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辅导范文
时间:2023-09-17 15:1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的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20-02
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辅助形式,与课堂教学相比,它更能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情况,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农村小学所处的社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若把学生禁锢在狭小的课堂,对学生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农村小学语文课外辅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堂教学不是主渠道,学校不是鸟笼子
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影响因素多方面的,而课堂教学不是惟一产生作用的重要因素。OECD所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的数据分析表明,在参加PISA测验的OECD国家中,对于学生的阅读、写作成绩中,学校教学对学生成绩差异的解释率平均为36%。在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等北欧国家,学校教育行为对于学生成绩差异的解释率只有10%甚至更低。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家,学校对学生成绩差异的解释率约为60%。我国教育部“新课程学习质量评价项目组”通过应用模拟PISA测验建立的学生学习质量数据分析系统检测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等方面的学习成绩上,学校课堂教学的解释率为40%。
由此看来,多年来人们信奉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的所谓教学规律,值得质疑,需要重新阐释“课堂”、“课堂教学”的内涵,重新思考学生发展的途径和学习方式等问题。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反对单一的接受性教学,主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质是对封闭的课堂教学、单一的接受性学习的超越。学习方式,是指反映的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方式。开放的时代呼唤开放的教育!2001年春节期间,同志在看到了浙江金华市一个中学生因不堪学校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家长的压力,残忍地杀害亲身母亲的报道后,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他说:中小学“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中小学教育的建议。
多少年来,中小学过于封闭,学生的成长经历被局限在学校的围墙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封闭的学校教育活动,导致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缺乏充分的整体认识和理解。在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全方位的特征,学校教育尤其应该具有开放的教育观念和开放的教育视野,超越学校空间对学生成长的局限性。因此,课外辅导的产生就像黑暗中的一缕阳光,给学生单调的课堂学习带来了温暖。
二、课外辅导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诚教授说,在我国大学优秀毕业生中,90%以上都是在大学期间参与实践学习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较多的学生,在重点大学中,这一比例更高。世界著名大学,比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每年在中国录取的高中学生中,100%都是在普通高中阶段经常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且实践能力特别强的学生,这些学生绝对不是中国各地普通高中考试成绩最高的学生。
对学生而言,教育中传递的知识大多属于“公共知识”,惟有学生个人的体验、理解、感悟、思想才是他们的“个人知识”。“个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质量与结构,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成功。
“个人知识”从何而来?从实践中来,从反思中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渠道过于依赖教师的教授和书本知识的学习,缺乏自主思考、动手操作、实践学习,这是当前基础教育需要解决的人才培养方式问题。而课外辅导就像迷雾中的一盏航标灯。恰如其分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农村小学语文课外辅导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他们参加校内和班级的兴趣活动,如组织书法小 组、朗诵小组、讲故事、写作小组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特长,到自己喜欢的小组参加活动。通过朗诵训练,学生背诵了大量的诗篇,记住了许多名句及其出处、作者,了解文学流派;通过演讲训练,能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艺术欣赏和表演才能;通过写字训练,能改掉乱写乱画的习惯,练就一手好字;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因此,农村小学语文课外辅导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又开阔了学生视野,增长了知识,更促进了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较好的发展。
三、课外辅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德洛尔报告”,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对时代的挑战,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务必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和工作、学会生存”,并把这“四个学会”称为“基础教育的四大支柱”。
获得知识,善于解题,不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情景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发展学生合群、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和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自主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引导他们分享人类共有的核心价值观,并形成良好的为人处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越来越成为这个多元化时代对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
创新时代,创新人才,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听、说、读、写等都 应 做到创新,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是一种最高级的能力。学生时代是最具有创新精神的阶段,他们敢放开的想、大胆的实践,不怕犯错误。农村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可利用现成的教育资源,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如:带孩子们去爬山,去小河边观察鱼儿,去田野体验生活,去树林倾听沙沙声。当然,每次活动都要提出要求,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愉快身心,又增加见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能力。利用兴趣活动,让学生的每一步成长都得到老师的肯定,而且兴趣活动是学生自己喜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就相对容易。当然创新不一定就是发明创造,只要是比以前好的、进步的、都是创新,对这些教师都要鼓励,并且做到循序渐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从基础做起,逐渐加大难度,做到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挖掘他们的潜力。
四、课外辅导陶冶了学生情操,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
篇2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沟通;文化策略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过程中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对建立融洽互信的师生关系造成了一定影响,轻则影响正常工作的有序开展,重则会严重阻碍师生沟通渠道,彼此失信,将彼此推向对立面,严重影响到工作的继续开展。因此,进行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有效沟通的障碍分析和对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十分迫切。
一、对学院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现状的调查
1.学生情况
笔者对宁夏大学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现状进行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96份。本地生源占72.8%,农村学生占67.4%。结果显示:对目前沟通不满意和无所谓的共占33.5%;56.2%的学生更愿意与辅导员以朋友型相处;43.6%的学生不愿意与缺乏耐心或脾气暴躁的辅导员沟通;在沟通方式上,随着自媒体的飞速发展,有68.4%的学生愿意通过自媒体与辅导员沟通,他们认为自媒体方便快捷,可以避免面对面的尴尬和紧张;有36.2%的学生喜欢在集体活动场所与老师沟通;在沟通主题方面,分享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快乐与挫折>专业课程学习情况>拉家常;有67.2%的学生认为目前与辅导员沟通渠道畅通;认为老师常常表扬、有时表扬、很少表扬、常常批评自己的学生分别占11.3%、41%、42.3%和5.4%;有78%的学生表示会主动与辅导员打招呼,而辅导员不予理会的占21.5%;有31%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要咨询的问题是减少沟通的主要原因;有32.7%的学生认为阻碍沟通的主要因素是自己胆小害羞和缺乏沟通技巧,41.9%的学生则认为班级人数太多老师无暇顾及,认为辅导员不愿意沟通的占10%,认为师生有代沟的占15.4%。
2.辅导员情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真实情况,笔者在学校范围内随机选取了40位年龄在28至35岁的专职辅导员作为调查对象,结果显示:91.2%的辅导员认为师生沟通十分重要,是开展工作的必要手段;82.4%的辅导员对当前沟通现状较为满意;31.6%的辅导员愿意采取自媒体为主要沟通方式;沟通主要对象上,违反校规校纪者占22.8%;认为自己常常表扬学生的占54.3%;选择通过微笑或点头示意给学生回礼的占65.8%;有55.4%的辅导员认为每天事务繁杂,无暇主动沟通,24.2%的认为学生太多,只能关注学生群体的“两头”。
二、障碍因素分析
1.学生方面
从调查数据看,调查对象多来自当地,农村学生居多。学生主动参与师生沟通的意识不够强;超半数的学生更愿意与平易近人的辅导员沟通,思想较为单纯;愿意通过自媒体沟通的学生占明显优势,但他们往往缺乏沟通内容和时机“度”的把握;他们更愿意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或生活感受,更喜欢常常获得老师的鼓励和肯定,但忽视了对辅导员工作状态的了解,常一厢情愿;有1/3的学生认为师生间没有共同话题或缺乏沟通技巧,但未主动寻求破解途径;由于班额较大,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主动放弃与老师的沟通,认为只要干好本分,不犯错误,无需与辅导员沟通。
2.辅导员方面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八小时之内多忙于应对各类事务,八小时之外还要接着忙,处理突发事情,白天无暇处理的一些棘手问题,晚上还要接着处理,加班、住宿舍已习以为常,紧张而充实的工作让辅导员难以有足够精力做到及时、有效和深入的沟通。再加上专职辅导员大都是人才引进中要求必须在行政岗位锻炼二至四年的,有些老师本来就缺乏管理岗位工作经历,有的忙于转岗转型,再加上辅导员配备较少,“超额带生”现象普遍存在,工作中难免出现疲于应付的现象。
3.沟通途径方面
(1)沟通渠道不畅。对调查结果深入分析发现,由于辅导员班额较大,辅导员常选择以各班级班干部为师生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但班干部在工作中常根据自己对工作的理解进行上传下达,容易陷入沟通信息漏斗式损失的困境,即使有学生愿意亲自与辅导员沟通,有的辅导员不问详情就一刀切地要求学生先找班干部反映,由班干部集中向辅导员汇总。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挫伤了师生主动沟通的积极性,因此,学生更希望辅导员能定期深入宿舍深入了解和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要多关心学生中不善于言谈者,要善于打破层级沟通模式,拓宽渠道,让老师的爱心覆盖面更广一些。(2)途径单一,方法简单。不管是辅导员还是学生,沟通途径均显得单一,方法简单,“守株待兔”、“学生不找老师不理”的现象依然不少,所以他们在沟通方式和沟通场合上具有拓宽途径、丰富方法之诉求。尤其是在采用自媒体上均达到了默契。但是沟通并不能完全依赖自媒体,而面对面的沟通又难以避免许多现实问题,比如时间协调问题、隐私问题等。这种途径单一、方法简单的沟通方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生沟通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日积月累,沟通愈加困难。
三、辅导员与大学生有效沟通的对策
1.加强培训,提升辅导员专业素质为了考虑到辅导员的转型,许多学校一般不引进专职辅导员,而是从引进的青年人才中选配一些专职辅导员,二至四年后划归专业技术岗位。鉴于这种情况,一是建议严把辅导员准入关,真正选聘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学生工作队伍中。对于缺乏管理岗位锻炼者,应当加强技能素质专项训练,配备辅导员成长导师,使其迅速成长起来。二是加强辅导员培训力度。将岗前培训与在岗定期培训相结合,将校内培训与校外观摩相结合,不断提高辅导员的沟通技能和水平。三是关心辅导员的转岗与晋级问题。加强辅导员在岗期间的考核评优力度,提高优秀辅导员薪资待遇,在转岗或晋升问题上予以优先,对于业绩一般或敷衍应付的,延迟转岗或暂缓晋升,努力培养辅导员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激发强烈的荣誉感,使其能够在岗一分钟尽责六十秒。2.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自媒体在沟通中的作用辅导员要充分挖掘自媒体在沟通中的重大潜力,可以利用QQ群、飞信群、公共E-mail、微信等媒介,加强与学生的实时沟通,及时且多角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也要提高对信息的梳理和研判能力,抓住主要问题予以有效解决,让师生沟通的渠道双向敞开。3.尊重学生,确保沟通工作落到实处辅导员除了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外,一是要主动了解所带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特点,多从学生普遍关注和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尊重学生,平等交流,避免因高姿态、命令式的做法拉大与学生有效沟通的距离,而达不到沟通的真实目的。二是要善于倾听学生心声,尤其是要将学习成绩较差、心理问题突出、家庭较为特殊、经济条件薄弱的学生群体作为重点关注对象,这部分学生的问题解决了,班级学生工作也就更加接地气了。三是要加大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力度。学生干部是辅导员各项工作的左右手,其工作能力和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政工作的水平和成效,也是决定辅导员工作思路能否有效贯彻的关键环节,因此定期组织学生干部培训和素质拓展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教育过程,更是一个沟通过程。有效沟通是指沟通的信息接收者在接收到信息后,能按照信息发送者的意图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信息,它在强调信息的正确传递的同时还强调信息的正确理解和反馈。因此,有效沟通的达成要求信息发送者不仅要清晰地表达所要传递的信息,而且要重视信息接收者的反应并不断修正信息的传递。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基本方式和有效途径,是一个关涉多种要素的动态循环过程。只有参与沟通的各方共同努力,克服沟通障碍,才能切实提高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水平,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成。
作者:赵永军 单位:宁夏大学
参考文献:
[1]郭少新,何振华,葛红光.管理学原理与实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
[2]张茧,董雪雄.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N].湖南日报.2005-11-12(A02).
篇3
关键词:
辅导员 学生管理 问题 对策
随着每年各大高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完成了自己的梦想,走入了大学的校门,但是逐年增长的学生数量也加大了学生管理的难度,使得更多的问题浮出水面。高校辅导员是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教师,他们对学生的管理有着重大的意义。
当前的大学生大部分是90后,作为社会的新人,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自身虽有着创新、个性等的优点,但也有着一些明显的缺点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自控能力、缺乏自我生活能力、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等。要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新时代的人才,高校就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注重培养高校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不仅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对时代呼唤的响应。
一、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
对高校学生的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学生日常工作的管理、学生组织的管理以及其他相对应的管理活动。
1、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
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政治文化能力,使学生了解当今的中国政治国情;使学生坚持的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帮助学生思想进步,抓好学生的党建和团建工作,做好学生团员的推优入党工作。
2、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对教学的日常管理和对生活的日常管理。
教学的日常管理,就是防止学生有旷课、逃课、迟到以及其他不文明的学习行为,并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做好记录,并对其进行管理和考勤。
生活的日常管理,就是对学生的宿舍卫生、内务、晚归、夜不归宿及其他行为进行管制,并防止学生违反宿舍日常规定等。
3、学生的组织管理工作
包括对学生的档案、组织关系进行管理,对学生的干部选拔、培训、考核,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制定和完善等。
二、学生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就业与升学的压力和青春情感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更好的做好学生工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1、高校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数年增多
由于90后的大学生有着一些心理上和生活上的缺陷,所以我们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比较严重的,但是由于学校和家长的认识偏差,人们往往没有重视到大学生的一些心理异常表现。其实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相关报道显示,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而且由于没有及时的被发现,往往会发展成为自闭、抑郁、精神分裂等问题。
2、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渴望远远大于了对信仰、知识的渴望,这种社会现象下的大学生也往往思想政治意识薄弱,往往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而忽略了对社会、对家庭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有待提高。
3、学校的制度管理远胜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适当的制度管理是学生管理的基础,但是过多的制度往往限制了学生与学校、教师的交流,遇到事情往往按照冰冷的制度办事,而缺乏精神上的交流。适度的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行为进行约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品质,在这种氛围下学习的效率也较高。但是有些学校过度强调制度,用各种条条框框规范学生的各种行为,在管理过程中又过于偏重制度,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种与学生缺乏沟通的单项交流方式对学生和辅导员的关系有着不利的影响。
4、辅导员的工作不到位
高校的辅导员在处理学生管理工作的时候往往分成两种类型:一种认为学生是自由的,不应压抑学生的天性,而且学生是成年人,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以采用放养式的方法,对学生不加干涉,基本不去关心学生的近况,也很少去学生宿舍及教室了解学生的情况,这使得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如何与辅导员沟通,无法正确解决;一种认为学生还是孩子,没有足够的自理能力,所以包揽了学生的各项工作,在这个管理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导致学生心态消极,过于压抑,对辅导员的工作有意见。
三、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1、加强辅导员自身素质
(1)树立以学生为本和师生平等的观念
辅导员的工作从本质来说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主要通过对学生的管理、服务、监督,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辅导员应该关心学生们的成长,关注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表现,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为学生排忧解难,引导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辅导员不仅用权利来管理学生,而且要用爱心和关心来温暖和感化学生。同时,应该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帮助学生张扬个性和走向独立。
(2)加强辅导员自身的修养
辅导员不仅仅是为学生服务的教育人员,也是引导学生的心灵导师。并且由于在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中吗,辅导员占主导地位,所以辅导员的言行在无时无刻的对学生产生着影响,对学生日后的行为是一种示范。所以辅导员平日应增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和言行培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并且要多多提高文化素养,在学生面前展示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和文化气息,让学生从内心对辅导员产生敬佩,这样对学生管理工作也有着促进作用。
2、以学生为主,发挥辅导员的管理作用
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动和学习生活动态。
(1)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
思想引导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头戏,所以高校辅导员应该通过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懂得大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提高鉴别能力,及时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使学生走出困惑的泥潭,让学生将精力放在学习等重要的地方,完成学生的梦想,使学生走上成功就业和实现自我的道路。
(2)建立师生沟通机制
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拉近辅导员与学生的距离,减轻学生沟通的负担。辅导员应常与学生谈话,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灵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方式的管理。
(3)发挥班干部的核心领导作用
辅导员毕竟无法全天候的对学生进行管理,这时候就要注意与班干部的沟通,因为班干部也是学生,一起住宿舍一起上课,有着共同的目标和需要,所以辅导员只要积极与班干部沟通,让班干部配合辅导员的管理工作,使班干部成为学生管理中的中流砥柱,才能帮助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辅助辅导员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这就需要班干部和辅导员的共同努力,才能让班级的整体走上爱学习、爱生活的正轨。
参考文献:
[1]赵丽. 高校辅导员在教育管理中的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代教育, 2012.01.82页.
[2]霍连娟. 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行政管理.
[3]马冰冰. 浅谈高校辅导员加强班级管理问题. 出国与就业.
篇4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655000
1.开展教师辅助环节"道效"研究的必要性
由于语文长期的教与学都在讲、练、背、考等环节下不断重复,加上长期的教学积弊,我们看到语文教学仍然效率低下。就考试而言:教了的不会考,考了的教不会;就语文素养的提高而言:积累的多是一些空泛的概念,对人文修养的提升由于难以量化,在功利面前总是被弱化。学生花了时间却看不到收获,而有些没怎么在课堂进行投入的学生,有时却在考试中能获得好成绩,这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学生在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境况下也对语文教学效率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自然又反过来危及到了现实语文课堂。本着学不学一个样的思想,语文课上真正听讲的也会越来越少。那么,如何把学生拉回到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成了语文界,特别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尝试从教师辅助环节探讨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和"有道",让师生轻松高效地获得语文教与学的双重发展。
2."有效""有道"的涵义
在汉语词典中,是这样对"有效"进行解释的,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2012年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有效果"不是指所有的结果,而是专指最终所取得的好的结果、好的影响和好的作用。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说,有效主要是看活动对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对活动的结果做出相应的判断后所做出的结论,是指活动的有效。只有在活动实施之后,实现了预期的目的,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这样才能称之为有效的活动,否则,就是无效的。由此看出,"有效"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活动有结果。假若活动有结果,那么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活动没有结果的话,那么就肯定是无效的活动。二是活动有效益。若活动取得了预期的结果,并且还是好的,那么活动就是有效的;若活动取得非预期的结果,还是不好的,那活动就肯定是无效的。但这种理解没有说明活动产出和活动结果间的关系,因此是不全面的。所以说,"有效"应可以理解为有效率,即相对于活动投入来说,活动的产出是尽可能大的。
"道"就是方法和措施。教学有道是教学有效的前提条件,教学有效是教学有道的最终目的。
2.教师辅助环节的"道"之要求体现在哪里
2.1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教师进行课堂调控的一个策略是让学生肩负起遵守纪律、参与课堂学习的责任。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学识、人格修养、文化积淀等方面的优势去吸引学生,从而达到学生自我建构的目的,让他们意识到课堂上自己的角色责任,意识到遵守纪律是自己的事,也是对知识虔诚的最大表现。强调学生个人内在的思想、情感和需要,重视让学生主动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强迫学生改变行为,服从教师的指令;让学生意识到在课堂上的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投入到学习中是自己现阶段的责任;让其自我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并逐渐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
2.2 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与传统教学一样,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同样具有的对象是针对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接受新思想快,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不喜欢盲从与灌输。有效的调控,必须融传授知识、健全身心、发展能力、培养素养为一体,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求知欲,为学生有效参与提供足够的时空,让所有让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
看到一位老师在教学"《论语》选读"的课堂上,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儒家思想的个人体会,有一个学生提出孔子立"礼"的社会秩序是对千百年来人们思想的禁锢。对于他的讲话,有的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位老师没有直接从肯定或否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角度去评价,而是侧重于另外的方面,从比较古代和现代的社会关系,去解释的意思往往不同。最后,多数同学比较认同这八个字的总纲是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来阐释与规范复杂的人际关系。它的核心就是"无论是统治者、领导者或是平民百姓,无沦是长辈或是下辈,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与身份、地位、职责相称的事情,尽自己的本分与责任"。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孔子深处封建社会的洪流中,不可能提出完全符合现代社会制度的理念,但他强调人人善尽职分,严格要求自己,构建和谐社会,格调不仅是积极的,而且也对我们生活的和谐关系有深远的影响。至于后来封建统治者利用他的影响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与地位,把它解释为下对上的绝对服从,所谓"君叫臣死,臣得不死;父令子亡,子不能不亡"的说法,是背离了《论语》的初衷的,我们完全应该摒弃它。
教学调控的中心不仅是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更应是有效地为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服务。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勇于提问与质疑,让猜想与想象成为习惯,努力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3 优化教学语言
语言水平的高低很多时候是语文能力的直接表现。教师良好的教学语言对教学是来说是最重要的媒介和手段,这对语文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的语言应尽量避免毫无音调起伏,让学生听起来很平淡。教师语言要有趣味性、形象性等语言魅力。语文教师的语言或短小简洁明了,或机智幽默,或如排山倒海饱含深情,再加上恰当的体态语言,那么学生定有如沐春风之感,全都被吸引在教学过程之中而不能自拔。
优化教学语言要从基本的发音入手,对我们语文教师而言,发音已不成问题,最关键的是把自身情感调度得与文本感情一致。如果情感到位,那么想象学生自然会被之感染。同时有利于语文,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营造和谐氛围
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当人们在心理和身体皆取得安全和舒适的条件下,人的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发挥。因此我们要注意自由开放心理机制的建立。教育学的研究亦显示,丰富的想象、联想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火花的迸发只有在人觉得轻松、自由的状态下才能进行的。由此观之,构建民主、宽松并让师生感到安全的教学环境是语文教学走向有效,进而使语文素养落到实处所必不可少的。不过,现实语文教学中,我们有许多教师还未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谓"师道尊严""学术霸权""知识权威"还严重笼罩在语文课堂,太多的条条框框禁锢了学生思维。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热情被压抑,主动构建语文知识体系的能力被消解,反过来也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激情与教学效果。只有追求民主与平等的语文教学师生观,走向对话与合作的语文民主化之路才有了希望。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现在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民主意识大大提升,教学中教师应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过去教师常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到学生身上,学生只能被动的跟着教师走,忽视了学生自己的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宽容,教师对学生不要过于苛刻,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课堂教学是互动、对话,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还是师生之间的心灵碰撞。其次善用赏识教育,教学过程是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学习中学生难免会出现错误,面对错误,教师要及时鼓励、诱导,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敢说、敢想。教师对学生的言行做出正确的评价,并经常予以赞美,能引导学生主动思索,积极学习,师生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和谐的气氛,建立起积极的、亲近的、平等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如教师经常鼓励学生:"你说得太好了"、"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读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好吗"、"你很会思考""你很会活学活用""你找对了答题区域"……这些评价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感到一种满足,对学习产生驱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负面新闻 井喷报道 围观文化 平衡报道
一、负面新闻“井喷报道”的狂欢
2013年,媒体报道了海南万宁校长带学生开件,一时舆论哗然,紧接着一段时间,打开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可以看到接二连三的教育工作者儿童的报道。据《2013年儿童安全教育及相关案件情况报告》显示,2013年被媒体曝光的儿童案件达125起,平均3天曝光一起,教师、校长是曝光最多的犯案群体。①
从2011年“甘肃校车事故”,再到2012年“危险电梯坠楼事件”,去年的“复旦投毒案”、“埃及神庙到此一游”、“张必清楼顶别墅”……近年来,我国媒体的报道明显地呈现出一种现象:一起负面事件一经曝光引起轰动后,紧接着一段时间内,各类媒体纷纷对同类性质的相似事件进行大规模地扎堆报道。
笔者选取了2011年至今5起较典型的类比扎堆报道,以新浪网、人民网为新闻源进行了不完全统计(见表1):
本文中,笔者将围绕某一负面事件为中心,在中心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时间段里(通常为一个月左右),各类媒体扎堆报道各种相似事件的报道方式称为负面新闻的“井喷报道”。它是近年来媒体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报道现象、方式或报道模式。(如图1所示)
“井喷报道”不是不同媒体集中聚焦同一新闻事件的跟风报道,而是短时间内围绕中心事件,进行的横向拓展式的扎堆报道。犹如从井中快速喷出的流体以井口为中心快速四散开来,形成报道的井喷之势。“井喷报道”现象一般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传播路径:以中心事件向四周做横向扩散
这种报道现象的出现,都是先由一件热点新闻事件引发,作为“井喷”的源头,媒体以事件为中心,利用事件的显著性或是抓住事件中某些敏感的
关键词 大做文章。
2、中心事件多为负面新闻
容易成为记者类比扎堆报道的新闻事件,大多是涉及伤亡、道德败坏、贪污犯罪等负面新闻,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大众的关注,甚至是舆论的激愤。
3、引起广泛的社会舆论
这些事件往往都正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媒体为抓住这一中心事件的眼球效应,紧锣密鼓的挖掘相似事件,在每日海量的新闻中,借助已成为热点的
关键词 ,吸引受众的关注与评论。
4、蜂拥而至,又一哄而散
每次中心事件发生后,媒体上报道的相似事件通常会在10天左右这一周期内不断出现,一般持续一个月到一个半月,之后围绕事件的报道会迅速销声匿迹,媒体会转向日常报道,或是对下一个新闻热点的追踪。
二、新媒体环境造就新的报道模式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微博成为人们信息获取和共享的重要渠道,也影响着传统媒体的报道运作。
1、“围观文化”造就“围观报道”
微博这种兼具社交性和公共性的新媒体,以及其海量快捷的滚动信息,造就当今“围观文化”的特征——对于某一热点事件,受众迅速聚集关注,并通过微博等渠道转发共享、发表评论,越是热门的事件就越会引起更多的关注。“井喷报道”中媒体正是掌握了大众的“围观”心理,抢先制造“围观”态势,最大化的吸引“围观”大众的注意力。
2、网络环境下把关人身份的模糊
如今,传统媒体的议题常常受到网络议题的影响;受众利用便捷的自媒体工具,也扮演着传播者的角色,使得记者、编辑的把关人角色变得模糊。很多热点负面事件,被网络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传统媒体利用事件的眼球效应,盲目扎堆报道。
3、便捷的新闻源获取渠道,新闻媒体的思维惰性
新媒体技术的发达,一方面,使微博等新闻源丰富化,一些媒体一味依赖这些便捷的新闻源;另一方面,搜索引擎工具为媒体寻找相似事件带来极大便利,通过其他报道方式来弥补时效性上的缺憾,对事件进行横向扩充,成为简单又高效的选择。
三、负面新闻“井喷报道”的负面影响
“井喷报道”高密度大规模的报道方式,能引发强烈的公众舆论,推动事件的解决。但这种围绕负面事件短时间内膨胀式的报道,也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1、过度渲染引发媒介恐慌,冲击受众社会心理
“媒介恐慌”是指受众因媒介对危险事件的大规模报道产生的恐慌和焦虑心理的现象。②正如日本传播学家滕竹晓所说,许多的“拟态事件”,最初并不具有代表性或普遍性,但经传媒报道后,很快就演变成社会上的流行现象,变成了随处可见的社会现实。③受众容易将媒介过度渲染的社会环境现实化,“井喷报道”实际上属于新闻报道中的一种异化现象。
媒体利用文字、图片、音像等具有强烈感官冲击力的符号,对某类负面事件进行大规模的报道,这种直观、集中、强烈的表达形式在议程设置上过度突出了这类报道,而有意无意掩盖了其他报道内容。使受众误以为自己无时无刻不置身于危险的环境中、社会充斥着道德的丑恶和人性的淡漠,从而产生对生活环境的焦虑感、对现实生活缺乏信任,对社会心理造成极为严重的危害。
2、信息过载造成阅听污染,挤压有价值信息
各媒体持续的、大规模的报道,无疑会给受众带来视听及心理冲击。过载的信息报道方式会给受众带来审美的疲劳,甚至是阅听上的污染。在“海南校长开房”的“井喷报道”中,媒体竞相报道各种形形的事件,严重污染着媒介环境。
同时,媒体作为大众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应在整体上反映真实的社会现实,在版面安排和内容选择上应采取平衡报道的方式。连篇累牍的“井喷报道”会挤压有价值信息的报道空间,浪费了媒体资源。
3、报道失衡造成舆论压力,易引发媒介审判
媒体在“井喷报道”中,实际上起着一种放大社会中负面部分的功能,在无形中引导着受众的负面情绪,在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虚拟的造成事件恶劣的影响无限放大,使大众失却原本的理性思考和评判能力,容易引发媒介审判现象。
4、报道止于事件表象,易造成烂尾新闻
各媒体一窝蜂的报道某一现象,忽略对事件的深度解读和舆论引导。只顾眼前的热点效益,不顾事件的后继发展和影响。当热度退去,很快被另一类热点新闻所取代,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中,甚至造成烂尾新闻。
四、走出负面新闻“井喷报道”的困境
“井喷报道”从根本上来说是媒体从业者社会责任意识缺失、职业道德失守,造成的新闻选择加工上的失范现象。媒体作为耳目喉舌和社会灯塔,应积极反思“井喷报道”带来的恶果,在媒介经营管理及报道方式上做出及时的调整。
1、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明确把关人职责
媒体要恪守新闻专业主义,明确把关职责,不被网络议题牵着鼻子走,准确把握报道态势;尊重受众本位、塑造社会公共话题;应强化风险意识、注重人文关怀,周全的考虑到报道会给受众、社会带来的影响;在报道时,不应只追逐一时的眼球效应,而是把眼光放在传播的长期效果、媒体的可持续发展运营上。
2、注重平衡性原则,引导受众认知
媒体报道时要注重平衡性,要把握好报道的力度、角度,做到正负面报道相结合;主流媒体和地方媒体分流报道,可以配以新闻评论,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避免夸大事件的部分要素、过度重复某些敏感的
关键词 ,不对道德丧失和人格缺位加以渲染,要积极的反思,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3、加强创新意识,坚持媒介自身风格
“井喷报道”表面上是迎合受众的产物,但长此以往,过度渲染的报道方式会造成受众的逆反心理,丧失媒体公信力。媒体要想从媒介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摆脱简单、复制、刻板的新闻操作方式;面对自媒体的冲击时,应积极深入生活,运用多维的、交叉的思路挖掘新的新闻点;在报道角度、深度、新意上下功夫,以内容的创新吸引受众,规避“眼球之争”和媚俗化趋势。同时,还可以利用新媒体良好的交互性(如微博和微信等),建立起与受众的良性互动,及时调整传播方式。
当然,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和大的时代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大众围观的社会心理以及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助推都是造就“井喷报道”的背景。走出此种报道困境,一方面,受众应向“积极的受众”身份转变,提高自身的信息识读能力、选择能力、对信息内容的质疑批判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对媒体进行必要的舆论引导,新闻法规要进一步完善细化,加强社会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使追求高品位文化传播的观念自觉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共识中。
参考文献
①魏铭言,《去年每3天曝光一起儿童案》[N].《新京报》,2014-3-3
②马媛媛,《媒介报道带来的媒介恐慌及规避》[J].《新闻世界》,2014(1):167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3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学困生 现状分析 转化策略
“学困生”是让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感到非常头痛的学生群体,始终困扰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现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出现转机,但同时暴露出一些新问题。本文以我近几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为基础,针对小学语文学困生现状进行积极探究,并提出几点转化策略和方法,以供广大同仁批评和指正。
一、小学语文学困生现状分析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困生转化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但暴露出一些新问题。主要表现为:学困生在学习适应上有一些问题,父母“溺爱”是造成孩子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甘心落后,不能有效适应班级环境的主要原因;学困生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较差,是成为学困生的主要原因;学困生学习兴趣不高,没有养成科学有效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父母由于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督促、辅导子女的功课,导致孩子们的学习一天不如一天,最后成为学困生;一些孩子由于受不了接连失败的打击,丧失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并对其产生恐惧与排斥的心理,最后沦为学困生。总之,学困生的形成有各方面的原因,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准确分析成因,制定科学、有效的转化方法,持之以恒,才能有效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二、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和方法
1.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制订转化计划。有效分析小学语文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我认为学习动机、心理健康与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父母的教育方法及社会的影响等,都是导致孩子们学习困难的原因。我们只有明确学困生的成因,才能有效转化,它是转化学困生的基础。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根据其语文测试成绩、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等综合表现确定学困生名单。在分析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从各自实际情况出发,帮助他们制订本学期转化计划,使之有所提高和进步。
2.调整课堂结构,针对语文特点和年级特点,寻找一条高效利用课堂教学转化学困生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新路子。教师要少讲、精讲,留出更多时间给孩子们,让他们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我们要走下讲台多和学困生交流,并积极指导。
3.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实效,学困生转化工作要以课堂为主阵地,这是关键一环。教师备课时要多为学困生想一想,课堂上尽量给学困生提供一些提问和参与练习的机会,并且在学困生练习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辅导,课上帮助他们扫除学习障碍,其效果要比课后补课强得多。
4.对小学语文学困生坚持做耐心周到的思想工作。有些孩子不只是学习困难,行为能力也比较差。可见,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好的学风会对学困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对学困生转化工作的作用更不能小觑。
5.合作学习,积极帮教,多措并举。新课改教学经验已经证明,当学生积极展开互动,进行热烈讨论时,孩子们都会获益匪浅。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学困生转化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策略。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具体情况有效分组,分散学困生,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并确定结对帮扶对象。要求每一名学困生搭配两、三名语文优秀学生,对课堂教学中要掌握的知识和作业都由优秀生帮助学困生有效落实。这样,既减轻了教师课外辅导的负担,又加强了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使得学困生能学会,优秀生在帮扶中得到有效提升,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一帮一、小组内结对子、家庭辅导等都是学困生转化工作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6.改革评价方式,对学困生采取鼓励性评价。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学困生自己与自己比、现在与以前比。课堂上我们要积极寻找时机,对学困生的课堂表现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增加自信心;作业批改时,我们要积极采用针对性、指导性和鼓励性评语,激励后进生独立自主地完成作业;考试后帮助学困生积极分析试卷,多肯定好的方面,但不能忽视不足,应指出下一阶段的奋斗目标等。我们适时的积极的评价,会给予学困生一股积极正面的无形力量,促进他们加快转化,摆脱学困处境。
7.加强家校交流,随时掌握学困生的转化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家长要利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沟通,如家访、召开家长会、建立联系卡等形式。经常交流沟通能够促使家校双方对学困生有及时的了解,并且针对他们实情及时调整转化方法和策略。我们要想全面了解学困生,就要了解他们的家庭,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以便全方位了解学困生,这样有利于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
篇7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科目,也是对语文有举足轻重的语文水平表现,那么小学作文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标准格式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作文论文参考文献来和大家一起欣赏阅读。
小学作文论文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杨树芳主编语文出版社出版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秦训刚、宴渝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张贵新、侯国范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徐静.把作文的批改权还给学生[J].考试周刊,2012,(61).
[5]郑海珊.作文评价过程应注重培养学生读者意识[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6,(20).
[6]赵存.关于作文评语的新尝试[J].文学教育,2012,(6).
小学作文论文参考文献:
[1]李建平.谈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小学生作文辅导(教师适用).2010(09)
[2]李银凤.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0(29)
[3]冒树红.让作文教学水到渠成——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思考[j].内蒙古教育.2008(06)
[4]张正阳.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新课程(中).2011(03)
[5]李晓丽.小学语文教师习作课堂探微[j].语文学刊.2010(06)
小学作文论文参考文献:
[1]刘凤霞.浅议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9)
[2]陈静.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途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26)
[3]丁建凤.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01)
[4]葛金枝.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教师,2015(09)
[5]刘新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考[J].新课程学习(上),2015(02)
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 语文教育 对策
一、引言:
农村地区的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和十二届三中全会都有提出要大力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育在农村地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教学方法单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获得很好的有机统一,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很难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从事农村基层语文教学多年,发现农村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均弱于城镇学生,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滞后,语文教育缺乏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农村学生家庭贫困,难以给孩子提供课外语文辅导。因此,改变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提高教学效率迫在眉睫。[1]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存在问题
1.传统的教学方法占主导
现行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主要任课教师占主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以接受知识为主,与教师大多是进行单向交流,双向交流不占主导地位。 教学资源相对简单,通常是书本、黑板、笔、纸张,多媒体教学的功能未能真正发挥作用,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是听录音、看视频。
2.小学语文教育缺乏人文关怀
虽然“素质教育”以提倡多年,但是农村的小学语文教育仍摆脱不了应试教育模式,采用的教学方法只是用来应对考试。语言工具的训练与人文教育未能得到有机统一,面对新教材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自觉替学生去发现,忽视了学生思考过程和方法的培养。[2]
3.知识提供者单一
在农村小学,语文任课老师成为学生唯一的语文知识提供者,家长缺乏足够的知识水平和经济条件给孩子语文知识的积累。而一般城市小学,所在校方会邀请知名教育者或者文学家给学生开展特色讲座,进行文学熏陶;家长有经济能力给孩子购买语文课外读本,如安徒生童话等,这些都有助于丰富孩子想象力和文字感染力。
4.缺乏学习兴趣的培养
大多农村孩子受学习环境所限,他们除了在学校能够感受到学习氛围外,其他场所都难以得到学习氛围的熏陶,他们除了在学校一点学习时间,没有任何可提供他们的学习场所,加之,家长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和对孩子学习重视不够,缺乏对孩子学习的监督,致使孩子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培养。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1.农村地区教育条件落后
农村地区的经济落后造成教育条件的落后,师资力量不足影响教育质量。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的年轻老师不愿意留在农村地区任教,导致农村小学教师年龄老年化,对于上了年纪的教师,虽然他们也在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也在不断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维、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但由于受年龄局限和自身知识结构的老化,他们的教育方法还是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
2.学生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家庭经济水平偏低,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业余时间难以给学生做课后读写训练,而小学语文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农村学生家庭也没有经济能力给孩子聘请教师进行课后辅导,很少给孩子购买语文课外读本,学生语文学习时间只在课堂中。此外,学生在业余时间把精力放在玩耍和帮助家庭做家务上,语文基础积累训练不足。
三、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对策
1.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一般是主动的,通过提问学生来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而在开放式的教学体系下,要改变这种身份的限制,让学生提问教师。在学生的提问中,学生
必然要总结问题,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才可能提出问题,教师通过为学生解答问题,解决了学生的疑惑,而且还可以通过学生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另外,通过双向交流、教学互动不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而且能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精心备课,将学生情感引入意境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一般故事简短,语言表达易懂,但却蕴含着动人的情感,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的因素,对于课文中的情感因素,难以准确无误的把握和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候准确把握,并通过有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传达给学生。 比如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天冷极了,下着雪,而小女孩却 “光着头赤着脚” 在街上走着,这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冬天你也不带帽子,不穿鞋子在路上走是什么感觉?通过想象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外思想内容,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
3.加强与家长沟通,共同督促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农村小学的家长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家务繁忙,则把孩子完全交给学校,缺乏和老师交流沟通。因此,教师必须积极主动保持与家长联系,鼓励他们督促孩子学习,尽量配合学校老师教学工作。小学语文教育中,字词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之外需要家长适当监督孩子学习,教师和家长共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尤其是对留守儿童,教师不但要关心他的学习,而且要多关注他的生活便且与其家长多沟通。
4.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鸟的天堂》一课,我先让学生谈谈:你知道什么叫天堂?在你的心目中天堂是什么样的?然后放录像片;了解“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再引入课文让学生预习课文。其次,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如:故事会、演讲比赛、学当小导游、小售货员等。通过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又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要改变这种面貌,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从观念上彻底更新,树立终生的信念,强化课堂对话意识,机智调控课堂,正确对待新课改,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融入,让课堂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上的主体性,进而实现高效语文教学课堂,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应该与社会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课堂上辅助小学语文教学顺利开展,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改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画面、形象生动的旁白以及优美的曲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展现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实现高效课堂,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例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授汉字“月”这个字时,在上课之前教师可设计一个关于“月”字的视频动画。视频动画的内容可以是在浩瀚的星空中,一轮圆月慢慢变成了弯月,然后又慢慢变成圆月。整个视频动画能够将“月”字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动画播放过程中还需要配置旁白,旁白可以讲解关于“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故事,还可以结合“嫦娥奔月”的成语故事。一堂多媒体教学课堂能够通过大量的优美画面与生动故事来渲染语文教学,改变小学语文传统教学的枯燥无味,真正实现教学形式的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字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将知识与实践两者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做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实现学生学以致用的最终目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本知识,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小学语文汉字教学过程,学生经常会混淆一些汉字,如“喝”字与“渴”字,对于小学生来说区别这两个字就是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个Flash课件,将“喝”与“渴”这两个字放在一个画面中进行比较。然后在画面上单独将“喝”字提出来进行分解 ,“喝”的口字旁当做人的嘴巴,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很容易能够理解到“喝”字是人用嘴巴进行的,这是一个动作。然后,再将“渴”字单独提出来进行分解,三点水旁进行闪烁表示,表达的意思是渴是因为没有水。在画面上将两个字进行比较,整个课堂的气氛就被活跃起来,尤其是能让学生直观、形象、深刻地记住两个字之间的区别。课堂教学Y束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多媒体上进行填字书写。多媒体教学贯穿课堂,真正将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高质、高效。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教与学之间的交流
任何课堂教学都是“教”与“学”的组合,教学与学习能够和谐统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分析,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探究性学习。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其实各有弊端,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全方位辅导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非常频繁的。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由于课堂时间、课程安排、精力等因素的限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就没有那么频繁了。因此,语文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资料进行搜集与整合,通过相关软件建立网络平台,让学生能够在课后及时通过网络与教师交流,而这种交流也可以引用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
例如,教学《文天祥》这篇课文时,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历史人物离学生比较久远,学生对人物当时的生活习性与语言都很生疏。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来搜集一些关于历史人物的生活时代、背景等资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与掌握历史人物,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之后传递给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软件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这样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辅导。
四、结语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推广越来越普及,只有多媒体技术贯穿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进而实现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任美红.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J].学周刊,2015(21):70-71.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和谐课堂;新课改;构建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我国小学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标志着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改革的必要性。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学生被动接受的层面上,而是应当积极地进行语文知识本质的学习,共同构建小学语文的和谐课堂。和谐课堂的构建是一门教学艺术,小学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不单单是进行知识理论传承的需要,而且还是积极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完善小学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我国当前的教学体制下,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总是希望能够在短暂的不足一小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多的语文知识塞到小学生的脑子里。在这种紧张、严肃的学习环境中,小学生的思维模式被固定在一个极小的范围内,长此以往就会使小学生对语文课堂教育产生厌倦情绪,这与构建小学语文和谐课堂的理念是相违背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方面,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地采取多种措施化解笼罩在课堂教学中的无形压力,使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多一分幽默,少一些严肃,多一分鼓励,少一些责备,从而为学生的有效学习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二、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说明,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但是我国目前的现状却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多仍旧是停留在老师讲课、学生被动听课的形式占主要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这种模式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有关规定是不相一致的。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才能够完成的,并且还应当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积极主动的交互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仅仅是一个帮助者、引导者以及问题的解惑者,学生才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构建和谐的小学语文课堂应当在开放式教学课堂中积极进行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有效互动应当遵循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积极互动的活动原则,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小学语文和谐课堂教学的构建达到其深层次的要求。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就是一堂没有交往、没有互动性的学习过程,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们应当亟需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应当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当从每个学生的成长出发,视教育不仅为文化传递,而且为人格心灵的唤醒时,教师的工作就实现着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构,永远充满着研究和创造的性质。
三、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压抑的地位,形成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充满了学生的发现、质疑、思考与探索,也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充满了师生的讨论、交流和理解,使学生心灵得到解放,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主体意识增强。在这个背景下,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年龄、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也转变成了新型的知识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以及教育改革的研究者。这也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深入认识到小学教育是以促进少年儿童在健康、认知、社会性、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讲,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还要掌握一定程度的多学科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学习、创新能力与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
总之,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发展的课堂。教师应准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以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驾驭课堂,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指导、辅导的作用。教师要做到目中有学生,心中有学情,要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的前提下来“导”,要顺着学生的学,就大家共同关心的“疑”“惑”来“导”。在“导”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而这些方法、习惯,不应是教师讲出来的,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一点点发现、领悟、小结、归纳出来的。这样的方法才是活的、管用的方法,这样的习惯才是对自己有触动、愿意养成的习惯。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并激励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有所发现,这是每一位教师在每一节课上都要做的十分重要的指导工作,也是教师创建和谐语文课堂的主旨。
【参考文献】
[1]孙桂卿,孙学芳.创设和谐课堂之我见[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9(02)
[2]郭灵燕.创建和谐小学语文课堂的尝试[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10)
[3]单志成.让语文课堂成为和谐融洽的对话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策略[J].宁夏教育科研,2006(01)
- 上一篇: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
- 下一篇:股权评估和资产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