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工作流程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工作流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核算工作流程

篇1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初始化;科目设置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244-01

会计电算化已经在各企事业单位财务系统中广泛运用多年,就应用效果来讲,不少单位电算化应用效果并不尽人意,究其原因,除领导观念、重视程度、经济实力、人员素质等因素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首要环节就是会计电算系统的初始化工作不到位。由于会计电算化的初始化工作只能进行一次,并且对后期的会计核算工作有极大的影响,许多单位在初始化工作中考虑不足,各种设置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后期会计核算的速度和质量。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一个新建企业的会计电算系统初始化工作来讲,更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针对新建后转入生产经营的企业,谈一点自己在会计电算系统初始化工作中的体会和建议。

一、会计电算系统的初始化准备阶段

(一)全面考虑、总体规划,设计适用于本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及会计核算流程。对于新建企业来讲,第一步是结合建设期特点,先考虑建设工程核算的需求,第二步是考虑建设期向生产经营期的过渡阶段,满足试生产过程的财务核算需求,第三步是考虑一个完整的生产经营型企业的全面财务核算需求。根据以上三方面的需求,设计本公司会计核算流程。重点是建设期工程核算和经营期成本核算流程。

(二)硬软件的选择与配置。硬件是电算化系统的基础,在硬件的选择上,尽可能请专业人士帮助选择运行稳定、速度、硬盘和内存容量、信息传送等方面能满足需要的品质较好的硬件设备。软件是会计电算化的主体,建议考虑国内知名的比较成熟的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

(三)积极与开发商沟通,结合企业特点和核算流程实现二次开发功能,即实现通用型财务软件向适用于本企业核算的专用型财务软件的转化。各企业要根据本企业的特点和核算要求,积极与开发商沟通,结合本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及重点,制定ERP系统中的全面财务核算流程及初始化工作流程,这是今后会计核算工作能否顺利实施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四)进行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做到人人懂流程,人人会操作。会计核算流程及初始化工作流程经讨论确定之后,要进行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让财务人员在充分了解建设及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工作流程的基础上、熟悉财务核算流程、初始化工作流程、初始化工作内容等,按照初始化工作流程制定工作计划,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准备进入初始化的设置阶段。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初始化设置

对于新建企业来讲,我们除了设置满足一般性核算需要的会计科目外,还根据企业特点进行重点会计科目的设置。

(一)满足建设期工程核算的需求。在这一点上,我们主要在“在建工程”科目的二、三级科目上下功夫。在“在建工程”科目下分别设置了“土地”、“海域使用金”“建安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等二级科目。另外对于建设单位领用的甲供材料设置了“其他应收款―工程材料”科目,并按照施工单位进行辅助核算。

(二)满足试生产过渡期的核算需求,在“在建工程”科目下分别设置了“试生产准备费”“试生产成本”等二级科目。

(三)满足生产经营期核算需求,重点在成本类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下功夫。我们的做法是:对于生产单位设置“生产成本-基本生产”科目归集生产产品发生的直接费用,设置“制造费用”科目归集间接费用和分厂管理运营费用;对于辅助单位设置“生产成本-辅助生产”科目归集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发生的直接费用,设置“制造费用”科目归集间接费用和本单位管理营运费用。在设置过程中充分考虑各基本生产单位和辅助生产单位特点进行三级科目和辅助核算的设置。

(四)辅助设置。辅助设置在会计科目中的应用是极为重要的,这一点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我们的主要设置是:货币资金设置现金“流量项目”辅助核算;“在建工程”设置“项目名称”辅助核算;“固定资产”设置“资产类别”辅助核算;往来科目设置“客商辅助核算”或个“人档案”辅助核算;成本费用类科目设置“制造成本中心”或“部门档案”辅助核算。

(五)会计报表初始化。会计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也是会计电算化的核心部分,设置开发各种报表是初始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会计报表的初始化工作,我建议先设置基本会计报表,即满足对外报告的一般财务报表。然后根据本单位管理需要设置本单位管理报表,分别满足单位绩效考核、效益评价、市场定位、领导决策等多方面的需要。在建设期我们不仅根据需要设置了在建工程明细表,还设置了在建工程――待摊投资明细表,以便领导在掌握大项工程支出的同时,也了解待摊投资各分散项目的投资情况。在各项报表名称、类型、结构确定以后,接下来大量的工作就是报表公式设置、参数设置、勾稽关系核对等内容,在这一点上建议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按业务分工负责、分工设置,以实现财务报表设置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

三、会计电算化运行过程中的补充与完善

篇2

会计集中核算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主要是借助ERP系统的使用,由总公司统一设置账簿体系和会计主体的组织结构。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保险公司,上级单位就可以借助ERP系统在线调阅和检查其下属单位的会计凭证和账簿,随时可以了解到下属单位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实现公司数据的同步和共享。

保险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成功建设的关键

首先,会计组织结构、会计核算体系以及会计科目体系等方面的内容都应该体现在会计集中核算之中。保险公司实施集中会计核算之后,会计职能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会计核算将变成一个“工厂”,公司中大部分的会计凭证是系统生成的,会计报表只需要相关会计人员较少的人工操作即可完成,会计人员从传统的记账工作中解脱出来,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业务管理,在会计理论上也可以获得提升。所以,会计集中管理系统中生成的数据是极其重要的,它可以逐步提高会计人员在会计业务中统筹规划、协调管理和反馈分析的能力。

第二,会计集中核算要建立标准的业务流程。保险公司要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根据流程再造原理,把会计核算业务建立成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标准化的会计工作流程可以保证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顺利运行,使保险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全面、健全的推行。会计集中核算要求会计科目体系要做到上下统一,多层次的会计核算体系可以体现出管理的要求,并能够和资产管理、预算控制相协调。此外,会计集中核算要求保险公司的会计报表要形成统一的格式,并可统一运行,统一生成,而无需各级机构会计人员分别运算会计报表。

篇3

关键词:物流成本 企业 账务 核算

纵观我国过去多年的社会发展历程,物流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被人们所忽视的概念,这也就造成了我国在物流行业的探索和发展中存在着一个扭曲现象和局面。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其发展势头尤为刚猛,排列在诸多社会行业的前面。但是其在工作中各种问题仍然较多,成为当前企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物流成本概述

所谓的物流成本是目前企业会计核算模式的一种,是通过对各种凭证、账户和报表等基础来对企业物资流通所进行的连续、全面、系统的记录,以及计算的过程,从而报告核算物流成本的一种综合性模式和方法。在目前的企业工作中,所谓的物流成本又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模式,也就是目前我们常说的单轨制和双轨制两类。其中,单轨制物流成本也就有事在工作的过程中建立一套系统的、全面的核算体系,确保提供的多种不同的成本信息的有效性,使得这种信息体系在运算中实现统一的核算方式,并且对于各种成本的变动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运行模式和运行工作流程。双轨制核算也就是现行的核算体系,是在现行的核算体系之外重新构建形成一套成本核算体系,能够有效反映出物流成本的相关费用和理念这种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显然就是单轨制核算方式糅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综合性核算概念和核算模式。

1.关于单轨制核算体系的剖析。单轨制核算体系是结合现有的财务会计体系与物流成本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核算方式,通过在工作中将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与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理念糅合在一起,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综合的财务管理模式和管理措施,从而使得现有的企业成本核算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综合性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并且能够通过这些财务管理体系形成一项系统、全面、可靠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措施,最终形成了一套综合、系统和全面的管理控制流程。并且在核算工作中,还需要明确的标出那些费用是项目成本费用以及是由那些部门、产品以及生产活动所产生和造成的。同时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这种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应用在相关的会计工作处理中,从而形成一套与物流成本无关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理念,将其与物流成本相关的记录直接计入物流成本账户之中。会计期末,再将各个物流成本账户归集的物流成本余额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到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中。这种模式的物流成本账户和传统的成本费用账户是合一的。

2.关于双轨制核算体系的系统剖析。双轨制,是一种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也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流程和管理工作标准。在目前的物流成本核算工作中,制的核算体系在工作中是通过单独的将各种科目、账簿与凭证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它有利于形成相互独立的两套账户系统。这两种计算系统按照不同的方式,向信息需求者提供其所需的消息。其提供的消息一般具有系统、连续、准确、真实性的特点。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具体的物流成本种类核算,以及这些物流成本的位置核素、物流成本对象核算等。

二、选择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具体技巧

1.双轨制与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企业的关系。在进行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选择过程中,根据实际经验我们可以知道,双轨制比单轨制更适用于传统的企业,这跟企业的原有记账方式有很大关系,因为物流成本以及产品成本通过双轨制也就是两套会计账本可以很清晰的得以体现。在进行物流成本的核算过程中,只有让成本核算能够从整个运营费用核算中独立出来,才能让核算结果更为准确。其中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免除了重新收集以及整理加工等过程的成本,在这点上双轨制要比单轨制核算办法表现的更好一些。

2.相比双轨制,单轨制对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要求过高。在员工素养方面,单轨制记账模式要比双轨制要高很多,原因主要是因为单轨制在实际操作方面要通过进行全面的协调才能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必须要求企业能够具备良好的管理,只有管理到位才能让各部门相互协调,而员工能够适应管理就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因为员工是构成整个管理体系的基础,要让这个体系运转起来就必须员工在其中相互配合。单轨制对于员工素质要求高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如果这些信息和数据通过实习手工形式进行整理的话,几乎不现实,只能通过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才能够及时准确的完成,所以为了能够驾驭单轨制在数据整合处理方面的需要,员工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和电算化相关技巧。

三、关于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账务处理系统的具体分析

我们日常所说的企业物流成本一般包括显性成本以及隐性成本。后者的成本核算在会计核算的体系之外,通过结合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计算得出。其计算方式比较简单,不会影响会计科目选取以及物流成本账户的设置,该文主要针对显性物流成本的核算进行物流成本核算账户设置以及账务处理。

四、结束语

通过上文所述,所谓的物流成本核算主要采用双轨制核算模式运算。这种模式的运行,能够保持现行财务核算方式的稳定性。从而实现对物流成本的内部管理核算。它在具体实际中的应用为,相关财务人员利用原始凭证进行记账凭证的编制。在此过程中记账凭证的账务处理需要进行更明确的划分,在有关账户登记完毕后,根据原始凭证进行物流成本有关账户的登记,以促进账务处理系统的日益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秀云.浅谈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2010(9)

篇4

【关键词】财经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核算

企业科级成本核算系统正式启用多年了,许多企业仍不能全面正常运行。现实背景是:HIS系统仅局限于专项业务,而军财系统仅局限于财务业务,必然造成:

一是,基本数据“抓不到、抓不准”。

二是,清仓盘库“查不完、查不准”。

三是,核算结果“出不来,出不全”。

四是,业务流程“走不通,走不了”。

一、固定资产账务管理系统

(一)固定资产系统操作流程:

1.固定资产增加工作流程

(1)一般设备增加

①各科室、部门在固定资产系统“固定资产增加”窗口填制固定资产增加报告单并打印,由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

②签字确认过的固定资产增加申请单报物供中心,由物供中心统一报采购中心审核汇总,经财经管理处审核后,报院领导审批。

③院领导审批后,由采购中心采购。

④货到后由物供中心在固定资产系统中做入库、出库的账务处理并进行拍照、粘贴二维条形码,通知申请部门领取。

(2)计算机网络设备增加

①各科室、部门在固定资产系统“固定资产增加”窗口填制固定资产增加报告单并打印,由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

②签字确认的固定资产增加报告单交信息科,由信息科审核签字后送采购中心审核汇总,经财经管理处审核后,报院领导审批。

③院领导批准后,由采购中心采购。

④货到后由物供中心在固定资产系统中做入库、出库的账务处理并进行拍照、粘贴二维条形码,通知申请部门领取。

2.固定资产减少工作流程

(1)科室、部门固定资产减少(报废、转让),需在固定资产系统资产减少申请窗口,按要求填制固定资产信息,填好后打印,由科室、部门负责人签字。

(2)签字后报资产分管部门(医疗设备报医学工程科、一般设备报物供中心、计算机网络设备报信息科)鉴定。

(3)分管部门按审批权限(2仟元以内由分管院领导审批;2仟至2万元由院主官领导审批;2万至5万元由院办公会审批;5万元以上由院党委常委会审批)。

3.固定资产转移工作流程

(1)科室、部门固定资产所属部门发生变化时,如:科室分家、合并、搬家或科室、部门之间调剂,固定资产所属部门应将变动的固定资产的转出部门、转入部门、资产编码、名称、规格型号、单价、数量、金额及购入时间列表填写清楚,报资产分管部门(医疗设备报医学工程科、一般设备报物供中心、计算机网络设备报信息科)核准。

(2)资产分管部门核准后报财经管理处进行固定资产转移处理。

4.固定资产处置的工作流程

(1)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由各资产分管部门在固定资产系统资产减少窗口固定资产处置界面下填制“国有资产处置申请审批单”打印并签字确认。

(2)确认后报院领导审批,院领导批准后由各资产分管部门处置,处置后款项交财经管理处,财经管理处开具收款收据于各资产分管部门。

(二)固定资产账务管理

1.固定资产入库挂账操作流程

(1)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输机人员(物供中心、医学工程科)必须及时将收到的固定资产送货单及发票信息录入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产生固定资产入库单并打印。

(2)固定资产输机人员每月第一个工作日必须将上月打印出的入库单及发票交物供中心及医学工程科会计进行入库挂账处理。

(3)物供中心会计进入固定资产帐务系统提取上月入库单,对照打印出的入库单及发票,仔细核对固定资产信息,确认无误后进行入库挂账处理并打印出挂帐入库单。

(4)财务会计进入财务记账系统提取上月固定资产入库挂账信息,与审签后的挂账凭证进行核对,无误后将信息转记入财务系统会计账中。

2.固定资产付款操作流程

1.每月物供中心及医学工程科会计根据付款计划,将已入库挂账拟进行付款的固定资产进行报销准备。

2.物供中心及医学工程科会计进入固定资产账务系统模块提取已入库挂账信息,根据报销单据进行仔细核对,无误后进行固定资产报销结算处理并打印出固定资产报销记账凭证。

3.物供中心及医学工程科会计于4个工作日内将粘贴好的报销凭证传至财经管理处审签。

4.财务会计进入财务记账系统提取固定资产报销结算信息,与审签后的报销凭证进行核对,无误后将信息转记入财务系统会计账中。

(三)物资供应中心工作制度

1.物资挂账流程

(1)供应商根据企业需要将物资送达物资库房,并将物资送货单、物资检验合格证、发票等相关材料交物资库房保管人员进行验收入库。

(2)物资库房保管人员对照物资送货单、物资检验合格证、发票等相关信息,对送达的物资进行检查、验收,并登记存档,完成物资的验收入库。

(3)物资库房信息录入人员根据当日收到的物资送货单、发票,将物资按类别分别录入物资管理系统中,完成各类物资的信息录入工作,生成物资入库单并打印。

(4)物资信息录入人员每月第二个工作日(节假日顺延)必须将上月打印出的入库单及发票交物资会计进行物资入库挂账处理。

(5)物资会计进入财务账务处理系统中,提取上月物资入库信息,对照打印出的入库单及发票,仔细核对物资信息,确认无误后进行物资入库挂账处理并打印入库挂账凭证。

(6)物资会计于5个工作日内将粘贴好的入库挂账凭证传至物资供应科进行审核。

(7)物资会计将物资供应科审核后的入库挂账凭证报财经管理处领导审签。

(8)财务科会计将审核后的入库挂账凭证进行挂账转记账处理。

(9)财务会计进入记账系统提取物资挂账信息,与审核后送达的挂账凭证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将挂账信息转记入企业会计核算系统中,完成物资的入库挂账工作。

2.物资付款流程

(1)每月5日前,物资会计根据物资挂账情况、使用情况,结合企业物资付款制度及规定,编制物资付款计划。在财务账务系统中选取已完成入库挂账,拟进行付款的物资信息,按月份编制付款计划,并打印付款计划单。

(2)物资会计通过系统将计划提交至财务科,财务科按照系统设定的审批权限进行审核。

(3)财务科将审核后的付款计划报财经管理处领导、院领导审签后,报院办公会研究审批。

(4)物资付款前,由物资会计进入财务账务系统中,提取已审核通过的物资付款计划信息,对照结账报销单据认真核对,无误后进行物资付款账务处理,打印并生成物资付款凭证。

(5)物资会计于5个工作日内将粘贴好的付款凭证传至财务科进行审核。

(6)财务科根据付款计划,将审核后的付款凭证报财经管理处领导和院领导审批,再将付款凭证转至财务会计进行转记账处理。

(7)财务会计进入记账系统提取物资付款信息,与审签后送达的付款凭证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将付款信息转记入企业会计核算系统中,完成物资的付款工作。

二、总述

院级核算功能特点:

(1)构建桥梁,规范管理。

(2)解决问题,严格管理。

篇5

1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1)实施会计集中核算需要先进的会计信息系统支撑。财务管理作为一种价值管理方式,渗透在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起到核心控制的作用。集团公司一体化的业务模式和经营理念决定了财务集中管理的要求。而集中的会计核算系统首先实现了集团公司会计信息的一体化、现代化,为公司快速、准确决策提供支撑。

(2)建设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是有效防范集团公司内控风险的要求。在当前监管环境下,会计责任高度集中至集团公司总部直至单位主要负责人,而相关的会计业务处理仍分散于各基层单位。建立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体系,从组织架构上使财务核算与经营管理相对独立,有利于会计核算中各类问题的及时发现、及时反映与及时纠正,从而有效防范经营内控风险。

(3)建设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是提高集团公司会计信息时效性的重要途径。集团公司业务覆盖范围广、层级多,单位分散。会计报表等信息通过层层上报、层层汇总合并的方式生成,生产、传输中间环节过长,耗时多,严重影响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有效地归并原来分散在各区域的会计核算主体,优化会计核算工作流程,直接生成公司合并报表数据,提高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

2系统总体架构及功能简要分析

构建会计核算集中核算平台旨在提高集团公司会计核算的时效性、可比性和智能化。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设置两级数据中心,即集团总部一级集中部署,各分子公司设立二级数据中心,一级数据中心和二级数据中心实现会计核算数据实时传递,协同运作。

2.1总体架构

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2.2系统功能简要分析

集团公司会计核算系统遵循核算标准、科目编码、业务处理“三统一”原则,实现会计核算标准统一管理,各级会计人员在统一的编码、业务编码体系、业务处理模板上处理会计业务。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1)系统自动实现按会计核算主体层级关系汇总合并会计数据,实时传递内部交易信息,按集团公司统一的内部交易抵消合并机制,同步生成内部交易双方会计凭证,同时生成相应的合并抵消分录,实现内部交易业务的自动确认与抵消,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数据准确性。

(2)在集中的基础上,确保每个会计核算主体的相对独立性,可分别按不同会计层级、会计主体形成总账及明细账,保证内部管理考核、各项监督检查、税务管理等方面的独立性。

(3)实现多维度数据分析,按会计主体的行业、地域、层级等维度属性,根据管理需要生成各层级和维度的财务报告,为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管理建议。

(4)在会计集中核算体系中设置统一的会计信息稽核规则,建立会计数据的内部稽查库,实现对全网会计信息的自动过滤,线上查证、实时预警、在线分析等功能。

3系统建设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会计管理架构变革、工作流程与信息标准化、人才培训与培养等方面着手,构建整个系统的基础保障体系,确保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成功建设。

3.1梳理规范会计核算管理架构

会计核算管理架构包括会计组织结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核算办法、会计科目体系等方面的内容。实施集中核算之后,会计核算组织的会计职能将发生转变,构建集中统一的“会计工场”,大部分凭证通过系统生成,账簿报表通过较少的人工干预就可生成,会计人员职能发生变化,会计人员将更多地开展业务管理工作,关注理论水平的提升。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生成的管理数据,构建规范统一的会计核算机构,增加管理岗位,逐步提高会计业务协调管理、统筹规划、分析反馈等相关业务比重。

3.2标准化的业务处理和流程

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建设,首先,要求对现有的会计核算流程进行分类梳理,并运用流程再造的原理按不同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只有构建一套统一的标准化体系,才能使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建设得以顺利进行,推动集团公司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全面开展。其次,构建会计集中核算体系,会计科目体系必须上下统一,且要按管理的要求,确定多层的会计科目体系,科目分解成尽可能细的管理属性,便于与预算、资产管理等系统相互协同。通过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统一设置与进行控制。再次,集团公司制作统一的报表体系,内容包括合并单位报表格式、运算公式、取数公式、稽核规则、折合方案等,在集中核算系统内直接“”给下属单位,下属单位在系统中直接使用集团统一的报表体系编制报表。

3.3理清集团内部交易,实现内部交易抵消处理智能化

集团公司合并范围非常广,各单位间实际的内部往来交易复杂,且合并过程涉及每笔内部交易发生时的登记与期末对账、非全资子公司少数股权计算等事项,要设置一套完整的自动合并抵销规则并在实际中使用需考虑到会计业务处理的方方面面。会计集中核算系统通过机构代码识别内部交易,采取先智能认定再人工审核的方式,确保内部交易识别准确无误。同时通过业务协同信息自动交换,确保内部交易内容、金额准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将内部交易抵消的要求和标准固化到系统中,系统则根据内部交易的内部抵消标准,自动生成抵消凭证,从而形成集团公司的合并报表。

3.4培养财务专业人才梯队,确保会计集中核算效果

为适应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建设和有效实施,确保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为集团公司带来效益,需建立3个层次的新型财务管理专业化人才梯队:第一层次是各基层单位中专门负责基础会计业务数据录入,会计原始凭证核实处理保存,本单位会计账本与报表简单从系统生成,本单位会计系统简单维护管理,税务业务、资产业务及简单的资金流转业务等财务日常工作处理的基础性工作人员;第二层次是集团公司会计核算中心中专门负责会计工作标准制定与完善、公允价值的确定计量及减值准备的计提等专业化会计业务的处理、集团统一会计报表的编制与管理、重大事项的事前事中监控与事后处理、会计系统集中统一维护与管理、政策解读与宣贯等会计高端业务处理人才;第三层次是专门负责公司财务核心业务管理、风险控制、决策支持等工作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在基本确立财务管理专业化人才梯队架构后,要综合考虑整体财务人员的优化配置、储备和轮换制度,提供充分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努力提高其财务管理的技能和水平,使集团公司财务团队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篇6

关键词 新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 资产会计核算

资产是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核心要素,也是事业单位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事业单位资产会计核算出现了诸多新变化。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究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会计核算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会计核算的新变化

(一)财务工作流程规范

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进行了全方位改进,促使财务报表更科学、客观、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财务运行状况,使得财务管理工作、资产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将事业单位资产纳入计价入账范畴,进一步完善了资产计量与资产处置工作流程,全面提升了财务信息质量与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新会计制度引入权责机制、科学删减会计科目,保证了资产核算的有效性,进而使得事业单位财务工作流程向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迈进。

(二)会计基础变化

在传统会计制度模式下,收付实现制是会计核算的基础,但收付实现制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单位财务运行现状。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在会计核算或部分资产管理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使得会计基础发生变化,进而全面提升资产核算的高效性与准确性。

(三)报表科学

相比传统的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增加了多种会计科目,这给后续资产核算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必须按照规定单独核算基建投资,并按照月份发展将基建账目纳入会计账目之中,在“在建工程”项目中全面呈现。相关会计科目的优化,使财务报表能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财务运行状况,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而为事业单位领导决策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持。

(四)会计科目变化

事业单位资产会计核算需要解决各种计量问题,面对传统会计制度中的诸多问题,新会计制度及时引入财政应返还额度、待处置资产损益、计提折旧等科目。会计科目的变化,进一步完善、补充了会计科目体系,保证了资产计算体系的准确性。

二、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会计核算的不足

新会计制度对传统会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修改与补充,其在有效促进事业单位财务改革的同时,提升了会计核算质量,但我们也应正视新会计制度存在的局限性。例如,新会计制度仍未将现金流量表引入会计报表中,尚无法全面、动态地了解事业单位现金收支变动情况;收付实现制仍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基础,而权责发生制只是适用部分事项核算与经济业务,会计核算无法全面反映资产负债情况以及单位成本,这不可避免地给事业单位风险与绩效管理带来影响。在接下来的资产会计核算工作中,我们应针对上述变化与不足,及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三、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会计核算的对策

(一)及时调整会计基础

事业单位收支与资费标准是会计制度的重要基础,会计确认基础不同,其资产核算方式也有较大差距。新会计制度合理增减了会计科目,并将权责发生制及时引入部分经济活动之中。这就要求财务核算人员必须在掌握会计确认基础的前提下,合理调整事业单位资产核算工作,从而更有利于权责发生制的实施,进一步提升财务工作的准确性。应科学设置会计科目,更好地面对固定资产损耗问题,从而将固定资产损耗或差额计提直接纳入当期损耗之中。

(二)加大资产管理力度

我国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财产使用率低等问题,部分事业单位财产浪费问题严重,如果不进行针对性的治理,势必会影响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力度。传统会计制度管理模式下,事业单位往往忽略资产管理环节,在资产购买、使用等环节规划不足,再加之管理、权责混乱等问题,很容易导致资产核算的错漏、账实不符等问题。新会计制度对资产核算初始计量问题、后续计量问题以及后续处置等问题均进行了合理规定,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必须加大资产管理力度,结合新旧会计制度的异同点,做好资产计算、处置等工作,全面提升事业单位自身的资产利用率以及资产核算能力。与此同时,建立健全购置记录制度,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妥善保管各种票据,保障单位账实一致。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营中,应开展定期和不定期资产盘点等活动,明确资产使用事项,明确权责,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积极性。另外,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的调拨、转移等制度,制定资产处置审批事项、处置标准程序以及报废程度,进一步提升财产处理的计划性与规范性。还应明确规定资产使用年限,健全资产预算管理体制,优化资产管理程序,进而提高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科学性与计划性。

(三)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加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是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会计核算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事业单位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大对会计核算人员计算机知识、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会计核算人员信息化技术操作水平。第二,加大对会计核算人员会计知识、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力度,在具体培训过程中,应注重不同分工的R导寄芘嘌怠@如,进行专门的预算编制培训或内控专业培训。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培训工作,促使相关人员全面了解、掌握会计制度,关注制度修订的难点与不足,熟练掌握新增会计科目的日常核算、计价方式、适用范围,全面提升核算人员的专业技能。第三,对会计核算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基本财务知识以及道德教育培训,全面提升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与专业水平,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性与责任心,更好地保障会计核算人员合法、高效地开展财务工作,提升资产会计核算工作的科学性。

(四)强化监督职能

一直以来,会计核算的重点均在报账、记账核算方面,尚未充分发挥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2014年实施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对事业单位内部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故而,强化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至关重要。新形势下,应全面检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表情况以及会计核算具体情况,加强对会计业务的实时监督。与此同时,加大对财经制度的建设力度,将财政资金集中在统一账户上,积极融合会计核算、会计服务以及会计监督,建立健全检查监督机制,认真履行岗位监督职责,全面提升会计核算水平。

四、结语

本文以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会计核算的新变化以及不足之处为切入点,从调整会计基础、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强化监督等方面入手,详细论述了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资产会计核算的对策,多角度入手,旨在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的资产会计核算水平。

(作者单位为重庆市江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 汪丹梅,谭彦璇,唐宝国.从事后核算到过程控制的医院全成本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14(4).

[2] 董飚,何寿伦,刘青梅,等.新医改背景下的公立医院成本控制[J].中国总会计师,2014(11).

[3] 韦健,王晓飞,蔡晓锋.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2(4).

[4] 冯中越.“新常态下商业经济创新发展”研讨会的书面发言[J].商业时代,2015(8).

篇7

关键词:农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管理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分析

在农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核算结果和相关财务信息会对其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农业项目投资产生直接的影响,和农业企业的造价成本及投资效益联系密切,需要受到企业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农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存在如下问题,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一)成本核算资料不完善

就目前的农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而言,大部分农业企业会计在核算工作中都不能有效提升农产品成本的完善成本核算资料,使得农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呈现出显著的不规范问题。在实际的农业企业生产经营中,农场和承包农户间主要以承包费收取的形式进行管理,农业企业会将自身的农场承包给农户或者职工,由农户或者职工进行“自主经营”,农业企业主要负责承包费用的收取等工作。在上述生产经营模式下,农业企业并未制定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和流程,使得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较为单一,对农业企业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二)成本核算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

在市场经济良好发展背景下,我国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和管理模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传统农业会计制度不符合当前的农业企业发展现状,使得农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和农业企业生产实际存在脱节问题,难以为农业企业管理者开展农业项目投资建设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再加上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其成本核算对象属于有生命的动植物,大大增加了成本核算的难度,导致农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效果不理想。

(三)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

在行业企业生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相关政策要求进行会计信息的披露,确保政府部门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助于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农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会计失真问题,如农业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披露内容不完善等,影响农业企业会计信息的应用效果。在实际的农业企业管理过程中,失真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农业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躲避企业亏损的惩罚,选择不按时或者不完全披露企业的会计成本信息,或者是企业的资产确认工作效果不理想,影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的应对策略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农业企业在会计成本核算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管理人员提高对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视,结合农业行业的生产特征及企业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并做好内部审计及外部审计工作,保障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流程

为了确保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与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现状相符,企业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农业生产经营现状,制定完善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流程,重点进行企业成本造价的管控,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目标。一般来说,农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流程如下:第一,会计确认工作,从本质角度而言,农业生产活动属于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综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会计成本核算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尤其是生物资产确认工作,难度相对较大,很容易使农业企业在项目造价中出现偏差。针对这一问题,农业企业会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会计确认工作,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41号——农业》进行会计确认工作,实现农业生产项目成本的有效确定,为造价管理和投资优化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会计计量工作,在农业项目生产建设过程中,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历史成本法或者市场孰低法进行会计计量工作,实现企业生产资产的合理计量,为企业项目投资的优化和完善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第三,会计记录工作,在农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财务人员不仅要记录普通企业需要记录的会计科目,还需要记录属于农业企业专有的会计科目,如生产性生物资产、农产品、农业生产成本等会计科目,避免会计账户设置出现问题,提升成本核算水平。第四,会计报告和披露工作,在农业企业会计报告与披露工作中,规范的工作行为可以避免会计失真问题的出现,财务人员需要按照相关规范及公司制度开展会计报告的编制与披露工作,保障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及有效性,为企业成本控制和投资优化提供决策参考[2]。

(二)结合企业实际选择科学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

针对农业企业成本规模和经营模式,开展相应的成本核算工作,为企业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提供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财务人员需要提高对企业生产实际的重视,结合企业生产可靠的数据参考。一般来说,农业企业的类型包括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小型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这三类,不同类型的农业企业需要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于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而言,企业财务人员需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开展相关工作,根据企业开展实际业务活动设置会计科目。对于财务管理中涉及到农业活动的内容,按照农业会计成本核算方法进行计算;对于财务管理中非农业活动的内容,按照普通企业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计算,提升农业企业成本核算的有效性及准确性,可以保障企业资金的最大化利用,避免企业出现资金浪费现象。对于中小型农业企业而言,财务人员可以按照《小企业会计制度》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在中小型农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以按照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成本核算方法开展工作,实现成本核算工作与企业发展实际的有效衔接。对于家庭农场而言,经营管理者的财务知识和财务经验相对缺乏,并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负责成本核算工作,可以按照流水账的方式进行财务信息记录,相关部门的会计核算工作提供完善的资料。

(三)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管理

针对农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存在的信息失真问题,农业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管理,确保农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信息的有效披露,实现公开化和透明化的成本核算工作,有助于成本核算工作优势的发挥及工作水平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农业企业需要提高对会计成本核算信息披露的重视,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对财务部门开展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并将会计成本核算信息披露责任落实到具体财务人员中,提升财务人员的信息披露意识,保障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全面性和有效性,确保财务报表中准确体现企业的财务信息,为企业农业项目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与此同时,农业企业还可以与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合作,要求外部审计人员对企业财务人员开展的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审计,避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和财务人员互通,影响内部审计的效果,从整体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管理水平,杜绝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出现,充分利用成本核算信息的优势,为企业开展农业项目提供帮助,有助于企业农业项目造价成本的有效控制,使企业管理者的农业项目投资更为精准,提升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3]。

篇8

一、新形势下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

会计核算工作主要是指针对企业阶段性的经济活动进行的准确、全面的账目分析、计算和处理等工作,具体包括账目记录、账目核算和账目报销等。会计核算工作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进步,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会计核算工作能够为企业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会计核算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关系到企业最关键的财务问题,能够全方位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具体问题。做好会计核算工作有助于管理人员牢牢掌握企业的财务情况和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经营决策,避免出现因为决策失误而导致的财务危机。(2)会计核算工作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风险,奠定企业发展的基础。进行会计核算时会对企业经营发展的相关信息进行统一的归纳整理,有利于决策者寻找近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采取必要的降低风险的策略,实现良好的风险控制。(3)会计核算工作能够为地方监管部门提供企业的有效信息,保障企业合法经营。该作用对于上市公司影响更大,会计核算信息能够使监管单位及时了解企业财务、资金和债务等信息,进而掌握企业准确的资料信息。

二、新形势下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

1.管理机制不完善,难以实现有效监督管理机制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作用显著,一个科学严谨的管理机制能够确保核算工作的可靠性,有利于核算人员行使职权。但目前我国各企业存在对会计核算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缺乏有效管理机制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实施,或者管理机制执行力差、形同虚设,造成核算工作混乱,难以取得有价值的核算结果等现象。在此种管理机制下,会计核算工作往往无法准确反映企业财务实际情况,导致核算工作的监督职能丧失,达不到会计核算的预期效果。

2.核算人员素质低,核算观念存在偏差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决定了核算工作的效率和信息的准确度。高素质的核算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为准确地完成既定核算工作,而素质较低工作人员难以保证核算效率及准确度。目前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核算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水平低下的情况。企业仅仅重视财务工作的效率却忽略了会计人员的培训,导致核算人员无法接触到最新的核算方法和手段,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差,严重影响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进度。而且由于专业能力不足,核算人员对于核算工作的认识往往存在偏差,只是简单地进行财务的收入和支出登记核算,未能将会计核算深层次的内容展现出来以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也缺乏正确的会计核算观念,片面认为加强核算工作无法实现企业效益的增长,从而减少对核算工作的投入,甚至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造成核算工作失去原有功效,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3.核算信息依据少,核算工作不够规范会计核算工作中一般将企业日常经营、物资采购和销售支出的发票作为核算的必要参考依据。但在当前形势下,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由于税务制度问题,这些单据发票的获取可能存在违规现象,导致用于核算的原始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正常进行,对企业造成了财务隐患,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而且新形势下企业会计核算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规范行为,例如会计部门未按照法定配比安排财务管理人员,导致会计人员结构混乱,员工所属任务不够明确,核算工作难以顺利实施等。此外,核算工作的不规范现象还表现在账务方面,建账时很多企业为图方便较为随意,格式更是五花八门,甚至存在账目缺失情况,规范性极差。

三、新形势下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的策略

1.完善核算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核算监管完善的核算管理制度是会计核算工作实施的重要保障。管理制度首先明确了会计部门的岗位设置,应设立会计稽查、总账、明细账管理以及出纳监督等,分工科学合理,避免出现核算上的失误导致财务管理漏洞的产生,造成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企业管理者要加强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管,提升自我核算意识,保证会计核算提供决策信息、控制企业风险和监管企业财务等职能的顺利执行。

2.强化核算人员培训,树立正确的核算观念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会计技术手段不断更新换代,科学化水平明显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能力水平就必须跟随上时展的步伐,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注重强化核算人员培训力度,开展核算人员核算理论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的锻炼,与时代接轨教授新型核算技术,以此来培养新型、高素质的核算人才;另外,也要加强核算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保证核算工作在诚信和谐的氛围下开展。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也可以阶段性地引进高级核算人才,成立核算小组团队,争取培养出一支踏实肯干、积极进取、业务精湛的会计核算队伍。在进行人员培训时,要注重为核算人员树立一个正确的核算观念:核算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核算需要准确的财务信息支撑、严谨的工作态度护航和高效的工作效率保障。

3.建立规范的核算流程,提升会计核算质量规范的核算流程能够大幅度提升核算效率和准确度。因此企业应制定相关规定,建立起一整套核算流程供核算人员学习使用。规范的流程首先要求账目格式、发票单据的规范性科学合理;其次是核算过程中会计人员的工作流程要实现规范化;最后是核算资料的保存管理要规范。同时,核算流程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市场和企业自身实际,进行流程的优化、创新,不断提升会计核算质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财务信息。

四、结束语

篇9

关键词:会计工作;会计基础;会计核算

企业会计工作包含巨大的经济信息,影响着企业整体运行和发展情况。为保障企业能够在严峻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需要企业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力度,分析目前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问题,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制度,以加快企业制度化建设的速度与进程。

1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记账凭证填制不规范

对于企业而言,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活动反映在财会工作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记账凭证填制工作。记账凭证是能够真实反映经济活动类型的单据,也是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数据的有效依据。因此,企业财会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记账凭证的重要性,并以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为参考进行规范化的填制,以保障企业经济活动能够被准确记录。然而,就目前会计基础工作开展现状来看,还存在部分企业财会人员不能按照企业内部规定,对所发生经济活动和业务进行及时的凭证填制的问题。由于部分企业财会工作人员缺少对会计基础工作的正确认识,忽视记账凭证填制工作的重要性,在进行经济活动和项目记录时会出现业务分类错误,填制会计科目不准确的情况,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经济项目的内容与类型,降低会计基础工作质量的同时,为企业决策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不良影响,阻碍企业在严峻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

1.2登记入账不及时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明确指出企业登记入账工作标准,要求企业财会人员在进行登记入账时要依照准确的会计凭证登记账薄,将凭证的编号、金额、日期等资料进行登记入账。除及时填制会计凭证外,还要依照经济项目的性质和类型进行总账和明细账的记录,以更加准确的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所涉及的主要信息。就目前来看,部分企业财会人员在登记入账时,只重视企业经济余额的记录,而忽视借贷方的具体发生额,不能按照经济活动的发生顺序来进行明细账的记录,导致所登记入账的信息混乱,无法发挥登记入账工作的作用。另外,部分财会人员为减少工作流程,在不编制汇总表格的基础上,就进行总账的登记与填写,使所记录的经济信息不具实用性,与所登记的总账内容不一致,从而造成企业账本信息的混乱。

1.3财务报表数据不准确

会计报表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依据,也是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内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明确规定企业财会人员应准确完整地将会计账本数据与资料进行整合,编制成数据真实、内容准确、清楚的会计报表,为具有需求的人员提供可靠的财务数据。但是,部分企业为隐瞒部分经营项目的收支情况与成果,安排内部财会人员伪造不真实的会计凭证,加大会计报表的绘制工作难度的同时,造成企业内部财务数据的混乱,无法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另外,部分企业财会人员为维护自身利益,在工作中不能发挥自身监督职能,不能有效纠正所产生的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问题,甚至参与到违规活动策划中,导致财会报表的使用者无法从报表中获得有价值的会计数据与信息,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企业内部的秩序。

2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成因

2.1忽视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会计作为协调企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重要部门,不但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状况,还关系到企业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需要企业重视对会计工作的管理与规范,使其能够严格按照规定去执行和落实企业的要求。但就实际来看,由于部分企业过于重视经营效益的提升,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生产管理中,而忽视企业内部财会工作的管理,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大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部分会计基础工作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管理层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认识不足,对已经出现的工作不规范的问题不够重视,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错误行为的纠正与管理,长此以往,容易导致会计基础工作流程与企业管理制度相背离,不但会对企业其他部门造成不良的影响,还会影响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2.2内部财会人员职业素养不高

由于企业过于重视经济效益,为更好地完成内部生产和经营目标,盲目地进行人员扩增,导致企业内部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水平和素质良莠不齐,部分不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员也能参与到会计基础工作中,增加会计核算与统计错误的发生概率。虽然部分财会人员具备良好的业务水平与能力,但由于自身创新意识和能力不高,对所产生的全新专业知识的关注度不足,在工作中仍以传统业务处理方式为主,与新时期会计准则的具体要求相差较多,无法保障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另外,还存在部分企业财会人员专业技能较好,但职业素质较低,会出现不依照企业上级要求执行工作的情况,甚至为减轻个人工作压力,而将工作流程简洁化,使会计基础工作缺少一定的工作标准,阻碍企业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建设。

2.3内部审计部门缺少监督与检查

造成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乏力,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较低,部分人员对审计工作内容和性质了解不够深入,在工作中不能按照企业规定进行财务工作的监督与审查,从而导致企业审计制度很难落实与执行。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缺少监管,对会计工作流程是否规范、工作制度是否健全等问题关注较少,所进行的监督管理工作也大多为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在这种监督与管理宽松的环境中,企业财会人员会逐渐降低对自身的工作要求,不重视工作不规范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企业财务管理局面的混乱,影响企业内部健康稳定的发展。

3解决会计基础工作问题的路径

3.1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确保企业会计工作顺利开展与进行的基础,也是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措施。首先需要企业依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在充分听取财会部门工作人员建议的基础上,建立企业内部会计规章制度,明确划分不同工作人员的职责,确保在出现问题时能够落实责任到个人,进一步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环境,提升会计基础工作的运行效率。其次为保障会计信息与数据的准确性,企业要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力度,不断扩大管理范围,保障在出现工作不规范问题时能够及时纠正与解决,减少财会风险的发生概率,为企业更好地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内部环境。最后企业要建立员工激励制度,不断提升对会计基础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并认识到物质条件是决定企业各部门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利用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手段,激发会计基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还可将工作态度良好、工作规范的人员作为先进模范,带动企业全体财会人员以更加饱满和热情的态度投入到工作之中,实现财会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协同提升。

3.2规范会计核算工作,提升财务信息准确性

企业要想走上规范化管理的发展道路,就必须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管理与监督,不断提升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为企业稳定发展提供支撑力。企业规范会计核算工作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原始凭证是会计核算的基础,也是会计工作人员进行数据统计与记录的依据。为保障会计核算工作精准度,需要企业严格审核原始凭证的获取和填制流程,为后续会计核算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企业制度开展记账和结账工作,同时企业管理人员定期检查会计业务工作,使会计信息的处理更加标准与规范。第三,会计人员要定期对会计账目进行核对,确保总账与明细账的内容相符合。第四,会计基础工作人员要及时绘制会计报表,依照企业和国家的制度规定进行规范化编制,并及时进行上报与推送。

3.3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为实现企业内部财会工作规范化管理,需要企业不断完善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建立有效监督与管理体系,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管力度,保障企业能够在更加稳定的环境中实现经济效益的不断增长。一方面,企业要建立监督机制,利用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监管力度,确保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能够在可掌握范围内进行。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人员的培训,帮助会计基础工作人员树立规范化工作的意识,加深对财会工作的认识与理解。在具体培训过程中,企业可采用相关专家进入企业内部开展讲座的形式,不断优化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流程,并向企业内部财会人员介绍最新的市场动向和工作方法,切实提升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另外,有关专家还可以解决会计基础工作人员存在的困惑与问题,确保会计基础工作人员能够配合管理人员完成企业规范化建设,以实现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为更好地适应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需要企业紧跟时展潮流,对企业内部会计基础工作进行规范化建设,利用有效的管理手段来保障会计工作正常运行。同时为企业构建更加健康稳定的内部环境,使其能够在严峻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有利发展机遇,推动企业的健全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艳.关于卫生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与财务管理的探讨[J].智库时代,2019(27).

[2]孙庆玉.煤炭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9(10).

篇10

论文摘要:《基础会计学》既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又是其核心课程,但现行《基础会计学》教材大多内容单一,体系僵化,难以圆满完成它所承担的教学任务。长期的会计教学实践和会计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在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本位,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原则指导下,对《基础会计学》的内容体系进行大胆改革,不断增强其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满足会计教学工作之需要。

《基础会计学》既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又是其核心课程,它不仅要教给学生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明确会计本质,加强对会计岗位认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从而达到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职业能力又品质优良的会计专业人才之目的。然而,现行《基础会计学》教材内容单一,体系僵化,难以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必须结合教学实践和会计工作实际不断予以改革,使之更具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

一、现行《基础会计学》教材存在的缺陷

(一)体系架构缺陷

现在使用的《基础会计学》教材,其体系虽然千差万别,但其核心内容大同小异,一般皆包含总论、会计要素、会计恒等式、复式记账、设置账户、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内容。此章节体系看似内容丰富,也近乎科学合理,但实则内容单一,结构僵化,无法满足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会计工作者的要求。近年来,虽然许多《基础会计学》教材在内容体系的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但结果是收效甚微。如有的教材增加了会计电算化内容,有的细化了制造业成本计算的内容,还有的在财产清查中增加了企业内控制度内容等不一而举。但这不过是因编者的“创新冲动”之需而做的一点内容上的充实而已,并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另有个别《基础会计学》教材以改革其内容体系为名,把原本比较成熟的内容体系搞得支离破碎。如有的教材人为地删除了会计前提、会计核算质量要求等重要内容;有的教材把制造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从复式记账后面调到会计账簿后面讲述;更有甚者把会计核算组织程序调到财务会计报告前面讲述。上述做法割裂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既不符合会计核算工作程序,也背离了学生认知规律,授课教师无奈,只得打乱教材内容体系来讲授,弄得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二)教材内容缺陷

《基础会计学》既然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又是其核心课程,它所肩负的任务就不只是让学生学会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还要让学生掌握会计结算、纳税申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还应当把相关会计法规、会计职业道德等基本要求教给学生,并使之融会贯通,要他们从心灵深处领会会计是一项政策性极强的工作。会计工作者必须坚决地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法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等,并对其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必须让学生实现角色的完全转换,从学习《基础会计学》开始,就把自己当做一名合格的会计工作者来要求,热爱本职工作,遵守国家法纪,忠诚岗位职责,杜绝职务欺诈和职务犯罪。然而,当下使用的《基础会计学》教材大多对上述内容阐述不够完整,要么只言片语,要么只字不提,似乎《基础会计学》的任务就只是会计核算方法的教学,诸如转账结算、纳税申报、会计法规及会计职业道德的养成等方面的知识无需掌握,似乎具有崇高职业道德的会计工作者是自然而成,不需学校教育即可达成。须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更应懂得“教不严,师之惰”,今天不在课堂上进行职业道德、会计法规的教育、引导,只能待明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摸索,这恐怕要付出几倍的努力,即使如此,个别同学的未来走向何处也无法预知。

(三)实践教学缺陷

企业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要求首要的是实践能力、创造能力。那么,作为学校就应当以学生为本位,以培养其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来设计教学过程。然而,目前大多数的院校其教学手段仍然停留在“教师+粉笔+黑板”的“原始”状态,放在教学首位的依然是理论的灌输。有些院校虽进行了大胆改革,积极投入,但也不过是建几个多媒体教室,增加会计模拟实训室而已。更何况个别院校不是从改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工作出发点,而是为各种名目繁多的达标检查所驱动。据不完全调查,有相当多的会计院校毕业生从未走进过会计模拟实训室,更有甚者,有些同学在毕业离校前从未进行过会计实务的操作过程,更谈不上到开户银行进行转账结算,去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了。如此这般,何谈实践性教学?何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会计专业人才?

显然,要实现《基础会计学》的教学目标,培养并造就出大批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操守的会计专门人才,就必须对《基础会计学》的内容体系进行重构,变单一的理论教学、会计核算方法教学为全方位的会计基础能力培养教学,真正为同学们学好各门会计专业课程,塑造大批德才兼备的会计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基础会计学》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让学生知道会计专业的相关法规、制度、准则,将其塑造成为遵纪守法的典范;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忠诚于会计主体、忠诚于岗位职责的经济卫士,做到“常在河边站,永远不湿鞋”;让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会计基本理论(特别是复式记账原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等内容,具备娴熟的会计核算和监督能力;熟识转账结算、纳税申报等基础知识,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基础会计学》内容体系改革的措施

长期的会计教学实践和会计工作经验告诉我们,要圆满完成《基础会计学》的教学任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专门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对《基础会计学》的内容体系进行模块化改造,并大力培养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从而形成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本位,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会计专门人才培养之格局。

(一)构建《基础会计学》模块体系

模块一:职业认知与职业道德培养模块。现行《基础会计学》教材虽然对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有所介绍,但在教材体系中所占比重太低,且内容单一、生硬,缺乏应有的正反两个方面的案例,对学生起不到多大的教育作用。对此,该模块要进行极大地丰富,适当增加会计岗位特性;会计岗位法规要求;会计岗位职业道德;会计岗位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认知教育,使之真正领悟会计是一种怎样的职业?如何从事该职业?怎样把自己造就成为该职业中的佼佼者?就是要让同学们全面理解和认识会计岗位职责的特殊性;熟悉对工作技能的一般要求;懂得会计岗位的社会价值、地位、待遇之间的相互关系等。让每一位同学从接触《基础会计学》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合格的会计从业者,将该职业的社会价值与责任融于学习过程的始终。让学生懂得要想在未来的岗位上更好地体现出自身价值,就必须从现在起丰富知识、提高技能、强化实践、勇于承担;就必须潜心学习研究财经法规,做遵纪守法、敬业爱岗的典范;就必须强化道德修养,捍卫会计职业的尊严。古人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才的方向、灵魂,是才发展之内部动因,是做人立事之根本。

欲达上述效果,应加强该模块的案例教学,用大量的典型案例教育、引导学生,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鼓励学生到社会实践中进行调查研究,在实践中体会会计的职业特性、社会价值及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源头上开始预防和杜绝职业欺诈和职务犯罪,从而实现会计职务控制关键点的进一步前移(自学校专业教育开始)之目的,为培养政治过硬,业务精良,品质高尚,知行合一的优秀会计专业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模块二:会计基础理论模块。该模块内容在现行《基础会计学》教材中叙述较全面,编排较合理。但有个别教材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会计核算的质量要求原则等内容删掉了,有的将该部分内容编入了《企业财务会计》教材中。笔者认为,这些内容还是应当保留在《基础会计学》教材中较为恰当,因为它不仅是会计工作的前提和质量要求,更是初学者进入会计知识王国,把握并发展会计理论的基本前提和一般遵循。

这一模块应主要包括会计概念及特点、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会计目标、会计前提与会计质量要求原则、会计确认与计量原则、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原理等内容。其中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是会计对象要素及其内在关系和复式记账原理两部分内容。而要同学们系统地把握《基础会计学》的理论体系,就必须首先突破这些难点问题。

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应从生产、生活的实例谈起,从会计对象谈起,弄清楚何为资金?资金从哪里来(资金的筹集)?资金到哪里去(资金运用)?进而逐步解决会计要素及其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最终解决复式记账原理这一难点问题。具体论述时,应当厘清三条线:基本线:会计前提会计核算质量要求原则会计确认与计量原则,借以解决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与会计核算质量评价的一般标准问题;企业会计对象线:会计对象(资金运动过程及结果)会计对象基本分类(会计要素)会计对象的具体分类(会计科目)会计账户设置,借以解决会计核算的载体问题;会计要素间相互关系线:资产与权益的相互关系资产=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基本等式、静态平衡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动态平衡公式)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会计分录(记账公式),借以解决会计核算的方法问题。

模块三: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模块(主体模块)。通过模块一,让同学们建立起职业责任意识,提高其法律法规的执行力、鉴别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通过模块二,让同学们熟练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特别是要真正理解会计恒等式原理,因为它是复式记账、设置账户、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基础;而模块三,则是为系统地解决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问题,是《基础会计学》的核心内容,它可以让会计循环概念深入到每一个同学的脑海之中,为贯彻《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圆满完成会计目标奠定扎实的基础。

该模块的路径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结合制造业主要经济业务进行讲述,并简要介绍转账结算的内容,否则,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将无法顺利进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成本计算(穿插在经济业务中从简讲述)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程序。在会计循环过程中,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为其起点,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写则是其终点,也是财务会计工作的目标所在。这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让同学们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之。

在教学过程中,该模块应分两步走:第一步,从会计目标出发,运用启发式教学逐步展开:作为企业投资人、债权人及其管理当局最关注企业的哪些信息?会计部门如何向他们提供这些信息?导入财务会计报告(特别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基本内容;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资料从哪里取得?导入会计账簿;会计账簿的资料从哪里来?导入会计凭证。显然,这一步骤的教学过程与会计核算的一般流程是逆向进行的,目的在于引导同学们从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出发,运用探究性等现代教学方法,摸清实现会计目标的基本路径,提高同学们研究《基础会计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简要介绍会计核算的一般流程,让同学们对会计循环问题有一个概括的了解。第二步,从会计核算的起点——凭证的取得与审核开始,运用实践性教学手段,将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内容逐一展开。该步骤的教学活动应始终贯彻能力本位原则,密切联系企业会计工作实际,边讲边练,其教学过程就是会计工作流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会计岗位的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地缩短教学与实践的距离。

在该模块的学习过程中,让同学们重点掌握的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审核与传递;记账凭证的结构、内容、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的分类、登记与核对;记账错误的查找与更正;财产清查的组织、方法与结果的处理;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分类与编制,特别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会计核算程序。

模块四:实践教学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如下实践环节:转账结算流程;会计核算工作流程;纳税申报流程等,上述实践教学活动的流程一定要和会计岗位工作的实际流程相一致,不可孤立地单独进行。实践教学是《基础会计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整个会计教学工作的成败,关系到让学生成人成才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更关系到未来经济社会能否健康运行。它检验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更维系着学生的就业质量及未来发展。因而,《基础会计学》必须强化实践教学模块的内容,千方百计地改善实践教学手段,从而真正实现会计教学目标。

(二)强化《基础会计学》的实践教学,全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我们习惯上一提会计实践教学,马上想到的便是会计模拟实训室的建设,一提师资的“双师型”队伍建设,马上想到的便是会计资格证或者会计职业技术资格证的考取,至于其他相关实践活动则考虑的较少。会计教学实践已充分证明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在学习《基础会计学》课程以前,带领学生到经济法庭旁听经济案件的审判过程,特别是相关会计职务欺诈与会计职业犯罪的经济案件的审判过程,让学生直接感知会计职业的严肃性;带领学生深入厂矿企业调查会计人员在企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激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为今后学好用好《基础会计学》提供可靠的源动力。

2.改善会计模拟实训室的建设,健全实训室内工作岗位:出纳、记账、主管岗位;银行结算岗位;税务申报岗位等。让同学们按实际工作流程体验会计实际工作,如采购、报销、结算、纳税申报、记账、对账、结账、报表等工作,培养其岗位认知能力。

3.创造条件建设校内会计师事务所或会计有限公司,借以密切学校与企业单位的联系。同时,在事务所里实施导师制,让同学们在会计师的指导下,对企业会计实务进行会计核算。

4.鼓励会计教师建立会计工作室,有偿聘用会计专业的学生成为会计室的会计工作人员,使之在会计工作中体会其社会价值与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培养其会计工作热情,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

5.建立校外会计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企业会计专门人才担任会计实践指导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安排会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进一步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通过校内校外两个渠道全面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综上所述,《基础会计学》的内容体系尚需不断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更需进一步加强。这些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相信,只要付出长期的艰辛劳作,一部真正具有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的《基础会计学》教材定能呈现于广大师生面前。

参考文献:

1.葛军.会计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程淮中.基础会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罗其安.基础会计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4.王莉华,李士涛.基础会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