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投资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3-09-17 15:1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短期投资的利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短期投资的利弊

篇1

关键词: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一、我国企业面临通货膨胀的近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8月13日公布的数据,7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同比达到5.8%。对消费影响最直接的是,猪肉、蔬菜等消费品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专家认为,我国存在通货膨胀的风险。通货膨胀一般是由于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两个因素引起的,但在通货膨胀恶化的时期,需求和成本两个会共同作用,形成螺旋形通货膨胀,这时人们容易形成恐慌心理,造成通货膨胀难以在短期内抑制。对于企业来说,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面对步步逼近的通货膨胀,该用什么样的策略应对,以减少损失,渡过难关。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加强流动资金的管理显得格外重要。在物价不断上涨时,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银行贷款的风险也随之上升,国家紧缩银根,即使是财务状况较好的企业也很难贷到款。此时,因为应付款项在不断贬值,在不影响企业信用的前提下,应尽量推迟应付款项的支付,越迟支付对企业越有利。由于货币性资产在不断贬值,而进货成本在不断上涨,应尽快把货币资产转换为生产物资,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当企业应对通货膨胀时,很容易将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转移到下游企业,然后下游企业继续转移,这样企业无休止的转移行为将导致市场价格一轮又一轮排浪式上涨,这将对国家的宏观调控造成障碍。总之,如果通货膨胀到来,它对企业生产和经营带来的影响将是普遍性的,此时企业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切莫产生恐慌心理,因为对通货膨胀的恐慌其实比通货膨胀本身更加可怕。

二、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公司理财的对策

1.合理确定现金持有量

一般来说,企业持有现金主要是满足三个方面需要:预防性需要、交易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发生通货膨胀时,现金作为流动资产,其购买能力会下降,如果企业在此时持有大量现金,肯定会因货币贬值而遭受损失。但是,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对现金的需求量却增加了。这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得货币的供应量小于需求量,在货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如果企业持有的现金量不足,不仅难以支持日常生产开支,错失良好的购买机会,还会因无钱付款问题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因此,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将会遇到许多未知因素,如果持有的现金不足将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更严重的还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企业必须要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来应付各种不确定问题。为了应对通货膨胀,企业现金管理目标首先是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合理确定现金持有量,然后才能考虑因通货膨胀带来的购买力损失问题。

2.合理确定存货数量

存货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时期。为了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企业最基本的目标是及时供应在生产经营中企业所必需的存货。而储存一定数量的存货,会发生存货的存储成本、磨损成本以及存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等,所以,一般来看,企业应该尽量减少持有的存货数量。在通货膨胀时期,首先,企业应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对存货的影响,合理确定持有存货数量。其次,通货膨胀时期国家一般会采取通货紧缩的政策,受政策的影响,在消费、出口、投资等各方面对企业产品的需求量会大大减少。因此,企业不宜储存过多数量的存货,应结合自身情况权衡利弊,合理持有适当数量的存货。此外,不管是否发生通货膨胀,企业在销售产品时应尽可能地与客户签订长期购货合同,这样可以降低因物价上涨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3.尽快收回应收账款

作为货币性资产,在通货膨胀期,应收账款会因货币购买力下降而给企业带来损失,而且前面也分析了,在通货膨胀时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会大大增加,企业本身资金会很紧张,企业间的资金也很紧张,这时,很难收回应收账款,出现坏账的概率增大。因此,为了应对通货膨胀,企业应指派专人催收应收账款,设定更严格的信用标准,并且要缩短信用期间,采取种种有效措施尽快回收应收账款,将其转化成为现金,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坏账损失。

4.科学调整长期投资策略

投资有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之分。短期投资,即是持有时间不超过1年(含)并能随时变现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等,短期投资流动性仅次于现金,一般可以被认为是现金的暂时形式,变现能力很强。因此,对于短期投资来说,其受通货膨脹的影响微乎其微。在经济结构稳定下,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对短期投资的影响很小,短期投资就不需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对于长期投资,就必须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长期投资是指持有时间超过1年并且不能够随时变现的投资,包括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其他长期债权投资等。发生通货膨胀时,通胀率的突发性较强,肯定会对企业的长期投资决策产生严重影响,如果企业能够准确地预测通胀率,会对企业的长期投资决策产生重要意义。因此,企业在长期投资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并应根据其产生影响及时调整长期投资策略,以免造成更大的投资失误和损失。

5.采取有效方法减少税赋负担

篇2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财务决策 影响 分析

    财务决策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企业可持续长展的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进程的深入,旧的会计准则难以为财务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为了更好的发挥财务决策的作用,2011年,我国在旧的财务决策的基础之上,对相应不符合实际的科目进行了科学的增减,形成了对实际财务具有规范与指导作用的新会计准则。

一、新会计准则的概况

2011年新会计准则,是在响应国家税收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更好的解决百姓收入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改革方案,使得税收政策发生了新的改变。长期股权投资以及企业合并、分立、整体转让、资产置换、资产评估等业务更是难中之难。为了更好的解决企业财务难题、找到财税处理的有效方法,国家对会计准则进行重新修订,为企业提供发展指导。2011年的新会计准则使得企业存货准则、借款费用准则以及企业合并发生了重要变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科学的财务依据。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新会计准则对相应科目进行了调整,增加了相应科目,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并在前者科目下设置了“成本”、公充价值变动两个二级科目;取消了部分科目,如“长期债权投资”科目、“短期投资”科目、“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应付短期债券”科目等;更改了部分科目,如“物资采购”科目变为“材料采购”科目、“其他业务支出”科目变为“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营业费用”科目变为“销售费用”科目;合并了部分科目,如“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科目合并为“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科目合并为“应交税费”科目等。

二、新会计准则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1.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

1.1新会计准能有效节省企业的投融资资本

2011年新会计准则更接近于国际会计准则,能够为企业的业务国际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新会计准则的规范下,不同投资机构、企业和个人的价值取向越来越趋于国际化,有效地将国内外的资本市场进行对比,从而更好的提高我国投融资市场资本的有效性,为节约企业金融资本作出贡献,同时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1]。

1.2新会计准则改变了企业投融资资本结构

新会计准则将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资本结构的改变产生深远影响。其中增设的二级科目“公充价值变动”,将详细记录企业公充价值的使用全程,为企业公充价值的充分利用与避免被滥用提供了保障。新会计准则同时还响应了国家税收政策的改变,对投资一、个人以及员工的利益进行了长期的保护,使得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趋于合理性。

1.3新会计准则对资本交易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负债”科目,取消了“应付短期债券”科目,核算直接指定以公充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讲稿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包括以交易目的所持有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权证投资等的金融资产交易。新会计准则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主要账务处理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新方法,对衍生金融资产另行核算。这些变化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为安全的保障,能够使投资企业或个人进行债权利弊的权衡,从而找到最佳的融资渠道和方法。

2.新会计准则对企业或个人投资决策的影响

2.1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合并进行了科学调整

在新准则中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其账面价值计量;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反之,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即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2]。

2.2新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对控股公司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被投资单位进行明细核算,并按照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核算。因此,新会计准则对资产和利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准则规定,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取得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计入商誉,并且不予摊销,从而增加了投资企业当期资产。同时,子公司盈利或者亏损,都不再对控股公司的利润产生任何影响。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若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子公司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要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此时,会使企业利润增加。对于以后年度的利润影响还体现在应收股利上。

3.新会计准则对流动资金决策的影响

3.1新会计准则对成本类科目进行了完善

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包括生产各种产品(包括产成品、自制半成品等)、自制材料、自制工具、自制设备等应用按照生产成本科目进行核算。企业(农业)进行农业生产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可将生产成本科目改为农业生产成本科目,并分别将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水产业和林业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公益性生物资产和农产品)和成本项目,进行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另外,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要按照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进行明细核算。并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引入到会计系统中,避免企业的超前分配,有利于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实现企业、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3.2完善企业现金流动管理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现金流管理提出了高要求,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必须重视现金流量表,重视现金流管理,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增加企业的价值。现金流量代表着企业的活力,稳定的现金流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现金不仅仅是企业偿还债务,支付股利,进行各种投资的支付手段,而且,现金流量信息是评价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企业的财务弹性、企业的盈利能力、抵御风险以及决定企业未来能否发展的重要依据。

4.新会计准则对股利决策的影响

    在未实现收益和损失的确认问题上。未实现收益是指通过继续持有资产,而不将资产套现获得资金所产生的收益。未实现损失是指通过继续持有资产,而不将资产套现获得的资金所导致的损失。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利润表的编制方面同样有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股权结构;股权分散;万科之争;利与弊;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关于公司股权结构问题的研究不断涌现。尤其是在我国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股票进入全流通后,更多的中小投资者进入股票市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再是“一股独大”下的集中式,而逐渐走向分散化,股权分散问题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对股权分散问题展开研究也显得很有必要。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有直接关系,但股权结构自身的特征会对公司经营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股权集中式下,容易发生大股东利用控股地位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行为,而股权分散下股东缺乏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公司的权力中心容易偏向管理层,从而导致管理层为自身谋私利,损害股东利益行为的发生。而且公司股权结构分散,股东缺乏投资积极性,大多追求短期投资,公司容易成为被收购对象。

在这种背景下,对上市公司股权分散问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股权分散问题的研究,了解股权分散的特征及利弊,包括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公司经营与发展的建议,从而优化公司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促进公司更好的发展。

一、文献综述

虽然国外关于股权分散问题的研究比较多,但鉴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同于国外的资本市场,其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国外的有关研究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因此只是作为参考,这里只是指出我国学者所做的有关文献研究。

(一)韩丹[1]依据股权集中和股权分散两个不同的样本,得出了上市公司利用管理层持股传递公司价值信号的有效性依据其不同股权结构而不同的结论,并提出股权分散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

(二)胡鹏[2]提出股权分散化是建立相互制衡公司治理模式的有效结构。但实务中一些案例表明股权分散并非都能带来好的公司治理效果,反而使企业陷入公司治理困境。他借康佳股权之争这一典型案例,阐述其股权分散化带来的股权之争、公司治理难题、管理困境、业绩下滑等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股权分散化存在的利与弊,最后提出公司管理不能一刀切,能让各方把精力放到公司经营发展上的股权结构才是合理的。

(三)曾妙等[3]针对前期宝万之争提出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散的利弊,并提出了较为笼统的建议。

总而言之,我国针对上市公司股权分散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完整,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万科等股权争夺实例的实际情况,展开对股权分散问题的研究。

二、实例分析

据东方财富数据统计,2016年以来共有52家A股公司被举牌,包括引起广泛关注的万科等。面对来势凶猛的险资及产业资本,有的上市公司采用修改公司章程来应对,有的则在被举牌后迫于形势抛出重组计划。虽然险资举牌已经被保监会叫停,但股权分散公司仍然容易成为被举牌对象。而沪深股市目前有多达143家公司股权相对分散,没有实际控制人。

以万科为例,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股权争夺风波后,万科之争以保监会叫停险资,原第一大股东华润将所持股份转让给深圳地铁为结局暂时落下帷幕。目前宝能系持股25.40%,深圳地铁持股15.31%,恒大持股14.07%,安邦持股6.18%,万科事业合伙人持股4.14%。那么f科是如何引来“野蛮人”入侵的呢?

首先,万科作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房地产行业的龙头老大,自身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作为房地产行业内规模最大、业绩最好的企业,万科的多项经济技术指标均领先于同行,利润颇丰。在当前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好的投资项目少,而万科一直处于稳定的利润增长水平,自然成为众多投资者的目标。

而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万科公司股权结构分散。在引起股权争夺战之前,万科的第一大股东华润持股比例一直稳定在15%左右,没有超过20%,这被有关学者定义为股权结构高度分散。而万科管理层持股不超过1%,盈安合伙4.14%。在中国“同股同权”的资本市场上,万科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竟没有超过20%。在如此的股权结构和万科这样一个诱人的大蛋糕下,觊觎万科利益的投资者只需持股超过20%,就能超过华润跃居万科的第一大股东,从而获取丰厚的利益。因此万科容易成为被举牌对象。

类似的股权争夺事件还有很多,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招致外来资本的入侵。

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散的利弊分析

在股权分散公司频繁发生股权争夺时间后仅认为公司股权结构分散不好是不正确的,任何事物存在都有其利弊。接下来本文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股权结构分散的利弊做一个总结。

(一)股权分散的利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散理论上有助于形成内部制衡的公司治理模式。股权分散对于任何单一的股东来说,都不能利用所持股权为私人牟利,不能侵占其他股东利益。持股比例较高的股东一旦想要侵占其他股东利益,中小股东可以联合起来反对其侵占利益行为的发生。从这一点上,股权分散确实能够起到比较好的公司治理内部制衡作用。

篇4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等核算资料为基础,对企业财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的研究和评价,以揭示企业过去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财务状况及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更好地帮助企业规划未来,优化投资决策,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随着我国会计制度、投资体制、税收制度的深入改革及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公司法》、《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完善,对现代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显得越来越必要,越来越迫切。

一、财务分析在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中的现状分析

虽然现代财务分析方法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但目前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忽视了财务分析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将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使企业财务分析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首先,现有企业的财务分析只停留于对企业经济管理相关信息进行会计核算处理的层面,没有对相关财务核算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不能给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全面、有效、准确的决策依据。其次,现有财务分析缺乏相应合理和有效的手段,限制了财务分析作用的发挥。现代财务分析理论中所包含的比率分析、因素分析、比较分析和趋势分析等财务分析方法,在传统财务管理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再次,现有的财务分析不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的预测依据。现有的财务分析由于其所能提供的信息资料以及其所具备的分析手段和方法上的局限性,决定了其最终不能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高效、科学的决策和预测依据。

二、现代企业财务分析的目的

在西方国家,企业之所以十分重视财务分析,有多种多样的目的,这些目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

(一)评价过去的经营业绩

为了正确地决定投资方向,决定信用发放额度,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不管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还是企业管理当局,都必须了解企业过去的经营情况。而通过财务分析可以正确地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与同行业、同规模的企业相比较,可以评估其经营成败与得失。

(二)衡量企业财务现状

财务报表只能概括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现状,如果不将报表上的数据加以剖析和动态分析,就不能充分地理解数据的含义,无法对企业财务状况做出真实、有说服力的结论。只有通过财务分析,发掘数据的经济涵义,才能揭示企业的营运绩效和获利能力,从而为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管理当局正确衡量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提供依据。

(三)预计未来发展前景

在现代企业经营决策中,管理当局必须针对目前的情况,预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拟订若干供选择的方案,对比选择最佳方案。而财务分析就能把企业财务方面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弄清楚,明确重点,趋利避害,促进有关因素的最佳组合。

三、现代企业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

根据国际财务管理惯例,结合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笔者以为现代企业财务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企业获利能力的分析

盈利是企业的重要经营目标,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获利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利能力作为企业营销能力、收取现金能力、降低成本能力以及回避风险等能力的综合体,其影响因素很多,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也很多,通常从生产经营获利能力、资产营运获利能力和所有者投资获利能力进行分析。因此,企业在对获利能力的分析上,应对销售利润率,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及成本费用利润率等质量指标进行认真分析。

(二)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

偿债能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高低,是企业各方面利害关系所重点关心的财务能力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经营活动的现代企业,其偿债能力是衡量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偿债能力的分析应成为现代企业财务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应结合企业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即看企业当期取得的现金,在满足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现金支出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余量用于偿还到期债务的本息。还要通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质量指标,揭示企业举债的合理程度,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构成的效益性,举债经营的效果,及清偿债务的实际能力等。

(三)企业营运能力的分析

分析企业的营运能力,一要分析企业资产的周转情况,通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等指标来揭示企业资金周转效果,反映企业销售质量、购货质量、生产水平等。二要分析企业的财务构成状况,揭示企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促进企业改善资源配置。三要分析人力资源营运能力,分析评价的着眼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能动性,从而提高其劳动效率。通过营运能力的分析解剖,引导有关人员掌握企业在财务营运过程中的效果、问题及解决办法。

(四)企业筹资和投资能力分析

维护企业的正常经营需要合理筹资,实现企业经营的不断扩大需要选择科学的投资方向,在一定意义上讲,筹资和投资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而筹资和投资的合理程度,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短期经营效果,而且关系到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发展,因此,现代企业分析筹资和投资的合理性,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五)企业扩张能力分析

企业扩张能力是指企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发展速度,包括企业规模的扩大、利润的增加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值等。企业扩张经营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永恒课题,分析时,既要看企业经营、利润、各种资产、资本的增长幅度和趋势,更要对企业的经营前景进行预测分析,找出企业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并就企业发展的前景进行预测和论证,充分揭示企业扩展经营中的不利因素及预计影响程度,引导企业正确把握经营方向。

四、现代企业财务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仅从长短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筹资和投资能力、现金管理能力等方面出发,通过一系列指标的计算,来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是不全面的,因为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主体较多,有内部管理者、股东、债权人、注册会计师、竞争对手、供应商、客户及有关监管部门等,不同的分析主体具有不同的分析目的,分析的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而且目前的企业财务分析具有公式化的倾向,因此,为了进行科学的财务分析,应该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历史分析与行业分析

财务分析的核心不是指标的计算,而是对指标值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企业的历史状况和企业所处行业的状况。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只有在历史比较和行业比较的过程中,才能对其做出科学的分析。

(二)实行报表分析与附注分析

相结合

根据会计报表分析计算财务指标,是判断企业财务状况的主要手段。但是,简单的财务指标有时可能造成误解,必须结合会计报表附注进行解释。如流动比率的高低反映了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但要正确判断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衡量流动资产的变现能力,就必须结合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具体分析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等主要指标的变现能力。

(三)财务分析与非财务分析

相结合

篇5

【关键词】金融资产; 归类;利润操纵;监管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金融资产已成为众多企业所拥有的一项重要资产,其会计处理是否规范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规范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应运而生。它更加注重金融资产的经济内容实质,适应了经济发展与管理的客观需要。然而,准则自身的一些不完善之处也可能给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归类操纵利润提供了选择空间。因此,如何防止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归类操纵利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引起有关监管部门的重视。

一、金融资产及其分类

企业的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债权投资、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衍生金融资产等。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按其持有目的并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要求,将其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大类。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 将旧准则中的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归入《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进行规范, 将短期投资改称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长期债权投资改称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并规定对于除合并、联营企业,合营企业以外的其他长期股权投资, 并且有公开报价或公允价值可以计量的, 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规范, 采用公允价值计价, 并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此次新会计准则中显著变化之一是对金融工具相关概念的引入,把公允价值引入到金融工具的计量中, 从而能更真实地反映金融工具交易的实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金融资产不同归类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差异及利润操纵问题

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在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及金融资产减值等方面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因此金融资产的不同归类将会对企业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下面将举例说明此问题。例1,A公司于2007年11月5日从证券市场上购入B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200万股,每股支付价款5元,另支付相关费用20万元,2007年12月31日,这部分股票的公允价值为1 050万元。假设A公司该金融资产暂时尚未进行归类。

2006年2月出台的新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界定金融资产分类的标准,规定比较笼统,操作性较差,而且应用指南中也没有明确对此问题进行补充说明。根据新准则的规定,A公司在该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按其持有目的并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投资策略和风险管理要求,可以将该项股权投资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也可以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来处理。这样的话,A公司可以将该项股权投资归为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给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归类调节利润提供了可能性。以下将通过A公司的例子从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两方面来比较该项股权投资的不同归类对企业利润产生的影响差异。

(一)从金融资产初始计量方面来看

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的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如果A公司将该项股权投资作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那么A公司支付的20万元的交易费用将以冲减投资收益来处理,A公司当期将减少20万元的利润;如果A公司将该项股权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那么A公司支付的20万元的交易费用将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成本来处理,增加了A公司当期的资产,但不会影响A公司的当期利润,A公司当期利润比上一种划分方法增加了20万元。这就给A公司利用金融资产归类调节利润提供了空间。

(二)从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方面来看

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企业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 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应当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如果A公司将该项股权投资作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那么在资产负债表日,即2007年12月31日,A公司将把该项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50万元(1 050-1 000=50)

作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A公司当期利润,A公司当期利润将增加50万元;如果A公司将该项股权投资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那么在资产负债表日,即2007年12月31日,A公司将把该项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30万元(1 050-1 020=30(万元))作为资本公积计入所有者权益,增加了A公司当期的所有者权益,但是对公司的当期利润没有影响。A公司的当期利润比上一种划分方法减少了50万元。

因此,综上所述,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方法有很大的差异,金融资产的不同归类会对企业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也给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归类调节利润提供了空间。

企业的管理层很有可能为了企业利益及自己的经营业绩利用金融资产归类调节企业利润及相关指标。因为对某项资产的归类偏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项资产的归类对公司本身的影响。例如,公司报表是投资者决定是否投资该公司的主要信息依据,并且反映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经营业绩可归类分为两类业绩指标,即会计利润指标和市场价值指标,会计利润指标在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激励机制中占着主导地位。因此公司管理层不管是为了公司能获得更多投资者的青睐还是自己的经营业绩,都很有可能粉饰财务报表以提高公司的净利润、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指标。因此,企业有可能会把本应属于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划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因为如果不考虑取得时所发生的交易费用,一项权益性金融资产被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与被归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对不发生减值的持有期间的利润有差异。当所持有的权益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上升时,金融资产不存在减值,如果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导致当期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等指标的上升,从而可以使公司的报表及相关利润指标变得更加“漂亮”,不管对于公司还是对于管理层都有好处。而如果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只会导致投资企业的净资产、每股净资产的增加,不影响利润指标,不能给公司的利润及相关指标添砖加瓦。权衡利弊,公司管理层很可能会选择前一种做法。诸如此类情况在企业中并不少见,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有可能会通过金融资产归类来调节企业利润及相关会计指标,使会计信息质量大打折扣,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防止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归类操纵利润的对策

为了防止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归类操纵利润及相关会计指标,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笔者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有关监管部门解决此问题有所帮助。

(一)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

新准则中没有明确界定金融资产分类的标准,规定比较模糊,操作性比较差,给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归类操纵利润提供了选择空间。因此,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该准则,对金融资产分类标准方面做出较详细的规定,尽量减少和克服其自身的不确定性,避免使用者误解,使之更具操作性,减小企业管理层利用金融资产归类调节利润的选择空间。同时,在准则的应用指南中应对准则中的一些难点及重点加大解释力度,使其对准则顺利实施起到更大的指导作用。此外,准则还应要求企业增加金融资产分类等相关信息的披露,提高信息的透明度,防止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归类操纵利润及相关会计指标。

(二)加强会计和审计职业队伍的建设

1.加强业务素质培养。要提高在职会计人员及审计人员对不断扩展的业务的实务操作水平。在新旧转换和会计改革中,广大财会人员和审计人员要加强知识更新,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以确保在从事实务操作时,能准确运用准则,使会计信息更加完整、客观、科学。

2.强化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当前,应切实加强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明了在自身职业行为上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要求,并认识到违背上述规定应受到的惩罚,从而促使他们在会计工作及审计工作中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依法行事,照章行事,自觉抵制来自董事、经理、其他团体或个人的不合理要求,确保执业质量的提高。

(三)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提高执业质量

注册会计师审计对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灵魂和基础,有关监管部门应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加强自身的独立性,在执行每一项任务时均能遵守独立审计准则和其他专业标准的要求,切实提高执业质量。在审计时能意识到企业可能利用金融归类操纵利润及相关指标的风险,对这方面加大审计力度,切实履行好作为“经济警察”的职责。

(四)强化有关监管方的业务检查,加大执法力度

针对所发现的会计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证监会应在其职权范围内,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厉惩处,决不姑息。对于构成犯罪的责任人,应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而在注册会计师惩处上,中注协应会同财政部门、审计署、证监会、司法部门等各方监督力量,建立注册会计师惩戒委员会,制定惩戒办法,统一惩戒尺度,对违法的注册会计师予以严厉处罚。总之,各有关执法部门应强化执法意识,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会计信息披露违法行为,从执法上使造假者受到震慑。让每个企业家、会计人员明白造假所付的成本与风险要远远高于造假所得到的收益,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维护市场的正常经济秩序。

四、结束语

笔者通过公司股权投资的例子分析得出:金融资产的不同归类会对企业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也给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归类调节利润提供了空间。因此,笔者建议有关监管部门应从完善准则,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素质,加强监管力度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防止企业利用金融资产归类操纵利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社会保险基金(简称为社保基金)是指社会保险制度确定的用于支付劳动者或公民在患病、年老伤残、生育、死亡、失业等情况下所享受的各项保险待遇的基金,一般由企业等用人单位(或雇主)和劳动者(或雇员)或公民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或社会保险税,下同)以及国家财政给予的一定补贴组成。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保障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积累越来越多。

一是要处理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保障的出现是政府为应对市场失灵,向居民提供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社保基金关系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再生产,应由政府来统筹管理。在社保基金的筹集、管理、投资、支付等各个环节,政府都起着主导作用。社保基金的投资则是利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实现保值增值。与筹集和支付环节不同,投资行为是一种市场化行为,社保基金的投资是在市场上进行的,更需要政府与市场力量的有效配合。如何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是提升社保基金投资效率的关键所在。随着社会基金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应在社保基金投资运营中进一步强化市场的力量,更多地采用委托投资的方式,而政府管理部门则把主要工作放在监督与管理方面。除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的基金外,还有数量更为庞大的社保基金由地方政府各级社会保障部门管理,这些资金目前主要还是以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方式存在,在通货膨胀高企的情况下,这些社保基金的收益率往往是负的。为实现社保基金更大范围的保值增值,未来地方政府管理的社保基金,也应逐步借助市场的力量,积极稳健地参与各种投资活动。

二是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社保基金投资的市场化运作,尤其是委托基金公司进行投资管理,有利于借助市场力量,提高社保基金投资的收益;社保基金管理部门的集中管理和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的监管,则可以在规定市场化运作的同时,保证社保基金投资的安全性。政府部门管理的目标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市场主体的运行则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二者各有利弊。而一些非盈利性的社会组织通过提供专业性的服务,有利于克服政府和市场的风险,缓冲政府部门和市场主体的目标不一致性,更好地辅助或推动社保基金投资中安全性和收益性的结合。中介机构包括精算、会计、审计事务所和风险评级公司等,它们的根本作用是提供信息服务,使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能够获得并准确理解有关社保基金运作的信息,从而加强对基金的监管。它们参与社保基金的监管,必须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授权,但它们不隶属于政府,而是独立于政府的。大力扶持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加快这些机构专业人才的培养,对社会保障基金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要制定发展中介服务机构的规定,对这些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等的任职资格和条件等从法律法规上作出规定,同时还要严格监督管理,以确保这些中介机构能为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发展提供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服务。

三是积极拓展社保基金投资渠道。要在合理运用金融投资工具的同时,积极参与实业投资,优化社保基金投资组合。金融市场投资流动性较高,各种金融工具都具有较高的变现能力。金融市场投资的风险与收益的相关度也比较高,高收益的金融工具的风险也比较高,风险低的金融产品收益也比较低。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社保基金的金融市场投资也将不断扩大和优化。同时,社保基金也应通过金融市场或直接投资参与实体经济。积极参与实业投资,有利于社保基金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发展实体经济,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社保基金投资还处于起始阶段,未来发展中应进一步优化投资组合。在投资工具组合方面,应在遵守相关规定的同时,统筹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和社保基金管理的阶段性要求,增强各种工具组合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在投资对象的组合方面,应充分考虑行业和企业的规模和发展前景以及国家的产业政策,增加实体经济投资和高成长性行业或企业的投资占比。在投资期限组合方面,可将长期、中期、短期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考虑社保基金支付的时间和金额以及经济周期变化。

篇7

关键词:利润操纵;企业资产;减值准备提取

长时间以来国内企业界都存在着资产价值估计过高的问题,所以引导企业对自身资产价值的清理与确认,能够消化长期以来形成的资产泡沫,增强其所拥有资产的质量水平,让企业价值可以有效反映其在未来运营发展的空间与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其预防风险的实力。 “资产减值准备”指的是企业所拥有资产的账面价值在高于其可以收回额度的情况下,对资产价值是否会有所降低进行判断。也就是判断资产折损的迹象是否已经出现,如果是,那么就需要科学估计该部分资产的可回收额度。

一、“资产减值准备”在实务操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实务操作中仍然存在着利润操纵问题

在新资产减值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制度原先的不足之处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正,但企业负责人仍然有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达到调控企业资产价值以及经营业绩的可能性。这是因为:

资产减值现象的判断标准不清,操作性不强。新准则提指出了所谓的外部迹象与内部迹象,在实务操作中,前者的可操作性更强,但后者诸如某些证据表明企业资产实质出现损坏或者可能面临降值等都是外部不可能观察到的现象,企业只有通过对自身所得到的资产信息做出判断,再加上涉及到资产的报废等问题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认定才可得出结论,而大部分资产减值数据只有等有关部门阶段性财务信息公开之后才能切实确认,相关资料的整理面临着明显的滞后性。

(二)新规计提范围的差别性导致企业仍然存在有利润操纵的余地

新资产减值准则将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进行了扩展,但是也只对长期性的资产减值会计项目相关的处理进行了规定,对于临时性的流动性的存货减值、应收款项减值,短期投资以及员工保障资产等项目却未包括在适用范围之内,这就导致了企业单位在资产处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利润操纵余地。

(三)资产减值准备增加了企业财务工作成本负担

对于企业来说,基于资产预期的收益是开展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活动的重要环节,便是国内各种资产的价格暂时还没有相应规定,各类资产价值的判定对于不同企业而言就成为了一项把握难度较大的工作。另外,新准则指出企业拥有的对已计提减值准备资产项目,在此后每一年的折损率都需要从新核算,如此一来,企业所面临的财务纳税调整方面的工作量将大大增加,进行资产折算时,企业所面临的财务核算成本以及工作负担都会加大。

二、提高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信息质量公开程度的几点建议

(一)有关企业应当提高自身资产减值信息的共享度

虽然我国相关法规业已明文规定,要求上市企业在改变财务政策体系时,如果对企业的年度财务状况、年度运营成果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情况下,企业必须进行公开披露。可在实践中,很少有上市企业就大额计提等问题的原因进行详实公开披露。所以笔者认为,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责令这方面工作力度不理想的企业,在年终报告当中把与计提有关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行为所形成的企业运营利润影响公开化;还可以要求各个企业从自身情况出发,选择减值准备的流程以及指标的公开,以此强化验证所选财务政策的科学与否;还可以引导企业有关部门公开近年来的年度计提的变化资料,帮助投资者认清楚资产减值对企业经营的利润变化的影响,来判断企业有没有对年度业绩进行人为调控。

(二)加大力度健全与资产减值准备有关的规章体系

鉴于国内资产减值准备制度在实务操作中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大市场信息机制的建设与改革力度。以国家有关单位牵头构建资产价格信息网络数据库,通过最新信息技术的利用定期公布与资产有关的价格信息数据,如此一来为企业提供了充分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参考信息的同时,还增加了其它有关的监督管理部门二次确认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另外,就资产减值转回问题而言,由于资产涉及到更多的是企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经济收益,在未来经济收益总量增长的情况下原已确认的差值就应当恢复。

(三)注重财务会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由于资产减值准则涉及的具体内容数量多而且相对抽象。从预算现金流量到资产构成的划分,再到企业信誉的价值测试,这些都要求财务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技能,还需要有很强的职业判断水平。因此企业应当对财务人员提出加强新准则的日常学习,并且加大对会计实践的重视程度,倡导财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培养自身的职业判断力。财务人员在具备高水平的业务能力的同时,还应当确保所涉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严守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强化自律意识。

三、结束语

在实务操作中,资产减值准备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总额以及运营利润的缩减,但是却可以大大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真实反映出企业经营的实际成果,可以帮助财务部门科学评估出企业在未来发展阶段经营中可能面临到的损失,防止因资产价值评估不准确而导致经营投资人权益受损,进而帮助企业投资人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平。

参考文献:

[1]姚晨.关于新旧会计准则中减值准备的思考——对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状况的浅析[J].现代商业.2010(35):262-263

[2]余想柏,丁扬.浅析资产减值准备提取在实务操作中面临的境况[J].现代商贸工业.2007,19(7):135-136

[3]侯淑芹.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准则的变化及其会计处理[J].科技创业家.2011(8):325

篇8

【关键词】筹集资金;企业结构;风险约束;提高效益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074-02

负债经营这种借钱生钱的经营方式已在我国各类企业中被广泛使用。负债经营通俗地讲就是利用所有权属于他人的资金,即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租赁、商业信用等形式筹措资金,从事生产经营,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获得最大利润。负债经营是企业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企业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企业负债经营的含义和特点

(一)负债经营的含义

负债经营,是企业在已有的自有资金的基础上,当发生现金流量不足时,由各种筹资管道,以负债为方式,向企业外界筹措资金来维系企业的正常营运、扩大经营规模、开创新事业等,产生财务需求,使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及时到位,企业能顺畅运作,达到企业经营目标。

(二)负债经营的特点

1、成本较低。就成本而言,企业负债筹款同发行股票等融资相比较,不用负担大量的发行费用,且较为容易取得的,只要凭借商业的信誉,无需办理筹资手续,可取得持续性的信贷, 这样就省到了一堆的费用。

2、速度快,容易取得。相对于其他的筹资办法而言,它的限制性条款较少,且程序较为简便。而且速度快,效果好,只要你的公司拥有良好的信誉,取得资金就不难。

3、富有弹性。由于负债筹资的容易取得和筹资的速度快等特点,举借债务取得资金限制性相对宽容些,资金使用较为灵活,富有一定的弹性。

4、风险高。负债融资到期偿还本金,若企业届时资金安排不当,就会陷入财务危机。此外,利率波动,也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支出。

二、企业负债经营的利益

作为一种经营策略,企业负债经营不但可以弥补企业的资金不足,促进资金流通,实现资金流动的良性循环,而且可为企业带来诸多好处,主要表现如下:

(一)负债经营可以合理避税

税收是财务中重要的一块,合理的避税可以使企业的利益得到充分保证。负债利息是在所得税前扣除的,所以可产生抵税的作用,而且利息费用越高,抵税额就越大。负债的利息费用列入财务费用,与企业的收入抵扣,因此成本费用增大,利润减少,应纳税所得额也随之减少,减少上缴的所得税也得以减少,企业税负降低。

(二)可为权益资本带来财务杠杆效应

企业举借债务一般都要支付相应的利息费用,而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是一项应计入当期费用的固定费用,因此如果企业的总资产收益发生变动,就会因此而给权益资本带来了更大的波动,从而产生杠杆效应。一般情况下,企业股权收益率的变动受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很大,提高负债的比重,对股权收益率波动的影响更大。

(三)可预防通货膨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企业的经营环境在不断地变化,但是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负债可以使企业从中获益。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的负债并不随物价指数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始终以账面价值来确认,实际上是将损失转嫁给了投资者,把风险减低。

(四)有利于企业控制权的保持

在企业筹集资金时,如果以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权益资本,必定带来股权的分散,会影响到现有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权。而负债筹资在增加企业资金来源的同时不影响到企业的控制权,有利于保持现有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

三、负债经营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问题

尽管负债经营具有以上的优势,但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可以无限制地负债经营的,因为,负债经营在企业经营中同时也存在着风险。由于负债经营而应承担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杠杆效应”对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影响。

财务杠杆是一把双韧剑,它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运用财务杠杆效应要适度,因为如果过分的强调财务杠杆的作用,举债过多,则会增重财务风险;一旦企业经营不善或经济环境恶化,息税前资金利润率下降到利息率以下,就会使所有权资金收益率降低。负债比例越高,所有权资金收益率下降得越多,这样就会加重企业的危机,出现财务杠杆的反作用。

(二)存在政策的风险。

国家宏观政策变化也会给负债经营企业带来损失。在经济不景气、通货膨胀上升时期,国家通常会采取紧缩政策,这会使依赖负债经营的企业陷入困境:一方面,物价上涨使企业资金需求量增加而又难以筹到新的资金;另一方面,债权人对原有债务只收不放,多收少放,更使企业资金不足,原材料储备减少,生产萎缩,利润下降甚至亏损。此外,依赖长期负债进行投资的项目,也随着信贷规模减少而延长建设周期,使投资预期效益难以得到实现。

(三)收益的不确定性。

负债经营要想获益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企业的税前利润必须大于负债的成本费用。但企业的实际收益往往受到价格、成本、产量、销量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势必给企业的负债经营带来一定的风险。而且,由于市场因素的多变性,在一个需求变幻不定,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企业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产品积压,实际利润下降,使得企业不能按预期的时间或数量收回投入的资金,造成收益的不确定。

(四)存在道德风险。

企业负债经营存在由于债权人进行欺诈而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有个别债权人明知企业将来还债困难,仍乐意出借资金,一旦债务到期不能偿还,便提出苛刻的要求,例如要求债务人为其提供廉价产品,以高价购入债权人产品等,以达到收购控制的目的。

(五)短期负债风险和作长期负债风险。

短期负债风险。一般情况下,负债金额小且期限较短,要支付一定的资金成本,经常存在着到期付款的威胁,一旦不能到期支付,会危及企业的商业信誉。同时,为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客观上要求企业的流动资产必须多于流动负债几倍。这就限制了企业资金的长期投放,失去了获利机会。长期负债风险。长期负债一般数额较大,使用期间较长,企业可能用它来进行深层次的开发。但企业在较长时期内的经济状况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其风险较大。

四、合理负债经营,提高效益

企业负债经营,收益与风险并存,企业应树立正确的负债经营观念。做到合理负债经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企业负债的额度分析。

企业在进行负债经营的时候,必须先从资产负债率研究其偿债能力,并且使用债与经营需要有的机结合,然后确定可行性方案,加强负债经营过程管理,保证负债经营达到预期的经营效果,取得经营效益的最大化。确定资产负债率的方法如下:

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即(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它反映了在企业的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也可以反映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

从经营者的立场看:如果举债过高,超出债权人的心理承受程度,企业就借不到钱。如果企业不举债,或是负债比例很小,则说明企业对前途信心不足,利用债权人资本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差。借款比例越大,越显得企业活力充沛。当然,资产负债率并不是越大越好,如果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100%,则说明企业资不抵债,濒临破产。

从股东的角度看:由于企业通过举债筹措的资金与企业股东提供的资金在经营中发挥同样的作用,所以股东关心的是全部资本盈利率是否超过借入款项的利息率,即借入资本的代价。只要企业全部资本利润率大于借款利息率,股东所得到的利润就会加大,借款就有利可图,相反,如果资本利润率小于借款利息率,则借款对股东不利。因此,从股东的立场看,在全部资本利润率高于借款利息率时,负债比例越大越好,否则反之。

(二)建立资本金制度。

化解由于资本金不足而引起的过度负债经营。现代企业的自有资本与适度负债是经营资本的有机构成,两者相辅相成。没有规范的实收资本,企业的负债是否适度,也难以判断和界定。

(三)提高经营者自身素质。

一般来说,管理者都是风险的反对者,负债经营风险大,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困境。公司经营者要学会在不同环境下采取随机应变的财务策略,把握住投资管理和经营控制能力,注重收益与风险的均衡性、不断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负债经营在利益与风险的二难决策中处于不败之地,取得预期的经营效益

(四)选择合适的负债结构。

债务对企业来讲是一柄双刃利剑,没有负债经营,企业难以较快地发展,但债务结构不良,会使企业的潜在风险大大增强,甚至于毁于一旦。随着市场体系的健全,资本市场也日趋完善,企业举债的渠道和方式呈多样化。目前企业可以通过向银行借款、向资本市场拆借、发行企业债券、职工内部集资和稳妥的商业信用等筹集资金。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应本企业的筹资渠道,采取最经济的方法;举借所需的资金。在实际工作中。为了防范财务风险,企业一般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各渠道筹集的资金,应保持合理的结构,与企业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时间保持一致。

(五)科学管理。

建立资本金管理制度,确保资本金增长性。资本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的负债水平和偿债能力取决于资本金的规模。企业要强化自律机制,克服不顾客观条件盲目"争项目、争投资"的行为,控制非生产性消费,防止资本金增长远不能适应投资扩张速度对资金的需求状况,避免负债规模过大失去必要的约束。因此,提高资本金积累速度,确保以一定比例企业盈利充实资本金,保持其增长性能,是现代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 保持资本结构的调整弹性。资本结构的弹性是指资本结构对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及调整的余地和幅度。保持一定的负债经营比例,一般认为负债筹资方式的调整弹性要高于自有资本筹资的弹性。

(六)营运资金的管理。

企业应存有可以应付一般意外和危机的一定数量的资金,以备紧急情况下,可以随时支付。同时,企业应该对所掌握的资金严格管理,合理运作,企业借入资金的投资方向不同,其产生效益的时间和水平也就不同。一般而言,长期投资产生效益的时间间隔较长,财务风险较大;短期投资产生效益的时间较短,财务风险相对较小。但未来的收益都是预测值,而未来的不确定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为了提高投资效益,保证债务的如约偿还,企业必须加强对营运资金的管理,这也正是企业将偿债压力变为经营动力的基础。

综上所述,负债经营具有利弊两重性,运用得当,收益无穷;运用不好,反而会给企业带来债务危机。因此,企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合理的资金构成,扬长避短,适度举债,适当用债,及时还债,避免可能产生的债务风险。才能发挥负债经营优势,使负债经营不仅利于企业合理配置资源,而且可以使企业从负债经营中获得财务杠杆效益和减税收益。

参考文献:

[1]徐一千. 负债融资、偿债能力与筹资风险分析 [M].上海:上海出版社, 2005

[2]刘娥平.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 [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3

[3]成秉权. 企业财务管理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篇9

【关键词】集团资金池;内部管理;税务风险

资金池(Cash Pooling),字面上看是把资金汇集到一起形成一个像蓄水池一样的储存资金的空间。资金池最早是由跨国公司的财务公司与国际银行联手开发的资金管理模式,以统一调拨集团的全球资金,最大限度地降低集团持有的净头寸。资金池业务主要包括集团旗下成员单位账户余额上划、成员企业日间透支、主动拨付与收款、成员企业之间委托借贷以及成员企业向集团总部的上存、下借分别计息等。

集团公司拥有众多子公司,如何有效应用子公司的闲余资金,统筹分配至资金短缺的子公司,实现集团内资金相互调剂余缺,发挥整体效应。需要进行财务集权管理,统筹财务预算,在资金管理上运用“银行资金池”,采用“收支二条线”管理。

从企业内部管理上看,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组织架构、管理关系

明确集团公司财务中心具有管理职能,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集权管理。

集团成员企业财务上接受两重领导,对资金运作、重大投融资、重要财务决策方面,完全服从集团财务中心的领导。集团财务中心负责下属企业资金收入的归集、资金支出的划拨,统筹资金的内部拆借业务、资金的长短期投资业务;以及集中下属企业财务负责人的任免权和财务预算的审批权。集团成员企业在权限或程序内,实施短期财务规划,保持日常经营管理。

明确管理关系,有助于发挥集团整体效应,围绕集团公司的战略开展财务活动,避免各成员企业受个人领导意志的影响,或受限于财务人员的素质,而开展的盲目投资、随意挪用资金和私设小金库的行为。

2.实行财务预算管理

要实现资金统一归集,收支二条钱,必须实行财务预算管理。

集团成员企业必须统一做好资金预算:按各部门单位或者经济责任主体,预算层层分解;按内容列示采购、工资、税金、日常费用、财务费用等;按资金需求区分现金、银行承兑汇票等;按主体区分自有资金的满足使用及母公司的借款等。

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成本费用开支,降低不确定因素或预算外成本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影响。在资金运用上,成员企业的资金预算,是母公司资金统筹安排的前提。

3.统一财务管理制度

整个集团公司,针对集团成员企业,实行统一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部职责、对资金、资产、收入、成本核算、费用、税收、利润及利润分配、财务报告及披露、财产清查、发票及收据、会计电算化、内部信息ERP等管理模块实行统一规定,集团各成员企业,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必须按财务管理制度执行。

在资金管理制度中,收支两条线操作,规定收入全部归集至母公司、子公司支出按预算划拨、内部资金拆借、资金占用费的结算等方式,收缴子公司的担保权,向外融资权等。

财务管理制度的统一,有利于集团公司统计口径的一致,提高财务处理效率,规避财务风险。

集团企业运用资金池,能够从自身需求及潜在需求,实现以下四方面的需求:(1)发展需求,是企业快速发展,存在全面金融服务需要;(2)资金规划,用闲散资金投资理财,日常周转低成本银行融资;(3)资金集中,建立企业内部资金池,实施企业内部资金统一调度;(4)管控需求,实时了解各家子公司的银行账户的资金信息,预测与分析未来现金流量,为公司高层提供决策依据。

集团公司运用资金池具有积极作用,但资金池的运用,中国税务并没有明确提出“资金池”的概念,企业如不了解相关税务政策,存在税收风险,现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印花税等方面进行探讨。

资金池是银行的中间业务之一。母子公司之间的资金转移,是不同法人实体账户资金的转移。假如说,单纯从资金流上体现运转,区别于贸易作为背景。这种转移是没有贸易作为背景支持,形成公司的借贷关系。但人民银行《贷款通则》第六十一条规定:“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由此集团成员企业之间没有贸易背景之间的资金划转,只能以银行作为中间方,以委托贷款的方式运作。资金池及委托贷款涉及的相关税收政策现予以探讨。

4.企业所得税

集团内部资金池运作,涉及子公司资金归集至母公司而产生的利息收入,或者母公司向子公司拨款而形成的子公司的借款产生的利息支出,须分开核算,不得进行内部抵销与内部轧差结算。

针对利息支出,能否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按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下列利息支出,准予扣除:(二)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因此只要资金池集团内部核定的借款利率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可以在税前扣除。

另依据政策:《财税[2008]121号-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不超过以下规定比例和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计算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发生当期和以后年度扣除。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除符合本通知第二条规定外,其接受关联方债权性投资与其权益性投资比例为:(一)金融企业,为5:1;(二)其他企业,为2:1。

集团内部企业为关联企业,举例,涉及母公司投资子公司金额2500万,而子公司向母公司借款金额达到5000万,在此情况下,债权与权益比为2:1。在不超过5000万的前提下,子公司所产生的利息支出,允许在税前扣除。如超过5000万的借款,则超过部份所产生的利息不得税前列支。

从以上两个税法政策上看,对内部资金结算过程中,利息支出在所得税的税前扣除从利率水平及规模水平上,都有所限定。集团公司一般会采取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方式,来进行内部结算。避免造成企业内部利率定价涉嫌转移定价及资本弱化的嫌疑。

5.营业税

集团资金池结算过程中的利息收入,涉及营业税的范畴。

根据国税函发[1995]156号-关于印发《营业税问题解答(之一)的通知》规定:《营业税税目注释》规定,贷款属于“金融保险业”税目的征收范围,而贷款是指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的行为。根据这一规定,不论金融机构还是其他单位,只要是发生将资金贷与他人使用的行为,均应视为发生贷款行为,按“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

另财税字[2000]7号-关于非金融机构统借统还业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规定:一、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对企业主管部门或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等单位(以下简称

统借方)向金融机构借款后,将所借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包括独立核算单位和非独立核算单位),并按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用于归还金融机构的利息不征收营业税。二、统借方将资金分拨给下属单位,不得按高于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水平向下属单位收取利息,否则,将视为具有从事贷款业务的性质,应对其向下属单位收取的利息全额征收营业税。

另国税发[2002]13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贷款业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一、关于非金融机构统借统还贷款业务征税问题:企业集团或集团内的核心企业(以下简称企业集团)委托企业集团所属财务公司统借统还贷款业务,从财务公司取得的用于归还金融机构的利息不征收营业税;财务公司承担此项统借统还委托贷款业务,从贷款企业收取贷款利息不代扣代缴营业税。以上所称企业集团委托企业集团所属财务公司统借统还业务,是指企业集团从金融机构取得统借统还贷款后,由集团所属财务公司与企业集团或集团内下属企业签订统借统还贷款合同并分拨借款,按支付给金融机构的借款利率向企业集团或集团内下属企业收取用于归还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再转付企业集团,由企业集团统一归还金融机构的业务。

从以上政策看,集团资金池所涉及的利息收入视同为贷款行为,须缴纳营业税。只有在符合统借统还情况下,收取的利息收入不缴纳营业税。比如母公司向银行借款,然后将此项资金发放至各子公司,向子公司收取的利息用于归还借款利息。

6.印花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1988年8月6日国务院令第11号)规定,应税的“借款合同”仅仅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组织和借款人(不包括银行同业拆借)所签订的借款合同”。“其它金融组织”是指除人民银行、各专业银行以外,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领取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书的单位。

而集团内部资金池,涉及集团内部关联单位或者母子公司,所发生的资金往来业务或者订立借款合同,因主体非金融机构,因此彼此之间所签订的借款合同不属于印花税的征税范围,故不需要缴纳印花税。

参考文献:

[1]张红伟,高丽.现代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的利弊分析及其对策[J].新疆财经,2006(5).

[2]王爱群,王洪玖.企业集团财务集中管理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1).

[3]龚慧.集团公司运用“现金池”模式的探讨[J].金融经济,2008(20).

篇10

[关键词]国际收支管理;国际经验;政策建议

一、当前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

发展中国家一般在贸易或经常账户上存在逆差,这种逆差通常用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来弥补,这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状况。但是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情况却不符合这种常态。中国国际收支几乎出现持续的经常账户顺差并伴随净资本的内流(见表1),杨柳勇称之为“超前的”国际收支结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理应成为国外资源净输入国,但却长期保持大量贸易顺差,这意味着中国在把自己的短缺资源借给别人使用。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是缺乏理性的。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我国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顺差所占比重相对较高。从理论上讲,这种超前结构中的经常账户顺差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吸收: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误差和遗漏(借方额)以及储备资产。不同的吸收方式在实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若由金融账户来吸收,那么经常账户取得的顺差主要转化成各种形式的对外投资;若由“误差和遗漏”吸收,那么大部分成了缺乏监控的资本外逃;若顺差变成了储备的增量,那么绝大部分转化为官方的对外短期投资。

表2反映了1993-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与其他账户之间的差额平衡关系。从表2可以看出,1993-2006年中国经常账户的顺差总额不仅没有被金融账户吸收,而且资本与金融账户本身也积累了顺差。两个账户的顺差额,有7.47%被“误差和遗漏”吸收,91.6%转化为储备资产的增量,成了低收益的外国政府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可见,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常账户顺差是一种积累储备资产、应付国际流动性的防御性顺差,而不是真正取得国际投资主动权的顺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在保持经常账户顺差的同时,资本与金融账户总体上也呈现为顺差。在1993-2005年这13年间资本与金融账户顺差占双顺差总额的51.54%。1993-2006年的总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差额分别为6199.7亿美元、-740.8亿美元和-650.7亿美元。因此从差额角度考虑,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额完全来自于直接投资账户的顺差。进一步讲,资本和金融账户的顺差在很大程度上又构成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使之具有借入储备(borrowed reserves)的性质。从表1中1993-2006年近14年的经常项目差额和外汇储备的增加额来看,除1993、1998、1999和2000这4年的经常项目差额大于外汇储备增加额之外,其余9年的外汇储备增加额均远高于经常项目顺差额。这说明我国外汇储备的来源更依赖于资本与金融账户的盈余。

二、持续双顺差下国际收支管理的国际经验

(一)持续双顺差下日本国际收支管理经验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就一直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经常收支、贸易收支顺差大国和海外净资产大国。从经常收支、贸易收支方面看,2000-2006年,其年均国际收支顺差规模为878亿美元,其中2006年顺差规模为957亿美元,顺差占外贸总额的比重为6.6%。由于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的持续顺差,日本外汇储备在80年代前逐渐增加的基础上,90年代后出现了迅速增大的局面,2006年末高达8953亿美元,2007年3月末,日本外汇储备再次刷新历史记录,达到9092亿美元,相当于2000年末的2.52倍。在发达国家中,日本是唯一迅速增加外汇储备的国家,2006年末其外汇储备已占发达国家合计的60%以上,大大高于1990年末12.7%。无论从准备贸易入超的应急性对外支付方面看,还是从准备偿还到期外债方面看,日本都没有迅速增大外汇储备的实际需要。日本迅速增大外汇储备的唯一需要,就是遏制日元升值,而日本银行经年累月地大量买入和囤积美元的结果,就只能导致外汇储备过剩。

为应付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所带来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日本货币管理当局采取了如下措施:

1、利用发展中国家迅速扩大外汇储备的时机,停止大规模买入美元的市场干预。2004年,中国和“四小龙”的外汇储备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603亿美元和1004亿美元,合计增加3607亿美元,约相当于日本银行第一季度美元买入额的213倍多;2005年,中国外汇储备又增加2089亿美元。由于中国和“四小龙”迅速增加的外汇储备足以抬高美元汇率,遏制日元升值的势头,日本银行就及时停止了大规模买入美元的市场操作。今后,只要中国、“四小龙”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继续迅速地增加外汇储备,那么在美元汇率因此稳定乃至出现升值的趋势时,日本银行就有可能逐步采取从小规模到大规模卖出美元的反向市场干预。

2、推动日元国际化进程。从上世纪80年代起,日本就提出了日元国际化的战略课题,而其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进出口贸易按日元结算的比例。欧元诞生以后,日本为把80年代后期出现的美元、日元、马克三足鼎立的趋势发展为现实的美元、日元、欧元三大货币圈,积极推行日元亚洲化战略。在“日元圈”或“亚元圈”建立的过程中,只要日元被东亚各国所接受,在区域内贸易结算中被广泛运用,日本就能逐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从而大幅度地削减过剩的外汇储备。

3、推动东亚经济联合,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根据欧盟的经验,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区域内贸易,乃是推动日元国际化进程,在东亚建立“日元圈”或“亚元圈”的根本途径。为此,日本政府2002年10月制定“日本FTA战略”,2004年12月制定“关于今后推进EPA(经济连携协定)的基本方针”,决定在日新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以韩国、东盟和东盟各国为中心开展东亚自由贸易,最终建立包括中日韩、东盟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在内的东亚自由贸易区。日本还希望在东亚自由贸易区基础上建立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东亚共同体。这样,随着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共同体的发展与建立,日本就可以在提高东亚区域内贸易比重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按日元结算贸易额的比重,减少对美国经济的依赖,削减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

(二)持续双顺差下韩国国际收支管理经验

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接受教训,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速度,鼓励外汇资金流入,努力改善国际收支流动性,注重外汇储备的积累。随着经济复苏,韩国外汇储备稳步增长。2000年8月,韩国全部偿还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

195亿美元贷款。此后,韩国外汇储备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到2007年3月份,韩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2439亿美元,是继日本、中国、中国台湾地区之后第四个2000亿美元以上的外汇储备大户。韩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主要来自于危机后国际收支的不断改善和金融改革带来的外资流入。但是,从2002年开始,韩国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韩元对美元出现较大的升值压力,为了减轻韩元对美元的升值压力,保证出口,韩国央行在汇市不断抛售韩元,购进美元,导致外汇储备不断攀升。

2004年以来,韩国政府针对持续国际收支顺差提出多项方案,并已采取部分措施,缓解国际收支压力。具体措施有:

1、加快推进外汇自由化政策,鼓励资金流出。1998年6月,韩国政府发表《外汇交易自由化方案》,确定了分两阶段实现外汇交易自由化的计划。自2001年1月1日开始进入第二阶段。2002年4月,韩国宣布“外汇市场发展计划”,加快外汇管理自由化进程。2004年以后,随着外汇储备快速增长,韩国政府推出诸多措施,外汇管理更加注重增加资金流出,有效平衡外汇市场的资金流入。2005年6月15日,韩国财政部公布了《搞活海外投资方案》,全面废除企业对海外金融、保险业投资的限制,并大幅放宽企业和个人购买海外不动产的限制。2006年2月底,韩国政府再次推出一系列放松外汇市场管制措施,鼓励企业和居民加大海外投资。具体措施包括银行每月外汇交易头寸占其资本金的比例上限从20%调至30%,个人和私有企业海外投资的种种限制予以取消等。

2、成立外汇投资公司,提高外汇储备效益。2005年7月1日,仿效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成立韩国投资公司(Korea Investment Corp,KIC),并开始运作。该公司的主要职能是提高韩国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并支持韩国成长为亚洲、金融枢纽之一。在成立之初,KIC掌握200亿美元(韩国外汇储备的1/10)的外汇资金,其中170亿美元来自韩国银行,其他30亿美元来自韩国财政部的外汇平准基金。该公司在进行投资业务时,资产的80%-90%将委托给国内外的民间投资机构,余下的10%-20%则由该公司自身进行投资。韩国投资公司管理外汇的投资范围受到限制,不允许进行任何高风险的投资,不能涉及房地产、私有股本和非投资评级的证券,只能投资AAA级别的证券,即主要投向美国国库券以及欧、美、亚地区同评级证券。韩国同时还成立了一个高级别的决策委员会,以决定外汇资产的管理策略,成员包括韩国财长、央行行长以及来自韩国六大金融机构的代表。据韩国央行表示,2007年3月末的外汇储备中,有83.1%投资于证券,16.7%存放在金融机构。

3、支持商业银行与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减轻资本项目顺差压力。韩国央行提出将部分外汇储备提供给本地银行,支持企业海外投资的中长期方案。具体框架:韩国央行通过货币互换的方式将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提供给国内商业银行,即央行将其外汇储备与商业银行手中的韩元资金交换,银行按照LIBOR利率每6个月向央行上缴利息,央行则按照债券的利率向商业银行支付利息。商业银行将这笔美元资金放贷给本国企业,支持他们的海外投资活动。

(三)持续双顺差下新加坡国际收支管理经验

长期以来,新加坡实施出口导向和鼓励吸收外资政策,导致资金过度流入。实际上,通过扩大出口促进经济增长,是亚洲四小龙腾飞和东南亚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新加坡经济恢复与发展仍然主要依靠出口行业带动。根据WTO统计资料,2000年以来,新加坡出口增速整体大于进口增速,导致该国出现长期经常项目顺差。为减轻持续顺差下的国际收支压力,该国积极完善涉外经济政策,促进协调和均衡发展。为此,该国制定并修改了《金融管理局法》和《货币法》,对外汇储备管理设有专门条款,明确货币及外汇政策以稳定汇率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外汇储备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维持新加坡货币汇率的稳定,抑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势头。同时鼓励国内企业和个人进行海外投资,限制国外资金的过度流入,还设立专门机构来具体管理和操作外汇储备,执行政府政策,体现政府意图。新加坡政府于1981年成立了政府投资公司,其目标是以利润为导向,对外汇储备进行长期投资,追求长期的投资回报。其做法是通过6个海外分支机构在世界主要资本市场上对股票、固定资产、货币市场证券、房地产和特殊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

三、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失衡的利弊分析及政策建议

2007年3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猛增至12020亿美元,同比增长37.36%。据分析,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口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内投资环境趋好对国际资金的吸引力的提高等。显然,对于像我国这样的货币非国际化国家,保持较高的外汇储备有利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提高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融资能力,增强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信心。但是,国际收支的持续顺差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

1、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至少将给一国宏观经济造成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带来通货膨胀压力;二是给人民币带来升值压力。外汇储备和国内信贷共同构成一国的货币供给。外汇储备的增加,将直接增加一国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将造成货币供给的大幅增加,这必然会给国内经济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

2、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将不利于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一方面实施“引进来”战略,积极引进外资;另一方面,虽然我国也强调实施“走出去”战略,但是对外投资发展缓慢。这就形成了资本的净流入,并且净流入在不断地增长。而流入的外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把国外的夕阳产业转移到中国,引进的是国外已经处于落后的技术;二是拥有先进技术的外资投资于我国产业,但是外资掌握核心的技术,并且对技术进行垄断。这样,外资一方面控制了我国产业的核心技术,不利于先进技术对我国民族产业的渗透,另一方面由于外资拥有许多优惠的政策,在与我国民族产业的竞争中将处于有利的地位。因此,从长期来看,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将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民族产业的发展。

3、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带来大量的外汇储备将使我国付出诸多机会成本。一方面,外汇储备是一国国际收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外汇储备有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最适度的外汇储备指外汇储备保持在足以弥补短期内国际收支逆差的条件下,维持本币汇率的稳定,并使得外汇储备的潜在损失最小的一个储备水平。大量的外汇储备必然带来较高的代价,即存在较大的机会成本。外汇储备是我国国家资产的一部分,来源于国民储蓄,过大的外汇储备将造成其对国民资产的占用,影响国民储蓄转化为投资;另一方面,我国以较高的利息水平从国外筹集资金的同时,把外汇储备投资于收益率较低的美国国债,这就意味着收入从我

国流失到美国。

因此,借鉴日本、韩国、新加坡国际收支管理经验,考虑到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大国地位,应站在一定的战略高度上积极应对国际收支失衡问题,拓宽视野,更新思路,完善政策,积极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具体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涉外经济政策,抑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在导致我国持续国际收支顺差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增长带动、居民储蓄偏好、内需相对不足等因素政府短期内难以有效调控。但可供选择的政策手段包括:不再将外汇储备增长作为政府的一项政绩;对资源性、污染性商品出口征收出口税,提高出口税率;积极增加进口,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能源、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的进口采取鼓励政策;积极利用WTO规则,进一步合理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政策等。

2、加强货币政策协调,合理引导外汇资金流向。通过制定灵活的短期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引导短期资本流出或流入,进而调节外汇储备增减;开拓外汇储备流出渠道,进一步放松公民将合法财富转移到海外的限制,继续放宽境内居民个人留学、出国、旅游购汇限制;改进结售汇制度,实行自愿结汇,允许各类企业持合法外汇收入;加快培育外汇市场,增加汇率弹性,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最终实现由市场来决定人民币均衡的汇率。

3、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提高储备使用效益。国际直接投资适当对称和协调发展,从长远看是开放经济内外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外国在华直接投资之间长期存在严重不对称的现象,是由于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社会分工地位低、调动和分配国际资源的能力不足、劳动生产率低、竞争能力弱、没有产权优势所决定的。因此,通过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对比分析,中国在国际直接投资政策上必须做出重大调整,变单纯鼓励外商直接投资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与鼓励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重的政策。面对差距,中国企业必须充分利用新方式进行对外国际直接投资。其主要有:合作开发、BOT投资、收购和兼并等,以适应国际化潮流,掌握国际投资的主动权,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