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实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模式
Discuss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about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t college
Chen Yan
Suzhou institute of trade & commerce, Suzhou, 215009,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the teaching hours gradually reduce in our institute, but the form of requirement of grade test basically unchange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explore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odes at the first week of each semester. Analysis of how rational and effective use of practical teaching hours in a week, ensure that students access to the skills certificate, at the same time, training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student.
Key words: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odes
2004年,我院首次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设置为公共基础课。规定全院各专业学生必须参加此课程的学习,修完课程的同时参加江苏省高校计算机等级一级B考试,并且与学生毕业挂钩,成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随着我院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课时大幅度削减,由原来的140课时减少到90课时,再由90课时减少到现在的60课时,然而等级考试的要求并未降低,这给教学增加了很大难度。为此,学院从领导到师生均非常重视,经过多次教学研讨,最终决定于每学期给各班增加1周的实训教学课时,希望教师从实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等方面入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顺利通过江苏省高校计算机等级一级B考试的同时,培养实际综合应用的能力。
1合理安排实训内容,规范考核标准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特征,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的职业教育理念下开展教学工作。笔者认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实训课程应根据不同学生、不同专业取向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针对各专业对掌握程度要求的不同,在确保学生能顺利获得技能证书的同时,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从体系结构上看,教学内容既涵盖了信息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数字媒体、信息系统与数据库,又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2003办公软件和一些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各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课程基础、实际能力和教学课时,对实训内容进行合理安排。例如,我院开设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的专业涵盖了理工类、艺术类、轻纺类、工商、贸经类。以往实训内容的选择比较单一,与专业的结合不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根据不同专业,同一门基础课的讲授内容应有所侧重。如对理工类的学生应该强调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计算机的工作原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而工商、贸经类的学生应该强调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网页制作等方面的内容。
结合教学大纲,根据不同专业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掌握程度的不同要求,在开学初,每位教师必须规划出1周实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并制定适应本专业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的制定首先要以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培养符合行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制定客观、公平的考核标准,有利于调控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教学成绩应采用“结果性”与“过程性”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来决定。
所谓“结果性”考核就是在整个实训课程教学活动结束以后,以最终“江苏省计算机等级一级B”的成绩为标准;“过程性”考核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考核,通过考核结果来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结果性”考核能反映学生对实训课程整体性的掌握情况,而“过程性”考核更能确保阶段性实训的教学质量。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内容既包括理论教学又包含多项操作技能,不能也不可能通过最后一次的等级考试成绩来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通过“过程性”考核,如上课出勤情况、平时实训作业成绩、实训综合大作业成绩,更能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真正掌握的程度。因此,可以采用两种考核制度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2根据实训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在保证学生顺利获得技能证书的同时,既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足够强的实践能力。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之内,如何搞好实训教学至关重要,也是检查和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实训教学进行改进:
2.1 坚持“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
为了培养适合行业和企业的人才,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岗位需求,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用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方式来设计教学内容,坚持以“能力为本”的设计原则,把提高学生的技能放在首位,可以实行层次化分阶段的技能培养,将实训教学内容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是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技术实践,属于能力应用型范畴,强调的是学生使用基础理论解决课程外实际问题的应用型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二层是综合性训练,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第三层是课外专业社会实践,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策略上,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策略,如对工商、贸经、艺术类学生,由于受到课时限制,对计算机硬件、软件的组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等可以适当降低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课外继续学习,以解决以后学习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2 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内容更新快、知识量大、实践性强,并且学生的基础差异大,面对这些问题和特点,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在一周的实训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知识点,采用模仿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模仿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教师有目的地把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为,是使学生通过模仿有效地掌握必要技能的教学方法。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的实践操作主要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处理、幻灯片处理、网站设计和数据库使用的基本技能课程,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掌握Office2003软件的使用。使用模仿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还可以使学生以互教的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教学方法。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的理论部分知识点多,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案例教学法能创建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将真实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去分析、思考,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能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理论课堂教学中穿插案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理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合作教学法,是一种依据学生的能力、所具备的知识等相关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利用资源,相互支援、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的幻灯片设计环节中,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位学生分工负责一项任务,合作完成最终作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制作幻灯片的操作技能,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通过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训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取向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
3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既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实际情况。实训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至关重要,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笔者在多年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能不断提高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真正适应企业和行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铭,丁雨辰,于雷,等.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58~60
篇2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教育;信息素养和能力标准;课程体系
0 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基础教育使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新的挑战,这也是新一轮大学计算机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因。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第一门课程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外界环境及应用需求的变化,是需要认真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确定大学计算机教育的起点
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后,全国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中小学生已经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上网、玩游戏、操作办公软件等。于是,很多学校压缩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学时。更有人认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有很多重叠,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取消。目前大学新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状况如何?大学计算机教育的起点是什么?
(1)通过网络、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的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全国范围内,只有少数重点高校完全取消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绝大多数高校(包括一些211、985院校)仍以不同形式开设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也有高校采用授课内容与实验内容分离的方式,讲授的内容因学校的不同而有较大不同,实验课内容仍是计算机基本操作,原因是大学新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有很大差异。
(2)2013年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简称“大赛”)的竞赛内容基本涵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即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大赛分为院校赛和全国总决赛两个阶段。参加全国总决赛的442名选手(来自151所院校,覆盖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是从全国230所院校、14 280选手中产生的,既有大学一年级的学生(2012年入学),也有二三年级的学生,覆盖面比较广,参赛选手所属高校的类别分布见表1。
由表2所列出的全国总决赛成绩统计可以看出,院校赛中选的优胜者参加总决赛的平均成绩不足80分,最低只有20.6分(高职高专)。这说明经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并为参加这次竞赛进行了一定赛前培训的选手,整体成绩的差异仍很大。一般说来,未参赛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的整体水平不会高于参加全国总决赛的选手。考虑到这些参赛选手都已经学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从全国大多数院校的情况可推断,进入高校的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整体没有达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要求;对于全国大多数高校,现阶段还不具备完全取消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课程的条件。得大学新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的能力差异非常大,即在目前阶段,大学计算机课程很难确定一个统一的起点。
2 大学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及第一层次课程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教育的本质特征是:面向应用、需求导向、能力核心、分类指导,基本的长效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实际上,这也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30年来一直坚持的目标。本轮改革的重大突破和发展之一在于能力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
按照计算机应用能力结构体系,大学计算机应用能力分为学科专业和普适应用两个层面,其中学科专业层面的能力又分为计算机基本技能、技术与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根据调查分析,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远未达到预期目标。如何解决技术发展、需求变化与学生程度不齐的问题?《若干意见解读》中提出基于能力结构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第1层次包含“大学计算机基础”和“大学计算机”两门课程。
目前,各高校不同程度地缩减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学时或取消这门课程。在这种形势下,将第1层次的课程增加为“大学计算机基础”和“大学计算机”两门,是否具备可行性?该体系框架中的这两门课程是根据各地区、各校、各专业类的需求选择,而不要求同时开设这两门课程。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
(1)“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针对没有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学生开设的。这门课程不仅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更能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感悟到计算机应用的领域、方式、价值等。
教学实施建议:
①对于重点院校或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院校,学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采用自学为主的方式进行学习。经过测试,达到基本要求者视为通过。②对于一般院校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院校,可以此课程为第一层次的课程。但是,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要体现出计算机应用能力内涵的提升与发展,体现出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2)“大学计算机”课程是从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应用需求的视角,选择工程计算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网络应用技术、设计技术等主要技术应用领域,参照教指委编制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提出的课程基本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融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作的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简单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的工作既包含不需要复杂的思维活动(如有效搜索、整理、呈现等)的简单工作任务,也包含需要具备一定学习、筛选、判断、规划、设计、实施等行动能力的较为复杂的工作任务。
3 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基本标准
作为第1层次的“大学计算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适应不平衡、不规范和差异性的大学新生实际情况。在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框架之下,学生是否选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取决于是否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那么,依据什么判别学生是否达到基本要求?或者说,什么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事实上,现在我国没有一个标准用于衡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
1)关于大学生基本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标准。
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基本的生活、工作需求,一些发达国家制定了国民或高等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标准,旨在引领和规范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参照国内外具有一定社会认可程度的相关评价标准、考试大纲、课程规范,考虑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构建大学生基本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标准(简称“基本标准”),对于非计算机大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2)基于“基本标准”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向未能达到“基本标准”的学生。这门课程不是简单地按照标准将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内容重组,而是将提升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重点,较之以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重点改进是:①以“基本标准”为教学内容的基准;解决学生具有不同起点、差异大的问题,同时按照规范进行教学,使学生具备在当今信息社会应有的基本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技能。②以应用计算机完成工作的能力培养为主线。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计算机领域的一些概念、专业术语,而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相关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思路、过程。③以思维能力、信息素养养成训练为关注点。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作时应具备的一种普适的思维能力是课程的重要目标,这个目标不是通过概念讲授所能够完成的,而是要通过案例训练、项目训练等方式达成。
4 需求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方案
我国有约2700多所高校,每年约有700万大学新生。不同学校、不同类别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差异,使得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有不用的目标和要求。即使是达到“基本标准”的学生,也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方案适应所有学校的教学要求。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需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
(1)方案1:面向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课程方案,本方案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非计算机专业。
从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入手选择课程的主要内容,而不是从学科理论人手,有利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体会、感受有哪些计算机技术可用于其专业领域,以及可解决什么性质的问题,由应用需求入手,倒推出所需的理论知识支持。遵循这一理念,各个专业使用计算机主要从事的工作领域是:工程计算、数据处理、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等。据此总结概括提出4项技术,即计算技术、数据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它们基本覆盖了非计算机专业中的大部分对计算机的应用需求。
(2)方案2: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方案,本方案适用于研究型院校理工类专业。
研究型院校的生源质量较高,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各个专业对大学计算机课程的要求更注重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不仅是为不同专业提供解决专业问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而且提供一种独特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课程内容除了关注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理解计算机系统,并培养包括计算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能力。
(3)方案3:结合专业需求的课程方案,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是更有效地完成本专业工作的工具。
将大学计算机课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辅助、支持专业学习。为专业服务既是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理念,也是目标。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学习的契合点,是解决为专业服务的重要问题。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使非计算机专业直接感悟到计算机应用的价值。
课程内容可以针对某一种或几种主要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结合专业需求来设计。例如以数据处理的概念、技术、处理过程为线索,构造大学计算机课程,对于管理、财经专业的学生更有实际应用意义。
再如,现代医学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支持,把与医学教学相关的图像处理技术、数据管理技术作为教学内容,在某种意义上真正达到了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专业服务的目标。
5 结语
篇3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改革;非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TP3-4
1 当前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社交网络平台、微博、微信、云计算[1]以及移动计算等各种新的信息技术不断涌现,发展迅猛。而我国大学的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却相对滞后,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
1.1 教学内容落后陈旧,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就业市场对毕业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需求。目前各个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设置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教学主要教授信息技术基础、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与网络应用技术。第二层次的教学主要教授计算机程序设计,主要开设的课程为C、Visual Basic 、Visual Foxpro和Fortran等程序设计语言[2]。这些程序设计语言大都较为陈旧,很多已不是当前IT行业的主流程序设计语言和技术。
目前在中学阶段,大部分中小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甚至一些小学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对计算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比较熟练。因此不宜再将第一层次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而是要有所取舍,突出重点,对于大部分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的操作部分只作上机考试,这部分内容学生只要通过上机考试即可,不再详细讲授。在目前的第二层次的教学中,主要强调的是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试图让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具备简单的程序设计能力,为将来利用程序设计来解决自己专业和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打好基础。但实际情况是学生无论是在毕业前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在毕业以后的工作中,都少有能将学会的程序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机会,造成学非所用的结果,同时,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却没有对应的课程。
1.2 教学方式单一。目前大部分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上课方式采用的是理论+实验的方式,即老师通过大屏幕演示的方式讲授教材内容,再由学生通过上机实验题来熟悉课程内容[3]。由于讲授方式大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再加上教学内容的落后,导致很多同学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失去了兴趣,充满热情而来,却失望而归,最终大部分学生只是将它作为一门学校的必修课来上,或只是抱着考等级考试证书的目的来学习。这显然没有达到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2 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加上当前移动网络和便携手持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和智能手表等)的快速发展,学生所面对的信息技术产品不再局限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讲的PC。同时,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不再是仅限于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办公应用。用人单位对能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各种工作中的实际的问题人材有很强烈的需求。因此,应该从课程模块的划分和课程的设置方面,以及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方面,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2.1 将第一层次的教学设置为信息技术基础课。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应分为信息技术基础理论、信息技术基础应用、程序设计理论和实践。这一层次的内容作为一学期的课程。
由于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主要偏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不注重对信息技术整体理论体系的学习,在知识结构中,并没有深刻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对信息技术给自己所学习专业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缺乏深刻的认识,对于信息技术的整体理论框架没有总体的认识。因此信息技术基础理论部分主要注重对信息技术理论的总体框架、基本知识和概念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基础应用部分主要讲授办公软件和网页设计与服务器管理等内容,但其中办公软件部分应精讲、少讲,而将这部分内容在考试时通过上机考的方式考察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作为一种条件性的考核,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督促其自学补强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再根据这部分学生的情况适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教师应该将讲授的内容重点放在计算机网络的理论和应用部分。
由于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无论是在自己的专业上,或在将来的工作中,都甚少有机会去自己编写程序,工作中需要的更多的是计算软件硬件的应用和维护工作。因此,程序设计理论和实践部分只是要求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并对程序设计的过程和基本技术有一个基础性的了解,而不深入到程序设计的理论和技术中。在内容上,理论和实践部分简略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选择一种程序设计语言,介绍程序的三种基础结构,并通过少量简单的程序让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方法和流程。这一层次的内容作为一学期的课程。
2.2 将第二层次的教学设置为信息技术应用课程。这一部分的内容应根据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学生的兴趣和将来工作的需求设计多个可选课程模块,供学生从其中选择至少一个模块进行学习。每一个模块设置为一个学期的课程。
如根据专业特点,可以设置CAD、Flash、Photo Shop和视频编辑等课程。在我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改变了以前给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上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做法,将大学计算基础课程的第二层次教学内容设置为Flas设计或Photo Shop图形处理。这样的课程设计为学生以后从事自己专业相关的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视频编辑等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将来工作的需求或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设置数据统计和处理、高级文档处理、信息设备维护等课程模块。如在数据统计和处理课程中,主要讲解数据的各种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对结果的解释和推论,以及常用的数据统计软件(如SAS和SPSS等)的应用,这样学生在到用人单位工作后,就可以利用掌握的数据统计理论和数据分析工具软件来对工作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将分析出来的有价值的结果通过合适的媒体形式进行展示。而在高级文档处理课程中,可以主讲Excel的高级功能和高级PPT的制作技术,Excel的很多高级功能在实际应用当中非常有用,如除了学生接触的常用函数以外,可以将一些统计功能的函数通过案例进行讲解,而在高级PPT的制作中应侧重设计的理念和其它辅助工具的应用,能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后,能制作出具有专业水准和具有鲜明特色的演示文稿。在我校部分教师的课堂中加入的高级PPT的制作内容后,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
以上的教学内容改革方案,即能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有利于案例驱动等新教学方法的应用。部分新增加的教学内容也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实验,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根据当前IT技术的最新发展变化,面向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这样才能达到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付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研究[J].电脑学习,2011(2):60-61.
[2]杨旌.面向云计算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创新[J].科技信息,2010(23):185-186.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改进策略
从目前情况分析,很多高校设置了信息技术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属于大学的基础课程,所有学生必修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术,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由于学生计算机技术基础存在差异性,因而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及模式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中简明扼要的分析了大学生计算机技术课程存在的教学弊端,并从多个方面探索了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策略,谨以此给予理论参考依据。
一、课程定位阐述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基本上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这使得很多学生进入大学校门之后对计算机技术具有一定的基本掌握能力,在操作使用方面也相对得心应手,具有基础能力。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设置需要考虑到上述因素,对课程进行有效的定位,明确教学目标。很多学生认为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次要的,这种思想存在认知上的偏离,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当起到指引作用,告知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继而激发学生思维及创新意识,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验证这一特点。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促使能够掌握最先进的技术,跟随时展脉搏,从而将这部分知识技能用于社会实践,形成良好的计算机素养,为之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分析
从目前情况分析,大学计算机课程基本上涵盖两个部分:分别是理论、实践知识,针对理论知识部分来说,其主要阐述信息技术处理方面的知识,包含概念、技术、原理等等;实践部分,重点在于计算机使用,还教授学生计算机软件的使用。
基于信息技术处理层面来说,涉及到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并且存在很多知识点,在有限课时之内,教师要优化课程安排,确保课程进度不会受到影响。针对学生之前涉列过的知识可以适当删减,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精心选择与组织教学,达到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的目的。基础知识部分教学,要让学生有全面的了解与认知,能够将所有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而基于实践教学来说,教师要对实践教学部分进行合理安排,将其与理论知识进行完美融合,优化教学进度安排,并且循序渐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理论知识印象,与此同时,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他们可以通过举一反三的形式更全面的学习信息技术,从而获取更多信息技术知识。
三、课程教学模式
从现状分析来看,多媒体技术在大学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知识教学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讲解内容更为生动,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容易,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教学弊端,学生学习相对较为被动,自主学习热情度不高,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准备一连串的课件,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滚动播出,这其中蕴含着较多的信息量,而且速度极快,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收到的知识相对较多,他们在一节课之内根本不能完全吸收,知识连贯性无法得以保障,这使得学生难以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感兴趣,长久下去将会产生厌恶心理。由此教师需要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把控,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做到松弛有度。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在课后做好复习工作,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基础存在着差异性,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及影响,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储备可谓是参差不齐,这在某种程度上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扰,加大教学难度。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联合教学目标,并且了解学生信息技术掌握情况,要选定多层次,且多取向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辅助教学模式,从学生具体情况着手,积极调整教学进度。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学习,课后作业可以在一起相互协调,共同讨论,从而降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实践课程教学中,首先明确教学任务,筛选教学内容,然后通过示范演示让学生加深印象,增加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计算机及互联网除了可以带给学生应用技术之外,还存在一定的娱乐功能,这部分内容必将是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因而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这部分知识,信息因势利导,实践课程教学中融入娱乐内容,增加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四、课程考核方法
从某种层面来说,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应用,将其与其他学科相整合将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并积极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从而促使其形成良好信息素养,因而在进行期末考核时不能依靠单一的考核形式,需要从全面性的角度对学生整体表现给予综合评价。针对课程考核而言,需要引起更多的考核模式,例如:日常教学中,采取提问方式,或是增加部分测验等,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强化其知识复习能力,上机实践操作中,需要设置综合类的实验,提升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全面理解知识,还能不断活跃思维,拓宽学生知识面,最终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以大面积提升。根据平时考核,学生实际掌握能力教师能够有比较全面的认知,通过分析及总结,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然后给予相应的改进策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
五、课程教材建设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可谓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内容筛选上准确掌握时展步伐,从目前情况来看,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制相对来说比较落后,远远不如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很多教材涉及到的软件系统,在实际应用已经得以升级改造,与此同时部分软件升级速度较快,而教材中则还停留在旧版本,这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困扰,而且促使其在实践操作中难以真正开展实际操作。因而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需要不断优化,针对基础概念及原理部分,教材中可以适当保留,而对于实践软件使用,或是信息技术发展较快的技术,教师可以以网络课件形式得以呈现,网络中的教学课件基本上更新速度较快,通过网络形式更为便捷,学生能够从中掌握最先进的信息技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展实践操作,掌握前沿技术。
六、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提升学生日后社会竞争力,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可以提升计算机应用价值。本文中详细阐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及内容筛选的重要性,并从多个方面探索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佳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陆宇光.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5).
[2]吴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法[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12).
[3]董高原.浅谈有效教学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0(22).
[4]孙庆英.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14).
篇5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技术能力是每一位大学生必备的。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目前《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授与实际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滞后,实践环节薄弱,缺乏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训练和培养,这种教学严重偏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而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师教、学生听”的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新型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起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主导作用。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改进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1.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建设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被广泛地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就不能适应未来社会。计算机的普及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信息化进程。新信息技术绝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学习资源,它将导致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乃至教育体制的革命。而在这诸多变化中,教育观念的变化和更新培养模式是重中之重。新时代的大学生,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担,更应该有超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加强高等学校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关键。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意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但教学模式的不适应影响了教学效果,本研究目的在于找出其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结合该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校学生现阶段的信息技术水平,主要针对该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并提出适合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步骤、教学设计过程、教学实施过程。
1.2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等为基础的, 对各种形态的信息进行处理的综合性技术,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2)信息技术能力(information technology ability)信息技术能力是指对数据信息的处理能力,具体指获取、记忆、分析、思考、应用、表达与评价信息的能力,即是高效获取信息、存储信息、运用多媒体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必不可缺的条件之一。
3)以学生为本 (students–based)是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发挥自身的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实现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要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贯彻到教学中,增强学
生的“参与性”和“选择性”,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在学习的时间、方式、内容和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以学生为本”既是一种教育观,又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4)教学模式 (instructional model)是指在相关理论与实践框架的指导下,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教学方式。它是将相关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教学活动结构和操作程序的中介,是将相关教学理论与实践框架同具体教学情景相结合的结果。其显著特征有:
a.原型(prototype):是对教学活动方式的抽象概括,源于教学活动经验。
b.模型(model):是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结构化的、简约化的表达方式。
2.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课程,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其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2.1.1 课程的培养目标
作/!/为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课程具体目标 表现为:
表2—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具体表现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一些最重要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
技能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良好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呈现的能力。
素质目标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养成使用信息技术为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服务的习惯。
情感目标培养并加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意识,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基本要求: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即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为一体。教学环节
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上机实验,课程设计,期末考试。课程大部分内容的讲授需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实施,即需要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并采用大屏幕投影方式进行实时教学,教
师在课堂上应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有关内容的理解。本课程上机实验学时不少于30学时,上机前教师预先布置实验题目,学生再上机做实验,上机实验结束学生提交实验报告及试验成果。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1.2 课程的教学模式
目前我校对该课程采用的是“讲解—演示—练习”的授课方法,即教师利用计算机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一边给学生讲解知识、一边演示操作,然后让学生到机房按照已经设置好的操作步骤(《大学计算机基础》操作手册)进行实践,后进行考评。这种教学模式有其优势,但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扼杀了学生探究的好奇心,使原本生动、有趣的课堂变得枯燥、乏味。目前, 许多教师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 使学生既想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又不愿上信息技术课。这样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而影响了教学效果。2.2 红河学院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针对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经过学习该课程后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否提高;学生是否具有更高的信息素养;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是否满意;对教师讲课方式是否满意,以及可能影响到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提高的因素(如:学生自身的学习条件);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调研是非常有必要的,从调研结果中可以找到我校现行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缺陷,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便更好的加强该课程的培养效果,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2.2.1 问卷调查
1)问卷的设计
问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以学生为本”这点,围绕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来设计问题。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涉及到多个参与者和多个因素。这些参与者包括学生,老师和学校,影响培养效果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具体体现在学生个人主观学习情况和自身的学习能力,学生个人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教师教学风格和教学法
以及学习的硬件设施,我校现阶段提供了较好的现代化设备,怎样设计一个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间和师生间互动,需要从学习主体学生出发,了解学生的情况及对教师和教学模式的看法。每个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实际情况下的教学设计,实际操作是不一样的。问卷调查的目的关键是找出适合我校的教学模式的具体教学设计和操作步骤。
问卷围绕学生这一主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置问题。
表2—2问卷设计指导思想
调查方面指导思想问卷题目
学生个人学习条件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离不开实践,实践的客体是计算机,所以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效果受学生个人学习条件的影响。1.你有个人计算机吗?
学生学习情况及爱好的学习模式学生学习积极,在上网的时候,如果能够主观实践信息技术中的知识对于提高信息技术能力有帮助,上网也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性。1.你上网的目的?
2.你喜欢的学习模式是?
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强的人容易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学习能力较弱的人需要进行反复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所以我们要综合考虑学习能力这一因素。1.你能否按照自己的学习目标获取有用的信息?
2.你认为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学生对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评价如果大多数学生都觉得信息技术能力很强的话,计算机基础课程就可以理论讲得深入一些,很多学生有可能会操作,但不懂理论,而有些学生懂得理论,却不会实际操作,再者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满意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习的动力以及学习的效果。1.你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何?
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途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学生心中,这课程真的起了作用要从学生的进度来看。1.你具备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来自?
2.你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你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有帮助?
学生对信息技术培养模式的看法学生如果觉得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不好,学生会认为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可能认为教师教的不好,所以学不好。设置了。1.你认为学校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有必要改进吗?
学生对教授的知识及对教师的看法这点非常重要,有利于掌握实际情况,设计出教学模式下的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步骤,是学生诚恳的评价和建议。1.你最希望在信息技术相关课程上获得那些方面的知识?2.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师做到了?
学生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建议如果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学生喜欢的,就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1.你喜欢的教学方式?
篇6
>> 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教育的思考与实践浅谈 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的特性研究 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研究 高职教育中的信息技术教育 大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关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和思考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与探讨 老年群体信息技术教育分析与研究 高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实践问题研究 情境教学模式在幼师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信息技术教育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与认识 信息技术教育课堂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浅议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促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策略研究 关于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21世纪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0(11):7-10,63.
[3] 张福炎,孙志挥.《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一级) 计算机信息技术考试要求(试用)及使用说明.
[5] 张书义.网络课程交互模式与控制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6):144-145.
[6] 龚花兰.高职高专《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实训教学模式探索[J].电脑学习,2010(5):72-73,74.
[7] 龚花兰.教学资源库建设与网络教学的相互促进[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3): 59-60,62.
篇7
关键词:高校 非计算机专业级 教学方法
进入21世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各高校得到发展,这使其面临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学时压缩,教育任务承受很大压力。在高校低年级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衔接了学生在初高中时期开设的《信息技术》课;另一方面,要能够整合各专业后续课程内容。因此,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重点应放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知识面的扩充;二是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
1.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需求量的急剧增加,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日新月异,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企业要求熟练使用计算机。因此,在校大学生迫切希望能够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2.虽然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等课程,但因为信息技术课只作为会考科目而不是高考内容,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在上课时往往是应付了事,在会考前也只是临时抱佛脚。因此学生在中学时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完全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
二、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手段的思考
1.在计算机教学中利用网络教学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成为了可能。网络所体现出来的图像、声音、编辑灵活等巨大优势,对传统的黑板教学形式形成了巨大的挑战。计算机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实际操作方面的技能,结合网络进行教学可以发挥传统授课方式和网络教学的长处。网络教学有很多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网络信息量大,声像并茂,能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其提供的知识容量远远高于传统课堂。
(2)网络计算机教学可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安排学习计划,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充分体现了计算机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作用。
(3)网络信息传送快,能够保持知识的不断更新,与时代同步,周期短,这是计算机学习所必须的,也恰恰是传统的教材和教辅所无法比拟的。
2.在计算机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首先,教师通过制作教学课件实现模拟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计算机硬件水平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其次,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生动形象。其三,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其四,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显然.建立在多媒体技术基础上的交互式教学大大优化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教师应将多媒体技术熟练地、广泛地运用于计算机教学之中。
三、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知识;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并进行网络配置及应用等。该课程具有理论难度较低,但实践操作要求高的特点;同时,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亦存在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因此,本文结合这门课的特点及已有的授课经验,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以下几点总结,以供探讨。
1.充分注重直观演示法的运用。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讲解windo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等知识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的演示操作是一种自然而然、天衣无缝的选择,此时再配合恰当的讲解将会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演示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演示时机、演示操作顺序、演示内容详略等相关问题的把握。
2.合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笔者近期在word排版实验课上将学生根据操作基础进行分组,每个组内都包含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然后要求每个组都依据组内的主流审美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在规定时间内将准备好的材料进行排版,完成之后,由笔者在每个组内随机选取代表,借助多媒体设备对所有的同学进行讲解及操作演示,笔者同时对每个组讲解完毕后进行相应的小结及评审。实践证明这样做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性,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同时亦解决了学生基础层次不同的问题,因为基础好的同学在合作完成时,成为了组内的核心,他们很愿意指导帮助其他同学,同时在讲解交流时,他们也会很认真的听取其他组的技术经验,获得了进步,对于基础中等和较低的同学,由于笔者事先讲明会随机选取讲解人,因此他们在合作完成任务时会认真学习,在讲解交流时,也会认真、谦虚地听取他人的技术经验,最终进步很大。
3.充分注重实践操作。实践操作是练习教学法的一种,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术性学科中占重要地位。前面已提及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理论难度较低,实践操作要求高的特点,因此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是完全顺应该课程的特点。在该课程的实践中,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因此学生往往会觉得很简单,产生不重视的态度,对此需要教师充分强调重要性,同时在实验设计时增加难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及方法,让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日常的事务处理问题。本文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给出了几点思考,进行探讨交流,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覃思乾,肖志军.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探索[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高教研究专辑)
篇8
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是模式上,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但教学效果不够明显。没有采取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模式,不能满足实现讨论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目标。
2教学改革
2.1课程总体目标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充分考虑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别性,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时、学分依据理工、经管、文法、艺术、师范等类别进行了区分设置。坚持从“工具论”上升到“方法论”,从单纯的“实用技能”转变为“思维训练”与“能力训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以“互联网+”为切入点,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互联网思维能力和解决专业问题能力。
2.2构建课程体系
由于“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行动的推进,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将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大学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所有的专业共同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大学一年级的第二个学期依据专业的不同开设不同的课程。理工类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财经管理类专业和文法类专业开设《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艺术类和师范类开设《多媒体技术应用》课程。根据专业的目标,后继将要开设1—3门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师范类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数学专业开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及有关算法的课程、自动化专业开设有关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课程、制造类专业开设有关物联网技术方面的课程、财经管理类开设有关电子商务网站的课程。通过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的应用能力。
2.3教学内容改革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中,理工类专业课程内容侧重信息检索技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跟踪学科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经管类专业课程内容侧重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文法类课程内容侧重Internet基础与应用,培养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能力;艺术类课程内容侧重多媒体技术,培养音频、视频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增加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等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开设的第二门课程应依据专业类设置不同的课程,为了更好地为专业服务,尤其与现代制造业、生产业等有关的专业,探索与互联网+的实际应用问题,通过算法实现和设计满足专业需求的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求解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能力。
2.4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案例来组织课程讲授知识点,以应用为主线加强能力训练和思维训练,坚持理论够用和注重算法实现的原则;采取案例驱动教学方法,在实验室进行互动教学,边讲边练,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巩固学习效果。课堂教学通过精彩教学案例带动知识点,讲、学、练相结合,实现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物联网等有关最新技术发展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最新应用技术,开阔了视野;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精讲”。针对专业不同开设的实验项目,如In-ternet实验、高级排版实验、PPT多媒体作品实验、电子表格实验、多媒体应用实验、迭代递归算法实验、二分查找实验、计算积分算法实验、数据库应用实验等项目。通过实验项目完成相应的案例,培养了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采取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方式,探索“互联网+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结束语
篇9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能力;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密不可缺的一部分。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各专业对大学生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中的问题要求越来越高,拥有完善的信息技术技能并以此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资源,对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基本应用技能、专业应用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1 现状分析
早在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就了《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强调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性,并建设性地提出了建设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的计算机课程体系的意见。根据教育部的规划,到2001年,全国高中基本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此外,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实施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颁布,对大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标准和依据。该《要求》提出大学本科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可大致分为两个层面进行: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二是与专业课相结合的计算机教学。这些意见的出台对于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有了依据和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尽管目前在高校已普遍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但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在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方式和定位上还相对模糊。除了各校新生已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差异显著、教学组织困难外,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由于大多数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定位相对较低,主要放在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层面上,一般只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等计算机基础课程,而没有开设针对性强的应用软件和程序设计等方面的课程,也没有开设与专业应用相结合的课程。使得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阶段相关课程内容的机械重复,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从而不能使学生提高计算机的实际使用能力,不能使计算机成为学生学习、研究专业知识的工具。
二是实验室资源没有充分合理地应用。由于计算机实践课程设置较少,直接导致了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课程实践课的现实需求间的矛盾。在教学中,一般只是对等级考试大纲中要求的内容进行了实践,而与专业紧密相关的专业应用软件的教学、上机实践等却没有给予一定的保证。实验室设备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开放,使得学生的自主实验受到了时间和设备的局限。
三是能力评价缺乏特色。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要目标是等级考试,完成学分。而大部分高校都只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测试便完成了能力考核,这样使得学生偏离了学习的方向。因此,缺乏具有专业特性的能力评价体系就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2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要求的优化构建
2.1 分类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水平因生源地、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是否拥有计算机等密切相关。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应用中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不同,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为了有效地与专业应用相结合,采取分类分层次培养的原则,灵活多样多变的设置课程体系。然而,目前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大多未能根据差异分班教学,不仅给老师教学带来了困难,也使得同学们对计算机课程兴趣递减,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学习敷衍了事。为此,我校针对大一新生进行摸底考试,对各校生源差异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差异,分类分层进行计算机教学。另外再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学校采取测试考试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形式,根据考试成绩把学生分为“免修”、“免听”、“必修”三种类型选择性地来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2.2 自编优秀主教材和实验教材。教材是教学改革的根本,优秀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我校根据教学需要,每年组织大学计算机教研室的老师外出学习和考察,并充分结合专业应用要求对教材进行改革,突出培养适合专业领域的应用能力,并将不断更新的计算机新技术吸收进教材中。根据在实验教学中取得的教学成果,优化实验教学方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编写相对应的优秀实验教材。大学计算机教研室已自编出版4本教材,已经用于我校2012和2013级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2.3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驱动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常以下三种方式教学:(1)案例驱动:以专业领域应用为导向,以提高应用能力为目的,以一系列贴近实际应用的案例为主线引出相关的概念、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与技巧。(2)问题驱动:在程序设计课程中,改革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索。(3)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任务驱动下,探究式的完成任务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新的应用技能和技巧,提高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2.4 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营造创新氛围。我校组织学生以团队形式参加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应用设计竞赛和创新大赛,鼓励学生制作CAI课件、动画短片、网页等,使他们在活动中展现并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如此,既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计算机应用与信息素养的展现中,又加强了学生间、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其参与、钻研的兴趣。针对学生参加的各种比赛,实验室给每个团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并有相应的老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充分的利用实验资源,自主的进行研发和创新,从而使得实验设备得到高效使用,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以达到实验室资源完全开放。
2.5 构建完善的能力评价体系。评价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检验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反映,是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适时调整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具备完善的能力评价体系,才能优化培养过程,使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因此从权威性、层次性和动态性三个方面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完善评价体系,不能局限于等级考试,使学生能正确地处理“能力培养”与“应试”的关系。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比如课程报告、作品展示、竞赛评比、论文等形式。
3 小结
我校已从各专业和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的实际出发,改革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改革实践教学的模式,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达到完全开放的效果;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提高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9.
[2]龚沛曾,杨志强,袁科萍.实施“12字”培养目标,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计算机教育,2011,11.
[3]梁武.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05.
[4]肖彦昌,何灵敏,沈宁.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初探[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9,06.
[5]刘清.通过探究式教学策略提高中职生信息技术课学习兴趣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04.
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大学生作为未来世界的开创者,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迫在眉睫。大学的计算机课程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技术水平,但是就目前我国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为提高教学水平,就要大学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探究。本文是在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有效改革措施的探究。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也获得不断发展,而渐渐成为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技术手段。计算机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以后在工作中的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对计算机办公软件的掌握,及对工作信息的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能力。
一、大学计算机教学现状
(一)大学生个人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较低
计算机教学中,部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教师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同时也降低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大学的生源地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来自偏远地区,他们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和城市学生相比相差很多。虽然很多学生在高中对计算机课程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因为高中的教学设备落后等原因导致很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只停留在“纸上谈兵”。因此,我国的大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对偏低,甚至出现对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不够了解,阻碍了教师的教学的预期目标,不利于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大学计算机教师的专业知识匮乏,专业素质较差
在目前大学计算机的教学中,在对计算机教师方面没有明确规定,很多学校的计算机方面的老师都是由其他老师兼任,因此造成大学的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较差,综合能力较低,是导致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差的重要原因。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既要有很好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又要具备非常强大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要能够将相关的知识技能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难以具备这些素质,致使教学活动不能有效开展,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大学计算机教学模式落后
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计算机的基础课程相对较多。基础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祖师方面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整合水平,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学校采用理论知识和实践长期分离的老旧教学模式,让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填鸭式”的灌输,而在实践课程中又对学生采取“放养”。这种教学模式既起不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学生的信息素养上也没有任何影响,非常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措施探究
大学计算机课程是高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科目,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强对计算机教学的理论研究,明确大学计算机教学目标,不断创新,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此外,大学计算机教学在教学内容中,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择专业性的计算机知识,让学生在某个领域中,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
(一)加强大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教学
大学开设计算机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计算机技能,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提供便利,因此,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是大学生走向这样的重要技能,作为计算机教师,我们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实践机遇,通过充分利用学校较为完备的教学设备,实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另外,还可以组织相关的活动和比赛,加强学生计算机的实践练习,这也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二)加强大学计算机教师队伍的建设
现如今,高校也在进行教育改革,在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大学计算机教师队伍的建设,增强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有效推动计算机课程教育的改革。学校还可以组织青年教师进修班等活动,从学校自身的管理方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还可以不定期举办交流会,加强计算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强化计算机教师的服务意识,让教师与学生能够及时沟通交流,更好的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有效教学。
(三)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调动学生积极性
推进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推动教学水平的发展;另外,在理论教学的过程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采取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讨论等;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课堂管理,避免学生利用电脑玩游戏、看视频等。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可以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通过测验掌握学生的实际能力,将班级学生分成两到三个层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降低教学速度,合理调整教学进度等方式,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实现有效教学。
作者:谢琳 单位: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公司固定资产管理措施
- 下一篇:小学特殊儿童教育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