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基本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原理基本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原理基本知识点

篇1

关键词:机械原理;课件;课程设计;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58-02

“机械原理”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机械工程类高年级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主干技术基础课程之一,主要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综合能力。其研究对象是机械,研究内容是有关机械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包括:[1]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力分析、机械的效率、自锁、平衡和速度波动的调节、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其他常用机构的基本知识、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种基本机构及由它们组成的机械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分析和设计方法,并具备进行简单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机械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

可见,该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由于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公式论述和图片展示,使得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虽然工作非常辛苦,但依然很难把课程讲得生动形象。本文就如何提高“机械原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提高“机械原理”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1.改进课件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除了依靠语言讲授让学生听之外,还要通过上课用的课件让学生看。课件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并进行知识传递的一个很重要的桥梁。制作“机械原理”课件时,要选择不同的多媒体手段来展示不同的知识点和教学内容。采用信息量大、节奏较快的视频,来展示课程开篇、部分章节的技术应用实例和展望等相关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特点有所区分地收集展示信息、选择应用实例。除通用的实例外,物流机械设备专业学生可优先选择如分拣机、包装机等方面的实际案例。由于含有大量公式和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所以不太适合使用视频。因此使用幻灯片来展示“机械原理”课程理论部分。在原理分析、理论推导、例题讲解时,采用节奏较慢、可以逐页显示的PPT方式(Powerpoint演示),模仿板书教学的情景,把推理的每一步逐行显示出来,[3]公式每一步用不同的颜色予以区别。为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清楚听到教师讲课的声音,也为了让学生能安静思考,尽量不要用太多的背景音乐和动画效果。

课堂演示中,还可用三维绘图软件把教材中提到的某些重要机构的三维模型显示出来,并自由地将其旋转、缩放、拆分,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对各种机构进行运动仿真演示,并可以自由控制仿真的速度、显示的比例和视图的方向。用锁定命令,分别把铰链四杆机构中不同位置的连杆固定进行仿真,即可清楚地展示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间的转化,说明倒置机构的概念。通过软件的后处理,精确绘制摇杆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曲线,可更为有效地讲述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

当然,课堂的主题依然是教师讲授及师生互动,课件只是多媒体教学的一种载体和辅助工具。对于课件的使用方法、播放速度,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实际进展情况尤其是学生的反应进行把握。对课件的改进示例如图1所示。

2.改革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机械原理”课程有六个核心知识点:机构自由度计算、机构运动分析计算、机构力分析计算、连杆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即简称为三大计算和三大机构。对“机械原理”课程的基本知识如六个知识点,宜采用系统讲授法,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大容量、高效率地传递丰富的知识;对重要章节如机构设计等,可设置习题课,使得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并系统掌握;对某些知识点如适用于产品设计的,要求学生分析产品特征和运动特征并练习设计产品,实现课程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以便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课堂上要多采用讨论法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生每四名组成一个小组并自愿选择章节内容,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相应的信息和材料,然后组织和整理,形成课前五分钟内容介绍的PPT文件。学生演示后,教师再详细讲解相关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掌握知识。一些重要的理论采用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验和现场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聘请专家讲授一些相关的前沿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责任感。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和多媒体课件的优点进行辅助教学,[4]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教学信息量,开阔学生的视野,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的重点、难点,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3.改革课程设计

传统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题目主要局限于牛头刨床机构、蜂窝煤冲压成型机及自动打印机等。[5]为了兼顾课程教学要求又体现专业特色,有必要对课程设计题目进行改革,对于具有物流特色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采用起重机、分拣机、自动升降台等能体现物流特色的典型机构和设备进行课程设计。在四年内每年课程设计的题目不重复,每位学生的设计参数规定完全不同,尽量避免学生相互抄袭。

在课程设计之前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一些实验课,如“机械创新实践教学”。实验课上利用学校提供的“慧鱼”模型,要求学生把各种组件适当的组装起来,从而得到不同的机构。比如组装成将曲柄的匀速转动转化成摇杆的变速摆动的曲柄摇杆机构、组装成将曲柄的匀速转动转化成滑块的直线移动的曲柄滑块机构,以及组装成运动形式更加多样和复杂的五杆机构、六杆机构等。通过这些锻炼,明显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课程设计效果也明显增强。[5]

4.作业的设计

培养创新能力要循序渐进,需要平时的勤学苦练以获得坚实的基本功,这不是短期内就能达到的。对于六大知识点的习题,尤其如图解法和解析法等,需要学生多加练习。比如“机构的运动分析”章节的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感到有些困难。教师就可采用课前安排复习理论力学相关内容,课堂讲授运动分析的解题步骤和方法,课后习题练习和辅导的方式教学。对于解析法可安排一些编程训练,逐步熟悉相关设计。以上方式,有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除了教材上的作业外,还应适当布置来源于实际生活的大作业题,这相当于小型的课程设计。这种大作业题目要因人而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进行设计并有所收获。[6]

5.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让学生提出问题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可激发灵感。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基于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往往给定问题,也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所讲述的知识要点。

(1)解释性问题。[7]例如在讲解“连杆机构”之前,先告诉学生公交车的车门就是一个连杆机构,然后提出问题:“这个开关门机构是如何由连杆组成的?为什么采用这种机构?能采用别的连杆机构吗?”然后带着问题进行授课。在学习相关内容之前给学生抛出有实际应用的问题,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授课完成之后,再让学生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这样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吸收并消化相应知识。

(2)启发性问题。采用启发式提问教学,学生先思考,再请教师更正、补充,启发学生思维,循序渐进,最后教师小结,对各个回答进行比较,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教学中,不断思考和探索新知识,从而加强创新思维训练。例如在讲解机构的动力学分析时,给出一道带有机构的运动简图的题目,要求学生用刚学过的相关知识把该机构的各个加速度求出来。

二、结论

对提高“机械原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包括对课件的改进、教学方式改革、课程设计改革、作业的设计、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等。理论和实践均证明:这些措施可明显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创新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机械原理”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M].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机械原理课题组.关于深化“机械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EB/OL].[2010-03-07].http:///wyta_9650/20100307/t20100307_454601.shtml.

[3]李绍青,魏常武.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机械原理》教学质量[J].装备制造技术,2009,(10):175-176.

[4]王卫民.《机械原理》课程改革探索及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6):177.

[5]管锋,周传喜.《机械原理》课程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4):121-122.

篇2

根据武汉体育学院的课程设置,机械制图及AutoCAD仅有72学时,但从整个体育装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来看,机械制图及AutoCAD总学时可达到100之多。如何从课程内容出发,将机械制图及AutoCAD课程与其相关课程紧密结合,进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内容设置,关系到学生最终学习的效果以及后续专业水平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④表1列出了结合引导式教学法以机械制图及AutoCAD理论知识为主线,与其他专业课程相互融合的机械制图及AutoCAD教学方案。机械制图及AutoCAD教学要点如下:(1)第一堂课采用引导式教学法,旨在通过一幅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体育器械类装配图(可结合装配图的拆分视频)引出机械制图及AutoCAD中涵盖了哪些主要内容,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学习,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对课程及本专业的学习兴趣。(2)通过机械制图基本知识的理论学习与AutoCAD基本绘图命令的上机操作穿插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教学过程的节奏,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3)采用任务•项目式教学法,⑤引导学生学习组合体的看图和视图。为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可结合专业课程体育装备设计及人机工程学,将学生分成若干组(3~5)人,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收集信息资料,选取某一体育器械为研究对象,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独立分析测绘对象的结构特点,绘制出研究对象的基本视图。该部分可作为机械制图及AutoCAD、体育装备设计及人机工程学三门课程的实践作业,既可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及应用,又可减轻学生多门课程作业的负担。该项作业可分别计入以上三门课程的期末考核。(4)为正确、完整、清晰地表达机件的内外结构形状,机件的基本表达方法亦是学习的重点内容。学生在掌握各种视图基本概念的同时,在上机操作中注重图案填充,局部放大等操作练习。针对前面选取的某一体育器械,在基本视图绘制的基础上,用其他视图辅以说明其内部结构形状。(5)采用引导式教学法,结合后续课程,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中涉及到的多种零部件设计,帮助学生学习各种零部件的绘制方法,同时学习如何在AutoCAD中建立图形库,为后续课程的设计做准备。(6)通过系统的有关零件图理论知识的学习,各小组根据所搜集的信息及“机件的常用表达方法”等知识讨论并确定最合理的零件表达方案,再独立绘制零件草图;测量并标注尺寸,加深学生理解尺寸基准的概念,拓展学生知识。有兴趣的同学可结合体育器械实际使用过程中常见的故障、原理等,通过查阅资料、实习实践等独立分析并制定合理的技术要求;绘制出完整的零件图样后,再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评比。通过实际画图,提高了对零件形状、结构、尺寸及技术要求的分析能力,加深了对零件图四大内容的理解,逐步掌握了制图的基本步骤,不仅可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也培养和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7)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下,充分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将若干个零件图组合成装配图,实现装配图理论知识、上机操作及与相关专业的同步学习,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机械制图及AutoCAD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适用性强,应用范围广,只有合理的课程编排及与相关课程的有效对接,方能用有限的学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评价体系

机械制图及AutoCAD作为一门应用型课程,重点在于知识点的应用及绘图软件的使用熟练程度,对学生考核不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点考核,应建立起以能力为核心、知识、能力、创新设计及知识点在专业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考试制度。考核机制如图2所示。(1)闭卷考试主要考核机械制图及AutoCAD涉及的理论知识;(2)平时作业包括手工绘图及课堂上机操作考核;(3)综合训练是一种综合考核,涵盖了机械制图及AutoCAD、人机工程学及体育装备设计等课程的综合知识。在实施综合训练过程中做到内容全面充实,有所侧重,尤其体现出体育装备工程的专业特点,让学生感到综合练习是一个实际设计演练,这样促使学生把学习与生产联系起来,把完成作业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联系起来。

3结束语

篇3

一、整合课程内容,设计任务单元

《机械CAD制图》课程目前仍然是以学科体系编排,内容比较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为了提高复习效果,必须紧扣教学和检测大纲,以“实用、适用、够用”为度。采用行动导向法,整合课程内容,把不同章节内容整合为若干个任务单元,把学习内容及各个知识点融入到任务中去,通过任务的学习,知识点的讲解,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和加深。

1、 设计复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

复习任务的设计既要具有实际意义,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依据教学大纲,包含检测的知识点,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或与同学合作学习完成。复习任务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2)要有层次性,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3)要有真实性和典型性;(4)要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例如《制图基本知识》,教学检测大纲的要求有以下5点:(1)图纸幅面和格式,了解图纸幅面和格式的规定;(2)比例,理解比例的含义和规定,会运用比例的表达方法;(3)字体,了解长仿宋体字、阿拉伯数字和常用字母的规格与写法;(4)图线,掌握常用图线的型式和主要用途,并会运用;(5)尺寸标注,掌握标注尺寸的基本规则,会进行基本的尺寸标注。据此,我们可以选取生活中最简单常用的螺母的零件图为例(如图1所示),借助实物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图纸的幅面、格式、比例、字体、图线、尺寸标注这些知识点设计成一个学习任务,通过阅读和绘制螺母的零件图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点的复习。

2、 巧设疑难问题,小组合作探讨

在接收到复习任务后,学生就开始自主学习,对于一些已学过的,简单浅显的,识记类的或课本容易找到答案的内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基本都能完成。而对于较为复杂的,跟专业密切相关的,纵深拓展的知识,是复习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则需要巧妙设计,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探讨来完成。以看装配图为例,像装配图的名称、比例和所包含零件的种类等这些简单的内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都能完成,但像装配图的装配方式、所采取的表达方案、装配体的工作原理,零件图的拆画等内容则较难理解和应用,这些疑难问题,应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如,比如虎钳的装配图(如图2所示),到底从那个方向看,才能看得更清楚,选择什么样的视图才能将装配结构和工作原理表达清楚。可以实地让学生看清楚虎钳的实物及工作过程,然后各小组进行讨论,画出草图,对比优劣,选择表达方案,完成装配图。

3、 课堂集中研讨,总结归纳知识

通过前面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已经可以解决学习任务中的大部分问题,但可能还有一部分知识理解不深或者没有形成共识,这时需要课堂集中研讨,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总结归纳,梳理知识。以抄画零件图为例,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下列问题难以解决:如何看懂并抄画视图、如何设置尺寸样式并标注尺寸、先如何创建和插入块,以及如何提高绘图速度及准确度等。通过课堂研讨,每人对当前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深化认识,最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解决疑难问题,总结归纳知识,形成制图能力。所以借助课堂研讨这个平台,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启发学生的思维,将个人独立思考转化为全班共同认识,并培养学生沟通、合作的精神。如,上例虎钳中要拆画螺杆零件图,就涉及到螺杆的视图选择,表达方式,还有尺寸标注等问题需要课堂集中研讨来解决。

二、强化专项训练,突出复习重点

通过前面课程整合及对各任务单元的学习,学生横向掌握了教材的知识内容,还需要纵向的加深和拓展以及对制图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在专题训练阶段,应抓住主干知识,突出综合应用,渗透职教理念,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1、 抓住主干知识,设置专项题目

广州中职《机械CAD制图》学科检测内容包括:(1)制图国家标准的基本规定;(2)投影法;(3)组合体的特殊截交线、相贯线及尺寸标注;(4)图样的画法;(5)标准件、常用件及其规定画法(包括螺纹、键、销及滚动轴承);(6)零件图;(7)装配图。由于检测的内容比较多,复习的时间比较少,但《机械CAD制图》这门课的本质是立体实物与平面图之间的互相转变过程,也就是通过平面视图来想象实物的构造及怎样利用平面图样来表示实物,是学生空间与平面相互转换的思维过程,因此要抓住主干内容,设置专项题目,重点训练和讲解,才能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

2、 反复强化训练,提高制图能力

《机械CAD制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操性都很强的科目,主要培养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由于该门课程检测包括笔试理论题以及机试绘图题部分,而学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制图知识不能综合应用和计算机绘图不够熟练,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将识图、绘图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使学生每堂课都能得到充分的训练,不断强化,以形成技能技巧,提高识图、绘图速度。

3、联系专业实际,渗透职教理念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教学大纲》强调机械制图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近年来广州中职《机械CAD制图》学科检测也增加了零件的工艺结构的内容,如铸件工艺结构、机械加工工艺结构、装配工艺结构以及零件表面圆角过渡等,说明学科检测更关注制图知识的实际应用。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联系机械专业实际,巧设识图、绘图情境,渗透职教理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重视模拟考试,构建知识体系

复习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综合训练,即模拟考试,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考试模拟训练,做好试题的讲评和考试策略指导,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机械制图知识体系,同时训练学生的考试能力和心理素质。

首先,研究题型特点,出好模拟试题。综合训练的关键是出好模拟试题,要关注《机械CAD制图》质量检测大纲的变动和新的考试要求,并以近三年的学科检测题为样板,来设计试题,试题的题型、难度、梯度、知识覆盖面、分数分布和试题相当,试题题目的取材要源于课本,并参照历年的考题作适当的变形和加深。要认真研究试题题型的特点,当前,广州中职《机械CAD制图》统考内容由笔试部分的选择题、读图题和机试部分的计算机绘图组成。选择题、读图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及理论的应用,而计算机绘图题考察学生识图、绘图的能力。考试前要认真出好三套模拟题,使这三套题相互补充,覆盖整个考试内容,并突出考试重点。

第二,做好试题讲解,制定应试策略。每次模拟考试后,教师要按评分标准认真评卷,科学的进行卷面分析,做好讲评。要对考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注意事项重点讲解,对学生的学习策略予以指导,分别对优生、中等生、后进生制定分数目标,指导他们明确在哪类题型上要拿多少分,对考试时间的分配,考试情绪的控制,一一进行指导,并在模拟考试中演练。

篇4

一、近几年《考试大纲》解读

近几年考试大纲保持了相对稳定,一共有131个考点。其中:Ⅰ级考点有63个,Ⅱ级考点有49个,另外还有19个实验考点,每年试题中涵盖所有考点的80%左右。分析近几年考纲及高考理综卷物理部分,可以看出今年的命题趋势:物理将继续以考查力、电知识为主,约占试卷总分的85%,重点考查物理学科的主干知识,非主干知识的考查将会以热学、几何光学、原子核、振动和波为主。实验考查以大纲规定的实验为基础,重点考查探究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

二、近几年全国理综卷(物理部分)的剖析及2011年命题可能的走向及题型特点

近几年来,理科综合物理试卷格式已形成固定的形式,试题的内容先求“稳”,再求“新”,然后再求“变”,试题注重对考生的能力考查,考查的知识“广”度在扩大,与生活和科技发展联系越来越紧密。总体上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来编制,题型和题量稳定;基本上以常规的素材作为出题背景,没有偏题、怪题和超出大纲的题;设问与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有机地结合,充分考查考生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对物理模型的建立、对物理规律的总结并进行相应的处理的能力,达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考查目的。

从近几年全国理科综合物理卷来看,理科综合卷物理部分在结构上基本定型,没有太多的变化,第14题――第21题为选择题共8题。从近几年试卷组成来看,知识点分布情况也比较稳定,8道选择题中,热学、光学、原子核物理学和力学中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各出一道选择题。另外曲线运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和天体运动(含万有引力)一道。还有三道选择题,主要考查中学物理中的主要知识点,同时还要和计算题、实验题的知识点分散开,避免知识点的重复。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全国理综Ⅰ、Ⅱ卷中都出现了一道电磁感应类选择题。

第22题为实验题,实验题的形式基本是“一大拖一小”,2007年之前大多数是一个大电学实验加一小的力学实验,实验题分值由2007年及以前的17分,提升为18分。在2008年之前都是22题中分两个小题形式出现,而2009年全国理综Ⅰ、Ⅱ卷都是分为两个大题的形式出现,即变成22题和23题,但其本质没有变化。但这样的变化应该是有目的,它折射出了一个现象,实验题在试题中的比重有加大的趋势,如果一题就是一个填空或一个选择有必要单独列为一道大题吗?所以,今年可能会出现一个大实验题加一个中等的实验题甚至是两个大实验题,其中一个力学一个电学,更为合理。

从近两三年全国Ⅰ、Ⅱ卷来看,计算题的考点主要是:机械能守恒、平抛运动、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万有引力;牛顿运动定律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运动。每年高考计算题均是三题,其中一定有一题是力学、一个是电学题;另一个计算题不定,有的是力学类的,有的电学类的,还可能是力电综合,甚至还可能是其它类的,如原子核等。

三、备考策略

1.夯实基础知识,凸现主干知识

高考考查的知识点绝大多数是基本知识,特别加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因此必须夯实“双基”,把握主干,坚持以能力和素养为核心的基本思路。从内容上看,热、光、原子物理、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所占的比例虽然不到20%,但从近几年各地区试卷的整体来看,这些非重点内容的各部分基本知识都考查到了,从考查的深度和难度及所占的分值而言,力学和电学无疑是重点,所以在复习和备考中,不能完全平均用力,必须在重点内容上下功夫。

2.落实考点,挖掘教材

很多高考题都取材于课本,以2008年全国卷I为例,其中第16、20、21、23题都是课本上的原题或原题的变形,第22题中电压表量程扩大和电动势的测量的实验题,2009年万用电表对电路故障的检测,也都是来源于教材!因此,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教材,从知识点上挖掘课本中的内涵。

3.放弃偏难题目,关注情景题目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没有偏、难、怪和情景过于复杂的题目,即使与实际相联系的题目,叙述也是相当清晰明了,比较容易提炼出物理模型来,因此,对不适应高考要求的题目,应大胆放弃,把主要精力放在能够真正体现物理思想的情景学习中。

4.重视课本实验,提高创新能力

篇5

关键词:机械设计;项目化教学;教学项目设计;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0―0085―03

“机械设计”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各种常用基本机构及零部件的分析方法,并具有按照机械的使用要求进行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 因此,本课程在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基础和专业课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然而,由于应用型本科的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较差,不愿意上纯粹的理论课,但动手能力尚可,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设置上,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目的不相适应。为此提出对“机械设计”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

一、课程的教学现状

我校的机械设计课程包含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两部分内容,96个学时。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毕业设计的反馈信息来看,由于传统的授课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在教学设计上通常只孤立地介绍各种机械零件和机构的知识及设计方法。因此给学生的印象是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多且各章节之间没有联系,设计校核内容复杂,且由于学生的工程意识差,没有实践经验,没有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无法综合应用各先修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而在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考核方式上,往往是通过笔试的方式进行,学生复习时只能死记硬背,并不能真正检验综合能力。

二、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具体内容

1.教学项目选取的基本思路

以项目为载体对“机械设计”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其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项目,用来教学的项目必须既能达到锻炼学生工程项目的能力,又能覆盖机械设计课程所授的内容。选择一个好的项目需要认真理解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清楚每一章节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分析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将项目的内容分布到各相关章节中去,让学生掌握课程中所涉及的有关知识要点、方法和设计技能,以此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2.教学项目的设计

根据上述基本思路,结合本校现有的设备条件,设计了8个教学项目(见表1),项目由简到难,层层深入,逐步增加各知识点的覆盖。

3.项目的教学过程举例

以项目4为例,该项目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多且琐碎,要完成此项目必须掌握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轴的结构设计和校核、平键的选择与校核及轴承的选择与寿命计算等相关知识。因此,在开始项目前,将原教学班分成一个个的教学小组,表1 教学项目、主要知识点和教学目标项目名称项目内容主要知识点教学目标项目1 三种典型机械模型的测绘与分析1.鄂式破碎机、内燃机、牛头刨床的测绘与简图绘制;

2.三种典型机械模型的自由度计算。1.机构、机器、零件、构件、部件等机械基本名词术语;

2.平面机构简图绘制、机构自由度计算等。1.具有区分机器和机构、零件和构件的能力;尤其要有具有认识构件的能力;

2.掌握平面机构简图绘制和自由度计算的方法;

3.具备用图形表达运动副和几种常见机构的能力。项目2 热处理炉门开闭机构设计根据要求设计热处理炉门的开闭机构1.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特点、基本特征;

2.用图解法进行平面四杆机构运动原理的设计。1.平面连杆机构的设计方法;

2.能分析炉门启闭机构的工作原理。项目3 螺旋千斤顶设计根据使用要求设计螺旋千斤顶用于提升重物1.滑动螺旋传动的结构和特点;

2.螺纹的类型、组成、特点及应用;

3.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1.掌握滑动螺旋传动的设计方法和过程;

2.能分析螺旋千斤顶的工作原理。项目4 单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1.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

2.轴直径估算与结构设计;

3.平键的设计计算;

4.轴承的设计计算。1.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2.减速器中各轴的结构设计;

3.轴上平键的选型和强度校核计算;

4.轴承的选型和寿命计算。1.掌握一对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设计计算的方法;

2.初步具备减速器中轴的直径估算与结构设计方法;

3.掌握键联接的主要类型和应用;初步具备进行平键选型及强度校核计算的能力;

4.掌握轴承的主要类型和应用;初步具备进行轴承选型及寿命计算的能力;

5.初步具备查阅机械设计手册的能力。项目5 多级减速器的拆装与设计计算1.多级定轴减速器拆装与动力参数设计计算;

2.行星减速器拆装与传动比计算。1.轮系的功用;

2.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及动力参数设计计算;

3.行星轮系传动比计算及从动件转向判断。1.通过对两种多级减速器的拆装及组装达到对多级齿轮减速器的类型、结构和组成有实际的认识;掌握多级齿轮减速器中各零件的名称和作用;

2.掌握多级齿轮传动的传动比的计算;

3.掌握多级定轴齿轮传动的动力参数计算。项目6 家用切菜机设计1.叶类长茎类蔬菜家用切菜机的方案设计;

2.切菜机切菜部分机构、夹紧机构、传动机构的设计;

3.切菜机其他机构的设计。1.曲柄滑块机构的设计;

2.不完全齿轮齿条的设计;

3.弹簧夹紧机构的设计;

4.带传动的设计;

5.自锁机构的设计;

6.轴承的选用;

7.轴的结构设计与校核。1.掌握曲柄滑块机构、不完全齿轮齿条机构、带传动、轴承、弹簧夹紧机构、轴等的设计与选用;

2.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机械传动及一般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提高学生设计计算、制图、查阅设计资料、考虑技术决策等机械设计方面的基本技能。项目7 抛射式教学用网球发球机设计1.抛射式教学用网球发球机的方案设计;

2.机械结构设计;

3.零件强度校核。1.链轮的特点及选用;

2.齿轮的设计及强度校核;

3.行星轮减速器的选用;;

4.离合器的选用;

5.飞轮的设计;

6.轴的设计及强度校核。1.掌握行星轮减速器、离合器、链轮、齿轮、轴的设计与选用;

2.通过对网球发射机的设计能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的机构与机械传动设计、分析的理论与方法。项目8 柔性自动化装配教学实验系统机械传动装置设计1.柔性自动化装配教学实验系统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

2.机械结构设计。1.机构与传动的综合应用;

2.机械系统设计;

3.带传动的特点及设计;

4.减速器的设计;

5.轴的设计;

6.轴承的选用;

7.各种联接。1.通过对柔性自动化装配教学实验系统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能掌握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方法;

2.掌握减速器、带传动、齿轮、轴、轴承、联接的设计与应用。每个小组在接到项目后必须充分讨论项目,明确项目要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查阅哪些资料并收集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先拆装、测绘单级齿轮减速器,初步建立感性认识,然后讲解减速器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如齿轮、轴、轴承、键等,每介绍完一个内容,可将齿轮、轴、轴承、键的设计作为教学项目的子项目,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带着任务在学习,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做项目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不完善的思路进行修正,以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提高任务完成的质量,最后要求学生课外进行讨论总结,每组写出设计报告。每一任务完成后,进行课堂交流,对项目中如何解决问题做相关介绍。在该阶段,学生不仅回顾了自己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知道了如何改进的方法,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课程考核方式

在课程的成绩评定过程中,着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元化的成绩评定方式。做项目的学生平时占20%,可以不做常规作业,在每一个项目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用PPT展示其学习成果,各个小组再根据每位学生在小组中的综合表现给予评分,项目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30%。项目成绩分为过程成绩和最终成绩,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创造性、合理性等方面来评分,项目完成后,根据完成的实际情况给予评分,两部分的评分总和即为项目成绩。此外,鼓励学生自己立项,自主设计,参加大学生创新设计,提升学生工程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结束语

机械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是将传统课程中的知识点分散到各个项目中去,对培养学生的设计、计算和创新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清楚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切身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恒,陈作模,葛文杰主编.机械原理(第七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万志坚.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32).

[3]张芸.项目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衡水学院学报,2012(04).

[4]宋亚林.以项目为载体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鄂州大学学报,2011(03).

[5]邱玉江,张洪峰.“工程项目教学法”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0(04).

篇6

关键词: 采掘机械液压传动 技工学校 教学改进 岗位仿真

1.引言

煤炭技工学校承担着为煤矿企业提供技术工人的任务,其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能否快速熟悉生产现场工作有重要的作用。采掘机械是我校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而采掘机械液压传动则是对应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液压传动原理及其在采掘机械设备的应用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目前技工类学校普遍存在学生文化程度不高、理解分析能力一般的情况,加上专业课程教材内容滞后于采掘机械的发展,以及传统课堂板书及挂图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调动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结合效果不佳,从而影响后续专业课程教学质量。

因此,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结合煤矿现代化采掘机械对于操作工人的能力要求,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对《采掘机械液压传动》教学进行改进探索。

2.教学内容改进

本着职业教育遵循的“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的原则,笔者首先对于采用的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删减和调整。围绕“液压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功能”的教学目的,在课程开始阶段就增加了煤矿现场采用的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作为具体讨论对象,根据该支架的液压系统结构,逐一介绍动力元件(乳化液泵站)、工作介质(乳化液)、执行元件(液压缸)、控制元件(方向阀、溢流阀)及辅助元件(油箱、过滤器等)的主要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讲授采掘机械上使用的其他液压元件(液压马达、典型液压泵、压力控制阀等)的作用,使学生结合实例更好地掌握液压系统的基本知识点。同时,对于教材中较为抽象的内容,如液体力学基础、液压冲击、排量及流量计算,则以简要介绍为主,使学生有所认知即可。

其次,在教材内容基础上,笔者通过现场调研和查阅科技文献,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尽可能与煤矿现场典型的采掘机械相对应。例如,通过对采掘机械发展历史介绍,阐述液压控制系统在采掘机械中的核心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以当前采煤工作中存在的煤岩识别难题为引子,介绍采煤机的智能调高控制,最后强调由液压机构实现采煤机摇臂调高;介绍在掘进工作面使用的交错迈步式临时支架及其动作顺序,分析其液压系统回路及其操作。以上来自现场案例的分析,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对液压系统的兴趣。

3.教学方式改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作者发现传统课堂板书教学及采用大幅挂图讲解的方式,已不再受到学生欢迎。一旦学生认为课程枯燥无趣,其学习积极性可想而知。因此,笔者针对当前学生活泼好动、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对本课程教学方式进行了改进,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被动为主动。

首先采取多媒体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在课程第一节课,结合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煤矿岗位,介绍近年来煤矿井下工作面与采掘机械相关的安全事故案例并播放相关视频或动画,如支架操作工由于控制阀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人身安全事故。通过这些案例简介,学生深刻认识到掌握液压系统知识对采掘机械操作岗位的重要性,树立重视学习本课程的态度。

其次,采用较多的动画演示介绍液压系统各个部件的动作及工作介质的流动,使学生直观认识到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对课程知识点的接受更容易。同时,在演示液压系统动画同时,将其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进行类比,通过液压泵与心脏、工作介质与血液、油路和血管、控制阀与瓣膜等的对比,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液压系统的理解。

最后,为维持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在讲授完液压系统基本结构以后,重点学习采煤机、掘进机和液压支架的典型液压回路时,采取岗位仿真教学方法。即按照煤矿井下工作面的岗位设置,将学生分成采煤机操作、掘进机操作及支架操作三个组,在课堂上进行典型采掘机械的液压系统仿真操作学习。由于学习目的在于对液压回路的控制操作,因此采用三维造型软件SolidWorks建立的采煤机、掘进机和液压支架装配模型,其外观及结构尺寸不必与实物完全一致,重点在于建立由液压缸驱动的机构之运动副关系,并通过鼠标点击相应的运动副触发按钮,仿真对采掘机械液压方向阀的动作控制。课堂教学时,采取师生互动形式,根据设定的操作目标(如采煤机摇臂调高、液压支架升降及移架等),可由教师发出指令,由学生利用鼠标进行仿真操作,或者由学生发出指令,由教师完成仿真操作。学生通过多次仿真操作,可以更深刻体会到液压系统在采掘机械中的重要作用。采用仿真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结语

通过对《采掘机械液压传动》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的改进探索,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液压系统基本知识的理解,教学效果明显,为后续学习采掘机械专业课程打下较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添良,任好玲,刘晓梅,等.液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07:85-86.

[2]王小红.高职“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改革[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5,04:74-76.

[3]赵亮.《液压传动与采掘机械》课程教学心得与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4,18:314.

[4]史惠珍.对《液压传动》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4:201-202.

[5]杨秀萍,陈炜,郭津津,杨B昊.Fluent软件在液压传动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5:4-5.

篇7

关键词: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教材;教学方法

针对初中生源和高中生源培养高级工的教学要求,《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教材调整和完善了教学体系,使之更符合技工院校教学要求。同时,根据机械类高级工从事相关岗位的实际需要合理地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多年教学工作,笔者对《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有些体会。

一、教材内容分析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是全国高级技工学校机械类专业通用教材,主要内容包括: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知识、金属切削刀具的基本知识、切削加工的主要规律、切削加工质量与效率以及各种切削加工刀具的介绍等。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以及学生反馈情况,由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发行的第二版《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教材与当时的教学环境有不适应之处。第二版教材主要由金属切削原理与金属切削刀具两大部分内容构成,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发现,刀具工作参考系与刀具工作角度层次略深,与当时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方法不符。刀具切削部分的组成以及刀具的几何角度中内容偏少,未配备相应习题册,全部采用课后复习思考题模式,不利于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2007年发行的第三版《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教材相对于第二版教材有较大幅度更新和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上较多利用图片、实物照片、表格等形式将知识点生动地展示出来,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该教材配备相应的习题册,辅助学生完成每节课内容。但经过一学期授课后又出现一些问题。切削变形内容少,课程学完后学生不能掌握相关知识点,独立完成习题册作业时出现困难。2011年发行的第四版《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教材适合目前技工院校学生使用。这套教材各章节内容完整,深度合适,知识点明确、清晰。图片与文字相得益彰,配套习题册,能与教材内容相辅相成。学生能够顺利完成课后作业,但略有不足之处。教材对当今先进的金属切削加工情况介绍不足,应增加现阶段应用较多的电加工、数控机床切削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在企业生产中,以上这些先进的金属切削加工方法和手段已普遍采用,通过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学生能更好地与企业接轨,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二、教学方法探究

篇8

关键词:机械基础 课堂教学 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阵地。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优化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就《机械基础》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学法指导的本意不在于让学生了解记住一些学习方法,而在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着重指导学生以下五个环节:

1.让学生明确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

2.改革教法,创设自学情境。使学生疑难,多给学生思考时间,消化、释疑、巩固。

3.预习指导。预习是自学能力的基本功,老师每节课都要提出预习目标,有预习题、思考题,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看书。上课时抽查提问,检查预习效果。促使学生课前认真预习。

4.听课指导。处理好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以听为主、记为辅。积极思维,动脑思考。

5.复习指导。把握遗忘规律,教导学生,及时复习、体会,解决学习中的疑问,提炼出重、难点。尝试回忆,巩固记忆。独立完成作业,复习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不看书,以作业检测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多做课外习题。

二、学科内综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而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最终目的。相关联知识点一旦融合和渗透以后,对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讲清了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只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半,更重要的是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完第八章轴系零件内容后,根据斜齿轮轴的结构装配简图设计问题:1.轴的类型?2.轴上有哪些零件?各零件的装拆顺序是什么?3.轴头、轴的颈区分及轴承配合;4.轴承类型;5.轴上各零件定位与固定方式;6.键的类型、工作面、标记;7.三角带选用、包角计算;8.斜齿轮受力及正确啮合条件,齿轮尺寸计算等问题。

通过讲解,不但使学生对本章中轴的类型、轴的结构、滚动轴承类型及其选用、键连接及其特点等重点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还对带传动、齿轮传动等知识进行了复习巩固。

三、列表对比,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在学习同类型内容时,由于相似性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出现“张冠李戴”现象。为防止这种现象,可以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比较,既可使学生找出差异,分清定义,弄清是非,澄清模糊观点,又可使学生感觉有新意,有利于启迪思维,深化理解,加深记忆。其要求:1.对教材作深入剖析,抓住重、难点;2.根据知识结构,去粗取精,分类对比;3.表格要简洁明了,不牵强附会;4.在对比中找出共同点,发现特殊性。列表比较,有助于学生掌握共性,记忆个性,简化知识点,达到知一类,通一片的效果。比较既可在各章节对比,又可打破章节界限,进行对比。

例如:将直齿、斜齿圆柱齿轮、贺锥齿轮、蜗杆蜗轮传动归类,列表对比:(1)轴线;(2)顶隙系数;(3)标准模数;(4)传动比;(5)中心距;(6)正确啮合条件;(7)基本参数;(8)受力方向等。

四、咬文嚼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机械基础》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关键字、词的应用。因为字词不同,含义不同,理解不清,把握不住,会使学生分析问题出现错误。因此,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使学生认识、理解解题推理中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层次,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计算题:一对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两轮转向相同,x1=20,z2=40,m=5mm,试计算内齿轮的几何尺寸。

解题的关键是注意:1.两轮转向相同和相反的区别;2.内啮合与外啮合公式的区别;3.大小齿轮哪个是内齿轮?不注意咬文嚼字,有的学生会按外啮合齿轮转动计算,也有的学生将大小齿轮的几何尺寸全部计算出来。

五、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循环推论,积极而又审时度势地把学生思维引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在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将自己的思维模式从经验思维、定势思维上升到科学思维、创造性思维,既长知识、长智慧,又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解行程速比系数的计算公式后,练习:1.已知θ,求k;2.已知k,求θ;3.已知θ、t工,求t空;4.已知t工、t空,求Φ1;5.已知Φ2、t工,求t空。

篇9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2014501

1前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研究机械制造加工工艺技术的一门学科,内容涵盖了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原理与设计、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工艺规程设计等,是多门课程的精炼与组合。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综合运用机械制造技术的能力,为达到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开展新工艺、新技术创新的目的打下基础。

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涉及的知识点多,范围广,信息量大,综合要求高。学生又缺少相关的工程实践背景,普遍反映内容庞杂,难以抓住重点;知识点抽象,难以理解吸收。如何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并提高其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多年的课程的教学经验,就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2教学方法探讨

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特点来看,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其应有的培养目标。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必须探索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1设置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听课,并融入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传授新知识之前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学习。例如:讲授工件定位误差分析计算的时候,提问一批工件在夹具上定好位后,加工后是不是可以得到全部合格的零件?通过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然后再次设问如何通过定位误差判断夹具是否能保证加工精度的要求?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学习目标明确。同时学生能够和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大大改善。

2.2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由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庞杂,很多知识与实际生产结合紧密,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加板书的教学模式难以将知识讲授得清楚明白,虽然教材中刊出了大量的图片,但由于受清晰度、幅面的影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可视的优势,把文字、图形、视频、动画和声音等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许多抽象概念和原理的生动化和形象化。例如讲授不同机械加工方法的时候,可以播放录制的各种机床的现场加工视频;讲解工件的装夹方法时,播放不同装夹方法的视频,变原来枯燥的文字教学内容为更加直观的视频,使教学内容“动”了起来,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了解不同加工方法的加工特点,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有效的结合到了一起,使学生犹如身临讲过现场,实现了课堂教学现场化,提高了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要注意避免过分依赖课件,这样会带来教学节奏快,教学内容过多,内容冗繁,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传统的板书,调节讲课进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同时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注意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详略分配得当。

2.3加强实践环节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教学内容实践性强,课程实验、实习和实训是教学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有利于将理论和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验教学让学生独立完成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生产实习教学,安排学生到安阳鑫盛机床厂、安阳轻工机械厂、安阳第二机床厂、安阳轻工机械厂现场参加实习,对学生进行分组,组织现场教学。通过观察各种机床对不同零部件的加工,零部件安装、整机调试,使学生的对所学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感官认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我校设有工程训练中心,中心有普通车床车间、数控车间和热处理车间,在理论课老师讲授完相关理论知识后,可以组织安排学

生到中心进行实训。比如在学习完工件的工艺规程制定理论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制某个工件的工艺规程,然后按照自己编制的工艺规程进行加工,通过实践来检验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实训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语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为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范围广,信息量大、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优化教学方案,从而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昌娟,高保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8):7071.

[2]郗长青,耿素花,林红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探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2,(12):188190.

篇10

关键词:兴趣;求新;实例;教学环境

一、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的关键。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要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螺旋传动时,可以这么设计:(提出问题)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螺纹的基本知识,知道螺纹可以用来进行连接,那么除了进行连接以外,螺纹还可以用来干什么呢?

二、师生互动,创设情境,“学”中求新

职业中学的教育,要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对于机电、数控专业的学生,课堂上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作结论的,尽量让学生作结论。例如,在学习“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时,讲到制动器时,我引进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如果我们在平地上快速骑车,然后刹车。请大家选择自行车制动的最有效的办法:A刹前闸;B刹后闸;C先刹前闸,后刹后闸;D先刹后闸,后刹前闸。课堂立即活跃起来,这个情境促使学生产生竞争心理,大家立即发表意见。因为他们太熟悉自行车了,也有刹车“经验”。结果,选“D”的学生最多。但是答案是“C”,自行车的前闸制动,后闸减速。学生所以选“D”,是注重了减速,而问题是“制动”。从而引入“制动器”的教学。可请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制动实例。最后得出结论:各种形式的制动器都是依靠摩擦力作用而实现制动的。创设情境是教学艺术的再创造。它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了主体参与的能力。

三、结合生活,引用实例

《机械基础》这门课中讲了许多原理性的知识点,有一些原理很难理解,作为老师,我们不是讲完了就算完成了任务,关键是要让学生听懂并且真正掌握,这时就需要我们多引用一些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的例子来说明高深的知识,也许你讲了很多,但可能不如一个例子更有说服力。

例如,在讲液流连续性原理时,我就举了下面的例子。因为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所以对浇地都很熟悉,大家都用软管浇过地,若你用手将管捏扁,这时水流速度会怎样变化?大家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水流会加快而且冲得远。若将手松开,水流又会怎样变化?同学们会说水流速度会减慢,这就得出一个结论:捏扁水管相当于管路截面变窄,水流速会增大,反之会减小,也就是液流连续性原理。

四、快乐教学,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首先,教师要充满爱心,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人格,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并化为奋发向上的力量。其次应多鼓励学生、赞扬学生,给学生自信,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尤其是我们职业中学的学生,我们要以平常心去看待他们的长处和短处,以欣赏的眼光去赏识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实习车间,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同学们演示工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