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管理概念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不良资产管理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不良资产的概念。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好状态的、不能及时给商业银行带来利息收入甚至不能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在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时,也有人用“不良贷款”或“不良债权”的说法。实际上,这三者存在一定的区别。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来看,其资产包括国外资产、储备资产、固定资产、对中央银行的债权、对国内公众的债权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债券。债权是指后三项,而贷款是指债权中以借贷形式表现的部分。从这个角度看,不良资产的范畴大于不良债权,不良债权的范畴大于不良贷款。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制度,并且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比较滞后,贷款在商业银行资产中所占比重很大,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
(二)分类。我国对于不良资产的划分是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1988年之前,我国银行并没有所谓银行资产的概念,也没有对不良资产做出划分。1988年以后,我国开始对银行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并对不良贷款采取“一逾两呆”分类法,把贷款分为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1998年至2001年是“一逾两呆”分类法和资产五级分类法并存的过渡阶段。2002年开始,全国商业银行开始全面实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法,即将贷款质量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两种分类法的区别在于:
1、理论上的区别。“一逾两呆”分类法是根据还款的时间期限进行划分,是一种事后监督方法;五级分类法是根据还款人的还款能力和意愿,对贷款的风险进行日常监控。
2、复杂程度的区别。五级分类法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实力、抵押品价值等因素的连续监测和分析,识别贷款的内在风险,判断贷款的损失程度;“一逾两呆”分类只需要根据贷款到期后借款者是否如期还款进行分析,在操作上极为简易。
3、运用上的区别。“一逾两呆”分类法是一种事后监督方法,银行只有在贷款到期后根据还款情况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贷款质量五级分类法是一种日常实时监控,银行可根据贷款质量的变动不断调整贷款损失准备金。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一)现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全部贷款比率是我国银行业中最高的。国有商业银行大量的不良贷款严重影响了其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阻碍了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进程。(表1)
(二)成因。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从政府方面看,政府职能不规范,过多地干预银行的业务以及各种指令性贷款是造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之一。我国政府拥有四大商业银行的控制权,为了加速经济发展以及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承受了过多的政策性贷款,而这些政策性贷款中存在大量的重复建设、效率低的项目,最终导致许多贷款难以收回。此外,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工具,承受了过多的社会责任,在我国国企改革过程中,为了维持社会安定,减少失业,政府指定国有商业银行为一些濒临倒闭的企业提供贷款支持,而这些企业往往效益低下,已经不适合市场发展的需要,无法存活,也就没有能力偿还贷款,从而产生不良资产。
其次,从企业方面来看,虽然国有企业改革催生了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但是从总体上看,企业改制并不彻底,加上赋税和财务负担过重,积累不足,在市场中抗风险能力差。一些企业缺乏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约束机制和自我积累、自我补充机制,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经济效益长期在低谷中徘徊,一些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时,并不是挖掘自身的原因,而是把眼睛盯住银行,向银行要贷款,总认为银行是国家的,即使还不了贷款也无所谓;对贷款也不珍惜,不能合理、科学地使用贷款,使其最大限度地产生经济效益,很大部分的贷款被挪用或流失,成为不良贷款。
第三,从银行方面来看,专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缓慢,官办银行意识严重,同时还未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和约束机制,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这就为一些企业提供了可乘之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良贷款的产生。此外,银行缺乏贷款发放后的持续监督观念和机制,关联贷款、以贷吸存或以贷谋私等状况十分普遍,影响了贷款的质量。
三、世界各国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
(一)发达国家――美国。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许多储蓄贷款机构盲目投资于各类垃圾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许多储蓄贷款机构的经营开始出现问题。自1984年起联邦住房贷款银行董事会(FHLBB)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安全经营的措施,但已经不足以挽救危机的局势。到1988年有问题的储贷机构已经达到243家,有问题资金余额已经高达743亿美元。1989年美国政府通过了《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实施法案》,授权增加500亿美元的借款用以清理有问题机构。其次,更改储贷会监管体系,撤销FHLBB和FSLIC,在财政部内组织储蓄监督局主管注册登记,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内成立单独的储贷会保险基金接管保险事务。第三,设立在FDIC领导下的债务重整信托公司(RTC),在500亿美元的预算内处理破产储贷会的资产和负债等。第四,更改法律法规,重新规范、组织储贷机构。经过6年零四个月的运作,FDIC和RTC共处理了747家储贷会,处理资产账面价值达4580亿美元,占移交资产总额的98%,累计资产净损失879亿美元,储贷会基本恢复正常运营。
(二)发展中国家――韩国。20世纪九十年代韩国经济高速发展,步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然而其特有的政府主导型经济造成了政府、企业和银行之间关系过于亲密,银行并未实施真正的自主经营,形成韩国经济中的软预算大环境,导致不良资产规模在银行体系中的膨胀。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中,韩国银行体系爆发了全面危机。整个银行体系的不良债权为100兆韩元,占韩国银行总资产的20%以上。韩国对银行体系进行了重组:一方面韩国政府颁布法律法规,为银行体系的重建提供法律支持;另一方面由韩国政府作担保,筹集专项资金支持银行体系重组,并对重组后的银行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实施严格的资本充足率、贷款分类和准备金制度。此外,对原有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重组,专门负责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理工作。在重组银行体系的同时,韩国还调整企业结构,对企业实施了重组,从根本上消除不良资产。到1999年中期,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已经有很大改善。
(三)转轨国家――波兰。作为转轨国家,转轨时期的政治经济危机导致了波兰银行业的不良资产剧升和银行危机凸现,到1992年底,波兰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已经高达28%,占GDP的5.8%。波兰政府推出了将银行与企业直接捆绑的“国有企业与银行重组计划”来进行不良资产的处理,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改革监管法律,制定了《银行与企业法(草案)》、《企业和银行重组法》、《抵押银行法》等,强化了债权人通过债务手段对企业的可控制性。第二,政府拨款7.5亿美元向9家国有银行注资,并向国有银行提供为期15年的重组债券,由政府和波兰银行的民营化基金承担清偿责任。第三,在每个国有银行内部成立专门的“沉淀资产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处理不良贷款。第四,在银行重组的同时实施企业重组。在政府的参与和监督下,债权银行通过“准司法权力”主导和推动企业进行重组。最后,对银行实行民营化和姐妹银行计划,允许国内银行的股东积累股权或选取符合要求的外资银行和国内银行配对进行重组。波兰通过对银行重组和企业重组同时进行的办法,较为成功地解决了不良资产处理问题。到1997年,按照波兰不良贷款的分类标准,不良贷款率已经下降为10.4%。
(四)世界各国处理不良资产的经验。综合以上三个代表国家处理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过程,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
1、借助政府的支持。从美国、韩国和波兰的情况来看,他们处理不良资产都是由政府带头,或注资,或建立处理不良资产的机构。由于银行体系的安全性对整个经济都会产生影响,并且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规模十分庞大,一般的机构或组织无力独立承担,因此,政府必须在处理不良资产的过程中发挥相应的作用,同时也支撑公众对银行业提供信心。
2、重视法律体系的建设,为处置不良资产提供法律支持。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各国都颁布各项法律,明确各个主体的权利和责任。此外,在处理不良资产的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方式也需要法律的支持。
3、引进外资,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和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以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运作。外资的引入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尤其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良资产,更需要借助市场的力量,扩大开放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4、处理不良资产一定要标本兼治。一方面要处理不良资产的存量,更重要的是制止不良资产的增量。这就需要对银行和企业的经营机制进行改造,银行应保证资本充足度和准备金的提取,完善贷款的审查和贷后跟踪机制,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现状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也日益成为改革的最大障碍。为此,1999年我国相继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东方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分别负责处置建、工、农、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自从成立以来,先后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收购了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对580个企业总额达4050亿元的债权实施了债转股,并综合运用重组、拍卖、诉讼、清收、分包、破产、出售等多种手段。
据银监会统计,截止2006年一季度,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8663.4亿元,其中,现金回收1805.6亿元,资产回收率和现金回收率分别为24.20%和20.84%。四家公司处置情况分别为:华融公司累计处置2468.0亿元,回收现金546.6亿元,资产回收率和现金回收率分别为26.5%和22.15%;长城公司累计处置2707.8亿元,回收现金328.1亿元,资产回收率和现金回收率分别为12.7%和10.28%;东方公司累计处置资产1419.9亿元,回收现金328.1亿元,资产回收率和现金回收率分别为27.16%和23.11%;信达公司累计处置2067.7亿元。回收现金652.6亿元,资产回收率和现金回收率分别为34.46%和31.56%。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存量仍很大,加上不断新增的不良资产,完全清理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对于不良资产而言,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良资产的账面价值会加速贬值,这就是所谓的“冰棍效应”。因此,应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速度和效率,提高不良贷款的回收率。
五、治理不良资产建议
随着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更为紧迫,只有甩掉不良资产这个巨大的包袱,才能轻装上阵,不在起跑线上就输给竞争者。
(一)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的确需要政府的支持。银行体系的安全关系到整个经济的稳定,并且银行的资本规模也不是一般机构可以比的,必须要有政府的资金和信用支持。但是,政府在此过程中发挥的应该是一个启动作用,引导而非主导不良资产的处理。但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的企业,支持企业“赖账”的行为极大地损害了商业银行的利益。商业银行是一个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机构,而不是承担社会责任。因此,政府应该正确发挥自己的作用,支持银行处理不良资产,但是不能利用自身的权利来迫使银行承担应由政府或企业承担的责任。
(二)法律法规的保障。在处理不良资产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许多的法律程序,如破产、清偿甚至诉讼等。一个完善的、行之有效的法律体系可以明确不良资产处理过程中各方的权、责、利,防止一些恶意逃废债的企业利用法律的漏洞钻空子,保障债权人的利益。此外,我国施行的是分业经营体制,但是在不良资产处理过程中需要采用的许多手段,包括资产证券化等都跨越了分业的界限,处于法律上的空白地带。因此,为了保证资产管理公司能够顺利地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应该对这种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立法支持,避免因为法律的缺失影响不良资产处理的效率。
篇2
论文摘要:经济落后地区不良信货资产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而决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责产处置过程中的难度。我们要根据济落后地区的特有现状,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的回收。
经济落后地区由干经济基础薄弱,信贷资产质量较差,处置不良资产困难重重,已成为资产管理公司高效、快速处置下良资产的“瓶颈’,直接制约着公司整体业务的发展。对落后地区资产处置的分析研究,是我们面临的又一课题。
一、经济落后地区不良伯贷资产形成的原因
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由于国家银行政府职能所形成的不良资产,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信贷资金财政化的结果;二是由于政府干预,对重夏建设、产品无销路的企业发放贷款所形成的不良资产;三是由于国有企业自身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经济效益日趋下降,亏损严重,贷款难以归还,形成银行相应的下良资产:四是金融监管过于松弛,银行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自办经济实体等形成的不良资产:五是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快速转变,使决策和管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商业银行的需要;六是信用观念淡薄,企业还款意识差.敢于借债盲目扩张,借款不还。
二、经济落后地区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处里难点
(一)经济基础薄弱,企业筹资调节空间狭窄二这些地区由于区位偏僻,资源匾乏,目前仍处于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局面,工业形势非常严峻。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产品低劣,机制不活.发展缓慢,债台高筑。尤其是县级区域,没有主导产品,没有龙头企业,经济结构极不合理,财政长期人不敷出,工资拖欠间题非常严重、财政始终处于饥饿状态。经济落后地区企业筹资渠道单一,自我调节空间狭窄,绝大多数企业固定资产80%是银行贷款,流动资金10090靠银行贷款,企业对银行的依赖性太强,甚至到了离开银行就无法过日子的地步。大部分企业处于瘫痪状态,渍务包袱沉重、严重资不抵债,被迫关闭、停产,破产,企业筹资还款不现实.由此决定了不良资产的处置难度:
(二)信用观念淡薄,社会环境不佳:由于企业长期的稠负荷运行,负债率极高.决定了其信用观念更为淡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银企资金洪应关系造成了银行信用关系混乱.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相当一部分企业片面认为银行的钱就是国家的钱,国有企业用国家的钱是天经地义的,头脑中根本没有银行的钱是存款公众的债权,应该偿还的概念。时至今日,经济落后地区这种影响仍有很强的惯性.集中表现在:一些企业长期大量拖欠银行本息、甚至恶意逃废债,甩脱银行债务的现象屡屡出现。少数地方政府仍然在自觉不自觉地鼓励或放纵企业逃废债。有少数企业以欠账作为牟利的一种手段.以重组改制为名,通过不规范的破产、分立兼并合资、股份合作、承包租赁、拍卖出售等方式逃废债务。如河南省周口地区电机厂利用企业分立,将一个企业分为三,两个新开炉灶.厂址厂房.机器设备都划了过去,工行债务却保留在老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壳、连方.公地点都是租用新企业的、逃避银行债务4001万元而大量的欠债势必造成社会的信用危机成为阻碍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侄桔。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法津措施的不配套.影响着收购债权的落实.集中表现在:一是在法律制度的内容上多有断层,如对企业借改制,悬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我国现行法律中尚无明确的处罚规定;三是国家有关企业改制.破产等方面的文件法规的下一致性,影响债权的落实;三是在祛律执行的结果上效率低下:四是在落后地区以权代法的行仍时有发主以上这些困素的存在,成为落后地区资产处置的难点。
(三)收购资产质量低、处置变现回收困难:在我们接收的资产中、90%是信用贷款、有政府关停文件、且已过诉讼时效、因此处置变现几乎为零。极少数存在的企业也是名存实亡,债权质量极差。大部分无抵押、无担保,回收困难。部分有房地产和机器设备做抵押的贷款也是后来银行完善贷款手续时补办的,未过评估了带有很大的虚假成分。这些抵押物的状况有两.点令人堪忧:一是地理位置偏僻。如河南内乡县地毯厂以部分厂房做抵押,厂址在距县城5公里的山坡上;同一县的化工厂以生产车间做抵押,厂址在距县城40公里的山沟里、有的房产位置是古代遗址.被定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不得用于开发、这些都为处置带来极大的瘴碍。二是抵押物价值严重不实、普遍较低.当年补办手续时估价过高.经自然损耗。严重贬值。部分抵押物因企业欠职工集资款.被用于抵消债务.变现极难。一些机器设备。因长期处于停产状态,陈旧老化,且专用性强,市场价值极低、难以变现。
三、经济落后地区资产处的对策
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存在既是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一个重大隐患、也是危害国民经济稳定、健康运行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形势要求我们快速处置这些资产,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回收价值最大化。而这些不良资产中、国有企业占的比例较大对那些负债率高的企业来说,债务已经成为其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要寻求一种解决方案.使得国有企业既不因负债沉重而只想逃废债务,又能使国有资产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收二通过以上的分析.就要求我们根据经济落后地区的特有现伏.采取有效的对策.防止值务友财务状况继续恶化、防止现有抵押品的市场价值随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减少.防止现有债务入逃废债务。
(一)宣传政策、促使政府和企业转变观念。要让政府和企业真正认识到,国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的目的、一是帮助企业扭亏为盈.摆脱困境、深化改革二是为了改善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为此、要积极宣传金融资产管理公可的政策.使得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既要支持企业改制、又要注意克服片面从企业部门的利益出发.处理债权诉讼和破产案件的随意性和不公正性二要强化银行贷款是公众储蓄的理念、把改制企业对金融值权的落实作为产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防止债权的流失。
(二)运用法律武器、加大执法力度为进一步支持和保障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依法行使债权气的权利,国务院颁发了《金融资产管理条例》,并根据有关的法律规定.最高入民法院了《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这些法规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威摄力,我们要充分运用。要防微杜渐,加强宣传、对企业晓之以利害要让政府和企业的各级领导层明白逃避国有资产的法律后果。同时加大法律运用的力度,加强与司法机关的沟通与合作。为资产管理公司业务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法津咨询和法律服务。
(三)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处置不良资产。大规模行业性不良资产的处置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同题,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处理、这就需要我们对各种方法的“特性”有清楚的认识、才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出最优的政策搭配。
篇3
2004年1月中旬,一位投资界的朋友告诉记者,在处理不良资产的时候,“1个亿的资产,能给到1000万就不错了”。他说,“在国内,多数中资背景的投资公司都在从银行手中接过不良资产。”他所在的投资公司就有专门部门在国内收购并处置银行不良资产。
此前不久的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国际招标会也印证了不良资产所潜藏的商机。这份来自中国工商银行的不良资产,总额近250亿人民币,被分成22个资产包。华融公司规定,招标只能针对每个资产包进行,不能拆开。尽管有投资者借外电表达对资产质量的不满,并且这些资产包含了中国偏远地区的不良贷款,但这次国际招标仍然被一些投资方看作“最后的暴利机会”。
而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在公开报道中,竞拍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内的公司。来自华融内部的消息称,一共有三家中资公司报名参加,最终只有奥伊尔资产管理公司招标成功,得以与几家国际巨头分食账面价值达220多亿的17个资产包。
奥伊尔此次竞拍成功,象征意义更大于实际作用――经过了两年的观察和等待之后,终于有中资企业递交招标书并竞拍成功。而此前,尽管许多国内公司都在寻找不良资产的利润空间,能够或愿意参与投标的却很少,以至多数资产仍然由并不十分了解中国国情的外资公司处理。最后的结果是,这些外资公司把收购的不良资产改造之后,最终还是卖给了国内公司。
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杨凯生说:“国内企业首次进入中国不良资产市场,一方面给国外投资者增加了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国外投资者对中国不良资产的信心。”
做投行还是做经营
华融公司没有透露另外两家竞拍失败的中资公司的名称,而记者去查询奥伊尔公司时,也是一无所获。
从公开的资料看,这家“据说来自中石油”的企业在2002年和2003年,先后参与云铝股份、中信国安、金融街、伊利股份、海虹控股和中集集团等6家上市公司的增发,动用的资金每次都在亿元以上。
选择股票增发作为投资方向,奥伊尔显然经过仔细盘算。2002年,政府颁布了《关于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有关条件的通知》。此后经过一年多的实证分析和市场表现,参与新股增发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盈利机会。一位分析人士说:“奥伊尔所选择的阶段性持股,带有明显的投行性质。”
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网站中,奥伊尔的资料是最少的,甚至连邮编都没有,所在地是北京。截止2002年9月30日,奥伊尔投资公司尚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7个控股公司之一,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最新的10个控股公司中,已无奥伊尔。而在最新的组织架构图中,奥伊尔的位置被两家投资公司代替,分别是中国华铭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华昌置业有限责任公司。中石油集团有关人士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不清楚奥伊尔,可能属于集团资本运营部。据传该公司注册资本在300亿元。
这种自我保持的低调和神秘则成了内资买主的一致特征。在网上查询,奥伊尔共有306项查询结果,重复的占去90%。曾在2003年12月初收购中国银行旗下约7亿港元不良资产的联想则不足10条消息。
此次收购联想花了1亿港币。交易之后,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为一直低调的联想控股定位为综合性的金融投资公司。从投资方向的选择,联想更像是投资经营性产业。
柳传志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在收购不良资产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收购过来以后是不是能创造价值,而不是只从它的资产价值上讲,看它值多少钱。收购后的项目会形成一系列的子公司,最后这些子公司会独立上市。”
他打了一个比方:要打开笼子把老虎放出来,首先要确定的是它的存活能力。如果关在笼子里它不会扑食,我们还要从基础教起,“关键是看老虎的活力,而不是看它有多大、多重”。
其实,在业内看来,处置不良资产并无神秘之处,只要政策合适,中资机构完全可能在四大行新的不良资产处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仅仅是一个配角。“联想集团就是一个开始。”一位分析人士说,但前提是,“只有充分竞争的市场,才是一个高效的市场。”
依然是外资的天下
“我们知道银行的账面上还有不良资产,如何处置对于银行下一步重组上市是很重要的。”2001年,一位参与投标的外资投行高层曾这样说。随后,财政部、人民银行和外经贸部联合颁布《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吸收外资参与资产重组与处置的暂行规定》,给外资的进入打开绿灯。中国财政部高层也称,虽然中国不良金融资产数额较大,但却面临着新的机会,行业涉及工业、农业、商业、房地产、外贸等。
两年过去,这些数目巨大的银行不良资产依然是外资投行眼中的投资热点。在华融的投标会上,几乎囊括了华尔街所有著名投行,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雷曼兄弟、美林、所罗门美邦、瑞士第一波士顿等。在最后的中标者中,高盛和摩根斯坦利都已经从华融公司收购过不良资产。
一位参与此次招标的投行人士说,中资公司并非不想参与进来,但是国际招标通常的门槛都很高,要求也非常规范,让一些习惯寻租的国内投资公司不太适应。
他举例说,在投标前,这些机构已经耗资不菲。2003年12月的华融投标会,“门票”是5万美元,而且一般来说,投行聘请中介机构为其作尽职调查的费用都在几百万人民币之上。在两年前,华融首次处置不良资产时,只有缴纳2.5万美元尽职调查费,才允许进入数据库查找项目,12家机构交了这笔钱,全部是外资投行。“这次有3家中资机构肯报名参加,还是说明了我们的进步。”他说。
按照国际惯例,华融此次招标不允许投资者随意对资产进行实地调查。报名竞标的三家中资机构中,其中一家被取消资格。据知情人透露,可能与此有关。
从投标的结果看,89%的标的被买走,显示了巨大投入的背后,隐藏的是更大的赢利机会。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开放,国外投资者需要尽快进入中国市场,处置不良资产为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而且由于目前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很高,一些国外投资者认为,即便是以美元买下这些资产后不做任何处理,过两年人民币升值后所产生的汇率差价也够赚了。
不良资产走向市场
在华融招标会之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老总杨凯生对记者说:“如果给我们更灵活的机制,给我们更充分的手段,我们的不良资产回收率会更高。”他的意思是,如果允许他们进行资产的投资整合,之后再出售,可能会有更好的价格。但在现行规定下,这种做法是被禁止的。
随着银行开始不通过资产管理公司,而自行处理手中的不良资产,这种政治色彩过浓的规定开始听到一些反对意见。一家资产管理公司的人士说:“有人说,为什么我们把不良资产卖给别人呢,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成本概念,反正不良资产是100%账面价值买过来的,无论是谁来干,注定是亏损。相反,如果我是按某一个成本买过来的,那我在出售之前就会有一个成本核算,如果低于某一个价格,我就肯定不能卖。”
2002年3月,中央对4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工作重点做出调整:以往再三强调的“尽快处置资产管理公司接受的不良资产”,改为“在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要强调'效率'第一的原则”。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的处置,不再是简单地完成一项政治任务。
最近有消息说,在2004年以后将采取与目前完全不同的经营思路。四大公司在各省的派出办事机构将改变原先向总部呈报方案、依据总部审批意见运营的做法,代之以总公司的子公司身份独立承包经营自己辖区内的不良资产。
根据新的规定,对尚未处置完的资产,国家将以不同的现金回收率和现金费用率一次性承包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超额度回收部分有更高的分红比例。
篇4
【关键词】债转股 企业 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
在2016年全国“两会”和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李克总理曾两次提出要借助市场通过债转股的方式,逐步降低企业杠杆率。同年10月10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及其附件《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债转股这个概念又再次映入人们眼帘。
一、债转股的定义和分类
所谓债转股是指商业银行将原有的不良信贷资产转化为对企业的股权,是一种债务重组,亦是一种处置不良资产的常用方式。它使得企业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增加,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杠杆率。
根据承载主体不同,债转股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商业银行直接将对企业的债权转化为商业银行对其的股权;其二,商业银行将对企业的债权卖给第三方,第三方再将这笔债权转化为对企业的股权;其三,商业银行将债权变为股权之后,再将股权交给资产管理公司,由资产管理公司管理,银行从资产管理公司处获得股利和分红。
根据主导对象不同,债转股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政府主导的债转股行为,又称政策性债转股;其二是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在市场的引导下,平等自愿地将债权转化为股权的行为,也称市场化债转股。在此过程中,政府等相关部门制定规则和提供担保等适度介入行为并不改变其性质。
二、债转股产生的原因
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我国出口也呈疲软之势,要想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投资和消费的作用就显得尤为关键。同时,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整体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存在杠杆率过高的隐患。实体经济杠杆率过高,一方面会导致某些企业甚至行业陷入困境,捉襟见肘;另一方面也会在无形中加大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进而引发一系列经济问题,阻碍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也在不断攀升,给金融机构带来不小压力。在当前局势下,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放任高杠杆率和经济增长放缓不管,极易引发系统性风险。
此外,企业的融资成本较高,供给结构扭曲也使其利润率不断下降,信用风险不断上升,假以时日,可能会危及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基于以上种种问题,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达到经济模式调整和结构优化的目的,采取措施,降低企业高杠杆率已是当务之急。因此,债转股应声而出。
三、债转股的运行机制
本次债转股与以往不同,最大的亮点在于运转机制上。上一轮债转股中,是由国家注资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不良资产。而在本轮债转股中,银行作为债权人直接参与转股企业的重组经营之中,将债权转化为股权,由企业的债权人变为企业的股东。此举对企业来说,减轻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负债压力,降低了杠杆;对银行来说,减少了银行的不良贷款,降低了账面不良率。日后,等到企业经营状况得到改善,利润回升,银行可通过市场退出回收资金,或继续持股,收取分红。
四、我国债转股的历史经验
1999年,国企改革,银行业重组,我国曾实施过一次债转股。当时的经济背景是我国经济上面临通缩压力,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国有企业改革三年仍然脱困压力较大。此轮债转股是政策性的债转股。首先由国务院批准设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按账面价值认购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再由资产管理公司将持有的债权转换为对国有企业的股权。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承担着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周转国有企业资产的重担。
该年12月,国家经贸委根据“五范围”、“五标准”这10项条例,列出了一份债转股企业名单,该名单中有601家企业,其中账面上出现亏损的企业有365家,亏损282亿元;表面盈利实则亏损的企业有236家,亏损271亿元;有4596亿元的不良贷款。1995年之前的不良贷款为2834亿元,占比为62%,之后为1762亿元,占比为38%。银行账面不良贷款3834亿元,占比83%。2000年8月,580家企业与资产管理公司同签订了债转股框架协议,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13939亿元,协议金额占该不良贷款总额的29%。在协议的4051亿元转股金额中,信达管理金额为1759亿元,占比43%;华融管理金额为1095亿元,占比27%;东方管理金额为603亿元,占比15%;长城管理的金额为117亿元,占比3%;国家开发银行477亿元,占比12%。2002年底,经中国人民银行、国家财政部和经贸委审核,547家企业得到国务院批准实施债转股,金额3850亿元,占协议债转股企业数量94%,协议转股额95%。其中债转股企业依法注册成立了新公司的有372家,占批准实施总数的68%。
据中金公司估算,在此次被剥离不良资产1.4万亿人民币中,大约有4000亿元人民币通过债转股方式转化,约占30%。总而言之,此次债转股基本实现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重点企业赢得发展时间等目标。
回顾过往,所得经验有以下两点:其一,在经济下行时期进行债转股,可以在经济上升时期获得可观收益。我国经济在2000年以后就有了良好的发展形势,促进了债转股资产向优质资产转变。随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债转股资产不断升值,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所获得的收益自然就增多。
其二,债转股的首要任务是快速实现资产价值回收,并非实现资本增值和企业运营。债转股的核心是提高资产流动性,将原先的不良资产变为股权,最终还是要变回资本,回到金融资本管理公司手中。因此,比较好的方式便是通过资本市场来提升债转股资产的证券化比率。
五、债转股面临的风险和问题
在此次债转股中,由于银行作为债权人直接参与转股企业的重组经营之中,因此银行面临着流动性风险、投资风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一)流动性风险
相比于单纯的债务,股权所带来的风险更为复杂。商业银行从企业的债权人变为投资者,银行所持有的股权往往具有流动性和不稳定性,相比于单纯的债权,银行有着更大的流动性风险。而且,银行持有公司股权,实际上将该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风险与银行绑定在了一起,银行所面临的风险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
(二)投资风险
债转股之后,银行变为企业的股东,对银行来说实际上是从一笔贷款业务变成了一项股权投资。很明显,银行的投资风险直线增加。根据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商业银行需要预留大量资金,以符合该办法中对资本金充足比率的相关要求。根据该办法对银行被动持有非金融公司股权投资的相关规定,商业银行也需承担更大的风险。
(三)道德风险
债转股这一举措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尤为明显,可以直接降低企业的杠杆率,减轻企业负担。且在整个过程当中,银行与企业对于不良债权的信息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某些企业未达到债转股的要求,可能会虚构报表,提高债务比率。某些地方政府也可能会对个别企业进行包装,进而达到帮助该企业的目的。这些都会扰乱债转股的正常秩序。
六、针对债转股实施的建议
(一)制定债转股比例
债转股并非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的唯一方法,制定一个合适的比例是明智的做法。首先是要确定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债转股的比例,这样有利于政府部门进行监管。该比例不应该过高也不宜过低。过高会增加实施的难度,过低又无法发挥债转股的作用,参考国内外经验数据,将这个例定为整个银行业不良贷款总额的30%左右为佳。
其次,确定单个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债转股比例。针对不同银行,根据其自身不同情况确定不良贷款债转股比例。期间,需考虑该银行自身不良贷款情况、风险管理能力和其他因素,做到量体裁衣,制定合理比例。
最后还要确定单个企业债转股比例。该比例的制定应量体裁衣,可以定为全部债转股,也可以定为部分债转股。双方应站在自身角度衡量利弊之后进行博弈。作为银行,应着重考虑资产价值回收。作为企业,应着重考虑融资成本问题。在进行商谈之后,确定出该企业的债转股比例。
(二)建立道德风险防范体系
首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债转股的流程,并_展相关课程让相关在职人员前往学习,熟悉业务。
其次,以市场为主导,减少政府干预,防止带来不必要的资源错配,扰乱市场秩序。
再者,应确保企业信息的公开透明,防止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最后,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对债转股企业进行征信评估,并对所有信息进行全面披露。
参考文献
[1]杜金.债转股呼声再起:梳理AMC债转股业务[N].金融时报,2016-03-28.
[2]张晓梅.国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上海会计,2001(9):14-16.
篇5
【摘要】不良资产证券化指的是商业银行将持有的流动性较差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不良贷款、应收账款等不良资产集中起来(主要是不良贷款),形成一个资产池,从而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流动的证券的一项技术和过程。资产证券化是一个渐进化的创新过程,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概念
不良资产证券化指的是商业银行将持有的流动性较差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流的不良贷款、应收账款等不良资产集中起来(主要是不良贷款),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安排,对资产池中的风险和收益要素进行分割和重组,将其转变为符合投资要求的可销售证券,以此加速回收资金的过程。
二、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主要包括债务重组、债权销售、债转股、以物抵债等。这些处置方式的效果过多地依赖于债务人的经营状况、国家的产业政策,商业银行十分被动,难以真正有效控制不良贷款。而不良资产证券化能够使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时由被动转为主动,为防范和控制不良贷款的各种派生风险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三、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以较低成本、较短时间处置不良资产
从我国不良资产处置经验来看,不管是外资机构还是本国资产管理公司购买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它们要求的内部收益率都在20%~40%。而国际大量实践及我国的部分实践证明,在不良资产证券化中,投资者的收益率即商业银行的处置成本却要低得多。与逐笔处置相比,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根据投资者的需求,将若干笔资产一次性打包处置,提前实现处置收入,从而有助于加快处置进度,减少资产损失。
2.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控制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风险
通过证券化,可以将流动性较差的不良资产转化为在市场上交易的证券,在不增加负债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可以获得一定资金来源,收回的资金可用于发放更多的贷款,从而提高资金的流动性和利用效率,防范因“短存长贷”而造成资金流动性风险。
3.有利于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
按照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和全部资本充足率应分别达到4%和8%。为了满足这一监管要求,根据《巴塞尔协议》对不同类风险资产的资本金要求,银行可以将不同风险的资产证券化,使其能够主动灵活地调整银行的风险资产规模、结构,以最小的成本增强流动性和提高资本充足率。同时,利用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不会增加银行的负债,是一种不显示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方法,即发行人可不通过增加负债获得融资。
4.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分散风险
从我国现实情况看,资本约束、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已经从如何有效配置风险层面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资产证券化后,银行将证券化资产服务以外的收益转让给投资人,在让社会公众有机会投资银行资产的同时,也将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提前还款风险,通过结构性安排,部分转移、分散给资本市场上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实现银行资产风险和收益的社会化。
5.有利于形成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以利差收入为主的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利率的逐步市场化而逐渐降低竞争力,利用银行的专业化优势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将是银行今后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不良证券化业务可以通过为证券化资产持续提供相关的管理和服务、开拓证券化业务的投资银行业务等方式实现银行业与证券业的融合,为银行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
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状况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于2005年3月正式启动。并已经进行了两批试点,第一批两家机构,即国开行和建行,试点额度为150亿;第二批2007年启动,批准的试点机构数量是6~8家,额度为600亿元。中国债券信息网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共发行资产支持证券302亿元,同比增长69%。在各类债券中的增速仅次于银行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方面,截至目前,只有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和建设银行发行共4单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其中信达发行两期,其它两家各一单)。而最近的一单是信达资产管理公司2008年12月26日发行的信元2008-1重整资产证券化。目前全国证券化的整体规模仍然相当小。据央行统计,目前,共有11家机构发行了600多亿元证券化产品。
五、我国商业银行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对策建议
1.完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环境
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其发展必须要有与它配套的完备的法律规范。资产证券化要实现管理的系统性和规范性,对法律环境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构建资产证券化所需要的法律框架,制定有关法规,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二是改进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与资产证券化冲突的部分,建立适应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法律环境体系。
2.注重资产证券化过程控制,防范各类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
(1)切实做好信用增级。信用增级方式可分为内部信用增级和外部信用增级。内部信用增级主要有直接追索、高级/从属参与结构、超额担保、现金和其他准备金担保等;外部信用增级指第三方(主要是金融机构)为资产证券化提供担保,从而增加其信用等级。
(2)证券评级严格把关。资产证券化评级的核心因素是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风险,同时要求被评级的资产需与发起人的信用风险相分离,即证券化资产必须真正实现真实销售以实施破产隔离。评级机构对评级的证券要保持经常性的信用监督并制度化,定期公告证券的信用等级的变化,使投资者及时了解所持证券资产的状况。
(3)完善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信息公告制度。作为资产证券化市场,信息公开是基本原则之一,它包括信息披露制度、监管机构行政公开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等。
3.鼓励创新,拓展资产证券化的领域
资产证券化是一个渐进化的创新过程,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拓展资产证券化的领域。一方面,要扩大资产证券化的品种,延伸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深度;另一方面,是拓展资产证券化原始资产的范围,延伸资产证券化的广度。
参考文献:
[1]陈亦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及防范研究.会计之友,2007,(1).
篇6
由于我国国有银行属于国家银行,其不良资产实际上不是银行而是财政的,因此,国家承担了巨大的风险责任。如果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将直接影响中央财政收入,损害银行的国际声誉,制约了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并且由于社会货币的大量沉淀,将迫使央行超量投放基础货币,形成隐性的通胀压力,严重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安全,所以,我们应高度重视并化解我国的金融风险,有效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根据测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至少在20%-30%之间,而不良资产的90%则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因此解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将成为处理银行业不良资产问题的关键。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
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既是长期计划经济的产物,也是经济转轨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究其成因,有以下几点:
1、经济体制改革与不良资产的产生。在金融体制改革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已形成了“大财政,小金融”的大一统的金融模式,企业所需资金由财政统一拨付,收入相应也要上缴财政,财政成为资金分配的主渠道,金融仅限于人民银行,只是资金分配的补充渠道。金融改革之后,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企业自扩大,减少了上缴财政的资金,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财政已难以主导资金分配,逐步退出企业资金分配的领域,同时企业打破“吃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客观上为银行吸收社会大量闲散资金提供了可能,资金由向财政集中改为向金融集中,企业资金供给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企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财政无力继续拨款,资金供给只能由银行贷款提供。在政府的积极主导下,拨改贷在新条件下顺理成章成为企业的资金供给渠道。
拨改贷的行政强制色彩为不良资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行政干预代替了银行商业化经营原则,政府主导资金投向,往往流入了经营效益差、濒临破产的企业,出现资源分配严重不合理的结果—低效益甚至无效益的企业也极有可能获取大量资金,这些资金成为无法归还的负债,相应的企业的不良负债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资产。
2、产权制度与不良资产。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组织形式为国家独资,即归“全民所有”,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主体本质上都是代表全体国民的政府。这种产权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弊端很大,由于政府本身肩负国民经济的发展任务,调控宏观经济的任务,势必会干预银行行为,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是建设成为真正的商业化银行,要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经营,所以,商业银行国有产权关系导致政府调控经济与经营银行本身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不良资产形成埋下了伏笔。二是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缺陷—产权不明晰。产权清晰不仅是指法律意义上的固态概念,而且是指贯穿于整个经济运行过程的动态范畴。从法律上看,国有企业产权是清晰的,都归国家所有,但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实际上是模糊的,国企产权采取“国民—政府—企业管理者”的委托形式,这使得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拥有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是极不对称的。因为国民要承担财产损失的最终责任,却无法行使相应的权力,而企业经营者却只享受权力,不对经营损失承担风险,同时委托关系导致“内部人控制”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对经营者的监督缺少有效的约束机制,经营者以“自己利益最大”而非“企业利益最大”原则经营,改革后企业经营自增大,责任和权利更加不对称,起不到约束的作用。而且,在我国是以强金融的方式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对国企的资金补贴,以支持国企和国民经济以一定的速度增长,这种产权结构导致了国企的低效率综合症,自身的不良负债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资产。三是产权同质及政府干预导致国企和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转嫁,国有商业银行和企业都归国家所有,导致产权同质,
在政府的行政干预下,国企和商业银行的责权可以脱钩。
3、商业银行市场化的经济行为与滞后的内控、监管机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真正的商业化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银行在市场中的趋利动机与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并存,使商业银行的商业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副产品—金融风险。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非国有商业银行,在经济转轨过程中都缺乏系统的有效的监管机制,银行内部也没有完善的内控机制,不计风险地将大量资金贷给房地产等高风险的行业,这样在内外约束机制均缺失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极易产生道德风险,不计成本的扩张资产和负债,甚至进行违规经营,其结果只能是风险成本由国家或社会承担,而经营者却逃避了责任的追究。反映在账面上,国有商业银行必然是资产质量下降,财务状况恶化。由此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在市场化过程中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极不规范、带有很强投机性的行为。
4、寻租活动与不良资产。在经济转轨时期新旧体制并存,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相应的法律约束
也不够严格,导致金融领域内大量寻租活动的产生,给金融机构违规和违法操作,金融系统内部人员的腐败留下了余地和空间。在转轨时期,旧的规章制度失去效力,而新的规章却尚未形成,由此产生了许多监管上的真空和漏洞,这使许多不利于金融系统稳定,不利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违规、违法活动得以滋生和发展,进而导致金融秩序混乱和各种金融风险。
二、不良资产处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也日益成为改革的最大障碍,处置不良资产不仅关系到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更关系到国民经济的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为此,1999年我国相继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东方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丸s。t随na罗二ntcorpootion简称为A入I),分别负责处置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以图化解我国银行业可能面临的危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自从成立以来,先后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收购了1.4万亿元的不良资产,对580个企业总额达4050亿元的债权实施了债转股,并综合运用重组、拍卖、诉讼、清收、分包、破产、出售,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手段。
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02年底,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014.42亿元(不含政策性债转股,下同),回收资产1013.18亿元,其中,回收现金674.82亿元,资产回收率和现金回收率分别为33.61%和22.39%。
四家公司处置情况分别为:华融公司累计处置631.50亿元,回收资产272.51亿元,其中,回收现金197.87亿元,资产回收率和现金回收率分别为43.15%和31.33%;长城公司累计处置1060.31亿元,回收资产198.76亿元,其中,回收现金98.20亿元,资产回收率和现金回收率分别为18.75%和9.26%;东方公司累计处置454.61亿元,回收资产206.01亿元,其中,回收现金
112.35亿元,资产回收率和现金回收率分别为45.32%和24.71%;信达公司累计处置868亿元,回收资产335.90亿元,其中,回收现金266.40亿元,资产回收率和现金回收率分别为38.70%和30.69%。
四家公司采取招标拍卖、协议转让、诉讼追偿、国际招标、破产清偿等方式,加快处置进度,提高现金回收率。全年共处置不良资产1327.25亿元,比2001年多处置106.18亿元,增幅为8.700;0;收回现金317.50亿元,比2001年增加64.38亿元,增幅25.43%;现金回收率为23.920;0,比2001年的20.730;0提高了3.19个百分点。
不良资产剥离之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下降了近十个百分点,央行采取了一系列强化金融监管的措施建立了不良贷款监测系统。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了信贷内控管理,健全了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责任制,由此银行信贷资产的存量和增量风险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化解和抑制。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依然不容乐观,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仍有2万亿元的不良贷款,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近几年产生的新增不良资产。
根据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公布的数据,截止2002年年底,按五级分类口径,建行不良贷款率为15.36%,比年初下降了3.99个百分点;中银集团不良资产率22.37%,比2001年年末下降5.14个百分点。工行不良贷款率25.52%,比年初下降了4.26个百分点;相比国际银行业,其不良资产率仍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另外,在不良资产的处理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不良资产处置的速度。
1、分业经营的限制。我国1995年实施的《商业银行法》中,分业经营原则的规定是针对90年代中期银行大量投资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其本意是不准商业银行对外乱投资,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时至今日,这一原则对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构成了巨大的障碍,商业银行不能采取资产管理公司的债转股,折扣出售,与外资成立合资公司等多种形式,只能单纯展期、催收,催收不回只有诉讼。手段的单一极大地影响了处置的效益和速度,资产管理公司现正在讨论建立不良资产的二级流通市场,而商业银行连一级市场都缺乏。
2、地方政府的干预。各级政府干预司法行为的现象十分严重,“赢了官司,输了钱”对银行而言
是常有的事情,这种政令干预法令的不正常现象,导致信用经济长期受到“赖帐经济”的排挤,逃废债务行为十分普遍。不良资产对应的债务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它们承担着安置职工、支付退体职工工资、养老金等大量社会责任,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时,往往受各方面的压力而不得不考虑社会责任。
3、企业逃废债务思想严重,很难实现双赢的设想。目前,借“债转股”向国家核销巨额银行债务的错误思想广泛存在各地政府和企业之中。在一些地方,这种思想正在与银行正常收息收贷工作发生冲突,许多企业误认为“债转股”是“免费的晚餐”,既然拖欠银行的不良债务总能通过“债转股”核销掉,发生故意拖欠贷款本息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对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处理的几点建议
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长期积累的产物,这也就意味着它的处置解决也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我们在处置已有不良资产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不良资产的增量问题,防止旧的不良资产在不断减少的同时,新的不良资产又源源不断出现的恶性循环状况,从根本上清除不良资产产生的源头,做到治标的同时兼顾治本。
1、由于不良资产的根源在于体制性因素,治标先治本,进行制度的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资产的增量问题,才能谈得上解决现在不良资产的存量。银行的制度创新的关键是完整产权制度的创新,核心是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包括国家、企业、个人),并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外资参股,逐步将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为股份制银行,强化其内部管理体制,完善内部监控体系,建立起应对国际竞争的经营机制。在银行股份制改造方面,通过改造,可促使股份制银行努力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并依靠自己的长期收益来吸引投资者;通过实现股份化将国有商业银行改造成为真正严格意义上的能与国际接轨的商业银行,并在条件成熟之时,积极鼓励上市。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与上市的顺序安排上可遵循“先内部改组,后改制上市;先试点,后推广;先法人持股,后社会公众持股;先境外部分上市,后境内整体上市”的原则。在强化内部管理、建立与其规模及业务性质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一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充实组织结构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职责分离、授权有限等原则,并加强会计销帐、银行档案及安全保卫措施等方面的工作;二是强化目标管理,将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总体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和各项工作中去,让每一层次的从业人员都能够了解银行发展的战略和步骤,积极主动地去实现目标;三是加强风险管理,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估、预警、监测、消化和防范机制。
2、建立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的内控、监管机制。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其面临的风险既有来自外部的,也有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风险。国有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机构。商业银行应按照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控反馈系统相互制约的原则进行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二是决策及高级管理人员的控制。国有商业银行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品行及资历关系到银行的安全与发展,因此应建立银行内部高层决策及管理人员的控制制度;三是业务控制。国有商业银行要在全面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础上对包括本、外币的所有业务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与风险防范制度;四是会计制度。国有商业银行要按照规范化,授权分责、监督制约、财务核对、安全谨慎等原则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制度;五是授权审批制度。国有商业银行根据各种业务经营活动性质及功能,建立统一管理和法人授权授信为主要特征的内部管理制度;六是合规性、合法性与反欺诈控制。制定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遵守的内部制度和具体程序,防止银行与各种经济犯罪活动的联系,避免卷入外部欺诈陷阱。
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的产生,外部监管的不完善和缺失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近年来我国暴露出的一系列金融风险和重大金融违法案件,反映了我国金融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建立一个健全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对于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保证金融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为此应对现有监管体系加以完善,构建一个“二律四层次”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所谓二律是指他律和自律,他律包括两个层次,国家监管和社会监管;自律也包括两个层次,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和行业自律。第一层次是国家法定监管主体的监管,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和其它监管主体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及其活动进行监管,是最高层次的监管,具有法律的强制性。第二层次是行业自律管理,即金融同业协会的团体约束。主要功能有妥善处理会员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彼此的合作,避免恶性竞争;建立同业会员的信息交流,使信息充分披露,强化会员单位的互律和相互监督,发挥金融的监控和预警功能;第三层次是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即金融机构进行的内部控制,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是建立现代金融监管的体系的基础。第四层次是社会监管,主要包括纪检、审计、工商、财税等机构对金融机构进行的社会监管。我国目前实行一级多元化的分业监管模式,即金融监管权集中于中央,各地方没有独立的权力。
3、深化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大部分是因为发放给国有企业而产生的。因此解决银行不良资产,根本上还是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使其摆脱困境,提高其经济效益和偿债能力,以从根本上降低不良资产率。因此在不良资产处置的同时,也应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对于有些因产品缺乏竞争力、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而陷入困境的,但尚有许多可利用资源的企业,可以作为其它企业兼并的对象,进行资产重组,盘活原来的不良资产;对于已确定经营恶化,资不抵债需关闭、破产的企业应依法申请破产、清算,防止其再度成为不良资产的源头。
4、转变政府职能。计划经济体制下及在经济转轨过程中,政府对银行经营活动的行政化干预也是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政府的过度行政化干预,国有商业银行人缺乏商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创造性,银行贷款从某种程度上成为政府财政部门的财政支出,导致不良资产的递增。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进程的加陕,政府应规范其行为,转而从法律等方面重视、支持银行清理不良资产的工作,以尽快消除不良资产,防范和控制银行风险,为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不能再从保护和发展地方经济的狭隘观念出发,搞地方保护主义,纵容企业逃废债务,为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设置障碍。
5、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灵活处理不良资产。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数额庞大,经济和金融发展又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从而决定了我国处置不良资产时应采取多种方法。目前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现有处置方式主要是债转股,借鉴国际上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法,大致有销售、重组、证券化等,但也应看到,我国的金融市场尚不完善,法律体系也不健全,资产管理公司和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借鉴的同时,更应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保全国有资产。
6、完善我国企业的信用制度。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吃“大锅饭”,国有银行即财政的旧有观念仍然存在,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信用问题开始凸现。比如一些国有企业的“赖帐机制”和普遍存在的“三角债”。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政府公然支持这种赖帐行为,这些都动摇了整个国家的信用基础。长此以往,势必引发严重的信用危机和金融危机。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整个经济稳定运行、健康发展的基石。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深入,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信用制度和体系,银行可以建立客户经理制和客户的信用档案系统。如被称之为“我国第一民营银行”的台州市泰隆城市信用社,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客户的各种基本情况,并将其发生的每一笔货款作为信用记录,形成自己的信用等级体系;客户经理在信贷运作中处于中心环节,对信贷负完全责任,目前泰隆有127名客户经理,占总员工人数的36%,而当地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总共才有客户经理62人;此外它们对逾期贷款有专人负责,台州政府、法院也成立了“打击逃债办公室”,一有银行报案,就会进入执行程序,如此政府和司法、银行充分协作,有效地制止了恶意拖欠的行为,国有商业银行在信用制度建立过程中应更多向一些民营银行学习。
篇7
论文摘要: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好状态经营的,不能及时给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目前国际上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方式有:折价出售、不良资产剥离、成立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资产证券化。积极实施我国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这种低成本的融资手段,对于加快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链接与融合,拓宽金融调控空间、扩大投资者选择范围、促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银行资产,在此主要指不良贷款资产,包括逾期未能收回的贷款、呆滞贷款和呆帐贷款等不能给银行带来正常的利息收入,或者不能及时给银行带来正常的利息收入或连本金都未能及时收回的贷款等银行资产。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07年3月末,中国主要商业银行(5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余额为11614.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7.02%。
一、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所谓资产证券化,通常是指以证券进行融资,包括债务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其实质是金融资产以证券形式转让的过程。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就是将处于非良好状态的,不能及时给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以证券形式转让的过程。
二、我国银行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一)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通过证券化,可以将流动性较差的不良资产转化为在市场上交易的证券,在不增加负债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可以获得一定资金来源。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看,不良资产证券化能够加快银行资产的周转,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借助资产证券化,国际先进商业银行有效解决了借短贷长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大大增强了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二)有利于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按照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银行的核心资本和全部资本比例应该分别达到4%和8%。这一监管要求银行为了提高和维持资本充足率,要么增加资本金,要么降低持有的风险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一方面银行大量的风险资产,诸如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应收款、商业抵押贷款等从资产负债表中移出,使银行的风险资产减少,从而达到了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不会增加银行的负债,是一种不显示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方法,即发行人可不通过增加负债获得融资。
(三)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分散风险。从我国现实情况看,资本约束、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已经从如何有效配置风险层面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以贷款为主,而贷款中蕴藏着较大的信用风险。在一个金融市场不太发达的市场环境中,信用衍生工具使用较少,银行信贷资产很难像证券那样进行及时的价格评估,更不能转移给第三方。商业银行还缺乏有效的、主动的风险管理手段和风险管理工具。鉴于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将银行静态的、难以分割交易的资产,以标准化合约的方式,分散成小额的可交易资产,然后打包在金融市场上发售的活动,它为我国商业银行有效解决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三、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的探索实践先于理论。早期的资产证券化实践可以追溯到1992年三亚地产投资券。在此以后,资产证券化的离岸产品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国内已经有多家企业进行了资产证券化的尝试,其中涉及基础设施资产支持证券、地产开发收入支持证券、出口应收账款支持证券以及不良资产的证券化等方面。
已发行的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建设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已发行的企业资产证券化则品种较多:如中国联通CDMA网络租赁费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莞深高速公路收费收益权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中国网通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浦东建设BT项目资产支持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南京城建污水处理收费资产支持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等。
四、我国商业银行实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需要完善的资产证券化法律环境体系比较而言,我国现行的与证券化相关的法律很不完善,物权法刚刚出台,住房制度改革正在进行中,房地产登记政出多门,破产法及证券法也无法满足证券化需要,证券化本身特有的会计、税收、评估方面的法律法规更是空白,证券化涉及的一些法理问题也需进一步梳理,这些都是我国资产证券化面临的法律障碍。我国于2005年颁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其中初步体现出了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为宗旨,涉及管理模式的规范、机构的资格认定、业务流程的设置等一系列机制。但是,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建设应该具有专门的资产证券化法律,而且一个完善的资产证券化市场应包含:发行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退市制度、评级制度、证券法律制度和监管制度等方面的相互协调和制约,这些都需要建立起适应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法律环境体系。(二)注重资产证券化过程控制,防范各类风险由于资产证券化流程的复杂性、资产证券化交易的多样性,因此需要加强资产证券化的过程控制,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
1、切实做好信用提升。信用提升是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者得到投资收益的信用保障,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要顺利发行资产化证券,就要求提高企业资产的信用级别。信用提升有内部信用提升和外部信用提升两种。内部信用提升是指特定的交易机构(SPV)保留当担保资产的债务人违约时有直接追索的权利、SPV作超额储备担保、SPV发行优先和从属证券;企业的外部信用提升主要有信誉良好的保险公司出具保单、更高信用级别的商业银行出具信用证、第三方购买从属类证券。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要切实做好信用提升,它是吸引投资者,防范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必要环节。
2、证券评级严把关。资产证券化评级的核心因素是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风险,同时要求被评级的资产需与发起人的信用风险相分离,即证券化资产必须真正实现真实销售以实施破产隔离。评级机构对评级的证券要保持经常性的信用监督并制度化,定期公告证券的信用等级的变化,使投资者及时了解所持证券资产的状况。
3、完善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信息公告制度。作为资产证券化市场,其信息公开是基本原则之一,它包括信息披露制度、监管机构行政公开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等。
(三)调整资产结构,加快金融创新加快经营战略转型,对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现有的融资制度和社会融资需求条件下,在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领域,仍存在大量获利机会。信贷资产证券化出现以后,商业银行需要重新思考资产结构的调整策略和资本配置策略。最理想的状态是,在转型过程中,既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又不放松许多传统业务的发展机遇,在更高层次上,充分实现资本充足率、业务发展、风险和盈利之间的综合平衡。
(四)鼓励创新,推动资产证券化品种的多样性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与产品的多样性不无关系,产品的多样性增加了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在我国,对于资产证券化产品有巨大的需求和供给潜力。鼓励创新,推动各项资产证券化,增加市场上资产证券化的品种,有利于资产证券化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鼓励创新,增加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品种。
参考文献:
王晓珉,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模式探讨,苏州大学,2007年4月
林治海,银行资产证券化:借鉴与创新,东北财经大学,2004年12月
篇8
由于金融机构日积月累大量的不良金融资产没有及时得到解决,使得金融风险加大,甚至发生危机。金融机构要缩小风险范围,就得处置不良金融资产,对不良金融资产评估是不良资产处置的前提条件,所以金融资产评估公司要深入不良资产内部,面临不良金融资产错综复杂化的问题要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不良资产的评估,不然评估出来的数据相差很大。
1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重要方法
1.1假设清算法
假设清算法是在假设债务人或债务责任关联方进行破产清算,对债权方受尝度进行分析计算的方法。适用于企业负债结构简单,资产分布区域集中,经营条件困难的单位。从债务人总资产中扣除不能偿债的无效资产,从总负责中扣除不必偿还的无效债务。按照偿债顺序优先受偿,分析债权人在某一时间点上从债务人或是债务关联方所能获得的偿债程度。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债务人一般偿债能力系数=(总计有效资产-资产应扣除项目)/(总计有效负责-负债应扣除项目)
债务人一般债权可受偿额=(特定债权总额-优先债权受偿金额)×一般债权偿债能力系数
债务人可获受偿额=一般债权可受偿额+优先债权受偿额
受偿比例=不良债权受偿金额/债权总额×100%
1.2现金流偿债法
现金流偿债法是依据企业近几年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为经验,对企业未来一定时间内的现金流偿债能力及成本运营情况进行分析。适用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财务资料规范的企业进行评估处理。具体公式如下:
可回收额=(未来N年净现金流折现值+期末可收回资产价值折现)/企业全部负债总额×特定债权总额
1.3信用评价法
信用评价是指通过对债务机构的财务及非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企业的信用等级情况,根据信用等级情况评估偿债能力,缩小偿债风险的一种评估标准。适用于处于持续经营状态,财务核算较规范,与信贷机构有良好的信贷关系。
具体公式如下:
贷款本金损失率=(贷款企业信用等级系数×贷款方式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贷款企业信用等级系数×贷款方式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
贷款利息损失率=(信用等级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信用等级系数×贷款资产形态系数)
2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置存在的问题
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是在金融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资产价值的确定,评估合理化、公允化。我国对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实践已经跨过了十几个年头了,评估行业的公司在不良资产评估领域实践摸索,也总结了不少成功经验,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金融不良资产处置起到了较好推荐作用。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快导致金融不良资产产生的多样化、复杂化,给评估行业公司带来了新的课题。使评估机构面临着诸多问题。
2.1评估技术不及实践需要
评估行业公司处理的一般都是关停、倒闭的企业,评估行业公司对这些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一般都是对债务公司实行快速变现为目的。这类资产处置不同于其他资产,处置价格除了受资产本身的因素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着金融不良资产特殊市场状况、及各种因素的影响,现有评估标准和规范明显不适合金融不良资产评估要求,在执行上由于缺乏适合的理论约束,只能对实物资产价值进行评估,难以准确核算出这些资产的无形损失和效率损失。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评估技术的支持和我国二级市场的不够活跃,在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中也很难采用现行的评估价格,导致评估结果与最终处置结果差距很大。严重的影响着评估公司的积极性。
2.2评估对象概念狭义
目前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体系中仍然处于保守状态,只对评估标志物可提供的表类(财务报表、呆滞贷款单、和收购规模的呆账贷款等)进行分析判断,目前我国不良金融资产存在着大量评估资料不全,甚至超不全的现状,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通过价值分析,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评估及处理,无疑是弱化了资产评估公司对不良金融资产评估提供有意义价值的作用。
2.3评估存在低估的现象
不少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评估公司会对不良资产进行高于市场价格的评估。然而也存在少的不良评估公司机构敢于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迎合评估报告使用者的要求,协助其完成低价收购的非法行为,只是为达到债务公司快速变现的目的和收购公司的低价值收购的需要。从中赚取昧着良心的钱。从而没有发挥出评估公司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置的真正意义,导致债务公司大量资产流失。给金融市场造成了伤害。
3完善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理的对策
3.1建立不良资产评估行政管理机构
我国应该吸取国外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置的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起适合我国金融发展的行政管理机构。其性质主要是行政管理。主要行政职能分为:第一,所有属于金融不良资产的全部归属于不良金融资产行政管理机构管理。第二,代不良金融资产负债方管理所有资产的管理权限。第三,不良金融资产管理机构只属于国家管理并由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及行政法规,做到执行结果有理论依据、有法可依。第四,不良资产评估行政管理机构不可以直接去处置不良资产只是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和商业机构进行指导,控制其对不良资产进行处置。第五,不良资产评估管理机构可以通过制度竞争性投标、估价、内部控制等,表现为评估奖励和评估薪酬系统来管理和协调评估公司以调动其积极性。
3.2确定评估对象,明确评估意义
我国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处置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良资产的产生也是千变万化的,解决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问题也是要经得起时代的考验,顺应金融时代的发展确定评估对象,寻找出任何和评估对象相关的详细资料、健全资料。对所有评估对象进行有效的评估。改变狭义的评估概念,真正做到不良金融资产的评估的需要。
篇9
一、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所谓资产证券化,通常是指以证券进行融资,包括债务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其实质是金融资产以证券形式转让的过程。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就是将处于非良好状态的,不能及时给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以证券形式转让的过程。
二、我国银行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意义
从商业银行角度看,实施资产证券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我国银行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趋势。借助资产证券化,国际先进商业银行有效解决了借短贷长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大大增强了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无疑为我国商业银行适应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和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二)有利于我国银行综合经营发展。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实施,开辟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链接与融合的新通道。它的发展,不仅增加了新的市场工具,健全了市场定价机制,拓宽了投资者的投资渠道,而且也为商业银行主动创新求变,积极开展综合经营,努力实现经营战略转型奠定了基础。
(三)有利于我国银行增强风险管理能力。从我国现实情况看,资本约束、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已经从如何有效配置风险层面对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但是,商业银行还缺乏有效的、主动的风险管理手段和风险管理工具。鉴于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将银行静态的、难以分割交易的资产,以标准化合约的方式,分散成小额的可交易资产,然后打包在金融市场上发售的活动,它为我国商业银行有效解决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三、我国实行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增强风险观念,健全风险管理模式。目前,对于风险的认识,国内各家银行是比较到位的。但是,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和技术体系还不能适应风险管理的要求。国内商业银行现有的组织架构、管理流程、管理政策基本上是以“业务管理”而不是以“风险”为基点的,风险管理文化还很不扎实。从技术体系看,国内商业银行尽管都在积极引进和开发各种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但实践中信息系统在风险管理中的“话语权”依然比较低。为了确保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商业银行应加快风险管理模式的转变,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二)开发人力资源,大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商业银行急需培养既掌握法律、信用评级、会计、税收方面知识,又熟悉资产证券化运作的复合型人才。风险始终与金融创新相伴相随,随着试点的扩大,资产证券化本身的风险也可能会有所暴露。为此,政府和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监管;继续完善有关法律、税务、会计制度法规,不断提高银行监管水平,减少各环节的道德风险;增强银行信息披露的范围和透明度,降低资产交易风险;以资本、外汇市场发展带动资产证券化发展,以减少交易结构风险;大力发展相关中介机构,尽快建立客观公正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三)积极引进外资,完善相关环境。分别与国际资产管理公司合作、打包卖给跨国投资银行和公开拍卖。需要完善的环境包括:健全法制制度,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以及加强执法力度;完善处置环境,包括建立权威的中介机构和不良资产公开拍卖;完善外资投资环境,包含简化外资的市场准入、提供公平的税收待遇和放宽外汇管制。
(四)调整资产结构,加快金融创新。加快经营战略转型,对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现有的融资制度和社会融资需求条件下,在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领域,仍存在大量获利机会。信贷资产证券化出现以后,商业银行需要重新思考资产结构的调整策略和资本配置策略。最理想的状态是,在转型过程中,既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又不放松许多传统业务的发展机遇,在更高层次上,充分实现资本充足率、业务发展、风险和盈利之间的综合平衡。
(五)鼓励创新,推动资产证券化品种的多样性。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与产品的多样性不无关系,产品的多样性增加了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在我国,对于资产证券化产品有巨大的需求和供给潜力。鼓励创新,推动各项资产证券化,增加市场上资产证券化的品种,有利于资产证券化发展。因此,我国应鼓励创新,增加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品种。
篇10
关键词:不良资产;拍卖;策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10-0025-05
拍卖,已成为当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普遍采用的一种处置方式。原因是它符合资产处置公开化、市场化、程序化原则,既可以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加快处置不良资产,提高处置效益。但在实际工作中,拍卖成功率不高的问题又困扰着资产管理公司。因此,研究、探讨提高不良资产拍卖成功率的途径,对资产管理公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拍卖的特点和基本规律
(一)拍卖的特点
1.竞争性。拍卖行为的竞争性集中体现在公开竞价这一形式上,这是拍卖的本质所在,也是拍卖的魅力、生命力所在。
2.专业性。拍卖是一种特殊的交易方式,不同于其它的交易方式,从事拍卖的企业要有资质,从事拍卖工作的人员要有资格;不同的拍品、不同的拍卖活动,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经验作为支撑,没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及鉴别能力,将无法履行应尽的职责和义务。[1]
3.约束性。拍卖法对拍卖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拍卖活动及程序、违约违规责任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委托人、拍卖人、买受人一般都是在高度自愿的、高度透明的情况下达成一致的,因此约束力更强。
4.社会性。主要体现在拍品来源的多样化、接触范围的广泛化、拍卖行为的公开化、竞买人的不确定化等因素决定拍卖活动必然要融入特定社会范围中。
5.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拍卖过程中始终有这样那样的变数,使工作进程及结果不能确定。
6.复杂性。拍卖活动中当事人经常变化,业务范围广而分散,利益主体不同,矛盾纠葛多,从而导致其复杂化。
相对于通常的资产拍卖活动,作为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拍卖又有其独特之处,如委拍品范围更广,包括了房屋、土地、设备、股权以及债权等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资产;其次,委拍品千差万别,其中有相当部分在质量和权属等方面存在瑕疵和纠纷。[2]
(二)拍卖的基本规律
贯穿拍卖活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是:高度透明、价高者得、不到底价不成交。首先,拍卖必须高度透明。如必须在宣传媒体上公告,公开进行拍品展示,在规定时间、地点进行公开拍卖等等,其目的就是要使拍卖活动在高度透明的状态下进行,最大限度地发现竞买人,并使竞买人了解拍品的现状,为公正成交作准备。其次,拍卖成交问题。即公开竞价,价高者得,不得拘私情,不得私下交易。再次,不到底价不成交,不到底价成交了要承担责任。这些为公正成交提供了坚定保障。这三个部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融为一体,形成了拍卖的基本规律,规范着拍卖行为。
二、拍卖不成功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撤拍
即拍卖公告后由于无人报名,拍卖机构经委托人同意,在拍卖会上撤拍,委托人撤回拍卖标的,不再拍卖或另行择时拍卖。无人报名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委托人提供的标的物有无法弥补的瑕疵,且有意竞买人没有能力解决这些瑕疵。如因无规划、无建筑许可证、无竣工验收合格证等原因,致使房地产无法办证或过户,或行政划拨土地要被土地管理部门收回,或集体土地无法办妥出让土地而不能转让等。第二,招商宣传没有做好,拍卖公告覆盖面不够大。如拍卖公告的次数少,媒体选择不当;拍卖机构的客户资源不够丰富、客户网络建设不够完善等。第三,虽有客户前来察看和咨询,但因无市场,即有价无市而放弃报名竞买。
(二)流拍
或称流标,即虽有客户报名竞买,但却无人应价或应价达不到保留价,致使拍卖标的无法成交。主要原因是:第一,在增价拍卖情况下,因起拍价太高,大大超过竞买人的心理预期价位,致使竞买人放弃应价。第二,由于事先工作不到家或拍卖师现场诱导不得法,尽管被拍标的有竞买需求,但因众多竞买人谁都不愿作“出头鸟”,致使拍卖冷场。第三,竞买人有再次拍卖可以降价的心理。有的竞买人考虑到标的并非急需,因而确定了视其他竞买人行为而定的策略,如无人应价,则不应价,坐等下次拍卖时降价竞买。第四,应价未达到保留价而流拍。在竞拍过程中,当最高应价者发现其他竞买人不再应价,则即使其应价尚未达到保留价,也不再加价,目的还是待下次降价竞买。
(三)买受人违约不付款
即买受人未在《竞买协议》约定的时间内支付拍卖成交款。买受人违约既有客观因素(由于筹集资金出现问题,无付款能力)也有主观因素。买受人因主观因素造成违约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1.失控型违约。这种类型违约的买受人比较少见,他们大都是一些情绪波动较大、言行举止易受情绪左右、自制力较差的人。他们很容易丧失自制力,往往互不相让,争强好斗,屡屡创造拍品成交的高价。可在成交后,他们静心一想,往往会产生懊悔情绪,就此可能造成违约。
2.疏忽型违约。这种类型违约的买受人以初涉拍卖市场的新人居多,经验不足、粗心、误解是造成他们事后违约的最大敌人。这些竞买人中,有的取得资料不仔细阅读,有的忘拿、遗失资料也不在乎,有的理解与拍卖公司所解释的不同,以至于在拍卖成交后,他们才发现拍品存在着事先未了解到的缺陷、瑕疵,或者拍卖公司规定支付价款的期限、佣金、善后处理事宜等与他们认为的有出入,致使措手不及造成违约。
3.自负型违约。这种类型违约的买受人在拍卖前,往往信誓旦旦,志在必得,可成交后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未预见因素。在这些原因中,有些是买受人拍卖前估计不足引起的,有些是自己无能为力的因素造成的。
4.蓄意型违约。这类“伪竞买人”参加拍卖会,并不是出自投资等正当目的,而是为了保护特定对象(特别是司法委托拍卖中的被执行人)的利益,或是为了阻止拍卖给他们造成影响、利益损失。通过场上哄抬价格、场后故意违约的方式来达到破坏拍卖的目的。
三、不良资产拍卖中的价格策略
在整个拍卖过程中,确定拍卖保留价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实践中往往因为定价脱离实际而导致不能成交。目前资产管理公司确定拍卖保留价前要先对拟拍卖资产进行评估。评估一般应理解为评价和估算的复合词,资产评估是指通过对资产某一时点价值的估算,从而确定其价值的经济活动。具体地说是专门从事评估的机构和人员,依据相关规定和已知相关信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评估标的所进行的一次摸拟交易。从理论上说,评估反映的只是资产的理论价值或内在价值,但对市场供求状况、消费者的偏好等则不能充分反映。为提高资产拍卖成功率,拍卖定价中可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合理判断拟拍品的质地和价值变化趋势
不同的资产,其市场前景也不同。如区位良好的城市土地、房产,价值增值可能性较大,市场潜力较大,应从提升价值、尽可能大地逼近市场底线的角度确定拍卖底价;对质量差、瑕疵多、价值贬损急的资产,则应以快速变现,减少损失为目标,以合理的低价位作为主要选择。[3]
(二)结合招商情况灵活调整价格
要提高拍卖成功率,必须使评估价更贴近市场价。为此,可考虑适当调整拍卖项目的操作程序。对于拟拍卖项目,可在确定保留价前,通过招标等透明方式先选定拟委托的拍卖公司,由其先行对拟拍卖资产自行进行招商宣传,获取相关的反馈信息,主要是市场认同度、市场容量大小、市场价格等情况,并形成《招商询价情况报告》,资产公司再综合分析内外部招商情况,确定出比较合理的拍卖保留价。
(三)合理运用保留价规则,慎重确定保留价区间
《拍卖法》中的保留价规则是为了保护委托人的利益,即竞买人应价只有达到委托人设定的保留价之上,拍卖标的才能成交,否则拍卖无效。从实际情况来看,如果第一次拍卖由于应价没有达到保留价而流拍,竞买人往往会产生降价的心理预期,以后即使再降低保留价,也不一定能够成交。这时,保留价规则就没有起到保护委托人利益的作用。因此,应尽量争取一次拍卖成交。如对没有升值潜力、贬值风险较大的资产,可确定一个保留价区间,即由高的保留价与低的保留价构成的一个价格区间(如评估价―评估价的80%)。拍卖时,根据招商情况和对客户心理价位的掌握,来灵活确定拍卖的起拍价。这个保留价区间在一个保留价函中,由拍卖师灵活掌握。如果应价处于这个保留价区间,且达不到高的保留价时,拍卖师即可以最高应价作为拍卖成交价。这样将有可能发生的两次拍卖一次完成,两个保留价合成一个保留价区间,不仅避免了举行两次拍卖会导致的时间间隔,不必反复申报处置方案,错失处置时机,有利于加快资产处置,而且可以消除竞买人的降价心理预期。
(四)灵活商订合适的起拍价
拍卖前,资产管理公司应与拍卖公司进行充分的协商,在综合考虑拍卖标的种类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市场反馈的信息,商定起拍价。一般来说,对于预期客户众多、询价踊跃的拍卖标的,起拍价宜低于保留价,以吸引更多的竞买人,这种情况被称作“弹簧现象”;对于客户较少,市场反应不热烈的标的,宜以保留价为起拍价,以防止应价达不到保留价;对于询价大大高于预定保留价的拍卖标的,宜以较为可靠的询价为起拍价(同时保留价调整为起拍价),以缩短起拍价(保留价)与可能的最高应价之间的距离。这样做看似竞争不激烈,有时可能是一步到位,没有竞价过程,但它减少了无效竞买轮次,只求有效竞价,往往可以拍得一个好价。
四、不良资产拍卖中的营销及服务策略
资产处置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对于不良资产拍卖成功与否有着重要影响。为此,资产管理公司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资产拍卖中的营销工作。
(一)合理配置传播介质,提高信息的有效性
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信息主要利用了公司网站公示、报纸公告和推介会等方式,其中报纸以其订户广泛、可重复使用而成为首选。目前报纸公告大部分选择党报、综合经济类报纸和金融类报纸等,这对于车辆、房地产等受众广泛、通用性强的资产已基本可以满足,但对于机器设备、债权等专业性、针对性较强的资产,更适于利用专业媒体广告向特定投资者进行针对性宣传。此外,还可以采取定向信息发送、户外媒体广告、营业网点广告等形式信息。
(二)以深化信息吸引客户
对于大宗资产,资产管理公司可以配合拍卖公司对资产的现状及投资价值、发展空间加以分析、综合,形成一份较完整的项目投资分析等文字材料,提供给潜在的竞买人做参考,为其出谋划策。这样一套拍卖信息因其含金量较高,能引起客户参与竞买的兴趣。
(三)树立公司的品牌形象,矫正对不良资产的错误认识
确定资产管理公司的品牌策略,旗帜鲜明地树立、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让社会认知资产管理公司。同时,资产管理公司应通过广泛宣传,改变人们对资产管理公司的种种不正确的认识,尤其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把“不良资产”与“垃圾资产”相联系、相等同的错误观念,明确不良资产是“摆错位的优良资产”,虽然不良贷款企业是不良的,但其资产不一定是不良的,经过重新配置仍能带来价值增值。
(四)为投资者积极提供融资、售后服务、法律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以提高购买者的购买能力和积极性
对于一些金额较大的拍卖项目,由于传统的资产拍卖市场存在着融资难、担保、付款方式弹性空间小的问题,一些投资者由于自身生产周期等因素造成的资金限制,对于十分中意的项目只能忍痛割爱,无形中减少了竞买人。为解决投资者“融资难”的问题,资产管理公司可以考虑与银行签署拍卖融资等售后服务协议,向投资者提供抵押性担保融资服务,即就拍卖标的与买受人签订抵押协议,在抵押物未过户到买受人名下之前,为买受人向银行借款提供阶段性抵押担保,帮助其获得签约银行的50%-60%贷款,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买受人一次性付款的压力。竞买人必须用自有资金支付拍卖款的50%,抵押性担保额度仅限于剩余的50%,所以抵押物价值远远高于银行提供的贷款总额,不会形成由银行“买单”的局面。同时,由于资产尚未过户,且协议约定买受人还清贷款后才最终办理过户手续,所以资产管理公司也不承担任何风险,而资产拍卖的成功率则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五)争取相关人
如对于租赁中的资产,在拍卖前应提前通知承租人,承租人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对于股权资产,在拍卖前应提前通知其他股东,其他股东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
五、不良资产拍卖中的风险防范策略
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拍卖可能面临三类风险,即成交后的违约风险、由拍品存在瑕疵而引发的法律风险以及拍卖中买受人恶意串通的风险。针对不同的风险,资产管理公司需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防范策略。
(一)采取措施防止买受人违约
1.加强对拍卖规则的宣传。通过拍卖前对拍卖规则的宣传、介绍,使竞买人加深对拍卖基本知识的了解,懂得如何参与拍卖以及应履行的基本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对拍卖的付款方式、付款期限、办理手续、注意事项等必须规定清楚,拍卖公司应在拍卖前以书面形式将上述内容告知竞买人,并予以特别强调。
2.严格审核竞买人身份。审核竞买人身份往往可以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尤其是针对蓄意、恶意违约的竞买人,严格审核他们的身份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根据拍卖标的的性质,应当注意哪些人是资信确凿的,哪些人是模棱两可的;哪些人是真心实意的,哪些人是居心叵测的,特别是与原被执行人有关的个人和公司;与执行标的有关的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等也应多加“关照”。审核工作应强调“一看、二问、三核”。一看,看他们的身份和材料,看看是否与原被执行人或拍卖标的有关联;二问,询问他们的竞买动机、竞买力,听听他们的实际购买用意,想想他们的实力是否有保障;三核,核实他们递交的资料和证明材料,核对复印件是否与原件一致,委托文书是否有效。只要多设几道坎,多加观察、多加留意、多加审核,他们的真实目的往往是可以发现的,违约现象也能有效避免。
3.灵活设定保证金。设定合理的保证金,既不会给竞买人造成支付压力,又能有效地防止竞买人违约行为的发生。通常保证金设定应与拍卖标的价款成正比:底价低,保证金可低些;底价高,保证金应相应提高。拍卖保证金的收取比例一般为拍卖保留价的10%―20%。对于标的额较大的项目,保证金的收取比例应适当高些,试想,那些连保证金都交不起的人,怎能不让人担心其能否保证按期付款?另外,保证金的设定还应与标的吸引力成正比,如果标的的吸引力强,参与人气足,保证金也应该相应提高。因为,此类标的容易受人追棒,创出意想不到的高价,所以违约风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二)充分利用瑕疵免责声明,规避拍卖标的瑕疵风险
瑕疵问题是引起拍卖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瑕疵,本意指缺点、毛病,在拍卖中泛指拍卖标的在真伪或品质等方面的缺陷。根据我国《拍卖法》规定,委托人应向拍卖人、拍卖人应向竞买人说明拍卖标的的瑕疵;竞买人有权了解拍卖标的的瑕疵,有权查验拍卖标的和查阅有关拍卖资料;委托人、拍卖人未说明拍卖标的的瑕疵,给买受人造成损害的,买受人有权向拍卖人要求赔偿,属于委托人责任的拍卖人有权向委托人追偿。[4]
为使有瑕疵甚至是重大瑕疵的资产既能够拍卖成交,又能够控制好风险,资产管理公司应掌握并利用好瑕疵免责声明,规避资产瑕疵可能造成的风险。
1.免责声明必须公开、明示。免责声明须向包括最终买受人在内的所有竞买人发出。有几个竞买人,有关拍卖标的免责声明就应告知几个人,一个都不能少。拍卖公司不能以已告知甲推定乙应当知晓,必须举证乙确实收到了免责声明。严格地说,口头声明是可以的,《拍卖法》第十八条只是说拍卖人应当向竞买人说明拍卖标的的瑕疵,并未对说明的方式作具体规定。问题在于,如果竞买人、买受人不承认听到免责声明怎么办,所以,一定要在委托拍卖合同、竞买协议或成交确认书中载明。
2.瑕疵免责声明必须明确、具体。委托方和拍卖方声明的通用格式是“我公司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免责声明明确、具体,就是要保证所有收到的人都能正确理解而不致产生误解。根据合同解释的规则,就合同中免责声明的内容产生歧义,应当作出不利于合同提供方即拍卖方的解释。美国概念艺术家乔纳森・凯兹于2003年10月下旬以公开拍卖的方式转让其大脑60亿个神经元,拍卖方煞有介事地写道:“尽管专家们一致认为乔纳森・凯兹的大脑目前工作状态良好,但是我们并不对其过去或者未来的性能做出任何承诺”。对这么一场有点象闹剧的拍卖,拍卖方的免责声明仍然十分严谨,它明确了免责声明指向的是“大脑性能”,并在前面加上定语“过去或未来的”,无懈可击。
3.免责声明不得违反法律。对于拍卖纠纷,应优先适用《拍卖法》,但并不是排斥其他法律,如《产品质量法》、《合同法》的适用。符合《拍卖法》的免责内容,可认定为有效。不符合《拍卖法》的,或《拍卖法》未作规定而与其他法律相悖的,免责内容应为无效。
4.免责声明须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其一,拍卖方须尽审慎义务。作为拍卖的主办方,拍卖人应对委托人提供的有关文件、资料进行核实,也有义务对拍品可能存在的瑕疵进行核实。从判例来看,拍卖方或委托方如不经查实便瑕疵免责声明,法院可以认为拍卖方或委托方未尽审慎义务。拍卖方或委托方由于特殊原因确实无法作出明确判断的,只要已特别提示,应视为竞买人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如有这样一条免责声明:“拍卖方已查实拟拍土地尚欠1000万元出让金,成交后由买受人负责补交。至于是否需缴纳该笔土地出让金的滞纳金,土地管理部门未给予明确答复,如确须缴纳,亦由买受人一并承担”。倘若成交后因滞纳金问题发生纠纷,拍卖方和委托方应该可以高枕无忧。
其二,拍卖方既已声明免责,就不应以肯定、明确甚至夸大的语言文字对拍品作正面的介绍、宣传。如拍卖艺术品时,既声明不保真,宣传时就不能说“全部拍品均经权威专家鉴定,有疑问的作品已全部撤拍,拍品的品质值得信赖”。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拍卖方为了推销自己的东西,不作相应的介绍、不作一定程度的宣传是不可能的。拍卖方如何掌握一个“度”非常重要,诉讼过程中法官也会对这个“度”进行衡量,衡量的标准是:拍卖方的介绍、宣传是否足以使竞买人相信拍品的品质、质量不存在瑕疵,从而作出竞买决定。
总之,委托人和拍卖人在拍卖前应仔细调查、了解标的有关情况,在《委托拍卖合同》、《竞买协议》或《拍卖规则》中免责声明,对确定存在及可能存在的瑕疵一一说明,并明确告知竞买人拍卖人对此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这样一旦发生诉讼,拍卖人和委托人便会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
(三)对竞买人恶意串通的防范策略
竞买人恶意串通,通常会在比较小型的拍卖会上出现,大型的拍卖会由于竞买客户多,串通的难度很大。小型拍卖会,往往是拍卖的标的物比较单一,价值量相对较小,竞买客户也相应的少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让极个别的竞买客户钻空子,私下与其他竞买客户串通一气,拍卖会上只由一人举牌应价,并使之成为以低价甚至是起拍底价成交的人。待拍卖会结束后,其他竞买人再私下从这些买受人身上取得一定的“好处”。这种情况严重地侵害了委托人的利益。
1.做好保留价的保密工作。在拍卖会开始前的1-2个小时内才在小范围内根据拍卖的招商情况研究确定拍卖保留价,对内、外只公开标的的参考价,并明示批复价、参考价并不是最终的拍卖保留价,使竞买人摸不到实底,不知道真实的价格,也就不便于他们实施由一人买,给其它人分钱的计划。
2.主要识别竞买人。拍卖公司在办理竞买手续期间,应根据与前来登记的竞买人的接触、攀谈,了解打探他们对标的的兴趣、价位、用途及竞买信心,做到知已知彼。像有的竞买人在签订《竞买协议》时,看都不看就签字,可以肯定他是来准备串标的。尤其对那些倒二手的“常客”,要善于察颜观色,随时掌握他们的动向,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3.拍卖公司尽量错开办理竞买手续与提前到会的时间,拍卖公司和委托方一定要对竞买人的身份、报名情况保密,以减少竞买人相互认识、相互串通的机会。经常搞蓄意串通的人,有一部份根本就不是买家,他们往往是最后登记,拍卖会先到。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有多少人登记竞买,都是哪里的人?更有甚者,还想查看登记证。拍卖会他们提前到达,发现竞买者便靠上去做工作,挖空心思地阻挠其它竞买人应价、竞价。在这种情况下,对那些真正的买家,要科学安排给他们办理登记手续的时间,进行预约登记,将登记时间串开,要他们拍卖会前不必过早的到会。要确保拍卖会准时开始,否则竞买人就会交头接耳,给他们制造了串标的机会。同时,要为竞买人保密,防止别有用心的竞买人背后串通和威胁。
4.以变应变,采取灵活多样的拍卖方式。具体拍卖方式事先保密,只在拍卖会上当场宣布。比如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采取投标式拍卖,让竞买人背靠背竞标,使其无法串通。二是采取减价式拍卖,在保留价的基础上提高起拍价,让竞买人在不知道保留价的情况下,为了各自的利益会率先举牌。三是采取低价位起拍,以低于保留价的价格起拍,让竞买人摸不着头脑,以打乱竞买人之间事先的约定,引发相互之间展开竞争。
参考文献:
[1]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编著.拍卖通论(修订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郑晓星.拍卖导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 上一篇:大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 下一篇:对资产管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