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园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园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

篇1

【关键词】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支持系统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召开“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号召世界各国广泛开展融合教育,强调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尽量使特殊儿童在最接近正常化的环境中,与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学前教育阶段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开始,是特殊儿童社会融合的基础。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中也提出了努力增加残疾适龄儿童的入园机会,以提高学前特殊儿童的入园率。

河北省石家庄市于2015年被确立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提出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增强实验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石家庄市人民政府于2015年4月印发了《石家庄市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按照“幼特融合、普职融通、双擎驱动、协调发展、先行实验、全面推广”的原则,实施学前教育“幼特融合”和中等职业教育“普职融通”两大工程。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目前石家庄市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的建构现状,主要从师生接纳度、无障碍环境与设施和学校支持等方面开展研究,分析当前石家庄市在学前融合教育支持系统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对策研究。

一、学前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现状调研与分析

(一)政策支持方面

2015年4月印发的《石家庄市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全面开展残疾儿童学前融合教育,石家庄地区确定了16所幼儿园作为融合协作试点幼儿园,以及20个幼特融合试点班,以此为试点,面向社会招收学校特殊儿童入学。

(二)幼儿园支持方面

幼儿园要为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提供的支持应坚持无障碍、个别化的原则,从人员上包括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家长的支持;从内容上需要制定适合特殊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教材教法;提供无障碍的环境设施与辅助器材;根据特殊儿童的康复治疗需求,提供康复治疗或相关资讯;提供亲职教育或家长培训等。

通过对石家庄市融合协作试点幼儿园及幼特融合试点班的的了解与走访发现,其中大多还并没有能真正地接收特殊儿童入园学习。具体分为三类,一类幼儿园表示可以接收特殊儿童,但还没有特殊儿童入园。第二类幼儿园表示,有个别的特殊儿童在园学习,但这些学生障碍程度较轻,最初入园时也并非以特殊儿童的身份入园,所有的教学与生活服务与正常儿童没有差别。第三类幼儿园是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允许特殊儿童入园开展集体活动。在这样的前提下,还谈不上针对性的课程、教材、配套服务、康复治疗等方面的支持,即使从最基础的无障碍设施与环境条件来看,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是教学场所与户外活动场所设施缺失。教学场所和户外活动场所的建筑无障碍现状参考国际通用的无障碍设计标准,幼儿园均无专门的无障碍设施,如入口没有设置坡道或是无障碍的通道、走廊的地面不具有防滑的特性、户外没有铺设盲道等,教学场所与户外场所无障碍环境基本为零。其次,无障碍的教学设施与资源缺失。如没有个别化教育计划,只有个别增加心理辅导的课程;在师资上面,没有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资多为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在特殊和进入学校后无法提供教学支持等。

(三)普通幼儿家长与社会支持

要在幼儿园实现融合教育,除了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幼儿园各项条件保障,还需要整个社会,特别是普通幼儿家长的认可与支持,否则,融合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通过对石家庄市普通幼儿园的家长进行《普通幼儿家长对学前特殊儿童随班就记态度的调查问卷》的调查进行分析 。

调查问卷共20道题目,主要调查对特殊儿童的总体态度,例如他们对特殊儿童的类型与特征是否了解;对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作用的看法,例如家长对学前融合教育以及特殊儿童的作用的看法;对学前融合教育对普通儿童的作用的看法等。问卷在面向石家庄市普通幼儿园的家长中展开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0份,有效回收率为77%。问卷结果显示:

在关于是否了解特殊儿童及类型的问题中,72%的家长基本了解什么是特殊儿童,89%的家长愿意接受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孩子与特殊儿童一起玩耍。在关于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态度问题上,19%的家长明确表示反对特殊儿童进入自己孩子所在班级或者幼儿园,35%的家长表示可以接受,但接受特殊儿童的障碍程度为轻度,46%的家长保持中立态度。在接受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类型相关问题中,对于智力障碍、学习障碍、自闭症这三种类型的特殊儿童接纳程度最低。89%的家长认为有特殊儿童在班级里生活,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照顾他们。65%的家长认为有特殊儿童的班级里的教学活动会影响普通儿童的教育质量。

普通幼儿家长对于幼儿园接收特殊儿童还是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与质疑的。虽然大部分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和特殊儿童进行接受与玩耍,但却对特殊儿童完全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与生活的支持态度并不积极,这也是各类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最大的心理顾虑与外界阻力。在能够接受特殊儿童入园的家长中,对于特殊儿童的障碍类型选择有较明显的倾向性的,对于智力障碍、自闭症和学习障碍的学生接纳程度最低,而对于肢体残疾、语言障碍、听视障碍的学生接纳水平较高,原因在于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与交往能力会对老师的教学活动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影响自己孩子的发展。

二、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的构建

(一)政府支持体系

教育需要依靠教师、家长和学校多方合作,还需要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支持。

1.加强政策和法律保障。支持系统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依靠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力来规范支持系统和保障支持行为, 一方面对幼儿园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提供法律执行过程中的保证,另一方面明确幼儿园、家长、教师各自应承担的责任,既要各行其责,又要相互配合,保证特殊儿童应享有的权益。

2.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幼儿园提出接纳特殊儿童最大的困难在于没有专门的师资,普通幼儿教师不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鼓励幼儿园引进特殊教育专业师资,更重要的是要让普通教师能增加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为幼儿园教师的在职学习培训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继续深造。

3.保证融合教育的资源和经费投入。普通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必然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需要对幼儿园教师进行专业化的指导,因此应该给予融合幼儿园更充分的资源和经费投入,保证幼儿园在无障碍环境设施及师资培训、个别化教学与康复等方面有物质保证。

4.建立完善的融合教育评价体系。在融合教育中,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特殊儿童评估、入学等方面有一套权威的评量体系,以此作为判断融合教育开展实效、幼儿园制定教育计划的标准,从而能够及时反馈融合教育中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只有建立完善的融合教育评价体系,才能充分调动起融合协作幼儿园的积极性与热情,同时为他们具体的融合教育提供指导。

(二)幼儿园支持体系

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这些学生在融合环境中可能会遇到学习能力差、情绪行为问题、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这就需要针对特殊需要学生的个别需求提供合适的支持服务和相应的措施,使他们在学校中用更好的适应性。幼儿园应提高对融合教育的认识,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整合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教学支持系统的建设。教育支持系统的建设主要包括课程的调整与教师的素质。在编制、调整与选择课程时,课程应该具有弹性,体现学生能力多样化的需求,能够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与学习需求,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普通教育中的部分内容最适当的调整与修改,以便特殊儿童获得知识与技能,在课程的选择中要考虑课程的统整性。在学生计划上面,教要掌握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能力,给学生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学校要提供学生相关的服务,让学生有适当的教学材料;在教学方法上面可以用互助式的学习,合作学习。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评价。

2.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引进专业的特殊教育师资充实到幼儿园教师队伍,能够根据特殊儿童的障碍程度进行适当康复训练,还应建立与之相配的支持、评量体系,及时调整教育计划。同时针对原有的普通幼儿教师提供充分的教学辅导资源,开展专业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同时定期对承担融合教育的教师进行心理疏导。

3.幼儿园要加强对普通幼儿家长开展融合教育的知识普及与宣传,要让普通儿童的家长更多的了解特殊儿童的特点,了解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提高家长的接纳程度。

(三)特殊儿童家长支持系统

引导家长如实向幼儿园说明孩子的真实情况,调整好心态,正视孩子的特殊之处,遇到困难应该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特别是要与所在班级教师充分地沟通与合作,家长参与是实施融合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影响融合教育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此基础上,家长应与教师建立共同的目标,相互信任,互相合作。家长要尽力配合教师要求,积极参与亲子活动,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最后,家长也要不断学习特殊儿童的相关知识,掌握一些方法,把教育及康复训练延续到日常生活中。

(四)社会支持体系

整个社会应加强对特殊教育的宣传与引导,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关注、帮扶特殊儿童的成长。要让整个社会和教育系统认识到,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一样,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开展融合教育,是特殊儿童真正融入社会、回归社会的关键与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郭军,牟映雪. 融合环境中的同伴支持:一个未被利用的资源[J]. 外国教育研究. 2011 (10).

[2]陈瑾,曾凡林.我国随班就读教育评价问题[J]. 基础教育. 2011 (04) .

[3] 连福鑫,贺荟中.美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J]. 中国特殊教育. 2011 (04) .

[4] 卿素兰,封志纯.普通学校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的案例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 2009 (07) .

[5] 李永,陈洁.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实施的困境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6).

基金项目:

2016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Q161069)。

篇2

关键词:学前特殊儿童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098-02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有一个发展障碍的孩子导致家庭解体的情况屡见不鲜,带有残疾的儿童从出生就被抛弃街头的事情时有耳闻,因为发育迟缓,社会的不理解不认同等方面的因为常常导致一个儿童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可是不管是从构建和谐社会还是从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生存受教育权利来说,还是从国家经济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小的损失。因此对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模式和教育安置形式的探讨;在每一种教育安置形式下应该怎么样为残疾儿童提供事宜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努力使他们和正常学生一样,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良好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工作显得很重要而且必要。

一、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模式的概述

1.学前特殊儿童的定义

特殊儿童,教育学上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是:正常儿童之外的所有儿童的教育学,即超常(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问题儿童)、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儿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种儿童的教育学。狭义的解释是: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美、日、苏、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从法律或学术上把特殊儿童教育规定为缺陷儿童教育。广义的特殊儿童教育学又可分为盲童(视觉障碍)教育学、聋童(听觉障碍)教育学、 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 言语矫正学、天才儿童教育学、问题儿童教育学、多种缺陷儿童教育学等。

2.融合教育定义

融合教育承继了「回归主流的基本理论。简单说,融合教育指的是一种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方式。 通过合并普通及特教系统,建立一统整独一的系统以管理教育资源,并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生融合在一起。

二、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方案策略

结合我们国家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我们国家的安置形式主要是“随班就读”,具体又分为完全的正常班级模式、正常班级加巡回服务模式、正常班级加部分特殊班形式、正常班级加资源教室模式和正常班级加特殊专业服务模式。[6]也仅仅是在残疾人工作纲要中提出和规定,但没有具体的法律来保障实施,到目前我国融合教育开展的现象很不乐观,基本上很少有普通幼儿园接受特殊小朋友,就算有少量的进入了普通幼儿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往往停留在“随班就坐”层面上。

1.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内容

根据我国国情和学前教育机构的特点,及儿童发展水平,为学前教育机构中的特殊儿童制定的计划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1儿童现状分析。包括心理、生理、行为及其他情况。

1.2特殊儿童接受特殊治疗、生存技能及特殊帮助的内容。

1.3特殊儿童参与健全儿童学习的适当内容。

1.4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2.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实施形式

2.1相关部门应努力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

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旨在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的相关政策,然而,专门针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政策几乎没有。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有关政策,并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以鼓励幼儿园和教师接纳特殊儿童入园(班)学习;宣传部门要积极宣传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和生活对特殊儿童及普通幼儿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以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普通班教师与特教班教师的默契配合,形成具有专业水平的教育团队。

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特殊儿童在融合活动中的表现、与正常儿童之间的交流、参加融合教育活动前后的变化与差异等,正常班教师是亲历者,是重要的见证人之一。有时没有特殊班教师的陪同,正常班教师更有资格对特殊儿童参加融合活动的情况做出评价。

2.2相关高校以多种形式开设学前融合教育课程

高校,特别是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可以多种形式开设学 前融合教育相关课程,如开设相关的讲座,将“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学前融合教育”等课程纳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课或选修课范畴,或在“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等课程中适度加入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知识等。大学生在入职前就了解有关学前融合教育的知识。掌握相关的基本技能,对今后实施学前融合教育是有很大帮助的。

2.3幼儿园努力提高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接受程度

尤其是幼儿园管理者应清晰地认识到,接纳特殊儿童入园是社会进步的重大表现,要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园教师学习学前融合教育理念和方法。可以开展与特殊儿童教育相关的园本培训,也可以与具有较丰富的学前融合教育经验的幼儿园交流,以提高本园教师开展学前融合教育专业水平。

2.4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以及相关高校应携起手来,共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

对于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学前融合教育而言,积极构建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三者之间的合作互助平台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借助这个平台,幼儿园可以从特殊教育学校及相关高校得到相应的专业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和相关高校则可与幼儿园合作,共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三、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家庭,社区,相关治疗机构及媒介的联合

1.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家庭的联合

孩子的各种康复训练也主要是在家庭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家庭生活环境无疑是重要的转化环节。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交往障碍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机构和家庭的个别化教学,强化训练孩子的一些基本能力,分别对孩子进行形式训练,经过训练以后,这些能力都会有所进步。但是,孩子需要综合应用这些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最终还要通过家庭环境的支持,从而迁移到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以家园之间应通过教师与家长要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交流,及教师对家长进行一定的培训而紧密联合。

2.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社区的联合

社区环境也是孩子学习与康复的好场所,对环境的适应也是检验孩子社会性的根本标准。促进特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更是在人际环境中实现的。在环境中发现孩子的交往问题,在环境中解决问题,在环境中学习,在环境中进步,最后达到对环境的适应。训练一般将特殊儿童的社会分解为若干独立的方面,进行强化干预训练,而训练成果向生活的延伸,在社会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融合教育机构训练向自然生活的迁移。

3.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治疗机构的联合

因目前我国特殊儿童教师之现状,还尚未能达到特殊儿童教育与康复治疗为一体的水平,所以应很有必要实行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一治疗机构的积极联合。其主要方式为一方面是敦促非凡儿童走出去,接受治疗和康复练习;另一方面是把康复机构的专家请进来。根据非凡儿童的实际情况,定时请专家来进行康复练习,在保教和疗育的齐头并举之下,使学前非凡儿童能尽快地达到他(她)所可以发展的最好水平。

4.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机构与媒介的联合

媒介(Media)亦称传媒、媒体,指的是在传播途径上有用以复制和传播信息符号的机械和有编辑人员的报刊、电台之类的传播组织居间的传播渠道,具体分为印刷媒介(报纸、杂志和书籍)和电子媒介(电影、广播和战后才出现的电视)。通过这些媒介对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实况的对外传播,一方面可引起更多社会性的关注与支持,另一方面,还可促进各届相关专家研究者,一线老师等人士跨国际,跨文化地更广泛地交流,让老师及家长能吸取先进的教育知识,从而用更好更科学的方法来教育每个孩子。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特殊儿童的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在特殊儿童的整个早期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发现孩子出现问题,家长应该正视现实,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必要的治疗和早期教育康复,以取得最大程度改善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效果。实践证明,及早介入教育对于特殊儿童成长有着重要意义。 学前融合教育对于我们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是个更长远,更艰难的挑战。

参考文献

周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霞萍:融合保教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幼儿教育期刊,2003年第3期.

篇3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全纳教育观念;全纳教育知识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7/08-0052-04

一、问题的提出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又称融合教育,是本世纪国际教育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和全新研究领域。它不仅是特殊教育的一种重要思潮,更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念和趋势。对于全纳教育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美国全纳教育重建中心(National Center on InclusiveEducation and Restructuring)将全纳教育定义为:给所有学生(包括严重残疾的学生)提供均等的接受有效教育的机会;为培养学生作为社会正式成员来面对未来生活,在就近学校中的相适年龄的班级中,给予他们充分的帮助和支持。英国全纳教育专家托尼・布什(Tony Booth)则认为,全纳教育就是要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学校的文化、课程、社区的活动并减少他们被排斥现象的发生。在我国,学术界对全纳教育的界定也不完全一致。一般认为,全纳教育是指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每一所普通学校必须接受服务区域内的所有儿童入学,并为这些儿童能受到自身所需要的教育提供条件。全纳教育不是简单地把特殊教育体系中的儿童放人普通教育体系的教育,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追求的是建立全纳社会和实现全民教育。

从1994年“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发表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的五条原则我们可以看出,全纳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反对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纳教育所倡导的全新的人性观、教育价值观和教育公平观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成为指导当今世界各国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念,可以说,世界教育已经进入全纳教育时代。

学前全纳教育是全纳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前教育阶段实施全纳教育能够降低整个全纳教育的难度,提高全纳教育的功效,从而构建一个完善的、有效的全纳教育体系,进而把建设全纳社会、实现全民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关键。实施和推广学前全纳教育,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全纳教育素养。

学前全纳教育的有效性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普遍认可。目前,我国也已经基本具备实施和推广学前全纳教育的条件,但由于当前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性,相对于其他教育阶段来说,人们对学前教育重视不够,教师队伍总体素质偏低,学前全纳教育的发展明显落后。因此,研究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的现状,对于我们采取有效策略提升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促进我国学前全纳教育的实施和推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随机抽取重庆市有关区县37所幼儿园的教师,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35份。样本构成如下:25岁以下167人,26-35岁49人,36岁以上19人;初中及以下学历26人,高中(含职高)和中专学历98人,专科学历64人,本科及以上学历47人;一级幼儿园84人,二级幼儿园26人,三级幼儿园125人;公办幼儿园93人,民办幼儿园142人;主城区幼儿园115人,县镇幼儿园120人。

(二)研究方法

在实施问卷调查前,笔者参考有关文献,就学前全纳教育的有关问题对重庆市主城区近15位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根据收集的资料,筛选出27个项目,形成“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问卷。该问卷包含三个维度,即全纳教育观念(共15个题目),如“我很难接受特殊儿童尤其是残障儿童”:全纳教育知识(包括5个题目),如“我从未听说过全纳教育这一术语”;全纳教育能力(共7个题目),如“我完全不会手语、盲文等特殊沟通技能和技巧”。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一般”“比较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分别记1-5分,其中有5道题目反向计分。各维度得分为本维度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得分越高,该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就越高。

在本次测量中,整个全纳教育素养问卷的克伦巴赫Alpha系数为0.8794,全纳教育观念维度为0.8378,全纳教育知识维度为0.8845,全纳教育能力维度为0.7787,这表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问卷的效度采用结构效度指标来说明,全纳教育观念与全纳教育知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21,全纳教育观念与全纳教育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83,全纳教育知识与全纳教育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80,符合量表法对于各个次级因子之间中低相关的要求,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三)统计处理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编码录入和统计分析,工具为SPSS11.0 for windows。

三、调查结果

(一)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基本状况

由表1可见,在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三个维度中,观念维度得分最高,知识和能力维度的得分均在3分以下。因此,从总体上看,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较低。

(二)不同年龄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比较

以年龄为自变量,以全纳教育素养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数据显示,各年龄段教师在全纳教育素养的三个维度及总问卷的得分上均无显著差异。从总问卷的得分来看,各年龄段教师均处于明显的全纳教育素养缺失状态(见表2)。

(三)不同学历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比较

以学历为自变量,以全纳教育素养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数据表明,不同学历的教师在全纳教育素养的三个维度及总问卷的得分上均呈现出极其显著差异。总的趋势是学历越高,得分也越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全纳教育素养(得分均在3分以上),其他学历层次的教师则处于明显的全纳教育素养缺失状态(见表3)。

(四)其他方面比较

以幼儿园级别为自变量,以全纳教育素养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级别幼儿园的教师在全纳教育素养三个维度及总问卷的得分上均呈现出极其显著差异。幼儿园级别越高,教师得分也越高。一级幼儿园的教师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全纳教育素养(总问卷平均分为3.26),二级幼儿园和

三级幼儿园的教师则处于全纳教育素养缺失状态(总问卷平均分分别为2.73和2.36)。

以幼儿园所在地域为自变量,全纳教育素养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主城区幼儿园教师在全纳教育素养三个维度及总问卷的得分上均显著高于县镇幼儿园教师。主城区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相对较高(总问卷平均得分为3.17),县镇幼儿园教师则明显缺失全纳教育素养(总问卷平均得分为2.30)。

以幼儿园性质为自变量,以全纳教育素养得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公办幼儿园教师在全纳教育素养的三个维度及总问卷的得分上均显著高于民办幼儿园。公办幼儿园教师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全纳教育素养(总问卷平均得分为3.23),民办幼儿园教师则处于明显的全纳教育素养缺失状态(总问卷平均得分为2.40)。

四、分析及讨论

(一)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前文数据表明,教师在全纳教育素养三个维度上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虽然全纳教育观念得分相对较高,但全纳教育知识、全纳教育能力以及总问卷得分均较低,这表明总体上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全纳教育观念集中体现为教师接纳所有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尤其是身心发展有缺陷的残障儿童的意识和观念、态度和情感。虽然本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全纳教育观念得分相对较高,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教师的全纳教育观念确实良好,因为目前重庆市真正实施全纳教育的幼教机构并不多,大多数教师缺乏全纳教育的实际体验,所以他们对全纳教育观念有关问题的回答可能更多地从“应然”的角度出发,其结果也许难以反映他们“实然”的全纳教育观念。已有的针对北京、上海等学前全纳教育比较发达地区的一些调查研究也表明,幼儿园教师的全纳教育观念并不令人满意。如周念丽的研究显示,大多数教师对学前全纳教育的必要性和有益性持认同态度,但难以接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高达94%的教师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都可在普通园所就读”给予了否定回答,65%的教师明确表示不愿意接受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还有53%的教师认为实施全纳教育会“降低教育教学质量”,76%的教师认为实施全纳教育会“减少生源”。张燕在北京所作的相关调查、张莉在上海所作的相关调查也得出与此比较一致的结论。

全纳教育知识包括全纳教育的含义、有关全纳教育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求等,具备这些知识是幼儿园教师拥有良好全纳教育素养的基础和前提。全纳教育能力包括早期发现和诊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能力、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能力、与特殊儿童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包括手语、盲文等特殊沟通技能和技巧)以及基本的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教育技能,这些能力构成了教师全纳教育素养的核心。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全纳教育知识、能力方面得分较低,这恰恰反映了教师全纳教育素养缺失的“实然”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即便幼儿园教师具备正确的全纳教育观念,也必然是“有心无力”,因为教师缺乏操作层面上的全纳教育知识与能力,就不可能开展有效的全纳教育教学活动。周念丽的调查表明,94%的教师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全纳教育,张莉在上海所作的相关调查也显示,幼儿园教师对实施全纳教育能力的自我评价普遍消极。可见,在本次调查中,全纳教育观念得分较高并不能掩盖教师全纳教育素养普遍缺失的事实。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导致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素养缺失的根源在于幼儿园教师教育体系缺乏培养全纳性教师的视野和机制。鉴于特殊儿童、残障儿童是学前全纳教育关注的主要对象,理想的全纳性教师应该经过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双重专业培训,是精通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双师型教师,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90.6%的教师在职前教育中没有学过有关特殊教育的课程,86.8%的教师在职后教育中没有接受过有关特殊教育的专业培训。这导致多数幼儿园教师不了解特殊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教育需求,从而非常欠缺特殊儿童的早期发现和诊断、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以及与特殊儿童沟通和交流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根本不可能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尤其是残障儿童提供合适的教育。

因此,提升幼儿园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必须在全纳教育视野下推动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变革,通过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帮助幼儿园教师树立全纳教育观念,夯实全纳教育知识,提高全纳教育能力。

(二)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幼儿园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

调查显示,不同年龄幼儿园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无显著差异,全纳教育素养并未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趋势。这一方面进一步证实了幼儿园教师职后教育中全纳教育相关培训的缺乏,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本次调查的教师普遍比较年轻、年龄差异不大有很大关系。本研究中71.1%的教师年龄在25岁以下,25~35岁的占20.9%,36岁以上的仅占8.1%,可见幼儿园教师年龄比较集中,年轻化趋势比较明显。

篇4

【关键词】视障儿童 早期教育 北京

笔者认为,视障儿童的早期教育主要是在0-6岁,6岁之后就开始接受学校义务教育。通常, 欧美等发达国家视障儿童早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0-3岁的教育, 主要是以家庭为主的干预模式,视障教育专家则定期上门针对父母和视障儿童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提供咨询和指导。二是3-6岁的教育, 主要是接受免费的正规的学校教育,视障幼儿就近进人幼儿园, 与同龄的正常幼儿一起学习游戏、一起接受教育, 已成为国际特殊教育的主流形式。(彭霞光,2006)

1.北京市视障儿童早期教育现状

1.1学校式

“学校式”教育即指由规模较大的盲人学校对视障儿童进行教育。根据北京市早期特殊教育现状研究的研究报告 ,北京市既没有接收视障儿童的专门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机构,也没有接收视障儿童的有残疾儿童班级的普通学前机构,全北京市只有一个视障儿童学前班那就在北京市盲人学校。北京市盲人学校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也是北京唯一的一所视障教育学校,条件十分优越。这样优越的条件却不是每一个视障儿童都能享受到的,根据它的招生简章,在视障儿童学前教育中,学前教育只招收本市户籍和符合借读条件的4-6岁学龄前视障儿童。根据新浪里一位父亲的描述,孩子被要求参加6个科目,100多道题的入学考试,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当他质问盲校招生工作人员时,他说这是教委默许的,凡是非北京户口,原则上不收。

我们运用网络搜索只找到了一个——北京市房山区的“济慈之家”,它是由一对法国夫妇创办的。虽然民办早期特殊教育机构可能不止这一个,但是它们都没有政府拨款、经费靠自筹,所以办学条件难以得到保证,也缺少效益和规模。(李川,2009)

1.2融合式

“融合式”教育即指让视障儿童直接进入普通幼儿园与健全儿童一起接受教育。随着2007年9月21日北京市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示范基地颁牌大会的召开,北京市18个区县中每个区县都已经有一所学前特殊儿童随班就读试点幼儿园。(东城区教委学前科,2007)但是,根据北京市早期特殊教育现状研究的研究报告 ,在全北京接收残疾儿童的19所普通幼儿园中,没有一个接收视障儿童孩子的。这就意味着虽然北京市政府大力提高残疾儿童随园就读试点数和扩大公办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规模,但是实际上北京的视障儿童孩子们根本无法享受政策福利,不能进入普通幼儿园学习、玩耍。

1.3家庭式

“家庭式”教育即指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孩子的父母来承担喂养、照顾、教育孩子的责任,但是“家庭式”教育也有问题。有些视障儿童的家长心态不正确,故而耽误了视障儿童的早期教育。当视障儿童家长们有了正确的心态之后,他们也有可能因为匮乏特殊教育知识而让视障儿童们无所裨益。事实上,这些家长们不知道什么样的服务最适合视障儿童孩子,如何获得这些服务,如何定位家长角色以确保视障儿童孩子的进步,这就造成了视障儿童们早期教育知识的大量空白。在对北京市68名特殊儿童进行的一次学前家庭教育状况调查中显示,在学前家庭教育过程中接受过“残联”、“民政”和“康复机构”帮助的家长加起来不足15%,82.22%的家长需要专业人员咨询与指导。(张毅 陈亚秋 何文辉 刘艳虹,2004)

2.政策建议

第一,针对“学校式”教育,主要有两点政策建议: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所以政府应该取消北京市盲人学校的户籍限制,简化手续,降低门槛,扩大招收比例,切实保护那些外来人口视障儿童享受早期教育的权利。2、针对视障儿童学前班只能提供一至两年的学前教育的情况,我觉得北京可以带头建设视障儿童幼儿园。2011年7月,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助支持的中国首个视障儿童幼儿园——琪琪幼儿园在海拔3900米的日喀则市边雄乡开园。(何见远 丁宇,2011)中国首个视障儿童幼儿园开办如此之晚,而且还是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助支持建设,可见视障儿童幼儿园教育基本在整个中国都是空白,走在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全国前列的北京市更应该带头引进这一机制,为北京市乃至全中国的视障儿童提供优质的公办早期教育。

第二,针对“融合式”教育,首先笔者认为政府可以贯彻实施原有方针政策,比如根据北京市第四次特殊教育工作会会议精神,明年本市将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开展残疾儿童“随园就读”试点工作,扩大公办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规模。政府将争取在2015年,全市近千所“随班就读”学校各配有一名随班就读资源教师,为随班就读提供专业的支持。(仲玉维,2009)但是,政府在提高残疾儿童随园就读试点数和扩大公办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规模的同时,应该打破接收限制,让北京市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示范基地也能接收视障儿童孩子,让视障儿童孩子也能真正受益。

篇5

关键词: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原则;问题;举措;分析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在6岁之前因发展异常和其他原因造成的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的教育指的就是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在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产业起步较晚,主要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较弱,而随着我国幼儿出生数量的减少以及家庭对幼儿的重视程度提升,越来越多的学前特殊儿童开始寻求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改善当前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供不应求的现状。

一、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原则

首先是全面性原则,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存在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这就意味着不能单纯的针对特殊儿童的弱项而放弃其他方面的教育。在保障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全面性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妥善处理教学与康复之间的关系、幼儿德智体美教育的关系、全面与个性发展的关系,特殊幼儿教育过程要兼顾常规教学还要考虑特殊的康复需求,同时也要像面对普通儿童一样进行德智体美教育,促进儿童的综合能力提升,最后还要鼓励儿童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发扬自身个性。

其次是个别化原则,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不同于普通儿童的学前教育,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在制定教育任务指标时必须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也就是针对儿童的个别情况制定教育计划,这其中既要考虑到对幼儿的尊重,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与足够的教育指导,辅助其完成学前特殊教育。

第三是直观性原则,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期间,必须区别于普通的学前儿童教育,采取更为直观的教育方式,比如利用其既得生活经验和强烈的色彩对比等来吸引特殊儿童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直观教育时,必须考虑到特殊儿童自身的特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机构的特点和特殊儿童的家庭情况,综合考虑来保障直观性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最后是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使各个教学环节充满趣味,以引导特殊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特殊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主要采取组织兴趣活动、设置特色教育环境和提供教育玩具等方式来提高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趣味性。

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现存问题

1.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没有专门系统的针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法律,有些零星的条款只是部分涉及特殊教育。而特殊教育立法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强大助推剂,因此我国政府把特殊儿童教育置于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努力推进、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制化进程。

2 缺乏家长支持

对于家庭而言,特殊儿童的存在使其既痛心又难以接受,从主观上既想恢复特殊儿童的身体状况,又因负面情绪不愿意让其过多接触社会,这样的情绪不利于特殊儿童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特殊儿童在长大后也更难以融入社会。

3 师资力量薄弱

无论普通幼儿园还是民办的康复教育机构,从事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师主要来自幼儿师范专业。从我国目前的幼儿师资来看,即使有些教师接受过一定的特殊教育培训,但与专业的教师相比,仍然相差甚远。

三、改善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现状举措

1.规范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从法律层面来看,针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规范,旨在通过强化法律责任来保障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权利。只有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制化进程,才能迅速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切实解决当前现实中最紧迫也是最棘手的难题。

2.转变家长观念

家长与教师不断地探讨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提供孩子特殊需求的教学内容,发挥孩子的潜能。鼓励家长让孩子尽早接受专业的治疗与安排,以提早进行学习与补救,并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融入居家生活中。帮助家长对融合教育形成正确的态度,并了解其重要性。

3.培养师资队伍

首先,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少,加上各种原因的流失,当前特教师资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其次,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学前特殊教育的质量。理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特殊教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高等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研究水平要尽快提高。

四、结语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对我国平等教育理念最直观的体现,在我国任何一名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包括特殊儿童,因此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领域的投入必须逐渐增大,从上述分析也可以看出,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在满足特殊儿童基本教育需求的同时,还担负着引导学前特殊儿童身体康复与接触社会的责任与义务,这使得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压力更大。无论是从社会关注、法律制度上,还是在资金投入与人才队伍建设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领域都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伶俐.特殊儿童的发现与培养――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J]. 新课程(教研). 2010(08)

篇6

蒙特梭利,如果作为一个普通的名词,它在中国已经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蒙氏教育之现状调查。但是,当它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进入中国的幼儿教育,似乎就有了不同的命运。

曾经有一段时间,“蒙氏教育”成为幼儿园吸引家长的金字招牌,一套价格不菲的蒙氏教具成为幼儿园档次的象征。就这样,蒙氏教育以相当高调的方式,在中国众多经济发达的城市幼儿园落脚。

但是,就像许多舶来品一样,当最初的新鲜感退去,“蒙氏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争议:有专家提出,这种教育方法最初是针对特殊儿童(有智力障碍的儿童)设计的,不应该被用来教育正常儿童;也有专家认为,蒙氏教育对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关注不够,这是致命的缺陷。

从这几年的情形看,对于“蒙氏教育”的盲目推崇已经越来越少。而至今还在坚持采用“蒙氏教育”的.一些幼儿园和家长,则更多的出于对其教育理念的认同,而不再是当初的好奇。

在目前杭城的幼儿园里,六一幼儿园是坚持采用蒙特梭利教育时间较长的一所幼儿园。最近,记者专门参加了幼儿园里的一次教学观摩活动,并聆听教师们对蒙氏教育的理解和争论。

网友“闲情偶寄”是一位5岁男孩的母亲,她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开始对蒙氏教育非常感兴趣。前段时间,她专门讨教专家,了解在蒙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能否适应小学的传统教学方法。

叶颖,两年前移居加拿大,然后又带着3岁的儿子转至美国,目前孩子入托在一所蒙氏幼儿园,她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表达了她眼中的蒙氏教育。

篇7

关键词:全纳教育;数学学习;困难

一、全纳教育

(一)全纳教育的概念界定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又称为融合教育、和谐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的《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通路》将其定义为“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应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并对其做出反应的过程。”由此可见,全纳教育的着眼点在于为所有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加强学校内外环境之间的合作,减少对学习者任何形式的“排斥”。为了实现全纳教育,现有教育体制需要从教育战略、目的、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变革。

对于全纳教育的理念,1994年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提出的《萨拉曼卡宣言》强调了全纳教育的五项原则:(1)受教育权是每个儿童的基本权利;(2)每个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具有差异性和特性;(3)教育要照顾到每个儿童的差异性和特性;(4)应该为具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机会;(5)全纳学校是反对歧视,拒绝排斥,创建欢迎每个人的社区,实现全民教育,建设全纳社会的最有效途径。以上原则,既批判了现有教育系统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分开教育,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分别设置且相互隔离的现象;也批判了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抹杀儿童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以“一刀切”的方式开展教育的做法,以及歧视和排斥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对儿童进行“贴标签”等行为,并对儿童造成精神伤害的做法。

“全纳教育”理念一提出,即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其中,英国全纳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于“全纳教育”的核心问题,英国学者提出,是探讨“全纳”(inclusion)与“排斥”(exclusion)的问题。全纳教育研究和实践关注的是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减少以至消除学生的被排斥性。这一核心理念强调的是儿童无论是否存在身体残疾、学习困难、行为问题,无论家庭政治经济地位如何,都不应该遭到歧视和排斥,教育要欢迎每一位儿童。

(二)全纳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虽然“全纳教育”源于特殊教育领域,然而全纳教育研究已远远超出了特殊教育领域,全纳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和课题。在我国,全纳教育研究关注的多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儿童”的“融合问题”,即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的互通性,普通学校对“特殊儿童”的开放性,对于学前期的全纳教育关注较为匮乏。然而,学前全纳教育是构成整个教育体制的有机部分和基础部分。学前全纳教育的缺失甚至空白,将直接影响日后中小学阶段全纳教育实施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学前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期儿童的学习状况与其日后对学校的适应性密切相关。现实存在于幼儿园的“排斥”现象几乎无处不在,儿童因身体缺陷、学习困难、行为问题、家庭政治经济地位低等原因遭受教师和同伴另眼相待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夸大了儿童的不足,极大地阻碍了儿童对群体生活和学习的适应性和积极性。从全纳教育的核心理论出发,接纳所有儿童,拒绝任何形式的歧视和排斥,是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教育的人性化和公平化必须之举。

从研究方法上看,目前我国关于全纳教育的研究多为思辨型、静态的调查和访谈型的。虽然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推广和强化全纳教育理念和人权观是有益的。然而,进一步证实全纳教育实施的可能性,则更需要纵向的实验研究,这是全纳教育研究的重要发展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1978年英国政府提出的《沃诺克报告》批判了传统的对特殊儿童的分类方法。该报告认为,传统的对特殊儿童的分类方法关注的是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医学诊断,因而将学生分为身体残疾、语言缺陷、智力“低常”等类型。在批判这种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该报告提出了“学习困难”的概念,从而将所有由于某些原因需要额外教育支持的学生纳入特殊教育的范畴,极大地丰富了特殊教育本身的范畴。

二、学前数学学习困难

(一)学前数学学习困难的概念界定

数学学习困难(Mathematics Learning Difficulty,简称MD或MLD)儿童是指智力正常,但是数学发展明显落后于同龄人或同年级水平的儿童。由于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学科,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论上的支持,数学技能对于儿童的日后学习和校内外生活、工作影响深远,儿童的数学发展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数学学习困难研究在国内外学界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对学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诊断并不是为了给他们贴上“学习困难”的负面标签,而是极早明确其数学能力发展相对滞后的起因,并适时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支持,从而有效地提升其数学发展水平,减少以至消除其与正常儿童之间存在的差距,降低发展相对滞后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学前数学学习困难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建议

一、引言

世纪之后国家、社会、家庭都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也逐渐得到普及。而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程度却远远没有跟上普通的学前教育。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一边努力发展学前教育一边要抓紧发展特殊教育。因此,需要明白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更好发展。

二、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教育制度深化改革,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任务。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尽管近二十多年对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但由于人口众多国情复杂,仍旧有相当多的特殊儿童享受不到很好的学前教育,暂且以2004年的数据为例,中国的一线城市中,只有将近10%的特殊儿童能够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可想而知,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很多特殊儿童是无法接受学前教育的。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只是在身体、心智方面有些差距,但是接受学前教育的程度却相差甚大。发展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一项紧迫任务。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关系到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如果不能很好的满足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需求那么到义务教育阶段就更难与普通儿童进行竞争,无法平等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现阶段,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不断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满足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能够在他们小时候弥补一些不足的方面为以后的学习教育打下基础。

第二,减轻家庭负担。特殊儿童因其身体或心智方面与普通儿童存在差距而显得特殊,学前教育对于儿童家庭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前教育能够分担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特殊儿童是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而特殊儿童的身体缺陷的矫正和恢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项重大的经济负担,有很多家庭为了自己身患残疾的孩子四处求医以致于家财散尽却没有什么很好的效果,如果特殊儿童学校进行学前教育就可以由学校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以分担家庭的压力还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也同样能够使家长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以增加家庭收入。孩子的健康对一个家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孩子的发展为孩子提供专业、系统、科学的早期干预、引导和教育,给孩子在生理上和心理上提供帮助,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可以促进家庭和谐,为特殊儿童健康的恢复提供更好的环境。

第三,对特殊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前教育能够促进孩子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学前教育担负着启蒙认知的作用,是孩子主观意识逐渐形成的阶段,是孩子的性格、情绪、行为习惯引导的重要时期,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越早就能越容易取得教学成果。对特殊儿童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有利于他们的早期康复,对一些存在语言和智力残疾的儿童来说在幼稚园进行教育和训练效果远远比在家中父母教导的要好。学前教育的早期干预能够让一些孩子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弥补。在心理方面,为特殊儿童提供专门的教育环境能够为孩子和老师都提供公平教育的平台,特殊儿童很容易因为身体和心理上的残疾而遭受外界的不公平待遇,从小将他们平等的放在一起学习玩耍有利于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促进他们健康心态的养成。学前教育能够通过有效的后天教育让孩子逐渐培养对社会各界的认知,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以培养交际交往能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第四,有利于形成社会的健康心态。特殊孩童和身患残疾的人群在有相当大数量,为特殊儿童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体现出了残疾人群与普通人群一样公平公正的享受社会资源,也有利于改变社会中一些观念狭隘的人对特殊人群存在歧视的现象,让人们明白特殊群体与普通人群是一样的,对待特殊人群更应该给予帮助而不是歧视和为难。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生理上和心理上存在的缺陷,帮助他们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培养特殊儿童健康的人生观念也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另外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在学校中老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人际交往等方式对孩子进行文化教育,教授他们基本的生活和文化知识,让他们更好的养成道德、礼仪、传统习俗等文化素养,有利于特殊儿童的文化养成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结束语

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开端,万事开头难也就更加体现出了对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在存在的难度,与普通的学前教育相比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存在很大的差距。之前笔者已论述了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对儿童、家庭、社会、国家各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国家和社会必须要提高对特殊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团结各个方面的力量给予特殊儿童所需的照顾。让他们能够更加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也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好的环境以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入学率的提升,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为特殊儿童未来人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好的贯彻落实教育兴国科技强国战略。

参考文献:

[1]吕春苗,兰继军,焦武萍等.关于加快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的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2011

[2]冯晓华.浅谈发展农村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J].吉林农业C版,2011

篇9

《课程教学研究》2012年第8期刊发嘉应学院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主任杜德栎教授的《我国当代教学名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元素与启示——基于四位教学名师专业发展的分析》。摘要如下:魏书生、窦桂梅、李镇西、崔其生等当代教学名师专业发展的特征分别是:以科研促教学,取得优异成绩;以教学大赛为突破口,精于教学;以教学改革与学历提升相结合;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促进学校整体改革。而爱心是根、育人为首是发展的根本动力,科研是本、精于教研是发展的标志,教学是生命、成效显著是名师发展实践价值的体现,酷爱读书、乐于反思是发展的基本方法。这说明名师专业发展以“提升专业性”为核心,以高尚的人格修养为基础,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

提升品德课教师专业素质

《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4期刊发河北省教科所杨今宁的《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社会化教育功能强化的路径探索》,提出要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摘编如下: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以其综合的教学内容,德育、社会化多元的教育功能,对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课程观念上,要求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性质、把握课程标准,从综合的角度对待其中从属于不同学科的具体知识内容。在知识结构上,要求教师从原来只会处理单一学科局部知识,发展到会进行跨学科知识处理,真正发挥综合课程的价值和作用。此外,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还在以下几方面对任课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是淳厚的个人修养。小学生正处于情绪感受性最敏感的时期,是道德情感形成的最佳期,他们对教师的态度表情、言谈举止,均有特殊的敏感性。对于德育教师来说更要求其自身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二是广博的知识。品德与社会(生活)是综合课程,涉及的课程领域众多。任课教师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否则教学中容易出现驾驭不了教学内容或出现知识性错误之类的教学事故。三是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态度。品德与社会(生活)是小学课程体系中对社会生活反映最敏锐的课程。新闻、时事等社会事物需要及时体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堂中,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关心时事,关注社会动态。

创新整合性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教育测量与评价》2012年第3期刊发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黄甫全教授的《聚焦与创新整合性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一文。文章指出:学前教育大发展的时代悄然来临,但是,其质量评价的新问题也快速地凸显出来。检视国际儿童发展事业,2011年出版的两份文献格外引人注目。一份是儿童发展研究学会(SREC)出版的专题社会报告《全球幼儿教育质量》,另一份是国际儿童教育协会的《全球指导性评估量表》(第三版),这两份文献昭示我们,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强烈诉求,创新整合性幼儿园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已经成为有效推进学前教育大发展的新型方式。

国际儿童教育协会集合了许多国家的顶尖学前教育专家的智慧,经历长达十多年的研究、验证与修订,开发出了全球适用的整合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系统工具——《全球指导性评估量表》。其整合性主要体现在内容领域的系统性、指标结构的层次性和实施策略的整体性三个方面。首先,它建立了一个系统的内容领域,包含并区分出“环境与空间”“课程内容与教育方法”“幼儿教师与保育人员”“家庭—园所—社区伙伴关系”和“关爱特殊需要儿童”五个维度。其次,它形成了清晰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由从概括到具体的三个层次组成。一级指标按照前述五个维度建构了五大内容领域,二级指标包含且区分出了“激发儿童发展的环境”“课程内容”“个人与专业品格”“家庭与社区参与”以及“服务的便捷性和公平性”等20个子类内容,三级指标一共76个项目,并采用可感性词语对幼儿园教育的优质标准进行了描述性规定,也就是76个具体的题目。最后,它研制出了整体性的实施策略。这些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研制了简单明了的评估操作手册,让学前教育者自主评估与专家外部评估有机结合;二是研制了等级选择及其实例描述评估方法,让量化评估与质量评估有机结合;三是建立了家庭—园所—社区伙伴关系机制,让“家园互动评估”与“园社互动评估”有机结合;四是凸显了特殊儿童关爱机制,让评估有效促进全纳学前教育。

篇10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爱集体,服从分配,对班级工作认真负责,在工作中努力求真、求实、求新。以积极热情的心态去完成园里安排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园内各项活动及年级组教研活动,做好各项工作,积极要求进步。爱岗敬业,做到耐心、爱心、公平、尊重的对待每一个孩子。

二、本学期取得的成绩

(一)教育工作

在教学中我深知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就是要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备好每一节课。自己动手制作教学用图和教学用具。了解幼儿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遇到的困难,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关注全体幼儿,注重个别教育,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幼儿的情感,使幼儿产生愉快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积极的参加工开课和各种竞赛活动。多看对业务有帮助的书籍,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的活力。

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设良的机会与条件,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根据班上幼儿的年龄特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使之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认知和掌握事物的特征与属性。在一日活动中,注意教给幼儿初浅的,简单的生活知识经验,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认真备课,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工作。注意将理论贯穿于教学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随时撰写教育随笔,以提高自身能力与写作能力。

3、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幼儿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有兴趣的参与活动,并主动去学习,更好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认真的领会了新《纲要》精神。

4、认真填写周、月计划及各种表格。

5、认真做好特殊儿童的个案记录,做到有分析、有目标、有记录、有反馈。

6、根据制定的活动目标,内容与要求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保证好幼儿每天的游戏活动及户外活动时间,提供幼儿活动材料,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能力。

(二)保育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了解自己与集体的关系,让幼*儿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并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教育幼儿关心集体,关心同伴,礼貌待人。对

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使幼儿养成有道德、有智慧、有礼貌的好孩子,并同家长密切联系,听取家长意见,跟据幼儿在家时的表现,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同家长一起纠正幼儿不良的习惯。

 

(三)安全工作

安全工作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保障每一个幼儿的人身安全,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职责,为了让家长放心,让幼儿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生活、成长,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教给了幼儿一些安全知识,强化了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不吞食异物,不玩火、水、电,不从高处往下跳,不乱爬高处,不吃生人的东西,不跟生人走,发生危险时,会大声呼救。

2、严格晨检制度,不让幼儿带不安全物品入园。管理好病儿药品,避免幼儿吃错药。

3、加强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管理,加强幼儿日常生活的管理,做到了人到心到,谨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4、做好交接班工作,认真填写交班内容。

(四)家长工作

1、主动亲切地与家长沟通。我充份利用了晨接和放学的时间跟家长交流,使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园的情况。

2、使用家园联系册、电话多种形式进行访问。这使我更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使我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幼儿的教学工作,而且还能促使我跟家长的相互理解,使关系更密切。:

3、让家长参与到我的工作中。在主题教学活动中,我开展了开放日活动,让家长来园观察孩子,和孩子共同完成一项工作,这活动不仅能促进我与家长的关系,而且还能让家长更了解我们的工作。与特殊儿童的家长密切联系,使记录得到较好的结果,真正的帮助到幼儿。

4、做好多数幼儿的家访工作,随时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并制定了适宜的教育措施,并记录家访情况。更好地做到家园同步教育。

5、与家长进行了密切沟通,向家长宣传幼儿园保教任务和科学育儿知识,提高了家长、社会对幼教工作的了解与认识,配合幼儿园做好保教工作。

总之本学期非常忙也非常累,收获当然也不小。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的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努力提高思想及业务素质,大胆地创新教学方法,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对幼儿加强德育教育,*加强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