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数学新教材解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48-02
长期以来,高中数学一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使得老师侧重解答难题,忽视了概念的教学,在这种原有教学思想的长时间引导下,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一定的误区。随着新教材逐渐深入到高中数学教学中之后,概念教学变得比较重要,但是有很多老师仍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这一教学模式。概念教学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影响比较大,它不仅仅是对概念的一个理解和记忆,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在学习完之后可以运用相关的数学概念知识进行解答难题。本文就是分析新教材概念教学中的部分问题,并找出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高中数学新教材概念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老师对于数学概念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老师对于新教材中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认识上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就是部分老师认为数学概念就是一个名词,然而数学概念的教学就是对这个名词进行解释,这样就只需要学生将其牢牢记住就可以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概念是不相同的,它主要就是一种教学理念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是比较重要的。如果学生对概念没有真正的理解,那也不会理解内在的数学思想,在解决难题时就会乱用公式,从而出现错误。
(二)新课程教材版本众多造成对概念不能统一处理
现如今的高中数学教材存在很多版本,这就使得概念在教材中的体现也是有一定的差异,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区别,只是对概念进行一般陈述,就会使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使学生对概念只有一种比较模糊的概念,没有真正地理解其中的本质和精华。
(三)新课程的任务比较重、时间紧迫,使得概念不能深入开展
就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学来说,除去假期,在学校的教学时间不断减少,然而在新课改之后,高中数学教学的内容不断增加,这样就使得大多数的老师在数学教学时感觉时间比较紧迫,从而导致老师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而赶进度,这样就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数学概念教学,学生没有对概念有深入的了解。这样对学生来讲,就不会对概念学习投入过多的精力以及没有将其作为学习的重点,进而降低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老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题海战术
我们都知道,在高中最后的考试中,数学在高考成绩中占据很大的分数比例,对于那些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也是在这一学科上和其他同学之间拉开一定的差距。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形成了追求解题速度的观念以及大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在习题锻炼中去巩固解题技巧,使学生训练的时间增加了,但是没有真正地实现概念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质量上来看,学生只是提高了解答难题的时间,但是没有对概念进行理解,这样就造成学生在解题时没有全面考虑,导致学生的成绩没有真正地提高。
二、高中数学新教材概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老师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
对于新课改之后的高中数学新教材概念教学来说,高中数学组的老师们要做到对新教材进行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同时可以通过培训的手段对教材进行系统上的解读,从而在教学工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还有就是老师要对新教材中的概念进行深化研究和分析,有必要时,对其中一些概念陈述时进行一定的对比,这样就会对相似概念之间形成大体的脉络,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把教学内容联系起来。
(二)老师要注重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
高中数学概念的本质就是指老师理解的重点内容,它其实就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一种反映,是数学理论教学的基础,是公式的依据。老师只有真正地抓住和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才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正确地将其表达出来,使学生可以更好、更容易理解,这样在解答难题时数学概念也可以运用得比较准确和得心应手,速度和时间把握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老师不仅要重视数学概念的本质,还要根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概念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学习过程,有效实施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
在新教材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概念教学不完全是对概念的解释,如果仅仅是靠记忆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这样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要让学生了解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对概念的前因后果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进而感悟概念的教学方法,实现有效实施高中数学概念教学。
三、结语
在新课改之后,新教材不断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去,这就需要老师对新教材中的概念进行全面、综合的把握,进一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把概念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和把握概念,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娇.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教育科研,2013(15)
[2]张明刚.充分挖掘高中数学新教材的教育功能方式初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70)
[3]栗旭东.由平面向量的引入看高中数学新教材改革[J].祖国(建设版),2012(12)
[4]宋世康.浅谈高中数学新教材对于课程改革的作用[J].新校园(学习版),2012(22)
篇2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那么,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与调整?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有效转变数学教学观念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即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新课程认定课程知识不是由专家、学者发展出来传递给教师,再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教师要在课程实施中加以实验,与学生交互作用,与同事讨论、对话,只有经由这种过程建构的结果才是知识。
当然,数学教师在长期的数学教育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这些观念在我们实际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目前很多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的认识局限在数学教科书上,课堂教学就是对数学知识的解读,教学模式仍以练习模仿为主。这些认识与时展的趋势不相吻合,这就阻碍了数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例如在教解析几何中圆锥曲线第一课时,有时教师将此创设情景的引入课上成了三种圆锥曲线的“总述课”,类似于复习课。由于对教材这样安排的不理解,导致老师认为新教材太难,学生对老师如此“高要求”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就产生了一定的“畏惧感”。
因此,认识教材中每部分内容的作用与意义,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我们的广大教师能有效转变观念,我们必须多加强研讨交流。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到自己是数学课程的建设者,是课程的主体;认识到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结构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拓展丰富学生、教师数学知识与感悟体验数学内涵与价值的过程,教师才会把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二、妥善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课程功能,结构的改变,使学生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拓宽,必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高中数学新课程设置了“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帮助学生体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新教材具有可读性的特点,教师要指导学生预习,并形成习惯,使课堂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究学习,同时也解决了课时不足的问题。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力和能力,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消除学生过分依赖于老师讲授的被动学习状态,最终达到教与学活动和谐统一的发展。所以,我们应持积极稳妥的态度对待新课程,只要认真实施,领会课标,落实双基,不断调整,促进学生发展,就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积极研讨课堂教学方法
我们多次对课标、教材的理解开设研究课,通过认真学习课标要求,仔细领会教材精神,多次研讨教学方法。通过课例的研究,使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产生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用教材”是新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他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活动机会。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再创造。教学实践让教师认识到:只要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以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来处理教材。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能深入挖掘新教材的潜在价值;按需调整新教材的结构;适当延伸新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合理把握新教材的度。用活教材还必须从学生的三个基本点出发,即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学生的心理发展与需求。
四、强化有效集体备课功能
目前形势下,教师完全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高质量的教学工作是非常艰难的,因此加强集体的力量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工作的教师所必须认识和执行的。为了细化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必须加强集体备课。众所周知,数学教师的师资力量良莠不齐,特别是青年教师是一支生力军,占有很大比例,他们有较高的工作热情,但不少教师还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他们有较多的新时代的工作能力,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良好的外语基础、更容易与学生交流沟通等,但他们很多是独生子女,有时还缺少与他人合作的习惯等。
篇3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74-01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最基础学科,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和逻辑性,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作用。因此,分析高中数学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对策,对于增强高中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现行高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在数学教育实践中,教师已形成了自己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有些观念在实际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也有些观念已经与时展的趋势不相吻合,甚至是错误的。由此产生的问题就会严重阻碍数学教育的创新,直接影响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误区和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现在的教学模式虽然花样繁多,也强调新的教学理念,但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却仍未摆脱教师唱主角的现象。学生仍按老师预先设置好的教学模式,一味听从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课堂活动基本上就是听与记,缺乏主体参与,丧失主体地位,更丧失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应试教育现象广泛存在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功利影响下,学生考试的成绩,一直被误认为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教学的目的更多的是应付考试,而忽视了培养学生探索获取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结果、轻过程,仍是数学教学中最明显的弊端,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结论和考试的结果,对于知识获得的过程重视不够,对于学习方法也缺乏指导,导致学生养成了用万能公式去套解学习中、生活中的任何问题的习惯,养成了不知变通的机械学习方式。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个性发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二、改变高中数学教学现状,采取积极研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以往那种单纯为知识而教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不断完善作为育人的主要渠道的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坚持以生为本,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从根本上解决现行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转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角色尤为重要。特别是首先要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逐步实现教师“主角”向学生“主角”的转变,摒弃以“我”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作为学生引导者,应该着重关注的是学生的获得,而不是教学设计的完成,要把学习的舞台主动让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讨论、归纳、质疑、发问,使教学过程成为兴趣培养的过程,成为认知加深的过程,成为能力发展的过程。
(二)注重知识的深入拓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一是课前要明确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教材,合理确定教学目标。通过深钻教材,把课本吃透,掌握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学生、分析学生的情况,准确地构建具有可行的、有层次的、可以评价的教学目标。二是课堂教学强调衔接性。高中数学知识是环环紧扣、节节相联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同化新知识。三是讲课注重语言技巧性。高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知识,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三、重视数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是建立在对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学生思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很多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套用哪个公式,模仿哪道做过的题目求解,对没见过或背景稍微陌生一点的题型便无从下手,无法解决。这就是学生思维固定的表现,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突破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运用多种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多样性、有差异性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也决定了数学学习的难度,要求数学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数学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践与探索[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陈爱华,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渗透[J]。上海中学数学,2003,(4)
[3]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9,52
篇4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数学;高中女生;方法;对策
新教材一轮小循环下来,感触比较深的就是学生们对数学学习一直存在很多困惑,尤其是女生.数学,是好多女生心中永远的痛,她们认为“那是一条太高的门槛”,很多女生因此选择文科,用她们的话说:“数学能少学点就少学点.”那么,高中女生的数学学习状况究竟如何呢?对高一女生进行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有78%女生觉得数学很难学又不得不学,有20%女生对数学感到迷惘与无奈,而对数学感到恐惧、害怕数学考试的人竟达到6%!
女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究竟存在什么误区与难题呢?我总结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到高中的转变适应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理念之一: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新教材将融进近代、现代数学内容,精简整合传统高中数学内容,与现行教材相比,教学内容将增多,教材明显变厚,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而高中新课程的课时数还将比初中减少.
高中数学要求学生注意力更集中,自觉性更强,要善于阅读分析,乐于自行钻研,勇于质疑探索.总的来说,高中数学学习目的更加明确,独立意识更强.如果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不好,会让一部分学生无所适从,盲目学习,只能一塌糊涂.
2.兴趣爱好及学习心理
调查发现很多同学之所以学不好数学是因为没兴趣,只有不到11%的人表示自己很喜欢数学.至于学数学的目的,57%的同学是为高考而学,而将近20%的人则表示未想过此问题.另外,女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下降,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也不容忽视.目前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而女生性格较为文静、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加上数学学科难度大,因此导致她们的数学学习兴趣淡化,能力下降.在很多女生的意识里,她们在理科学习方面肯定比不过男生,这是天生的差别,故女生数学学得不好也是正常的.13.5%的人将学不好数学的原因归于智力上的差异.
3.自主探究能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很多女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存在一个通病:缺乏自主探究的能力.数学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科目,它的每一个定理、公式都来源于严密的逻辑推理及实践,再通过计算而得出.许多题目若不深入思考,若不动笔计算,你是永远也解不出来的.很多女生在解题过程中也能想到一些方法,但如果中间过程出现数据不太正常就怀疑自己直接放弃了.调查结果显示,30%的女生对于定理、知识要点等只是死记硬背,缺乏自主探究的热情;坚持自主思考,自己解答难题的同学仅有14.8%;“知难而退”的占了49%.
以上就是高中女生数学学习的“拦路虎”,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任教的班级里,加强对女生学习数学的关注,主要做到: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所以首先需要老师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形象,用个人魅力去感染学生,消除学生对老师、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自信和兴趣.
(2)消除自卑、迷惘、厌学、封闭等心理,增强自信.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意识并兼顾女生数学学习方面的特点,注意发挥女生的长处,增加其自信心,使其有正视挫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决心.教师应善于“察言观色”,结合女性成才的事例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她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教有风格,学有方法
(1)教师本身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能够吸引学生.大多对数学头疼的女生都比较内向,不太爱说话,当碰到听不懂的内容时就容易走神.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采用比较轻松活跃的语言讲授每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在轻松环境中学习,学完能感觉到有用,自然就能跟上教师进度.
(2)减少理解障碍,将抽象数学形象化.抽象的数学面前,学生总是一头雾水,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其形象化、生动化,在解释术语的时候尽量用比较浅显的语言加以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例如:“函数”看成是你家的加工厂,解析式就是对加工出来的产品的要求;“球的大圆小圆”可借助学生的脑袋来比画一下;高中代数中有一个不等式:对于正数a,b,m,若a
(3)注意培养女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抓定义概念,重思路,多总结,建立改错本等.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女生在运算能力方面,规范性强,准确率高,但运算速度偏慢,技巧性不强;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善于直接推理,条理性强,但间接推理欠缺,思维方式单一;在空间想象能力方面,直觉思维敏捷,表达准确,但线面关系含糊,想象能力差;在应用能力方面,“解模”能力较强,但“建模”能力偏差.故教师要针对女生的弱点进行教学,多讲通解通法和常用技巧,注意速度训练,分析问题既要“由因导果”,也要“执果索因”,暴露过程,激活思维;注重数形结合,适当增加直观教学,训练作图能力,培养想象力,揭示实际问题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培养“建模”能力.
(4)编制、讲解“套题”(知识性,技能性)、“类题”(基础类、综合类、方法类)、“变式题”(变条件、变结论、变思想、变方法),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女生的应变能力.练习的题目不需要太多,但要典型.管理学上的“二八法则”,数学学习上也有同样现象:20%的题目(重点、考点集中的题目)对于考试成绩起到了80%的贡献.53%的女生,数学思维总是很混乱,很容易学了这个内容,又乱套到那个内容上,所以教学中尽量把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性讲解,比如利用专题课,让学生有个清晰的框架.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要做到心到、情到、人到.高中女生普遍乖巧、内敛,她们在数学学习上有不同的压力和困惑,只要我们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深入观察,因材施教,耐心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结果定会是圆满的!把高中女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来研究她们的数学学习状况,不是因为女生数学学得不好,而是女生本应可以学得更好.其实从每次大考后前100名中我们可以看出男女生比例基本持平,笔者任教的平行班中男女生高考平均分分别为119.1分和117.5分,150分试卷差距不到两分,更惊喜的是两个班最高分的张×、林××都是女生.事实告诉我们,女生在数学方面具有跟男生同样的天分,数学好不是男生的专利,女生数学成绩不理想不要抱怨更不能放弃,而是要建立信心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相信高中女生们能在数学知识海洋中幸福遨游.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新课标 数学 教学方式 方法 转变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的改变
1.提高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数学的独特魅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适时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带领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去了解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动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这样引导学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这样才能调动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2.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新课程要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明确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创造性、主动性的劳动,创设生机勃勃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焕发活力。数学教学活动应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过程,当学生置身适当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去发现和猜测,进一步去证实或否定自己的发现和猜测。只有当学生经历、体验整个过程,用心体验和创造,才能真正学懂数学,学好数学。
3.注重“双基”,强调本质,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
数学教学活动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认识数学的思想和本质。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基础,对一些核心的概念和基本思想,应帮助学生多次感受,多角度认识,多层次体验。例如:函数内容是高中数学的精髓和核心,在我们讲授函数内容时,我们应该多次从不同内容切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函数的概念和本质。
4.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数学教学中,“一支粉笔打天下”的局面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日趋明显:计算快捷,数据处理量大,形式丰富多样。例如在讲初等函数内容时,借助于计算机绘图功能,许多学生感觉抽象的函数图像非常直观地呈现在眼前,对学生理解函数内容起到非常大的帮助。又如,在讲到立体几何初步的时候,许多学生刚开始空间想象能力很有限,如果仅借助书本上的示意图,很难真正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就使用了一些绘制立体图形的软件做演示,将课本上几何体平面的示意图变成可以旋转,可以拖动的立体结构,对学生认识空间几何体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5.穿插数学文化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学生还应该了解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精神品质。为此,高中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变
1.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实践证明,“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比如,在《等比数列的概念》一节中,我将东方式插花中花形的特点作为引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寻找等比数列的例子,其次分株植树的特点也可以编成一道等比数列的题目,这样的引入例题对于初学者来说很容易接受。
2.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一般可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访谈法”等等。由“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变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树立“为素质而教”,“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
3.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模拟表演、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动。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4.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在教学中学生解答了一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这是不是最佳办法?此题是否还有其它解法?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以此鼓励学生质疑书本,鼓励学生突发奇想,动手实践,身体力行。
篇6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教材、新课程,教师必须对传统教育观念进行更新,要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的整体思路,在教学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之精。要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标准及其解读》进行认真学习。 理论学习之后再是对自我的知识进行补充,其中包括跨学科的知识,比如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才可以使课堂教学游刃有余,生动。其次,高中数学教师还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方法,比如:现代教育技术,常用的数学软件,简单的编程等。有了这些可以使数学课堂“动”起来。新课改下的高中教师还要认真的复学数学的内容,新教材中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与大学数学衔接,所以只有教师头脑中有了系统的知识,课堂上才很连贯,同时才能满足新一代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有更高的学习热情。
有了较充分的知识准备,作为一名面对新课改的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还要重新研究一下新时代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
高中阶段是学习的黄金阶段,也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数学教学才可以事半功倍。高中生具有以下心理特征:独立性,不平衡性,逆反心理,攀比心理。也就是说,高中生的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阶段。他们的智力接近成人,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观察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逐步向理性思维过渡,开始理性的解决问题,思维活跃,希望独立解决问题,但是喜欢有点概面,比较偏激。意志动机主动,目的性强。同时在这个阶段他们自我意识进一步加强,容易出现自卑或者自负的现象,需要别人的肯定和自我实现。所以面对高中生复杂的心理特征,作为一名高中教师要学会好好的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良性发展,不能以教师自我为中心,希望改变学生的心理特征,那样的话,肯定会适得其反。
教书育人,怎样才能与学生和谐相处,是学生学习好的保证。作为新课改时期的教师,就要首先学会诚挚的尊重学生,根据高中学生叛逆的心理特征,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虚心纳下尊重学生的成果和点滴进步。再要坦诚的信任,相信学生遇到困难能克服,遇到小的分歧能求同。还要关心和支持学生,关心学生思想的进步,学业上的提高,生活上给予温暖,对合理的要求要尽力满足,合理的建议要诚心采纳。最后还要做到无声的感化和融洽的交往,教师要有宽阔的胸怀。能忍辱负重,以德报怨。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要有教与学的严肃,紧张,也要有师生相处的快乐和情趣,在融洽的心理氛围中,心灵得以开启,智慧得以升华,潜能得以激发。
总之,只有教师的情感投入,才能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拿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只有这样,教与学才可以和谐。学生爱学,教师乐教,教学效果才显著。
新课改下的教师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顺应高中生的心理和思维特征,还必须有正确的现代学生观,教师的学生观直接决定教师在课堂中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就决定了课堂的德育价值。什么是正确的学生观?应该是: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的未来的希望,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义务,所以学生是一个法律上的责任主体。所以对学生不能太自由,也不能管理的太严格,学生年龄的大小与他们享受自由权利,承担行为责任的能力成正比;相反,与学校管理责任成反比。所以高中的管理可以给他们更多的空间,他们已经接近成人,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由于部分学生的自制能力不强,所以需要教师的不断提醒。总之视学生为责权主体的观念,是建立民主、道德、合法的教育关系的基本前提。强化这一观念,是时代的要求。
教育是为社会的发展服务的,也就是说学校培养的学生一定要适应社会,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学校的教育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否则,就会培养出一批与社会脱节的人,肯定就很难为社会服务,所以我们首先了解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定义。
教学设计实质上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景做出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的根本就在于如何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而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应该要突出素质教育,要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能力特征,还要为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学生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新课改的主要思路。我采用了“1+2+1”的教学模式:
对学生的安排是一个优生带两个中等成绩的学生再一起带一个后进生,四个同学刚好坐在前后两张座位,方便交流。
对课堂的安排是前10分钟学生预习新学的内容,并提出问题,找出重难点。接着2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学生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和讲解一至二个典型例题。最后10分钟,学生复习,练习,教师解决部分学生的知识遗漏问题。
对一道题目的讲解,尽量做到一遍分析,两种思路,一道变式练习。
对练习题的安排是一道简单题目,两道中等难度题目和一道思考题,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对教学目标的安排,一节课涉及一个能力的培养(比如逻辑思维,数形结合……),两个知识点的讲解,一个德育目标的渗透。
篇7
关键词:高中教师;新课程改革;教学新观念
从2006年9月开始,又有几个省份的高中教育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这些省份的高中教师是期盼还是抵触,是欣喜还是困惑,新课程都已经来了。新课程给教师们提出了新挑战,也带来了新机遇。要想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必须有新的观念。
一、改革――人人都有“发言权”
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在改革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探索和实践。每一位成功的教师都必定是一位善于反思的实践者,一位积极进取、敢于尝试、不断总结的行进者,而不是一味墨守成规、机械重复的教书匠。
课程改革是一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变是永恒的不变”,“变”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在第一批课改的地区和省份中,就遇到了课时不够、知识量大、内容不连贯等问题,这些都有待于教师思考和研究。
作为直接的实践者,对于新课程改革,一线教师最有发言权。各科的《课程标准》封面上都有“实验”二字,事实上,新课程、新教材都还处于实验阶段,因此,必定存在需要改进之处,每一位教师都是实践者,更是“实验者”。教师要敢于对新课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为新课程、新教材的不断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正如培训过程中很多主讲者都会说的话:你的建议、想法,都会成为修订课程标准的参考,也可能会成为新课程标准的一部分;新教材的改进,需要你的观点和经验。“课程改革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这句话被反反复复地提起,事实上也是这样。
一位网名叫“苍山子”的信息技术教师,原本也只是一位普通的教师,但他特别善于总结经验,并勤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因为他的勤思多写,他的一些观点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包括课改专家在开国家级课改会议的时候,也把他请到了会上,专家与他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现实中,很多人对教学都有自己的想法,只不过没有说,没有写,甚至有时只是让一个个新想法就那样闪过去了。要知道,这些想法,可能对学生甚至整个教育都是有益的,为什么不让它们发挥作用呢?
二、教材――只是资源的一种
教材是什么?以往的教学中,教材几乎承载着教学的全部内容。在信息时代,在已经开始的新课程中,教材则只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资源的一种。
(一)要合理利用教材
说教材只是资源的一种,并不是否定教材的重要作用,毕竟那是众多专家心血的结晶。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这种资源,一方面,对于新教材中与课程标准相符合的内容要积极利用,对教材中超出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对有疑问的地方,则要积极提出来;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重新组织,而不必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
专家建议,在使用新教材之前,教师应该对这次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具体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理解。比如,为什么要进行这次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在现阶段应该突出什么、优先考虑什么?为什么要重点对这几个方面加以改革?这几个方面的改革又应如何开展?具体地说,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有哪些变化?新教材有哪些创新之处?新课程、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这些方面的问题。很多教育类报刊杂志对这次课程改革都有一系列的专题报道,人教网、中基网等网站都有大量相关的内容。各科国家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标准解读也已出版,这是各科教师走向新课程时的必读书。对于课程标准和所选用的新教材,教师要尽可能多读几遍,认真分析研究,特别是各科课程标准中相应的实施建议,更需要认真研读。
(二)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
新课程改革中的高考、会考“不是以哪一个版本的教材而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来命题的”。以往教学中的“重教材”,常会使教师局限于书本而忽略书外丰富的教学资源。实施新课程教学时,教师必须学会利用各种资源,要时刻记住,教材只是资源的一部分。只有“重课标、重资源”,才能把握整体,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充分运用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实现教学目标。
专家建议,实施新课程教学时,教师最好把已经通过国家初审的各版教材都搜集到,加以学习、研究,参考各种教材开展教学。现在,各领域、各方面都提倡“百花齐放”,新课程的新教材也一改以往由人教社统一编排全国使用的局面。由于教材的编写者不同,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不同版本的教材所选的例题、习题也不尽相同,知识的编排体系有差异,甚至对知识的处理也不同。如: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的数学新教材中,关于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个知识点,对最后结果的处理就不一样。对于有较大差异的知识点,则需多参考一些版本的教材,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学生――也可以是老师
《学记》说“教学相长”,韩愈也曾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当今这个时代,越年轻的人对学习越有优势,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俯视学生的高姿态,而应以平等的目光甚至抬头的视角来看待学生。
(一)请学生来帮教师教
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关注个别差异。事实上,每个班都有四五十名学生,很多老师都教两个甚至多个班,在这种情况下要关注到每个同学真的很难。专家建议:要充分利用学生这种资源,请那些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帮教师教。请学生来教不仅能发挥一部分学生的优势,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而这恰好也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这方面很多老师已做过尝试,效果很好。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避免充当知识的“权威”和学习过程的“裁判”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请学生来教教师
不管教师愿不愿意承认,总是有很多学生在某方面比教师要强,或者说每个学生都有比教师强的地方。
浙江师范大学附中的李永言老师有―个经典的实例,在带领学生学习做“博客”时,在改变鼠标指针这个问题上他被“卡”住了,怎么也解决不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向学生公开了这个问题,很快就有学生给他提供了解决方法。
鼓励学生“超越老师”,不但不会使学生看不起老师,反而能够拉近师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当然,老师也要不断学习,以不懈努力的精神给学生
做出榜样。
(三)做“导师型”教师
很多教师都知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这句话值得进一步思考。比如,这里的“水”是知识吗?是否包含其他成分?学生的水是不是都来自于教师?学生能不能从别的地方取水?教师的教学过程是不是就是倒水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杯子里的水满得快一点,教师应该怎样做?
以往,很多教师扮演了倒水者的角色。学生忙着接受,有的学生生怕不小心接不好而漏接了,全神贯注地接,没有时间想“水”是怎么来的、“水”有多大的用处,更不知道别处还有很多“水”可以取;也有的学生不愿意接或不会接,不肯或不会打开杯的盖子,老师只在那里倒,这“水”就洒了,没进到杯中去。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师没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待这个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已有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应该是“导师型”教师。首先,教师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实现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发现”的转变。发现和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组织学生以恰当的形式来进行有效探究,如个别探究、小组协作探究、全体共同探究等。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有时也可能需要教师协作探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还要扮演指导者和协作者的角色。通观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该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支持者。
四、网络―改革需要“善泳者”
在这个“不懂网络将成为新文盲”的时代,如同新课改的不可拒绝一样,网络也是教师不能拒绝的,不但不能拒绝,还要好好利用。在网络这个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教师要争做“善泳者”。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有效性
高三数学复习是一项复杂的、难度很大的学习活动,它既要立足于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又要着眼于提高能力、深化思维;既要在复习中研究题型,又要避免“题海战术”,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高三数学教师面临的课题.
1.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落脚点:恰当教学目标
在高三复习课上,通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明确其目标定位的三种层次:(1)回顾过去所学的知识并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2)归纳总结解题的思路、方法、规律与技巧,掌握技能;(3)感悟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信心.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灵魂,更是教学的归宿.因此,教师应该确定科学、准确、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从而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有力的落脚点.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目标设计是有效设计的核心.确立教学目标应依据学生的发展状况,教学目标的达成要适合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处于最佳兴奋点.如果目标的制定和达成不相符合,未达标的教学就是无效教学,高目标需要大视野,小目标需要在细节上下功夫.知识目标强调理解,能力目标强调运用,情感目标强调感悟,创新目标强调变通.总之,明确了三维目标的地位和作用,教学也就有了明确定位,学生才能明白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2.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点:用好教材资源
教师备课,首先要认真分析、研读教材,在正确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因此钻研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核心环节.教材是教师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灵活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学习资源(包括媒体资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在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发挥课本的功能,就可以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在教材的基础上拔高要求,久而久之,部分教师和学生便忽略了教材的有效使用.教师若能始终抓住课本这个“纲”,在课本教学上狠下工夫,减少高三复习资料,不搞题海战术,既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又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通过解读教材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用课程标准来驾驭教材.教师在使用教材上,要坚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促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开发者、体验者、实践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教学中我们既要基于教材,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教育因素,有效、合理地使用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受教材的过渡束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利用广泛的教学资源,活用教材,创生教材,灵活、创造地使用教材,实现教材的再创造与二次开发.只有认真研读教材,感悟教材,领会教材,才能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
3.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适宜问题情境
高三的数学教学往往很枯燥,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高三老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在讲解的时候结合身边的例子.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使注意力得到集中.达到了活学活用的效果.《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注意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即必须是有效的.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关键要抓好以下几点:
(1)是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即与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情境;
(2)是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3)是问题情境要紧扣有关的数学学习内容.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形成数学思考的能力;
(4)是问题要有趣味性,即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4.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巧设精讲精练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学习数学不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就难以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数学课堂练习设计至关重要.高三复习课不同于高一高二的新课教学.有它独有的特点:(1)高三复习课涉及的内容学生都已经学过.(2)高三复习课是以讲练为主,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共同研讨知识的过程.(3)高三复习课是帮助学生解疑纠误、掌握知识的过程.(4)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总结规律、探索方法、培养能力的过程.
高考复习中忌搞题海战术.这就要求老师选题要精.要体现新高考的特征,符合新高考的要求.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对习题修改补充,优化组合.
练习的设计要做到有层次、有坡度、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逐步提高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有效性.
同时布置的练习要遵循指导性原则,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而对基本题目,多采取学生板演,既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同时由于学习成果及时反馈,又起到激发学生再学习的动机.
5.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障:和谐课堂气氛
有效教学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教育家罗杰斯指出:“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可见,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情景,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营造出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由此看来,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要根据实情实景和学生建立起沟通的绿色通道,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着力于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在提问时,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6.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巧借技术扩容量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1)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可在四十分钟内解决;(2)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3)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4)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例如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及重点、难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高三的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提高高三数学复习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与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让课堂变得高效,让学生的学习学得更轻松、更高效.
【参考文献】
[1]魏清.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5.
[2]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阅读材料;创新教育;拓展
数学教学是一门艺术,它的生命在于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揣摩一些名家的课堂教学时,不难发现,他们通常是将一些平常事物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但却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教材是基础,阅读材料是文本的拓展和补充。 教师不能忽视阅读的重要性,而是要结合教学内容,发挥阅读材料的重要性。
[?] 利用阅读材料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数学魅力,通过数学这一个载体来体会其内涵。 所以,教材能力是基础,要想提高数学能力,就必须深入研读教材,并精心创建情景。 很多时候,教师往往为了追赶课程进度,只注重讲而忽略了阅读教材,注重了阅读教材而忽略了讲。 没有阅读的课堂,就会失去生机,在数学课堂教学上,阅读是一个必须存在的产物,不同的阅读材料都有着不同的作用。 同时,教师也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利用阅读教材,在入境明义的同时了解阅读教材内在的深意。 实际教学经验证明,阅读材料往往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佳境,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阅读材料是教学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也是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探究过程的基础。而精心创建数学情景,能让学生更有效率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素养,也能让学生引发更多联想,从而积极主动地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解题的经验。 教材中可以作为情境引入的阅读材料屡见不鲜,基本上每章正文前面都设置有阅读材料,用以作为本章内容的引子。 如新教材必修1第4页的阅读材料,让我们从生活中的场景,逐步抽象出集合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获得“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理想效果。 这一段阅读材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用短片的方式投影出来,让“阅读材料”活起来。
[?] 利用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将阅读材料变为教学的资料,作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工具,因此数学阅读材料的处理尤为重要。 在备课时,教师应该在理解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去分析教材并且对教材进行补充设计,通过阅读材料与教材的对比来让学生理解数学,发现数学。 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备课和设计就是让我们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处理教材,为课堂教学添加色彩。 当然,要做到在研读阅读材料的同时有效备课,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的数学素养以及数学情景创建能力,要对阅读材料本身有着独到见解和感受,只有做到这些,教师才能够做到解读阅读材料的高效性以及良好的驾驭教材能力,让数学课堂成为富有生命力与活跃性的绿色空间。 在数学教材中,多次设置了探究性阅读材料,就是为了给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有利条件。 如必修4第111页“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叠加”,创造性地得出结论:形如asin(x+θ)或acos(x+θ)的函数都是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叠加;反之,所有的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叠加都可以化成asin(x+θ)或acos(x+θ)的形式,且周期不变。 而在物理中,此理论也能辩证相同频率的正弦交流电。 利用该结论,也可以解释声波的共振现象。
教学中应重视教材中阅读材料的创新功能,但只利用好教材中的有关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应注意积累第一手材料,合理选材,编制更多的材料,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如必修5第55页例题“2010年初,大强向银行申请了每月等额还贷按复利计算的公积金住房贷款20万,月利率为3。375%。 入伙10年还清所有贷款且在贷款次月开始等额还贷,每月应该还多少钱?”此题教材给的解法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讲解时也比较麻烦,但如果借鉴后面第56页阅读材料“现值与终值”的启发,我们可以找到另一解题途径:首先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将还贷问题等价为存款问题,把时间逆转,从第10年的12月初开始存入x元,第11月、第10月、第9月,…,然后是第9年,第8年,…,以此向前推,每月分别存入x元,则上面的每个x,按上面的顺序,从存入到第1年1月初为止,依次增长后的本息和为x(1+r)n-1,x(1+r)n-2,x(1+r)n-3,……,x(1+r),x,从而有x[(1+r)n-1+(1+r)n-2+(1+r)n-3+…+(1+r)+1]=a(1+r)n,化简为x=。 如果将阅读材料引用到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发现与再创造的数学理念,并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只有学生思维创新了,求知的欲望才会源源不断。
[?] 利用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反思、完善知识结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没有疑问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学生只有自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做到思辨。 思辨是人正确判断行为是否正确的心理活动,通过思辨,能让学生不断地完善知识结构,并获取、总结经验。 在高中教材中,必修1第47页阅读材料中有这样一个问题“2有意义吗?”在初中阶段,很多学生就学过指数幂,已经为学习分数幂打下了基础,但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依旧会产生疑问:指数幂存在无理数吗?教学中在此处设置该段阅读材料,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当a>0时,如果x是无理数,ax就是实数。 有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对实数指数幂同样适用。 至此,学生对“指数幂”已形成了较全面的认识。
再如,在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方程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容易忽略斜率不存在和直线过原点两种情况,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经过点P(2,3)的直线l在坐标轴上的绝对值相等,求l的方程。 接着笔者出示了一个阶梯过程,让学生判断是否正确。
解:设直线l在x轴、y轴上的截距分别为a和b,则若a=b,设方程为+=1,直线过点P,则a=5;若a=-b,设方程为+=1,直线过点P,则a=-1,故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x+y-5=0或x-y+1=0。
这样处理问题能让学生了解关于直线以及斜率的知识,同时也能理解斜率不存在和经过原点两种现象。
[?] 利用阅读材料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教育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够解决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于思想方法的教导和应用是十分重要的。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需重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积极带动学生将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某些问题当中,培养学生联系阅读材料、摸索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运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时,能够使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过程在脑中形成。有些阅读材料,如必修2中《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类比》、必修4中《2π是正弦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必修5中《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学模型》等等,就是对渗透在“过程中”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简明介绍,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引导学生领悟、明晰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否则就会失去数学思想方法训练的宝贵机会。 数学思想多元化,常用的有建模、比较等等,其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将方程转换成函数的数学建模思想。 高中数学题型在新课程改革后,逐渐向数学建模思想渗透方面靠拢,强调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并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发现归纳数学思想。所以,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应用数学建模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拓展其思辨能力,让学生拥有精准的数学眼光和数学头脑。 教学中,应注意根据相关阅读材料,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首先要善于掌握数学的精髓。” 由此可见,将数学素养转换成知识技能进行有效分析探究,才能体现数学的价值。 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点拨。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拓展其数学视野等。 笔者认为,这里的“视野”不仅指新教材内的内容,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介绍一些教材以外的但又与教材有关内容紧密相连的数学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从侧面对教材内容起着扶持作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这也并不与现行的高考制度矛盾。
篇10
关键词 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 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在人们的生产、生活、经济活动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观察、思考、探索事物规律的着眼点,良好的数学素养,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中学数学教育也因此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所以,如何结合实际,把高中数学的课上好,是需要数学教师深入研究的课题。
德国教育家第斯马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问题教学情境,正是关于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通过教学环节的巧妙安排问题,创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中把学习状态调整到最佳,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情境、情境教学的定义
由人的主观心理因素(认识、感情、意志、行为和个性)和客观环境因素所构成的情和境的总和称为情境。人类活动的一切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情境能够对事件的进程和效果产生深刻的影响。
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
2 情境教学的特征
(1)学习者中心。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的主体,不同学习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平等交往、合作学习。(2)情境中心。源于现实世界的活生生的情境是学习者进行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平台”,这种情境是与学习者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的。(3)问题中心。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解决每一个真实的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一个个真实的问题是学习者思想汇集的中心和焦点。
3 情境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
(1)创设情境:根据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创设对学习者是真实的情境。(2)确定问题:从情境中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让学生去解决。(3)自主学习:每一位学习者自主进行问题解决。(4)协作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进行讨论、交流。(5)效果评价:采用与教学过程和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场合驱动评价”。
下面我们就尝试对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进行探讨研究。
3.1 合理创设问题情景
建构主义思想强调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被动获得,而是主动建构的。根据建构主义理念,教师应该为学生知识的建构创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学生建构效率的提高。在备课的时候,教师需要从素材、方式,设问角度、思维的着眼点等方面进行考虑,为教生沟通与交流创造有利的条件。对这些方面的考虑需要关注两点。一是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和生活经历。二是教学的条件。教师应该把这两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例1 新教材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成功的探索,每一章都以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作为导人新知识的背景,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的生活中。这样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迅速展开对新知识的积极探索和主动建构。
例2 数学归纳法
在讲数学归纳法的第一节课时,先从衣服口袋里摸出一个红玻璃球,接着又摸出第二、三、四、五个红玻璃球,问:“我的这个口袋里是否全是红玻璃球?”学生睁大眼睛,边观察边思考,有人说:“不一定。”教师继续摸出一个白玻璃球,问:“是否全是玻璃球?”有一部分学生较快地回答:“不一定。”再摸,一个乒乓球,这时学生们笑起来了,教师又问:“是否全是球?”学生都肯定地回答:“不一定!”教师指出:“口袋里是否全是球还需验证。如果袋子里的东西是有限的,则最终可以得到确切的结论。”紧接着话锋一转提出:“如果这个口袋里的东西是无穷多,怎么办?”(停)再问:“如果我们遇到这种情形,当你这一次摸出的是红玻璃球的时候,可以肯定下一个摸出的也是红玻璃球,是否袋里全是红玻璃球?”此时,学生议论纷纷,表现了学生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例3 二项式定理
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图文并茂地在电脑里设计这样一题:“从前,有座山……三个和尚没水吃,为了解决吃水的问题,他们协议,每人每天均下山挑一担水。若下山既可以走前山,也可以走后山,前山有2条路,后山有3条路。假定他们下山的选择相互独立,问这三个和尚共有多少种不同的下山方法?”(共种不同的下山方法)。三个和尚的故事学生很熟悉,略加改动,便可设计为一个问题情景。
例4 反证法
上课之前,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位老师想测试一下他的三个得意门生哪个更聪明一些,预先准备了一顶红帽子和三顶白帽子,让他们过目后闭上眼睛,然后藏起红帽子而给每人戴上一顶白帽子,之后再让他们睁开眼睛,说出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三人互相开了一会儿,异口同声地回答自己头上戴的是白帽子,现在请同学们考虑一下:他们是如何判断的?
至此,虽然还未写出“反证法”这一课题,但许多学生已经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对于上述问题都能同反证法原理进行正确判断:如果戴在我头上的帽子是红色,因为老师只准备了一顶红帽子,那他们两人看到我戴的红帽子后一定会马上回答自己头上戴的是白帽子,他们两人为什么不敢马上回答而在反复考虑呢?可见我头上戴的不是红帽子而是白帽子。
3.2 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但“问”要问得“恰当”、问得“贴切”、问得有“价值”。
问得“恰当”,就是在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掌握好提问的跨度和频度。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活动就是在这三个不同层面循环往复开展,使认知水平螺旋上升。恰当的提问应当是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提出,使学生跳起来能够得着“桃子”。
问得“贴切”,就是在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一个最佳的提问角度,使所提的“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直指事物矛盾的实质,把学生思维集中指向教学目标。
问得有“价值”,就是在教师所提“问题”,能使学生迅速进入主动建构的状态,积极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来;能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增长点”;能使学生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
生:好像要讨论,可能是椭圆,可能是双曲线。
师:为什么?怎样的方程能确定其图形?
生:由椭圆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可知,曲线的形状、大小、位置。
师:题中的方程是否为标准方程?
生:不是。必须 + = 0括号处是正数,才能表达成正数平方,化成标准方程。
师:题中是否为正数?
生:不一定。
师: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生:≠4且≠9
师:由题意知:的取值区间分成几个?哪几个?
生:共三个。(1)
师:分别讨论三种情况下,与之相应的曲线各是什么?
从而可以解答此例题。
例3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为了讲好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这一重要概念所设置的巧妙的疑问:
生:它们之间的相互倾斜程度不同。
师:怎样测化它们之间的差异?
生:用角度。
师:角在哪里?怎样定位?
由疑问所引出的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概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例4 “余弦定理”的推导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情境教学中的创设问题(问题解决)情景将是一个绝佳的途径,使学生变“要我学”到“我要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参与中体会数学思想、在参与中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在参与中提高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 涂荣豹,王光明,宁连华.新编数学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林光来.引入新课时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高中数学教与学,2007(2).
[6] 黄翔,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景化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6(9).
[7] 罗增儒.关于情景导入的案例与认识.数学通报,2009(4).
[8] 唐忆春.浅谈创设数学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学数学教学,2011(3).
[9] 鲁杰.创设数学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课程教育研究,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