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及应对范文

时间:2023-09-17 15:1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评估及应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评估及应对

篇1

关键词:资金运行 风险评估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43—02

1 资金运行面临的客观环境

目前,我国社会环境和金融体制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总的来看,金融安全发展受到普遍关注,资金运行总体环境有利于安全管理,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经济利益诱惑增大,挪用资金时有发生。随着银行股份制改造、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金融竞争日趋激烈,出现了高利吸储,高息集资等违规操作机构;股市涨、基金热、彩票火等社会环境,使挪用资金问题时有发生。这些直接威胁着部队资金安全。如某单位发生的挪用资金案件,就是受高额回报诱惑,动摇了资金管理人员意志,内外勾结酿成的。

(2)资金支付结算方式增多,安全管控难度加大。资金支付结算,离不开金融机构。目前,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手段的进步,银行支付结算方式不断更新,由传统单一的异地信汇、电汇和同城转账支票结算方式,发展到网上银行、电话银行、银行卡、通存通兑等多种现代支付结算手段,带来时效性的同时,也由于资金支付渠道增多,加大了风险隐患。

(3)市场环境社会矛盾复杂,安全防范措施要求高。当前,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分配机制还不够完善,贫富差距等社会矛盾依然突出,少数人员受利益驱动铤而走险。部队是个消费群体,薪金、津贴发放使用现金数量大、资金存取在途风险仍然存在,需要采取稳固措施防范。如去年邯郸市某农行发生的金库几千万元现金被盗案件,沈阳市几年前发生的运钞车上百万元现金被抢案件等,都说明了资金安全上的高风险。

(4)人员思想教育不到位,防控违纪违法任务重。受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影响,部分人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移,致使贪污腐化成为当前经济社会的突出问题。当前,违规使用大额现金,脱离财务监督;预算管理不规范,开具假发票谋取私利;擅自开设银行账户,私设“小金库”等,这些现实问题,说明防范资金安全风险的任务非常艰巨。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90%以上的职务犯罪都涉及经济问题,这充分说明了加强资金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2 资金运行管理存在的风险

透过资金运行的客观环境分析,我们结合实际和调研,感到在资金管理中和主要环节上存在以下风险。

2.1 资金存储划拨方面

(1)存储信用风险。银行网络系统设计缺陷,易被计算机病毒、网络黑客入侵,盗取资金或密码;或银行规模较小,抵御自然灾害和金融风险能力较弱,资金安全没有保障。

(2)划拨支付风险。资金通过银行划拨,易给个别人提供侵占、挪用资金的机会,同时将资金分散存放于多个账户,会增加管理风险,降低安全系数。

2.2 资金结算支付方面

(1)票据支付风险。银行票据、预留银行印鉴管理不严或丢失,及签发空白或要素不全的票据,易被他人利用,挪用或盗取单位资金。另外,犯罪分子伪造支付结算凭证及出票人签章等诈骗资金。

(2)电子支付风险。电子支付是通过网络实现交易,易造网络攻击,造成资金损失;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不严密,容易操作失误,出现错汇、错划情况,或密码丢失、过于简单,发生资金被盗。

(3)现金支付风险。携带现金外出采购发生丢失和被抢;支付物资采购或劳务服务费用,交易过程没有记载痕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欺诈;不良消费,买东报西或私买公报。

2.3 资金运输保管方面

(1)运输风险。单位取送现金时无专人负责、专车运输,发生现金被劫被抢事件。不注意选择现金运输线路,途经不安全、不稳定区域,易发生现金丢失、损毁或被抢事件。

(2)保管风险。保管设施、场所不安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或存放大额现金,容易发生丢失、被盗事件。内控措施不严密,管理不规范,容易发生监守自盗,造成资金损失。

2.4 人员操作管理方面

(1)决策风险。管理者不掌握政策,财务人员不坚持原则,造成资金使用决策失误,损失资金。如将资金存入户外银行,甚至合资或外资银行,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诈骗或银行倒闭造成损失;违规使用资金进行股票、债券投资或经营性活动,造成资金损失等。

(2)操作风险。安全观念淡薄,工作责任心淡化,简化办事程序,不懂风险防范,不会安全操作,使资金脱离监管制约渠道,资金安全没有保障。

(3)道德风险。资金经管人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偏移,易受利益驱动、不良嗜好驱使,发生贪污、盗窃、挪用单位资金,导致资金损失。

3 资金运行风险的防范措施

针对资金运行存在的风险,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防范,确保资金管理安全不出问题。

3.1 健全制度,严密内部管控措施

(1)计划控制。资金拨付,严格依据供应标准和实力,制订拨款计划,严禁计划外拨款。经费开支,严格依据年度分项预算审查,无分项预算或与分项预算不符的不予保障资金。

(2)岗位分责。落实会计和出纳岗位分离制度。按规定编配会计和出纳人员,严格实行岗位责任管理,不得相互兼管或代替。

(3)分管制约。账目分管,会计管核算,负责凭证审核、编制,核对账目;出纳管日记账,负责凭证复核、付款结算,管理存款现金。财务印鉴和票据分管,电子支付操作卡和授权卡分管。

(4)程序控制。资金划拨、预借、结算审核支付,定期存款、现金提取履行审批程序,库存现金严格限额控制,“三铁一器”齐全到位。

(5)检查监督。不定期抽查资金业务,通报结果,纠正问题,表彰先进,保证程序合规、手续齐全、运行安全。

3.2 创新机制,筑牢内外管控屏障

(1)建立政策指导协调机制。与银行协作加强政策指导,在资金保障和安全管控上,制定单位与银行双向监控资金管理办法,实行公务卡支付结算管理办法,强化资金支付安全预警管理。

(2)建立双向监控机制。与开户银行签订双向监控协议,限额控制大额资金支付和现金提取,防止违规违纪危及资金安全;委托银行工资、代办储蓄,减少现金支付,防止劫盗案件发生;协调银行安装提款机、缴费机,方便取款缴费。

(3)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协作银行开发资金支付安全预警系统,随时监控部队账户大额资金流向流量,及时发现和处置疑点问题,消除危及资金安全的各种隐患。

(4)建立公务卡结算机制。规范单位卡使用范围、申领程序、运行模式、业务核算和风险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现金和支票结算,堵塞漏洞。

3.3 建强队伍,营造安全管控环境

(1)严格人员选用。从事会计和出纳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严禁无证上岗和聘用临时工。加强财务人员经常性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重点了解和掌握思想状况、职业操守、业余爱好,发现不良嗜好的及时调离资金经管岗位。

篇2

关键词:电网;规划设计;风险评估;应用

引言

电力部门通过扩大电网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对电的需求。但由于电网造成的安全问题较多,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规划电网时需要加强对风险的评估,从而预防电网事故。

1电网规划设计中的风险概述

电网规划设计中风险的种类包括技术风险、政策风险和管理风险等。技术人员需要根据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识别风险,再按照不同的风险类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预防风险。电网风险具有以下特点,风险评估要严格根据这些特点开展工作,使风险造成的恶劣影响降到最低。(1)风险的不确定性,即电网规划设计的风险在发生时间、危害程度和发生地点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造成风险不确定性的原因是人们对风险的认识受到限制,因此很难预测和控制风险。(2)风险控制有可预测性。风险是对某种规律的展现,对于风险的预防可以通过概率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等预测风险造成的后果。技术人员根据相关信息可以控制风险,降低风险的发生率。(3)电网风险具有客观性。风险的客观性指风险贯穿在电网规划设计的全过程,风险不会由于人的主观意志发生改变。技术人员必须遵循可行性、科学性、发展性等原则,提高风险评估质量。

2电网规划设计中风险评估涉及的内容

2.1单线单变风险评估在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单线单变风险评估的应用范围非常广。例如,技术人员对某地主接线路图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其线路连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发生风险的几率非常大。由于保线和小水电源是相互连接的统一体,假如220kV的保线跳闸,小水电源形成孤立系统的可能性较大。在评估风险方面,电网安全系统相关工作人员已经对这种评估方法的缺陷有了正确认识,加入自动装置,电网线路就会形成二次回路,能够降低电网事故发生率。2.2负荷风险评估在电网运行中,导致出现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超负荷的荷载,即荷载的压力超过了设备自身具有的承载能力。例如,在运输电力时,线路的运输功率大于变压器的容量上限,输电线路电流增大,使导线发热量增大,线路在长时间发热的情况下,运行强度会降低,并伴随熔断等现象;供电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经常会出现超负荷运行的情况,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会对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害。所以,技术人员在评估风险时要认真评估配电网荷载,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估变压器。2.3工作人员技能评估人员操作存在误区,也会导致出现不安全事故。人员评估主要是对工作人员技能的分析和考察,考察其是否能正确使用线路,是否能熟练掌握电力设备等。2.4外在因素评估外部因素也会对电网的设计规划产生影响。技术人员在实施电网规划时,要科学评估电网设置的地址,火山、地震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不能作为电网站点的选址区域,应该选择自然条件良好,灾害发生率低的地区建立站点。

3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电网规划设计过程中的风险评估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风险指标可以反映电网运行状态及抗干扰性能是否正常。建立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需要判断风险属于技术风险、政策风险或其他类型的风险,在此基础上建立事件驱动型风险指标和越限驱动型风险指标,形成完整的指标体系。越限驱动指标体系主要是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衡量,主要包括电网能源供给风险、电网运行状态风险、电网设备生产管理风险、电网二次系统风险和气象环境风险等,反映各类风险影响电网的稳定程度。事件驱动型风险指标对线路强迫停运等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衡量,主要包括动态风险指标和静态风险指标。

4建立风险评估模型

在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时要对影响电网运行的因素和可能产生的危害进行综合考虑,公式为:R=max(RhRp)式中,Rp为风险概率值;Rh为风险危害值。风险评估实际上是计算项目投产前后电网风险值的变化状况,整个过程分三步:风险危害值的评估,风险概率值的评估和电网风险降低值的计算。

5风险评估方法

5.1风险因素分析法风险因素分析法是分析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从而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首先要对风险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再对风险转化条件进行准确识别,对风险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估计,对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准确区分风险种类。风险因素分析法分析的对象包括设计输电线路、变电站选址和嘈杂噪音等因素。设计人员在设计输电线路时要综合考虑线路的周围环境,减小外力的影响。5.2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属于多目标分析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克服了定量分析的局限性。多层次分析法针对的是电网运行中的各种危险因素,能够提升规划设计效果。5.3基线评估法基线评估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周期短、资源少和操作简单等。如果电网结构有相似的环境和相似的安全需求,最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之一就是基线评估。在规划和设计电网过程中,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案,科学评估电网结构中的风险,并详细评估特定系统的风险。6风险评估案例技术人员通过风险评估功能模块可以计算并绘制出电压越限风险曲线。湖南电网某日上午9:40之前的越限风险示意图如图1所示,可见越限风险有较大的波动,其中有一个时间段已经超过了预警限制,需要技术人员进行调节。

参考文献

[1]阎继超.电网规划设计中的风险评估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14):98

[2]饶化龙.电网规划设计中的风险评估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8):189

篇3

关键词:运行类手册 风险评估 安全对策 客户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108-03

运行类手册作为民用飞机技术出版物中重要的一类文件,为产品实现、使用、运营提供指南[1]。它不仅是飞机产品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保证飞机正常安全运营的重要技术保障。而内容完善、无安全隐患且质量优良的飞机技术出版物,不仅能提高运营效率,减少停场时间,保证持续适航和飞行安全,显著提高用户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直接或间接提高飞机的市场形象和制造商的声誉[2-3]。反之,如若手册中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无疑会给航空公司等用户带来经济损失,同时也会给主制造商带来声誉影响,严重的还会带来市场丢失等重大损失。

为避免在投入运营的飞行运行类手册中出现安全隐患,就有必要对主制造商的运行类手册进行运营风险评估,确保飞机和手册满足持续适航要求。建立手册的风险评估体系,无论是从适航规章要求角度,还是从保证飞机安全运行角度,都是迫在眉睫的要求。然而,现阶段我国民航风险管理大多集中在民航企业运行风险或项目风险管理方面,从民用飞机运行类手册投入运营角度进行风险评估仍处于空白状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该文从民用飞机运行安全性角度对手册投入运营风险事件开展评估流程和方法研究。

1 开展风险评估的背景

目前,我国的航空器设计制造行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新支线飞机分别于2014年12月取得型号合格证和2015年11月取得机型的型别等级测试(T5)资格,可以开始批量真正交付用户商业运营了。这是我国第一款完全按照CAAC和FAA标准审定的喷气式涡扇支线飞机,作为主制造商的中国商飞公司也是第一次交付用户运营。

考虑到随飞机一起交付的运行类手册,不仅是一种需要保证其质量的产品,同时它也是飞机交付运营后全寿命周期内的飞机使用说明书,是运营公司和运营人以及飞行机组和航务、乘务等赖以开展飞行运行和操作使用的基本依据文件。运行类手册中的限制、数据、性能程序等将在实际运行环境下,面临在不确定场合、不确定时间、不确定任务等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各种运行条件情况的实际运用,必然会碰到很多不确定的风险,而风险一旦酿成事故征候或是事故,无论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应的后果都将十分严重,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商飞作为承担民机事业中大飞机梦和作为国内第一家民机主制造商所不能简单承受的,必须提前谋划和预防。

为防止出现交付的手册安全不可用或存在安全隐患,就必须开展相应的风险评估,因为只有完善的风险评估才能在避免事故发生、提高民用飞机的安全性和改进飞机设计、提升其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预防和改进的重要作用[4]。

2 开展风险评估的目的

为了保障交付给客户的飞机的安全运营,要求主制造商必须同步提供内容准确、可正确理解和具备可操作性的上述运行文件(手册)。

对运行类手册投入运营后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以确认哪些风险点是我们可以接受的,哪些可以暂时忽略,哪些又是我们不可接受的,对于不可接受的风险点,我们必须改进完善,哪些是手册要完善的,哪些是设计改进后手册再跟进完善,哪些是总装制造需要改进的,哪些是试飞调试需要改进的,哪些是需要重点培训的,哪些需要构型改进后落实等。因风险涉及航空公司的多部门,多人员,多事件:如程序的使用,手册内容对安全的影响,对飞机的延误,签派的影响,以及对使用人员的影响。

对运行类手册投入营运进行风险评估,其目的就是降低营运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减少失误和事故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我们迫切需要对运行类手册在营运系统中的方方面面进行风险评估,找出手册在整个民用航空公司运行系统中在使用手册时存在的不足和运行风险点,进而采取相应有效的应对措施。

3 建议的风险识别方法

风险识别是对事件信息进行观察、描述、分类和记录的过程。只有辨识事件的风险点之后,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并合理的制定风险控制措施[4]。

对于运行类手册,建议风险评估人员,完全站在运行类手册使用方的角度开展风险识别工作,以形成风险点清单,并确认现有手册中存在的风险点。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开展风险识别需要的是有特别专业的运行人员进行评估,如资深机长对飞行操作手册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运控签派专家对性能和签派类手册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资深乘务长对乘务类手册进行评估。

该文探讨建议的风险识别方法主要内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资深专家通过其丰富的运行经验,类比航空公司在使用运行类手册中的各个环节,可以很容易发现现有手册中投入营运后的主要风险和后果的严重性,对之进行记录,并形成风险清单表。另外,运控专家需要与手册编辑人员和飞机设计人员一起,将从手册投入营运的众多风险中寻找对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风险,并全面考虑经济性因素,在众多重要风险中寻找有实际降低价值的风险。其次,在对手册投入营运风险进行认知和量化的基础上,对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对每种风险进行后果和几率分析,得出事故的损失值;同时确定手册影响运营风险的分布,并识别和评估影响风险水平的因素,最终集中注意力在高风险区和影响风险水平的主要因素上。最后的工作是选取合理的方案。在降低风险的建议方案中,选出经济上、技术上最合理的方案执行。

因受篇幅和人员能力所限,该文仅对涉及运行安全和操作影响的风险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4 识别现有手册中风险点

对运行类手册开展投入运营风险评估,识别现有手册中的风险点,主要针对各类从运行专业角度发现的意见和建议开展R别工作,看发现问题的内容是否满足适航条款和安全运行要求。

该文以新支线飞机飞行标准委员会(FSB)在第一次开展T5测试期间发现的运行类手册问题以及在为期一年的全国航线演示飞行(完全模拟真实的航空公司航线运营)中发现的问题为例,来说明如何识别现有手册中的风险点。

运行类手册按照实际的使用场景和实际用途,主要分为以下三类:基本限制和信息类手册,如飞机飞行手册(AFM);运行操作类手册,如飞行机组操作手册(FCOM);放行签派性能类手册,如放飞偏离指南(DDG)。这里紧密结合本职工作对新支线飞机FCOM手册的风险点开展识别。

FCOM手册主要由手册使用说明、飞机系统描述、系统限制、操作程序、性能数据等组成。其中操作程序又分为应急程序、非正常程序、补充程序、正常程序等。通过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的初步风险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手册内容严重性和发生可能性的风险评估结果为“高(5)”、“中(3)”、“低(1)”等词语定义的风险事件。通过定性或定量的风险分析方法,来确定事件的后果严重程度与几率大小,再考虑相关的控制措施及其有效的执行过程。进行手册事件风险分析时,根据触发的手册问题风险点辨识结果,充分考虑手册问题本身及其引发因素可能导致的后果和发生几率。通过对手册的运行环境进行风险分析,可以全面了解触发手册的风险点事件的大小,确定风险等级,为运行类手册进一步完善提供信息。鉴于手册风险评估工作的开展是一个长期持续迭代的过程,该文在此仅概述说明识别过程和方法以及样例评估结果。详见图1FCOM手册评估风险矩阵表。

从图1风险矩阵中评价指数为1~4,表示目前可接受的风险较小;评价指数为5~12,不希望有但可容忍的风险,需采取措施消除潜在的风险或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度;评价指数为15~25,为不可接受的风险。对于FCOM手册来说,目前虽没有不可接受的风险事件,处于白色区域的是①②③④⑤⑩,从评价指数可以看出,即使出现该类手册风险事件,仍是可以接受的风险,不会对飞机本身以及主制造商的声誉造成大的影响;同时处于灰色区域的有⑥⑧⑨,分别对应应急程序、正常程序、补充程序,这些风险事件虽不希望有但可容忍,后续仍需采取措施以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度;但处于红色范围的仍有⑦非正常程序,说明非正常程序造成的风险事件仍需要采取积极措施以消除潜在的风险,以防止对飞机本身以及主制造商的声誉造成大的影响。

5 应对之策

针对现有运行类手册中识别的各类风险点问题,应结合机型设计现状,从是否修订飞机设计理念和相应技术规范,以及手册风险点对运行和飞行操纵的影响,以及补偿措施,同类机型的对比分析,后续完善方案制定等方面入手。

同时,针对风险点同步开展调研航空公司在使用运行类手册中的各个环节,并收集和依靠各种统计资料,分析运行类手册投入营运后的主要风险和后果的严重性,对之进行筛选。从手册投入营运的众多风险中寻找对安全有重大影响的风险。并考虑经济性因素,在众多重要风险中寻找有实际降低风险的价值。在对手册投入营运风险进行认知和量化的基础上,对各种风险进行评估,对每种风险进行后果和几率分析,得出事故的损失值;同时确定手册影响运营风险的分布,并识别和评估影响风险水平的因素,最终集中注意力在高风险区和影响风险水平的主要因素上。最后选取合理的方案。在降低风险的建议方案中,选出经济上、技术上最合理的方案执行。具体的应对方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对于设计原因导致的使用运行类手册会有风险点,建议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开展优化设计或更改设计,当然考虑到必要措施的迫切性以及开发更有效措施的复杂性,在不同的阶段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例如,在开发更有效的风险点消除方法时,先在手册中制定一些警告性、提示性的控制措施可能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运行类手册本身的原因导致的风险点,建议的风险控制措施是重新评估和更新手册编制规定和样式开发流程,确认手册本身的内容满足运行实际需求和适航运行要求。例如飞机实际运行时会使用RVSM,应确保手册中包含此类相关的内容,以满足用户运行需求。

使用原因导致的风险点,建议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加强手册使用的培训和机型训练[5]。一般建议除正常的机型学习时的手册使用培训外,还应在手册随机交付时再次加强该机型的运行类手册使用培训。

总之,选择和设计风险控制措施的过程应以结构化的方式进行。对运行类手册来说,风险控制措施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从设计角度考虑尽可能消除涉及安全的隐患;在设计不完善前可在手册中增加关于风险点的警告、通告或提示;为避开风险点或降低相关风险可能性或严重性而开展手册操作程序修订;为避开风险点或降低相关风险可能性而进行相应内容的培训。

6 结语

随着新支线飞机交付运营的持续开展,相信该项目的研究探能有效提高运行类手册在民机运行方面的保障能力,能够减低甚至消除手册使用中的风险带给企业和社会的影响,形成对民机运营的有力支持,提高客户对飞机的市场接受度,为保障民机安全、经济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冀希望运行类手册在首家用户或航空公司顺利运营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佟宇.民用飞机运行类手册编写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35):32-35.

[2] 梁娟.民机技术文件质量评价的研究[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12(3):24-28.

[3] 贝亮.技术出版物质量评价机制的建立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4(29):243-246.

篇4

【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医院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其实施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防范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警惕性,加强医患沟通,有效防范因此引发的医疗纠纷事件。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防范

Experience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Risk Assessment and Prevention Measures/WANG Xiaorong,QIU Yonggui,ZHAO Jianmei,et al.//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2015,22(1):32-34

AbstractVenous thromboembolism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non-expected hospital death. Through the risk assessment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the awareness of medical staff was improved, 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was strengthened, and the medical dispute caused by deaths of it was effectively prevented.

Key wordsVenous Thromboembolism; Risk Assessment; Prev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Jiangsu,226001,China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栓塞症(Deep Venous Thromboembolism,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在住院患者中并不少见,是医院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易形成严重的医患纠纷,已成为医院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问题。

1实施背景

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有其易患因素,易患因素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患者相关性危险因子(持久存在);另一种是环境相关性危险因子(临时存在)。根据血栓形成机制,血栓形成3要素:血流停滞、血液高凝性、血管内皮损伤等。通过对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干预可减少静脉血栓形成。为此,我国多个临床专业针对VTE的防治,制订了《肺血栓栓塞症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国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建议》、《肿瘤患者深静脉血栓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等。2011年12月,原国家卫生部颁布了《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将DVT和PTE纳入手术并发症类指标中。并指出,院内VTE防治工作要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要求三级医院应有能力评估大型手术及高危手术VTE的发生风险,采取VTE预防常规措施,以降低PTE、DVT的发生率与死亡率。同时,要将VTE预防与管理提高到医院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及患者安全管理高度[1]。这些均为医院实施VTE风险评估与防范措施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在多起重大死亡医疗纠纷事件中,有些通过尸体解剖明确为VTE,有些尽管没有进行尸体解剖,但是临床症状高度怀疑为VTE,因此在医院非预期死亡而形成医疗纠纷[2-3]。为了尽可能避免医疗纠纷,必须提高医务人员对VTE的认识,努力减少患者因VTE死亡。

2主要做法

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涉及医疗管理与多个临床科室,需要统筹医院资源,各学科相互沟通,提高VTE防治综合实力。为此,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实施VTE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如下。

2.1将VTE防治与管理纳入综合考核工作

2013年初,医院将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与管理作为专项工作,制定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规范与实施方案》,并组建了由多学科成员参加的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专家组,将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科室考核体系。

2.2医院举办多种形式的VTE知识培训

2013年,医院邀请了3名专家进行VTE防治知识培训。同时,院内VTE防治专家、成员分别听取全院范围、科室范围的VTE防治知识讲座。

2.3将VTE风险评估作为住院患者的常态化工作

对全院各临床科室的住院病人均要求进行VTE风险评估,住院病人至少有1次VTE风险评估,尤其是骨科、普外科、妇产科、肿瘤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等。结合科室特点,对具有VTE高危因素的住院患者动态评估VTE风险和出血风险,风险评估应贯穿医疗全过程。由医生在住院患者的VTE风险评估表中相应项目前打钩确认。如图1所示。

2.4制定住院患者VTE风险预防措施

住院患者的VTE风险评估表中明确了相应预防VTE措施,医生在对住院病人进行VTE风险评估时确认所采取的措施。如图2所示。

3体会

对住院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与防范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住院患者常由于其它疾病住院,而并发VTE是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有相当部分住院患者在发生VTE之前的症状极少,极易被医务人员忽视。通过对患者存在的VTE危险因素收集和整理,督促医务人员对VTE危险因素评估,提醒医务人员采取相应预防措施,能够起到预警后尽早干预的作用。

将VTE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作为医疗注意事项。在以往很多死亡医疗纠纷中,医务人员在出现VTE之后才意识到患者其实在之前就存在危险因素或者症状,只是当时没有意识到。因此,要让医生对住院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医务人员在住院患者整个住院过程中,须时刻注意VTE的风险与防范,这种理念的转变具有里程碑意义。

VTE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应重视辅助科室及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医院对辅助科室、护理人员进行VTE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培训,护理部还专门邀请外院护理专家进行VTE防治培训。针对辅助科室对住院患者进行检查,比如D二聚体等相关检查,试行通过在电子病历系统设定相应参数,提醒医生对住院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

医务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进行VTE风险及防范措施宣教的意识有所提高。VTE一旦发生即具有严重后果,同时VTE预防本身也可能带来一定风险,应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教育与病情告知。如住院患者常存在发生DVT-PTE甚至死亡的风险,也可能由此引起血栓栓塞后综合征、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或复发性VTE而致残等。另外,VTE预防措施也存在一些不可预期的风险,如皮下出血和淤血,手术部位和切口出血,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脑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甚至导致死亡等。即使在有效的药物和物理预防情况下,仍不能完全杜绝VTE的发生[4]。

医务人员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属对VTE风险及防范措施的自主选择决定权。在未取得患方同意的情况下,不能自行决定对患者采取一些可能存在风险的VTE防范措施。患者意愿和倾向对于抗栓治疗和健康状态在个体间表现出显著差异[5]。同时,VTE风险评估及防范措施中的一些检查、防范措施所产生的费用需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尽可能避免过度医疗、过度检查。在当前医疗环境、医疗纠纷事件评价机制中,VTE发生后,评论为何不采取相应检查及预防措施的批评意见较多。因此,为了预防VTE而对住院患者进行相应预防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医务人员还要尽可能掌握并接受相应检查和预防措施的指证。

总之,VTE是需要医务人员积极预防的一种疾病,尽管不能完全杜绝其发生,但是在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将会在医院VTE防治中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构建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和管理体系[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1):28-31.

[2]方义湖,张可丽,于海胜,等.202例医疗纠纷的病理尸检的回顾分析[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2(4):456-460.

[3]王杰,黄映康,汪元和,等.医疗纠纷死亡415例法医尸检与临床病理分析[J].贵州医药,2013,37(7):628-630.

[4]中华医学会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委员会. 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92(40):2816-2819.

[5]翟振国,王辰,美国新版《抗栓治疗与血栓预防指南》评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5):336-338.

通信作者:

倪松石: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

E-mail:1320188200@qq.com

收稿日期:2014-05-16

修回日期:2014-07-25

责任编辑:张盼盼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后,对于风险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

风险评估的主要任务包括:识别评估对象面临的各种风险;评估风险概率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确定组织承受风险的能力;确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等级;推荐风险消减对策。

篇5

关键词:风险导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125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法治意识的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行政风险、法律风险和廉政风险日益增加。近年来,中央反腐败力度持续加大,对于行政权力运行的管控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建立起风险导向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减少自由裁量权和寻租空间,树起拒腐防变的高压线,有效避免权力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一、风险导向内控体系相关概念

风险导向内部控制是针对单位内部可控风险的有效防范体系,它以风险识别、评估和分析为基础,通过综合运用多种内部控制方法,对潜在风险进行防控,促进单位实现管理目标。与传统的内部控制相比,风险导向内部控制通过强化内部流程控制,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滥用,在提升单位内部治理水平的同时有效预防腐败。

行政事业单位风险按照来源不同,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按照性质不同,分为制度流程风险和廉政风险;按照等级不同,分为一般风险、中等风险和重大风险。

二、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关键点

(一)关键业务。单位的经济业务包括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项目建设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内部控制应当根据单位实际,在覆盖所有业务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关键业务的管控,有针对性地制定专项内部控制办法,强化对核心权力的制约。

(二)关键环节。内部控制应当抓住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的环节和控制节点,不是关注所有细小环节。从关键环节入手,设置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通过流程再造,减少可能干扰业务流程管控的人为因素,实现管理控制的程序化和常态化。

(三)关键岗位。对涉及经济业务活动的相关岗位,必须依职定岗、分岗定权、权责明确,杜绝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对重点领域的关键岗位,应当健全岗位设置、规范岗位管理、加强岗位胜任能力评估,通过干部交流和定期轮岗,有效制约权力运行。

三、风险导向内控体系的构建

(一)风险评估及分析。单位应当指定具体的部门牵头风险评估工作,严格规范程序,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在全面系统地收集相关信息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单位内部管理、各项业务活动进行风险评估,重点聚焦关键业务和关键环节,准确识别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并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风险重要性水平,确定风险分级及相应责任主体。

(二)风险控制及监督。单位应当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综合运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针对梳理出的每一个风险点,提出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特别要关注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避免因个人风险偏好带来损失。同时,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内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建立内控制度体系。建章立制是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任务,必须首先针对每类业务活动建立内部管理制度。在单位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对单位业务活动内部管理制度进行评估优化及整理汇编,确保各项制度能够为控制设计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将风险评估、分析的结果,以及设计的具体控制措施,形成专门的内控办法,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规范单位业务活动流程。

(四)优化与提升。内部控制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具体运行过程中,结合实际操作及经济业务活动的变化,不断地改进、提升,以利于内部控制真正地有效实施。同时,积极研发和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通过信息系统固化单位业务活动流程,在信息平台中构建控制、监督等功能模块,做到过程留痕、责任可追溯,确保关键控制行之有效。

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信息与沟通

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5个方面,贯穿企业管理的整个流程。为确保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企业必须从总体上透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充分了解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才能提早预防和及时控制各种弊端和错误,明确和规范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行为,提高管理效率。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内部控制环境欠佳,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

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效果,由于部分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控制环境失衡、经营管理存在诸多漏洞。

1.缺乏有效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由于企业没有理顺组织结构,普遍存在机构设置过多、管理层级过长等问题,忽视横向部门间的相互协调,导致横向部门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在公司组织结构设计上,没有明确界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限和责任,内部责任分配不当,缺乏对权力的监督,企业内部不同岗位及不同人员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牵制,导致内部控制环境的失衡。

2.沟通渠道不畅通,信息传递不及时

由于存在布局分散化、决策多层化等特点,部分企业内部各部门间未形成畅通的信息收集、报告和反馈机制,风险来临时,企业各部门的沟通受阻,相关部门无法进行有效协调,进而引起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无法及时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并提出正确的应对措施,给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带来更大挑战。

(二)风险意识不强,内部控制执行不力

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制度本身缺乏正确认识,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相关内容不够合理,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

1.未能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本质

部分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缺乏准确定位,常常用内部管理制度来取代内部控制制度。由于管理者不能清晰而明确地制定控制目标,使得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内部控制仍停留在业务流程上。

2.风险评估及控制手段不到位

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部分企业风险评估意识淡薄,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及风险预警机制,对风险缺乏正确的评估,给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加强风险控制带来了诸多困难。

3.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

目前,部分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内容上片面、零散,仅限于会计和审计,总体上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往往忽略了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综合风险因素,导致企业目标设定过于空洞,不能达到全面、有效监控的效果;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注重对企业业务环节的控制及事后的监督检查控制,即往往偏重事后控制,导致内部控制成本较高、收效甚微。

(三)对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不力

监督检查是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保证,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部分企业缺乏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难以衡量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健全性和有效性。

1.内部审计失效,内部监督力度不够

部分企业的内部监控制度未能形成体系,各职能部门之间、各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监督,使许多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缺乏自身应有的权威性;加之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所限,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业务以财务审计为主,较少触及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内部审计普遍存在职能单一、业务狭窄等问题,制约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

2.内部控制考核缺乏力度

由于我国部分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标准与要求不统一,致使企业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严重的形式化问题,部分企业未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即使已建立了考核制度,大多数深度和广度不够,没有将内部控制考核结果纳入到企业人员的业绩考核中。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措施

企业应从内部控制的构成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缺陷,从薄弱环节着手,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进一步扩展信息沟通渠道

1.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

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有效实施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企业应通过完善董事会的功能和设置、强化监事会对财务的监督、建立股东对经营管理者的约束,进一步明确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和经理层的职责,使决策系统和监督系统之间实现有效制衡;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与权责分配体系,加强内部各部门间的相互协作,以便尽快形成监管合力,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对企业的人、财、物进行有效控制、管理和使用。

2.扩展信息渠道,加强信息沟通

为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企业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建立广泛的、涵盖企业全部重要活动的信息与沟通系统,以便积极获取发展所需的各类信息,同时保证信息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有序流动,以及时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中出现的问题。

(二)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内控体系

1.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观”

企业相关部门应加强内部控制宣传力度,注意内部控制文化建设,使上下各级均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观”,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带头严格执行,通过不定期地组织企业相关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员工自觉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识、业务素质和风险控制意识,从思想层面影响和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

2.完善风险评估及控制手段

企业应重视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把风险管理融入到业务流程中去,通过建立动态的内部控制机制。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管理的特点设定合理的内部控制目标,从整体上掌握风险的相关信息,通过列出可能面临的所有风险,在深入分析各项风险内部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组织结构、职责分工特点,将风险控制目标层层分解,以便有效评价风险;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风险评估方法,通过综合利用定性、定量等风险分析方法,不断提高与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范;企业在应对风险的过程中,管理层与员工均应强化自身风险意识,通过参加相关培训,全方位、多层次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3.不断扩大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涉及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需要企业各环节的共同协调,企业应在立足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充分考虑企业风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下,综合考虑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突破传统会计与审计工作的范畴,不断扩大内部控制的监控范围和工作内容,通过整合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功能,争取在监控过程中实现制度监控和专职监控的有机结合,保证将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具体环节上。

(三)加强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力度

1.加强内部审计,强化对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

企业必须重视和强化内部审计工作,进一步科学设置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范围和审计人员职责。通过设置由直接受董事会或总经理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内部审计人员,推进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共同审计的模式,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审计,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予以恰当的监督,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执行,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2.完善内部控制考核评价机制

企业应通过设立独立的内部控制监评机构,制定并执行完善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通过定期或不定期抽查相关业务部门的内部控制实施情况,及时了解、跟踪不同岗位、不同层次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健全性和有效性,以此作为企业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的依据;同时,应及时将内控评价及改进建议以评价报告的形式反馈给企业管理层及管理部门,改变监督不及时、不到位的状况,贯彻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程控制的原则,促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得到完善。

3.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应与内部控制评价结果紧密联系,通过建立有效的指标考核制度和薪酬制度,将薪酬管理与内部控制考核管理相结合,即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处罚。企业尤其应对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为其提供更灵活的激励,通过建立股票期权制度、年薪制度等方式,把管理者的短期行为长期化,使其更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应建立合理的员工薪酬制度和晋升制度,督促企业员工严格遵守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内控制度、内控责任层层落实至各单位、各岗位、各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在工作中遵循内控制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晓彤.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天津经济,2009(10).

[2]陈汉珍.企业内部控制探讨[J].商业经济,2009(11).

篇7

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企业的长期、快速发展以及风险控制防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五个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下面就从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来分析企业的内控风险防范: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海尔公司在内控环境建设方面就做得很好。海尔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在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在董事会下又设置了战略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四个专业委员会,除战略委员会外,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部由独立董事担任。海尔公司的审计部直接通过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同时通过弘扬“海尔文化”和实行“个人事业承诺”的人事机制,提高员工素质,强化风险意识。

由此可见,每一个优秀的企业都应拥有足够良好的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因素构建的基础,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也是其他一切要素的核心,决定了其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作用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好的控制环境,再好的内控制度都将流于形式,一切内控措施都是空谈。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开展风险评估,应当准确识别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相应的风险承受度。

史玉柱和他的“巨人科技大厦”正是巨人集团在风险评估控制方面失败的例子。1994年,史玉柱拟建的“巨人科技大厦”投资预算从2亿元涨到12亿元,由于史玉柱不愿依靠银行信贷的“零负债”经营理念,工程资金完全依靠自有资金以及大厦楼花销售款,这时巨人集团的债务结构已经处于非常不合理的状态。但由于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史玉柱个人的风险偏好给企业经营带来了重大损失。当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时,巨人集团没有进行仔细的风险分析,结合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确定正确的风险应对策略,反而将生物工程的流动资金抽出,投入巨人大厦的建筑工程,最终导致整个巨人集团资金链断裂。

由此可见,只有充分评估企业可能面临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确定合理可行的风险应对策略,才能将企业经营风险降到可以控制的最低水平。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

宝钢集团在销售与收款环节的内部控制程序充分体现了控制活动对企业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职务分离、业务流程控制、财务结算控制等三个方面。第一方面职务分离:产品销售主要由销售部统一管理,财务结算由财会处负责,内部检查由审计处负责。第二方面业务流程控制:包括销售政策制定控制、客户信用控制、合同签订控制、发货控制。第三方面财务结算控制:通过公司“9672销售收款和发票结算两个子系统”完成,设立资金综合管理、结算管理、会计管理三类岗位,对收款、发票结算、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四类业务流程进行全方位的财务控制。宝钢集团通过以上内控措施实现了销售与收款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并最终促成公司销售目标的实现。

可见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阶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及程序,是实施内部控制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的具体方式,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保证。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三鹿“毒奶粉”事件的扩大正是因为信息沟通不畅,信息收集传递迟缓造成的恶果。2008年6月份,三鹿集团已发现奶粉中非蛋白氮含量异常,后确定其产品中含有三聚氰胺,可是直到2008年8月2日,三鹿集团才向石家庄市政府做了报告。在2008年6月至8月这几个月中,三鹿集团未向石家庄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也未采取积极补救措施, 信息与沟通不及时、不全面的最终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直至触犯法律。如果三鹿集团能根据有关信息反映的风险情况,及时作出正确的风险评估,制定合理的风险应对策略,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巨大的经营风险也许就能防范和减轻了。

可见信息与沟通作为内部控制基本要素之一,在内部控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内部控制的其他要素提供了信息支撑,并把其他要素有机的联系起来。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同时及时加以改进。

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11家,以及华源股份、华源发展、华源制药、上海医药和双鹤药业等一批上市公司,曾经是中国最大的医药企业集团和纺织企业集团。可是,由于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混乱,内部控制薄弱,部分下属子公司受到管理层的驱使,为达到融资和完成考核指标等目的,大量采用虚计收入、少计费用、不良资产巨额挂账等手段蓄意进行会计造假,导致报表虚盈实亏,会计信息严重失真。2005年,由于贷款偿还逾期,华源集团遭遇了上海银行、浦发银行等十几家机构的诉讼,从而全面引发华源集团的信用危机。分析华源集团的失败,其内部监督的缺陷和失效是一个重要原因。

大部分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由于当时认识的局限或者考虑不周等原因,设计出的内部控制不可能完美无缺;在内部控制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或由于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理解上的差异,也可能使内部控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内部控制实际运行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需要对内部控制运行情况实施必要的监督检查,发现其不足和问题乃至于缺陷,从而完善内部控制,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内部监督是保证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和逐步完善的重要措施。

篇8

1、市场前景: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追求快速的办事效率,我们有必要学习基本的速录,使其以后在工作学习过程中发挥更大的效用,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质量。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没有进入社会,社会经验少,没有对于速录又一个理性全面的认识,形成我们在校招生的一个障碍性因素。

2、竞争生态:目前在师大没有出现这类项目,但是存在一些培训机构,在一定意义上也能够形成竞争,学生在校精力毕竟有限,在这有限的时间内选择吸收知识,可能报其他的培训机构,造成生源流失。

3、师资力量:我们需要从外部聘请教师,在联系上以及授课时间上需要进行周密的协调,跟学生之间的时间保证不冲突。

4、招生与效果:刚承办起来存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传统的招生模式学生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在前期没有看到效果时招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生源难以保证。

5、收费与盈余:关于收费情况,在校大学生本身已经没有经济能力,在选择充实自己的同时会考虑到自己的经济能力,这方面会对招生形成阻碍,在后期的招生结束后,各个方面的开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混乱,造成财务状况不清。

应对措施:

1、迅速普及在校大学生对于速录的认识,以及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带来的便捷,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我们可以通过讲座等一系列新颖的方式使在校大学生对于速录有一定认识。

2、竞争上主要是不同类机构,不能够形成在本质上的竞争,只需要宣传出强大的竞争力,以及在工作生活中的时效性即可‘

3、关于师资方面虽然是外聘,但是可以保持长期的合作,协调好双方利益

4、采取新颖的宣传方式,提高招生效果,形成口碑效应,同时可以让一些学成真正在工作中发挥效用的的师兄师姐现场做演示,提高说服力。

5、关于收费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方案,使在校大学生能够接受,保证盈利的前提下尽可能为大多数学生着想。

二、swot分析

1、优势

(1)拥有一流的团队和强大的师资力量.

(2)团队中分布各个学院占据有利地位

(3)有大型公司作为依托,提供相应帮助

2、劣势

(1)培训机构处于初级阶段,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危机.

(2)缺乏企业管理应对经验。

(3)招生存在潜在性危机。

3、机会

(1)师大校园内还没有存在相同性质的培训机构,处于前沿地位

(2)速录技术需求较高在大学拥有良好的市场

4、威胁

(1)不同类机构竞争生源问题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有140例于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前进行病理诊断确证为乳腺癌,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手术后进行化疗,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n=70)和对照组(n=70),观察组:年龄32~64岁,平均年龄43.3岁。对照组: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42.5岁。经比较,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程度及治疗方法等基本一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风险评估的实施

(1)对所有患者建立风险管理程序:首先识别风险,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制定实施策略,最后对于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2)对所有患者设立风险评估表:对今年来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出现的风险进行收集整理,制定风险评估表,其主要内容有风险识别(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及对化疗情况认知等组成)、风险分析及风险评价[1];

(3)预测乳腺癌患者进行手术后化疗前的风险;

(4)对护士关于乳腺癌患者出现风险情况的认知进行调查;

(5)风险的管理策略的制定:患者:根据上述评价结果,对患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护理人员:了解护理人员对于乳腺癌化疗后发生风险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针对性培训;

(6)风险发生后的处理:患者一旦发生风险,应积极处理,对风险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第一时间根据发生原因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同时应该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积极沟通,情况严重时应第一时间向上级汇报[1]。

1.2.2评价标准

(1)患者满意度调查: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满意度调查,采用调查表进行。其中调查表满分为100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满意度评价[2]。

(2)关于护理过程中患者投诉情况评价:主要是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的标准进行评价。

(3)患者化疗期间其配合程度和治疗积极程度进行评价:对患者配合情况进行打分,其依据主要是化疗期间患者的主动配合程度,患者发生并发症后护理人员有无抵触情绪等等[2]。

(4)患者化疗期间护理风险的发生情况:对于患者在化疗后的皮肤及血管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观察其药物是否出现外渗等。

1.3统计学处理

若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2组间的t检验进行,对于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者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统计软件应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其满意度好于对照组患者;2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1。

2.22组患者化疗期间配合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其配合程度好于对照组患者;2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1。

篇10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PDM

1、引言

我所作为承担着大量国防装备项目研产的工程型研究所,各种型号研制及批产项目繁多,而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很多项目延期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我所常要面临军方较大的产品交付压力,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局面。鉴于此种情况,本文中就批产项目中关于避免项目进度超期的若干风险管理问题略作探讨,以期对我所批产项目管理及实施团队能有所参考和启发。

2、风险来源与成因

批产项目的风险主要来源于计划、费用、进度和保障等风险。计划风险和保障风险主宰和影响着费用风险和进度风险,费用和进度的不确定性是批产项目风险的具体反映。

(1)批产计划风险是指由于计划制订不完善,对批产所需的资源和设施考虑不周。包括获取和使用一些可能不受工程项目控制,却可能影响工程项目方向的可用资源和活动引发的风险。比如夏店试验场的场地占用,环境试验室的试验项目时间冲突等。

(2)批产费用风险是指按原计划的项目批产经费不能完成该项目批产工作的风险。典型的风险源包括估算错误、预算不周、开支控制不严及管理监督不力等。

(3)批产进度风险是指批产项目不能按既定进度完成重要阶段性计划的风险。典型的风险源包括批产需求分析不充分,缺乏批产保障条件和手段、关键路径选择错误等。如在今年我所新转产的38XX产品,由于转台精度要求较高,外协加工出现多次报废返工的现象,仅此一个问题就影响项目进度1个多月,可见关键路径项的时间估计对进度的影响之大。

(4)批产保障风险是指与系统批产的部署和实施有关的风险。典型的风险源包括进度安排、前期准备不充分和协调不力等。

3、批产项目的风险管理

批产项目的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由一系列行为构成,包括批产风险规划、识别、评估、处理和监控五个实质性阶段,其管理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3.1批产风险规划

批产风险规划的目的是制订风险管理行动的详细计划,用以确定、评估、跟踪、控制和记录批产项目风险并将其形成文件,是批产风险管理的第一阶段,是一种反复迭代的过程。

3.2批产风险识别

批产风险识别是指对未发生的、潜在的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批产项目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并进行风险事故原因缝隙。风险识别通常要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形成对项目系统风险的多方位的透视。风险识别的过程分为确定目标、明确最重要的批产参与者、收集批产资料、估计批产风险形势和识别潜在的批产风险。

3.3批产风险评估

批产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有效识别的基础上,对批产项目各个方面的风险进行详细研究,查出风险产生的原因,同时根据风险产生的概率、后果以及其他风险区域或过程的关系,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分析、评估,确定项目风险影响,并对批产风险按潜在危险大小进行优先排序和评价的过程。

主观评分法是定性风险评价常用方法。例如,运用主观评分法对我所3XXA雷达批产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从0到10之间选一个数,0代表没有风险,10代表风险最大,然后再同风险评估基准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最大风险权值为9,因此最大风险权值和为5*3*9=135,全部风险权值和为77,该项目整体风险水平为77/135=0.5704.将此结果同事先给定的整体评价基准0.6比较后可得知,该项目整体风险水平可以接受,可以实施批产。

在批产项目中通常采用分阶段实施、综合加权的方法对各监控点的风险进行评估。评估的要素分为组织管理、批产资料、需用设备和项目组成员四大类,依据要素在各监控点的工作量和对后续监控点或实时任务的影响程度,确定各要素在该监控点的评估权重。

3.4批产风险处理

批产风险处理是批产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关键一步,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

1)批产风险回避。通过更改批产方案、要求等,使得批产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2)批产风险控制。为最大限度地降低批产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减少损失幅度而采取的风险处理方法,对批产计划项目状态进行连续监控和纠正的过程。

3)批产风险承担。有意识的决定接受一点数量的风险和承担发生时的后果。

4)批产风险转移。将风险有意识的转给与其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另一方承担的方式。比如在外购外协协议中,明确因供应商延迟交货给我所造成经济损失应承担的损失比例。

批产项目风险处理过程分为:进一步确认批产风险影响,研究风险应对技巧工具,制定批产风险应对措施,提出批产风险方法监控措施,执行批产风险处理行动计划,如我所3XXA项目批产风险采取的管理计划,如表2.

3.5批产风险监控

批产风险监控是通过对批产风险规划、识别、评估及处理全过程的跟踪、监视和控制,采取超前防范的管理方式,从而保证批产风险管理能达到预期目标,其结果可以用来制定补充的批产风险处理措施和作为确定新风险的基础。风险监控的关键是确定整个批产项目的成本、进度和质量考核系统,评价批产项目的进展情况,督促风险处理措施的有效落实,其分为:制定批产风险监控标准和设想,采用有效的风险监控方法,跟踪风险处理计划的实施,报告风险状态并提出处置新意见,发出批产风险预警信号。

4、结语

批产项目风险管理突出的是预防为主的质量管理理念。雷达批产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批产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准确实施,雷达性能是否达到预定指标,风险缓解措施是否成功。通过风险管理技术对雷达批产项目实施风险监控,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控制和出来,尽早识别风险,积极应对风险,可达到消除、控制、转移和规避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梁广海.风险分析理论方法应用问题综述.石油大学学报,2004.03

[2]王虎军.浅谈项目风险管理.土木建筑学术文库[C].2012

[3]孙元文.项目风险管理的几点体会和做法.山东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3

[4]李祝琼.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风险控制.电力科技分论坛论文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