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主体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基本情况
(一)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优化审批流程。设置企业开办综合服务窗口,实施“一窗受理”,将“营业执照申请、公章刻制、税票申领”三个环节合并,并压缩企业设立登记至0.5个工作日(4个工作小时),已办结压缩开办时间企业5035户,免费发放公章3467套。
(二)实行全程电子化登记,建设互联网“一站式”服务大厅。实现网上登记全覆盖,实行“一网通办”,与税务、公安部门信息共享、数据联通实现了“零见面”、“无纸化”、“零费用”。截止2019年10月23日,我县实有市场主体59689户,比2014年开始商事制度改革,上涨255.7%,其中全程电子化登记企业占比88.9%。
(三)推进企业开办“六个一”体系建设,健全长效机制。按照省、市局关于加快推进“六个一”体系建设的工作部署,我局进一步“减环节、压材料、降成本、提效率”,强化基础保障。
(四)全面建设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清单,扩大“互联网+政务服务”范围。目前,我局政务服务事项总计198项全面上线安徽政务服务网运行,彻底打通了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五)取消名称预核准,实行名称自主申报。3月1日起,取消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开放市场主体名称库、明确名称字号禁限用规则、放宽名称使用条件。同时取消营业执照遗失报纸公告,改为在全国企业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公示,扩大公示覆盖范围,减少企业公示成本。
(六)推进企业登记身份管理实名验证工作。自2019年5月1日起,通过手机APP认证系统,对新设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等实施自然人身份实名验证工作,解决了身份证被冒用、“被股东”等问题。
(七)构建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及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机制。在安徽政务服务网开通专栏的同时,设置线下专窗,配备专职人员,推进“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实现高频事项线上“一地认证、全网通办”、线下“收受分离、异地可办”。
二、存在问题
通过此次调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对标、找差、补短、增效,确实梳理出企业开办中存在的堵点痛点难点。
(一)部门间的配合不足。由市监部门牵头改革,难以协调其他单位,自市局要求实行企业开办“一日办结”以来,我县全程电子化“一日办结”企业办结情况在全市排名时高时低。其中,市监部门严格按照企业设立登记0.5个工作日(4个工作小时)办理,办结率为100%。
(二)综合窗口体制未捋顺。自2018年11月28日实行营业执照、公章、税票综合发放以来,截至目前仍然由市监窗口代为发放,数据资源局未按照文件要求设置综合窗口、未安排人员发放营业执照、公章、税票。
(三)落后的软件系统跟不上快速的改革进程。全程电子化外网申报系统不稳定,时常出现网站卡顿崩溃等问题,企业申报步骤略显复杂,电子签名不容易操作。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需要强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健全组织领导和部门协同机制,主动担当作为,狠抓工作落实,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改革工作。
篇2
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活动部署。
全县动员会后,我局立即召开了全局领导干部会议,进行全面动员部署,专题研究了这次活动的工作。一是成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了以局长张四水为组长,副局长师二喜、赵运良为副组长的“优化发展环境、激活市场主体”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同时组建了办公室,具体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分工明确,通力协作,为“优化发展环境、激活市场主体”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制定方案,规范运作。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了《容城县物价局关于在全局领导干部中开展“优化发展环境、激活市场主体”活动的实施方案》,对此项活动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等作出了要求,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按照上级要求,扎实开展活动。
一是了解企业需求,组织大讨论。为做到行政执法规范和谐,行政许可文明高效,服务企业积极热情,我局领导干部组织机关工作人员认真学习了《关于在全县领导干部中开展“优化发展环境、激活市场主体活动的实施方案”》,充分认识到此次活动得的重要意义,增强发展经济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针对服务理念、大局意识、工作作风、工作纪律等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根据物价工作职能深入企业进行了实际调研,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企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能为企业做什么”大讨论,通过大讨论敞开了思想,理清了思路,找到了改善部门服务意识、职能意识的突破口,明确了我局今后服务企业发展的工作方向。
二是针对实际情况,开展蹲点调研。在入企调研这个核心阶段,我局副科级以上干部从6月16日开始按要求深入结对企业,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蹲点调研,与企业领导、员工零距离沟通,了解了企业现状、存在问题,摸清了企业的所求、所盼。在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的前提下,针对企业提出的诸如劳动用工、安全生产、发展资金、市场需求等方面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对推动企业发展、创优发展环境进行认真思考、归纳提炼,提出了服务企业的对策建议,撰写了蹲点手记和调研报告,对解决问题情况进行了分析、归纳,登记造册,建立了解决时限、责任单位明确的《工作台帐》,增强了解决问题的针对性。
三是强化部门合作,携手开展服务。针对企业存在问题,我局领导干部不断转变思路和观念,与有关部门,积极沟通,相互配合,积极向企业提供养殖销售信息、服装市场信息、劳动用工信息,协调各商业银行尽快落实贷款项目,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四是研究创新举措,进行公开公示。根据调研建议及问题,结合部门实际,研究制定了转变职能、强化服务、规范执法、创优环境、激活市场主体等方面的五大项八小项创新工作措施,建立了企业联系制度、回访制度、服务承诺制、服务工作机制、物价工作制度、强化职能工作等六项长效机制,做出了“优化发展环境、激活市场主体”公开承诺,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和政务公开栏向社会进行了公布,主动接受企业和社会监督。
五是进行问卷测评,确保活动实效。为确保“优化发展环境、激活市场主体”活动扎实有效,不走过场,切实为企业解决问题,提供优良服务,8月下旬,向三个结对企业发放了测评问卷,征求企业对本次活动领导干部在转变作风、解决问题、服务企业等方面的意见,了解此次活动效果。
三、发挥自身职能,取保活动实效
(一)强化职能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此次活动中,我局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以物价工作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找准了本职工作与企业发展的结合点,以服务促进价格管理职能转变。通过进一步畅通与企业的沟通渠道,坚持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为企业和群众排忧解难,增强了发展经济的紧迫感、压力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锤炼了干部作风,在服务企业、服务发展中,提高了领导水平,培养了干部务实、干事的作风,为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科学宽松的政策环境、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做出了努力,整体素质和行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提高执政水平和服务质量。一是优化政务环境,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健全了行政执法人员的考核制度,严格行政执法程序,坚持“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的“二 十四字办案方针”,遵守案件集体审议制度,推进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的落实,切实规范执法行为。二是优化软环境,增强了部门和干部职工服务企业意识。结合部门实际,加强了单位内部环境建设,严格《物价工作纪律》,完善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使每一个工作人员增强责任心,严格依法行政。按照“程序上最简手续、时间上最快速度、服务上最优质量”的总体工作要求,完善并实施《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要求办事人员文明办公、礼貌服务、有问必答、按时办结,为企业提供零障碍和优质高效的价格服务。通过优化法制、政策、信用、人文等方面环境,做到了一切围绕企业发展转,为企业发展打造优质服务平台。
篇3
一、存在的问题
1、解放思想有待提高。
面对中央提出“百年世界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公共资源交易这一尚处于较新的领域和社会现象,在思想认识、精神内涵的领会上,还存在守旧封闭、迟缓等待、思路偏窄,套旧框框,穿新鞋走老路等问题,主动跟上,开拓创新、服务主体的意识有待转变和提升。
2、担当实干有待加强。
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和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态势,担当干事的付出还不足,攻坚克难的本领还不强,敢于碰硬的意志还不够,应对打压的办法还不多等。
我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改革大约在2011年左右开始,当时在全国的该领域的改革中,无论从体系构架、思想理念、发展态势等,还处于较为领先的地位和很有发展前景的形势;但时至今日,我区该领域的改革,由于种种原因,在全国而言已经处于较为落后的位置,这其中的缘由和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
二、对策措施
1、以本次学习讨论为契机,在改革大环境中,进一步解决思想上的束缚和弊端,深刻吸取这些年来在我区公共资源交易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实践探索中进一步弄清“我是谁、我来自何处、将去往哪里”这一问题,进一步明晰个人以及单位的工作性质、职能与内容,通过“六破六立”,真正领会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讲话的精神内核,紧密团结在我中心党委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谋发展,放开手脚干事业,心无旁骛向前进。
2、比学先进,查找差距。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路,广泛学习身边的优秀人物和事迹,取长补短,大步跟上,更好的为事业、为单位贡献力量。做好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工作,本人要在认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和政策研究,为做好工作提供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建议单位充分学习国内先进省份相关机构的制度安排和具体做法,加强与高校的对接交流,尤其是国内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有一定研究的学者及高校的沟通交流,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扩大公共资源交易事业的影响力,为我区公共资源交易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3、狠抓工作提升。加强对本领域以及相关行业发展的学习和了解,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工作本领,具体在自身的工作即为政府集中采购业务尤其是监督检查质疑答复工作,提升工作水平和质量,力求“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建议单位立足于把握当前“自治区本级公共资源交易综合服务平台”的地位和性质,顺应公众呼声,尽快落实统一场地及相关场内交易管理和服务,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全流程电子化,抓好业务流程再造,抓好主业务“交易服务水准”,改变公共资源相关行业分散交易、管办不分导致的假公济私、权力寻租、“后花园”、“自留地”等固有顽疾,着力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性和公平性。建议单位及主管部门继续加强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对接,协商进场交易服务具体事项及行业监管不到位的薄弱环节,研究场内交易、服务及管理的环节要点,注重事中、事后的交易跟踪服务,设置提供公共资源交易公共服务对接端口,按照不同项目性质,提供通用性和专用和管理事项,体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价值,为业务流程再造及推进分类统一的制度规则及服务办法创造条件。
4、加强调查研究。充分利用对区本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的职能,组织申请研究课题,向到平台开展交易工作的市场主体、社会公众以及相关交易当事人进行调研,向国内先进的省份进行调研,向有关行业调研,让市场主体说话,让群众说话,让事实说话,有针对性的找到“应进不进”,脱离监管,腐败暗藏的典型案例,形成调研报告供有权部门处理。利用承担交易信用评价的有限职能,将原来单一的仅由个别行政主管部门的单一评价组织实施,向行业组织、社会主体、同行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多维度信用评价体系转变。
篇4
—— 巴东县中医药产业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批转的《县政协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县政协常委会组织调研专班,于2018年9月中旬对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和协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巴东县中医药产业现状
(一)资源和种植情况
我县地处神龙架、武陵山、大巴山交汇地,属于“华中药库”、世界硒都主要地区,全县12个乡镇分别适宜不同品种的药材生长,是全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境内野生、半野生、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品种达1200多种,其中植物类1170多种,动物类30多种,国家保护收购和市场需求旺盛的品种达352种。
我县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丰富,总面积形成了较大规模,少数品种不仅形成了较大的单品规模,且品质优势独特,在全国中药材市场形成了较大影响力。据统计显示,全县常年种植中药材50多个品种,截止2017年总面积23.8万亩,产量5万吨,产值4亿元。
据调查,我县中药材种植区域广泛,每个乡镇均有种植。道地药材种植成为全国主产区,水布垭镇清江以南的蛇口山等高山村种植的巴东独活,野三关镇的耳乡湾等村种植的皱皮木瓜,绿葱坡祁家坪等村种植的巴东玄参,都形成了区域性规模。皱皮木瓜发展较快,特别是受退耕还林、产业扶贫的推动,全县实际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可采摘面积近1万亩。巴东独活因其独特的品质优势,市场一直看好,种植面积得到一定巩固和扩大,现已超过2万亩。巴东玄参面积虽然萎缩,但实际面积仍接近2万亩。三木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这几年市场疲软,但面积仍保持在9万亩左右。贝母,近几年种子炒作诱导种植面积较快扩张,实际已经超过2万亩左右,在清太坪等乡镇已经出现贝母专业村。药食两用的葛根在深加工的带动下得到很大发展,其他如大黄、云木香、天麻等品种也有一定规模。
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取得了突破。今大药业、时珍堂药业、福硒康农业等部分企业、少数药材专业合作社在主产区办了规模不等的示范基地和试验基地,一定程度带动了药农的规范化种植。玄参GAP种植试验示范于2011年底通过国家认证。巴东独活、巴东玄参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商标。
中药材种植正在成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产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企业和经营情况
我县中医药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药材购销到产品加工,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全县现有中药材企业8家,规模以上企业4家,其中有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州级龙头企业。同时,中药材新型农民合作组织较快发展,目前全县共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140余家,其中县级示范社9家。药材专业种植大户达到260多户。
中药材市场营销取得了较好成绩。我县特色优势产品特别是道地药材,不仅在全国几大知名中药材市场有很好的知名度,而且有少数产品已经获得国内大型制药企业青睐。巴东玄参、独活、皱皮木瓜等主要产品在亳州、安国、禹州等药材市场都有很好的声誉和稳定的销售客户,今大药业和南京金陵药业合作,在我县每年采购价值800多万元玄参,时珍堂药业借助对口支援在北京市场销售中药饮片3000多万元,福硒康农业借助本地皱皮木瓜在产量和品质上的优势,基本上掌握了市场主导权。
品牌打造和精深加工取得突破。巴东今大药业公司经营的巴东玄参已获得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时珍堂巴东药业公司2015年被认证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具备年加工中药饮片400多个品种、产量1500吨。药业企业从药材购销开始探索精深加工,今大药业已经研发出元参含片。福硒康公司在自己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专家的指导下开发皱皮木瓜功能食品,目前木瓜果脯已经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投入生产。晟美康药业中药材提取物加工项目已经完成企业重组,厂房和设备改造基本结束,多功能植物提取车间年可生产中药材中间提取物150吨,年产值过亿,年内有望投产。
二、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一)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规划指导不足。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中医药产业的认识不统一,没有充分认识巴东中药材的资源优势和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巨大前景,信心不足,力度不够。导致我县中医药产业发展上,战略目标不明确,计划不具体,指导乏力,政策支持持续性不强,基本处于自发式发展状态。
专业队伍力量弱。我县虽然在农业局设有中药材产业办,但只有1人专职,专班力量与产业发展工作量明显不协同。面对农业局职能限制,相对于同设在农业局的茶叶办、柑橘办、蔬菜办,中药材办处于弱势。恩施州在发展四大产业集群时,在州食药监局设生物医药办,只对口县食药监局,县食药监局没有明确相关职能,导致我县和州委州政府在发展中医药产业上不能有效对接。目前,我县中医药产业在发展规划、技术服务、市场信息预测、品质检测监控、品牌打造等方面指导和服务缺位。
项目扶持力度不足。这几年我县对中医药产业发展项目谋划和争取过少,县级财政很少投入,项目储备不充分。目前仅省农业厅每年支持20至40万元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300万元产地初加工专项资金支持。相对于其他产业,财政投入明显较少。导致我县中医药产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乏力。
(二)种植基地规模小标准化低
由于中药材种植技术推广体系和质量监控机构缺失,中药材种植总体上散、小、杂、自由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集约化生产比例不高。我县中药材产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化程度低。中药材企业与种植基地关联程度不高,多是松散的购销关系。主产乡镇虽然有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但组织化程度还很低。产业缺乏龙头引领,中药材种植多数处于自由化状态。
栽培技术标准化程度低。中药材基本上以千家万户的传统种植为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普及率不高,标准化技术应用率低,加之农药化肥的过度施用,导致进入市场的中药材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目前生产基地达标的仅绿葱坡镇玄参基地获得GAP示范种植认证。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我县中药材特别是道地药材的种植品质。
良种选育滞后。目前,药材种子种苗以农户自繁自育为主,没有专门的良种繁育基地,良种培育、选育和推广比较落后。多数药材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品种,特别是我县有着比较优势的道地药材,由于种子种苗退化品质受到严重影响。
没有形成规模效益。种植品种多,初步统计达50多个品种,除巴东玄参、巴东独活、皱皮木瓜等有一定规模外,其余单品种植没有规模,少数品种达不到基本收购量。而且优势品种滑坡严重,获得地理保护商标和GAP种植认证的巴东玄参由三年前3万多亩下滑到不足2万亩。多数品种种植零星分散,产量小,产品缺乏市场主导权。
(三)品牌缺位,交易平台缺失
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品牌意识不强,没有品牌战略目标、计划、措施。中医药产品目前就取得玄参、独活两个地理保护商标,一个湖北名牌产品称号,一个皱皮木瓜商标,商标注册少,著名、驰名商标为零。经营中没有品牌意识,已有的品牌没有发挥作用,就连获得地理保护商标的巴东玄参也贴其他产地品种销售。这个现象反映我县中药材经营的不是产品,基本停留在原材料购销层次。
专业中药材市场缺少。由于交易信息平台缺少,企业、药农和基地供需信息失真,处于产业链底端的种植农户和市场缺乏对接,中药材发展导向无法深入。农民销售以小商小贩收购为主,中间环节多,利润空间压缩,种植农户缺乏市场预测和抵御风险能力,药农利益难以保证。
主产地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中药材主产区现有少数专业合作社建了仓库,但标准不高,总体容量不足,仓储能力有限。仓储规模和经销企业调控能力弱,导致中药材结构性过剩和季节性卖难问题存在,流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中药材宣传推介缺位。没有实体经营场所、专门网站和新闻媒体宣传推介巴东中药材产品,在众多各种规模的中医药展销等活动中缺席,中医药文化没有挖掘弘扬,中医药电子商务没有发展起来。
(四)市场主体发展不足
龙头企业少而小,市场主体发育不足。统计显示中药材企业虽然是8家,调查情况看,只有4家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药企业,1家因为多方原因一直没有生产,常年正常生产经营的3家企业规模不大,销售额达亿元的仅1家,而且主要以外购为主,过千万的企业2家。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大多数有名无实,或者“僵尸”或者没有开展中药材生产经营。正常生产经营的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仅20多家。其他中药材新型农民组织没有发育成熟。
中药材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产品。现有的中药材企业经营品种杂、小、粗,除福硒康农业皱皮木瓜单品药材形成了规模购销,其余在单品药材上都没有规模,没有在市场上占主导地位的主打产品,严重影响了企业对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精深加工企业缺失,产品加工层次低,转化增值能力弱。目前中医药企业基本以代加工、仿加工、初加工、作坊式生产为主,产业层次低、工艺水平差、产品附加值低。目前有一定规模的中药材企业时珍堂药业、今大药业、福硒康农业等,仅开展少量饮片加工,产量不大,对本县中药材消化量有限。产地少数专业合作社也能就地清洗切片,但是加工场所不达标,工艺落后,效率低下,不能直接进入终端市场,而且产品质量难控制,给市场销售埋下隐患。
三、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建议
国家将生物医药产业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我国中医药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规模增长机遇和政策支持机遇。要抓住机遇,发挥我们的优势,把中医药产业发展成强县富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一)强化中医药产业在我县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按照恩施州四大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部署,进一步确立中医药产业在巴东县主导产业中的地位,提升信心,明确目标,追加措施,持之以恒抓落实。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将中医药产业发展真正当做主导产业纳入议事日程,明确有人分管有人专抓,有发展目标,有具体措施,有经费保障有项目投入,有工作考核有成效奖惩。
制定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充分研究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和上级鼓励、扶持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借助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中医药振兴、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大好环境和机遇,把我县的中药材资源优势转换成产业优势,力争三至五年时间,形成强县富民的中医药产业集群。为此,建议县政府科学制定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加快巴东县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决定》。
建立持续有效的投入机制。加大项目投入,整合各部门产业发展、设施农业、基础设施等项目资金,要把中医药产业纳入我县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同等地位进行立项支持。充实中医药项目库,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力度。加大金融支持,融合扶贫相关金融政策,把中医药产业纳入产业扶贫主导产业进行金融扶持。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保障中医药产业发展中科研、技术服务、品牌创建、质量检测、营销宣传等各项工作和活动经费,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奖励基金。
建立绩效考评和奖励机制。把中医药产业发展纳入县委政府年度综合考评内容,对发展成效大的乡镇给予奖励。对发展好的专业村、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中医药产业发展中有贡献的科技人员等进行奖励。
开展中医药文化挖掘和弘扬,营造中医药产业发展氛围。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在挖掘弘扬中医药文化中的主导作用,支持成立中医药文化研究协会、中医药产业协会、中医药学会等社会组织,并指导和支持社会组织开展活动。
(二)完善中医药产业发展工作机制
完善县级工作机制。调整明确县中医药产业领导小组,加强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的领导。由县相关领导挂帅,整合农业、林业、食药监、财政、发改、扶贫、卫生和医疗机构、宣传部门等部门力量,形成抓中医药产业的合力。
建强中医药产业办公室。提升我县中药材产业办的格局,增加力量,赋予与其对称的更多职能。建议改原中药材产业办,设中医药产业办,挂靠县政府办公室办公。选配精通或熟悉中医药业务方面的同志2至3名充实中医药产业办力量。明确中医药产业办在产业发展上的规划、指导、协调、工作督导考核,以及项目申报和实施、品牌创建、资源保护、信息等职能。
乡镇落实分管领导和工作专班,专抓中医药产业工作。
(三)培育市场主体推进中医药产业化发展
鼓励多元化市场主体发展。重点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整合力量培育龙头企业。通过扶持本地企业发展壮大和招商引资等策略,力争三到五年时间,培育出一到三家集“产学研”一体化,真正带动力强、辐射面广、有科技创新能力和终端产品的中药材骨干企业。
扶持适应市场需求、有生命力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微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种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帮助、政府服务等措施,在药材主产区扶持各类中医药产业市场主体、药材专业村村委会建设小型中药材仓库、冷冻和初加工等标准化设施。支持多种市场主体开展中药材基地种植、药材购销、初级加工。发挥他们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产业链上的中间作用。
强化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在巴东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巴东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结合各主产区的卫星仓储和初加工基地,把专业市场建设成集交易、展示、仓储物流、质量检控、电子商务、行业交流、信息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的中药材综合贸易基地。
扶持中药材营销电子商务,扶持中药材流通企业、经销大户及农民经纪人,多渠道拓展中药材及其精深加工产品的营销渠道。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抓住中医药健康养生正快速发展机遇,融合我县生态旅游,推进“中医药+旅游”发展模式,在观光、避暑、休闲度假等目的地,鼓励多元投融资主体建设中医药养生、疗养基地、中药材植物科普体验园等,发展中医药养生产业, 探索中医药文化休闲旅游。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发展质量
整合品牌资源,创建名优道地药材公用品牌。通过联合、兼并、收购、转让、有偿使用等经营手段,整合全县现有中药材优势资源,对取得地理保护商标的“巴东独活”、“巴东玄参”,统一使用地理保护商标,其他产量和品质优势的道地产品,可由县中药材协会等组织加大商标注册力度,统一有偿使用。做到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扩大市场影响力,逐步形成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带动全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和提升。
强化生产经营的品牌意识。指导企业、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创自己品牌,争创国家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提高巴东中药材产品的知名度。重点打响“巴东独活”、“巴东玄参”,巴东木瓜等道地中药材品牌。尽快淘汰我县中药材统装统货销售、贴牌销售等情况。
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创建名优产品。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和基地,尽快建立全县中药材标准体系,在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上下功夫。在推广巴东玄参GAP种植经验基础上,开展巴东独活GAP种植示范和认证工作,力争三年时间使巴东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普及率达90%以上,并带动其他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建立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大力推广普及有机无公害种植技术。建立健全中药材基地种植监控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企业产品质量检测与控制系统,严把产品质量关。
加大中医药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通过各类媒体,以新闻、专题、广告等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宣传巴东中药材,提升知名度。开辟专门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在主流新闻网站开辟专题专栏,宣传推介巴东中医药产品。积极组织参加各类展销活动、经贸洽谈会等营销活动和专业论坛、学术交流等社会活动。积极宣传弘扬巴东中医药文化,巴东不仅是神农氏发现茶的地方,更是神农氏采药的地方,要用中医药文化助推中医药产业发展。
(五)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中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实行人才本地培养和人才引进“两条腿走路”,做到在中医药产业发展中,政府有明白人指导,农民有行家服务,企业有科研人才攻关,实现从基地种植、企业生产到市场营销各个环节都有专业人才队伍。针对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各层次的不同需要,利用雨露计划、扶贫和移民培训等培训项目支持,开展有针对性的深度培训,更新提高从事中医药产业工作的各类人员的知识,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培养企业科研人才。支持鼓励企业引进各类专业人才,支持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到我县种植基地、企业开展技术交流、科研和试验示范等科技活动。
建立健全技术服务推广体系。构建队伍精干、分工明确、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基层中医药产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激活乡镇涉农服务部门活力,充分调动乡镇涉农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培养提高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水平,发挥农民身边“土专家”作用。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有效集成各方面中医药人才要素,逐步形成以各级农业技术员为保障,以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为基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为依托,上下贯通、左右联合的中医药技术服务推广网络。
建立良种繁育推广基地。采取项目投入引导、企业主办政府奖励、市场运作政府监控等形式,开展以道地药材品种为主的中药材种子种苗选育、引进培育、繁殖推广等工作。
建立标准化种植科技示范基地。采取专业合作社、药业企业等市场主体投资主办,政府奖励的形式,在各中药材主产地开展标准化种植示范工作,开展GAP示范种植认证工作。利用资源优势、创造政策环境,引进国内制药企业来巴东发展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多种形式引领示范,逐步提高我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水平。
支持企业开展科技攻关。支持和鼓励企业在中医药产品开发上开展攻关,力争三至五年时间取得专利20个以上,在中成药等精深产品生产上实现零的突破。
政策参考:
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物产业加速发展的若干政策》
《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央和省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战略部署为依据,以事关我省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按照联系实际出题目、领导领题作示范、深入基层搞调研、求真务实出成果的要求,进行专题调研,使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真正成为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过程。
二、基本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务求改革创新;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深入分析研究,形成调研成果,切实解决问题。
三、目标要求
通过对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推进事业产业发展、促进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调研,进一步摸清情况,理清思路,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推动总台广播电视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四、参加人员和调研内容
以总台党委成员为主要责任人,部分编委会成员、安全播出领导小组成员及各管理部门负责人参加,采取分组形式展开调研。
第一组
责任人:**
责任成员:**
第二组
责任人:**
责任成员:**
第三组
责任人:**
责任成员:**
第四组
责任人:**
责任成员:**
调研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影响广播电视科学发展的难点问题,结合总台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例如:
1、从着力发挥广播电视的舆论导向作用出发,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建设。
调研参考题:《着力提高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
2、从着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出发,努力打造品位高雅、观众喜闻乐见、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广播电视节目精品。
调研参考题:《推进广电节目创新、全力打造精良品牌》
3、从着力丰富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出发,以开放姿态,加强合作,推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
调研参考题:《推进产业开放合作,促进产业做强做大》
4、从着力完善人才选拔的机制体制出发,为广播电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优良的人才基础。
调研参考题:《以人为本,建设高素质的广电人才队伍》
5、从着力推进广电改革大局出发,整合系统资源,形成集团合力,积极参与竞争。
调研参考题:《发挥整合优势,建立新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
6、从着力促进科学发展,打造和谐媒体出发,确保广电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调研参考题:《统筹兼顾,确保广电事业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7、从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问题的角度出发,大力开展净化荧屏声频活动。
调研参考题:《从监管和自律入手,完善抵制低俗之风的长效机制》。
8、从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角度出发,积极推进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调研参考题:《全省广电网络整合新格局下的安全播出管理体制》等等
五、方法步骤
集中调研时间安排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党委成员分别带领各调研小组,根据确定的调研课题(可以参考拟定的调研课题,也可以商讨确定其他课题),采取实地调研、蹲点调研、问卷调研、座谈调研、研讨调研等方式进行,也可多种方式结合进行。
1、进行调研准备。研究确定调研课题,制定具体调研方案,发出调研通知,设计调查问卷,组织调研队伍。
2、开展深入调研。党委成员带队进行调研,每个小组至少选定1个重点调研课题开展调研。调研课题所涉及的单位负责具体组织协调等工作。
3、形成调研报告。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认真分析研究,梳理出在科学发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工作思路,形成调研成果。
4、转化调研成果。对调研中能够解决的问题,要立即予以解决;对调研中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梳理分析,促进解决问题思路的形成;对于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基本思路和建议。逐步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与办法,推进政策制度的科学完善。
六、相关要求
这次专题调研活动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成效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广播电视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确保专题调研活动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1、精心组织,率先垂范。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作为调研责任人,在负责组织调研的同时,每人至少领一个题目,亲自拟定调研提纲,亲自听取群众意见,亲自分析解剖问题,亲自参与撰写调研报告。
2、作风扎实,深入基层。参加调研的人员要根据调研课题的需要,深入到基层,通过听取汇报、座谈讨论、实地察看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篇6
面对并不新鲜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山东枣庄在全国首创钢铁厂房动产抵押贷款,为当地企业带来融资的新希望。目前,枣庄市已累计发放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11840万元,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无“资”可抵的难题。
一个尝试的触动
以钢结构厂房作抵押源于一次没有“政策规定”的尝试。2007年4月,海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向山东恒泰农村合作银行贷款,以机械设备作抵押遭拒。结果,一句气话成为钢铁厂房抵押贷款的灵感来源。“大不了我以这上千万的钢结构厂房作抵押,即使厂子倒了'就是卖废铁总也值几百万吧”。
银行受到启发,将变现能力较强的钢结构厂房作为设备抵押贷款,贷给海宏公司300万元贷。没有“政策规定”的情况下,截至今年初,恒泰银行独自运作的7笔贷款,没有任何呆账坏账出现。
2008年底,枣庄市在对中小企业融资调研中发现,中小企业普遍缺少土地使用证、房产证及其他有效贷款抵押物,各类担保机构担保能力不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抵押难问题相当突出。同时,多数企业特别是开发区和经济园区的中小企业拥有数量可观的钢结构厂房资产,如对这些市场价值较高、能移动、易变现的钢结构厂房进行抵押,将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抵押能力不足问题。
据调查统计,枣庄市拥有钢结构厂房的企业达402家,钢结构价值高达36亿元,如按30-50%的抵押率计算,可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资金10-18亿元。开办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措施,为银行机构提供了一个新的信贷投放增长点,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动产还是不动产
在部分银行机构准备开办这项业务过程中,却遇到了钢结构厂房资产是动产还是不动产、由哪个部门登记及登记效力如何的瓶颈制约,使贷款业务开展陷于困境。为推动钢结构抵押贷款业务,枣庄市多次召集市中小企业局、法院、工商局、人民银行及金融机构座谈研究,探讨钢结构资产抵押登记可行性及推进的政策措施。
为了确认钢结构厂房的财产性质,枣庄市法院进行了深入调研,于今年2月20日形成了《关于加强钢结构抵押贷款法律适用问题探讨依法促进全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工作发展》的调研报告。枣庄市法院认为,钢结构厂房尽管名义上或形式上称“厂房”,但其本质或实质不是“房”,不具备不动产的特质,而是在性质上更贴近于动产,且是为生产而做准备的,因而是企业的生产设备,应视为动产。而且,现行法律法规没有将钢结构厂房明确为房产,房产部门也未纳入房产登记管理范围,将钢结构厂房作为动产办理抵押登记并不违反法律规定。
调研报告提交三天之后,枣庄市市委书记刘玉祥作出批示:“此建议很好,我赞成市中院的建议,开办钢结构厂房抵押贷款业务,支持我市中小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至此,钢铁结构厂房抵押贷款的法律基础得到确认。
“政策规定”的推动
身份认证合格后,如何利用这种新“不动产”帮助企业融资?枣庄市人民银行会同枣庄市工商局、市中小企业局起草了《枣庄市钢结构资产抵押授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3月17日,枣庄市市长陈伟签发了该文件。文件明确规定中小企业对拥有的钢结构资产经过评估,在登记注册地工商部门办理抵押登记等手续后,可以向金融机构申请一年以内、不超过钢结构资产价值50%的短期贷款。
根据《暂行办法》,凡是在该市登记注册并办理年检手续,信誉良好无不良记录,产品有市场,拥有钢结构厂房资产的企业均可申请抵押;钢结构厂房资产价值由贷款人与借款申请人或抵押人协商确定,或由专业的评估机构评估确认;贷款额度按不超过评估价值50%的比例进行确定;对所抵押的钢结构资产价值有明显减少足以危害贷款人权利的,可要求借款人提供相应的担保;贷款未能按期归还的,贷款人可以依法拍卖或变卖钢结构资产。
作为钢结构资产抵押贷款的执行部门之一,工商部门配合《暂行办法》,3月24日旋即出台《关于充分发挥动产抵押登记职能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通知》(枣工商合字[2009]43号),要求各区(市)工商局对企业、个体工商户以钢结构厂房、大棚、塔台等钢结构资产抵押融资的,及时给予办理动产抵押登记;在办理钢结构厂房抵押贷款时,要简便快捷、想方设法解决各类市场主体当前融资难的问题。
篇7
一、基本情况
(一)蔬菜生产情况
1、蔬菜种植情况:全县约有蔬菜种植总面积2400亩,其中:种植基地面积约2000亩;县城区周边农户零星蔬菜生产面积约400亩。主要种植青椒、茄子、土豆、无筋豆、大夹豌豆、冬瓜、南瓜、苦瓜、白菜等品种,年产量约2000-2300万斤,其中:种植基地年产量约1750-2000万斤;县城区周边农户零星蔬菜生产年产量约250-300万斤。
2、蔬菜种植基地情况:全县有集中成片蔬菜种植基地4个,分别为隆盛五一村生产基地(约300亩,年产量约260-300万斤)、隆盛三家店村生产基地(约250亩,年产量约220-250万斤)、象山永乐坝蔬菜生产基地(约800亩,年产量约,700-800万斤)、回马长江坝生产基地(约650亩,年产量约570-650万斤)。
(二)蔬菜需求情况
据测算全县城区日均蔬菜需求约为11万斤以上,年均蔬菜需求总量约为4000万斤—4500万斤。我县生产基地仅有20%左右(320-350万斤)销往本县,蔬菜需求缺口约为3200-3700万斤。
(三)市场营销情况
1、县城区蔬菜批发经营户情况:县城区现有蔬菜批发商7户。其中5户为专业蔬菜批发商,其批发量占市场份额约80%。进货渠道主要为、成都、绵阳,其中:由进货蔬菜占80%、成都占15%、绵阳占5%。另外2户批发商(隆盛五一村生产基地,象山永乐坝蔬菜生产基地)其批发量约占市场份额的20%。4个蔬菜基地生产的蔬菜约20%在县内销售,80%销往、达州、重庆等地。
2、县城区蔬菜零售经营户情况:县城区约有330户固定个体菜商。其中老城区约有200户,新城区约130户,主要集中在县城区6个农贸市场,租用固定的摊位销售蔬菜,其销售量约占市场份额的80%。县城周边农户零散流动菜商约80-100户,日均入市销售量占比不到市场份额的1%。县城区超市零售蔬菜有4家,进货渠道主要为(80%)、成都(15%)、绵阳(5%),日均销售量约为2万斤,市场占比约为20%。
(四)与周边市县蔬菜价格比较情况
经调研,我县蔬菜主要类综合平均价格与周边区县蔬菜价格同比约高10-15%。
二、导致我县蔬菜价格偏高的主要因素
(一)蔬菜生产面积偏少
据统计,全县蔬菜生产面积约2400余亩,其中专业化生产面积约为2000亩,占83%。其余的400余亩为农户零星生产。而相关标准规定人均蔬菜生产面积应不低于0.04亩。县城区现有常住人口按12万计算,蔬菜生产面积应在5000亩左右。
(二)蔬菜生产品种偏少
从我县象山永乐坝蔬菜生产基地看,该基地生产面积约800亩左右,常年生产的蔬菜主要为种植技术要求不太高,单产较高、易种易收的品种。如:冬瓜、南瓜、苦瓜、土豆、无筋豆、大夹豌豆、白菜、青椒、茄子等10多个品种。因基地无储藏设施,加之又集中上市,本地市场无法全部消化,往往只能采取低价竞争方式向外地销售,给人力、物流、市场销售都带来不小压力,因此经营效益一直不好,基本处于保本微利的境况中。
(三)生产条件落后
从我县现有的蔬菜生产基地看,普遍缺乏滴灌、连动大棚等基础设施,无法生产反季节蔬菜,设施蔬菜生产、精细化蔬菜生产的比重不到20%,致使生产企业盈利水平不高,长期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生产力不强。
(四)无专业的蔬菜批发市场
目前,我县尚无专业的蔬菜批发市场。现有蔬菜批发业务主要集中县城盐桥街周边的临街门市和街道上。但因场地狭小,拥堵不堪,缺乏冷储等保质保鲜设施,损耗极大。门市储存量小,增加了物流成本。再加之我县门面租金高,与纵横农产品批发市场门市年租金比较,纵横农产品批发市场门市年租金约为180元—200元/平方米,而我县盐桥街门市年租金则为1200元—1500元/平方米,每平方米租金高近7倍,极大增加了蔬菜流通成本。
(五)蔬菜批发销售环节层层加码
1、批发商加价情况:批发环节在进价的基础上平均加价50%,在形成零售价格的权重约20%;
2、个体蔬菜零售商加价情况:个体蔬菜零售商在批发价的基础上平均加价80-150%,在推高零售价中约占80%权重。
3、超市零售蔬菜加价情况:超市零售蔬菜在进价的基础上加价约为10%。其价格一般为市面零售价的60%左右。这对平抑蔬菜价格过量偏高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六)旅游人数剧增,市场供求原因导致价格偏高
我县实施优秀旅游城战略以来,以中国死海为龙头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总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从2004年-2014年,我县旅游总人数从138.2万人增加至557.4万人,旅游人数的逐年增多导致我县蔬菜供不应求,由于市场供求原因导致蔬菜价格增高。
(七)组织领导和价调基金功能弱化
近年来县蔬菜办由于机构改革等原因,名存实亡,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蔬菜价格调节基金形同虚设,功能尽失,完全由市场供求来调节蔬菜价格,从而导致我县蔬菜价格长期高于周边地区。
三、关于解决蔬菜价格偏高的几点建议
为有效地抑制住我县蔬菜价格偏高的现象,让广大消费者吃上质优价廉的放心蔬菜,我局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解决。
(一)建设专业蔬菜批发市场
在县城区建设专业蔬菜批发市场,减少流通环节,批发市场要完善冷储保鲜分拣加工等基础设施,提升保质保鲜水平,降低损耗和门市租金成本,扩大仓储周转量,降低物流成本。建议市场选址在太吉、殷家沟等区域。
(二)支持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完善蔬菜生产设施
改善生产条件,增加蔬菜生产品种,适度生产反季节蔬菜,提高蔬菜自给率达70%左右。
一是提高全县蔬菜生产面积。全县蔬菜生产面积应不低于5000亩,其中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主集中连片的生产面积应达到4000亩左右。政府在涉农资金扶持方面可以给予一定倾斜,以增加我县新的蔬菜基地,拉动蔬菜产业的发展。
二是把握政策,加大帮扶,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把握国家、省、市涉农项目资金扶持方向,进一步加快已建和新建蔬菜基地建设,依托基地积极向上争取相关项目支持资金,建设滴灌、连动大棚等现代化种植设施,提升设施蔬菜的生产比重达50%左右。
三是建立蔬菜产销信息库,按需增加蔬菜种植品类。利用互联网技术为蔬菜生产提供较为精准的产销信息,积极对接省市,了解市场需求,按照需求引导支持基地增加生产品种,满足更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四是支持蔬菜品牌建设。相关部门要支持生产基地建立蔬菜品牌,严格执行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原产地标识认证、驰名商标获取制度。推动蔬菜生产走品牌化、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发展之路。
五是设立蔬菜办和价调基金。设立县蔬菜办,专门负责引导蔬菜产业发展。设立蔬菜价调基金,充分发挥价调基金对价格波动的平抑作用,确保蔬菜价格在合理区间波动,维护市场稳定和产销利益关系良性互动。
(三)招引培育市场主体,支持发展社区连锁便利店
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实力的专业经营企业,或在现有的商贸流通企业中选择培育市场主体参与蔬菜产销经营。提升市场经营的规模和集中度,走品牌化、电子商务、连锁直销的路径。
二是按照统一标识、着装、店面装饰,价格信息天天公示公开的原则。依托社区、居住小区大力发展社区连锁便利店。纳入便利店销售的蔬菜、水果、鲜肉由公司统一配送并制定合理的零售价格。
三是积极推广互联网+,搭建o2o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区域电商平台,逐步开展净菜、高端水果同城购业务,让便利店成为看货和配送终端。
篇8
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安排,我对全县的电商扶贫工作情况开展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认真学习借鉴**经验,着力推进全县电子商务体系建设,坚持走电子商务促农增收的新路子,全县现有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一处,有13家本地电商企业入驻,签约服务精准扶贫户3096户。目前已建成乡级服务站6处,村级服务点15个。2018全年网上销售额500多万元,2019年第一季度全县网上销售额120多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电子商务站点建设滞后。2015年投资建成的6家(乡级站4家,村级点2家)服务站点目前没有一家正常运转;2016年24家(乡级站4家,村级点20家)站点建设任务没有完成一家,32万元建设资金被县财政收回;2017年的21家服务站点建设任务于今年三月份刚刚完成,四月份通过验收交付使用。2018年的45家(乡级站4家,村级点41家)服务站点已完成招投标工作,即将开工建设。
(二)电商专业人才匮乏。本县虽然注册了13家电商企业,但缺乏懂操作、善宣传、敢创新、会经营的电商人才,这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难题之一。贫困户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对网络的便利和益处知之甚少,不会用网、不敢用网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偏远的贫困村,农产品相关信息和大部分村级电商服务点由大学生村官、创业者来操作,但由于多方原因,多数不能专门从事电商服务工作。再加上行业主管部门缺乏电商专业管理服务人员,人员年龄结构整体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对电子商务等新生事物的接受度低,指导行业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三)农产品小散乱、规模化不够,缺乏自主品牌的主打产品。全县大部分农产品基本上都在散户农民手里,如山野菜等土特产品,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即使有产业,如**粮油,没有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条,且未进行特色农产品质量认证,缺乏有效品牌宣传和推广,产业集聚效益无法凸显。全县注册商标的电商企业只有**集团、**牧业、**粮油等极个别企业,即使有订单,只有极少数的企业能提供满足客户的商品。有些电商企业虽然靠政策在网上做了一部分订单,一旦失去政策的扶持,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将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和生存。
(四)存在物流成本高、仓储等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一是物流成本高。调研中发现,产品价值较高的,如羊肚菌、土鸡、蜂蜜等,还是有利可图的;产品价值低的,如醋、山野菜,除去物流费用,所剩无几。二是网点覆盖不足。目前全县电商服务点乡村两级共有21家,加之物流企业不愿把网点布局到乡村,没有小型的电商物流配送体系。三是配套服务能力严重缺位。目前支持电子商务发展所配套的培训服务、金融服务、技术研发等保障要素较为薄弱,代运营、技术培训等专业化第三方服务机构空白,全县没有一个大型物流仓储中心。
三、意见建议
(一)夯实筑牢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产业基础。电子商务发展,需要产业做支撑。一是做大做强特色农业。通过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依据市场需求调整品种结构,培育发展骨干产业,打造有特色的农产品,逐渐向合作化、规模化方向迈进,如**牛肉、**当归蛋。二是做优做特网货产品。立足于市场需要什么就销售什么,打造一批优质网货。农业、食药监等部门要从源头上保证网货产品质量;商务、质监等部门要抓好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管。三是要做大做实网店规模。积极培育和打造一批电商平台和网商、网店,发展一批专业从事网货销售的品牌网店,尤其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帮扶,促进网店经营提质增效,不断扩大农产品销量。
(二)健全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配套体系。一是推动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机构建设,打造由物流企业、快递企业、邮政公司、产地集配中心等市场主体构建的电商物流网络,实现全覆盖。二是争取每个乡镇配备一名专职电商专干,每个贫困村和重点扶贫村至少要培养1名电子商务带头人。三是完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要以主打农产品、品牌农特产品为重点,全面建立电子商务农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质量追溯体系。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应用企业、服务企业,引导支持电子商务企业与乡镇建立长期紧密的帮扶合作机制,与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贫困户建立直采直供关系,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五是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全覆盖。大力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积极推动4G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整合农业、扶贫以及社会信息资源,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大数据建设。
(三)强化农村电子商务创业人才支撑。一是要用好青年“创业大军”。青年人接受新事物快,创业思路活,是最活跃的农村电商创业群体。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上网“触电”,进行电子商务创业,培育出一批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带头人。二是要加强电商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基础培训和创业培训,着力打造一批“会上网、会开店、会经营”的农村电子商务人才队伍。
篇9
在“两费”停收、工商职能亟待转型的形势下,周伯华局长提出了“四个转变”和“四高目标”的新要求。对处于执行层的市、县工商部门来说,如何正确和深刻地领会“四个转变”的深刻内涵,结合具体实践,实现“四高目标”的要求,对于促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科学发展,推动工作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四个转变”和“四高目标”具有重要的时代特征和理论意义
科学的理论总是从不断发展的实践中产生,同时又指导实践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当前,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着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也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周伯华局长提出的“四个转变”和“四高目标”适应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性。
一是适应了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需要。当前,全国上下都在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指导各项工作的指南。“四个转变”和“四高目标”是科学发展观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部门化,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其次,当前国内外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给工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准确把握企业对工商部门的需求,充分发挥工商职能,帮助企业度过难关,确保地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也是工商部门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再次,责任政府建设和民生利益维护,给工商行政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去年以来,一些地方相继发生了许多重大责任事故,特别是近期发生的问题奶粉事件和多起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也给工商部门提出了深刻的警示。“四个转变”和“四高目标”的提出,对于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理顺思路,调整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解决了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当前,工商行政管理工作面临着重大转型,征收了二十多年的“两费”停收,使许多工商人员特别是基层的干部职工出现了迷茫、不知所从的现象,部分人员的能力、素质不能适应形势和发展的要求,对新的经营方式敏感性不高,对新的领域比较陌生,监管执法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相对不足,面临着“本领恐慌”。要把他们从习惯于收费的状态中转变到加强监管、行政执法和服务发展的工作形态上,改变对原有工作状态和工作方式的“路径依赖”,还需要一个时期的心理适应和工作转型。“四个转变”和“四高目标”为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开拓创新指明了方向。
三是有助于推动系统内行政执法机制和监管机制创新。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大部门体制改革”设想,就是要着力解决机构重叠、政出多门、效率低下、推诿扯皮等问题。同时,新的“三定”方案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的监管、食品流通环节监管、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等新的职责,需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和监管方式,抉弃传统的、落后的管理理念,努力拓展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空间;在部门内部,要合理配置管理资源,推进管理创新、组织创新,避免“系统失效”现象,着力转变职能、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四是有助于树立工商部门的社会形象。“小政府、大服务”是现代政府的发展方向,工商机关是政府负责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必须对政府负责,为公众服务,“四个转变”将工商机关的服务寓于监管职能之中,有效地达到让社会满意的“四高目标”。同时,在“两费”征收时期,许多基层工商机关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了收费上,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工商部门职能的认识也基本停留在收费管理上,“两费”停征以后,社会上一些人对工商部门的存在价值产生了误解。鉴于此,尽快实现“四个转变”,达到“四高目标”,将使工商机关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业绩获得社会认可。
二、落实“四个转变”、达到“四高目标”要求的方向探索
“四个转变”和“四高目标”是对当前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深刻把握和科学解答,准确地把握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就会推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和开展。要实现“四个转变”,达到“四高目标”要求,结合**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实践,应当抓住“人本、监管、发展”三个核心内涵,从队伍、执法、服务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激发内力,借助外力,教育培训相结合,提高队伍执行力。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队伍是做好工作的保证。“两费”停征后,队伍素质特别是基层工商人员的素质,还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和任务发展的要求,要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队伍,改革和创新工商工作,并及时克服部分工商人员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将工商部门的职责和工作重点,及时转到监管执法和服务发展上来,推进各项职能全面到位。要加快工商队伍转型,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全员培训、练兵比武、以强带弱、以上带下等方法,尽快调整工商干部的知识 结构,练好“基本功”。同时,和大专院校、研究所联合建立研究培训基地、聘请相关专家参与教育培训、课题研究,为工商职能全面顺利转型奠定坚实的素质支撑。去年以来,**市工商局先后开展了准军事化训练、千人执法办案技能大培训、各业务岗位大练兵等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培训,使不同岗位的干部职工有压力、有动力,都能得到不同形式的教育。我们还邀请了总局、省局和高校的领导、专家定期为干部职工授课,成效显著。今后,如何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能,如何加强与研究机构的合作,有效地借鉴和运用已有的科研成果,仍是加强队伍建设和工作探索的重点。
二是大力推进监管方式改革和监管机制创新。“两费”停征后,工商部门可以更好地履行监管执法和服务发展的职责,推进职能到位。但当前的严峻经济形势,又要求工商部门不能按常规走路,要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巨大困难,因此,要切实处理好监管执法与服务发展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应当围绕着“网格化精细监管、专业化综合执法、规范化法制监督”三个方向,实现执法主体、程序、效果三个达标;在监管领域上,以维护食品安全、农资监管、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商标专用权保护、虚假违法广告治理、治理商业欺诈、取缔无照经营等方面为重点。要努力拓宽监管领域,在网络交易市场监管和反垄断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不断研究、探索和创新对企业、市场和其他市场主体的监管方式。在监管手段和监管机制上,应当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推行数字化管理模式,实现由“人管”向“技管”的转变,由“单纯管理”向“服务管理型”转变,由“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防范”转变,实现监管职能模式化,监管流程标准化,监管环节科学化。
近年来,**市工商局在整合执法监管资源、推动管理机制创新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首先是推行了对不同市场主体的分层分类和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在落实总局和省局各类监管制度的基础上,立足**商贸大市的实际,针对**市场多由村居企业主办,导致产权不分、责任不清、机制不活以及法律地位不明确的情况,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行市场公司化登记改革,以规范市场开办者、场内经营者“两个主体”为重点,以实施“市场公司化登记、信用分类监管”为内容,以“评定星级商户、创建文明诚信平安示范市场”为载体,带动**商城经营业态的全面提升。将信用分类监管和市场巡查、市场预警、网格化监管等制度有机融合起来,探索实施整体监管巡查制度。同时与金融等部门加强协调联系,推进监管信息共享,整合信用信息,打造权威的信用数据资源。这项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同时,市局也被省局确定为全省首批试点开展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建设的5个单位之一。
其次是整合执法监管资源。去年底,以打造“全省一流、全国先进”的大12315为目标,加强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对全市范围内的12315申诉举报统一受理、统一分流、统一督办、统一反馈、统一考核,形成了12315市局—县(分)局—工商所三级维权平台,消费者可以全天候通过电话、短信、网络和视频投诉,目前,已在全市城乡建立投诉站、联络站“两站”720个,在村居、超市、旅游景点新设立视频投诉点380处,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消费者申诉举报处理网络,实现了消费纠纷处理“不出店门、不出市场、不出小区、不出村镇”。大力推进“一会两站”建设,加快12315“五进”工程步伐,并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对接,开办社区维权学校,建立青少年维权岗,组建群众性消费维权志愿者队伍,聘请消费维权特邀监督员、义务监督员,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同时也把12315打造成对工商人员的“监督热线”,成为一条政府畅通民意的和谐通道和为民服务的连心桥。
再次是开展对依法行政的再认识,创新监管方式。为实现“两费”停征后工作的顺利转型,促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效能的全面提高,市局决定将20xx年的年主题确定为“行政执法规范年”,全面落实信用分类、分险度分级、警示信息、重点区域“四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对执法科室、服务窗口、后勤科室、县分局和基层工商所等不同的岗位和人员的工作职能、工作责任、工作目标进行一一规范,细化执法和服务流程,严格绩效考核标准,既有对事的管理,也有对人的监督,力争通过努力,使行政执法体制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行为规范得当,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
三是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保持经济平稳增长。近年来,工商机关的服务意识、服务手段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是服务工作在如何更适应经济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服务手段的完善和管理方式的科学化上,还有许多要解决的问题,也有许多可以努力的空间。应当继续强化服务意识,树立“大服务”理念,实现服务从职业道德向法定职能的转变,从管理监督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从以自我为中心向以经营者为中心转变,拓展服务内涵,做到职能服务、权益服务、程序服务相结合。职能服务,即坚持依法监管,实行公平公正的执法服务、主动到位的政策服务,为经营者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就是对经营者最好的服务;权益服务,就是通过听证、行政复议、诉讼、赔偿等救济程序,切实维护和保障经营者的知情权、申诉权、救济权等合法权益,建设“阳光工商”,将执法的全过程置于广大经营者的监督之下;程序服务,就是整合服务资源,简化经营者办事环节,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并把服务程序化、制度化,形成包括服务承诺、首问责任、及时预警、年检公告等一整套工商服务规范。通过努力,不断提高服务层次,增加服务科技含量,提高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篇10
一、深入调研,营造改革氛围。
对编办来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项陌生的工作,为了尽快切入工作,我们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对79家企业进行调查随访、与县乡政府负责人和市县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分析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形成了《放权还需动真格―关于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调研报告》,呈报市委、市政府,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于晓明结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分不同层级、群体、行业、部门先后召开8次座谈会,对调研报告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剖析,对相关部门压担子、交任务。市长孙爱军多次召开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逐单位点评。根据于晓明书记的指示,常务副市长段伯汉亲自安排由市政府再成立三个调研组,针对调研报告反映的问题深化调研。由于领导重视,部门协调配合、积极参与,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我市行政审批改革工作迅速启动。
二、健全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了“三位一体”的组织体系。以常务副市长为召集人,建立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编办。今年1月,经市编委研究,报省编办同意,在市编办设立了市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办公室,充实配备了5名工作人员。从社会各界遴选26名有相应工作经历、责任心强和一定专业特长的人员,成立菏泽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咨询委员会。各县区及时跟进,均建立了相应的组织体系,成立了工作机构,配备了工作人员。二是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市审改办创新工作方法,建立了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工作台账制度。月调度、周安排,将平时工作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规范档案管理,创建了与纸质档对应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按部门单位分别建立了专项工作档案。对日常工作实行目标化管理,建立了台账、日志、档案“三位一体”综合管理的工作运行模式。
三、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编制行政审批项目目录。
根据省部署要求,市编委印发文件、召开会议,部署核查清理和目录编制工作。一是摸底核查。按照“依法规范、全面真实、翻箱倒柜、应挖尽挖”的要求,对现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排查清理,53个部门、单位核查上报行政审批事项443项。二是严格审核。确定了“四个对照”原则,即:严格对照行政许可法,防止不合法项目的存在;严格对照国务院、省政府保留的文件,防止新设定项目的遗漏;严格对照省政府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防止将已下放的项目承接不到位、已取消的继续保留;严格对照各部门的项目,防止同一项目在不同部门的重复设立。通过“三上三下”的方式,对部门、单位上报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分组审核、逐部门对接、逐项核对、集体讨论、分类定性。对刻意压缩、合并的项目重新梳理,对存在异议的事项反复沟通研究,将修改意见书面反馈到各单位。6月份形成了《菏泽市市级行政审批项目目录》(送审稿),报省编办进行了审核。三是网络公示。在省审改办指导下,对所有项目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比对,与各部门单位再次进行沟通对接,最后形成网络版公示稿。共核实保留行政审批项目364项,其中行政许可280项、非行政许可审批84项。8月1日,在“菏泽市人民政府网”、“菏泽市机构编制网”进行了公示,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同时,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下发了《关于公开市政府有关部门审批事项等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部门在10日内在本部门门户网站公开本部门目前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公开征求社会意见,自觉接受各界监督。
在编制目录工作中,突出了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核查清理范围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考虑到中央和省垂直管理部门实施行政审批的相对方是地方的市场主体和个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将中央和省垂直管理部门纳入了这次核查清理的范围,这些部门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并纳入市级目录管理,并予以公示。二是公示内容应有尽有。为便于社会监督和方便群众办事,我们在编制公示项目目录时,在以往公布的事项内容之外,又增加了审批条件、申请材料、承办人及电话、责任人及电话、收费依据、审批流程,目录事项要素更齐全,群众一目了然。三是市县共享网络统一公示平台。为督促县区审改工作,减少重复投资和重复劳动,我们提前谋划,组织人员研究开发了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统一公示平台,市县共同使用。
四、发挥牵头作用,协调推进改革。
市编办积极发挥牵头部门作用,加强对相关部门和政务服务中心工作调度,及时掌握工作情况。一是督促相关部门做好省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落实承接工作。与涉及承接事项的21个市直部门、单位逐个沟通,对照部门上报的审批事项清单,认真核对,逐项落实120余项省下放项目。二是清理规范非行政许可事项。结合编制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对非行政许可进行清理登记,对“红头文件”设立的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全部取消,对保留的84项非行政许可纳入审批目录予以公示。三是优化审批流程,明确审批责任。协同法制部门健全完善政务服务中心工作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将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在现有承诺时限基础上再压缩30%。对每个审批项目,严格落实审批责任,明确了责任人、承办人、联系电话,方便群众监督和责任追究。四是开展集中审批和联合审批。制定印发《关于2014年度市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分工。认真落实“两集中、两到位”,进一步整合各单位内部科室行政审批职能,市政务服务中心和部门办事大厅既受理又能办理的审批事项达到了95%。制定印发《菏泽市行政审批事项联合办理试行办法》,规范建设工程、企业登记项目联合审批程序、收费项目,优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五是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为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水平,防止监管“缺位”,制定印发《关于加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对每个审批事项明确监管部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定印发《市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重点解决行政审批改革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活动自6月中旬开始至8月底结束,分动员部署、查摆问题、整改推进、建章立制、检查验收5个阶段实施。目前,各单位正针对存在的问题突出抓好整改,对应每个审批项目建立配套工作制度,报市审改办备案。
五、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一)改革中的法律问题。1、关于行政许可初审转报问题。我们在清理编制审批目录时,查出的初审转报事项共98项。这些审批事项实际存在两个批准行为,将两级机关都作为许可批准机关才符合权责统一原则。对这类项目,我们按照省编办指导意见,一并纳入市级审批目录管理。2、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界定问题。在一些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的界定上,法律法规依据不够清晰,需要仔细甄别。如:“工伤认定”是国务院条例设定,不少地方认定为行政许可,但严格对照行政许可法规定不具备设立行政许可的条件,故我们将其纳入非行政许可项目。有的审批项目,虽然法律法规设定了许可,但未明确许可主体,相关部门行文自行设定为实施主体。如:“安全评价机构资质审批”,《安全生产法》有设定依据,但没有明确实施机关。国家安监总局的《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规定:“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设区的市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除煤矿以外的安全评价机构资质的审批、审核工作。”以上许可设定违反了行政许可法规定,属于自己给自己授权。这些项目给改革带来了认识和理解上的分歧,造成编制目录时各地不能规范统一。3、正确区分行政许可与其他行政权力。许可与备案、撤销、注销、确认、登记等区别问题,是编制目录中遇见的普遍问题,需要深入学习和研究《行政许可法》,准确把握好行政许可的法律界限,才能科学解决实际问题。如:婚姻登记、机动车登记、房产登记、残疾人证核发等,不同的地方认定的类别不一样,有的放在行政许可、有的放在非行政许可,有的按行政确认对待。但是,企业登记很明确就是典型的行政许可。4、“空壳条款”和“僵尸条款”问题。有的审批项目只有设定依据,而对相关人申请条件、申请材料及流程没有规定。如:菏泽市国税局“非居民企业选择由其主要机构场所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审批”及“境外注册中资控股居民企业主管税务机关的变更审批”,对具体审批程序国家、省均未出台细则,项目不具备可操作性,无法实施。同一个审批项目,不同地方在审批流程上存在很大差异,个别出现人为设障设卡现象,导致一些项目审批条件过于苛刻、申请材料过多。在这些审批项目中,有的申请材料是由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批条件中延伸出来的,有的是根据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还有少数是“祖辈流传”式审批,说不清具体审批程序的依据及由来。个别项目自设立以来没有发生过审批业务,占用了行政审批资源,但市级又无权取消。如市宗教局承担的“设立其他宗教固定场所审批”,没有发生过审批业务;市体育局“经营高危性体育项目许可”项目,无人申请。
(二)审批项目数量及规范统一问题。在编制行政审批目录中,个别地方还存在过分注重“数字效应”的现象,试图通过一次次削减项目而实现审批的精简化,这在客观上是将行政审批改革工作简单化、形式化。有的单纯为了减少行政审批项目,片面追求数字效应,刻意压缩、合并审批事项,拿行政审批事项的削减数量和比例作为改革力度和成败的指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解决的不单单是取消下放审批项目的数量问题,而是如何合理确定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线,如何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在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过程中,各地项目数量相差很大,甚至同一事项,名称不一致,定性也不同,编制的目录千差万别。从我们的实践来看,通过努力,各地同一层级保留的行政审批数量应当大体一致,项目名称尽量做到规范一致。
(三)审批执行的监督问题。“凡未纳入目录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不得实施”,这是硬性规定。具体执行起来究竟硬不硬,超范围审批、越权审批怎么办,如何监督处罚等,都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目前,还存在对行政审批权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权力机关监督缺位或不到位、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不力或失衡、社会监督体系也不健全,行政审批“事前无监督、事中无监管、事后无问责”。
- 上一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前景
- 下一篇:高一数学集合的概念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