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09-17 15:1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经济迅速稳定增长,离不开对高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以及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我国整体的人口素质大幅度提升。图12010~2015年我国人口总数、城镇人口数、农村人口数的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11~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在图1中,2010~2015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从134091万人递增到了137462万人,2015年相比2010年增长2.51%。其中城镇人口数从2010年的66978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77116万人,2015年较2010年增长15.14%;农村人口数从2010年的67113万人减少到60346万人,2015年较2010年负增长10.09%。由于我国放开了二孩政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加速,导致了我国总体人口数在逐步提升,农村人口在递减。众所周知,农村的师资力量非常的薄弱以及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普遍偏低的,城镇化进程中不但减少了农村人口的数量,而且对我国进一步提高整体人口的文化素质是具有促进作用的。根据2010人口普查中得知,每10万人口中受小学教育的26779人,受初中教育的38788人,高中及中专教育的14032人,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8930人,文盲人口数5466万人。从数据中可以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并未得到很好的普及,以及文盲率4.1%还是存在很大的降低空间。
2015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053所,比上年增加53所;特殊教育在校生44.2万人,比上年增加4.7万人,增长12.0%。小学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31.9万人,比上年增加3.6万人,增长12.7%。其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在校生17.2万人,比上年增长14.7%,占小学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53.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初中阶段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为11.3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增长10.8%。其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在校生6.8万人,比上年增长0.9%,占初中阶段特殊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60.2%,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为10067人,比上年增加184人。2015年,全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数为5.0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专任教师中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比例为64.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2.1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经费分配情况
首先,教育经费包括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赠经费、学费和杂费、其他教育经费。其次,教育经费一般都是分拨给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最后教育经费多少也是可以看出政府对于教育的支持和重视程度的。具体数据见表1。从表1中首先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在逐年递增中,2011年较2007年增长11721.23亿元,增长96.49%,增长的速度和幅度都是惊人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经费2011年较2007年而增长了478812万元,2011年较五年前增长了153.64%,特殊教育的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更是远远超过了总体教育经费的投入速度。最后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百分比逐年在递增,但是总体的投入额还是极其微小的。
2.2我国特殊教育的学校、在校生、专任教师现状
由于二胎政策的放开,我国人口与日俱增,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于人才的培养必然是重中之重,如何平衡特殊人群的地位也日益变得重要,首先来看近六年我国特殊教育的学校数量、在校生人数、专任教师数量的变化情况(见表2)。从表2中可以直观的看出,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从2010年的1706所增加到了2015年的2053所,近六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69.4所/年。近六年,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学生数却呈现先大幅度减少,然后大幅度增加的趋势,其中2013年在校生人数达到最低,但是反弹力度也是很大的,2015年人数达到近六年的顶峰44.22万人,2015年较2010年特殊人群在校生人数增长3.9%,单从百分比分析增长的不是很快,但是拿2013年最低年份和2015年进行比较,增长的速度很快达到20多个百分点。这个现象对于目前我国整体经济不太景气的时候来说,并非一件好事,可以说是一个瓶颈,所以政府以及学校的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引起重视。可幸的是,由于大学生就业的需求所以特殊教育的专任老师数量还是呈现递增趋势的,2015年特殊教育专任教师的人数较2010年增长了26.7%。
3改变我国特殊教育现状的措施
3.1做好孕前、孕后准备工作,减少特殊儿童的出生率
对于特殊群体,最好的办法还是从根本上消除,减少特殊儿童的出生率或者说在怀孕的时候就做到防患于未然。作为政府机关,加大对于遗传病以及特殊人群的状态宣传,让广大的新婚夫妇和二胎家庭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妇女来说,在孕前做好家族史的了解,以及备孕准备,孕中积极做产检,尽力降低特殊儿童的出生率。
3.2加大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
特殊人群是我国的弱势群体,虽然会给家庭甚至社会造成负担,但是还是需要给予关心和扶持的,毕竟人一旦出生具有人身权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从近五年的特殊教育来说,国家给予的投入是在逐年递增的,其次特殊教育的教育经费占所有教育经费的百分比也在小幅度的递增,可是国家对于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扶持程度还是欠缺的。由此,我们在做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大力扶持特殊教育,毕竟特殊人群也是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只是他们所做的贡献比较微小罢了。
3.3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
特殊教育的人群,有些是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的,有些是需要提高老师的教育素质的。目前我国设置特殊教育本科点的有23个省(直辖市),共计51所大学有特殊教育专业(本科院校中,专科院校除外),每一所院校的招生人数也非常有限,如2014年石家庄学院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当年计划招生25人,实际录取17人。按照这样的比例,完全是无法满足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用人数量。所以,高等院校应该扩大招生,让特殊教育专业更完善,为特殊教育学校培养更多专业性人才,大大加强特殊教育院校的师资力量。其次,日本的特殊教育已有百余年历史,经过由盲聋教育扩展到智力障碍教育,由慈善事业发展到公共教育的一部分,由分离教育到统合教育的历程。因为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日本有关分离教育和统合教育的经验。最后,不断更新特殊教育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特殊教育专任教师的水平,做到与时俱进。
3.4改善家长对特殊儿童的观念
目前,在特殊儿童的家里,家长普遍认为孩子是没有任何希望和指望了,以及特殊儿童也没有出路了,放任不管。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鼓励家长参与智障儿童的教育康复,不断地向家长传授教育康复的基本知识和缺陷补偿的基本方法,让他们切实承担教育的任务。家长的参与,能使他们获得情感的丰富和情绪的稳定,起到很好的心理平衡作用。
4结论
特殊人群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妥善解决的。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人群虽然占小数,但是国家对于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应该加大。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让人们从观念上开始重视,从源头进行防范。特殊教育学校要做好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争取最大可能的康复特殊儿童或者教会特殊儿童一项技能,争取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对于特殊儿童家庭而言,家长要对孩子树立信心,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导。
作者:赵颖 单位:诸暨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篇2
特殊教育类专业贫困生是指就读于特殊教育类专业且家庭经济贫困,就学期间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较困难的学生。根据贫困程度的不同可将特殊教育类专业贫困生确定为特别贫困、比较贫困和一般贫困。特别贫困是指从家庭获得的经济支持很少或没有,基本生活缺乏保障,学费与生活费基本无法通过家庭解决,所有经济来源于兼职打工。特别贫困的学生,经济匮乏使其面临着生存、生活和发展全方位的危机。比较贫困是指依靠家庭能够解决基本的衣食和学费问题,但这种解决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存在借款或生源地贷款现象,家庭经济压力十分巨大,一些生活的需要还处在一种低端的状态。比较贫困的学生面临的主要是生活和发展问题。一般贫困是指学生基本达到温饱,但却明显感受到经济压力对他们的身体、心理、综合能力的发展有切实的限制。一般贫困学生面临的主要是经济的匮乏对其发展的影响。
2 特殊教育类专业贫困生现状
在全国普通高校中,贫困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人数在240万左右,其别贫困学生人数约占在校生总数的5%~10%,人数在60万~120万之间。特殊教育类专业贫困生人数约占在校生总数的40%~45%,每个班级持有贫困证明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一半。与普通院校相比特殊教育类专业在校大学生的贫困比例之高,令特殊教育类专业院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面临重重困难。
就目前情况看,大部分特殊教育类专业的招生属于全国招生,招生层次定位在专科层次。这从两方面导致了特殊教育类专业贫困生比例居高不下。一方面,受到专科层次的影响,在全国招生的过程中专科录取分数线普遍低于本科录取分数线,同时生源地经济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投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从而影响到考生的分数,这使得特殊教育类专业的生源多数来源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这必然导致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增多。另一方面,在经济发达地区对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大,教育资源丰富,同时受到特殊教育行业的现状和工作对象特殊化的影响,导致一些发达地区的学生或家长不愿自己或者子女从事虽然光荣但如此艰辛的行业,这导致了就读于特殊教育类专业经济条件较好学生的减少。贫困学生比重较大为特殊教育类专业贫困生资助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3 特殊教育类专业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3.1 特殊教育类专业贫困生资助工作在国家层面上的现状
多年来在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配合下,建立起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绿色通道”等有机结合得比较完善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从制度保证了每一位考上大学的贫困生都能顺利入学,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在某种程度上为特殊教育类专业贫困生解除了相当大的压力,也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2 特殊教育类专业贫困生资助工作在校级层面上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特殊教育类专业贫困生资助工作主要通过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及缓交、特殊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绿色通道”来实现。但由于特殊教育类专业贫困生比例较大,导致物质资助平均额度较少。
3.2.1 特殊教育类专业贫困生资助评审精度有待加强
学校对特殊教育类专业贫困生的资助程序主要分为“成立评审委员会—学生申请—委员会评审—实施资助”等步骤。但在学生申请及委员会评审过程中,往往没有对贫困生根据地域差异、贫困根源差异进行详细的划分,只是简单地将贫困生划为特别贫困、比较贫困和一般贫困。由于学生对贫困补助的申请与家庭的支付能力并不完全相符,从而导致评审结果不能完全真实准确地反映贫困程度。
3.2.2 特殊教育类专业贫困生资助形式与内容有待丰富
目前特殊教育类专业贫困生资助工作以物质援助为主,缺少精神援助工作的开展。导致一些受助的贫困生不重视或不珍惜得到的资助,甚至出现个别贫困生肆意挥霍资助钱物,对资助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4 建议和对策
4.1 继续做好特殊教育类专业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工作,完善国家助学体系
在贯彻相关文件精神的同时,结合特殊教育类专业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做好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一整套多渠道、全方位的资助体系:从新生入学开启绿色通道或学费减免打开特殊教育类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之门;通过生源地贷款和国家贷款解除特殊教育类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在读期间通过勤工助学培养特殊教育类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强自立的独立意识;通过临时困难补助解决特殊教育类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燃眉之急;通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校内奖学金激励特殊教育类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4.2 充分开发高校内部潜能,促进对特殊教育类专业贫困生资助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必须以教育公平为依据,加大对特殊教育类专业贫困生的帮扶力度,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帮助,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最大程度地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帮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服务社会。对于高校而言,应从长远角度考虑,建立健全的基金会机构,选配精干的、具有广泛校友和社会关系的人才作为基金会专职队伍;借鉴其他基金会的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基金会的规章制度,建立学校与捐款个人、群体、社会层面之间形成互惠互利的筹款与发展机制,确保基金会在规模和效益等方面的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辽宁省 特殊教育学校 体育教育
在我国,随着人权意识提升和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身体或生理上存在某种缺陷的学生在教育民主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形势下,进入了特殊学校接受特殊教育,但由于他们身体的特殊性使得体育教育较之其他学科更为困难。辽宁省特殊学校体育教育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与我国南方发达省市相比起步较晚,特殊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就必然存在众多的落后与不足:
1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落实需要完善和监督
我国现行的特殊体育法制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此纲要只是在宏观层面做了一些提倡性建议,没有对残疾人的体育发展做出明确的规定,更没有针对残疾人广泛存在的特殊学校体育发展提出可操作的措施;再如教育部、中国残联等九部委颁布的《关于“十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针对残疾学生特点开好体育课,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使残疾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该意见虽然是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活动做了一些宣示性的规定,但内容笼统空洞,与各地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情况相脱节,无法指导实践。
以上法律法规的颁布,并不意味着我国关于残疾人体育教育权力保护的法律保障体系已经完善,可以看到,大部分条款只是在宏观层面上作了一些宣示性的规定,在特殊体育教育实践中缺乏有效的执法标准和处罚手段,缺乏实际的、具体的操作规范,缺乏相关部门的保护和监管,已经完全不符合“生命关怀”为指导思想的特殊学校体育教育发展需要。
2普适的特殊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急需出台
不能否认,辽宁省基础体育课程改革在近十年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体育教育却明显滞后。缺乏具有普适性的特殊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教学目标定位与不同类型残疾学生体育需求存在矛盾,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缺少创新性与针对性,针对特教学校残疾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标准没有明确,这些都是特教学校体育教学方面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对特殊学校残疾学生开设的体育课,课程内容的选择需遵循以下几个特定标准:第一,能满足学生缺陷部位的需求;第二,能满足不同残疾学生的兴趣;第三,课程内容应具有较强的弹性和可选择性。
在对残疾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中,学习过程的评价要比学习结果的评价更为重要,因为这种评价不仅能了解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还能树立学生成功的信心,使之在学习的每个阶段都能获得进步。
3特殊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严重滞后
根据调查,目前辽宁省特殊体育教师队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体育教师专业能力较弱;第二,没有形成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体系;第三,特殊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缺乏系统的、专业的继续教育规划。
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个别差异性,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掌握系统的特殊体育教育领域的科学知识。特殊体育教师应将许多学科如:病理学、康复学、心理学、测量学、体育学、锻炼学等融合至一起,用更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知识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服务,以此来满足这些特殊人群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体育需求;第二,从事特殊体育事业的专业能力。特殊体育教师应具有更高的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与不同需求、异常的学生打交道的能力;体育康复指导能力;指导残疾人体育训练和组织竞赛的能力等;第三,恪守共同的职业道德。特殊体育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是残疾学生利益的代言人和维护者,教师必须具有深刻的责任感和崇高的职业信仰。
4体育教学经费与物质条件严重匮乏
影响特殊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场地、器材和经费的投入是影响特殊学校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目前,辽宁省大部分特殊学校经费短缺,物质条件落后,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种类单一、数量偏少,特别是供给残疾学生专业使用的活动和锻炼器材更少,很多教学活动无法开展,不能满足正常的体育教学需要。
学校体育工作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基础就是学校体育的物质条件。国家应尽快制定新时期特教学校体育场(馆)、器材、设备的配备标准,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确定,要求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严格监督与检查各校具体配置情况,因地制宜使特教学校体育发展得以物质条件的保证。同时,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经费上应当加大投入力度,对特教学校体育工作给予大力支持,极力改善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在国家有限的资金拨款范围内,合理有效地修建学校运动场(馆)和购置必需的体育设施。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辽宁省特殊体育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由于历史、经济、认识等多方面的原因,特殊体育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面临诸多困难,存在许多问题,这已经引起我们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此,完善和发展特殊学校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对深化特殊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对促进残疾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1.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
2.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发展与评介
3.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4.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5.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
6.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7.国外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及其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8.安徽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
9.特殊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10.论特殊教育从人文关怀到行动支持走向
11.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及其启示
12.从政策解读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建构
13.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方式及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14.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实施背景、内涵与积极作用的探析
15.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研究可视化分析
16.特殊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17.信息化视角下的特殊教育发展对策探究
18.宁夏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9.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状况及地区比较——基于2001-201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相关数据
20.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及职业倦怠
21.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22.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23.中美特殊教育教师政策比较研究
24.新疆特殊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25.医教结合: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对路莎一文的商榷
26.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研究现状与趋势
27.融合教育理念下的特殊教育财政:历史、现状及未来
28.“复合型”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基于复合型的内涵分析
29.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30.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现状与发展
31.西方特殊教育研究进展述评
32.美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启示
33.特殊教育应是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先保障的领域
34.我国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新探
35.中国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转型——福利政策体系化与福利提供优质化
36.特殊教育教师工作家庭冲突对工作投入的影响:情绪智力的调节作用
37.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的比较研究
38.新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39.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中似热实冷话题之冷思考
40.积极心理学视角的特殊教育教师情绪劳动策略研究
41.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改革的可行途径——理论依据、相关概念的探析
42.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43.美国特殊教育师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
44.普通幼儿园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在园生存现状
45.中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调查
46.吉林省特殊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对策
47.多元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特殊教育发展的思考
48.云南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研究
49.我国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述评
50.特殊教育学科体系探析
51.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探析
52.提高特殊教育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53.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队伍结构及需求情况调查
54.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范式转变
55.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调查研究
56.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研究
57.特殊教育设施布局需求分析与发展规划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58.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标准及发展模式的研究述评
59.浙江省学前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60.韩国特殊教育现状的研究
61.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特殊教育的政策与实践走向
62.特殊教育立法问题研究——人文关怀的视角
63.多学科合作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兼论“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发展政策
64.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65.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任职标准的演变和特点分析
66.中国特殊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前沿主题——基于近十年《中国特殊教育》刊载文献可视化分析
67.台湾地区特殊教育及对大陆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
68.中国特殊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基于面板数据的潜变量增长模型分析
69.山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70.澳大利亚特殊教育师资与中国特殊教育师资的比较研究
71.改革开放30年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及现状研究
72.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非歧视性评估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73.关于特殊教育教师流失问题的思考
74.美国特殊教育就业转衔服务解读及启示
75.隔离与融合:特殊教育范式的变迁与分析
76.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77.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法律的特点及启示
78.试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的几个争议问题
79.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80.美国特殊教育立法中的家长参与
81.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82.特殊教育的循证实践取向
83.我国特殊教育法律体系的现状与发展
84.特殊教育学校经费投入与支出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
85.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述评
86.新疆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87.关于四川、重庆等地特殊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
88.河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
89.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转向及其改革逻辑与重点领域
90.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研究的热点领域与知识基础——基于CSSCI学术期刊1998-2013年文献的计量分析
91.社会支持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枯竭与职业承诺之间的调节作用
92.韩国特殊教育法的演变及特殊教育发展历程
93.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职能的转变
94.质的研究范式与特殊教育研究:基于方法论的反思与倡议
95.美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及启示——基于美国学科教师专业标准
96.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及政策建议
97.教育技术学范畴下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98.当代日本的特殊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篇5
[关键词]特殊教育 教师现状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131-0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了吉林省各市地州培智学校的部分教师,基本代表了吉林省培智学校教师的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76份,有效问卷176份,回收率88%。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编问卷,从三个维度对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师现状进行调查,一是教师的基本情况;二是教师的专业态度;三是教师的专业技能。
运用Excel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1.教师性别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吉林省培智学校教师中,女教师占比例较大,为85.8%,男教师仅占14.2%。
2.教师的年龄情况。本次调查的培智学校教师中,30岁以下教师占15.91%,31―40岁的教师为42.61%,41―50岁教师为28.41%,50岁以上的教师为13.07%。
3.教师学历情况。本次调查的特殊教学校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14.2%,专科学历的教师占17.61%,中专学历的教师占63.07%,高中学历的教师占5.11%。
4.教师所学专业情况。调查显示,吉林省培智学校教师中,第一学历是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占32.95%,非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占67.05%。最后学历是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占6.25%,非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占93.75%。
(二)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态度现状分析
1.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师工作态度情况。调查显示,有70.45%的教师在重新选择职业时会选择从事特殊教育,有29.55%的教师不会选择从事特殊教育。
2.对特殊教育的前景认识情况。教师对特殊教育的前景看待如下,有57.39%的教师非常看好特殊教育事业的前景,有32.95%的教师对特殊教育的发展前景感觉一般,仅有5.11%的教师不看好特殊教育的发展。
3.对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最重要因素的认识情况。“您认为从事特殊教育最需要的?”对这个问题,教师的回答显示,有10.23%的教师认为从事特殊教育最需要专业知识,有23.3%的教师认为工作热情最为重要,66.28%的教师则认为爱心在从事特殊教育中最为重要。
4.教师对业务进修的态度情况。“您对业务进修的态度?”对这个问题,教师的回答是,有88.1%的教师认为业务进修是迫切需要的,仅有6.25%的教师认为没什么必要,剩下5.25%的教师认为业务进修无所谓。
(三)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
1.特殊教育教师参加培训情况。在调查的176人中,有73人次参加过校级培训,有44人次参加过县市级培训,有133人次参加过省级培训,有39人次参加过国家级培训。
2.对培智学校课程实验方案内容的了解情况。对这个问题,教师的回答显示,有35.23%的教师了解2007年各类培智学校课程实验方案内容,有64.77%的教师并不了解这一内容。
3.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师参与校本教材的编写情况。有27.84%的教师参与过校本教材的编写,有72.16%的教师没参与过校本教材的编写。
4.特殊教育教师参与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情况。有68.18%的教师参与过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有31.82%的教师没有参与过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
三、对策及建议
(一)通过宣传,提高公众对特殊教育重视程度
提高公众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观念,重视发展特殊教育。让公众认识到残疾人虽然在身心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在发展的某个方面是正常的,事实证明残疾人专家、学者、技工等也不乏其人。
(二)完善人事聘任制度,使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完善吉林省特殊教育教师人事聘任制度,使优秀的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走上特殊教育工作岗位。把教师培训和用人制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
(三)政府部门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培智学校教师的社会地位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收入,进而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提高培智学校教师的经济收入,还可以提高教师从事特殊教育的积极性,使吉林省的特殊教育事业和残疾儿童有更好的发展。
(四)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形成教师成长的长效机制
加强特教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教育,使广大教师认清特教的价值和自身的价值,在看似没有成就感的教育中找到成功的快乐;鼓励教师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1]赵金菊.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云南教育,2000(22):9-10.
篇6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现状调查;培训模式
一、前言
本文所指的“双师型”教师是既能承担各类康复,又能承担特殊教育集体教学任务人才。关于“双师型”师资的研究,纵观文献,只有孙韡郡和卢红云对特殊教育“双师型”进行论述[1],作者通过对“医教结合”项目学校教师培训的实践总结,明确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着重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评价体系、后勤保障等方面对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模式进行探讨。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在江西省范围内的特殊学校50所,主要分布于全省11个地级市,分别为南昌、九江、赣州、吉安、萍乡、鹰潭、新余、宜春、上饶、景德镇、抚州,基本代表了江西省特殊学校教师的基本情况。对50所特殊教育学校的人事主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得到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100%。2.研究工具。为全面了解江西省特殊教育学校“双师型”教师师资现状,本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法,设计了《江西省特殊教育学校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共21道题,主要包括学校师资情况,“双师型”师资情况、培训情况等。3.研究过程。本研究主要通过邮寄、培训等方式向各特殊学校人事部门发放和回收问卷,同时,研究者进入特殊学校进行问卷调查,以深入了解特殊学校“双师型”师资情况。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特殊教育学校“双师型”教师存在数量不足的现象。2.特殊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学历结构不合理,存在学历层次不高现象。3.特殊教育教师对特殊教育学方面知识掌握较多,康复知识掌握不足。
四、讨论
1.特殊教育学校“双师型”教师存在数量不足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特殊教育前几十年编制不多导致的,同时特殊教育尚未在高校普及,很多师范类毕业的学生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意愿不强烈。2.特殊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学历结构不合理,存在学历层次不高现象,这主要是由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导致的。历史原因是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都是从其他行业或者普小转业过来,他们本身存在学历不高,或者不是特教专业出身。现实原因特殊教育专业职后学历教育机构或者高校不多,老师们难于在学历层面得到提高。3.特殊教育教师对特殊教育学方面知识掌握较多,康复知识掌握不足。这主要是由于省培或者国培的主题以特殊教育知识为主,涉及的康复知识不多导致的。五、建议综合江西省“双师型”教师师资调查情况显示,要改善“双师型”的师资现状,主要在于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康复技能。1.鼓励老师通过网络形式学习特教及康复知识,随着互联网普及,很多相关知识都可以在网络上面共享,特别是康复云平台的建立,更是为特殊教育学校老师提供了网络学习的好机会,2015年张玉红在《特殊教育专业康复实践教学的运行困境与突围路径》中提出了康复云康复云及其在特殊教育专业康复实践教学中的优势,探讨了康复云在课堂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虚拟实验教学和现场经验探究方面的应用前景[2]。2.积极参加学校和政府组织的培训,通过培训等再次学习,增加自身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作者所在单位为江西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连续3年承担江西省的特殊教育师资国培工作,在江西省教育厅部署下,由相关专家制定3年的系统培训计划,在这3年的培训计划中,作者参与制定了康复类培训计划并已经执行,取得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1)传统培训方式,由政府牵头,进行国培,在国培计划中,承担国培的学校设置康复类课程培训专题班,专题班的课程安排方式为一个系列的,递进,循序渐进的,包括基础班,提高班,强化班三部分,每部分的教学目标都不一样,整个专题班为三期,具体的见表1。(2)采用新型的互联网+模式进行。“互联网+”中的互联网是指一种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代表互联网对其他各样各业的催化作用[3]。“互联网+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质特性的基础上,用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工具、方法的过程[4]。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的培训,老师可以不用出校门,通过互联网模式进行课程内容包括言语语言康复、听觉康复、情绪行为康复等综合康复精品课件及实训设备,虚拟实践基地。课程形式是在线基础课程,在线实践示范课程,线下特色培训课程。在线教育康复基础课程:通过在线平台提供言语、听觉、语言、认知、情绪行为、运动、学习板块概述的课件,帮助学员掌握综合康复技术的基础知识,在此板块,有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精品课程教学视频。在线教育康复实践示范课程:通过提供一系列以临床实践为主的录像,以“训练方法示范及模拟、课例模拟、真实课堂”为主线,结合专家远程指导,层层递进,帮助学员提升康复技能。线下教育康复特色培训课程:主要根绝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进行康复,主要包括智障康复培训特色课程,听障康复培训特色课程,自闭症康复培训特色课程,脑瘫康复培训特色课程,经过基础板块学习,实践示范课堂的学习和特殊课程的培训之后,通过互联网+康复模式通过远程指导学员进行评估,制定评估方案并实施个别化训练,从而在实践操作上提高其康复技能。
参考文献:
[1]孙韡郡,卢红云.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之初探[J].学术探索,2012,(5):121-123.
[2]张玉红,黄昭鸣,刘巧云.特殊教育专业康复实践教学的运行困境与突围路径—基于智慧康复云服务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15,(11):49-55.
[3]刘芳,孙福万,王迎,等.MOOCs背景下的开放大学课程建设[J].教育科学文摘,2015,(2):98-99.
篇7
[关键词] 残疾儿童 受教育现状 思考 建议
2011年4月,中国残联《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各项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情况有所改观。残疾人教育事业,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它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及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作为中国特殊教育主体部分的残疾儿童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较慢。
一、中国残疾儿童受教育现状
1.在法律法规方面,缺少一部处于核心地位的《特殊教育法》。教育立法实践的指导和特殊教育活动的规范都需要一部明确的独立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规范特殊教育活动的法律比较零散,虽然残疾儿童享有义务教权利的规定在宪法和残疾人保障法中都有出现,但是这些规定多为附加性,体现教育公平原则而已。1990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是现行的规定残疾人受教育的法律,细观其中条文,我们不难发现相关条文多为原则性、倡导性,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权利需要具体和细化的条文。1994年出台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本身立法层次低,因此即使作为一部规范特殊教育活动的专门性法规也未能发挥实践作用。
2.特殊教育资源数量不足,残疾孩子失学多。根据全国残疾人联合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00年底,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总数为39011人,相当于全部适龄入学残疾儿童的22.8%,207123名残疾儿童少年因贫困未入学,占未入学残疾儿童总数的53.03%。(卢德平,2004)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共8296万残疾人(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特殊学校只有1705所,在校学生51.9万,相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特殊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的弱中之弱。
3.特殊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中西部地区比较缺乏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西部12省(市、区)因贫困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达183355人,占失学残疾儿童总数的46.94%。中部经济欠发达6省(河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因贫困失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达135181人,占总数的35%。”目前我国30万人以上的县还有353个没有特教学校。大部分残疾儿童家庭环境条件较差。在我国的6000万残疾人中,90%以上生活在农村,而其中有20%以上的残疾人处于贫困状态。(高一村,2006))困难的经济状况,使得许多残疾儿童错失诊治的时机,无力购买辅助设备和支付受教育学杂费用。残疾儿童家庭贫困,而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资源过少,教育成本高,导致许多残疾儿童失学。
4.教材陈旧,师资力量不足。在教材方面,我国聋校现用教材是1995年由全日制聋校教科书委员会编写的九年级上下册课本和相关的教学参考书。(闫延河,2008)目前北京市盲校学生使用教材久未更新,特教教师配备标准是1∶14,与正常学生教师标准一样。总体上,特教教材存在着形式单调,教材更新缓慢,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
5.许多残疾儿童的家长,知识水平较低,缺乏维护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强烈意识和能力。中国残疾儿童的家长,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全国性团体,共同维护和改善残疾儿童受教育及其他权利。
6.全社会对残疾儿童回归主流社会缺乏理解和认可,对残疾人缺乏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爱。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形成一个尊重与善待残疾人的氛围。心理方面,残疾人承受着外界歧视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在生活方面,专为残疾人建设的无障碍设施常被无情占用甚至破坏。比如盲道,经常被商亭、自行车占满。
二、改进中国残疾儿童教育现状的几点建议
残疾人儿童受教育意义重大,它体现了教育公平原则。通过接受教育掌握技能从而获得生存能力的意义,远远大于短期的金钱帮助。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中国的特殊儿童教育:
1.完善特殊教育立法体系,以《特殊教育法》为核心,建立健全特殊教育法制体系。健全残疾人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制度,首先要建立残疾人家长或监护人对侵犯残疾人受教育权行为的申诉和诉讼制度 (李继刚,2008)。要从根本上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依靠法律。
2.对适龄儿童提供公立的、免费的特殊教育。当前《残疾人保障法》中并无对残疾儿童及适龄青少年实行公立的、免费教育的条款。笔者认为,作为一项支持保护弱势群体的事业,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在经济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帮扶,因此应当实行与中国普通义务教育一样的特殊义务教育,并免学杂费等。
3.加大教育资金投入,特别是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办一定数量的满足特殊儿童教育需求的学校;加大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师资质量,壮大师资队伍;组织专门的教材编写小组,设计与当前社会状况相适应的残疾儿童专用教材。
4.由国家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号召社会慈善团体捐助,中央财政拨款与个人慈善捐助相结合,开发学前特殊儿童的早期项目。如2009年7月,由财政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共同发起的“贫困聋儿人工耳蜗、助听器抢救性康复项目”。根据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0年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残疾人康复项目任务,使得18.6万贫困残疾人因此受益。
5.重视家长参与的权利。以家长为依托,辐射带动特殊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与立法。地方各级残联部门,应当加大力度在特殊儿童家长中普及特殊儿童教育常识和法律常识,定期组织特殊儿童家长交流会,形成特殊儿童家长团体,共同参与有关特殊儿童教育的各项决策。
6.普及全民教育,号召尊重理解和关爱残疾人,帮助特殊儿童更快回归主流社会。加强残疾人生活基本便利设施建设,为特殊儿童受教育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高一村.教育:为残疾儿童融入社会打开一扇门[N].中国社会报,2006.
[2]李继刚.美国特殊教育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1):4-7.
[3]闫延河.在聋校使用普校数学教材可行性的若干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8,(3).
[4]牟映雪.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6,(5).
[5]卢德平.中国残疾青少年特殊教育问题评估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5).
篇8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伦理困境;因应策略
专业伦理是[1]为有效保护服务对象权益,维护专业团体地位与声望,专业的从业人员透过团体之讨论与共识,以集体自律的方式,订立专业守则或公约,要求全体会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越是专业性强的领域,从业人员专业伦理素养越重要,对从业人员伦理要求也越高,较之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中弱势的残疾儿童,其专业性、实践性、伦理性更强,特殊教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伦理判断、伦理决策与行为也更为重要。基于此,本文结合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实践,分析了他们面临的伦理困境,探索了解决困境的策略,以期引起特殊教育教师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对专业伦理的重视。
一、特殊教育教师常见的专业伦理困境
(一)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的伦理困境。多项研究表明,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理想等专业素质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比如,王雁等人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素质(分为高水平、一般水平和低水平)的调研发现,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处于一般及较低水平的比例为44.3%,其中,专业知识处于一般及较低水平的占70.4%,专业技能处于一般及较低水平的比例为56.5%。[2]陈秀敏对普校随班就读教师的调查表明,90%以上的随班就读小学教师在带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之前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知识技能的培训。[3]服务性是专业的重要特征,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的首要目标就是服务特殊儿童,满足他们的需要。虽然绝大多数特殊教育教师在工作中已经尽心尽力,但专业成员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是做好专业服务的前提条件,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足势必导致他们不能提供有效的专业服务,甚至是不当服务。比如,在教学中,不断强化学生的不良行为;在康复训练中急于获得效果,违反训练原则等行为。这不仅不利于服务对象的身心发展,而且影响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声誉,也使他们在专业活动中感到无力、无奈、无助。
(二)教育场域复杂———管理的伦理困境。与普通教育相比,特殊教育场域较为复杂:一是特殊儿童构成复杂,班级中通常兼有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比如,自闭症、唐氏综合征、多动症、多重障碍儿童等。二是特殊儿童障碍程度不同,包括轻度、中度、重度。三是特殊儿童随时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如,攻击行为、自伤行为、突然的尖叫等等,导致教育教学无法正常进行。有效的学生管理是教育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就特殊教育教师而言,对于特殊儿童的管理充满伦理冲突。从行为动机上看,如果特殊儿童有意违反教育教学的行为,教师适当惩戒是必要的,也会起到警示作用,但特殊儿童的干扰行为往往由障碍所致,而非故意。管与不管,如何管,国家并没有明确的行为规范,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采取措施,不仅内心伦理冲突强烈,而且难免出现偏差行为。因此,学生管理是特殊教育教师最大的职业压力源。[4]而如果特殊教育教师在管理中的内心冲突不能得到及时纾解,就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表明,特殊教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5]
(三)教学效能感低———职业枯竭的伦理困境。由于特殊儿童自身障碍的原因,与普通学校教师相比,特殊教育教师的劳动效率不高。特殊教育教师经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教导一个特殊儿童,却收效甚微,尤其是那些具有某种严重障碍而学习能力较差的特殊儿童,如“针对有些学生的教育,教师经过十数次甚至是数十、上百次的训练,学生仍然难以接受”[6]。所以,特殊教育教师普遍自我教学效能感较低。研究表明,特殊教育教师教学效能感能够显著预测职业枯竭。[7]职业枯竭的特征是工作满意度低,丧失工作热情和兴趣,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离职意向或离职。因此,职业枯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情感依赖、离职倾向及行为,进而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四)专业综合性强———合作的伦理困境。特殊教育是一门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医学、康复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专业人员的领域,只有在特殊教育教师、学校心理咨询师、医生、语言康复师、物理康复师、职业康复师以及社会工作者的团结合作下,特殊教育工作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国外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尤其是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均是在多领域专家团队的参与下完成的。同时,家长也是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力量,关注专业人员与家长的合作交流已成为国际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但是,我国特殊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尚缺少特殊教育教师与其他专业领域专家合作的平台,虽然有些专家自发组织各种活动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支持,但作用有限,难以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实现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绝大多数特殊儿童家长仍然认为自己的主要职责是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教育和训练是教师的责任,因此,参与意愿不高,“参与的面很窄,参与的度也很浅”[8]。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伦理困境的因应策略
(一)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近年来,我国比较重视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2012年和2014年,教育部等政府部门先后下发《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9]《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10]两个文件,为特殊教育师资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经验,笔者认为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具体实施路径有三:一是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出台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特殊教育专业人员的从业标准,而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特殊教育师资均要求达到大学水平,在培养规格上普遍实行“学历证书+教师证书+特殊教育专业资格证书”的模式。[11]制定专业准入标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把关,是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的必由之路。二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通过大学的教育学院与特殊教育教师所在的学校或康复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专业发展一体化,持续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三是重视特殊教育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发展。特殊教育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是使他们对教育教学实践不断进行自我反思,逐渐确立专业理想、深化专业情感、提高专业技能,完成专业化自我建构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二)制定特殊教育教师专业伦理实践标准。针对特殊儿童的专业实践,仅凭特殊教育教师个体的职业良心和人道主义情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专业伦理的实践标准。一个切实可行的专业伦理实践标准,能使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判断与决策有据可依,充分体现其专业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性,从而保持专业团体的社会威望和名誉。[12]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的针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伦理的相关规范,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早在1995年,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CEC)就制定了美国特殊教师准备与资格的国家标准,并于1996、1998、2000、2003及2009年进行了五次修订。2010年和2012年,CEC分别颁布了新修订的“特殊教育教师伦理准则”。[13]所以,针对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在特殊儿童进行诊断评估、教育教学、康复训练、行为矫正等专业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和困境,制定专业伦理实践标准势在必行。该实践标准应充分体现其独特性,实现其指导、规范和戒律的功能,清楚说明教师应该做的、允许做的、禁止做的行为,明确教师的伦理行为责任。
(三)加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伦理教育。特殊教育教师专业伦理教育,是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意识,内化专业情感,积极践行专业伦理行为,获得专业幸福感和荣誉感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自我专业修为养成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伦理教育既要重视职前教育,也要重视职后教育。职前专业伦理教育,应以服务性、规范性、指导性、可操作性为原则,以伦理规范和特殊儿童预防、评估、教育训练、交往、公益活动伦理为内容,结合特殊教育教学实践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使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思考本专业中的伦理问题和面临的伦理困境,主动寻求正性有效的解决策略,达到培养和提高准特殊教育教师伦理素养的目的。职后专业伦理教育,一是应强化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意识,使之认同自己的特殊教育者身份。角色意识是特殊教育教师个人对社会、团体所规定与期望的特殊教育职业典型行为系统的认识,它是特殊教育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提高自身水平,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具有指导作用。二是体验幸福,提高职业承诺水平。特殊教育教师是否拥有职业幸福感,既是对专业的满意程度、忠诚度的体现,又是个人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表现。特殊教育是一项需要奉献的事业,特殊教育教师要在奉献中培育自己的专业精神,提高专业承诺水平。
(四)构建特殊教育教师的社会支持体系。各级特殊教育主管部门应全面规划、通力合作,从目标、内容、人员、措施等方面构建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支持体系。从支持对象来看,应面向全体特殊教育教师,而不仅仅只针对少数骨干教师。从支持内容来看,应以特教专业的知识技能为主,同时兼顾其他领域的知识。从支持人员来看,除专门从事特殊教育专家学者、学校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医生、专业治疗师外,还应包括特殊儿童家长,一个负责任的特殊儿童家长积累的某种残疾的知识和经验无论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训练以对康复治疗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措施上看,可以通过举办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培训班、学术会议、组织专业讲座、建立特殊教育网络支持服务平台、帮助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等多种措施,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专业支持。
作者:陈秀敏 单位: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徐震,李明政.社会工作伦理[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2002:44.
[2]王雁,肖非,等.中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现状报告[J].现代特殊教育,2011(10):5.
[3]陈秀敏.黑龙江省随班就读小学教师现状调查[J].绥化学院学报,2014(7):21.
[4]王玲凤.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压力的调查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9(8):57.
[5]王辉,熊琪,等.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素质研究现状与趋势[J].中国特殊教育,2012(6):58.
[6]张筱翠.激发师资活力,提升综合素养——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J].现代特殊教育,2012(10):15.
[7]刘在花.特殊学校教师教学效能感特点及与职业枯竭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6(9):78.
[8]王强虹.对特殊儿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91.
[9]教育部等五部门.“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2012〕12号).
[10]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七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2014〕1号).
[11]丁勇,陈岳.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目标、课程与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6):92.
篇9
关键词:培智;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培智学校是我国发展特殊教育的专门学校,致力于特殊少年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本文主要通过特殊教育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出培智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
一、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的逐步普及和特殊教育格局的初步形成。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特殊教育中学生精神意识的培养上还有待提高。
二、培智学校发展的现状
培智学校通过不断地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数百所学校,残疾儿童入学率显著提高,学校专任教师数量和学历层次不断提升,在特殊教育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培智学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最重要的是人文关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与精神世界的陶冶。特殊儿童由于身体和心智的不健全容易造成孤僻、自卑的心理,往往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史铁生、霍金等身残志坚并取得伟大成就的人物来激发学生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增强自信心,让他们真正体会自己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消除他们惯有的自我否定心理。
实践证明,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心理健康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塑造了一个个自信、自爱、自立、自律、自强的社会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安义.在语文教学中调适学生心理[J].教育艺术,2009(09).
篇10
【关键词】新教师入职教育;入职培训;人道主义
一、引言
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使得特殊教育教师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教师加入到特殊教育行业。入职初期加之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新教师无论在心理上还是工作上都处于不断适应的阶段,关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中,对某一阶段的单独论述少之又少。基于此两点笔者对特殊教师入职教育的现状做进一步的研究,为更好的入职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同时也有利于新教师更好的胜任教学工作,也为专业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新教师入职教育的基本内涵
本文中的入职教育指的是:入职一两年,为帮助新教师顺利渡过入职期的困难和问题,而为新教师所提供的有计划、系统的培训和学习程序。
三、本文从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入职教育的现状
(一)特殊教育教师入职教育目标
开展教师入职教育,首先必须明确入职教育的目标,即通过入职教育将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在实践中,关于教师入职教育应达到的目标,侧重点可以不同。根据一个教师入职教育计划所关注的焦点、解决的问题、开发和实施的主体及其资源的各方面差异,实现各有侧重点的目标。关于特殊教育教师入职教育的目标,也是如此。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促进新教师成长和发展。
(二)特殊教育教师入职教育形式
在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入职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入职教育,答案也是多种多样的。理论上讲,现有的教师入职教育的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开放性的特征。教师入职教育有校本培训模式、网络培训模式、集中培训模式、短期培训模式、讨论交流模式、研讨会、讲座模式等。实践上讲,入职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可能是单一的一种模式,也可能是集中相结合,根据具体的人力、财力、物力的限制,采取最适合的教育形式,获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三)特殊教育教师入职教育的内容
教师入职教育的内容是以目标位导向的,近期的目标是要教师学会适应,包括环境的适应、教学的适应、生活的适应等。远期的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现有的特殊教育教师入职教育内容主要倾向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表达能力、特殊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四)特殊教育教师的考核评价
教师入职教育的评价是很重要的,通过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到现有教师教育的不足,教育方式的优劣,现有的教师教育评价,主要是通过式的评价,参加一次培训,发相应的培训证书。这种评价一方面对新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最低要求,有利于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另一方面忽视了教师的发展,存在不足。
四、对教师入职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入职教育制度,重视入职教育
入职教育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职前培养过度到之后培训的桥梁。丁勇等在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教育研究综述中指出,与国外相比我国在特教师资的培育模式上还存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脱离的不足。教师入职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许多发达国家给我们的经验是应该重视教师入职教育,使得职前培养与职后教育紧密衔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重视人道主义观念,多层目标统一
入职教育是指入职一两年,为帮助新教师顺利渡过入职期的困难和问题,而为新教师所提供的有计划、系统的培训和学习程序。1994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列》专门提出:提出了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教师要具有人道主义精神,人道主义观念。这对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是至关重要的,特殊教育需要人道主义的关怀和支持。
(三)支持性的入职教育,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国现有的教师入职教育主要是政府发起的指令性的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强调了教师的整体素质,然而,占用了教师自我发展的时间,限制了教师的发展。我们可以采取教师自我反映的形式,针对新入职的教师让她们自己提出入职适应上的问题,入职发展上的需求,然后选取有代表性的问题,尽可能的提供支持,这样强调了教师的主动性和自发性,我们的教师是具有创造性和独特性的教师。
(四)科学的评价方式,重视发展性评价
教师的入职教育其根本目标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所以我们的评价不应仅仅是通过性的评价,以理论知识的卷面考试为主的做法。教师的入职教育评价应该采取通过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入职教育应立足于分析教师的优势和不足,评价是为教师未来的发展服务,而不是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赵斌、邵燕楠,澳大利亚特殊教育师资与中国特殊教育师资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J].2000,1
[2]黄丽娇等,韩国特殊教育发展经纬,现代特殊教育[J].2000,2
- 上一篇:高中数学必修和选修的区别
- 下一篇:机械制造的原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