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内容陈旧,校本教材开发不力当前计算机专业的教材落后且鱼目混杂,新知识新技术编入教材的时间周期太长,教材内容陈旧,远远落后于社会岗位需求,同时也很难找到能充分体现能力本位的教材,所以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内容滞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学内容的陈旧会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专业技能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很难达到社会岗位群的需求,所以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足虽然我院计算机专业不断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但学生的实践教学时间明显不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值为3:1,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还有计算机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因素也直接影响了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效果,所以计算机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从根本上并没改观,那么基于能力本位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就成为当务之急。
学生的职业能力欠缺,难以适应岗位群需求专业不同,职业不同,岗位需求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要求就不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根据岗位群需求的岗位能力来确定的。通过对市场进行调查,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得知岗位群需求的岗位能力和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要统一,否则就会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欠缺,用人单位不满意,学生就业难以适应岗位群的需求这一现象。
考核方式单一,缺少有效的评估考核体系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考核形式单一,缺少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估考核体系。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都是以理论考试为主,个别课程有上机考试。试题是哪位教师带课哪位教师出题,出题的难易程度及考试覆盖面由带课教师决定,教研室审核签字认可,没有形成试题库随机抽取试题,只针对专业知识考试,不涉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考核内容,这样造成了学生学不学一个样,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计算机专业受到其他专业的严重冲击和影响计算机专业与相近的电子信息、通信、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等专业的学生就业空间相互挤占,就业空间严重缩水。特别是计算机在其他专业发展中作为辅助工具的现象日益突出,计算机基础课程也已得到了大力普及。由计算机就业市场细分可知,社会岗位群需求大都是具有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操作,懂得网络基本维护和使用的一般人才,而这些知识通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操作训练就能达到,当单位岗位群要求专业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往往更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潜在的实力,因此其他专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形成了新的冲击和严重影响,使得计算机专业变得无特色,缺少生命力。基于能力本位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简称CB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其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出发,确定职业能力目标。能力本位教育与传统的职教模式相比,能力本位教育具有四方面的优势:一是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二是课程内容以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分析为基础,有效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打破了僵化的、陈旧的学科课程体系结构;三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重视学生的能动性;四是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客观评估考核。
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强调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知识讲授是以够用为度,操作实用为主,提高能力为本,核心是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为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结合能力本位的教学实际,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操作技能,培养适应岗位群需求的人才。
更新教师专业知识,提高教师职业能力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资源,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完成。加强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制订合理的阶梯式教师培养计划,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使之与岗位群需求知识相统一,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是确保计算机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的必然要求。一是教师可以通过在职、进修、培训等形式提高专业知识。二是深入计算机行业锻炼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始终站在本专业学科的技术前沿。三是教师应不断拓展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将专业渗透到其他领域,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四是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能力,经常进行教学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缜密的思维和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并培养教师独立完成教研任务,提升其教研能力。
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改变教学内容滞后的现状教学内容应如实反映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计算机教材应该每年更新,避免同本教材的连续使用,对于过时落后的、没有任何实际应用的教材一定要舍弃。加强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能充分体现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突破和发展,能将最新的知识和技术编进教材,与时俱进的好教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使高职院校培养的计算机人才从根本上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加强专业课程模块建设,轻理论重实践高职院校要从计算机专业岗位群市场细分的需求出发,设计符合专业课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专业模块化灵活施教。构建符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特色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完善计算机专业评估考核体系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考核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和监督,是有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和保证。考核的目的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进行检验和有效引导。按照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评估指标为基础,结合岗位群需求,鼓励学生取得计算机能力认证,以赛促教,建立健全完善的专业评估考核体系,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快速适应社会岗位群需求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指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在基于能力本位的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贯穿于专业教育过程的始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养成正确的价值观。首先,通过多种课外活动,如科技活动、文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技能比赛等,提高学生奉献、团结、协调合作的意识。其次,富有成效地做好计算机专业学生实习前的岗位培训,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和相关的工作标准,让学生从思想上、行动上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计算机网络
目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企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高职高专的毕业生被认为不能较好地胜任企业岗位要求,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守旧和落后,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创新意识,难以符合市场的要求。因此,大力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和管理,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具有系统性,并可以全面、完整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也应该具有选择性和连续性[1],针对不同特点和专长的学生,提供多种实训项目和开放的实训体制,在进行有选择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能力。连续性则保障了实践教学的完整性,学生做好学习规划,并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实践教学应进行独立的管理和考评,不再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应以职业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培养为主。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意味着,以专业教育和理论知识为主转向以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因此,实践教学课时数应不低于总教学课时数的50%,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根据相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立,特别要与行业、企业对人才技能的要求相结合,课程内容的制定及教学的评价应吸收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和指导,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调整。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构建
“以就业为导向”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文化,从而提高他们的职场竞争力[2]。
1.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
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以课内基本技能教学和单设集中实践教学为主,并为后续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内基本技能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比应达到1∶1,并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改变传统实践教学中的“实践围绕理论教学转”的模式,任课教师需要明确实训项目的个数和内容,并符合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课程实训指导书,课程考核方式和成绩应能够反应出基本技能教学的特点和效果。
单设集中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体系中重要的过渡部分,根据职业岗位要求,选出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强的课程进行若干周的实训教学[3]。实训内容来源于企业真实案例,根据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将课内基本技能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和训练,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所学课程在行业中的用途,为后续的学习做出明确的规划,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课程考核形式需要符合职业能力要求,并在专业教研室的统一组织下进行。
2.个性化技能的培养
个性化培养是指注重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和特性,积极引导,因材施教。个性化技能的培养要求尊重学生的职业选择,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其中,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强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是个性化技能培养的重要保障。
个性化技能实践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独立培养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独立培养实践教学主要以课外实践教学的形式体现,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完善和提高,为优秀学生和有特长的学生提供自我提高的平台,主要形式有:特长生导师制、数学建模、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等。职业技能培训是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的具体体现,把企业认证的相关内容采用课程置换、课程嵌入的方式引入到教学和实训环节中,能够积极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进,缩小课堂教学和企业用人的差距[4]。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通过学习和培训,获得企业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
3.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是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包含了在校和假期校园内外所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寒暑假到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带薪实习,校内外勤工俭学以及周末兼职等。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了解和适应社会,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培养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主要由学校统一组织和安排,学生根据专业要求和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某个合适的项目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提交社会实践报告,开展交流活动,经专业教师审查通过,给予规定的学分。
4.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实践教学首先是开放式实训基地的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完成实践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将实训基地建成集教学、实训、培训、职业技能认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技术与工程中心,实现“产教结合,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合作策略,为行业和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端应用型人才[5]。目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形式有: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企业冠名班等。
一年制的校外顶岗实习是目前开展最广泛的校企合作的形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应用、面向职业、面向市场的具体体现。通过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把理论知识、职业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等职业岗位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使学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顶岗实习期间,学生需要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它是前面各项实践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检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由学校组织和管理,其内容由专兼职老师共同规划,具体指导由实习单位的兼任教师完成,最后由学校老师进行答辩考核,保障了学生实习内容的理论深度和技术含量。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和收集资料、项目计划、项目开发与研究组织、总结提高和撰写论文等各种能力,也是从实践经验到理论创新的升华过程。
企业冠名班由企业挑选的学生组建,是对学校专业设置及课程安排通用性有余、针对性不强的弥补,可以大大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企业冠名班是企业、学校和学生共赢的培养模式,企业不仅节省了员工的培训期,而且保证了员工的工作质量,同时也做到了宣传企业的效果;学校则获得了稳定有效的实习和就业岗位,有助于学校的发展和管理;学生可以学到一线的职业技能,预订的工作岗位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更加踏实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企业对未来的用工状况有一个清晰合理的规划情况下,组建企业冠名班是极受企业欢迎的形式,也能将学校和企业的距离进一步拉近。
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
笔者所在的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经过不断研究、探索、实践和完善,建立起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完善的管理体系,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依托煤炭行业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为了深化本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对以重庆为主的多个地区计算机行业和煤炭行业的60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调研,走访了本领域工作多年、具有独到见解的毕业生、行业或企业技术专家、生产一线工程师或管理人员。在计算机维护、网络组建、网络交换设备配置、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等通识性课程基础上,根据网络工程、网络开发两个岗位群的调研及研讨会,形成了岗位群、确定了核心岗位,开设了内容涵盖采煤方法、矿山机电设备、矿井通风与安全、煤矿安全监控分站设置、各类传感器参数设置、井下光纤熔接等区别于其它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特色课程,并通过校企合作,以“任务引领,行动导向”开发优质课程标准和学习内容。同时,由教育专家根据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先后设计专业学习领域和基础学习领域,最后构成融煤矿安全监控网络与计算机网络于一体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
2.实施“工学交替、岗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本校自身优势,加强与相关行业的结合,借传统行业信息化改造之机,开拓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领域,形成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之间的差异和特色教育。背靠煤炭行业,紧密联系信息技术行业,与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梅安森、联想集团、重邮信科等企事业单位合作,成功探索和实施了“工学交替、岗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完成前2年的基本文化素质、专业理论、基本技能实训、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养,第3年在企业接受专业实践、考取岗位技能证书以及完成企业管理规范、专业课和毕业实践等环节的学习。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兼顾学生职业生涯的长期提升,达到职业技能的培养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构建优秀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
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地区)进行培训和学习,积极引入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建设学习型团队,教学科研并重,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拓展合作企业,聘请企业专家指导学生实习。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其中校外实训基地20余家,企业冠名班1个——维佳原创班,加强了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共投入了建设资金250万元,完善了煤矿瓦斯远程监控系统实训基地、计算机网络实训基地、笔记本电脑维修实训基地的建设。
4.创建技术服务中心,提供自主顶岗实习岗位
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和“科技中心”理念,除建立系列校内外实训基地外,还在校内建立了四个企业化运作的技术中心。由教师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长期承接外包技术服务项目,以此为平台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拓展实践途径。技术服务中心均按照企业实际情况,自主创造全年连续的顶岗实习岗位,直接服务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同时跟踪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保障技术适度超前。通过技术中心的正常运行,培养了大批技术过硬,有一定工作经验,工作态度积极,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生,四个技术中心具体如下:
(1)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维护技术服务中心:经重庆市煤监局专家组考察、评审通过,成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维护中心,承包了重庆市双桥区鲤鱼石煤矿、长湾煤矿、白鹤煤业有限公司三个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为学生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岗位。
(2)校内计算机网络维护中心:由专业教师带领100多名学生,负责管理和维护校园网络、信息工程学院实训基地1000多台计算机。2008年中心全体人员还完成了重庆武隆县教委“中小学校园网二期网络工程”69所学校网络综合布线施工任务和重庆渝北区政府“网络中心网络改造”施工任务。
(3)软件外包技术中心:与软件企业协作,引进了重庆亚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港澳大家软件产业有限公司软件开发平台,组建了软件外包中心。完成了重庆镭战网后台管理系统、重庆生华环保研究所网站管理系统等软件开发项目。
(4)图形工作室:承接了众多平面设计、网站制作项目。几年来,该中心先后为重庆沙坪坝公安局、本田摩托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提供网站制作、广告设计等技术服务。学生在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获得了教师的直接指导,积累了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 语
构建实用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均需要在多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在团队合作精神、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实现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零距离”接轨。高职院校只有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学习和改进,才能建立起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和高效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教育研究,2005,(8).
[2] 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3] 黄崇本.构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技术(技能)与实践教学体系[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0).
[4] 魏威,马国峰.试论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10).
[5] 吴平,王莲,田立军.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7,(8).
Constitution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Vocational College
LI Xin, HE Tong-lin
篇3
为了加速推动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尽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切实提高农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运用手机上网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能力的要求,农业部决定在全国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通过对农民开展手机应用技能和信息化能力培训,提升农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运用手机上网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的能力。
6月6日,农业部在京召开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工作视频会议,余欣荣副部长对培训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吉林省农委市场处、省农广校、信息中心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升信息化能力以农业部门工作人员、普通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对象,以“多渠道、广覆盖,需求导向、精准服务,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为原则,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大幅提升农民信息供给能力、传输能力、获取能力,使农民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农民利用计算机和手机提供生产信息、获取市场信息、开展网络营销、进行在线支付、实现智能生产、实行远程管理等能力明显增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环节的手机应用模式普遍推广,面向农户的各类生产服务、承包地管理、政策法规咨询等基本实现手机上网在线服务。
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升信息化能力有四项重点任务:一是以手机生产商、手机经销商、通信运营商为主体,对农民开展手机使用基本技能、上网基础知识的普及培训。二是运用市场化机制,连续三年开展全国农民手机使用技能竞赛。三是以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生产与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利用信息化手段便利农民生产生活的实用技术培训。四是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培训渠道和服务体系的作用,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培训。
农业部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相关单位分工负责、协同推进,把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升信息化能力作为重要任务来抓。要积极协同相关部门,组织农业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共同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短信、微博微信等手段,营造全社会关心提升农民信息化能力良好氛围。
篇4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本专业坚持以培养素质优良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中心,培养面向我国特别是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理论以及现代管理学理论,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能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与分析等工作的应用型合格毕业生。其培养的学生具有人文素养,熟知和掌握统计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能,受到应用基础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预测决策能力;具有系统、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全面的身心健康素养,能够在工作中科学地采集各类信息数据,并能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统计模型,综合分析解决相关领域实际问题。
二、统计学专业学生素质拓展结构分析
为了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使统计学专业毕业生掌握多种专业核心技能,按照、教育部、全国学联出台的《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在课程设置上,把第一课堂的教育与第二课堂的活动有效结合,按照“平台+模块”的模式,构建以第一课堂教育课程为基础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化建设体系”,实现大学生素质拓展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化、体系化。
以第一课堂为基础,改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划分多个模块,分项实施,全方面提升学生素质与能力。第一课堂的模块主要包括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拓展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块。将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各项活动分为思想道德素养、身心健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创新创业等六个功能模块,加强第二课堂教育中的实践环节,整合提升第二课堂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各项活动和工作项目,有针对性的进行工作设置,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1、基本技能模块
基本技能模块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等内容,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法律、体育和语言、计算机及数据库等课程展开,从人的基本素养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语言模块具体包括外语、大学语文及应用文写作等内容。计算机及数据库操作模块具体包括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与应用管理、数据库的建立与管理等内容。
2、专业技能模块
(1)专业基础技能模块
专业基础技能模块主要包括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会计与财务理论以及统计基本理论等内容。经济理论部分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相关的经济学分支等内容,其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经济理论及其分析方法,能够运用经济理论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并做出初步判断。管理理论部分主要包括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市场营销学等内容,其目标是让学生熟知各种管理理论,掌握控制、组织、计划等管理环节的基本知识;掌握经典的管理研究方法、熟悉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以及人力资源、组织设计等相关知识。会计与财务理论部分主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财务理论、税收筹划等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会计和财务基本知识,了解纳税申报和税收筹划等相关知识。统计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数理统计理论、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等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掌握统计学基本原理,为专业核心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打下坚实基础。
(2)专业核心技能模块
专业核心技能模块主要包括统计分析方法、经济模型构建、经济分析与决策、统计学软件应用等内容。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抽样技术、非参数统计等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为实际工作及进一步的深造创造有利的条件。经济模型主要包括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分析等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以及把经济模型与实际问题结合进行理论构建及各种检验的方法。经济分析与决策主要包括经济社会统计、国民经济统计、统计预测与决策等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经济社会现象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技能,并以此为基础对经济社会的运行进行必要的预测与决策,为经济管理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统计学软件应用,这是一个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层次,主要是通过对常用统计软件的掌握,为专业基础技能、统计分析方法、经济模型分析以及统计预测与决策等技能的实现创造便捷的条件,这一部分主要通过统计实验进行,是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关键环节,为使这一环节通畅、顺达,以有利于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故必须在各种课程设置中加强实验的比重,强化实验的掌握。
(3)综合技能模块
综合技能模块主要包括各种应用调查方法、统计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分析方法的综合应用,这一模块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参与教师的科研调查以及各类型比赛实现。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并能够熟练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统计报告的撰写与演示等工作。
3、专业技能拓展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块
专业技能拓展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包括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团队组织和管理技能、项目评估和专业资格认证体系等内容。其目的是加强统计学基本知识与相关专业的结合,以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模块主要由经济问题报告及相关学术沙龙组成,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经济学理论对宏观、区域、行业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提出相应政策性建议的方法。经济管理研究方法模块主要由学生参与的相关科研与教学培训构成,其目的是加强科研训练,熟悉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方法和基本流程,熟练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为实际工作和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基础。项目评估模块主要是针对各类实际项目进行经济、社会与财务评价,通过项目评估、财务规划和税收筹划等理论知识的运用,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各种评估方法及可行性论证分析过程,扩大统计学专业的就业领域。与统计学专业联系紧密的资格认证有调查分析师、统计软件认证以及数据库分析等,专业资格认证体系模块主要是为学生的资格认证提供培训或相关辅导,通过学生的资格认证强化学生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以社会调查为平台的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篇5
一、三个误区
1.误区一
在课改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全盘摒弃系统学科知识体系,采用项目化典型示例教学模式,虽然表面上符合课改精神,然而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却出现实验进程缓慢、实验计划不能顺利完成、学生知识技能掌握不牢固、不能灵活运用等问题。
2.误区二
忽视学生的基础问题。在课改实验过程中如忽视了这个问题,课改将不能真正完成,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改如不能建立在学生必要的基本知识与必备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那么课改如何进行,其作用又如何实现呢?
3.误区三
课改体现理实一体化,既然有了技能训练,还需要技能实训这一环节吗?课改中的理实一体化与技能实训是两个概念,其作用是不尽相同的。课改实验是针对若干典型产品的制作而实施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突出的是“做中学”与“学中做”, 体现某些典型产品从材料选用、处理、制作工艺及加工的整套制作过程,涉及到该产品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突出的是在老师规划指导下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合作精神,而技能实训强调的是针对某一工种单项技能的专门化强化训练,突出的是操作技能与操作技巧。两者的作用不相同,虽两者相互依存,但不能互相替代。
二、课改实验必须解决好四个实际问题
1.课改调研问题
在课改背景下通过调研可帮助我们解决“教什么”“如何教”“何时教”即解决课程设置问题。通过调研,一方面,可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规格,产品类型、产品升级及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特别是对初、中、高级典型产品示例的确定提供可靠依据;另一方面,通过走访毕业生可了解他们满足现有工作所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可了解其后续发展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储备,并为课程设置提供参考依据。
2.学生“双基”问题
所谓双基即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精心调查、研究与分析,对于学习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基本知识与技能应为:具有基本机械基础常识、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电工电子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数控编程基础;具备识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车、铣、刨、磨、钳等基本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与交往能力等。
3.师资培训问题
教师在课改实验中起到关键与引导作用,在课改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二是教师要能吃透课改精神,把握课改尺度;三是具备调研、分析、精心选择典型产品示例的能力;四是具有调控并驾驭课改实验过程的能力,因此,在课改前必须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课改理念培训、知识与技能培训、调研与分析能力培训、下企业培训、制订课改计划与课程标准培训等。
4.课改实验设备问题
实验实习设备是课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力支撑,为此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先后添置了铣床、车床、磨床、火花机、线切割机、塑料注射机、激光快速成型机、模具雕刻机、数控铣床及加工中心等,建立了模具拆绘室,模具装配室、工程材料成形实验实训室、模具CAD/CAM/CAE室、模具钳工实训室、金工实习室、车工实训室、数控加工中心等实验实训室。2010年上半年学校成功申报江苏省《模具制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获得近千万元的设备资金用以采购现代先进实验实训设备,为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破解三大难题
1.观念转变问题
思想观念转变的确很困难。教师们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反复劳作,已形成根深蒂固的教学思想,要转变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们通过大量的学习、参观、调查、培训,分析传统学科体系带来的不足与弊端,得出课改是势在必行的坚定理念。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课改理念已完全扎根在每位教师的脑海里,思想转变了,干劲足了,课改工作正朝着预定的目标有序进行着。
2.校企合作问题
课改工作,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离开了企业的参与,课改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学校与企业合作成了实现课改目标的关键。学校与著名模具企业进行交流,本着双方共盈的合作宗旨,有步骤地聘请企业专家或技术工作者来校讲座。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学生到企业学习、实践。
3.经费保障问题
课改需要经费,学校在课改上投入了大量经费,包括课改调研起动经费,培训经费,课改实验材料、设备投入等。学校通过政府拨款、省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企业合作、社会赞助、学校自筹等途径筹集资金,成功解决了课改经费问题,使得这一难题得以顺利解决,确保课改工作顺利开展。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能力 调查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高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和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要会对计算机的操作。《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研究如何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以适应社会各个层次的需要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现状
1.由于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教学条件好的中学里或城市生,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而在教学条件较差的中学或农村学校,学生很少能接触计算机,两极分化严重。如果用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学,往往会出现水平高的学生不想学,而水平低的学生却学不懂的情况。
2.高职院校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一般要求通过省计算机一级考试,对于促进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教师为了通过考试而教的现象很普遍,把技能教学变成了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3.缺乏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计算机能力的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是多样的,但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却很单一,结合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后续课程开设不足,不能适应学生将来在工作中对专业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
在课程建设中,应考虑两方面的特点:一是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特点;二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对于高职来说,有其不同于本科的特点:一是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二是教学时数相对较少;三是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针对这些特点,制定了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其核心是强调应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培养动手能力。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
1.计算机基础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
2.改革教学内容,使之适应计算机应用的现状;
3.改革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
4.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5.结合多年教改经验,为适应新的形势,教改突破口选择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上。
三、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建议
1.强化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体系,优化1+X组合。
计算机基础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其中,可以将Windows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从课堂教学中分离出来,组成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内容。
计算机基础教学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要求,又不同于职业技能培训。在学校统一制定的整体目标框架内,各个专业应根据专业要求选择X,即程序设计语言或计算机应用的类别和内容。
2.改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求知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在教学中必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交互式的学习环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应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直观清晰的教学课件,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
3.精心组织实践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系列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的科学管理、精心组织,计算机基础部将组织教师编写一套实用的系列实践教学教材。
4.加强网络实验教学管理。
开放网络实验教学,加强对网络实验的教学管理。在全校创建网络化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网络化教学平台,在校园网上开放能供学生自学的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
5.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办法。
开发稳定而完善的网上考试系统,创建课程试题数据库,实现网络考试和计算机自动化阅卷。
6.加大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开放力度。
认真做好实验室开放的安排、组织和指导工作,辅导员要主动关心、组织好学生课外上机。
篇7
关键词:社会需求;核心能力;教育培训;操作技能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是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国制造企业已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用于加工产品。近年来数控人才市场需求日趋紧俏。我国数控人才不仅数量上短缺,而且质量、知识结构也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企业需要的数控“蓝领”人才,不仅要具有现代机械设计、机制工艺、夹具、刀具和量具等方面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要具有机床数控技术应用与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建立并完善数控技术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体系,尽快培养出一大批数控技术应用性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一、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技能培养并重,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1、建立适应专业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其专业核心能力定位为数控加工工艺编程能力、数控加工操作能力与数控机床维护管理能力,要求学生熟悉机械加工工艺,掌握数控编程和机床操作技能,成为一名熟练的数控编程与机床操作人员。为此,在教学中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在校期间达到中、高级数控车床操作工的技能水平。从而构建了既自成体系又紧密关联的教学体系与技能培训体系。
(1)、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中,突出数控机床与编程主干课程的建设,并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第一、精简内容,突出实用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中,本着必需、实用的原则,按照生产实际对知识的要求,组织教学内容。如在数控机床与编程这一门课程的教学组织中,着重从熟悉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和整体结构(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等)及分类方法和应用范围,到能掌握简单零件的手工编程方法, 计算机辅助编程的基本方法,再到能够编制较复杂零件的加工程序,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方法并能够加工工件,教学内容完全按生产实际的工作流程来组织。
第二、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在教学组织中,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紧密结合, 以专业实际能力与职业资格能力要求为主线,采取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穿行的方式组织教学。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将部分理论教学的内容放到实训环节中进行现场教学。如教材中的数控车床操作、编程与操作练习、数控机床实例简介、数控机床的维修保养等内容,不在课堂内进行讲授,而是移到实训环节中,结合实际操作讲授,便于学生直观教学与有效的掌握。
第三、采用对比教学的方式,强化现场教学的效果
在现场教学中,注重采用对比教学的方式组织教学。 如同一课题内容让学生编制不同的加工工艺并进行比较,从中选择最优的加工工艺,通过不断的练习,使学生的编程能力与加工能力不断提高。
(2)、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构建
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中,安排基础培训模块、专业培训模块、任选培训模块三个环节:
第一、基础培训模块,加强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基础培训模块中,设置CAD基本技能实训、机械制造基础实训和电工电子基础实训。
第二、专业培训模块,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
在专业培训模块中,设置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训、 可编程控制等实训。其中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训要求达到初、中级数控车床操作工的技能要求,并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在具体环节安排上,安排六周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训,其中两周为课内学时,进行集中实训,四周安排分散实训,即利用学生业余时间进行实训。数控实训不单单局限于课内教学,而是使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训有机地结合。这样不仅提高了设备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课内总学时,而且增加了学生单人操作设备的时间,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三、任选培训模块,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个性发展
在任选培训模块中,设置了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数控机床调试诊断与维护、机械CAD/CAM 等实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工作去向,可任选一项实训内容,参加相应的培训。整个教学组织完全在实训基地进行,其中理论教学内容在现场集中讲授,实训环节采取开放实训基地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而且为学生的求职、应聘、试工奠定了基础。
第四、注重各课程及实训内容间的融会贯通
在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的安排上,结合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将各项教学内容贯穿于《数控编程与操作综合实训》内。如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的刀具刃磨、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夹具设计等内容,数控编程与操作课程中的数控车床操作、编程与操作练习等内容均作为《数控编程与操作综合实训》的实训内容,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前续课程知识与后续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得以综合应用,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得以提高。
2、精选实训内容,强化数控操作四个阶段的能力培养 根据专业能力与职业技能要求,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达到数控设备实际操作能力,一般应经过以下四个实训阶段。
篇8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劳工人员严重萎缩,市场需求和劳动供给的人员继续新的增长,引起就业压力增加。与此同时,由于高校扩招,扩大计算机教育,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急剧增加,和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越来越多,由于有计算机,通讯相结合的电子产品,可能需要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然而中职学校中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差,自己的综合素质,学校只有加大学生职业能力整体素质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发展。
1、职业能力的意义
职业能力是指那些不直接相关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能力和技能,它是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和责任的情况下,确定选择的能力;主管不可预见的变化,在他的职业生涯的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在社会立足的根本。抓只有职业道德教育、技能教育、就业和创业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必要的文化基础和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中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将提中职教育的质量得到真正落实。
2、培养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性
首先,作为中职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具有较高的容量的特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更高的要求,对生产者,生产者不仅更加成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要,也有各种各样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现代化的生产作业;现代社会生产过程中,集体活动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个人能做的就是与他人一起工作,以双赢合作,创造更大的价值在集体发挥“团队精神”。这也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学生学会生存,更好的就业和创新。
其次,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使学生适应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应用软件升级到获得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适应计算机专业的快速发展,能够在社会上站不住脚的,未有远见、训练有素的学生在学校里有一个很好的技能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素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3、培养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教育现状
首先,中职学校的教师的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他们认为,在校学生,只要掌握行业和专业技能,融入社会的技能和能力来谋生发展,忽视了学生适应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多市场的必要的专业能力,一些教师甚至常常职业教育作为培训的目标,突出了实用技术培训,就业培训,从而削弱甚至无视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此外,中职学生的基础低,他们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是有限的,大多数计算机毕业生在校期间很少涉足其他领域的知识,导致学生的专业狭窄,难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4、职中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的途径
4.1 丰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的培养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相结合,坚持以优良的理论,多实践,注重能力,寻求创新的原则,建立在此基础上开发技能计算机课程。计算机课程体系可分为以下两个模块:
一是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如:(1)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模块:中心课程“计算机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2)办公自动化模块:Office办公软件,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的中心课程。
二是专业技能模块,根据专业类别,采取针对特定类型的学习模块的工作。可分为:(1)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模块: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销售和服务中心课程(2)技术模块:局域网组建与管理,网站建设和网页设计中心课程;(3)广告设计模块:中心课程时,Photoshop平面设计(4)动画设计模块:中心课程闪存3DMAX(5)电影和电视制作模块:玛雅的Adobe Premiere,中心课程(6)编程模块:中心ASP编程,C语言,VB程序设计课程。具体方法:基础级。基本技能+知识+的基本素质。一年级学生毕业,有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文字排版,静态网页,办公自动化的层次结构,形成的办公室工作。二年级学习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专业品质“的一个层次。二年级毕业,学生能够基本能力:Windows服务器管理和维护Linux服务器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可以综合布线,建立一个网站设立的企业园区网中,可以配置网络服务,网络防护能力,创建动态网站的简单的网络故障排除能力。三年级实践水平的综合技能+知识+的整体素质结构。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能够通过个性化的阶段,以适应未来的就业或继续深造。
4.2 职业道德、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首先,计算机专业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让学生面对电脑的Flash界面,熟悉了解每个菜单项的功能,教师应耐心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发现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测试,并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办法,使学生在连续运转,总结解题方法。为了提高学习的课堂氛围,学生应在交流中互相影响,在测试过程中的规律性问题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改进,最终将不仅是能够把握的要求和学生的全部内容,是最大的收获是学会如何学习软件,学生可以独立使用其他软件奠定了基础。
其次,学校要加强教师道德素质和社会素质,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严格学生的行为准则,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丰富校园文化,努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学校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的催化剂。主要是指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的整体素质。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开展、组织与专业需求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进入生产线,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提高技能熟练度,但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生产组织过程中不能达到在学校的东西,锻炼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开展的第二课堂平台
5.1 成立专业协会、工作室
针对专业特点,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工作室,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学生管理自己的活动的策划,组织,该协会或小组由其中的成员负责,教师引导。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锻炼,同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
5.2“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举办各种研讨会,沟通与交流,以学生活动的意识和工作。建设高水平的教师业务经验,关键是有教学经验的培训人员,学校发展教师力量,实施教师培训计划,使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知识,教学经验丰富,同时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素质。通过这种方式,以有效教学的专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教师在教学上充分参与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
总结:只有具备了职业道德、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一体的专业能力,赢在起跑线上,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培养持续发展的人才,这才是中职学校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篇9
1999年,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制定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在临床技能方面对医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如采集包括职业卫生等在内的相应病史资料;进行全面的体格和精神状态检查;进行临床思维培训,确立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我国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该法的实施不仅对医院和从业医师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医学教育产生了很强的导向作用。《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学生考试合格方能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加强中医药专业临床实践教学,实现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成为当前中医药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临床实践技能课的改革迫在眉睫[1]。
我校开展临床专业实践技能课教学已有6年,通过实践技能课的学习,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临床实习效果好。但自2008年,我国教育部和原卫生部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2],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从事《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临床实践技能课教学过程中,笔者有了一些想法和方法,来促进学生在妇产科学方面的知识掌握和实践能力。介绍如下。
1 增加实践技能课的学时
对理论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理论联系实践,比如在讲妇科检查章节时,同时开展妇科检查学时的临床实践教学,让学生边学习边动手操作,加强理解和操作。引入PBL教学法、临床病案导入教学法以提高教学效果,融合基础课与临床课,如在讲子宫肌瘤章节时,可由一个临床病案导入,并与病理课的相关内容联系,以便于学生临床理论知识的掌握。
2 学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教学资源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增多,目前的实践技能培训资源相对匮乏,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利用各方面的教学资源来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如发展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引入数字化、可视化的教学平台,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利用教学模型、模拟临床场境教学等方式,实现临床场景模拟性,身临其境,惟妙惟肖,清晰直观,一目了然,提高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轻松操作,反复操作,达到熟能生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习效果。
3 实习前强化培训
对学生进行实习前教育,进行临床技能考核。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利用模拟器具强化基本功训练,如外科的洗手、穿手术衣,外科的换药、拆线、打结和缝合,妇科检查、白带检查、宫颈检查、输卵管通液检查、产科检查、骨盆测量等基础妇产科操作,再次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并通过考核,直至学生较熟练地掌握这些基本技能,使他们一到医院实习就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并发挥相应的作用。
4 编写妇产科专用临床实习手册
突出中医特色,病历书写方面须有中医的特色,重视“望、闻、问、切”等基本检查手段,并且其内容和形式要与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衔接,要求学生掌握实习手册所规定的内容,以便接受期中实习检查和毕业前检查。
5 实习过程中强化训练
在带教中结合临床病例,对医学生进行提问,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能督促学生检查知识不足之处加紧学习。临床上遇到特殊疑难病例时,通过教学查房,师生一起检查患者、讨论病情,适当诱导启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提问和病例讨论,使学生有兴趣、有意识地去学习,不断提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
6 完善实践技能培养的管理、评价体系
篇10
关键词:社会现状与市场需求;存在问题方面;方法分析
一、当前社会计算机专业市场需求及现状
随着数码、网络的普及,社会中对视频处理、网页编辑、设计、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在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缺口很大,但是中职计算机毕业学生却出现难就业,薪资低的情况,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式出现下滑的趋势。究其原因,不难看出,并不是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已经饱和,而是中职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技术不过硬,主要领域知识不突出,学生普遍存在着”不上不下,博而不精“的情况,进入单位后,对于工作环境适应期需要很长时间,有的甚至不能适应其单位的变化,使学生在工作者慢慢的失去信心。
随着计算机专业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和大众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普遍提高,仅仅凭借一些浅显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已经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由于形式紧迫,培养针对性专业型计算机人才迫在眉睫。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建设存在问题
1.学生学习技术与市场脱节
很多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都会说“在学校学习的东西,在工作实践中很少用到,一些在工作中常用的知识和技术,学校都并没有教,导致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工作中困难重重”,这一现象值得学校进行反思。
目前,一些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在专业设置、专业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呈现出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滞后等现象,造成了教育和市场需求的脱节,从而导致学生就业后工作适应能力差,需要通过自学或重新培训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在学校学不到真正实用的技术,学生就会放弃选择这一专业,导致学校招生困难。
2.发展“空间”小
经调查发现,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普遍存在岗位层次低,发展空间小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一些中职学校的培养手段相对落后,毕业生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差,中职生就业后,不能够独挡一面,多数毕业生只参加基础性的工作,不能快速适应企业的要求,不能适应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多方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学生对这一专业就业前景失去希望。
3.学生实操能力差
当学生们兴冲冲的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时候,却发现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谁会中企业对毕业生的操作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进入工作时会发现公司所研制、使用的一些软件,在校期间并没有接触过,一些操作水平高和自学能强的学生能够较快的适应和掌握新软件的使用操作,但是在这方面较差学生便会很难适应。面对这一情况,学校应认真考虑市场的变化,对学进行综合程度较高的、系统的培养和训练。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最大限度地避免盲目培养和学无所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解决措施
1.针对需求,针对性培训
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了更好的就业,必须面向职业岗位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培养。学校应针对与企业的计算机岗位要求进行分析,调整课程,避免盲目、笼统的学习,对于专业知识必须精益求精,避免博而不精的现象再出现。但是由于中职学生并没有什么基础,太过专业的知识我没办法进行学习的,因此学校要循序渐进,在改革课程的同时,考虑实际状况,面向基层岗位,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练好自己的“一技之长”,再就业后,能够成为初、中级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体系结构上要打破传统的按照技术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开发和推广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的教材。对不同专业方向所需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各种应用软件课程进行取舍,注重社会实效性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计算机专业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广,而中职学生在校时间只有2、3年,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政治、语文、数学、英语、职业道德等文化课外,还应包括“专业修养”课程的内容, 比如“网络广告设计”这一专业,还可包含素描、色彩、书法、广告设计、标志设计等课程,这些多技能的学习,可帮助学生形素质、科学素质和专业必备的艺术素质。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计算机入门学习阶段是非常枯燥的,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和自学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可增加实践操作课程,调查表明,学生更乐于动手操作,学校增加实践操作课程,可以使学生身心更多的参与到学习中,这过程中的记忆效果也会显著增加。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这些兴趣小组可以采取自由选择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差异以及未来从业的需要进行自主选择。教师留课后“作业”,要求每位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晚自修时间或双休日有计划进行技能培训。通过这些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效益。
四、结语
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每一个人才的背后必定有着许多人的付出和自己不断的努力,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加扎实的计算机知识,不仅要改变教育方式方法,更要注重对学生个人的培养,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和心理加以正确的领导、指引,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更多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胜利.计算机教学与“高原现象”[J].河南教育,2007(3)
- 上一篇:会计核算和出纳的区别
- 下一篇:加强公司资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