏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高等语文》、王升高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大学语文》),古代文言诗词的篇幅总量占一半以上。而《大学语文》中文言诗词的字词教学却处于滞后的状态。主要表现在:第一,字词解释多有失误(或因袭旧注或解释错误或当注不注);第二,字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至今不甚明确。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是编纂《大学语文》教材的语文工作者没有很好的汉语文字学、词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认识不到以文字词汇教学为切入点,可以深挖文言诗词中的思想文化内涵,进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从事文字、词汇研究的语文工作者又较少涉及《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本文打算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原理和汉语言文字学两个不同的专业背景下进行。
近几年,关于大学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人文性”还是“知识性(工具性)”的问题,讨论各执一词。王升高先生认为:“其实都是对的,问题在于如何兼顾二者。”事实上,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人文性和知识性(工具性)两者兼顾几乎没有落实过,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一直以来存在倚重倚轻的现象,当前,《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远远多于知识性。关于知识性中《大学语文》文言诗词的字词教学研究论文,只有十来篇,相对于数以千篇以上的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十来篇有关字词教学方面的研究论文所占的比例显然非常小,而就这十来篇论文的研究内容而言,也都是从文字训诂的角度考察《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字词的注释,还不是从教学法的角度加以考察。苏新春教授在《文化语言学教程》中认为:“汉语的字义、词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结晶。”大学语文的人文性,除了可从作家作品的思想、文化、审美等角度加以体现外,还可从字义、词义中体现出来。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知识性,并不是并行的关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的关系。所以我们认为,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的字词教学改革的研究,无论理论认识上,还是实践应用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教学改革意义
(一)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选文内容
字词的理解是句段篇章理解的基础,《大学语文》文言诗词中许多字词的注解或语焉不详或解释错误,严重影响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比如多个版本的《大学语文》选读了《段于鄢》一文,其中“公入而出,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句,该句中“融融”和“洩洩”两词的注解,在本人调查的五套大学语文教材中,或不解释,或因袭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注释:“和‘融融’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形容快乐得样子”,如此解释“洩洩”和“融融”,不仅没有疏通文意,反而让读者不知其所以然。“融融”是形容快乐的样子,快乐的方式多种多样,到底快乐成什么样子?我们有必要对“融融”两字作出准确的注释。融,《说文》:“炊气上出也。”段注:“《釋詁》、《毛傳》、《方言》皆曰:融,長也。此其引伸之義也。通作抴。”此处当用为引申义“长”,与下文“洩洩”意义相符合,“洩”为假借字,其本字为泄,通过系联詍怈等同声符字来看,“泄”词源意义也当为“延长”,此处“洩洩”和“融融”都是形容快乐悠远绵长,同时更好地形容了郑伯与其母和好如初的情景。从文言诗词中字词的注解,因袭旧注或解释错误或当注不注的现象不胜枚举。当前大学语文的注释当利用古代汉语研究的成果,全面解决注释中的一些错误或不当的地方,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选文内容。
(二)通过字词源流的梳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中国传统文化
字词教学不仅属于语言知识教学内容,文言诗词中一些关键字词的准确理解或其源流的梳理直指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例如:《诗经·静女其姝》:“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大学语文》(吴振清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解释爱为“爱悦”之义,不当。此处“爱”一词是我们透析中国古代青年男女视婚姻爱情为神圣行为的重要字眼,也是理解这首诗中关于描写古代爱情情趣的关键,“爱”在此并不是“爱悦”之义,而是“暧”之本字,《说文》中爱字为“隐蔽模糊”之义,如广西美术出版社本《大学语文》中选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中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句,其注解:“暧暧,轻柔貌,一说隐约可辨貌;”可见轻柔貌的注释在此训释“暧暧”实在是望文生训。关键字词的理解在文言诗词中对传统文化的揭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字词源流的梳理蕴含着中国古代民族智慧和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语文学通过探究汉语词源的方式来观照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维方式,成果颇丰,如王念孙的《释大》和《蜾蠃转语记》都作了很好的示范。在《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传授学生探求字词本义、词源义的形式来挖掘古代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维方式。例如,讲到红色马之“騢”字。《诗经·鲁颂》:“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袪袪。”可以引导學生推导出瑕、霞、蝦等一組同声符字皆有“紅色”的词源义,这样我们不但了解到先民的思维特征:物有同状,予之一名,同时也可以了解先民观察事物的智慧。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大学生充满幻想的内心世界,求知欲望强烈,《大学语文》必须给学生新知识,忽略间接知识传授而空谈能力是无根的,也会阻碍了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古代文言诗词的字词教学可以选择能引发讨论的课题,切入点就是通过一些承载文化比较丰富的字词,用少量的知识点燃大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单纯的字词知识灌输甚至忽略字词教学,则会失去激发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这除了能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汉语词汇量,同时能更深刻地掌握《大学语文》中文言诗词中的字词,为现代汉语写作中简练、生动、古雅的表达奠定了基础。
篇7
[关键词]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5-0064-04
改革开发以来,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开设了《大学语文》。它既是普通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也是一门基础文化课和综合素质教育课。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和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育人”成为了大学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任务,那么以什么样的文化熏染学生,则成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
1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中文化理念的突出问题
我国大学发展步入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文化育人”的理念指导下,通识教育课程得到重视。近年来,大学语文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彰显,但在文化选择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梳理和辨明。
1.1 强化实用功能,淡化文化功能
大学语文作为一种母语教学,课程本身具有文化功能,担负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无论是课程目标的确立与设计还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都要突出民族文化的特色。课程要选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学生了解固有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提高年青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所以,《教育规划纲要》在论及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时提出:“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文化,发展先进文化。”[1]大学语文同时又是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能力既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进入社会各行各业必备的能力。大学语文兼具进行文化文学熏染与提高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功能,并且主要任务侧重于文化文学熏染,这也是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主要区别与提升。综观目前各大院校大学语文教材与教学,后者做得较好,前者则明显不足。近些年高校的课程改革出现了一种淡化大学语文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些理工类大学或专科大学认为大学语文没有什么实用性,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二是一些大学虽然保留了大学语文,但把大学语文的性质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大学语文实际开设的范围和课时大为缩减;三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开设泛大学语文课程,即把大学语文开成具有专业特点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如应用写作、财经应用写作、公文写作、现代汉语等。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在大学语文的课程理念上的变化:注重语文的实用功能,轻视语文的文化功能。
1.2 重视文化传承,忽视文化创新
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系上,重视文化的传承,忽视文化的创新。第一,以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为例,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先后编写了许多不同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就编写体例来看,大致分三类:有的是按文学史的顺序编写的,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如江灏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史芳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有的是按文体来编写的,强调写作训练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如周庆元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有的按内容编写,强调语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如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但不管是哪一类教材,基本是文选教材。均以主题的形式组织古今中外优秀作品,而其中又以中国古典优秀作品为主;在编写形式上,也借鉴了中国传统语文的编选经验:按时代,选名篇,分文体,组单元,作注释,加评点。总观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值得肯定的是,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传统文化思想的优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阐释。但对传统文化的局限性与其在新时代的适应性则或笼统模糊或一笔带过,一些经典导读中,“欣赏式导读”、“印证式导读”痕迹明显。“尽管有些思想见解因受历史的局限,明显带有时代烙印,但总体而论,诸多论述结晶了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渊深的思想学识,精辟警策,富有启迪和教益,具有普遍性价值,至今仍值得借鉴汲取,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2]这样的导读取向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是主流,缺少文化创新的启迪。第二,大学语文无论从栏目设置还是从篇幅上来看,传统文化内容占绝对优势,弘扬优秀文化这一宗旨坚持很好,但当代文化进入大学语文的形势不容乐观。如大学语文教材中中的中外现当代文学文化作品所占比例偏低,绝大多数教材占比不到10%。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较好,教材打通古今中外,一以统之,以专题组单元,共分为“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养、社会人生、人情世态、乡思亲情、爱情婚姻、人物风神、咏史怀古、写景记游、论学品艺”等12个专题。124篇选文里中外现当代作品有24篇,占19.35%,也不超过20%。这与中学语文中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学的占比相距甚远。
1.3 善于文化寻根,疏于文化融合
大学语文课程中,中华文化的介绍篇幅远远大于国外的文化作品,汉民族文化作品的选取也远远高于我国少数民族的作品。从课程的定位来讲,总体来说是不错的。但文化要通过充分的比较才能显现出其特点和优势。目前大学语文课程中文化的纵向比较做得较好,对汉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历史源头和发展现状均作了系统的梳理,不管是以文学史的发展脉络组织单元,还以文体或主题领域组织,构建了一个以时展为经,以名家名篇为纬度的基本模式。但文化的横向比较则较弱,具体表现在:一是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中外国的经典文学作品数量偏少,文学流派的类型单一。以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流行较广的“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大学语文》为例,全书选文124篇,外国经典7篇,占5.6%;小说5篇,以批判现实主义流派为主;二是这些外国作品虽然与中国经典放在一个单元学习,但从课后的阅读“提示”和“思考与练习”的设计看,没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篇目形成对比阅读,缺少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不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文化心态。
2 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缺失探因
大学语文课程文化功能的缺失既有学科内部原因,如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影响,也有外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国学热的浪潮使人们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培养了文化自信,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文化反思力和包容力。
2.1 在与中学语文的衔接上,同质化现象严重
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课程功能的不同是大学语文开设的意义所在。中学语文重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着重体现语文“工具性”的一面。大学语文重文化文学的熏染,着重体现语文“人文性”的一面。大学语文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中,应加强后两者,主要凸显大学语文在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上的特殊价值与意义。据调查,目前一些学校大一新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学生普遍反映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与中学语文同质化现象严重,课程的目标不是很清晰具体,课程实施中过分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技术训练。一些教学型大学问题更加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受大学语文教学传统的影响。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议由来已久。“一种认为应有其独自的目的,和高中的不同;另一种认为大一国文不过是高中国文的延长,因为中学程度低落,才来设立这个课程。”[3]并且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的延伸的观点普遍得到认同,形成主流;再加上受国际课程改革中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受学校定位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思路影响,大学语文的实用功能不断得到强化,以至于走向偏颇。
2.2 在“国学热”的浪潮下,文化反思精神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了20世纪的跌宕起落后,在新的世纪绽放出日益耀眼的精神光芒。“国学热”已经成为一股文化浪潮,大学语为一种母语的高等教育,承载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任务,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大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课程学习提高语文运用能力,而且要促使学生深切地了解“固有文化”,增加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回顾近年来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在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一点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在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加大古代的文化文学作品分量,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解读古文、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注重通过优秀经典的阅读,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文化功底。总体说来,中国有良好的文化传统,值得继承与推广,但在文化传承的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文化自信对文化自觉的遮蔽。文化自信是一种对母语文化的喜爱和敬意;而“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自我觉醒和觉悟”[4],如果说文化自信是民族凝聚之力,文化自觉则是民族振兴之魂,一个理性的民族需要不断地对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反思,才能在新的时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中,文化反思精神的不足,导致了文化创新的缺乏。
2.3 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包容性欠缺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出现了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任何一种文化要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保持领先地位,必须在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中发展。文化包容性是指,“一方面,它吸收了历史上一切积极的文化因素而摒弃了消极因素;另一方面,它也吸收了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因素而摒弃了落后因素。这样就使它比起一切旧社会的文化形态和各个民族的文化形态来,具有更为丰富和鲜活的内容。”[5]大学语文课程应面向国际,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对人类文化精神建设做出贡献,整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西方优秀文化精神。总观我国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在价值追求上课程的文化包容性不够,除在传承历史中吸纳时代特点不够外,更表现为文化融合中姿态被动,整体上呈现出的文化态度是:重视民族性,忽视国际性;重视统一性,忽视多样性。这就导致大学语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上有失偏颇。大学语文通过严密的课程结构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进行了全面而有序地展示,并通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发展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而对其他民族与文化涉猎不广,介绍不多。在有限的教育内容中也没有营造文化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面对其他文化体系与自己所属的文化体系的差异中,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思考。缺乏了横向的文化关照,学生易在文化寻根的陶醉中不自觉地形成唯我独尊的文化封闭心态。
3 文化观照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应立足于课程的文化功能,通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模式的重构,促进学生提高文化反思与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文化素养。
3.1 凸显文化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进行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针对以往大学语文理论建设中过分注重语文的实用功能等理念偏差,应该在文化视域下构建新的课程理念,在大学语文的实用功能与文化功能中,突出课程的文化功能。大学语文是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门课程。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更高一层,即在重视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同时,增进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培养学生具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更高的文化自觉。大学语文重在引导学生在国际文化视域下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有所自觉,形成理性的文化态度。
3.2 把握时代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创新
大学语文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先后编写了许多不同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从编排体例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文学史为线索编写。以时代先后为经,以作家作品为纬,重在培养阅读和鉴赏能力。二是以文体分类为线索编写。按照文章的表达方式分类,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三是以思想内容为线索编写,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这些模式摆脱不了工具性的束缚。在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上,应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线索来编排大学语文教材。在文化内容选择上,以中国文化为主;在文化性质上,以传统文化为主;以文化态度上,以文化创新为主。教材的知识系统可运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营造容易引起价值冲突的问题情境。助读和练习系统借鉴美国语文的编写方式,注重“文化与当下生活的联系”,凸显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意义。
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营造开放而又有文化关怀的课堂,激发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突破传统的单向度的“授-受”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讨论-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在社会重视“国学”的大环境下,一些大学语文课堂往往是以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为目标,较少文化创新的启迪。“我们应对‘国学’采取扬弃的态度,并结合当前媒体对‘国学’的弘扬,给学生展示一个公平、客观地理解‘国学’的立场,让大学生科学、冷静地看待当今‘国学热’的文化现象。”[6]
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场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对话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倡导国际理解,引导学生构建开放的文化心态
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社会在物质、资金、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圈无限制地扩大。人在国际环境中要想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必须重新定位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形成理解不同价值体系的能力,具备开放的文化心态。大学语文应该从文化教育的角度,帮助人们在国际化时代提高国际理解能力,形成正确的文化态度。1990年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的个人演讲中提出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国际理解的最好诠释。一个民族或一个人应有的文化态度是,在弘扬自己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懂得欣赏他国的异质文化,共同促进国际文化的繁荣,这种平和谦虚的文化心态,有利于处理民族文化冲突,也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大学语文应努力构建开放的课程体系,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包容其他民族和世界的先进文化。构建具有国际视野的课程文化,应重新构建以“文化熏染”为核心的大学语文课程评价体系。现行的大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突出语文运用能力的考查,亟待改革,应向文化反思与包容能力的考查转向。评价重点从评价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转变到评价学生的文化反思与创新能力,评价的方式由标准化的终结性评价转向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7.
[2]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3]徐中玉.关于大学一年级国文[C]//顾黄初,李杏保编.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913.
[4]张德江.文化育人:大学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14-16.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策略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并且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来说也是一样,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高职院校教学来说,大学语文教学会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提升。但是现今来看,在高职院校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对于语文的教学十分简单,学生学习中也不够认真,导致自身的语文成绩无法提升,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语文课程的教学,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未来更有效的发展。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现今来看在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过于重视专业技能,忽视了文化素养教学,高职院校将教学中心放在学生专业课程的培养上,尤其是课程的安排以及师资力量的配备,都是过于重视专业技能,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教育[1]。很多学生在语文课程中仅仅是随意学习,甚至不听讲,导致自身的语文素质无法提升。其次就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没有进行有效的课程设置,并且缺乏完善的教学大纲,导致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教材较为多样,缺乏统一的管理,师资力量薄弱。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学习中无法集中注意力,一些文化文学常识都不够了解,导致语文教学存在较大的困难。最后教师高职语文教学中,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并且对于教材的选择也比较随意,这样导致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很多语文教师要无法得到培训以及交流,素质不够高,因此这些状况都直接导致语文教学存在较大困难,学生的语文素质无法提升。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措施
1、树立大语文教学思路现今在高职院校不断发展与进步中,大学语文教学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并且其教育优势也逐渐体现出来[2]。大学语文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同时也为了促进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传承,从而来不断提升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不必须要建立在大语文教育基础上,能够不断拓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以此来提升其开放性。要不断提升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来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2、提升语文教育职业性
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特点来说,是工具性、人文性以及母语性,职业性也是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点,必须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职业性,才能够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的作用。语文课程的设置必须要和学生的专业相互适应,以此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语文教师必须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以此来了解学生的专业领域,并且制定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要利用案例等方式来不断进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将其职业性展现出来,以此来对学生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3]。
3、运用互动开放式教学模式
在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且能够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提升,那么教师必须要设置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首先在教学中教师的授课内容必须要选择一些经典的美文,同时其思想性以及艺术性也必须高,以此来提升教学的效果[4]。其次就是要有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升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质量,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利用声音以及视频等画面来吸引学生,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最后教师在进行互动式教学形式的开展中,必须要坚持师生互动,能够突出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加深学生的作品的理解。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充分的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讲解语文中的艺术美,教师在课堂之上要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吸引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阅读,同时能够与学生之间相互探讨,从而来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的难度进行调整,让学生随时进行意见的反馈,同时要与学生经常见交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制定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另外教师也要不断提升学生团的课外阅读能力,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谈谈自身的感受以及理解,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会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底蕴,促进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并且能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理解能力,从而来带动自身语文素质的提升,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很多院校教师对其的重视度不够,学生学习也不够认真,导致语文成绩较差,无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必须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工作,能够针对自身院校的特点,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并且在教学中要将专业知识与语文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来不断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徐翔 杨茜 单位: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成森.高职语文教育教学创新性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5,(11):55-56.
[2]陈善劝.小组合作学习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反思[J].机械职业教育.2015,(06):65-66.
篇9
1.文学理论的教学需要
大学语文是为学生的文学理论知识做存储的最重要的时期,恰当的文学知识存储对学生作品鉴定能力的提高和个人人文素质的培养都有着积极作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授课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客观、正确地把握作品,感官、细腻的分析作品,形成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主要授课方式包括以文学理论为线索引导,以生动、形象、具体的阐述性语言为铺垫,将文学理论的精华贯穿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的始终。正确的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注重对作品语言和文字特色的分析以及对文学理论系统、全面、多角度的贯穿,以便于高职高专学生更好地接受大学语文课堂,然而现阶段中的高职高专语文课堂往往只对第一点有所重视而忽略了第二点的重要作用,这种错误的教学偏好使得高职高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过于受到局限,不能前后贯通,一气呵成,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文学鉴定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加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系统性的贯穿,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和文学鉴定水平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2.文学在社会现状中的需求
在当今社会中,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要求我们要在学生学校阶段提高其自身素质,让学生达到在社会需求中的基本素质水平要求。而学生的文学素养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自身的素质,从学生的实习面试,到工作之间的基本交流,都基本的文学素养为其奠定基础,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以及人与人沟通中的表达。在高职高专中,对于大学语文的短板,更加明显的体现了出来。在高职高专学校中,普遍存在一种氛围,注重专业学科的学习,而轻视这种最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在原本缺乏文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不主动接受大学语文教育。学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的缺失,则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高要求要求,一方面,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给予他们在文学上的熏陶,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启迪,与审美上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让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对其的重要性,让其主动接受,并学习。面对社会的现状,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现状
1.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
新编《大学语文》为了避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枯燥、乏味和单一,采取减少写作练习,降低对文史知识的集中性重视,采用便于学生理解文体结构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科的单一性,但也导致了学生不能以历史时间和作者作品为线索贯穿到整个语文学习中。语文模块支离破碎,学生对流派、风格、思潮等历史潮流不能做前承后接的分析和理解,使得语文的系统化、一体化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教学内容上,老师往往更偏重于对教材中的基础语法知识的指导和教材圈定重点范文的解读,忽视了文化熏陶,精神启迪对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2.高职高专学生接受能力
从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的高职高专语文老师认为高职高专的学生文化素养偏低,语文学习能力不足,重专业轻基础。这样的思维定视让高职高专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有所懈怠,老师往往教语法、教基础、教文体后便草草了课,恰恰与学生追求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背道而驰。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能力并非表面的如此浅显,在一定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学生渴望在浓重的文化熏陶,文学的优美审定中得到精神的娱悦,身心的释放。老师对文学理论的过分拘谨、约束不利于学生获取文学知识,理解文学内涵,提高人文素养。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本上的文学理论知识看来,其安插生硬、尴尬,不能在上下文之间起到起承转合的积极作用,使得学生既不明白理论内涵,又不理解作品真正表达的含义,文学理论失去了自身的理论价值。因此,我们既不能将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文学理论教学过分的拘谨和约束,也不能忽视了学生的文学理论接受程度范围,老师在全面、系统的解读文学理论的同时恰当的安排文学理论教学进程。
3.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
文学理论缺乏创造性即过分的采纳嗟来之物,使得自我的理论体系和文学思想没有成型的规定,本土理论过于松散。大学语文本是一个开放的课堂,在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老师与学生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另辟蹊径,创设我国具有时代特色和本土特征的文学理论体系。然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缺乏的也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学生单一的吸收基础知识,解读文学理论,学习进程往往只停留在“吸收”过程,学生连举一反三的语文能力都不具备。能否真正有效的实现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设富有我国本土特色的文学理论体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实现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教学的必要措施
1.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
科学的文学理论需要牢固的语文基础知识来保障,因此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所要走好第一步便是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基础语文能力。主要方法包括帮助高职高专学生对作品的文体进行准确地把握,以实现学生对作品的针对性分析理解;古文学习中教导学生查明每一个文言词字的表象含义,承接上文,启程下文,在上下文的结合中再对古文言词字进行深层解剖,提高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对于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文学理论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前境况、遭遇进行正确的把握和解读,以提高学生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吸收。做好充分的思想工作后,便是在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进行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实现学生文学人文素养的升华。如何以基础为前提,提高语文素养呢?便是海纳百川的学习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对文学理论的深层次剖析需要充分的背景资料支持和坚定地思想支撑,在动态的文学活动中,把握真理的唯一方式便是在实践中发现理论核心,老师与学生在文学实践中调整理论方向,把握主体要领的同时做适时地文学延伸,以应对文学活动的时代变迁。在树立正确的意识目标后,便是对实践中发现的理论核心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以实现系统、全面、一体化的文学理论体系,在促进文学理论发展的同时,满足现代社会对文学理论的需求,建设科学的文学理论体系。
2.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对文学理论的理解和评估。为了实现高效、良好的课堂效果,必须在课下本着课堂教学目标,做好充分的具有文学理论指导目的性的教学准备。从实践中我们发现,新编《大学语文》注重古文言的学习,此外也将外国小说和西方古典文论包含其中,在中外理论一体化的教材设定上实现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那么在古文言文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又该怎样做到科学和充分呢,首先需要老师对我国传统的文论结合自我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归纳教材古文言章节中出现的集中性理论、时代线索、背景概况,以直接归纳和直观综合为教学准备的指导基础。然后借鉴我国古文言文理论鉴定体制,在借鉴的基础上学习领会,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提供可依赖的范本。在外国文学史及其文学理论的教学准备中,老师应该持“在肯定中适时批判,在批判中采其精华”的备课态度,总结19世纪至20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体制,结合时代背景,对例如“唯美派”、“象征派”的文学派别予以精神分析,在分析、批判的同时加强了对现代文学史的理解,以更好的授之学生,加强学生对教材中文学理论的理解。
3.多探寻教育创新之法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课堂上,做好教学素材上的准备,我们可以适当的尝试突破课时的局限,以用来增加大学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可以定期地举办一些文学上的竞赛,让学生在参加竞赛的同时,主动地去吸收更多的文学知识,并且可以增强学生在思想表达与沟通上的能力。还可以布置下一些开放性的作业,比如让学生们浏览中国传统的名胜古迹,以及一些历史博物馆,通过思想上的洗涤,也可以达到文学上积极性的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创新的作用不可或缺,教师可以针对学上在课堂上精神状态的反应,以及在课堂下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及要求,来进行课堂上的实时改变。针对高职高专课堂上的不同,不断的创新教育方法,达到课堂上可以达到的最佳效果。
4.从学生思想上着手
高职语文在课程设置上,基本将课程安排在学生一二年级,而在一二年级时,学生还处在没有全面接触课程,对自己的职业,以及社会对自己的要求都知之甚少,毫无职业意识,这就导致学生无法了解学校开设大学语文科目的原因及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变的盲目,而无目的性,只是僵硬的学习,而不求甚解。因此,我们应当从学生的思想上着手,首先让其了解社会对自己相关职业的基本要求,以及社会对于人才文学素质的要求,在学生了解大学语文科目的重要性之后,学生会重视起大学语文文学理论等相关教学工作,并且会主动补充自己的不足。通过让学生有前瞻性的学习,让其在面对将来的求职与工作中,可以从容面对,并且在品德上进行陶冶,成为高素质人才。
5.以实践为基础
对于文学理论的研究,我国文学研究工作长久以来的一大弊病便是过于在宏观上进行理论把握,集中于理论和社会文化意蕴的探索和揭示,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文学理论教学同样有次弊病,过分注重理论内涵,忽视实践的重要意义。以实践为基础探索文学理论的科学教学法包括引导学生对语言、修辞、文体做精细的论析,课下针对教材中的难点疑点进行资料查阅,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填补传统知识积淀的漏洞。学生自我翻阅中国古代文学史和西方文论发展史的同时,加强自身文学理论建设,在实践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踏踏实实做好文本学的研究。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提高个人素养是学好专业学科,未来做一名成功的社会人的基础和保障。
6.公平对待中西方文学理论
大学语文课堂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也不可以过分的批评和纰漏西方文学的弊端,帮助学生对中西方文学有着平等的认知。老师以西方文学为参考基础和理论资源,引导学生突出本土文化底蕴。中国文学语境讲究“和而不同”,西方则更注重“鞭笞”,在两种思想理论的冲击下,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理论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篇10
关键词:建构主义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一.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在大学语文的课程中,可以将中学的语文知识升华,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各种类型文章的写作能力。同时,也需要对学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培养,陶冶学生的道德思想。作为大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和个人素质。大学语文连接着学生和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民族自豪感,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陶冶下必将滋润一代人的精神文明,那么就提高了整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素养。民族性才能得以传承,传统文化不至于失落。唯有认识到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的不同目的性,才能激发学生、教师的学习和教学热情。唯有大学语文学科得到了重视,才有改变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进而展示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使用性。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不是教师一股脑地将知识强塞给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进行自我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起到的是纠正和指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学习。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引导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我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从学习环境、情景和对话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达到帮助学生自我构建学习体系的目的。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1.多种教学模式组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主张将教师的教学角色定位为教学的辅导者,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应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帮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对所学的新知识主动地进行选择和处理。使之成为自己的意义,而非别人灌输的意义,产生自我的意义构建。现高校中大部分都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为重心,学生对职业技能课的热情也高于像大学语文一样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渴望唤醒,这就是教师引导作用的一种体现。帮助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的实用性,使同学认识到语文只是并不是无用的死知识,结合教材把文学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串联起来,增添大学语文的魅力。也可扩展大学语文的范围,注入当下流行元素将影视、音乐、等元素融入大学语文,更好的让大学生们透析语文中的文学意义、思想意义,帮助学生确立自我追求。
2.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促进教师和学生间的良性循环
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们应懂得主动构建知识,对于外界传输的知识,学习者只能通过自我消化吸收,将知识变成自己的,主动建构才能理解透知识。所以,学生应发挥自我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使用各种建构主义模式去探究、去发现。将新旧知识之间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思考。文章是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有疑问要由学生提出,疑问要让学生自己学着解决分析,知识是要靠学生自己获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会反思自我认识的不足之处,建构出新的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一经提出便备受争议,但在最后的实验过程中,在教学中取得教学的效果是无可厚非的,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型高效的教学模式。经过建构主义理论的深入,大学语文教学定会转变被边缘化的局势,寻找到新的教学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龚云普,王红椿.由"公共基础课"走向"综合文化课"--现代建构主义与大学语文教育[J].惠州学院学报,2003,23(5):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