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和选修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数学必修和选修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数学必修和选修的区别

篇1

关键词:数学 选修课程 模块化 多样化 层次化 弹性化 学分制

本次高中课程改革在充分吸收国外选修课程模式的优点与总结我国选修课程经验的基础上,对选修课程(主要针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确定的四个选修系列)的内容与结构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模块化。所谓模块是指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围绕某一主题,通过整合学习领域的相关内容和学生经验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稳定的学习单元。模块相对独立,有一定的体系,为学生在不同模块间选择提供了条件。

第二,多样化。从课程结构看,选修课程有很多系列。数学选修系列由四个系列构成,选修系列3、4的16个专题相对独立,可自由选择。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框图如下:

表3-2 必修系列课程框架

表3-3 限定选修系列课程框架

表3-4 任选系列课程框架(高考可考)

表3-5 任选系列课程框架(高考不考)

第三,层次化。本次高中课程改革的选修课程可分为两个层次:国家规定的选修模块(选修系列1、2)与学校自主设置的选修课程(选修系列3、4)。前者主要着眼于保障学生的基本学力,大多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学术性和均衡性。后者更多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专长特长。(课程展开的逻辑顺序如下图3-1)

第四,弹性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志向进行选择,对于必修课程

图3-1 课程展开的逻辑顺序图

第四,弹性化。对选修模块,只规定基本的学分要求,而对“学有余力”和“兴趣志向”的学生可以选修更多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的比例也有一定的弹性。

第五,学分制。本次高中选修课程(包括必修课)采取学分制的做法,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和志向,在教师的指导下对选修课作不同的选择。为了保证选修课程的实施,在学分上有如下要求:

(1)高中数学的基本要求。高中生在修完必修课,获得10个学分后,就达到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可以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上述10个学分也是进一步选课的基础。

(2)对倾向于人文科学的学生的选课建议。如果希望在人文科学方面发展,有两种选择:

选择1:(必修)10学分+(选修系列1两个模块)4学分+(系列3两个专题)2学分=16学分,获得这16个学分后,可以报考高等院校人文科有关专业。

选择2:(如选择1的)16学分+(系列4四个专题)4学分=20学分。这是人文科学各专业中对数学较高的要求。

(3)对倾向于理工科的学生的选课建议。如果希望在理工科学方面发展,还有两种选择:

选择3:(必修)10学分+(系列2三个模块)6学分+(系列3两个专题)2学分+(系列4两个专题)2学分=20学分;获得这20个学分后,可以报考高校理工科的有关专业。

选择4:(如选择3的)20学分+(系列4四个专题)4学分=24学分。

表3-6 新高中数学选课建议

参考文献:

[1]刘兼,黄翔,张丹.数学课程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7.

篇2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旧教材 比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9-0136-01

贵州地区高中数学教学采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该教材顺应新课改的要求,进行了改编与增补,使之更加符合高中学生的知识接受水平,更能锻炼学生的数学素养。进行高中数学教材的新旧对比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使教师们在使用新教材时更加有的放矢,提升数学教育水平。

一 教材编写理念的比较

贵州地区选用的人教版教材在编写理念方面更具特色,具体表现为:概念的呈现要有理有据,体现数学本质;将信息技术利用起来,推动教学方式的革新;将算法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关注实验操作,将说理教学的优势发挥出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温故知新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知识接受度。新教材的编写理念更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而贵州使用的旧版教材并未对编写理念做出具体阐释,只是提出了以下几点注意事项:(1)通过数学教学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民族凝聚力;(2)转变教学理念,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3)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4)利用好信息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

二 设定教学目标的比较

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也存在较大区别。在总体目标方面,新旧教材都注重学生基础知识、思考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但新教材对培养学生的侧重点和角度做了调整,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应用进行了深入了解,吃透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对理论形成的过程有切身体验。新教材设定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数学思维。而旧版教材多注重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本身,其目标是让学生更多、更好地掌握教材中给出的数学知识。在具体目标的设定方面,人教版的新版数学教材将目标分设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而旧教材中的教学目标仅限于基本知识与技能这一个层次,“解决”、“运用”、“培养”等词汇运用的频率较低。

三 教学内容安排的比较

贵州地区使用的旧版高中数学教材,是将教学内容分散到第一、二、三册当中,每册教材又分为上、下两册。其中第一、二册为必修,第三册是选修。而新教材则是将高中数学知识划分为模块,必修课程包含五个模块,选修课程由四个系列组成。对学生的考核采用的是学分制,必须获得十个学分才能达到高中数学的毕业要求。新教材对必修课程的课时做了调整,减少了100个课时,在知识的难度上适当调低,如将立体几何中角、排列组合、计算距离等内容转移到选修课程当中,增加了部分函数、统计、算法等方面的知识。另外,新教材还对知识的顺序进行了调整,旧教材的体系安排追求的是将知识一次性地传递给学生,虽便于教师授课,但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阻碍,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而新教材则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螺旋式的内容安排学习方法,使学生能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地掌握数学知识。

四 教材呈现方法的比较

两版教材的编写体例差距不大,但具体到每节内容上,新教材更注重对习题的细化,而旧教材的安排则较为混乱。在引言方面,新教材会将公式、概念的推导过程、相关背景及实验方法等进行详细阐述,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增强阅读性,这种具有人文色彩的呈现方式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旧教材的语言则较为死板,缺乏可读性,难以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对章末小结进行比较,可发现两者的差异,旧教材中的章末小结强调重点知识,注重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没有呈现知识结构图,学生在进行知识回顾时不够系统。而新教材会在每章的总结中都勾画出知识结构图,涉及重点知识、解题方法、实际应用等,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体会。这样的总结方式能使学生对自身的知识掌握程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五 课后习题的比较

从习题数量上来说,新旧教材的安排相差不大,比例也较为适中,但在课堂上究竟安排多少习题较为合理,还需要高中数学教师的进一步探索。在习题类型方面,新教材适当缩减了证明题的数量,重视数形结合类的题目,并增加了计算机作图的课后习题。新教材的题型较为多元,在延续旧教材习题类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手工类、计算机类的题目,使学生的眼、手、脑都得到训练。从习题素材方面进行比较,新旧教材都对实际应用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而新教材在素材的选择上更注重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理解水平。

六 结束语

综上所述,贵州地区所用的高中数学教材已完成了修改,通过对新旧教材在编写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及课后习题这几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新教材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方面的优势,这种新的教材编排方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篇3

一、衔接初中不等式知识

高中不等式的教学要设置初高中数学课程的衔接,针对初中课程未涉及,课堂没有学到但高中要运用的内容进行补充和讲解,比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在高中数学课程安排上不局限于必修与选修的安排,有必要把解一元二次的不等式的教学从高中数学的必修五整合到必修一的教学后面,分离学习基本不等式和解不等式,让学生提早地接触不等式的教学,这样既避免了必修一中复杂的、技巧性很强的不等式有关证明,还能够保证学生后面学习函数模块如何处理不等式的定义域、值域等问题.下面的案例是放在高一函数不等式解法的教学中,主要服务于高中函数教学中用到的解不等式内容.

例如,在进行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的讲解中,教师首先要结合坐标轴和函数形式,给出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随后,给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答步骤,先把二次项系数化成正数,再解一元二次方程,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结合不等式符号的方向,写出不等式的解集.以解不等式-3x2+6x>2为例,首先,通过观察-3x2+6x>2不等式的形式,发现二次项系数为负数,故将其变形为二次项系数大于零的情形3x2-6x+20,3>0,由此解得两根是x1=3-33,x2=3+33,所以解得原不等式的解集是{x|3-33

二、注重课堂教学氛围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学校由于教学时间紧张,明知不等式的教学内容非常重要,却压缩教学课时,把不等式的教学内容简略地安插在函数教学中,简单讲解函数中遇到的不等式问题,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从高中数学教师的视角来看现行不等式教学,首先,我们会发现不等式的课程内容比较单一,脱离实际生活,案例缺乏创新,忽视学生数学学习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失去学习动力.其次,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学习,学生被动学习且方法停留在死记硬背层面,并没有真正地做到全面考查和培养学生的目的.最后,通过多家学校不等式授课评比,我们会发现,平时的不等式课程内容繁杂且偏,学生不易理解,教师一般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高考历年考题进行总结讲解,注重提分点的讲解,一旦高考不等式出题方式稍有改变,学生很难做出应答.

例如,解不等式x2+(a2+a)x+a3>0,对于这种含参数的不等式,学生一般可以将其等价化成不等式(x+a)(x+a2)>0.由于该不等式含有参数a,与平时的一般不等式有所区别,所以要进行分类讨论.为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开拓解题思维,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解答.当-a>-a2时;当a=0时;当0

三、观察推理论证过程

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能力的核心.因此,高中数学渗透的数学思想和养成数学思维方式能够为以后的数学研究和逻辑思维问题提供很好的思路和捷径,教师在传授高中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把不等式中数学思想作为载体,对问题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学会巧妙运用类比、归纳和演绎这些方法进行推理,能够运用准确的专业数学用语进行表述.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大多数的数学教师只注重课程内容的讲述,并未做到数学思想的深入讲解,使得学生缺乏培养解决问题的思路,追求死记硬背,很难在数学方面得到提高.因此,在不等式的教学中,教师要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同时,在不等式的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与培养,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创新意识,尤其要重视不等式与各个学科的联系、加强不等式的应用.结合不等式的教学目标,巧用活用各种数学思想,通过观察推理论证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将难度问题尽量突破.

篇4

关键词: 几何画板 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 学生主体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课程标准向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信息技术以它强大的功能实现着数学教学模式的变革,使得数学教学从单一的黑板静态模式到动态演示模式,从“教师讲、学生听”到“师生互动式”教学,从“学数学”转变为“做数学”,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要做好这一点,就需要用合适的教学软件辅助教学.几何画板就是这样一款优秀的教育软件.几何画板以其学习容易、操作简单、功能强大成为广大中学教师的首选数学学科教学软件.它是一个适合于教学和学习的工具软件平台,广泛应用于中学数学的每个分支:如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代数、三角,等等.几何画板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如下变化.

一、几何画板能精确地作出各类图像,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在实际教学中,数形结合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可见,作图的精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在传统的教学中,多为教师手工绘图,精确度低,速度慢,而运用几何画板作图,快速精确,直观性强,突出了数学教学的严谨性.在试卷的编制中,几何画板也为作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几何画板能直观动态呈现教学内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几何画板能将一些原本难以在黑板上呈现的内容用形象、动态的画面呈现出来,并揭示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这符合《课标》的要求:“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案例1:在高中数学必修一《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中,当讲到指数函数底数与图像之间的关系时,我在课件中运用了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出当底数不同时,指数函数图像的变化.做法:做一条平行于x轴的线段,起点为(0,-1),点A是直线任意一点,底数是点A的横坐标.用绘画函数的功能,作出y=a■图像.当点A被鼠标拖动时,底数不断变化,图像也在不断变化.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总结出规律:当a>1时,越大,图像越靠近y轴;当0

案例2:高中数学必修五《正弦定理》教学中:运用几何画板画出一个可变的三角形,并运用度量功能度量出三角形的三边长与三个角的度数,计算■,■,■,请学生观察当三角形变化时,三式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易于学生理解掌握.

(案例1) (案例2)

案例3:必修二圆柱、圆锥、圆台的形成也可以用轨迹的方法用几何画板表现出来.让学生对立体几何图形有了直观形象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立体几何知识,有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

案例4:当将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时,传统教学只能将A,ω,φ代入特殊值后,再进行归纳比较,得出结论.而几何画板可以用参数变化的方法,使得图形变化直观,不失一般性,很容易归纳出最后的结论.

三、运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性,揭示出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静态的图像往往会人为地割裂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限制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让图像动起来,不仅可以揭示出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以从中发现知识之间的区别.这使学生能更宏观地看待数学问题,将知识更好地融会贯通,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案例5:在教学选修1-1中圆锥曲线的共同性质时,运用第二定义作出图形,当参数e变化时,图形会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向学生直观地展现了圆锥曲线的共同性质,也建立了圆锥曲线间的联系与区别.

四、运用几何画板能有效验证学生的推理结论.

新教材中设立了探索拓展题、操作题、阅读题等新颖题型.这一类题目的用意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佳发展,达到课标中要求的“人人学习需要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

在实际的做题中,学生会给出自己的推理结论.怎样才能验证学生的结论是否正确?显然过于深奥烦琐的严格证明并不适合中学生,而直观演示验证比较适合他们.

案例6:选修1-1第27页第6题:“准备一张图形纸片,在圆内任取不同于圆心的一点F,将纸片折起,使圆周过点F,然后将纸片展开,得到一条折痕.这样继续折下去,得到若干折痕,观察这些折痕围成的轮廓,形成了什么曲线?”在学生操作之后,我用几何画板模拟了操作题,用轨迹工具作出了最终图形,让学生直观地证实了自己的操作与结论,并从中找到了证明的理由.操作题并不要求理论上的严格推导和证明,只是提供一个感受数学的机会.这个题目让学生体验到解析几何中“包络”的概念,让学生提前感受到高等数学世界的美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在此书的35页也有这样的操作题,结论是双曲线.

(27页第六题)

案例7:必修二的习题中有一题:一个正方体被一个平面所截,所得的截面是几边形?可能有几种情况?学生在思考后得到了多个答案.我用几何画板演示了结果,有力地验证了学生的想法,弥补了学生认识的不足.

五、几何画板为学生提供了进行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工具,也为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到:“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学习者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发现学习,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能提高学习者的智慧与技能,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内在动机,有助于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所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自主学习,但这需要有力的技术支持.几何画板容易学习、操作简单的特点使得它能够被学生掌握.我们应当引导学生用《几何画板》探索数学、自主学习,不断提高数学素养,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方式.

案例8:必修一中涉及方程a■=log■x有几解的问题.我在教会学生几何画板后,学生通过作图,当底数在变化时,能直接观察到解的个数.

案例9:必修五第12页的第10题(阅读题),要求学生分析“已知两边a,b和一边的对角A,求角B时,当A为锐角或钝角时可能出现的情况”.学生可以用几何画板分类讨论出所有情况,自己总结出相应的规律,并应用到实际解题中.

当A为锐角时:

a

当A为钝角时:

当a≥b时,三角形有一解;当a

案例10:必修五的数列中提到了分形的概念.学生可以借助几何画板用迭代工具方便地绘制出雪花曲线,研究学习分形的相关知识.美丽的分形充分体现了数学美,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几何画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学科的角度发现、提出、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几何画板为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带来了新的支持力量和变革.怎样恰当地把几何画板应用到数学教学中,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还需要一线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制作技术与整合水平,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与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与缺陷,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达到教学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篇5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大众数学;数学的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72-01

毋庸置疑,数学在现实世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数学课程标准(1998)中明确指出,社会对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的需要已极大地提高了,能理解并很好地运用数学的学生将会有更多的机会,数学能力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未来。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数学部长周济提出,到2007年,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办学规模大体相当,到2020年,普及高中教育不仅要发展普通教育,更多要依靠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由于我国的国情,能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还只是少数,进入高等教育的学生中有50%主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所以,职业高中数学教育在未来对提高社会生产力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实施,新课程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数学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对职业高中的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起着指导作用。但由于职业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在职业高中的课堂改革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哪些教学理念呢?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大众数学”应更具体贯彻实施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已提出,在高中职业教育阶段更应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教育理念。经过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已在初步进行分化,进入职校的学生中,大部分是中考分流而来,数学基础差,学习数学的习惯、信心、能力等都不太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要求,只要他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改变即可。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点:

1.如何看待职高数学课程的基础性

作为“思维的体操”,数学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已极大地说明了数学是一个人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更是把数学与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数学已经成为了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但哪些才是最基础的、每一个学生都应掌握的和能掌握的数学知识呢?仅从知识方面出发,而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个问题永远无法解决。正如丁尔升教授所说新课程具有职业目的:为学生找工作、就业、或学习作准备。对职高数学课程来讲,更应具备这个职业目的。因此职高数学课程的确立应该在对各行各业作一个深入调查的基础之上来确定哪些是必修课,哪些是选修课;每一个专业的发展对数学提出的要求不同,由于涉及的行业众多,不能完全照搬普高的课程。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区别对待,过深过难的知识可以介绍但不作要求。

2.怎样处理数学的传统与数学的现代之间的关系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学,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方法都有很大的区别,因为这种不同,淘汰了一大批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生,尤其是大学阶段,很多学生对高等数学感到迷惘而垂头丧气。要在短时间之内,消化吸收,效果自然差强人意。为什么不把这些现代的数学内容、术语和现代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渗透一起,来适应现代数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呢?例如,学次函数的时候,配方法是一个基本的方法,但总有一些学生到了高中也仍然掌握不了配方法。那么在要求二次函数的图像、顶点和极值时,如果忘了公式,就没法做出来。

二、应用性是职业高中数学的灵魂

篇6

【关键词】教学衔接;实践;分析;方法;注意

高中阶段作为跨入大学的桥头堡同时也是进入社会的门槛,这一阶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后半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与磨练,高一新生带着满腔热情和必胜信心跨进了高中的大门,希望能在接下来的高考中大展拳脚。然而,事与愿违,仅仅半年下来,同学们纷纷败下阵来,最大的感受就一个字“难”,尤其是数学。因此,本人就自己在多年教学中所积累的经验和在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从教材、教法、过程、结果等方面谈一谈个人的体会,以期得到各位专家的指点。

1 初高中数学现状与问题的对比

1.1 教材内容方面

从教材结构上看:初中数学采用连贯、整体、螺旋上升的的结构;高中数学则采用模块的结构,将内容分为必修的五个基本模块和选修部分。从内容上看:初中注重基础,讲求知识的广度;高中则注重推理、应用,讲求知识的深度。同时从内容的连贯性上看:高中把“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十字相乘法、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等”内容作了淡化处理,把它们放到了选修或者直接删去,但习题中却大量出现。所以的这些都说明初高中数学存在着显著地区别,从而使学生产生许多的不适应,直接影响了今后的学习。

1.2 教学时数方面

初中阶段我们用6个学期的时间学6本书,其中的内容多是重复、提升的形式出现;高中阶段我们用4个学期学8本(文科7本),其中的内容基本没有重复,难度更是初中无法比拟的。就拿高一来说吧:高一第一学期有两本书共72学时的教学内容,这些并不包括单元测试与讲解、复习等所用的时间。此外,高一学生一般报到较迟(9月4~5日左右),还有一周~十天的军训,再加上国庆节、元旦等正常假日。真正能用于上课的时间非常有限,也就不可能有什么补缺补差的时间,连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也感到十分困难。这就注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可能再照搬初中了。

1.3 教学方法方面

在学习方法及思维方式上,高初中数学的脱节并不仅仅在教材内容上,在思维方式上也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如果说初中数学是一个幼童的话,那么高中数学则是一个标准的成人,这是从思维能力上说的,二者根本就不在同一级别上,且从高中一开始就没有缓冲区的直接产生这样一个质的飞跃,这让绝大多学生难以接受,也让多数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形成的一套学习方法到高中很难奏效,大大地增加了他(她)们的困惑,也给教师的教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 初高中数学在具体教学中的衔接

2.1 依据学生数学基础进行教学

这是一个动态的、贯穿始终的过程,因为学生是不断发展的个体,不能用固定的眼光去看,否则就容易产生误解、不信任。首先我查询了入学成绩,了解一个大概的情况;然后我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消除试卷、临场发挥等方面的影响。我还根据学生上课的反应定期找学生谈话,从中了解学生的接受、消化情况,这样能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状态,不会出现被单纯考试分数所蒙蔽的现象。

2.2 注意相关内容的及时复习与补充

由于初高中数学在内容上的脱节,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的对相关的内容的及时复习与补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顺利的度过难关。例如在高一数学《函数》一章中,对初中数学中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内容涉及的不少。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中,关于y值范围(函数值域)、单调性的讨论、最大(小)值的求法等,有的当时不作要求,有的要求不深,现在学生感到模糊,就应当及作适当的复习。而对于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十字相乘法等内容,则适当予以补充。因为课内外习题中涉及较多,虽然可以跳过,暂时不讲,但无形之中会给学生产生心理负担,为此,可在初中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作适当的引申,可不作太高要求,能解决一些问题就可以了。可以跟学生明确指出,这些以后还要学的,不熟练不要紧。

2.3 及时比较和总结,注重学习中的信息反馈

与初中数学相比较,在解题方法上,高中数学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分情况讨论、数形结合、合情推理、逻辑推理等等数学思想和方法要求都比较高。对于一个高一学生来说,这些思想方法虽不陌生,但距离熟练应用还是很有差距的。“教学中的信息反馈既能使师生了解自己反应活动中的有关信息,也能了解到反应活动的结果和预期目的之间的偏离信息,然后再发出纠正信息,纠正错误的反应活动,达到教学目的要求。”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当及时总结、比较现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与初中有何共同点,有何不同点。从而确定应当掌握哪些,注意哪些。经常性的分析与比较,学生就会不断调整方向,明确目标,逐渐形成一整套的正确的学习方法。不至于在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了

3 初高中数学衔接的体会与反思

3.1 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改变

知道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过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什么没有学,学习要求如何等等。针对与高中相关的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分析学生现有的水平,具体知识结构,高中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要了解每一名学生,关注其数学学习中的状态变化。从课堂教学,到课后练习、巩固,到单元测试等。注意个别学生的特殊变化,上升快的要及时鼓励,给予肯定;出现下降幅度大的,应及时谈话,帮助学生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不要错失良机。这样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注意学生所用的学习方法

数学教学更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接受能力,个人兴趣、爱好等。监于此,应当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指导方法。这在课堂教学中不易做到,但可以利用课外辅导来处理,还要注意数学解题中通性通法的理解与掌握。一些常用方法如:归纳法、类比法、演绎法、算法或构造性方法、统计方法、迭代法、数学实验、数学模型法、猜想、直觉、灵感或顿悟等。“既是提出问题的方法,又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应注意培养。

3.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问题、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要找到问题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度过难关。每当遇到挫折时,总是退缩不前,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作理由,只能是固步自封。学生只有相信“努力将带来成功”,才会在学习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因此,正确地对学习困难进行归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此外,还应当及时补充学生所没有但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又必须的知识和方法,为学生的进步铺平道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好奇心,培养持久的学习兴趣。另一个就是及时反馈,这是学习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具有很明确的方向,就可以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高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问题当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曹才翰.中学数学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重印.153.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5.

篇7

【关键词】导数;应用;高中数学

一、导数的概述

“新课标”在教程的目标、观念上的一个发展就是在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中更加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在“导数的应用”教学中,通过导数对函数的性质进行研究来认识函数的本质.高中数学由必修和选修组成,在所学课程中多处涉及导数方面的问题,足以看到导数在高中数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来理解函数的性质.而这些性质都可以通过画出函数图像表示出来.基本初等函数可用描点法画函数图像,而一些比较难的非基本初等函数无法用描点法绘制函数图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所掌握的导数知识来求一阶导数,并利用其判定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点、最值点,利用二阶导数来判定函数的凹凸区间、拐点,然后利用极限的思想来找出水平渐近线和垂直渐近线,最后再利用描点法来画出较为准确的函数图像.这不仅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基本知识,同时扩展了数学思维.

让学生们体会研究导数所用到的思想方法:先研究函数在某一点处的导数,再进一步过渡到一个区间上;在应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时,利用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性质来研究曲线在某一点处的性质.这种从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回到局部的思想方法是非常值得学生学习的.

二、导数在解题过程中的应用

1.函数的单调性

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最基本的性质之一,是我们研究函数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它在中学数学中的用处是非常广泛的.其思维方法有:(1)利用增(减)函数的定义判断单调性.(2)导数法.利用在(a,b)内可导的函数f(x)在(a,b)上递增(或递减)的充要条件是f′(x)≥0(或f′(x)≤0),x∈(a,b)恒成立(但f′(x)在(a,b)的任意子区间内都不恒等于0).方法(1)中的化简较为烦琐,比较适合解决抽象函数的单调性问题,而利用导数知识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既快捷又容易掌握,特别是对于具体函数更加适用.

2.利用导数求极值和最值

最值和极值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它涉及了高中数学知识的很多方面,要解决这类问题往往需要各种能力,同时需要选择合理的解题途径和策略.用导数解决这类问题可以使解题过程简单化,步骤清晰,学生也更容易掌握.应注意函数的极值与最值的区别与联系,极值是一个局部性概念,而最值是某个区间的整体性概念.

一般地,函数f(x)在闭区间[a,b]上可导,则f(x)在[a,b]上的最值求法:

(1)求函数f(x)在(a,b)上的极值点;

(2)计算f(x)在端点和极值点的函数值;

(3)比较f(x)在端点和极值点的函数值,最大的就是最大值,最小的就是最小值.

3.切线问题

在某一点的切线方程为y-f(x0)=f′(x0)(x-x0),但应注意点P(x0,f(x0))在曲线y=f(x)上,否则易错.利用导数求切线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类:过一点的切线方程和两曲线切线方程.第一种题型分为点在曲线上和点在曲线外两种情况,f′(x0)的几何意义就是曲线在点P(x0,f(x0))处切线的斜率;而第二类用常规方法求解,运算量大,过程特别烦琐,而利用导数知识就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简洁的方法,即先分别求出两曲线的切线,利用它们是同一直线来建立关系求解.

4.证明不等式

纵观这几年高考,凡涉及不等式证明的问题,其思维量大、综合性强,因此历来是高考的难点.利用导数去证明不等式,就是利用不等式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直接或者间接等价转化后,结合不等式的结构特征,构造相应的函数.通过导数运算判断出函数的单调性,将不等式的证明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

5.讨论方程解的个数

在讨论方程的根的存在性及个数问题上,导数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在这一类的问题上关键是将方程的问题转化成函数的零点或者函数图像交点问题,利用导数讨论函数的性质并结合根的存在性定理及函数图像来解决问题.

三、利用导数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导数不仅可以解决函数、切线、不等式问题,还可以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近年来,高考越来越关注对实际问题的考查.

生活中经常遇到求利润最大、效率最高、费用最省等问题,这些问题通常称为最优化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导数求函数最值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导数描述了一个函数的因变量相对于自变量变化的快慢程度,即因变量关于自变量的变化率.

利用导数解决生活中的优化问题的一般步骤:

(1)分析实际问题中各量之间的关系,列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写出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y=f(x),要注意x的范围.

(2)利用导数求函数f(x)的极值和函数的最值,给出数学问题的解答.

篇8

Long Chengxing;Luo Zhijun;Liang Jinglong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娄底 417000)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Loudi 417000,China)

摘要: 基于数学新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教师素养提出的新要求,在对娄底市数学教师要求调查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系数学教育方向课程实施情况和培养方案,找出存在的差异,提出合理建议,改进培养方案,为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打定良好的基础。

Abstract: The new course standard of mathematics puts new requirements to teacher's accomplishment of mathematics of middle school.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mathematics teacher of Loudi, combining with course performance and training program of mathematical educational direction of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tries to find out the differen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program, in order to make a good foundation to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future development.

关键词: 数学新课标 数学教育 数学素养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of mathematics;mathematics education;mathematics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255-01

1研究背景

1.1 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2007年新一轮的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湖南全面实施,这次改革无论是从课程的理念、设置、内容还是在教学、学习、评价等方式方面都对中学一线数学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线数学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感觉到无所适从,“教了这么多年的书,现在不知道这书该怎么教了”是大多数教师的“口头禅”。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存在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没有真正的理解,也存在“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验难以舍失。相比之下对刚毕业的年轻教师,由于知识的衔接不足,基础薄弱导致他们走上讲台的底气不足。无论是从知识结构还是能力水平都没有做好从事基础教育数学教师的准备,进入工作岗位后对数学新课程教学也倍感不适应[2]。

1.2 地方院校数学教育方向专业课程的设置现状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培养近年来,尽管地方院校数学方向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改革的深度和速度仍滞后于新课改的需求。具体表现在:①培养目标重视本专业课程的纵向发展忽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重视专业知识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②课程内容仍然存在陈旧的弊端,新的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数学研究的新成果无法进入课堂。③课程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落后,“满堂灌”式教学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④虽然开设了一些教育技术课程,但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工作还相对滞后,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开展。[1]

2当前地方院校数学教育方向学生的现状分析

2.1 地方院校数学教育方向教学方面与综合大学、高等师范院校存在的差距地方院校数学教育方向与高等师范院校的数学专业相比,师范院校主要特色是数学专业教师的职前培养和教师的师范素质,其传统优势(办学经验,师资配备,实习条件等)都具有相对优势。与综合大学相比,地方院校生源、师资配备、办学条件等多方面肯定无法比较,最主要的是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与升学。加上近年来,地方院校为进一步扩招生源,一味地向综合性、科研性院校方向发展,基础薄弱必然会导致发展中的后劲不足,所以在激励的教育竞争中变得日益被动。因此如何发挥地方院校自身的优势,增强自身竞争力已刻不容缓。

2.2 地方院校数学教育方向学生素质现状由于个体在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学生面对同一知识信息时的领悟能力,接受程度会有所区别。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之间的差异日渐加大,同一班级的学生水平也越发参差不齐,加上招生志愿上的波动性,有些学生压根就没有成为一名数学教师的愿望,即使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数学教育专业,但期望通过考研继续深造改变自己的学生大有人在。

3地方院校数学教育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思考

3.1 必修课程的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的培养[1]大学教学应该强调知识的生成过程,应该注重对学科知识的背景、构建思想和过程的理解,加强对重要概念提出的原始背景,重要结论在学科中的影响,关键问题的处理方法的了解。针对现行的要求,还得加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实例的讲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数学无用论的潜在影响。其次,随着高中数学新课标的实施,大量大学数学的知识和内容已下放到了中学,适当压缩必修课程的课时,合理筛选必修课程的内容,注重通过必修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和研究的思想、方法,提高必修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

3.2 选修课程的设置应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新课改中新内容的增设(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等)和新课改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这要求学生在学习必修课程的同时,应有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供选择。既考虑学生的专业素养又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数学文化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要充分发挥地方院校的“地方”特色,积极建立与中学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与中学数学教师的联系,通过邀请优秀的教师给学生开展讲座和讨论,让学生到中学进行见习和实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把地方中学数学研讨会,优质课竞赛、说课比赛等赛事请入大学校园。

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主要是教育实习。由于学生多,可供实习的学校少,学生真正走上讲台授课的机会不多,加上学生的不重视,难以保证教育实习的基本要求。尽管在实习之前安排一段时间试讲,将教学常识和常规的教学技能在实习前做了相关准备,但感受课题气氛、把握教学节奏和对教学突发问题的处理无法替代。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建议建立导师制,使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有地方商讨、请教;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参与到科研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去,培养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思想上,心理上逐渐成熟,也可以考虑让学生利用假期或者其他时间下的各重点中学跟班听课,帮优秀教师改作业,为今后融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刘立明.《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与高师数学专业课程改革[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2):93-97.

[2]黄翔,李开慧.基于数学新课标的高师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9,(3):115-118.

――――――――――――

篇9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渗透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必须进行必要的技术训练,使人们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技能。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与艺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康的审美心理,因此艺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艺术教育必须从学校抓起,教育部也非常重视,教体艺[2014]1号《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创新艺术教育教学方式,探索简便有效、富有特色、符合实际的艺术教育方法,建立以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切实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因地制宜地创新艺术教育教学方式,探索简便有效、富有特色、符合实际的艺术教育方法呢?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可以想象在数学教学中渗透艺术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有利于数学教学效果的增强,又利于艺术教育的发展。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将艺术教育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下面我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在数学教学中渗透语言的艺术美

斯托利亚曾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虽然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其特殊性,但其语言和其他学科语言一样,也是一门艺术,因此,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技巧显得非常重要。为此,数学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用精准、简明、形象、生动的数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并积极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可以有效地优化数学教学效果。如:在学习高中数学必修一幂函数性质时,我很神秘地说:同学们,你们知道1.01的365次方和0.99的365次方分别约等于多少?当同学们不知所措时,我给出答案:1.01的365次方约等于37.78343433289,0.99的365次方约等于0.02551796445229,并解释这道题蕴含的哲理是:1.01的365次方也就是说你每天进步一点,即使只有0.01,一年365天后,你将进步很大,远远超过1;0.99的365次方也就是说你每天退步一点点,即使只有0.01,一年365天后,你将远远小于1,几乎接近于0,远远被人抛在后面。通过这样的语言,学生很快认识了幂函数的值如何随底数变化而变化。同时鼓励同学们珍惜时间,不断努力,坚持下去,一定会有进步。富有艺术之美的语言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艺术的语言给我们带来的数学之美,让学生在语言中逐渐理解、提升。

二、在数学教学中感受、欣赏艺术美

通过讲解共轭复数、对称多项式、对称矩阵等,让学生感受数学代数对称之美;通过讲解轴对称、中心对称、互补、互逆、相似等,让学生感受数学几何对称之美等。在学习选修内容《数系的扩充与复数》时,讲到历史上曾一度被看做是“幻想中的数”的虚数,由于它带有某种奇异色彩,更能使学生产生幻想和揭示其奥妙的欲望,这也正是数学的神秘之美。学生在教师充满艺术美的教学中感美、欣赏美,学生的学习劲头倍增,必定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数学教学中建立艺术化教学环境

在学习高中数学必修五数列知识时,我请一位同学用电子琴现场表演节目,同学们一下子就被这个新颖、独特的课前引入吸引,在观看表演后不禁问,老师葫芦里卖什么药。接着我简要介绍电子琴的键盘,让学生了解到琴的键中其中5个黑键恰好就是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中的前几个数。在同学们追问什么是斐波那契数列时,我说:同学想知道什么是斐波那契数列,那么就要先学习好是数列,这样一步一步带领学生探索知识。教育家罗伯特・特拉弗斯说:“教学之所以被称为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他任何表演艺术,就是由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毫无疑问,掌握一定课堂教学艺术的教师,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把艺术教育巧妙地渗透到数学教学中,使数学教学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活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春城.浅谈艺术教育的管理艺术.四川,2012.

[2]翁仿莉.引领学生探寻数学美.河南,2011.

[3]赵精兵,刘玮瑶,田金蕊.关于课堂教学“表演”的进一步探究.西安,2013.

篇10

一、教材特点

1.试验课本强调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学生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智力素质和身体素质.前两种素质的培养,除了受学生的内因、学生周围的环境及教师的教育素养、教学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应该说,一套好的教科书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试验课本强化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各个章节内容中,编者十分注意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对物理学的研究成果,这些介绍消除了学生对物理学发展的误解:以为中国漫长的五千年文明史中,除指南针等四大发明外,物理学的研究是一片空白.与此同时,编者又不失良机地在教材中介绍了诸如二号捆绑式火箭、环流器新一号等最新科研成果,从而激发了学生“爱我中华”的自豪感,为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次,试验课本的编者在“说明”中明确指出:“本书在编写中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训练,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以期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课本在每节课的内容里都穿插有恰到好处的思考题.这些思考题或在课后以“思考和讨论”的形式写出,或在眉批上以小字设问给出,启迪学生的思维.比如在第一册第24面讲授凸透镜成像内容时,编者作了这样的眉批:“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为什么?实像也可以在某一范围内直接观察到.在图2—9中,眼睛在什么范围内可以看到整个实像A1B1?试试看,能否作图表示出来.”这就引导学生进一步对“像”的物理实质作深入的思考.类似的设问不胜枚举.

在试验课本中不时可以见到各种的花边补白,这些补白或者对某个物理概念的理解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如第一册第66面),或者提醒学生对某几类物理规律进行归纳类比(如第二册第177面),或者向学生教授科学的学习方法(如第一册第77面).这些措施对提高学生智力素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了实现编者的既定目的,切实培养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试验课本还从教材系统的编排上加以改革,对教材内容的编写形式、文字语言及信息容量诸方面分别做了大量工作,下文将一一阐述.

2.教材体系编排突破过去的传统.1949年以来,我国的物理教材体系一直受前苏联的影响,高中伊始总脱离不了从质点运动入门.这样的体系有两大弊病:首先是,学生一下子就要实现从初中物理概念定性掌握到高中物理规律定量的学习,这当中转变的梯度之大使大量的学生难以适应,从而造成高一中国学习联盟面积掉队,甚至许多优秀学生也惧怕物理,认为物理难学;其次是,物理教学与高中数学教学进度脱节,使物理教学所需的数学手段超前于数学教学,这又加剧了物理学习的难度.

必修本虽然采用了降低要求的方法,但是许多教师由于习惯所致,教学往往走火,不自觉地又提高了难度.从根本上讲,必修本并未解决物理教学与数学进度脱节的弊病.试验课本的编者显然注意了这个问题,他们打破了旧有的体系,把几何光学提前,用较新的观点来讲述中学物理内容.这样既缩小了初、高中物理的距离,降低了梯度,也为数学教学提供时间,解决了数学手段教学滞后物理需要的矛盾.这样的教材处理其实也值得一般中学使用必修本时参考.

在高一学生最感困难的力学(指静力学、牛顿运动定律、机械运动)教材编排上,编者采用分散难点、逐步到位的方法.如第三章“力”,从力的介绍到力的合成、分解及矢量的初步知识,第四章“直线运动”,第五章“牛顿运动定律”只介绍牛顿三大定律,并不涉及应用,第六章“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介绍了竖直上抛、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和平抛运动,至此学生已逐渐适应了从初中的定性思维到高中的定量计算,再经过抽象思维的转变后,编者才推出第七章“动力学的基本问题”.尽管这一章是高一(上)的重头戏,涵盖了物体的受力分析、力的平衡(编者将其处理成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但是由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智力素质已基本适应了高中学习环境,因此以往高中学生在高一(上)物理成绩大面积滑坡的现象终于得到遏制.

试验课本还将“机械波”、“电磁波”和“光的本性”归类为《波动》放在电磁学之后,使教材更符合物理概念的逻辑发展,便于学生通过类比来体会、掌握两种不同物理本性的波动及其共性与区别.

试验课本十分注意教材间的联系.如第一册“重力势能”这一节,编者不失时机地把下册将要教的分子势能、电势能向学生作了介绍,篇幅不多,却让人对物理的整个体系留下深刻的印象.

3.试验课本的语言生动、可读性强.试验课本的编者显然在语言上下了很大功夫,许多抽象的物理概念在引入时采用了通俗而生动的叙述,不仅有助于教师的讲课,而且使学生在预习时颇感兴趣.例如,第二册第六章在脉冲的形成和传播时课本是这样引入的:“脉冲的形成和传播可以这样来模拟:如图6—2所示(见第二册第146面),一组同学排成一行,从左边第一位同学开始,下蹲一下然后起立,第二位、第三位.……同学依次做这个动作,而开始下蹲的时刻依次推迟一会儿,另一组同学将会看到脉冲向右传播.……”这样既形象又生动.

又比如,对力做正功和负功的讨论,编者摒弃了以往四套教材中的纯数学讨论加语言叙述的枯燥方法,改用形象的图解加数学讨论(见第一册第167面到第168面),使学生学习起来不感到困难.

4.试验课本既注意了物理概念的科学性又兼顾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1983年的甲种本因过于注意物理概念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如即时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在讲究严密性时就不得不用数学求极限的方法,从而加大了物理教与学的难度.而必修本又过于简略,只告诉学生乘车时去注意司机座前的速度计,那就是即时速度,这样教固然省事,但无法让学生深刻领会到即时速度的物理意义,更无法透彻理解平均速度与即时速度的关系,为后来的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试验课本的编者则不然,他们采用了完全区别于前四套教材的方法,在讲授完位移—时间图象的基础上,给出了根据测量结果作出某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及其局部放大的图象(见第一册第67面图4—9和第68面图4—10).借助于两个图象和初中刚学的平面几何知识帮助学生,就能比较轻松地从编者的笔下理解“平均速度”、“即时速度”的物理意义及这两个概念的联系.这种做法既渗透了极限概念,又使推理通俗易懂.

5.试验课本信息容量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开阔学生的视野,试验课本编排了多达34篇的阅读材料并在课本的最后安排了近代物理讲座.这些阅读材料既有物理规律发现的历史材料,也有近代物理前沿的新知识;它不仅让学生从中了解身边可见的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还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微观和宇宙.这些材料不仅范围广,而且趣味性强,激发了许多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为适应高考选拔人才的需要,试验课本的编者还注意在课后的习题里编入了近年高考的优秀考题,这些对教师与学生都有所帮助.

二、几点想法

1.这套课本是供高中重点学校使用的,且书中又有大量的启发式设问,这样,课后配置的习题量就显得少了些.

2.不论是试验课本还是必修本加选修本,都只能是一个大纲下的多种教材,因此,超大纲的内容应该用明显的记号标出.试验课本的个别内容是超纲而又未加记号的(如电感和电容对交流电的影响、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及玻尔原子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3.前四套教材中有许多值得称道的精采之处,例如甲种本在阐述交流电的图象时,不仅利用u=Umsinωt引入,还采用了图文并茂配合,这样的阐述好处在于:学生不仅可利用数学函数式掌握交流电图象规律,还可将线圈的瞬间位置与图线相对应,从而便于掌握中性面与磁通量的关系.而试验课本只在表达式u=Umsinωt的基础上直接给出其图象.因此,与甲种本相比,显然逊色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