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09-17 15:1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行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教育行业研究

篇1

一、特教教师薪酬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投入与薪酬收入不成正比

特殊教育教师与其他职业相比,不仅承受着与其他职业无异的压力,还承受着由于其职业特殊性所带来的压力。工作的长期投入和高强度的职业压力,使得特教教师对自身的职业收入有着高于同水平普通职业的期待,而当前特教教师在工作投入与薪酬收入上却存在着较大的不合理性。我们经过实地调查走访发现,作为全国37个教育改革试验区之一的嘉兴市,其特殊教育教师的年基本工资在整个教育行业中仅位于中等甚至偏下水平,且低工资收入现象对于编制外的特教教师尤为明显。这说明与普通教育学校相比,特殊教育教师的薪酬不仅没有达到普通教师水平,其工作投入与薪酬的不平衡性,还造成特教教师与学生比例的失衡。而且我们发现,在特教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对于障碍性比较大的学生,其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很显然,特教教师所承担的责任与其经济回报明显不符,这无疑会使特教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及丧失工作热情。特殊教育低薪酬俨然成为特教教师职业倦怠和投入热情低迷的原因。

(二)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社会各行各业的机制的运行和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面对特殊教育的发展,政府不仅应给予政策支持,还应对特教教师保持时刻关注,除了增加特教教师的工资之外,也应在其他方面给予相对丰厚的待遇。教师具有进行教育教学、学术研究、进修培训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但现阶段,特教教师与普通教师拥有的权力存在不平衡性,尤其对其提供资金支持,让特教教师进修培训的权利还没有得到落实。如果要进行进修培训,就需要从自己当前的薪酬中拿出一部分,自费进行培训,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而经过我们对嘉兴地区的调查研究发现,特殊教育学校还就医学方面的培训存在较大的缺失。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当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将特教教师应有的合法权益落到实处。

(三)平均工资水平增速虽快但实际相对较低

作为从事教育行业(包括特殊教育)的教师,其平均工资并不高,与其他行业的平均工资相比,也仅仅处于持平的状态。我国教师的平均工资(年)从1990年到2010年期间增长18.95倍,但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从216.4提高到了536.1,在CPI和教师工资进行相对调整后,教师的平均工资实际仅提高了6.4倍,说明教师的购买力水平并没有显著加强。进一步综合考虑薪酬的其他要素如住房、退休政策和奖金福利等,教师的薪酬水平与公务员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行业的薪酬水平间接反应出不同地区对特殊教育的相对重视程度,也显示出了这一行业的社会地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明确指出,教育行业的工资水平应居社会行业中等偏上水平,但这一要求至今也未能得到满足,且这一行业在近几年的调整中其地位也并未出现很大的变动,依然处于整体水平的中等偏下位置。由此看出,教育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薪酬水平相比,并未持续上涨,而是呈现出了调整起伏的势态。

二、关于解决特教教师薪酬问题的建议

现阶段,国家特殊教育界的人才少之又少,且特殊教育的人才在补给不足的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流失,这无疑成为国家特殊教育乃至全国教育发展的阻碍。所以,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刻不容缓。然而,在分析了特殊教育过去及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之后,我们发现要想更好的发展特殊教育,既需要吸引并留住特殊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来与特殊教育学生的需求相匹配,同时也需要注重对已在特殊教育行业从业的特教教师进行相应的培养,以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节奏,进而促进特殊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国家培养专业的人才。为适应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国家及各省应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特殊教育的发展。薪酬是发展特殊教育的巨大突破口,如果薪酬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也恐难发展,甚至会有所倒退。狭义的薪酬,在常人理解下只关乎工资,而实际上,从业人员各方面的物质与精神需求都是薪酬的一种延续。纵观我国特教教师薪酬的发展状况,我们提出以下几点针对性建议:

(一)工资收入应逐渐与工作投入齐平

现阶段的政策是,与普通教育教师相比,特教教师的工资多出了15%的绩效工资作为职业特殊性的补贴。就目前的状况来看,特教教师在其职业的特殊性之下并没有比普通教师更高的工资,无法与特教教师的工作投入相匹配,以致于很多特教教师离开此行业另觅他职,同时这样的工资水平变化也无法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该行业。所以,面对这样的窘境,国家及各省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除了特殊津贴之外,还应根据各个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教教师工作投入量,给教师提供更高的工资。例如,对于年纪小、接受能力较弱、特殊性较强的特殊学生,其教师付出的心血较多,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其工资就应相对高一些;而对于已经接受了较长时间的教育,各方面的接受能力已有了一定改善的学生,其教育教学相对轻松,此类特教教师的工资就应比前者低一些,但都应比现阶段的工资待遇要好。只不过需要根据工作难度以及对教师造成的压力程度,进行不同层次的细分,使工资水平与工作投入量成正比。

(二)政府应成为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巨大后台

特殊教师的工作任务颇为繁重,大量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到了特殊教育工作中,而无法兼顾好自身在家庭活中扮演的角色。对于心理压力大的教师,应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让其能定期接受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服务,缓解心理压力,使其不会因工作上的压力而影响到自身的心理健康以及家庭的健康维系。特教教师在进行教育工作的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政府应有针对性的给予支持,例如给予特教教师学区房等优惠购买政策。同时,还可以为其孩子提供重点学校的优先选择权,当特教教师对这些方面的期待得到满足时,不仅可以激发其工作热情,还可以引起特殊教育人才的不断涌现。教育在发展的同时,工作者也在逐渐更新换代,教育界每年都需要新鲜的血液。政府应考虑到一些将要选择特教行业的学生需求,可对其提供便利和支持,比如对选择该专业的学生减免大学学费,支持其更好地学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进一步成为更好的特殊教育人才,为特殊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特殊学校应紧跟特殊教育发展的步伐

目前,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虽满足特殊学生需求,但质量却参差不齐,因此特殊教育自身的质量需要有更大的提高。对于贫困边远地区的特殊教育学校,因其地区的特殊性应投入更多的经费,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到该地区的特教工作中去,同时要对留任的特教教师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跟上发达地区的特殊教育发展进程。而对于特教教师开展的相关培训,不仅要针对边远落后地区,全国的特殊教育学校都应积极开展,对于教医方面的培训应该重点关注,在提高特殊教育教师质量的同时提高全国的特殊教育质量。特殊学校还应对从事特殊教育事业多年、贡献卓著或是为特殊教育事业提出有效建议并取得显著成效者,进行职位晋升及薪金奖励,鼓励其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

综上所述,特教教师的薪酬制度近年来虽不断地在改进,但薪酬问题还没有适应社会的发展,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因此,国家应充分认识到薪酬问题对于发展特殊教育的阻碍性,以薪酬制度的完善为出发点,构建合理的薪酬制度,吸引并留住人才,为特教行业带来新鲜血液,进一步推动特殊教育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开启新的篇章。

作者:张晓园 杨惠芳 姚秀铭 单位:嘉兴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薛二勇.提高我国教师待遇的政策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04):14-22.

[2]杨柳,孟万金.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3(03):19-22.

篇2

关键词: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26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第十章“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中明确指出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而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水平的影响与制约。本文以黑龙江省为例,对三所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应对策略,以期为特殊教育专业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帮助。

一、黑龙江省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一)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据调查显示,我省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现存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师生配比等方面不合理的现象。首先,很多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是由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专业老师来担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其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年龄跨度较大,45岁以上老教师与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据了教师总数的大部分,35岁――45岁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出现了“断档”的现象;再次,师生配比不合理,资源利用不充分。

(二)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人才培养是面向一线机构为主,所以人才培养目标比较一致:本专业培养具有特殊教育专业领域基本理论知识和特殊儿童早期康复专门知识,具备从事特殊儿童基础教育、早期康复和心理辅导的基本能力与技能,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体魄,能够从事教育、科研、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各校都做了积极地探索和创新,以黑龙江幼专为例,其人才培养模式为:着力完善“一主线、两融合、多渠道”的2+1人才培养模式。

“一主线”:即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目的。

“两融合”: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融合。

“多渠道”:是知识获得多渠道和就业多渠道。

(三)就业情况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本、专科层次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其中本科层次毕业生从事特教相关工作的占就业人数的82%,专科层次的占78%。从工作内容上看,从事特教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中,47%从事自闭症、智力障碍、发育迟缓等儿童的教育工作,33%的毕业生从事听障儿童的教育工作;其他20%的毕业生分别从事其他类别障碍儿童的教育工作,或是残疾人联合会、社区等相关部门工作。从就业去向上看,有43%的毕业生留在省内工作,有57%的毕业生选择北京、上海、安徽等省外城市工作。

二、特殊教育专业建设设想

(一)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生师比不合理、年龄两极分化以及部分教师一线机构工作经验不足等困境,提出建议如下。

1.调整师资数量,优化生师比

抽样调查显示,黑龙江省特教专业生师比为12:1,显著低于教育部所规定的18:1的要求。这既导致教师工作量不足,又制约了教师的使用率,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有必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严格控制师资队伍总体规模,扩大招生数量,提高生师比和办学效益。

2.完善师资进修方案,提高师资专业化水平

据调查显示,在特教专业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未接受过系统的特教专业训练,使得本专业师资专业化水平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需要一套完善的师资进修方案来提升师资专业化水平。第一,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促进产学研结合,分批次、有计划地将教师选派到一线机构,深入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等活动中,提升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第二,学校应秉持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构建起个性化、终身化的多元培训模式。第三,师资培训要摆脱以往流于形式的弊端,要做到实效第一,真正起到提升教师各方面素质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起师资培训质量督体系,师资培训的质量监督既要有结果的考核监督,也要有培训过程的监督。

3.加强教师跨专业合作

鉴于师资队伍结构的合理性,加之研究趋向多专业整合的形势,应强调0-6岁学前特殊教育,加强多专业教师的合作。可以考虑成立特殊教育研究所,将学前教育、教育学、特殊教育、心理学、医学等专业教师纳入其中,集中力量,形成研究特色。

(二)人才培养改革

1.加大对特殊儿童早期康复师资的培养力度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早发现、早诊断、早康复”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得到社会、学者、家长的认可,与此同时,行业对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康复师资的需求数量与质量也逐年提高,这也就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社会需求。以自闭症儿童为例,二十年前,自闭症的出现率是千分之一。随着时展,全球各国的自闭症出现率皆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据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残疾首位,中国公益研究院《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自闭症患儿数约为一百六十四万人。中国残联的统计则显示,2012年,我国某些地区的自闭症出现率已攀升至近百分之一,仅在各类机构学习的自闭症儿童就有1.1万人。由此可知,自闭症儿童数量的激增将导致对特教师资需求的突发性增长。

二是行业现状。据调查显示,全国50多所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往往是按障碍类别划分专业方向;此外,各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缺乏对康复训练师资的关注,行业内也缺乏较为专业的早期康复机构。以自闭症为例,1988年,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开始了我国最早的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1993年,第一家由家长开办的民办机构――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目前,国内训练机构大约只能满足全国十分之一的需求。有登记的各类型训练机构约七百多家,由医院和政府部门开办的寥寥无几,超过90%的机构由家长开办,这是一种被迫无奈的自我拯救。另外,各机构收费差异过大,高的甚至需要每月近万元。面对行业乱象与社会需求,高校有责任加大康复师资的培养力度。

三是就业现状。黑龙江省共有公立特教机构79所,此外还有残疾人联合会和儿童福利院下属的特教机构以及私立机构。随着特殊儿童早期康复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三早”理念的提出,这些机构相继开设了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康复部或是康复班级,而专门培养特殊儿童教育康复师资的院校却寥寥无几。综上所述,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师资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和广阔的就业空间。

四是师资力量。世界各国学者的特殊儿童早期康复研究结果均显示,特殊儿童康复是需要特殊教育、心理治疗、医学康复、常规教育教学等多方面合作实现的。所以,这就要求其康复师资具备以上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要想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时代需求的特殊儿童早期康复教师,就必须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完善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素养,以满足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康复师资培养的需求。

2.持续推进课程建设

一是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鉴于基础课程开设的现状,进一步规范相关基础课程的设置,必修课方面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学习领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习领域。专业理论学习领域开设基础的专业理论课程,如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儿童康复概论等课程。专业技能学习领域又分为专业技能课程,如:自闭症儿童教育与康复、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等。教育实践课程,如:感觉统合训练、行为改变技术等。及教育科研类课程,如:特殊教育科研方法等。

在选修课中,人文素养选修课增加特殊教育职业道德等课程,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行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专业选修课中按障碍类型形成关于这一类障碍的课程群,可供对某类别感兴趣的学生进行选择和学习。如针对听觉障碍,安排听觉统合训练、康复听力学、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等。学生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意向选修这些课程。

二是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作为主要培养一线特殊教育机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人才的院校,其优势应在其实践技能的掌握。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加大实践课时的比例,使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实现合理配比。为实现该目标,需要在模拟实训和一线见实习两方面加强。建议部分课程每周都有模拟实训,学生每两周有半天的时间到特教一线机构进行见习、实习。

(三)招生与就业改革

1.招收残疾人大学生

残疾人高等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绥化学院是我省唯一一所招收残疾人大学生的本科院校,且2013年9月将迎来第一批残疾人大学生。黑龙江省专科层次院校特教专业招收残疾人大学生项目目前仍属空白。残疾人大学是接受高等教育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社会团结、稳定,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必要条件。

2.加强职业认同教育

目前,由于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不全或者一些观念上的偏见等,使得黑龙江省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不高。调配的学生专业认同感较差,不仅影响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甚至可能阻碍其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因此,对这类非第一志愿的学生,应加强职业认同教育。

3.市场导向――指导就业

特殊教育专业的招生与培养也应该顺应市场需求,针对于特殊儿童数量逐年增多、医学康复、早期教育康复等市场需求量较大的现状,各高校应合理配置资源,开设相应的方向课,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努力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特教专业毕业生,促进特教专业学生学以致用。

4.就业途径应西移、下移

根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的《国家统计年鉴》,各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数量相差非常大,发达省份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显著多于欠发达、落后的省份。这一方面说明全国的特教专业区域发展不均衡;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欠发达地区特教事业发展空间大,需要引进特教人才多。对于黑龙江省特教专业毕业生来说,到西部和基层就业将有更大施展本领的舞台,容易得到重用。因此,特教专业学生应改变观念,积极支援西部建设,响应国家号召,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同时,也解决了特教人才流失的问题。

篇3

 

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及重要性

 

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由于身体上存在缺憾,无法像正常学生一样走入普通学校接受常规教育,因此特殊教育是使特殊学生获得专业教育,补偿其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途径。特殊教育教师是特殊教育事业的主要引导者,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未来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专业水平,运用专业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但是,我国目前的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情况并不乐观,特教教师的数量较少,整体专业化程度不高,培训体制还不完善。这些都是特殊教育事业良性发展的障碍。解决我国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措施应当是构建一整套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体系,形成行之有效的专业化评价模式,让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更加重视,从而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与服务。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1.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特殊教育作为教育中的特殊种类,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求更高。特教教师一方面需要具有极高的职业修养,另一方面还需要具有极高的品德修养。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在特教教学中怀揣极大的责任心、爱心,同时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2.特殊教育教师的培训机制

 

培训是对特教教师进行专业化提升的重要途径,一方面能够弥补教师教学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能够将更前沿的教学理论传授给教师,增强教师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说,特教教师培训机制的建立对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体系构建有很大的影响,只有构建完善的培训机制,让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培训,才能系统提高特教教师的专业化水准和教学能力。

 

3.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评定

 

当前阶段,我国对于特教教师的资格评定还很不完善,这极大地打击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特教教师的资格评定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原动力,其能够促进教师待遇的提升,为教师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支持。对于教师的专业化能力给予认可,促使教师更有责任心和使命感。加强特教教师的资格评定能够有效促进特殊教育工作的推进,将其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予以考虑,有助于我国特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政策

 

政策制定对于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在特殊教育领域,制定符合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能够引导教师积极努力地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推动特教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各个特殊教育学校制定激励制度,能够从外部因素着手,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推动教师寻找提升自我专业化的途径和方法。因此,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政策是影响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因素。

 

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1.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加强对特教教师的专业化能力管理,提高特教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构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该体系的决定因素。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高校层面,都应当鼓励教师进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让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再上台阶。第一,学校要对特教教师的专业化能力进行考查,就现阶段的教师专业化水平进行综合评定,坚持从实际着手,对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摸排。第二,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建立有效制度,一方面督促教师对自我专业化能力进行评价,另一方面从外部施力让教师寻找提高专业化能力的方法。第三,社会或学校要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行一定要求,要求教师定期在特殊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实践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所研究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第四,学校应要求教师努力提升道德水平,加强文化熏陶,由内而外进行专业化素养的提升。

 

2.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质量

 

特殊教育学校一线教师培训制度的建立、健全, 是特殊教育一线师资提高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保证。构建完善的培训制度和培训系统,能够有效提升特教教师的培训质量,让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得到最大提升。首先,特教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培训制度,做到“培训有计划、培训成体系、培训有成效”。其次,要建立非学历培训和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特教教师的培训不应过分注重资格证的获得,重要的是真正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因此,在培训方式上学校应一方面注重学历教育,让教师通过学习获得更高学历;另一方面注重教师能力的培养,培训内容重点涉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如何提升教学质量等。第三,发展网络化培训。针对当前特教教师授课压力大、课余时间少的问题,广泛开展网络培训能够很好地化解教师培训与教学之间的矛盾,使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丰富课程资源,也让教师从网络中获得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

 

3.规范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评定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选拔体制还很不规范,造成特教教师严重缺乏。因此,规范特教教师的资格评定制度,让更多的教师走入特教行业是当务之急。首先,特教学校要建立教师培训与资格评定制度,一方面要让教师通过培训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在教师获得相应资格之后要对其进行继续培训,利用培训推进资格的延续审查,两方面的有机结合能够使教师的专业化能力持续提升,而不会造成中间过程的脱节。其次,国家要针对特教教师的特殊性,制订相应的具有特殊效力的资格认证,作为衡量特教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一个凭证,从而积极引导教育工作者加入特教教师队伍。第三,国家每年要对特教教师的资格进行审查,一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综合考查,另一方面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行评定,真正让特教教师的资格“实至名归”。

 

4.完善特殊教育教师发展政策

 

有效的激励政策和制度能够给特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让更多优秀的特教专业毕业生流向特教学校,成为特教教师中的一员。一方面,相关行业部门与学校建立合作发展的关系,为特教专业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让毕业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了解特教行业,树立终身为特教服务的信念。同时也要让大学生更多地接触特殊教育行业,增加对于特教实践的认识与体验,了解当前社会对于特教教师岗位的需求。另一方面,国家要针对当前特殊教育状况,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给予走入特教行业的学生或者教师一定的优惠待遇,让其切实感受到国家对于特教事业的关注,免除特教教师的后顾之忧,为特教教师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此外,学校也要增加特教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为教师交流学习提供制度保障。

篇4

关键词 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 就业情况 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属于特殊教育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针对急剧增多的自闭症这一疾病而特设的专业,是特殊教育与医学的结合,目的是培养全面治疗、康复自闭症儿童的专业人才。作为一个新兴的、定位极强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对专业的招生和发展都至关重要,有调查研究的必要。对本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就业情况有一定的复杂性,也为专业的发展带来一些歧义和模糊,也有必要通过就业情况阐清专业定位。以下是对最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

1 基本信息

本校07~09级三年已毕业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共211人,分别是81、77、53人,其中男生14人,占总人数的6.6%,女生197人,占总人数的93.3%,充分体现师范类专业女生较多这一特点。调查时间2012年3~6月,调查通过电子邮件发放量表,信息回收率100%,量表综合信任度100%。

2 就业状况

自闭症康复专业07~09级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见表1)

就业是考核学校专业设置的目标之一,是衡量专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考察学生进与出之间关系的最佳角度之一。调查显示,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达到100%,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本专业设置社会基础,需求较为强劲,具体就业情况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2.1 职业范围

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集中在教育、康复,极少部分毕业生选择社工、出国和转行,尚有个别毕业生选择西部支教,暂缓就业,如图1所示。其中,从事教育和康复两个行业,计192人,占总数91.00%,从事教育工作共124人,占总数的58.77%,教育作为一个大门类,细分成特殊教育类计116人,普通小学3人,幼儿教育2人,临时代课3人;从事康复工作共计72人,占全体就业总数的34.12%,是本专业的第二大就业门类。从事社会工作1人,专业吻合度不高,属专业相关的行业,故单列。西部计划1人,属于推迟就业,目前尚未落实具体工作,亦需要单列。此外,转行的有9人,占总数的4.27%,以上说明,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基本上能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达到学以致用的专业设置基本目标之一。

2.2 不同年级就业现状及分析

调查显示,本专业近三年的就业情况不尽相同,09级毕业生计53人,从事教育工作共33人,特殊教育30人,代课2人,幼教1人,占毕业总数62.26%;从事康复工作19人,占总数9%,二者共计52人,占总数98.11%,西部计划1人,响应祖国号召,支援西部,亦推迟就业。临时代课的出现,显示学校对本专业毕业生有较大吸引力,为了能达到进入学校的目的,不惜委曲求全从临时工做起。

08级毕业生共77人,从事教育工作37人,占总数48.05%,从事特殊教育36人,1人在特殊教育学校代课,从事同样的工作,因此,就业目标明确,符合专业设置趋向。从事康复工作38人,占总数49.35%,二者合计75人,占总数的97.40%。另有2人转行,占总数的2.60%,这一点与09级毕业生相比出现新变化。

07级毕业生共81人,从事教育工作54人,占总数66.67%,50人从事特殊教育,与08级毕业生相比,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从事普通小学及学前教育4人,比例上有增多的趋势。从事康复工作15人,占总数的18.52%,二者共计69人,占总数的85.19%。与08、09级毕业生相比,出现新的变化,一是选择出国4人,目的是继续深造或移民,占总数4.94%。二是转行7人,直接放弃本专业,占总数8.64%,从事社区工作等相关专业1人,占总数1.23%。

纵观就业情况:学校,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是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首选,可能原因是事业单位有编制,工作较为稳定,福利待遇较好,工作强度适宜女性等优点,一定程度上显示专业认同度和稳定性。同时反应,职业稳定是毕业生考虑就业单位的重要考虑因素。其次,康复工作是毕业生另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综其原因,主要与专业定向相关,家庭及个人社会资源匮乏也是原因之一。相当多的毕业生在回顾自己毕业时就业目标首选特殊教育学校,在不能够落实的情况下才选择在康复机构中从事康复工作。总之,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毕业生基本上达到了所学即所用的专业设置目的,佐证了本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具有较为广阔社会需求及发展前景。

在选择转行、出国和从事社工等职业转变的过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刚工作的09届毕业生选择职业几乎全部为教育或者康复类,表明专业思想较为巩固,反应平素专业教育理念较深,体现专业设置中的专业思想教育清晰有效;相比之下,08级毕业生出现2人转行,07级毕业生中这一现象则更为突出,出国及转行等共12人,占总数14.81%,说明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专业概念在逐渐减轻,职业的选择性也大为增加,就业范围不断拓展,人生未来的目标定位不断延伸。调查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转行或者出国均来自康复机构中从事康复工作的毕业生,他们在选择离开行业时的意愿较为强烈,通常提供的理由是薪金待遇较低、人际关系发展不良,对自闭症患儿教育康复效果不满意等专业挫败感,也间接反映自闭症康复困难这一现象。

3 总结

自闭症教育康复专业毕业生近三年就业率100%,就业情况令人满意,说明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的毕业生就业前景较为广阔。就业专业定向较为明确,90%以上从事教育或康复工作,符合专业招生的预定目标,达到专业设置要求。然而,随着工作时间延长,转行等现象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亦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篇5

特殊教育师资有其特殊性。特殊教育的教育对象具备普通学生的发展规律,但又与普通学生不同。教师要对这些学生进行观察,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使教育过程具有针对性。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不但需要具备科学文化、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也要掌握更多特殊教育理论,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能够在特殊学校及特殊班级为特殊学生提供服务,为特殊学生普及知识,带来快乐,让特殊学生也像普通学生一样受到应有的教育,享受学校的美好时光。我国部分特殊教育学校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每周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学习,学校选派优秀的教师,诸如手工班教师,蒙台梭利教师,启智博士教师,以及优秀班主任在业务培训中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引导教师相互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二、我国特殊师范教师教育培养的模式

我国现有的特殊师范教师教育培养的模式有两种,分别是大专类的特殊师范教育模式和四年制本科特殊师范教育模式。其中,三年制大专特殊师范教育模式的生源以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为主,学生入学后所学专业分类比较明细,按照教育对象的障碍类别分类,术业有专攻,专业对口,教育对象相对单一。这样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在三年内学习到比较专业的教育知识,有利于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发展,可以为国家、社会培养较多的专业类优秀特殊教师。但是,三年制教育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学生在有限的三年时间内既要掌握一般师范类教师所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又要掌握特殊儿童教育的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的实践较为困难。四年制本科特殊师范教育模式,其生源素质优于三年制大专特殊师范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一般是在我国综合性大学中以更为系统、更为专业的方式为我国培养高等学历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是全世界众多国家普遍采用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之一。我国现阶段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主流力量是四年制高等院校,四年制大学为我国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

三、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发展的途径

(一)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教师在固定时间内在本校进行业务学习,其时间和地点可以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进行安排。校本培训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专业能力。另外,校本培训也可以在学校所在城市内利用周末时间组织教师培训。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优秀教师讲授典型的事例,分享有趣的书籍和自身的教育经验,与众多教师一起交流学习,使特殊教育的教师能够倾听心灵的声音,停下脚步,发现更好的自己。

(二)在职进修

特殊教育教师的在职进修能使教师更好地提升自己。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本专业的知识或更多教育领域的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在职进修可以由学校组织,也可以教师个人参与。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运用到的知识技能需要在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学习,而在职进修就是教师提升自身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网络学习

网络学习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它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协商学习的方式进行。相对传统学习活动而言,网络学习能共享丰富的网络化学习资源,以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网络学习为教师提供了方便,让教师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到丰富的知识,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提升自己,是现代教育行业一种有效又广泛使用的学习方式。

(四)公开课锻炼

学校内组织教师开展公开课比赛以及每年的教师基本功大赛,对于教师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公开课后的自我反思及教师集体评课环节,能促使教师之间互相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公开课比赛,不仅能够为教师的交流展示创造机会,还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能够展示自己的风采,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积攒经验。

综上所述,对于我国现有的特殊师范教师教育培养的模式,即大专类的特殊师范教育模式和四年制本科特殊师范教育的模式,需要进行有效改进,以此促进特殊教育的师资发展。而校本培训、在职进修、网络学习以及公开课的锻炼都是特殊教师教育师资发展的新途径。

作者:郭燕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南宁儿童康复中心

参考文献:

篇6

特殊教育是指对盲、聋、哑、智力落后以及有其它身心缺陷的儿童和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目的是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名特殊教育老师的日常

阳斌所在的锦江区特殊教育中心附设于成都市和平街小学,目前中心有10名老师和48名学生。

谈及作为一名特殊教育老师的日常,阳斌坦言,“还真是挺辛苦的”。与普通教学不同,特殊教育老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外,还要照顾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的班里有9个孩子,每天我都需要在脑中紧绷着一根弦,要在课余组织孩子上厕所,提醒他们喝水,记住每个人的服药时间。午餐时,我必须记住每一个孩子的口味和禁忌,谁不能吃辣、谁的水果需要去核切块等等,不能有丝毫差错。”除此之外,阳斌还需要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特点,在课堂上和课余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

阳斌是和平街小学第一名由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她便担任起了班主任一职。为了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阳斌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前都会开展假期家访,向家长询问孩子的近况,对孩子进行能力评估,总结家庭教育的经验,指导家长改进教育方法……虽然这些工作并没有在阳斌的职责范围内,但在她看来,这是成为一个优秀班主任需要做的事情。“充分的准备工作能够帮助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更加游刀有余,与家长配合得更加密切,让孩子的成长更加顺利。”

要努力实现“理直气壮”

目前,我国新的培智教育课程标准仍在修订中,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开展需要处于一线的老师们不断进行探索并总结经验。经过阳斌和团队4年来的不断尝试和努力配合,富有锦江区特色的培智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3年,由阳斌执笔的《智障儿童学校教育的‘双适’课程建设研究》获得了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由阳斌撰写的《运动地板时光疗法干预智障学生社交退缩行为的个案研究》在四川省第四届特殊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阳斌如今正在攻读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位,平日里,她时常会与国内优秀的特殊教育同行进行交流,也会关注国外的研究经验和成熟案例,结合实际在自己的工作中进行变革和创新。“按照既定流程开展教学是比较轻松的,但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我才能够理直气壮地站在家长和学生面前。”

“理直气壮”是个有意思的词,深究下去便会了解阳斌心中不服输的倔强。“许多人对特殊教育老师有着较为狭隘的看法,认为他们只需要看好孩子就行了。事实上,我们是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发展潜能、掌握技能。孩子的进步和成长就是我们交出的最好答卷。”

那些让人泪如雨下的瞬间

每一位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在接手一批学生后,没有特殊原因的话,都会陪伴学生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多年的相处会让老师和学生甚至和家长之间保持非常亲密的关系,“我们有时候就像一家人一样”。

阳斌向记者讲起她与一名学生之间的故事:这名学生是一名患有智力障碍的儿童,他在入学之初性格十分孤僻,几乎没有专注学习的能力。阳斌对他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在一次偶然的交流中,阳斌建议家长让孩子试着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阳斌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这个孩子每天都会在放学之后进行至少一小时的锻炼,风雨无阻。后来,这个孩子参加了2013年5月举办的成都市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羽毛球比赛。比赛中,孩子每一次挥拍都竭尽全力,打完单打接着进行双打,不叫苦不叫累。孩子在场上挥汗如雨,阳斌则在一旁泪如雨下,她深知孩子取得成绩的不易,既为他感动,也为他骄傲。

这个孩子毕业后进入了锦江区残疾人联合会工作,擅长制作手工艺品的他为阳斌亲手编制了笔筒,这个看上去精致可爱的礼物一直在办公桌上陪伴着阳斌。在阳斌看来,这些孩子都是“缺萼的花朵”,命运的偶然让他们比普通孩子特殊,他们的成长虽然缓慢,但他们每一天都会有进步。这些来之不易的进步,就是阳斌作为一名特殊教育老师价值认同感的来源。

阳斌总是鼓励家长们学会勇敢面对,放手让孩子充分成长。同时,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社会对这些特殊的孩子多一些包容和接纳,让他们不被孤立,获得和正常孩子一样享有的爱与尊重。

篇7

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民主化的推进,我国中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形势的要求。本文着重讲解新的形势下特殊教师应培养师德品质、业务能力、教育创新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只有这样加强了自身的能力,才能更好的服务特殊教育这一行业。

关键词:特殊教育 特殊教师素养 基础教育 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1-0100-03

引言

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可见,教师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以及如何培养教师素质这两个相互关联的主题就成为教师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

特殊教育教师是教师群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大陆地区特殊教育教师研究中,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数量较多,也有学者专门对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本文旨在结合我国大陆地区有关特教教师素质的众多研究,总结分析我国大陆地区特教教师素质研究的局限与不足,以及对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素养提出一些建议。

一、特殊教育的形成与发展现状

1.特殊教育的形成

特殊教育学校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一些进步的教师和医生曾提出各种理论为特 殊教育奠基。逐渐形成了聋教育学、盲教育学、弱智教育学等。19世纪,有的医生和教师提出了治疗教育学理论。19世纪末心理学发展使特殊儿童心理学产生,形成了 "特殊教育学"。20世纪中期特殊教育概念有所扩大,研究对象从学龄残疾儿童大规模 地扩展到学龄前残疾儿童的早期诊断与教育训练,同时特殊教育在较大的范围内延伸到 残疾青年的中等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多种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语言学、哲学、电子学、听力学等)在研究残疾儿童教育、心理和康复方面密切结合和交叉,使特殊教育学发展成为研究有特殊教育需要人的发展规律的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的、新兴的学科。

中国特殊教育有着厚重的文化渊源,从《礼记》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到孔子的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从孟子的恻隐之心到《中庸》的勤能补拙无一不是中国发展特殊 教育的理论基础。可是由于受刑罚制造残疾和佛教报应说的影响,中国文化传统观念中对残疾错误的认识又严重制约着特殊教育的发展,迄今为止的文献资料表明,漫长的封建统治年代没有发展特殊教育,一直到1874年苏格兰长老会人士穆威廉在北京建立瞽叟通文馆,即现在北京盲人学校的前身,盲文点子才开始引入我国。

1887年美国基督教 长老会传教士梅尔斯夫妇在山东省登州(今蓬莱)建立"启喑学馆 ",这个学馆后迁址烟台,即现在的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手指语才引入我国;我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1912年在南通筹办了盲哑师范传习所;1916年成立了南通盲哑学校,这是中国人最早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之一;1927年,南京市公立盲哑学校成立;陈鹤琴在40年代创办过特殊儿童辅导院,并对特殊教育问题有精到论述。由于特定矛盾的文化氛围、低经济水平和动荡的社会环境,使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较慢,在旧中国我国仅有42所盲聋学校,2380在校生。建国后,随着1951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的签署,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行,特别是1990年《残疾人保障法》和1994年《残疾人教育条例》的实施,我国才开始大力推广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

2.特殊教育的现状

1987年4月1日,我国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残疾人口5164万,其中0-18岁的残疾儿童数量为1074万,0-14岁的残疾儿童有817.5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625万。当时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约为十亿,如果1998年按有人口十二亿来计算的话,我国大陆现有残疾人约6200万,0-18岁残疾儿童约1289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5.1万,听力语言残疾儿童96.6万,智力残疾儿童513.6万,肢体残疾儿童57.8万,精神残疾儿童1.4万,综合残疾儿童65.9万。

二、特殊教师素质研究概况

随着全纳教育在世界各国的推广以及我国大陆随班就读工作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渗透和相互支持,这就对普教教师和特教教师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学者针对全纳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进行了论述。为满足全纳教育实施的需要,教师应该具备三方面的素质,即:形成全纳的态度、价值和期望(真诚接纳所有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形成合理的教育期望、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树立民主的教育观(树立民主的教育机会观即教育机会均等,树立民主的教育过程观即"合作学习、共同生活",树立民主的发展性的学生评价观);具备教育特殊儿童的知识(如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及分类、全纳教育发展及趋势、关于特殊教育的文件法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特殊需要儿童生理心理特征、从事全纳教育的专业信念)、技能(音乐、舞蹈、手语、盲文等)和情感(关爱和帮助)。

以上几种关于特教教师素质结构的观点都是基于实际经验和理论分析而提出的。另有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对即将成为特殊教育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所应具备的素质进行了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思想素质(一般公民具备的思想素质和特殊教育理念)、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必备素质(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和儿童心理与教育的基础理论)、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必备的专业素质(系统的特教理论,特殊儿童病理理论,特殊交流技能和鉴别、教育、训练、管理特殊儿童的方法与技能)、良好的身心素质(心理健康)。

综观现有我国大陆地区各种关于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结构的论述后不难发现,知识与技能(一般科学文化知识与能力、普通教育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特殊教育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科研能力)和观念与态度(专业信念、职业道德)是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的两大主要构成因素。

三、特殊教师素养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我国大陆已有的关于特殊教育教师心理研究的成果有助于人们对特教教师素质的认识和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改革提供了依据。然而,我们也不应忽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1.研究内容上的局限

对特殊教育教育教师任职资格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是特教教师质量的有效保障。我国大陆特教事业的发展正缺乏这样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统一的教师标准。对特教教师素质定义及构成的研究可以为我国大陆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标准的制定及教师培养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系统的理论依据,但遗憾的是,虽然有一些研究者探讨了特殊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结构,但深入分析教师素质构成要素之间内在关系及教师素质发展过程的研究却还没有得到开展。

现有研究的主题偏重于教师特征,如知识与技能、观念与态度、心理健康等,而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探讨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描述和分析教师在每一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模式和有效策略,可以为特教教师培养和改革提供建设性的研究成果。因而,我国大陆地区需要尽快开展这些方面的研究。此外,特教教师专业素质研究涉及的方面也非常有限。

现有研究中关于普教教师和特教教师的对比研究也非常缺乏。除对普教教师和特教教师在随班就读态度上的比较研究之外,没有其他研究对两类教师在专业素质特征和发展过程上进行对比分析。另外,现有大陆地区特教教师素质研究主要以描述和讨论为主,如何促进特教教师素质发展的研究亟待开展。例如,有很多学者通过调查发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但没有学者通过实验对特教教师心理健康的干预方法和策略进行设计和评估。

2.研究方法上的不足

相对于研究内容上的局限,研究方法上的不足显得更为突出。

首先,现有研究的研究对象基本局限于特教学校教师和特教师范生两类,对于不同教育环境下的多类教师(如普通学校特殊班教师、随班就读教师、资源教师、早教机构特教教师)的专业素质研究非常少见。而且,多数调查研究的样本量偏小且具有地域性,因而研究结果往往无法得以广泛推广。

其次,研究方法缺乏规范化、科学化和多元化。现有特教教师专业素质研究也明显存在这一问题。不少研究都是研究者以自身经验为依据而进行的直接分析,而这种对问题进行的探讨是否能够指导实践很大程度上是由研究者的理论水平而决定。研究者理论素养的参差不齐造成了现有研究的随意性和非理性化特点。除此之外,现有研究描述性研究方法单一(问卷调查),而解释性研究又极度缺乏。通过问卷调查、准实验设计和定量数据统计分析手段等实证研究方法确实能为建构特教教师素质结构和评估特教教师素质提供有力帮助,但运用参与性观察、个案研究、档案资料研究、话语分析等质的研究方法对特教教师素质特征的获得和发展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由于教师心理的情境性、发展性和可塑性,动态与纵向研究也应成为特教教师专业素质研究的有益补充。

现有相关研究在方法上的缺陷表明,只有日益高涨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积极性还不够,特教研究者必须从改进研究方法出发提高研究的质量。

四、提高特殊教师素养的建议

国内目前存在的各种研究,其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能更好的提高特殊教师的本身素养,提高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的特殊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高尚的师德品质

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首要任务我们面对的受教育者有多位聋、盲、肢残等残疾学生他们普遍由于存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社会交往和适应方面其核心问题是由于自身残疾和社会的消极影响形成了自卑、自怨、自弃的消极自我喜欢模仿甚至盲从他人常常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师当作心中的偶像和楷模因此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和示范性。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塑造一个良好的师德形象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 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把残疾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

2.精湛的教学业务能力

如果说高尚的师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动力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基础的话那么精湛的教学业务则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关键。面对特殊的教育对象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要把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做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育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师在业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精通教育理论具备稳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学历和掌握的知识而应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自觉拓宽知识领域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2)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只有加强实践锻炼、进修学习由教学一面手转变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双师型教师。

3)提高使用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4)作为特教工作者面对特殊的群体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比如面对聋生手 语一定要好交流起来才没有障碍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取得他们的信任工作起来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强烈的教育创新意识

我国教育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不是丢掉现有的东西重新搞一个新的异类的东西而是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根据聋生的认知与思维的特点首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民主、尊重个性的创新氛围。赋予每个人自由发挥的机会和权利让他们通过选择在自己擅长的方向上去发展以自己独立理想和优势去超越、去突破、去创造。

其次是通过课程的重组、综合化达到知识结构的创新。具体到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由于各学科知识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各学科间联系更为紧密根据教学实践经验证明将一些课程通过重组、融合成新的课程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门课程融合为构成艺术一门课程将基础图案、设计基础融合成图形创意等。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是将经过实践证明的优秀的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的教学手段结合运用加强直观教学针对聋生达到最佳效果。如在国画山水课程教学中通过采用教师课堂教学示范、范图分析等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相结合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宽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具体到实践训练中通过鼓励学 生进行探索性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4.很好的组织管理能力

班级与学生的管理能力是教师的必备的素质之一。由于残疾学生的一些生理、心理特点从而造成班级管理难度加大班主任难当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首先应摆正心态转变观念从了解学生着手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班级管理要以情为基础班主任既要善于抓住育人时机事半功倍地教育学生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又要自始至终地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就是要充分发挥环境和教育过程的潜在心理效应培养自爱、自尊和自信的人必须营造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的教育环境。

2)激励学生建设自强不息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卑情绪既不能压抑也不能否认要转化为超越的力量面对压力不能无动于衷也不能手足无措要从容面对积极行动面对缺陷不怨天尤人不自怨自艾要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面对偏见不激忿不自弃要正道直前。

3)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要以"情"为基础。对聋生有感情 对他们的家庭有感情善于与他们沟通。真正做到尊重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特殊心理进行心理辅导。班主任要善于抓住育人时机特别是对于一些后进生从学习、生活等多方面予以关心、爱护尊重个性分类引导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洪明.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培养[j].教育探索20018.

[2]郑立.论新时期教师素质结构的内涵[j].管理观察20098.

篇8

关键词:学前 特殊儿童 生态化支持保障体系

分类号:G760

1 支持特殊教育要从学前抓起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重视推向了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高度。从十七大的“关心”到十的“支持”,虽然只是两个字的转变,但这个转变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更高、期望更大、发展的思路更清晰。

学前特殊教育处于整个特殊教育链条的起点,是整个特殊教育大厦的基础,支持特殊教育应从基础抓起。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可以更好地克服或减轻身心障碍造成的不良后果,从而使特殊儿童的缺陷得到最大限度的补偿和矫正。因此,对学前特殊教育提供有力支持,保障学前特殊儿童能得到更完善的服务与帮助,对整个特殊教育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学前特殊教育亟需加大支持力度

虽然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事实上,由于早期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而特殊儿童本身又是一个弱势群体,因此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数地区学前残疾儿童的支持保障机制并不健全,学前特殊教育亟需加大支持力度。

2.1 相关政策缺失

特殊教育的立法以及相关政策对保障特殊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权利至关重要。世界上一些特殊教育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学前特殊教育的法律或政策。美国早在1968年就颁布了《援助障碍儿童早期教育法案》,1975年又颁布了《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94—142法)。很多国家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都是在法律的保障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也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中提到学前特殊教育的有关内容,例如《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明确提出“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但这只是一些长期的发展规划,其内容不够详尽,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我们发展“幸福教育”的目标。

2.2 教育机构匮乏

目前,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状况堪忧。有研究发现,全国3-6岁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率为43.92%,远低于普通幼儿入园率(70.55%)。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特殊机构严重匮乏,普通学前教育机构缺少接纳残疾儿童的师资力量和相应设施,学前特殊教育机构远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

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也存在着不平衡现象。除了听觉障碍儿童的早期康复比较普及外,其他类型特殊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更谈不上通过融合接受学前教育。

2.3 专业人员数量及资质不足

合格的师资队伍以及专业人员的服务是保障特殊儿童接受专业化特殊教育的基础。从我国目前的学前特教师资来看,首先在数量上无法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据上海地区学前特殊教育教师调查显示,学前特殊教育的师生比约为1:5.8,这个比例较日本学前特殊学校师生比1:1.7要低很多,与英美等国也差距甚远,在不发达地区情况可能更加严重。其次,目前工作在一线的学前特教教师只有极少数是特教专业出身,大多是从普通幼儿专业转过来的,特殊教育专业水平不足。另外,对于非专业出身的学前特教教师和实施全纳教育的普通幼儿园教师的培训也较少,系统的专业知识及扎实的执行能力的缺乏是限制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瓶颈。

2.4 社会认识偏差

对特殊儿童的正确社会认识是改善特殊儿童生存环境的前提。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至今,对特殊儿童的认识虽已有进步,但仍有待改善,没有实现从养育到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社会大众普遍认为国家和社会所能做的最大努力就是给残疾人提供最好的福利待遇,使他们不受生活的困扰,但是却忽视了残疾人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受教育权的实现。我国部分普通幼儿园教师片面地认为,招收特殊儿童入园影响正常儿童的学习和生活,甚至认为会有损幼儿园的名誉,降低生源。而在特殊儿童家长方面,部分家长由于无法接受自己孩子残疾的现实而选择逃避,拒绝承认孩子有问题,剥夺了孩子接受早期教育的机会,从而对特殊儿童的康复发展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此外,特殊幼儿要融入普通幼儿的群体,仍存在一定的困难,歧视与嘲笑的现象还时常发生。这些不正确的观念态度从根本上导致了我国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滞后,阻碍了“幸福教育”目标的实现。

2.5 家庭教育状况堪忧

特殊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在特殊教育的全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有研究表明:家长发现特殊儿童问题的时间普遍较晚,有60.29%的家长是在孩子3岁以后才对孩子的病情进行确诊,错过早期干预的关键时期,给后续的训练工作带来更大的困难;其次,学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少,在学前家庭教育过程中接受过“残联”、“民政”和“康复机构”帮助的家长加起来不足15%;此外,学前特殊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员有限,资源也相对比较匮乏,这使很多家长难以得到系统的咨询和指导,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成为了制约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绊脚石。

3 构建学前特殊教育生态化支持保障体系

针对上述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薄弱环节,基于特殊教育生态学理论,下面探讨如何构建适应我国学前特殊教育发展的生态化支持保障体系,为其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

生态学模式把特殊儿童的“特殊性”理解为儿童以极其复杂的方式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从儿童的行为与环境关系去理解“特殊性”,注意儿童的行为和社会环境的交互影响,从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多个维度去了解、分析学生生活的环境,以建立整合的、自然的支持保障系统;主张各类资源的相互协调、配合,包括教师、家长、医生、康复人员、科技人员、各类社会人员,同时包括各种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等,形成一个整合的动态网络系统。根据生态学理论构想,笔者认为学前特殊儿童的支持保障系统应如图1所示,以行政支持、学校支持、家庭支持、社区支持、技术支持、自我支持以及其他支持七大系统形成完整的生态支持保障系统。

3.1 行政支持——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框架

学前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实现,离不开政府的行政支持。依据系统科学理论,可以把行政支持的保障体系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将保障的内容分为输入、过程和输出三个部分。其中,输入保障主要是指提供教育支持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教育资源的保障;过程保障主要是制定与实施教育支持的细则,对教育支持实行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校正;输出保障是指对教育支持的成效进行恰当的评价。三个部分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行政支持,建构起学前特殊儿童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框架,指导体系的建设和运行,保证相关制度的实施,为整体优化学前特殊教育提供行政上的宏观支持。

3.2 学校支持——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主导

目前,鉴于学前特殊教育机构数量匮乏的现状,可依托省市两级的特殊教育学校,尤其是已成体系的康复机构,建立“特殊儿童教育资源中心”,作为整个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主导力量,对接纳特殊儿童的普通幼教机构教师、特殊儿童家长进行培训,为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起到指导、示范、研究的作用,具体作用如图2所示。同时承担0-4岁特殊儿童的上门指导服务工作,定期到特殊儿童的家庭,指导家长教育训练特殊儿童的方法;定期到普通幼儿园进行巡回辅导,帮助普通幼儿园教师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3 家庭支持——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主体

对处于早期发育阶段的特殊儿童而言,家庭是其完成生涯发展的最重要环境,家长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的支持是整个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主体。要充分发掘家庭的潜能,创造有成效的自然支持系统。做好家庭咨询、家长培训、家长辅导,建立家长相互沟通学习的渠道,促进家长的积极参与,是特殊儿童的环境生态教育的最重要一环,并且在实际上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4 社区支持——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重要中介

学前特殊需要儿童逐渐学会适应社会生活,首先体现在适应社区生活中。社区的支持是学前特殊教育向生态化方向发展的重要体现,是综合运用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共同促进特殊需要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是紧密联系整个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重要中介。概括起来,社区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改变群众观念,形成接纳态度,创设全纳学前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2)发挥康复中心、医疗机构、助听器公司等社区的资源优势,进行社区康复,补偿儿童缺陷,保证儿童的社区身心健康。(3)开展社会教育,配合“特殊儿童教育资源中心”工作,加强社区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机构的联系,实现资源互补,整合普教、特教力量。(4)提供技术支持,满足儿童的特殊需要。(5)提供精神和物质援助,解决儿童的实际困难。

3.5 技术支持——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重要维护

在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过程中,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由于自身的特殊功能而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在整个生态支持保障体系中发挥着独有的维护作用。首先,这些技术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的康复;其次,辅助特殊需要儿童学习和教师教学,并且使得特殊教育服务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得以在整个特殊儿童生态支持保障体系中广泛传递。这些技术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特殊儿童的需求,既顺应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又适应了信息社会的要求,把科研成果通过新技术引入特殊教育中为特殊儿童早期服务,可以促进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展,减少残疾带来的障碍。

3.6 自我支持——生态支持保障体系的最高目标

篇9

[关键词]特殊教育资源 绩效技术 学习对象 教师共同体

教育部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从2004年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特殊教育的现代化。由于我国特殊教育起步晚、起点低、基础差,发展不平衡,导致了资源匮乏的现状,建设符合特殊教育需要的资源已经成为实现特殊教育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基本概念

教育资源建设可以有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育资源建设;二是网络课程建设;三是资源建设的评价;四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这四个层次中,素材类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是基础,是资源建设过程中需要规范的重点和核心;第三个层次是对资源的评价与筛选;第四个层次是工具层次的建设。作者浏览了包括中国特殊教育资源库在内的众多资源网站,发现多媒体素材与集成、网络课程仍为资源存在的主要形式,这也是目前资源建设的普遍特征。所以本文论述的资源建设主要指多媒体素材及其集成与网络课程建设。

二、特殊教育资源匮乏的原因

1 特殊教育本身的因素。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导致特殊教育学校数量相对较少并有着独立的课程体系,为普通教育开发的大量资源由于缺少针对性,只有极少部分能直接应用于特殊教育过程中,加之信息环境相对闭塞,使得特殊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2 资金投入少。目前各地特殊教育学校发展不平衡,60%以上的特殊教育学校设在乡镇或农村,投资不足,经费来源有限的同时又欠缺独立进行资源建设的能力。而且由于受众面小,高投入低产出,成本难以保障,企业也不愿意涉足该领域,导致特殊教育资源质量与数量有限。

3 资源共享性差。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共有1640所,只有部分院校具备独立资源建设能力。而且由于特殊教育机构追求小而全,机构之间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缺少协作、缺乏信息交流,导致资源的重复建设,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一步分割,阻碍了特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特殊教育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 关注资源建设的绩效。在我国。有些错误观念困扰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如:认为特殊教育事业是慈善性质的,对办学效益问题不加考虑,结果使教育工作者心目中缺乏质量和效益观念。绩效技术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工程学思想和方法,它强调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努力寻找高效益和高效率的最佳成本。依据绩效技术的观点,系统中各个因素共同相互作用才可提高绩效,所以特殊教育信息化不仅要注重硬件环境的建设,更要注重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使用、跟踪评价、更新等各方面的协调;引入经营理念,关注成本,关注效益,对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进行合理规划,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实现特殊教育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资源建设标准化。目前特殊教育资源重复建设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数量庞杂、形式不规范、利用率低等问题。对于特殊教育来讲,人力、物力、财力相较于普通教育都处于劣势,所以更要注重资源开发的标准化。“对于各个行业来说,标准化都是一项非常重要和基础性的工作。从本源的意义上讲,标准是为了交换而产生的,构建教学信息资源库的标准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信息的广泛传播,而这正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目标之一。特殊教育资源建设者需要克服建设过程中的随意行为,按照相关规范及建设标准对资源进行科学的描述、设计与开发,便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及时的查询、获取、重组所需信息。

3 基于学习对象构建网络课程资源。特殊教育资源库存在着集中存储、资源难以分割重组的缺陷。即便是采用分布式存储,地方院校负责分担部分存储空间,可资源本身并不能发生根本变化,教师在使用某个知识点时必须将全部课程内容完整下载,并且所下载的资源也不一定完全满足教学需求。教学活动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过程,必须构建基于学习对象的网络课程资源。

学习对象(kaming Object,简称LO)是指“任何具有重用特性并用来支持学习的数字化资源”。学习对象具有如下特征:①可重用性。不仅指内容可以在不同时间、空间和平台上的重用,还包括方法与技术上的重用。②教学性。由于LO是用来支持学习的,所以LO应该具有教学功能,在设计时一个LO至少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③独立性。学习对象具有自我包容的特性,独立的教学功能使其不借助其他学习对象同样可以达到一个甚至几个教学目标。④聚合性。由于学习对象元数据是与XML绑定的,因此可将小的LO通过XML描述合并为更大的LO,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⑤元数据绑定。为了使LO具有以上特性,包括共享性和易检索性等特性,每个LO都有相应的元数据加以说明。基于学习对象的资源设计可以方便使用者根据元数据描述对资源进行查询并重新组合(如图所示),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资源的重复开发,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成本,提高了绩效。

4 资源的评价及改进。目前的资源建设,资源一旦投入使用,开发过程便彻底结束,缺少对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及改进。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对资源进行形成性评价以了解过程进展方面的信息,并使用这些信息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进行总结性评价以搜集总的目标达成方面的信息,并使用这些信息来做出价值性判断。资源建设作为一个动态循环过程,对资源利用结果进行追踪,发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已有资源或约束未来的开发行为,对内容进行及时增补,保持与时代需求同步,才能确保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篇10

日前,由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宁波市教育局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三方合作建设的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正式成立。成立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是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该研究院所在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于2007年开始承办商务部援外培训项目,2012年成为商务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目前已经为95个发展中国家的近600名学员提供了技术和管理培训。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年度工作会召开

近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郑州召开2013年度工作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职教学会及其分支机构、行业协会等2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总结交流工作经验。

2013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将继续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顶层设计、标准制定、监测评估等工作,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发挥好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紧贴基层,服务一线,密切联系职业学校和基层教育部门,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和典型经验,及时跟踪职业教育体改试点进展,努力成为基层实践创新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加强建设,改进作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创新工作方式,加强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学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湖北2013紧缺技能人才工种公布

湖北省人社厅日前《2013年湖北省紧缺技能人才工种目录》。目录围绕湖北省“十二五”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纺织、建材、能源、有色、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生物等13个重点领域,结合全省“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中用人单位反映的信息,确定了2013年全省重点培养的44个紧缺技能工种。同时还授权各地结合实际,科学合理地确定本地紧缺技能人才工种目录,满足本地企业用工和劳动者就业的需求。

湖北省年初制定的《湖北省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提出,到2017年,培养开发紧缺技能人才50万人(其中紧缺高技能人才10万人)。为实现这一目标,湖北省鼓励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就业训练中心、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企业等各类培训机构大力开展紧缺技能人才培训。对参加列入该目录的紧缺技能人才培训,并取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城乡劳动者,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给予培训机构每位结业者2000元的职业培训补贴。

石家庄:整合优势职业教育资源 建市级职教园区

近日,石家庄市职教园区暨市特殊教育职业中专学校正式开工。据介绍,该项目规划总投资25.6亿元,占地约1830亩,建筑面积80.5万平方米,可容纳在校生2.8万人。园区建成后,将迁入7所职业学校和1所特教学校,届时将实现有效整合优势职业教育资源和打造特色专业集群的目的。

石家庄市特殊教育职业中专学校位于市职教园区西南部,是该园区第一期重点建设项目。学校规划总占地104亩,设计建筑面积43043平方米,规划总投资1.1亿元。学校规划在校生1000人、教工300人,建成后将招收盲、聋、自闭症等有特殊教育需要的残疾儿童和青少年,是涵盖学前康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该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二期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完成主体施工。

甘肃天水:选出31个专业技术人才团队

日前,在甘肃省天水市开展的首批专业技术人才团队遴选活动中,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02专项研发团队”等31个承担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的专业技术人才团队榜上有名。

从2010年开始,天水市先后制定相关规划、办法,以组建专业技术人才团队为抓手,充分利用团队优势,实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和数量同步提升。此次全市38个单位共计申报专业技术人才团队49个。经认真筛选,最终审核确定了31个团队,成为天水市第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团队。此次评选将更好地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对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吉林:举办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