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评价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原理课程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207-03
一、简介
机械原理是以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理论力学及普通物理等先修课程为基础,并为学习机械设计和有关机械类专业课程奠定必要基础的一门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拟定机械系统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机械原理课程理论性较强,且各章节相对较独立,内容多,因此在其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不强调面面俱到,知识点要浅些,宽广度需适应成人教育的特点。成人教育具有和普通高等教育不一样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个体差异大,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一般年龄偏大,工作和家庭负担重,工作忙碌,学习时间难保证;原有的知识结构不适应目前所从事的工作,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的理解力增强,记忆力较差,但是成人学员大多为一线工作人员,实践经验丰富,对与现场联系较密切的教学内容及实践兴趣极高。近年来入学的成人学生的年龄有不断减小的趋势,其记忆力方面较强,但在实践经验方面略有欠缺。国家提倡的精品课程建设是以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为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成人机械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从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建设全面规划等方面进行努力和发展,使成人的机械原理课程教育教学在各方面符合国家示范性课程的要求。
二、课程建设方法
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并结合我校自身的发展和基础条件,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了相关工作:
1.面向工程应用的课程设置。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专业培养和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是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从理论性分析为主过渡到工程实践为主的一门中间课程。该课程是学生接触工程化的第一个实践环节,因此如何深化工程化的概念对于机械原理的教学十分重要。随着各高校的扩招,年轻教师越来越多,而且具有博硕士学位的比例越来越高。但目前的年轻教师主要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工程经验,工程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时展的需求。结合国家级“河海大学-宝菱重工卓越工程实践中心”的建设,为增加年轻教师的学习经历,在学生进驻企业的同时,各指导教师全程陪同,参与企业的项目建设。建立各学习模块,为各模块配备校内导师和企业教师,企业导师负责实践教育,校内导师负责理论教育,相互学习,既提高了校内导师的实践能力,也为企业带去了较高的理论分析水平。而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时课程的工程应用比例,还借鉴了蚌埠学院的相关做法,如:(1)优先引进同时具有高学历和工程实践背景的师资人才,聘请企业内高级技术人员做校外兼职导师;(2)集合学院乃至校区的力量,积极参与常州市及周边地区的建设,增强校企联合;(3)鼓励专利、产学研结合和技术服务,而不仅仅是理论研究和科技论文。
2.课程实施条件。在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从教师队伍建设、教材规划、教学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1)主讲教师。从机械原理的教学人员构成来看,任课教师中有1名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学历均在硕士以上。年龄从35岁到50岁,结构合理,形成了一个教师梯队。课程的主讲教师在成人以及本科教育教学、教改研究等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全体任课教师定期召开教学例会、集中备课、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和分析。(2)教材规划。理论课教学选用了由清华大学出版、申永胜编著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机械原理教程》。该教材配有习题集可有效提供成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资料。精品课程建设中,教材规划参考天水师范学院的立体化教材建设方法。立体化教材包括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电子教案、CAI课件、网络课程、试题库等。该教材的建设与整个机械原理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相结合,电子教案和课件能够及时反映教学改革的要求,网络课程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尝试,逐步提高机械原理的教学水平。(3)教学保障。成人的机械原理教育依托于本科教学环节,能够使课程教学的教学条件得到充分保障。学院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教学设备先进,教学设施齐全。学院设有本科教学的机械基础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电工程学院实验中心和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工程训练中心,机械基础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年立项建设,2010年顺利通过江苏省验收;专用与通用仪器和设备价值达2000余万元;学院实验室占地4000余平方米,拥有实验设备仪器1200余台套。目前实验室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机构运动简图测绘;齿轮参数测量和范成实验;机构运动拼接实验;机构运动参数实验。目前实验课程主要对本科生开设,对于成人教育正逐步开展进行。(4)网络化教学。针对成人学生的上课时间较难保证、课时紧等问题,要鼓励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因此建设好机械原理课程的网络资源是十分重要的。我校机械原理的精品课程网站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简介、教学管理、教师队伍介绍、教学资源等。其中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助学式课件、思考题、练习题、习题答案、课程重点及难点解析等。网站中还有留言信箱,方便同学对于课程的疑问和问题能够及时和老师沟通和联系。
3.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围绕课程培养目标,不仅要评价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评价学生课堂的表现、出勤率和学习过程。评价时以课程考试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并辅助以课堂表现和出勤率等,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5]。单纯的期末考试不能完全反映出一个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目前各高校大多都采用多种方式如课后作业、报告、实验、小测验、考试等进行考核,表1所示为根据我校成人教育的特点采用的评分标准和比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必须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不能通过突击的方式完成课程考试,学生有了积极学习的压力和动力,更能均衡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和学习效果,符合正态分布。
4.课程改革与创新。机械原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动性的特点。即课程研究的所有问题都来源于生产和生活中实际的机构和机器,并且研究对象都是具有确定运动的机构。因此学习方法也要与之相适应,在学习过程中,尤其应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机构运动简图与具体实物相结合、机构的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机械原理的课堂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力求创新改革,探索适合成人学生学习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教学内容的创新。针对成人教育中学生的理论学习时间少而又急需提高应用能力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机械原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机械运动方案选型设计、机构运动分析与尺寸综合、机械动力学分析和设计。此外还要重视介绍学科发展的新动态、新方向、新内容,注重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更多更新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实践教学方面主要包括小项目和专题、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外创新等。如近年来国家以及省级组织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在创新竞赛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得到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开阔了眼界。(2)教学方法的创新。机械原理教学方法配合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要将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向以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教学为主的新的教学方法转变,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鼓励学生应用成熟的工程软件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例如在很多章节中涉及到图形法可以采用AutoCAD软件来分析和设计,可以得到比手工绘图精确得多的解,又可以锻炼利用AutoCAD软件绘图的能力。如图2所示为图解法分析凸轮机构的相关参数。在解析法中可以结合matlab软件教学,既可以直接利用matlab编程的方法,具有丰富的库函数、编程简单、可视化功能强,又可以采用simulink和simMechanics进行机构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如图3所示,某曲柄摇杆机构中,各杆件长度分别为l1=120mm,l2=40mm,l3=70mm,l4=100mm,曲柄运动角速度250rad/s,利用simulink分析得到杆件BC和CD的角速度图形。(3)教学手段的创新。在教学手段上,着重培养学生对机械系统的整体认识,课程重点突出,难点得到有效分析,课堂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重学生的参与,启迪学生的思考、联想。加强学生对所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所学过的知识,锻炼其独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得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中除了课程的文字性内容外,主要包括自制的动画课件和机械相关的视频信息,如企业内各种设备、工具和零部件及加工录像等。此外,在机械原理课程中有关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力学分析等方面的教学还应该注意多媒体和板书的综合利用。
三、总结归纳
机械原理课程在机械类成人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因此加强成人机械原理的精品课程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从面向工程化、保证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体系以及课程改革和创新等方面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可提高成人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机械原理中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内容,为机械类的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谢永智.成人教育《计算机图形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7,(1).
[2]Zhang H,Liao H,Liu B,Zhou J. Discussion on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Talents.Education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2012,(3).
[3]李大胜,张辉,吕明,张春艳.“工程化”背景下《机械原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
[4]罗海玉,李琴兰,郑丽.机械原理课程的立体化教材建设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7,(27).
[5]董惠敏,钱峰,高媛,王德伦.基于网络的机械原理自主学习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
[6]赵世田,周海,刘道标.“机械原理”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
[7]金萌.浅谈成人教育与计算机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8]王俊峰,田丽萍.Matlab运动仿真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的应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9,(4).
[9]邹,胡爱萍,沈惠平,陈爱莲.《机械原理》教学中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
篇2
关键词: 机械原理 教学改革 探讨
《机械原理》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在培养具有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其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基于本课程的性质特点,笔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对如何教好《机械原理》课作了一些探索,深刻地认识到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与相关教学改革,进一步探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1.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
本着国家提出的“高等工程教育应回归工程”这一非常重要的发展理念,《机械原理》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最近几年由于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学生学习的专业课门数量增加,单门课时量压缩,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前针对不同专业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把握“必须适用为度”的原则,内容优化,连贯、适度,保证基本基础知识,紧密结合专业实例,强调实用性和应用性,强化学生的基础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首先从机械的整体出发,从宏观上使学生了解机械整体的基本知识和要求,把握机构的结构、运动、受力的分析思想和方法。再以各种机械传动齿轮传动、连杆传动机构、凸轮传动机构、棘轮槽轮传动机构为课题重点,把握各种机械传动的特点,为培养学生机械安装和调试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最后介绍机械设计综述部分,强化整机设计的内容,对机械设计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综合阐述。这样就形成了机械的组成及特性―机械传动―机械设计综述这样的新课程体系,从而形成了机械原理到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合理过渡。
2.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是确保教学改革成果转化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应根据课程体系中各部分内容的教学特点进行相应的改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的一些尝试:
2.1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仍然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首要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在求解过程中进一步思考,以至进一步提出科学的设想。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一定要设疑、质疑,要特别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衔接转换处提出新问题,提出的问题最好能引起几种回答,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做出正确的回答和判断。例如在讲到齿轮啮合传动这一节内容时,首先提出什么是公法线,并绘出草图?在学生正确地回答了所提出问题后,接着再提问什么是内公切线?并且引导学生分析两齿轮啮合传动时,两齿廓接触点的轨迹恰好在内公切线上,使学生很快地掌握教师要推出的新概念:啮合线、力的作用线及四线(公法线、内公切线、啮合线、力的作用线)为一线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现场教学法
机械原理是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例如,在讲解机构时,可以列举实际机器(汽车、内燃机、牛头刨床等)中的应用实例,从而增强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同时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学院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事先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参观一边讨论,把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具体地领会各种机构在机器中的应用。每组织一次现场教学,授课教师都要对教学目的、要求、内容、组织形式等作周密考虑、精心安排,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2.3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课堂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一种重要形式,也是进行现场实践的结合方式,教师通过讨论创新,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每堂课的进行过程中都设定若干个问题来和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有时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还会以征求答案的方式在课堂上提出来,往往学生会以很高的热情来给出自己的解答和看法,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听课的专注性和积极性。
3.教学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手段,通常会使课堂教学比较单调、乏味,特别是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由于不少学生缺乏实践活动,对机械的感性认识不足,仅仅依靠教师课堂讲授,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教学手段的改革:
3.1采用多媒体教学
在学院现有设备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用制作精良、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
3.2运用网络教学和辅导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强调实践性,精减基础课的教学课时,运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把一些相关内容及训练习题、课件上传到校园网,让学生课外阅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抓好课外学习环节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机械学科的发展,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越来越多,而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课程体系的调整,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学时却越来越少。为了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但要抓好机械原理课程的课堂教学环节,而且要重视学生的课外学习环节,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4.1课外作业的改革
做作业对于学生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机械原理课程的习题演练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适当选择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或反映当前科学技术与工程实践新成果的设计作业题作为机械原理课程的作业。另外,可适当安排一些中外文献的课外阅读,如阅读机械发展史、国外机械原理教材等,课外阅读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
4.2开放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欢迎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和科研,不但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实验室能使实验场所和设备得到充分利用,既能解决学生多、教师少和设备有限等矛盾,又有利于互帮互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的理解。
鼓励学生将机械原理设计性的作业题、绘制出运动简图,并在综合性实验台上进行运动和动力分析。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能清楚地看到理论与实际的具体结合,具有更强的实践性。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由教师命题或学生自行选题,启发学生发现自己身边或生产中存在的机械方面的问题,提出创新题目,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对学生进行创新构思和设计方法培训,学生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模型制作都能得到全程训练。同时,在学生进入机械原理等专业基础课后,就吸收感兴趣的学生成为教师研究课题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通过科研活动,学生既能提高实践能力,又能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5.考核评价指标的改革
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随着教学的内容、形式的多样性,教育评价主体、评价指标也应当多元化。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必须改变一张考卷定终身的考核方法,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多元评价体系。
在成绩评定方法上要采取综合组合评价方法,即把由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分解为五方面综合评定:(1)听课态度(包括出勤、组织纪律、课堂问答、课堂讨论及论述讲解)成绩;(2)平时(作业及大作业)成绩;(3)实验成绩;(4)期末测评(综合能力)成绩;(5)平时的发明创新能力。期末总成绩将上述五方面的成绩按不同比例加以综合给定。
实践证明,通过考核方法的改革,及时掌握了每一个学生学习信息,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加强辅导,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强调“功夫在平时”,而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了“临时抱佛脚”现象。
6.结语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适应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发展的多样性要求,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在实践中进行坚持不懈的长期探索,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
在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学生们首次从单纯的数学、力学、材料等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向结合工程实际的综合学习的重要课程。
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如何做好《机械设计基础》的教改和教学工作,作者有以下几点思考和看法。
一、采用何种策略实施教学,分析授课对象的特点是关键
本课程的开设对象是机械类专业高职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年龄比较小,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普遍缺乏空间想象能力;通过一年制图的学习,他们初步具备了机械识图能力,但对于工程机构缺乏感性认识;学生们比较喜爱动手操作,对有直观感受的教学更感兴趣。
二、实施教学改革实践,找到传统教学方法的问题是前提
经过分析,传统教学方法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在教学模式上,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应试模式,基本以解题为学习目的,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教学手段也不尽如人意,课程本应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然而沿袭着黑板粉笔讲机构的方式,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理念提出,职业教育应该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应以"适度够用"为原则,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大胆尝试教学改革,建立完整的课程教学系统是保障
如何做好《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工作,作者觉得建立起完整的课程教学系统非常有必要,可从如下四个方面作尝试:
1.优化教学模式,促进有效教学
(1)教学内容模块化
为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尝试以模块进行编排,根据机械制造类企业的工作实际,将必须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恰当安排到各个模块中,从而确立了符合教学要求的九个典型学习模块。
(2)任务驱动教学法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具体实施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设计隐含在预先建构的单个任务中,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
(3)教学手段现代化
教学内容中抽象的原理较多,教师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如螺旋传动原理、齿轮啮合原理、蜗杆传动原理等,教学中应借助二维、三维动画,视频影像,零件实物进行辅助教学。
(4)教学场所情景化
理想的教学模式强调"做学合一",然而无论如何改革,只有黑板的课堂却是难以做到"做学合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即使依赖于多媒体教学,也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对于一个机构,学生仅是看到和可以摸到,前后的效果是两样的,如果专业课的教学场所可以提供教学必须的设备或虚拟实验环境,那么"做学合一"的教学才能更为有效。
(5)作业形式多元化
传统的作业大多以习题为主,学生中相互抄袭的情况比较严重,可采用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其独立完成,如搜集资料、自制教具、自编考卷(要求附答案)等。
让学生自编考卷要求做好答案,经过尝试是个不错的做法,学生根据要求自出考卷,然后交换作答,整个过程执行下来,对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成效很明显。
2.引导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1)学案引导学习
围绕教学目标,编制配套学案,从整体上体现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以问题推进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另外,学案的使用还解决了多媒体授课过程中学生来不及记笔记的问题。一套完整的学案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的呈现,无论是对于复习还是以后查阅,都很有用。
(2)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中适时采用"小组教学"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角色分工,从而带动学习热情,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小组教学"还有助于开展交流与评比,激发学习竞争性。
可以说,这个组织形式很好,但实施下来发现,这种组织形式对于任务的内容、时间、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健全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
合理的评价方式能够起到调控教学活动的作用。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全方位的评价学生。这里所说的两种评价可与成绩评定方式中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对接,但需强调两点,一是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应全面包含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如学习行为规范、任务完成情况、自主作业情况等,根据实际情况加权评定,因而必须打破原有的平时成绩评定方式,而是以某任务的成绩作为记载要素,某任务的成绩则应依据学生整个过程的表现加以评定,如表所示;二是终结性评价应体现科学性,可建立试题库,完善考核方式。
4.拓宽学生视野,多种渠道教学
可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如果企业工程师、专业负责人能定期就本专业新技术、新知识面对学生做些讲座,那么对学生、对任课教师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四、课改愿景
当各项条件均成熟以后,《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应该可以这样来教学。
开发出完整的项目教学设计,并编制好与之相配的学案,完备配套的教学设施后,排课方式稍作改变(将4课时调整为一个半天),教学实施就可以放到一体化教室中进行,学生根据教师预设的进程自主学习,教师担当指导者,将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新的尝试。
预期可以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1.学生在连续安排的4课时内完成预设任务,通过任务的实施,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
2.通过若干个任务的学习,逐渐完成从照着做、学着做到独立做的过程,掌握学习、工作的方法能力。
3.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4.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助于发现新知识、新方法,激发学习积极性。
五、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个边教边改、边改边教的前进过程。如何使"教、学、做"一体化,使之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将是教育研究的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建军,王亚芹.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探索[J].科教文汇,
篇4
应用能力的形成不是教师讲授的结果,而是学生参与项目训练的结果,这一理念贯穿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立足于培养工程实践能力,重点讲解工程机械在使用过程中涉及与发动机有关的常见故障,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的组织要打破以传授为主,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实际案例教学,并采用任务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的选取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修专业的高职毕业生以后从事的工作岗位大多是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及相关工作,因此教学内容一定是这些工作岗位上遇到的典型问题。根据柴油发动机的发展趋势和在工程机械上的应用现状,按照工程机械修理工的职业标准,遵循“够用、适用、应用”的原则,围绕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和工作原理的知识点,选取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选取的案例不是以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为出发点,而是以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为出发点。比如“发动机烧机油”,从这个案例出发,整合相关知识节点,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具体包括:表现现象、产生原因、养护方法、发生部件、故障判断等。再将各知识节点细化,如发生部件这个知识节点中,融入活塞连杆组等相关知识,最终形成一个完成的知识框架。通过深入到工程机械行业调研,本课程共收集到15个典型案例,对每个案例的知识和能力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个全新的知识框架,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就业岗位,符合岗位能力的要求。
(2)教学过程的组织
课程的组织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逻辑。先有感性认识才有理论认识,先有故障任务才有工作原理的讲解和讨论。为了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案例项目中来,课程采用了任务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和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即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课程的组织过程如表1所示。通过对上面知识系统的组织与实施,教师可以掌控学生的每个学习步骤,让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到项目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经过项目训练,学生对该案例的知识系统理解效果良好。
(3)教学考核与评价
考核与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到改革的效果,是检验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传统的考核与评价通常是将理论成绩与平时成绩折算为学生的总成绩,通常为百分制。经过改革后的评价体系取消了百分制,采用四级制,从优到差分为A、B、C、D四个等级,评分原则在保留理论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基础上,加入了职业素养、团队协作、故障诊断和实践技能等,考核与评价不仅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对一个职业人的全方面评价。
二、课程改革成效
课程经过三年的改革实践,运行效果明显。它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使整个专业建设得到了促进和发展。
(1)提升学生素质
通过教学改革,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主动思考,其后续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知识的系统性使学生对发动机故障诊断的能力大幅提高,可以对常见故障提出快速的诊断和解决方案,同时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爱岗敬业的作风。
(2)促进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带动了本专业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与实施,为其他课程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促进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理论、实践和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执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不断的查阅资料,到企业实践,与专家沟通,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真正的做到了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
(4)得到企业认可
篇5
关键词:机械原理;创新能力;应用型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71-02
机械原理研究机械中机构的结构和运动,以及机械的结构、受力、质量和运动的学科,是介于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技术基础课程。相对专业课而言,机械原理的教与学具有理论性强、较为抽象、难以掌握等特点。对应用型院校的机械专业而言,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要求较低,而更突出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学时相对减少。为适应新的变化,笔者认为采用课内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手抓的方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吸引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启发创新思维,下面介绍一下教学中的方法与思考。
一、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受社会经济发展的的影响,多数学生在学习上变得越来越现实,他们希望能学以致用。针对这种学习心理,教师可以结合工厂中的机械,逐步解析一些典型的机械如车床、钻床、刨床等的工作原理和结构,让学生体会到机械原理课程的基础实用性。同时也可以结合学生关注度较高的国内外热点问题,如国防安全、航天和海洋权益等,讲解反映学术前沿的、切实有用的新技术、新装备,并引入机械原理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观察身边机械做起,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大部分机械类专业的同学在开始学习机械原理的时候,对机械的整体认识是模糊的,他们对机械的执行动作、功能也许感兴趣,但对机械的内部结构却比较模糊。为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在课堂内外开展一些和生活实际关联比较强的机械实物拆装和讨论,小的如常用的绘图圆规,窗户的开启机构、健身器材等都可启发学生去仔细观察,观察执行动作和具体执行机构等。稍微复杂的如电脑光驱和软驱的运动机构等,都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机构的执行动作预先分析可以采用有哪些基本机构来实现预订动作。同时可以结合实验室已有的设备,如金工车间的机床,电脑光驱结构、寝室中的窗户开启机构等,让学生感受到机械应用的广泛性和亲切感。汽车是一种贴近生活、机构种类丰富且极具吸引力的机械,有条件的院校则可以开展汽车拆装的实验参观。小到汽车的车门把手、座椅调节机构,大到汽车发动机的结构,汽车方向盘的助力机构,汽车变速箱等。此外还可通过播放小电影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各种用途的机械。通过实物参观、播放小电影等多种形式,让同学们认识到机械的用途,逐步培养学生对机械的认识和兴趣。
为培养学生的兴趣,这对教师要求相对较高。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饱满的热情,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掌握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点,聆听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的建议。教师需根据不同的学生诉求灵活变化机械原理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可将自己的科研课题中和机械原理相关的内容引入课堂,并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求。
二、以任务方式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在讲授机械原理的第一堂课,机械的概念和发展历史是首先需要介绍的内容。这虽然不是课程的核心内容,但却起到一个引子的作用,增加学生对机械的认识和了解,并培养学生的兴趣,这里可以布置课外的作业,如让学生编写机械发展历史小论文,可以是通用的机械,也可以是某个特定的机器机构。或者让学生列举若干自己能想到的机械,并对其功能作用进行描述。通过相关资料的查找、收集、整理和思考,使学生对机器、机构及其发展等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这对后继教学将起到一个启发的作用。
在连杆机构设计中,可以通过实验装置,让学生搭建连杆机构,实现如鹤式起重机吊装工件的水平运动轨迹、风扇的摇头、炉门开启动作等。让学生结合解析法讲解其设计过程;针对凸轮机构教学,可以设计让从动件直线运动的方式,让学生设计凸轮机构,并与曲柄滑块等连杆机构设计对照,找出两种机构的特点与区别。也可在三大机构教学过程中,引人若干应用性强的题目,如可伸缩电视支架、自行车里程表、无碳小车机构等有实物机构可借鉴但又有变化的题目。让学生自愿组队,自愿选择题目并协同完成,定期完成题目设计,并在专业考核中占一定比例。通过任务的方式,带有一定强制性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当学生取得了一定成功和进步,又将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对应用型院校的学生而言,能认识机构运动简图、能通过运动简图的形式表达机构的相对运动、并能进行简单实物的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是一项基本功。而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在机械原理的课程教学中所占课时一般也比较少,虽然开展了机构测绘实验,但学生掌握程度仍然不够。为加强学生对常用运动副符号、常用机构的运动简图的符号的熟悉和运动简图的测绘,这里提出增加实物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作业。在给学生布置实物测绘的时候,主要让学生立足于生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机械。简单的机构如圆规,大的机构如汽车,都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一般不设置机械的具体范围。让学生自行寻找自身周围的各种机器机构通过自主寻找生活中的各种机器、机构,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测绘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对机械的兴趣。一般而言,希望学生能独立完成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对复杂的机构,则可让学生组成一个小团队,通过相互探讨来完成。这主要在讲完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后,是让学生在课外进行的。简图测绘过程可以延长到整个学期,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去寻找实物和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教师将自己相关的科研课题分解为可以操作的小课题,以任务方式分配给部分动手能力强、创新思维强且上进的学生、引导学生参加,鼓励学生相互探讨、创新设计方案。可以让学生在用中学,或者在学中用,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思辨能力。
三、抓好课程设计与机械原理的结构竞赛,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一个机构设计训练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笔者提出,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贯穿整个学期的小论文撰写、生活中身边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作业,以及机构设计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在满足基本的结构设计任务的条件下,鼓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参与各种竞赛,如浙江省挑战杯、全国机械设计大赛,并以此为契机展开校内的机械原理结构竞赛选拔赛,让结构设计竞赛与课堂教学结合,并将优秀作品积累展示,作为下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案例,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建立注重平时积累的考试模式及评价体系
考试是衡量学生学习和掌握机械原理课程好坏的必不可少的手段。结合应用型院校学生的特点,笔者提出了把握基础、突出创新的多元化考试模式和评价体系。应用型院校学生在机械原理学习上有对理论不感兴趣而对实物机构兴趣浓厚等特点。因此,除了在教学上加以改进和引导外,在成绩评定的内容、比例和方式上也将做相应的调整。期末考卷考试仍然是一种主要的考试方式,但占总成绩比重需下调,而大幅度提高平时独立作业所占比例,如将学期中需完成的几个课题占总成绩的比例提高,也提高平时独立作业和课堂讨论作业的成绩,对个别创新性强的学生可适当加分。现在,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下降到50%,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验成绩、独立课程设计成绩等所占比例。根据几年来的不断改革调整,总体发现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五、结束语
机械原理的教学中,除了强调老师的“教”,还需引导学生的“学”,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为重要。本文通过上述几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我院现已形成定期的设计大赛预赛,选拔,组队参加全国机械设计大赛、国家慧鱼机构设计大赛及浙江大学、浙江省挑战杯的竞赛多组,获得了奖项多项。
同时,要完成上述工作,教师需付出更多的课堂外教学准备和较强的科研素质。虽然过程比较辛苦,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也在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得到新的启发,对教师本身也是一个不断促进和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邓任之.在机械原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与创新能力[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7~88.
[2]韩翔.基于学习动机的机械原理教学探索[J].科技教育创新,2010,(2):207-208.
[3]高红江.论如何抓好机械原理课外学习环节[J].陕西教育,2008,(8):71-72.
[4]郭连俊.浅谈机械原理教学创新[J].科技信息,2008,(17):154-222.
篇6
1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
把握工程教育要面向工程实际的基本原则。对于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过程,不仅仅关注结构与功能原理的实现,也要从经济性、安全性、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等方面将其视为一个系统的工程技术项目来加以考虑,全方位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更多地集中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和钻研精神以及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这就对教师本身在知识结构、教育教学技能、教学与管理艺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断更新自身教育理念,与时俱进。
2教学内容的改革与优化
课程教学内容要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目标,以培养行业认可的复合型工程人才为导向,突出学校与学科专业特色,紧随生产与社会的发展,与相关产业与领域的需求相结合。以此为原则,保留原有教学内容中的经典核心部分,删减或剔除与专业认证目标不相符合的内容。针对湖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面向矿山机械、工程机械及数控机床产品设计制造的专业培养特色,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矿山机械装备与工程机械装备的设计方法与过程,对于金属切削机床的设计着重讲解数控机床的主传动系设计、进给传动系设计与典型部件设计,减少普通机床设计相关内容。机床控制系统设计重点介绍数字控制技术原理与设计过程,其它控制方式酌情删减或剔除。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增补介绍反映本专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有关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做到融经典、基础、实用、前沿于一体。适当淡化教学内容中的深奥理论知识,增强应用与实践,增加实验与实践教育环节时长,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更多地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与企业沟通联系,创造机会让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直观接触与动手实践,深入理解机械制造装备的设计原理与方法。强调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精心组织,讲深讲透,如金属切削机床的工作原理、几何表面成形原理和机床主传动系设计过程、夹具定位方案的设计与分析等。对于物流系统设计和机械加工生产线的总体设计,则可以采取学术讲座的形式加以介绍。
3教学方法的突破与创新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需求,教师要实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不断突破与创新,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要针对工程实际,可以更多地采用案例分析、综合设计、小组学习、项目训练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工程意识和设计技能。教师也要深入研究当前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形势,将国际上最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成果传递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使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主观学习积极性。如为使学生对于装备制造业有清晰的认知,激发学生对于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学习的热情,在绪论中详细介绍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多方搜集资料,以详实的图片、文字、视频和数据资料深入透析装备制造业的地位与作用、我国装备制造业迄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鼓励学生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为训练学生的独立分析与思考能力,教师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或布置课后作业,启发学生去思考并分组讨论,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和点评,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中可根据教学难点与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讨论与专题作业。讨论与作业的形式也需多样化,以便于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创新意识。
4考核评价机制的多元化
为检验课程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必不可少。在常用的平时考勤、课堂作业与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评价机制基础上进行多元化拓展,以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态度和意识。针对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特点,采取“日常课堂教学考核+创新实践考核+期末闭卷考试”模式。日常课堂教学考核从考勤、课堂讨论、课堂作业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重点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等;创新实践考核结合实验教学进行,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期末闭卷考试适当增加主观题和应用型试题比重。通过考核评价机制的多元化拓展,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二结语
篇7
关键词: 机械专业 课程教学 教学做一体化
引言
职业技术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但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严重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困难,而且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更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特点
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据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突出能力本位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和以实验室、实训车间为中心。一体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素质优良、技术过硬、单项技能拔尖的技术型人才,由此可见,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是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构成一体。教材一体化,即理论课教材与实训教材构成一体。教室一体化,即理论教室与实训车间构成一体。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脱节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课与实训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中职教育要保持其自身的特色,必须强化专业方向,充分考虑与地方经济的紧密结合。与此同时,为妥善解决学生择业范围广与针对性强这一矛盾,设立专门化方向,完成有针对性的就业前培训。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我校机械机电专业开设《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电工基础》、《电子线路》、《金属材料》和《液压与气压》等学科。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技能则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建立一个宽广、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知识平台。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应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取消重复的教学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考核相互结合,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整个课程设置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具体措施如: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在原机械制图内容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内容,融入公差与配合部分,使学生将制图、尺寸标注和公差标注融为一体;《机械基础》包含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培养机械工程方面的初步知识和能力;《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包含金属切削机床、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和机床夹具等内容,将加工工艺和工艺装备知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培养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初步知识和基本能力;《电工基础》和《电子线路》包含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器控制PLC等内容,《液压与气压》包含液压与气压传动等内容,将《电工基础》与《液压与气压》整合教学,使机械中常用的电、液、气控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培养机械控制方面初步知识和能力。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管理
为了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顺利开展,必须对实施的各个环节加以管理,包括:教学文件、教学基地和人员等的管理,以及校内外实践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手段和评价体系等。必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课程已经基本脱离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在合理打破学科体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如何联系企业实际,如何将企业生产工艺转化为学校课程,目前这在全国范围内还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学校要因地制宜编写适应本校需求的一体化校本教材。必须建立适合课程的完善的教学评价,考核评价必须紧扣培养目标,重点放在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上。采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广泛推行过程考核和项目任务综合考核,尽可能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如技能竞赛、技能鉴定、模拟测试、项目制作、专题报告、口头与书面交流、直接观察、工作质量、工作速度、专业知识、学习态度、文明生产、社会行为、安全生产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和能力,减少纯理论性试卷考试。
结语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改变目前学生普遍厌学的现象,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技能课的教学质量都大有帮助,能大大提高职业技能的考证率,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促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学院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在职业技能课教学中使用一体化教学的益处,从而高度重视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刁亮琦.谈中职机械专业教学中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J].成功(教育),2011,(09).
篇8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机械设计基础;轮机工程;工程案例;项目化教学
0前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工科专业开设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也是浙江海洋大学轮机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注重多学科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综合运用[1][2]。近年来,国家对轮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而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存在机械式灌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活跃性低,教学效果差等问题[4]。导致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国家和社会对轮机工程毕业生的需求。为了适应全球化的时代需要,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工程教育的学制与质量必须进行多方互认,即开展工程教育认证[5]。工程教育认证作为国际上公认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是实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与国际互认的关键基础[6]。本文则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理念,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增配教学资源,改进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建立闭环教学反馈系统等措施,完成了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可为相近的工程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提供一定的经验,促进我国高级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
1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要求和目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连接轮机工程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涵盖多学科理论、知识点散而杂、理论性强,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工程教育认证对本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7]。理论教学应一改传统的满堂灌、机械式教学,运用灵活、新颖的方式,理论教学的内容包括:一是“机构的组成和机械设计概论”等机构和机械设计的共性基础知识;二是连杆、凸轮、轮系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应用和运动设计方法;三是带传动、链传动、齿轮和蜗杆传动等“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标准规范和设计计算方法;四是轴承、轴、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等“轴系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组合设计和选用计算方法;五是常用机械静联接和弹性联接的工作原理、标准规范和计算方法[8]。实验教学应改变以往单一性验证实验的机械套路,在实验的安排上,将原本的单一知识点验证性实验改为三级阶梯式实验教学。分别为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方法的第一级基础实验;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融入项目化教学并要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第二级核心实验;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的第三级突破创新型实验,通过三级实验教学的递进式培养,逐步实现机械设计基础实验由理论知识点到工程运用实践的过渡[9]。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对机械结构原理的认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动手能力、灵活的创新思维以及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出能够从事轮机系统的设计、制造、监修与监造、设备维护和管理等工作的综合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10]。
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2.1大纲制定不合理
原本的教学大纲对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的课程量规划不合理。理论教学时长占比过大,达到了90%,导致实验和实践教学的学时被大量挤压。《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在熟练地掌握常用机构和零件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实验和实践环节的课时过少,直接导致无法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原有的考核方式为学期末笔试占总成绩的60%,平时分占总成绩的40%(20%的课堂出勤、20%的实验报告组成),存在无法准确评价学生的实际成绩,不能通过考核反向刺激学生主动学习以达到教学目标等问题[11]。多数学生通过期末短时间的突击便可以达到较高的最终考试成绩,成绩的水分过高,不能准确地对学生的实际成绩进行评价。而课堂教学的平时成绩仅将课堂出勤率作为评定标准,无法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实验成绩占比过少,则无法改善学生对实验课的轻视现状。
2.2理论教学枯燥无味
目前教室理论知识教学仍然采用黑板板书加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式[12]。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其优点,但缺点更甚。首先,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极高,大多数老师都无法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只是按部就班地机械式灌输,导致学生大都提不起学习兴趣。其次,多媒体课件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且重要的机构和零件的内容没有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2.3实验教学与理论知识脱节
实验教学一向都是教学效果较不理想的环节。一方面,通常实验教学和课堂教学分别是由两个老师负责,实验课老师往往应付了事,对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要求不高,且二者之间没有做到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实验教学依旧采用传统的单一性验证实验,还未形成系统规范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与实际工程需求不符[13]。这就导致实验环节和理论教学脱节,无法有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学生不能在实践中主动学习理论,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大多数学生随大流做完实验,却并不知道做的实验是在证明什么或有什么实质性意义。
2.4教学资源匮乏
教学资源紧缺不光是浙江海洋大学面临的问题,也是众多高校面临的共同窘境。《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章节中,包含众多的典型机构和重要零件。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立体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而能够轻松理解这些机构和零件的立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学生少之又少。课堂教学缺少可用的立体教学素材,比如典型的机构和零件三维模型。学生无法形成一个直观的感受,理解不了书本的内容,也自然丧失了学习兴趣。实验教学中仪器设备资源的短缺问题更加明显。实验仪器和设备一方面数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仪器和设备老旧,部分零件丢失。导致实验课时,一部分学生在做,一部分学生在旁边看,另一部分学生则完全脱离了实验课堂。
2.5师资力量不足
学校缺少可以同时担任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双向老师,理论课老师缺乏实践经验,而实验课老师理论知识又储备不足。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没有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理论无法指导实践,实践也不能反作用于理论。
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改探索
3.1教学大纲的修订
第一,针对学时占比不合理的问题,对大纲中的课堂理论教学时长和实验教学时长进行了调整。实验教学学时由原来的10%增加到25%,其中包括5%的校外企业参观实践时长。第二,根据轮机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要求,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五大部分内容以及各章节的教学时长进行适当的增加和删减。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掌握得更牢靠,缩减不必要的课程内容,以减小学生不必要的学习压力,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最后,考虑到原有的考核方式无法准确地体现学生的实际成绩,对考核方式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其中,期末闭卷笔试占40%,课堂成绩(课堂出勤与问答情况15%,工程案例报告15%)占30%,实验、实践成绩(实验成绩占25%,校外参观实践占5%)占30%。
3.2理论与实践教学方式改革
针对课本和多媒体课件内容陈旧,与当今实际工程问题和科技前沿相距较远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当前行业相关的前沿科技成果,以多媒体课件展现给学生,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将课本知识与前沿科技接轨。同时及时更新多媒体课件,在重要的机构和零件的章节,加入直观的实物、动画视频和三维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状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知识点具有范围广、数量多、内容杂、原理难的特点,相邻章节的内容相差很大,学生很难将前后章节的知识点联系到一起。而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融入工程案例,则可以较为有效改善这个问题[14]。例如汽车的自动变速箱,由行星齿轮机构、轴系等组成[15]。它将齿轮、轴系的传动、摩擦与等知识点综合于一体,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自然将各部分的知识点融合到一起,以变速箱为载体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对每一个工程案例都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并要求学生撰写案例报告。融入工程案例既可以让学生见识到实际工程中基础零部件的应用,又能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与工程创新能力。建立三级阶梯式实验教学。第一级是基础,锻炼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要求学生掌握实验原理一般性方法。第二级是核心,要求学生能拓展书本的理论,独立完成实验操作,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理论。为了达到第二级的教学目的,在这一级中融入项目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从计划、实施到总结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老师作为项目的引导者和指导者[16]。例如:设立内燃机的拆装和性能分析项目,将项目分为齿轮机构、凸轮机构、曲柄滑块机构三个部分,并在每个部分设置几点相应的工作学习任务。因为一个项目涵盖的课程内容不够全面,可在全班设立不同的项目,将学生分组完成不同的项目,最后在课堂上一起交流汇报。第三级是突破,要求同学能够自己独立地设计并完成实验,强化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三级阶梯式实验教学从基础到核心到突破,层层递进,以达到锻炼学生实践动手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篇9
1 模块设计及教学内容设定1.1 食品机械、工程设计模块模块构成:食品机械、工程设计是现代食品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工程类课程包括食品机械设备、机械基础、工程制图、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工程原理等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任务。传统实验教学强调单课程的作用,每门课程分别划分功能,容易造成不同课程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沟通,不能很好地把握教育教学的全局观。为强化食品专业学生食品工程技术应用能力,改变以往课程零散的格局,将食品工程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配置和优化,赋予课程群三大子模块功能。1.1.1工程基础理论子模块:食品机械基础+食品工程原理,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食品机械识图、绘图、传动系统等基本知识,掌握食品加工单元操作传质传热及物料变化原理。1.1.2工程知识应用子模块: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程机械实验技术,使学生掌握食品加工单元操作的设计、食品机械工作原理及单机应用技术。1.1.3工程能力拓展子模块:食品工程与机械技术+食品工厂设计,培养学生食品工程工艺创新能力及食品工厂项目设计能力。课程设置中,将机械基础、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的实验课进行整合,设置必修全实验课程食品工程与机械应用技术,包括实验和教学实习,着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而食品工程原理28学时安排为课程设计,主要培养学生食品加工单元操作设计能力。模块式教学通过对知识和体系的重新组合,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1.2 畜产品加工模块畜产品加工模块根据实验教学内容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分为基础验证性实验子模块、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子模块、创新研究性实验子模块。1.2.1 基础验证性实验子模块。重在学习肉类加工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在此部分设置以下几个实验:原料肉的品质评定(颜色、嫩度、保水性、风味等)、香肠制品中亚硝酸盐的测定、原料肉中ATP含量的测定等。乳的方面重点训练内容包括乳及乳制品的酸度、密度、杂质度、冰点、脂肪、蛋白子、非脂乳固体、乳酸菌数奶粉溶解度、干酪和炼乳的感官评定等项目的检验。1.2.2 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子模块。主要学习产品配方的设计及质量控制技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初步的实验设计能力。在此部分我们设置:西式灌肠产品配方设计、酱卤肉制品品质控制方法研究;液态乳制品生产线的操作和控制,乳制品生产设备的清洗与消毒程序、乳制品加工厂设计与布局、乳制品设备的调试和维修。1.2.3 创新研究性实验子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主要对象为大三、大四的学生,开设各种创新研究性实验课题,这部分以开放性实验的形式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来选题,这部分实验内容不确定,教师根据市场、行业及领域的发展趋势及需求确定具体的实验项目,目前已经开展的实验项目有:可食性包装膜在酱卤肉制品中的应用,气调包装低温肉制品保质期的监测;乳制品新品种的开发:在原有基本乳制品的基础上,使学生根据市场需要和发展,自主开发新产品包括调味奶的开发,复合型酸奶的开发,乳饮料的开发。由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乳制品科学研究热点设立科研课题,开展研究,同时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题材。1.3 食品检验模块食品检验模块的建设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安全、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而设定了三个子模块,分别为原料检验子模块、半成品检验子模块、成品检验子模块,检测对象为农产品、乳制品、肉制品、蛋制品、调味品、酒类、罐头食品、饮料测、茶叶,每个部分设定了具体的检测项目。1.3.1 原料检验子模块。主要包括生产原料的理化指标检验和感官检验,理化指标检验包括原料密度、折射率、旋光度等物理常数测定,水分、灰分、酸度、脂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等一般成分分析,食品添加剂、食品中矿物质、食品中功能性成分及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感官检验包括对原料的状态、色泽、质地、口感、气味、软硬等感官指标进行评价和检验。1.3.2 半成品检验子模块。主要检验半成品中一般成分指标、微生物指标及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等。1.3.3 成品检验子模块。毒理学检验包括急性毒性实验、30d喂养等动物实验后动物血液白细胞、血小板计数,血常规、尿常规、各种血生化指标检验。微生物检验包括食品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各种致病菌检测。免疫活性检验包括器官免疫调节功能、细胞免疫调节功能、体液免疫调节功能、单核-巨噬细胞功能、NK细胞活性检测。食品成分检验包括一般成分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农药残留分析、兽药残留分析、霉菌毒素分析、食品添加剂分析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分析等。
2 食品科学与工程模块式实验教学硬件建设2.1 食品机械、工程设计模块硬件建设拟新建食品工程设计计算机房,购买设计软件,水处理设备、饮料灌装实验、封罐机、超微粉碎、真空浓缩、挤压膨化、均质机等设备。2.2 畜产品加工模块硬件建设2.2.1 肉品工艺实训生产线。该平台主要针对肉类产品工艺的控制,以及各种低温肉制品品质及保质期的检测,如低温火腿肠、发酵香肠、气调包装的酱卤肉制品等。拟购置评价肉类产品滋味的指纹图谱设备、蛋白质结构分析设备、超低温冰箱、无菌操作台、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气象色谱,同时对生产线设备加装数显装置,实现参数实时可读、状态实时可测。2.2.2 乳品工艺实训生产线。目前我校已有液态乳生产线一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补充和完善,增加原料乳验收的乳成分分析仪,冰点测定仪,电位滴定仪,均质器,振荡器、牛乳分离机等设备。2.3 食品检验模块硬件建设拟新建食品检验实验室一个,主要用于进行成品微量成分分析,包括重金属元素,农药、兽药残留等,拟购进原子吸收仪、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质谱联仪等设备。
3 小结通过模块化建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形成食品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体制与“三位一体两结合”管理模式,建立一个独特的实验教学体系,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食品机械、工程设计模块、畜产品加工模块、食品检验模块三个模块,使三个模块功能得以完善,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实验实训平台。
篇10
“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中涉及了机械加工所必需的多方面专业知识,并且将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实际应用有机融合在一起,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床夹具的原理与使用;二是刀具和切削参数的选用;三是零件的加工工艺的制定;四是零件的加工质量以及加工精度的分析。在课程教学中主要是以机械制造工艺为主线,以优质、高产、低成本为宗旨来形成课程结构体系,从而实现对学生机械制造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现在,从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课程教学活动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知识中选择适宜的内容,然后根据知识内在的性质和逻辑结构关系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简化、压缩,组成学科或课程科目,并辅一定的技术课程和实践训练,从而形成了以学科知识为导向的课程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只是单纯地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却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但是,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在这门课的教学中学生普遍会觉得非常枯燥,对课程内容难以理解,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存在很大困难,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能有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对其进行解决,再加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思维不活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是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就必须要使学生具有直接能够从事某一岗位工作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高校必须要对教学进行改革,使教学更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2传统“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1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难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在之前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考核评价体系中非常强调其选拔和甄别的功能,这种评价体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会极大地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和个性发展。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改进实践和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完善和提高。由此可见,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指标在衡量教学改革是不是成功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机械制造技术”的课程考核指标必须要将出发点建立在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特点上,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实践能力教学和素质教学的目标和重要性。事实上,考核并不是教学目的,而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借助于这种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的改进。但是传统的教学主要以理论笔试为主,考核的形式也非常的单一,难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较为全面、正确的反映。在今后的教学中,“机械制造技术”必须要将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作为重要的教学参考依据,并结合其职业技术特点,来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培养,在考核评价体系中不仅要涉及理论笔试,同时还要涉及实践方面,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创新开拓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2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在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上发挥作用
“机械制造技术”所涉及的都是机械应用方面的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的进步,机械制造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内容仍然采用很多陈旧、繁杂的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并且在教学中也主要采用教师讲述,学生被动接受的理论教学方法。除此之外,在课程设计方面,“机械制造技术”的课程还是保持着传统机械制造工艺的设计方式,很少会设计实践环节的相关工艺检验。从整体上来说,现阶段“机械制造技术”的课程内容难以与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相匹配,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缺乏与教学经验的总结,不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完善,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理论脱离实践等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要想实现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几乎是不可能的。“机械制造技术”教学要想更好地适应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就必须要对其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首先,从内容上来说,教师要更加注重知识结构基础的构建,精选一些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遴选出一些比较重要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课堂讲授。其次,从教学方法上来说,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采用产品成型方法为体系,对工艺原理、工艺方法与产品质量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可以安排必要的课堂讨论或者自学等活动,从而对学生的工艺知识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的提高。
2.3课程功能难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高等院校的学习中要求学生有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但是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传统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并且教师的讲授力求面面俱到,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慢慢地就会失去思考、质疑等能力,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再加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技术日新月异,然而由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内容比较多,并且课时也有限,因此就导致课程教学中信息量过大,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也不断地加强对知识的筛选和压缩,但是却并没有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更加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和激发,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和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在教学中还要使学生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良好思维。例如,教师在讲解外圆车刀的结构、角度及其相关参数之后,可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其他刀具的特征。
3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制造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3.1项目教学法的内涵及其作用
项目教学法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根据学生有关的学习内容所具有的特点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在教学中则主要体现为以民主和任务驱动作为教学思想和指导思想,从任务的收集到设计以及最后解决方案的实施过程全部由学生负责,以解决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技术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完成项目,实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以及难点的掌握,学习效率更高,知识掌握更牢靠和灵活,这对于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另外,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与学生的学习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将其用于指导实际的学习,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延伸理解。
3.2项目选取
在项目教学法中,最为关键、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项目的选取。工程项目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要尽可能选择优秀、实用的项目,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帮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巩固、加深和迁移,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选取项目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从现实对象中进行选择,项目一方面要包含课程教学中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要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机械制造技术”的教学中,可将教学内容分为工艺模块、技能训练模块、装配模块等三种类型。在选择的时候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项目内容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便于教师的管理和引导,二是学生最终能够实现。与此同时,还必须要注意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在项目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机械素材,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和过渡。
3.3项目分析
一般来说,“机械制造技术”是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的,这个时期学生只进行过一些机械基础方面的学习,还没有接触加工工艺,因此比较陌生。教师可对项目进行适当的分析,使学生对项目的目标有充分的了解,并明确项目完成必须要具备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避免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在面临项目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
3.4项目实施
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工业实际背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例如在装配项目中,教师可以对机械的装配工艺进行必要的讲解,但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其装配方法、工艺技术以及装配图的绘制方法等。此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每组3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自由组合,通过项目分析,学生对一些机械制造技术有很好的掌握,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中不能直接给出具体的答案,指导的原则是要具有启发性和提示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寻找和探索来获得知识,促进自身技能的提高和思维方式的完善,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3.5效果评价
- 上一篇:企业资产转让管理办法
- 下一篇:特殊儿童安全教育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机械制图实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