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儿童的特殊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7 15:1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儿童的特殊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已经成为教育建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建筑创作探讨也成为建筑设计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特殊教育学校应该能够提供一种特殊的教育学习环境,来满足不同残疾儿童的特殊需求。通过分析教学空间的位置及布局、教学空间的物理环境及内部设施等方面,就听力残疾儿童教学空间的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
一、教学空间布置要点
1.1总平面布置
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教学区应布置在校园的静区,保证良好的朝向。教学区与活动场地之间,既有一定分隔,也要便于联系。
1.2平面布置
应紧凑集中、布局合理、动静分区明确、使用方便、易于识别;利于安全疏散;教室分区、教室组合水平及垂直联系空间应简洁明晰,流线通畅。
1.3朝向布置
首先考虑南向房间布置为普通教室;北向房间可布置为美术教室、美工教室、手工教室、实验室、办公室或相关的辅助房间。南方教学楼多为外廊式布局,则不需作此考虑。
1.4垂直交通布置
规模大、使用人数较多的视听教室、图书阅览室和活动室尽量安排在教学区的适中部位和底层,以便于全校共同使用及安全疏散。按高低年纪设置教室在建筑物的楼层,低年级设置于低层,高年级设置于高层。
二、室内教学空间设计要点
室内教学空间的按空间功能分类分为: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公共学习用房。以下介绍一些重要的室内教室设计要点:
2.1教学空间的共性设计
2.1.1声学设计:
原则:(1)分区设计:首先要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合理安排邻近空间。对于易于产生噪声的房间,如音乐教室、舞蹈教室、多功能活动室等,应当与其他教学用房分开布置;(2)隔声设计:对于普通教室来说,首先应最大程度地减少外部噪声,教室位置应远离吵闹区(如活动室和设备间);通常通过吸声材料和吸声措施来减少噪声。
2.1.2采光照明设计
学校教室的朝向宜按各地区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不应采用东西朝向,宜采用南北向的双侧采光。教室采用单侧采光时,光线应自学生座位的左侧射入。南外廊北教室时,应以北向窗为主要采光面。教室课桌面上的采光系数最低值不应低于1.5%、教室玻地面积比不应低于1∶6。多雾地区(如重庆等)教室课桌面上的采光系数最低值不应低于2%。
各种教室用房应有良好的采光及照明环境,除满足一般要求外,还应使听力残疾儿童在学习及相互交往过程中能互相看到手势及口形。为了减少照明淘汰引起的直接眩光,教室不宜采用裸灯照明。灯具距课桌面的最低悬挂高度不应低于1.7m。灯管排列宜采用其长轴垂直于黑板面布置。
2.1.3暖通空调设计
教室理想的HVAC系统(HVAC即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设备包括:1)根据气温,为教学用房提供供热和通风设备;2)在炎热、潮湿的气候里教室应使用风扇或空调;3)潮湿气候注意除湿;4)冬季运用节约循环系统,且各教室有单独的温度调节区。
2.1.4辅助设施
听力残疾儿童室内教学空间的设计要点还包括一些功能性的辅助设施及它们的布置方式,如储物柜、家具、桌椅、室内饰物等,设计时都应给予考虑。
信息指示灯:教室内前墙应设置色彩灯泡,通过亮灯、灭灯、有规律的闪烁等变化以传达各种信息,如上课、下课、集合、紧急疏散等等(如图1)。
黑板:以眼代耳在学习上带来巨大困难,须经多次反复方可理解,故教室的黑板应具有存放大量信息的机能,如设置可上下、左右推拉或多层黑板等设施。
储物柜:听力言语残疾儿童的教学活动中使用教具非常之多,应增多储物柜的数量。
2.2教学用房的特殊设计
2.2.1普通教室
听力残疾儿童基本上都伴随有语言障碍,在相互交流时多用手语并配以对方的口形,故针对他们教学的课桌椅多布置成面向教师和黑板呈圆形布置形式。为便于座位布置,课桌面应呈梯形,前后宽度各为500mm~550mm、600mm,宽度为420mm。
听力残疾儿童需要看清老师的口型来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因此针对他们的教学空间的照度要比普通儿童的高,读唇语的教学空间的照度最小值为1500lx。结合听力残疾儿童座位的排列方式,其灯具布置应与座位排列保持一致(如图2、图3)。
2.2.2计算机教室
为防止眩光和反射光,教室的计算机设备的屏幕摆放不应正对窗口;窗框结构的内表面或窗周围的内墙面,宜采用浅色饰面。
在计算机教室里还可以应用间接照明系统,可以防止在计算机屏幕上产生眩光和反射光。间接照明系统利用顶棚或者是墙体来反射光并柔和均匀地照亮空间,还可以有效减小光线的亮点和对比。
2.2.3语训教室
语言训练教室的布置,可将学生课桌围成半圆形面向教师,教师桌设集合型语训器形成主控台,以导线与各课桌学生用耳机相连,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听力损伤程度,调整到适于每生的频率及强度进行语言训练。语言训练室亦可做成一较大空间,设有观察室并安排较大空间作为儿童游戏活动场所,通过游戏进行语言训练,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经过研究制定教学训练方案。
2.2.4律动教室
律动课是听力残疾儿童一至三年级的必修课,是针对他们特点特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律动通过听力残疾儿童的视觉、触觉、振动觉等感官(包括重听儿童的残余听觉)进行音乐、舞蹈、体操、游戏、语言技巧等内容的学习与训练,发展他们的感知能力和运动机能,达到整体能力的提高。
律动教室室内净空高度不应低于4.5m,且应有足够的使用面积和良好的平面形状。律动教室除进行律动课教学外,还有可能进行多种训练活动,应保证足够的面积及有较大进深适于多种活动的需要。因此面积不应小于140㎡,一般采用方形、圆形或正多边形,教室面积较大,应设置两个出入口;室内不得设柱,亦不宜出现壁柱(如图4)。
2.2.5视听教室
视听教室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听力残疾儿童进行形象化教学的场所。视听教室应设置遮光设施,并应在黑板前区设置操作台和悬吊屏幕;每个课桌设有局部照明灯,当使用投影屏幕时,课桌面应设置最低照度为60lx的局部照明。视听教室宜选用可移动型桌椅而便于本室的灵活使用。
视听教室应配备有充足的电源;室内应有良好的声环境,后墙面及顶棚应设置吸声材料;室内装修选用耐火或不燃材料,并配有消防器材。在平面布局时将其设计安排在安全位置,远离实验室、设备房等位置;且尽可能与电教器材室相邻,组合构成一个完整的视听教室,如能与多功能活动室组合成一组公用活动空间时,既能充分发挥视听器材的作用,又为大空间灵活使用创造条件。
2.2.6多功能活动室
多功能活动室宜设于底层,以便于疏散。为配合室内开展多咱活动所需设置的辅助用房、准备室、电教器材室等应按室内功能关系,合理地安排其位置。多功能活动室尽可能单独设置卫生间,如不单独设置卫生间时,应在学校总体布置时,在其附近设置卫生间。听力残疾儿童进校后,经听力检查后配制助听器,并通过看说话人的口形活动以了解对方的讲话内容。在条件许可时还应在公共教学用房及体育场等处设置集体助听设施,以改善听觉环境(如图5)。
三、结语
总之,在进行听力残疾儿童教学空间设计时,必须考虑听力残疾儿童的行为特征,将声学、照明、暖通、色彩等物理因素综合设计,合理安排整个学校的各个教学空间布置,并细致分析每一类别教学用途的空间特点,从而为听力残疾儿童的康复和各项技能的学习创造一个真正合适且人性化的空间环境,这也是教育专业人士及我们建筑设计者应努力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宗尧、赵秀兰.《托幼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2]日本建筑学会.《无障碍建筑设计资料集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3]日本建筑学会.《建筑设计资料集成》[物品篇][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
[4]日本建筑学会.《建筑设计资料集成》[人体·空间篇][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
[5]日本建筑学会.《学校建筑设计计划与实例》[M].李政隆译.台北:大佳出版社,1982年
[6]桑东升.《残疾儿童学校建筑环境研究》[J].建筑学报,2002,04:20-21
[7]徐小林、李百战.《室内热环境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2005年,04:P102-105
篇2
特殊教育学校是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形式之一,作为一个正式的社会性组织,它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对有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和康复等活动的重要场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就是它作为一种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专门的教育教学场所或组织所能够表现出来的性能、功效或作用。它是特殊教育学校客观实有的,但又受制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学校的功能也要做相应的适应和调整。
二、特殊教育学校功能转变的必要性
特殊教育学校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残疾儿童身心发展,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教育环境都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特殊教育学校功能的转变显得尤其必要。
(一)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特殊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政治、教育、文化、经济、科技、卫生保健、社会保障、福利等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家文明程度的窗口。[2]残疾人拥有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这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而良好的教育则是残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权社会的必由之路。在这种情况下,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势必发生变化,要立足于每个残疾孩子的终身发展,充分挖掘每个残疾孩子的潜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使残疾孩子能更好的适应时展,融入社会生活,更好地享受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
(二)特殊教育发展新格局的要求
传统上的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教育机构形成了两个互相分离的教育体系,特殊学生很难在不同的教育机构中流动,受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同时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和其他附设在普通学校里的特殊教育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导致特殊教育学校与特殊班、随班就读机构的分工不明确,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思路僵化,学校的功能单一。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随班就读将成为以后我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的特殊教育新格局正在形成。因此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必须重新对功能进行定位,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康复、资源开发、家长教育、社会宣传等多种功能,将现有的特殊教育学校办成示范性质、高水平、多功能的基地,并以这些少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和学校,成为指导当地特殊教育机构和随班就读的基地。
(三)促进和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的需要
我国宪法及多部法律法规都提出了要保障残疾人的受教育权。但与我国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以及教育的平均水平相比,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程度还很低。因此,特殊教育学校不仅应该作为一个教育机构,为残疾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制定科学、合理的办学目标、教育计划、课程体系,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和设备、师资,来满足残疾学生不同的教育要求和适应其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时,特殊教育学校还应该作为一个组织、宣传机构,对残疾儿童的家长进行教育指导,协助家长安排好残疾儿童的受教育问题,促进特殊教育机构及普通学校对残疾学生的接纳,最大程度地促进和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
三、特殊教育学校功能体系的建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了解到特殊教育学校功能的发挥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它自身必然也发挥着多样化的功能。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各种功能构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有机整体。不仅包括最根本、本质的“以人为本”的本体功能,而且涵盖促进残疾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的具体功能。
(一)本体功能
特殊教育学校的本体功能指决定特殊教育学校本质的根本功能,是直接体现、反映特殊教育学校培养人这个本质的首要功能。特殊教育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都是由“人”所构成的,人是特殊教育学校组织的主体。但是,特殊教育学校中的“人”又有其特殊性:特殊教育学校中的“人”主要是指那些正在成长、发展中的残疾儿童和青少年,他们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的影响,在生理或心理的某个方面存在缺陷,阻碍着他们的发展,因此,他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康复来弥补缺陷,或者使损伤的器官的功能得到部分的恢复。简言之,特殊教育学校的本体功能就是促进残疾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这是所有特殊教育学校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不能变更的功能,它决定着特殊教育学校的其他具体功能。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就是对本体功能的最好说明,特殊教育学校只有明确了“以人为本”,学校的各方面活动以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才能较好地发挥学校的功能,否则会使自身功能的发挥出现偏差。
(二)具体功能
特殊教育学校的具体功能是指特殊教育学校促进社会的各种活动和促进人的身心各方面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功能,是特殊教育学校本体功能的派生功能、具体化功能。依据特殊教育学校活动的不同类型,我们将特殊教育学校的具体功能划分为教育功能、康复功能、社会功能和研究功能四大类。
1.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主要是指特殊教育学校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所发挥出来的功效和作用。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对残疾学生的培育上,即育人。从教育目标来看,对于残疾学生来说,尤其是智力残疾学生,促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使他们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是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应最大限度地开展个别化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身体状况等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或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手段进行教学,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并取得最大限度的进步。从教学管理方式来看,应将控制型管理转变为教育性管理。彻底改变传统的以“控制性”为主导的教学管理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残疾学生的差异和需要,引导他们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让残疾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康复功能
残疾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理、社会、家庭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其身心发展的一方面或多方面往往落后于正常儿童,根据残疾儿童的需要对他们进行康复是非常必要的。《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第二十八条规定:特殊教育学校要把学生的身心康复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别和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提高训练质量。[3]可见,特殊教育学校还必须承担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康复功能。依据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医疗康复专家委员会对康复的定义,我们认为康复功能是特殊教育学校采用各种有用的措施,使残疾学生因自身某方面功能的缺陷所造成的身心障碍得到最大限度的消除,使各种缺陷得到最大程度的补偿,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回归社会的作用和功效。特殊教育学校康复功能的发挥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1)树立正确的康复理念。特殊教育学校在发挥康复功能时,必须既看到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共性,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同时也要看到他们的特殊性,以采取特殊的康复训练目标、内容、方法促进他们的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2)拓宽康复的对象和内容。每一个残疾学生都有不同种类和程度的康复需求,特殊教育学校的康复对象应该面向全体残疾学生。同时,康复的内容不仅是对残疾学生有功能障碍的器官和肢体进行生理机能的康复,更重要的是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生活上尽可能对学生进行全面、整体的康复,为他们适应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3)建立“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残疾儿童的康复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综合性康复。医学康复和教育康复是对残疾儿童进行康复的两个重要手段,将两者有效结合,建立“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是促进残疾儿童康复的最好途径。通过医学康复训练,能够提高和恢复残疾儿童身体缺陷部位的功能,为残疾儿童的教育康复提供生理基础。通过教育康复可以使医学康复的作用得以体现和发挥,通过特殊的教育目标、方法来促进残疾儿童缺陷功能的恢复和提高,促进他们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
3.社会功能
特殊教育学校的社会功能是指特殊教育学校从单纯为本校学生服务转化成向普通学校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服务,同时面向社区、医院、康复机构、普校等社会组织开展多方面工作所发挥的功效和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进行社会宣传。特殊教育学校作为特殊教育的中心组织,应进行社会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残疾儿童的关注程度,尽量缩减残疾儿童与正常人之间的差距,让残疾儿童过上正常或接近于正常人的生活,这是特殊教育工作的目标和理想。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文艺演出、竞赛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与周边社区、与整个社会的互动联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残疾儿童,并逐步真正理解和接纳这一特殊群体,为残疾儿童的发展努力创设更为宽松和有利的社会环境。(2)开展职业教育。《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指出特殊教育学校要“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它可以使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以此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活动,取得平等的社会地位。职业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的一项重要功能和任务。(3)提供资源支持。相对其他形式的特殊教育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的专业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这些教育资源应该发挥更大的效益,特殊教育学校要使之尽可能地共享,成为所在地区特殊教育的指导中心与资源中心,发挥较大的辐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随班就读工作进行指导,提供专门教师协助普通学校教师处理特殊教育学生问题,开放特殊教育学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训练和辅导教室,给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使用;对社区残疾人工作进行指导,在社区展开宣传,为社区残疾人工作者提供各种专业资源与服务;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如发放书刊资料、设立家长学校、举办家长经验交流会和专家讲座、提供上门帮助服务等,让家长了解更多的特教知识和有关残疾人政策方面的最新信息,帮助家长解决好孩子的在家教育、康复等问题,为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4.研究功能
篇3
据统计,截至200年末,全省共有特殊学校4所,其中聋校1所,弱智学校1所,其他(含盲、聋)特殊教育学校2所,共有特殊教育班50个,其中视力残疾班5个,听力残疾班38个,智力残疾班7个;另有小学附设特教班10个,初中附设特教班2个。目前,全省接受义务教育的特殊儿童共有2,926人,其中小学生2,015人,初中生911人;特殊教育学校的在校生603人,普通小学附设特教班及随班就读学生1,594人,初中附设特教班及随班就读学生729人;其中在校寄宿生1,079人,女生956人,视力残疾333人,听力残疾701人,智力残疾920人,其他残疾972人。专任教师105人,其中女教师68人,受过特教专业培训53人,本科学历42人,专科学历50人。①全省已基本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附设在普通小学的特教班及随班就读为主体,多种形式办学的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发展格局。海南建省以来,特教办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适龄特殊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特殊学校的学生数量稳步上升,办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特殊学校的名称与职能发生变化从聋哑学校变为盲哑学校,又从盲哑学校变为特殊教育学校;从最初只招收听障儿童,发展为既招收听障儿童又招收视障、智障儿童,这都反映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职工的特殊教育理念的变化。为提高特殊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益,在当前的教育投入下,共同使用特殊教育资源,达到优化组合、资源共享的目的,2010年1月16日,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挂牌成立。该校由海南省特殊教育学校和海口市培智学校合并而成,通过撤点并校、改变招生结构等方式改扩建后的海南特殊教育学校功能增加了,从单一的类型转变为一所集聋儿康复教育,聋童、盲童、智力残疾儿童九年义务教育,聋人职业高中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新的海南特殊教育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586人、教职工124人,41个教学班。据相关部门介绍,近五年海南省将在三亚、儋州、乐东等市县建设特教学校,并对海口、文昌、临高的特教学校进行改扩建,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格局,但始终会保持海南特殊教育学校的龙头作用。特殊儿童入学率提高,特教学生及教师数量明显增加1991年海南省第一所特殊学校———海南聋哑学校开始正式招生,共有3个小学班,45人,教职工28人,专任教师13人。1992年在校学生104人,6个特殊教育班,教职工33人。1999年新增特殊教育班6个,全省特殊教育班增加到13个。全省三类特殊儿童在校生2,120人,比上年增加606人,入学率78.2%。2007年海南省4所特殊教育学校招生313人,在校生2,200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34人和552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学习的特殊儿童、少年的招生和在校生人数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和在校生总数的26.83%和26.68%。根据省残联统计,[1]2008年全省学龄残疾儿童少年合计11,212人,在各类学校(包括民办学校)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合计9,217人,入学率达到了82%,比上年度增加一个百分点。从特殊学校建立招生至今,海南省特殊教育学生及教师的数量已有明显的变化[2](表略)特教校园校舍建设和教学设备投入有所增加1990年海南聋哑学校创立,校园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4,333平方米,办学条件比较差,教学设备缺乏。1993年,该校得到日本政府500万日元的无偿捐赠,用于购置听觉语言训练设备,安装了一个语音室。同年省教育厅、台资企业家协会等11个单位捐赠3.4万元给学校办学。1996年该校建筑面积为7,224平方米,1998年学校更名为海南盲聋学校,校园面积为3.9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增加到1.27万平方米。2003年助残日活动,社会各界为特殊学校捐款30多万元,省教育厅也向省特教学校捐赠价值6,000元的电教设备和价值1万元的图书。2006年,香港爱心人士捐款100万元用于省特教学校购置测试聋儿听力专用设备。同年,由中国孤儿帮困中心资助100万元创建了文昌爱心学校,接纳了来自文昌、海口、定安、琼海等市县的近二百名孤儿。到2009年底,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占地面积为5.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其中教学与办公用房分别为5,246平方米和2,018平方米。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图书馆藏书15,370册,教学用录像录音带155盘。
海南省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建省后,海南特殊教育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接受义务教育的特殊儿童数量逐年增加,但由于建省时间短,经济发展滞后,教育基础薄弱,海南省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存在以下问题。(一)特殊教育学校少,区域发展不平衡根据“2006年海南省残疾人事业统计分析报告”,[1]全省有残疾人49.4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儿童、青少年,他们大部分分布在各市县的农村。2010年,海口市培智学校并入海南特殊教育学校后,扩大了该校办学规模,在校学生586人,有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宿舍楼、运动场、食堂等,并配备了标准化的听力测试仪、语言康复、电脑绘画、盲人按摩、盲文打字等设备和多功能教室,开通了校园宽带网,学校整体规模属全国前列。但就整个海南省而言,全省只有3所特殊教育学校,分别在海口市、文昌市和临高县,集中在海南省东北部,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市县,包括少数民族地区一所特殊学校都没有。特殊儿童上学难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二)特殊教育经费少,学校办学条件差长期以来,海南省的经济发展滞后、地方财政困难导致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海南省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据了解,海南省目前尚没有特殊教育的专项经费,而特殊儿童大部分来自贫困农村家庭,很多儿童因经济困难无法接受教育。当前,海口市的海南特殊教育学校已具有一定的办学规模但其教学设备陈旧,也跟不上新的教学形式。文昌市和临高县的2所特殊教育学校经费很大部分靠社会捐资补足,尤其是临高县特殊教育学校因为缺乏经费,学校基本设施和办公用品缺乏,从而导致无法接纳更多的特殊儿童就读。(三)特教专业教师少,师资分配不均衡据统计,[2]2008年海南省省共有50个特殊教育班,648名学生,专任教师105人,生师比13.0:1,如果按照全省所有特教学生计算,生师比为28.3:1,缺特教教师390人(按生师比6:1测算)。全省特殊教育专任教师中,经过特教专业培训的教师仅53人,仅占教师总数的50%,没有经过特教专业培训的教师高达一半。其中82%的专任教师在海南特殊教育学校任教,其他2所特殊教育学校和附设特教班的专任教师数量仅占全省总数的18%。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和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坚持面向全体残疾儿童少年,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为广大残疾儿童少年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稳步快速发展。
二、总体目标
进一步提高全市特殊教育质量,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巩固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到2015年全市适龄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以下简称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积极开展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工作,使残疾青壮年文盲率显著下降。
三、工作重点
(一)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
1.巩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到2015年,区、市、市、开发区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基本达到当地普通儿童少年水平,其他县(市)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0%以上。积极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对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等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能够接受义务教育。
2.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要积极整合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特殊教育学校可以根据需要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班);普通高中要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学生就读;普通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
3.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要根据残疾儿童的实际状况,利用残疾儿童福利机构或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学前教育班,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有条件的幼儿园要开设学前康复教育班,接收适龄残疾儿童。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各级教育、民政、卫生部门和残联要相互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举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
4.大力开展面向成年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培训。依托现有的职业学校和职教中心,建立残疾人培训基地,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逐步构建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沟通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
5.积极扫除残疾青壮年文盲。要将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纳入当地扫盲工作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同步推进。各有关部门和民间组织、残疾人教育机构、残疾人所在单位要积极开展扫除残疾人青壮年文盲工作,使残疾青壮年文盲率显著下降。
(二)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特殊教育的针对性
1.各特殊教育机构要根据残疾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特殊需求,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乐观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认真推进特殊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提高残疾学生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等方面的能力。
2.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重点推进县级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在随班就读人数较多的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定期委派教师到普通学校巡回指导随班就读工作的制度,确保随班就读的质量。
3.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促进残疾人就业。特殊教育学校要在开足开好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同时,开设符合学生特点、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课程,并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鼓励和扶持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职业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培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残疾人职业培训经费投入,在生产实习基地建设、职业技能鉴定、就业安置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和扶持保护。
4.加快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强包括多媒体教室在内的特殊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利用好省级特殊教育资源库和特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促进优质特殊教育资源共享。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残疾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5.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加强特殊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建设,提高特殊教育科研质量和水平。教育部门要加强对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指导。特殊教育学校要鼓励和支持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力争推出一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积极开展盲文和中国手语研究推广工作,开展特殊教育的对外交流、校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市特殊教育研究水平。
6.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开展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上台阶活动,争创省级示范学校。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三)完善特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特殊教育保障水平
1.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统筹规划特殊教育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建设标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严禁将特殊教育学校用于普通教育。在建设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时,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需求。
2.全面实施残疾学生免费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在“两免一补”基础上,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进一步提高补助水平。利用好省拨福利彩票公益金,结合我市实际,支持残疾儿童少年特殊教育。
3.做好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工作。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和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残疾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在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部)就读的残疾学生也应享受国家助学金。就读普通高中的残疾学生按照每生每年15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4.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运转。鉴于特殊教育生均成本高的实际情况,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普通生标准的3—5倍确定,高中及以上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普通生标准的2—3倍确定。所需资金按学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负担。
5.加大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资金投入。各县(市、区)政府要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经)费并逐步增长。在安排教育经费增量时,向特殊教育学校倾斜。要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每年安排不低于5%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包括社会成年残疾人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
(四)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1.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将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对在职教师实行轮训,重点抓好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要加强对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其他机构中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和特殊教育学校巡回指导教师的培训。要高度重视残疾人职业教育专业课教师培训。鼓励高校优秀毕业生到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机构等单位任教。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伙食补助费、资料费和住宿费等开支。
2.执行特殊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认真执行省定特殊教育教职工编制标准,中小学阶段按照教职工人数和残疾学生人数1∶3配备,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正常教学和管理需要。为特殊教育学校配备必要的医疗康复和护理人员,并纳入教职工编制管理,实行教学、医疗、康复相结合,使学生的身心缺陷得到有效矫正和补偿。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富余的中小学教职工符合条件的,可调整充实到特殊教育队伍。
3.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职工和聋儿听力语言训练的教师及手语翻译,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特殊教育津贴。具体标准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要采取切实措施,确保特殊教育教师及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人员工资待遇落实到位。要将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工作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其工作量计算要根据随班就读学生人数情况,适当高于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要在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中适当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和校长的比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政府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各县(市、区)政府要把各级各类特殊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坚持特教特办,定期研究解决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将特殊教育发展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定期督导检查。对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地方、单位和个人,根据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篇5
青山区特殊教育学校是由1990年附设于青山区进步道小学的培智班发展而来。进步道小学位于富强路四号街坊,占地面积1 600平方米,最初由培智班和聋儿语训班二个教学班组成,学生15名,专任教师4名,学校面向全区隔年招生。青山区特殊教育学校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校内教育教学设备齐全,设有劳动操作室、运动康复室、心理康复室、微机室、多功能活动室等专用教室。配备有多媒体、实物投影、电脑、电子白板、健身器、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和运动康复设施。截止2013年底,学校占地面积约1 4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 620平方米有教学班7个、在校生50多人,主要有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征、多重智力障碍等残障儿童。
(一)学生就读现状
青山区特殊教育培育学校是包头市唯一一所单独办学的培智学校。主要承担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共有在校学生50人,学制九年,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为7—9岁。为了完成智力残疾儿童的教育任务,学校在特殊教育这一领域里做着积极的努力与不断的探索,力求使每个智力残疾儿童都能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生活技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经过多年努力,该校的学生智力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除低年级个别学生需要家长接送外,其余都能自己乘汽车或骑自行车上、下学,学生们能写简单的日记、作文,高年级学生能编织围巾、车座套,使用缝纫机,自编自导文艺节目,九年级一名同学能用电子琴为同学的演唱伴奏。学校已有30名毕业生走上社会,其中1人从事电脑打字工作,2人从事餐饮服务工作,3人从事运输装卸工作,1人送纯净水,2人为广告公司发送宣传单。此外,在包头市第五届残疾人文艺会演中学校节目获得一等奖,在全国首届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美术作品大赛中,有3幅作品获奖。这些都告诉我们,残疾儿童虽然身体残疾,但他们通过努力,付出汗水,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创造了社会财富。
(二)师资队伍发展现状
特教教师是教育、培养残疾儿童的专门师资,他们在特殊教育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是残疾儿童思想品德的塑造者,是残疾儿童生活信心的树立者,是给残疾儿童知识的传播者,是残疾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校现有在岗教师17人,其中取得副高职称7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2人,未定等次2人;取得本科学历7人,专科10人。近年来,学校先后外派教师19人,参加有关特殊教育的学习。其中,两人获得“韦氏量表”使用资格,一人获得“瑞文推理测验”使用资格,2人获得国际特奥会教练员资格。这些都是学校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高的证明。作为一名特殊教师,不仅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与施教能力,更重要的是有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的精神,要能够做到“爱特教事业、爱特教学校、爱残疾儿童”,使残疾儿童能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从而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学校一直坚持在教师中开展“一爱三为”(爱残疾儿童、一切为了残疾儿童,为了一切残疾儿童,为了残疾儿童的一切)和“六个标准”(补偿缺陷、矫正行为、掌握知识、培养能力、自食其力)。
(三)财务经费现状
包头市青山区特殊教育培育学校由市区两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投资建成,是包头市唯一一所单独办学的培智学校。它有稳定的能够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经费,一般包括教学行政费、一般设备费、教学设备费和技术实习费等,其中,教育行政费一般以班为单位计算,应比当地普通小学的定额增加一倍到三倍,一般设备费可相当于当地的初级中学的定额标准,教学设备费相当于当地高级中学的定额标准或相当于当地中级师范学校的标准。近年来,政府还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实行“两免一补”(免交杂费、书本费,补助生活费)政策,保证了残疾学生的顺利入学,促进了我市特殊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全市义务教育的普及率。
(四)内部业务流程现状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普通学校有着相似的地方,二者都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需要有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为实现共同目标努力工作的运行机制维持。为此,学校采用的是“形成理念、建立机制、建设队伍”的管理模式,不断加强和改善教育、教学管理。
1.完善学校教学设施,大力开展学校建设。
由于特殊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学校建设方面就与普通学校有所不同。特殊教育学校除设有普通教室外,还建立了专用教室,如音乐(律动)室、书法绘画室、仪器室、家政室、体育健康训练室等。同时,还配备了保证特殊教育、教学和学生康复需要的设施、设备、模型和康复器材等。
2.科学实施国家课程,开展研究校本课程。
学校使用的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主要针对轻度智障儿童。为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特别提出了“系统教学策略”(即合理调整教学进度、组织教学活动多样化、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反复练习、及时反馈、分层教学、体验成功)。在实施的各个环节中,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教学策略的实施充分考虑到智力残疾儿童在认知程度、能力和水平上的差异,体现了学校对智力残疾儿童的尊重和关爱,又能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自信、自强、活泼、勇敢的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学校还开拓创新教学课程改革,早在1997年就开始研究开发校本课程,使其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水平,但是这一研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3.建立教学过程管理制度,抓好教育、教学管理。
学校建立了“教师教学情况赋分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并设定每月一次的家长开放日,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每位教师和家长都能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
4.建立康复训练档案,学生管理网络化。
学校除学籍外,还给每位学生建立了康复训练档案,对学生的出生史、家庭病史、康复训练情况进行详细的记载,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5.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为了更好地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办学差距,积极地与区内、外特殊教育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今年,学校与南京特师附属小学和北京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的智障教育机构联系组织教师对十个适应性技能基本领域进行研究。又与青山区少年宫合作研究“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对智障儿童发展的影响。
二、存在的问题
1.特殊教育质量还比较低。
包头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教学设备、信息技术工作等方面发展较为落后,不仅缺乏特教的专用设备和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学校的教研、科研工作明显滞后,而且在招生方面也很有局限(如东河区聋哑学校主要承担适龄听力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和3-8岁聋儿语言听力康复训练,青山区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招收年满3周岁的聋儿),高中阶段的教育还是空白,这些都制约着包头市特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经费投入明显不足。
特殊教育是一种高投入的教育,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对特殊教育机构发展的财政支持上做出了许多的努力,但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相对于发展需求仍明显不足。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生均公用经费偏低。如根据1993年颁发的《实施义务教育经费参考定额》中的规定,生均公用经费每生每年不低于80-100元。呼市、包头、乌海市的学生公用经费每生每年150-200元,今后随着物价的上涨,生均公用经费也应同步增加。但是目前,包头市的生均公用经费仍保持在1993年的水平上,并没有明显的增加。
3.相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不够。
国家虽然颁布有《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残疾人保障法》等,但保护特殊群体的社会氛围并没有真正形成。目前全国近650万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还不到40万,很明显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尽快解决近600万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普及问题。
4.师资队伍匮乏。
师资是特殊教育质量保障的先决条件。就包头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而言,大部分来自普通学校,非特殊教育专业出身,缺乏特殊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与教学经验,而且少有与其他地区特殊教育机构经验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三、加快包头市特殊教育机构发展的对策
1.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要全面实施教学改革,真正使孩子终生受益;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和有利条件,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提高特教班与随班就读的质量,建立并完善以县为单元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资源教室、建立特教班、特教学校、特教班、资源教室的辐射作用;以科学研究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入。
应进一步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公用经费标准,真正做到逐年增长。同时,保证各项基础教育的投入项目,向特殊教育倾斜,努力增加经费,开拓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渠道。
3.完善特殊教育立法,抓好法律法规的落实。
在认真贯彻落实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立法,制订更加细致、更加全面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4.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篇6
一、顺应国际特效教育与普通教育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的趋势
国际特殊教育进入80年代以来,明显地向着三个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医疗康复,教育训练和社会就业的一体化。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一体化是特殊教育的最终归宿。所谓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是指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启发、优势互补,进而形成教育的合力,他的终极目的就是力求使每一位儿童(包括各类非正常儿童)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并且能够使每一位儿童包括各类非正常儿童)身心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世界特殊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由分到合的过程。早期人们为了保障非正常儿童能够受到正常儿童同样的教育,把非正常儿童独立成校,独立编班。后来人们发现这样并不利于这些非正常儿童的成长,由于非正常儿童不和正常儿童接触交流,易于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人格失衡,使他们无法融入社会,无法在社会立足。进入80年代人们反思特殊教育,提出了“最少受限制的教育环境”,以及“回归主流”的特殊教育的思想。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提出了“全纳性教育”和“全纳性学校”的教育思想,将特殊教育定为在“全纳性教育”思想的框架之中,它要求:非正常儿童尽可能的回到普通学校去,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生活,一起活动、交流,让他们尽可能地与正常儿童在一个教室中接受教育,使这些非正常儿童学习、生活、交流,由封闭、隔离走向开放、融合,与正常儿童融合为一体。目前世界各国的特殊教育都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业已成为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都做得很成功。我国从1988年实行的非正常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对“全纳性教育”、“全纳性学校”的诠释。实施“全纳性教育”、“全纳性学校”其关键是教师,教师首先要接受“全纳性教育”的思想,乐于从事这项工作,而且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树立“全纳性教育”的思想,同时还要具有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因而在师范院校开设“随班就读”课程,一方面是国情的需要,让更多的教师在普通学校兼顾特殊教育,另一方面也是顺应了国际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一体化的要求。所以在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很有必要,对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都是一个双赢的战略,是一个既利国又利民的好事。
二、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使每一个儿童都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是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以及全世界人民做出的庄严的承诺,十几年来中央政府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在花费大气力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兑现对国际社会和全世界人民的庄严承诺。十几年不懈的努力,这一目标基本实现。随着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义务教育再次成为人民关注的热点,中央政府已承诺逐步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我们有理由相信三五年内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再不会有因贫困而辍学的现象。但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非正常儿童的教育始终不尽如人意,甚至在某些地区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死角,在一些欠发达地区适龄非正常儿童的入学率低于40%,而且巩固率很低。即便是经济发达的地区非正常儿童的入学率也大大低于正常儿童的入学率。因此非正常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瓶颈。目前国际通行的衡量普及基础教育的标准,已经把非正常儿童的教育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标准。所以非正常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成为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识之士考虑并着手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依靠建立特殊学校来解决非正常儿童的教育问题,但就教育经费的筹措就会很成问题,会增加各级政府的经济负担。据我们调查,一个六百万人口的地市,仅有五所特殊学校,在校人数仅有五百多人,仅占非正常儿童的7%。显然建立特殊学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前文已提到非正常儿童单独在一起学习、生活更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如果采用随班就读的模式来解决非正常儿童的教育问题,既节省人力物力,又兼顾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无疑是一个双赢的战略。如果每一所学校吸纳一定数量的非正常儿童随班就读,不仅大面积的提高非正常儿童的入学率,促进非正常儿童义务教育的普及,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扫除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死角,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解决了特殊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90%的非正常儿童要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非正常儿童全部进入特殊学校接受教育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我国的国情。非正常儿童进入特殊学校就读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前文已经提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全纳性教育,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非正常儿童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与正常儿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凸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所以普通学校接纳非正常儿童入学就读,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特殊教育专业素质,要有爱心、耐心,同时要具备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我们曾经对三十所中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的近300名教师中,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具有特殊教育专业基本技能几乎为零,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几乎为零,只有3%的教师通过自己读书学习了解一些特殊教育专业方面的知识,在问卷中近50%的教师不愿接受非正常儿童随班就读。一个有着6000多万人口的大省,仅有一所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而且由于面临招生困难的困境,最后并入了其它学校。因此普通学校急需既精通普通教育又懂得特殊教育的教师。而目前解决特殊教育的师资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使得师范院校的学生,即掌握了普通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而又具备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便能胜任非正常儿童与正常儿童共班学习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在师范院校开设“随班就读”课程,不用增加教育投入,就解决了特殊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即省钱又省
力,一举两得,利国利民。
四、特殊教育的终极目的得以实现
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使得师范生具有了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他们一旦进入教学岗位,就能够很快地适应教学工作,用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帮助非正常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的学习、生活。众所周知非正常儿童与正常儿童除了先天因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更重要的是非智利因素也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制约非正常儿童成长,融入社会的障碍。要消除这些障碍最理想的方式就是让非正常儿童学会与正常儿童交流、交往,而非正常儿童与正常儿童共班就读,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就能实现。非正常儿童要长大成人,要自立,要融入社会,要过正常人的生活,而这些需要有完善的人格,以及谋生的技能。而这些只有通过接受正常的教育,才能得以实现。如果非正常儿童从小就不能和他人交流,孤立、自闭,那么长大成人后也就不能够融入社会,没有自立能力,必将会被社会抛弃,会成为国家、社会、家庭的负担。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使每一个孩子(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非正常儿童)都有一个完善的人格,都有谋生的本领,都能够自立于社会,都是对社会有用的人。非正常儿童与正常儿童共班学习,是为非正常儿童搭建了一个与正常儿童交流、交往的平台。他们不仅学到知识、学到技能,而且更重的是学会与正常人的交流、交往,在交流、交往中树立了自信,为他们将来立足社会,独立生存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利于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
五、解决了非正常儿童家庭最棘手的难题
篇7
一、摒弃对特殊教育观念落后观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
西部特殊教育事业落后于时展的一个标志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低,信息闭塞,观念落后,人口素质不高以及受历史传统等影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也有诸多困难,有待于进一步加以解决。西部特教机构的布局与特殊儿童的分布并不一致,多数条件好、教师素质高的特教学校都在较大的城市里,它们往往吸引了来自大城市周围以及省内各地甚至外省的残疾儿童入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着重于效率的社会发展模式逐渐让位于侧重于公平与公正的社会发展模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正是这种转变的具体体现。社会发展的根本应归于人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人的和谐发展。人的和谐发展可以从内外两个维度表现出来:内在的全面发展与外在的均衡发展。所谓内在的全面发展,就是以“真善美”为指标的个体综合素养的培养。正是由于个体有外在均衡发展的要求,所以就存在既得利益者与弱势群体之间的互动与共生,并最终达成和谐。近年来,在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以及新的发展模式要求下,国家在特殊教育发展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十二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就是近期投入的最集中表现。可以说,西部地区特殊儿童的外在均衡发展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是,西部地区特殊儿童内在的全面发展问题并没有受到与外在均衡发展问题一样的关注。外在均衡发展是个体发展的条件,而内在全面发展才是提升个体现实与未来生活品质的保证。
二、扩大特殊教育对象,以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目前,在西部地区仍然存在着对特殊教育事业的不理解现象,除了前述提到的较为普遍的错误认识以外,西部还有更为特殊的问题。如一些人认为西部落后,连普通儿童的入学问题都解决不好,更谈不上考虑特殊儿童了。在对特殊教育的定位上,没有看到特殊教育在实现全民教育机会均等上的贡献,也无法理解特殊教育是教育民主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在开展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和训练活动中,没有看到每个特殊儿童的潜能与多元才能,忽视了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差异的要求。在办学中不重视教育投资的效益,特殊教育机构中各项资源的潜力没有得到有效地利用,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都是特殊教育观念上的问题。
西部特殊教育落后的一个表现是各类特殊儿童教育发展不平衡,许多地方仍以举办专门的特殊学校,特别是专门招收感官残疾学生的聋校或盲聋合校作为发展特殊教育的主要方向;办学层次以义务教育为主,部分学校甚至不能提供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已经举办的职业教育也多停留在传统专业和较低水平上;特殊儿童的教育机构多数都设在城市里,农村地区的随班就读工作进展缓慢。这表明西部特殊教育的发展与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不符的。因此要在西部实现特教对象的多元化,改变聋生占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比例过高的局面,推广随班就读的教学经验和管理方法,使多数轻度残疾儿童就近入学。向特殊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机会,以满足他们不同的教育要求和适应其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如除开设义务教育课程外,要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更新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为有更高要求的特殊儿童提供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机会,为实现更高层次的普及教育提供条件。
三、提高特殊学校的办学模式,使学校教育协调发展
当前特殊教育,限制了广大特殊儿童的自由和谐发展,影响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对特殊儿童的正确认识。近年来一些学校出现了招生难的困境,这主要是由于特殊教育机构的分布不均,使得生源相对减少,而还有很多特殊儿童家庭无力负担孩子在外地求学的费用,当地普通学校也没有能力接收特殊儿童入学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西部的许多地方特殊教育学校以聋生为主,盲童和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发展缓慢。由于缺乏合理的分工和布局安排,一些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点相继停办,这种特教机构的布点问题严重影响了特殊儿童入学率的巩固和提高。
篇8
关键词:特殊儿童;教康整合;特教教师;转变观念
随着特殊教育的迅猛发展,“教康整合”理念已经在该领域凸显出重要的应用价值,所以要求学校教育康复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动能力。传统观念认为,难道要让我们穿着白大褂来为他们治疗吗,这是医生的事情,应该送去医院,我们只负责教授知识。可是,人群中就有那么一类人―特殊儿童,他们不仅渴求教育的侵润,也需要医疗的康复。其实,这是我们特教老师的专业和职责,我们要转变观念,勇敢接过社会抛给了我们的绣球。
2008年以来,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成就的同时,人们不禁会思考一个划时代的课题,那就是未来中国特殊教育何处去?中国特殊教育将以什么理念引领未来发展方向?正是怀着这样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孟万金教授站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在系统总结古今中外特殊教育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国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人本特教”,即“以人为本的中国大特殊教育新理念”。中央特别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明确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要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的规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重视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确保残疾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统计,全省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任教师比率仅达到27%,目前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校长、教师绝大多数从普通中小学校转任,更要求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关心、重视与否,反映了国家、民族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高低。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更需要教师的发展,因此,特殊教育师资的成长是提升特殊教育品质的前提和保障。然而,特殊儿童的发展不仅依托于教育、教师的发展,还需要医疗康复的介入。鉴于特殊儿童康复的需要,医生、教育人员康复知识技能的欠缺现状,教育界和医学界普遍达成了“教康整合”理念。
在云南省第四期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向阳儿童发展中心胡菡老师提出了“评估疗法”,并对脑瘫儿童动作训练、脑瘫的概念沟通、脑瘫的动作特点与全体学员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提出“教康整合”的重要性。
一、从培养方向上看。
特殊教育主要培养在特殊教育学校从事教育实践的工作者,而教育康复则培养的学生则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残联康复机构、福利院、医院相关科室等从事教育康复实践工作。
二、从课程内容上看。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特教核心课程以教育和心理为主;教育康复则以听觉、言语、语言、认知、运动功能的康复为主。
三、从手段上讲。
特殊教育教学是以形象直观为其特点的,但是直观的感性认识只能产生表象,掌握知识还必须从大量直观材料中去提高、概括和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大脑皮层的两种信号系统的活动是紧密相关的,没有第一信号系统(具体、形象、直观)的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抽象、概念、思维、词语)就不能活动。对于听觉障碍的儿童理解事物只能靠视觉的观察,因此对他们的教学应该特别突出色彩和影像,但是再直观的图片和再真实的影像,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解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直观性与抽象性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特教以教育教学为主,而教育康复则以言语、听觉、语言、认知、心理、运动等个别化康复手段为主。
四、从对象上来看。
特教以学龄儿童为主,而教育康复以学前和学龄儿童为主、兼顾成人。
目前的医学手段尚无法治愈这些疾病,这些特殊儿童只能接受长期的康复治疗。到了受教育的年龄,他们只能带病接受教育。同时,由于特殊教育零拒绝理念的推行,与十多年前相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特殊儿童障碍程度加重、残障类型增多、多重障碍儿童增多。面对这些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无法实现、难以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必须全面改革。
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儿童患病的类型也在发生改变,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下降,遗传疾病、先天畸形、早产儿、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率逐渐上升,从而脑瘫、智力障碍、听力障碍、孤独症等特殊儿童的人数有上升趋势。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特殊教育的改革就是要以特殊儿童的需要为本。特殊儿童在入学之前主要由医生提供医疗服务,入学后主要由特殊教育老师提供教育服务,医生的作用逐渐淡化,教育与康复随之分离。而目前特殊教育界倡导与实施的“医教结合”,则将特殊教育服务的时间提前,康复医疗服务的时间延伸,从而使两者相互结合,融为一体,这就为最大限度满足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的需求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卢红云.言语听觉康复科学.华东师范大学.2012.5
篇9
智障儿童教育是指采取一般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方法及教学设备,对智障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活动。它属于特殊教育的范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实力的标志。本研究以在山西省专门培养智障儿童学校(以下简称培智学校)任教的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
一、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目前共有27所培智学校。依据地区、办学主体和办学水平的不同,笔者在全省选取了18所培智学校的236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236份,收回236份,回收率为100%。并制定了访谈提纲,对山西省相关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被调查学校的部分教育管理人员与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显示,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以下问题:
(一)男女教师比例失调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未填表的25人(占10.59%)之外,在填表的211人中,女性教师185人,占78.39%;男性教师26人,占11.02%,男女教师比例明显失调。
(二)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来看,从事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10人在该项目上没有选择),20-29岁的教师占36.44%,30-39岁的教师占24.58%,40岁以上的教师占34.75%。可以看出,教师年龄结构太不合理,其中30-40岁的教师偏少,这样的教师年龄结构容易形成断层,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持续、稳步提高。
(三)新手教师比重过大教师职称是反应教师教学能力和学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教师学术水平、学术地位、成就大小和实践经验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职称结构(初、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是衡量教师群体素质状况的尺度之一。在调查中发现,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小教高级教师48人,占20.34%;小教一级教师72人,占30.51%;小教二级教师25人,占10.59%;小教二级以下教师91人,占38.56%。由此可以看出,小教二级和小教二级以下的教师占到49.15%,这说明教师队伍中新手教师较多,提高教师素质的任务艰巨。
(四)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1.学历水平及获取途径从学历情况来看,参加调查的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29.66%,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占32.63%,具有专科以下的教师占5.93%,仅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还是比较高的。但因未填写学历情况的教师较多,占31.78%,所以对教师学历情况不便作出整体判断。从教师学历获取的途径来看,通过函授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31.36%,通过自考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26.27%,通过全日制大学方式获得学历的教师占仅28.39%,有13.98%的教师未填写学历获取途径。也就是说,参加调查的教师中,至少57.63%的教师第一学历较低。2.师资来源我国特殊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由普通学校转到特殊教育学校;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师范生;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生。在调查中发现,山西省从事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中,毕业于特殊师范院校或特殊教育专业的仅占5%,95%的教师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他们入职时的特殊教育专业化程度较低。3.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必要途径。智障儿童各自的情况不仅复杂,而且差异很大,这就更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近年来,山西省虽然较为重视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教师的在职培训,但在被调查的教师中,经常接受培训的教师43人,仅占18.22%;参加过培训但不经常参加的教师137人,占58.05%;从未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占23.73%。通过访谈得知,教师培训地点多集中在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和山西省特殊教育中心,培训形式多为讲座,理论多、实践少,很少有专门的智障儿童教育专家或团体组织深入培智学校进行现场指导,因此,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4.教师科研能力近年来,山西省在特殊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在各种类型的论文比赛中,累计有33篇获得各种奖项;在山西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山西特教》(内部刊物)累计发表80篇文章。然而,在中国知网中检索《中国特殊教育》和《现代特殊教育》发现,2003-2011年,以智障儿童为主题的文章共110篇,但其中没有山西省教师的文章。从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关于智障儿童教育方面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还不多。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学校缺少参考资料、经费等支持条件不够;学校对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教师水平有限,没有信心;等等。
(五)教师社会地位不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可以通过其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和职业声望来体现。笔者从比较显著的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师的经济地位是由教师的工资收入及其福利待遇与其他职业相比较的结果来确定的,是其社会地位高低的直接表现之一。从调查中得知,月薪3000元以上的教师仅占1.69%,月薪在2000-3000元的教师占36.44%,月薪在2000元以下的教师占到54.24%,超过了一半,有7.63%的教师未填月薪。另外,从调查中还得知,有近30%的教师没有按时获得相关补助。多数教师反映工资待遇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智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职业声望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是其他社会成员对这一职业的从业人员的敬重程度。笔者通过调查培智学校教师的家人、社会成员和普通学校教师对他们从事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态度,以分析他们心目中智障儿童教育的职业声望,在培智学校的教师中,认为家人支持的程度超过社会人士和普通学校教师的支持程度,认为家人反对的教师人数远远低于认为社会人士与普通学校教师歧视的教师人数。这反映出培智学校教师自己的看法,也显示出智障儿童教育工作需要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六)教师工作满意度不高、压力大从调查中得知,只有30.93%的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智障儿童教育工作感到非常满意,59.32%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4.23%的教师持消极态度,5.51%的教师未填满意度。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就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就决定着工作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管理、培训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要密切关注的事情。教师的工作压力是指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在调查中发现,60.59%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大。笔者对教师陈述的工作压力来源进行分类,得出其压力来源主要有:家长对教师过高的期望、智障儿童不良的行为、不利的工作条件、较低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不理想的职业声望等。由此可见,回报低与压力大直接影响着培智学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改变山西省智障儿童教育师资现状的建议
(一)加强各部门协作,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保证制度智障儿童教育需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需要政府提高智障儿童教育的投入水平,完善智障儿童教育经费的保证制度。此外,我国对智障儿童教育实行多部门共同管理的政策。在教育部门,教育厅、教育局设有专门的机构管理特殊教育,负责建立培智学校;在民政系统,有社区康复和寄托机构、儿童福利院;在残联系统,有职业培训中心以及其资助建立的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在卫生系统,有肢体康复门诊部、中心医院等。所以,为了保障教育经费,促进培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各种特教机构在职能上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构建智障儿童教育的保障体系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财政、民政、残联、教育各系统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互相联系,制定有利于加强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声望,为智障儿童享受高水平的教育提供切实的保障。
(二)发挥社会在智障儿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社会对智障儿童、智障儿童教育事业的关怀,能激发智障儿童教育教师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树立责任感;社会对智障儿童教育教师的关注,有利于消除职业歧视,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从而使从教人数增加。因此,社会应加大对智障儿童教育以及智障儿童教育教师的宣传力度,各相关团体组织应经常到培智学校看望师生,创设有利于教师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民间团体组织还应筹集智障儿童教育发展资金,增加培智学校的经费投入,以补充政府经费投入的不足,为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提供精神支持和经费保障。
(三)建立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机制1.扩大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的渠道,增加师资数量造成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低、数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师资培养层次低、数量少。据了解,山西省只有位于阳泉市平定县的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山西省特殊教育学校两所专门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范院校,并且是两校一套机构,同址办学。其他师范院校和普通大学都没有设置特殊教育专业。因此,一方面,要扩大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招生数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可在普通师范院校中增设特殊教育专业,或采取增加特殊教育课程、举办特殊教育专题讲座、组织师范生到特殊教育学校见习等多种措施,改变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各行其是、缺乏融合的状况,以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增加男教师在智障儿童教育学校中的比例据有关资料显示,男女教师比例失调不只是山西省的现象,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女性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3.69%〔1〕。国外也有类似的情况。在美国的培智学校中,女性教师占69%,男性教师占31%。教育的女性化趋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无论在高校招生政策中还是在智障儿童教育学校的教师录用中,都应该增加男性教师的比例,注重性别比例的基本平衡,这样,不仅有利于处理智障儿童教育中的突发事件,也有利于满足智障儿童教育的特殊需要。3.提高智障儿童教育师资培养质量由于智障儿童身心发展极不平衡,特殊教育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可考虑多个学段课程相搭配,如将学前的一些课程与小学的一些课程相结合或将课程模块化,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课程模块,每一模块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可以设置功能齐全的兼心理实验室和康复学习教室为一体的资源教室,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并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扶残助残活动,提高学生对智障儿童的关心程度,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职业情感。总之,要加强智障儿童教育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培养出能够胜任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教师。
(四)推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准入制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旨在满足不同层次学校、不同学科教学的要求。至2004年底,我国的教师资格证书分为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几种,唯独没有设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准入制度是特殊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途径,是保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在全国通过实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使特殊教育毕业生及有志于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能尽快拿到特殊教育行列的“身份证”,把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入口关。
篇10
(一)研究工具
1.问卷编制研究综合国内外关于学校文化的相关文献和现代主流的特殊教育理念,编制了《特殊教育学校文化评估问卷》。个别化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Edu-cationProgram,IEP)依据测量和评估结果来诊断特殊教育需要的程度,以及提供合适的教育和干预方法。[2]非歧视评估强调对儿童的评估应考虑其个体化环境的差异,拥有制度化的评估程序。[3]个别化教育计划和非歧视评估制度是特殊教育学校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要点。最少受限制环境(LeastRe-strictiveEnvironment,LRE)原则强调的是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个体提供专门设计的设施和环境。[4]特殊教育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主要依托于“最少受限制环境”这一原则。父母参与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发展与进步能够产生积极影响,提升教育训练效果。[5]同时也是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融合教育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自然的社交环境以及平等的教育机会,在理想教育安置形式下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各个方面进行干预。[6]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所进行的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应最大限度地挖掘特殊教育学校参与社会融合的方式途径。孟万金提出“以人为本的中国大特殊教育理念”:特殊教育学校应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规避以往单纯“补偿性”、“纠正性”的特殊教育模式,依据个体的优势进行具有发展性和建设性的积极性质的教育模式。[7]根据以上对主流特殊教育理念的总结以及特殊教育学校所具有的共同特征,问卷具体题项如图1所示。2.问卷的信效度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对信度进行检验。如表1所示,特殊教育学校文化评估问卷总体Cronbach系数为0.938,分半信度为0.863,四个维度的Cronbach系数在0.796以上,表明问卷具有非常高的信度。采用结构效度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检验。对总问卷与四个维度之间进行相关检验,发现四个维度与总问卷的相关依次为0.710、0.650、0.682、0.622(p<0.01),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395-0.550(p<0.01)之间。问卷各因素之间相互独立又能反映问卷所测问题,表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如表2所示。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抽取浙江省四所特殊教育学校A校、B校、C校、D校进行特殊教育学校文化评估,四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基本特征如表3。
二、研究结果
(一)四所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发展总体现状分析
对四所特殊教育学校文化总体均分进行比较,相对于理论中数3分而言,如图2所示,A、B、C、D四所学校的特殊教育学校文化整体水平呈现三个层次:中、中等偏上,较高。总体而言,D校文化处于中等水平,B校和C校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A校处于较高水平。
(二)四所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四维度现状分析
对四所特殊教育学校文化的四个维度的均分进行比较,如图3所示。在物质文化这一维度上,A、B、C、D四所学校的得分分别为:4.22、3.82、2.50、2.33,以理论中数3分为标准,C校和D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得分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A、B、C、D四所学校的得分为:4.57、3.90、3.79、3.24,除A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得分处于高于理论中数水平外,B校、C校和D校均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在行为文化这一维度上,A、B、C、D四所学校的得分为:4.57、4.13、4.01、3.36,前三所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得分均处于较高水平,而D校水平中等;在精神文化这一维度上,A、B、C、D四所学校的得分为:4.66、4.14、4.18、3.51,前三所学校的行为文化建设得分均处于高水平,而D校水平中等稍偏上,在四所学校中最低。
(三)四所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文化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通过对四所特殊教育学校文化21个项目的得分均值进行对比分析和个体分析,发现各个特殊教育学校在自身学校发展上存在着优势和劣势。如图4所示,四所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各有优劣,其中A校的学校文化建设最为完善,其次为B校和C校,而D校的学校文化建设水平相对而言较为不理想。接下来单独分析各学校的特殊教育学校文化评估结果。1.A校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发展状况如图5所示,A校在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各方面都较为均衡,在“我校致力于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提升公众对特殊教育的积极态度”这一题项上得分最高,说明学校在此方面的表现最好。得分低于4分的题项只有一项,为“我校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接触和使用各类设施”,这表明在康复设施的引进与使用方面,有待提高其适应性,需要进一步全面考虑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提升设施使用的便利性和教育资源接触的公平性。另外,在“户外空间”和“去标签化”两个项目上,标准差大于1,说明在这两个项目上,A校教师的认知可能存在离散化趋势。2.B校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发展状况如图6所示,B校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在“我校的办学宗旨和校训由自身发展特征及历史提取而出”这一题项上得分最高,说明本校教师和职工对本校学校文化的特征提取认知最高,认识到本校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自我特色提取。而得分最低的五个题项分别为:(1)我校学生可以毫无困难地接触和使用各类设施;(2)我校建筑、雕塑、纪念碑等体现特殊教育人文特征;(3)我校定期举行活动,促使学生走出校外接触社会;(4)我校教室环境的布置符合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发展需求;(5)我校校园环境的设计与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以上5个项目的平均数低于4分,且低于B校学校文化现状的平均分,因此为B校学校文化亟待改善的项目。而这五个项目中,有四个项目属于物质文化维度,也就是说B校物质文化建设是整个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最需要改善的方面。另外,由于B校是一所由多所学校合并而成的综合类学校,其不同障碍类型的学生所需的特殊教育学校文化性质不同。如何整合形成新型的适合不同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学校文化,是学校主体需要进一步思考改善的方面。3.C校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发展状况如图7所示,C校在“我校教师不用障碍类型来称呼学生”这一项目上得分最高,说明C校在对待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时,真正实现“去标签化”;而在“障碍融合”方面的得分为其次,说明C校较好地实现了不同障碍程度和类型的特殊需要学生之间的平等和融合。而在对特殊需要学生的评估方面,能够根据评估结果对学生进行教学或康复,真正实现因评估而教。得分最低的五个题项分别为:(1)我校有足够学生使用的无障碍户外活动空间;(2)我校学生可以毫无困难的接触和使用各类设施;(3)我校建筑、雕塑、纪念碑等体现特殊教育人文特征;(4)我校有足够的感统教室、语训教室等其他满足多样化教育康复需求的专用教室;(5)我校校园环境的设计与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图7C校特殊教育文化建设的优劣势分析以上5个项目的平均数低于3分,为C校学校文化建设水平提升中迫切需要改善的项目。而这五个项目均属于物质文化维度,C校物质文化低于整体平均水平。4.D校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发展状况如图8所示,D校所有项目得分均未达到4分以上,“我校教职工之间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彼此尊重,共同进步”这一项目的得分最高,为3.89,说明D校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教师与职工之间的合作;另外在“社会影响”、“障碍融合”以及“去标签化”三个项目上,D校也低于整体文化平均得分。得分低于理论中数3分的项目分别为:(1)我校有足够的感统教室、语训教室等其他满足多样化教育康复需求的专用教室;(2)我校有足够学生使用的无障碍性户外活动空间;(3)我校有自身独特的符合特殊教育理念的学校符号,如校徽、校旗;(4)我校学生可以毫无困难的接触和使用各类设施;(5)我校校园环境的设计与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6)我校建筑、雕塑、纪念碑等体现特殊教育人文特征;(7)我校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活动,关注学生发展。以上7个项目的平均数低于3分,为D校学校文化建设水平提升中迫切需要改善的项目。而前六个项目均属于物质文化维度,表明D校物质文化建设水平最低,成为D校学校文化建设整体水平提升的关卡。另外在行为文化中“家长参与”这一项目上,D校得分为2.67,低于理论中数3分,属于“不同意”与“基本同意”的尺度之间,说明D校在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家长的参与程度不高,成为行为文化发展滞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建校时间越长,特殊学校文化建设越好本研究发现:A、B、C、D四所特殊教育学校,建校历史从21年到5年以内,文化评估得分不同。建校时间越长,评估得分愈高。这样的结果有其合理性,一般而言,建校时间的长短、学校的规模、学校的地域分布都对特殊教育学校文化的建设水平有所影响,特殊教育学校在其建设过程中应扬长避短,善于整合利用资源改造自身,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更加完善的学校文化环境。2.四所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现状良好本研究发现,A、B、C、D四所特殊教育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现状良好,在学校文化的四个层面中得分都为最高。四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提升特殊教育学校社会影响、促进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社会融合、体现“以人为本的中国大特殊教育理念”的办学理念方面的建设,都基本趋于完善,展现令人欣喜的现状。3.四所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现状水平参差不齐本研究发现,A、B、C、D四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处于不同水平,并根据学校规模的大小得分依次递减,其中C校和D校物质文化建设处于劣势。D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水平令人堪忧,在基础设施方面基本未能达到平均水平,而C校作为一名省级城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其在专用教室、户外空间、设施便利性、环境布局和建筑人文性方面也均较为落后,特别是户外空间方面。而A校和C校同样位于省会城市,A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水平要高很多,这直接造成两所建校时间基本相同的学校表现出迥异的文化氛围。
(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