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数学衔接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高中数学衔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高中数学衔接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 高中数学 教学衔接 原因 措施

一、高中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

1.教材的差异。首先,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通俗易懂,教学方法多联系实际,更能学生引起学生兴趣,且题型简单,较好掌握;高中数学抽象难懂,不仅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技巧要求高,而且,还注重理论的灵活运用,较初中相比增加了不少难度。另外,高中的数学内容较初中跨度很大,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再在加上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初中的内容在难度、深度、广度都大大降低了,而高中在高考的压力下,对学生的要求不降反升。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反而加大了。

2.教法的差异。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不能够对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作用引起重视,一方面,片面地将学生当成了数学知识的“灌输对象”,从而忽略了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师生之间的默契对于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教师难以真正意义上做到“将教学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培养和发挥。而高中的学业繁重,老师也更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举一反三。使学生从一个只用围着老师团团转,死记硬背些公式、技巧就可以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快速成长成一个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着极强自学能力的好学生,不可不谓之强人所难。

3.心理的差异。正如前文所讲,初中时学生只需不多的聪明和努力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高中的实际却是,学生很努力也不一定能取得满意的成绩。这种心理差异轻则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则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样的话就大大不妙了。另外,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其心理发育尚处在不成熟阶段,叛逆性较强,因此对教师的教学指导或善意的批评建议都会存在较强的抵触情绪;再加上中学生对外界新兴事物的探知欲望强的特点,使他们容易将兴趣和注意力转移到教学内容之外的事物上。

二、搞好初高中教学衔接的主要措施

1.实行人性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首先明确高中数学较初中数学的差异,明确高中数学的要求,增加紧迫感,引导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在这基础上,还要建立好学生的信心,培养数学的学习的兴趣,因为高中数学学习抽象、枯燥特点,更要让学生明白,不能因为没有兴趣就不重视数学,要知难而上,要让他们从一开始就要重视数学。其次,明确班级的数学基础,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以有针对的教学。最后, 还结合初高中的数学实际情况,认真比较初高中的教学要求,立足于大纲和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做好初中到高中的学习过渡,让学生尽快融入到高中的学习中来。

2.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学习实现效率最大化。高中的数学教学内容较初中的多,又因为高考的原因,需要更多地复习时间,这样为数不多的课堂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一节的四十五分钟。(1)重视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兴趣。课堂上老师讲课的水平,吸引学生兴趣的能力对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老师应鼓励学生,学生学不好数学时,不要责怪学生,应多从自身找毛病。深入学生内部,与学生打成一片,多多帮助鼓励后进生,老师和学生一起进步。(2)多多收集学生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可以成立数学学习小组,先进带后进,这样也有利于收集学生的意见、反馈、问题等。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使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以结合实际明确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方法。

3.加强初中数学教师和高中数学教师的有效沟通。(1)相互深入课堂,探讨教学方法。可开展初、高中数学课堂交叉观摩调研活动,使初中与高中数学教师能够亲身体会不同阶段的数学课堂,发现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契机。同时,通过广泛的观摩学习和互探讨,能够使教师对学生的整体特征和个体差异建立起直观的了解,从而研究出一套适合中学生现状的衔接教育方法。(2)认真钻研教材,在一些知识理解、传授上做好衔接,使学生在升入高中够不至于无所适从。教材是数学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能够为数学教学活动提供大量而科学的引证材料和练习用题。并且,教师通过教材中章节设置进行教学,能够实现由浅入深地向学生剖析数学知识,便于安排教学进度,继而更好地衔接教育。

三、初高中教学衔接作用综述

篇2

一、关于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原因的分析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定会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有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异面直线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

2.教材的变化: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讨论字母的取值范围对结果的影响,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其次,由于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3.学法的变化。到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和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搞好初高中衔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首先,搞好入学教育。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其次,摸清底数,规划教学。为了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2.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衔接

首先,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劝“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的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的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其次,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函数概念、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相关知识等,到高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初中成立的结论到高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达到温故知新、温故探新的效果。

最后,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3.加强学法指导

高中数学教学要把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导以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狠抓学习基本环节,如“怎样预习”“怎样听课”等。具体措施有三:一是寓学法指导于知识讲解、作业讲评、试卷分析等教学活动之中,这种形式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易被学生接受;二是举办系列讲座,介绍学习方法;三是定期进行学法交流,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篇3

一、初高中数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许多初中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高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数学学习后,成绩下滑,有些学生甚至出现考试不及格现象,这令许多同学感到手足无措,非常茫然,困惑。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对自己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分析。小学教育的重点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初中是学习方法的培养,高中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进入高中,就进入了一个由学习方法向学习能力转化的阶段,学生出现不适应,成绩大幅度下降,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

1.知识层面出现断层。许多在中考不考的知识点,如代数中的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十字相乘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等,几何中的三角形四心,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等,到了高中直接就用。

2.能力层面出现断层。学习习惯没有上升到方法,学习方法没有上升到学习能力。计算能力出现问题,很明显的多项式化简看不出来。在初中时,教师的知识点讲的细,习题类型归纳全,典型例题练得多,数学思想方法感悟的少;学生没有养成及时归纳整理、反思总结的能力;遇到难题不是动脑思考而是善于在教师的讲解下解决困难,没有养成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忙着抄题记笔记,没有听教师对题目的分析,听课没有侧重点,没有养成课堂上听记同步的能力。

3.心理层面出现断层。如高中学生学习仅仅停留于教师作业的完成,并且作业的完成取决于教师的严格程度,仅满足于教师布置的作业而对于软性的作业不够重视(如归纳整理知识结构、像过电影一样过知识点;背诵性的、阅读性的作业),不能合理协调安排好各学科的作业,先做容易的、会做的,难的有空就做。

二、措施

1.整体把握教材,适当拓宽

“教教科书———背教科书———考教科书”早已成为过去时,对于教材删除、中考不考、有利于后续学习的知识点,要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要吃透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仅是对学生中考的一个有利支撑,更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转贴于

2.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数学学习方法、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培养自学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会审题、学会验算、学会反思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疏导,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遇到困难、遇到难题养成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新课程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一个评价自己课堂的标准,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有效的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案例:在教授“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出示了这样一个练习题:甲、已两站间的路程为480 千米,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36 千米,一列快车从已站出发,每小时60 千米,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经过多少小时后两车相遇?学生独立准确地完成了练习后,要求学生将题中画线部分作变动(替换结论),并列方程解决它。大约过了5 分钟,同学们在各自的小组开始合作交流,大家讨论热烈、气氛活跃,下面是各小组代表展示的本组成员的想法:

学生A:慢车先开10 分钟,两车相向而行,慢车行驶多长时间两车相遇?

学生B:慢车先开10 分钟,两车相向而行,快车行驶多长时间两车相遇?

学生C:慢车先开10 分钟,两车相向而行,慢车行驶多长时间后两车相距100千米?

篇4

关键词:衔接 探讨 原因 培养

初中生经过中考奋力拼搏,跨入高中,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太枯燥、晦涩,从而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寻找解决对策。

一、造成高一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

1. 教材的原因

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对数、二次不等式等内容,都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这样就加重了高一数学的份量。相对而言,高中数学一开始就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例如:高一《立体几何》第一章有基本概念37个,基本公理、定理和推论21个,两者合在一起仅基本概念就达89个之多,并集中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形成了概念密集的学习阶段。加之教学进度一般较快,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

2. 教法的原因

初中数学教学进度较慢,对于难点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为应付中考,初中教师大多数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局部,轻整体”、“重试卷(复习资料),轻书本”的不良倾向。但是进入高中以来,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从而产生学习障碍。

3. 学生自身的原因

(1)心理原因

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有时点名回答问题也不够直爽,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心理学上把这种青年初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

(2)学法原因

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反复练习。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需要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而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

二、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帮助学生渡过学习数学“困难期”

1. 做好准备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1)搞好入学教育。

首先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所占的位置和作用。其次,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特点。此外,结合实例,给学生分析初高中教学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最后,可以请高二、三年级学生谈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摸清学生学习基础,以此规划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

教师一方面通过测试和了解入学成绩,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比较其异同,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2. 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教学。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高中的数学知识也涉及初中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衔接,深入研究两者彼此潜在的联系和区别,做好新旧知识的串连和沟通。

3.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教师每一步板演;“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教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

4.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能力,是初高中数学衔接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有:

(1)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在高一年级开始,可选择适当内容在课内自学。学生自学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并给予自学方法的指导,以后逐步放手让学生自拟提纲自学,并向学生提出预习及进行章节小结的要求。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后,就能使他们的学习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这必将大大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2)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高一开始,应要求学生把每条定理、每道例题都当作习题,认真地重证、重解,并适当加些批注,特别是通过对典型例题的讲解分析,最后要抽象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做好书面的解题后的反思,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便推广和灵活运用。

(3)培养学生的准确计算能力。

能准确进行计算是一项不容忽视的能力,这要靠平时认真坚持和严格训练才能养成。几乎每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计算,因此,要使学生明白这一点并在平日里从严要求。

(4)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可训练学生从下列两种角度提出问题:其一是从逻辑角度。例如:一个真命题的逆命题是否也真?一个命题的前提部分若由好几条组成,那么每一条对结论有何影响?若把其中某条换成别的条件又会有什么结果?某个特殊命题是否是某个一般问题的特例?其二是从学科或章节内容间的联系上找问题。如:某个代数中的定理有什么几何意义?有什么物理意义?等等。

(5)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篇5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 高中数学 教学教材特点 教学方法

学生跨入高中阶段后,学习也就上了一个新台阶。很多新生反映高中数学: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过就忘,一考就差。

一、造成初高中数学衔接不顺的主要原因

1.教材方面

(1)知识量增大。高中学科门类比初中多,知识量比初中大;高中数学内容多,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数学。

(2)理论性增强。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初步了解,教材内容通俗具体,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题型少而简单;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

(3)系统性增强。高中教材由于理论性增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4)初高中数学不衔接。近几年初、高中教材内容都删减了很多内容,降低了难度,但有些初中内容在高中阶段却有着重要作用,这就造成了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困难。

(5)能力要求提高。高中数学注重提高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几何变换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分析、解答问题过程的条理性、严密性与完整性。而初中学生的能力暂时还达不到高中数学的较高要求,这得需要一个艰苦的培养过程。

2.教师方面。高中教师对初中教材和学科方法缺乏了解,而且大部分高中实行循环教学:送走高三回头接高一,经常不自觉会以高三的要求对待高一,用教高三的方法来教高一而使学生“消化不了”,囫囵吞枣,形成“拔苗助长”的现象。

3.学生方面

(1)思想上松懈:部分学生经历了紧张的中考,进入高中后心态有所放松,认为高考离自己还很遥远,因而对数学没有足够的重视。高一教材第一章前几课时的内容又往往会让学生觉得比较简单,更加放松了,导致数学成绩越来越差。

(2)学习战术欠佳:高中教师在上课时除了分析书上的知识点,还要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分析重点、难点,在授课时强调的是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要求严格的论证和推理。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3)信心不足:在初中时有学生就听闻高中数学很难,产生了畏惧心理,看到成绩下降就认为理所当然。这些心态都是不利于高中数学学习的。

二、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1.整体把握教材,适当拓宽。高一教师要利用暑假通览这一届学生的初中教材,以便对初高中相应的内容对接做到心中有数。要吃透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讲到相关章节时,就可以用学生已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以旧引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必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顺利地走过“知识坡”,渡过内容与教材的适应性难关。

2.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精心准备,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此老师要博览群题,将知识问题化,精选精编每一道例题、练习和课后作业,力求做到让学生易于接受,既要练到点,练到位,练出信心,又不能加大学生课业负担。

3.教学过程要讲究策略

(1)课堂问题。在数学课堂中,对于那些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都必须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的结症遗留下来,甚至沉淀下来,现场问题及时抓,遗留问题有针对性地补,注重实效。

(2)课堂练习。数学课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大约占40%,这是对数学知识记忆、理解、掌握的重要手段。坚持不懈,这既是一种速度训练,又是能力的检测。教师要清楚哪些知识需要补救、巩固、提高,哪些知识、能力需要培养、加强应用。所以教师要用心寻找例题,上课应有针对性。

(3)解题指导。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这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也是运算准确性的需要,运算的步骤越多,繁度就越大,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因而合理地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不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其他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4)情感投入。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培养学习能力和不断发展创新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不断进行着情感、知识、思想等交流,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的交流,进行学习信息的传送和反馈。

篇6

一、关于初高中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

(一)学生心理因素

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部分学生产生“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部分学生存在畏惧心理,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的确有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集合、映射、异面直线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这些因素严重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和信心。

(二)教师教法的改变

在初、高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初中教师重视直观、形象教学,每讲完一道例题后,都要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到黑板表演的机会相当多。为了提高及格率,初中教师可以把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重点题目反复做过多次。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的推理上下功夫。又由于高中课程紧,高中教师如果像初中教师那样上课就可能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致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影响

初中学生习惯于跟着老师转,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而高中学习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钻研,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探索规律。因此,刚步入高一的学生若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就不能较快地适应高中的教学。

二、做好初高中衔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为搞好衔接打好基础

首先,做好思想动员。开学之初总有一部分学生忐忑不安,还有的踌躇满志,对未来困难估计不足。针对这种情况,通过人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让学生了解高中教学“课时紧、任务重、快节奏、大密度、重思考、动笔多”的特点,让学生心中有数。其次,做好学情调查,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函数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狠抓基础,降低起点,先慢后快,先少后多”宁肯牺牲一点速度,也不能让学生吃夹生饭,这也是高一开始授课时的一个有效策略。

(二)搞好初高中数学知识衔接的教学

1 增加过渡性教材教学,使初高中知识系列化、系统化。如二次函数是高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最大、最小值尤其是含参数的二次函数的最大、小值的求法学生普遍感到比较困难,仅凭初中的教学要求在高中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讲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后,增加“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一节,以系统阐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运用,对突破这个难点有很大的帮助。上述设计层层递进,每做完一题,适时指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2 把握好初、高中教材内容上的断层。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压缩,许多在高中运用比较多的方法和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十字相乘法、根与系数的关系、立方和(差)公式等都不作要求或要求较低。首先,利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数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高中数学新授课就可以从复习初中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其次,利用旧知识,挖掘加深新知识。如平面几何中,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到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是相交,也有可能异面。其实,有不少结论在平面几何中是成立的,但到了立体几何中就不一定成立了。如果能一步一步挖掘、深入,不仅可使学生巩固初中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逐步地接受、理解新知识。

(三)培养数学兴趣

篇7

一、初高中数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高一新生感到数学学习难

“学生学得吃力,教师教得费力”是高一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初中数学相比,高一数学的学习更需要加强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训练,所学的知识内容难度也远远高于初中数学.对于那些以优异成绩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而言,初中数学曾是他们引以为荣的科目,但因不适应高中数学的教学特点,出现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的现象,曾经的优秀学生有变成后进生的趋势,更严重的是,极少数学生会丧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导致成绩一落千丈.

2.高中数学发生迁移和扩展

和初中数学相比,现行高中数学课本(必修本)有以下明显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单向到多维,从浅显到深奥,从平面到空间.初中数学的文字表达浅显易懂、语法结构单一,运用的都是最基本的数学知识,采用的大多都是四则运算.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初中数学的学习相对轻松自如.不同的是,高中数学有着语言表达简洁严谨、叙述抽象难懂,其概括性和理论性也较强的特点.这就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考虑到知识体系的因素,教材将最难的“函数”部分安排在高一学习,这将成为学生学习高中数学时最大的“拦路虎”.

3.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在改变

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上课的内容少,课堂容量也相对较小,学习进度较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去强调重点、难点,可以将不同类型习题的解法分别讲授给学生用以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知识内容.对于每一道例题,教师均可以布置相似的习题让学生板演,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所学知识也可以熟练掌握.有些时候,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很多教师会把不同的题型分类归纳,让学生遇到不同类型的题目均可以快速想到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步骤.而高中教师的上课内容相对比较多、课堂容量比较大,要求学生完全理解每个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深谙其数学思想及推理方法,灵活巧妙地运用到解题中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归纳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我们应该倡导的是高一教师在开学之初便通过一些摸底性质的考试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考核,然后再通过交流和沟通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进行了解并且积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数学的教学特点,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高中教师应该熟悉初中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初中的概念和知识的要求了如指掌,在教授高中新知识的时候可以先从复习初中知识然后再导入新知识,从浅入深由易变难,温故知新逐步过渡.明确高一阶段对知识的要求,不应过早采用“题海战术”,而是着重于定义的理解以及数学基本思想的学习和应用.以下两点是我所推崇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衔接好初高中数学的知识,降低两者之间的落差.

1.温故知新——利用初中知识,加深新知识的理解

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在高中教学的时候,运用联系的观点引入新知识,可以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时候还可以很快地接受和理解新知识,同时又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系统化的梳理和归纳.在衔接初高中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以低起点,小步子为指导思想,重视基础概念教学,利用旧定义新解释的形式深化学生的认识,便于学生尽快掌握和理解.

2.循序渐进——抓准“衔接点”,搞定高考重点函数

篇8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同学以较高的数学中考成绩升入高中后不久,就由于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而出现“掉队”现象,甚至沦为数学“学困生”.所以人们把高一第一学段称为学生高中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新课程标准实施后,上述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初、高中数学衔接的研究与实施就早已成为广大初高中数学教师和数学教研员的共识,也有各种研究成果见诸于报刊,市面上也出现了各种初高中数学衔接知识的教材,但基本上是关于衔接知识方面的内容,对初高中教材的特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衔接并没有在书中得到根本的体现;而对于谁来真正有效实施衔接的操作?在什么时间完成衔接?用什么方式完成衔接?也一直是数学教育界困惑未解的问题.我和唐瑞光、赵中华两位老师从2004年开始对初高中教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进行比照分析,经过五年的研究和实践尝试终于找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补充衔接知识、转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给初三学生在暑假提供一本完成初高中知识衔接、教材特点衔接、教学要求衔接、学习方式衔接,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初高中课程衔接学案(数学)》,它集教材、教参、练习册为一体,便于学生自学,突出可操作性.

2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区别与联系

3初高中数学衔接的真正内涵

完成初高中衔接不仅仅是知识的衔接,更重要的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完成这种转变,需要一个合适的课程(包括教材)以及实施这个课程的有效方式、途径与时间.

3.1衔接教材需要补充衔接知识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后,初中教材删减了许多重要的基础知识,如立方和、差公式、韦达定理、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等;降低了一些数学知识与方法运用的要求,如,配方法、分解因式、绝对值、二次函数的分析等.而这些知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又要直接作为工具知识或基本技能加以运用,于是给同学们的高中数学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以致于高中的数学学习常出现老师觉得“显然”,同学们感觉“茫然”的情形,所以我们编写的《初高中课程衔接学案(数学)》就是要补上这些对高中非常重要但又初、高中两头皆空的知识.

3.2衔接教材需要立足学生经验、体现高中教材的特点与要求

现行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及教学要求与初中相比有着质的飞跃与变化,初中教材每一小节对概念与知识点的讲解比较具体、简短,即学即练;而高中教材每一小节对概念与知识点的讲解比较抽象、篇幅也较大、突出原理,操作的例题也无法面面俱到,这必然导致初高中教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度性方面、高中教师对学情把握方面、学生适应性方面出现断层.基于这个现状,衔接教材从知识的介绍、例题的编写、练习及习题的设置都应不同与任何一本初中和高中的教科书和练习册,它应当立足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学习习惯、而又突出从常量到变量、具体到抽象、静止到运动、孤立到联系、定量计算到定性研究、数与形相对分离到数与形相互结合、具体方法的习得到思想理论的分析领悟等方面的转化.《初高中课程衔接学案(数学)》就是这样一本突出高中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的而又立足于初中学生知识、经验、习惯的教材.

3.3衔接教材需要促成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与主动学习的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虽然从教材编写到教学实施都强调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强调了教学要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但由于受到初中学生年龄特征、教材内容、评价方式等诸因素的制约,现实中初中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被动的和模仿性学习为主,主动学习的意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和养成,这与高中学习要求存在很大差距.许多同学初中成绩很好,上了高中突然变成了“学困生”,主要是由于沿袭初中的学习态度和方式与习惯所致.高中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并且教学要求高、进度快、信息广、难度大,老师不可能象初中那样反复强调,反复演练.于是出现了老师不布置任务,学生不知道做什么,老师一讲就会,学生一做就错的普遍现象.《初高中课程衔接学案(数学)》从编写方式上,立足学生的原有知识、能力、习惯的现实背景,突出自主探究方式的引导,在循序渐进地补充衔接知识的同时,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培育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每个例题都要求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如何解,而不是直接给出分析,每道例题后接着就是变式练习,而不是模仿性的巩固练习,以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篇9

一、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紧迫性

数学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思维品质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顺势而为,向上快速发展思维。从初中到高中,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与现行高中教材有一定的脱节现象,加之高中教学内容突然增多,高中一年级整体教学内容远超过初中三年的教学内容。另外高中的数学语言更抽象,要求学生思维方式发生质变,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迁移。此外,学生学习环境变化、基础知识的差异、学习方法的不同步等原因,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陷入困境,顿感前途渺茫,认为数学深奥、高不可攀、不可接近,久而久之,学生便产生了厌学心理。

为了使每个学生很快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问题值得数学老师研究探索。因为这将有助于初中高中教材脱节现象早日得到解决,有助于解决初中、高中数学教师在教育观念、目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统一认识,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年龄、心理、智力、习惯等个性特征对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如何进行数学衔接教学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综合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而激发其创造能力,培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数学价值观,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维训练、形成数学意识、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等。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所以在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点:

(一) 研究教材,平稳过渡

1.注重知识点的衔接,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

初中、高中教材有很多内容需要做好对接工作,如函数概念、映射对应、方程的求解、无理不等式、指数、对数概念、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一元一次不等式、方程及方程组的解法和线性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与锐角三角函数关系;简单几何体的点、线、面与平面几何中的点、线的关系;抛物线图形与二次函数关系;配方、换元、待定系数法、等价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等。这些内容有的是高中新知识,有的是在初中知识基础上的深化,在教学中不仅要复习旧知识,还要对新知识进行比较和学习,渗透类比转化、分析与综合、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方法以达到温故知新,实现知识的转化与迁移。

2.立足教学大纲,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数学是知识连贯性很强的一个学科,如果有一个环节知识点的遗漏,都会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那么搞好初高中数学衔接的教学,就应该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补全学生过去学习的遗漏,以缩短学生对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跨度,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

3.从实际出发,自编习题,因势利导

在数学教学衔接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小步子、低台阶、勤反馈、重矫正”的原则,自编一些练习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

(二)研究教法,培养能力

1.开始较慢,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由于初中生学习内容不多,高中教学进度要适当放慢,以后酌情加快,使学生逐步适应高中数学教学的节奏。

2.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

课改中新内容的增设,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课程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在数学知识的讲授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经历求知的过程。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要求教师在初中高中教学衔接上,注意创设问题情况,充分发挥表象作用,帮助学生把研究的对象从复杂的情景中分离出来,突出知识的本质、热点,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新知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的提出过程以及例题解法的探求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增强直观性和感染力,化抽象为具体,由难变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函数性质的教学讲授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反复利用图象的翻转与旋转,让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出函数的性质后再给予证明。学生既感兴趣又更好理解。

4.加强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高中许多知识仅凭课堂上的时间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课下认真消化。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自学理解能力。因此,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通过编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对某些简单章节内容的教学,可采取组织阅读讨论、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以培养学生自学理解能力以及自觉独立钻研问题的良好习惯。

5.做好课后小结,培养探索能力

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章末小结,让学生自行编织知识网络,使其知识更加系统化。在学生做完题之后要求学生反思,即在一道习题解完后,引导学生想想有无别的解法,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式多变、有无规律可循,还要求学生试着改变一下条件或结论,以探索新的命题,并就新命题的正确与否进行论证。在小结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独到的见解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长此以往,可培养学生的探索、概括能力,使学生逐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与创造性,使其将掌握的现存知识结构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6.重视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语言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髓,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爱因斯坦说过:“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概念、命题是思想的凝结点,是静态的方法技巧,是具体的程序化;而思想则是发展的、动态的,它比具体的方法更宏观、更抽象,概括性更高,因此只有以数学思想方法统领教学过程,学生才能从本质上深刻理解教材中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各种具体的解题方法,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把数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对于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应加强这方面的渗透,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开端。

数学语言是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注重数学语言训练,有助于简明地表述数学知识和方法,有助于数学交流,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因此衔接阶段,教师应注重从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及文字表达语言几方面进行训练教学。

7.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听课、消化、整理、巩固作业、考试等多个环节,对于每一个问题要独立思考,在学生遭遇挫折后要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分析,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加强个别指导,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会学习。

(三)研究学生,因材施教

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从教学管理的角度看,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1)初中生与高中学生相比,高中生注意力集中,自觉性增强,善于阅读分析,乐于自行钻研。所以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教师要求学生课前做好预习,对所学的内容在课前形成一个感性认识,真正做到带着问题听课,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有成就感。

(2)初中生与高中生相比,高中生认识事物更加深刻、全面,善于分析思考,善于质疑探索。因此在衔接中教师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值得思考探索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讨论,以增强学生思维的科学性和甄别性。

(3)初中生与高中生相比,高中生学习目的明确,独立意识更强。因此在衔接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集体讨论问题时敢于发表独到见解。

(4)初中生与高中生相比,高中生更加具备“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这一特征。因此我们在教学衔接中不要轻易否认学生的意见,而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更多地为各类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会胜利的喜悦,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信心。

三、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1.防止负迁移发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其今后的学习具有某种迁移作用。如果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不正确、不全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并且先入为主,就会产生负迁移。因此,在教学衔接中,可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出新知识,将新知识顺利纳入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完成同化过程,同时认真剖析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揭示新知识的本质,顺利地将新知识转化为熟悉的旧知识,强化巩固新知识,发展认知结构。

2.实施开放式教学,克服思维定势

人的思维具有定向性即思维定势,高一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也会不自觉地表现为因循守旧,由简化繁,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思维的惰性。因此,在教学衔接中,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一题多解,一式多变,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的思维方法、不同的运算方式给予对比评价和表扬,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心理。

篇10

【关键词】 初高中数学 教学衔接

根据我经过高中几轮大循环教学并结合高一学生实际情况,对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提高高一数学教学质量,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述一些浅见。

一、关于初、高中数学成绩变化原因的分析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对高一新生来讲,环境,教材、同学、教师……都有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经过暑假的放松,入学后无紧迫感。也可能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数学很难学,为此就产生惧怕心理。的确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是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映射、集合、异面直线等。

2、教材的变化。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数字,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要注重分析。其次,近几年教材内容的调整,虽然初高中教材都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初中降低的幅度大,而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实际难度并没有降低。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不仅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反而加大了。

3、课时的变化。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二、搞好初高中衔接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1、搞好入学教育。这是做好衔接的首要工作。能够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也能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它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为此我们应做好三项工作:⑴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⑵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⑶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

2、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内容,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新课程改革后,初中新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有的内容删减了,有的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降低了要求。如二次函数在初中降低了要求,十字相乘法等已基本不提,使得高一学生只要遇到解一元二次方程,就把繁琐的求根公式搬出来,这给高中数学的教学带来了麻烦。为此根据高一教材和大纲,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确定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3、立足于高中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处理和知识铺垫,注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衔接。

4、高中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做好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在初中,教师讲的细,类型归纳的全,反复练习。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忆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一般都可以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老师转,无需深入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而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高一学生往往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调整的时间。这些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和学习习惯的形成,高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衔接好学习方法:⑴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包括勤学好问、上课专心听讲、勤作笔记、提前预习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书写规范整洁、独立思考以及全面细致的思考问题等良好习惯;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授人以“渔”,因材施“导”努力教会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是教之根本,而自学能力的提高有赖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捕捉”问题的能力。所谓捕捉问题,就是老师在课堂提出的设问或自己在预习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都应积极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