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所有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二数学所有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分层教学 实施策略
伴随着中学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面临着一大矛盾:终极教学目标的唯一性和学生多样性。这组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兴趣的满足与高中数学教育的强迫性;大众数学教育与精英数学教育;数学专家的建议与学校数学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功利性与过程的非功利性。目前,我省高中数学教材是江苏统一版本,但是教学中面对的学生,原有数学基础却参差不齐。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则必然会影响部分学生的成绩,打击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正因为这些具体矛盾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得不对学生进行差异化的教学,对学生采取分层分类分组教学。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数学学习较好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高中数学课堂应具备多样性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但落实到具体问题上,操作起来困难不小。进入高三,笔者所教学生在9月开学进行的暑期自主学习的摸底调研中,数学年级最高和最低都同在一个班中,班级共46人,有22人高于年级均分,学生在各分数段分布较广。在平时教学中,笔者努力尝试探索分层教学,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走过不少弯路,经历多次失败。这里基于分层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对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进行整理和总结。
一、学生分层
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上主要表现为教师“一言堂”或者优等生与教师间问答的互动,而后进生无法得到很好的思维锻炼,往往成为课堂的旁观者。根据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程改革要求,需要教师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对同班级的学生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多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对分层教学做过积极的探索,但多数分层只是按照学生的成绩分层,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心智水平、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查,只是凭教师的主观臆测和经验主义。笔者认为,教师应避免只看成绩这一量化的依据,还应多从学生的个性、人格、兴趣爱好、意志品质等心理层面考虑。毕竟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变化发展的,单一按成绩简单划分有可能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种划分有可能给部分学生贴上明显的“差生”“下层”标签,容易使这部分学生产生自卑感,产生消极情绪;另一部分“上层”学生容易骄傲自满,产生浮躁情绪。因此,结合学生的基础、能力、态度三个方面,分别按从高到低A、B、C三个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相对较为合理,且比问卷调查操作性更强。在以后的具体操作中,还可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加以针对性的辅导。譬如,我班现有4、5个男同学,若按分班成绩在班中只能勉强算是中等,但进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接触发现这些男同学比较贪玩,高一高二没花时间,平时靠小聪明磕磕绊绊地一路走来,进入高三,综合性强了,知识点多了,成绩始终徘徊不前。这类学生往往潜力较大。故在具体分层时定位为:基础C,能力A,态度B。又如,我班的个别女同学,虽然高一高二成绩不错。但进入高三成绩下滑比较严重,考虑到其性格特点,再结合其平时刻苦学习的表现,暂定为基础B,能力B,态度A。在平时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尽量做到因势利导,量体裁衣。
二、目标分层
如果说将学生“分层”是“因材”的话,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教学、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则涉及“施教”的问题。在最初的教学中,由于笔者经验缺乏,意识淡薄,措施不力,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多的是凭感觉,想当然。没有对学情进行认真的分析,没能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最多也就是在课后个别辅导这一环节上,以期达到差异化教学的目的,但这种“亡羊补牢”式的教学不仅耗费了老师和学生的大量精力和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因此,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作为教学主阵地的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提高课堂实效,采用更为合理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才是关键所在。但是,要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又谈何容易。笔者听过不少公开课,其中不乏名师优质课。回去反思之后总感觉有些课看似热闹,老师一个问题,全班齐刷刷地回答。表面看上去师生沟通良好,互动积极,可细细想来到底有多少实效呢?难不成对于同一个问题,每个学生的反应都是一样的?我想,一个较为简单的概念性问题,有可能部分学生脱口而出,甚至抢答,可能部分同学概念模糊不清,支支吾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反应应该是不同的。换而言之,我们的备课是否真的考虑到了各层各类学生的实际能力了呢?所以,如果真要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交流,教师就必须在备课上多花心思。笔者认为,对B,C层学生以启发引导,讲授为主,对A层学生重在点拨和提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譬如大纲中作为“了解”要求的概念、定理,A层的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而对于大纲中要求理解和掌握的考点,由于数学符合和冗长的推导,使B、C层的学生感觉困难。前者由于教与学之间的距离太短而失去了知识对学生的诱惑力,而后者又因教与学之间的距离过长而打击了学生弄懂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针对每一层学生的基础能力,参考智力水平和认知风格,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切实提高课堂互动实效。
三、提问分层
如何增强数学的吸引力,把各层次的学生牢牢吸引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各层次学生参与进来呢?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提出问题,二是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提问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后面问题的解决。反观自己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能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对于提问环节设计较为草率,多见“是非问”,如“函数y=2x是指数函数吗?”;“选择问”,如“这个函数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是非问”,如“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提问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看似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实则痛失思考过程。这样的提问已经失去了价值,很难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更难在课堂上取得实效。课堂提问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既要看到教学目标的统一,又要看到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在设计提问时尽量将问题多分层,应考虑:哪一层次的问题(有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找谁回答?谁先回答,谁后回答?并留有变通的余地,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思考,参与研究。例如在教学中有这样一道对能力要求较高的题目:“求函数f(x)=x|x-a|(1≤x≤2)的最大值。”很多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感到这样的问题很难入手。分析原因:①对绝对值问题不会处理;②感觉函数比较陌生;③对含参问题不会讨论;④忽视函数图像与性质的关系;⑤缺乏利用单调性求最值的数学意识。分析完上述原因,在教学设计时将问题分层,将难题分化。提问①:“大家会作出函数y=x|x-1|的图像吗?”(大多数A,B学生都开始动手,个别C层学生还是不会。)追问:“至少函数y=x(x-1)的图像会作吧?如果会,那么对于函数y=x|x-1|的图像怎么处理?两者的区别在哪?”(刚才不知怎么动手的C层同学若有所悟地点点头开始作图,有的C层学生在下面抢答:“去绝对值。”)继续追问:“那么怎么去绝对值呢?去绝对值后函数变成什么形式了?”(讨论,总结一般方法,最后得到函数图像。)提问②:“现在函数f(x)=x|x-a|的图像能作吗?大家看看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B层学生:“联系是都含绝对值,区别是后者表达式中含参数。”)追问:“有参数怎么办?”(B层学生“讨论”,教师予以肯定和总结,作出图像。)提问③:“那么函数y=x|x-a|(a
四、课后作业和辅导分层
数学作业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理性思维、提高学生解题技能的必要途径。有效的课后作业应分为基础巩固型、提升能力型和兴趣探究型三个层次,题量适中,分层作业由学生自己选择,学生选择的作业般为题量的三分之一。布置的作业避免机械重复,难易适中,重基础,兼顾综合运用,引导学生做作业时有意识训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变式练习,以提高学生的探究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多采用面批形式,必要时书写反馈信息给学生,及时指导学生学习,指明努力方向。
-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主修课程
- 下一篇:计算机技术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