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风险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营管理风险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施工企业;风险;对策
引言: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主要有投标报价风险、承包合同风险、工程施工过程风险、分包管理风险、债权债务风险等。建筑施工企业如果没有风险意识,缺乏对经营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就很难在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下面对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经营风险及对策进行探讨,为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必要参考。
投标报价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投标报价过程中因报价失误或因技术处理不当造成项目低价中标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从近几年建筑市场供求情况来看,供小于求比较突出,有时出现一个建设项目参与投标的施工单位多达十几家,竞争十分激烈。在工程项目招投标中,有相当一部分业主采用经评审的最低价确定中标单位,片面追求最低价中标,有的还将让利作为承包工程条件之一,并写入合同条款中。巨大的让利幅度势必导致建筑施工企业因不能有效消化压价让利损失而带来工程项目施工和安全生产管理难以到位,质量、工期和成本控制难度加大,企业经济效益不断下滑甚至导致亏损等风险因素。采取的对策是:建筑施工企业要有效控制和防范投标报价风险,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报价,增加科技含量,努力降低施工成本,不断增强消化压价让利的能力,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由规模效应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化。首先,竞标阶段合理报价。在建设项目的竞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全方位搜集建设项目和业主方的有关资料,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建筑市场动态,深入了解建设项目施工环境,理解和吃透业主方的意图以及合同文本中的相关条款内容,在投标报价前分析可能发生的各类经营风险,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后作出决策。项目承接优先考虑的是是否盈利,不要盲目投标,盲目报价。同时建立以净利润和现金流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经营风险。其次,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经济措施等,有效降低工程成本,增强企业消化压价让利的能力。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推行项目成本管理,以建筑工程中标价扣除税金后作为工程结算收入,再扣除目标利润后确定目标成本。施工中要以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等作为项目成本的重点控制对象,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重点管理。对超预算的支出要建立追加预算的批审程序,以确保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成本的降低。
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风险分析及对策
承包合同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签订承包合同时由于合同条款不全面,存在缺陷而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合同存在着单方面的约束性,责权利不平等,使承包方在苛刻的条件下,被动地承受着质量、工期、安全等方面的诸多经营风险;二是业主违约,拖欠工程款的风险。由于业主的资信程度存在问题,建设资金缺乏或违规工程的存在,使后续工程建设资金不能到位,给承包方带来资金动作困难。三是建筑工程先定价后成交的价格风险。合同标的,往往需要一定过程才能完成;受市场诸多因素的影响,建筑材料价格有时会发生剧烈波动,合同的固定价、包死价均给施工方带来较大的风险。四是履约过程中的变更、签证风险。由于业主的原因,引起工程设计和施工图的更改,施工的自然条件和作业条件的意外变化等,工程量的增加,而业主不按时签证或回复联系单,给施工企业带来利益损失的风险等。应采取的对策是:建筑施工企业要有效防范承包合同风险,必须具有合同履约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首先,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层,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要提高法律意识、履约意识。对能够预见的风险在签订合同前,通过合同条文加以约束,以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其次,健全和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施工企业就工程合同管理的每个环节和操作程序进行规范,建立和健全具体的可操作流程。最后,要严把合同评审关。对重大承包工程项目要组织企业生产、技术、质量、安全、财务、预算等有关专家,在投标前,对招标文件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和评价,作出明确的评审结论,确定是否参加工程投标。在工程中标后、签订承包合同前,根据招标文件和合同规定的合约条款,进行综合评审,以避免承包合同风险的发生。
三、工程施工过程风险分析及对策
工程施工过程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组织不严密,措施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导致工期、质量违约,成本失控,安全事故等经营风险。施工过程风险的控制,是建筑施工企业合同履行最重要环节。采取的对策是: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阶段必须加大过程监控,做好成本、工期、质量、安全等经营风险的防范。第一,在开工前必须仔细研究合同,将合同条款逐条逐字消化,根据工程承包合同要求、施工图设计规范、施工环境,施工期间可能的气候变化等情况,结合自身施工技术水平,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第二,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制定科学严谨的进度计划,合理配置资源,以保证建筑工程高效有序均衡施工。工程建设期间的进度计划调整要及时报送现场监理以及业主审批,以作为工期费用索赔的有效依据。第三,要根据工程特点,明确质量目标,制定相应的质量计划,加强对人、机、料、法四大要素的有效控制实现质量目标。第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组织施工,加强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教育,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排查与整改,避免各类安全事故发生。最后,要建立项目施工运行机制,全面落实施工生产工作责任制。总之,建筑施工企业应充分发挥本企业的有效管理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资源,严格按国家工程规范与技术标准,全面履行工程合同承诺,确保工程项目按工程承包合同约定顺利实施。
四、工程项目分包管理风险分析与对策
分包管理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在分包工程施工管理中,对分包商管理不到位,对分包工程施工过程监控不力,从而导致总承包项目的工期、质量、成本、安全等因素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带来的经营风险。在当前国情和经济环境条件下,工程分包商结构复杂,难免泥沙掺杂,工程分包不仅没有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反而在施工生产管理中出现混乱和无序,造成总承包工程整体在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等方面不能全面履行工程施工合同,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营风险。应采取的对策是: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分包管理中,一是要严格建立工程分包商准入制度。按照程序验证工程分包商相关资质、营业许可证件,对其企业规模、各项管理制度情况、近年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合同履约情况、信誉度等进行审核,并作出综合评价,确认其可分包工程任务范围。二是签订合同时表述必须明确,数量条款、价格条款要清楚,工期、质量、安全条款要完备,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要明确,合同条款中要有违约责任约定条款和解决争议条款,不得有违反法律的条款,杜绝可能产生的缺陷和漏洞。三是对分包工程做到全过程的监管,严禁以包带管。同时加强施工过程的组织协调,与分包商队伍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工地现场代表要时时深入施工现场进行指导和监督施工,实现对分包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有效监控。
五、建筑工程债权债务风险分析与对策
债权债务风险是指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债务人的原因导致债权无法回收造成企业资产损失的风险,同时由于无法按时清偿分包工程款和材料款等有关债务,造成被债务人、相关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问责等风险。近年来,建筑领域的工程款拖欠问题日趋严重,有愈演愈烈之势。应采取的对策是:对工程债权债务风险的控制关键在于有效防范工程债权风险,防止发生工程资金链断裂。为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强化工程结算管理和资金管理,加大债权清收力度,有效化解企业的债权债务风险。首先,强化工程结算管理。一是要力争在工程合同中明确工程施工过程中进度款和工程竣工后结算款的时限有利条款。对于业主方有意拖延和无正当理由拒付工程款,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必要时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债权,确保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二是要加强对工程应收账款的时效监控,及时预报潜在的问题和可能风险。对由于被拖欠工程款形成的企业应收帐款,要认真测算其管理成本、机会成本、坏账损失成本以及融资遇到困难导致的潜在风险和危机。三是要不断强化工程款拖欠的清收力度。针对不同工程拖欠款的特点,适时洽商或签订还款协议、诉讼或财产保全、债权债务转移和实物抵债等多种有效措施,回收工程拖欠款,以控制工程款坏账风险。其次,强化资金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完善资金管理办法,规范结算纪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此外,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力求以最小的成本融集资金,以弥补资金的缺口和不足,规避分包商和供应商对施工企业的诉讼风险,满足施工生产经营需要。
篇2
目前,我公司在激烈电力建设市场竞争中赢得了越来越多份额,新的管理手册运用,使施工项目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给业主交出很多满意的答卷,得到业主方的广泛好评。但公司项目经营管理存在一定系统性的管理问题,风险管控不严密,带来了一些系统性风险损失,使得项目盈利水平往往达不到预期,甚至出现亏损。本文对项目经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风险给予探讨,同时,提出一些对应措施,目的是为了今后项目的经营管理、风险管控提供借鉴。
关键词:
合同;风险(反义词:保险);对策
从2014年初集宁电厂项目开工以来到近期完成168结束,我一直参加了项目部的经营管理,参加全过程实践,对项目经营管理有了新的认识。项目经营管理主要是主合同收入减少的风险管理和分包合同成本增加风险的管理。下面我将以履行合同为主线,结合目前公司项目经营管理现状,加以总结,对项目施工主合同、分包合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加以分析,以达到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为目的,提出相应的风险管控对策,以实现项目经营管理目标。
1.与业主的合同风险分析(收入减少的风险)
1.1主合同条款风险
(1)质量标准风险
业主超出规范标准要求,而预算定额都是与相关标准有直接关系,超标准施工发生的费用,索赔往往实现困难,造成风险损失。集宁项目焊接检验(探伤比例提高)等出现此类问题。还有业主将主厂房、锅炉等地面由混凝土耐磨地面改为预制水磨石地面,费用增加比较大,项目部给分包队、专业公司是按照实际发生的工程量进行结算。此项增加的费用按照合同条款变更单项20万元以内不补偿。
(2)清单工程量量差风险
(双刃剑)与业主签订的清单合同,计价条款工程量量差,施工图计算的工程量与招标文件提供工程量的量差在±50万元以内(含50万元)时,不予调整。清单正偏差50万元以内的属于项目风险,清单工程量出现大的负偏差,如结构工程量实际大幅降低,使结算额变小,预期收入大幅度降低,也给项目经营造成损失。如果正量差多,我们就亏损,如果负量差多,我们就盈利。
(3)清单工程量价差风险
(双刃剑)在合同实施期间,以下材料价格做调整:①建筑工程中形成实体的钢筋,不包括埋件、临时设施及措施用钢筋。②建筑工程中形成实体的钢结构所用型钢,不包括埋件、临时设施及措施用型钢。③中低压管道、烟风煤管道所用型钢。调整原则:(1)按照《电力建设工程概算定额》(2006年版)计算规则及施工图计算型钢和钢筋的品种、规格和数量。(2)按照工程实施当期《当地建设工程造价信息》集宁区信息价与2013年第四期乌兰察布建设工程造价信息》集宁区信息价之差确定材料单价差。∑材料数量×材料单价差×(1﹢税率),经招标人审定后,即为材料价差调整额。(4)设计及变更设计风险①由设计部门或业主提出并按基建管理程序审批签发(按权限审批生效)的设计变更(或变更设计),引起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发生±20万元以上(不含甲供材)变化时,仅调整超过20万元以上的费用(例如:某设计变更或变更设计单引起费用变化,增加或减少21万元,则最终合同价款因此一项可调增或调减1万元)。②设计风险及设计的管理,本人专门进行了《设计对施工企业效益的影响》论文撰写,已经在《武汉大学学报》发表,这里不进行赘述。主要论述设计的图纸及时性、设计质量、业主的喜好等对项目部的成本影响,和通过设计管理降低风险损失等内容。
1.2业主结算、付款及审计风险
按照监理和业主确认的工程量的比例进行结算,与业主结算每月进行一次,结算的及时性直接影响付款的及时性和额度,对分包付款、项目部正常运影响很大,因此与业主的结算存在风险。
2.与分包单位的分包合同的风险分析(成本增加的风险)
2.1分包队伍选择
风险分包队伍的选择是根据《公司经营管理手册》中分包询价管理的程序进行选择的,但由于分包队伍的人员结构变化,管理水平的不确定性,使得施工任务往往不能达到项目部对质量、工期等要求,给项目经营造成一定风险
2.2分包价格风险
由于项目部对生产价格调研不足,分包价格确定可能会出现价格过高或过低现象,过高的情况是任务完成了,但项目部的利润让分包队拿走了。分包价格过低的情况是任务完不成,分包队开始找事,出现中途退出,给工期、施工费用造成损失。
2.3分包结算风险
由于配备人员素质、水平,敬业程度不同,易形成以下一些低级错误,造成风险损失。另外,任务没有完成或没有验收,容易造成提前结算造成的风险损失。
2.4分包付款风险
由于工程分包队伍的素质不高,施工过程中恶意进行超结算,项目部把关不严,中途退出,出现超付现象造成的损失。还有过程中管理不善,负责人也不积极结算,中途退出,组织民工围堵项目部给项目部的正常工作造成严重影响,项目部做出让步后,造成成本增加。
3.降低或避免风险的对策
3.1公司与业主的主合同
3.1.1主合同条款风险对策
(1)质量超标准对策
对于投标时质量超标准的承诺须加强与业主的沟通,尽可能满足国家标准即可,如果必须按照超标准要求施工,施工过程中做好签证,在竣工结算时提出,作为索赔的依据或索赔其他项的谈判让步。对于施工过程业主提出的超标准变更或联系单,可先提出我们的合理建议,加强沟通尽可能实现以合同外委托单方式处理,避免成本增加后,收入没有着落。集宁项目主厂房由耐磨地面改水磨石地面,经过与业主反复沟通,过程中业主签订了补偿协议,结算回来增加的费用,弥补了由于设计变更超标准风险带来的部分损失。
(2)量差和价差风险对策
投标前须对工程量清单、现场地质、地下水位等进可能影响到项目成本的项进行认真的研究,采取必要的对策。如:集宁项目基岩地基要求基础坐落于比较坚硬的基岩上,实际开挖处理发生的量比较合同清单给出量大不少,且地基处理毛石混凝土的报价比较低,项目部通过设计管理,考虑添加毛石困难,且使用人工费比较高,对其进行了优化设计,将毛石混凝为素混凝土,让业主重新确定单价后,在过程中签订补偿协议,过程中就行了结算。此项工作完成是项目部集优化设计和工程索赔于一起,加以统筹考虑,最终取得比较成功的一次尝试。
(3)加强设计管理
集宁主厂房等结构施工基本采用电子版图进行施工准备和施工,使项目能够连续施工,同时可提前工期,也避免了分包单位的窝工和民工流失现象。优化设计可创造一定效益。根据以往经验,工期索赔实现的项目比较少。建议各项目部项目经理重视对设计的管理,必要时派人在设计院加强与设计院各专业人员沟通。能够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减轻由于图纸设计滞后给项目带来的风险。
3.1.2业主结算、付款及审计对策
正常结算项目部进行沟通完成,对于竣工结算比较困难大索赔项项目部准备好相关素材,请公司领导与业主领导进行沟通解决。做好耐心细则的工作,确保过程结算及时性和超前性,使每月工程量确认达到预期。督促业主及时按照合同付款,降低财务费用。审计核减问题,设专人与审计单位人员沟通,做好解释工作,以减少审计核减费用。核减项多对业主的工作也是一种否定,动员业主采用解释工作效果可能更好。
3.2分包管理对策
3.2.1分包单位的选择及分包询价
项目部分包单位太多,给项目部协调带来困难,标段之间经常出现扯皮现象。每个分包队都有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及设备等,成本势必增加,增加部分成本必然转移到项目部,所以分包队数量应该减少。分包价格要求公司出蓝标价,避免分包队比较偏差的,项目部反复谈判降价,分包合同迟迟签订不了,人员不能及时到位,影响工程进展。
3.2.2分包经营管理措施
(1)分包结算
组织工程人员对分包合同的学习,对经营预算人员进行合同和预算定额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成本意识。分包结算按照公司结算要求与工程施工同步进行,根据合同有理有据进行结算,认真对每一份结算资料进行审核,避免工作失误。
(2)分包付款
严格执行分包合同付款程序和付款比例,严格把关,避免超结算,超付款现象,审计负结算和分包中途退出造成的损失扣款留有余地。
4结语
本文对项目部经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了分析,从与业主的主合同风险和与分包队伍分包合同的风险进行了探讨,同时提出了避免风险或降低风险的措施,由于每个项目管理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指出的主要风险存在局限性,对策措施可能存在一些不恰当之处,欢迎大家提出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京能集宁电厂工程2×350MW施工合同[Z].2014年1月,集宁电厂工程.
[2]经营管理手册[Z].2015年,河北省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经营部.
篇3
关键词:施工;风险
1.投标风险及应对策略
1.1风险分析。目前建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厉害,企业总是千方百计希望拿到项目,为项目的投标做很多的准备工作,一个企业如果拿不到工程项目,就无利可谈,为投标而付出的人财物也只能由投标企业买单;如果低价中标或招标文件中有对承包企业不利的条款,或投标报价时计算失误,漏计项目,取费不当,或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经营管理失败而亏损,再加上投标市场上的不规范操作和不正常因素,都会给施工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这就需要施工企业有预防投标风险的应对策略。
1.2应对策略。首先施工企业在投标前要做好信息搜集工作,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包括竞争对手的实力分析,企业自身实力分析和对所投标项目的盈利能力分析,从而来决定企业是否要进行投标;其次在企业决定投标的前提下,企业要认真的做好投标报价工作。
2.合同履行风险及应对策略
2.1风险分析。目前国内建筑市场的恶性竞争导致施工企业工程利润长期在低水平运行,并且许多工程尤其是重大工程都采取造价包死的计价方式,而且合同一般都约定,造价一次包死,履约中不做任何调整,但这种承包方式往往没有同时对履约过程中的材料设备价格上涨的风险设定相应条款,也不设定施工过程中采购或准备材料设备的工程预付款,且发包人拖欠工程款的情况相当严重,而施工企业由于项目现场管理不到位,签证资料不完善导致工期延误或者出现工程质量问题而引发业主提出高额索赔,最终导致施工单位倒赔钱的案例屡见不鲜。所以施工企业应该加强施工合同管理,有效规避合同履行风险。
2.2应对策略。首先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应该认真地研究合同的各项条款,尤其是不能放弃优先受偿权,这是保证企业在完工后顺利取得工程款的有效合法的途径;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各种变更做到勤签证,为索赔工作打下基础。面对现在建筑企业的恶性竞争,“低中标、勤签证、高结算”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黄金定律。
3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
3.1风险分析。施工企业的法律风险主要是法律不完善和法律执行中所形成的风险。现行法律在维护公平和约束建筑市场的两大主题的权利、义务方面存在着缺陷,而且即使有法可依,有法不依的现象也广泛存在,这样必然导致承包商依法行事后,其利益得不到依法保护,而且这种风险是承包商在正常情况下不可预防的。工程建设行业法制建设的步伐,与整个行业市场化的进程还有很大差距,而这种差距给企业在发展上所带来的风险也是企业必须高度关注的。
3.2应对策略。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前,对相关的法律做详细的研究或聘请专业的法律人员参与到施工管理的全过程,并且对本行业的法律进行认真的分析,利用对自己有利的法律条款来维护本企业的利益。
4信誉风险及应对策略
4.1风险分析。企业因多种原因,如工程质量引发事故、安全事故、亡人事故、;劳资纠纷和债务纠纷等被公众媒体曝光,使企业公信力和无形资产严重受损,影响企业营销活动。
4.2应对策略。首先施工企业要做详细的施工计划,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安排固定的人员对施工现场的安全进行管理;其次对可能出现的事故进行全面的投保。并且在出现事故时要积极的处理事故,而不能逃避,以避免施工企业信誉的丧失。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程项目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企业可以对自己的资金、物资等资源做出更加合理的安排,从而提高其经济效益。
要提高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提高风险意识是施工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他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把风险管理纳入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中去,把风险管理融入到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尤其对系统性风险有清醒地认识和管理措施。
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法律风险防范策略
作者简介:彭姝晨,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11.112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面对多方面挑战,面对的风险多种多样,法律风险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随着我国法律机制建设不断完善,企业对法律风险的关注度较高,但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依旧可能触发法律风险,因此,做好法律风险防范工作较为重要,这也是保证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若企业触发法律风险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对此,现代化企业应当关注法律风险,结合法律风险作出对应的防范对策。
一、企业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将法律规定及监管、合同约定作为基础,在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或者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导致企业触犯法律,相关利益主体受到影响,对企业经营产生负面影响[1]。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过程中,防范目标便是缩减企业违法损失或者违法负面影响,促进企业良好发展,达到理想的经营目标。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过程中应当遵循相关的原则,从而满足法律诉求。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应当以企业发展战略作为引导,自经营及管理细节上防范法律风险,通过严密的防范体系使企业法律风险降低,避免对企业经营产生负面影响。企业法律风险可能在经营管理各个细节产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同风险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甲方及乙方或者第三方签订合同,这也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合同法律风险是企业管理法律风险中的重要组成,多数企业在合同风险上均无法避免,因此,企业还需在经营生产中关注合同风险[2]。实际经营过程中企业合同法律风险一般是合同内容不明确及合同履行不彻底及印章随意使用等问题,任何风险均会导致企业陷入经济纠纷及法律诉讼上,导致企业面对经济损失。
(二)知识产权风险
现阶段,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各个行业对知识产权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若自身对知识产权保护程度不足或者践踏别人的知识产权,便容易陷入法律纠纷。我国知识产权相关案件数量持续攀升,也印证了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关注度,对此,企业应当以合法的方式使用知识产权,避免发生侵权问题而引发法律风险,企业需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受侵害,避免自身经济利益受损。
(三)人力关系法律风险
该风险是企业人员管理面对的法律风险,企业在人员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内容相对丰富,比如,入职及解除劳动关系,这些环节中有大量的法律规定,涉及到较多的风险点,在人员劳动关系管理及社会保障上,若在某个环节处理上存在不当,未按照法律规定完成操作,便容易陷入诉讼风波,这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应当关注的问题。
二、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成因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生法律风险,引发风险的因素较为复杂,包括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企业对法律风险因素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找到预防法律风险的不足,从而有的放矢的完成法律风险预防工作。
(一)对法律规定掌握不足
我国政府及各个行业具有对应的法律规定,社会公共问题同样也有法律规定,法律规定随着社会形态及经济发展形式进行适当调整,若企业对国家法律规定认识不全,在工作中便难以避免法律风险,也有部分企业知法犯法。企业主观的法律认识,为后续的法律问题滋生提供铺垫,因此,这也是导致企业面对法律风险的主要原因。
(二)企业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不全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有利于减少法律风险引发的诉讼事件,但多数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将经济效益放在主要位置,对内部控制上关注度不高,并未建设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系统。部分企业内部权力结构不清晰,在内部管理上没有强力的监督机制,加之人们对法律知识认识不足,导致法律风险防范建设并未跟随市场变化,引发一系列的法律问题[3]。比如,企业在合同审查过程中不严格,签订不合理的条款,企业对印章管控不严格,被他人盗用,这些均是潜在的法律风险,与企业内部控制直接相关。
(三)在法律风险管理投入不足
法律风险管理并非是企业聘请律师或者解决诉讼问题便能够处理,企业应当树立防范思维,在法律风险管理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完善法律监督及管理工作。但实际情况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未意识到法律工作防范的意义,在法律管理问题上投入的精力不足,单纯象征性的聘请法律顾问,企业内部未设置法务部门,聘请的法律顾问属于兼职,不会经常进入企业观察法律风险,因此,法律顾问的作用无法体现,无法帮助企业将法律风险防患于未然。
(四)国际市场的法律风险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在国际化贸易中,企业同样面对法律风险,主要是每个国家构建的法律体系存在差异,市场秩序各不相同,因此,在跨国业务中还需遵循国外的相关规定,若企业忽视此方面问题,按照国内的法律体系进行生产经营,便会导致法律风险事件发生,引发国际性纠纷,为企业打开国际化市场造成负面影响,严重情况下,也会导致企业在国内的经营情况受损。
三、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一)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当对企业面对的法律风险有充足的认识,从而正确推动企业法律风险管理进程。企业管理层及相关人员应当学习法律知识,认识到与自身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法律,在企业经营及管理决策过程中主动规避可能诱发的风险,在日常管理中关注企業经营行为是否准确,避免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4]。企业全体成员均要树立法律意识,企业职工来自各个专业,但企业可以为职工树立法律意识,强化每个人的工作责任心,让职工在实际生产及经营中树立法律意识,以法律为准则降低法律风险,各项工作稳定开展的同时,企业面对的法律风险损失降低。企业内部需配置法律顾问团队,这些专业人士能制定符合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措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把关。
(二)构建完善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
为有效降低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外,还需通过管理展开风险防范工作。企业可完善法律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企业需要对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全面梳理,以此为基础对风险点进行控制,每个风险点责任人进行监督管理,使各项环节的风险控制工作落实到位,工作过程循序渐进、有章可循。企业需构建全面的法律风险体系,在完善的法律风险体系下,企业关注法律风险体系的完善,并建立与之匹配的监督管理体系,对企业工作中法律风险予以管控及审查。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审批部门及履责部门等,有条不紊的控制法律风险,针对性制定法律风险预案,在发生法律风险时及时处理,避免企业的负面影响扩大。
(三)关注合同管理工作
企业合同法律风险事件法律率最高,合同风险会对企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应当引起足够的关注,从而构建完善的合同管理机制。企业应当强化合同签订前的审核环节,使企业法律风险降低,签订合同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决定企业的核心业务,每个条款均应当引起重视,因此,在合同管理过程中应当做好把关。企业可聘请知名法律团队对合同进行审查,保证合同条款的规范性,确保企业利益没有受损,避免合同履责诱发的法律风险。企业也要细化合同审查办法,关注合同风险过程中,主要查验签订环节及细则,避免表述模糊引发法律风险。
(四)强化监督管理,规避违法行为
企业需发挥内部管理能力,对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及约束,企业应当保证自身治理结构的有效性,保证企业各项决策高效且民主。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治理结构及经营状态,设置独立监督部门,使企业管理层及其他职工均关注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通过监督机制使管理者与职工遵循企业内部管控方案,避免法律风险事件产生。针对企业重大决策事件,应当有专门的决策机构进行审批,进一步强化风险控制效果[5]。内部控制中包括企业库存风险管理,现阶段,市场上发生的库存交易经济损失案件较多,比如,某公司一辆货车在A市时将车辆放在仓库,司机与保管员口头协议,保管员保存一夜车辆及货物,保管费用为100元,深夜时分一辆轿车发生撞车事件,导致大货车与小轿车烧毁,公司将仓库及轿车告上法庭,希望通过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但在法庭上,由于两者未签订书面协议,口头协议无法作为证据,虽然保管员没有履行《合同法》中的规定,但也无法判定其赔偿,小轿车作为直接责任人,需要赔偿企业损失,若未发生小轿车事件,而是直接发生货物丢失,企业也将面对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种也是企业在经营中面对的法律风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当让职工签订书面协议,避免保管员逃避责任,导致企业面对巨大的经济损失。
篇5
[关键词]医院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营管理职能
[DOI]10.13939/ki.zgsc.2016.01.056
1 市场经济对医院经营管理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意味着市场将成为卫生资源基本配置的主体。市场逐渐对医院的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并起到调节作用。随着医院会计制度,财务改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建立,对医院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首先,人们开始认识到,医疗服务不仅要考虑社会福利,还必须实行经济核算和医疗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其次,医疗服务市场、医院管理者如何在现有的卫生资源条件下分配到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服务于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检查经营管理的要求,以最小的财务成本,向社会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院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
2 医院经营管理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很单一,也非常明确,即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医院经营管理,设定具体的目标,事实上,它决定了医院经营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必然是不同的,因为它们有不同的管理任务,管理原则,管理理念和具体的管理方式方法。虽然医院的经营管理目标同企业不同,但作为一个独立企业实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中的医院,它的所有业务活动不能脱离市场运行独立,与企业,同样的可以不被分离从人,金融,商品,技术,信息,和其他元素的生产和经营,并通过市场的手段,开展各种活动。在医院各种医疗服务的相应活动资金向社会提供的活动过程中,资金活动的过程是医院的财务活动,实施管理过程的财务活动医院是医院的经营管理。医院经营管理,以实现上述任务,不仅要求经营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医院经营管理部门负责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明确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我们都知道在每天的日常工作的人,做任何事情,其实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了解并充分利用这条法律,工作变得轻松自如,得心应手。反过来,如果没有发现规律,甚至违反规律的,将是一个异常困难的工作,结果事倍功半。医院经营管理,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差异,这种情况是不同的,但医院经营管理法在医院经营管理的宏观思路是一样的,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区别,即使有医院与医院之间的差异,这只是细枝末节的差异,而不是一个本质上的差别。因此,对于医院经营管理,从大的宏观思路不妨遵循以下路径的具体计划。
3 医院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没有发挥经营管理职能
信息时代和网络经济的出现:一些医院仍坚持传统的会计核算过程中,缺乏信息技术支持,专注于简单的重复以后会计人,包括收入,物资的进入,进入的问题,银行对账单输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做重复的工作。会计监督职能的控制功能,管理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的工作做得还不够,改善因缺乏信息支持。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了财务会计职能,这是必要的,但也实现了管理会计的控制和决策支持功能。
3.2 缺乏控制
传统的方法管理,财务工作侧重于事后核算方面,缺乏事中控制,不能真正实现流程管理的要求,风险非常大。医院系统的流程管理系统提出明确要求,需要进行风险控制。缺乏有效的控制工具的情况下,系统很容易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起到规范业务流程、加强内部控制的作用。医院的资金预算管理,实施范围,有自己的要求,缺乏有效控制范围以外的支出,可能是因为疏忽或故意发生的,但它是很难被监管部门发现的。运用软件的实时控制预算,则能避免这些漏洞。
4 对策与建议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发展,为医院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对医院的经营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在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上努力,在经营管理上也要有所提高。
4.1 提高市场经营管理能力
多智力资本和经营风险,改变他们的金融概念,智力资本的理解,智力资本是知识资本的使用,以及适应医院管理的财务要求,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了科学的概念。综合业务管理由医院内部经营要素的优化配置,对医院的所有的资产。特别是要加强资本,智力资本,包括市场化运作,以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利用财务杠杆的调节功能,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控制,以确保经营管理的目标。
4.2 合理调节医院资金用作营运资金
与医院的营业收入相比,经营管理的开展一直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医院建设的不断发展,必须有高峰期和低谷集中支付,如何科学平衡支付和合理调度医院的资金满足医院各业务的实际需求,不会造成大量的闲置和浪费资金,对医院财务部门来说是一个艺术作品,同时也是一个真正的责任。
4.3 会计人员积极参与流程设计
医院使用信息技术的力量,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彻底让医院做了显著改善的关键指标,如成本、质量、服务和效益。流程再造是不是一个部门的任务,但与一些部门和人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根据财务人员的特点和实际工作和业务发展的需要,积极参与工艺设计。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金融体系需要维护,以获得实时金融信息以外的其他非财务信息,以真正的管理提供了保证。
4.4 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灵活的用工制度
建立严格的竞争上岗机制,提高医院会计从业门槛,对考试合格人员进行岗前职业培训,从源头上把握医院会计从业关口。对会计人员实行集中管理、竞争上岗、定期轮岗、末位淘汰,从制度上提高会计人员的积极性。
4.5 完善选拔和聘任机制
在开放的社会条件下,要扩大选人的视野,形成开放的人才选拔机制。按照建立现代医院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适合医院特点的会计人才选拔和聘任机制,进一步深化医院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可以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医院内部民主选举、竞争上岗和直接聘任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的选拔医院会计人员。
参考文献:
[1]刘谦葵.医院财务管理探讨[J].现代商业,2010(8).
[2]宋琳,宋玲.浅谈医院财务管理与监督的措施[J].现代商业,2009(2).
[3]代军.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2).
[4]刘风云.我国医院财务管理的现实状况及治理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
[5]秦峰.浅析现代医院财务管理[J].现代商业,2009(12).
[6]王莉.试论新形势下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5(6).
篇6
摘要本文以企业境外活动为研究对象,指出了当前企业境外的四大财务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税务风险以及利润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防范与控制措施,并据此论证了做好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及控制工作在进一步提升现代企业参与境外竞争,获取多元化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企业境外财务风险对策分析
何谓财务风险呢?一般来说,财务风险是指由公司/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方式不恰当所导致的整个公司/企业偿债能力的下降,进而导致公司/企业投资人预期收益下降的问题。在市场经济建设发展背景作用下,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无法消除的一大问题,这也就是说,企业的财务风险只能以防范及控制的方式来缓解,而非消除。在市场经济行为活动更为密切的境外市场当中,企业财务风险问题成为了制约企业全面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如何对这些风险加以控制与防范,已成为当前相关工作人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那么,企业境外财务风险有哪几种基本类型?这些财务风险应当以各种措施或手段加以防范与控制呢?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一、企业境外财务风险概述
在国境经营管理行为活动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作用下,企业在参与境外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式,财务风险正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汇率风险。一般来说,汇率风险是指企业在境外市场经营活动与经济行为中那部分以外币计价的负债与资产项目因受到外汇汇率的波动性影响,从而导致的企业负债与资产项目价值涨跌并蒙受经济损失。在企业境外活动当中,汇率风险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第一,交易性风险,这主要是指在汇率变化波动影响下企业负债及资产项目清偿过程中的风险;第二,经济风险,这主要是指在汇率变化波动作用下企业产销量、销售价格以及单位成本变化所引起的整个企业收入及成本项目的变动性风险;第三,会计风险,这主要是指企业在将外汇汇率折算为本国货币的过程中受交易日汇率与核算日汇率差异性变动影响而发生的相应账户的风险。
(二)利率风险。所谓利率风险是指企业在一定经营管理时期内受利率水平变化而引发的企业投资损失性风险。它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企业生产成本式风险,就企业的境外活动而言,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当中利率的变动是形成这一财务风险的最根本原因,需要我们加以特别关注。
(三)税务风险。简单来说,税务风险是指企业在面临整个国际资本流动大环境下受税收种类、税收政策以及税负水平等诸多因素而言,而造成企业经济效益受损的风险,这也是当前企业境外财务风险中最关键的风险问题之一。
(四)利润风险。利润风险是指企业在境外经营管理行为活动中所获取的利润会在境外交易国家相关政策以及诸多限制性因素的制约之下出现的损失性风险问题,是整个企业境外财务风险的最后一环,也是直接关系着企业经济效益的风险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着重关注。
二、企业境外财务风险的防范及控制对策分析
针对上文有关企业境外财务风险的主要类型与形成原因分析,笔者现提出以下几点财务风险的防范及控制对策,希望合理缓解与减少现代企业在境外市场竞争活动中的财务风险。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汇率风险的防范及控制对策分析。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企业在境外活动中形成汇率风险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市场中汇率的长期性变化与波动。这也就是说,对企业境外汇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应当从外汇市场行情的把握入手,探明企业在境外经济行为活动中可能对汇率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预测汇率在未来期间的变化发展趋势,以此合理防范并控制财务风险。
(二)利率风险的防范及控制对策分析。笔者认为这一工作的关键在于对利率进行合理的评估与预测。现代企业需要在境外行为活动中把握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化发展趋势,规范企业的资金筹措工作,合理控制整个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并在相关金融工具的辅助之下确保企业相对于利率风险的合理规避。
(三)税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对策分析。大量实践研究结果向我们证实了一点:企业境外税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需要落实相应的国际节税技术。现代企业在境外经营行为活动中需要加大对于包括国际减税技术、免税技术、延期纳税技术等在内的多种节税结束,并在税收筹划工作的辅助之下确保企业税负的最低化。
(四)利润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对策分析。企业在进行境外经营活动之前需要就拟开展经济行为活动国家的政治及经济环境加以详细评估,避免境外经营活动的盲目性。与此同时针对企业境外经营成熟程度合理选取严格/宽松型的外汇管制制度,在满足企业对各项债务偿还能力的基础之上实现整个企业资产的保值与增值,进而合理规避企业境外利润风险。
三、结束语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与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背景作用下,我国企业的各种境外经营管理行为活动呈现出了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大量的企业开始融入到境外市场当中。然而我国现阶段大部分企业财务风险及控制意识的落后已成为了企业境外活动的最关键制约因素,有待改进。加大对于企业境外财务风险及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的研究力度,也因此有着极为深远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梁媛.国有资产境外投资风险生成机理与治理机制研究.湖南大学.2010.
[2]殷.建立矿产资源境外风险勘查基金之我见.中国地质矿产经济.2000(13).
篇7
关键词:出版业;财务管理;风险规避
一、 出版业财务管理特性设计
进入新世纪,随着陕西出版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多新成立的出版运营商都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压力。出版业界要想做大做强,必须有充足的资金和完善的经营管理来支持。现阶段,我国出版业界单靠自身的资金积累已经不能满足集团拓展和产业提升的需要。当产业内部财务管理越来越困难,经营管理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时,就出现了内部管理分权,外部经营风险的现状。为此,不得不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及规避。现代出版业界的内部财务组织结构、管理控制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出版业财务风险规避的复杂性。出版业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经营,财务风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因素,无时无刻都在制约着其活动,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财务风险的影响度也在与日俱增。发现风险、控制风险、规避风险是陕西出版业界健康运行的瓶颈。出版业财务风险一般分为可控财务风险和不可控财务风险,陕西出版业界财务风险规避主要是通过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科学合理的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制定合理的风险规避机制,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
二、陕西出版业财务风险的衡量指标
陕西出版业的组织行为是由出版集团为核心、下设多个运营体的共同经营的多级法人结构的经济实体,它的各层次依照与核心层的资本联接紧密关系和职能分配关系来分管业务、分担风险、分享收益。为此,根据陕西出版业的产业特质,可将出版业的财务风险设计为内部管理风险和外部经营风险。
1.内部管理风险
内部管理风险众所周知,风险是出版运营商财务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因素,产生于出版运营商财务活动本身的复杂性、财务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产业自身的局限性。
(1)管理层面的风险。出版集团大多由行业出版社、专业出版社集群组合而成。其经营业务的复杂化,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管理层次的多极化及生产地的分散化,使核心管理层面对纵横交错的运营管理系统时,无法直接地控制各经营管理环节及其相关的财务活动。比如,在转企改制中存在这员工身份置换及安置内退员工需支付的相关成本风险,在集团吸收合并中,存在着资产不实的风险,从而形成了集团经营管理的缺陷。这种一元核心下的多层次复合结构,使得集团整体的财务目标与各子成员的财务目标在战略上出现非统合性,在决策上出现非一致性,无法实现集团利益与市场价值最大化的基本财务目标,整体与个体之间也无法形成一种依存互利机制,导致集团或运营机构出现经营管理危机。
(2)产业成本层面的风险。陕西出版业的成本风险是影响该产业提升和业务拓展能力的最大阻力,是制约资金链和价值链正常循环的核心因素。出版业界在其设计、预测、运营、准入制度、文化产品投资等生产环节会产生大量的成本,成本费用占自有资金的比例越高,成本费用的实际利用率越低,该运营商发生资金链中断的概率就越高,出现财务风险的机率就越大。因此,出版业界的内部管理风险是抑制其发展的根源,而外部经营风险是抑制发展的催化剂。
2.外部经营风险
在出版业产业结构中,出版集团与各专业出版社的对外财务策略和资金运作都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出版集团外部财务策略以及资金筹措战略的采取必须时刻观察环境的变化及行业的变动,其产生的风险牵动着集团的利润率及盈利水平。
(1)财务策略风险。这里的财务策略风险是指出版集团在发行流通或竞争过程中,因对外采取不正确的财务策略而给运营商带来的风险。对出版集团来说,其主要利润来源于文化产品的销量,每天承接大量复杂的出版业务,使大多数出版商接受终端客户的现金或支票刊后回款。这样,出版集团不恰当的财务策略使自身囤积了大量的应收账款或长期无法收回的款项,因而带来了财务风险。在出版业界激烈竞争中,一味地注重管理流程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实用价值,没有合理安排文化产品的经济性与社会效应的性价比,没能让终端客户在适当的出版时间内获得满足效用的最大化,这样的竞争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使出版集团经营业绩下滑和品牌忠诚度降低,必然产生财务风险。
(2)资本运营风险。一般而论,出版业资本运作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集团内部的资金融资即自有资本,一个是集团进行外部扩张即外部筹措资本。出版集团资本的外部扩张,能够盘活集团的可经营性资产,激活出版集团的无形资产,发挥媒体产业的品牌优势,实现出版集团整体资产的增值,但往往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当自有资金无法满足运营需求时,出版集团就会对外筹集资本。一般地,会利用公司上市、发行股票或发售债券等金融方法向社会公众、投资者、或政府部门筹集资本。但资本运营风险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金融市场越成熟、安全性越高,资本筹集能力越强,风险越小;资金交易市场越规范、法律性越强,风险越小;集团自身规范的财务制度、合理的财务结构和明析的财务目标,是增强筹措能力、降低风险的保证;而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的理性调控与投资,也是保障筹资抵挡风险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出版集团在经营管理、资本运作、资金管理等方面的风险日趋明显,加强出版集团财务风险控制、规避财务风险迫在眉睫。
三、陕西出版业运营商风险规避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集团要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应内调管理外治经营,必须适应出版集团化管理的要求,建立方法科学、体系完善的风险规避制度。
1.加强内部经营管理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出版集团要加强内部管理水平,就要从加强内部控制和扩大审计职能入手。具体措施有:
(1)在集团内部实施严格的资金管理办法,对不同阶段的资金结构进行分析和调整,更好地满足运营管理的需要;对财务结构进行选择和改进,在保证集团利润增长的前提下,降低集团的经营风险;对债务运行从严管理,防止呆账坏账发生,保护集团的经济利益;对存量资产进行控制和调节,防止资金沉淀。在集团内各出版公司及管理、财务等部门之间,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相互制约的措施,对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和会签审核制度,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意见。对资金的运作管理,规定必须送交各职能部门审核、会签,提出执行意见,然后上交集团领导集体商讨并签字确认,最后下达落实。多部门审核、集体决策制度为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提供多角度的依据,有效控制资金权限,避免决策失误和舞弊事件带来的财务风险。合理保证集团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完整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集团实现发展战略。
(2)在集团内部要将审计重点逐渐转向内部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将内部审计的职能从审查和监督向分析与评估方面延伸:①检查和评价出版集团内部控制制度及相关措施是否健全、规范,是否与集团内部的组织管理相吻合,内部控制机制运行是否有效;②对集团及其专业出版社内部控制系统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分析和审核,关键控制点是否均有必要的控制措施,其措施是否有效执行;对各项业务工作中的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核对、报告等手续是否完备;对公司有关业务的经营风险进行评估和意见反馈;③对集团下属的专业出版社经营绩效及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分析与评估,是否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④通过调查、取证,分析及评价内外主要风险因素,管理缺陷,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采取适当的审计程序,对风险管理进行审计,提出改进意见。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内容、审计的对象及重点等,一般取决于出版商不同阶段的经济责任内容、预期审计目标及客观具体条件。从发展的价值取向上看,内部审计将不再局限于财务领域,而是扩展到出版集团内部管理的诸多层面,重点突出内部审计“内向”的特点,开拓了内部审计更加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2.调整成本结构,实施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出版集团经营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子系统,是从价值链上对运营商经济活动进行的一种综合管理,其主要职责是依循出版业的经营目标,科学调整财务比例,有效调配资金链,合理配置各成本费用,规制财务计划,以达至控制成本费用和节约资金资源。出版集团在生产经营中,应配合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对一切成本进行科学地预测、核算、分析与控制,使该出版运营商保持合理的财务比例,解决企业的经营负担。依据成本管理目标,适当调整成本结构,有的放矢地分摊成本,给出版商提供充足的生产资金,保证了发展能力。合理的成本结构、有效的成本管理策略可以使出版商更好地管理和运作资金,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利用水平,缓解了运营成本过重的压力。成本管理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平衡原则。要求其成本费用在数量和时间上都达到动态的平衡。
(2)弹性原则。成本管理在满足节约目标后,还要适当略有节余,这样就可以提高对出版运营成本流动的控制能力,降低风险性。
(3)预见性原则。通过调查研究,掌握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运用科学方法,对出版集团未来财务收入和成本变化趋势进行预算,编制财务计划书,提高出版运营商对不确定性成本因素的应变能力。只有真正实效的成本管理才能起到控制成本费用、提高资金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
3.提高资本运营能力,优化资本结构
出版集团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是判断筹资方案、衡量筹资比例、降低筹资成本的重要指标。如果资产的流动性、变现能力强,则出版集团的经营能力强;集团权益或净资产是自身偿债的基础,权益结构越合理、净资产越多,其偿债能力越强;出版集团的经营和偿债能力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其盈利能力。所以,提高资本运营能力的关键,是调整企业资产、负债和权益比例结构,合理整合、配置有限的资金资源,使资金运动保证空间上的并存性、时间上的继起性,最大限度地用好资金资源。资金平稳运作的情况下,对筹资数量也需要做合理的界定。在一定的业务规模下,适量的筹资,才会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筹资不足,会影响资金正常运动;筹资过量,则会加大成本。集团的负债经营会加大其经济效益,但随着负债比例的上升,债务风险也会逐渐加大。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合理安排集团产权资本与负债资本的比例关系,均衡财务杠杆利益与财务风险比重,使综合资金成本最低、弹性最大、功能限制最小,才能达到企业筹资后的最优资本结构。所以在企业筹资时,集团资产负债的比例、目前的运营状况、对外债务融资的方法、筹资比例及筹资成本等都是影响最优资本结构的关键因素,只有全面考虑、综合比较才能达到优化资本结构的目标。
4.强化财务指标,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从控制现金流量角度、综合评价企业经营绩效方面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现金流量的分析,可以观察到集团的经营、投资和财务政策,通过编制高质量的现金流量预算表,控制现金流量的异常流动。集团的获利能力、经济效率和发展潜力是组成预警系统的主要指标。获利能力反映了集团资产的获利水平,经济效率直接体现了集团的经营管理水平,发展潜力能体现集团的销售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各指标从不同层面反映了集团阶段性的实际经营状况、实际财务现状、集团经济活动的变化情况,强化各指标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能及时准确地预知风险征兆,减少财务损失。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提醒企业管理者早做准备或采取对策,及时寻找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便于经营者制定有效措施,避免财务风险真正发生。
目前,出版集团已成为国家文化产品投入、运营、产出的主要路径,承担着推动文化市场繁荣的重要使命。而出版集团的短期目标是拓展产业空间,长期目标是实现集团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出版集团只有做好风险的规避工作、剔除风险隐患、减少损失,才能形成健康的财务状况,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产业价值。
参考文献:
[1]龙和南:报业集团财务管理如何规避风险,江南都市报.
篇8
上世纪末,金融风险及不良资产问题引起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认真分析国内金融问题和汲取国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国有4大商业银行成立了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集中管理和处置从商业银行收购的不良资产。资产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风险的管理,资产管理公司的重要任务就是根据金融资产的风险特性和风险程度,贯彻“合规为先,风险为本”的经营理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或化解风险,同时防范与经营风险相伴的道德风险。
(一)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经营性风险。不良资产从剥离、收购、管理到处置各个环节都面临着信用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业务衍生风险等。资产管理公司接收的不良资产本身就隐含着各类体制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化解既有风险与潜在风险,控制继发性风险是资产管理公司防范经营风险的难点所在。
2、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内部人员经营道德风险。由于资产处置真实价格难以准确衡量,少数AMC员工可能会低价处置手中的不良资产以换取个人利益,使得决策层建立的控制机制流于形式。(2)拖延处置道德风险。由于AMC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制约,导致最终不能实现最大限度地回收资产的目标,不得不增加国家损失和负担的一种潜在风险。
(二)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1、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国家作为所有者希望AMC将不良资产变现价值最大化或资产损失最小化,而AMC经理层则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产生了所有者与经营者激励不相容的问题。
2、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由于不良资产真实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差较大,难以根据报表进行监控,如果国家以不良资产回收率和回收速度来考核,就容易使AMC片面追求回收率和回收速度,廉价出售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所有者与经营者对经营结果所负责任不对等。 AMC经理人员对于公司经营不善的后果承担极其有限的责任,甚至因此可能诱使经营者冒风险与外界的不法人员合谋,牺牲国家利益谋取私利。
4、由于剥离的金融资产本身的特殊性和不良资产市场的不成熟性等多方面原因,使不良金融资产的剥离处置过程客观—上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二、内部审计监督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伴随AMC向商业化推进,提升资本效率,完善经营管理,防范道德风险和经营性风险将成为审计关注的焦点。因此,原有的以不良资产处置为中心,以制度合规性为主要内容的审计将势必向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推进。内部审计领域将更多地涉及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营效益审计等,内部审计的地位也将随之更加突出。将通过预测、决策、控制、模拟、分析、评估等手段,从事前和事中的角度来测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找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弱点,提出加强资产管理公司经营管理的建设性建议,供管理层决策参考。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月,个方面。(1)识别和防范风险,从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人手,在接收,管理和处置的各个环节查找漏洞,测定风险点和风险度,进而帮助公司及时查错纠弊,并对既成损失提出应对策略等。(2)通过咨询服务的方式,积极协助公司风险管理过程的建立和健全。(3)在部门风险管理中发挥协调作用,协调各部门共同管理公司,以防范宏观决策带来的风险。
三、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设想
(一)树立全新的审计监督理念
树立全新的审计监督理念,就是要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第一,要实现合规性审计监督向风险性审计监督的转变。目前,审计监督主要还是合规性审计,即对不良资产接收、管理、处置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审计。这种监督模式不利于有效地揭示风险,目标不够明确。第二,要实现事后监督向事中、事前监督的转变。目前AMC的内部审计更多地停留在对已经发生和完成事项的事后监督、检查,侧重于对已经形成的漏洞和突出的问题进行审查,并提出处理意见。这种监督方式明显滞后、被动,不符合风险控制与管理的要求。因此,内部审计应积极探索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事中和事前的监督,防患于未然,提高监督效能。
(二)引进管理审计理念
管理审计代表着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商业化转型后,AMC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激励和约束管理层积极有效地完成经营管理责任,以确保收益最大化。 显然仅仅通过原来的以资产处置为中心的审计,难以全面了解管理层是否有效履行职责;而管理审计以 AMC的管理活动为审计检查的内容,对组织机构、计朗、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效益性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合法性、完整性、合理性、协调性、有效性、经济性等进行审核检查,较为全面地提供所需要的有关经营管理活动方面的信息,大大遏制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增强了经营管理的透明度,从而达到监督和控制的目的。同时,通过管理审计可以有效地判断管理层的业绩和能力,评价其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促使管理层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三)理顺内部审计管理体制
AMC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应坚持两条原则:一是独立性原则。这是设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最重要的原则。在这个原则指导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任何人员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干预,以体现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一开始就强调:内部审计师“必须独立于他们所审核的活动”,“独立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鉴证和评价,这对于正确的审计工作实施是必不可少的”。二是权威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设置层次上。实践表明,内部审计的组织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作用的扩大为内部审计赢得较高的组织地位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组织地位的提高,独立性的增强,又为内部审计人员卓有成效地履行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提供了条件。另外,内部审计机构要有一定的处罚权,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篇9
关健词:商业银行 公司治理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86-01
公司治理是一种制度安排,是在契约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机制,充分调动各种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对各种利益主体形成有效地约束,以实现其发展目标。从狭义上说,公司治理是指为解决因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制而设定的制度安排。广义的公司治理可以理解为关于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一系列法律、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不仅是企业与其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企业与其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公司治理应当具备的基本要素有:保护股东权利,保证所有股东都享受平等待遇;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所有重大事项;确保董事会对公司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股东负责。我国目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在运营程序上建立了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设有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但是实际上往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运作。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1.股权结构不合理,存在“一股独大”的问题。股权结构作为上市公司治理体系的产权基础,它首先决定了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结构,进而决定了内部治理机构的构成和运作,对整个公司治理的效率发生作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当建立在一个健全的产权基础上,股东所有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最终控制力量。从我国已上市的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来分析,上市银行的国有股与法人股高度集中,流通股占总股份的比例较小,内部激励约束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外资参股的商业银行相对较少、且外资参股比例较低,不利于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良好公司治理结构。
2.投资者缺位导致监督效率低下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中主要为法人股、法人股股东,行使权利的只能是法人的代表,而这些代表本身并不拥有公司的剩余索取权、不是公司的最终受益人,而仅仅是国家或企业的雇员,因此,法人作为股东,其自身也存在投资者缺位的问题。
3.经营管理者选择机制行政化,导致经营发展目标的异化。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尚未形成一支真正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多以党政干部标准来任免经营管理者,公司治理结构流于形式,金融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不强,。以行政方式任免经营管理者也就是人缺位的问题,经营管理者对各种经济激励不能作出正确的反映,其结果是银行经营管理目标的异化,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4.对经营管理者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由于目前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董事与监事主要由股东、尤其是大股东单位提名选举产生,缺少中小股东提名的董事与监事、独立董事及外部监事,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缺少有效制衡,监事会的监督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应有和及时的监督作用。导致所有者对经营管理者的监督失效和经营管理者行为的短期化。
二、完善公司治理的对策建议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也是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核心,一个有竞争力的银行离不开其内部良好的公司治理。因此,为进一步改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提出如下建议:
1.优化股权结构,改变公司治理的模式。国有股(法人股)一股独大是目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低效的根本原因,国有股减持可以使商业银行“行政行为模式”变为“公司行为模式”。引进战略投资者不仅可以帮助银行改进决策和管理水平,而且还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产品、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有利于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发展和扩大内部人持股,不仅要使银行内的独立、执行董事和经理层持股,而且还应该包括让职工持股,充分地使股权分散化。
2.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长期激励约束机制。(1)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制度,加强监事会、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目前我国已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所占比重达67%,董事会成员由国有股、国有法人股按比例确定,前十大国有股份公司在董事会成员中占54%。要真正完善公司治理的内部结构,有两个问题非常值得重视:一是怎样完善董事会职能;二是怎样来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必须很好地明确股东的身份,建立清晰的委托关系。其次,可以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建立由独立董事组成的专业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2)进一步完善银行内部的长期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我国股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就必须要突出激励的导向和动力功能,在董事会下设立薪酬委员会,真正起到约束和激励的作用。(3)借鉴国外公司先进模式,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与我国的“内部人控制”为主要特征的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相比,英、美公司治理具有分散的所有权、独立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高度的透明度、清晰的责任制和活跃的资本市场等特点,是一种典型的“外部人控制”。我国可借此模式,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引导国际先进的外资银行等投资人参股,使股权多样化,较好地实现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妥善解决所有者、经营者与其他利益关联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所有出资者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形成有一定刚性约束的资本经营机制,从根本上完善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4)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建立有效风险防范制度。银行应在完善公司治理和强化内部权力制衡的基础上,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优化风险评价机制。要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把银行整体目标分解为各产品线和各业务系统的目标,根据各业务系统和产品线风险来分配资本,并对所有风险实行组合管理。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要建立良好的信用评级制度,规范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标准,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要引入风险值概念并设定相关限额。确定应监控的指标(如业务增长率等)和具体数据的收集、分析、上报程序,强化包括行为准则、资产保全、人员管理、信息安全、合规、反欺诈意识和防范等内容在内的操作风险管理。
3.加强公司治理外部环境建设。按照国际知名股份商业银行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来规范和监管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时就需要央行和专业监管局发挥良好的作用。按照国际银行业通行的指标比如骆驼评级指标,即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管理、收益水平等指标来判断银行的经营能力和风险系数。(1)经营管理者选择的市场化、职业化。通过完善高级管理层的选聘机制,使经营管理者由行政性选择逐步向市场化选择转变,形成并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从根本上解决人缺位问题,在经营管理层利益与股东利益之间建立一种创新的激励与制约相容机制。(2)完善法律制度。各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都是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制度性变迁。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的进程中,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机制,特别是法律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方面的相关法律和机制,并切实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适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法律制度。(3)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达到强化市场约束的目的。特别是已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应该完善。并在信息披露的内容中结合我国银行业实际充分贯彻“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所要求的指标和格式。尤其要发挥董事会办公室的作用,尽快建立完善的报告制度和信息流动制度,及时准确地提供银行风险变化信息,使披露的信息更切实有效地反映银行的实质经营效果。
篇10
关键词:中小型养殖场;存在问题;经营策略
养殖场是指养殖禽、畜类及水产品,并以此盈利的企业。与大中型养殖场相比,农户、个体商户所建立的中小型养殖场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管理策略都存在较大的问题,不但影响经济效益,还易造成亏损。因此,加强对中小型养殖场经营管理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强化市场调研
只有将畜禽产品以较好的价格销售到市场上,养殖场才能创造真正的经济利益。但畜禽类产品的供需情况每年都有变化,产品的价格也起伏不定,一旦遇到产品滞销、价格走低等不利行情,中小型养殖场很可能面临血本无归的局面。因此,中小型养殖场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养什么的问题,这就要求养殖场管理人员积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大众消费心理,总结历年来各类畜禽产品的销售情况及价格变化,并对来年的养殖前景进行预判,最终选择市场较为紧缺且价格形势较好的畜禽品种来养殖。应注意的是,调查时应多层次、全方位搜集信息,切忌盲目听信媒体报道,如前些年养殖业经历了“蚯蚓热”“鸵鸟热”“哈白兔热”等现象,其原因在于这些产品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但却被各种媒体不实报道,最终给一些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1]。
2做好风险抵御
养殖场风险主要包括疫病风险、市场风险等,对于风险的抵御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加强疫病防治。除了密切关注各地疫情进展,定期驱虫、接种疫苗之外,还要加强科学饲养,提供良好的通风、采光环境,同时做好营养均衡搭配,增强畜禽自身抵抗力;二是购买养殖业保险。对于一些不可抗灾害导致的养殖场损失,可以通过提前购买重大疫灾保险,将风险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三是尽量采用综合养殖、立体养殖,如猪-鱼结合,鸡-鱼结合等,利用鸡粪、猪粪养鱼,把处理过的无害畜禽实体作为蛋白饲料,不但减少了成本,也一定程度上避免单一经营所带来的风险;四是避免盲目生产,例如前几年鸡苗养殖规模盲目扩大,导致价格大幅下跌,而此时如果养殖户留出部分空栏,等待价格处在低谷时引进鸡苗,必然会获利。
3注重营销公关
公关与营销是现代企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企业盈利的重要因素。中小型养殖场要想提高公关与营销能力,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①逐步建立客户网络,在开办养殖场的初期,中小型养殖场规模较小,资源有效,要想与饲料、种苗、供应商、收购商打好关系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中小型养殖户可以主动申请加入当地养殖协会,并积极参与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以协会为平台打通关系网络,扩大营销渠道。②根据畜禽生长规律和市场规律抓住营销实际,尤其是在市场价格波动加大的时期进行销售,或对老客户给予优惠,尽快回笼资金,最后,还要抓住一些节假日如春节等,在节假日期间根据市场激增需求恰当地销售一些需求较大的产品,如鸡蛋、鱼等产品[2]。
4加强品质管理
良好的产品品质是养殖场稳健经营的重要基础,因此,中小型养殖场一定要加强品质管理,尽量选择优良的畜禽品种来养殖。好的畜禽品种有高产种与优良种之分,建议中小型养殖场选择杂交种作为高产种使用,由地方种提供良种基因,这样的组合方式兼顾了产量和品质,可操作性较强。此外,产品质量安全也是中小型养殖场经营管理的重点,特别是在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的今天,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被提上议事日程,这就要求养殖场在饲养管理、饲料调制、药物及添加剂使用等方面加强自律,严格遵循畜禽养殖相关法律法规,防止病死畜禽制品流入市场,为养殖行业树立良好市场口碑。
5扩大生产规模
随着国家对养殖业的大力调整,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成为今后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规模上去了,相关品质管理、饲养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开展,因为只有形成规模效应,才能用更低的成本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有效提高养殖场经济效益。总的来说,我国养殖业已进入了微利时期,小规模经营的利润空间已经被压缩得所剩无几,中小型养殖场要想取得长远的发展,规模化经营是必经之路。
结语
综上所述,与规模化养殖场相比,中小型养殖场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对此,中小型养殖场经营者要强化市场调研、做好风险抵御、注重营销公关、加强品质管理、扩大生产规模,多层次入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使养殖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毅,丁焱,樊俊勇,等.养鸡场生产经营管理[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5).
- 上一篇:开展网络安全应急演练
- 下一篇: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