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专业群;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 引言
近年来,围绕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这一目标组织实施专业结构调整特别是专业群的整合,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强调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使专业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职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又要为学生提供未来职业迁移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应该在大的专业领域里设置公共技术平台和多个专业方向,将多个专业有机地综合集成,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整合成一批专业群,规范和加强专业的建设。每个专业群都要围绕核心专业,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也就是要建设好专业梯队、优质课程、教材和课件以及真实工程环境的实训基地,凸显核心专业的示范与辐射效应。从2003年起,我院信息工程系以“结合相关职业背景横向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类专业,依托计算机软件技术交叉开拓数字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主线,着力抓好计算机技术专业群的建设,夯实基础,提升内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根据信息工程系的专业建设具体情况,对高职计算机技术专业群建设工作谈几点认识。
2 计算机技术专业群的构建
对高职教育来说,所谓专业群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链,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基本的实践性教学。因此,专业群建设对高职院校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计算机技术专业群及其设置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教高[2004]4号文),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坚持“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进行划分,分设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其中,计算机类专业共分设10个专业,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大类中的二级类专业体系可称为专业群,但高职院校专业群如何规划和建设则应该根据学院的行业背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学院自身的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过程来确定。
计算机技术专业群是指与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运行、维护与管理以及软件开发与服务、网站建设与维护职业群相对应的,有共同资源基础、技术基础和社会关联基础的相近专业,主要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管理等专业,它是依据产业技术特色及企业岗位需求设置的。专业群内各专业在学生的能力需求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有许多的重合,人才能力结构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可形成良好的合作和学习关系,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促进专业群整体水平的提高。建设目标如下:
・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开展项目式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丰富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管理内涵;
・立足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带动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教育;
・进一步推行“双证书”制度,完善专业技能认证培训和社会服务功能。
(2)计算机技术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建设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我院首批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并已组织完成江苏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双证融通”试点专业申报以及省级特色专业申报工作。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重点建设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验实训条件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实现共享,辐射带动计算机技术专业群的整体发展。
该专业现有教师总数33人,其中专职教师21人,兼职教师12人。专职教师中,硕士7人,高级职称的教师8人,中级职称的教师11人,“双师”素质教师15人,形成了一支结构较合理的教学团队,并取得了丰硕的教科研成果;
该专业现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5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正式出版教材8本,江苏省高校第三届“天空教室杯”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多媒体教学好课件奖2项;
该专业现建有校内实训中心10个,校外实习基地6个。另外,该专业是江苏欧普高校软件人才培训基地、江苏LINUX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培训基地;目前正与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筹建锐捷网络学院,计划实施“一考双证”认证培训体系。
3 专业建设与工学结合模式改革
专业群建设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一个或若干个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为重点,深化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1)计算机技术专业群的工学结合模式改革
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要做到“一元”、“多样”、“多赢”。“一元”是指高职教育工学结合必须体现职业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多样”是指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能简单地“拿来就用”,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和需求。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必须使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参与者找到校企合作的结合点,都能从中得到利益,体现“多赢”,这是工学结合模式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根据各自专业特点,探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是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要主动与行业、企业加强联系,根据各专业不同要求,设计工学结合方案,同时要对学校进行配套制度改革,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一般的研究型或操作型人才培养都不一样,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法和师资建设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从三个工作层面作为切入点,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
1.突出专业培养目标多元化,面向对象实施工学结合教学。高职学生生源的基础差异很大,社会对计算机人才所要求的规格也有所不同,计算机职业岗位批量化集中需求的很少,计算机技术发展面广、更新快,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按照同一目标要求培养就很难适应。因此,计算机专业要提出分方向模块化教学目标,可以通过专业群内整体互动建设,便于学生自主学习,便于学生就业分流,便于开展校企对接,为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提供外部实施条件。
2.加强项目式课程资源建设,立足校内开展工学结合教学。当前,职业教育实施项目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项目课程要求将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引入到教学中来,并以学生胜任工作 任务为核心形成学习项目或课题,并将之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进行组合和顺序编排、构建项目课程,这就体现了就业导向的方向。但改革过程中有很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其中教学设备和环境制约也是因素之一。对计算机专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理实一体化教学、学习项目与职业标准衔接、教学场地建设等方面基础条件很好,教学资源共享性好,教学成本较低,组织教学相对方便,全面实施项目课程教学大有作为,为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提供了成熟的内部条件。
3.引进嵌入式校企合作教育,围绕技能认证促进就业服务。国内外很多主流IT企业都在寻求与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大力促进了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课程置换――嵌入式教学,突出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项目经验和职业素质等三个方面的训练,共建学生专业实习基地,将企业专业技能认证体系引入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强调“在校即做准职业人”。课程内容注重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既能体现技术发展趋势,又能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能带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2)计算机技术专业群的“工学结合”平台建设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带来很多利益。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从我们现有的基础条件来看,搭建三个“工学结合”平台,是继续深化这项改革的重要任务。
1.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平台建设。有效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必须开发专业群的优质核心工学结合课程,并以职业群作为专业计划编制的出发点和基础。对众多不同的企业,工作任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要总结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工作任务,并以此作为项目设计的基础。设计学习项目的标准应该是学生通过项目的实施,能掌握基本胜任企业工作任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体验经历企业生产和工作过程,提升对职业工作的感悟,增强对企业生产、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和统筹能力。学习项目既要贴近企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又要贴近学生和学校实际,具有可行性。这种课程模式有两个优点,一是学生具有较大就业弹性,二是学生具有较大适应性。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特点,计算机专业课程开发维度多、频度高,但项目要求相对单一、投入成本低,具备全程系统开发条件。
2.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发挥计算机专业群的整体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建设专业与合作企业的开放式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教师提供一个专业教学和研究的共享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优秀的虚拟课堂。从“点”到“面”搭建三层专业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精品课程、专业群管理网站),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五个“渗透”(渗透德育教育、渗透专业建设、渗透教学管理、渗透学习管理、渗透就业指导)。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并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建设。
3.工学结合质量管理平台建设。尝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现途径,还需要建立适应“工学结合”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工学结合模式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教师聘用和培养制度等都需要重新构建。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阶段实训特别是顶岗实习比较分散的特点,要组织专门的项目管理团队,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一体化的项目教育教学综合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可操作的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办法,加强动态质量管理,能够做到目标、学习、评价三环互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篇2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真题真做;岗位技能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社会日益广泛的应用,社会对计算机软、硬件的设计、开发、销售、应用、管理和维护等诸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以社会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岗位操作技能。
专业课程体系是落实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步骤。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本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在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传统课程体系的不足
教学改革前,我院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为:在课程结构方面,其课程结构安排基本上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缩简版,呈现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三段式结构。在课程间的联系方面,前导课程注重为后续课程准备基础理论知识。在课程内容方面,注重传授系统的,完整地理论知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紧密的联系,实践仅被作为理论的应用和验证而置于次要地位。
这样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的“知识本位”模式,缺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专业化、行业化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课程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对计算机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介绍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上缺乏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和行之有效的手段,由此导致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方面缺乏力度。
2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2.1分析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科学定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所培养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认真分析其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确定所培养学生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质。结合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要求,逆向推求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构成。
在大量的市场调查和行业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社会所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的岗位进行分析,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
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进行软件开发、测试与维护,从事软件编码、小型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维护等工作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主要服务单位:从事软件开发、维护与销售的企业和需要信息化管理、维护的企事业单位。具体针对的岗位:JSP开发人员、数据库开发人员、数据库管理人员、网页制作人员、网站开发工程师以及软件销售、维护和市场推广人员等。
2.2注重课程体系的实践性,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
教学体系的建设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构建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专业知识的结构、专业知识的内在规律,还应考虑到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迅速,因此,需要设计一个既能相对稳定,又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就业学习,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必然要以实践教学为途径。那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主导方向,选择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上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门类较多,且发展迅速,而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是阶段性的,学生的基础知识及未来发展呈现多样化、广泛性的特征。因此,注重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除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外,还应增加拓展性的教学内容,重视技术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的持续学习打下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以满足学生毕业后自主学习的需要, 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变化。
按照上述思路,北京青年政治学院计算机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根据高职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和岗位群的职业技能需求,打破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建立了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结构,并确定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Java语言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ava Web应用开发、J2EE企业级开发、J2EE框架技术。职业技术课程以6门核心课程为主干,主要培养学生从事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技能。职业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直接上岗能力为出发点,注重就业岗位的社会需求,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以往存在一种误区,将实践教学集中于毕业设计阶段,忽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确定性,要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其规定的实践动手能力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因而,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应首先应当注意到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于实践过程的积累,将实践教学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全过程实践。
我院计算机系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在每学期3周的小学期的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中,其教学内容以核心课程的实际应用和职业素职教育为主。主要内容有:静态网页制作、Java与Java Web综合实训、J2EE企业级开发综合实训、J2EE框架技术综合实训、职业能力训练等实训项目。
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实行“真题真做”,设计题目绝大部分来源于公司企业的实际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在设计过程中,公司的开发工程师到校给各课题组成员安排任务、说明要求并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实际开发工作中的要求及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并制定开发计划,使学生获得真实的软件开发工作的体验。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中实行“真题真做”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技术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缩短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距离,完善了实践教学工作,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2.3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篇3
关键词: 职教师资;质量标准
一、职教师资的培养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技能。
目前我国职教师资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问题在于职教师资数量严重短缺[1],职教师资质量不高[2]。为此,技术师范院校必须大力加强教育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职教师资的培养模式。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职教师资质量标准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3+2”职教师资班,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试点班,从广东省职业技术院校中通过专升本考试,招收已经经过3年学习的优秀毕业生,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进行为期2年的本科继续教育,然后到中职院校从事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这种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升本考试招收优秀的高职毕业生并单独开班,既发挥了高职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优势。
“3+2” 专升本职教师资班的培养目标明确,就是为职教培养师资,针对职业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上,打破以往的学科体系
来自于高职院校的这些优秀毕业生专业技能较强,但理论水平有所欠缺,通过两年的继续教育,着重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教育师资力量。
(一)素质标准
1. 法律素质 职教师资学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和法治精神,能自觉知法、守法、用法,依法执教。
2. 道德素质 职教师资学生要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诚信品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协作精神、责任意识。
3. 人文素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教师资生不但要学习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习人文知识。要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和感悟,把人文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人文素质。
4. 科学素质 职教师资学生要能在日后的工作中做到严谨治学。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诚实守信,力戒浮躁。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5. 身心素质 职教师资学生要能够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的需要,具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知识标准
1. 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
2. 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3. 掌握计算机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
4. 掌握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5. 了解计算机相关的法律法规
6. 职业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
(三)能力标准
1. 语言表达能力 作为未来的教师,职教师资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否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未来的学生,让他们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否把枯燥的理论讲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到舒心悦耳,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评价一个职教师资学生能力的基本方面。
2. 汉语表达和书写能力 职教师资学生应该有良好的汉字书写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应写出一手漂亮的“三笔字”,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设计出精美的板书。既能写有感染力的宣传文章,又能写逻辑严密的教学和科研论文。
3. 外语能力 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应具有相应的外语考试合格证书。要能够基本听懂相应外语的日常谈话,能够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
4. 信息素养能力[7-8] 能熟练进行信息的检索和查询,有效收集各种资料和信息,对信息进行归纳、分类、抽象、概括等,准确地表述信息,能够创造新信息,到达收集信息的最终目的。
5. 职业技能 职教师资学生可以参加各种认证考试,获取相应的认证证书,以证明自己的职业技能。这些认证包括: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国家的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各大公司认证等(微软,IBM,Oracle等)。
三、 结语
本文从素质、知识、能力等三个方面,建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职教师资学生的质量标准。该标准的制订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孙翠香. 职教师资培养: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J]. 职教论坛,2013(25): 63-70
[2] 贺文瑾, 石伟平. 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发展研究, 2005(10): 73-78
[3] 王乐夫,姚洪略.加强培养培训改革创新,促进职教师资素质提高[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2(1):1-3
篇4
大数据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大数据具有信息数量多、信息资源多样、价值高、高速性等特点。随着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大数据首先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果。近年来,我国也认识到了大数据的重要性,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数据技术专业,从而培养出了更多的大数据人才,满足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大数据离不开计算机,对计算机专业教学有着重要作用,这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大数据的重视,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把大数据应用其中,根据高校人才培养任务探索计算机专业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做到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大数据时代的数据处理不同于传统数据处理,例如,可视化处理、数据库技术需要大数据概论等计算机课程作为铺垫,这就需要高校将计算机专业教学与大数据紧密结合,让学生掌握大数据相关知识和技术,从而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学生专业水平。 二、大数据时代对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影响
其一,教学理念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工作主要通过教师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但有的经验缺少科学性,不能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在大数据时代下,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还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其二,学习环境发生变化。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还可以通过微课等方式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效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微信、APP等出现,为学生学习带来了较大的便利性,有效实现了教育回归社会,这样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学生专业水平。
其三,教育方式发生变化。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职业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师由传统的教学主体变为教学引导者,不再以教师讲课、学生做笔记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三、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分析
1.课程体系设置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计算机技术带来了较大挑战,社会越来越需要数据分析人才、数据应用人才等,要想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以计算机相关知识为支柱,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强对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视,把大数据相关知识渗透到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进而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从事软件设计开发等工作,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创新意识,因此,可以把计算机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等。专业必修课包括离散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学生,让其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为实践学习做好充分准备。教师要鼓励学生学好英语,因为有的软件是国外开发的,相关内容都是英文,如果学生没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就无法使用计算机软件。专业选修课主要针对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的大三学生,高年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课程,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还能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实践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培养复合型人才,满足用人单位实际需求。
计算机专业课程对实践操作能力有着较高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底,这样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才能熟练使用各种软件,进而提高专业水平。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并结合实际案例教学,这样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避免让学生觉得理论知识过于枯燥,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从案例中能够真正掌握理论知识,教师要把大数据相关知识贯穿于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讲授《计算机导论》时,教师可以把视频、图片与计算机相结合,由计算机基础知识拓展至相关技术产品,从而引出数据采集、存储技术等。《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专业入门教材,对于大一、大二学生而言,加入大数据方面的知识,能够把大数据与计算机联系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专业课程实验进行教学,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掌握相关技术,避免学生出现抄袭的现象。对于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可以用案例作为切入点,把重要理论渗透到案例中,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开发项目。
2.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培养学生对大数据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据意识。首先,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课题,让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学生负责收集资料,有的学生负责实践操作,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题研究中,进而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大数据相关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安排几个课时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再过渡到大数据的产生、发展等,让学生了解大数据对社会带来的影响,这样不但能增强学生对大数据教学的重视,还能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大数据的学习中。大数据对计算机专业教学越来越重要,在新形势下,教师要加强对大数据教学的重视,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融入数据库技术、高级程序设计等课程,把计算机与大数据相结合,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给社会生产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巨大变革,也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严峻挑战。计算机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创新,这样才能适应时展需求,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计算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传统教学中,一直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很多弊端,而且随着时展其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追求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是不符合教学目的的,也是一种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模式。因此,必须对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将教学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从策划、实施到总结、评价分析都有一个团队来完成,改变传统的个人学习模式,提高团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形成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如果发现学生有不对的地方可以及时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模式;平台+方向;订单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93-4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IT、CT产业链的扩大和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已经成为一个普及型专业,目前各层次的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该专业。目前该专业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失业量较大,且薪资较低。因此,大量学生不愿意报考此专业,大多数院校招生计划缺额现象严重。教育部也非常重视,曾给此专业亮过黄牌。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伴随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化,软件与网络深度耦合,软件与硬件、应用和服务紧密融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加快向网络化、服务化、体系化和融合化方向演进。“规划引导下一代网络发展,加快培育物联网产业,促进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是我国信息产业三大发展目标之一。“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全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这必然会开启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工业信息化、商业网络化、产品数字化、教育信息化,将成为时代主流。中国是世界上互联网用户最多的国家。逐渐形成的产业急需大量专业人才,而现阶段高校培养的学生又无法满足企业需要的矛盾。
我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作为四川省省级示范建设专业,如何办好该专业,为“十二五”规划贡献自己的力量,很值得深刻探讨。依据我院的现状,提出以下构思:
1 面向岗位群培养的基本思路
面向岗位群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之一。我院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刚开设的时候确定走网络工程方向。确定了网络工程方向职业岗位群,包括售前技术工程师、实施工程师、售后技术工程师和商务助理。第二年新增了网络管理岗位。随着网络专业的发展,包括和部分企业的深度合作,成立了联想企业学院,逐渐新增了联想认证服务工程师、联想认证远程服务工程师、联想认证项目经理、联想服务器工程师这几个核心岗位群。2012年学院新增和智翔集团合作,新增了网络优化岗位群。
现在,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岗位、岗位群职业能力与任务分析表如表1:
表1 计算机专业专业专业、岗位、任务分析图
序号 专业 岗位(群)名称 主要职责和任务
1 计算
机网
络技
术 网络管理员 管网,即完成网站开发、网络配置、数据备份、网络优化、信息安全等工作。
2 网络售前/售后/实施工程师[DCN] 建网、用网、销网,即设计或搭建园区网络、商务助理、网络营销工作。
3 联想认证服务工程师[LCSE] 联想集团内部维修服务体系专业服务工程师,主要职责是现场解决客户电脑(PC、笔记本)、网络的软硬件故障。
4 联想认证远程服务工程师[LCRE] 大型企业客户联络中心服务工程师,主要职责是通过电话、邮件、网络等多种方式营运客户联络中心,为各类客户提供服务或销售工作。
5 联想认证项目经理[LCPE] 联想集团IT服务外包项目工程师,主要职责是运维客户联络中心,并为大客户提供驻场服务。
6 联想服务器工程师
[LCSR] 大客户信息中心服务器工程师,主要现职是对大客户网络中心或数据中心的各类服务器进行数据管理、存储、备份、还原,以保障信息安全。
7 网络优化工程师 网络基础数据收集、网络测试软件、硬件的使用,无线信号分析、使用软件优化网络等工作。
2 平台 + 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专业建设整体思想是采用平台+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个ICT产业,企业对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基本能力要求是一样的,但是随着社会化分工的不断精细和计算机网络范围的不断扩大,传统的一个专业对应一个专业方向早已不适应企业现实需求。这也是目前IT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学生薪酬不高的原因之一。必须深刻认识到传统的IT产业已经和CT产业融合,形成新兴的ICT产业,学生在不同岗位就业所需的专业核心技能差别很大。其基础核心的专业课程是很重要且必须的。通过对现在主流的岗位所需基础技能进行梳理,经过多次专家审核,逐渐整理出基础平台课程。平台课程分为基本素质平台课和基础技能平台课。基本素质平台课包括公共基础课、选修课、素质拓展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包括职业综合能力模块课程和职业专项能力训练模块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学生所选择的方向不同而不同。所有学生首先学基本素质平台课程,然后学习基础技术平台课程,最后根据专业方向上专业方向课程。在完备基本素质和基础技能的情况下,因材施教,让学生分方向掌握其专业核心技能。
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方向的扩展与其历史发展有关。学院升为高职学院后,计网专业于2005年获得批准,2006年开始正式招生。当时只有应用与技术支持一个方向,即网络工程方向。2007年新增网络管理方向。2008年学院与联想集团展开校企合作,计网专业新增一个专业方向联想LCSE,即联想认证服务工程师方向。后面逐渐扩展到联想认证远程服务工程师[LCRE]、联想认证项目经理[LCPE]、联想服务器工程师[LCSR]等专业方向。每个方向均有相应行政班级作为支撑。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拓展了计网专业的办学规模,专业规模的扩大反过来又加深了校企双方的合作。2012年学院开始与智翔集团合作,开设了网络优化方向。现在计网专业开设了7个专业方向。分别是网络管理,网络工程,网络优化,联想LCSE,联想LCRE,联想LCPE,联想LCSR。在校班级达到21个,学生数量700余人。并与2011年组建了联想企业教育学院。计网专业的办学规模与办学效果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3 多元化订单培养,提升就业数量与质量
3.1 网络专业与联想集团合作,实施多方向企业订单培养。联想(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校企合作包括组建订单班、师资培训,实训室建设、课程置换等多个方面。订单培养模式从2008年开始,每届只有一个订单班,订单班学生通过企业考核认证后由联想总部参照学生意愿分配到全国各地的售后服务站。整个合作过程双方一直比较满意,不少学生已经成为技术主管、服务站站长,解决了联想企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大量合格员工需求。同时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立了品牌,解决了大量学生的高质量顶岗实习和就业问题。合作效果比较理想。于是从2010年开始扩大订单班级规模,2011年成立全国首家联想教育学院,现在每届组建4个校企合作订单班。与联想(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校企合作还包括师资培养。在7年的合作过程中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了5个联想讲师和6个专班辅导员。使网络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实训室建设包括,新建了联想雪峰服务站、联想笔记本实训室,改建了微机组装实训室。使专业实训室具备企业元素,符合企业流程,这样培养的学生在企业才能真正站住脚并获得较好的发展。
3.2 网络专业与神州数码合作,实施行业订单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从2009年开始与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DCN)进行校企合作,主要包括实训室建设,师资培养,课程置换,组建行业定向班。实训室建设包括改建了网络通信实训室,新建了网络工程实训室,后期计划建设信息安全实训室。同时为网络教学团队培养了4名神州数码认证讲师,4名神州数码网络工程师。面向网络行业组建定向班,该班主要由网络产品销售工程师、售前技术工程师、售后技术工程师、商务助理这4种典型岗位按照3:2:1:1比例组合而成。每届组建一个行业定向班。其中售前技术工程师、售后技术工程师是技术类岗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学生需要熟悉常见网络设备品牌及主要性能参数。能熟练配置常规网络设备。同时具备针对某个行业或企业设计网络架构方案的能力。网络设备销售工程师、商务助理是网络行业商务类岗位。这类岗位适合对技术不感兴趣或者不是很擅长,但是喜欢与人沟通,崇尚自由、喜欢挑战这类学生。该类合作模式也为计算机网络专业培养了一批行业专业类人才,深的学生、家长、学院的认可。
3.3 网络专业与智翔集团合作,实施网优工程师订单培养。2012年智翔集团与网络专业进行校企合作。主要包括实训室建设、师资培养、课程置换和,组建网络优化订单培养专班。该定向班面向的核心岗位是网优优化工程师,其主要职责是网络基础数据收集、网络测试软件、硬件的使用,无线信号分析、使用软件优化网络等工作。目前该专业方向合作培养网优优化工程师2名,组建订单班2届。培养学生效果比较好,很多学生就业后很快就能达到5K的薪资水平。
4 结束语
信息类专业与制造类专业有很大的差异,探索信息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承认在探索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不过在IT类专业萎缩和就业逐年下滑的今年,我们能做到了专业规模逐年增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升。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个人认为基于职业岗位群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行业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参考文献:
[1]徐伟.基于职业岗位群导向构建特色课程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3(09).
[2]李桂霞,张一非.基于职业岗位(群)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究[J].广东教育:职教,2011(05).
[3]张尚先,杨湘洪.基于职业岗位群“五段式”岗位实习的实践与探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06).
作者简介:杨雨锋(1979.11-),男,讲师,毕业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任信息工程系网络教研室主任,网络实训中心主任,学院双师型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研究方向:高校网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
篇6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
“翻转课堂”最早的探索者应为美国人萨尔曼·罕。他在给侄女侄儿辅导数学功课时,想到了制作教学视频,并将其分享给其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2006年,他把教学视频上传到YouTube网站上,引起了很大关注,有很多学生通过网络参与了他的课程学习。随后几年里,这种教学模式得到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推广,曾被加拿大的《环球邮报》评为2011年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通俗的讲,即学生在课余时间看视频以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然后在课堂上他们把精力集中在完成练习以及与教师和同伴的互动交流上,这种做法颠覆了传统学校课上教师讲授、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教学安排,这就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其概念图见图1。
图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念图
二、翻转课堂的优势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忽略教学对象的差异和个性需求,学生课堂自主能动性欠缺,学生质疑、批判、探索和创造力均受到压制;翻转课堂秉持着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效地避免了传统教育中学习内容的强制性,学生不再只是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课堂作为学习成果检测、知识巩固的平台,减少了知识传授环节,为课堂师生互动交流,生生协作学习预留了富足的时间,在提出疑惑、陈述观点、互助竞争中,学生语言表达、合作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2]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的比较可以通过下表展示。
表1 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的对比
传统课堂 翻转课堂
教师 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 学习指导者、促进者
学生 被动接受者 主动研究者
授课形式 课堂讲解+课后作业 课前学习+课堂研究
课堂内容 知识讲解传授 问题研究
技术应用 内容展示 自主学习、交流反思、协作讨论工具
评价方式 传统纸质测试 多角度、多方式
三、实践之喜
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设有多门专业核心课程,在这些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往往需要花很多时间讲解理论和演示操作,留给学生实践和交流讨论的时间较少,学生长期处于机械式的模仿跟随,兴趣得不到激发,教学效果的提升遇到了瓶颈。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有如下几点:
1.教学视频短小精悍,易于浏览
对于《网络操作系统管理和配置》、《局域网组建和管理》、《网络综合布线》等专业核心课程而言,共同的特点就是知识点零散、操作步骤多、大项目可以化整为零。为此,我校组织专业教师团队,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筛选、梳理和编排,然后针对每个知识点录制教学视频,每个视频长度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这样规模的视频符合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学生通过网络或者本地浏览视频,可以随时暂停、回放等,便于自我控制学习进度。
2.教学信息清晰明确,易于掌握
与当下互联网上纷繁庞杂的视频教程不同的是,我校将课程中的知识点做精心梳理、合理编排,形成与教材配套、不拘泥于教材流程、适合学生循序渐进学习的视频体系。比如《网络操作系统管理和配置》这门课中,很多教材都在一开始就重点介绍Windows服务器的Activities Directory功能,后面章节才会介绍DNS知识,这样便会使得学生在做AD实验时遇到DNS指向问题后一头雾水。在我校该门课的视频体系中,先完成DNS有关实验,为后续课程做铺垫,效果比较理想。
此外,我校录制的教学视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视频中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操作界面或者工作台,除此之外,就是配合操作进行讲解的画外音。视频中不出现教师头像以及实验室的各种物品摆设,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将注意力集中在视频核心内容上。
3.重新建构学习流程,易于互动
我校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习过程进行重新建构。对学生的“信息传递”过程在课前完成,老师不仅预先提供教学视频,还可进行在线或离线辅导答疑;在课堂上通过教学互动来完成“吸收内化”,通过学生浏览教学视频后的反馈信息,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而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和各项情感目标的达成。比如《局域网组建和管理》这门课,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配置实验都需要在专门的实验室才能进行,传统教学模式下,限于时间、场地和设备的限制,学生真正能投入实验的时间不多,甚至都不能保证每位学生能近距离的看到教师的标准化操作。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操作的每个细节对于每个学生都一目了然,经过课前的反复观看视频,学生在课上的操作就胸有成竹,可以留出更多时间参与到师生、生生互动中去。
4.复习检测方便快捷,易于评价
我校制作的每个视频后面都配套4~5个相关的问题,以在线的客观题为主,这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复习检测,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学生浏览了教学视频之后,如果发现这些问题回答的不好,可以再看一遍,查漏补缺。学生的答题情况能够及时在服务器端汇总处理,教师通过直观的数据就能了解到学生的掌握程度和需求情况,从而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四、实践之忧
翻转课堂给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模式,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探索和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困惑的地方。
1.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教师制作教学视频、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到个性化与协作化学习环境的构建都需要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支持。[3]虽然目前计算机及IT数码产品广泛普及,但部分学生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观看视频教学资源,课外自主学习资源受限制,学习效果难以保障。再者,一线教师大部分不通晓教育技术,对资源检索加工处理,录制教学视频等环节涉足较少,在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化资源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2.翻转课堂中知识传授以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师事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在教学平台上与师生互动交流,这是以学生具有自控和自我管理能力为基础的。但是职业学校学生自控能力欠佳,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学生大多习惯于传统课堂中依赖教师的指导,习惯家长监控,还不知道如何自主学习,如何寻求助学服务,现实中需要给学生补充自主学习的知识,提高他们自学的能力,另外,网络上诱惑的因素多,对学习干扰大,在这样自由宽松、无拘束的环境中,学生很容易迷航。加强学生时间管理意识,培养抗干扰能力,养成自觉学习习惯是翻转课堂的首要任务。
五、结束语
翻转课堂的兴起对传统教学模式而言是一场颠覆性的变革,在看到国外取得理想效果的同时,我们需要冷静思考、理性分析和大胆探索,如何将这种教学模式平稳移植到我国教育领域,尤其是职业教育领域,将是我们未来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我们相信,通过努力,在不远的将来会看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卜彩丽,马颖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软件导刊,2013(7).
[2]韩丽珍.翻转课堂在我国发展的瓶颈及路向选择[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3]张金磊,王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篇7
关键词: 五年一贯制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 课程衔接 研究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文件指出,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由此可见,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既是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整个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五年一贯制”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其中五年一贯制是我国较早实行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一种形式,该模式包括由部分高等院校招初中毕业生举办5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下伸式)及在部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式)两种情形。其入学考试与普通中专相同。一般分两个阶段组织教学,第一阶段以公共课为主,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进行一般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主要学习专业技术理论和培养职业能力。五年学习期间,通常前三年按中职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后两年按高职院校学生学籍管理。对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颁发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证书。
在这一模式下,学校可以根据培养目标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以上两个阶段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能较好解决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避免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因专业方向偏差和教学内容重复所造成的学时损耗,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效率。同时,由于五年制学生入学年龄小,可塑性强,处于接受技能训练的最佳阶段,只要引导正确,就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意识。
不可否认,“五年一贯制”模式存在着修业年限较长,学生缺少多次选择的机会等问题,但总体来看,“五年一贯制”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最紧密的一种方式,能够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知识、能力、方法、品质的培养,教学与课程衔接较容易操作,能有效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是一种较好的培养高职人才的衔接模式。
二、“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指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学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招生制度、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连接、承接关系,其中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中、高职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和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
中高职课程衔接应遵循如下原则:首先,改学科本位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为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模块式课程,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克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减少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质量,而且能够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其次,统编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合理安排。教育部应统编各类专业教学计划,同一专业的中职与高职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原则是“够用,实用”,而且应避免雷同设置。再次,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要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最后,设计“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目标全面对接。
三、“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衔接模式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衔接的实践探索
海南某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至今共招收学生339人,基本学制5年,弹性学制4~7年。
该专业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技能,至少精通一门程序设计语言,一种数据库设计方法,突出“软件蓝领”技能人才的培养,按照现代软件企业开发管理要求强化软件设计基础和实习实训,将学生培养成为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应用,具有较强的网页开发与网站建设和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并获得劳动部门或行业颁发的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行业技术(水平)认证和教育部门颁发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
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和综合素质拓展课程。课程的衔接设计如下:
(一)在中职阶段,学生侧重公共基础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公共课程共开设12门,职业基础课程共开设13门,具体开设课程见下表一。
表一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五年一贯制中职阶段开设课程及各学期周时数分配
备注:带*部分是指该课程本学期为考试科目(每学期考试科目前2学年为6门,后2学年为4门)。
(二)高职阶段课程设置为职业技能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和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具体开设课程见下表二。
表二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五年一贯制高职阶段开设课程及各学期周时数分配
备注:带*部分是指该课程本学期为考试科目(每学期考试科目前2学年为6门,后2学年为4门)。
(三)中高职衔接中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实践教学作为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分比例为1.5:1,具体内容见下表三。
表三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五年一贯制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及学时学分安排表
从以上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在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上,中职课程内容较注重基础性和操作性,而高职课程内容则是对中职课程内容的深化和拓展。例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的《数据库基础》课程已经在中职学过,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数据库的相关基础知识。高职课程在此基础上,开设《SQLServer数据库技术》、《Oracle数据库技术》、《数据库建模》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在中职课程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变化,在该专业增设了《Delphi》、《网络安全技术》等专业课程,并在高职阶段增加实训的比例,让学生学习专业技能认证、岗前综合技能培训、顶岗实习等必需课程。
此外,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改变原来的“学科中心”学科课程,转向“职业活动中心”的活动课程,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对文化基础课程,部分采用学科课程,以便奠定较宽广的文化基础,对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专业课程,以问题和职业活动为中心,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其课程具体开发流程如表四。
表四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五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开发流程表
参考文献:
[1]李庆原.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2008:71.
[2]高原,曹晔,马四顺.中高职课程衔接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3(3):28-30.
[3]龚卫星.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问题初探[J].职教通讯,2000(11):13.
[4]王炜波,董兆伟,韩提文.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5):89.
[5]刘育锋.中高职课程衔接:来自实践的诉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34.
篇8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工程式项目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218-02
一、前言
“工程式项目化”指在与企业深度合作收集到的网络行业中真实的工程项目,通过科学的分析并按照高职教育特定面向的层次,对其实施裁剪、序化、组合,形成可真正适用于教学的项目;“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指的是以高职院校(三年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对象,从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教学环境研究、教学组织方式研究以及教学管理机制研究等方面展开,力求构建科学的、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专业教学模式,本研究既是应用研究,也是实践探索。
二、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不足: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相对陈旧
总的来说,目前高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的。但有些课程的内容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尤其是课程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极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技能训练不成体系,力度不够,对职业素质的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等)尚没有得到全面的实施。现有课程体系存在以上问题,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相脱节,导致该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相关行业工作。
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基本上采用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对学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相对不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网络人才强调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按传统方法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师资缺乏,职业实践能力和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滞后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具有良好职业实践能力和经验的教师缺乏,这样会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无意识的偏离专业培养方向。现有教师缺少职业培训、技术更新滞后、缺乏教育创新机制等,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应不断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三)专业实训条件以及软件教学资源不足
多年来,高职院校虽然已普遍建立网络机房,但由于建设经费问题,实验实训条件明显滞后网络新技术发展的实训需求,也没有足够的实训基地,整体表现出实践教学设施条件不足,特别表现在软件教学资源不足,现有硬件条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四)在转变教师观念的同时,应花大力气转变学生的观念
高职学生的素质相对本科院校低了许多,大多数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比较散漫。在教育学生由被动学习、依靠教师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靠自己学习时比转变教师的观念更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但往往得不到学生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进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注重转变教师观念的同时必须花大力气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三、 工程式项目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基于工程式项目化教学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以联合办学为切入点,以培养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面向的主要就业岗位,以岗位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培养为主旨,紧贴职业岗位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开发课程体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如图1所示。
(二)适应于项目教学的教学环境建设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学环境主要采取学校主导模式(即以学校为主组织和实训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以利用学校设备和技术优势,运用市场机制运行。即在生产产品、经营业务或技术研发的同时,要完成对在校学生的实训任务。)、企业主导模式(即以企业为主组织和实训的一种模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主要提供场地和管理,行业或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以行业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和学生实训,这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这种模式适用于工科类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类型有订单培养型、企业赞助型)、共建共享模式(校企双方共建共享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是一种比较自由的组合形式,校企双方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共建共享校内实训基地)等三种模式。
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特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教学的教学环境建设采取第三种共建共享模式进行建设。由学校、企业共同提供设备或师资,共建共用实训基地,实现优势互补。不仅满足《网络设备的安装与配置》、《网络综合布线与测试》、《网络管理配置与应用》、《工业企业信息化网站建设》等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同时应具有为企业员工提供技术培训、开展对外技术服务的功能。例如,笔者所在的学院与思科(中国)系统公司合作,由企业提供大部分设备,校方提供场地和师资,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建了思科网络设备实训室,不仅满足了专业教学,同时还面向行业和社会开展了多次培训。
(三)工程式项目化教学组织方式
基于工程式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过程设计,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协调人,以项目案例驱动,遵循“咨询(信息采集)、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中,掌握专业知识,习得职业技能。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采取项目驱动法为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网路综合布线与测试》课程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组织教学,其步骤是:下达任务书(提出问题或项目背景)? 分析任务(分析问题)?制定实施方案(制定解决问题方案)?任务实施(合作实践)?任务完成(客户反馈)?项目展示、点评与总结。
(四)创建项目教室
创设项目教室的想法来源于企业都需要项目实施人员,强调毕业生若有项目实施经验的优先录用,而在学校很难有机会让全班的学生去外面承担实际工程项目,如何培养学生具备有工程经验,是我们每一个专业教师都在考虑的问题。笔者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并对企业的项目实施流程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的采用“裁剪、序化、组合”方法,转化成教学项目的实施流程,再依据这个项目实施流程设立项目教室。
项目实施流程主要包括:项目启动阶段、项目规划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验收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工作任务,具体实施流程如图2所示。
项目教室的功能主要用于创设一个环境,让学生能置身于一个情境仿真的工程项目中,真实的去体验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确认、开箱验收设备、现场安装设备进机柜、连网布线、设备配置调试、系统测试、工程验收等等实际工程项目需要的环节。项目教室的具体布局按方案区、安装区、配置区、验收区共4块功能区划分,如图3示意。
项目教室中的安装区可针对不同类的核心课安装不同的设备。如核心课《网络设备的安装与配置》,可分别选用三家不同厂商的路由交换设备,并配置三台机柜,项目实施前应将这些设备装箱(与新设备到货时一样),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在所有其他实验实训室都无法进行的设备开箱验收过程。同样,现场布置安装设备也让学生真正实践了设备安装的技能。
(五)编制教材
针对目前高职教材难以满足“教学做”的现状,组织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兄弟院校教师积极探索、共同研究,编写反映职业特点的、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的工程式项目化教材。
四、结束语
工程式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一项新的尝试,以网络行业为渠道,选择实际项目为载体,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并充分应用于教学实施,推动专业建设,最终实现专业教学与市场行业运作的衔接,实现学生与行业、社会的无缝连接,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培养适应下一代网络发展需求,掌握网络新技术,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及满足企业需求的具有工程能力的高技能网络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树超 王琴 唐林伟 职业教育:非均衡状态下的协调发展――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 教育发展研究 2011年5期
[2]宗序炎 项目化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教育与职业 2010(26)
[3]张跃西 课程项目化理论创新研究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1)
[4]刘科 祁春清 职业教育中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职业技术 2011(09)
[5]刘高山 专业课程项目化及项目内容的设置探索 职教论坛 2012(16)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网络技术;岗位需求:校企合作
1、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需要获得大量的信息来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网络和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为人们获得这些信息提供了条件,由此社会对于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增加。怎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高素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是我们每一个从事网络技术专业教学的高职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为例,探讨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与实践。
2、按照岗位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模块
在制定本专业人才方案前,我们对省内多家网络公司、软件公司和一些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大量地调研,以此来了解用人单位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通过调研,结合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特点,我们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网络工程”、“中小型网站开劣与维护”和“企业网络维护”三个方向,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这三类岗位的岗位要求,将专业课程教学设置为相应的三个模块,这样学生既可以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将来的就业取向,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去重点学习相应的模块。
3、引入开源软件课程
目前国内使用的软件大多是以微软的Windows平台为基础的,导致国内各大中院校在计算机相关教学时,无论是在计算机基础、服务器配置、软件开发和应用软件使用等方面,也都是以Windows平台为基础。微软公司开发的软件,使用简单,开发效率高,但使用它的费用也是高的惊人,对于一个中小型单位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从而导致盗版软件的泛滥。随着国内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日益重视,盗版软件也将逐渐退出市场。
开源操作系统和大部分开源软件是免费的,遵循开源协议开发的应用软件成本低,非常适用于中小型单位。开源软件项目已纳入到国家科技部“十二五”规划中,随着开源软件项目不断推广,社会对开源软件人才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因此,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开源软件课程引入其中,比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加入Linux基本操作的内容;阿络操作系统课程,以windows Server为主介绍各种网络服务的配置和应用,同时开设另外一门课程介绍Linux环境下网络服务的配置和应用。通过引入开源软件课程,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
4、紧跟社会发展,将新知识、新技术引入教学中
人们的需求和社会的进步,导致网络和通信技术高速地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一味地按照传统给学生讲述一些过时的、落后的技术,将非常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因此我们在选修课中开设了网络新技术、网页制作新技术等课程,将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地带到课堂。同时网络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专业地发展,将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物联网产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对人才的需求量也非常大,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中,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培养方案中,比如开设了物联网概论、无线通信技术等课程。新知识、新技术的引入,—方面扩大了学生未来就业的范围,同时也锻炼了师资队伍,为学院将来开设新专业提供了师资储备。
5、教学组织与实施
5.1 聘请企业专家给学生授课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面向企业的用工需求去培养人才,在企业一线工作的专家是最了解企业需求的,对企业中所使用技术也是最熟悉的,把企业专家聘请到学校中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方面企业专家丰富的工作经验非常吸引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方面企业专家的现场经验,也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少走不少的弯路。同时把企业专家聘请到学校来,还为专业课教师提供了与企业专家交流的机会。教师与专家面对面地交流专业领域的热点问题;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调研,了解企业需求,根据企业需求更改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专家共同对企业中的一些项目进行研发。这些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企业专家大多工作繁忙,尤其是IT业的企业专家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在聘请企业专家授课时并不要求专家整学期的来学校授课,而是采取多种形式来完成企业专家的授课,在专家有时间时,在保证教学计划完整、合理的前提下,将课程中的一部分内容交给专家来讲授;还有—种形式是请专家来学校举办专题讲座,介绍企业一线所使用的新知识,新技术。
5.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为企业服务,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企业的需要,我们在授课时将企业已经完成的案例拿到课堂上来,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同时与多家网络公司合作,在不影响企业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的工程或项目,比如企业将一些小型网站的制作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学生参与企业所承担的网络工程项目等。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的工程和项目,使学生更加了解企业岗位对自己的要求,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主动性。
5.3 团队合作,自主学习
为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根据专业方向,我们组建了三个工作室:网站设计维护工作室、网络工程工作室和网络维护工作室。各工作室配备优质资源,教师负责安排工作室的工作计划和挑选可以进入工作室学习的学生,模拟企业用工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定期进行考核,对已进入工作室,但不能完成工作室任务的同学要求其先离开工作室,对未能进入工作室,但在自己的努力下,成绩提高快,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吸纳进工作室。各工作室安排负责人,由负责人独立管理,给组员按工作计划安排任务,整个工作室以团队的形式配合完成工作任务,教师只起到一个安排计划、指导和考核的作用。通过设立工作室,一方面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梁倩(1981-),女,天津人,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数据库。(天津 30045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07-02
市场经济的发展、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化,信息产业的规模化,推动了计算机技术人才市场的发展。滨海新区庞大的人才需求市场,需要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维护与维修、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平面图像处理、网页制作及网站建设与管理、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等应用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动手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均衡发展的培养模式。
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就业岗位
依托地方经济,制订适合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学生的培养,应该以就业为导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新一轮服务产业转移机遇的到来,向世界提供知识密集型的“中国服务”正成为趋势。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才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009年4月,天津滨海新区领航区――滨海高新区开发建设正式启动,坐落在天津滨海高新区的滨海高新区软件园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作为京津软件与服务外包协作发展的新阵地,将迎来新的发展目标。作为天津市唯一的国家级软件园,目前入园企业达到500多家,软件与服务外包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占天津市的70%,成为天津市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为主动发展天津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联手北京打造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的新优势,天津滨海高新区在建成46万平方米软件园一期、二期后,超前规划建设总占地面积308万平方米的软件园三期――“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并被列为天津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20项重点工程之一,以打造世界一流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为目标。基地所处的天津滨海高新区聚集着天津七成以上的软件企业,在高性能计算机、软件出口、信息安全软件、手机游戏研发、安防监控等领域形成了天津特色和全国品牌,成为天津市软件产业的龙头。国内外众多优秀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已前来投资。随着软件外包产业的蓬勃发展,计算机软件公司的不断增多,需要的软件编程人员也日益增加。
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滨海新区,占有地域优势,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应抓住机遇,适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使其更加适应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为产业基地的发展储备大量的人才,增加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就业机会。通过对滨海新区企业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调研,确定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网站开发与服务等面向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岗位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就业核心岗位。
二、改革教学,根据岗位需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适度的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计算机的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企业的实际需求要求高职专业教学不断改革与创新,减少教学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满足新时代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因此,课程设置要立足高职学生,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适当减少理论课程,增加实践性较强课程的课时,贴近区域经济,贴近企业岗位,贴近生产实际,体现综合性、职业性和实践性。整体课程设置既要做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保证他们在所学专业领域里的可持续发展,并着眼于软件产业的中低端人才培养,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以软件开发流程化、规范化为目标,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1.适当的基础理论知识。课程体系应当从岗位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出发,按照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适度、够用”的原则,对传统的课程体系重新整合优化,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和够用,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专业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具备职业岗位以及职业迁移所必备的能力。
2.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面向职业岗位群必需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理论实践、实习实训融入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学生就业岗位所必需的职业技能,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初步形成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各类实习-专业综合实训-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模式。
3.证书性学习、生产实训融入教学。计算机技术和各种软件开发语言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在定位好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前提下,科目课程体系要符合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规律,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技能课程设置上追求和谐统一。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与职业证书相结合,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考取计算机相关证书,为学生顺利就业打通职业门槛。
三、加强校企结合及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半工半读教育模式
半工半读教育模式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转向实践过程为主,有利于学生的协调发展,实现专业设置和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学生的就业率是评估学校专业设置得当与否的重要标准,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内容应按企业要求,专业设置和企业需求零距离,教学环节按企业人才资源开发计划并实施,尽力做到企业、学校结合,师傅、教师结合,产品、作品结合,经营、实习结合,生产、教学结合,使师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缩短学生所学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既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又增加学生的经济收入、强化了动手能力,使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受益。
1.“学校办企式”模式。让学生到工作第一线实际锻炼是我们始终追求的重要办学环节。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重点建设校内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企业应用环境模拟,让学生有一种企业应用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在毕业前能够完成多种相关实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缩短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提高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同时,为了促进专业发展,应走出一条专业发展公司化的道路,组织学生在本校创办的企业中参加实习、实训。
2.“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后参与工作,增加了学生社会工作经验。要不断加强校外实训力度,了解技术发展、就业形势和掌握人才需求信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训练。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按照生产要求在毕业前就得到锻炼,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要接受岗位实训,真正达到企业岗位要求。要进一步走出去,接触社会、接触市场,与更多的公司进行合作,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际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强专业团队的教研活动,发挥各类人才优势互补的集体力量,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将行业培训的内容纳入日常教学,采用“实践、技术、应用”的案例讲解方式,要求教师授课由“学科型”向“实践型”转变。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工程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的专业团队。积极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实践、锻炼,亲身体验企业的生产过程,了解当前计算机发展的主流技术和发展方向,并及时补充到课程当中来,适时调整课程设计,使专业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学生的未来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求。
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改革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
对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以典型任务方式要求学生用课程设计来代替传统的考试。对于学生的考核,除必要的考试和考查外,还要考查学生在实训、实验和实践中的成绩,学生的平时表现也要计入平时成绩并影响总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因材施教,由岗位能力制定考核标准,改革以往教学任务达标式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保证教学效果,测试从上机操作和笔试两方面人手,鼓励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对学生课堂参与的状况、上机实践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并加大日常考核的比重。这样不但能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而且能为学生再学习与训练创造机会,提高其综合能力。
在今后工作中,应强化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办学特色,使之适应滨海新区的发展;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搞好课程建设和实训课程开发,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做好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创新发展的精神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更多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加强公司资产管理
- 下一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