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整合背景我国在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后,正在逐步普及学前教育
天津2005年普及学前教育,北京2010年普及学前教育,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已经制定出了普及学前教育的时间表。一场轰轰烈烈的普及学前教育的工程正在全国各地展国际特殊教育进入80年代以来,明显地向着三个一体化的方向发展。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一体化;医疗康复、教育训练和社会就业的一体化。所谓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是指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启发、优势互补,进而形成教育的合力,力求使每一位特殊儿童享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并且能够使每一位特殊儿童身心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特殊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由分到合的过程。早期人们为了开。在普及学前教育中,特殊幼儿的教育是难点。而国际上把保障特殊儿童能够受到正常儿童同样的教育,把特殊儿童独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情况作为衡量基础教育普及的重要参考标准。因此特殊幼儿的普及教育要与正常学前幼儿同步,是摆在各级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普及特殊幼儿学前教育的关键是教师,需要那些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师。目前我国培养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大多是通过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培养,杯水车薪,与巨大的特殊教育师资的需求不成比例,因此培养大批的懂得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师资刻不容缓.培养特殊教育师资单靠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根本不能实现,我国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数量有限。因此在普通的师范院校普通的学前专业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不失是解决师资短缺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对普通学前教育专业和特殊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有机整合,发挥课程的最大效能,培养合格的教师。
二、意义及价值
(一)符合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立成校,独立编班。后来人们发现这样并不利于特殊儿童的成长。∞年代人们反思特殊教育,提出了“最少受限制的教育环境”。以及“回归主流”的特殊教育的思想。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了《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霓},提出了“全纳性教育”和“全纳性学校”的教育思想,将特殊教育定格在“全纳性教育”思想的框架之中,它要求:特殊儿童尽可能的回到普通学校去。与正常儿童一起学习、生活,一起活动、交流,让他们尽可能地与正常儿童在一个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让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交流,由封闭、隔离走向开放、融合,与正常儿童融合为一体.实现全纳性教育的目标,实现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融合教育,需要大批既能够从事普通教育又能够承担特殊教育的教师。而两类课程的整合正是顺应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对普学前教育有着重大意义.普及学前教育,已经纳入到各级政府的工作日程,也是各级政府对社会对人民的承诺,为此各级人民政府都在花费大气力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普及学前教育教已成为人民关注的热点。但是特殊幼儿的教育始终不尽如人意,甚至在某些地区成为普及学前教育的死角。据资料载,2004年广州市0巧岁轻度残疾儿童2000多名。能进入托幼机构的不到三成,虽近几年有较大发展,但是与正常幼儿比还是不尽如人意。在一些欠发达地区适龄特殊幼儿的入园率很低。并且巩固率很低。我们对一个东部中等实力的县级市进行调查.该市没有一所接收特殊幼儿的学校,市区15所幼儿园O所公立,12所私立)都没有接收特殊幼儿。即便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特殊幼儿的入园率也大大低于正常幼儿的入园率。我们对35所幼儿园进行问卷调查仅有一所幼儿园有特殊幼儿入园学习。在对加位幼儿园园长的调查问卷中,愿意接收特殊幼儿入园学习的仅有lO位,在调查不愿接收特殊幼儿入园的原因时,大部分园长认为缺乏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教师是原因之一.因此特殊幼儿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普及学前教育的瓶颈。如果依靠建立特殊学校来解决特殊幼儿的入园问题,但就教育经费的筹措就会很成问题,也会增加各级政府的经济负担。据我们调查,一个六百万人口的地市,仅有五所特殊学校,(都是接受适龄入学特殊儿童)在校人数不到四百多人,没有一所接收特殊幼儿的特殊学校.显然建立特殊学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特殊幼儿入园的问题。解决特殊幼儿入园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特殊幼儿随园就读,这样也利于特殊幼儿的成长,为他们搭建与正常幼儿交流的平台,以便将来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奠定心里基础.接收特殊幼儿入园学习,关键是要有能接受他们学习的教师。所以培养双专业的师资(既具有普通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又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对普及学前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普通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特殊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据具有极大的价值及意义。
(三)解决学前特殊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从我国特殊幼儿入园的实际情况来看,90%的特殊幼儿要在普通的幼儿园接受教育,特别是中小城镇及农村,建立大批的特殊幼儿园既不符合我国国情,我国目前的财力也难以达到,所以这些地方的特殊幼儿大部都要随园就读.特殊幼儿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与正常幼儿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教育教学中凸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所以普通幼儿园接纳特殊幼儿入园就读,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特殊教育专业素质.要有爱心、耐心。同时要具备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我们曾经对35所幼儿园进行了问卷调查,被调查的近300名教师中,具有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具有特殊教育专业基本技能仅有5人,绝大数教师几乎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具有特殊教育专业技能的教师很少,只有3%的教师通过自己读书学习或多或少了解一些特殊教育专业方面的知识,。在问卷中近50%的教师不愿接收特殊幼儿随班就读。一个有着6000多万人口的大省。仅有一所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而且由于面临招生困难的困境,最后并入了其它学校。因此普及学前教育急需既精通普通教育又懂得特殊教育的教师。而目前解决特殊教育的师资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普通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将两类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所培养的学生,即掌握了普通学前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而又具备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便能胜任特殊幼儿与正常幼儿共班学习的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将两类课程整合,进行科学调配,不用增加教育投入,就能解决学普及前教育殊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即省钱又省力,一举两得,利教利民。
(四)为特殊幼儿家庭解决困难,为创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篇2
一、从细节入手,培养智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1、关爱智障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智障学生的感情世界很单纯、也很直接,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他们的态度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智障学生存在很多消极的情绪,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时固执又冲动。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真心的爱他们,耐心地培养他们,发自内心地称赞他们,看到他们的成长,看到他们的进步是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必备条件。智障学生很单纯,很敏感,很容易满足,教师的一个笑容、一个称赞,和蔼可亲的语气都可以让他们感到开心和悲伤。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地信任他们,相信他们可以得到进步,用满腔热情去关注智障学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让他们真正喜欢和老师交流,在快乐轻松的心情下进行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
2、培养同学之间的关系,要团结友爱互助
智障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学习个体,他们具备不同的发展潜能。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智障学生的学习差异,因才施教,指导他们正确对待彼此之间存在的差异,教育同学们要团结友爱、友好互助,学会耐心听取别人的讲话,更要真诚的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每一个智障学生在班集体中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关爱和帮助,团结合作,乐于助人,互相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共同进步,为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培养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智障学生智力发育迟缓,注意力易分散,记忆不牢固,学习语文时非常被动。他们害怕困难,很多时候都是依赖老师的教学和同伴的帮助才能学习。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首先就要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加强智障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即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后复习习惯、上课时专心听讲习惯、课上课下独立完成作业习惯。比如针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师要培养智障学生做到四会:、学会带着问题主动学习语文课本中自己不太懂的知识;、要教会智障学生在自己不懂得字词句上标注明显的记号,学会向老师提问,主动把不懂得问题解决掉;、要学会把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开展长期性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需要积极调动智障学生身边的一切教育资源,让教师、家长共同做好指导工作,经常联系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逐步帮助智障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主动的学习状态,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激发智障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智障学生学习自觉性
智障学生心理也非常渴望成功,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充分发挥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就会产生无限的能量。
1、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直观教学,形象生动,充分调动智障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创设生活情景,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智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提问,多鼓励,化被动为主动学习,体现智障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引导智障学生自觉学习
教师要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让智障学生学会思考,联系日常生活,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展现生活的实际场景,再让智障学生深入学习语文课本,理解文中大意,就能自己找到相应的答案,从而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要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教师精心组织设计语文课堂教学,培养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智障学生日常学习时,自控力差,上课时爱做小动作,有时会有情绪行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需要教师用耳熟能详的儿歌、游戏、表演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随时调整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有智障学生上课时开小差,做小动作,教师就拍拍手,大声说:“坐好”智障学生听到老师指令后,就会立即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抱臂做好,眼看老师。这样就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学习活动中来。时间长了,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只要老师一声令下,智障学生们知道教师的意思,就可以有效地调整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互动活动,不断提高智障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有效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智障学生智力水平低下,生活范围狭窄,家长一般不放心智障学生外出。因此智障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时候,无法和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相联系,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语文课堂又怎么会主动学习呢?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课堂必须紧密联系智障学生的日常生活,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容易接触的、学生容易理解的学习内容。教师帮助智障学生学习贴近日常生活的语文知识和生活中可以使用的自我服务技能,为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做好及时复习,巩固语文学习的良好效果
智障学生的记忆力要比普通孩子的短暂、易遗忘、不牢固。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好及时的复习巩固也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针对智障学生的记忆特点,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不断的复习巩固,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练习,让智障学生掌握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学会如何复习自己学到的语文知识,提高智障学生学习有效性,形成一个良好的复习习惯,更好的完成学习的目标。
四、家校密切结合,培养智障学生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智障学生每天在家庭中生活所占的时间也是很大一部分。在智障学生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智障学生的智力发展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告诉我们,他们学习能力低下,需要大家的帮助。家校结合就是一种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智障学生在学校教师和爸爸妈妈双方面的影响下,认识到自己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必要性,可以鼓励智障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有利于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智障学生虽然接触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但他们并不明确的知道日常生活用品到底有哪些,怎么归类,教学时很难理解课文大意。教师除了开展课堂教学以外,在家校联系时要求家长配合,让他们带着孩子去认识家庭中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让家长们带着孩子到超市去购买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并学习在家庭中如何使用这些生活用品。通过家长的配合,可以密切联系孩子的日常生活,提高智障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智障学生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地参与到课文学习中去,最终取得了良好地学习效果。
总之,教师根据所教智障学生的学习特点,依据他们智力发展规律,关注教学细节,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不断地提高智障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主性,让智障学生的语文课堂变成学习的乐园,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的知识和技能,为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篇3
关键词:兴趣 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49
1 目前聋哑孩子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现状分析
1.1 学生知识现状分析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计算机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对于这部分学生,学习计算机就显得很困难;部分学生来自城市,他们的理解是认为自己游戏玩得不错就是计算机学得好;当然有极少数的学生已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他们学计算机就更容易入门。对于这群特殊的孩子来说,他们观察问题,往往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而不大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加上他们计算机的水平参差不齐,给计算机教师教学的实施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2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很少有学生会在课后复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加上学生使用计算机的也时间不多,导致学生不能主动探索知识;还有的学生,上课时,当老师用教学广播软件控制其电脑后,他却悄悄结束教学广播软件程序,自己在下面玩游戏。这说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急需提高,学习态度急需端正。正常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想象力就比较弱,更何况是生理上有缺陷的学生,他们往往都是照着葫芦画瓢,老师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做,很少有学生会举一反三,设计自己的作品。
1.3 教学模式分析
目前,大多数教师都还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多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就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于每个学生接受、理解、分析、运用能力的不同,接受知识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就会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了”的情况,这就难以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2 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效途径
2.1 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通常在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顺序是这样的: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 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 幻灯片、网络基础知识等,对于一个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正常学生可能是比较合理的顺序,可是当你面对的是一个有听力残疾、语言障碍、基础很差、理解能力又不强的学生,这样的教学顺序是很难入门的。如果还是按顺序按部就班地教学,一开始就是理论、概念,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恶感,引起他们对所学课程的反感。所以,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重新安排教学课程,整合教材,从打字入手,由于聋哑学生听觉及语言能力的丧失,导致了他们的拼音很差,所以在教授打字的时候,最好教授五笔打字法,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打字方法后,再进行Word 入门,因为操作简单、易懂,只要学生会打字,就很容易入门。教师也可以教学过程中将word操作中遇到的软硬件相关知识提出来让学生了解下,由于学生在学习word时,需要存储自己的文件,那他们很自然地就学会了创建文件、文件夹等方法。有了对Word学习的兴趣,学生再返回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Windows操作系统时,就容易多了。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适当开展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抢答大赛、打字比赛、电子报比赛、演示文稿制作等比赛,通过比赛,不仅可以将学习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
2.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取于学生的是否参与,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精心设计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一台主机展示在学生们面前,提问:“你们知道主机里面都有些什么吗?”部分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便急切地想把自己对主机里面所了解的情况告诉给其他的同学,然后教师可以打开主机,让学生们观察,让他们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最后教师再逐个地进行介绍,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对各个部件进行详细解释,这样学生的学习激情也被调动起来了,同时对计算机硬件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2.3 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针对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解决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吃不饱”和“吃不了”情况。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从而区别对待,这样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组教学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对于这些聋哑孩子,因为他们的生理缺陷,同时又受到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接受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差别很大,导致知识结构与所学的知识形成必然的分歧。对于WindowXP来说,一部分学生进入学校之前,就对计算机有了一定的了解,还有一些动手操作能力,而还有一部分学生之前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观察了解,以便有的放矢,以及对计算机新知识的了解,对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都清楚了解。此外,根据学生对基本问题的理解能力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目的是为了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具体指导。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采用分层教学的同时,要多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实践操作的机会。
总之,在特殊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怀着三心去教导这些孩子,即关心、爱心和耐心。我们不能与正常学校的学生比聪明比反应,但我们应该看到这群特殊孩子的认真与努力。我们不能与正常学校去比升学率,但我们应该看到他们进步的程度。
参考文献:
[1]孙建国.课堂差异分层教学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2-9-20(4).
篇4
1义务教育阶段规模最大,但中、西部地区初中阶段规模偏小
在被调查特殊教育学校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在各学段中所占比重最高,达86.8%。具体到各地区,东、中、西部这一比重分别为85.4%、87.3%和90%,凸显出义务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系统中的重心地位。具体到各地区各类残疾学生,东部地区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肢体残疾、多动症学生的义务教育阶段比重超过该地区85.4%的平均水平,中部地区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多动症、多重残疾学生的义务教育阶段比重超过该地区87.3%的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多动症、多重残疾学生的义务教育阶段比重超过该地区90.0%的平均水平。残疾儿童少年数量多,特殊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且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1,因此,优先发展义务教育是基于实际的考虑和满足于现实的需要。虽然现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比重过大,势必导致学前和高中阶段学生比重减小,但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也势必为高中及以后教育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各地区相关职能部门应认真贯彻“规划纲要”中对特殊教育办学体系的规定,并在课程、师资、硬件设备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为各类残疾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后教育提供根本保障。,另外,据教育部2010年特殊教育学校基本情况统计数据显示,初中学生数与小学学生数之比为1:2.9[15~,但本调查表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初中学生比重远不及小学学生比重的1/3,具体到各地区各类残疾学生,东部地区孤独症、肢体残疾、多动症、多重残疾学生的初中学生比重不及小学学生比重的1/3,中部地区除听力残疾与肢体残疾学生外,其他各类残疾初中学生比重均不及小学学生比重的1/3,而西部地区仅除听力残疾学生外,其他各类残疾初中学生比重也均不及小学学生比重的1/3。该结果一方面反映出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普及工作在整体上起步相对较晚,普及工作的推进首先惠及到的是小学阶段;另一方面,各类残疾小学、初中学生比重严重失衡应引起中、西部地区相关部门的重视,采取各种积极手段保障各类残疾学生义务教育的完成率,从实质上提升残疾人群体的综合素养。
2普通高中主要面向感官和肢体残疾学生,在招生对象及规模上小于职业高中
相较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发达的助力下,东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办学规模相对较大。调查表明,在东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中的普通高中教育对象范围广,但主要面对的是听力残疾、视力残疾和肢体残疾学生,而在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中的普通高中仅面对听力残疾和视力残疾学生。基于教育机会均等以及残疾人高等教育规模逐年增大趋势l161的考虑,特殊教育学校普通高中招生对象种类应有所增加,并非所有孤独症、脑瘫、多动症、多重残疾学生均无法接受高等教育,东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普高中非感官残疾学生的存在就说明了这一点。另外普通高中办学质量和规模应有所提高,为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各类残疾学生创造升学条件。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除多动症学生外,各地各类在校残疾学生的职业高中学生数比重均高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比重。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数仅占残疾人群的1.49%1,随着特殊教育学校普通高中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此百分比仍有上升的空间,但受制于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并非所有残疾学生均适合接受为升学做准备的普通高中教育。因此,大力发展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体上对提升残疾儿童少年生活质量中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3学前阶段教育规模有限,非感官残疾学生的比重相对偏高
学前教育阶段学生数在各学段中所占比重最低,仅为5.0%。学前教育是残疾儿童发现、诊断和康复的关键时期。我国学前特殊教育的办学形式多样,对残疾儿童的早期教育在普通幼儿园、专门幼儿园(班)、特教学校学前班、康复中心等多系统、多种形式的机构内进行_l引,并非仅局限于特殊教育学校中。加之学前教育非义务教育,因此,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前教育规模有限。东、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阶段学生数仅占各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总数的4.6%、5.8%和4.9%。虽然特殊教育学校在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上具备优势,但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学前教育的发展,研究者并不主张大规模的扩建,而应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提高质量,建立一定数量的学前特殊教育示范点,并在此基础上扩宽特殊教育学校学前教育的职能。原因首先在于,学前阶段残疾儿童可塑性强,其身心发展存在质变的可能性大,因此,过早地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容易引起标签效应。其次,学前阶段儿童的残疾类别较难鉴定,且轻度问题儿童比重较大,基于融合教育发展趋势的考虑,相较于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幼儿园中的融合环境更适合其发展。第三,特殊教育学校拥有相对较强的专业化师资及专业化教学、训练设备,因此,将特殊教育学校学前教育职能向资源中心方向转变,对区域内随园就读残疾儿童的教育、训练以及幼小衔接发挥支持,从整体上提升区域内学前特殊教育办学质量。另外,与感官残疾学生的高中教育规模相对较大不同,非感官残疾学生的学前教育规模相对较大,东部地区孤独症、脑瘫、多动症学前学生的比重高于此三类学生高中阶段学生比重,而中、西部地区智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多动症、多重残疾学前学生的比重高于此五类学生高中阶段学生比重。出现此种现象的可能原因在于,近年来特殊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教育对象多元化以及办学体系向学前教育延伸的趋势:由于非感官残疾学生的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特别是针对孤独症、脑瘫、多动症和多重残疾学生的教育,因此,相较于高中阶段教育,非感官残疾学生的学前教育比重偏高。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
1总体上以招收“三类”残疾学生为主,各地区“三类”残疾学生比重不同
一般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文规定的智力残疾学生、听力残疾学生和视力残疾学生统称为“三类”残疾学生。三类残疾学生在东、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最高,比重之和分别为88.2%、94.5%和93.8%。因此,特殊教育学校主要以招收“三类”残疾学生为主。在三类残疾学生中,东部地区智力残疾学生的比重最高,而中、西部地区听力残疾学生的比重最高。分析此种现象,原因之一可能在于经济相对发达及与此相关的医疗康复等资源的便利性,进而提升了东部地区听力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安置的比重。智力残疾学生在东、中、西部地区的比重逐渐降低,而听力残疾学生比重则逐渐升高。此种变化可能反映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变化的一种趋势,即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医疗的发展以及融合教育理念的深入,感官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比重将不断升高,而包括智力残疾学生在内的发展性残疾学生将逐渐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的主要教育对象。
2教育对象呈现多元化,学前教育阶段打破以招收“三类”残疾学生为主的局面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除“三类”残疾学生外,o7至l0年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其他残疾类型学生人数分别为944人、1020人、1087人和1504人,分别占特殊教育学校各年度各类残疾学生总数比重的0.64%、0.66%、0.68%和0.91%,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以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率的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其他类残疾学生有机会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中接受教育。本调查表明,除三类残疾学生外,其他残疾学生比重从高到低分别为孤独症、多重残疾、脑瘫、多动症和肢体残疾。本研究所调查学段包括学前和高中阶段,与教育部统计数据无可比性,但却丰富了我们对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对象的认识。虽然其他各类残疾学生的比重均不足5%,但孤独症、多重残疾和脑瘫学生的比重在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总数中均在1%以上,并在东、中、西部各地紧随“三类”残疾学生比重之后。其中,东部地区非三类残疾学生比重均高于中、西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东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对象多元化态势更甚。另外,有别于各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以“三类”残疾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局面,东、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阶段视力残疾学生的比重均不及孤独症、脑瘫学生的比重。在学前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招生对象多元化态势更明显。孤独症、脑瘫学生在学前教育阶段占据较高比重的可能性原因,一方面源于特殊教育教育对象多元化以及办学向学前教育阶段延伸的趋势,另一方面也与视力残疾学生人口比重相对较小、招收视力残疾学生的特殊教育学校数量较少有关。
3非招生范围内招收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
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在非招生范围内招收各类残疾学生的情况。东部地区非招生范围内比重居前三位的残疾类型分别为视力残疾、脑瘫和听力残疾,中部地区非招生范围内比重居前三位的残疾类型分别为孤独症、视力残疾和多动症,而西部地区非招生范围内比重居前三位的残疾类型分别为视力残疾、智力残疾和听力残疾。在本次调查研究中,视力残疾学生在东、中、西部地区属于非招生范围内的比重分别为20.0%、17.4%和14.0%。视力残疾学生较高的非招生范围内比重可能与全国专门招收盲生的学校数较少以及视力残疾儿童人口比重较低有关。除视力残疾非招生范围内比重较高外,各地区内智力残疾、听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多重残疾、多动症学生的非招生范围内比重均在10%左右,表明,各类残疾学生均存在难以就近入学的问题。此种现象首先与特殊教育学校的布局结构有关。我国三类特殊教育学校的布局基本上按照“省办盲校、市办聋校、区县办培智学校”形式开展。另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此规定一方面表明,我国现阶段尚未达到这一规划标准;另一方面,即使达到标准,30万人口以下县(市)内的残疾儿童、少年仍然面临非招生范围内就学的可能。残疾儿童、少年的就近入学难以实现。其次,高中阶段各类残疾学生,除了满足自身教育需求外,也会为了获取优质教育资源,选择异地择校,进而提高了特殊教育学校非招生范围内生源的比重。例如,东部地区听力残疾学生普高非招生范围内学生的比重达22.8%,视力残疾学生非招生范围内学生比重达27.0%;中部地区三类残疾学生职高非招生范围内学生比重分别为16.4%、14.6%和12.4%;西部地区听力残疾学生普高非招生分为内学生更高达30.0%。再有,学前教育阶段各类残疾儿童,为了获取更好的康复训练效果,同样也会存在异地择校并提高非招生范围内的比重。例如,东部地区智力残疾、听力残疾、孤独症、脑瘫、多重残疾和多动症学前儿童,中部地区智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和孤独症学前儿童,西部地区智力残疾、视力残疾和听力残疾学前儿童的非招生范围内比重均在15%以上。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除了注重在量上满足各类残疾学生就近入学的需要外,在质上也应有所关注和提高,促进区域间及区域内各地区均衡发展。
扩大义务教育招生对象范围,保障各类残疾学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
首先,在已有特殊教育办学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学校的改、扩建步伐,已建特殊教育学校应尽快投入使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的招生对象范围,特别是扩大对孤独症、脑瘫、多重残疾、多动症等非感官残疾学生的招生;同时,大力提高普通学校特教班和随班就读的规模和质量,从整体上提升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其次,完善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除认真贯彻并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外,针对居住分散的农村地区(包括边远地区、山区等),采取多种形式(如送教上门、社区教育、指导家长科学育儿等)提升就学的便利性,并对无法就近入学的残疾学生家庭提供交通、生活补助,保障残疾学生顺利接受教育。
提升特殊教育学校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的规模和质量
首先,大力发展中等特殊职业教育,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新建、改扩建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或特殊教育学校中的职业教育部,扩大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并增加招生对象的残疾类型;另外,根据学校地理位置、经费投入等实际情况建设设备较先进、场地无障碍的残疾人实训基地,从根本上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其次,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并适当拓宽招收除感官残疾学生外的其他残疾类型学生;另外,除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普通高中教师在职培训和进修外,也应加强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及特殊教育学校间交流,提升特殊教育学校普通高中教师学科教学水平,及普通高中各学科教学的针对性。
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学前教育质量并转变已有职能
篇5
关键词: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268-02
学前教育作为个体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对普通学前教育有了很大的重视,普通学前教育逐渐得到了普及。但是在学前教育中占重要地位的特殊学前教育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其普及程度远远跟不上普通学前教育。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一边努力发展学前教育,一边还要抓特殊教育。于2010年11月24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也对“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给予明确指示。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从而促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科学持续发展。
一、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自身的重要性
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学前期是孩子的性格、情绪、情感、行为习惯、社会性和认知等的发展的最重要和关键时期,如果孩子能够在该时期得到合理、科学的引导、教育,将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越早进行教育就越容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个体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从特殊儿童的残损和障碍程度来看。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有利于他们的早期干预、早期康复。我们都知道,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残疾儿童,其治疗效果就越好,通过早期干预能够降低一些残疾儿童的残损程度,甚至使他们康复,发展成正常儿童一样的水平。同样的,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是越早越好。进行学前教育,可以通过训练、教育等方法对特殊儿童进行缺陷补偿和康复,从而使残疾幼儿的损害不至于造成更大的残疾和障碍。比如,英国有项研究表明,通过早期语言训练,幼儿园中母语为英语的有阅读困难的孩子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到小学一年级时降低为二十分之一;母语不是英语的儿童有阅读困难的占总数的五分之二,到小学一年级降到百分之九。而我国的一些语言训练机构的教育经验也表明,越早对聋童进行语言训练,其语言发展效果就越好。所以,有效的早期干预和教育能够帮助减少残疾儿童残疾损害程度,使他们的缺陷得到最大限度的矫正和补偿。
2.从特殊儿童的认知发展来看。有研究表明,0~6岁是个体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启蒙阶段,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对特殊儿童实施科学、有效的学前引导和教育,再加上他们自身的缺陷和障碍,会对他们将来对主流社会的认知发展有很大的阻碍。而通过一些教育手段,比如交际情境创设,能够极大地促进特殊儿童思维、想象、语言、记忆、感知能力等认知能力的良性发展。
3.从特殊儿童的社会化方面来看。学前阶段是后天因素初始对儿童产生影响的阶段,也就是儿童社会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有效的后天教育和环境刺激,在与周围人产生互动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获得初始的对人、事、物感知的态度、情感,也会初步形成个体性格情绪、行为习惯、人格品质等。所以,学前教育时期是幼儿个体从自我认知向社会化过度的重要时期。进行科学的学期教育,能够使特殊儿童获得应有的初步社会感知、交往交际等能力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为残疾儿童将来很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重要性
随着一个特殊儿童接受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这个特殊儿童家庭的生活模式也会为了适应其发展特点二发生转变,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减轻特殊儿童家庭负担。残疾儿童缺陷的补偿和矫正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如果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就能由学校对孩子进行专
业的康复训练,这样就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还能够减少家长照顾孩子的工作量,减少家长的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从而挣取到更多的经济收入;其次进行学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家庭稳定,促进家庭情感的和谐,进而使得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科学的早期干预、引导和教育的知识,能够使得家长从心理和能力上给特殊儿童更科学的照顾和教育,使家庭氛围更加融洽、和谐。
三、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对对社会的重要性
1.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表现了教育的公平性。目前我国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入学情况远不如正常儿童乐观,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特殊教育机构严重匾乏,远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如果特殊儿童没有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使得家庭和社会面临更沉重的负担。“每个幼儿都有权利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这一理念显示了每个幼儿在人格和人权上都是平等的,即使是特殊儿童,他们也应该享受和正常儿童同样的受教育权利。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起点。所以,大力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
2.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的特殊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其中有的学生缺乏语言基础和基本的生活经验和尝试。特殊学校就只能从最基础的学前教育做起,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来矫正和弥补他们的缺陷。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本来就受到残疾的影响,而因为学前教育的缺乏,他们还要额外学习更多的东西,所以他们的发展水平要比正常儿童的低。如果能够在特殊儿童学龄前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给他们打下日后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他们也就不会在义务教育阶段那么吃力,特殊教育的质量也就能得到提高。所以说,进行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
3.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社会减轻负担。由上述可知,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家庭减轻负担,同样的,社会作为一个大的家庭,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也能够帮助减轻社会负担。这是因为学前教育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父母安心、积极工作,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对特殊儿童进行了特殊教育,那么就会大大减少社会在特殊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间接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
四、结束语
总之,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对儿童本省、儿童家庭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重要性,对整个教育事业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国家、社会及民众应该提高对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从各个方面团结力量,促进特殊儿童学前入学率的提升、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从而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佳颖.加快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
篇6
在河南省努力实施“科教兴豫”的战略方针,着力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实现“三化同步”的历史背景下,近年来郑州市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积极推动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城乡基础教育差异仍然显著。研究对2011年郑州市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进行整理,主要从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两方面对郑州城乡基础教育进行了相关比较分析。
1.1办学条件的城乡差异
郑州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异不大,且乡村和镇区在一些指标上不同程度地优于城区,镇区和乡村的中小学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多媒体教室座位显著高于城区。此外,乡村小学和初中的生均图书量为18.73和37.70册,高于城区小学和初中的16.96和19.26册。生均计算机乡村初中为0.10台(农村初中平均每10人拥有1台计算机),高于城区初中的0.08台(城区初中平均每12.5人拥有1台计算机),乡村高中和城区基本持平,这表明随着郑州市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投入,郑州中小学办学条件城乡差距基本消除。通过比较郑州市城乡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可以发现(表2):一方面,对于学前教育,城区的办学条件显著高于镇区和乡村,城区学前教育生均图书量为7.12册,显著大于乡村学前教育(3.15册),城区学前教育生均数字资源为3.14GB,显著高于乡村学前教育(0.55),城乡学前教育办学条件的差异明显;另一方面,对于特殊教育,城乡差异显著,乡村几乎没有相应的办学设施和条件。因此,加大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是郑州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
1.2师资力量的城乡差异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表3),在郑州市基础教育中,城市在校学生人数和教职工人数均大于县镇和农村,特别是城市初中和高中在校学生人数和教职工人数远大于县镇和农村。对于特殊教育,绝大部分学生和教职工在城市,农村没有特殊教育的教职工。因此,从基础教育的数量来看,郑州城市的基础教育数量要大于县镇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区域分布并不平衡。从生师比来看,镇区和乡村学前教育的生师比分别为13.20和13.72,高于城区(8.53),镇区和乡村高中和小学的生师比和城区基本持平,只有初中的生师比较城区低。可见,郑州在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由表4可知,对于中学教育城乡教师学历水平差异不明显。但是,对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郑州城市的教师学历显著高于县镇和农村,城区学前教育和小学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15.49%和56.71%,高于乡村的4.76%和29.25%。总体来看,郑州市学前教育和小学的城乡师资水平差异明显,应该提高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和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师资水平,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通过比较可知(图1):一方面,郑州市城乡小学校均各科教师人数差异较大,城市小学各学科校均教师人数显著大于县镇和农村,教师资源的分布城乡间存在不均衡;另一方面,郑州市小学的语文和数学学科校均教师人数显著大于其他学科,教师资源在学科间分布不均衡。由于受教育观念、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加之河南省学生人数众多,升学和就业竞争压力大,和素质教育相配套的招生考试制度与评价制度改革尚不完善,郑州市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不容乐观,尤其是县镇和乡村小学的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劳动等课程的校均教师人数不足。
2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选择
2.1均衡教育资源
城乡基础教育投入资源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城乡基础教育的失衡。为了促进教育公平,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一方面,要均衡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通过分析,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办学条件相对城区比较薄弱,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均衡基础教育各阶段的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投入,积极发展幼儿教育,着力提高幼儿园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巩固和发展残疾儿童少年的基础教育,努力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
2.2均衡师资
人力资源的不均衡配置是造成城乡基础教育失衡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特别是学前教育和小学教师的素质。在城乡生师比差异不大,解决教师数量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着力提高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加大教育经费统筹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使农村教师在收入、住房、办公条件上与城市教师基本持平。尝试开展城乡教师轮岗制度,实现城乡师资水平的平衡。另一方面,均衡学科间的师资配置。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大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劳动等课程的师资力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3均衡生源
篇7
高考查分时间公布啦,建议先填写志愿草表,对照拟好的志愿草表在网上一一填写,不容易出现错漏。此外,考生最好不要在网报截止时间之前几小时集中填报志愿或修改志愿。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2021广东省高考查分数时间公布,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2021广东省高考查分数时间6月26日前成绩
预计6月27日-7月2日考生填报志愿
7月上旬至8月中旬进行录取
高考志愿填报步骤第一步:专业选择
大学专业选择是决定未来职业方向最重要的选择,但并不是决定青年学生终身命运的唯一条件。
第二步:区域选择
区域选择直接决定了学校的选择范围,也决定了未来四年学习和工作的大致环境,有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你的眼界,甚至影响人生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三步:学校选择
人生要面临的选择很多,选大学、选专业、选职业、选伴侣、选行业、选合作伙伴等等,选大学是人生面临的第一个重大选择。
第四步:高校投档线的预测
高校档线的预测是高考志愿填报的核心技术,也是所有志愿规划的基础。在知分填志愿的大好政策下,学校投档线的预测已经成为一门科学。如何更加准确的预测高校投档线是有规律可循的。
第五步:志愿顺序的安排
为了保险,每个考生在安排志愿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在自己分数相应批次的下一个批次填满志愿,以确保在万一掉档的情况下,在下一个批次还有学校可以录取。
教育类专业一、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专业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需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事教育、保育和研究工作的教师或管理人员。
二、英语教育专业
英语教育专业主要培养掌握英语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初步英语教学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中小学英语教师。
三、特殊教育专业
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到各种特殊教育学校以及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到企业从事特殊儿童、特殊人群的用品开发,还可以到大、中、小学心理咨询室以及各类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咨询或教学。
四、小学教育专业
篇8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院校;学前教育;特色课程
1地方综合性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1部分院校缺少对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的研发
泰勒在《课程研究入门》中提到:“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递信息、表达意义、体现价值的媒介。”[2]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外显途径,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水平。但当前部分院校在没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培养方案的前提下,便已经开始着手申报增设该专业。多数院校秉持“尊重传统,避免出错”的原则,唯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利益至上,采取简单复制的方式设置学前教育课程。但对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教师、构建何种课程体系、能够开设何种特色课程缺乏思考。这就导致学生在今后激烈的人才竞争中难以突出特色、彰显优势。
1.2部分院校缺少对学前培养方案的定期研讨
当前,部分院校地处地级市而非省会城市,且新设专业缺少影响力、知名度较低,受地域和专业知名度的双重影响,难以引进高素质的博士人才或高职称资深教师,而优秀的硕士人才则因学历限制而难以获得相同的待遇。这使得部分院校学前专业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个别课程须由外聘教师进行授课。此外,部分院校无法成立学前教研室,或教研室的教师数量较少,难以保证定期召开专业研讨会,不能及时发现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也难以研发凸显学校及专业优势的特色课程。
2长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创新
长春大学作为新一批增设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地方性院校,早在制订培养方案前就认识到提高学前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必备前提。这就涉及了学校教育最核心的问题,即“教什么”的问题。课程作为保障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因此,长春大学结合自身特色和二级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的专业优势为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如下特色课程:
2.1明辨性思维课程
当前多数学生进入大学后仍沿袭中学时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缺乏对新事物探索和研究的能力。这就导致多数学生毕业后难以融入创新型与学习型社会,无法灵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法全面客观地思考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为此,长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了明辨性思维课程。该课程是国家基金委引进的国外本科互认课程(ISEC)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通识性教育课程。课程以开放、民主、互动、批判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对已有结论进行质疑。[3]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以专业性与批判性视角看待当前的教育问题,形成全面、客观的思维模式,提高自身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雅思英语
在教育国际化浪潮下,英语仍是学校考核的重点科目。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不仅有利于其掌握前沿的学科发展动态,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长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所在的国际教育学院与俄罗斯的孔子学院联系密切,且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升学压力,创新性地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设了雅思英语课程。学校希望通过雅思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学生的就业优势。[4]
2.3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2017年颁布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也明确提出:“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由此可见,融合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主要形式,能够在融合教育环境下对儿童进行差异化教学也是当前学前教师需要掌握的教学能力之一。长春大学作为我国第一所同时也是亚洲第一所专门招收残障人士接受高等教育的学校,在特殊教育方面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模式。结合学校特殊教育专业优势和当前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长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专门开设了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既具备普通教育的知识体系又具备特殊教育的知识体系,既能了解全班儿童的知识性学习,还能探究如何在班级中和谐容纳特殊儿童。[5]
2.4提高实践学分
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明确提出了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的职业基本能力,即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且《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指出教师须注重知行合一。由此可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现实需要,既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有利于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而长春大学作为应用研究型大学,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技能,在保证学生取得毕业总学分的前提下,始终坚持分阶段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学分。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为例,不仅每学期都会保证两周的幼儿园见习活动,而且增加了专业课程中的实践学时,引导学生适时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除了开展上述特色课程教学以外,长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也会定期组织教师针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状态与课堂表现进行研讨,及时发现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并对培养方案进行完善。在遵循学生专业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专业信念,养成良好的专业品质,培养学生独特的专业技能。
3地方综合性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的探索
地方综合性院校发展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具体要求如下:既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也要有独特的培养方式;既要考虑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整体需求,也要考虑高校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既要着眼于当前教育的整体形势,也要结合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借鉴长春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模式,地方综合性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专业发展:
3.1完善学前教育课程模式,突出专业特色
在课程理念上,学校要彰显育人价值,强调学前专业人才的人文情怀培养,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努力培养具有教育情怀、具备高尚师德、心系幼儿发展的学前教师。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除了须注重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重视专业情感与专业道德的养成。在课程设置上,学校也要着眼适应幼儿园发展的新需求,更加专注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可充分调动本校教育教学资源,将各相关专业优质课程进行共享,适当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课程的建设;可提高实践学分,给予学生更多走出去的机会,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场域空间,延长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时间,全方位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本领,更合理地定位学前教师的角色;努力构建层次分明、目标清晰、结构合理、内容完善、实践丰富的优质学前教育“课程群”。
3.2搭建多样化教师学习平台,提高教师能力
一是要搭建专业能力提升平台。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应落实一对一、老带新的导师制,聘请学校的骨干教师或教务督导组教师定期为新教师传授经验,可通过观摩课程、共同备课、同上一堂课等方式提高新教师的授课水平,并及时发现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之处。此外,学校也应定期组织专业研讨,在研讨中及时调整课程开设顺序、优化课程科目,并结合社会教育热点及学校发展特色,共同研讨专业特色课程建设,全方位优化学前培养方案。二是要搭建科研能力提升平台。由于多数新教师缺少独立组织科研的能力,且部分院校禁止教师在入职前三年申报课题,因此可以鼓励新教师参与到骨干教师申报的科研课题工作中,并为学前教师提供线上线下的学习机会。在学习中,引导教师借鉴其他高校学前教育的办学理念和课程模式,思考所在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并深入探究科研过程中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
4结语
篇9
(一)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特殊儿童接受学前3年教育的比例,到年达到65%,年达到80%;特殊儿童继续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或接受1—3年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比例,到年达到50%,年达到60%;障碍青年接受各种形式高等教育的比例,到年达到8%,年达到15%。到年,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普通儿童少年同等水平。
(二)加快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现代化步伐和国际融合进程,鼓励学校创建自己的特色,重视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市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特教班的教学质量。市特殊教育学校年创建国家级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力争到年成为国内知名特殊教育学校,并把学校建设成为特殊教育实习实验基地、资源中心、培训中心和教学研究中心。
二、完善特殊教育的管理体制,切实履行政府职责
(三)坚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特殊教育管理体制。市政府根据国家有关特殊教育的法规、政策及发展规划,负责制定本市特殊教育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以教育部门为主,计划、民政、人事、财政、劳动、卫生、计生委、残联、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特殊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定期研究解决全市特殊教育事业的重大问题。
(四)教育部门是特殊教育的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特殊儿童少年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包括学前聋儿语训教育)和高中段教育。
财政部门负责对特殊教育学校的专项拨款,将特殊教育事业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确保对从事特殊教育的教职工特教津贴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免费教育款项的足额配置,设立特教专项补助费和省特教专项补助费配套使用。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足额按时到位,提高学生助学金标准,并按“两个增长”的原则逐年增加。
人事编制部门要会同教育、财政部门严格按照上级制定的编制标准要求,负责配足特殊教育教师编制。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与教育行政部门配合,做好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指导工作;还要配合残联按照市政府第26号令“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的精神做好障碍者的就业工作。有关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私企应严格按一定比例安排障碍者就业,并保证障碍者平等参与工作的权利,同时建立和健全监督与激励机制。
卫生部门会同政府建立一套完整的0—6周岁特殊婴、幼儿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智力障碍等筛查网络体系,每年向残疾人联合会提供一次全市特殊儿童的准确数据和联系方法,为开发特殊婴、幼儿早期教育提供可靠依据和信息。开展特殊儿童的筛查工作,并指导经医学确诊的特殊儿童康复工作。
计生部门要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生殖健康为大家”活动,广泛宣传科学的优生优育知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减少先天性或继发的三类障碍人群的发生数量。
残疾人联合会负责收集、汇总每年0—6周岁特殊儿童数据,并配合教育部门指导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工作,包括对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指导和特殊儿童应选择何种教育形式的指导等。加强对障碍者的对口职业培训,提高障碍者群体的职业技能。残联要与教育、民政、劳动等部门配合,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并帮助解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三、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五)创设早期诊断和早期教育的机制。成立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协调小组,提供与建立一套对0—6周岁特殊婴、幼儿完整的网络筛查体系,并建立相应的教育咨询、指导等援助机构。积极发展特殊儿童的学前康复教育。市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学前教育班,保证障碍儿童顺利完成高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
(六)构筑良好的社会教育扶持体系。将我市建设成无障碍城市,为盲人和聋人创建无障碍人文环境,以开启他们接受社会教育的绿色信息通道,逐步做到公用设施宣传媒体语音化,创设影视节目、通讯系统、公共场所、手语服务四无障碍环境。发展社区康复教育机构,对特殊儿童家长进行康复技能培训和指导。
(七)营造普特一体化的教育环境。特殊教育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自主招生。全市各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必须依法招收适龄轻度障碍儿童和达到二级以上康复标准的聋童入学,并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以保证我市障碍儿童在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或随班就读这一特殊教育主体形式的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将各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考评条例之中,为我市随班就读的学生构建“绿色通道”。
(八)促进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特教班和随班就读学生素质均衡发展。加强特殊儿童的个别化教育,定期对教师的特殊教育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个别化教育评估。对无法入校、生活无法自理的障碍学生,提倡送教上门,以保证每一个儿童都能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九)积极开展特殊教育的教育科研工作。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引导教师结合实践开展教学研究。加强特殊教育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加强对随班就读的研究,逐步建立我市的特殊教育研究中心。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增强特殊教育教师素质
(十)大力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要将特殊教育内容纳入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范围,鼓励在职教师学习特殊教育。确保绝大多数任课教师都能接受比较正规的各类特殊教育培训,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教学方法。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的专业基本功训练。尝试建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双证(教师资格证、特殊教育培训证)上岗制度,提倡部分教师有“三证”(双证及专业技能等级证),建立手语等级标准及其它特殊教育专业技能等级标准。积极加快我市特殊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步伐,推进特殊教育“名师工程”。
(十一)要努力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的待遇。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儿童福利机构教职工的特教补贴在现行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从事特殊教育满10年并在特殊教育岗位退休的教职工,退休时特教津贴计入退休费基数。教育部门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及承担随班就读任务的教师在评优、评先等活动中应优先考虑;依法保障特殊教育教师在进修培训、职称评定、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五、切实加强领导,为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十二)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特殊教育工作的领导,把特殊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认真研究制定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服务机构,逐步形成管理网络。
(十三)多渠道筹措资金,落实特殊教育经费。坚持特教特办,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多元筹资相结合的投入机制。确保特教专项经费按时足额拨付,确保每年每生的公用经费不低于2000元,并随教育经费增长逐年递增,确保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岗位奖。
残联要继续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50%用于障碍者职业培训,要酌情给予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技能培训补助及在校学生特殊教育补助。重点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发展职业教育,资助特殊儿童接受劳动预备制培训。
对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中小学附设的特教班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免收杂费、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本费和必须的簿本费,以及保育费、管理费、住宿费(免收住宿费专指义务教育阶段的聋哑学生)。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前教育阶段(3至6周岁)也纳入特殊教育学校的免费教育范畴。财政部门根据各校在册学生名单发放专项拨款,保障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篇10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公益意识,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理论基础扎实、实际工作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潜力、知性高雅的应用型学前教育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幼儿园教师、幼教机构专业从业人员、学前教育相关领域的工作。
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多,也进一步地加剧了学前教育的人才需求。学前教育具有广阔的市场,一些大城市更是供不应求。而学前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则是教育资源不足、具有地方偏差,一些大城市拥有学前教育良好的资源,而一些乡村则完全没有学前教育的概念。
我们国家目前缺少的是高素质的幼师人才、一套完善健全的学前教育体系。学前教育的工作比较轻松,还享有双休、寒暑假等福利。除了到幼儿园上班之外,还可以到早教机构、相关幼儿教育机构工作。就业机会是非常多的。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索养、科学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
2.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概论等。
3.专业方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