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原理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原理主要内容

篇1

    一、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为了培养21世纪的科技人才,机械原理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全局中,承担着培养学生机械系统方案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任务。作为重点讲授的主要内容有:机构的组成和结构;机械中常用的齿轮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间隙运动机构等四大机构的应用、分类及设计;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其次是机械的平衡、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和机械的效率。而对于机构的运动分析、力分析等部分,根据实际情况作为一般的简介内容处理,学生可以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过程中自学或进一步学习掌握。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探索与完善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素质教育,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创新意识融为一体,近几年我们主要探索和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组织学生深入工厂进行典型实际机器运动简图的测绘与分析由于依托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得天独厚的工程大背景,我院数控系等专业的学生从新生入校参观汽车总装厂到去一些零部件生产专业厂认识实习及最后去有关专业厂进行生产或专业实习,为我们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我们除了注重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外,还充分利用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工程大背景的优势和条件,积极开设现场教学基地并组织现场教学。

    2.安排学生完成一定量的程序设计专业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所提高,但他们的程序设计和应用能力仍较差。我们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采用大作业的形式,将有关的解析法分段编程上机计算,再利用课程设计进行系统程序设计

    3.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改革将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由过去对一种具体给定的机器或结构进行分析与综合,改为现在主要以进行机械系统总体运动方案的设计为主。

    4.开展了机械系统创意组合模型的搭接实验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机构搭接实验台创意组合模型的搭接实验,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

    三、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证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及综合应用。但单纯的笔试只能检验学生对书本上某些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很难全面综合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课程不及格率较高。为此,近几年我们加强了平时考核,采取书面笔试考核为主,实际的能力考核成绩中占总成绩的60%左右,而平时作业、实验及课程大作业成绩等占总成绩40%左右,充分加强了平时的考核,调动和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不断改进,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1.在教学学时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对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解决好“少而精与博而通”“、先进性和传统内容”“、系统性与趣味性”的关系

    2.补充和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篇2

1 编写机械零部件性能试验教学大纲,合理设置实验项目及内容

根据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内容及以往的实验设置情况,我们主要开设1个认知实验、3个大实验项目。每一大项中再设置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内容,以达到巩固专业基础知识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及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1 机械认知

这个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参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陈列柜,通过观察分析各类机构、零部件及创新方法等,使学生对所学课程有更进一步的感性认知,同时激发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

1.2 机构分析实验及创意设计

实验主要内容为:(1)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与分析: 要求学生分析机构,画出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自由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正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及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理解机构自由度的概念。(2)机构创新设计及模拟: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机构运动方案,并进行机构组装、调试、运行及改进,最终确定方案。目的在于通过实验使学生灵活运用机构组合、机构演化与变异,创造性地设计、拼接机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对方案进行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动力分析及实际测定,检验设计的方案是否满足工作要求,培养学生对各种常见机构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创新设计能力。通过机构的方案设计、机构的组装调试及模拟运行等使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团结协调能力得到较好培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以及参加各类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热情。

1.3 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分析及创新组合

实验主要内容为:(1)各种典型机械传动装置并测试参数曲线及分析比较:要求学生分别组装带传动、链传动、万向节传动、蜗杆传动、齿轮传动等测试装置,并测试在传递运动与动力过程中的参数曲线,分析比较运动特点及优缺点。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组装各种典型机械传动装置,并测试在传递运动与动力过程中的参数曲线,进一步分析比较各类传动的运动特点、优缺点及使用场合。(2)优化创新设计组合传动系统:要求学生创新设计组合传动系统,进行组装调试并测试各类参数,分析比较各类组合的优缺点,最终确定最佳组合传动系统。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优化创新设计组合传动系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传动系统的合理布置及优化、传动效率的提高等的创新设计意识,巩固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

1.4 机械零部件性能试验

实验主要内容为:(1)减速器拆装及轴系结构分析:要求学生正确拆装各类减速器,画出轴系结构图;了解减速器整体结构以及零部件结构特点和作用;测定减速器主要参数,如中心距、齿轮齿数、传动比、传动方式、判定输入、输出轴;确定斜齿轮或蜗杆的旋向及轴向力;观察轴承代号及安装方式;等等。目的在于通过对减速器的拆装、结构分析和对轴系结构测绘的过程,全面细致地观察齿轮减速器的整体结构以及零部件的结构特点,并了解它们是如何综合考虑满足功能要求、强度刚度要求、加工工艺要求、装配调整定位要求、密封要求以及经济性要求的,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关于结构方面的感性认识,为能设计出较为合理的减速器打下良好基础。(2)渐开线齿轮范成及齿轮参数测定:要求学生用范成法原理加工变位齿轮与标准齿轮;用游标卡尺测定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用范成法制造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了解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避免根切的方法;巩固并熟悉齿轮的各部分尺寸与参数的关系和渐开线的性质。(3)刚性回转件的动平衡测试:要求对刚性转子进行动平衡测试。通过实验使学生巩固动平衡知识,熟悉刚性转子动平衡的方法。(4)滑动轴承性能测试与分析:要求学生测试动轴承的特性曲线、径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与承载量曲线等。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滑动轴承的动压油膜形成过程与现象;了解滚动轴承、滑动轴承的特性、使用场合及各自的优缺点。(5)轴系结构创新设计:要求学生设计一轴系结构并组装,分析轴系结构设计是否合理,若发现错误或是不合理之处,应修改轴系结构设计方案,并重新组装轴系结构;绘制轴系结构装配图。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轴的结构与其设计,弄懂轴及轴上零件的结构形状及功能、工艺要求和装配关系;掌握轴及轴上零件的定位与固定方法;掌握轴系结构设计的要求与常用轴系结构;了解轴承的类型、布置、安装及调整方法,以及和密封方式等。

2 充足的实验课时,促使学生能深入到每个实验中去

传统的课程实验都是依附于课程的,实验学时往往都很少。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实验总学时为14学时,分两个学期完成。由于课时少,只能安排一些最基础的验证性、综合性的实验。在实验中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完成实验,给学生思考摸索的机会很少。现在的机械零部件性能试验课程有48学时,一学年内完成。在设置上增加了一些创新性、设计性的实验。学生对每个实验都能充分投入,对实验仪器、实验原理等都能充分地熟悉了解,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在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上也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 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指导的实验教学形式,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实验教学方法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启发指导的实验教学形式。要求学生做好实验预习,对实验中一些零部件的作用以及较为复杂零部件搭接方法采用多媒体进行讲解演示,使学生快速了解零部件功能,同时增加了学生设计方案的时间。每个实验都要求学生 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经教师检查认可后确定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在实验中教师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放开手脚,使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以帮助或提示,并引导学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从多角度、多渠道去观察和思考问题,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4 教学实践效果

两年机械零部件性能试验实验课程教学,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1 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也深化对本专业的感情

传统实验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造成许多知识点学生未能完全理解。通过机械零部件性能试验实验课程,学生在实验室的时间大大增加,能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并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索。同时对所学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提高了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4.2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的设置由简单到设计性、创新性的过渡,促使每个学生都能投入到实验中去。通过方案选择设计、传动系统优化设计、综合性能测试等,使学生将多门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控制理论、计算机语言等)的知识或多项单独开设的实验合成一项综合实验,所学理论知识得到全面系统的复习,同时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创新优化,能较好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创造性。

4.3 大大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及实验室的使用率

实验学时和实验项目的增加,让以前闲置的实验设备都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实验室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实践活动条件,促使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各类工程技术创新大赛,并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进行方案的模拟运行。

4.4 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和团队协作精神

由于大部分实验的实验条件和方法都由学生自己拟订,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理论上可行,但实际做起来困难的情况,有的学生会出现急躁、心灰意冷的状态,指导教师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使其及时调整心态,正确对待挫折,并积极思考。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分工明确、互相协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实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5 结束语

机械零部件性能试验课程实验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如教师的工作量加大、实验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等问题。今后我们将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进一步完善实验学时设置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参考文献

[1] 胡宏佳,王世刚.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29):233-234.

[2] 吕宏,刘大力,杨春梅.谈“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森林工程,2012,1(28):87-88.

[3] 郭淑芳,吴健,刘红俊,尹中伟,徐斌.机械原理及机械设计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实验教学实践[J].中国现代教学装备,2009(13):84-85.

篇3

关键词 10kV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线路;设计

中图分类号TM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0-0036-02

1 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主要内容

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基本任务是根据控制要求,设计和编制设备制造和使用编修过程中所必需的图纸、资料、包括电气原理线路图、电器元件布置图、电气安装接线图、电气箱图及控制面板等,编制外购件目录、单台消耗清单、设备说明书等资料。

1.1 原理设计内容

1)拟定电气设计任务书(技术条件);2)确定电力拖动方案(电气传动形式)及控制方案;3)选择电动机,包括电动机的类型、电压等级、容量及转速,并选择具体型号;4)设计电气控制的原理框图,包括主要电路、控制电路和辅助控制电路,确定各部分间的关系,拟定各部分的技术要求;5)设计并绘制电气原理图,计算主要技术参数;6)选择电器元件,制定电机和电器元件明细表,以及装置易损件及备用件的清单;7)编写设计说明书。

1.2 工艺设计内容

工艺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便于组织电气控制制造,实现电气大批量设计所标示的技术指标,为今后的设备使用、维修提供必要的图纸资料。工艺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1)根据已设计完成的电气原理图及选定的电器元件,设计电气设备的总体配置,绘制电气控制系统的总装配图及决接线图。总图应反映出电动机、执行电器、电气箱各组件、操作台布置、电源及检测元件的分布状况和各部分之间的接线关系与连接方式,这一部分的设计资料供总体装配调试及日常维护使用;

2)按照电气大批量框图或划分的组件,对总原理图进行编号,绘制各组件原理电路图,列出各组件的元件 ,并根据总图编号标出各组件的进出线号;

3)根据各组件的原理d主选定的元件 ,设计各组件的装配图(包括电器元件的布置图和安装图)、接线图,图中主要反映各电器元件的安装方式和接线方式,这部分资料是各组件电路的装配和生产管理的依据;

4)根据组件的安装要求,绘制零件图纸,并标明技术要求,这部分资料是机械加工和对外协作加工所必需的技术资料;

5)设计电气箱,根据组件的尺寸及安装要求,确定电气箱结构与外形尺寸,设置安装支架,标明安装尺寸,安装方式,各组件的连接方式,通风花招及开门方式,在这一部分的设计中,应注意操作维护的方便与造型的美观;

6)根据总原理图、总装配图及各组件原理图等资料,进行汇总,分别列出外购件清单、标准件清单、以及主要材料消耗定额,这部分是生产管理和成本核算所必须具备的技术资料;

7)编写使用说明书。

2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原则

一般来说,当生产机械电力拖动方案和控制方案已经确定后,即可着手进行电气控制线路的具体设计。对于不同的设计人员,由于其自身知识的广度、深度不同,导致所设计的电气控制线路的形式灵活多变。因此,若要设计出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H合理的方案,就要求电气设计人员必需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开阔思路,总结经验。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最大限度满足生产机械和工艺对电气控制系统的要求

电气控制系统是为整个生产机械设备及其工艺过程服务的。因此,在设计之前,首先要弄清楚生产机械设备需满足的生产工艺要求,对生产机械设备的整个工作情况作全面、细致的了解。同时,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并结合技术人员及操作人员的经验,以此作为设计电气控制线路的基础。

2.2 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力求使控制线路简单、经济

1)尽量选用标准电器元件,昼减少电器元件的数量,尽量选用相同型号的电器元件以减少备用品的数量;2)尽量选用标准的、常用的或经过实践考验的典型环节或基本电气控制线路;3)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触点,以简化电气控制线路。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前提下使用元器件越少,电气控制线路中所涉及的触点的数量也越少,因而控制线路就越简单。同时,还可以提高控制线路的工作可靠性,降低故障率;4)尽量缩短连接导线的数量的长度。在设计电气控制线路时,应根据实际环境情况,合理考虑并安排各种电气设备和电器元件的位置及实际连线,以保证各种电气设备和电器元件之间连接导线的数量减少,导线的长度最短;5)控制线路在工作时,除必要的电器元件必须通电外其余的电器元件尽量不通电以节约电能,节约了电能,延长了该电器元件的寿命。

2.3 保证电气控制线路工作的可靠性

保证电气控制线路工作的可靠性,最主要的是选择可靠的电器元件。同时,在具体电气控制线路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连接电器元件的触点;2)正确连接电器的线圈;3)避免出现寄生电路。在电气控制线路的动作过程中,发生意外接通的电路称为寄生电路。寄生电路将破坏电器元件和控制线路的工作顺序或造成误动作;4)在电气控制线路中,应尽量避免许多电器元件依次动作才能接通另一具电器元件的现象;5)在频繁操作的可逆线路中,正反向接触器之间要有电气联锁和机械联锁;6)设计的电气控制线路应能适应所在电网的情况,并据此来决定时机的启动方式是直接启动还是间接启动;7)在设计电气控制线路时,应育雏考虑继电器触点的接通和分断能力。若要增加接通能力,可用多触点并联;若要增加分断能力,可用多触点串联。

2.4 保证电气控制线路工作的安全性

电气控制线路应具有完善的保护环节,来保证整个生产机械的安全运行,消除在其工作不正常或误操作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避免事故的发生,电气控制线路中常设的保护环节有短路、过流、过载、失压、弱磁、超速、极限保护等。

2.5 应力求使操作、维护、检修方便

电气控制线路对电气控制设备而言应力求维修方便,使用简单,为此,在具体进行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于配线时,电器元器件应具备用触电,必要时留有备用元件;为检修方便,应设置电气隔离;为调试方便,控制方式应操作简单,能迅速实现一种控制方式到另一种控制方式的转换,如从自动控制转换到手动控制等;设置多点控制,便于在生产机械旁进行调试;操作回路较多时,如要求正反向运转并调速,应采用主令控制器,不要采用许多按钮。

3 电气控制线路设计的程序

篇4

关键词: 《机械基础》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一、《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机械基础》实验课程会对学生后续的专业课实践产生重要影响,但是《机械基础》实验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首先,教学目标方面,传统的实验教学通常将教学重点放在实验原理的讲解及实验操作训练方面,忽略了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及拓展,因此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相对较差。其次,教学内容方面,一些学校的《机械基础》实验教学基本上是以对应的理论课程为主,处于从属、辅助地位,未自成体系,且实验课程安排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最后,教学模式方面,实验教学过程中,老师会规定具体的实验步骤,学生只需照做即可,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并没有自主探究学习,与新课程改革中强调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理念不相符,整个实验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及创新性,故无法保证实验教学效果。由此可见,针对中职学校《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要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作为教学重点。

二、《机械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改革实验设备及资源

实验设备是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载体,现阶段中职学校受办学条件的影响,实验设备及资源比较匮乏,导致很多实验项目无法开展。因此,学校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实验设备及资源的建设:首先,学校实验设备管理部门要与后勤部门加强沟通,定期向其反馈实验设备的使用情况,及时由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维修与养护,保证实验设备性能良好。其次,学校要在实验设备投资方面加大力度,积极采购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完善实验室的硬件设施。一般情况下,《机械基础》实验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即机械零件、带传动、机械原理、运动参数测定、精密仪器拆装、机电创新设计、机械性能测试等。先进的实验设备是提高教学质量、乃至提高学校综合竞争力的基础保障。最后,老师要善于运用实验设备,充分发挥各种仪器、设备的作用。

(二)分层实验教学改革

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背景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针对不同学生开展分层实验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法,保证学生整体的教学质量。分层教学可以将实验课程分为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及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其中基础型实验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践能力,拓展其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经典的传统实验及现代的技术方法,熟练应用常规的实验仪器及设备,强化其基本技能。可以在基础学习时稍作改进,提高课程的趣味性。比如进行齿轮加工实验时,先用计算机将齿轮模拟加工过程演示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滚齿机、插齿机上真实的齿轮加工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可深化对齿轮加工技术要点的理解。其次,综合型实验。综合型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械系统的设计、加工、性能检测等,比如平衡实验,可以用不同的零件在数字式动平衡机上进行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可以深刻了解测试原理及方法,掌握校正轮胎平衡的方法,有效强化认识工程、分析工程、解决工程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最后,创新型实验。创新型实验通常由老师提出实验方案,对学生进行指导、启发与评价。

(三)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首先,学校内要实行岗位聘任制,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积极从事实验教学。其次,在建设实验中心时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提供参考意见,在实验室管理体系中,安排教学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担任主要职位,对实验室的建充、规划进行指导,与实验技术人员共同协用,研制创新性强的实验设备,开发更多实验项目。再次,鼓励实验教学任课老师、实验技术人员等积极攻读在职学位,吸收更多新知识与新理念,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知识水平及能力水平;鼓励实验课程任课老师、实验技术人员开发新的实验装置,在实验中心及学校立项,并签订项目开发协议,由学校提供经费支持;校方要对实验项目的开发成果进行验收,并将验收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最后,支持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创新设计竞赛活动,并定期从经费上给予支持。

三、结语

《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是对传统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不仅要完善实验设备,而且要进一步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中职教育培养优秀的一线技术人员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孔祥民.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实践及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4(1).

[2]魏志渊,孙健,毛一平.实验教学环节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9).

篇5

【关键词】机械CAD;机械制图;结合应用

引言

机械制图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是一门基础性的技术,对机械制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CAD制图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将CAD技术与机械制图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提高机械制图的效率,还可提高制图的准确性。本文将对机械CAD技术与机械制图技术的有机结合展开探讨。

1.机械制图与机械CAD的关系

机械制图的主要具有一定的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以及绘图的实际技能。而机械CAD是利用计算机处理图形信息,并控制输出设备而实现图样的显示和绘制的一门实用技术。运用机械CAD强大的绘图功能,正确把握机械CAD与机械制图关系,合理选择在机械制图中主要采用的是手工绘图的方式,绘图主体为图纸,用到的绘图工具主要包括:尺子、圆规、铅笔等。而机械CAD是一款主要用于绘图设计的图形处理软件,该计算机绘图软件不仅可以设计空间三维立体图形,而且还具有尺寸测量、多角度浏览显示等辅助功能。手工绘图是机械制图的核心、而CAD技术是手工绘图的改进和完善。

(1)机械制图知识是机械CAD技术的基础支撑。CAD是一款图形设计与处理软件,要求操作者具有良好的基本绘图知识,而手工绘图则是绘图知识的基础,只有培养良好的绘图习惯和有效的空间思维能力,才能更好地运用CAD绘图软件进行机械制图。若没有基础扎实的绘图知识,即使采用CAD进行制图,也无法制作出合格优秀的机械图纸。

(2)机械CAD可有效提高机械制图的效率。传统的机械制图主要采用手工绘图的方式,不仅耗时耗力,而且还容易存在绘图尺寸不准确等问题。而利用机械CAD技术则可有效提高制图效率,机械CAD具有强大的图形设计和编辑功能,且设计的图样标准、准确。而且CAD可演示二维图形向三位空间的动态转换过程,十分形象。因此,可以认为机械CAD技术的有效应用是机械制图技术的升级和改进。

2.机械制图与机械CAD的有机结合分析

在机械领域中异军突起的机械CAD技术正迅速普及。职业学校机械专业也及时把计算机辅助设计(即机械CAD)纳入机械制图课程,以符合学科需要、社会需要、学生需要,完成教学目标。在制图教学中要找准引入机械CAD教学的契机,合理采用分段模块教学,并强调课程特点,加强改进和发展,有机结合机械CAD与机械制图。

2.1机械CAD原理方法与机械制图的结合机械制图主要内容为机械绘图原理、方法以及相关的投影变换理论,要培养良好的机械制图能力,首先需要培养良好的空间想象力,以及复杂图形的分析能力。CAD为一款计算机辅助制图软件,相当于把传统的手工制图搬到了计算机中进行。同时,CAD制图软件具有非常丰富的制图工具,而且还可极大地提高绘图的准确性和效率。CAD技术具有许多优点,例如可实现三维模型的绘制。CAD是以机械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因此在机械CAD制图中必须形成一套以机械制图技术为基础的更加完善的制图标准。两者的几何必须实现制图原理和方法的统一结合,从而提高制图的标准性和统一性。

2.2机械制图及其机械CAD模式的协调在机械制造领域,机械制图模块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步骤。绘图者掌握机械图的绘制原理和读取技巧后,才可满足当下机械制图的需要,这对绘图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机械制图过程中,为了保证机械产品的设计质量,要求制图者必须保证图纸的标准性和准确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机械制图时改进传统的机械设计模式,并对CAD软件进行更新,确保其满足设计需求。

机械制图模块与CAD制图软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机械CAD是专业的计算机图形辅助设计软件,可绘制各种标准的机械图样。与传统的手工制图相比,CAD的绘图体系更加丰富和全面,其绘图方式更加快捷和方便,可极大提高制图效率。将两种模式进行协调与结合,可优化机械制图的综合效益,提高机械制图的质量和效率。

2.3机械CAD与机械制图协调模块的优化(1)机械CAD制图融合了机械制图的原理、方法以及相关的制图技巧,从而保证制图的标准性。这就要求了机械CAD与机械制图在内容上应当保持协调一致。绘图者也应该掌握良好的绘图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绘图素质。绘图者应当坚持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绘图水平,而企业也应当开展相关的定期培训,确保机械制图的质量。在机械CAD与机械制图模块中,绘图者应当协调好软件的实用性规律,切实提高制图工作效率。机械制图单位应当为制图人员配备良好的制图环境,确保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机械CAD制图要求绘图者具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和图形分析能力,因此机械制图单位应当优化制图队伍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制图效率和质量。

2.4机械制图的培养方式与机械CAD结合在机械制图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通常会使用挂图与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培养制图者的空间想象力和图形分析能力,从而让大家熟练掌握图形的分析技巧和绘图原理。然而该培养方式效率低下,无法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而配合机械CAD的模式进行制图教学,则可有效节约手工制图演示的时间。机械CAD可形象地演示各种机械图形的制图原理和步骤,同时丰富的图形编辑功能和三维图形设置功能可有效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并培养制图者的读图能力。

3.结语

综述所述,机械CAD与机械制图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机械制图的的工作效率,还可有效提升机械产品的设计质量,降低机械制图的成本,从而有效促进机械设计技术的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陈龙.浅谈《机械制图》与《AutoCAD》教学的有机结合[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05期。

[2]董华丽.浅谈机械制图与CAD教学的整合[J].才智,2011,12(35)。

篇6

【关键词】机械基础兴趣师生互动直观教学实践教学自学能力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以及近机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传动知识、常用机构、轴系零件等内容,具有概念、名词和原理多,内容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因此,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如何让中职学生真正学会、理解《机械基础》这门课程,发挥中职生在专业基础方面的优势,是众多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要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重点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才能发挥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技校类学生学习没有动力,基础又比较薄弱,对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基本上没有学习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该课程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课程教学,首先要重视第一节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应先向学生介绍此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教学计划、重难点、新知识、新技术以及发展前景,使学生认识到所学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在未来岗位和社会中的作用。比如针对汽修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从老式汽车介绍到现在的新型车、概念车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教师例举的汽车中的内燃机、变速箱、差速器、联轴器、离合器、轴承等内容,学生都将在这门课程中学到。告诉学生汽修专业与这门课程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此课程,从而做到愿学、想学、认真学。另外,教师必须在第一节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快乐中学习。教师例举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机器,比如洗衣机、汽车发动机是如何工作的,有什么机构零件,先让学生发言讨论。对积极发言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应该给予真诚的赞美与鼓励。要让学生有成功感,增强学生的兴趣及自信心。

二、加强师生互动

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教师应在专业课上有着丰富的知识,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机械基础课程内容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对于每节课程的设计,教师都应结合企业生产现状,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化解学生对抽象概念和复杂公式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对学生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互动讨论,以降低课程难度。教师应尽量避免抽象的机械概念和公式,而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比喻加深理解,化难为易。教师还应通过课程作业与学生进行互动,对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在课堂进行辅导,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成为机械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指导学生从那些角度分析问题,并且应强调对机械结构实物观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查找参考资料,这样就可以拓展解题思路和专业视野。

三、增强直观教学

本课程涉及到许多常用机构的运动过程和机械的内部结构,为了能清晰地讲解有关知识,使学生能真正了解其本质,在教学中大量应用实物、教具、录像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增强直观性教学,从而便于有关原理、理论知识的讲解。例如,我们在讲解有关铰链杆机构等内容时,借助可变模型,演示杆长的变化、机架的改变与机构类型的变化规律及杆长的变化及机架的变化与机构类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在讲授液压传动中的换向阀工作原理、液压基本回路工作原理等内容时,借助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课件的图文可变、生动活泼的特点,清楚的反映了换向阀工作时各油路的通断情况。而介绍液压回路的课件能清楚反映油液的流动方向、各控制元件的动作顺序及执行元件的工作情况,清晰、生动、直观的讲解,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真正弄懂了许多问题,学到了有用的知识。

四、重视实践教学

本课程不但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对课程中的内容光理论不实践,学生是难以掌握的。如在教钢的牌号、性能和用途这部分较枯燥的内容时,如果光在课堂上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掌握的,给学生一些钢材,他们根本不认识它,至于怎么去使用就不必说了。倒不如找到相应的材料,让学生去观察,去锯割,去打磨,学生会在观察、锯割、打磨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材料的不同金属特性。《机械基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其中之一就是从事机械设备维修的能力,学校最好能有机械拆装车间,装备一些由企业淘汰下来的生产设备以及一些常用的机械部件如减速器、联轴器、离合器等,在对这些部件作了基本性的讲解后,应安排学生对实际部件进行装拆,学生会在装拆过程中感受到这些部件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及使用与维护方面的知识。对于还能运行的设备,通过现场教学,能让学生更清楚的理解机械的工作原理,还可以对设备制造一些故障,指导学生进行维修。通过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除了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其动手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培养自学能力

篇7

一、矿山机械设备的使用

加强操作工的专业技术培训,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在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一定要按照相关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设备。为了延长机械设备的寿命,在使用方面必须坚持实行二定三包制度(定人、定机、包使用、包保管、包保养),机械操作人员要做到三懂(懂构造、懂原理、懂性能)、四会(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正确操作械设备。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并对机械设备实行目标成本管理,将操作者经济效益与机械的使用情况挂钩,并加强对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培训。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即环境因素对使用机械的影响。矿山机械设备大部分是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中作业,作业地点经常因地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其性能受到作业场地的温度、湿度、地质情况、灰尘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不少单位由于忽视环境因素对使用机械的影响,未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或适应性措施,致使机械使用性能降低,使用寿命缩短,甚至酿成事故。如果在工作现场采取有效的相应措施,增强操作人员责任意识,对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将非常有利。在保证设备操作人员正确使用机械设备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预防机械事故的发生,管理部门在管好、用好、养好的同时,实行机械设备的风险评价工作。

二、矿山机械设备的维修

加强维修人员的维修知识培训,使其熟悉机械故障的形成过程、充分掌握机械故障特性、维修特性,采用合理的维修方法、克服盲目性维修等错误的维修方法,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延长,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机械维修包括维护保养与修理,维护保养又分为例行保养、定期保养和特殊条件下的保养。修理可分为故障小修、中修和大修等,其中维护保养属于预防维修,修理属于故障维修。

预防维修是建立在潜在故障基础上的,其目的是消除和减轻零件的损伤,保持机械的完好状态。机械中的例行保养和特殊条件下的保养是保证机械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维修工作,其主要内容为清洁、、添加、检查和紧定等,但主要是外表性的,其对机械的性能起维持作用,因此可以认为其不改变机械的年龄和故障率。定期保养通常分为一级、二级或三级保养,主要内容为清洁、、检查、调整和局部换件等,不同级别的保养对象和周期是不相同的,因而对机械的性能影响也不一样,保养级别越高,维修范围越大,性能恢复就越好,但根据机械故障的耗损性,维修不可能恢复如新,因此预防维修一般都是不完全性的。

故障维修是建立在功能故障基础上的,其目的是排除故障,恢复机械的完好状态。机械中的故障小修是排除运行中的局部故障,维修工作通常以局部换件、调整为主,其只能恢复机械的功能,修复后机械性能和故障率与故障前一样,通常称这种维修为最小维修。机械的大、中修是一种较彻底的维修,其对机械的性能恢复较大,虽属于修理范畴,但可按预防维修的方法进行分析。

目前矿山企业对维修还存在许多错误的维修方法,如:不能正确判断分析故障,盲目大拆大换。盲目更换零部件,一味换件修理。不检查新件质量、不注意配件型号,配件代用或错用,不注意检测零部件配合间隙。不成对、成套更换偶件或组件,垫片使用不规范,零件除污、清洗不彻底,早损、腐蚀常发生。这些维修方法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维修人员责任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是由于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薄弱,为了从根本上消灭这些错误的维修方法,应加强有关人员的专业技术的培训、职业道德教育,让每个从事矿山维修的人员都真正掌握机械设备的使用维修知识。

三、矿山机械设备的保养

应从上到下加强机械设备的保养意识,强调专业技术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不能把生产任务当做重点,置保养时间不顾,只顾眼前利益,不为长远着想。

对机械实行定期保养是延长机械寿命的关键条件。矿山企业对各种机械设备的保养有很多明确规定,但是不少使用单位领导对机械设备的保养意识不强,只想任务不注重保养,认为机械设备在正常运行,没有故障,无需停下来进行保养。保养能消除机械隐患,若不及时保养,往往会使机械设备出现大的故障,甚至发生事故。这样既增加维修费用,又耽误生产任务的完成。因此,矿山企业应加强机械设备管理,增强各阶层工作人员的机械设备的保养意识,强调专业技术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大力推动机械设备保养制度形成。

在实际的运行中,要严格要求机械操作人员按标准、规范要求,做好设备每天开机前、作业中和停机后的“一日三查”的例行保养工作,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予以排除。这样既确保了设备在完好状态下安全运行,又有效控制了设备的维护成本。针对设备的运行周期,控制设备一、二级维护,落实专业人员到现场按工艺流程规范维护,矿业分公司要求现场机械操作人员做好配合、督促、监督,并由专业检查人员验收质量,保证设备现场维护质量。

篇8

摘 要:金工实习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在工科机械类大学四年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阐述的是金工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经验。具体内容包括:金工实习的内容、时间安排以及立体式金工实习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关键词:金工实习 时间 内容 立体式金工实习金工实习是一门实践性的技术基础课,是工科机械类学生必修的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工科学生工程训练的重要环节之一。金工实习在工科机械类大学四年教学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各个高校对它都非常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金工实习课程也面临着改革和发展。我们学校也顺应这种改革和发展形式,结合我校各个专业的教学特点,在金工实习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的探讨和实践。

一、金工实习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金工实习是金属工艺学实习的简称。因为传统上的机械都是用金属材料加工制造的,所以人们将有关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叫做金属工艺学。但是,随着科学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所用的材料已扩展到包括金属、非金属和复合材料在内的各种工程材料,机械制造的工艺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和现代化,因此金工实习的内容也就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金属加工的范围。现在,金工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铸造、锻压、焊接、塑料成形、钳工、车工、刨工、磨工、数控加工、特种加工、零件的热处理及表面处理等一系列工种的实习教学,从而使学生能从中了解到,机械产品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机械产品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我校金工实习的本科专业有机制、农机、交通、能源四个专业。根据我们实习工厂的实际情况学生分三批进入,分别进行四周的金工实习。机床加工一周,钳工一周,铸造一周,电焊和锻压一周。机床加工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车床上亲自动手车削一个典型的轴类零件,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了解车床的加工功能以及金属机床的加工特点。对铣床、刨床、磨床、数控加工中心,我们对学生进行演示性操作实验,让学生了解这些机床的加工特点和主要功能。钳工实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小榔头,让学生掌握各种锉、台式钻床以及各种钳工用的量具的正确使用方法。铸造实习让学生亲自动手翻砂造型,根据不同的铸造模型造出对应的砂箱,最后用铝水浇注检验其造型的结果。通过铸造实习使学生对整个铸造工艺和铸造成型的特点有所了解和认识。电焊实习学生亲自操作乙炔气焊、气割和电弧焊,使学生了解焊接的基本原理、工艺要求以及焊接设备的正确使用。锻压实习让学生制作一个小榔头的毛坯,使学生了解锻造零件对温度的要求、自由锻造工艺以及空气锤的正确使用。

根据实习工厂的实际情况,学生能亲手操作的实习项目都是最普通的机械加工方法。受到资金的限制,实习工厂不可能把所有的先进设备都买过来供学生操作实习。再者学生仅仅通过操作学到的知识还是有限的,必须还要通过讲解等方法才能尽快的上升到理论认识。因此,对于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的金工实习必须配合其它的教学手段即实行立体式多手段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立体式金工实习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立体式金工实习教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安全教育、操作示范、现场教学、专题讲座、电化教学、参观、实验等环节。

1、安全教育

学生进入到实习工厂参加金工实习,是他们人生第一次进入到工程生产实际环节里,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既陌生又好奇。因此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金工实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金工实习的第一天我们请工厂厂长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包括操作安全,用电安全,个人行为规范安全等等。使每一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保证金工实习是一个安全的实习。

2、操作示范

学生进入到各个工种实习,首先由该工种的师傅对该工种的情况进行介绍,然后对该工种的操作进行师范操作。目前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一般情况下动手能力都是很差的。由工人师傅对他们的操作进行专门的指导,规范他们的操作动作非常必要。

3、现场教学

我们规定学生每到一个新工种,都由指导老师对该工种的教学内容进行一次现场教学。现场教学的主要优点是老师能够结合具体的实物进行生动的教学,对于某些教学内容可以收到比课堂理论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电焊现场教学,老师可以结合着电焊设备把电焊的原理、电焊设备的使用现场教学讲的栩栩如生,学生的评价非常好。

4、专题讲座

机床工种实习学生主要对车床进行操作实习,对于其它机床我们进行了专题讲座和现场演示。铣床、磨床、刨床、数控中心在实习工厂里都有,但是数量很少,让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操作实习,显然是不太现实的。我们就请一位老师对这些设备进行了专题讲座,使学生基本了解了这些设备是如何操作以及基本功能。

5、电化教学

对于塑料成形,电火花加工,线切割加工方法的教学,实习工厂没有这些设备,我们就采用电化教学的方法。把学生分批组织到多媒体教室,观看这些加工方法的录像,也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还利用数控设备的仿真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模拟操作,也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6、实验

我们把金属工艺学课程中的“型砂的力学性能实验”放入到金工实习中去做,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型砂的力学性能。再通过铸造型砂的造型实行使得学生对型砂的力学性能有更深入的认识,掌握了砂型的力学特性学生能够制作出更好铸造用砂型。

7、参观

在每批学生金工实习结束前都安排一次校外参观。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纺织机械行业的龙头老大,公司拥有一流的冷热加工先进设备。特别是激光切割设备、薄板全自动冲压生产线、数控加工中心等设备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在每次参观前我们都精心组织,让学生先观看介绍公司的光盘,使学生在参观就对该公司有一定的认识。在参观时我们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由公司为我们派两名有经验的师傅和四位随队老师对学生进行参观讲解,取得了比较好的参观效果。

篇9

关键词:课程标准;优化内容;实训改革;引导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096-03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电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围绕着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为主线进行讲解,属于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静力学及承载能力分析等相关理论,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结构、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及其设计方法。虽说只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但是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泛,各个章节之间跨度大,学生掌握该课程难度较大。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面对这门课程时犯了难,教师的教授也颇有些有力使不出的感觉。总体而言,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不容易完成的。但是,这门课程的所处的学科专业基础的位置,又决定了它在以后所有相关课程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扮演着奠基石的重要角色。如若《机械设计基础》学习不到位,知识不完善,就会加大后续相关专业内容学习的负担,甚至影响到学生将来参加工作后的职业能力的提升空间。因此,改善《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成果,帮助学生进步,成为亟待解决的必要问题。

笔者有幸参与完成了湖北国土资源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机电工程系关于《机械设计基础》的新的课程标准化设定和相关的教学改革,在这样一个逐渐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有了一些收获,希望与读者分享。

教学方式和方法要改革,首先要确定改革的方向,明确改革的最终成效。《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教学任务和最终需要实现的教学成果,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首先是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该课程的理论学习,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知识和机械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为深入学习本专业后续课程打下基础。其次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熟练查阅各类机械手册的能力。还有素质目标:通过有效地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他们对学习的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面对机械零件时具有基本的认知能力,对于机械类设备都具有基本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遵守国家标准、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这些目的的实现,不仅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效率地完成基本理论知识的灌输,更需要添加丰富的实践能力教学,使学生正真学会把专业知识记在心里,用在手上。

职业院校的大多数教师是学科型的,往往不自觉地把教学拉到传统学科教学模式上,往往忽视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要求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注意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指导他们实际工作的能力。职业院校的教学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能力兼顾,并且偏重于应用。笔者认为,对于《机械设计基础》的新课程标准的设定,就需要紧紧围绕这一个标准来完成,并以此展开相应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本课程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机械零件静力分析,机械常用零件的工艺性,各类常用机构。静力分析部分,主要讲述各类零件作为理想刚体情况下的受力分析方法,含有大量的计算,对于学生而言,掌握起来较为困难,教学难度比较大。常用零件工艺性部分,主要介绍了各种失效形式,各类钢种和材料的型号、功用、适用范围,以及相对应的工艺加工方法。因为涉及各类材料的代码编号比较多,要完全掌握这些代码所含信息难度较大。第三部分则是分别介绍连杆、齿轮、轴承等多种机构的类型,作用,运用方法等多方面内容,各个小章节独立成篇,相互之间关联不大,容易造成学生遗忘快的现象,影响教学成效。

在教学内容的优化上,最主要的就是要进行前面两个部分的优化。关于工艺性中那些复杂的工程材料牌号,其意义都是可以通过相关手册进行查询的,可以不用全部死记硬背。那么,要求背熟牢记的,只有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会经常用的到的那一部分。零件静力分析本身难度比较大,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掌握静力分析和拥有大量计算的能力是有些强人所难的。如果依然拘于循规蹈矩的教学,只会进入毫无意义的死循环,学生上课必将没有热情,教师也会毫无动力。所以,关于静力分析的内容,笔者将原本非常考验学生能力的单纯的量化计算,优化为简单的计算加上浅显易懂的定性分析比较。静力分析的课堂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分析零件各个位置受力情况的能力,这一能力通常在后面的学习中应用在对零件最易失效点的寻找和最终受力方向的判定上,而这种寻找和判断的结果,不依靠精确的计算数据也是可以很正确地完成的。通过新的内容进行教学,学生不再疲于枯燥的计算,定性的分析也较有效地加深他们的印象,最终大多数都掌握了受力分析的能力。以达到相同的学习成效为出发点,笔者完成了静力分析部分内容的优化革新,简化了学习内容,在让学生轻松学习的同时,达到甚至超越了原先的教学目标,让更多的学生较为容易地掌握了这一部分的运用能力。

进行机械机构部分教学时,首先可以从教学方法上加以改善。学会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各类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是讲练结合: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设计思想,然后布置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现场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直观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电子课件进行直观教学,帮助认识机械设计的过程,熟悉各种机构的实际应用范围。

三是讨论式教学:对于不同运动机构的特点、联系和应用范围,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由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提出自己的方案和理由,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议。

四是案例教学: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机构和传动装置为例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拓展其思想空间。逐渐培养起学生将理论知识的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进行平面连杆机构章节的教学时,将基本理论知识讲述完毕后,并没有像往常那样给他们举例分析,而是布置给学生一个设计任务:用连杆机构的相关知识设计出电动摇摆童车的机械原理图。这样的童车,学生平时都能看见,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些设计原理要通过对课堂知识的活学活用来完成。最终提出的设计方案多种多样,通过各个方案之间的优劣比较,学生对这一章节的内容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也加强了记忆,比起循规蹈矩的普通教学方法,课堂效果显著提高。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无形中也锻炼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运用能力。

每个章节的教学脱离了原有的只是依靠课件的普通教学模式,将单一的课堂讲解丰富起来,穿入大量的实践内容,让课堂教学不再拘泥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每个章节重新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抓住每节的核心内容,在基础理论知识讲述完毕后,选取该章节的一款典型机构类型,参照机构模型或者机构原件,结合实际生产工作实例,对这一种典型机构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其结构、作用、适用范围、设计参数,等等。通过这种书本理论和典型实例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现场教学,比起普通的、仅依靠书本例题的教学,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对实体机构或模型的观察,能更直观地认识到它们的工作过程,巩固和加深了理论知识,可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高等职业院校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固然必不可少,但实践教学的展开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和《机械设计基础》相关的实践实训教学项目一共安排有三个,分别为机床拆装、发动机拆装、减速器设计,这三项实习教学中,两项拆装实习更偏重于动手实践,一项设计实习则偏重于理论运用。

拆装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装配工具正确使用,使用正确方法拆卸组件,制定装配工艺,使用正确方法装配组件,学会初步的分析运转过程和原理。拆装实习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学生提升能力的机会。如果仅仅给学生传授拆装方法等工艺手段,简单地介绍机器中的各个零件,然后让学生自行联系拆装,是远远达不到两周拆装实习的教学目的的。课堂上所讲授的都是单独的机构个体,相互之间关联不大,而一台机器的运转完全是依靠这些机构的相互组合配合来完成的。在这样一个机器整体中,每个机构就成了有联系的部分。在拆装实习的过程中,对机器的工作原理进行精细的分析,对每一步的工作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就能够让学生学习到零件相互组合的方法,观察到机构相互配合的原理,而这些知识是小范围的独立讲解所不能完整概括的。以成品的大型机械为依托,就可以将所有的机构有顺序、有条理地串接起来,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各机构的功效,也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各机构的适用范围、设计参数等特性的产生依据。将书本知识切实地运用于实际工作机器的运行,首先能够提升学生兴趣,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具有实际运用意义,是实践所需要的;其次能够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对每个零件的拆装,熟悉它们在工作中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掌握各种拆装方法和安装工艺,极大地锻炼了动手能力。

设计实习偏重于理论运用较多,主要内容为通过先观察拆装体积较小的减速器模型,然后设计出实体减速器的尺寸、所用零件类型等参数,有别于拆装实习的动手观察。设计实习偏重于查阅机械手册和参数分析,由表及里地逐渐体验到机械设计的魅力,从观察成品机器的运行状况,到通过自己努力完成一套产品的所有设计参数,学生获得的是成就、信心和能力。在设计实习中,他们能更精准地理解到各个零件参数的依据、零件的材料、尺寸、安装方位,懂得每个细小的部位都对整体产品的工作特性有着重大的影响。设计实习完成后,学生对于机械的认知,就不会只停留在表面的观察和单一机构的分析上,而能学会从最本质的要素出发,用整体全面的角度去理解所有机构的功能和关系,这些就是他们经过锻炼获得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通过新的课程标准的设定,教学方式的改革,实训任务的完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成果较以往而言有了一个大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师教学计划任务的完成,也更有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达到做中学、学中做、学做一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可侦,程光蕴.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木工机械;教学改革;木材;教学方法

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我国高等农林院校重要的工科专业之一,多年来该专业为我国的木材加工行业、家具行业及相关建材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及人才支持[1]。近年来,木材加工及相关产业发展迅速,一些高端技术如数控加工技术、特种加工技术等在木材工业中相继被应用,传统的木工机械设备正逐渐被现代化的木工机械设备所取代,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传统木工机械设备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要熟悉现代化的木工机械设备的原理、结构、性能参数等知识,现有的木工机械课程教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木材工业发展的要求,必须要对该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一、木工机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我校木工机械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木工机床和人造板机械两部分。木工机床部分主要讲述一些常规的木工设备如锯机、刨床、铣床等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等;人造板机械部分讲述一些典型人造板机械设备如旋切机、热磨机、热压机等的工作原理和结构。随着现代木材工业中各种新技术的应用,木工机械的内涵和外延与传统的木工机械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现有的木工机械课程内容体系跟不上木材工业发展的要求。教学方法落后,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在讲台上讲解为主,很多机床学生都没有见过,他们对机械设备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对木工机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个人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这给课程讲授带来了很大困难。“只说不练”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该课程感到厌倦。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主要靠死记硬背,记住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仅以语言文字表达信息,将知识内容线性化,缺乏生动感和趣味性[2]。

2.学生的机械基础知识薄弱。木工机械课程属于机械类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尤其是机械制图方面的知识。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非机械类专业,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机械类基础课程很少,很多学生面对一些机械结构图和原理图感到很迷茫,部分学生连一些最基本的机械零件图如齿轮、轴、螺栓螺母等也看不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木工机械课程的学习。

3.学生对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对木材加工存在观念上的误解,以为木材加工是一种低技术含量的工作,所用的设备很简陋,安全性差,并且粉尘也很大,因此对木工机械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不少学生纯碎是为了拿学分而学习。

二、更新木工机械课程内容体系

1.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我们在走访调研国内一些木材加工企业和与已毕业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参考其他相关院校类似课程的设置情况,制订了新的木工机械课程的教学大纲。新大纲立足于国内木材加工企业现状,同时也包含了一些国际上先进的木工机械设备,如CNC等。

2.教学内容模块化。我们根据新的教学大纲,针对国内木材加工行业的现状,对木工机械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了调整,将课程内容模块化[3],将课程分为制材设备、实木制品生产设备、板式部件生产设备和人造板机械、数控机床等五个模块,具体内容见图1。对各个模块中有重叠的地方讲解时以某一模块为主,在其他模块只是介绍其不同点。如圆锯机在制材设备、实木制品设备和板式部件设备等模块中都有涉及,课堂讲授时对圆锯机的介绍重点放在实木制品设备这一模块,在板式部件设备模块不再重复讲解圆锯机的基本结构,重点放在锯板机和普通圆锯机在结构和性能上的差异。

三、改变木工机械课程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的机械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我们尝试着对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

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通过讲授、指导、交流、测评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交流协作能力,掌握新方法和新技能[4]。教师在加强前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的同时,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单纯的课堂授课内容逐步减少,转向讲评、交流、指导的互动式授课。每一模块的重点内容,以教师讲解为主,非重点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来讲解,这样既能学到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2.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采用教师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5]。每一个模块内容结束后进行一次课堂讨论。讨论之前先提出几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查找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开展课堂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因为木工机械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在课堂讨论内容的选择上也以应用性内容为主,重点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介绍完板式家具设备模块之后组织一次课堂讨论,内容是让学生以生产某一类家具产品为例,列出所需要的设备清单,包括设备的类型、数量、规格参数、生产厂家、价格等,讨论的时候要求说出选择这些设备的依据,最后由教师和同学共同分析探讨其选择是否合理。通过课堂讨论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全面了解目前国内外主要木工机械产品的类型、特性、生产厂家等,同时也能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采用视频模拟教学方法。为了弥补学生对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识的不足,教师搜集了国内外一些视频短片,将家具和人造板生产过程通过视频等手段浓缩进课堂,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通过这些视频短片形象地展示了各种木工机械设备的工作过程,消除了学生对木工机械设备的误解。比如讲木工机械发展现状时,教师给学生展示了德国豪迈和意大利SCM等公司的加工中心工作视频,增强了学生对木材专业学习的信心,激发了对木工机械课程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4.采用网络教学,扩展教学时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很广泛。网络教学是利用电脑和宽带网络等硬件环境,依托专业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异地、异时、互动教学新模式[6]。在木工机械课程教学中,利用学校的BB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弥补课程学时有限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教师把与木工机械内容相关的资料,如课程大纲、参考资料、课程教案、习题、案例等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随时下载查看。在教学平台上设置提问交流模块,学生可以随时和教师交流,增加师生互动机会。另外,在教学平台上还给出了一些较大的木工机械企业和与木工机械相关的行业论坛的链接,方便学生随时掌握木工机械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

四、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课程考核除了教务处统一安排的期终考试外,增加期中考核和平时考核。平时考核包括课堂提问、出勤率、平时作业和课堂讨论等方面;期中考核采用口试或笔试等形式;期终考试采用笔试方式,主要考察对课程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课程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考核占20%,期中考核占10%,期终考试占70%。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今后若条件允许,应逐渐降低期终考试的比例,增加平时考核和期中考核所占的比例。

五、结束语

我校通过对木工机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坚定了学生学习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信心。利用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既扩大了知识面,又锻炼了其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新功,吴义强,等.木材加工装备课程实习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木工机床,2009,4:11-13.

[2]杨铁滨.《森工机械与装备》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森林工程,2011,27(4):85-87.

[3]李凯夫.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7,1:61-63.

[4]徐林林,陈家庆,等.基于任务驱动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09,6:72-74.

[5]李文科.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4):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