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的最后环节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的最后环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核算的最后环节

篇1

中石化企业会计工作涉及的环节多,范围广,因此进行会计核算的难度大。面对石化产品供大于求的现实情况,中石化企业必须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程和集中核算,降低成本投入,降低中石化企业风险,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求获得最大收益,自觉抵御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

一、中石化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征和作用

中石化企业特殊的行业性质决定了其生产、经营、管理成本的特殊性。首先,中石化企业包含的生产环节广泛,各个生产环节相互影响,且规模巨大、成本较低,形成较大的规模效益,进而对成本结构和资产组合形式产生重大影响。其次,生产建设周期长、一次性投资较大,造成高额的资金成本。再次,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保证中石化企业的长期平稳运行,需配备完备的备用设施,以防止损耗后能及时更换,进而导致备用设施和用品占用成本较高,库存量较大。最后,随着可持续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废水、废气的排放量,因此要为更高的环保成本买单。

中石化企业会计核算对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保持长久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中石化企业进行会计成本核算,合理规划、利用和控制中石化企业的成本,控制企业实际支出,将低成本作为企业竞争优势,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必然要求。其次,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对国家财务有序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核算企业经营成果是重要的一环,其中包括企业财务收入和成本费用,如若成本费用核算出现问题,会导致企业成本的变动,影响中石化企业的利润,进而对国家总体税收产生作用。最后,自“十”提倡“生态社会”以来,倡导发展低碳经济、节约经济、清洁生产,企业成本核算将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各种资源,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顺利发展。

二、中石化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涉及的内容不全面

首先,基于中石化企业行业的特殊性质,会计核算内容主要侧重于实物资产,例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生产费用,忽视对企业内外部的无形资产的核算,当今时代是知识和人才竞争的时代,应将知识资源、人力资源、品牌形象、信息成本等因素纳入到成本核算体系之内,树立全过程、全环节的会计核算体系。其次,过于重视石化产品的制作和生产环节,忽视对产前预备阶段和产后总结阶段的成本核算,例如对产前产后只关注内部损耗,不重视清洁生产,未将产前产后的环保支出列入核算范畴。

(二)会计核算的方法不统一

中石化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没有得到统一,出现诸多问题。首先,会计核算方法不固定,因时因地变动。中石化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一年的会计工作中,会因时因地变动会计处理方法,例如为了规避企业应缴纳的税收,变动月初材料采购的实际成本的核算方法,造成期末账面与库存不符。其次,在成本结转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行为和方法,例如,企业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非正常损耗,会计核算工作采取综合结转法予以掩盖;将已完工产品成本代替未生产完工的产品成本,使得需要上交的当期利润减少,进而降低中石化应缴纳的当期税收,这实际上是之中偷税漏税的违法犯罪活动,应予以有效的监督、重视和规避。

(三)资产和负债的情况不明确

目前,中石化企业使用的成本核算制度是收付实现制,对企业的资产和负债真实情况无法得到全面反映。收付实现制强调的是中石化企业某年度的收支现金流,对于不同年度的资产收入和支出核算则很难进行,不能客观有效的评价中石化企业资产和负债情况,造成成本核算工作的混乱。另外,近年来一些私人部门的介入,要求中石化企业会计信息更加准确和透明,收付实现制因提供的信息不实用、不完整,日益丧失其可比性。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反映的是中石化企业在某年内资金的来源、使用状况和余额的信息,进而将收入与支出进行对比,但是这种对比没有可用性,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绩效,无法据此进行预算。

三、中石化企业会计核算的改进对策

(一)树立全面集中会计核算观念

中石化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守新会计准则逐步完善会计核算体系,从企业内部着眼、入手,树立全面集中的会计核算观念。首先,加大对会计核算重要作用的宣传力度,加强宣传税法,提高企业内部领导和员工的纳税意识和觉悟,严格按照税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其次,可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并做到奖惩分明、及时,对做事认真、表现突出的个人或部门进行适度奖励,对出现问题的部门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教育,完善会计工作的考核奖惩制度。最后,及时做好企业产品价值链的分析,内部管理和外部核算缺一不可,最大限度的降低中石化企业成本,保证利益最大化。

(二)树立统一一致会计核算方法

为保证会计核算方法的统一一致,要加强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不仅要做好有形资产的确认工作,也不能忽视无形资产的重要价值,会计核算工作需将无形资产进行分类,针对不同入账方式核算不同类型的无形资产,将无形资产的价值也纳入到产品成本中。另外,会计计量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统一的核算方法,保证在核算过程中的一致性。

(三)树立全程管理和监督的观念

准确性是中石化企业会计核算的首要任务,为避免疏漏,内外部的全程管理和监督显得

尤为重要。首先,中石化企业内部要制定并完善会计监督机制,使内控工作有序进行,使财务收入和支出信息客观真实。其次,不断强化外部核算制度,有关部门不断完善新会计准则,健全有力的外部监督体系。只有内外兼备,才能保证会计核算透明、准确。

篇2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粮油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位置,就必须结合其自身的情况采取措施并重视加强内部控制,其中对加强会计核算工作尤其重要。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中从事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需通过独立的会计核算来科学的反映企业自身的资金运营状况,并有助于掌握经营的收支情况,最后可以根据会计核算提供相关的信息来制定企业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未来经营战略。粮油企业在我国粮油流通体制深化改革不断加强的情况下,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完善的企业会计核算作为提高竞争力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粮油企业的重视。因此,加强粮油企业会计核算,及时分析并解决会计核算问题,对粮油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意义。

二、粮油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者缺乏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

在竞争不断加剧的粮油市场,粮油企业逐渐认识到要想提高自身竞争力使之健康发展,加强会计核算工作是当务之急。对粮油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开展其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明确粮油企业发展实际,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影响着粮油企业的经营决策。在粮油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很多粮油企业一味的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会计核算对粮油企业的长远影响。正是因为管理者对会计核算的不重视,把会计核算单纯的看做是生产经营费用的支出和收入的核算,而没有全面的认识到会计核算在粮油企业发展战略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从而使得会计核算受到较大局限。

2.会计核算存在违规操作现象

由于粮油企业的会计核算受到操作起来复杂、涉及面广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会计核算速度、降低成本,有些企业经常出现会计核算的违规操作现象,还有些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人为的修改利润数据、虚增成本等违规行为,这对粮油企业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产生不利的影响,最后造成粮油企业信息失真。粮油企业违规操作以及没有按照规定制度对生产经营费用进行核算等违规行为,使得人们很难对其经营状况进行真实掌握,从而造成税收和利润分配的混乱,并对会计核算造成严重后果。

3.会计核算的监督机制相对缺乏

在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直接影响着粮油企业的利润。因此,为了确保粮油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性,企业要建立起会计核算监督机制。但事实上,很多粮油企业并没有建立起会计核算监督机制来有效的控制企业内部财务,这种行为会导致企业肆意修改会计账目和利润,最终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影响粮油企业的利润水平,使企业达不到预想的盈利效果,更无法使粮油企业有效的制定出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科学发展战略。

4.粮油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欠缺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企业会计核算的内容和范畴也在随之发展和完善。大多数粮油企业虽然对新招聘的会计人员进行了简单的岗前培训,但会计人员对实际操作经验还需要自己摸索和积累。同时,还有很多会计人员缺乏专业素质,无法适应会计岗位的需要,从而使会计核算工作严重滞后。例如,有些会计人员在对粮油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会出现其专业知识匮乏,对违规行为造成的后果认识不足,会计法规了解不全面的等情况,甚至还有些企业会计人员为了贪图利己,寻找企业财务管理的漏洞,随意篡改企业不能报销的项目使其可以列支,还有编制虚假凭证等,会计人员的这些恶劣方式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变相侵吞企业资产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粮油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加强粮油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

1.企业管理者加强对会计核算的重视

由于粮油企业的会计核算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性,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对会计核算高度重视起来,通过自上到下的影响,使企业的每位管理人员了解会计核算的重要意义,来确保其准确性和真实性。一方面,要使企业管理者全面的知道通过会计核算可以了解企业的收入和支出状况,还可以准确的评估企业发展情况,并根据结果制定粮油企业发展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在粮油企业内部开展会计核算知识讲座,使企业内部各级别人员都了解会计核算的重要,来推动粮油企业的未来发展。

2.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的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直接影响着粮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因此,应受到粮油企业的高度重视。但是,众所周知,粮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短期内是无法健全完善的,这是一个需要长期的系统化过程。首先,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应由相关监督部门组成,并建立使企业各部门内部既起到相互协作又可起到相互制约的机制,这样不但使企业内部控制不断完善,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粮油企业会计核算。其次,想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不但要维护其资金安全,还要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从而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最后,企业内部要通过开展考核的方式,监督考核粮油企业的各项内部活动,来提高粮油企业内部监督效果。

3.提高粮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粮油企业财务工作的基础是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必须提高并加强监督。一方面,确保粮油销售购买环节的手续完整,并且合法,同时还要加强企业内部各环节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督促企业会计人员按规范操作行为履行其职责,来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同时运用科学企业经营管理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通过适时的调整粮油企业会计核算,不但明确了企业的记账规则,还反映了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从而杜绝了粮油企业会计人员的瞒报、漏报、错报等行为。

4.提升粮油企业会计人的综合素质

在粮油企业的日常管理中,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影响着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因此,应当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战略,重视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首先,要对企业人员的培训入手,使会计人员掌握先进的会计核算方法,并能结合粮油企业的发展实际,制定相关的会计核算体系来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其次,企业要重视会计人员选拔工作,为企业挑选最适合的会计人员。最后,要对业绩突出和损害企业利益的会计人员执行会计核算奖惩制度,来促进会计人员的积极性。通过提升会计人员的素质,进而提高了企业自身实力。

篇3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企业会计准则

Accountancy occupation judgment and machine-readable turn

Lu Jie-xia

【Abstract】Along with calculator of universality and network technique of development, accountancy machine-readable turn at our country have already get substantial development, make accountancy's work efficiency have very big exaltation.Therefore there is standpoint thinking accountancy the work“a machine-readable turn and then work properly”, give accountancy work bring many negative influence.Along with the implement of 2006 business enterprise accountancy's standards, this kind standpoint more show it shortage.The accountancy check to include confirm and calculate, calculate with report four link, should cent dissimilarity link combine combine an accountancy an occupation judgment to attend meeting to account machine-readable turn to promote an accountancy work of smoothly progress.

【Key words】Accountancy occupation judgment;The accountancy is machine-readable to turn;The accountancy check;The business enterprise accountancy's standard

1.会计电算化

1981年,中国会计学会在长春召开的“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上正式提出“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将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具体而言,它是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替代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1994年,财政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提出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总目标:到2000年,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基本会计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到2010年,力争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

纵观会计财务软件公司的日益发展,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实施会计电算化的状况可知,这一发展目标实现得不错。随着技术进步,除了会计电算化,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逐步实施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MRPII(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和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等。作为ERP(抑或是MRP、MRPII等)的核心部分,会计电算化在财政部门的引导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尽管普及程度存在地区、行业等差异,不容置疑的是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将会计人员从繁杂的核算工作中解放出来,极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

正是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具备准确性和及时性的优势,使得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在处理繁杂会计数据时,自然具有无以伦比的技术优势。相比传统手工会计,实施会计电算化,能够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改善会计信息质量,拓展会计职能作用,加速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

因此,会计实务中有观点认为会计电算化可以完成全部会计工作,或至少是会计核算工作,这是“技术崇拜”,夸大了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不利于会计工作的开展。从会计技术上看,会计电算化只是将传统手工会计的纸、笔、算盘换成了计算机软、硬件。无论会计电算化如何先进,仍然必须遵循会计基本原理、企业会计准则等会计法规制度,比如企业会计核算应该采用借贷记账法,设置会计科目必须符合国家要求等。因此,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只是一项会计技术手段。

2.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会计电算化的载体是会计软件,一般以系统的功能层次结构来反映。所谓功能结构,是指系统按其功能分层分块的结构形式。会计电算化系统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如总账系统、报表系统、往来系统、进销存系统等。每个子系统又可划分为几个功能模块,每个模块都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各层次、各模块相互联系、相互协调,最终形成有机整体,为实现会计目标服务。

会计工作按内容不同可以分为:会计核算工作、会计管理工作和会计组织工作。会计工作中,会计核算工作是基础,本文仅限于此。会计核算工作,是为完成会计核算任务,采用相应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工作,以便提供全面、系统、真实、正确和有用的会计信息。

会计从取得经济业务原始数据到输出信息,需要经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就是会计数据处理与加工、报告信息的步骤,亦即会计的基本程序。

1.1 会计确认,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辨认哪些数据能否、何时输入会计信息系统以及如何进行报告的过程。

1.2 会计计量,是用货币或其它量度单位从数量角度计算、衡量、描述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发生的情况和结果的过程。

1.3 会计记录,指将经过初次确认而可以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交易或事项,根据会计计量确定的各要素的货币数据,按照复式记账原理,采用文字和数字叙述的形式在预先设置的账户中记录、反映。

1.4 会计报告,是指将按照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确认、计量、记录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数据编制成财务报表,向使用者提供有关部门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以上四个环节存在一定顺序,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根据实际需要,也存在并行状况,但会计核算工作主要依此顺序运转。

会计电算化借助会计软件,只要有数据输入,之后的数据处理和数据输出可以均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实际上精确性、及时性等技术特性在会计软件中真正发挥作用,减轻会计人员劳动强度的主要在数据处理和数据输出环节,因为这两部分需要进行大量数据运算,而且具有固定格式。

对应于会计核算工作四个环节,只有会计记录与会计报告可以将格式、规程固定下来予以程序化,而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没有办法程序化,所以会计软件只能覆盖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会计电算化若要完成整个会计核算工作,仍旧必须依赖人脑。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只能由会计人员依据职业判断完成。

按照定义,会计电算化除了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还应能够替代部分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判断。以目前技术条件,真正由计算机替代人脑(哪怕是部分)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显然还未能实现。所以,会计电算化只能完成部分会计核算工作。

3.职业判断在会计核算中的地位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在面临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会计准则等,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充分结合企业所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对经济交易和事项进行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

会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主要是为解决What、When和How等问题。在不确定环境下,针对给定的交易或事项,需要识别其经济实质,确定其被确认时机,以及如何计量。此外还涉及记录与报告,但是这些有较多细致规范,无需投入太多精力。

职业判断事关会计工作全局,需要会计人员拥有较高专业素质和职业经验。但其判断过程可以借用管理学中决策的步骤来操作,亦即:①明确问题、确定目标,找出需要职业判断的对象,可以指导会计人员围绕目标有效地搜集信息;②收集相关信息,分清所处内外部环境;③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分析这些方案可能产生的结果;④对各方案进行全面比较,选出最优方案;⑤因时因地进行必要调整并作最后选择。

如前文所述,职业判断贯穿整个会计核算工作,影响、决定着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四个环节的具体处理。会计职业判断的内容很多,有例如识别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之类简单的、可以程序化的,也有例如衍生金融工具处理之类复杂的、非程序化的。会计核算离不开职业判断,在新会计准则要求下更是如此。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在我国上市公司率先施行。该会计准则体系是进行会计处理的基本规范,是与国际会计准则实质性趋同的成果。制定新会计准则,较多体现了“原则导向”, 即强调原则性规定,很少或者没有具体操作细节,不对所有问题做出详细规定,但是使用时需要借助较多职业判断。

在2006企业会计准则中17项属于在原有基础上修订,22项为新增,涵盖经济领域各个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于会计人员来说,新会计准则在会计实务中运用充满着挑战。面对纷繁复杂的交易与事项,不论大判断、小判断,职业判断在会计工作中处处相伴。

4.关于会计核算理想框架的思考

4.1 树立“人本”理念。

会计核算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相关利益人提供全面、系统、真实、正确和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的核心是人,是拥有较高职业道德操守、职业判断能力和会计电算化技术的会计人员。

会计工作中要坚决摒弃“一电算化就灵”唯技术观,加强会计人员的培养。较高职业道德操守、职业判断能力和会计电算化技术来自各个层面的学习、积累和升华。单位一定要以人为本,积极创造条件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4.2 会计确认与计量依靠职业判断。

引用计算机数据处理中的一句话,Garbage in and garbage out(输入的是垃圾,输出的也是垃圾)。会计核算就是一个处理数据的系统,在其四个环节中,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属于输入端,质量高低事关会计工作全局。同时,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处理的内容错综复杂,难以程序化。所以,在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环节应该且必须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影响职业判断的因素主要有:会计人员自身因素,如知识结构、待人接物能力、价值取向等;企业因素,如需要职业判断对象的复杂性、风险性,治理结构合理程度等;法律法规因素,如会计法、会计准则等对职业判断的规范等。

在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环节进行职业判断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将不利因素限制在最低水平,充分发挥职业判断的作用。

4.3 会计记录与报告借助会计电算化。

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只能由会计人员依据职业判断完成,会计记录与会计报告不是不需要职业判断,而是这两个环节的内容大多可以程序化处理,所需职业判断较少。加之会计电算化拥有数据处理精确性和及时性优势,会计核算可以在会计记录与会计报告环节借助会计电算化。

但是会计电算化系统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设计,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和数据输出三部分才能按照有效运转。由输入端输入职业判断得出的数据,经过规范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加工、处理,才能保证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符合国家要求,在输出端输出全面、系统、真实、正确和有用的会计信息。

毋庸置疑,职业判断和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信息的进一步使用还有拓展,考虑到会计核算是会计工作的基础,本文仅限于此。

参考文献

[1]杨家亲,许燕,2003,会计职业判断研究,会计研究,10:43~46

[2] 夏博辉,2003,论会计职业判断,会计研究,4:36~40

[3] 于玉林,李端生,2001,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4] 万寿义,1996,会计电算化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会计研究,10:33~34

篇4

引言

物流作为一种新兴行业正在蓬勃发展起来,逐渐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在这个大环境下,对于物流成本的研究就会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是一种高效的物流成本计算方法,但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制度不完善、核算内容混乱、核算标准不统一、核算模式传统、企业内部核算监督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文章通过对我国物流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理解,运用分析法、文献法、综合法、例举法等研究方法,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为我国的物流行业的发展做出些贡献。

1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及其重要性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是指通过账户、凭证、报表来实现对物流成本的系统全面持续记录核算并报告核算物流成本的方法[1].它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全面展现物流成本情况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可以全面系统地展现出物流成本情况,可以准确控制住物流企业的成本支出,使企业管理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物流成本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决策。

1.2 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信息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能够提供比较准确的物流成本信息,把握住物流成本的不同构成因素,为物流企业的成本优化提供依据。

1.3 体现同比差异,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可以体现出物流成本在各个环节的同比差异,这就可以为企业在进行员工绩效考核的时候提供部分依据,也能够比较容易地找出差异的原因。

1.4 物流企业对客户需求进行优化管理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有利于物流企业对客户需求进行优化管理。它能够通过对不同客户的物流成本进行核算分析,并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物流服务,并为有效客户管理提供依据。

2 我国物流企业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上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虽然目前我国的物流行业正蓬勃发展起来,但与国外发达国际相比,我国的物流行业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而我国大大小小的物流企业却非常多,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2.1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制度不完善

由于我国的物流行业处于刚起步的阶段,但是物流企业却非常多,这就使得规范物流市场的必要性更加明显。然而我国目前并没有针对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面的规章制度,只有以《企业会计准则》、《行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等来作为依据显然是不全面的。物流企业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是一个多环节、多群体合作的全程服务过程,决定了其成本确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2].我国目前在规章制度方面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使得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过程和结果都缺乏客观性和可信性。

2.2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内容混乱

物流企业的物流成本构成是比较复杂的,由于我国目前物流发展的不成熟,企业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时候并不清楚到底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核算,而核算的项目又是混乱无章。在核算内容上不但混乱,而且不全面,企业在成本核算的时候往往只是在企业外部的物流运输成本、物流仓储成本、物流采购成本等进行核算,而没有把企业的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纳入到成本核算里面,这就使最后得出的物流成本并不客观也没有真实性。

2.3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标准不统一

近几年我国的物流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物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我国的物流企业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时至今日我国仍然没有一套完整的物流成本核算的标准。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时候,盲目地以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来进行核算,结果最后的物流成本信息失去了真实性和可靠性,也无法在行业中与别的企业进行有效的比较,一个企业一套标准,这就会使我国的物流企业无法统一稳定的发展,会让物流企业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这都会阻碍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

2.4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模式传统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核算模式也会影响着核算的效率和结果,核算模式主要有单轨、双轨两种。单轨制是指将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和物流成本核算相结合,在现在的核算基础上增加和物流成本对应的凭证、账簿和会计科目[3].双轨制则是将两者的成本核算分开,物流成本核算有单独的凭证、账簿和会计科目。我国物流企业一般都采用双轨制的核算模式,物流成本核算结果只能反映出物流成本的信息,无法得到变动成本或者责任成本等信息。

2.5 企业内部核算监督制度不健全

一个集体需要监督,一个企业同样也需要监督,监督可以让企业更健康的发展。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内部没有关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面的监督制度或者监督制度不健全。这就会导致一旦出现事故时很难追究责任人,最后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3 关于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改进对策

我国的物流企业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物流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所以对于企业和政府部门都要在改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问题上发挥作用。从各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改进的对策:

3.1 政府部门应该发挥指导和保障的作用

(1)政府要制定出全面系统可行的规章制度来保障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进行,加强法律依据和保障,完善在有关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制度空缺。规范物流市场上的混乱秩序,积极引导企业从事物流并给与资金和技术保障。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就会使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有法可依,从而核算工作也就更能顺利地进行。

(2)在全社会范围内制定统一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标准。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标准共识并且有制度可循的时候,企业就会更有方向性地进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工作,从而减少方向性的错误,保障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3)坚决打击物流成本核算过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企业的合法利益,使国内有个良好的物流行业的发展环境。

3.2 企业要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完善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

(2)高效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是企业进行有效核算的前提,企业管理人员要根据自身企业的发展特征和实际情况来确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在我国一般的物流企业都是使用双轨制模式,这与我国的物流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模式。企业将物流成本核算和会计成本核算相互独立进行核算,在这个核算模式下,企业的核算成本也比较低。相对于双轨制,单轨制的模式对于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员工的个人素质有着比较高的要求。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也要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企业需要更加完善的报表系统、新的凭证,需要收集更丰富完整的物流信息并进行整理编辑,需要应用高科技产品、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全程监控反馈。这对于企业来说尤其是那些企业实力不是很强的物流企业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是企业想要让自己更强大,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提升,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物流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模式,向发达的企业进行学习。

(3)企业要制定完善的监督体系,建立健全的责任制机制。监督是任何一个集体开展一项工程的必要环节,没有监督就没有制约,就没有责任。在开展成本会计核算的时候,如果没有监督,一旦出了事故就无法追究到事故的责任人,就无法挽回企业的损失,最后承担损失的就只能是企业。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和健全的责任制机制,对核算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控并作出反馈,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严格贯彻落实,这对于控制企业的成本以及对于员工的业绩考核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4 总结

篇5

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转为综合实力的竞争。成本作为一定时期内生产特定种类和数量产品的耗费,成本的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已不适应今天的企业管理需要,在新新时期如何改进成本会计核算成为当前会计核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1 价值管理观念的树立

一般来说,国内传统上依据开支的范围对成本进行核算,产品的成本项目一般包括直接消耗的材料、人工以及制造费用等。而对于管理、财务以及销售环节所产生的费用通常被看作期间费用直接作为当期损益。这种管理方式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人为的分割了采购环节、生产环节以及营销环节,无法通过各个环节的相互联系而统一的成本管理系统,最终导致实际成本在考核的时候无法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这就容易产生这样一种情况,企业的各个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盲目的进行活动。如,生产部门只注重生产效率,盲目大量生产造成产品积压、质量下降。而采购部门在采购的过程中只注重产品的价格优势,不顾材料的品质而采购质量不好但是价格便宜的原材料,导致企业产品存在缺陷,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价值管理的宗旨就是利用最小的消耗生产出具有最佳功能的产品或者服务,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由其自身的功能与生产的消耗的比值来衡量。产品的功能在价值管理领域的含义为:一个系统、产品或程序正常运行时的目的或意图。这里所说的成本除了产品自身的生产成本之外还包括产品前期的研发、运输、宣传营销等环节所产生的成本,也就是包括了产品从研发设计开始到整个生命周期结束的全部成本。传统意义上的成本会计核算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产品的生产环节,而新时期的价值管理理念涵盖了产品的完整的价值体系,从产品整体的角度出发实现性价比最优。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只能够事后反映对产品的成本情况,即使出现了问题也已经无法进行弥补,对产品价值缺乏整体反映的能力。这就在无形之中引导将注意力放在了生产成本的控制之上,而对其产品的前期研发成本以及在销售、物流仓储等相关环节的成本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价值管理理念站在全局的高度关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引导企业从产品整体的角度去对成本进行控制,从而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最终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的发展壮大。

2 时间因数引入

当今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传统的产品质量竞争、价格竞争转向新产品的研发的竞争上来。哪个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发出适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就能够领先对手占领市场,从而获得竞争的最后胜利。这样产品研发相关时间竞争逐渐成为企业成本核算中的重要内容。

现行成本会计核算中,对于时间成本的核算还只是停留在由于产品生产时间延误而造成的人工以及材料、能源的耗费等所产生的成本阶段。没有计算由于未按期交货而进行的违约赔偿、以及由此造成的仓储费用的增加成本。还有为了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而额外投入的研发资金等成本。至于和时间有关的隐性成本,如超过规定期限交货导致的资金回收困难,就更没有进行相应的考虑。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的成本会计核算对于与时间相关而产生的一些成本缺乏足够的认识,企业管理层无法有效分析产生成本的原因以及会造成怎样的后果。这就有必要对与时间相关成本进行专门的核算,从而克服传统的成本会计在这方面的不足。

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现代企业成本会计核算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时间对于传统成本会计来说仅仅起着一个分摊的作用,从而忽视了时间自身的经济价值,造成了产品成本偏离实际。如果将生产产品的时间最小化作为成本分摊的基础,可以使员工既可以追求成本最小化,又可以与企业的目标相统一。

3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成本监督

企业财务状况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价值表现,应是企业综合管理的价值体现。而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不能再简单地等同于降低成本,而是应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整体与全局,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从资源配置的优化和资本产出的角度出发,加强整个生产周期的成本控制,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在过去成本管理时间上也只限于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偏重于事后管理,忽视了事前的预测和事中的控制,难以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预防性、监督性作用。

为适应现代企业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在以往的内部控制体系中,仅仅局限于财务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而针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制度,在新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法规中,内部控制贯彻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由过去针对财务人员的内控管理,转变为全员参与。对资金筹集、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建立相对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以整个生产周期为成本控制对象,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

4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努力实现成本会计电算化

当前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停留在模仿替代手工核算阶段,事后反映经济业务情况,无法进行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二是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仅仅是财务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供应、销售、人事、财会等子系统相互分割,尚未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目前的会计电算化现状,已很难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尤其对于产品市场的开发中具有前瞻性的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面对不同企业管理层次的需求,成本会计信息越具综合性、全面性。加快会计电算化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从而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5总结

篇6

关键词:科研纵向课题 经费预算科目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审计

中图分类号:F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235-02

随着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科研投入不断增加,科研课题数量及经费类型也种类日益增多。如何使科研纵向课题经费预算与会计成本核算科目合理有效的结合,即做好科研经费的合理有效执行又在实际运作中符合《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成为在编制科研预算、执行科研预算、完成财务决算、达到项目验收审计合格的重要环节,给纵向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和核算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1 科研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与会计核算管理协调中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弱化

近年来国家国力的提高,国家对科研的投入日益加强。每年申报各类科研项目、项目立项、获批科研经费是科研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有创新、有热点、有前景成为申报项目的重要关注点,相应的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合理、执行中符合会计核算制度投入的精力和思考不足;在获得立项批复,得到经费后的项目执行过程中,经费执行的合理、符合会计核算科目的要求时常常遇到问题,出现项目预算没有列支的项目,在实际科研实验过程又必须开支,产生计划与保障、监督与控制脱节,降低了经费整体使用效益。

1.2 科研纵向课题执行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协调力度不足

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隧道视野”影响对科研经费全面管理的效率。在项目申报、立项中科研管理部门和课题组更关注的是课题选择、资源开发、项目设计,重视申报、立项的成功率,课题的技术质量;在经费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及核算人员并不了解项目申报的过程、课题技术指标,只能按部门从各自的角度来管理,只照财务政策规定的原则和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形成了:科研项目组、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靠核算人员进行整体理顺和协调力度不足。

1.3 科研纵向项目预算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难点

第一,科研纵向课题和经费预算,主要是科研管理部门与科研课题组人员根据科研实验条件资源的配置及课题需要,预测、估算的基础上编制,财务人员及核算人员并没有参与编制,使项目经费与会计核算科目从项目预算开始就存在差异;第二,科研工作存在着不确定性强,不能像其他工程和生产产品一样有规范遵照,能比较准确地预测进度和制定预算;第三,有些科研项目批复经费时,不会完全批复申报的预算经费,需要有自筹资金配套。

会计成本核算:经费到位后,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和核算人员按照会计制度和会计科目对每一笔发生费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行审核,在满足会计科目要求的情况下与科研项目预算相符的达到执行项目预算的目的。

科研纵向课题在运作管理过程中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务决算、审计验收、申报成果、专利等环节。在预算环节,课题组科研人员按照预算科目体系申报经费支出项目;在预算执行环节,财务人员使用的是《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会计核算科目体系;在财务决算环节,财务核算人员与课题组科研人员协同从《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会计核算科目体系中按照科研预算体系将支出成本分类;在审计环节,审计人员为了弄清楚科研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的详细内容及符合法律法规性,掌握科研预算、决算与实际支出的差异,就要在科研预算科目体系与会计核算科目体系之间困惑地反复切换。

2 改进科研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与会计核算科目管理与协调措施

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是从项目立项、项目执行到项目结题、验收全过程的管理。项目申报时按照相应的项目经费申报政策指导制定项目预算;再根据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准则与项目批准计划书监督科研项目的经费执行过程;在项目验收结题时对项目经费进行合理规范的处理。

2.1 创新科研管理体系,加强科研纵向课题管理

针对科研项目多,纵向科研经费来源不一,预算科目不同的特点,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协同项目课题组及核算人员共同组成纵向课题经费管理架构体系,从项目申报、立项源头开始,编制既符合科研项目预算要求,又不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合理可行的预算。

2.2 规范项目预算的编制

科学的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构成科研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体系的基础。为了充分解决科研项目技术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相对脱节的问题,在项目立项时就加强项目经费预算的管理,使经费预算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科研管理部门在指导项目组科研人员填报项目申请、将立项思路表达出来的同时编写科研预算科目过程中能有财务或核算人员参与一起制定。首先科研项目课题组成员从专业技术角度上建立科研项目的任务及目标,根据历史数据分析,设置环境假设,确定限制因素,协调限制因素,最后产生项目的基本预算;其次财务部门或核算人员根据国家的财务相关法律、法规,从财务管理制度的角度为项目基本预算提出指导和修改建议,特别是项目预算支出中的支出类别及额度的合理控制。在考虑到项目研发不确定性、专业性留有适当的调整和追加范围。

2.3 科研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与会计核算科目管理体系的具体比较探索协调办法

(1)科研纵向项目预算科目。

目前在研发中的纵项科研项目可以分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973、863)及科研支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院所技术开发项目;重点新产品项目;省院省校科技合作项目;技术攻关项目;社会发展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军品配套项目;省部产学研项目;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1]等仅项目分类就多达十多种,经费来源也各不相同。在做项目预算时的要求也有区别,那么如何掌握好政策法规,合理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就愈发显得重要。

中央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科目规定支出预算十二个科目,名称及反映内容为: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交流与合作、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其他等。

(2)会计核算科目。

国家对科研项目的预算科目进行了规范,对科研项目支出的会计核算科目还没有严格统一的规定,承担国家项目的单位会计核算管理级次或管理模式不同,执行的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也就会与科研项目预算科目产生差异,在项目执行、项目财务决算、项目验收和审计过程中就要反复进行不同科目的切换。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科目,按会计准则规定:基本工资、补助工资、材料费、水电燃料费、设备购置费、差旅费、修缮费、养老保险、业务招待费、其他业务费、劳保用品等。

(3)比较与协调。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科研纵向课题国家项目的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的名称及其所反映的内容,可以看出某些对应关系:①国家项目预算科目的名称与会计核算科目完全相符(相同关系)差旅费、材料费;②名称不同内容相符(基本相符)燃料动力费;③一个会计核算科目对应多个预算科目:设备购置费对应设备费、设备管理使用费、租赁费、修缮费;其他业务费对应劳务费、研究生培养费、国际交流与合作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会议费、专家咨询费等。

可见,在科研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之间既有相同可以完全对应的科目,又有基本相同,名称有别,内容基本一致的科目以及包含多项目的科目。在执行科研项目预算过程中有效地区分好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合理地将会计核算科目中的“其他业务费”项拆分合理,对应上科研预算科目的要求,才能在科研项目财务决算、审计验收中顺利通过。尽可能地减少审计师审计过程中的困惑切换。

(4)发挥三级核算会计优势,合理设置科研项目执行科目。

针对科研项目预算科目体系与会计核算科目体系的区别,结合各类纵向科研项目预算科目的特点编制有针对性的科研成本核算科目,每月根据会计核算科目总账,统计汇总编制符合科研预算科目的要求的专题成本帐,跟踪科研预算执行进度,根据经费执行进度情况,提醒科研人员在下一步科研预算执行过程中经费支出的针对方向,做到科研预算执行进度与科研项目试验进度保持一定的同步,使的科研预算科目有效地与会计核算科目相结合。尽可能地提高预算管理有效性和科研效率,特别是在科研项目预算执行及中期审计检查过程中极大地方便了按照科研预算科目进行经费支出的统计,提高了科研效率和财务数据统计的准确性。

(5)借助现代科技,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为科研预算执行服务。

在高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人类迈入了全球信息化和知识经济,以软件、硬件、网络、通信、多媒体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管理、生活的各个领域,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与科研预算科目、会计核算科目有效结合,共建一个高效平台使得两种核算科目得到相符、相容,实现既满足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的要求,又符合会计核算科目、会计制度的法规、制度实现双赢是势在必行的发展道路。

3 结论

(1)科研纵向课题课题种类多,渠道多、经费类型多,科研预算科目各不同,在执行预算中如何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科目有效衔接存在差异。

(2)合理认识差异,掌握国家科研纵向课题经费预算支出规则,运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法律法规,探寻有效解决途径,减少项目计划执行、中期检查、审计、财务决算的困惑。

(3)发挥三级核算优势,建立科研纵向课题经费预算支出与会计核算科目有效结合平台实现科研项目经费执行与科研开发进度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 蔡斯.运营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企业管理会计核算精细化策略

现阶段,随着同行企业的逐步发展,企业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逐步加大。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国内市场发展也逐步壮大,企业也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如何有效的抓住机遇,迎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已经成为各大企业今后运营管理的主要方向。众所周知,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战略发展的核心,只有通过精细化管理,才能最大限度的完善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投入,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益,最终提升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所以,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应该成为企业发展突出重视的课题,必须通过合理的措施解决当前会计核算出现的问题,以有效提升会计核算精细化的执行力度。

一、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实质

会计核算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其运作的实质就是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财务核算,最大限度的减少企业多样资源的不合理占用状况,最终实现企业内部成本的降低。会计核算的精细化是企业财务核算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就是需要企业通过多样化的核算管理手段,有效的深化内部会计核算的内容,从而将会计核算融入到企业的全方位运营中,将会计的工作从原始的记账、算账、报账、核账工作转移到企业财务经营管理方面,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最终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

二、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作用

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构成要素。通过核算的精细化运作管理,可以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今后运营和服务相关的财务信息。企业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提前制定好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并及时掌握未来市场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应对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可以使企业的财务信息数据更加全面,能够集结公司内部各方面力量的共同支撑,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财务助力。

三、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对策

(一)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始终是企业开展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才能进一步保障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的力度和质量。企业内部实行精细化会计核算管理,实际上就是要通过核算制度的完善来有效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从而有效规避企业运营和服务的风险,提升企业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水平,保障会计核算的具体工作事项都能有章可循。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制度建设的完善性,首先,企业应该根据国家会计核算的相关法律和相关预算管理办法,根据企业的发展实情制定合理的、符合规范的企业内部核算管理办法。其次,要根据企业运营发展的实质推行内部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逐步完善相关的财务规范建设,例如内部会计工作准则、会计核算办法、财务人员管理办法等。再者,要将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相互连接,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整套科学完备的会计核算标准,为核算的精细化管理提供重要的制度支撑。

(二)促进企业内部会计组长结构的优化

提升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除了要以制度为基础之外,还应该提升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执行力度,抓住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优化企业内部会计组织的结构设置,通过会计人员财务工作的完善,提升精细化管理的执行力度。首先,要科学设计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工作的运作流程,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保障会计核算工作的协调发展。其次,要根据企业管理发展的具体要求,紧紧抓住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建设,同时完善各个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合作和协调力度,通过多方的信息支撑,提升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再者,要加强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通过各个部门的联系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监控系统,有效的规范会计工作人员财务核算的流程和工作职责。同时,还要加强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的责任制建设,通过层层管理和监督,提升财务核算的科学性,避免财务信息处理过程中出现重复、迂回的问题,最终提升会计核算工作效率。

(三)提升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认识

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企业管理者和会计工作人员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从思想层面,提升会计核算的精细化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过去会计手工核算的理念。基于此企业应该在保障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将ERP(企业资源规划)管理的理念融入到实际的会计核算工作中,建立一套从企业运营业务到内部会计核算再到财务分析与决策的全过程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会计核算流程和各项财务工作的标准化建设。

(四)落实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会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应该是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和管理策略,提升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提升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以保障企业可以利用会计核算信息,规避未来经营风险,提前做好应对策略,减少运营成本,实现经营效益的提升,最终推动企业未来经营发展战略的实现。所以,必须落实会计核算精细化管理最终目标,通过多方努力,提升企业财务人力资源的建设,以最大限度提升会计核算工作的执行力度。

四、结束语

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工作一直占据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位置,只有提升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企业才能掌握充分的财务信息,以更好的降低企业运营和服务成本,提高企业运营的效率。而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为企业财务信息的完善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量,企业在未来发展中必定要通过精细化管理的运作,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生存能力。

参考文献:

[1]岳喜平.论企业会计核算的精细化管理[J].投资与合作,2014,(11):139-139

篇8

[关键词] 集中核算 金融业 风险

会计核算是运用专门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考核计算,集中反映和对比分析各预算单位资金运动的成果。会计集中核算在银行、保险、证券、金融得到广泛认可与应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会计集中核算对加强会计核算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环境、计算机设备与网络设备的安全性等问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相应的风险防范亦需加强。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新要求

账务核算的前后台分离,对加强会计核算内部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前台营业网点直接处业务,录入会计凭证信息,并向核算中心发送、接收有关账务信息。核算中心进行联行业务处理、核算数据记载、存储等环节的后台处理,同一核算主体的会计人员分散在中心营业部及其县分公司,由不同的单位和部门负责管理和考核,总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设置了双层处理结构,实现了前后台的分离。面对全新的组织形式,如何对会计人员进行管理,实现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账户的集中管理,对系统运行环境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公司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对账户的设置采取“物理上集中摆放,逻辑上分散管理”的模式,即全国各客户在当地营业部开设的所有账户物理上在总公司处理中心存储,逻辑上由总公司进行处理,涉及客户账户的业务和跨省的汇总业务都有必须通过对支付系统的访问实现,日终接收来自总公司处理中心有关账务数据后,进行所有账务的核算平衡。会计集中核算的设置对会计人员操作的准确性和操作速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各项核算业务只能在支付系统日间状态下进行,版本升级、系统参数维护和行名行号的变更等工作都只能在统一的时间进行,各项业务更加依赖于稳定可靠的运行环境。

核算方式的网络化,对计算机设备与网络设备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BS系统自身就是完整的网络系统,中心服务器连接综合柜及若干个网点柜客户端,每个客户端都连接有若干台网络终端,绝大部分业务是通过网络终端完成。同时中心服务器作为一个重要结点接入支付系统,与现代化支付系统同步运行。金融公司会计活动和支付服务原始信息通过网点柜及支付系统其它参与者的录入、复核、传输等环节,将会计核算信息转换为电子信息进行传输。会计核算信息化网络化对计算机设备和网络安全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二、会计集中核算后风险的表现形式

新系统在会计核算方式上有根本性的改变,进一步加强了风险控制,但实际运行中发现系统本身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留有风险隐患。一是集中核算造成各级分公司的核对环节中断。二是清算集中不能充分履行其控制营业网点业务风险的作用。三是核算中心统一开设损益类账户,网点损益类各子目余额当日无法查询,加大了差错率风险。四是与国库的同城差额清算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处理,加大了资金风险。五是通过数据转换,介质导出产生的会计和账务报表,能对基础数据进行修改,存在会计报表失真的风险。六是版本升级较快,但新版本环境下无法对旧版本备份数据进行恢复处理,存在旧版本备份数据失效的风险。

新系统运行后,原有的内控制度、操作规程、风险点控制措施跟不上业务变化的要求,造成风险控制无据可依。再者核算单位对业务处理、重要事项风险估计不足造成风险控制不到位。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从各级分公司的领导到一般的会计人员,认为会计风险已经转移,普遍存在麻痹思想,防范风险的意识减弱。另外会计核算流程定式分割了会计核算的连续性,导致会计人员工作的机械化。 基层的会计人员短缺,变动频繁,人员老化,违规操作和“一手清”现象依然存在。加之部分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操作失误,不认真执行口令保密制度和操作规程,形成操作风险。

三、风险防范对策

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一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风险意识教育,使每位员工都能意识到每一个操作,每一个环节的操作失误、管理缺位将可能出现的损失,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所有人员的自觉行动中去。二是要重视业务上的风险估计,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建全与新系统相适应的内控体系。首先要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办法。根据当前会计核算工作的新需要,研究制定相关的制度办法,为新业务的正常运行提供依据。其次要加强管理,严格制度执行。对于在操作上有章不循,擅自越位操作、不按操作程序办理业务等违规现象,要从严处理。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力度,核算部门在日终处理前,会计资料移交前要根据新系统新特点加强自查,平时针对风险点加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从防范风险出发,增强和改进系统功能。一是增设大额往账业务主管确认功能,明确联行柜对大额往账业务的审核要素。二是增设生成并打印会计和财务报表功能,保证报表数字的可靠性。三是在综合柜计息管理操作中增加复核菜单,以减少差错,防范风险。四是开发一个功能强大的、可以对指定一个或多个中文关键词进行查找的行名行号查询系统,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联行差错,加速资金周转,降低风险。 加大硬件投入,严格按照要求加强机房建设、配置系统运行环境。加强病毒防护,各操作系统必须进行物理隔离,阻断外联网和内联网的连接,并安装有效的网络防火墙和防病毒软件。最后,要加强系统维护。

参考文献:

[1]曾扬:商业企业降低成本费用的有效途经.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4

篇9

企业的迅速发展,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对我国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针对企业碳排放的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对企业的碳排放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的了解,提出了目前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了分析,通过简要分析,构建了一套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的体系,最后做出了总结。

关键词:

企业碳排放;碳会计;会计核算;成本核算

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更为严格,温室气体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低碳生活成为国际各国的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会计理论体系,并结合我国当前碳排放会计核算体系的发展情况,构建适合我国发展的碳排放会计核算体系,进而实现会计理论的实现。

一、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的定义及可行性分析

(一)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定义1、已有定义中的模糊性。在已有的定义当中,对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的理论界定上还有一些模糊,主要是对碳排放和碳排放权两者的区分上。在早期的对碳会计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财务的角度着手,而且在很多资料中对碳排放和碳排放权两者的概念推出时间距今都不是很长,很多学者就认为其概念和原理与排放权、排污权等概念是相似的。所以在对碳会计的讨论只是在碳交易活动过程当中排放权的授予、交易以及取得的会计确认、计量等问题。而对碳排放会计的叙述则很少提及,随着会计的日益发展,以上的模糊性就愈发严重,因此目前对碳排放会计与其他概念的区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2、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定义界定。美国会计学教授曾将和碳排放及交易等相关会计的问题称为碳排放以及碳固会计,也就是碳会计,而且也提出了规范碳会计的思路,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碳排放的会计概念属于碳会计范畴中。企业在引入碳排放会计核算这一概念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碳排放会计属于碳会计范畴,和碳交易区别开来。本文综合相关理论将碳排放会计会计核算的概念定位:企业内部的会计专业人员,借助已有的专业水平,对相对独立的企业进行控制、监督碳的产生来源,并对其排放量进行确认、计量以及披露过程。

(二)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可行性分析企业在碳排放会计核算理念的普及需要首先对其进行可行性的分析,也是为了为碳排放会计核算寻求更多地理论依据。主要是源自三方面理论基础作为保障,分别是:相关法律政策的完善,这是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实施的基础,企业能够很好地实现碳排放会计也是对相关法律政策的积极响应;其次会计理论的完善,也是其实施的基础,目前我国对碳排放会计的理论还不够完善,现阶段企业对碳排放的事项进行核算和管理,只能依据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因此尽快完善会计理论基础至关重要;最后则是技术性的基础,技术保障也是企业实施碳排放会计核算的关键之一。

二、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的问题

(一)原有会计核算假设的局限性原有会计核算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对碳排放的计量方式以及对环境价值的假设两方面。在我国碳排放会计核算的主要对象是温室气体,其具有独特的物力特点,并且碳排放和传统意义的经济事项不同,我们不能将碳排放只给予单纯的货币计量。除此之外碳排放和企业的周围环境紧密相连,在考虑碳排放对环境污染贡献值以及对企业经济影响的问题时,不得忽略环境的价值,但是在传统的理念当中,人们只是关心对环境的使用上,因此使得核算范围疏漏。

(二)企业碳足迹核算中的问题表现首先是对碳排放会计核算时怎样进行转化,碳排放会计核算的对象主要是含碳的化合物,那么怎样将含碳的物质转换成将会制造出多少二氧化碳,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文献明确指出;其次是核算标准多样性,由于现今国际上存在很多种的核算标准,企业在实施碳排放会计核算前要将其余标准进行确认,但是由于标准很多,很难找到切实适合自己情况的范式,这为以后的核算工作的进行带来很多不便;再次则是对核算范围的界定,由于核算范围的界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并且学者之间各持己见,理论上的冲突,对以后的会计核算影响很大,并且也影响着最终的碳排放会计核算的结果;最后则是核算方法的选择问题,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核算方法,需要企业确立一定的核算标准以及工作人员对企业实际碳排放量的理解以及分析。

(三)成本核算的问题企业碳排放成本核算问题的来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分别为成本的确认以及分类。碳排放成本的确认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由于目前企业对碳排放成本核算概念的不成熟,从而造成成本在流程和原则确认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直影响到了整个碳排放的成本核算。一般对碳排放的成本分类包括时间、空间、成本的发生指向以及环境效果四种维度。选取不同的分类方式将会面临不同的复杂程度以及不一样的结果。企业碳排放的外部影响造成的内部化问题,比如说,怎样将企业的碳排放对其环境的影响程度或价值转换成企业经济运行的成本,并以货币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基于对碳排放成本概念的界定和理解上。

(四)信息披露造成的问题信息披露造成的问题分为三部分。第一没有确定的信息披露的框架进行指导或作为标准,造成信息披露框架的缺失;第二是信息披露的内容缺失,这一问题的来源主要是因为信息披露的整体框架缺失所造成的;第三是对信息披露方式的选择上,企业在对信息披露的方式进行选择时,主要依据两种思路:补充与独立报告。怎样选择企业的碳排放信息的披露方式也是目前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的问题分析

(一)核算假设局限性的分析对会计主体的假设,会计主体的立足点可以是一个企业的某个微观系统,而不能是宏观的全社会的会计系统,其反应的是有关碳排放的事项不能超越会计主体,除此之外碳排放会计主体不仅包括会计人员日常核算时所处理的主体,还需要保证和报告期的主体相统一,碳排放会计主体的假设是对其所描述的内容边界的界定。对持续经营的假设,这与会计主体的假设紧密相关,在碳排放会计核算的正常程序及方法来说,应该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一定的计量范围内,碳排放的会计主体应当在保证自然环境资源充沛以及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碳足迹核算问题的分析对核算对象的计量转化问题,可以参考IPCC中给出的有关GWP的定义,将核算对象进行标准的转化,这样就可以预测出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对核算的标准进行分析,现今较为标准的核算主体分为三类,分别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温室气体系列标准、WRI和WBCSD联和开发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以及英国标准协会的PAS。经济主体的特定标的物二氧化碳排放造成大气当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净增长量为零的一种状态,这样的标准为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一定依据,用于检测企业实现碳中和的程度。碳排放会计核算的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企业会计人员应当试着量化整个企业运营过程当中的碳足迹,从而使得核算体系更为细化。最后是对核算范围进行规范,要对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量进行核算。

(三)成本核算问题的分析在碳排放成本确认上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源于对其定义的界定上。我们需要根据研究内容与目标,再做出合理的定义,对以后的计量奠定基础,对与碳排放成本分类的问题上,综合几种维度的优势,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成本的概念进行合理划分,此种划分方式对现阶段企业的发展较为有利。其次成本的核算方法的选择也应该有益于碳排放成本内部化,目前存在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全生命周期法和作业成本法,全生命周期的方法的过程更为细化及量化,其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工作量大,并且阶段的划分也容易产生误差。而作业成本的方法则是根据不同作业的动因对其进行分配,这一方法更为适合成本的分配。

(四)信息披露问题的分析信息披露框架的设定问题,是决定整个信息披露工作的关键因素。在很多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有些事项仍集中于文字性描述上,这种核算手段的缺失造成信息披露框架的形式单一,其次在对信息披露的内容设定的问题分析,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依据国外的相关理论,再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作出相应的反映。披露的形式的分析,从碳排放会计的角度,补充报告是将现有经济缺失补充到碳排放会计信息的账户中,独立报告则就将碳排放的信息和传统的财务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不兼容性考虑进来,因此独立出来,编制独立的碳排放报告。

四、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

(一)核算的对象及内容不同学者对碳排放成本的定义是不尽相同的,但是碳排放成本核算的对象和内容大致上相同的,主要涵盖了四个部分。1、碳排放成本的确认。当企业所处理的业务与碳排放具有一定联系的时候,企业需要按照流程对碳排放成本进行确认;2、企业经济业务所涉及的碳排放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必定有其产生的原因、环节和流程,因此就需要进一步的对碳排放产生的原因、环节和流程进行分析;3、根据实际情况对碳排放成本的计量方法进行选择和确定;4、碳排放成本的信息披露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最后一步就是将记录的碳排放成本通过报表披露出来。

(二)碳排放成本的确认确认碳排放成本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企业的该项业务必须与碳排放有一定的关系;二是该项与碳排放有关的业务必须能够造成企业经济利益的损害;三是损害的经济利益是可以利用货币计量的。与此同时,企业还要注意一点,就是损害的经济效益能否予以资本化,当损害的经济效益能够在未来生产运营过程中能够再次流入企业,那么予以资本化,反之如果损害的经济效益在未来不能够再次流入企业,那么应该予以费用化,其具体流程如图3-1所示。

(三)企业碳排放成本的计量一般情况下,企业碳排放成本的计量主要内容由核算步骤和核算方法两部分组成。企业碳排放的核算主要分为以下三步:首先,要解决的是组织及运营边界的确定问题,其中,最关键的当属组织边界的确定问题,不同的企业对组织边界的界定是不同的,股权比例法和控制权法是现阶段最常用的界定方法,股权比例法比较适用于包含很多下属公司的企业,而控制权法的优势在于对组织实际控制的资源可以了解的更加清晰;与组织边界的界定相比,运营边界的界定要简单一些,运营边界界定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企业产生的来源进行确定;其次,数据的收集整理。现阶段碳排放量的计量并不是直接测得的,而是由碳排放系数和企业的活动强度计算得来的,具体公式为:碳排放量(GHG)=排放系数(EF)×企业活动强度(A)。碳排放系数的实质是一种比例系数,指的是使没使用单位燃料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企业活动强度的实质是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其中必须要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和代表性;最后就是碳排放量的计算。

参考文献:

[1]陆颖.“史上最重”雾霾袭击东三省今日影响还将持续[N].北京晨报,2013-10-22(08).

[2]汤晓冬,张白玲.资源价值流转视角下的碳排放成本分析[J].商业会计,2013,4:17-20.

[3]杨博.国际碳会计述评[J].江西社会科学,2013,08:223-226.

篇10

(一)采用分级管理与核算的方式

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是比较鲜明的。一般而言,他们的施工活动较为分散,同时施工地点比较偏远,施工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就需要采用分级管理和核算的方式。从而保证施工生产能够和会计核算相统一,尽可能避免脱节情况的出现。

(二)单独核算工程项目的成本

一般情况下,建筑施工企业会承包多个施工项目或者项目工程由几个单独的工程所组成。在确定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的时候,首要任务就是确定单个工程项目的造价。建筑企业的施工活动同时具有多样性和单件性的特点。因而在对工程的单位成本进行核算的时候,不能只是按照总工程量和总成本来核算,需要采用“定单计算法”来分项核算工程的成本。采用这种核算方式更加有利于对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

(三)分阶段进行成本核算和价款结算

建筑企业施工项目的工程造价是比较高的,同时生产周期比较长。如果建筑工程竣工后才进行价款结算,势必会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流动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导致会计核算的滞后。面对这样的情况,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工程周期较短的项目采用一次性结算的方式,而对于周期较长和项目资金较多的工程而言,则需要分段进行成本核算和价款阶段,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流转。

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会计核算的手段较为落后

核算方法不够合理由于在会计核算的时候没有选择合适的方式,导致建筑施工企业频繁出现会计信息置后和核算不及时的情况。项目工程的施工进度和会计核算无法实现同步,导致项目工程的成本核算和实际成本出现严重的偏差。除此以外,建筑企业项目工程所涉及的工作是非常多的,同时部门和人员繁多。如果无法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及时性,将会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制定,对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制度不够完善

为了保证会计核算的规范性,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关的会计法规和制度,为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有些建筑施工企业并没有以此来建立符合企业特点的财务制度。由于不同的工程项目有着不同的特点,在缺乏完善的会计制度的情况下,给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例如在核算中所使用的会计科目的区别,导致会计账目混乱,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够准确,严重影响了企业施工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愈加广泛。现阶段很多企业的会计核算采用的是电算化的方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收工记账方式。电算化核算方式不仅有效的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同时也保证了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电算化的应用对跨级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财务人员需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建筑施工企业都没有为财务人员提供一定的培训机会。加之施工企业的会计工作任务繁重,会计人员没有更多的学习时间,这就导致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三、完善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有效对策

(一)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对会计核算引起足够的重视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来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对会计核算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意识到成本核算和控制的重要性,明确成本控制的目标。其次是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是非常繁杂的,很多时候会计人员都无法对施工活动进行准确的记录,这就要求施工人员按照相关制度的要求明确各项工作的流程。会计人员则要及时的对施工的材料和设备设施进行清查,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二)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选择合理的会计核算方法

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对核算方法的选择有着很高的要求,不同的工程项目或者是不同的往来客户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也有着一定的区别,这需要引起会计人员的重视。一般情况下,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收入和支出是在工程竣工以后才能够核销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明确“在建工程”等账户的核算方式。工程前后期的会计核算对工程结算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因而要保证各个环节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此外,项目工程需要核算的内容比较多,应当及时对各项活动进行处理,同时还需要注意备查账簿的设置,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三)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

提升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制度,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定期组织会计人员参加专业培训,为他们提供学习新的会计制度和专业知识的机会,从而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最后则是让会计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使得会计人员对施工流程有着一定的了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四)将会计电算化应用到会计核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