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教育现状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儿童教育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儿童教育现状

篇1

【关键词】特殊儿童家庭 社会支持 儿童发展

随着《义务教育法》的颁行,后来《残疾人保障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的实施,推广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教育部为主,民政部门、残联部门、卫生部门和社会力量做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渠道,形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教育体系。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贺州市桂岭镇平安村特殊教育儿童家庭的学生家长,贺州市市内特殊儿童教育学校校长和特殊教育老师,贺州市爱心人士和贺州市市民为调查对象。共进行家庭访谈五次,其中智力障碍儿童家庭一次,肢体残疾一次,智力残疾两次,情绪障碍一次。

1.2研究工具。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中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成果以及特殊教育儿童家庭经济研究成果为基础,自行编制学生和家长问卷两份,爱心人士问卷一份。结合特殊教育研究成果和特殊教育儿童发展为基础,自行编制校长老师问卷各一份。为了方便讨论,我们以特殊儿童父母为轴心,把他们获得的社会支持来源分为三个方面。我们把特殊教育儿童的家庭内部的核心成员,父母、爷爷奶奶等直系亲属分为一方面;日常生活中接触比较多的群体(如特殊儿童父母的亲朋好友、同村村民、志愿者以及特殊教育机构中的老师等群体)分为一方面;特殊教育儿童所在的村委会、民政办等机构分一方面。在每一个支持方面,我们将探讨他们对特殊教育儿童父母的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以及特殊儿童对支持的利用情况。

2调查结果

2.1社会对特殊教育儿童家庭基本问题支持体系现状

2.1.1特殊教育儿童家庭基本问题。据调查,特殊教育儿童父母的客观支持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经济支持。二是技术支持。

2.1.2家庭教育支持体系。特殊儿童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在所得到的经济或技术支持中,给予支持度最高的是特殊儿童所在的教育机构的老师,经过特殊教育的老师懂得如何和孩子们沟通,在沟通中进行一定的教育。在与特殊儿童教育学校校长的交流中,我们发现,现在学校最需要的是在边缘农村和偏远农村建立更多的教育点以及需要更多的经过特殊教育的老师们担任特殊儿童的教育工程。再而是志愿者,作为志愿者,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农村父母一些在城市内的家庭教育和一定的经济物资,但是接触的时间和次数不是特别多,因此,农村父母得到的支持率较低。

2.1.3社会对特殊教育儿童家庭的支持状况。在农村,特殊教育儿童基本没有受到过来自于机构或团体的经济或技术支持。在以上的支持的选项中,支持率的高低依次为:特殊教育机构的老师、志愿者、家庭所在的镇街道办、家庭所在的村委会。

2.2特殊教育儿童家庭教育支持体系现状

2.2.1特殊教育儿童主要成员支持。特殊儿童父母在和其家人讨论家庭教育的问题上,一致得到家人们对自己的支持,虽然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但是家人因为文化程度不高,不懂得如何向特殊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很难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在遇到很多情况是,都是给予自己一些言语上的安慰。

2.2.2社会对特殊教育儿童父母的支持体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特殊儿童父母明显的感受到来自中观层面不同群体的支持。首先,就是孩子所在学校的老师,他们每周都会进行一次家访,和特殊儿童父母相互交换孩子在校在家的状况,为开展下一步的家庭教育奠定基础。其次,志愿者不定期的开展活动,在和孩子们互动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正能量传播给孩子们。

2.2.3有关机构就特殊教育儿童现状分析。在与宏观层面的有关机构的交流中了解到贺州市内的特殊儿童数目过于庞大,在进行登记特殊儿童时都是由街道办进行登记的,在前期关于特殊教育儿童的宣传中,因为城市边缘农村的普遍文化程度偏低,所以还有很多孩子没有得到相关的教育。

2.3特殊教育儿童父母对社会支持体系的使用现状。在特殊教育儿童父母支持体系利用度上,我们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父母是否向他人倾述,二是在遇到问题时是否愿意向他人寻求帮助。前者注重于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所遇到问题时的情感状况,后者注重的是父母遇到问题的解决。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很多人都是选择自己默默承担,很少向他人倾述,不是不愿向他人倾述,据了解,主要还是因为家庭经济问题,父母的大多时间都花费在经济问题上。

2.4目前特殊教育儿童家庭急需的援助。在谈及当前最需要的帮助,我们发现父母们最需要的是经济上的帮助,其次就是技术上的帮助,还有就是情感上的帮助。

3分析讨论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贺州市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现状情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家庭教育需要经济和技术上的支持。2、特殊儿童所在学校的老师为特殊儿童父母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3、特殊教育老师和特殊教育学校的欠缺。4、群众对特殊儿童了解程度不高。5、特殊儿童宣传的效应未达到最大化。

篇2

[关键词] 残疾儿童 受教育现状 思考 建议

2011年4月,中国残联《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各项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情况有所改观。残疾人教育事业,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它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及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作为中国特殊教育主体部分的残疾儿童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较慢。

一、中国残疾儿童受教育现状

1.在法律法规方面,缺少一部处于核心地位的《特殊教育法》。教育立法实践的指导和特殊教育活动的规范都需要一部明确的独立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规范特殊教育活动的法律比较零散,虽然残疾儿童享有义务教权利的规定在宪法和残疾人保障法中都有出现,但是这些规定多为附加性,体现教育公平原则而已。1990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是现行的规定残疾人受教育的法律,细观其中条文,我们不难发现相关条文多为原则性、倡导性,保障特殊儿童受教育权利需要具体和细化的条文。1994年出台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本身立法层次低,因此即使作为一部规范特殊教育活动的专门性法规也未能发挥实践作用。

2.特殊教育资源数量不足,残疾孩子失学多。根据全国残疾人联合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00年底,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总数为39011人,相当于全部适龄入学残疾儿童的22.8%,207123名残疾儿童少年因贫困未入学,占未入学残疾儿童总数的53.03%。(卢德平,2004)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共8296万残疾人(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特殊学校只有1705所,在校学生51.9万,相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特殊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的弱中之弱。

3.特殊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中西部地区比较缺乏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西部12省(市、区)因贫困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达183355人,占失学残疾儿童总数的46.94%。中部经济欠发达6省(河北、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因贫困失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达135181人,占总数的35%。”目前我国30万人以上的县还有353个没有特教学校。大部分残疾儿童家庭环境条件较差。在我国的6000万残疾人中,90%以上生活在农村,而其中有20%以上的残疾人处于贫困状态。(高一村,2006))困难的经济状况,使得许多残疾儿童错失诊治的时机,无力购买辅助设备和支付受教育学杂费用。残疾儿童家庭贫困,而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资源过少,教育成本高,导致许多残疾儿童失学。

4.教材陈旧,师资力量不足。在教材方面,我国聋校现用教材是1995年由全日制聋校教科书委员会编写的九年级上下册课本和相关的教学参考书。(闫延河,2008)目前北京市盲校学生使用教材久未更新,特教教师配备标准是1∶14,与正常学生教师标准一样。总体上,特教教材存在着形式单调,教材更新缓慢,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

5.许多残疾儿童的家长,知识水平较低,缺乏维护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强烈意识和能力。中国残疾儿童的家长,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全国性团体,共同维护和改善残疾儿童受教育及其他权利。

6.全社会对残疾儿童回归主流社会缺乏理解和认可,对残疾人缺乏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关爱。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形成一个尊重与善待残疾人的氛围。心理方面,残疾人承受着外界歧视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在生活方面,专为残疾人建设的无障碍设施常被无情占用甚至破坏。比如盲道,经常被商亭、自行车占满。

二、改进中国残疾儿童教育现状的几点建议

残疾人儿童受教育意义重大,它体现了教育公平原则。通过接受教育掌握技能从而获得生存能力的意义,远远大于短期的金钱帮助。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中国的特殊儿童教育:

1.完善特殊教育立法体系,以《特殊教育法》为核心,建立健全特殊教育法制体系。健全残疾人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制度,首先要建立残疾人家长或监护人对侵犯残疾人受教育权行为的申诉和诉讼制度 (李继刚,2008)。要从根本上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依靠法律。

2.对适龄儿童提供公立的、免费的特殊教育。当前《残疾人保障法》中并无对残疾儿童及适龄青少年实行公立的、免费教育的条款。笔者认为,作为一项支持保护弱势群体的事业,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在经济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帮扶,因此应当实行与中国普通义务教育一样的特殊义务教育,并免学杂费等。

3.加大教育资金投入,特别是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开办一定数量的满足特殊儿童教育需求的学校;加大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力度,提高师资质量,壮大师资队伍;组织专门的教材编写小组,设计与当前社会状况相适应的残疾儿童专用教材。

4.由国家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号召社会慈善团体捐助,中央财政拨款与个人慈善捐助相结合,开发学前特殊儿童的早期项目。如2009年7月,由财政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共同发起的“贫困聋儿人工耳蜗、助听器抢救性康复项目”。根据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0年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残疾人康复项目任务,使得18.6万贫困残疾人因此受益。

5.重视家长参与的权利。以家长为依托,辐射带动特殊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与立法。地方各级残联部门,应当加大力度在特殊儿童家长中普及特殊儿童教育常识和法律常识,定期组织特殊儿童家长交流会,形成特殊儿童家长团体,共同参与有关特殊儿童教育的各项决策。

6.普及全民教育,号召尊重理解和关爱残疾人,帮助特殊儿童更快回归主流社会。加强残疾人生活基本便利设施建设,为特殊儿童受教育提供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高一村.教育:为残疾儿童融入社会打开一扇门[N].中国社会报,2006.

[2]李继刚.美国特殊教育立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1):4-7.

[3]闫延河.在聋校使用普校数学教材可行性的若干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8,(3).

[4]牟映雪.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6,(5).

[5]卢德平.中国残疾青少年特殊教育问题评估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5).

篇3

民族的振兴靠教育,教育应该普及到每一个公民。特殊儿童作为特殊的群体,也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特殊的儿童需要特殊的教育,他们应该在平等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

特殊教育;实践探索;孤残儿童

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对特殊儿童进行良好的教育,是特殊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而这就需要对特殊儿童进行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使用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儿童所进行的达到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

一、特殊教育目前面临的问题

(一)特殊教育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大多数地方特殊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特殊教育的特殊困难导致很多人不愿意选择特殊教育这一岗位,而特殊教育的专业性要求比较高,没法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统筹交流,除此之外,教师经验不足,教师专业特长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更加突出。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教师培训和培养力度,建立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和培养的长效机制,同时,学校要在管理和教学服务上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提高教学和服务水平。

(二)特殊儿童家庭抚育不足

特殊教育学校在学校开展工作,却无法将工作的触角伸展到家庭或社会之中。家庭抚育工作也只能针对一些残疾程度较轻的儿童展开,一些重度残疾的儿童没法获得温暖、稳定的家庭关爱。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为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特殊儿童提供帮助,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每一个公民都能有尊严地活着。

(三)心理辅导不足

特殊儿童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往往外在地表现为一些行为问题,需要进行细致的心理辅导,而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心理辅导师资缺乏导致这些工作并不能做到位。解决了儿童的心理问题,教育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特殊教育发展和提高的措施

特殊教育作为守护社会弱者,为全社会平等温馨提供守护的福利事业,需要各方面做出努力促进其快速发展和提高。

(一)提高思想认识,引领认识方向,提高特殊儿童教育的社会认识

一直以来,特殊儿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呵护,很多特殊儿童不能按期入学,在社会各个层面并没有形成尊重弱者、呵护弱者的社会氛围,特殊儿童的教育在家庭教育投资上还没有得到重视,而社会关怀又明显不足。总之,从社会到家庭对特殊教育的认识需要再改进,再提高。只有认识达到应有的高度,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改变,才能让特殊儿童获得足够的尊重和更好的教育。

(二)把握良好机遇,加大硬件投资,适时推进特殊教育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全社会对社会公平和社会福利有了更加明确的期待,在此大背景下,要争取使特教事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特教学校要以学校为基地,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广招社会志愿者,以特殊教育学校为基地,提高全社会的服务意识,对全社会进行“特殊教育”———让尊重残障人士,呵护弱势群体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同时,需要大力培养特殊教育人才,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培养便利,让特殊教育教师能够获得最新的特教知识和特教发展信息,掌握最新的特教方法。推进特教理念的传播,让全社会重视特教,支持特教。

(三)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模式,全面提高特殊教育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要总结教育经验,为不同情况的特殊儿童提供符合实际情况的最佳教育规划,安排最佳的教学课程,争取让所有的儿童能够实现最佳补足,争取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建立自信,阳光成长。教师要把对每一个特殊儿童的教育进行登记、检测和评估,在教育中总结成功经验,吸取教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班分组,争取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在特殊教育实施过程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要尽可能查找区域内适龄的特殊儿童,动员家长把他们送到特教学校去学习。要在教育中尊重特殊儿童,培养他们的自信,唤醒他们心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们成长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

(四)扩大特殊教育理念的影响,促进家庭抚育的发展

现阶段,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得不到重视,家庭抚育要从儿童早期开始,学校可以尝试做一些公益活动,让特殊儿童家庭认识到特殊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向特殊儿童家庭提供一些有用的图书或者影像资料,帮助特殊家庭实施特殊教育。对大龄特殊人群进行技能培训,让他们体验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感觉,使其找到自身的价值,体验自食其力的幸福,可以在学校建立专门的班级和机构,培训年龄已超过适学年龄的特殊人群掌握自谋生路的技术,为他们的创作或者劳动提供便利。注重特殊儿童的心理辅导,特殊儿童因为身体残疾带来的痛苦和自卑,再加上他们行动不便造成的生活单一和枯燥,导致他们在心理上有欠缺,学校要设置专门心理辅导部门,对所有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最大限度地实现儿童心理补足。学校要在教学中探讨家庭教育方式,让新型的教育理念贯穿儿童成长的每一个角落,让他们感受到每时每刻的尊重和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看到希望,形成坚实的内心。

(五)不断改进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备,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完美的教育

特殊儿童教育不同于普通儿童教育,需要根据残疾程度的差异进行详细分组,对他们的教育需要更加细化地设计与安排,这就需要更多的设备和教育教学工具来实现,这就需要政府和学校为这些儿童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学辅助,需要加大投资,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材料和教学科目,争取为他们提供完美的教育和呵护。特殊学校要继续探索学校和家庭教育方法,并与各类社会工作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有学校课堂式的知识传授,有兴趣引导式的赏识与鼓励,有小组合作式的共同成长,有个案探究式的提升能力,还有专业志愿者、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的参与服务,特殊儿童将会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有尊严、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盛永进.略论基于“特殊需要”的特殊儿童观[J].现代特殊教育,2009(5):17-19.

篇4

(一)中美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比较

从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上来看,我国目前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较多关注对特殊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表现。二是对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研究较多,但忽视职前培养,缺少具体方法。三是部分特殊教育教师对全纳教育以及特殊儿童的态度上更倾向于消极,缺乏深入认识和情感基础。四是虽然我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但不够完备和细致,可操作性不强。我国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大多以学历标准为准,忽视相关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水平。由于各种条件受限,我国学员参加直接观摩、见习和实践的机会较少。我国现有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与美国相比略显简单化,缺乏连贯性。美国的全纳教育师资培养主要通过培训来实现,其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主体多样化,注重强调教师资格和相关特殊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更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例如,美国加州大学非常重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每年都有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教学中以讨论式教学为主,采取各种形式进行集中、分散或小组讨论。每两周邀请两位来自其他学校的特殊教育专家,优秀一线教师或是特殊儿童家长对学员进行培训和交流实践经验,有疑问可以现场提问及时解决。美国特殊教育培训中非常重视教师与特殊学生家长的互动合作能力。再如,美国某州立大学的培训项目通过建立“教师专业学习学校”实现,要求包括特殊儿童家长、特殊儿童、一线教师、学校领导、研究者在内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对教育教师进行培训。

(二)中美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的总体目标存在差异

我国特殊教师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学科配套、相对稳定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这一目标对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然而,历时二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仍然不能满足需要,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美国、英国等全纳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就开始逐步将特殊儿童安置到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开始了全纳教育进程。美国的全纳教育是一种把残疾儿童从特殊班级融入到普通班级学习的教育安置。通常指学生用在学校的部分时间学习一些非学术性知识,如美术、音乐和体育等。其全纳教育目的是想通过创造一个统一的体系来改革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并在普通班级中满足每个学生个体的需求。实现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和一体化(Integration)。美国特殊教育经历了从隔离式特殊学校式机构,特殊班、瀑布式多层次服务体系,到全纳教育的变化。美国的残疾儿童除极其严重的残疾儿童之外,一般的残疾儿童是与正常儿童一起在普通班级接受教育的。据统计,在美国全国范围内,1999年46%的残疾儿童已经进入普通班级学习,实现融合教育,2003年数量达到79%。最近几年里数量仍然在不断增长。美国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即包括大量的普通班级中从事教学工作的特殊教师培养又包括专门的特殊学校的特殊教师培养。这与我国不同,我国的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是完全分开的,我国的特殊教师的培养指的就是特殊学校的一线特殊教师的培养。

二、全纳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

全纳教育是由教师、助教、家长、特殊教育专家、学校管理者、康复治疗师等所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一个“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的各个独立环节在工作中各有侧重但又存在重叠。这就要求特教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态度和信念的培养应成为全纳教育师资培养的核心内容。国内外研究表明,特教教师的态度对于成功开展全纳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特教教师对于全纳教育的接纳和认同程度并不理想,有研究发现有少数教师还没有形成基本的对全纳教育的认可和对特殊儿童充分接纳的态度。

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上好自己的专业科目,还要有可以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社会和全面发展的知识。在全纳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师责任重大。因此,要提升教师的素养,还应该做到知识与技能的既“专”又“博”。“专”是指特殊需要儿童教师应该具有过硬的特殊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在全纳教育中要面对的是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想要教好他们,首先教师必须学习特殊需要儿童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进行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知识融合,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的特点与教育需求,受到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特殊的教育教学方法,具有进行实际教学工作并能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等。例如:我国在特殊教育师资的教育培训中采取综合性、不分类的方式,培养出的教师大多数只拥有一般文化课的基础知识,而较为缺乏针对身心缺陷的康复教育技术和劳动职业技能教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其次,特殊需要儿童教师需要到特殊教育学校学习或培训进行专业训练,学习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特殊教育技术和盲文、手语等专业课程。“博”是指特殊需要儿童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和开阔的眼界及视野。特殊需要儿童在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和生活技能后,最终会以随班就读的方式逐步融入到普通学校的班级里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因此,一名合格的特殊需要儿童教师应该具有全方位的广博知识,并对多门学科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特殊教育处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位置,是多学科、跨专业的整合。”

特殊儿童教育与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卫生学、医学、康复工程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艺术等其他学科都有密切关系。特殊儿童教师需要掌握大量的各个学科的知识,才可以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与特殊需要儿童沟通才能更畅通,特殊需要儿童才能学得更多,发展的更好。“专”与“博”紧密相连,“专”是前提,“博”是保障。两条主线,互为推动,齐头并进,缺一不可。全纳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建立在特定知识、技能基础上的教学的过程,更是促进特殊需要儿童充分参与学习、融入课堂和社区生活的综合过程。教师教育和训练特殊需要儿童的最终目的是使这些儿童能够像正常的孩子一样适应社会,学会生活,能够通过学习进步弥补无法改变的缺陷与不足。因此,只有既“专”又“博”型的特殊需要儿童教师才能够帮助儿童早日融入社会,健康成长。

三、全纳教育背景下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有效建议

(一)加强职前教育,培养特殊教育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

“特殊需要儿童教师职前培养是指能使学生较快进入临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善于设计并完成单科课堂教学,具有学科教学能力。目前,我国特殊需要儿童教师职前培养正由封闭式、定向型师资培养向开放式、非定向型师资培养模式转化。面对这种变化,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培养学生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品质。特殊需要儿童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信念要求比普通教师要高。要求其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有正确的特殊教育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与教师人格,具有良好的全纳教育素养。二是要求学生掌握特殊教育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博学多才。调整课程设置,增加特殊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如普通师范生开设特殊儿童教育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目盲和耳聋预防及康复、盲文手语等。选修课中可以设置中外文学、计算机、艺术设计、音乐、舞蹈、简笔画等课程。经常组织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特殊教育知识的兴趣。三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特殊教育专业的各种技术手段。邀请特教专家学者来学校开设讲座,带领学生深入盲文手语实训室、言语康复实验室,自闭症研究中心进行实验研究。四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实效。学校安排学生去地方机构实习。学校还可以举办各种宣传扶助特殊需要儿童的活动,为儿童福利院的特殊需要儿童捐款捐物等。给予学生足够的机会与特殊需要儿童亲密接触,尽早学会如何去关心和帮助特殊需要儿童。

(二)完善后续培养,促进“全纳型”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后续培养是实现特教教师知识技能更新和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特殊学校(班)与高等教育学校特殊研究机构合作,形成以高等院校为理论核心,辐射和影响农村及基层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实践基地的结构模式。基层特殊需要儿童教师实践经验较多,但理论不足,同时缺少差异教学的能力。高校有较好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工具等有利条件。高校教师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科研的经验,通过与基层特殊需要儿童教师一起教育孩子和交流经验,可以给基层的教师提供一些理论指导,使特殊需要儿童教师把特殊儿童教育理论更好的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走出一条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回到理论的探索之路。通过合作使基层特殊需要儿童教师参与到高校科研中,更有利于促进其专业发展。请有随班就读教学经验的教师及特殊教育学校(班)的优秀教师介绍经验,传播教学方法,并定期举行教师经验交流会,加强沟通和相互学习。第二方面,紧跟国内外特教理论知识、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发展,引进现代化教学媒介和丰富特教教学与科研资料。通过在职培训、建立教育网络,开展网络远程教育等形式的后续学习,促进教师自身教研能力的提高的同时加强了中小城市的随班就读师资培养。中小城市有进行远程教育的设施和条件,既能满足众多随班就读教师接受教育的需要,也不用花大量的人力、财力聘请教师到现场教学,而且现代的传播技术足可以实现双向对话,受训者可以就教学中的问题或典型个案向专家请教,并展开讨论,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第三方面,定期开展教研工作培养骨干,促进教师和专业共发展。多为优秀特殊需要儿童教师创造教师参加特教专业知识培训和学术交流的机会。遵循“走出去,领进来”的原则,建立特殊需要儿童教师师资培训的教育资源中心、培训基地及网络,与国内外同行建立以广泛合作为契机的专业纽带。以上举措将十分有利于国内特殊教育机构交织连成网状,形成强强联合的局势,集中优势力量,最大限度的发展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也将有利于我国特殊教育与国际高水平特殊教育接轨。

(三)营造支持特殊教育教师发展的社会环境

篇5

【关键字】律动教学;特殊儿童;音乐教育

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紧密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给人们带来美感和幸福,它是一种寄托了人们情感的艺术语言。音乐教育可以让儿童体验欢乐,培养兴趣,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开发以及陶冶情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行为或沟通能力上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正常儿童可以通过老师正常的教学方式来学习知识,如教师的讲解、板书,而特殊儿童,众所周知,他们不能通过这样的讲解和板书来学习知识,所以,教师必须通过其他手段和方法促进特殊儿童的学习发展[1]。

一、特殊儿童教育现状

国家宪法规定:“政府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残疾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可见对特殊儿童的特殊教育,也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儿童人数多达300多万,其中部分人已经在接受特殊教育的学习。国家针对这些特殊儿童特别设置了各类学校,如人们所熟知的盲聋哑学校,另还有弱智儿童班等这类小众特殊班级。如今,让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拥有人权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共识,而教育则是残疾人通往享有平等人权的必经之路。但是,由于我国特殊儿童的数量较多,并且大部分分布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广大农村地区,创立一所特殊儿童的教育学校投资又大,所以针对特殊教育的学校数量并不多,规模也不大,而且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所以,依据这些国情,推广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任务迫在眉睫。

二、律动教学的音乐教育

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可以说本身就是人的运动。若将人体作为乐器,人的各种形体动作、体态、姿势等,就是使抽象的音乐情感得以表达。儿童通过这样的表达,可以更直观地领略音乐,进而培养儿童的音乐节奏感、身体协调能力[2]。这就是“体态律动学”教学观点。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包括三方面: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即兴训练。体态律动主要是通过借助节奏引起大脑与身体迅速规律的交流;视唱练耳是为了训练儿童的内心听觉和鼓励儿童表达自我情感。律动是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有规律协调的动作。律动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类方法:

(一)游戏方法。在游戏中将音乐元素贯穿其中,使学生边玩游戏边体验音乐,在充满趣味的游戏中,让音乐的节奏、音调的变化自然而然灌输给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游戏时,要注意游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让学生能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下,感受到音乐的律动和美丽,打开心扉,更愿意去了解外界的事务。例如:“找朋友”游戏。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欢快地跳动,当听到“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时候,他随即拉住一个小伙伴,开心地做出“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的动作。教师在弹奏歌曲的时候,由于面对的是一群特殊儿童,所以节奏不宜过快,在学生们找伙伴时,可以减慢速度或者谈一段其他的儿歌,给儿童们一定的时间寻找好朋友。这个游戏同时也加强了小伙伴们之间的交流,两全其美。

(二)示范模仿的方法。教师根据音乐的类型和节奏自己先设计一套动作或舞蹈,然后再在学生面前演示,让学生随之模仿,并且引导学生自己去改编、去创造这些动作[3]。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让学生模仿只是示范的作用,并不是局限儿童的想象力。

(三)引发律动的方法。“生命在于运动”,日常生活中,可以引发人们进行律动的事物有很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微小的细节,日积月累,学生们自然就丰富了对音乐、对节奏、对律动的感知能力。

三、律动教学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特殊儿童通过提高音乐的感受力来学习音乐,通过具体的音乐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达到分清音的高低、曲调长短、节奏强弱[4]。达尔克洛兹认为:“音乐本身就是以听觉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应完全立足于听”,因此,音乐教学应该以律动教学为主线,而倾听音乐则是律动教学的基本途径。特殊儿童倾听着音乐,拍拍手、跺跺脚、点点头,这一系列的表演,不仅使儿童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还能帮助特殊儿童去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并启蒙他们的音乐思想,培养音乐审美力,让他们全身心的置身于音乐的世界中。音乐教育不仅仅发挥着它的本体作用,更具有意义的是,它使特殊儿童得到情感上的体验,对特殊儿童具有一定的治疗和康复作用。

结束语

音乐是抽象的艺术,根据音乐的这种特性,教师恰好能运用这点对特殊儿童进行音乐教学,解决教学中沟通障碍的难题。音乐律动是他们最喜欢的课程。教师通过音乐与律动和特殊儿童交流,在充满童趣的音乐中,培养他们像正常儿童那样合作、反应能力、身体协调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从而提高特殊儿童智力的发展。在这种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的情绪。故此,国家应该加大对这些特殊儿童的教育力度,使他们的身心能跟正常儿童一样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毕红歌.浅谈人工耳蜗儿童音乐律动教学[J].才智,2013,21(11):19-20.

[2]杨畅.用音乐做非音乐的事--论特殊儿童音乐治疗手段和目标的关系[J].艺海,2014,55(12):78-79.

[3]王诗慧.浅谈律动教学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J].音乐时空,2015,78(13):45-46.

篇6

关键词:特殊儿童;教康整合;特教教师;转变观念

随着特殊教育的迅猛发展,“教康整合”理念已经在该领域凸显出重要的应用价值,所以要求学校教育康复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动能力。传统观念认为,难道要让我们穿着白大褂来为他们治疗吗,这是医生的事情,应该送去医院,我们只负责教授知识。可是,人群中就有那么一类人―特殊儿童,他们不仅渴求教育的侵润,也需要医疗的康复。其实,这是我们特教老师的专业和职责,我们要转变观念,勇敢接过社会抛给了我们的绣球。

2008年以来,在总结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成就的同时,人们不禁会思考一个划时代的课题,那就是未来中国特殊教育何处去?中国特殊教育将以什么理念引领未来发展方向?正是怀着这样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孟万金教授站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在系统总结古今中外特殊教育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国际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人本特教”,即“以人为本的中国大特殊教育新理念”。中央特别重视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明确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要建设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的规模。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职业教育,重视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因地制宜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确保残疾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统计,全省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任教师比率仅达到27%,目前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校长、教师绝大多数从普通中小学校转任,更要求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

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关心、重视与否,反映了国家、民族和地区文明程度的高低。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更需要教师的发展,因此,特殊教育师资的成长是提升特殊教育品质的前提和保障。然而,特殊儿童的发展不仅依托于教育、教师的发展,还需要医疗康复的介入。鉴于特殊儿童康复的需要,医生、教育人员康复知识技能的欠缺现状,教育界和医学界普遍达成了“教康整合”理念。

在云南省第四期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向阳儿童发展中心胡菡老师提出了“评估疗法”,并对脑瘫儿童动作训练、脑瘫的概念沟通、脑瘫的动作特点与全体学员进行了探讨,进一步提出“教康整合”的重要性。

一、从培养方向上看。

特殊教育主要培养在特殊教育学校从事教育实践的工作者,而教育康复则培养的学生则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残联康复机构、福利院、医院相关科室等从事教育康复实践工作。

二、从课程内容上看。

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特教核心课程以教育和心理为主;教育康复则以听觉、言语、语言、认知、运动功能的康复为主。

三、从手段上讲。

特殊教育教学是以形象直观为其特点的,但是直观的感性认识只能产生表象,掌握知识还必须从大量直观材料中去提高、概括和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大脑皮层的两种信号系统的活动是紧密相关的,没有第一信号系统(具体、形象、直观)的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抽象、概念、思维、词语)就不能活动。对于听觉障碍的儿童理解事物只能靠视觉的观察,因此对他们的教学应该特别突出色彩和影像,但是再直观的图片和再真实的影像,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解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直观性与抽象性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特教以教育教学为主,而教育康复则以言语、听觉、语言、认知、心理、运动等个别化康复手段为主。

四、从对象上来看。

特教以学龄儿童为主,而教育康复以学前和学龄儿童为主、兼顾成人。

目前的医学手段尚无法治愈这些疾病,这些特殊儿童只能接受长期的康复治疗。到了受教育的年龄,他们只能带病接受教育。同时,由于特殊教育零拒绝理念的推行,与十多年前相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特殊儿童障碍程度加重、残障类型增多、多重障碍儿童增多。面对这些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及教学计划无法实现、难以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必须全面改革。

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儿童患病的类型也在发生改变,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下降,遗传疾病、先天畸形、早产儿、极低体重儿的存活率逐渐上升,从而脑瘫、智力障碍、听力障碍、孤独症等特殊儿童的人数有上升趋势。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特殊教育的改革就是要以特殊儿童的需要为本。特殊儿童在入学之前主要由医生提供医疗服务,入学后主要由特殊教育老师提供教育服务,医生的作用逐渐淡化,教育与康复随之分离。而目前特殊教育界倡导与实施的“医教结合”,则将特殊教育服务的时间提前,康复医疗服务的时间延伸,从而使两者相互结合,融为一体,这就为最大限度满足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的需求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卢红云.言语听觉康复科学.华东师范大学.2012.5

篇7

【关键词】残疾儿童;教育资源;法律法规;保障

一、我国残疾儿童受教育情况呈现比例过半,还能提高的特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二号):残疾儿童受教育状况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2.96%。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3万人,听力残疾儿童11万人,言语残疾儿童17万人,肢体残疾儿童48万人,智力残疾儿童76万人,精神残疾儿童6万人,多重残疾儿童75万人。学龄残疾儿童中,63.19%正在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这可以看出我们国家残疾儿童因为人口基数大而出现的数量多,同时我们已在接受教育的儿童应该说无论从总数还是比例看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也要看到还有35%多的儿童是没有接受教育的,处于辍学状态,因此这个方面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发展我国残疾儿童教育事业所需的相关法律法规还要完善:我国残疾人教育权利是得到很多法律法规支持和肯定的,这也是残疾儿童教育能够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之一。我国《宪法》明确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同时特别面向残疾人教育,保障这些人群权益的法律法规还有: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1994年《残疾人教育条例》,这些法律无疑在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及促进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细观这些法律法规就会发现,它们本身要么存在原则性条文过多,法律层次低,作用有限;要么就是在实际执行当中操作性差。我们需要有一些专门的法律来弥补这些缺点,足够高的层次,责任主体明晰,实际操作性强,规范将来的残疾儿童教育事业发展。

三、残疾儿童教育事业所需财政、师资、公益等资源分布不均:残疾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及社会上的支持,但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本身就呈现出东中西部发展不均衡的状态,这也注定了残疾儿童教育事业在东中西部的发展所得支持力度是不均衡的:东部因为经济发达,居民收入水平高,这就使当地职能部门能够有更多的教育投入和居民有更好的经济条件去发展残疾儿童教育,而中西部地区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的原因,居民收入水平也不高,且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就使得这些地区更容易忽视儿童的教育特别是残疾儿童,这多种原因使得中西部因贫困等原因而未入学或接受矫正康复治疗的残疾儿童比东部地区有更多的数量。

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受教育权利是应当得到法律的普遍保护而让知识与公平惠及世人。面对残疾儿童教育事业当中的一些问题,我们要采取措施确实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

1.制定特殊教育法。从国外残疾人教育发展的趋势及经验来看,通过国家立法机构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是普遍的做法。从我国残联报告中可以看出,我国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特殊教育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与缺乏有针对性法律保障和救济手段有着重要关系。因此国家有必要尽快研究制定《特殊教育法》,实现以《特殊教育法》为主干的残疾人教育保障法律体系,明确主体,明细分工,保障经费,严格责任,并要强化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够有足够的救济途径,确保他们的权益能够通过法律途径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和保障,用法制的力量来规范和保障特殊教育健康发展。

2.完善残疾儿童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上的支持,特别是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残疾儿童教育,及在这些地区从事残疾儿童教育事业的老师、学校更加需要国家在经济等多方面的支持。因此国家有必要发挥资源调节的作用,首先从法律制度上明确各地区各类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数量、建设标准、设备水平,制定相应法律政策明确规定残疾儿童教育专项经费的额度、用途等;其次各地区政府要将特殊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实行预算单列,及时足额优先拨付并努力做到保持适度增长,要严格监督各地残疾教育经费投入及使用的情况,严厉惩处贪挪卡要等侵蚀经费的行为;最后国家要适当均衡不同地区的教育投入,适当照顾中西部地区,鼓励东西部省份进行对口支援,一对一帮扶活动。

3.残疾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还需要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教育活动是一项需要专业人员具备多学科、多技能才能有成效的工作;而残疾儿童教育因面向对象的特殊性就更需要从业者、管理者具备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因此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必要设立独立的残疾人教育管理部门,配备具有残疾人教育知识,技能的政府教育管理人员;同时制定面向特殊教育的从业者管理制度,教师资格认定标准等法律规范,使特殊教育事业相应的人员管理、资格认证等走上专业化及规范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佘雅蓉.对中国残疾儿童受教育现状的若干思考及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1.

[2]孟万金.全社会都要关注残疾儿童教育--论残疾儿童教育公平[J].中国特殊教育,2006.

[3]彭霞光.美国全纳性教育[J].特殊儿童与师资研究,1994.

[4]刘晓东.论儿童教育的本质[J].学前教育研究,1998.

篇8

[关键词]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范畴;资源建设;信息无障碍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2-0065-05

一 引言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础教育“木桶”中的短板。公平、人道地对待残疾儿童,尊重其和谐发展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纵观世界特殊教育发展历史,从“隔离教育一一体化教育一融合教育一全纳教育”无不闪耀着追求教育公平的人类理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其主要内涵包括: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可见公平享有教育资源是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素之一。

《2009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全国为盲、聋、智残少年儿童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已发展到1697所,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有2801个,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54.5万人。通过优质特殊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帮助特殊需要儿童改善信息环境、消除信息鸿沟,使他们充分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与知识,这显然是促进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最佳途径,是“科技以人为本”的水到渠成,是教育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二 特殊教育资源建设中存在问题与反思

特殊教育资源是教育资源的一个分支。“教育资源”这一术语因受不同文化与教育思想影响,有不同的称谓,在西方“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思想影响下称为“学习资源”,如在美国的“教育技术”定义解读中使用“学习资源”一词;而在我国“以教为主”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下称为“教育资源”,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中使用“教育资源”一词。从教学实践的角度看,二者的内涵基本一致。教育资源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信息化教育资源的趋势。特殊教育资源与普通教育资源相比,对承载特殊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辅助技术有更高、更具体的特殊需要,因此,本文所指特殊教育资源主要是指按资源的表现形式所呈现的软、硬件信息化特殊教育资源。

1.存在问题

通过流量分析、问卷调查、信息无障碍测试等手段,对现有特殊教育资源建设进行研究,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资源阻隔

在资源利用方面,利用“WebDig网站流量分析决策系统”,对特殊教育资源丰富的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省略.cn)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7月1日访问者省份来源数据统计:在大陆内地,前三位分别是北京22.42%、江苏9.30%、广东5.43%,前三位共计占37.15%;而后三位分别是0.04%、海南0.12%、新疆0.16%,后三位共计占0.32%,西部地区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巨大阻隔。

(2)资源失衡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始至今日,出台促进教育资源建设的政策已很多,但很少出台有关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政策。有关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要求在一些文件中仅一笔带过,无具体操作办法等实质性内容。资源失衡主要表现在领域失衡、地域失衡、学科失衡、发展失衡等方面。

(3)资源失范

笔者在2010年11月对115名江苏省特校教师进行《江苏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问卷调查显示:在“特殊教育资源信息无障碍满意度”中,苏南为12.19%、苏中为13.33%、苏北为9.75%。孙祯祥利用“网站易访问性测试软件Bobby”对我国65所大学和371所中、小学网站的主页或入口进行了无障碍网络环境测试,通过比率分别仅为9.23%与0.18%。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特殊教育资源无障碍的失范程度令人担忧。

2.反思

“知行观”决定了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在中国哲学中,“知”与“行”可以表述为认识和实践。

从“知”角度反思,特殊教育资源建设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种种复杂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和家庭等原因,在事实层面上,残疾人与健全人享有的教育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并不平等。特别是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的国度里,许多地方抱着普通教育比特殊教育重要,特殊教育发展可以缓一缓、放一放的认识,特殊教育的弱化导致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边缘化。

从“行”角度反思,特殊教育资源建设应该“做什么”、“用什么做”、“怎样做”。观照现有的特殊教育资源建设中缺乏坚实的理论指导,缺乏系统工程意识。我国现有特殊教育资源大多来源于企业、国内外基金会的人道主义资助项目或少量的课题研究成果,这些资源建设大多要求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其中不乏带有功利或感彩的资源建设缺乏应有的科学理性与技术理性。

三 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

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我们认为应坚守这样一条逻辑主线:起点是特殊儿童能基于优质无障碍资源的学习,过程是资源能消解、补偿特殊儿童的学习障碍,终点是提高特殊儿童的学习绩效。所以,探索、依据、根植于坚实的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理论基础尤为重要。

教育资源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两个对象之一,这从美国的“教育技术”定义中清晰可见。历史上,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几十年间推出了五个不断演化定义,其中对我国当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影响较大的是“AECT 94定义”与其解读《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和“AECT05定义”与其解读《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AECT 94定义”为:教育(教学)技术是为了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明确了教育技术研究范畴是过程与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AECT 05定义”为:通过创建、使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与技术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与合乎道德的实践。“AECT 05定义”对教育技术两大研究对象“过程”和“资源”之前有一个限定词:“适当的技术(appropriatetechnological)”表明了“资源”对技术运用的适用、绩效有更高的要求,是对以往定义的超越。但“AECT 05定义”使用“创建、使用和管理”三个范畴取代“AECT 94定义”中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范畴引起了中外学者不同观点的讨论。桑新民教授认为:“AECT 05定义”的

不足之处是范畴分类层次有些混乱,而且过于抽象,距现实太远,不便操作。

一个术语定义与范畴往往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能对某些现象作出解释,而另一种定义与范畴在其他一系列情况下或许更有用。我国教育技术学者从教育技术的学科化取向对教育技术学定义与范畴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广泛研究,何克抗教授认为,中国的教育技术学者关于教育技术学的定义与内涵形成了既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又超越国外经验的全新认识。其中桑新民教授从中国文化的视野中进行的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建模(如图1所示)研究,力图将美国同行的研究再向纵深推进一步,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引起较大的影响。

图1中,设计范畴是资源建设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介与桥梁;开发与实施是资源建设的基本舞台;评价与管理则对资源建设起反馈调节作用。该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基于媒体的学习”,逻辑终点是“高绩效的学习”,这与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在此范畴模型中,特殊教育资源建设者可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目标。

四 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以“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动态结构模型”作为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理论指导,可以保障资源建设的系统性与全面性,避免资源建设的局限性与片面性。下面从该模型的设计、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五个范畴入手,依据特殊儿童生理缺陷、学习障碍与认知规律的特殊性,侧重于在实践层面提出一些具体的对策。

1.设计

在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中,“设计”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桥梁。特殊教育资源设计应从关注特殊教育儿童的学习特征、学习需求与学习环境的无障碍入手。

(1)依据信息无障碍理念设计资源

信息无障碍是指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地、方便地、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在特殊教育领域,对教育资源有无障碍需求的主要是听障儿童与视障儿童,听障学生对获取文本、图形等视觉信息没有困难,但如果语音信息没有转化为文本或手语,听障儿童就无法感知信息了;视障儿童因缺乏辅助工具,难以理解看不到、看不清或有干扰的图片与文本信息,导航系统混乱也对视障儿童使用资源造成障碍。因此,《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一2010年)》指出:积极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公共机构要提供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影视作品和节目要加配字幕,网络、电子信息和通信产品要方便残疾人使用。

信息无障碍的诉求是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开发者以及者,与信息需求者的信息获取和应用之间产生的矛盾引起的。2008年4月信息产业部了《信息无障碍身体机能差异人群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YD/T 1761―2008)标准来规范领域发展。

(2)重视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

移动学习是手持式移动技术支持的学习或跨越各种情境或地点发生的学习,包括那些使用移动或个人设备支持的课堂学习和扩增实境性学习,或把固定和移动技术结合起来跨越许多不同地点的学习。因特殊儿童在认知与交往中存在障碍,许多家长为方便特殊儿童学习与生活,为他们配备了移动电话、媒体播放器、掌上电脑或其他通讯设备等,这些设备具有较强的信息浏览和网络通信的视窗功能,正是引导他们进行移动学习的好时机。

特殊儿童在移动学习过程中能按需、随时、随地的利用资源,减少了教学与生活辅助人员的帮助,提高了学习质量,改善了生活品质。例如,听障儿童主要通过视觉获得信息,并且因为长期“以目代耳”,视觉器官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利用移动学习资源丰富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来刺激听障儿童的视觉器官,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辅助他们的学习更加有效。视障儿童利用移动学习资源的语音重现、图文屏幕放大等特殊功能补偿视觉障碍,克服了传统教学中语音稍纵即逝,无法保存的缺点。

2.开发

特殊教育资源开发是把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为保证资源开发的质量、水平与效率,“多学科联合开发”与“二次开发”两个策略值得重视。

(1)多学科合作开发策略

特殊教育倡导医教结合,文理交融。但国内常从单一学科领域进行特殊教育资源开发,资源开发的片面性致使其在共享、迁移、延伸方面出现障碍。

特殊教育资源需要根据特殊儿童的认知特点与需要进行开发,资源开发中需要形式创新、方法创新和内容创新。基于教育技术、特殊教育、神经认知等跨学科联合进行特殊教育资源开发在国内外已初露端倪。例如:利用利用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ERP(事件相关电位)、眼动仪等现代化的行为实验技术对特殊儿童的语言、视觉认知规律进行揭示,以此作为特殊教育资源开发的依据,实现特殊教育资源开发从理想的应然开发向科学的实然开发的理性转变。

(2)二次优化开发策略

特殊教育课程与教材设置与普通中小学相比,在体系与内容上有许多重叠之处,现在普通中小学课程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出现多种版本共存态势。这些资源除教材配套资源外,其他教育资源建设主体大多实行市场化调节模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由于特殊教育种类多,学校教育主要有盲、聋、智障三类,但细分到各类受教育的人数较少,资源开发单位面对特殊教育资源开发,认为是投入大,产出小,无利可图,不愿介入特殊教育资源的开发。

把特殊教育与普通中小学相同的课程资源二次开发,通过“引进一整合一加工”优化成为适合特殊教育需要的无障碍资源,可节约大量的人力、财力,提高资源开发效率。在资源二次开发中,要争取高校介入,高校与中小学特教学校相比,具有专业人才优势、技术开发优势与科研优势,高校汇聚了较多的网络、多媒体开发、数字化资源建设方面的专门人才㈣,可保证二次开发质量。

3.实施

实施是特殊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产品”的实践舞台,是利用资源促进学习者学习的过程,资源实施必须围绕特殊教育的教学活动、多层次育能培训进行。

(1)基于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

特殊教育资源在信息化教学中主要作用有:展示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呈现过程、补偿缺陷、设疑思辩等。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特殊儿童由于生理缺陷与学习障碍,他们的认知结构还比较简单,正处在知识积累与思维发展阶段,还缺乏学习自控力。在缺乏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的现状下,放手让特殊儿童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事实证明是低效甚至无效。在信息化教学实践比较中,加涅的“九段教学法”能较好地适应特殊教育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加涅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原理提出了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学习与记忆信息加工模型,据此他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九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在这九个不同阶段,特校教师能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驱动资源,来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2)基于资源开展多层次育能培训

对特殊教育从业者与特殊儿童进行育能培训具有重要价

值,通过资源的有效实施,可提高培训的实效性。特殊教育资源应用培训的对象主要有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

对行政管理人员建议以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律、资源建设的内涵、实践领域、管理为主要培训内容。对特校教师的培训,应借助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增加特殊教育教师资源应用能力培训,增加他们的体验与实践机会,使其真正地提高知识与技能,发挥资源应有的效能。对学生的培训,主要以学习中缺陷补偿、康复设备使用方法、提高生活技能途径等资源为主要培训内容。对家长的培训,主要以特殊教育知识、辅助技能、家校沟通方式为主要内容,以增加家长对特殊儿童生理与心理的干预、督导能力。

4.管理

特殊教育资源管理是通过对资源实施的自我调控,以实现教师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水平,培养特殊儿童的信息素养与学习能力,促进特殊儿童的康复效果,为师生与家长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完成特殊教育目标。

(1)以项目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专用设施,是指用来增进、维持或改善特殊儿童的学习机会与范围,克服或弱化他们在交流、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的特殊教育信息化辅助专用设施。

以项目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成功经验,通过项目的整体实施可实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例如:江苏省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公正,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从2007年省教育厅决定用2年左右时间实施江苏省特殊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在“建设基本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完成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设施、教育教学基本设备、特教专用设备的具体指标。江苏省通过“四专项目”(列入专项工程、制定专门文件、召开专题会议、组织专人检查)来管理、推进项目建设。两年间省财政投入7000万予以保障,各地先后投入4亿多元用于特殊教育合格学校项目建设。全省特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推进中实现了高位均衡发展,为江苏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以远程教育服务体系促进资源的深度应用

理论和实践表明,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对特殊教育的发展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远程教育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特殊儿童在生理方面的缺陷与学习中的不便和障碍;另一方面,这种形式提供了较为宽容和灵活的学习管理体制,网络资源的便捷性能满足特殊儿童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等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要求。

特殊教育远程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应以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为原则。通过组织“国家区域本地”自上而下的管理网络,与“本地区域国家”自下而上统一身份认证、统一规范的资源汇聚功能,促进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5.评价

特殊教育资源评价是对资源在教学实施中是否达到一定质量要求所做的价值判断,是对资源在教学中作用的测量、分析与评定。特殊教育资源评价的重点内容是规范性评价与适切性评价。

(1)通过标准规范评价资源的无障碍性

特殊教育资源的评价除对其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方面的评价外,还要重点对资源的无障碍性进行评价。无障碍评价重点从资源的浏览机制、多媒体信息处理机制、输入输出机制、整体结构设计四个方面来评价。特殊教育资源无障碍评价的国际标准规范主要有:互联网协会的WCAG1.0(网页内容无障碍指南1.0),它是由互联网协会的网页无障碍组织制定并的,主要是在考虑各类残疾人群访问网页内容时的特点而制定的与之相对应的技术标准,它对网页设计者提出了具体的网页内容无障碍要求;美国政府的Seefion508《美国残疾人康复法案》第508节(Seefion508)开创了全球信息无障碍立法工作的先河,它是一部联邦法律,规定了所有由联邦政府发展、取得、维持或使用的电子和信息技术,都必须能保证对残疾人的无障碍,现已成为国际性的网页内容无障碍的参照规范。

(2)通过学习成就测验评价资源的适切性

由于特殊儿童教育研究中样本容量小,被试异质性高,许多学者提倡在特殊儿童教育评价中采用个体被试教育评价。“成就测验”因侧重个体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某种专门知识和技能,能直接评估受测者对某些学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测验内容紧扣课程标准,与教学实践联系密切等特点,在特殊教育评价中受到推崇。比较常用的个人学习成就测验量表是韦克斯勒个人成就测验―Ⅱ(Wechsler Individual Achievement Test―Ⅱ,WIAT―Ⅱ),它从口语表达、听力理解、书面表达、基本技能、阅读理解、数学计算、数学推理七个方面进行测验。通过量表测验可评价资源对特殊儿童的适切性。

五 结束语

特殊儿童的生理缺陷、学习障碍、认知规律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资源建设应以特殊儿童的缺陷补偿、潜能开发为宗旨,以特殊教育技术与育能科技为手段。本文以系统观研究教育技术学范畴下的特殊教育资源建设,从设计、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五个范畴提出了有别于普通教育资源建设的对策。通过资源建设中的形式创新,方法创新与内容创新,切实提高特殊教育资源对特殊儿童的适切性。优质无障碍特殊教育资源的建设将对特殊教育产生两个积极的影响:一是对特殊儿童学习目标的充实与达成,学习方式的丰富与变革产生推动作用;二是通过资源有效实施来提升特殊儿童的学习、康复与生活质量,进而促进特殊教育的科学发展。

篇9

我国经济迅速稳定增长,离不开对高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以及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我国整体的人口素质大幅度提升。图12010~2015年我国人口总数、城镇人口数、农村人口数的变化趋势数据来源:2011~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在图1中,2010~2015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从134091万人递增到了137462万人,2015年相比2010年增长2.51%。其中城镇人口数从2010年的66978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77116万人,2015年较2010年增长15.14%;农村人口数从2010年的67113万人减少到60346万人,2015年较2010年负增长10.09%。由于我国放开了二孩政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步伐加速,导致了我国总体人口数在逐步提升,农村人口在递减。众所周知,农村的师资力量非常的薄弱以及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是普遍偏低的,城镇化进程中不但减少了农村人口的数量,而且对我国进一步提高整体人口的文化素质是具有促进作用的。根据2010人口普查中得知,每10万人口中受小学教育的26779人,受初中教育的38788人,高中及中专教育的14032人,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8930人,文盲人口数5466万人。从数据中可以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并未得到很好的普及,以及文盲率4.1%还是存在很大的降低空间。

2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

2015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053所,比上年增加53所;特殊教育在校生44.2万人,比上年增加4.7万人,增长12.0%。小学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31.9万人,比上年增加3.6万人,增长12.7%。其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在校生17.2万人,比上年增长14.7%,占小学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53.9%,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初中阶段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为11.3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增长10.8%。其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在校生6.8万人,比上年增长0.9%,占初中阶段特殊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60.2%,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为10067人,比上年增加184人。2015年,全国特殊教育专任教师数为5.0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专任教师中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的比例为64.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2.1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经费分配情况

首先,教育经费包括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赠经费、学费和杂费、其他教育经费。其次,教育经费一般都是分拨给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最后教育经费多少也是可以看出政府对于教育的支持和重视程度的。具体数据见表1。从表1中首先可以看出,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在逐年递增中,2011年较2007年增长11721.23亿元,增长96.49%,增长的速度和幅度都是惊人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经费2011年较2007年而增长了478812万元,2011年较五年前增长了153.64%,特殊教育的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更是远远超过了总体教育经费的投入速度。最后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百分比逐年在递增,但是总体的投入额还是极其微小的。

2.2我国特殊教育的学校、在校生、专任教师现状

由于二胎政策的放开,我国人口与日俱增,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对于人才的培养必然是重中之重,如何平衡特殊人群的地位也日益变得重要,首先来看近六年我国特殊教育的学校数量、在校生人数、专任教师数量的变化情况(见表2)。从表2中可以直观的看出,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从2010年的1706所增加到了2015年的2053所,近六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69.4所/年。近六年,接受特殊教育的在校学生数却呈现先大幅度减少,然后大幅度增加的趋势,其中2013年在校生人数达到最低,但是反弹力度也是很大的,2015年人数达到近六年的顶峰44.22万人,2015年较2010年特殊人群在校生人数增长3.9%,单从百分比分析增长的不是很快,但是拿2013年最低年份和2015年进行比较,增长的速度很快达到20多个百分点。这个现象对于目前我国整体经济不太景气的时候来说,并非一件好事,可以说是一个瓶颈,所以政府以及学校的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引起重视。可幸的是,由于大学生就业的需求所以特殊教育的专任老师数量还是呈现递增趋势的,2015年特殊教育专任教师的人数较2010年增长了26.7%。

3改变我国特殊教育现状的措施

3.1做好孕前、孕后准备工作,减少特殊儿童的出生率

对于特殊群体,最好的办法还是从根本上消除,减少特殊儿童的出生率或者说在怀孕的时候就做到防患于未然。作为政府机关,加大对于遗传病以及特殊人群的状态宣传,让广大的新婚夫妇和二胎家庭受到足够的重视。作为妇女来说,在孕前做好家族史的了解,以及备孕准备,孕中积极做产检,尽力降低特殊儿童的出生率。

3.2加大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

特殊人群是我国的弱势群体,虽然会给家庭甚至社会造成负担,但是还是需要给予关心和扶持的,毕竟人一旦出生具有人身权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从近五年的特殊教育来说,国家给予的投入是在逐年递增的,其次特殊教育的教育经费占所有教育经费的百分比也在小幅度的递增,可是国家对于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扶持程度还是欠缺的。由此,我们在做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大力扶持特殊教育,毕竟特殊人群也是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只是他们所做的贡献比较微小罢了。

3.3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

特殊教育的人群,有些是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的,有些是需要提高老师的教育素质的。目前我国设置特殊教育本科点的有23个省(直辖市),共计51所大学有特殊教育专业(本科院校中,专科院校除外),每一所院校的招生人数也非常有限,如2014年石家庄学院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当年计划招生25人,实际录取17人。按照这样的比例,完全是无法满足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用人数量。所以,高等院校应该扩大招生,让特殊教育专业更完善,为特殊教育学校培养更多专业性人才,大大加强特殊教育院校的师资力量。其次,日本的特殊教育已有百余年历史,经过由盲聋教育扩展到智力障碍教育,由慈善事业发展到公共教育的一部分,由分离教育到统合教育的历程。因为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日本有关分离教育和统合教育的经验。最后,不断更新特殊教育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特殊教育专任教师的水平,做到与时俱进。

3.4改善家长对特殊儿童的观念

目前,在特殊儿童的家里,家长普遍认为孩子是没有任何希望和指望了,以及特殊儿童也没有出路了,放任不管。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鼓励家长参与智障儿童的教育康复,不断地向家长传授教育康复的基本知识和缺陷补偿的基本方法,让他们切实承担教育的任务。家长的参与,能使他们获得情感的丰富和情绪的稳定,起到很好的心理平衡作用。

4结论

特殊人群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妥善解决的。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的人群虽然占小数,但是国家对于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应该加大。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让人们从观念上开始重视,从源头进行防范。特殊教育学校要做好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争取最大可能的康复特殊儿童或者教会特殊儿童一项技能,争取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对于特殊儿童家庭而言,家长要对孩子树立信心,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导。

作者:赵颖 单位:诸暨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全纳教育 支持系统 捷克

分类号:G769

1、引言

捷克是中欧地区的一个内陆国家,2006年被世界银行列入发达国家行列,在东部欧洲国家中拥有高水平的人类发展指数。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捷克不断对教育政策实施调整,并重点围绕教育经费体制、管理体质等核心问题推进教育改革。2X17年,捷克统计局对全国残疾人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捷克有残疾人1015548人,其中14岁以下46208人,15~59岁有407695人,60岁以上560018人。

捷克特殊教育有较悠久的历史,它于1786年建立了第一所为聋人提供教育的机构,1807建立了为盲人提供教育的机构,1871建立了为“低能”、智障者提供教育的机构,1896年建立了第一所辅读学校。1918年,随着捷克斯洛伐克统一国家的建立,特殊教育体系发展更完善,包括肢体障碍、语言障碍、盲、聋等不同的教育类别,特殊学生根据这些不同的“缺陷”分别就读于不同的特殊教育学校。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医学模式对捷克的特殊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有的特殊儿童都按照“缺陷”分类并被安置在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养护机构中。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历史发展过程中,捷克形成了完整的特殊教育学校隔离式教育体系。1989年丝绒革命之后,捷克开始大力改革教育体制并逐步实施系统的全纳倾向的教育政策。这些政策为捷克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双轨”教育体制(two~track system)被“多轨”教育体制(multi~track system)所代替。在这种体制下,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既可以进入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接受教育,也可以在普通学校的特殊班级接受教育,还可以选择到特殊教育学校学习。例如,捷克教育部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在2009~2010学年的义务教育阶段,总共有71879名特殊儿童在校学习,其中有30092名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7026名在普通学校的特殊班学习,4761名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学习。如果有儿童由于健康或者其他问题无法到学校接受教育,那么,地方政府有责任为他们提供一种适当的教育形式,如由专业人员送教上门,保证他们得到同等水平的教育。另外,在灵活的“多轨”教育体制中,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是动态的,即所有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决定都有一定期限,在一定期限之后,必须对这个孩子重新做鉴定,根据鉴定重新为其选择恰当的教育安置形式。二十多年来,捷克全纳教育的发展使得残疾人回归主流,要为纳入主流学校的特殊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技术支持的概念被捷克社会更广泛地接受。那么,当前捷克全纳教育支持系统现状如何?体现了怎样的特点?它对捷克的全纳教育起到怎样的作用?根据以上问题,作者主要在捷克奥洛穆茨州展开了调查研究,探究全纳教育支持系统的现状。

本研究在借鉴中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全纳教育支持系统包含了4个相互作用的层次:政府支持、社区支持、家庭支持和学校支持。其中政府支持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两个方面;家庭支持主要包括态度支持、家庭与社区互动以及家庭与学校互动3个方面;社区支持主要包括社区相关资源支持、社区与学校互动及社区与家庭互动3个方面;学校支持主要包括环境支持、对特殊儿童教学的支持、学校行政管理支持和教师全纳教育专业化发展4个方面。作者认为,“学校支持”是整个全纳教育支持系统的核心,它对教师、特殊儿童提供各种支持,与特殊儿童家庭以及社区各相关机构的互动和合作(例如与资源中心的合作)的方式,不仅体现了整个全纳教育支持系统运转的现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全纳教育的质量;从微观实践层面它最真实地反映了政府各种“宏观”全纳教育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因此,我们可以以学校支持系统为切入点,以管窥豹,了解整个全纳教育支持系统现状。考虑以上因素,加之作者的研究时间和研究精力有限,本研究主要聚焦于学校支持系统。

本研究所涉及到的捷克特殊儿童为“有残疾或损伤的儿童,包括:身体的、精神的、感官的、言语和语言的损伤,特定的学习或者行为困难,自闭症以及严重的多重障碍儿童”。

2、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进行研究。

2.1 被试的选择

2.1.1 调查问卷被试的选择

自2000年1月1日以来,捷克被划分为13州,首都布拉格为直辖市。奥洛穆茨州处于捷克的东部,在摩拉瓦河畔。本研究主要在奥洛穆茨州的市区和乡镇各选择了8所公立基础学校作为样本开展调查研究。问卷调查随机抽取了这16所学校的45名参与全纳教育的普通教师作为样本,以及在这些学校就读的特殊儿童家长发放问卷,共发放48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回收教师有效问卷38份,家长有效问卷42份。本次问卷调查的教师被试皆为女性,其中44.7%处于40~49岁的年龄段,94.7%接受过不同类型的关于特殊教育的培训,47.4%参与全纳教育的时间超过5年,92.1%的被试没做过有关全纳教育的校本研究。本次问卷调查的家长被试有85.7%为女性,66.7%处于30—39岁的年龄段,只有14.3%接受过有关特殊教育的培训,只有7.1%参加了某一类特殊儿童的家长协会。问卷调查被试的其他主要人口统计学信息见表1和表2。

2.1.2 被访谈对象的选择

被访谈对象为调查问卷发放所涉及到的8个学校的校长(4名城区校长,4名乡镇校长),16名参与全纳教育的普通教师(8名城区教师,8名乡镇教师),以及特殊儿童家长16名(8名城区家长,8名乡镇家长)。

2.2 研究工具

虽然已有一些中西方关于全纳教育支持系统研究的成果,但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对支持系统定义的不同、文化和教育条件的差异等原因导致已有的调查工具无法直接运用于本研究,因此,作者自行设计了针对普通教师和普通学校特殊儿童家长的两套问卷以及校长、普通教师和特殊儿童家长的3套半结构式访谈提纲,用以收集相关数据。

在分析中西以及捷克本国关于全纳教育支持系统研究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作者编制出问卷草稿和访谈提纲,邀请了3位从事特殊教育的捷克大学教授、3位从事全纳教育的捷克基础学校校长和4位有5年以上全纳教育一线工作经验的捷克普通教师,多次审阅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的维度、形式、内容和语言表达形式。然后,作者根据他们的建议对问卷和访谈提纲进行了修改。通过试测后,确定了2份问卷的各项目和3份访谈提纲的项目。

2.2.1 普通教师问卷

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说明本调查问卷的目的意义和保密性;第二部分以封闭式问答题收集被试相关的人口学信息;第三部分有八个板块,分别对被试所在学校的无障碍物质环境支持、学校对特殊儿童的教学支持、普通教师全纳教育专业化发展、家校互动、学校和社区互动、学校管理支持,对其他支持的评价以及普通教师对全纳教育态度进行调查。问卷共有52个问题。

2.2.2 特殊儿童家长问卷

该问卷同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说明本调查问卷的目的意义和保密性;第二部分以封闭式问答题收集被试相关的人口学信息;第三部分有四个板块,分别对家校互动、特殊儿童就读普通学校获得支持的评价,以及家长对全纳教育的态度进行调查。问卷共有40个问题。

2.2.3 访谈提纲

三类访谈对象的访谈提纲都以全纳教育在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为主题,请校长和教师谈他们所认为的当前全纳教育在本校开展所遇到的困难,请家长谈他的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就读所遇到的困难。

2.3 研究过程

2.3.1 问卷施测

在事先联系好学校并与校长协商好问卷发放相关事宜,作者亲自到每一个学校现场发放和回收问卷。

2.3.2 实施访谈

在与学校校长协商好校长访谈时间和教师访谈时间后,到学校对校长和教师进行面对面个别访谈。另外,请每个学校老师与家长协商好访谈时间后,作者到学校与家长进行面对面单独访谈。所有访谈事先都事先征得了被访谈者的同意,访谈者保证了访谈结果的保密性并用录音笔记录了访谈结果。

2.3.3 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l5.0)对问卷数据进行处理,主要进行描述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作者在完成所有访谈后邀请了3位捷克特殊教育学博士和作者一起把访谈录音转换为文字记录,并逐字进行了比较,以最大限度保证记录的真实和完整。最后,作者对录音的文档进行了描述性分析。

3、结果

本部分主要呈现调查问卷所获得的结果,访谈结果根据本文的需要只部分呈现于后面的“讨论”部分。

3.1 教师被试的调查结果

3.1.1 关于普通基础学校无障碍环境建设

表3显示,有55.3%的被试认为他们所在的学校进行了无障碍环境改造以支持全纳教育。

由表4可看出,在学校对特殊儿童教学支持中,较为有力的支持是心理咨询或辅导支持服务,而较薄弱的支持是班额减少和特殊儿童的教材调试。

3.1.3 普通教师全纳教育的专业发展

总体来看,普通教师有关全纳教育专业发展的情况并不十分乐观,倾向积极(M=3.45,SD=0.712)。具体来看,校内外特殊教育专家的支持(M=4.16,SD=1.000)以及全纳教育的在职培训(M=3.97,sD=0.915)较为有力,而观摩同行全纳教学实践方面支持最为薄弱且争议较大(M=2.71,SD=1.293);另外有关全纳教育的校本研究方面也表现消极(M=2.95,sD=O.868)。

3.1.4 普通教师对“家校互动”的评价

总的来看,教师被试较一致地对“家校互动”现状评价较为积极(M=4.01,SD=0.684)。具体来看,学校主动与家庭互动情况显得非常积极且评价非常一致(M=4.89,SD=0.311),包括学校告知家长有关学校全纳教育的各项政策,班级教师与家长交流有关特殊儿童在校情况等;家长也比较主动积极地与学校互动(M=4.13,SD=0.732)。相比较而言,家长参与自己孩子IEP(Individual Educational Plan,即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及学校有关全纳教育决策过程方面并不显得积极,并且被试在这一方面的评价争议较大(M=3.43,SD=1.047)。

3.1.5 教师对“学校和社区互动”的评价

总体来看,大多数教师被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和社区互动”情况的评价趋于积极(M=3.65,SD=O.853)。具体来看,表现最为积极的是与社区志愿者的互动(M=4.00,SD=1.039),互动情况较差的是与社区其他全纳学校的互动(M:3.16,sD=1.219)。

3.1.6 教师对学校管理支持的评价

总的来看,大多数教师被试对“学校管理支持”的评价倾向积极(M=3.65,SD=0.853)。具体来看,其中积极的方面是学校领导较为重视全纳教育(M=3.84,SD=0.916),支持最弱的是学校能够制定有清晰的、切实的全纳教育政策方面,且被试在这一方面较有争议(M=3.58,SD=1.030)。

3.1.7 教师对其他全纳教育支持的评价

总的来看,教师被试对“其他全纳教育支持”现状的评价较为一致地倾向积极(M=3.86,SD=0.531)。具体来看,被试较一致地对学校全纳教育工作总的评价较高(M=4.00,SD=0.697);班级普通儿童(M=3.83,sD=0.660)及其家长(M=3.89,SD=0.559)对班级的特殊儿童态度倾向积极;特殊儿童能够较好地融入普通班(M=3.89,SD=0.727);相对较弱的方面是教师对当地特殊儿童法律法规的了解(M=3.74,SD=0.828)。

3.1.8 教师对全纳教育的态度

表10的统计数据表明,大部分被试在很大程度上较为一致地对全纳教育持中立态度(M=3.13,SD=0.389)。具体来看,被试较为一致地倾向同意全纳教育之利(M=3.47,SD=0.431);但是也承认全纳教育之弊(M=2.84,SD=O.754)和承认特殊教育学校之利(M=2.61,SD=0.664)。

3.2 家长被试的调查结果

3.2.1 家长对“家校互动”的评价

总的来看,家长被试对“家校互动”现状评价比较积极且争议不大(M=4.01,SD=0.684)。具体来看,学校与家庭互动的情况最为积极(M=4.54,SD=0.693);家庭与学校互动情况次之(M=4.04,SD=0.752);家庭与学校互动也显得比较积极(M=4.04,SD=0.752);而相对比较消极的是家长参与自己孩子的IEP制定及学校全纳教育决策过程方面,且在这一方面争议较大(M=3.38,SD=1.131)。

3.2.2 家长对特殊儿童普通学校就读获得支持的评价

总的来说,家长被试对特殊儿童普通学校就读所获得的支持评价较为一致地倾向积极(M:3.66,SD=0.396)。具体来看,家长被试较一致地对学校方面的支持评价最高(M=3.89,SD=0.397);对政府方面的支持评价最低(M=3.00,SD=0.796);而社区支持方面从被试评价来看,也显得较为薄弱(M=3.14,SD=0.814)。

3.2.3 家长对全纳教育的态度

总的来看,大部分被试在很大程度上较为一致地对全纳教育持中立倾向认同态度(M=3.51,SD=0.352)。具体来看,他们较为一致地认同全纳教育之利(M=3.92,SD=0.428);对全纳教育之弊持中立倾向认同态度(M=2.82,SD=0.558),具体来说如他们的孩子有可能会遭到班级普通孩子的孤立(M=3.05,SD=1.081),对在普通班级就读的特殊需要孩子的未来抱有较低的期望(M=2.33,SD=0.846)等;而对特殊教育学校之利基本持中立态度(M=2.98,SD=0.897)。

4、讨论

4.1 政府支持

总的来看,捷克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和具体经费投放这两方面对全纳教育进行了较为有利的支持。这些政策和法规的颁布执行(包括教育经费的支持落实)为全纳教育在捷克的实施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如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从原有的隔离式教育逐步过渡到现在有多种灵活选择的融合倾向的教育安置。但是,政策制定和具体落实之间还存在距离,当前政府支持最为薄弱的方面仍然是资金方面。

具体来看,自1993年以来,捷克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支持全纳教育。例如,捷克的宪法首先明确规定了所有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2006~2008年特殊需要人士融合和支持国家计划规定》了国家实施全纳政策的主要目的、任务和原则;2008年新的《手语法》保障了高中阶段听力障碍学生获得口译帮助的权利,同时也保障了听力障碍儿童父母免费获得手语课程的权利;2005年《新教育法》提出了对特殊需要学生的定义,并从法规上规定了特殊需要学生在各个层次的教育中能接受有质量教育所应该得到的支持和服务;学校法强调了特殊需要学生回归主流学校的融合和全纳的趋势,其中又特别强调了这些特殊需要学生家长在关于他们孩子教育的决策方面的角色扮演和重要性。另外,教育法中规定了捷克学生的基础和中等教育是免费的,教育资金首先由国家教育、青年和体育部根据学生人数划拨给地区,然后地区教育部门再把按照人头算的补助费划拨到具体的学校,当然,这也包括了特殊需要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额外的财政支持费用。但是,从教师被试和家长被试反应的情况来看,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还有一定的距离,例如,相关法律法规强调家长的作用,但是在调查中,家长被试反映他们较少参与自己孩子的IEP制定,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很难从政府获得支持,这说明家长的角色还未受到真正的重视,政府对家庭的支持较为有限。另外,大多数家长对有关自己孩子的各种相关政策和法规还不太了解,这也影响了家长对自己孩子及自我权利的认识和维护、呼吁;教师被试在问卷和访谈中都反映出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对本地的有关特殊儿童的政策法规十分熟悉,这也影响了教师对全纳教育中各相关主体权责利的理解、宣导和维护。研究者对普通基础学校校长和教师的访谈中,对学校具体获得经费支持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发现大多数访谈者认为虽然有关教育法规定了对纳入普通班级的特殊儿童要提供经费支持,但这只是“杯水车薪”,远远不够学校支持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所支付的各项费用,经费支持仍然是当前各个普通学校发展全纳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

4.2 学校支持

总的来说,调查结果反映学校支持体现出如下特点:学校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并不乐观;学校对特殊儿童的教学支持较为有力,比较突出的是心理咨询或辅导支持,而较薄弱的支持是班额减少和特殊儿童的教材调试;普通教师全纳教育专业化发展情况倾向积极,较突出的是可以得到有关特殊教育的职前、职后培训和校内外特殊教育专家的支持,但是较少去观摩其他学校的全纳教学实践,很少做有关全纳教育的校本研究;学校对全纳教育的管理支持倾向积极但是还不够有力;教师对全纳教育呈中立而理性的态度;家长对全纳教育持中立倾向认同态度态度。

4.2.1 无障碍环境建设和学校对特殊儿童的教学支持

问卷调查在这一方面反应出几个问题,例如,近一半的教师被试反应,他们的学校没有进行无障碍环境改造以最大限度地支持每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许多纳入特殊儿童的普通班级的班额仍然没有减少,当学生需要时,改编课本和教材仍然较难得到等。这些反应出来的问题都和经费支持不足有关。

问卷反映出来的学校对特殊儿童强有力的支持是对其心理、职业、情绪等的咨询支持。这主要得益于捷克当前已经建立起来的较为成熟的教育和心理咨询系统。为教育、培训以及青少年未来就业做准备的咨询服务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咨询支持系统中的学校咨询小组、校外教育和心理咨询中心以及由原来的特殊教育学校转变而来的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根据自己的特点,基本上能为所有特殊儿童及其家长、普通班级教师等提供不同的专业咨询支持服务。

总的来说,大多数教师被试倾向于“同意”学校管理支持了本校的全纳教育。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大部分教师认可学校领导重视全纳教育,但是在学校能否有效评价班级全纳教育工作上存在分歧。一部分年轻教师也抱怨他们为班级就读的特殊儿童做了额外的工作,但是通常“付出”和“回报”并不成比例。但是年长的老师对此表示还可以接受,另外,在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家长反映出大部分家长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自己孩子的IEP制定中,也很少参与到学校的全纳教育政策的制定中。因此,学校怎样尊重家长,吸纳他们一起制定、实施清晰切实的全纳教育政策,怎样鼓励家长参与IEP制定,怎样有效评价普通班级全纳教育工作并从各个方面合理奖励等方面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4.2.3 教师关于全纳教育的专业化发展

全纳教育的实施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体现在相关法律法规对普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规定上。例如《教职员工法》规定,所有的师范大学对未来教师的培训项目都包括了特殊教育这一模块,为了支持全纳教育,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参加在职的特殊需要教育培训。调查发现,教师被试能够得到相应的职前和职后培训,进一步证实了这些教师全纳教育专业发展培训政策在实践中得以落实。另外,教师被试也报告能够经常得到校内外特殊教育专家的支持,说明学校能够和社区相关机构合作解决全纳教育所遇到的困难和促进普通教师全纳教育专业发展。由于捷克全纳教育政策系统实施时间并不长,关于教师全纳教育专业化培训的相关政策颁布实施也是逐步完善和发展的,因此,相对而言,比较年轻的教师所接受的培训更多。但是为什么大部分教师被试仍然不能够确信自己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应对全纳教育实践呢?为什么超过一半的教师被试不承认全纳教育能够增强他们的教学效果和技能?对于这种矛盾,作者认为,这一方面是全纳教育教学实践的复杂和困难决定的,另一方面,学校没有提供足够的机会让他们去观摩其他学校普通教师的全纳教学实践,也很少组织教师做有关全纳教育的校本研究,这阻碍了教师将所获得的培训理论较好地运用于实践。另外,这个问题也要求我们进一步对捷克全纳教师的培训机制、效果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4.2.4 普通学生及其家长和普通教师对全纳教育的态度

从两类问卷反映出来的数据来看,普通学生及其家长对全纳教育呈积极态度,但是教师被试对全纳教育呈现中立态度,且态度显得比较复杂:一方面,教师不完全承认全纳教育的优点;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否认隔离式的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同时,他们大部分对全纳教育是否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操作也保持了中立的态度。作者认为这种复杂的态度恰好也是捷克全纳教育实践的反映。

首先,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具体项目反映有57.9%的教师被试不认为他们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去完成全纳教学。同样,捷克特殊教育研究者最近的调查研究报告表明,接受调查的全纳教育教育者被试有一半人认为他们在从事全纳教育实践时,缺乏专业能力和专业支持,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自信,普通教师对全纳教育的意义、方法以及结果仍然有不少疑虑和不惑。

其次,当前的普通学校仍然还没有较好的能力支持中重度残疾儿童,一些教师在访谈中指出普通学校没有为迎接“所有”儿童做好准备,这也加深了普通教师对全纳教育实践效果的质疑。捷克在发展隔离式的特殊教育方面有较为悠久的历史,相对成熟、配置良好的特殊教育学校虽然在全纳背景下正在进行角色转换,但是它们在为特殊儿童及其家长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到现在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融合教育政策虽然已经促进了社会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接受和理解和支持,但是大部分家长和教师在访谈中依然认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安置能为中重度残疾的残疾儿童带来更好的服务。因此,教师被试表现出了相对客观、理性和具有实用倾向的对待全纳教育的态度。

4.3 家庭支持

4.3.1 特殊儿童家长对全纳教育的态度

家长被试对全纳教育表现了中立偏认同的态度,现出以下一些特征:首先,他们承认全纳教育之利;其次,他们对自己的特殊需要孩子未来发展表现出较低的期望值;再次,大约三分之一的家长被试承认全纳教育的一些弊端,例如,特殊儿童在普通班级容易受到班级普通同学的歧视等。对此,作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第一,虽然国家制定了一些法规对特殊儿童家长进行支持,例如,听力障碍儿童父母具有免费获得手语课程的权利、重视家长在全纳教育中的角色等,但是家长仍然缺乏有关特殊儿童教育的培训,大部分家长被试对有关特殊儿童的法律法规以及社会福利政策也不清楚,加之当前捷克政府对特殊儿童和他们的家庭的支持仍然比较薄弱,这些可能都会导致他们对全纳教育的认识不够清晰从而对自己的特殊需要孩子抱有较低期望值。

第二,捷克特殊教育研究者Cema认为,捷克社会对特殊需要人士传统而刻板的刻板观念似乎仍然深深影响当前的捷克社会,这是捷克全纳教育的发展的深层障碍。

第三,92.7%的家长被试报告他们从来没有参加过为某种特殊儿童举办的家长协会或者家长俱乐部;一半左右被试反映他们没有机会和其他有类似情况的家长交流教养特殊儿童的经验,这对特殊儿童家长的倡导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为我们知道,团体更能够让家长们的倡导和呼吁之声被社会所听见,这也间接地阻碍了政府和社会对特殊需要人士的进一步认识和支持。

4.3.2 家校互动

无论是家长被试还是教师被试都对家校互动情况给予了较为积极的评价,但是仍然表现出一些矛盾。首先,家长被试并没有表现出对他们孩子在家庭教育和康复活动方面的积极态度,但是孩子所在班级教师被试认为家长被试较为积极;其次,大部分家长被试并没有积极参与到他们孩子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普通学校全纳教育决策过程中。这矛盾一是说明家校教育的一致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另外,政府政策强调家长在全纳教育中的角色,但在现实的全纳教育实践中似乎家长的作用还没有发挥,怎样进一步加强平等和有效的家校互动有待进一步探究。

4.4 社区支持

总的来说,调查结果反映出全纳教育的社区支持系统已经初步建立和运行起来了。例如,特殊教育学校已经在全纳背景下转变为资源中心支持全纳教育;社区志愿者对全纳教育的支持也显得较积极;特殊儿童家长需要的时候,能够从社区特殊教育专家那里得到支持;为教师、特殊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各种支持的咨询服务网络已经较为成熟和完善。但是,社区内普通学校之间的合作还显得比较薄弱,社区对特殊儿童家庭的支持也较弱。另外,研究者在对普通教师的访谈中发现,一半以上的普通教师反映和特殊教育专家合作较为困难,与教师助手的协作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社区相关机构及相关人员的协作应该是其下一步探究的重点。

5、结论

通过实施全纳导向的教育政策,规定特殊儿童全纳教育必要的支持,参与全纳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和培训,提高网络化的教育心理咨询支持网络,转变特殊教育学校角色等方面的努力,一个相对系统和健全的捷克全纳教育支持系统已经建立和运转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