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和化学专业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09-17 15:1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工和化学专业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工和化学专业的区别

篇1

本文就找出那么几对看似是孪生的专业,让大家来辨别一下。

生物技术 vs 生物工程

这两个专业都属于生命科学学院,差别在于“技术”和“工程”,从字面上,基本无法很清晰地分析出区别。它们在学习的前两年的基础课程有很多重叠的部分,但是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后,就开始走上不同的道路。

最大的区别在于,生物技术是理科,而生物工程是工科。前者偏理论,后者注应用。

生物技术学习的是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学习的内容偏于理论,从微生物到细胞到分子到基因,一切都是为了向更高端的生命科学发展而努力,所以很多学生都会考研或是在研究机构做研究工作。

而生物工程相比生物技术来说,诞生的时间要晚一点。它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应社会之需要而兴起的,所以更注重应用。简单来说,就是对生物进行创造和设计,在分子、细胞、组织和个体这些不同的层面上,对生命有机体进行新的改造,比如利用固定化菌体或固定化酶来大规模生产果糖浆来代替蔗糖。生物工程需要学习不少药学相关的课程,很多学生毕业后都进入了生物医药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工艺和装备的研究、开发和设计工作。或者是进入政府的工商税务、海关、药检等部门从事监管工作。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vs 材料科学与工程

想必大家已经发现这两个专业最大的差别了:“高分子”和“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是材料中种类非常丰富的一个大类,橡胶和塑料都属于高分子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材料”里并不包括有机高分子材料,它研究的是金属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水泥、混凝土材料)。

虽然都是材料,不过最大的区别在于,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化学的关系紧密,而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物理相伴。这一点看看它们的课程设置就明白了。前者要学习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基本涵盖了所有基础化学课程。后者则要学固体物理、量子力学和材料物理等课程。在学习的内容上,它们就很不一样。

就业方面,高分子更注重新型材料的运用和研发,反而是一些和化学沾边的公司更需要这一专业的学生,比如著名的陶氏化学。当然,说到橡胶和塑料,化工、汽车、电子、航空等行业同样需要相关人才。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传统机械制造类行业更有优势,比如航天、船舶、重工业的相关企业。

环境科学 vs 环境工程

读到这里,也许你已经猜到了,这两个专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偏理论,后者重实践,理学vs工学。的确,前者更多地注重在科研方面,而后者则注重在工程上。

环境科学专业的学习内容比较宏观,比如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的营造、环保的规划。学的是理学,对环境化学、环境毒理、环境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偏重于理论上的学习。

相比之下,环境工程属于工程类专业,它的应用性要强得多,很多课程都是实打实地去学如何控制污染,比如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全过程管理,以及环境的评测。

有人开玩笑地说,这两个专业的区别在于,环境科学是指认垃圾的,而环境工程则是处理垃圾了。这种说法或许不完全正确,但可以给我们参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vs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vs 电子科学与技术 vs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首先,让我们镇定一下,千万别被这一连串的“科学与技术”给绕晕了。这四个专业,都和物理、计算机密不可分,但是细究起来,差别却不小。

从学习内容上来看,计算机主要学习计算机软件、硬件和应用系统的学习,学的是计算机。电子信息学的是如何获取、传输、处理和设计电子信息系统,偏重在电路和电子上,它的口径比较宽,电子、信息技术和计算机都有所涉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到的电信、广播、雷达、声呐和导航都是它的应用领域。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学习的是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等的设计、制造和相关的知识。最后一个光信息则是现代光学和信息科学紧密结合的专业,研究的是如何用光取代电信号对声音、图像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处理,比如光纤通信。

篇2

1.1多方收集信息,做好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性工作

专业培养计划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是构建学生知识体系的关键。培养计划的确定要经过反复推敲、多次修改,要既有助于实现学校的奋斗目标、有助于融入和推动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又有助于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由此,我们注重以下基础性工作。(1)通过网络、杂志、报刊、书籍等各种方式查询专业发展动态,初步构建了专业培养计划与教学大纲的框架。(2)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多所高校的本专业教学计划并进行了反复学习和研究,同时选派教师分别前往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郑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进行专项调研,博采众长,拟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初步方案。(3)设计了面向用人单位的“学生知识结构等系列问题”调查表,了解到用人单位强调工程实践类及应用类知识的强化,对新兴技术知识有迫切的需要,对外语的应用能力也较为关注。(4)多次参加高等学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研讨会,认真学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充分吸取诸多专家、学者的经验与提议。(5)建立毕业生信息库,跟踪实时信息,为未来进一步的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做好准备。

1.2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确定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是省属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趋向是面向安徽,服务长三角及周边地区。根据社会的需要,学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的是工程技术型人才。即,注重体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知识宽厚、适应性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多方位、多渠道加强新办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构成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院校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于高校新办专业,一方面,由于开设时间短,建设时间短,教学条件较老专业薄弱许多,特别是师资力量薄弱尤为突出;另一方面,新办专业大多是目前就业市场紧俏的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新办专业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校化工专业新办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大引进力度,引入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稳定现有教师队伍;一方面,从社会挖掘资源形成兼职教师队伍。即采用多方位、多渠道加强新办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2.1加大教师引进力度稳定和培养现有教师

新办专业教师部分由原来一些老专业转调,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多,但属于新专业毕业的“科班出身”少。不是本专业毕业的教师,在担任新专业课程的教学时,专业课程教学经验缺乏,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感到专业经验不足,实践知识缺乏,甚至在组织教学上感到生疏。这些情况致使新专业整体学术水平不高,缺乏学科专业带头人,缺乏高水平实验人员。引进人才无疑是解决新专业建设师资的捷径。在新办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上,我校有较大的引进力度,制定各种优惠条件吸引高学历、高职称、有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士充实新专业师资队伍。比如,在化工专业新办初期,我校先后从研究院、其他高校引进多位高学历、高职称、专业对口、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主干课程老师;另外,在应届毕业生中,通过多方联络和政策宣传,先后引进多位化学工程专业“科班出生”的硕士生、博士生加入教师行列。当然,在重视引进的同时,我校也积极创造条件稳定已有的教师队伍,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学历教育和各种非学历教育、学术交流活动提高素质和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2.2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形成“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目前就业市场紧俏的专业,社会专业人才稀缺,地方普通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的竞争力又远不及重点院校和效益较高的企事业单位。所以,吸引优秀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科班毕业生,尤其是硕士以上的高学历人才,对于地方普通高校来说,有些“先天不足”。但通过“后天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我校在加大力度引进人才,稳定和提高现有的师资队伍的同时,创造条件,挖掘社会的教育资源,聘请化工设计院、化工研究院、煤炭研究院的学者专家作为兼职的教师,除了做学术报告外,还承担了对工程实践性有一定要求的教学工作,如“化工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这支兼职教师队伍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强化和提高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工程实践性,给高校的教学工作注入了活力,并在推动“产学研合作”、“开放办学”和“专业特色”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因此,“专职为主,兼职为辅,专兼结合”不失为加强新办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举多得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对工程实践性要求高的专业。

3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抓手,重视新办专业内涵建设

3.1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通过广泛的考察和调研,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规范”为依据,结合安徽省富产煤炭的具体情况,确定了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新专业的课程体系、主干课程、主要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的开设、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学时、实验学时、系列课程及各课程间教学内容的衔接等等,突出了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因材施教;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扩展学生自由获取知识的空间;及时修订教学大纲,并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编写授课计划和教案,切实保证改革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索适合本课程特点的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课程考核方式方法上,通过“小测验+期末考试”、“考试+课程论文”、“理论考试+实验实践考核”、“笔试+口试”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方法进行教学,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3.2教学文件资料逐步完善

新办专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经过反复研讨与推敲,教材的选用和教学文件,如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纲及实验指导书书(讲义)等教学文件,辅助教学软件、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习题集,课程设计参考资料,等提前规划。我们的做法是通过校级教学改立项研究,围绕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开展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保证开课有教材,设计有手册,实践有内容。

3.3重视专业教学实践体系的建设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实践性强的专业,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专业必须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本专业实践体系有:实验、实习、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验包括化学基础实验与单元操作实验和专业实验。化学基础实验依托化学实验中心开设,单元操作实验和化工专业实验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而特有的实践环节。为此,化工系经过反复论证,从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形式的确立、实验设施的购置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和研究,完成了流体力学实验、传热实验、吸收、精馏、萃取、干燥等化工单元操作实验的开设;专业实验完成一些专业课程实验,如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等课程实验的开设。并且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充实和改革,综合性、研究设计性实验的有较大的比例。这些实验内容与专业培养计划目标相吻合。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本前提和保证。为提高实习教学效果,我们采用了校内外相结合的实习形式。如,采用计算机仿真实习+现场实习。我校从东方仿真购置了一套大型的合成氨仿真软件,形象逼真地反映合成氨各个工段的生产情况。利用该软件,先在学校模拟生产现场,对生产过程有了认识以后,带着问题,再到工厂的生产车间现场参观实习。计算机仿真实习,训练学生在生产操作条件改变情况下,进行调节、控制与决策的能力,以补充一般实习难以达到的训练内容和目的,加深对实际生产过程的认识与理解,力求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此外,还有其他形式的实习,如,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组织学生到工厂实习。化工设计在化工高等工程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化工设计,对学生进行现代工程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化工设计的基本内容、设计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经济、安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观点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手段进行化工设计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得到训练,开设的实践环节有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设备课程设计、化工设计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体现了化工单元设备设计和过程设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篇3

关键词 合成材料助剂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ynthetic Material Aids Teaching

LI Cuiqin, WANG Jun, LI Jie, ZHANG Zhiqiu

Abstract A synthetic material aid is a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important courses, its mechanism and performance directly affects the application of polymer materials. I combine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the teaching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re explored and analyzed, train students' ability to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synthetic materials aids;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ethods; course teaching

合成材料助剂课程是应用化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它是建立在高分子材料和精细化学品的基础上,并与其他多门高分子专业课程和应用化学专业课程交叉的一门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高分子材料在合成、加工和使用等过程中,为了提高材料的性能而添加的化学助剂。本课程的应用性比较强,不仅包含合成材料用助剂的合成方法、还包括合成材料用助剂的使用方法和选择原则。它直接与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密切相关。因此,本课程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合成材料用助剂的种类、合成方法,而且还要求学生深入了解合成材料用助剂的使用方法和助剂在材料中的作用机理。然而由于合成材料的种类繁多、应用广泛,导致所需的化学助剂种类更为复杂,知识量很大,但由于该课程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学时较少,导致授课的难度较大。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和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1 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我校自2000年将精细化工专业改为应用化学专业以来,对专业课程的组建以及课程内容也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如将油田化学课程分拆为钻进化学、采油化学和集输化学,将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合并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其中对合成材料助剂课程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整合,对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教材进行了优化。原有的教学体系如下:合成材料助剂概论、塑料用助剂、橡胶用助剂、纤维用助剂,该教学体系内容繁杂、重复性较多,如塑料用的很多助剂在纤维和橡胶中也用,导致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容易混淆,且没有统一的教材,学生只能依赖课堂,课后也无从下手复习。

为了适应本科教学需要,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学习提纲,且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讲授任务,我校合成材料助剂课程内容通过应用化学教研室教师的多次讨论,按照肖卫东主编的教材《聚合物材料用化学助剂》的内容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修改,修改的教学体系为:合成材料助剂概论、合成用助剂、加工用助剂、热力学性能助剂、交联用助剂、防护用助剂、助剂的分离与检测。其中合成用助剂主要讲述合成材料所用的合成树脂在聚合反应过程中所添加的化学助剂,如引发剂、溶剂、乳化剂等助剂的种类、性能以及使用原则;加工用助剂主要讲述合成材料在加工过程中为改善合成材料的加工

性能而添加的化学助剂,如剂、脱模剂、增塑剂等助剂作用机理、合成及应用等;热力学性能助剂主要是讲述为改善合成材料的热力学性能而添加的化学助剂,如增强剂、增韧剂、成核剂等;防护用助剂主要讲述为改善合成材料的使用性能、延长材料的使用寿命而添加的化学助剂,如光稳定剂、热稳定剂、抗氧剂、抗静电剂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对高分子材料和精细化学品化学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通过绪论的形式简单讲授,目的是引出本课程的所讲述的重点内容。在对课程内容和教材整合的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很好地了解合成材料助剂发展的前沿知识,我校应用化专业的所有教师,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通过将国内外前沿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前景以及最新发展动态穿插入课堂内容中,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2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合成材料助剂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较强的课程,尤其是随着合成材料在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很多的合成材料没有助剂的存在,很难广泛应用。如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塑料薄膜,主要成分为PE,但由于其耐热氧性能差,很难适用室外使用,尤其是用做种植大棚用的薄膜,适用寿命很短,直到光热稳定剂和抗氧化剂的出现,PE才得以广泛应用。然而,由于合成材料助剂的种类繁多,如交联用的硫化剂有:硫磺、秋兰姆、金属氧化物、醌类化合物、胺类化合物、有机过氧化物等,每一种硫化剂的作用过程和应用对象又不同。在讲授过程中,为了避免过多的理论讲解导致讲述内容枯燥无趣。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进行了多次讨论,如何让学生在较短的学时内,能主动积极地学好这门课,并能很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重点知识呢?

经过多次讨论,教师们一致认为,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将每一种合成材料用的化学助剂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出,通过学生提问、老师回答的方式进行讲述,让学生先了解这种化学助剂的重要性,然后老师再从基本的作用原理、作用方式以及应用对象进行解释。如我们在讲硫化剂时,先问学生自行车的车胎和汽车车胎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学生也可以问老师两种车胎的组成是什么?除了主成分橡胶外,还有什么成分?具体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然后引出常见的硫化剂――硫磺,硫磺是什么结构的物质?它为什么可以作为硫化剂?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硫化剂呢?先通过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先了解这种合成材料助剂的基本性能,然后再进行理论讲授。

另外,单一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如单凭书本、板书很难将所用的知识讲述清楚,很难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近年来,通过多次教学会议讨论,一致认为可利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将大量的图片、图像和动画穿插到课程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对知识理论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感性认知,把抽象的知识通过直观的画面展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方法的改革后,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理论知识掌握得也扎实了。从课后学生反映的情况也可以看出,学生会主动提出一些问题,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并且会将所学过的理论知识与生活中实际例子相结合,并能设想新型化学助剂的性能。

3 考核方式的调整和试行

合成材料助剂这门应用化学专业限选课,课程内容的信息量很大,且很多助剂之间的作用和性能比较接近,如光稳定剂和抗氧化剂,均可以通过捕获材料因老化而产生的自由基,且部分的光稳定剂也可以作为抗氧化剂使用。学生仅靠单纯的死记硬背,很难将所用的重点知识理解掌握。因此,结合这门课程的特点,笔者所在的教研室对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多次讨论,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不能单靠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衡量,平时学生的课堂讨论和课堂提问成绩也应纳入考核之中;另外,期末考试的试卷尽量少出大段记忆性的知识,对于重点的理论知识,应以开放性的问答题或讨论题的形式展现,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对试卷的评分标准进行调整,对于理解性的试题,评分标准灵活,不应严格按照书本或课堂讲述的语言进行批卷,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进行灵活给分。通过试行这种新的考核方式以来,学生学习这门课程不在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考试之前,学生也不再天天吵着让老师划重点,而是收集大量的复习资料,包括参考书、文献等,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讨论、交流。试卷很少出现类似或类同,成绩也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总之,通过对合成材料助剂这门应用化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摸索出了一条适合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提高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为GBB1211013;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为HGJXHB2110153;东北石油大学重点课程

参考文献

[1] 辛忠,孟鑫,刘霞,等.材料添加剂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1.6:61-69.

[2] 李奇.材料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2012.9:74-77.

[3] 陈宝书,栾道成,刘云强,等.高分子材料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13.30(4):40-41.

篇4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related concept about standardization firstly. Then analysed the developing frame of the standardization subject in China, in the case of the developing of the standardization subject in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关键词: 标准化学科;发展框架;中国计量学院

Key words: standardization subject;developing frame;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TH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309-01

0引言

随着我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的实施,质量管理和质量工程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部门和单位开始认识到标准化的重大作用,使我国的标准化工作从沉寂中走了出来。现在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业务技术又掌握标准化工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外许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都在探索标准化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问题,如美国在在2003年专门召开有关高校研讨标准化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问题。国外一些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已经进行了标准化相关人才的培养,如日本部分大学的校长、教务长(如:水野滋、石川馨、田口玄一和久未均等)不仅亲自创新日本式的标准化专业,而且也亲自为国内外培养标准化专业的硕士、博士生;前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后,教育部就批准开设了标准化和认证专业;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教育部继续开办标准化和认证本科专业。在我国,中国人民大学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管理工程》、《工业工程》等硕士专业中设标准化专业方向。80年代后,部分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及安徽机电学院等高等院校开办了标准化专业的大专、本科及双学位三个层次的教育。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标准化专业在各高等院校中始终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2004年,教育部批准我校首次开办“产品质量工程”本科专业,我校在该专业中专门设立了标准化和认证专业方向,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标准化专业人才。2008年,教育部批准我校首次开办“标准化工程”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我校在“标准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走在了前列。尽管国内外一些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已经进行了标准化相关人才的培养,但对标准化学科框架却依然处于摸索之中。所以,在从事《食品标准与法规》教学以来对“标准化”行业进行了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这份题为“我国标准化学科框架之浅见”的文章,提请相关专家过目并批评指正。

1标准化领域相关概念

1.1 标准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

1.2 标准化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1.3 科学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按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以及总结和贯穿于三个领域的哲学和数学。

1.4 技术技术涵盖了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事物,是生存和生产工具、设施、装备、语言、数字数据、信息记录等的总和。

1.5 工程“工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狭义而言,工程定义为“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一群人的有组织活动将某个(或某些)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过程”。就广义而言,工程则定义为由一群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周期内进行协作活动的过程。

2标准化领域相近概念比较分析

2.1 标准和标准化的区别标准是标准化活动的成果,也是标准化系统的最基本要素和标准化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而标准化则是标准相关的所有活动,包括制定标准、贯彻标准等。

2.2 科学、工程与技术的差异科学、工程与技术的分别并不总是不明确。一般来讲,工程放较多的焦点在实际经验上,科学放较多在理论和纯研究上,而技术则介于两者之间。大体而言,科学是对自然合理地研究或学习,焦点在于发现(现象)世界内元素间的永恒关系(原理)。它通常利用合乎规则的技术,即系统建立好的程序规则,如科学方法。工程为对科学及技术原理合理的使用,以达到基于经验上的计划结果。

3标准化学科框架浅析

经过对以上概念的对比分析,“标准化”学科肯定是要建立在“标准化”的基础之上的,而不能建立在“标准”的基础之上。但再进一步应该命名为“标准化工程”、“标准化技术”还是“标准化科学”呢?经过对科学、工程与技术的概念进行分析,觉得一级学科称为“标准化科学与工程”较为合适。根据《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92)中在一级学科“410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下面有二级学科“410.50标准化科学技术(亦称标准化学)”。但为何不称为“标准化科学技术”?在科学、工程与技术的差异中已有详述,而 “科学”和“工程”两词亦可涵盖标准化工作的所有领域。在“标准化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可设“标准化科学”、“标准化科学与工程”、“标准化科学与工程”、“标准化科学与工程”等二级学科,可设二级学科及可授学位见表1。

对我校来说,申请到“标准化工程”第二学士学位专业是一个机会,但也伴随有风险。因为我们要是不能把它办好,不仅会影响我校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到标准化这个学科的发展、这个领域的壮大!

参考文献:

[1]李春田.标准化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篇5

关键词:精细化学品 校企融通 工作过程

校企融通模式实现了“学校与社会融通、专业与行业融通、课程与岗位融通”的“三融通”。在校企融通的教学模式指导下,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取正是紧紧围绕“工作岗位”进行的,行业的能力评价标准是行业企业相关专家制定的,教学条件和培训体系是由校企共建的,师资力量是由企业提供或培训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行业、企业全面引领、深度参与、积极指导、严格评核职业教育与教学,充分体现了产教合作,做到了校企合作、行业主导,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

《精细化学品生产实训》是精细化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一门提高和强化精细化工专业技能,为学生顶岗实习做好前期准备,承担衔接在校学习和企业顶岗实习的核心实践类课程,对本课程进行校企融通模式下的工作过程化改革,可以有效针对企业需求,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掌握从事精细化学品生产需要的关键技能,所获得的能力更加符合企业的能力标准,毕业后可以更好、更快地胜任工作岗位。

一、基于企业需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课程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门课程的灵魂,培养目标给课程内容的确定、实训项目的选取指明了方向,合理的确定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实现校企融通的关键,本课程的培养目标的确定经历了以下历程:

1.通过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结合地方产业,选择校企合作单位。通过研究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选择适合本专业的校企合作单位,并尝试建立合作关系。已经建立校企合作的单位有:海伦石化、南通艾德旺、积华灵大、阿尔法沥青、迈康升华六家企业。拟进行校企合作的单位有扬子江制药、强力电子、苏利化工、恒源涂料等企业。

2.通过就业市场调研,确定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典型岗位以及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江苏高职院校提供的人力资源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合理的劳动力结构尚未形成,常会出现企业招工难,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化工专门人才的缺口很大。通过对校园招聘会和网络招聘信息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需求量较大的工种有操作工(化工总控工)、分析工、化工研发助理(化工工艺试验工)、涂料技术员,生产管理员等。参考化工总控工、化工工艺试验工国家职业标准以及生产管理员和技术员的职业要求,制得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典型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表(见表1)。

3.通过走访企业、毕业生回访、多方参与,找准课程定位,精心筛选本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到合作企业以及江阴周边从事精细化工行业的企业调研,结合企业专家的意见,对精细化学品生产典型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进行筛选,初步确定本专业需要培养的核心知识、技能和素质。近期的走访了扬子江制药、强力电子、苏利化工、迈康升华等企业,得到的反馈是:企业需求量最大的是化工生产的一线操作工和工艺试验员;对10届~14届毕业生访谈得到的反馈是:企业岗位最迫切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DCS操作技能、反应釜操控技能、产品分析检测技能、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结合本课程在精化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化工行业标准和化工总控工、化工试验工国家职业标准确定本课程需要培养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及其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掌握必备安全生产知识(安全用电、防火、防爆、化学品的取用、存放和使用等),掌握典型化工设备的基础知识(类别、结构及适用场合),掌握精化工艺基础知识(酯化、复配、缩合、氧化、水解等),掌握化工单元操作基础知识(精馏、萃取、流体输送、干燥、传热)、化工中试知识(单因素分析、正交分析等)。

(2)技能目标。:掌握小型反应釜的操作、维护,掌握塔设备的操作,掌握常见换热器的操作、维护,能进行简单管路的安装、维护,掌握典型化工产品生产的开车、正常运行、停车的操作方法,在操作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工艺参数,熟练读取和绘制生产工艺流程图的能力,检验产品质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掌握化工试验基本操作,掌握产品常见性能、成分的分析检测。

(3)素质目标。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安全生产意识,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强烈的产品质量意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校企融合、岗课融通、项目引领”,基于工作过程,确定本课程的培训项目

对课程的知识、技能、素质培养目标进行梳理、组织,联系合作企业的现有生产岗位,精细选取实训项目。采用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见表2)

(一)模块一的由来与设计

大型化工生产由于场地、人员、资金和利润等多方面原因,一般很难在校内实现连续化生产。虽然有部分院校有相关的设备,但由于投料成本较大、产品产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很难实现盈利,因此大都处于停工状态,即使用于学生实习,也多以冷态模拟为主,所以绝大多数的高职类院校倾向于采用仿真软件来模拟工厂化生产。采用仿真软件可以以较少的一次性投资来实现对大型化工连续化生产的模拟,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DCS操作技能、工艺流程图的认读与绘制技能、化工单元操作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安全生产意识、操作规范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本课程设置模块一为大型化工连续化生产仿真,并选取了均苯四甲酸二酐工艺仿真和乙醛氧化制乙酸仿真作为实训项目,这两个工艺仿真基本涵盖了所有常见的化工单元操作,是锻炼和提升学生化工生产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模块二的由来与设计

仿真实训虽然有上述的诸多优点,但仿真毕竟不同于现场生产实习,对锻炼学生现场设备、仪表、管道的操作、维护能力帮助不大,所以要锻炼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还离不开现场实操。为了弥补仿真实训这方面的缺陷,本课程引入了模块二,即生产设备操作实训。在该模块中,设置了管路的认识与工艺流图的绘制;常见泵的操作与维护,管路的拆装与维护,流体输送;反应釜的操作;烘箱、离心机、砂磨机的操作等训练项目。要理解某个工段的工艺流程、工段与工段之间的关系、岗位与岗位之间的关系,首先就要会阅读工艺流程图,并能够根据现场设备、管道、阀门、仪表之间的联接关系绘制工艺流程图,所以管路的认识与工艺流程图的绘制是从事现代化工生产人员不可缺少的技能之一。所以该模块设置了项目――管路的认识与工艺流图的绘制,在该项目中,教师指导学生首先根据实训室现有的设备(由水箱、离心泵、流量计、测温仪表、测压仪表、管道、阀门、反应釜若干组成)绘制工艺流程图(参考图见图1),在学生熟练掌握简单流程图的画法之后,进行项目拓展。拓展一,如何逐个进行反应釜夹套注水,写出操作步骤;拓展二,如何同时进行夹套注水,怎样预防流体短路,写出操作步骤;拓展三,对图1管线进行改装使加热介质从反应釜夹套上部进入,下部流出,画出工艺流程图。通过训练任务的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绘制流程图的水平。

反应釜的操作、维护是化工总控工、工艺试验工必备的技能,化工企业医药中间体的生产大都是在反应釜中进行的,本专业毕业生在某些制药企业也主要从事反应釜的操控岗位,所以通过设计或引进与此类企业相仿的生产设备,设置项目――反应釜操作和控温训练来模拟医药中间体的生产过程,并引进相关的生产管理模式和岗位考核评价标准,可以更好地锻炼、提升学生的反应釜操作维护水平,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工作岗位,也可以帮助企业减少新员工培训成本、缩短培训周期。

(三)模块三的由来与设计

精化产品的门类众多,生产的工艺也是多种多样,很难用几个项目来涵盖众多的精化产品类别,但无论何种产品的生产工艺都是由流体输送、蒸馏、传热、吸收、干燥、萃取等化工单元操作和氧化、还原、酯化、水解、卤化、磺化、硝化等基本化学反应构成的。通过把化工单元操作和化学反应融合到具体项目中,在不同的项目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化工单元操作基本技能、设备操作能力和化学反应基础知识运用能力。基于上述思路,本课程从众多的精化产品生产中遴选出比较有代表性几个产品的生产工艺,并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来训练学生的配方设计、优化,工艺设计、优化,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控制与检测等方面的能力。每个项目都按照化工产品开发的一般步骤进行设计,主要步骤包括:

(1)产品用途分析;(2)配方确定;(3)工艺设计;(4)方案实施;(5)产品性能检测;(6)产品质量评价;(7)产品工艺改进。

例如,涂料是精细化工主要产品之一,通过与江阴本地的涂料生产企业合作,以企业真实产品的生产过程为实训项目,校企共建小型涂料生产车间,引进企业的操作规程和产品检测和质量控制方案,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掌握一般涂料的配方设计、工艺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测和产品质量控制等技能。选取典型的107胶涂料的制备作为实训项目,通过把实训项目分为:(1)涂料用途分析;(2)涂料配方确定;(3)制备工艺确定;(4)制备过程;(5)性能测定;(6)涂抹性能测定及产品性能评价;(7)工艺改进等几个过程来模拟真实的涂料生产、使用、检测过程,学生学会了107胶涂料的生产过程就可以以此类推明白其他涂料的生产过程。

三、结合国家职业标准、行业企业评价标准和学校评价方法制定企业和学校都认可的课程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指标

基于企业的需求,本专业采取的是“双证毕业”的毕业资格审查模式,即学生要同时取得毕业证和化工工艺试验工(中级)或者分析检验工(中级)才能取得毕业资格,从而创建了专业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的职业等级资格体系。经过进一步改革和建设,本课程可以兼具精化实训教学和化工工艺试验工、化工总控工(中级、高级)的培训功能。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在设定时已经包含了化工工艺试验工、化工总控工国家职业标准的一些核心指标,所以学校和企业的化工人才均可按课程培养目标的评价指标递进式地学习并取得相应资格。一方面,在校的学生可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分阶段层级式地取得这些资格;另一方面,企业的职工也能通过一定课时的专业培训获取相应的资格。

(二)评价方法

采用理论考试(30%)+仿真操作(30%)+现场实操(40%),综合成绩达到60分即为合格,可以获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理论考试主要侧重考察安全知识、职业道德、化学基本知识、化工单元操作基本知识、仪表与自动化基础知识、分析化学基础知识;仿真操作主要考察产品生产原理、DCS操作、化工单元操作、工艺波动的处理能力、设备故障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安全生产意识等;现场实操主要侧重考察化工工艺设计能力、设备操作能力、化工单元操作的规范性、团队协作能力。化工工艺试验工和化工总控工在考核知识点的分布上有所差别,中级和高级在考核的难度上有所差别。

基于校企融通模式下的本课程的改革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和努力,希望可以校企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推进校企融通的程度,培养更多社会满意、企业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的化工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东.香港职业教育校企融通模式述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81-84.

[2]徐维琳.江苏化工制造业对人才需求的现状与对策[J].高职教育研究,2007,4(1):12-13.

[3]化工英才网.热点企业招聘.2015-7-11

[4]前程无忧网.化工类人才.

[5]化工工艺试验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化工总控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7]李永进.浅谈香港职业教育与内地职业教育之区别[M].职教论坛,2008,(4).

[8]林知秋,张建荣.校企融通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5).

[9]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篇6

[关键词] 专业英语;教学;教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1-0065-03

随着国际间合作的加深与科技的发展,更好地掌握、运用专业英语以更加开阔的视野触及化学化工学科前沿,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促进学科领域的科技交流活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化学工程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水平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工科高校的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中,大部分人以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为目标,由于重视应试技巧,采用题海战术,忽视语言的听、说、写能力,使英语在专业领域的应用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专业英语的读写困难,科技文献翻译错误百出,更不可能流利地同国外学者和技术人员进行交流,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专业英语现存的教学模式有关。因此,对现有专业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深化是摆在当前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 专业英语教学的要求和特点

专业英语又称为科技英语,是一种用来描述科技资料中种种现象和行为的英语体系,它是把基础英语和专业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用专业性的语言来描述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理工科)》中有关专业英语学习阶段的要求规定:专业英语学习阶段的教学是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专业的专刊和文选,培养阅读英语科技资料的能力,使其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相关专业所需要的信息。由此可见,专业英语教学是指导学生在专业领域学会用英语查找专业信息,用英语表达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化工专业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较好地利用英语查阅专业外文文献,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具有听、说、写的基础,了解化学工程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展动态,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化工专业英语的特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汇方面。化工专业英语涉及大量的化工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大量的词汇都是由构词法转化、合成、派生出来的,尤其是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合成词,许多词汇采用简约化的缩略词或符号等,例如化学化工反应式、方程式、公式、图表等。这些词汇给人以似是而非的感觉,难以记忆。

2)句子方面。由于长难句和复杂句子多,句子结构紧凑、严密、逻辑性强,表达简练、清晰,为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带来不少困难。

3)语法方面。专业英语的语法特点较为突出的是较多地使用名词性结构、抽象名词和术语、被动语态句、逻辑性定语以及各类复合句、非谓语动词短语等。侧重于一般性英语语法在专业内容表达上的具体应用。

4)内容方面。专业英语是把英语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乏味,一般以非人称的方式阐述化工专业的理论知识、化学工艺流程、化学实验现象等。表达的内容客观、准确、简洁,而且其意义必须是限定的。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对文章的理解常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

2 化学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化工专业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导致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学生认识不足

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中,专业英语是以考查为主要考核方式的专业课,因此学生的重视度不够。再加上很多学生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和英语四、六级考试后,自我感觉已经具备了英语的读写能力,认为专业英语的学习无非是专业词汇加英语语法的简单组合,忽视了专业英语的学习是进一步培养英语综合能力、提高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

2.2 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低落

从目前教学形式来看,专业英语教学都是以专业教师授课为主。他们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很高的英语水平,但没有受过教学法的培训。教学方式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建立的知识结构,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每节课的讲授内容采用“讲解单词、翻译课文、做些练习”这种三段式教学,忽视了对文章风格、专业英语的常用格式、常见句型等内容的教学与实践。学生只是个“背着口袋来装知识”的被动吸收者,课堂气氛沉闷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导致学生经过一年的专业英语学习后收效甚微。

2.3 教材标准不同,教学内容缺乏统一

教材是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近年来,国内各大院校编写的专业英语教材种类繁多, 专业领域五花八门。大多数专业英语教材依然沿用传统的“课文-单词-注释-练习-语法-阅读材料”这一简单组合模式,缺乏情景交际等内容,内容涉及大化工领域各专业共性的化工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教材内容虽然经典但却陈旧,不能与所学专业的新发明、新技术相适应。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任课教师各自为战,往往选择自己最熟悉的部分讲授,教学内容缺乏统一的标准。

3 专业英语教学中采取的对策

提高科技英语教学质量不仅需要教师提高自身英语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研究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把学习专业英语与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系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根据以上对专业英语的特点和教学现状的分析,以下将对化工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创新进行探讨。

3.1 激发学习兴趣,明确教学目标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在于,东方传统的教育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认为兴趣、爱好是后天培养产生的;而西方教育非常重视个人的个性发展,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2]。将二者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培养模式,从教材、教学、教师多方面培养学习兴趣,消除他们对英语的恐惧、反感心理,继而让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的目标。通过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基本具备阅读专业文献、期刊的能力,接收国际前沿知识,了解化工专业的发展动态;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英语知识的能力,具备把专业文章摘要基本准确翻译成英文的能力;鼓励学生加强听说训练,培养其专业信息交流的能力。知道学习的内容和所应达到的目标,才能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课程设置的作用和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3.2 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

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前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可以以交际为目的,实施部分交际法教学[3]。结合专业知识体系,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讨论。例如单元操作(Unit Operations)是化学工业和其他过程工业中进行的物料粉碎、输送、加热、冷却、混合和分离等一系列使物料发生预期的物理变化的基本操作的总称,是化工专业的学生必定会遇到的概念,可以利用已学过的化工原理知识设立几个topics: 用英语提问并回答,如什么是单元操作(What is unit operations)和单元操作具体内容(contents)及流程(process),学生可以相互交流(conversation )相互讨论(discuss in details),根据英语水平的不同,作出不同的回答,英语薄弱的学生可以只说单个单词,如:pulverize(粉碎)、roast(焙烧)、absorb(吸收)、condense(冷凝)、lixiviate(浸提)等,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可用长句表达,如:Any chemical process, on whatever scale conducted, may be resolved into a coordinated series of what may be termed "unit actions", as pulverizing, mixing, heating, roasting,absorbing,condensing,lixiviating,precipitating,crystallizing,filtering,dissolving,electrolyzing and so on[4].并由此及彼,层层推进,深入学习;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建立QQ 群,讨论上课教学内容,实现课下的拾零补遗,教与学实时互动;还可以举行一些英语party、字谜游戏、英语竞赛等活动,巩固和加强英语学习和教学效果;并可以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模拟学术会议的一名专家发表演讲,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情景化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广大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

3.3 深研教材内容,洞悉科技动态

专业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扩充专业词汇,训练科技英语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利用口头英语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选材时应包括中文翻译、英文写作(对本科教学来讲, 尤其是摘要的撰写)、听说方面的内容和训练。由于各专业内容千差万别, 没有完全合适的教材可供选择,而且专业英语老师自身也很难在这几方面都精通。鉴于上述情况:一方面在基础教学阶段就应重视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结合各专业实际情况精心挑选教材,包括国内外已经出版的教材,科技文献影印版、英文原版等,让学生体会经典教材平稳、严谨的语言风格,提高其阅读英文教材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自选教学内容,可涉及英译汉,适当增加科技文章的写作训练、口语交流内容。口头技术交流训练可以以大学中的各种课程设计为题, 其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科专业活动有关,其侧重点应该尽力使句法、词汇、语篇结构及语义结构诸方面都适用于那些特定的专业活动场合,撰写出200字左右的英文摘要,分组讨论,模拟国际学术会议、产品会做成果展示(presentation),聆听专业英语口语同声翻译,提高对专业英语单词的熟悉程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关注前沿科技论文,这些文章内容新颖时尚、语言文字活泼,还可以在YouTube上某些教学视频材料,或补充教学视频,让学生观看;公开教师的Blog,放置与教学相关的课外资源链接、教学体会;公布Google groups,便于学生接收教师关于教材方面的更新信息,及时补充最新的科技知识等。也可以采用英文科技报道和电影等视频,使视频成为不疲倦的教师,在教师不在的时候发挥作用,弥补单一教材带来的局限性。

3.4 创造可行条件,提高业务素质

专业英语教师不仅应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熟练的英语技能和英语交际能力,这是专业英语教师首要具备的特质,区别于其他英语教师;专业英语教师要经过一定的语言培训,专业英语教学不是任何具有专业知识、并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人就可以教好的,经过培训和未经过培训的教师,其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培训不但要强调教学环节、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程序性和操作性,更重要的是理论或概念方面的指导和阐释,专业英语教师的教学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对专业英语教授活动的成败起很大作用。从上述教学目标来看,专业外语既不是纯粹的专业课,也不是纯粹的基础英语课。目前常州大学非常缺乏既精通专业又精通外语同时还熟悉教学规律和方法的专业英语教师。为此,专业英语教师培训是其水平提高的关键,专业英语教师培训的视野应从传统的教师专业准备阶段扩展到教师综合能力发展的全过程,不再试图一次性培养出高水平的教师。专业教师要多听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的课,访问资深的教师,尤其是听说能力等薄弱环节,向他们学习,本着求师访友的心情去听课会有很大益处,古人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些话用之于教学中相互观摩也是合适的。这里的“贤”就是指教得好。这样既利于各系专业英语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提高,也利于专业英语教师与基础英语教师的交流,这两者是密切相关的。此外还利于调动各专业系(部)和外语系(部)双方面的积极性。

4 结束语

专业英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继承传统英语教学的优点,还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创新切实可行的方法,构建多样化的语用空间,逐步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体系,使专业英语成为伴随专业技术人员成长不可或缺的伙伴,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岳希明,梁晓军.科技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3):65-66.

[2]王高,刘汉云.专业英语教学探讨[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 版),2001,(2):50-52.

篇7

目前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韶关学院本科生物技术专业自2000年9月开办以来,已招收11届学生,期间尽管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并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在2009级的学生之前,每个年级学生分两个教学班,一个是不分方向的生物技术专业班,另一个是大二以后的生物医药方向分流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课时数变动的随意性较大;二是课程的开课顺序不尽合理,并且有些教学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讲授;三是有些课程特别是一些选修课程的设置不是以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为依据,而是以在岗的教师所能讲授的课程为依据,出现因人设课和设人情课等现象,结果造成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课时数在减少,而与专业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选修课程却在增加,开设这些选修课的初衷也许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尽量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也就是宽口径,但是如果学生连必修的专业课程都没学好,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宽口径.这样的后果只有一个:学生的知识面比较宽广但很浅,许多专业课程没有学好最终导致不足以支撑新知识的获取,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吃不准生物技术专业内涵,对该专业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思路不是很明确,因而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有比较大的随意性;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专业师资的缺乏,造成一些课程无法开设或只能凑合着开设,或因人设课———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面对这样的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有些学生抱怨所学课程不知道有什么用,不知道到底该学好哪些课程,造成学生对自身专业的怀疑和对未来就业的迷惘.有的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脱节,让学生觉得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内容不关联,觉得学了没有用,甚至有取消所开设的其中一些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的要求.

细分专业方向,优化课程设置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2009级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开始之前,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通过深入市场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走访与生物产业的相关企业,广泛征求行业意见,牢牢抓住企业需求,并进行充分论证,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生物产业的对接,为设置合理专业方向寻找可靠依据.首先就毕业生就业情况、专业大类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生考研等几个方面在省内外同类院校,特别是在粤北地区以及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的珠三角地区进行教学专题调研,通过收集以上各方面的调研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并主动邀请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教学计划,以解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是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特色性、开放性、前瞻性”的原则,建立一种面向实际、专业方向明确、集中体现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大课程整合力度,坚决删减与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不相符的课程,坚决杜绝因人设课或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选修课是相对必修课而言的,开设选修课程的目的,一是为了精深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二是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选修课应该要依据专业培养目标从专业方向去延伸开课,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的办学特色.

1确定专业方向

在确定专业方向时,应紧紧结合本校的实际,努力使之与地方院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相适应、与教师的特长与发展目标相适应、与所在的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粤北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因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时,应首先明确师资情况、硬件条件及周边环境,明确生物技术专业到底应该侧重于哪些专业方向,或者说先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然后参照教育部1998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中有关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在近几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本科生物技术专业规范》所确定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设置必须给学生以明确的专业方向感,要能体现办学的专业特色,同时要能兼顾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在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确定按大专业招生,分窄专业方向培养,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把生物技术专业分为生物制药、生化工程、微生物技术三个方向培养.

2面向专业方向划分课程模块

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对专业课程设置中课程类别重新进行了划分,具体划分为5个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任选课.并对这5类课程模块所涵盖的课程、开课的先后顺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旨在建立一种专业方向明确、集中体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2].公共基础课:是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所有学生都要修读的必修课程,是同类大学生的共性课程.例如,政治类、大学英语、计算机、大学体育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是体现专业共性的课程,一定程度上是为学习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程打基础.这类课程的设置一般依据教育部的有关专业课程设置及专业规范等相关文件,在全国的同一专业中是大体一致的,为必修课.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其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为学校教务处根据不同的一级学科给出统一的课时,在其它的专业基础课中,除生物化学是在一学年内开设课时为90学时外,其它课程的理论课均为5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48学时,自主学习6学时),并另外单独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实验课时数一般为与理论课的课时相等或接近理论课的课时三分之二.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相似,也有一个共同参照,是区别与生物技术专业相关的其它生物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为必修课.例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或称发酵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或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生物工程设备、生物技术大实验.除生物技术大实验为108学时外,其余课程的课时分配为3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2学时,自主学习4学时).另外,还有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课程.专业方向课:主要面向社会就业需求、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师资条件等而开设的建立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上的集中体现本专业的特色课程,各专业方向之间有3~5门课程的差别,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在其中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是为限选课.例如,生物制药方向: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制药工艺学、生物药物药剂学、生物制品学、药物生物检测技术;生化工程方向:高级生物化学、生化工艺学、生化药物提取技术、生化技术大实验;微生物技术方向:微生物生理学、工业微生物育种学、微生物检测技术、微生物技术大实验.以上课程中的理论课程讲授一般为3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2学时,自主学习4学时),实验课程根据课程性质给出54学时或72学时不等.专业任选课:是专业课的适当补充和加深,学生根据自己需要而选择,可结合毕业论文(设计)而开设,是为任选课.例如,生物专业英语、病毒学、免疫学、食用菌栽培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生物检测技术、仪器分析、生物信息学、生物统计学、科技论文写作.课时分配一般为3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0学时,自主学习6学时).5类课程的开课顺序:大一阶段主要开设公共基础课和少数专业基础课,大二阶段主要学习专业基础课,大三阶段主要以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学习为主;大四阶段主要以专业任选课为主.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应立足生产实际,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构建以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除了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及专业任选课开设必要的实验课外,另外还有专业核心技能训练、创新学分、社会调查、生物野外实习、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类课程.实验课程中的实验项目的设置,除了专业基础课有一定比例的基础性实验以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外,其余的课程的实验项目主要为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内容,以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根据学校最近两年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求,每个学生均需获得6个必修的创新学分.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创新性实验,学会利用网络信息及图书馆的期刊数据库资源,查阅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自由选择实验内容,自主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以此培养自己的科技创新思想和能力,为今后科研奠定基础.并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及校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篇8

在回答这些问题前,大家先来看看我们在实验课上制作苏打饼干的过程吧。

制作苏打饼干需要准备的原料有面粉、小苏打、鸡蛋、油脂、食盐、磷脂、饴糖、奶粉等,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发酵――需要经过两次发酵。首先,将面粉分为两部分。第一次发酵时,在占总量40%~50%的面粉中加入温水和鲜酵母液(用温水溶解酵母形成),在调粉机中搅拌约4分钟。然后,使面团的温度保持在28℃~30℃、pH保持在4.5~5.0的范围内,放置6~10个小时。第一次发酵要使酵母菌在面团内充分繁殖,增加面团的发酵潜力。

第二次发酵时,将经过第一次发酵的面团(又称“酵头”)加入剩下的面粉中,同时加入小苏打、鸡蛋、油脂、食盐、磷脂、饴糖、奶粉等原料,在调粉机中搅拌均匀。然后,使面团的温度保持在30℃~33℃,放置2~4个小时,面团发酵就完成了。将发酵好的面团擀薄,用模具压制好形状,放入预热至100℃的烤箱烘烤。15分钟后,香喷喷的苏打饼干就出炉了。

别看这几步操作很简单,但是在第一次制作过程中我们还是状况百出。有的同学第一次发酵过了头,面团“硕大无比”;有的同学第一次发酵不到位,面团像是“营养不良”,又小又僵;也有的同学在第二次发酵时,调配错了原料比例,烤出来的饼干极其难吃……

看了上面制作苏打饼干的过程,我想一定有人会说:“瞧!你们不就是厨师嘛!”我要郑重申明:我们学的不是厨师专业!

我们干什么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顾名思义,以食品为研究对象,要求用科学原理和手段研究食品的设计、生产、加工、制造、贮藏、包装、分析和评价。因而在大学四年里,我们要掌握食品分析、检测的方法,了解食品加工、储运等工序,培养食品工艺设计、设备选用、生产管理的能力。

有了这些理论和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食品企业从事食品研发、食品生产管理或者食品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工作。我的同学中就有在“浮力森林”(杭州著名面包品牌)的生产车间当主管的,也有在食品厂当出厂检验员的,我的导师更是娃哈哈AD钙奶的研发者。

所以,虽然我们做苏打饼干的过程与糕点师(厨师的一种)并无差别,但目的有着“标”与“本”的区别――糕点师学的是制作过程,而我们不仅要掌握制作过程、学会使用各种生产机器,还要了解制作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的目的、每一种原料的选择依据以及它所发挥的作用,等等。

我们学什么

■化学是基础课程

你可能会问,苏打饼干制作过程中的“溶解酵母”“测定pH”不是化学课学的吗,怎么会出现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堂上?

其实,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与中学的化学课不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化学课细分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食品化学等。课堂上,简单的酸碱滴定、显微镜细胞观察等小实验都需要我们细致地完成,因为这都是为今后的综合性实验做准备的。比如制作苏打饼干时,就少不了酸碱度测定,在第一次发酵过程中,如果面团的pH低于4.5,饼干烘烤时就不易上色。

■了解食品添加剂

现代食品生产越来越离不开食品添加剂,所以不论从事食品研发、食品生产管理还是食品质量检测工作,了解食品添加剂是必不可少的。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的色、香、味等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或者使食品便于加工而加入食品中的物质。食品添加剂种类众多,制作苏打饼干时添加的小苏打就是其中的一种,它起疏松剂的作用,使饼干松脆、易烤熟。各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方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如何,一定不能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更不能对人产生危害。

比如在制作火腿、腌肉时要适量添加亚硝酸钠,用于肉类的上色和防腐。但亚硝酸钠具有一定的毒性,且在人体内容易转变为致癌物质,所以它的添加量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国家规定肉类食品中亚硝酸钠的最大使用量为0.15g/kg。而作为化工原料的三聚氰胺根本就不是食品添加剂,不法生产商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显然违背了添加原则。

■掌握食品的生产工艺

食品生产要经过复杂的流程,任何一步工艺都有严格的要求:原料差别会造成食品的成色参差不齐,工艺欠妥会带来质量问题,设备不按标准清洁则会影响食品卫生。所以,要研发新产品或监督食品生产,必须掌握大众食品的生产工艺,食品工艺学因运而生。

与其他实验室不同,食品工艺实验室是一个标准的食品厂房,在这里我们抱着认真的实验态度,严格依照标准执行,真的成为了“大厨”。苏打饼干的制作就是食品生产工艺课的实验之一。食品分为几个大类:面点类、乳品类、烟熏类和软饮料类等,我们因此制作过比萨、面包、蛋糕、酸奶、熏肠、果汁等五花八门的食物。

■媲美“美食家”的食品感官科学课

每个人舌头上的味蕾敏感程度都不一样,食品感官科学研究人的舌头对酸、甜、苦、辣等不同味觉的敏感度。要想成为食品研发工程师,或是新潮的“品酒师”“美食评论家”,就要在食品感官科学课上用心去体味每一种食物。

例如在红酒品尝课上,我们要对不同的红酒进行色、香、味的评定。有的红酒比较甘醇,有的却很酸涩;有的比较爽口,有的却非常辣喉。通过品评,能更深入地体会到葡萄产地、生产年份的不同对红酒的成色、口感的影响。

民以食为天

因为自己在高中时十分喜欢化学、生物学科,课堂上疑问甚多,但是无法深解,所以高考填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考虑到食品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又能延续自己高中时的喜好,何乐而不为呢?读了这个专业以后,我才认识到从事食品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要对消费者的健康负责。

“民以食为天”,时代在变,衣食需求不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必然会越来越受社会重视。若要报效社会,选择这个专业将会是最简单、最直接的途径。

院校点击

江南大学:江南大学是我国开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最著名的学府之一,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还与国外多所食品类高等学府联系密切,有助于学生出国深造。

篇9

4年制“专本衔接”围绕涂料核心技能为培养任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高专有较大区别。高职高专涂料培养人才的职业岗位群来自于涂料行业的各工作任务,分别为调色、生产、涂装、质检以及配方设计等,由于理论知识薄弱,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够,因此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以动手能力为主的调色、生产、涂装和质检等岗位,学生的职业上升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专本衔接”的涂料人才的试点将弥补和解决高职教育中所存在的不足,填补市场对具有创新能力的涂料人才的需求,帮助企业的转型升级。该试点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较高外语水平,服务于涂料行业而不局限于涂料行业,具备深厚的化学化工领域基础知识和技能,对材料、食品和环境等轻化工领域有一定的了解,系统全面地掌握涂料行业的技术技能,尤其在涂料配方设计和工艺改进等方面具备较高素质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充分整合和发挥本科和专科的学科资源优势,是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本科院校师资力量相对雄厚,可以充分满足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而高职在师资和实验、实训、实习条件方面对学生技能的培养更具优势。因此协同培养中确定了“2+1+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2年在本科院校完成基础理论课学习,第3年在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和核心技能实训,第4年先企业实践半年,然后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地点(跟2个学校的教师在学校实验室做论文,或在企业进行技术开发)。这种协同培养模式将充分发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现有的“应用化学”省级特色专业和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重点培育院校重点专业及省示范专业的优势,使本专业学生学习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技术的同时,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出可以从事涂料研发、生产等以涂料行业为主要就业岗位的化工行业一线急需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3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在明确“专本衔接”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应该加强课程研究与设计,整合课程内容,既要考虑到基础知识的层面,又要强化专业课与实践课的培养。通过深入到广东地区涂料化工相关企业开展调研活动,确定新的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并与合作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完成涵盖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知识与技能要求、教学进度、考核标准、教学效果等内容的专业学习领域建设,构建基于典型的涂料加工、检测等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体现围绕行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基础课。“专本衔接”教育是一种集合优势资源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必须突破本科和高职人才培养的传统思维模式的约束,进行创新设计。理论课程设置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拓宽基础知识范围的同时,强化在课程体系上的系统性和课程内容上对专业课程的支撑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基于这一原则,在具体的基础课程设置上,不仅有有机、分析等四大化学,还要强调数学、物理和电工技术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同时开设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与涂料的专业课程,并构成体系。(2)重构专业课。创新型的技能人才不仅需要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同时需要具有超群的专业能力,才能适应快速变革的社会。在高职高专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专业课程理论上的深度和难度,在保证操作技能系统性训练的同时,减少了如涂装和调色等偏重动手技能训练的比重,增加了流变学基础等专业理论课程,进一步加强了配方设计与实训等核心课程和精细化学品分析等操作课程。(3)突出实践课。“专本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突出实践课,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脱离的倾向,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人才培养各阶段的认知规律,实践课程可以有序地分步实施,从一、二年的专业认知实习,到三年级的校内整周技能综合实训,再到四年级的校外企业实践和毕业设计。企业实践4年不断线,让学生的技能训练随着培养的进程逐步加强,让理论和技能在实践中不断融合和升华。

4变革教学管理方式,变不利为优势

协同培养对人才培养带来诸多优势的同时,也给教学管理带来新的课题。如何做好两校、三地(2个学校和1个实习企业)的教学管理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在教学上,每门课程可以分别由2个学校的2个教师共同担任,避免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脱节,同时还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在学生管理方面试行双导师制,每名学生自入学开始到毕业就被分配由2位导师在学业、做人、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等多方面进行指导,2位导师分别由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和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指定,其任务分工由双方协商解决。

5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 应用化学实验 课程建设 课程改革

泰山学院从2002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以来发展迅速,学科专业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社会对创新型和应用型复合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这样的形势下我校化学与环境科学系于2005年开始增设应用化学本科专业。为促进学科发展、突出专业特色,建立了应用化学实验室,并对该专业学生开设了《应用化学实验》课程。在没有现存模式可利用、没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情况下,我们承担了这门新课的建设和教学工作,于2005年开始筹划建立实验室,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授课,至今已向四届学生开设了这门课程。开课之初,我们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选择一些实验条件允许的课题来开课,这样做课程是开出来了,但教学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系统性不强、课程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搞好本课程的建设及改革势在必行。经过几年的实施,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形成了一套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方案。

1.课程结构和内容

《应用化学实验》是应用化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内容涉及化学领域中四大化学、工业化学等基础学科,也涉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市场经济的问题,它是以化学原理、化工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实验课,具有“广泛性、实用性”的显著特征[1―3]。针对课程特点科学地选择实验项目,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和内容,是课建中一项重要的工作[4]。为此,我们以“服务地方”的理念为指导,紧扣专业精细化工方向的培养计划,以扩大知识面为目的,以应用性为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在考虑课程结构和内容时,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总结过去的经验,确立了应遵循“体现广泛性、突出实用性、强化综合性、兼顾区域性”的原则来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强的实验课题,逐步形成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三结合的课程结构。

1.1体现广泛性。

就是要立足于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相结合,实验课题要遍及工农业化工产品、日用化工产品、环境监测与保护等方面。但由于受到课时数和实验条件的限制,仅实验教学还不能足以体现广泛性的要求,可增设课外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形式,让同学进行社会调研、播放专题科普录像片等措施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拓宽知识面,充分体现广泛性。为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各方面都要有一定代表性的实验。在表面活性剂方面,选择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和“洗洁精的配制”;在防腐剂方面,选择了“尼泊金酯的杂多酸催化合成”;在在食品及天然化合物提取方面,选择了“从牛奶制取酪蛋白和乳糖”、“黄精多糖的微波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和“植物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表征及含量测定――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实验;在环保方面,选择了“活性炭吸附实验”;在日用化学品方面,选择了“固体酒精的制备”;在工业催化方面,选择了“沸石催化剂的制备与成型”和“丙烯腈和乙酸乙烯酯的乳液共聚合”;在分析测试方面,选择了“柱层析分离甲基橙与亚甲基蓝实验”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茶碱的浓度”,等等。在工业化工方面,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主要采取结合我系化工专业实习的办法来弥补,几年来组织学生分别到泰安周边的双丰化肥厂、兰德染化、泰山染化、泰安联合生物化学科技有限公司等地进行实地参观学习。

1.2突出实用性。

就是要与化学基础实验课相区别,把重点放在实用上,而不是对理论的验证,突出实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验产品可以直接用于生活,如“固体酒精的制备”、“洗洁精的配制”、“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等实验。二是学习和掌握一些必需的实验技术和测试手段,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方面我们选择了“活性炭吸附实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茶碱的浓度”、“柱层析分离甲基橙与亚甲基蓝实验”、“沸石催化剂的制备与成型”、“尼泊金酯的杂多酸催化合成”等实验,通过选择小化工产品的合成实验和必需的测试技术的训练来突出实用性。

1.3强化综合性。

就是提高实验的学科交互性,使实验中有多个学科的内容,体现出应用化学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尼泊金酯的杂多酸催化合成”中既设计有机催化合成,又有化合物的提纯及表征,还涉及反应动力学研究,综合了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两大学科;“活性炭吸附实验”中既有吸附实验(物理化学)又有COD值的测定(环境化学),而其又有很大的环境保护的意义。实验的综合性、学科交互性非常强,使同学们把几个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4兼顾区域性。

就是要结合泰安地区的实际,使实验课题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促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如泰安有蒙牛、亚奥特等奶制品企业,我们选择了“从牛奶制取酪蛋白和乳糖”实验;泰山四大名药举世闻名,泰山黄精产量丰富,我们选择了“黄精多糖的微波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泰安周边精细化工厂家较多、品种繁多,我们选择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丙烯腈和乙酸乙烯酯的乳液共聚合”、“尼泊金酯的杂多酸催化合成”等实验,使之密切联系本地区的实际。

2.课程实施

为了保障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达到课建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1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时代要求。

在课程建设中,教师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需要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实践和探索,通过查阅文献,按文献进行实验研究,把文献资料转化为实验课题,不断吸收科技新成果,研究新问题,锤炼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5―6]。

2.2编写实验讲义,搞好教材建设。

对一门新课来说,教材建设是课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7―8],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没有现成的模式,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根据应用化学专业方向和课程目标,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学校实验室建设情况,进行再创造,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编写了自编教材《应用化学实验》。教材中包括相应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设备、实验药品及原料、测试方法、工艺流程及操作步骤、思考题等;教材中还编入了部分文献实验,作为学生选做用;同时对于一些测试方法和重要仪器的操作规程列于附件中,努力做到讲义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2.3改革教学方法,突出能力培养。

我们的教学不能仅限于使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要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所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体现“科学、技术、社会”这一新的教学思想,把应用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改革实验中“照方抓药”的方法,把整个教学过程置于一种探索、研究的情景之中。例如,“沸石催化剂的制备与成型”的产品沸石催化剂是性能优异的酸性催化剂,而在“尼泊金酯的杂多酸催化合成”中所用催化剂也为酸性催化剂,因此将沸石和杂多酸作为催化剂进行对照试验,这样将不同实验联系起来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拓宽了同学们的科研思路。在“固体酒精的制备”实验中,事先不给出具体的配方,而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应用化学原理来选择主体材料和辅助材料及其比例。学生们通过认真思考后,能正确地选出主体材料和辅助材料,经反复试验,也能找到较为恰当的比例。对于部分选作实验,教师给出课题,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进行实验研究,并写出实验结果分析报告。通过以上几种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好促进了综合能力的培养。

3.目前的困难及对策

课程建设和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虽经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不尽如人意,各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比如现代化实验仪器和表征设备非常匮乏,实验药品量不足,实验学时数较少,等等,这些都限制了培养学生综合实验的能力的教学目标。因此,今后要争取加大投入,改善实验条件,更新实验手段,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先进的测试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中,以适应课程建设现代化的要求,从各方面来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尊本.综合化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曾坤伟,何锡辉,徐克等.应用化学实验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6):118-120.

[3]吕彤,吴赞敏.应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7,(3):22-24.

[4]李水清,梅平,罗跃.应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12):78-80.

[5]于文惠,徐丽芳,张春颖等.农业高职教育应用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3):41-42.

[6]周艳,丁正学,叶楚平等.优化应用化学实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128-130.

[7]卿大咏,严思明.油田应用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