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教育基础知识

篇1

一、言语生成过程及中心环节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生成机制,常见的语言形式有五种(Laver1970,转自桂诗春2000):①没有失误的、连续性言语,如“念讲稿”;②有失误的(包括一时失言及其改正的)言语,如日常的口语;③断续性言语,最典型的是口吃;④儿童在语言习得阶段的言语,属“发展中的言语”;⑤“解体”的言语,比如言语障碍等。教师言语基本上介于“没有失误的、连续性言语”和“有失误的言语”两者之间,类似演讲。一方面大多数以至几乎所有教师言语达不到无误输出,但又比日常口语显得正式,其生成过程与普通人的日常口语生成相比有其与众不同之处。

话语的生成大体上经历过四个阶段:首先是把意念转换成要传递的信息;其次是把信息形成为言语计划;第三是执行言语计划;第四是自我监察。外语教师语言形式的生成过程基本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构思阶段,指说话者根据自己的交际意图在头脑中产生所要表达的思想,确定说话的内容。这一阶段主要完成的是说话内容的轮廓,大脑中会出现一些主题词语或“语点”。转换阶段,指说话者运用句法规则将所要表达的思想转换成言语信息。实际上是一个编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里,“语点”将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扩展、丰富、编码为完整的句子。执行阶段,指说话者产生一个语音完形,将头脑中的言语信息变成口头语言的过程(这一过程还包括自我监察的环节)。可以看出教师课堂口语生成机制的中心环节是紧紧围绕着“言语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来展开的,外语教师言语生成的特点也就是在这两个环节中表现出来的。

二、外语教师言语生成机制的特点、手段和模式

外语教师课堂言语生成机制的特点是相对学生而言的。与学生或教师的日常口语状态相比,外语教师课堂言语的生成过程具有语篇计划的特点,即根据语篇环境,选择有效信息,赋予信息结构的特点,课堂言语的交际手段相对单一,教师言语的模式必然具有教育属性。

1.语篇计划特点。这是在言语计划的制定阶段中表现出来的特点。“言语计划”,简单说就是为生成语句所做的各种准备。外语教师带着教学计划走进课堂,其中包括大纲规定的内容、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要建立的课堂气氛。有了这些课堂言语行为意图,就必须用言语行为来实现课堂交际意图的整体计划,即实施宏计划,主要是教师怎样选择和排列信息内容。教师经常用一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的方式来表示信息内容(微计划),让学生能够找到指称,能够知道什么是新信息,等等。这些将分别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入、语言实践机会和心理吸收状态。其实,普通人的言语计划毋须具备语篇环境的特点,而教师言语这方面的特征却非常鲜明。

首先,在教师言语中语篇计划是种常态,在言语计划中居主导地位。无论是独白型语篇,还是会话型语篇,教师在制定语篇计划时绝非一种即兴的行为,有构成语篇的明显意图。教师言语最终总要形成语篇,或者说是以最终形成语篇为追求目标。

其次,在教师言语计划的执行阶段,教师话语的主要功能(提问、反馈、讲解、评价等),每项从宏观上或微观上都体现了语篇计划到言语计划执行的特点。要传递什么信息,通过什么层次结构和局部结构,都取决于教师的意图。教师通常会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如突出概念、标示话语主题、赋予信息结构、分配主题、焦点或新信息等。

在教师口语中,言语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简单来说是一种“相继并存”的关系。换句话说,宏计划与微计划这两个环节是相继进行并同步增长的,说话人不需要在微计划开始前就完成所有宏计划。“宏计划”是用言语行为来实现交际意图的整体计划。“微计划”是说话人为宏计划中的言语行为赋予信息结构,分配主题、焦点或新信息时所作的活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对“宏计划”(语篇计划)一般都有一个较为充分的准备,在说话过程中注意资源要同时兼顾“宏计划”和“微计划”,从而使语流显得顺畅而少停顿。

“语篇为主”仅仅是言语计划制定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教师言语计划的有效实施,还得通过考察课堂提问和课堂话语模式等方面教师言语在言语计划的执行阶段的特点。

2.言语手段。在言语计划的执行阶段,言语计划本身虽然没有一定的模式,但实施时必须考虑供使用的语言手段。提问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枢纽,在教师话语中占有很大比例。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质疑,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探求新知识、新课题;引导学生知识迁移,接受新知识;帮助学生整理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有条理;促使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等。大多数教师采用问答的方式来教学,对于问题的内容和措词,都有预先计划。教师在总结一课教材的内容,或是复习从前所学的教材,或是启发学生的思想时,若能把所要问的问题层次化、系统化,把问题与问题相联系,而且一步深入一步,对于学生思想的启发,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事先是有准备的:制定和执行言语计划的速度通常要高于普通人。正因为课前的准备,教师可以更迅速地制定宏计划,同时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微计划上,使语言表达更为流畅自如,为学生提供较理想的可理解性输入环境。

3.课堂言语模式。长期以来,英语课堂互动模式主要为启发-反馈-跟踪的话语模式,即IRF结构模式。传统的教学法是从“教”的角度设计教学,教师考虑的是如何按教学进度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启动提问(initiation),学生反应/回答(response),教师评价/反馈(evaluation/feed-back)。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上用来讲解的时间在教师话语中所占比例较大。换言之,在教师占主导地位的课堂里教师话语的主要功能是讲解,教师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

在外语课堂里,教师言语不仅是教学媒介,还是向学生传授信息的重要源泉(Nuan,1991)。通过课堂教学外语,教师言语的功能必然具有教育属性。

三、生成特点与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培养

从以上对外语教师言语生成机制的特点、言语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探讨中,我们希望能从言语计划到实施的过程中探索学生语言输出能力培养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语篇生成能力。上述的理论分析显示,教师口语在生成机制上具有“语篇为主”的特点,教学实践也表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所存在的英语学习问题不是单词、单句的表达,而是连句成篇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语篇生成能力应是教学的关键所在,事实上衡量英语言语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准也是看语篇生成能力的强弱。因此,我们要充分意识到语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强语篇训练。“语篇为主”这一特点对于英语教学的意义在于,教学必须在言语计划制定方面完成两个转变:将语篇计划的制定由非常态转为常态;将计划制定时的状态由非自觉转为自觉(其实这两者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而完成这两项任务的关键就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篇制定能力。实践证明,通过严格正规的训练,非英语专业学生是完全可以达到专业水准的。

语篇计划的制定并不是无规律可循的,我们在制定言语计划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交际意图”、“图式结构”、“说话人对听话人的知识”以及“说话人所具有的表达手段”等等。其中教学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图式结构”和“所具有的表达手段”两项。毫无疑问,学生掌握的表达手段越多,在制定语篇计划时就越游刃有余,可以说大学英语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表达手段,所以,对表达手段方面的训练是非常充分的。目前急需加强的是对“图式理论”的研究。得体的言语行为是按照相应的图式来进行的,所以,如果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话语结构图式,就会拥有快速制定语篇计划的能力。因此,加强语言图式方面的总结和研究,挖掘新的话题图式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关键词和主题词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大量图式结构的方法,使其能够快速制定语篇计划,最终实现最大限度提高语篇生成能力的目的。

2.加强注意资源使用训练,提高语言输出能力。教师言语的特点分析也为我们改进口语训练的方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使我们能够进一步完善口语的教学。

首先,充分意识到“言语计划”的意义。前文提到,教师在说话过程中注意资源要同时兼顾“宏计划”和“微计划”,才能使语言显得流畅。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当传递熟悉的信息时,人在长时记忆里检索、提取信息的速度就比较快,所以我们可以训练学生在即兴演讲的开头部分描述已有的事实或解释论题(这些话语都是比较熟悉的,几乎无需进一步提取什么信息),从而达到为制定“宏计划(语篇计划)”挤出时间量的目的。而且根据“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的认知规律,这种表述结构也完全符合人的理解习惯。

其次,加强注意资源使用方面的训练。如上所述,人在长篇独白中注意力是在“宏计划”和“微计划”之间交替轮换的。这种交替轮换会影响口语表达的效果,造成停顿、支支吾吾等现象,对于学生言语输出能力的培养来说,当然要力避这种情况的出现。因此,在充分准备宏计划的同时加强注意力的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学生能较好地在宏计划和微计划之间分配注意资源,或者能恰当地在宏计划和微计划之间进行转移,必将大大提高口语表达的效果。

3.提高教师话语水平和提问技巧,转变教师课堂角色。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主要有两类:①要求回忆并提供知识型信息,只有一个正确答案;②要求作出评价、判断、解释或论述,接受多种答案。它们分别被称为“封闭性”和“开放性”问题(Barnes 1969),或“展示性”(display)和“参考性”(referential)问题(Long & Sato 1983;Brock 1986)。当前的情况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主要是前者,重事实不重思考、重记忆不重理解,这样很难促进语言习得。教师话语占的课堂时间太多,教师与学生的话语交流往往局限于问答形式,使得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应尽量延长学生话语时间,缩短教师话语时间,为学习者创造一种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环境和机会。为此,应全面提高教师话语水平,使之掌握恰当的提问技巧,以学生为中心,以交际为目的,转变教师的课堂角色,充分发挥教师话语在二语习得课堂上的作用。反思教师课堂言语模式,我们主张教师应少提“封闭性”问题,多提“开放性”问题,使教师在提问之后很自然地延长等待时间,从而给学生更多输出机会。

4.选择意义商议,注重调整互动结构。“意义商议”(negotiationof meaning),即会话双方通过“划界”、“确认理解”、“核实理解”、“请求澄清”、“重复”等手段来调整互动结构,以便理解所产出话语的意义。意义商议被认为能促进语言习得,一方面因为它既能预防又能修补理解缺口,可带来“互动型”可理解输入(Long 1983;Pica et al1 1987);另一方面因为它能创造输出机会,并通过“负输入”推动会话者改换别的表达方式以修正自己的输出,令其更准确、连贯和恰当,更易于理解(Swain 1985;Pica 1988;Pica et al1989)。教师话语采用意义协商、及时反馈等来维护和平衡交互。但互动内容多为语言操练,缺乏真正意义的语言交际,不利于语言的学习和习得。Pica et al(1987)指出教师不应把注意力全放在语言准确度上,而应注重调整互动结构,特别应主动核实和确认学生理解与否,并鼓励学生澄清和确认自己不清楚的地方。Foster(1998)还发现,学生听不懂时因怕耽误时间、不愿表现出不懂或寄希望于后面的信息,很少主动选择意义商议,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其进行指导。实际上,大多数研究意义商议的人也都主张经常开展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时气氛比较自然,也有助于增加输出。当然,Pica & Doughty(1985)曾提醒说,齐步走式互动比小组式互动中的话语更合乎语法,过多的小组活动可能会减少学生接触正确输入的机会。

学生到课堂上来学习语言知识并练习使用语言,走出课堂后便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因此,他们对课堂的依赖性更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他们学习效果的影响也更大。为此,外语教师有必要掌握有效的课堂策略。语言课堂有一个有别于任何其它课堂的特征:语言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应熟练掌握目的语,而且应懂得如何通过使用语言而教语言,并能使学生通过使用语言而掌握语言。正因为语言课堂具有特殊性,课堂互动本身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是学生语言实践的极好机会。如果学生能参与课堂互动,就能直接获得学习和掌握语言的机会,同时还能参与管理自己的学习,这会使其学习态度变得更积极、负责(Allwright 1984)。

教师话语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语言输入和教学媒介,对学生的语言输出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两者具有内在的关联性。教师课堂言语生成机制的特点、属性和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会对学生语言输出的质量产生影响。为此,教师话语应以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标准。高质量、多样化的教师话语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语言习得,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可以通过监控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语言,注重话语输入的质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创造一个协商、鼓励的语言环境,以正面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出。

篇2

关键词:手语翻译专业 课程计划 设置 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现有聋人2000多万,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残疾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聋人的知识水平不断提高,因此,聋人参与社会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拓宽。手语是聋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的语言工具,是聋人与健听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聋人要提高生活质量,如旅游、购物、就医、存钱取钱、邮寄物品、了解电视新闻等,如果没有手语翻译的参与那就无法实现高质量的交流与合作;要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如普通中小学、大学没有手语翻译随堂翻译教师的教学,他们只能是照葫芦画瓢,很难理解教学内容;要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如参加大会、观看演出、为社区服务、处理有关诉讼事宜,享有知情权等都需要手语翻译。

目前我国由于专业手语翻译人员的缺少,使聋人群体的事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受到了很大限制,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社会文明进步。因此,创办手语翻译专业,不仅是聋人群体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只有中州大学一所学校开办手语翻译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从数量上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此情况下,营口职业技术学院特师教学区把开创手语翻译专业看成了一种使命和责任,经过开设手语翻译专业的论证,我院定于2011年9月正式招收手语翻译专业学生。

课程计划包括专业基本情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职业范围、知识能力与素质分解、课程计划进程表、专业核心课程说明、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进程表、课程学时分配比例等。课程计划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未来的手语翻译工作。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经验总结法。

1.文献法。查阅国家及省教育厅对特殊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了解高职院校的课程计划的相关文献,参考以往手语翻译专业的课程计划。

2.调查法。到省内及全国各兄弟院校调查了解与手语翻译相关专业的课程计划。调查了解各级残联、基层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以及聋人工厂等对手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3.经验总结法。根据已有的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共同研究比较现有计划与手语翻译专业课程计划的异同,制定手语翻译的课程计划。

三、研究目标

通过对手语翻译专业课程设置计划的研究制定,探索培养手语翻译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本课题研究目标在于培养面向聋人群体服务,具有与手语翻译专业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手语翻译理论知识、手语翻译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熟练掌握聋人手语语法特征且能进行手语与汉语互译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四、研究内容

1.明确培养规格,确立培养目标。在课程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要坚持共性化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体现国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规划和质量等方面的共性要求,更要依据特师教学区的办学条件、手语翻译专业发展规划和培养对象的个性化发展要求等,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的比例,大力拓展专业方向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同时,认真调查各相关行业对手语翻译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研究手语翻译专业培养面向的就业和岗位的能力要求,提出手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手语翻译培养规格。

2.依托特殊教育课程计划,研制手语翻译课程计划。深入分析兄弟院校手语翻译专业的课程计划和本校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计划的应用性、时效性,从手语翻译专业自身特点出发,查找存在的问题,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先进的教学思想、优秀的教学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同时聘请特殊教育专家和资深互译聋人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

3.处理好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与实践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课程计划的设置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原则,处理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课程计划的设置既要遵循通识课“必需、够用”的原则,使学生能掌握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要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贯彻“工学结合”思想,将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加强实践环节教学设置,单独设置实践课程,使学生能更好地结合手语翻译专业的要求,加强学生对聋人的了解,增强手语翻译能力,尽快适应手语翻译工作。

五、课题研究主要观点

1.确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

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首先要明确手语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然后根据培养目标确定课程标准,再根据课程标准来选择和设计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以及课程评价。另外,要处理好通识课与专业课之间、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之间纵向的和横向的联系,建立科学的、合理的、高度结构化的课程体系。

2.通识类课程要具有灵活性与多样性

通识类课程通过设置广博的、宽泛的基础知识课程,使学生能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树立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观念的过程中,掌握所学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技能,增加学科、专业拓展的底蕴,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综合素质培养,以提高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

3.专业课程要有针对性与适应性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专业基础课要符合手语翻译专业的基本要求,进行必要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培养,主要介绍与手语翻译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课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通过聘任资深互译聋人担任手语翻译专业学生相应学科和领域的导师,介绍与手语翻译专业发展相关的知识领域的新思想、新观点,以及相关学科发展情况。

4.适当增加实践和实训环节

在课程计划中要适当增加见习、实习的课时,并加强实习管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合作能力。建立手语实验室,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专业特色的形成;将学校招收聋人专业班、学校所在市的特殊教育学校以及聋人聚集的福利企业做为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杜亚洲.特殊教育学校课程设置与改革的设想[J].中国特殊教育,2002(2).

[2]刘全礼.再谈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标准制定的几个问题[J].中国特殊教育,2004(2).

篇3

 

特殊教育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学,和一般语文教学有着不同,在教学中会面临诸多的困难,这就需要在实际教学中能掌握科学方法,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通过从理论上加强特殊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对实际教学发展就有着积极意义。

 

一、特殊学校小学语文教学重要性和问题分析

 

1.特殊学校小学语文教学重要性分析。

 

特殊教育学校的小学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只有在这一课程上的教学质量水平有了提高,才能促进学生对其它课程的学习。由于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有着不同,在学习的难度上比较大,在各个方面都会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顺利性。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老师只有和这些特殊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才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1]。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对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以及创新模式上就要加强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

 

2.特殊学校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分析。

 

特殊学校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语文教材方面的系统性以及科学性编排没有注重,没有结合特殊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生活环境的考虑不全面,从而在对教材的编纂方面就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对特殊学生的实际语文知识的学习有着很大阻碍。

 

再者,特殊学生的差异性比较大,学生的学习知识能力有着很大差距。有的特殊学生愿意和人交流,有的却不愿意,在进行任务的完成方面,有的特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动进一步开展就有着很大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常常会面临着顾此失彼的现状,对语文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就增添了很大阻力。

 

另外,特殊学校教学中,对语文教学的内容上比较单一化,由于培智学生的各项能力都相对比较有限,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薄弱,在记忆的能力上比较薄弱等,在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中也会比较困难[2]。老师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中,只能将语文知识教学内容简单化,这样在长久的重复下,就会使得整个语文课堂比较乏味,不能有效激发特殊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特殊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策略实施

 

为保障特殊学校小学语文教育的水平提高,就要充分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应用。笔者结合实际对特殊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下,就能有助于特殊学生学习能力提高。

 

1.注重语文教学氛围的良好营造。

 

对于特殊学生的语文教学,老师就要结合学生自身特征,帮助特殊学生克服自身的自卑等不良心理,培智学生在认识活动方面存在着相应缺陷,对自己的学习上就会存在着一定自卑心理,比较缺少对成功的渴望。老师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方面,就要注重为特殊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在师生关系方面能融洽良好的保持,注重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让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感兴趣,这样才能进一步实施语文教学活动[3]。

 

2.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对特殊学生实施语文教学,不仅要在教学的理念上进行转变和创新,还要注重自身专业知识的深化学习,在教学的方法上能灵活性,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老师在对特殊儿童的语文教学中,在沟通能力上要不断加强,因为特殊学生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老师要注重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在方法方式上能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了解特殊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去,观察学生的学习规律等,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方法。这就需要老师在各个方面都要能加强,对自身的各方面技能的强化要注重。

 

3.对教学方法的应用要灵活性。

 

特殊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有着一定难度,老师在教学中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在教学点方面重复再现,增强特殊学生的记忆能力。人都会有遗忘性,而对于特殊教育中有的智障孩子在记忆力方面支离破碎,缺乏连贯性,对事物的认知也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老师在语文知识教学中,就要注重教学点的重复再现,增强学生的记忆力[4]。

 

例如:对特殊学生教习辨认男女厕所的标志,可能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可在课前几分钟,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让学生在自我介绍以及学校的标志物有充分的认识。通过长期的重复再现,就能有利于学生形成记忆,从而对所学的内容有深刻印象。再比如:教学中对“菜”这一汉字教学的时候,可先让学生学习声母C,然后在学习韵母ai,结合图像以及实物图等,增加学生的认知,这样也能加强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特殊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灵活应用,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实施。只有注重结合特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能力,制定科学化的教学方案,就能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效率提高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篇4

关键词 医教结合 特殊教育专业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医教结合的概念内涵

近几年来,医教结合越来越受国内外相关研究者和管理者们的关注。在特殊教育中,“医教结合”是指医学与教育学两个彼此相互独立的学科领域,在理论研究、技术探究和研究方法等不同层面的有机结合。医教结合的“医”指的是医疗康复,从深层次来讲,它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利用先进的临床医疗技术对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的各种疾病实施专项检查、诊断、治疗,以帮助儿童健康发展;其二是利用康复医学的手段消除和减轻人的功能障碍,弥补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矫治缺陷,设法改善和提高人体的各方面的功能,使特殊人群最终能够回归主流社会。①

“医教结合”的“教”是指在发现特殊儿童存在障碍的早期,及时根据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教育、训练、医疗和康复综合的方法,在家庭和社会影响下对其所进行的补偿和补救性教育,以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②

2 医教结合的效果

经过著名儿科学教授沈晓明多年来积极倡导和医学界、教育界专业人员的努力,“医教结合”的发展模式快速提高了上海市特殊教育的水平,在全国特殊教育界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医教结合”的理念得到许多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认同。③

研究显示,在高危儿童的早期干预过程中,有效地实施医教结合将会改善高危儿童的智力和运动发育情况,对日后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④另外,关于高危新生儿智力发育障碍的研究显示,在高危新生儿的早期护理过程中,合理的医教结合可以降低高危新生儿智力低下的发生率,提高其存活质量。⑤关于学习障碍儿童的研究结果显示,将医疗和教育相结合,采取一套有效的可行性措施,可以在短时间内同步改善学习障碍儿童的神经心理功能能,增强其自信心和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减轻或消除其不良行为,是提高学习障碍儿童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⑥

总之,通过分析近十年的文献发现,“医教结合”在对聋生、盲生、学习障碍儿童、自闭症儿童的干预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医教结合这一理念对于特殊学校课程的设置及发展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特殊教育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为了更好满足特殊儿童的干预及教育需要,为了更好地满足特殊学校对于人才的需要,作为输送特殊教育师资的高校有必要对医教结合背景下的专业建设进行一定的探索。

3 “医教结合”背景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探索

3.1 教育目标

目前,有学者提出在医教结合的背景下,应培养出“双师型”教师。即了解教育以及医学相关康复理论;熟练掌握必要的康复实践技能;具备快速判断特殊儿童障碍特点,独立承担个别化训练的能力;具备个别化康复教学与集体教学相融合的能力。⑦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既具备相关医学基础,又具备丰富扎实的特殊教育相关理论。其中,医学基础包括生物学、解剖学以及康复学的基础理论。

3.2 课程的建设

为了满足教育目标的需求,在课程的设置上也需做适当的调整来应对教育目标的变化。首先,要设置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例如解剖学、生物学基础、康复基础理论等。特殊教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既涉及医学内容,又需要以教育的手段来进行干预,并且特殊教育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对待听力障碍的儿童时,需要听力障碍儿童的分贝损失程度,以及障碍原因,听力损失的年龄,是否具备人工耳蜗安装的条件等,所有这些相关的材料的收集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另外,目前对于孤独症的治疗,存在许多药物上的滥用,这需要了解基础简单的生物学知识。所以,在医教结合的背景下,课程设置上需要设置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其次,针对不同障碍的干预课程。随着特殊教育在我国近几年在我国的蓬勃发展,针对不同障碍的干预模式越来越多样化,为了能更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各种干预的模式手段,有必要针对不同的障碍来开设一定的课程,使高校学生掌握每种障碍的基础干预手段,并且了解国际上前沿干预模式。

3.3 实践课程的建设

首先,与地方特殊学校合作,使学生每学期定期去特殊学校见习,让学生了解对于特殊儿童的“教”。目前,四川文理学院就采取这样的做法,在大学期间,每学期都会让学生去特殊学校见习一周。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见习期间的任务是不同的,在大一阶段主要是观摩学习,进行一定的个案跟踪等;在第二学年主要是尝试自己设计教学过程;在第三学年主要是进行一定的实践应用,并由特殊学校老师和高校任课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在第四学年,主要是将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内容学以致用,系统科学地进行课程的设计应用。

其次,与地方医疗康复机构合作,使学生了解特殊儿童的相关“医”的知识。医疗康复机构不同于特殊学校,特殊学校主要是从“教”的角度来对特殊儿童进行干预,而康复机构主要从“医”的角度对特殊儿童进行一定的帮助。所以,对于高校特殊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了解医疗康复机构对于不同儿童所采取的医疗措施。例如目前,四川文理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与地方残联合作,与残联下的听力障碍儿童康复中心和脑瘫儿童康复中心都已建立合作关系,在第二第三学年中,学生都会去听力障碍儿童康复中心和脑瘫儿童康复中心进行见习,了解对于听障儿童和脑瘫儿童的医疗康复手段。

3.4 师资对伍的建设

“医教结合”这一理念,在近十年提得比较多,所以能够适应这一理念下的队伍的建设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对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主要采取的是两种途径。

首先,加强教师的职后培训,使其更快地具备“医教结合”背景下的知识,更快适应“医教结合”背景下的专业化发展。目前,许多特殊学校对于“医教结合”下的课程体系构建都比较成熟。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可以定期去特殊学校进行学习探讨,来更好地理解基层学校对于“医教结合”理念的践行,并且多参加研讨会,来掌握医教结合的前沿动态。

其次,聘请医疗康复机构的专业人员。对于“医教结合”这一理念,高校教师多是从“教”的角度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对于与“医”相关的课程,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则由专业的医疗康复机构的人员担任,对学生更为有利。例如:四川文理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开设了康复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理论部分可由学校教师担任,对于实践部分,可以聘请医疗康复机构的专职人员,这样不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理论,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实的实践环节。

4 “医教结合”背景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困境

4.1 正确把握“医”在特殊教育中的定位

几十年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都是以“教”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随着“医教结合”理念的兴起,才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目标上有所调整,但是如何把握“医”相关的课程或知识,是目前较少探索的内容,该设置多少与“医”相关的知识,设置哪些与“医”相关的知识,如何定位“医”的范围,国外目前采取什么样的“医教结合”的方式,都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4.2 特殊学校与医疗康复机构对于“医”的需求与高校对于“医”的教授的衔接

目前高校对于特殊教育的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能满足特殊学校对于教师的要求,满足医疗康复机构对于康复干预人员的要求。然而,高校对于这些大学生的培养能否适应未来的职业需要,这是首要问题。在高校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特殊学校与医疗康复机构对于“医”的知识的需求,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所以,若想让高校更好地培养出“医教结合”下的未来从业人员,高校必须与特殊学校和医疗康复机构密切合作,来掌握其需求的动向,做好衔接。

4.3 “医教结合”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教结合工作的开展,对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有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具备相关医疗康复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保障医疗康复与教育的有效结合。这便对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学习更多的相关的医疗康复知识,与相关医疗康复机构人员多沟通交流。

“医教结合”不但是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理念,也是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尽管我国在“医教结合”中取得不少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医学与教育的分配与结合,是后期研究的努力方向。

注释

① 张婷.医教结合是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1):20.

② 谢敬仁,陈设立.中国特殊教育新进展(2000―2010年)[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60.

③ 方俊明.医教结合的跨学科解读[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9.1(3):162.

④ 马力,高世泉,刘静.医教结合对高危儿早期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25-26.

⑤ 马力,高世泉,杨静,等.早期干预对高危新生儿智能发育障碍远期效果评估[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55-56.

篇5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女|28岁(1988年5月22日)

居住地:武汉

电 话:181******(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8个月]

公 司:XX有限公司

行 业:非盈利机构

职 位:特殊教育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特殊教育

学 校:华中师范大学

自我评价

本人开朗,乐观,工作努力,是一个有想法有行动的人,能脚踏实地的做事情,我最爱教育学、心理学、文学,有亲和力、擅长得到孩子的喜爱;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创造力,有一套自己的教学风格;深深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和心理健康教育,责任心强、愿意一直提升自己奉献个人力量。相信坚忍不拔、任劳任怨、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我会在工作中有非常好的表现。给我机会,我会让自己更好,发挥更大的价值!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非盈利机构

目标地点:武汉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特殊教育

工作经验

2014/10 — 2015/6:XX有限公司[8个月]

所属行业: 非盈利机构

老师 特殊教育

1.主要针对2-8岁自闭症、多动症、触觉敏感儿童的语言、口部肌肉、感觉统合康复教育;

2.通过音乐、游戏、美术、精细手工(小肌肉锻炼)、一对一辅导上课、小组课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儿童进行康复教育治疗;

3.教授医学基础知识,主要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病理学、生理学等;

4.另外担任学生辅导员,组织学生参与各项课外活动所属行业。

2012/8 — 2014/4:XX有限公司[1年8个月]

所属行业: 教育/培训/院校

适应性科室 特殊教育教师

1.特殊教育,自闭症儿童的初步判断;

2.PEP测评的实施和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以及实施教学;

3.课程的开发等相关工作;

4.家长意见反馈以及回访接待;

教育经历

2007/9— 2012/6 华中师范大学 特殊教育本科

证书

2008/12 大学英语四级

篇6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语言;康复训练;教学

引言

康复是指为让残障人士重返社会而做的各项综合、协调他们的各项能力,适应社会。我们应该努力促进智障儿童康复教育,全面发展的主旨,将发展教育的深度达到。在进行特殊教育时一定要将其生活改变,将其自理能力不断增强,提高生存能力。在进行语言障碍儿童的康复时,我们应该将语言康复训练渗透到每一段教学中。下文是对语言康复训练过程的简单介绍。

一、语言康复训练过程

与人交流使我们了解朋友、社会的一种重要途径,而智障儿童在这一方面的能力和正常儿童相比较弱,他们无法正常的和人交流,我们要在研究性学习理论的指导之下,努力将其语言康复训练渗透到其生长发育的每一个阶段。在进行特殊教育语言康复训练教学时,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不断总结经验。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分别为:改变教材编排顺序、增加授课内容、明确教学模式。所谓改变教材编排顺序指的是将教材分为两大块,分别是汉语拼音教学和看图学词两种,这样可以根据特殊儿童的心理和生理发育特征,让他们更能掌握基础知识。指在探究阶段对授课顺序做出调整还是有所欠缺,我们还需要增加授课内容,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发音部位,掌握不送气和送气的特点,建立正确的发音方式,以此来达到帮助儿童强化音位掌握效果的程度。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他们自身特殊的情况,将其运点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提高,为他们奠定一定的基础。最后我们还需要明确教学模式,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特点,在单个音位掌握的前提之下,将易混淆的声母分开学习,以防他们出现错误,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很多训练,让儿童能将不同情况下声母的构音掌握清楚,更好的学习。

二、在进行康复训教学时要及时反思

1、教学需要接受专门的语言康复理论知识培训教师在进行特殊教育学习语言康复训练教学时,首先需要接受专门的语言康复理论知识的培训,为儿童语言康复工作作出一份系统和科学的知识支柱。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为康复教育的全面展现做出方案,系统的知识、全面的体系会让儿童的学习更加轻松,也能让课堂压力减小。语言康复理论知识中还会涉及到很多医学方面的知识,教师也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真正的掌握其中知识。2、教师需要转换自己的身份作为一名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例如授课之外,还需要充当一些其他角色,例如在一些儿童无法掌握好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时,教师就需要充当医生的角色,为孩子们找一些辅助工具,帮助孩子进行治疗,为他们建立良好、正确的构音方式方法。3、学龄段孩子的个别化语言康复需要及时跟上语文教学是教师在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的媒介,但是由于学生之间的情况各不相同,我们需要根据他们自身的生理缺陷、唇能不能完成圆展运动、听力补偿的效果、咬肌肌力不够等情况,所以教师需要根据这些情况,制定个别化康复方案,将儿童的语言康复水平不断提升。教师不光是传道授业解惑,还需要在教育的同时让孩子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爱,尤其是智障儿童,他们更需要社会对他们的关系,不能忽视他们的感觉。4、学龄段孩子的家庭康复不容忽视对于智障儿童而言,在学习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的时间只有8小时,所以我们需要家庭的共同努力,并且孩子在进行语言康复教育时对人的依赖性很强,家长需要在放学时间对孩子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的提醒和督促。回到家之后,孩子的依靠对象就是父母,因此父母应该将自身的作用充分发挥,让孩子在学校训练结束之后回家也能将自己的语言水平提高,巩固他们的语言康复训练成果。5、教师和家长之间需要架起沟通的桥梁在对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时,一定要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双方共同努力,相辅相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对待学习开展的语言训练工作需要尽职尽责,还需要将孩子的康复情况向家长反馈。作为一名家长,除了将孩子送到学校进行康复训练之外,还需要积极配合教师做工作。同时帮助孩子树立康复的信心。毕竟儿童的语言康复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我们需要持之以恒和耐心。

三、特殊教育学校语言康复训练教学策略

在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教学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家政、劳动技术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康复教育,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东西,将其自信心提高。其次在文化课程开展的同时,我们要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智障儿童在语言学习上还缺乏一定的积极态度,我们需要将学习融入到他感兴趣的事物中,让其在快乐中学习,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其次我们要树立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以在学生中间树立一个榜样,久而久之让其他同学也能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对于语言康复训练教学也很有帮助。

四、结束语

孩子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家经济水平的上涨,科技水平也在日益提升,与此同时,国家对于特殊教育学习语言康复训练的教学有了更多的关注,智障孩子的语言康复工作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并且还需要教师和家长以及社会对其的共同努力,社会的关爱、家长的督促、教师的复杂缺一不可。如今,智障儿童语言康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依然需要不断的努力,将其语言康复训练教学提高到另一层面,为我国实现强国梦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郑海颉.无语言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2,(9):61-62.

[2]刘欢.在拼音教学中渗透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J].现代特殊教育,2013,(7):79-80.

篇7

一、特殊教育的对象

一般地说,特殊儿童都是特殊教育的对象。特殊儿童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特殊儿童指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的儿童,也称身心障碍儿童或残疾儿童,如视觉障碍、弱智和肢体残疾儿童等。广义的特殊儿童除残疾儿童外,还包括超常儿童等。②但事实上,特殊教育实施对象因地区的情况而异。一般地说,教育越是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特殊教育实践的范围也越广,它包含的特殊儿童的类别也越多。

台湾实施广义的以特殊教育儿童为对象的特殊教育,包括身心障碍和资赋优异两大类。③身心障碍包括:智能障碍、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身体病弱、严重情绪障碍、学习障碍、多重障碍、自闭症、发展迟缓和其他显著障碍共12种;资赋优异包括:一般智能、学术性向、艺术才能、创造力、领导才能和其他特殊才能6种。

大陆近十几年来主要是以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弱智儿童等残疾儿童为主的特殊教育。2006年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时规定为六类残疾: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实际在调查和统计中又增加了综合残疾(多种残疾)。根据调查数据推算,大陆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各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重分别是:视力残疾1233万人,占14.86%;听力残疾2004万人,占24.16%;言语残疾127万人,占1.53%;肢体残疾2412万人,占29.07%;智力残疾554万人,占6.68%;精神残疾614万人,占7.40%;多重残疾1352万人,占16.30%。

通过对两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的比较,残疾人口总量增加,残疾人比例上升,残疾类别结构变动。但在实践操作中,大陆对各类发展异常儿童的区分比较模糊,仅有少数高校招收个别残疾类型学生。面对诸多类型的残疾儿童,仅实施以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弱智儿童等残疾儿童为主的特殊教育,其他各类儿童更多地被纳入到普通教育系统内,没有接受特殊教育。

二、特殊教育的教育体系

对于特殊儿童的安置,两岸有很大的相似性,主要是特殊学校、普通学校中的特殊班及普通班,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又有一些区别。

台湾专设的特殊学校,分为启明(收盲生)、启聪(收聋生)、启智(收智力不足学生)、仁爱(收肢体残障学生)四类。目前,台湾各类特殊学校有24所, 2000个特教班,共约4万人接受特殊教育。其程度可分为幼稚部(3-5岁)、小学部(6-12岁)、初中部(13-15岁)、高职部(16-18岁)四个阶段。有启智、启聪、启学、启健、启仁等班;还设有辅导资赋优异和才艺优异的资优、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班。

大陆特殊教育发展较晚,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机构数量有限,各机构和系统之间的关系还要调整。但目前,大陆已把特殊教育列入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少特殊教育学校开办了职业高中或中专班,普通高中班,10余所高校建立了特殊教育学院和专门招收残疾人的专业、班级,从服务的对象和所负担的任务上,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残疾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主要面向3至7岁的残疾儿童,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担负促进残疾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补偿其缺陷,准备进入小学的任务。

2、残疾儿童的初等特殊教育:面向学龄的残疾儿童(年龄各地不全相同,有的地区从6、7岁开始招收,有的大于7岁)。担负实施初等义务教育(特殊教育较发达地区可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和进行一定劳动教育的任务,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3、中等文化和专业的特殊教育:面向受过基础特殊教育的残疾学生。任务是进一步提高文化科学知识,为升学做准备,或学习一门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达到专业等级水平。

4、高等教育:面向具有高中水平或同等学力的残疾青年,进行国家规定的大学专科或本科的教育,以至研究生教育。

三、特殊教育的法律保障

“特殊教育法”是台湾一部有关特殊教育的专门法,这足以体现台湾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其规划了特殊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自1984年颁布“特殊教育法”后,特殊教育从过去点的实验变成全面性的推广,有84%的身心障碍和资质优异的特殊儿童进入了普通学校学习,其余的进入特殊学校和特殊机构。

从台湾“特殊教育法”来看,台湾特殊教育朝着一个长度、宽度和高度的三度空间在发展。长度是特殊教育向下延伸至三岁,向上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宽度是特殊学生的入学率逐渐提高,特殊教育的类别和程度有所增加;高度是特殊教育的质量有所提升,为特殊学生提供合适的个别教学计划和教学服务。

大陆特殊教育的法律的较大发展主要在改革开放后的近20年。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包括:第一层次,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1982)第45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这是大陆发展残疾人特殊教育事业的基本法律依据;第二层次,《义务教育法》(1986)和《残疾人保障法》(1990);第三层次,《残疾人教育条例》,对特殊教育的各个方面作了原则而又细致的规定;第四层次,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的具体规定和地方法规。

但总体上,大陆的特殊教育立法比台湾起步要晚,而且至今还不健全,特殊教育法律体系本身还有许多重要的方面需要加以完善。首先,在现存的特殊教育法规体系中缺乏核心的特殊教育法,也就是说,从法律的整体系统来看,大陆还缺乏一部较为权威的至少应该与《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具有同等效力的特殊教育法。其次,现有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原则和制度不能满足“特殊”教育本身的需要,致使残疾儿童接受适当教育的权利没有得到保障。再次,现行的特殊教育法律有些条款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可操作性,没有规定明确的法律问责制,导致了对特殊教育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到位。如:1990年12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就已提到了要积极发展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1994年8月23日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中又规定了学前残疾儿童的教育方式、教育机构、支持保障系统等。但由于法律法规执行、监管不到位,致使大陆目前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发展非常薄弱。以经济、文化和教育比较发达的北京市为例,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北京市7岁以下的残疾儿童仅有160名接受到学前机构的教育,而此部分儿童不到学前残疾儿童总数的10%。⑥因此,大陆要借鉴台湾的成功经验,通过立法, 对特殊教育的资源配置、教学管理、经费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等作出具体的规定,加强普法执法,迅速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切实解决当前现实中最紧迫也是最棘手的难题。

四、从事特殊教育的资格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师资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台湾重视特殊教育师资的正规化与专业化, 于1975 年颁布了“特殊学校教师登记办法”。该办法规定了从事智能不足、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言语障碍、肢体障碍、性格或行为异常、学习障碍和资赋优异等类教育的教师的登记资格。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资格采取双重资格认定,除了特殊教育系所毕业者以外,均要求须具有普通教育教师资格者再修特殊教育16个学分,并对三种级别的学校教师有不同的要求。对高职部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较高,一般要求至少有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特殊学校教师登记办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应是岛内外大学或独立学院特殊教育系毕业者;第二款规定:应是岛内外师范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或研究所本科系,或相关科系,或有学士以上学历者。对于仅有大专文凭的教师,该办法规定至少要在高级中学有3 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且成绩优良者。对于中学教师部的资格,台湾规定,获得高职部教师资格的教师,可以在中学部任教而不必重新登记,因为中学教师的资格要求水平较高职部低些。台湾对小学教师登记资格有些特殊,不但允许本科学士水平的教师,还允许在普通小学或幼稚园教师在修习特殊教育科目后可以担任小学教师。

随着台湾特殊教育的发展,目前台湾各类特殊教育师资培育制度也竞相出现:(1)短期特殊教育师资培育制度。为了推行特殊教育计划,针对实际参加工作的教师施予短期的,大约一年或半年,乃至更短时间的特殊教育师资的专业教育;(2)特殊教育师资正式专业教育制度。主要是由师范或教育院校的有关系组作较长更具系统性的专业课程以培育师资的制度,目前有两种系统:师范专科学校的系统和师范或教育学院的系统。⑦这保障了特殊教育师资的质量,提高了特殊教育教学水平。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大陆也陆续建立了一些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对特教师资进行长期、短期培训,但发展较快的地方只是少数。如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大陆在1994年《残疾人教育条例》第37条作出过明确规定,但缺乏措施来保障落实,这一制度只是在经济发达的上海率先得到了实施。可是在其他省市,这一制度并未得到普及,一些特殊学校由于师资不足而不得不聘请没有资格证书的老师。因此,除部分特殊教育教师来自中等特殊师范学校或高等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之外,大部分来自普通教育系统,基本没接受过特殊教育理论训练,对教师的培训更多地停留在传帮带阶段,即老教师带新教师。使得特教学校师资严重老化,素质不高,专业知识缺乏。目前大陆仅有4所高等师范院校设有特殊教育本科专业(每年毕业生总数不到50人)、两所大专层次特教专业(每年培训30人左右)、34所中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机构(每年毕业生不到400人),算下来,大陆每年培养的中、高等特殊教育师资不足500人。据统计,到2000年,在3.1万专业教师中仅有3%的人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获得了完全资格认证。到目前为止,仅有1.1%的具有特殊教育大专以上学历,27.6%具有特殊教育中师学历,17.7%的教师经过半年以上的短期培训。⑧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大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已成为当前和今后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五、台湾特殊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台湾和大陆特殊教育以上四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 台湾的特殊教育对大陆特殊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

1、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本身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对特殊教育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大陆的特殊教育体系处于初步形成阶段, 教育目标定位尚未具体化。因此,有必要借鉴台湾地区的经验,建立纵向通达、自成体系、横向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特殊教育体系,即纵向上使特殊教育在各个学历层次开展,横向上使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成为可以互相交叉的立交桥体系,使特殊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2、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目前大陆特殊教育师资队伍比较的薄弱,严重影响了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针对此现状,一方面要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基地的建设,在重点建设好特殊教育师范院校的基础上,要在一部分有条件的普通院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增加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数量,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特殊教育学校应采用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在职教育的岗位培训,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像台湾地区那样,经过特殊教育培训后上岗。

3、建立健全政策、法规。政策和法规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进步,特殊教育立法的社会基础条件将逐步成熟。保障公民受教育机会均等是《义务教育法》的重要原则。“人人共享,普遍受益”是教育公平的基本宗旨,也已成为各国或地区教育制度、法律和政策的基本出发点之一,受教育权利更是被视为基本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和借鉴台湾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与时俱进,逐步完善内地特殊教育的法律体系。通过法律法规来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以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益、保障特教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质量。重点通过法律来解决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明显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真正达到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注释:

①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华夏出版社,1996年。

②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③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中心编印:《特殊教育季刊》,1997年63期。

④李惜雯等:《中国残疾人口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0。

⑤《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及其回答》,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2006年12月1日。

⑥张毅、陈亚秋等:《北京特殊儿童学前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11月。

篇8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

一、特殊教育职业教师专业化内涵

对特殊教育职业教师专业化内涵的理解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专业化是社会学的一个概念,其含义是指一个普通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第二,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专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第三,教师职业是一种培养人的精神活动,具有复杂性、灵活性、创造性、长期性和长效性等基本特点。这些本质特点决定了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必须经过专门训练,在专业道德、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方面达到教师专业资格法定标准,成为专门人员,才能从事教师职业。所以,教师职业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至少应是一种正在成熟过程中的准专业。第四,特殊教育则是以残疾儿童少年作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较普通教育更为复杂。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普通教师所必备的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还要掌握残疾学生身体、心理教学训练方法,以及医学、康复、保健、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并具有对残疾学生身心缺陷进行诊断、评价及教育的能力。也就是说,特殊教育职业是一个对教师专业化要求更高的专门职业。

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一)特殊教育专职体育教师严重短缺

残疾问题,是世界性问题,据资料显示,全世界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不同程度的残疾问题,而目前我国各类残疾人共有6 00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平均每5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有残疾人,其中男性占50.03%,女性占49.97%。符合九年义务教育年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约70多万人。可见,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任重道远,今后要有大量的残疾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需要众多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师。抽样调查: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共有206个教学班级,平均每所学校有13.73个教学班级,共有20位专职体育教师,平均每所学校只有1.33位专职体育教师,每位专职教师平均要完成10.30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已远远超过《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规定的“每6个教学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的规定,而专职体育教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51.28%,另外还有20%的学校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兼职体育教师,占体育教师总数的48.72%,可见特殊教育学校专职体育教师严重短缺。

(二)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职称学历偏低

在所调查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中,具有中师学历的教师占10.34%,具有大专学历的教师占68.97%,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20.69%,没有特师学历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在上述统计数据中,有相当部分的教师是由原来的中师或大专学历经过函授或自考获得大专或本科学历的,可见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在所调查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中,初级职称的教师占34.48%,中级职称的教师占62.07%,高级职称的教师仅占3.45%,没有特级教师。显然,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偏低,这充分说明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

(三)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职业认识偏差

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思想素质的优劣,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造成思想素质、工作态度不容乐观的各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高校毕业生不愿到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生活艰苦、待遇偏低的农村和偏远地区。其次,大部分体育教师是兼职的,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从事特殊教育体育工作非常吃力,在教育中又得不到专业化的继续教育,总认为是临时的,专业化思想不巩固。第三,从对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交谈和问卷调查中发现,特殊教育不仅是身体的劳累,更多的是心理压力较大,结果有54.5%的教师对从事特殊教育持“不乐意”的态度,严重阻碍了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四)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业务能力不强

特殊教育是一门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学科,它对特殊体育教师的专业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残疾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一定的缺陷,这就要求特殊教育体育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特殊教育体育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还要掌握必备的特殊教育心理学、教育学、肢体语言等。据调查,我国开设特殊教育体育专业的师范院校较少,培养的教师不仅不能满足数量上的要求,而且教学工作能力较差,直接影响着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群体活动的开展,严重制约了残疾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三、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政府重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关系到残疾学生身心健康、体育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要办好特殊体育教育,首先要有一支数量充足、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平的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因此,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制定有利于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政策法规,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及福利待遇,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规章制度,才能加快特殊教育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步伐。

(二)合理安排体育教师岗前培训

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招聘制度,不断使教师结构趋于合理。学校在引进教师时,一定要从发展的角度选拔人才,尽量引进受过特殊体育教育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真才实学的体育教育人才,充实到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中来,加强学校的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及科研力度。

二要建立完善的岗前培训制度。教师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项具有长期性、根本性、战略性的任务。一般来说,被招聘的教师多数是大学毕业生,他们具备基本理论知识,缺乏教学实践,如果不进行岗前培训就很难适应工作。尤其对特殊教育来说,那些刚毕业的青年教师面临的困难更大,他们不仅缺乏教育教学实际经验,而且面对的是有较大差别的残疾儿童,常常看到他们在体育教学中一筹莫展。因此,建立完善的岗前培训制度,是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拓宽体育教师队伍培养渠道

1.在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中培养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多年以来,我国普通高师院校都设立了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教师的最佳体制和渠道,承担着培养各类学校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通过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将是解决我国目前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短缺现状的最佳举措。

2.在体育院系中培养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目前,我国高等体育学院学科门类齐全、教师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具备培养特殊教育专职体育教师的能力。

3.在教育学院中培养特殊教育体育教师。近年来,各省、市教育学院设有体育教育专业,在职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可根据个人学历、层次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进修方式,是解决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短缺、职称学历偏低、业务能力较差的有效渠道。

(四)实行体育教师资格制度

在教育部颁发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资格条件》中明确要求,要实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实行双证书制度(普通教师资格证、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是教育系统内的一项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治本之策。这将有力促使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毕业生、有志于特殊体育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能尽快拿到进入特殊教育行列的“通行证”。

四、结语

实现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是21世纪我国体育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师队伍专业化理论指导下,全面分析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提出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策略。只有政府主管部门重视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建立完善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培训制度;拓宽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培养渠道;大力推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才能加快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1 目前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对于一个听力障碍者,尤其是自动丧失听力且较严重的人,他们首先失去的是四种能力中的两种基础能力,因而,即使应付一般日常生活也是有困难的。语文教学就是让耳聋学生获得语文能力,以适应社会和日常生活。在完成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智力,这是有机的统一体。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语文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定这四种基本的能力,而聋童本身听不到,加之由此而直接导致的“说”的障碍,仅存的也就只有读和写了。在语文课堂里,教师过多地关注自身的讲解,而忽视学生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能及时地使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没能将探究式教学同课堂知识把控结合起来,这对提升教学质量有着阻碍作用。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由于自身问题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相对迟缓,而教师又只顾及自己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学习进度的关注,这样就使学生产生自卑情绪,甚至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机械的记忆方式是无法完成创新突破的,这也不利于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2 让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回到现实当中

 

通过语文学习,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能力的发展。语文是其他各科的基础和工具,它与各学科之间都有着某种联系,因此,教学中可以适时渗透。这样一节课能讲很多内容,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使其他知识在课堂上得到了巩固或再学习,对其综合能力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教育源自于生活,教育和生活是无法分开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所以,特殊教育语文教学要在新理念的引导下让教学活动回到现实中,进而提高特殊群体的语文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及水平。语言文字是用来传递思想的,特别是中国的语言,最注重神韵,如果不存在形象的感受,不存在文字的领会,学生何以真正感受一个作品,又何以书写出好的作品呢?在特殊教育群体里,大多学生存这样那样的缺陷,很多学生只能透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中的一种方式体会外界事物,所以,生活是特殊群体学生学习的基础,是课堂教育的延续,而过去灌输式、讲解式的教学方式根本不利于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必须要将语文教学植入到学生的生活里,进一步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且把教学目的以及要求作为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生活里学习,在学习里生活,进而获取富有动力的知识。

 

3 综合特殊教育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语文教学活动

 

在教学方法上,“重讲轻练”,“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强调了聋生语言的训练,而忽视了聋生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强调了口语的训练,而忽视了书面语言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多信笺于掰开揉碎的字、词、句分析讲解,而忽略了语文能力的整体性训练。教学模式陈旧,“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45分钟,学生听45分钟,老师苦教,学生苦学,但效率不高。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机械地掌握“死的”、呆板的知识。其主动性得不到发挥。㈣、教学中过于强调和造就聋生学习语文的困难,往往是老师一学期只讲一本书,学生一学期只读一本书,几乎没有其他阅读材料。聋生的语言障碍使得他们也就只有一本书的知识获取量,学生在校学了九年,也只阅读了不足五百篇的课文。由此, 语文教学的面只能越来越窄,最后走进“死胡同”。另外,由于聋校分散的客观原因,各校之间缺乏经常性的沟通和应有的交流探讨,教师长期处于闭塞的境况中,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受到很大的限制。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执行个性化、分层次教学。个性化教学是教师通过对学生所具备的不同性格、爱好、素质以及优势等方面进行综合式考量,对学生采取的个性化的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喜欢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喜欢默默学习,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就要针对学生优势的科目加强训练并给予更高的标准,而对于思维固定模式的学生要进行低强度的练习,设定适合学生语文思维提升的方式。

 

4 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加大生活实践

 

(一)仔细观察生活、认知生活。特殊教育语文教材里有的语文描写相对符合一些学生的实际,可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并没有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通常会忽略或者了解甚少。所以,教师要在平时加强生活积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如此。学生才可以透过观察去感受生活,体会到生活里的现象及规律,累积素材,为学习打好基础。

 

(二)激励特殊教育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学生的自主创新是指学生以自我思想以及自我表述为核心,发挥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真正体现出自身观点。教师要适时指引并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透过其他方式对语文知识进行掌握和了解,以实现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的教学目标。

 

(三)结合实际生活提升生活感悟。教材里有些语句的描述和特殊教育学生的实际经历非常相像,教师在讲授这些课程时,要有意识地通过不同教学方式打造出场景,将课文里表述的客观景象以及现象立体地表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有置身其中的感觉,结合生活里的经验进行感受,提高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学生通过对美丽画面的感受,可以想象课文所传达出的情景,在朗读的过程里,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充满活力的世界。教师一定要将语文教学和生活接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课文的意思,这也有利于调动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四)课堂教学中,组建学生进行同。主题有关的游戏教学,进行实践教学体验乏味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在课堂教学里,教师如果可以通过组织与主题有关的游戏进行教学,就会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兴趣。透过游戏,可以确保理论知识的讲解相对简单,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玩乐里完成教学要求。对特殊教育语文教学而言,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转变了过去乏味的教学形式,加快了学生在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化方面的进步。教师要将学生自主学习作为重点,以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尽可能确保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全方位协调学习,进而让特殊教学的语文教学更加富有生趣,让特殊学生的不同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升,给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

 

总之,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的工具,语文能力是提升耳聋学生思维水平和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再次,掌握语文工具,有助于提高耳聋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

篇10

关键词:医教结合;双师;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5-0121-03

一、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目前国内对“双师型”教师尚未出现权威性的科学解释,各界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较多,如有人解释为“双证书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外还需要获得其他技能证书;也有人解释为“双能力型”,即既要具备基本的教学素质,也具备相应的实践素质。本文从“医教结合”的理念出发,认为对于特殊教育领域的每一位教师而言,其身处领域的工作性质,本身就决定了他必须要做一名“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又应具备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能力。早在1995年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制定的《每个特殊教育者必须知道什么—— 有关特殊教育教师准备和资格的国际标准》[1](P73-75)中就对特殊教师设定了这样的职业定位。随着近年来我国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视,对这种概念的认同也变得越来越普遍。不论是张文京[2](P15-17)在师资培养中提出的通识师资内涵,王琦[3](P16-18)定义的“双师型”教师,顾定倩[4](P39-43)在借鉴美国任职资格后给出的双证书建议,还是王加强[5](P54-56)总结的广义与狭义的教师教育,各家学者都从不同的层面反映了“双师型”教师存在的必要性。本文认为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的。

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在我国 “医教结合”实验项目广泛推广的背景下提出的。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是指在“医教结合”理念指导下,既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又具备康复训练技能;既掌握教育学相关知识,又了解多种特殊儿童康复知识的全能型教师。目前我国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康复着重强调“医教相结、多重干预、潜能开发、缺陷补偿”[6](P3-13),为尽快满足学校及社会的需要,加快对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为解决特教师生供需紧张,实现专业化师资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模式探讨

1.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目标

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了解教育及医学康复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康复与医学康复是“医教结合”的两个基本内涵,了解教育及医学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对于从事特教工作的教师最基本的要求。(2)熟练掌握必要的康复实践技能;技能操作通常被认为是实践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康复中的技能操作是康复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对于几乎每天都会面对视力障碍、听觉障碍、智力障碍等残疾儿童的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而言,对康复实践技能的熟练运用是胜任这份工作的必要职责。(3)具备快速判断特殊儿童障碍特点,独立承担个别化训练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评估、诊断,制定教育康复计划并完成实施,为学生及家长提供建议是美国对特殊教育教师任职资格的要求之一[4]。在教育无国界的今天,对我国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目标也应该与国际标准接轨,为培养具备国际化专业能力的教师而努力。(4)具备将个别化康复教学与集体教学相融合的能力;虽然个别化康复教学对于残疾儿童来说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在我国特教学校师生比例高达1∶ 1257(2002)[7](P12-13)的现状下,如何有效地将个别化康复教学与集体教学相融合,造福更多的残疾儿童,改善他们的教育现状,已经成为现阶段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2. 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内容

基于培训实践成果的总结,参考国、内外师资培养文献[5][6][8](P53-58),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内容总结为以下两大类。一为医学康复技能。包括听觉功能康复技能、言语功能康复技能、运动功能康复技能等三大板块,其培训的理论基础偏重生理及病理学方面,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及解决特殊儿童的康复问题。二为教育康复技能。包括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学科学习能力、心理与行为能力等方面,其培训的理论基础偏重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特殊儿童的心理及认知发展。

3. 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形式

由于教学任务重、教师数量紧张,医教结合“双师型”康复教师通常只能参加短期学习和培训。而面对繁多复杂的康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等培训内容,康复教师通常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得到康复技能的大幅度提高,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要保质保量达到预期培训效果,满足受训教师的需要,行之有效的培训流程和培训技巧就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