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专业范文
时间:2023-09-17 15:1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分层教学;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16301
随着信息化的日益发展,计算机已逐步走进普通家庭,作为人才集中培养的大学校园,不可避免地要担负起计算机教学的任务。计算机基础课是以结合了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要求,以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为教学重要评价指标的一门课程,它突出践性与应用性的特点,重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
1 问题的提出
在大专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是必要的。其原因是:虽然学生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都学习过此类的课程,但是,出于科目地位和升学方面的考虑,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系统性接受过这方面的知识,再由于考试时一些不正常的方式,导致了学生学习熟练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大专阶段已经普及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不断探索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非计算机专业信息技术课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采用统一式教学,忽略了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我校的生源主要是本省各市普通高中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在高中阶段对高考科目比较重视,而对只列入会考科目的《信息技术》课,也只是应付了事,甚至考试时由其它同学代做。他们的信息技术基础较薄弱且不系统。生源分布在各市,由于各市的教学条件和教育水平的差异,还有不可忽略的城乡差别大,导致学生在入学阶段对信息技术课的掌握存在明显不同。班授课集中式教学很难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2)采用一刀切教学模式,忽视了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不论什么专业,均采用相同的大纲和教材,这实际上就忽略了各专业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对文科生来说,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训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办公软件的应用;对理科生来说,除了要学会相关的理论外,还要学习计算机体系结构、程序设计等知识。
(3)采用了单一的理论加实践教学方式,忽视了教学模式的多样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同时又包含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多数院校均采用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先是教师利用投影等技术手段,讲授教学内容,再让学生到机房或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教学方式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某种原因,学生很可能领会到错误的知识或遗忘。
2 改善措施
(1)采用分级的教学方式。
分级教学可以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在教学要求上,可能提出几个层次,比如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根据新生入学时,学生的水平差异,可以把他们分为不同的班级进行学习,这样既能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也能使学生在一个相对平等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它能最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因材施教和“i+1”理论,科学合理分级教学是因材施的前提和保证,在提高教学质量、优化师资配置、促进学生发展方面有积极的作用。北京某高校就采用了此办法进行教学,把新入学的研究生按英语成绩的等级分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和开放性实验室。
当老师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演示而使学生对这一知识已经有一个初步理解的时候,能不能让学生将这一还比较模糊的概念转变成自己思维体系中固有的,较清晰的认识;能不能使学生对这一比较陌生的知识逐渐熟悉起来,关键的一步就是能否让学生自己去动、去实践。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计划时间内可以分出部分学时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内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学习,由实验中心提供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能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相应的实践性操作练习,开放性实验室应有老师参与指导,帮助同学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开放性实验室要建设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源和环境,力争提供新的软件和技术,以弥补教材知识陈旧,更新不及时的缺憾。
(3)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现在虽然改进了教学手段,使用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相融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同时加上一些学生的上机实践,使教学内容表达直观化,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这些教学模式的缺点是教学过程仍以老师为中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得的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只能来自于课堂上的老师的教,受到学时数和环境的限制,无法把所有的知识都教授给学生,由于学生缺乏学习方法,不知道如何获得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面窄。
在这里,向老师推荐两个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处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内的教学内容,学习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受到了多数学校的推崇。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篇2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育 教学方法 考试方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具备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和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信息技术》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入学后接受计算机知识教育的第一门课程,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上好这门课程成了计算机公共教学教师的研究目标。
1 上好第一节课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好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已接触过计算机,这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很多同学觉得自己已掌握了不少计算机的操作,现在又专门开这样一门“计算机普及教育课”,实在是浪费时间。如果教师在授课时能够通过第一节课给同学们带来震撼,牢牢吸引住他们就可以为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的做法是这样的:(1)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精心制作的教学课件一下就会抓住学生的眼球,把他们带到课堂上来。同时也要告诉他们随着课程的学习,他们也可以做出这样漂亮的幻灯。当然教学课件除了漂亮外还要有丰富详实的内容,这需要教师查阅资料,认真准备。(2)在第一次授课时可以不讲授计算机的原理、组成等,而是通过带领同学找寻计算机给我们的现实生活所带来的变革、便利,从而引导他们明白计算机的重要性,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3)在课堂上给同学演示一些高年级同学的作品,比如“班级网站”、“个人简历”、Flash动画等,使他们感觉到计算机是如此地有趣和有用,但也要明确告诉他们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
2 精心挑选教材
在高校中,专业不同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要求也不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了不同专业不同教材的方法。对于理科学生,我们使用的南京大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这本教材理论与操作并重,通过较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工作原理、基本的算法等,为今后的程序设计课程打下基础;对于文科学生,我们选择的是同济大学的《信息技术基础》教材,这本教材重点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比如Windowss的操作,Office办公系列软件等,这些内容对于文科学生来说,既实用又容易掌握。
3 改变教学方法
近年来,网络的普及加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逐渐摆脱了“粉笔+黑板”这种平面的、单一的模式。但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几乎所有高校都已不再使用传统的“粉笔”教学,但并没有充分发挥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功能。数字化教学平台应是一个融多媒体教学、网上辅导、网上答疑、网上学习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它可以极大地突破空间、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将有限空间的传统课堂变为无限空间的虚拟课堂,给教师和学生 都带来极大的便利。教师依托这个平台教学内容,布置并批改作业,进行网上考试,网上辅导、答疑,可以更好地讲授课程内容,更快地和学生沟通,更好地实现“教”这个环节;学生借助平台可以方便地浏览和下载课程的教学课件及辅导材料,提前预习学习内容,甚至可以打印课程讲义,并进行自我测试和学习等,从而更好地实现“学”这个环节。有了这样的平台,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机械的“填鸭”式教学为主动的启发式教学,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上网检索和下载资料,利用各种最新的资料为自己服务的能力。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改革,把现代技术与教育结合,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创造一个开放的环境,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增加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技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4 改革考试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应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考察,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且试题类型目前多是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了解,不是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纯笔试的考试方法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应将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改为以应用能力为主的考核方式。但这种改变不是单纯地用鼠标和键盘代替纸笔去解答理论知识,而是要在考核的内容上真正做到理论和应用的结合。我们认为对计算机基础课的考核方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1)对于考核成绩的最终评定,从以往的期末考试成绩占主导地位的模式中走出来,代之以若干次的阶段性能力测试或考查为主,从而抑制“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转变学生为分数而学的思想。而且在平时上机实验中就进行考核,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2)增加操作和应用试题的比重,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解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应用领域的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可以在期末笔试了解。操作与理论考试都及格才为合格.这样改变了以往学生学习计算机以死记书本、应试为主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上机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3)充分利用网上考试系统,随机抽题组卷,每个考生拿到不同考题,客观题自动评分。这样既保证了教师出题的灵活性、公平性,也缩短了教师的阅卷时间。(4)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设置一些学习、对话、软件等栏目板块,对参与者加权积分,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总而言之,如何上好计算机基础课,是每一位计算机公共课教师一直在努力探索着的,只有跟上计算机飞速发展的步伐,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谭浩强.坚持正确的方向开创新的局面[J].计算机教育,2004,(9)
篇3
关键词:高职 数据库 教学改革
1 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中的地位
1.1 课程性质与任务 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有很强的实用性。教授学生理解关系型数据库原理,掌握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管理和维护,让学生学完之后能够利用数据库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管理。
1.2 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学习,具有设计、使用和维护一个一般数据库系统的基本能力,能够根据具体的信息管理工作要求,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数据库系统,并掌握一定的界面开发能力。
1.3 课程教学内容 主要知识点: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的设计、具体创建表、创建数据的方法、常用的数据库对象、SQL语言,重点是数据的查询统计语句、数据库的安全与管理,至少学习一种前台开发平台与数据库的连接及数据基本操纵方法。 能力要求: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计与创建、掌握数据库安全与管理维护操作。通过实际项目的学习,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合理数据库,熟练掌握SQL查询和统计语句,能够编写SQL语句查询分析数据。
2 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单独开设,注重理论教学,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差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都会单独开数据库技术这门课。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强调知识点的完整性,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讲解,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完之后,学生只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一些简单的SQL语句等,但还不能理解数据库技术作为信息管理系统后台技术支持的重要性,在进行数据库程序开发时,自己不能设计合理的数据库。
2.2 授课方式、方法不适宜 在传统的数据库技术教学中,教师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一般是讲解完理论知识,然后操作一遍给学生看,上机课让学生模仿做一遍。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点的学习,没有把课程系统化,学生不能理解这门课程在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学生虽然能够模仿做出每次课程的操作,但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自己思考的少,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不能自己分析解决,甚至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感觉不到数据库技术的作用。
3 数据库技术与其他前台语言的整合
数据库技术作为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后台技术支持,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外,还需要前台语言的连接,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系统。目前信息系统的结构是C/S结构或B/S结构。用于C/S模式开发的主要有VB、DELPHI等,用于B/S模块开发的主要有ASP、JSP、PHP等,目前,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B/S模式的程序更加普及,社会对B/S模式程序设计、维护的人员需求较大。
考虑到单独开设数据库技术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笔者所在的学校尝试将数据库技术与ASP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网站数据库的开发维护能力。经过充分的社会调研,分析工作岗位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以“够用、实用”为原则,让学生学有所得,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改革后,采用项目课程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围绕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展开,重点是网站数据库的设计,并讲解一定的前台网页开发技术。将教学内容对应到项目的各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模拟计算机企业数据库项目开发的流程。
3.1 教学内容的分解 进行数据库项目开发,首先是进行需求分析,明确系统功能,分析当前工作过程中需要存储的数据,可以收集一些纸质的管理文档,确定系统需要的基本数据结构,所有数据库技术课程最先讲述的应该是关于系统数据逻辑设计方面的内容;确定系统的基本数据结构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它转化为系统的存储结构,这部分涉及到数据库的创建和数据表的设计与创建;建好数据库和表后,就要实现数据库数据的基本操作,如增加、查询、修改、删除,这部分内容一般对应于数据库项目开发中的程序设计环节,SQL语言的学习;学完数据操作语句之后,针对项目开发中可能涉及的复杂查询、数据统计,以及实现复合操作的要求,还涉及到视图的设计与建立、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设计和创建;学完以上内容之后,涉及的就是数据库安全和维护方面的内容,属于数据库应用项目初步完成之后的工作;最后,就是综合运用前面所提到的知识,开发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应用项目,数据库技术课程内容的分解及对应的应用程序开发过程如图1所示。
3.2 课程实施建议 学时:总学时72,其中理论36学时,实践36学时。前导课程:Excel、网页制作、ASP。
3.3 项目的实施 教师首先给学生演示开发好的系统,让学生了解系统的功能,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将项目进行分解,明确开发步骤和本课程对应的知识模块,将整个项目分解为多个子项目,针对每个子项目展开知识讲授,并利用项目方式,让学生分组完成子项目,在所有讲授完毕之后,让学生对子项目进行组合并修改,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最后举行作品汇报会,让学生相互评价完成项目的情况,给出评语及建议,教师对学生完成的项目进行验收和总结课程的教学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既将课程内容讲授给学生,又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数据库项目的开发过程,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4 项目教学的保证措施 教学过程设计的再好,如果保证不了实施顺利进行,那也是没有用的,对于项目课程来说,教学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在开展教学之前,任课教师就必须制定保证措施,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根据实践经验,我们制定了数据库技术项目课程的相关措施如下:①教师要摸清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特点制定项目内容,并合理分好学生项目组,一个项目组成员,最好要搭配好、中、差的学生,让他们可以互相学生,保证实训项目的顺利完成,教师在设计项目课程时,难度要适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②项目的设计要是学生比较了解的实际项目。项目教学中的项目一定要是学生比较清楚,容易理解的实用项目,脱离了这个基本规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程所给出的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每个学生考试完都有成绩,成绩是怎么保存的?学生在家上网就能查询到自己的成绩,这是怎么实现的?学生用了学校的成绩管理系统,自然就会想到这些问题,并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③制定有效、严格的成绩评定办法,促进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缺乏一定的自律性,在进行项目教学时,不把握好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反而会更糟,因为项目课程前后的连贯性很强,学生没有完成前面布置的项目,后面的项目就无从下手。所有在设计项目课程的同时,一定要制定严格、有效的成绩评定办法,以考促学。例如,取消理论考试,考核成绩将以项目验收的成绩为准,学生只有通过项目演示、现场答辩的相关考核,才算成绩合格。考核方式要给学生一定压力,督促他们学习,考核方式要注重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4 结语
在《数据库技术》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其与前台开发技术ASP整合,并采用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中数据库原理的有关内容和概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即让原理部分与应用紧密结合。这样既能让学生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又能避免了纯粹讲原理的枯燥和泛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康乐.高职高专数据库技术改革新思路,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9.6.
[2]王桂武,于薇,罗红阳.高职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信息与电脑[J],2011,4.
[3]付兴宏.《网络数据库技术》项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辽宁师专学报[J],2011.6.
篇4
【关键词】专业英语 计算机英语 邮政信息技术
计算机专业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中的一个分支,即与计算机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绝大部分计算机新技术都源于国外,要想快速学习、掌握这些新技术和新的开发工具,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献。所以专业英语对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人士来讲非常重要。对邮政信息技术工作来说,计算机专业英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熟悉和掌握专业语言的特点也是正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较多,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其特点在邮政信息技术工作中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长句多
和普通英语相比,计算机专业文献资料中使用的英语句子都较长。长句的使用会令表达更科学、更严密。例如下面这段材料:
Most people think of software as all of the amazing application programs available today for microcomputers. But there are other forms of computer software that make it possible to use application programs. Software is the collective name for all the programs and instructions that direct a computer's operations. Generally softwar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system software,application software and support software, system software monitors and controls the system's hardware. Application software performs specific tasks for the user. Support software is a series of software,which support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other software. Software is created through the use of programming languages.
在上述这段材料中包含6个句子,107个单词,平均每个句子包含约18个单词。这比日常英语中使用的句子要长得多。
二、专业术语多
计算机行业专业性强,知识和技术更新快,这样的行业特点决定了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术语较多,这也是很多技术人员要克服的困难之一。看下面的专业术语:
Internet Database Connector(IDC——Internet数据库连接器)
Internet Protocol(IP——Internet协议)
intranet(企业内部互联网)
Local Area Network(LAN——局域网)
message queuing(消息队列)
phase locked loop 锁相环路
这些专业术语在计算机文献,论文,操作手册,用户说明中频频出现。不熟悉这些专业术语就无法理解所阅读的内容,无法完成工作任务。
三、缩略词多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很多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以及其他配件的名称都是由多个单词构成的,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多用缩略词来表达。下面的缩略词都是用在计算机行业和邮政信息技术中的:
gmr(giant magnetoresistive,巨型磁阻)hda(head disk assembly,磁头集合)lba(logical block addressing,逻辑块寻址)mbr(master boot record,主引导记录)ultra dma(ultra direct memory access,超高速直接内存存取)。
再来看邮政信息工作中经常用到的缩略词。RAC是real application clusters的缩写,译为“实时应用集群”。还有数据库管理员经常用的SQL 代表的是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译为“结构化查询语言”。在日常维护工作中,不管是系统维护员还是值班人员,每天都在敲打cd(change direction)、ls(list)、mkdir(make direction)等等,这些命令使用的都是缩略词。
四、新词多
篇5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职高学生 计算机专业 专业特长形成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036-03
一、背景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迅速普及,社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这对计算机学科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计算机教育不论从课程设置还是从教学内容上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引起了重视,由传统的理论型教学向学生专业特长型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更应注重学生特长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培养能力,为他们的专业特长形成打下基础。
在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今市场的需求,职业教育就是为企业培养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技能过硬,能够迅速上岗并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应用型人才。专业课教学的任务,包含着传授知识、专业特长和培养良好职业道德这样三大方面,其中专业特长的培养与发展,是学生认识社会、适应时展的客观需要,是专业课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二、培养目标
1.专业目标
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目的,树立职高计算机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特长的意识,要求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具备计算机某一方面特长,毕业后能从事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能从事多媒体制作,能从事平面设计工作,能具备最基本的编程能力,能适应网页制作技术,并具备进一步深造和自学的能力等。
2.技能目标
通过探索研究,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对抽象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对各种设计选择的理解能力,以及客观的科学的测试和评价能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一定工作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的优秀毕业生。
3.操作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学生专业特长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以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在学生专业特长培养上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能熟练运用常规办公软件,如OFFICE等,能适应办公室日常工作的需求;具备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的组装维修原理,胜任计算机维修等工作;能充分利用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准确定位用户的需求,具备一定的营销知识与经验;具备网络专业知识特长,对企事业系统中网络的构架与维护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建设和维护简单的网站,能从事网络相关的工作;具备熟练掌握多媒体制作软件知识的特长,能较熟练掌握流行的网页制作软件、FLASH动画制作、Photoshop平面设计以及相关的多媒体处理软件,具有应用它们设计实用网页的实践经验;具备电子商务知识的特长,能从事电子商务类的专业工作。
三、研究过程
(一)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计算机专业指导
教学工作者必须意识到职业教育与学生特长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以职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特长为理念;同时,信息技术教学以引导为主,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目标,增强自主参与意识,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与情感;创设有利条件,提高自主探索能力;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能力培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想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
(二)运用课程设置及课程教材进行计算机专业教学
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有平面广告设计教学、动画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教学、网页制作教学、基础语言教学,根据课程设置,我们计算机组合理分工,进行特长培养。1.计算机操作应用人员,能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软件和常用计算机外设,解决日常办公中的文字、表格等的快速处理。另外,还需学习一定的文秘基础知识,掌握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2.计算机维修维护人员,熟悉各种常用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能熟练安装各种软件和硬件设备,具备软、硬件维护的知识和经验。3.计算机网络安装和维护人员,注重培养学生网络的相关知识,具备网络专业知识特长;4.注重培养学生多媒体知识的掌握,熟练掌握常用的多媒体软件,如phtoshop、flash、coreldraw、dreameaver等。
同时,专业特长的培养必须按阶段完成。一般来说,可以参照以下步骤:第一阶段,即入学的前两年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都是文化素质培养和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基本操作的学习,经过统一水平测试后,合格的学生就可以通过自主选择分别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第二阶段的培养应该是各不相同的。选择就业的同学按各自的特长和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根据专业方向操作应用技能的难易程度分别进行一年的专长培养。
(三)运用软硬件开发进行计算机专业教学
我校现有3个电脑室、140多台电脑,每个教室均配有多媒体设备,教学楼内实现无线上网,为可进行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利用优越的软硬件条件,主要进行如下方面研究:
1.电脑维护与维修特长培养
学生整体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更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对男生而言,这方面比较感兴趣,于是针对他们的兴趣特长,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软件维护与硬件维护。其中软件维护主要有:WIN98安装、WIN2000安装、WINXP安装、GHOST系统备份及还原、系统优化、系统基本设置、系统简单故障排除。硬件维护主要有:计算机主要硬件的介绍和购买、计算机的组装、计算机硬件的简易参数设置、BIOS设置、计算机硬件的简易故障诊断与排除、计算机硬件的简易清洁、网络的简易构成、网络介质的简单制作、简单的组网和网络设备的简介、服务器环境的要求和设置、网络还原。
2.计算机基础特长培养
在信息技术技能中,基本功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在特长培养中,计算机基础特长培养也是一块重要的领域,其中打字就是其中一项。
3.计算机平面设计人员培养
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平面设计所使用的做基础电脑软件,能独立胜任创意及设计制作工具,具备一定的彩色运用能力和平面创意能力,并在学习中具备领先、前沿的设计思维和理念,使之能胜任整体广告宣传创意及各类宣传品的平面设计与制作能力。
4.动画制作特长培养
使学生掌握FLASH等基本的动画制作软件,能娴熟运用这些软件来完成一定要求的动画作品,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造能力。
(四)运用与社会接轨进行计算机专业教学
职业教育应该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的一部分,是社会成员获得职业身份或职业资格的重要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应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劳动力市场对这些岗位的需求,了解这些岗位上岗必须满足的要求,了解这些岗位技术发展的状况,预测劳动力市场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写出调查报告和市场分析。研究职业高中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在就业上岗的职业分类、职业能力,通过认真分析地区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在不同岗位的职业分析,归纳和完成职业中学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各职业分类和就业市场的作用。
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市场,以就业为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迫切需要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又掌握专业技能技巧的灰领。在上海、深圳等地区出现了高级工、技师个人收入超过了大学毕业生和研究生。这说明,在知识经济的社会里,企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与以往相比更高了。所以,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就业,在专业特长培养中必须首先了解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培养,这样才能更好的有的放矢。
四、成效和思考
(一)学生计算机专业特长初步形成
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努力培养既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又具有良好个性特长的新型人才,增强学生在进入社会后的竞争能力,从社会实际出发,确定了电脑维护与故障维修研究、软件设计、网页制作特长培养、计算机基础特长培养、PHOTOSHOP平面设计研究、FLAH动画制作培养为切入点,对学生特长培养进行探索与研究。
在注重学生特长培养的过程中,我校计算机专业实习生98.6%都找到了实习岗位,在调查中,他们本人及实习单位都很满意,现举例如下:陈娇娇,成功任职于阿里巴巴;胡珊珊,任职于临平引钰台湾饰品;王慧,任职于同盛电脑公司;卓慧,任职于安吉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孟娇,任职于北京四中网校;夏灵,任职于新视原广告公司;高新凯,在华耀家具厂从事电脑管理;叶华军现在电脑公司从事超速数码工作;范跃峰,任职于联创电子有限公司……
(二)校本教材
根据专业特长培养目标与实践操作,经过总结与归纳、修改,形成了一套校本教材,对计算机硬件维护、系统安装、动画制作、网页制作及平面广告设计,配有生动的图片,从实践教学中,学生反映良好。
(三)教师专业发展
没有相应水平和实践经验的老师,就难有合格的学生,通过课题组分工合作教学,可以很好地利用教师专业对学生专长的培养,学生进入专业技能学习阶段后,某个专业方向(就业方向)的学生应该学习什么课程、应该开展什么样的实践培训活动,均由相应专业方向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去制定和负责实施。将我们的专业课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就业挂钩,这首先需要我们的专业教师在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的同时,更多了解社会对某类专业人员的具体需求,以及某个专业方向中专毕业生具体都做什么样的工作,或在参与实际的社会工作中挖掘出某个专业方向的社会需求,为他们及时培养所需人员。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在各自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王连玉老师的《C语言程序设计调试常用技巧》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同时参与省教材《微机应用基础》的编写;马美芳老师指导学生参加省创新创业大赛获省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市技能大赛获多个市一等奖。
参考文献:
[1]严双林.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7,(11).
篇6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9020603
1CDIO工程教育模式
1.1CDIO工程教育模式产生及特点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由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林克平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4所大学于2000年10月共同合作创立的新型工程教育模式。CDIO构想是来源于产品、过程或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生命周期,即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等4个英文单词首写字母的缩写构成了CDIO名称。它创建以工程项目即产品、过程或系统的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工程教育的环境,改变学生的求知方式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工程教育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的工程教育大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参照工业界的需求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和系统性的能力培养、实施指导以及实施过程和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
1.2CDIO课程大纲的内容
CDIO课程大纲的设计是为了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工程需求且全面发展的未来工程师。他们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在现代团队合作的环境中具有良好的个人职业技能和人际沟通协作技能,能对产品或系统进行“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能力,而且能致力于工程产品或系统的创新与改进,并充分理解在企业和社会背景下进行“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工程系统。因此,CDIO课程大纲的主要内容分为4个方面:技术知识与推理、个人与职业的技能、人际技能、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CDIO)工程产品或系统的能力,如表1所示。在充分理解CDIO课程大纲内容,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融于一体是CDIO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最大特点。
2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2.1CDIO模式下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各学科和技术领域不断地呈现出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的局面,这一综合发展的趋势在工程学科研究和工程实践领域表现尤为突出,使得工程领域的问题不再是简单的单一问题,而是融合了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人文、道德、论理等多种元素的复杂型问题。这无疑对高级工程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更是要适应工程领域的发展,培养适合产业界需求的素质能力全面发展的工程人才。因此,在工程教育与产业紧密合作的背景下,我们通过走访具有国际化标准的IT企业、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和行业专家研讨会、分析已毕业的学生调查反馈信息来确定产业界用人单位要求,同时引入CDIO理念,帮助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能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且为现代化工程需求的网络工程师,如图1所示。
2.2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工程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创新型课程体系设计
传统的课程体系设计是以学科知识为导向,它注重知识积累与学科逻辑,但与工程实践脱节,较大程度地限制了工程教育的发展,妨碍了学生多重目标的发展,使得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解决问题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学习能力、自主创新实践能力与系统构建能力,而且几乎无法促进学生在人际交流、团队协作、管理与领导、职业道德、责任心、专业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而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革新。由于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具有工程实践性强、学科涉及面广、交叉性强、项目化突出、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等的特点,因此我们根据CDIO课程大纲的培养体系,提出了“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工程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创新型课程体系设计。
工程项目乃是工程实践的核心,特别是工程实践中所要考虑到的生产、技术、功能、环境、人类社会及历史使命的要求与限制都要体现在工程项目中。而CDIO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就是使学生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都紧紧围绕着项目设计,以工程项目生命周期为载体,从而使全部课程有机系统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因此,我们将整个课程体系的工程项目设置为三级。
一级项目是以培养学生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系统构建能力为主线贯穿三年整体培养模式里。一级项目的初级引导项目是让学生在刚就读时就开始接触,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大一教育项目让学生通过知名IT企业调研最初接触与实践产品/系统从研发到运行的一体化过程,让学生尽早形成工程项目实践意识并了解产业所需人才应具备的素质知识能力,可为以后一级项目的高级引导项目做好基础准备。一级项目的高级引导项目为综合实践项目,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网络编程综合应用实践项目、网站设计综合应用实践项目、网络集成综合应用实践项目、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学生通过一级项目的实践可以得到CDIO系统掌控与构建能力的训练及实现专业知识与素质能力的相互融合。
二级项目是以相关核心课程群和相关能力要求为基础的项目。为了支持实现共同目标,二级项目将建立起多门课程之间的关联,让各类型知识内容与技能有机地结合,使学生不会掌握孤立的知识点。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我们设计了职业道德与交际技能项目、计算机基本操作与应用能力项目、程序设计基本技能项目、数据库管理与开发能力项目、计算机网站规划与组建能力项目、计算机网络操作与应用能力项目、计算机网络管理能力项目,计算机网络工程能力项目等8个二级项目。例如计算机网络操作与应用能力项目覆盖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训、网络服务器架构、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实训、电子商务导论和网络营销等多门课程。
三级项目是以单门课程为基础的项目,主要是为了加深与强化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与应用而设的。核心课程应依据专业课程教学需求,创设以小规模实践项目为载体,帮助学生尽可能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我们设计了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站规划与建设、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编程技术、网络安全与管理等5个三级项目,而其他三级项目的设立与否应依据各门课程的标准与需求而建立。
这种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创新地创立了三维立体式架构:工程项目、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关系,改变了传统的单维架构即学科知识。它是以“一级项目为主线,二级项目为支撑,三级项目为基础”的方式,与项目训练相整合,而且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所包括的导论性课程、学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设计-制作”实践项目课程之间相互嵌合,实现了课程的空间逻辑性与时间连续性的紧密结合。这种高度结构化的课程体系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锻炼学生个人解决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责任感、职业道德等全面发展,如图2所示。
3CDIO模式下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实施的关键要素
3.1建立标准化的课程评价
为了完全满足产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CDIO标准中的要求是直接参照工业界的要求而制定的,例如很多院校的机械系和航空航天系都是直接参照波音公司的素质要求以及ABET的标准EC2000来培养学生。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领域发展迅猛,目前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该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各界广泛认同的未来网络工程师,可以参照该领域中一些龙头IT企业的要求,建立标准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评价体系。
3.2建设系列化的专业教材
专业教材的建设是保证CDIO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实施的一个重要载体。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建设系列化的专业教材,这些教材不仅体现产学合作的教育机制,提高工程教育质量,而且可以确保学生在学校里能学到应有的知识技能与素质能力,毕业后能满足产业界的需求。
3.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CDIO工程教育要求学生在集成化教学过程中不仅获得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能提升个人自身能力、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及产品和系统的构建能力。这就要求有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灌输式、重知识轻理论的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讲授-演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期间达到双重目标:知识获得与能力培养。
3.4组建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在传统教学中,通常是一位“学科型”教师担任一门课程的教学,而在CDIO工程教学中,需要有一支“双师型”教师团队协同完成教学,因此,组建双师型的教师团队是顺利完成CDIO工程项目教学的保障。所谓“双师型”的教师团队是指学校要建设一支由学校的专职教师和来自IT企业的兼职教师相组合的教师团队。专职教师会重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兼职教师会重在工程实践的教学,但专职教师必须加强工程实践技能,而兼职教师必须加强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师团队不仅能使队内的教师在专业知识、个人自身技能、人际交往团队协作、产品和系统的建造等能力方面不断地取得自我提升与完善,而且还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真实的工程实例,给学生树立起当代工程师的榜样,真正担任起学生全面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3.5完善合理化的课程考核
由于CDIO工程教育的课程教学是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因此课程考核应与项目的各个环节相联系,这样才能有效地衡量学生的CDIO能力。针对不同能力的评价,应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实施,例如项目构思与设计的能力可以通过学生的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小组互评与自评方法来衡量,项目实现能力可以通过学生作品演示方法来衡量,项目运行能力可以通过学生考察记录方法来衡量,掌握专业知识能力可以通过学生的笔试与口试方法来衡量等等。只有逐渐完善课程考核的科学合理化,对课程建立起多方位多维化的评价体系,才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学习效果,体现课程考核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查建中.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
[2]陶勇芳.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篇7
关键词:财经类 公共基础课 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成为一个企业、部门乃至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信息系统已经渗透到我们工作、生活的各个层面。计算机作为信息化进程中的一种重要工具,被得到普及和发展,与此同时,计算机水平和信息素质也被视为当今大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近年来,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类课程,教育部也已规范并制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学生在中学毕业时基本具备了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文字处理能力。而另外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广泛应用,高校中各专业教学计划或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正在逐步或已经增加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课程,如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系统工程等。以上分析的诸多因素给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更广的要求。因此建立一套适于财经类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的建立
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内容,应涵盖相当广泛的内容,不仅包含计算机基本知识、信息技术的有关概念,还要包含计算机使用技能和操作能力的训练等内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专业性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考虑专业特点,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和培养目标动态调整课程体系和知识模块,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系统构建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为基础。比如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如生物信息、金融工程、信息安全、计算机视觉、信息处理、软件工程、数理语言学、计算化学、计算材料学等。学生的就业面比较灵活,其中主要是转到计算机或信息系统行业上来,因此对这个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的选择就比较全面,要着重增加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数据结构和算法、数据库原理以及Matlab和SPSS统计软件的使用等。
2、层次性
课程体系应体现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先序关系,在课程体系中包含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有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数据库及程序设计知识、网络及多媒体知识、网页设计和常用工具的使用等,这些知识点之间有的有前后限制关系,在课程体系中要体现这种层次性。
3、立体化网状结构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相关知识体系也日渐庞大,所以课程体系应该是立体的网状的,而不是线性的。从纵向看,这个体系成层次性,体现了计算机基础应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和计算机最新技术及专业应用等三个层次,从横向看,每个层次又可根据专业需求和知识组成划分成不同的模块,派生出不同的课程。
4、前瞻性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不是学习纯粹的理论,而是学习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而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因此在第三层次计算机最新技术的教学设计上,要力求所学知识与市场、与行业发展同步。
二、财经类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的构建
由于不同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对计算机知识结构的要求不尽相同,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我们目前试行把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建设成为三个层次1+X+Y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基本涵盖了其中的15个模块,同时又加以扩充。
第一个层次是一门必修课,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基本要求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微机操作系统及其应用、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办公软件应用、Internet基本应用、网页设计基础等模块,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这部分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入学水平和实际应用发展不断调整,教学模式以机房边讲边练为宜。
第二个层次为一组计算机必修课程,目的是深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逐步培养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体来说,这个层次应包括数据库系统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信息系统概论等知识模块。选课时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教学。
1、文科类
包括外语专业、法学专业和人力资源专业。需要具备一般的数据库及程序设计能力,初步具备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建议课程是《Access数据库应用技术》。
2、财经类
包括国际贸易和金融学、财务管理、会计专、工商管理、审计等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数据库及程序设计能力,能够有效地利用企业的信息系统去进行企业信息的挖掘和处理,并为决策提供辅助作用。建议课程《Access数据库应用开发》、《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VisualBasic 数据库应用开发》等。
3、理科类
包括物流工程、物流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等专业。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程序设计能力,对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有较强的能力,具备初步的程序设计和算法分析的能力。建议课程《C++程序设计语言》、《VisualFoxpro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等。
第三个层次由若干门课程组成,课程性质是全校选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学习的需要和兴趣爱好有选择地从中选择一门或多门课程学习。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财经类院校不同专业的培养除了具有其专业本身的基本性质外,更应体现在财经类院校这一大背景下专业交叉的特点,计算机公共教学任重而道远,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其中的核心工作,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郑瑞银;龙全圣;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措施研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2期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 网络信息技术 建筑工程管理软件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在世界网络浪潮的冲击下,我国涌现出一批高精尖的计算机网络人才,这些人才对计算机及网络应用非常专业,把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跟计算机联系在一起,通过各个专业设定,利用计算机语言编制出能够满足提供各专业需求的功能服务软件,应用软件在建筑工程上反复实践,完善功能使软件更加人性化、专业化,产业化,更好的为建筑施工管理服务。故编制出实用的建筑工程管理软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使之与施工管理数据相关联,已经成为工程管理领域的焦点问题。
一、网络信息技术的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主要特点
1、网络信息方便、快捷、便于管理使资源共享最大化
通过网络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可以把很多经办的工程资料、表格上传到网络上,只要能上网,就可以随时共享网络的资源。使资源的利用率提高。
2、建筑工程管理软件操作方便
应用建筑工程软件将需要的资料录入电脑后,通过命令进行对资料的查找、定位、筛选、编缉、并可以生成各类所需的报表,这些功能可以通过简单的操作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工作时间,也使大量的核对、整理工作变得更加准确。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整体了解现场最新动态,对全局更好的把控。
3、建筑工程资料数据信息量大
建筑工程的长期性,决定了建筑工程资料数据会通过日积月累,日益壮大,形成庞大的数据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各类前期建筑信息、建筑资料、工程档案、各专业设计图纸、变更、工程照片等等。
二、现阶段网络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建筑工程管理软件的使用人群
现阶段一些建筑软件使用易出问题的人群:大都是现场管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这类人群的普遍特点就是不擅长计算机操作,有各类情况在现场就解决了,大多都会手写一些施工日志,不习惯在计算机上记录和操作;还有一类主要人群就是工地现场的材料、安全管理人员,对于操作计算机更是困难,他们通常在现场会记一些手写台帐记录,不会把这些内容录入到计算机里传到网络上。
2、建筑工程项目的现场环境
一般来说,正在建设中的项目本身现场环境比较恶劣,尤其是建设初期,现场管理人员在彩板房里工作,每天现场灰尘很大,用的是临时电,电压也很不稳定,对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而言损害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还有就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建设项目,基础配套全无,根本连不上网,即便连接无线网卡,信号也是时有时无,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及时上传一些基础性的数据,更不能在网络上实现一些必要的操作功能。
3、建筑工程大量信息的安全问题
建筑工程信息量大,管理很复杂,长期的应用过程中,难免存在漏洞,例如:内部管理人员在编缉过程中有些误操作,有意无意可能会删除一些有保留价值的资料,使资料丢失,难以找回。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网络黑客会利用网络技术获取公司的隐私资料,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公司蒙受损失。
4、建筑工程的多样性
建筑工程建设极具个性化,每个建筑项目根据使用功能不同都有各自的特点,所以编制的建筑功能软件也不是万能的,不能适用于所有项目。有时会使应用软件的操作者很迷芒,反而让简单工作复杂化。
三、网络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拖
1、定期组织软件培训活动,重视推广普及网络信息技术
提高网络应用水平的对策主要根据使用人群的特点从源头抓起,尽快规范建筑管理体制,并制定措施提高使用人群应用软件处理问题的积极性,定期搞培训活动来增加软件操作知识,多途径培养人才。注重实效,扎扎实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建筑企业是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主体,施工中全面实行网络信息技术软件管理项目是提高我国施工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主要环节。
建筑工程管理中应大力推广网络信息技术,企业的领导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把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放在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去重视,逐步抛弃传统的凭直觉管理的习惯,把软件和工程管理经验有机结合,克服一切困难,投入一定的人力与资金,推动网络信息技术化在建筑工程上的全面发展。通过全面实施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管理的总体质量和水平。
2、通过制定具体制度来管理网络信息技术
建筑企业及项目部必须适应时展,企业的行政部门根据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制度来规范管理建筑企业的网络信息技术,制定出现场办公室设备管理制度,把物品损坏风险降到最小;组织建立网络信息技术部门,购买正版软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过滤、维护计算机及网络安全。
四、网络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上的广范应用
1、在建筑材料上的应用
建筑工程现场材料管理
建筑工程材料管理软件,可以对进入现场的所有建筑材料进行管理,根据提示输入各种类别材料的进场数量、日期、使用情况等信息,方便材料员进行管理,形成各周、月材料报表。
建筑材料检测管理
建筑工程上所用的需要进行检测的材料,由三方见证抽检材料送到检测中心,由检测中心把委托单上的数据上传到建筑材料检测软件系统中,材料检测的的仪器与计算机连接,把检测出来的数据显示在计算机上,形成检测报告,并且上传到管辖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网站上,使材料检测工作更加严格、科学、更具真实权威性。
2、在招投标及合同管理中的应用
招标文件利用专业软件制作后,投标人必须用对应软件打开招标文件,对招标文件上的内容利用投标软件制作出有实质响应招标内容的标书,进行投标。
建筑工程的各类合同文件利用软件,对应负责人编制合同文件,上传到软件上,在软件上设立各个审批节点,有负责人发起,经各个节点部门的领导审批,完成合同汇签工作。打印指定份数的纸质合同,进行盖印、签字,完成订立合同。所有在软件上的合同,都可以通过订立时间、编号、合作单位、合同性质、金额等相关信息整理、检索和管理对应合同的付款、终结、补充等操作,使合同管理工作一目了然。
3、在建筑工程施工档案中的应用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利用档案编制软件编制工程档案,再把材料的合格证及资质检测报告扫描后添加到软件当中,把编制无误的档案文件,传到网络上,建设单位通过登陆指定查看权限帐号,远程检查建筑工程档案编制进度及质量,如有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程完工后档案资料完整,符合要求。
竣工验收后电子档案刻盘、纸质一档及竣工图移交档案馆,施工单位把所有编制纸质档案二档、电子档案报送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审核通过后,完成档案移交,可以准备下一步工程结算。
4、在建筑工程进度管理中的应用
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一直是举足轻重的,也是参建各方非常观注的内容,由建设单位拟定科学的建筑工程项目的总体计划,各参建单位按总体计划的目标拟定分项计划的完成时间,这项工作利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来现实,就变得很轻松,从跨年度的大计划到细技末节的小计划如果在纸上绘制是很难实观的,而且工程项目的进度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所以各类计划阶段调整必须通过软件来实现。进度管理软件操作简便,给编制、调整进度计划,控制建设进度提供了便利的操作平台。施工企业把进度计划通过网络共享,让参建者在各个阶段了解工程进度的变化情况,有利于组织人力、物资进行施工。
篇9
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庞大而复杂,包括行政文书档案、人事档案、工资档案、和病历病案等。目前,大部分医院档案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已不适应当前新形式的需要,迫切需要实现网络化和现代化。实现医院信网络息化管理是以计算机、通讯技术和数据库为其构成要素,以资源共享和开发为目的。将图书、档案、病案信息整合加工后,利用检索平台和搜索引擎,使医护人员和其它管理人员能够在办公室随时查看信息资源。只有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才能真实体现出医院档案的价值,更好的为医院的医、护、教、研和管理服务,更好的为其他需要医院档案的领域服务。
1 现医院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广泛运用,档案的内涵和外沿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医院档案的范围由当初的文书档案、照片档案、病例档案、人事档案等发展到今天的科研档案、胶片档案、病理切片档案等,而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管理档案的却较少,一些档案工作还停留在手工收集、检索,信息量小,然而人们在办理公务和事物或交流信息过程中产生的电子文件档案,如文本、图像、声音或影像等主要来源于计算机,这样就不利于档案的收集、利用和开发。
1.2 医院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规范,档案管理分散,各自为政,标准不一,装具参差不齐,资料重复保存,档案利用率低下。内容界定不清,管理范围不明。到目前为止,医院档案的管理还没有一整套科学统一的管理制度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档案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变化。各级医院在管理档案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进行管理,使许多应该纳入管理的档案没有纳入管理。
1.3 医院档案管理水平不高,现代化管理手段应用较差,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广泛运用,医院管理手段也在不断进步,而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管理档案的确很少,基本还停留在手工收集、检索,信息量小,不利于档案的收集、利用和开发。
1.4 未将档案管理与医疗业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在医院近期和远期规划中,一般对医院规模、医疗设备、技术水平、人员结构等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划。而对档案管理、档案设备投入等考虑较少或完全未纳入规划中,造成档案管理水平不能与医疗业务同步发展。档案管理水平的滞后,必将影响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影响业务技术的发展。
2 医院档案实行网络化管理的具体方面和内容
2.1 文书过程和归档网络化管理:文书工作是档案工作的基础,文书处理过程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档案的内在质量。为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需求,我们把每天收到的文件用计算机登记,按照批办的次序在局域网内传阅,并设定传阅时间和催办时间,若传阅文件未及时返回,催办程序会发出信息,提醒承办人及时阅文。并对处理完毕的文件进行随时预立卷整理,以避免以往档案人员年终整理全年档案工作量大的压力。
2.2 病历档案实现网络化管理: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疾病谱的不断扩大和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各种创伤性手术的开展包括腹腔镜、胸腔镜下各种手术的名称进行编码输入计算机,运用计算机综合查询分析功能,将各类手术及疗效情况一一列出,通过局域网反馈到各临床科室,使医务人员在进行科研活动和撰写论文时能及时查阅,同时,通过计算机对病案信息处理加工后再反馈给临床科室,以便他们能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及时改进,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水平。
2.3 人事档案实现网络化管理:根据人事档案的特点,运用现代化手段,建立和完善人事档案网络化管理,从实体管理向网络管理转变,实现人事档案的动态管理,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门别类,实现查阅统计、档案变更、报表处理、系统维护等多种功能的管理。
2.4 医院图书馆实现网络化管理:随着图书馆业务的拓展,业务档案作为知识的结晶和重要的信息资源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利用。对在工作中形成的经验和认识以及在各个环节中自然形成和产生的知识、数据、资料等信息成品或半成品记录下来,形成档案,并通过网络传递来进行知识交流,成为共享知识,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最大限度地实现档案信息隐性知识的价值。通过对图书业务档案的再整合,为读者提供更快捷、更有价值的信息。
3 档案管理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的建议和方式
3.1 领导重视是关键:档案网络信息化管理是医院现代化管理的组成部分。虽然只是医院主体医疗业务管理的辅助部分,但却是医院领导决策所依据的信息体系。这就需要领导更新观念,提高对档案工作的思想认识;调整档案管理模式,使管理模式从单纯的纸质收集、整理、利用的管理,逐步过渡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方式中来,充分发挥档案在医院整体信息化建设和领导科学决策中的作用。
3.2 加强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是实现信息网络化的前提。医院档案管理协调机构集有关专家,根据国际、国内标准及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出网络化过程中各医院共同遵守的各项标准,如网络通讯及数据库方面的标准、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的标准等,这样可以在向资源共享过渡时少走弯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3.3 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必备条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应用改变着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要求档案人员在网上进行收集、整理、编目、检索、借阅、统计工作。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人员除了具备档案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及运用操作能力。而目前医院现有的档案专业人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较低,知识面较窄。因此,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日益显得重要了。只有通过学习和培训,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档案计算机管理的优势,这也是当今档案管理现代化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维护;实验教学;探索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开展计算机维护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1.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现状分析
江苏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网络技术应用模块要注重学生对网络技术和参与创造性活动的兴趣;要结合实际条件,把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整合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避免技术与应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根据最近几年江苏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调查,现在江苏省大部分普通高中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选择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加选修《网络技术应用》模块。但在实际的教学中,鉴于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考试压力、学科尴尬地位及学校教学设备等多种因素影响,大多数学校都只是在保证学业水平测试的前提下,开展软件应用教学,而在计算机网络设备的软硬件维护方面,对学生没有进行相关能力培养。甚至一些生源相对较差的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只是满足于学业水平测试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这些教学现状是与素质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
2.高中学生家庭计算机网络维护需求分析
江苏省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好,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苏南城镇地区多数高中学生的家庭娱乐生活、学习都已通过家用计算机网络来实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设备的普及,更是让不少家庭的网络成为一个小型混合有线无线接入的局域网。同时,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安全故障问题也日渐凸显,如随着计算机使用时间的延长,系统运行速度会越来越慢,如何进一步优化系统,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计算机在使用中死机了怎么办?感染了病毒、木马怎么办?网络不通畅怎么办?据笔者的调查,目前高中学生家庭的计算机出现故障一般是父母及亲戚朋友帮忙处理,或请电脑维修公司的专业人员解决问题。可这不仅耗时较长,而且可能需要一定费用,更有甚者还有可能被不良维修人员欺诈,其实有很多计算机故障只要学生稍微有点计算机维护知识就可以自行处理。
因此,结合教学现状和家庭实际需求分析,在信息技术学科开展计算机维护实验教学是有必要的,高中学生学习计算机维护技术完全可以学习致用,效果立竿见影。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探索、动手欲望最强的时期,通过实践参与处理故障,可优化自己家庭计算机网络的性能,保证计算机的安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开展计算机维护实验教学的可行性
1.实验课堂前期准备
课程教学的修改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笔者所在学校创建的特色校本课程与科技创新制作有关,笔者开展计算机维护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也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学校特意组建了计算机维护教学实验室。那些淘汰的办公旧电脑和购置的双绞线、无线网卡、无线路由器及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及压线钳、螺丝刀等维修工具充实了实验器材,当然教师也应该着重强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以防突发事件发生。
2.实验课堂组织模式
传统的信息技术上机课,是在机房采取讲练结合、实时辅导的形式要求学生将课堂教学内容再练习、再巩固,或者结合所学软件知识,制作相关创作作品。教学评价以学生的上机表现、完成的作业或提交的软件设计作品为主要参照。而计算机维修实验课则应该是具有较为严谨的实验流程,在教学中运用实验形成、发展和检验理论原理,并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教学评价是通过实验的整个过程以结论的得出、实验报告的生成为主要参照的。
例如,笔者在对近两年的高一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家中有计算机能上网的学生不少了,可是拆开过机箱,见识过计算机各组件设备的却是寥寥可数。学生在书本上获得的计算机硬件知识只是明白各部件功能,在基础的计算机组装的实验中,学生通过亲手拆开主机箱,对应讲解计算机部件参数知识,拆卸安装主板、CPU、硬盘、内存、光驱等部件,可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知识的理解。尤其当学生安装不准确、部件接触不良导致出现一些故障时,教师可以及时针对故障给予现场指导。学生通过组装实验,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部件构成、功能参数和组装步骤,认识到组装电脑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注意点,能实际分析解决一些家庭计算机的小故障,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实验学生参与层次
教师开展计算机维护实验教学,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程度及有效参与度。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软硬件更新换代快,维护技术也在时时更新。计算机维护技术是很繁杂,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需掌握常见的维护应用技能就可以了,对于一些感兴趣有特长的学生可以适当进一步培养。笔者结合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及相关学生社团建设,为参与的学生设计了三个不同级别层次的计算机维护实验课程:即面向全体学生层次的信息技术课堂必修实验课程、面向感兴趣选修学生层次的校本课程选修实验课程、面向特长学生层次的学生电脑技工社团培训课程。
4.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简单动手维护计算机软硬件的能力,对实验内容的设计从学生参与的三个不同层次着手。信息技术课堂必修实验课程包括计算机硬件组装、清理机箱内部灰尘、开机不能启动计算机的简单判断、常见上网故障排除、360等第三方安全软件的使用、双机互连等;信息技术校本课程选修实验课程包括多机组局域网、模拟家庭多终端组无线网、系统优化整理等;学生电脑技工社团培训课程包括双绞线制作、教室多媒体设备常见故障维护、系统维护重装等。
开展计算机维护实验教学的实践效果
在学校特色课程的整体推动下,笔者的计算机维护实验教学实践也积极开展起来,经过近一个学年的实践,学生们普遍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感受到了计算机维护实验教学带来的益处。计算机维护实验教学实践开展后,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分享了第一次拆开机箱的好奇,在实验课堂上学生们认真学习相关维护技能;有的学生回家利用所学技能解决了家中计算机存在的故障。主题维护QQ群更是师生互动交流计算机维护经验的良好平台。电脑技工社团成员也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好帮手,能及时帮助教师判断甚至解决一些简单常见的校园办公计算机及教室多媒体设备故障,提高了学校的设备维护工作效率。该社团正准备以学校志愿者小队形式参与网格文化进社区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计算机维护服务。
随着网络越来越多地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各种安全故障问题也会日渐突出,计算机维护技能将是计算机使用者的信息素养必备能力之一。高中学生掌握计算机维护技术,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维护技能已是时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陈雅蓉,朱彩.兰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验课教学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
[2]郭兆宏.大学生应具备计算机基本维护技能[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6(12).
- 上一篇:高中数学重点公式归纳
- 下一篇:特殊教育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