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语文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高中语文的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社会中进行交际,言语是必备的运用工具,主要有听、说、读和写等几方面,语文作为每个社会成员必须使用的工具,是人们在信息、思想、感悟、工作和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的表达用具。
近年来,信息传播得到技术性的飞速发展,语文的交际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要学习、感悟语言,运用语文去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审美情操的培养,弘扬我国民族和人文感悟。语文负载人类文化交际职能,这是语文的最新职能定位,使语文教学的发展有了一个新的方向。要统一语文作为交际和人文的两种职能,则应在教学实施中注意二者的结合,在抓好语文基础学习的基础上加强语文的熏陶作用。培养学生使用语文作为工具的能力,给予学生信息、思想、感悟的感染。
二、语文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要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为主。学生作为语文学习和语文发展的针对主体,语文课程一定要按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语文课程的特点,关注学生差异和需求,满足其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要注重及时给予学生正面、客观的评价,以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探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充分展开,有利于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和素质。
三、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质量的策略
1.转变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在新课改和新课标的作用下,其定位由原有的传授知识转变为与学生共同学习、参与和合作:要做到,改变原有教学方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知识为学生主动接受,以语文教学作为进行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建构过程;改变教师只传授语文知识为共同参与、协作,树立灵活的教学观念,教师也已不是传统的教学控制、支配者,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学习环境,制定适应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评定教学成果,引导、组织学生自主、自觉地开展语文;创造学生的语文学习氛围,创新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语文课堂上的质疑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发问或是质疑教师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语文包括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一个产生疑问、提出疑问,随后解决疑问的过程。学生有疑问,才有了学习和探究的兴致,教师才能够恰当地切入以解惑。教师必须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把自己的疑问拿出来大家讨论,老师可适当补充,这样学生既能主动发言,又学会了探究学习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形成方法。①打破语文思维定势:要教会学生从相反的角度发现问题,产生逆向思维。指导学生从传统的习惯性思维中突破出来,以新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用辩论的眼光看待语文学习和其他事物的本质,进而发现问题。②引导学生梳理语文思维: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会引导学生发展思维,梳理问题。要设计适当的语文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多方向思维,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把问题引向纵深,并最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③挖掘难点:教师要在教学中挖掘学生思维的亮点,提出学生产生问题的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新课改下的语文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善于以疑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促使学生发现、探究和突破疑难。
4.突出评价学生的探究学习成果。教师的正面、鼓励性的评价能够有力引导学生学习,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评价内容里突出学生探究成果的评价,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创新,鼓励并肯定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四、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质量的具体实施
1.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与学生有效互动。教师要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时注重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把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表达权给予学生,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具体如下:开始的导语:语文课教学刚开始要学生自行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入语,要求语言要精练且突出重点,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的内容上;字词解释,新课教学前布置学生预习,弄清课文的生字和生词,使学生在课前就熟练掌握课文的生字词。
2.把教学课堂的内容让学生主讲。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语文课的主讲,课前要辅导学生,使学生与教师一起备课,建筑教学所用资料和参考书,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意愿使用教学用具。要求学生讲课后要进行总结,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组织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有效的完成了与学生的互动,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邓伟忠.“高效”路上的追寻——浅析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2).
篇2
一、高中生需要树立的三种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相对于完整的社会人来说,高中生最需要的是关注自己和外界,首要的就是要树立公民意识、责任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这三种意识是法律社会中人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意识。
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在国家、社会中的地位的自我认知,以法定权利和法定义务为依据,把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融合在一起的自我认知。高中生在学习中基本都能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人,但是这个角色可以使子女,也可以是兄弟姐妹,但是就“公民”一词,很多高中生还感到陌生,因为这种称谓在一般生活学习中不会存在和运用,它是法律社会和政治社会的特有名词,而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中,高中生需要知道自己的公民身份的意识已经为法律所期待。因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角色,要求高中生必须要树立起国家主人的地位意识,把自己和国家联系起来,不论是建设经济还是体现民主,高中生都需要把“公民”身份强硬地表现出来。
责任意识不仅仅是公民的法律责任意识,也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责任人意识,这和政治学习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相通的。现阶段的中学教育往往对责任意识进行道德层面的教化,却忽视了法律层面的引导,对高中生应当灌输责任不仅仅在于道德的可遵守,也要进行法律责任的应遵守。法律责任不仅仅是承担犯罪刑事责任,还可能是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这样在下一代的立法中,法案才可能为我们下一代的法律人所理解和接受。当我们的未成年人懂得了法律并理解了法律,那么法律权威自然而生,责任意识促使他们进行社会公正的自觉维护。
权利义务意识是高中生树立法律意识的关键问题,高中生在学习法律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就很难理解自己的权利是他人履行义务的结果,而他人的权利也需要自己作出相应的利益牺牲来维护的。这点上,可以加强学生的法制历史学习,从著名的法律著述和法制故事学习权利义务文化,最终让学生能够正确的享受自己的法律权利,也要严肃对待自己需要履行的法律义务,这样才能在未成年人心目中形成和谐的权义观念。
二、高中法治教育应培养的价值追求
法律意识的树立是法律被认识的重要表现,但是认识法律和理解法律并不是一个相等的关系,知道法律形式和理解法律所代表的深层次含义,是法律学习和法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无论是公民意识还是权利义务意识,都在遵循一个合理的法律价值,这就是公平正义价值观。法治的公平正义,主要涉及到四个价值观的树立,即秩序、自由、公平和正义。
秩序价值是合理社会生存环境的基本保障,没有秩序,即使再民主再自由的国家,也可能变得混乱不堪,因为每个人的权利都需要得到保障和彰显,如果没有界限的张扬权利就可能使权利和义务突破平衡的临界。我们通过不同的法律调整和权利义务规制,就是为了给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秩序环境,因此高中政治常常讲习的和谐与稳定,就体现在这个秩序价值之上。因此,在高中生法治意识培养中,应当教育他们树立起社会秩序为首要的价值追求。
自由价值是法律的终极目标。从生理学和社会学来看,中学生又特别是高中生因为校园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双重影响,最渴望得到社会自由,往往就会选择脱离学校学习的正常轨道,那么高中法治教育就需要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自由观,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校园,要让学生明白自由是有限度地,学生的自由在于学习的边缘,那么社会的自由边缘就在于他人的权利。笔者认为这样的灌输可能更加形象地表示了自由价值的高中化展示。高中生在认识法律自由价值时,对于勤学和逃学之间可能会更加明白自由的真谛。
公平正义价值观是法律的核心追去,宣扬的是人类社会一切真善美的标准。通过对历史和政治题材的学习,让高中生去理解公平观念的发展历史,比如男女平等历史、奴隶等级历史和贵贱差异历史,结合到当前经济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更好地比较公平与非公平的优劣,形成内心自主的公平意识。对于正义,不能简单地看对与错,这个需要教育学生从同的角度和立场来看待,让学生认知正义价值的相对性理论。比如,我们打击犯罪是在伤害犯罪嫌疑人,但是我们却保护了无辜的人,那么从惩恶扬善这个角度和人民主权的立场来看,这样的正义才是绝大多数支持和维护的正义。
三、高中生法治意识培养教育的相关建议
大力推行实用性法律教育。高中生法治意识提高的前提就是要知道法律,学习法律,对于实用性较强的法律,在高中学习阶段可以进行普及。对在校高中生开展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教育,从而具备法治意识,具备运用法律处理基本法律事务的能力和意识。
篇3
【关键词】高中阶段 理解 运用 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080
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既是高考中最基本的考察目标,也是个人在生产生活所必需的交际能力。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既要求在语言表达上做到准确无歧义,使用词语能结合特定语言环境做到恰如其分,还要求能够运用一定的词语、熟语等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彩。同时也包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从他人的所表达的语言或文字中,正确提取其中主要内容,把握各层意思之间的逻辑关系,辨清侧重,辨析其中所流露的感情倾向。
一、字、词语及短语
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阶段字、词和短语方面的知识不仅数量有所增加,而且对理解程度的要求也更高;而高中语文学科的课时相当有限,是不可能对字、词方面的知识展开全面的课堂教学的。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课后重视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则需要结合教材和资料介绍一些学习的方法,归纳总结常见、常用的知识点,强调常出错的,易混淆的音同形异字、音同形似字、音同义近字。高考中对语言文字的考察范围界定为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但要求学生完全掌握也是不现实的,有必要结合汉字的特点教学生一些学习语言文字的技巧。
汉字是表意字,不是表音字,相同读音的字在意义上是不同的,一定要联系汉字的意义来记忆字音、字形。词语的形成人类长期使用语言文字的结果,因此词语和单字相比意义更加丰富具体,感彩更加浓重,用法和适用对象更多更广。词语所表达含义往往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和逻辑关系,基于词语这一特点,对词语知识的教学要从语义逻辑和实施逻辑两方面入手,对词语的结构展开适当的分析,以此提高学生对词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例如:有些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结构特殊,内部相对应的字前后意义有一定的互证联系,或者相反相对,或者相互比照,意义具有一致或相近的特点,在学习过程就可以利用这一点能帮助记忆和掌握,解题时也能作为一种判断依据。
丰富的课外知识对学习语言文字很重要,有许多词语,尤其是成语,往往都有一定的出处,来自古代的寓言或历史故事,不了解出处及特定的文化内涵,容易望文生义,以今释古,造成误读、误写、误用等问题。所以教学中要介绍难点词语的出处或典故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文化经典或寓言故事类的课外书。
除此之外,还要重视掌握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一些词语的适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对事物的感情倾向具有很强的单一性,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常用词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和范围,以免使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在表达上产生歧义,还应注重品味这样的搭配形式所带来的表达效果,逐步养成用词准确,表达鲜明的习惯。总之,学习语言文字不能一味的“死记硬背”,应多利用字、词语结构和语义的特点,适当结合历史故事、语言神话、传说经典各方面知识,透过字面意义去察其源、辨其流,运用中认真推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语言文字的音、形、义。
二、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知识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主要包括表达和理解两方面内容。语言表达讲究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要围绕中心或要点展开表述;理解要做到能正确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透过修饰性词语把握文中内容的轻重,辨清其侧重点,领会作者对事物的感彩。语言文字的理解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不同的使用对象,不同的搭配,准确判断其本质属性,着眼于具体的语句,从文章的主旨出发,结合上下文,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分析词语的“句内意义”。在我看来,相关的教学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以教材为纲。教材中的课文以名家名篇为主,文体样式丰富,人文内涵深厚,这些安排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课堂教学中先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重视引导学生鉴赏文章的形象,体会文章语言的鲜明性,辨析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思考作者行文的逻辑顺序,感受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主观感情。
2.重视语言艺术技巧的教学工作。合理运用各种语言的艺术技巧能充分体现文章的主旨,表现出更丰富的思想感情。课堂教学中,以学习修辞手段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各种表现手法塑造事物的形象的作用为主;运用多种作文形式提升学生合理运用表达方式的能力,要求学生在阅读中鉴赏文章的结构方式,品味其语言的风格。
3.开展语法基础知识的教学。掌握句子的基本结构既能使语言表达更规范,利于表情达意,还能利用句式之间的关键性词语分析句子中各层意思之间的逻辑关系。语法知识的教学不能单纯的讲解各种概念知识,而是要多结合具体的例句进行分析方法上的教学。
4.倡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一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会有不同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作品是一个给予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作过程,这个创作过程能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能力,可以对学生阅读活动提出适当的要求,如:概括作品的主旨,续写作品,写读后感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就某些经典作品或热点新闻展开交流讨论也不失为好方法。
篇4
为了更好地了解盘锦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指导和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帮助和解决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盘锦市教师进修学院高中部于2004年3月末到6月初对我市七所高中进行了调研工作。
本次调研活动采取了听课、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及座谈等方式。目前,全市七所高中使用的教材均为2013年修订的人教版思想政治课本。这次活动促进了我们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疑难问题的思考,使我们对下一阶段工作更有了针对性。
1.课程实施的困难、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关于高中起始阶段的政治教学问题。在调研中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忽略了对初高中教学衔接的调查和研究。因而在授课过程中只按高中教材按步骤授课,未能建立起初中知识体系与高中知识体系的衔接。
从我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来看,初中阶段思想品德与历史合为一张试卷,总分为100分,思想品德和历史各占50分。这种实际情况就导致了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政治这门学科不够重视,只是在中考前临时死记硬背,搞突击。
高中的新课程一开始,教师在高考的压力下,都采用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方法。一开始就用上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的词汇和内容,给学生当头一棒,致使相当一部份学生由此丧失了学习政治课的信心和兴趣。
1.2 关于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这次调研教研员听了数百节课,总体来说授课老师基本具备良好的教师素质和驾驭课堂的基本功。
从整堂课的环节来看,表面看来是环环相扣,无懈可击。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没有实际的收获,教师的信息输入量与中等及其以下的学生的实际接收程度不成正比。整堂课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可学生所获不多,仍然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被动前进。
教师只是在追求纯粹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并不明确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这些问题的本质是教育理念问题。说到底还是为了追求课堂形式完美,而牺牲学生体验,对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缺乏深刻认识。在课堂上真正会回答问题的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这种课堂行为说到底还是没有面向全体。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以是不是全体学生都有没有参与课堂活动来衡量,要看是这种课堂活动对他们是否有效来决定。如果长期都是这种课堂模式的话,我们的学生就不可能有扎实的政治嗅觉和思想意识,更谈不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的学习策略。
1.3 部分必要的教学环节的缺失。在跟踪听课过程中,教研员发现有些年轻教师的课多数都是老教师的翻版和模仿,使用的课件也是老教师的,并没有其本人的教学想法和思路,没有看到"用心备课"的地方。有一个年轻教师在一节新授课上,居然用了30分钟复习提问然后批评学生,(批评的内容是学生为什么只数理化?而不补政治?)到最后下课前的5分钟才开始讲新课,结果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就没有完成,教学环节缺失了。还有,跟踪中听课过程中,教研员发现了许多年轻教师存在知识点的错误,并及时纠正过来。
2.对高中政治教学与教研的意见及建议
2.1 要正确适度地使用多媒体辅助系统进行教学,目前教师的多媒体应用很广泛,效果也是不错的。但如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仍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如果教师能够将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
(1)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政治学科是一门和时事紧密相关的学科,教师在展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件、图片、数字等的时候,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不可替代的。政治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大量的观点上交流,才能培养学生坚实的理论功底。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及时更正学生知识点上的错误,以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2)注重课件风格和教学风格的一致性。教师通过课件按照自己设计的逻辑进程,选用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有效地组织教学。因而课件必须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形成了自身固有的、为学生所适应的教学风格。所以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应亲自创作或有取舍,自然地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学思想,能让学生容易接受。
2.2 教师要鼓励学生遇到与经济、政治相关的现象和问题时积极思考,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学会从电视、互联网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丰富自己头脑和视野,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处理各种经济、政治现象。
篇5
关键词:医学人文关怀;哲学诠释;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047-02
随着现代医学教育的不断改革,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凸显。国内医学院校纷纷引进了国外的课程设置实践和教学思想,以期可以达到让广大医学生更加关注生命、关爱病患、关怀社会的作用。但是,医学人文教育不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挖掘教育的本质和宗旨,单单依靠技术和工具来解决问题,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近来,的“人文关怀”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文关怀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潮,是西方摆脱中世纪神权思想之后,宣扬个性发展、追求个人平等和现实幸福的需要。在资本快速集聚并迅速发展的今天,物质财富和经济指标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所带来的“物化”问题已引起了巨大的关注,社会呼唤“以人为本”。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以人文关怀为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营造人文氛围、关注人文精神、提高人文造诣。
一、医学人文关怀的概念解析
所谓医学人文关怀,是指在高校中对医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医学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是指一种普遍的关注人自身,对人的尊严、人格、价值、命运的关注,立足于人的成长,通过培养人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尊重个体的差异和需求,以期达到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目的。医学虽隶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是由于医生的职业特殊性,应具备一份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是严谨的科学研究中所不具备的。从这个层面来看,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医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医术精湛的医生,更是“总是去安慰”的心灵疏导师。
二、医学人文关怀的主体
医学人文关怀的主体是实施教育实践的群体或个人,通过实践活动将理念、思想作用于客体,以期起到影响、提升客体的作用。此处的医学人文关怀的主体不仅仅指高校,也包括家庭和社会。诚然,高校在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义不容辞的作用。但家庭作为学生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成的关键场域,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应坚持正面的导向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起到家校联动、共同育人的作用。社会则作为人类所处的环境因素,对医学的看法和观点以及医疗行业的舆论导向也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文关怀的效果实施。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文氛围,抵制社会的阴暗面,弘扬医学大爱。是对医学人文关怀实施的主体性要求和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忽视社会大环境的背景因素,避而不谈家庭对医学生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过分夸大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的作用,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对此,我们呼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民性、全员性。期待家庭和社会给予高校医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三、医学人文关怀的客体
正如马恩所论述的“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医学教育的对象是医学生,医学生是一个类的集合,具有特定属性的群体。但是每个个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因此,一方面应该把握其在发展中的个体性差异,另一方面又要总结其在发展中的一般规律,从现实的学校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把握,促进其进步。医学生学业任务重,极易造成心理疾病和心理负担。在面上如何进行正面的引导,解决了一个量的问题,考虑了全面性。但是,面对个性差异、生活背景差异、所属阶层差异的个体,又要顾及到每个人的心理感受和依托,这是医学人文关怀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在马恩看来,人在创造历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表明了客体既是受教育者、受影响者,同时,也必然是自我教育者。客体和客体之间也会有相互影响、共同进步的作用发挥。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理性去审视、去选择、去实施。
四、医学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
人文关怀就必须以人的生存、安全、自尊、发展、享受等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充分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建设与全面发展为内在价值尺度。注重并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就得了解他们的具体利益诉求,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前提。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的利益追求的多样性。因此,必须关心和了解学生的利益需求,并积极提倡和引导正确的、合理的需要。价值本质上是一种人类活动中的合目的性原则。既然人是整个价值关系的中心,那么关怀人的发展、实现人的发展,对于社会进步来说,显然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医学人文关怀更应以如何当好一名医生,以仁心、仁爱、仁术去服务于更多的病患为导向,发挥好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在r值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既是学生满足需求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校和老师实现主体价值的过程。人的主体价值是通过客体对象的价值来体现,主体追求到的客体的价值越大主体自身的价值实现就越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者同样也是教育者。不仅影响到教育的效果,而且教育的过程对教育者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五、医学人文关怀的基本原则
1.公平正义原则。高校人文关怀并不是“阳光普照”,而是“因地制宜”。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在人文关怀的实施并不是绝对的平均和平等,而是适用于差别原则。教育要考虑到个性因素,给予缺乏人文关怀与关爱的孩子更多的雨露。当我们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明显改善一个人的状况而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时,这种方式肯定是有效的,并且实质上也是公平和正义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施教双方之间地位的实际平等也保证了和谐教育氛围的形成。
2.以人为本原则。人文关怀表现为充分肯定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以追求人的生命的圆满和人性的提升为要旨,充分实现人的存在感为目的。首先,社会历史的发展最终将归结于人的发展,必须肯定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肯定人的价值取向。其次,将人放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和特定社会制度中,以社会的支持、学校的帮助作为其发展的土壤。最后,个体在享受人文关怀的过程,同样也是创造人文关怀友好氛围的过程。个体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影响,同样起到自我教育、自我培养的作用。这种关怀可以传递到每个个人,影响到学校的育人环境、行业的整体风貌、社会的总体风气。
3.交往实践原则。我们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区分为人文关怀的主体和客体,这种区分其实也不是必然的。有人将两者都界定为人文关怀的主体,探讨“主体间性”。这是基于二者都能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相互影响,共同受益的目的。对此,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交往实践”。交往实践原则是要求主客体双方在交往活动中就活动的目的、进度、效果等达成一致,以期取得效果。这既是目的,同时也是主体间相互理解行为。
在而今以经济作为重要甚至唯一衡量指标的社会,提倡人文关怀,特别在高校中广泛开展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必然,是历史的呼唤,是从功利物欲向高尚境界的升华。作为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将来即将走向医疗岗位的医学生,人文关怀更具有特殊的作用。现在关怀了他们,将来他们才能更好地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维护患者的尊严,同时还为患者在情感、心理、等层面提供贴心的服务。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学是一门关于人与治疗的艺术,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爱、冷静地判断……”在医学教育中理清人文关怀的几个要素、贯彻思想要义,并创新实践方法,我们任重而道远。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533.
(2)黄正泉,王键.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J].现代大学教育,2007,(3):5
(3)周薇.社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J].广东社会科学,2011,(4):113.
(4)李林海.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反思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2):9.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邓福庆,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文价值定位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
Philosophic Interpretation of Medical Humanistic Car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XIE Xiao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215123,China)
篇6
摘 要: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模式中的大学生价值观培养受到极大的影响,本文分析多元文化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的影响,提出培养大学生多元价值观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多元文化,价值观
1.多元文化与高等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表现在要求教育参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变革,从而改变教育自身的状况。我国的高等教育价值目标是通过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合乎社会主义制度要求的价值目标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在考虑多元文化的同时,还要坚持统一的、主导的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在考虑多元文化的同时,还必须要坚持我们固有的统一并主导的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承认多元文化的存在,又要构建主导的价值体系,加强和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将是和谐社会教育的方向保证。对每一个公民而言,接受公平的教育,不仅是一种个人的追求,而且是政府为减少失业救济、贫困补助等财政性支出采取的战略措施。
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首要要求就是以建设积极得健康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其重要特征,而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的建设必然建立在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多元文化在世界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态势,因而在中国的发展势必要形成新的发展模式,这就会带动着我国的教育模式,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要符合这一文化发展趋势,因为高等教育本身就代表着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高等教育模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突出,和必要,这正是我们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即构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虽然多元文化教育并没有形成为明确的政策导向,也没有将多元文化教育高度概念化,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类似的做法,没有把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育决策与教育实践之中。尤其是高等教育都体现着浓郁的多元文化教育思想。多元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带动着教育模式也越来越呈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多元文化在世界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态势,因而在中国的发展势必要形成新的发展模式,这就会带动着我国的教育模式,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要符合这一文化发展趋势,因为高等教育本身就代表着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高等教育模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突出,和必要,这正是我们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即构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2.多元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来源途径更加宽泛,世界各地、各国各民族文化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满足了大学生多方面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环境也处在一个相对多元、开放的文化环境下。大学生富有强烈的个性特点,他们作为非主流文化接受的一个群体,在选择和接受西方外来文化的时候,由于个体不同的思想观念决定了其对文化需求的选择会大相径庭。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体,在不同的社会生活背景下、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多元文化给青年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吸收和选择自我文化需求的平台。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化和自我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在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西方文化的这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青年大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逐步完善。此外,开放的文化氛围,促使学校理想信念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理想教育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这也有利于青年大学生个性的发展。随着理想信念教育内涵的扩大,青年大学生由原先的僵化的思想,逐渐意识到,只有通过独立的思维、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创新意识的充分发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我的发展,自己学术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年大学生能学到他们想掌握的技术和知识,适应就业过程中的需要。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应该突出这方面的需要,同时也能把握好主流文化的导向。
3.大学生多元文化价值观
在伴随着经济转型和科技发展的今天,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由于每种文化都有特定的价值取向,在当今价值多元、文化冲突的社会中,大学生对于价值的选择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出现了价值选择的迷茫。多元文化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选择,形成批判性分析能力,但并不否认基础知识等掌握的重要性。不少研究者谈到,多元文化教学需要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掌握位前提,如果忽视这方面的教学为代价进行多元文化教学,多元文化教学的目标也就被扭曲了,最终也就违背了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社会需要的初衷。当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重要的是使大学生掌握和理解的基本理论。掌握理论,能够使大学生大学生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认清事物的本质,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必不可少的思想武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通过学校的素质教育和相关课程的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核心价值的内涵,要通过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及相关活动来践行核心价值。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下,盲目的追求眼前利益,使得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以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混乱。多元文化的融合和碰撞,对中国意识领域的冲击进一步加大,出现了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矛盾。在当代中国,多元文化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已对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重视这种影响,强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从而减少大学生在价值观选择过程中的困惑,帮助他们在多元文化开放的社会环境下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多元文化的格局为大学生提供了发展自己个性和能力的空间,同时多元价值也给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众多难题和挑战。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多元价值标准,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得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挑战。多元文化使新与旧、传统与现代重叠交错,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价值观碰撞交融。因为多元文化必然导致多元价值观,人们在多元价值观面前难以选择统一的文化价值标准,从而引起价值观、文化信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错位和迷失,给个体的心理及社会带来冲击,引起震荡。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培养大学生具备多元文化意识多元文化有利于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文化互相取长补短,以及协调发展。多元文化之间是有差异的,而差异恰恰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当大学生接触到外来文化并对它有所了解时,才能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自身文化的特性,摆脱自身文化的糟粕,取其精华。多元文化有利于使得大学生个体精神的进一步完善。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是现代人的核心价值。(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论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304062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教学;实验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4-6045-02
21世纪是以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为主要内容,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世纪,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作为培养职业应用性技术人才摇篮的高职院校,向全体应用型大学生传授有关信息科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就肩负着这一重要使命。因此,充分认识中心在教学、科研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对保证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完成,培养具有发展潜力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实践,实现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在教学和科研中具有突出地位。众所周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从“专业教育”转变为“职业教育”。因而,高职人才培养手段也应随着培养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如何促进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实验教学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影响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工作作风。这是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也是实验教学在教书育人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
2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大高职院校都有计算机教学实习基地。虽然因自然情况、规模、人员差异而在管理体制上各不相同,归属和机构名称也有差异,但在其建设与管理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应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来考虑,制定出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三个阶段的教学计划构成的教学体系。
2)教学设备更新滞后于教学内容的更新
计算机领域发展非常迅速,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学的内容也要跟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变化,计算机的教学设备也要“与时俱进”,如升级硬件档次、更换软件版本、建立多媒体教室等。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往往在实验室建设上投资上不足,导致了设备陈旧,甚至是落后目前计算机自然更新的三到五年,从而导致实验教学手段落后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又无法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要求。比如:现在教学内容已经更改为Windows vista,而实验室的计算机还勉强运行在Windows 2000,甚至是windows98的状态下。教学内容已经为网络数据库,但是设备连运行foxpro都困难。
3)实验室技术管理队伍的建设不适应实验创新的要求
当前,高新技术的发展表现为学科的互相交叉与融合,技术应用和实验对创新思维的要求也日益增强,这就需要实验技术人员具备较强的实验技能,管理技能等业务水平,同时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但是,在目前实际情况下,实验人员被视为教辅人员,实验人员地位偏低,无法吸引和留住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又不能及时对实验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往往实验人员本身学历较低,对新知识的学习渴望程度较差,造成实验教学人员技术老化、知识面窄,无法形成结构合理的技术梯队。
4)教学、科研、开发的协作不够,规模效益不突出
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提高。但受体制的影响,中心不易对外开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受资金不足的影响,中心无法及时配置最新、最先进的设备,管理人员自身不能保证人手一机,使用的设备也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更新;受政策和学历影响,中心教师科研积极性也不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教学、科研、开发的有机结合与协作,对中心作用的发挥、规模的发展不利,无法保证较好的实验教学,更不能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实验中心的建设与管理不够科学和规范
有的高校规章制度不健全,在定章建制、实验设备的定期检查、实验教学的评估、实验人员的培训与考核等方面,没有制定完整的、量化的、操作性强的一套办法。在实验教学环节管理方面,没有建立实验教学质量常规检查制度,有些计算机教学没有具体要求和目标,实验教材也不完善,存在教学和实验脱节现象。在人、财、物的管理方面,对频繁流动的上机人员还不能完全实现自动化管理(如学生上机刷卡等),对中心实验人员制定的制度未能严格执行,因此不能有力地约束不规范行为;经费分配不足,设备购置缺乏计划性,影响中心效益的发挥;对计算机及其设备不能合理调度、使用和保管,不能充分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3 实验中心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思路
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对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对外的一个窗口,标志着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最高水平,应具有本校最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最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最高水平的计算机设备和最高水平的管理工作。要实现这个目标,解决实验中心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学、科研、开发一体化的管理体制
为适应新的教育体制,中心的管理人员应参与到教学、科研、开发的环节当中,老中青搭配合理,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水平。可以将中心设置为一级或二级管理,从任务和功能上,将中心内部机构划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管理维护三大块。教学与实验的主要任务着眼于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系列课程教学体系,积极开展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研究,实现实验教学手段的改进和实验效果的提高。管理研究的主要任务应着眼于中心建设发展规划研究、规章制度的建设与完善、计算机系统技术管理、实验设备使用和维修的管理、实验室环境的改善及安全保卫管理等内容。中心人员在教学、实验、管理的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纵、横向科研项目,对外开展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提高中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应包括三个内容。第一,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这在整个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实验中,除了要求学生完成验证性实验外,还要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让学生设计和开发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课题,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这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积极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制作计算机系列课程的CAI课件、模拟器等,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第三,实验考核办法的改革。这是对实验效果的一个检验。具体措施是把笔试成绩、平时作业成绩、上机操作成等形式改为具体课题的设计与实现。目的是让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实践性有充分的认识,使他们重视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应从两方面着手。第一,应当从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着手。实验中心承担的任务量大,课程种类也多,计算机性能、档次不同,因此要求实验室人员加强学习、更新知识,以胜任各科上机指导的任务。中心管理人员要提高素质、精通业务,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机器状态和实验环境。第二,加强实验教学的过程监控。对实验教学应做到有计划、有要求、有检查、有目标。中心应对教学的几个环节进行抽查,对学生上机进行随机抽测,及时答疑、定期质疑,对课题设计与开发要进行统计和质量评估。
3)加强科学管理,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科学管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规章制度的建立,既要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对人的行为规范有约束力。中心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实验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参加教学中的各项教研、教改活动,从而加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在竞争中真正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
科学管理还体现在对物进行合理的分配与利用。计算机设备一般是分批购进、分时更新的,故数量、档次不一。如何对设备进行统一管理,集中调配,合理使用,避免机器的闲置,要有相应的规划。对如何做好仪器设备的保管、保养和维修,要有一套管理程序和制度,并以提高计算机设备利用率为最终目标。
4)注重管理研究,实现计算机技术管理现代化
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工作是一个技术高度综合的工作,要求管理员的技术水平具有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为此,系统技术管理工作应由专职的系统管理员负责,并对其加强业务培训和学习,加强同行业间计算机技术及经验的交流,使他们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挖掘现有系统资源,完善系统管理,充分利用系统的先进技术为应用系统服务。
当然,实现计算机技术管理现代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研制、开发中心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设备管理、上机排课管理系统、实验室人员的管理系统、软件目录管理系统、教学档案管理系统、学生的课题设计与开发管理系统等等。
4 结束语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管理思路是否科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功能。因此,怎样将中心的人才资源、设备资源、信息资源、时间效益等充分利用起来,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致的目的,从而提高实验室综合效益,为学校乃至社会培养出创新人才,要求我们在管理上还应探索新的思路,在技术上还要谋求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季松.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l98.
[2] 陈安宁.资源可持续利用激励机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72-75.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管理
1 引言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教科研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体系[1],其建设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教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量是衡量一个图书馆规模大小的一个标志,也是学校办学实力的表现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出版物快速推出,各种新型终端设备大量使用,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书馆转变是一个必然趋势。同时,学校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明显感受到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数字图书馆的管理要求。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方式来经营管理数字图书馆,是高职院校数字目前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就高职院校如何经营管理好数字图书馆,更好地为学校建设服务、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2 数字图书馆的管理问题分析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种类和形式越来越丰富,需要存储和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读者在很多时候需要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且每次索取的信息量也很大,传统的图书馆难以解决这一问题,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现有已建立的数字图书馆中,由于没有摆脱传统图书馆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利于数字图书馆的健康发展。
2.1 数字图书馆需要新的管理理念。
传统图书馆是通过馆藏大量纸质图书资料来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图书馆的基本工作流程可简化为图书采购、编目、分类上架、借书还书、后期维护等,图书馆的主要工作则是围绕纸质图书资料的流转而开展。数字图书馆则不同,它不存在有形的图书,也没有占据大量的空间,但数字图书馆具有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数字化信息,具有网络环境下的多种电子技术工具和服务手段,能为读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数字化信息服务[2]。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数字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在数字化图书馆里,读者可以通过电脑登录至学校数字图书馆主页,浏览、查询、下载、打印有用的相关信息,图书馆工作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及电子咨询台与用户联系,这样,数字图书馆就不能使用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方式来经营管理。为此,需要数字图书馆的管理者更新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方式,使数字图书馆变成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阅览场所,为广大读者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以适应读者对文献资源呈现多样性和广泛性需求的需要。
2.2 数字化馆藏资源需要新的管理方法。
数字图书馆馆藏数字信息资源由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两部分组成。实体馆藏是指直接可以利用到的馆藏文献,包括可直接阅读或借助专用设备阅读的各种文献资料。虚拟馆藏一般指网络信息资源,也就是馆外资源。凡是在网络上可以找到的,而且可以迅速到达的信息都可以看成是本馆的馆藏,它是数字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体馆藏资源的建设途径主要是“馆藏资源数字化”和“文献采购电子化”,如将原有实体馆藏资源数字化,进行整理加工,建立数字化资料库;虚拟馆藏资源的建设方法则以超文本方式链接网上相关信息为主[3]。不论是实体馆藏数字化还是虚拟馆藏,均不同于纸质图书馆的馆藏文件资料,都是以电子资料的形式存在,且分布在不同的存储空间,这就需要有计算机网络安全、身份认证、在线借阅、时间管理、费用计算等实时动态管理,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根本不适应管理数字图书馆,需要有一套新的管理方法来经营管理数字图书馆。
2.3 新型数字化终端需要改变传统的借阅方式。
传统图书馆是以纸质图书的形式储存在有形的图书馆空间,读者可在图书馆书库查找自己需要的图书,且借阅方式也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借书和还书。目前,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基本上是以传统的方式为读者服务,主要满足于书刊借还的服务方式[4]。数字图书馆则不同,它并不以大量有形的图书资料存储在有形的图书馆空间,而是以一个超大规模的、分布的、可以跨库检索的海量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形式存在[5]。馆藏资源数字化更便于读者检索,调阅和利用。新型数字终端大量推出,读者可不必到图书馆借阅,而通过账号即可完成借阅,读者的借阅方式不再是借书和还书这种直观的方式出现,这样,传统的图书馆借阅方式不适应数字图书馆的要求,改变传统的借阅方式,以适应新型数字终端的需要。
2.4 数字图书馆网络化需要有较高的整体素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为满足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的更高、更新的要求[6]。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人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不高、学历层次偏低的现象,熟悉计算机技术、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复合型人才就更少。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不仅需要具备各种设备条件,还必须有能独立处理相应突发事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因此,必须尽快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3 对数字图书馆管理的建议
数字图书馆是学校图书馆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由于数字图书馆不存在有形的纸质图书,而是以网络和多媒体的形式出现,与传统图书馆差异很大,且电子化文件资料更难以把握,管理上比较复杂。因此,数字图书馆建设不能按照传统图书馆模式进行,更不能不能以传统的管理方式来经营管理,必须以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来管理学校数字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一个宽松的阅读环境。
3.1维护好图书馆的网络安全至关重要。
学校数字图书馆基本上是以校园网的形式为读者提供服务的,这就要求学校网络中心与图书馆密切合作,共同维护图书馆的网络安全。数字图书馆网络为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网络节点上访问内部资源,进行信息资源交换、交流的同时,也会出现非授权访问、恶意连接、扫描甚至网络攻击等行为发生。为维护数字图书馆的网络安全、规范用户的网络行为,以及提高用户自身素质,非常有必要从软硬件条件、网络环境及用户安全教育等方面加强管理。
软硬件条件包括构成数字图书馆内部网络系统的环境、设备及连接、存储媒体等实体条件,以及网络防护等虚拟条件,由软硬件设备本身或者外部原因引起的故障应及时排除。
数字图书馆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影响网络安全、稳定运行因素是网络系统受各种非物理因素引起的破坏,常见的有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安装带有实时病毒监控、邮件监控、浏览器监控、文件传输监控功能,通过杀毒软件的系统漏洞扫描、状态监控、入侵防护、病毒隔离查杀等功能基本上可实现对计算机硬软件的保护。
在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体系中,加强对用户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管理者应加强对用户的管理与教育,强化用户的安全意识,让用户自觉形成规范、正确的用机习惯,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用户还应养成良好习惯,定期对客户端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进行升级、更新或安装补丁程序,堵住软件漏洞,以保证数字图书馆的安全运行。
3.2培育复合型管理人才势在必行。
传统图书馆以纸质图书为主,采购、编目、上架、借还图书等相对直观,而数字图书馆基本上是以网络和多媒体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工作人员所从事的是传统图书馆的常规工作,对计算机知识了解不多。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数字图书馆,需要管理者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能通过网络进行图书采购、信息分类、信息管理等基本知识,这些都需要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图书馆管理知识和计算机技能。图书馆数字化给图书馆工作人员带来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员工的计算机基础好,有一定的网络知识,能独立解决基本问题等。为做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使数字图书馆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需要加紧培养一批既懂图书馆业务又懂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3.3个性化与差别化服务彰显特色。
目前,数字化图书馆、网站所用的用户界面差异很大,且彼此间互不兼容,这给读者带来了诸多不便,读者首先必须学会各种界面才能更好地使用。个性化与差别化服务是数字图书馆根据用户的特殊要求,为其提供个性化与差别化的界面,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建立适合自己的用户界面,满足读者个人的使用习惯。数字图书馆将个性化、差异化信息传递给读者,由读者自由选择信息的处理方法,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自由组织和操作,这样既方便了读者使用,也大大激发了读者使用数字图书馆的热情,直接或间接影响数字图书馆的利用率。
3.4高校图书馆间资源共享互惠互利。
一个学校的数字图书馆容量毕竟是有限的,武汉地区高校林立,各高校的图书馆建设各具特色,但却没有实现高校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共享。若能实现高校数字图书馆文献的资源共享,有效地整合高校的文献资源,不仅能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增强文献的保障能力,实现优势互补,而且又能够节约大量资金。当然,要实现高校数字图书馆的馆际资源共享可能会涉及到图书馆的管理体制、网络规模化运行、费用负担等方面的问题。若能将这些高校的数字图书馆联合起来,实行图书馆之间互相承认、互通有无,这对学校、读者将是非常有益的。
4 结语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在软硬件设施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也得到了读者的认同。但由于数字图书馆的特殊性,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在经营管理上比较复杂和困难。只有不断转变管理理念,并从网络安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个性化服务及资源共享等方面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数字图书馆将会给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为学校的教科研和校园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松妹,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30~31
[2] 窦剑,赵新龙,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研究,江西图书馆学刊,2012,42(1):104~106
[3] 梁光德,数字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农业网络信息》2010年第11期:92~94
[4] 汪斌,谭淑媛,加强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之我见——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5(6):91~93
篇9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高校;内控管理
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高校内控管理工作,国家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等有关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但当前多数高校的内控管理工作还未能达到相应的规范,亟待完善。
一、高校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在管理和制度上的缺失愈发凸显,衍生出诸多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在我国高校属于事业单位,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陈与创新四大职能与使命,这种背景下,高校往往将精力都集中于教学、科研、扩招和创收等工作上,忽视内部控制与管理,缺乏内控对高校发展重要性的意识。不少学校认为内控是财务和审计部门的职责,只要抓好财务和审计工作,学校的内控就能做好,根本没有理解内部控制度的精髓,这样容易造成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片面化、形式化,缺乏实质性内容。
(二)内控制度建设欠完善
健全的组织制度是高校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要条件和保障,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缺乏完整的规章制度,更没有必要的组织机构。首先,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如上文所述,尽管《规范》和新会计制度早已出台,但很多高校并未及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导致内控管理工作无章可依。其次,决策机构职责不明确。学校在设置相关机构时未按照规章的要求严格遵守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经常出现不相容岗位交叉的状况,一些单位审计人员身兼多职,权责不分。最后,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足。尽管有些高校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处理问题主观随意性大。
(三)忽视内部控制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的基本职责是教学与科研,在扩招与竞争的大背景下,学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竭力安排教师学习、深造。不够重视对内控关键岗位人员的配备,至于培训更是能省则省,流于形式。往往以编制少、经费少为由,不安排专业培训,而审计、基建等均为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及岗位,未经培训上岗或者不能定期及时更新相关人员的知识结构,容易导致员工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各项制度无法具体落实,自然不能很好地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四)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监督
首先,缺乏社会监督。高校财务信息公开的范围和程度都十分有限,信息反馈渠道不畅,导致公众信息来源阻塞,对高校内部控制关注不足,其容易滋生腐败。其次,缺乏上级监督。我国高校实行预算管理制度,由财政拨款,而财政部门对学校的财务预算管理比较松懈,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内控的行政干预较少、督察不足,虽然教育部每年都会抽查审计,但抽查频率低、高校被抽中的概率小,因此上级监督几乎不起作用。最后,缺乏内部监督。高校内部控制监督主要依托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这些部门都处于高校领导之下,缺乏独立性,自然不能进行有效监督,对审计出的问题遮遮掩掩,不了了之。
二、高校内控问题解决对策
新会计制度给高校的财务管理指明了方向,各大高校应当顺应国家财政改革的要求,加强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
(一)增强内部控制观念,提高防范风险意识
高校应自觉强化内部控制观念,建立健全内控制度,杜绝腐败现象的滋生。内控观念的实施首先要求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自觉践行,以身作则,除了严格要求校领导,还要强化各部门、各岗位上每个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让每个教职工都参与到内部控制管理中,并明确各个成员在事前、事中、事后的不同风险控制责任,让内部控制观念得到全校的高度重视。
(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将管理要求和相关注意事项形成书面文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将制度建设与岗位职责结合起来,通过制定岗位实施细则落实制度规范的要求。另外,高校应当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制定风险防范体系,除了正常的审计督查,还应当定期组织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并形成常态。
(三)加强人员教育,注重内部控制队伍建设
内控人员是内控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其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内控工作的开展情况。除了加强对内控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培训外,高校还应当结合实际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法律讲堂,提高各职级教职工的内控意识。通过让内控工作人员上课培训的方式,促使其掌握相关法规和专业知识,提升业务水平。
(四)内外联动,加强对高校内部控制的监督力度
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通过事前检查、事中控制以及事后监督等方式,将监督制度落实到内控工作的各个环节。另外,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学校局域网师生关注度高的优势,将审计部门检查的结果通过校园网公示,督促各部门做好内控工作。
高校不但要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而且要积极探寻外部监督。各级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及审计部门应当加大对高校内控的检查力度,及时检查、验收高校内控中的相关事项,并出具审计报告。另外,应当引导新闻媒体的介入,切实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形成内外兼修的全方位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彭玉红.基于内部审计视角的高校内部控制建设[J].会计师,2015(13).
[2]杨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问题探讨――以高校为例[J].中国总会计师,2015(06).
[3]王艳红.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财会学习,2016(14).
篇10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人文关怀学生高校理论界和实践界一致认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特别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即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大学生成才的需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学校,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显得更加重要。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与我国“以人为本”的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符合。我国孔子等古代教育学家以及当代教育学者都认为,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是教学培养的核心要素。然而高职院校的学生进入学校后都强调专业技能的发展,忽视体育锻炼的错误认识。他们往往身体综合素质低下,体育知识匮乏,没有良好的锻炼习惯。而新世纪高职院校体育的教学目标恰恰要求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只具有单一专业技能,而是要把他们塑造成为一个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一个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人。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显得特别重要。在体育教学中,始终贯穿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以人为本”的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具体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人文关怀的体育教学中学习氛围中,体验体育的乐趣,有助于他们持续而专心致志地完成体育训练,使之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现状
通过走访四川部分高职院校15所,被访谈的教师62人,了解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渗透人文关怀的教师非常少,多数教师只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很少特别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校领导也很少强调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处于比较淡化状态的比例大,即无意识15%,较少意识31%,一般意识47%,较强意识8%(见表1),因此,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急需改善。
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的途径
1.全面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和强烈的主体角色意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已成为新世纪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新的高职体育教育思想重视人的和谐发展,强调把体育作为强身健体的终身运动,而不仅仅体育活动为专业服务。对此,高职院校的体育工作者要全面而及时地进行更新,更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让体育教师树立强烈的主体角色意识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自觉的以主体身份与责任意识履行人文关怀的重要驱动力。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强调为学生专业服务的同时,更要关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深厚丰富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基础,人文素养包括两个方面: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是人文素养的最基本要求,具体包括历史知识、文学知识、体育知识、道德知识、艺术知识等等,作为体育教师应全面储备各种人文知识,率先垂范,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人文精神的实质是对人的关注,对生命的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而其核心就是尊重学生的价值,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时代是人一生中极其重要的、对以后的人生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对他们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人格形成的影响之大者莫过于教师,教师的人文素养、品德情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积极平等的人性观。人性观即怎样看待人的一种基本观点,积极地看待人性,就是要对人性持一种乐观的态度,相信人的本性都有向好的、完善的方面发展的潜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这种积极平等的人性观即以平等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接纳学生个人,对学生个体和差异的欣赏,对学生的关爱,等等。
4.精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贴近班级学生专业特点。因为不同的专业特点,本着高职体育教学为专业服务的特点,每个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不一样。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上好比较完美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的前提。在体育教学组织上,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调,教材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以及技术语言的运用上要考虑趣味性和专业性的因素,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环境的优化,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和兴趣,引导学生增加体育意识和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5.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更能体现人文气氛。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投入到与学生一起运动中去,例如,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游戏练习中,老师与学生一起做游戏,那么犹如给学生心理注入一支兴奋剂,学生在参与练习的时候积极性高涨,全身心的投入,那么教学效果比较好。老师能与学生平等相处,那就要走到他们中间去,最好的办法,就是与学生一起进行练习。多参与学生的练习,那样学生的心里话、某些想法与建议,也会主动与老师交流 ,老师根据这些信息,便改进与促进自己教学的。
6.全面的人文关怀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包括理解宽容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平等对话的能力、激励成长的能力、营造和谐教学环境的能力等等。在体育教学中具备这些能力,才会得到学生信赖,建立和谐、真诚的人际关系,并能产生心灵的共鸣,使学生信心大增,激励学生永远奋进的力量。这种人文关怀最终内化于学生的心灵,外化为学生的行动,体现为经过较强的身体活动和实践来启发学生对人生意义进行正确的思考和评价,对生命持尊重和关爱的态度,对人的尊严和价值实施积极的维护。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靠的不是大道理,而是行动。只有人文关怀的行动才是师生间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石,只有关怀的行为才能给学生以温馨的生命感受。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再单单是体魄锻炼的体育教学了,而应该是进行人文关怀的神圣载体。我坚信,我国高职院校未来的体育教学将会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的设置,也将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素质、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4).
[2]陈红新.《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下的人文关怀[J].贵州体育科技,2007,(04).
[3]陈彩虹.关于人文关怀在体育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 上一篇:固定资产管理建议
- 下一篇:计算机平面技术就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