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篇1

关键词: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

资产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带给企业预期收益的生产资料。县级供电企业由于资产结构和分类复杂、价值大、分布地域广、变动频繁、更新快等特点,给电网资产运行、维护与管理带来很多困扰。由于近年来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推进和ERP系统及财务管控的上线,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标准化、精益化、信息化管理,保证资产安全完整,配置科学合理是我们对资产管理的追求目标。

1.2 固定资产管理的内容

固定资产的管理应包括固定资产目录和折旧管理;固定资产变动管理;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其中固定资产变动管理是重中之重,固定资产的变动指固定资产的增加和减少。增加包括购建、投资者投入、融资租入、债务重组取得、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盘盈及其他途径增加;减少包括资产的转让、出售、以资产对外投资、盘亏、毁损、报废、无偿调拨等。

2 管理现状

2.1 原始资料不规范、基础数据不健全

由于传统的管理观念较粗放,固定资产管理在财务管理中只注重价值管理,造成在资产卡片的登记上只注重金 额的登记,诸如座落地点、资产规格型号、责任人等基础信息不完善;部分资产存在“打包入账”的情况,但在资产清理时对打包资产又难以拆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能做到一账、一卡、一物。基础数据不规范、不健全,难以适应ERP系统上线的要求。

2.2 在固定资产目录和折旧政策上未执行统一标准

集约化管理前,系统内对各县局固定资产管理没有硬性要求,各县局未执行统一的固定资产目录和折旧政策, 以及历史时期财务人员更换原因和自身素质问题,对资产分类的理解不一,造成部分资产在分类上比较混乱,折旧年限上出现错误,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的分类管理。

2.3 资产管理意识薄弱,缺少业务流程化管理

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谈到资产管理有些部室会认为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在对资产管理的理解上侧重于价值管理,忽略了对资产的过程管理。当固定资产发生了变动,如一些技改工程的实施会导致旧资产的拆除报废或再利用等信息并未及时与财务部门沟通,或传递信息滞后,导致财务部门对资产处置和资产卡片的变更不及时从而造成账、卡、物不一致。在固定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缺乏相应的审批流程,资产管理大局意识不强。

2.4 农网资产与自有资产界线不明,资产管理混乱

自国网公司实施农网改造以来,除二期农网改造形成的资产归县局自有,其他各期的资产所有权都归省公司所有,但其维护管理权在县局,造成农网资产所有权与管理权相分离。在对农网资产后续的更新改造中,省公司并未出台相关的管理办法和核算办法。又由于县局农电管理中一些人员素质偏低,对辖区内的农网资产和自有资产区分不清,造成一些农网资产的更新改造上报于自筹投资的综合计划中,从而会使一些农网资产会在县局自有资产中重复登记。以上原因导致农网资产与自有资产界线不明确,在资产权属管理上比较混乱。

3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研究对策

通过对以上资产管理现状的分析,以及为适应ERP系统和财务管控的上线要求,我们认为加强县级供电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迫在眉捷。为了使管理现状得以改善,建议如下:

3.1 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固定资产目录》

加强对《国家电网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的学习,修订县局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在集约化管理的大前提下,严格执行国网公司统一下发的《固定资产目录》。按网省公司要求,及时调整错误的资产分类、折旧年限等信息,使资产分类、资产名称、折旧年限和净残值率等内容与国网公司保持一致。

3.2 措清家底,对现有资产进行评估和清查

为更好地实施固定资产管理,要对现有资产进行统计评估与清查,以此为固定资产管理打下基础。成立资产清查小组,对现有资产进行彻底清查,将农网资产与自有资产权属问题理清;将自有资产盘盈盘亏情况进行登记,由中介机构介入对资产状况出具评估和清查报告,财务部门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对房屋、土地数量和面积进行盘查,对未办理权证的积极进行权证办理;为适应ERP上线要求,对打包入账的资产积极进行拆分处理,保证固定资产的分类正确无误,为资产上划打下良好基础。

3.3 合理界定各部门的管理职能,明确资产管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县局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管理职能进行合理界定,并配备相应的管理岗位和人员。建立流程与职能相结合的跨部门协作管理模式,提高县级供电企业管理层面和各个部门对固定资产的重视程度。财务部门可以作为牵头管理部门,并承担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职能,有关业务部门根据部门职责分工承担相关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职能,固定资产的具体使用、运行、维护、保管部门承担固定资产的使用保管管理职能,使各部门做到分工协作,目的明确。

3.4 实施流程化管理,加强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由财务部门牵头与各业务部室讨论制定固定资产的购置、报废、处置、调拨、转移等资产变动业务审批流程,对固定资产实施流程化管理。统筹考虑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的全过程,在满足安全、效益、效能的前提下追求资产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提高投资效益,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

3.5 加强对在建工程的会计核算,确保资本性支出的预算执行

由于历史遗留或人员素质原因,导致一些工程的经营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未作严格区分,从而影响了工程成本的准确核算,造成转资资产原值不实。为确保资本性支出核算准确,应将在建工程的核算与全面综合计划和全面预算相结合,准确、合理的进行工程成本的核算并按时间节点要求编制工程财务决算,保证工程投资及时转资产。

3.6 积极推进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尽快适应基于ERP模式的资产管理

按照省市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根据本单位资产构成、业务流程和生产经营特点等实际情况,将固定资产管理统筹纳入企业信息化系统开发、建设和应用。利用条码技术与软件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县级供电企业固定资产数量多、变动大、部门泛、价值高、使用周期长、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制定统一的固定资产代码体系,明确固定资产价值管理的细度标准,统一物资分类代码、生产设备分类代码与固定资产代码之间的紧密对应关系等,实现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以适应ERP系统的上线要求。

参考文献

[1] 任伟;发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电力信息化;2004年11期.

[2] 钟璟毅;;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广西电业;2005年09期

[3] 吴小军;;也谈加强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01期

篇2

关键词:高校 固定资产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当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很多高校还没有成立一个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也没有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更没有统一的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等配置的具体标准,以对固定资产从购置、使用到清理各个环节的管理活动进行约束。因此相关部门在年初编制部门预算和配置资产时,标准不统一,缺乏统一的参考依据,无法做到科学、公平、公正、合理,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2.各职能部门管理相互脱节,管理意识淡薄

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一般由总务处、设备处、图书馆等多头分管。这种分散管理、分散使用的做法使资金和资产相脱节,缺乏统一的管理与协调机构,造成学校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分离。使全校固定资产产权管理的责任主体缺位,不能对各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实行有效控制、协调。同时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管理意识淡薄,存在重购置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的思想,使许多固定资产无法发挥应有的效能。

3.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

由于高校是以院、系为单位,行政管辖和利益分配相对独立,对固定资产的需求计划多是按系、部和专业提出,致使各部门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较多考虑自己系部使用的方便,导致高校固定资产设备重复购置。有些设备购置缺乏科学论证,没有全局性、前瞻性的系统规划,随意性较大,不能调剂使用,整体使用率低,闲置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4.缺乏科学的考核体系

科学准确地描述与分析资产管理状况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工作。但是目前反映高校资产总量、结构等的考核指标内容不够准确,资产利用合理比例、资产闲置存在问题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考核指标的不完善,导致当前高校财务部门不能真实反映财务管理状况、资产总量及结构状况,缺乏科学的考核指标,没有完整的监督体系。

二、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建立统一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建立起科学的适应高校发展的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体系,实行校领导全面负责,分管领导主要负责,管理者和使用者直接负责,将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有关个人,构建学校处室和系实验室的分级管理体系。

2.增强对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

提高管理意识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认识不到位,措施难到位。要使大家明白对高校财产的管理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有责任,增强保护固定资产权益的主动意识,自觉维护固定资产的合法权益,通过宣传,提高全体职工的资产管理意识,从校领导到广大教职工,要做到人人都关心,人人有责任,增强高校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

3.推行资产经营,实行保值增值责任制

在学校内部实行资产有偿占用制及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为提高高校资产的效益,可以引进企业管理机制,实行资产有偿调拨制度,用经济手段管理资产。通过使用权的转让达到资产的流动重组并最终实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的目的,从而使真正需要资源的部门有一个较为宽松的资源供给条件,通过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和资产增值率,来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4.构建高校资产绩效评价体系

作为对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应该通过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来完成。通过对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及管理成本、效率的分析,构建高校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包括资产年增长率、设备利用率、资产增值率等指标在内的学校资产管理指标评价体系,通过计算来考核各部门。还可通过经费指标来控制与资产管理有关的单位,对考核优良的单位可适当增加经费指标,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扣减经费指标。

5.强化财务监督及内部审计

高校财会人员要严格把好财务监督关,严格执行经费支出管理办法和资产管理有关制度,防止资产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的作用,推行固定资产绩效审计,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曲桂贤 张剑飞 论高校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篇3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低值品管理系统;房产管理系统;资产调剂平台;贵重仪器共享平台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是对固定资产从购买到保管、使用、变更和处置等各个环节的管理。高校的固定资产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资产管理是高校建设和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意义在于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和完好率,为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保障。

然而,通过合并重组高校得以快速发展,使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数量急剧增多、校园面积大范围增加、校区分散且相距较远,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出新课题。

一、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资产管理还是停留在独立的管理信息系统过程中,主要集中在相对简单的静态信息管理模式上,更多的是从财务的角度来进行资产管理,表现在建卡建账,简单查询、统计、报表等功能。这种管理模式逐渐发展成脱离了手工记账的原始阶段,改为通过计算机软件处理固定资产的数据及信息。

随着高校资产规模的扩大,要求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逐步呈现流程化、规范化特点。以单机使用为主的资产管理系统软件缺少动态管理功能,不适用现代资产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无法实现实时管理

随着各高校每年采购固定资产数量和金额的飞速增长,固定资产的报废更新也大幅提高。采用单机管理模式时,资产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固定资产数据的录入和变动等工作上,大大增加了校级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数据更新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较差,无法实现对固定资产信息的动态监管。

(二)缺乏对固定资产变动部门和保管人的动态跟踪

单机管理模式下,无法及时精准跟踪固定资产的变动和送修过程,不利于资产清查,设备报废处理;无法全面进行固定资产的故障记录和分析;无法对固定资产进行维护、成本记录和分析;闲置设备无法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合理调剂;资产采购部门无法判断采购需求是否合理。

(三)统计工作过分依赖校级资产管理部门

由于校级资产管理部门掌握全校资产的基础数据,每年的资产统计上报工作由校级资产管理部门完成,但二级单位专业实验室评估、绩效考核、教学水平评估等仅供参考的资产数据由校级资产主管部门提供,年统计数据难免不够准确。加之统计方法不统一,二级单位资产细目统计查找不准确,分类不明确、分部门统计资产占比不真实等。

(四)资产信息不能共享

只有深入了解部门资产的数量、种类等信息才能提高部门资产利用率,便于资产的调剂和管理。资产数据信息不能共享,各部门不能及时地掌握占有使用资产情况,这必将导致资产浪费和重复投资等问题。

二、高校资产网络化管理的优势

依据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所采集的基础数据,建立统一的数据库,以保证国有资产的管理、查询、统计、分析等一系列功能得以实现。

目前各高校的校园网及完备的硬件设施为资产管理带来了新机遇。网络的信息服务功能,能够为人们及时、准确地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对资产实行网络化管理,使固定资产信息资源具有了精准性、时效性、开放性,改变了原有的过度依赖校级主管部门管理的工作模式,使所有使用单位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来,让学校的每位教职员工都能上网查询学校的资产情况、资产使用现状及资产比例构成等信息,从而使资产管理由封闭式管理逐渐过渡到开放式管理。

(一)有利于规范资产管理行为、有效控制

高校的资产管理不单是财务处、资产处或学校某个具体部门的工作职责,而是全校所有使用部门及每位教职员工的工作职责。网络管理软件可将资产管理工作分解到各个使用单位,使管理部门之间相互制约,杜绝绝对的权力部门,任何一个部门必须在其他部门知情的情况下才能完成一项从采购到报账的整个过程,从而规范了资产管理行为,有效控制。

(二)有利于资产数据准确规范,便于管理

无论录入原始数据新增资产,还是资产变动管理、资产报废处置,每个环节都需严格把控。例如,固定资产验收单的录入和资产卡片的建立时,必须按要求准确无误地填写完整,否则就影响下一步的操作,就无法提交给归口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进行审核,无法进入记账程序。这种严密规范的和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使在不同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形式下能够有效地实现实时操作,而且确保数据真实有效。

(三)有利于明确资产管理职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多层次的网络化资产管理,确保了从资产的采购、验收、审核到记账责任到人,而且,资产的领用人、存放地、使用情况等信息在网上一目了然。比如,本校某职工调出或退休,要查一下他使用的资产是否交还学校,打开计算机,使用网络化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只需几分钟就可以查得清清楚楚,既方便又快捷。

无论资产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能即刻查出管理责任人,并追究其相应责任。因此,网络化管理不但具有很强的透明度,明确了管理职责,极大地避免了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和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有利于真正实现高校资产资源共享

资产网络化管理的能力延伸到高校的任何一个部门, 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集中式、实时管理转变,真正彻底地实现高校资产资源共享。及时、详尽的高校固定资产资料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上到校领导下到普通教职员工,需要了解本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和数据,在资产管理网络系统上一查便知。同时,高校可以根据所掌握的内部各个部门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如:固定资产的种类、规格、数量、使用状况、使用方向等,有了这些详细的资料,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调整高校内部的固定资产结构。如,校内某部门需要购买某种设备,我们可以先在资产管理网络系统上查看高校内部其他部门是否有闲置的相同设备,如果有就可以调剂使用,既节省了办学经费,又使学校的资产得到充分的利用,防止了资产的浪费,真正实现高校内部资源共享。

三、实现高校资产网络化管理的路径与对策

面对各项资金的大量投入,学校基本建设项目,设备购置、教学科研仪器等固定资产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怎样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如何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使有限的国有资产为学校的教育改革发展服务提供保障尤为重要。这就为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本人通过多年在高校从事资产管理工作的经验,结合资产管理网络化的工作要求,总结以下思路与对策。

(一)加强机构、制度建设,为实现国有资产的科学化管理奠定基础

第一,建立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在校级成立资产处作为一级管理机构,管理学校各类资产。在下属各学院、各部门设置二级兼职资产管理员,负责本部门资产的具体管理。指派一名副校长具体分管资产处,负责资产管理处的工作,以及在全校资产管理工作中与其他部门协调的各项事宜。

第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也是如此,如果没有法规制度的约束和护航,管理也只能是流于形式,虚于外表,而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为了适应高校资产管理的需要,应主要建立:《资产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低值品管理办法》、《二级资产管理员岗位职责》、《无形资产管理细则》、《贵重仪器设备管理细则》、《资产处置管理条例》、《房产、土地管理条例》、《固定资产丢失损坏赔偿办法》等相应法规制度。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此外,为规范管理行为,实物资产登记入账的同时建立起资产管理责任制。将设备管理员、与部门领导挂钩,各自行使其职责。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如财务处、人事处、审计处配合资产处,无论是干部离任、职工调转、离退休等都必须按资产管理制度履行手续,相互监督、制约。其次,根据固定资产档案管理制度装订固定资产登记卡、大型精密贵重仪器信息材料、房产土地证件等编号归档、建档。各项资产管理材料齐全、并由专人负责保管。

(二)以清产核资为手段,摸清国有资产“家底”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目前清产核资已经成为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和财务监督的一项经常性管理工作手段。每年对固定资产进行了清查,全面摸清家底,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在清产核资过程中会发现有的部门对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存在“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管理缺乏规范化,造成账、物、卡不符等等。针对清产核资发现的问题,建立健全监控体制,明确管理责任,设备的保管落实到使用人。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有力手段。

(三)采用先进现代化管理手段,实现国有资产网络化平台管理模式

目前,适应高校资产管理网络化平台的软件主要有:仪器设备管理系统、低值品管理系统、房产管理系统、资产调剂平台、贵重仪器设备共享平台。

仪器设备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全校设备网上对账、查账、入账、调账、打印固定资产标签。为账账相符、账物相符提供了网络支持,提高了高校资产的完整性、准确性。还解决了仪器设备账物不符,前清后乱等疑难问题。

低值品管理系统中的低值耐用品,指用于教学、科研、实习实验和行政办公等方面工作,单价不属于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物资。这部分的资产量也比较大,为了便于管理可以由部门入账,财务审核,资产管理部门进行调拨、报废审批。

房产管理系统可以按校区编号、按楼房编号、按房间编号,每个房间分部门、用途、使用人等信息管理,便于房间的统计,有利于办公用房、教学科研用房的核算管理。

资产调剂平台是把有的部门报废、闲置的资产转到资产调剂平台上,给能够再利用的部门提供信息。在网上能够直接申请,经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归需要的部门使用。

贵重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是把价值较高的教学科学仪器设备在网上开放共享,调动仪器设备管理单位和相关人员面向校内外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的积极性,提高学校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实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优化配置,通过补贴、奖励等方式鼓励大型科学仪器设备面向校内外提供服务,提高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和共享使用的程度。

(四)增加培训,提高资产管理员网络管理水平

先进的资产管理软件能够得到高校的充分利用,培养各部门的二级资产管理员非常有必要。通过建立资产管理员QQ群,召开二级资产管理员软件培训会,有利于资产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同时提升了资产管理员系统操作水平。在设备登记、资产调拨、报废、闲置申请、资产清查等方面减轻资产管理部门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平台系统的使用,将大大提高高校资产管理的使用效率和准确性,使固定资产重复购置、闲置浪费等问题得到根本有效解决,使高校的资产管理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虽然高校的固定资产网络化平台管理在全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固定资产网络化平台管理模式的优势必在未来几年的资产管理中得证实。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网络化平台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还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医院;制度;财务管理;固定资产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132-02

固定资产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医院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职工管理意识淡薄、设备购置盲目、核销处置不及时等问题,因此,如何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促进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已成为医院管理者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1 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1.1 财务人员的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忽视现有资产的管理使用,轻视现有资产的合理搭配和使用效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近年来,单位对资金的支出能够严格把关,但对需要的固定资产买回来以后,对谁来管、管什么、如何管的概念模糊。由于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淡薄,没有严格的财产管理制度,人员工作岗位变动对原来使用的资产没有移交,久而久之,设备物品没法查找,造成了固定资产的流失。

1.2 财务流程账资信息不真实

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主要表现在信息不真实、不及时、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实物状况,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数量和增减变化情况,有的单位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有固定资产相差甚远。例如:新购置的固定资产不验收、不登记入账;报废、报损的固定资产没有冲减等。

1.3 资产监管、处置不当

财务部门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财务部门只管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具体办法,资产使用部门无管理制度、无管理人员、财产登记不全。单位向各部门安排、配置了固定资产以后,对使用情况却不闻不问,以至于一些固定资产已长期不存在,单位却一无所知。

1.4 采购、计划、使用不配套

盲目采购已经成为医院采购的痼弊,很多医院不顾自身实际,过分追求设备全面和高档,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和市场调查,盲目购置;医院部门与部门之间、下级部门与上级部门之间条块管理、利益分割的格局,造成部门林立,自成一体,互不协调,卫生主管部门不能统筹规划安排,导致固定资产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铺张浪费。

2 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办法

医院固定资产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必然可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资金的支出,降低成本费用,保证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保障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并可将医院从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中所得的利益,让利于人民,节约病人费用,使医院的社会效率与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2.1 建立固定资产三级管理模式,明确责任、制度到人

从基层抓起,第三级是资产的占用部门,一般是基层科室。大的科室还可细分为若干单元,避免管理范围过大,影响管理质量,第三级部门是资产使用部门,应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和资产卡,领用保管有专人签字、负责。人员调动应及时移交,定期盘点和对账。第二级(中间级)是职能管理部门,如设备科、总务科、基建科等部门。这一层负责承上启下,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任务重、责任大,宜思想好、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负责人。第二级应分部门、分科室建立数量金额式明细账,详细记录固定资产的购进、领用、报废毁损情况,并建立资产卡片与领用科室一式二份,详细记录固定资产的领用、维修、转移等情况。第一级是固定资产的管理中心,是固定资产的最高层。人员可由院长、分管后勤的副院长、财务负责人及经济管理专家等组成。固定资产管理中心,负责全院固定资产管理,负责起草各种管理规定,及这些规定的贯彻落实和检查监督,定期(每年至少一次)进行固定资产清查,不定期进行贵重仪器设备抽查。并设立固定资产总账及明细账。

2.2 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规范使用核查机制

固定资产管理中心应加强审计监督,指定一系列固定资产管理规章制度,清查核对制度,定期对本单位的账务收支,固定资产及经济效益进行审计,提高固定资产的营运收益;必须注意审计固定资产折旧是否足额提取,固定资产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是否有账外固定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有无流失现象,切实解决固定资产账实不符,闲置浪费及被非法侵占的问题。固定资产档案管理制度,严把设备购入质量关,采购部门要和使用部门及管理部门一起从使用的实际出发,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及国内外先进技术,购入设备时严把质量关、价格关,保证设备的先进性、安全性、可靠性。必须实行报损、报废、调出审批制度,科室必须按制度将各项固定资产管理落实到人,由科室经济核算员负责资产卡片、执行物资管理核算制度;由设备科负责考核使用情况及设备定期保养维修,协助科室提高设备使用率,财务科将科室资产占用、维修、损毁等情况量化成数据,进行奖惩。并将结果进行公布,通过考核强化科室保值、增值意识,促进增收节支。完善医院会计制度,规范对固定资产的核算。

3 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要充分发挥固定资产在医院中的作用,就要建立严格的资产清查制度。清查过程中不仅要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还要对资产的盈亏情况、使用情况、使用效率等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在固定资产需要更新改造时,哪些可以继续使用,哪些需要淘汰做到心中有数。盘活现有固定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重置和闲置。进一步完善“三账一卡”制度。由固定资产做好固定资产总账和一级分类明细账,对全院固定资产按资产主管科室及资产大类实行金额控制;按资产分类、名称、规格分别设置账户,记录固定资产的数量和金额,并按资产使用科室进行归类管理;各科室护士长或科室负责人为资产责任人,建立固定资产台账,记录本科室领用的固定资产的名称、规格、数量等。利用现有的管理系统,把各责任中心的终端与物资中心链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这不仅使医院的管理者对全院的固定资产的分布、使用情况一目了然,而且也有利于使用部门核对和管理本科室的资产,从而为医院的管理、发展规划、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3.1 固定资产采购制度

对一般资产的采购,要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制度,对大型的仪器设备还要采用采购论证制度。购买前使用部门要组织人员对当地医疗市场进行调研,进行本量利测算,并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交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要召开会议进行认真研究,并组织有关方面的医学与工程专家开会讨论,从应用和性能等全方位来论证购买大型设备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实用性,杜绝盲目采购。

3.2 固定资产出入库制度物资中心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管理,责任到人,配备专职人员实行专门化管理。保管人员建立固定资产保管账,要严格出入库单制,财产的增减均应及时反映在出入库单中。对财产的购置、调入,在入库单上登记;对财产的调出、借用、领用,应由医院领导审批,凭出库单领取财物,保管人员根据出入库单及时在明细账中登记,以反映固定资产的转移、增减变动情况。

3.3 固定资产日常维护制度成立医疗设备供应中心,对于数量较多的设备,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由医疗设备供应中心统一管理,统一维护,统一调度,不仅延长了资产的使用寿命,某种程度上等于节约了大量的维修费用,降低了成本支出,提高了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重置。对闲置不用或使用效率低的固定资产予以合理的调配,并及时办理调拨和核销手续。

3.4 固定资产盘盈盘亏制度有的固定资产盘亏是由于使用部门无专人保管,使财产流失或视为废物丢弃。有的盘盈固定资产不入账,而将盘亏的固定资产入账,其结果减少了医院的收支结余。发现资产盘盈、盘亏,应及时查明原因,区分不同情况做出处理。

3.5 固定资产报废制度固定资产报废和转让,需由使用部门写出书面报告,列出清单,报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审核备案,经班子会议讨论决定后,上报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批准方可核销。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国家财政补助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医院要适应市场求生存,就必须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固定资产是衡量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保证。是一项看似简单,其实却不容易做好的管理工作,各医院应根据具体情况,在不违背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之路。

参考文献:

篇5

本文分析了防灾科技学院自2006年升本以来在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说明了这些问题存在的严重性,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旨在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达到辅助实践教学,增强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

关键词:固定资产;实践教学;仪器设备

1.学院简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大陆地震频发,灾害损失严重,为减轻地震灾害,培养防震减灾的专业人才,国家于1975年组建了国家地震局天水地震学校。随着我国经济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正在逐年增长。随着生源的增加,学校各项设施的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天水地震学校于2006年正式更名为防灾科技学院,并开始举办本科教育,面向全国招生。

至今,学院已经形成理学、工学为主的五大学科门类。在一级学科的专业群中,形成各类学科专有实验室118个,由于教学实验室的增多,实验器材的购置频繁,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54亿元,其中超过10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共有222个。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完善与优化,为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优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知识掌握水平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由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过快增长,使得资产管理人员在管理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配套管理办法与管理手段,进而暴露出一些实验室仪器设备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2.实践教学中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开放实验内容单一。

在学院所拥有的一级学科中,共有实验室118个,在日常的实践教学中,实验课多以操作实验和验证实验为准,这是由于老师上课大多按照课程设置依附于课堂教学,以至于所布置的实验任务也大多是课堂的验证实验。此外,一些老师惰性严重,科研水平差,更倾向于按本宣科的进行教学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与研究水平。

2.2忽略对校史文物的保护。

学院成立的前身是天水地震学校,校址在甘肃天水,于1983迁至北京东燕郊,搬迁过后,很多建校伊始的文物都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很多岩石标本在途中丢失,还有很多岩石标本以及地震监测资料只是简单的堆放在系部的实验室,并没有作为校史馆的一部分,供学生参观。在地震科学系学生考研以及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这些本来可以起到辅作用的资料却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多学生只得自己掏钱去地震科学馆参观。

2.3仪器维护低效率。

实验室的管理缺乏制度化,实验室人手有限;同时,学生数量逐年增多,实验室经费困难,以至于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材料往往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加速损耗。很多系部反映,在室外实验的过程中,只有一名任课教师作为实验课指导,并没有专门的实验管理员辅助管理,很多学生在实验课上拿到有问题的仪器设备,需自行回仪器管理室更换,浪费了很多课堂时间。

2.4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自建校以来,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一直处于发展阶段。实验室设备的使用一直没有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任课老师只能口头约束学生合理使用教学仪器。

3.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的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

合理规划实验室的房间安排。在达到实验室完全配合教学的同时,也要实现实验室满足学生课余时间研究的需要。建立健全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对于长期闲置和较少使用的固定资产,可进行学院内部系部之间的整合与调拨,实现物尽其用。

3.2修补历史标本,并移送到开放校史馆,随时供学生参观与使用。

校史文物是学院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珍贵的资料,承载着学院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各阶段的重大事件记录。并且,其中包括地质考察队地质工程队在考察过程中留下的各种实物标本及文字资料。这些宝贵的资料对于地质学科的老师和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可以作为实验课的重要课堂辅助材料。应该召集相关系部的专业教师,并投入相当的财力,将天水地震学校留下的文物分类整理,陆续陈列在校史馆中,供学生随时学习、参观。

3.3配备实验室设备维护人员。

每次上课之前要做设备维护。有必要的实验室,要随堂进行设备维护,机器调试。对于学科内部的实验室要设定相应的实验室分类,并且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建立实验人员的培养计划,不仅要求实验员熟悉实验室安全和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并且要求实验员掌握基本实验技能,能够随时进行课前与课后的设备调试工作。大型的仪器设备配备专业的实验员,并且将各种维护管理工作进行量化,设定相应的岗位津贴,通过学生与任课教师的民意打分,对其进行相应的监督式的薪酬制度,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做好管理后勤保障工作。

3.4建立健全实验室固定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

学院的资产部门成立较早,但由于学校较小,各项基础设施并不健全,以至于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不完善。随着学院的发展与壮大,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急需完善,尤其要加强对固定资产购置、验收、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完善。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内部监督管理力度,实现账面、固定资产专用卡片、实有物资一一对应。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报废制度,加强固定资产报废回收、转让、变卖、抵押、有偿调拨等程序的设定。在建立健全制度的同时,加大执行力度,让各个固定资产的使用部门能够更加高效、合理、节约的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素云.高校固定资产初探[J].管理视野,2013(2):138.

[2]乔晋忠,张丽萍.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的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2006(22):93.

[3]辛颖.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创新协同对策研究[J].财税审计,2013(2):154.

篇6

(一)固定资产家底不清,账物不符

高校发展经历着高校合并———建设新校区———处置旧校区等历史现实阶段。后勤部门也经历着这些变化,一些高校合并后,后勤固定资产的合并只停留在账面上,并没有进行彻底的清资核产,有些高校在搬迁新校区和处置旧校区过程中,固定资产丢失,随意处置,资产管理流于形式,存在家底不清、账物不符的问题。

(二)资产购置的可行性认证少

由于特别贵重大型仪器设备比较少,高校后勤固定资产在购置阶段进行专家组可行性认证比较少。高校后勤固定资产购置是以部门申请、领导审批为主,经常出现重复购置、使用率低下、闲置不用等现象。

(三)使用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是后勤业务部门之间固定资产随意调拨。目前,高校资产管理部门虽对部门间资产调拨进行了程序上的规定,但由于后勤部门多、分布广,有人认为固定资产是部门所有,所以随意处置、转让,加上部门内又没有专人负责资产管理,所以给固定资产后续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在实际工作中,常出现固定资产从一部门流向另一部门,却未告知资产管理员的现象。二是高校后勤人员流动性大,存在管理盲区。高校后勤经历过社会化改革,用工制度也进行过相应的改革。现阶段,合同工、外聘工较多,流动性较大,调动或离岗时抱着“反正我没有拿回家”的心态,没有办理固定资产的交接手续。而后来人员对所用固定资产心中无数,责、权、利不统一,就不好管理固定资产。三是高校后勤业务部门缺乏专业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目前各高校基本上是在主管校长统一领导下,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原则管理固定资产,相应的后勤资产日常管理主要由后勤部门来做。但高校后勤固定资产分布面广,种类繁多,缺乏按照资产的不同类别和使用特点的精细化管理,各业务部门没有明确的专兼职资产管理员,职责不清,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调拨、处置等管理制度未落到实处。

(四)固定资产处置随意

一是高校后勤非经营性资产无偿转作经营性资产。高校后勤在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时,存在既未对投入经营的资产进行资产评估,没有核准高校投入经营使用的价值量,也未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投资方和被投资方的权利和义务没有明确界定,存在以投代管、只投不管等问题,造成产权虚置、归属不清、管理缺位等现象。高等学校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以后,其价值补偿主要是在营运中通过计提折旧费来实现的,然而相当一部分转为经营的固定资产在营运中都未计提折旧费。有些高校甚至在已经具备计提折旧费条件的情况下,仍然不提或少提折旧费,致使后勤固定资产价值流失。二是对高校后勤固定资产报废缺乏评估认证,存在随意处置现象。有些固定资产在购买时缺乏可行性认证,购置后效用不大,长期闲置不用,等到了报废年限就申请办理报废。一般认为,报废资产就是到了年头不能用的资产,报废销账完成任务,很少有人关心报废资产是否还有使用价值,实际的使用情况如何,缺乏认证评估,致使资产报废流程流于形式。

二、高校后勤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树立科学管理意识和创新管理模式

首先,高校领导要重视后勤固定资产的管理。领导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后勤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将后勤固定资产管理作为提高办学效益和加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目标框架。其次,高校后勤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要树立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并做好日常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制度的宣传贯彻工作。后勤部门分布广,资产管理动态不好掌握,可以在后勤部门内设立资产管理员,对本部门的资产进行日常管理与监督。同时,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培训,使本部门职工树立固定资产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做到人人关心、人人有责。

(二)定期清查固定资产家底,做到账物相符

高校后勤经历着校区合并、新校区搬迁等历史与现实的整合,后勤固定资产分布点多面广,存在账物不符现象。因此,高校后勤资产管理部门要清查资产,逐一核对,弄清哪些是不良资产,哪些是“非转经”资产,哪些是经营性资产,哪些是高校合并的遗留问题,哪些是资产报废后未及时销账的,哪些是部门或人员调整而资产信息未及时变更的。根据高校资产管理办法,及时办理相关资产登记、变更、销账等手续,摸清高校后勤固定资产家底,建立高校后勤固定资产基本信息,关注资产存量和增量的变动,为部门领导掌握资产使用情况提供准确的依据,保证固定资产账物相符。

(三)加强高校后勤固定资产购置的可行性认证

首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高校后勤重大项目专家论证的重要性。后勤固定资产单个价值可能不高,但数量是巨大的,价值是可观的。因此,应加强固定资产购置的预算管理,合理编制预算,建立符合实际、可操作、系统科学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体系。根据预算体系和固定资产购置的价值,进行高校后勤固定资产的可行性认证,可以减少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盘活现有固定资产,调节闲置资产,做到物尽其用。其次,要完善高校后勤固定资产购置审批制度。严格按照年度预算进行购置资产的审批,减少领导意志,严格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没有预算,不能支出”的原则,促使资产使用部门充分利用现有资产,慎重购置。

(四)加强高校后勤固定资产使用管理的制度建设

目前,高校后勤固定资产使用、调配、报废等环节有相应的规定,但是各个环节衔接存在脱节现象。例如,固定资产在部门间已经调拨完毕,但是调拨手续没有办理。因此,要加强高校后勤固定资产各个环节的管理,明确责任,层层分解到人,并辅以相应的奖惩措施,促进资产管理到位。首先,高校后勤部门内应有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后勤资产点多面广,资产管理制度、日常管理往往不到位,应在后勤管理的基础上,在部门内设立专人管理。其次,加强高校后勤固定资产日常使用的管理与监督。使用中如发现固定资产需要维护,部门内资产管理员应立即上报后勤资产管理员,联系厂家或者维护人员来维修,减少资产在使用中的损耗,而不是事不关己,听之任之。部门间资产需要调拨的,首先由部门间的资产管理员办理调拨手续,经部门领导同意,方可调拨使用,而不能拿走就用,不办理任何手续,最后清查资产时说不清楚在何处。办理调拨手续要及时变更资产所属部门和领用人,做到账物相符,责任到人。部门资产管理员加强资产管理政策和制度宣传,让资产管理意识深入人心。目前高校后勤用工多为外聘员工,流动性比较大,常常出现离岗时使用管理的固定资产不办理交接,后来者也是稀里糊涂拿来就用的现象。因此,外聘人员离岗时,部门内资产管理员要清查资产、办完固定资产交接手续后才能办理离岗手续。来岗时,部门内资产管理员经领导同意配备工作所需的固定资产,办理手续,同时讲清资产管理的政策、权利和义务,责任到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的效能,减少资产流失,做到账物相符。

(五)加强高校后勤固定资产的处置管理

一是加强高校后勤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性资产转变的管理。首先,理顺固定资产产权关系,分清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要厘清哪些是自营性投入,哪些是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其次,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要执行严格审批制度,建立高校后勤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台账,如实登记和反映转为经营性资产的数量、价值、投资形式等,然后实行专项考核。再次,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资产评估应由法律认可的专门机构和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以体现资产评估的客观公正性。经过评估核定的资产价值量,作为国家投入经营单位的资本金,可以以年度分红的形式或者以折旧计提方式予以保值增值或者回收。二是加强高校后勤固定资产报废的评估认证。高校后勤部门提出固定资产报废申请,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评估认证,对是否有使用价值、是否可以报废等情况进行详细认证,对于确实不能使用而需要报废的资产,要进行资产评估,减少人为估价。要从观念上切实重视资产报废,做到最大限度地实现资产的价值,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

(六)建立激励机制

篇7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fixed asse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obviously lag behi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in the management consciousness, management methods and management means, generating a large number of idle fixed assets, which is not only waste of resources, but also affects the basic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view of the resulting problems of idle fixed assets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is proposed,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daily management of fixed asse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mprove the use efficiency of fixed assets.

关键词: 高校;闲置;固定资产;管理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le;fixed assets;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5-0051-03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提出“加强学校国有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学校国有固定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的要求。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出现经费紧张、资源短缺和资产闲置与浪费并存。因此高校的闲置固定资产如何盘活,如何得到充分的利用,对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固定资产在高校中闲置的原因

作为高校重要的经济资源,作为高校发展的物质基础保障,固定资产已成为衡量一个单位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应认同和重视固定资产的规模大小与管理水平。固定资产的分类作为资产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对于提高闲置固定资产管理水平非常重要。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分类:

①根据资产归口不同可分为行政,教学,科研,图书四大类。

②根据高等教育管理可分为房屋及构筑物,土地及植物,仪器仪表,机电设备,电子设备,印刷机械,卫生医疗器械,文体设备,标本模型,文物及陈列品,图书,工具量具和器皿,家具,行政办公设备,被服装具,牲畜十六大类。

③根据财务管理可分为土地、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业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六大类。

④根据财务管理还可分为土地房屋建筑物、通用设备、专业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设备、仪器仪表及量具、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文艺体育设备、图书文物及陈列品、家具用具及其他十大类。

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见表1),按照高校教育管理分类,该学校中以房屋及构筑物、土地及植物、电子设备、机电设备、图书所占金额居多,仪器仪表、家具其次。高校中电子设备、机电设备、仪器仪表、家具等均可以实现共享。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电子设备,办公桌椅、文件柜等家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实现共享,再利用,既提高了资产的使用率,又节省了学校的资金。

但在实际使用中,学校资产部门由于受管理水平有限,未能全面了解全校的固定资产分布状况和使用动态,对长期闲置或利用率低的设备也无法进行合理调剂,实现资源共享也就无法谈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人们对于高校固定资产的看法和认知。人们对于固定资产的购置经费,普遍认为主要还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缺乏成本效益观念。就算是各单位个人自己争取到的科研经费,其性质同样也是属于公款,用公款购置的固定资产,往往不考虑其使用成本和效益。现在有许多教学、科研场所从自身利益出发,较多考虑使用的方便,另外不少人认为自己院系的经费放着也是放着,又不能挪作它用,用于购建设备,改善教师教学条件和学生学习条件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导致了固定资产重复投资、使用效率较低、资金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②固定资产的购置上,追求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忽视对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高校固定资产购置计划往往带有人为因素,要么符合领导的意思,要么符合部门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各部门各自为政,只顾局部利益,从自己使用方便出发,要求增加投资用以购置仪器设备,购买时没有充分论证设备的使用效益或脱离了单位的实际,造成设备使用效率不高,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的现象。一方面事业经费紧张,另一方面却有许多闲置资产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了固定资产价值的贬值与使用价值的间接流失。

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政策的办事程序和统一的协调机制。到目前为止,国家尚未制定出一套适合事业单位的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指标。各大高校也鲜少有推出固定资产管理考核制度。对于固定资产没有一套完整的验收、保管、使用等管理措施,在资产使用、报废处理等手续办理上不严,疏于管理,致使有账无物。该减少的不减,该增加的不加。在固定资产的处置方面,国家对高校有一套复杂的审批程序,高校自身并没有多少自。造成高校仅是将其管理的固定资产作为履行职责,并不关心资产的使用效益。资产部门定期盘查制度不完备,盘查时各部门配合不力,造成盘查流于形式。一年两次盘查时,有的部门对于盘查较敷衍,未能对闲置的资产及时清理,有的闲置资产达到报废年限的也未能及时报废。在资产调拨方面,每年新增人员及人员变更后,资产随人走,未及时调拨,造成资产的闲置及统计不及时。没有固定资产移交的观念,未按规定办理资产移交手续;人员退休、调动、保管人员更换时,交接手续不完善或者根本未办理相关手续,资产管理部门甚至对人事调动、部门变更的情况不能及时掌握。

④内外部监督机制不健全。虽然学校设置了内审部门、纪律检查部门,审计部门例行公事开展审计监督,由于成本或人力等原因不可能或没有必要在事中介入,往往在出现大的经济问题时才进行事后审计。且资产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相互脱节,缺乏制约。申请、审批、采购、验收、入账、领用、清查、盘点和报废等管理过程,由资产管理部门具体负责采购、调拨、处理、清查统计及管理监督;资产使用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维护和保管,保障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财务处负责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但具体操作中问题较多:资产管理部门给资产使用部门办理财产入库手续后,可能会出现同一单位或个人经手固定资产采购、付款、入库等多项步骤,故资产从采购到入库应由同一单位或个人负责,再由经办人交由资产管理员入库,资产归口部门审核,最后送至财务,整个过程应有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监督,进度管理。

2 提高闲置固定资产利用水平的途径

针对以上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并根据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①利用现代化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管理系统,一方面及时登记和掌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库存情况,避免重复购置;另一方面合理组合和调配闲置的资产,促进闲置资产的再利用,避免浪费。这是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

②应逐步建立和完善资源共同建设和享用机制。资金投入较多的固定资产项目,须经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调查论证,严把投资关口,避免重复建设、闲置浪费现象的发生。各院系所固定资产购置预算也应严格把关,减少投资的盲目性。同时学校应做好全校固定资产的整合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鼓励各院系所之间设备设施的相互租借使用。对单位长期闲置而不能有效利用和超过配置标准的固定资产,应本着物尽其用的原则进行调剂。各部门需要申请购建新的固定资产时,首先应从存量资产中调剂解决,防止资产的重复购置。

③固定资产项目档案管理精细化,可以更加有利于查询固定资产购置时的情况,是建设单位有形资产的凭证。对于固定资产整个采购流程文件,应按年度、项目进行分类归档,整理,方便查询。比如软件,学校教务处有学生管理系统,如若学校继续教育部门也需购买学生管理系统,可统一管理,在教务处学生管理系统中设置相应模块,也就无须再重新购买学生管理系统。

④规范处置程序。为了解决处置无序、资产流失的问题,明确了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程序,闲置国有资产处置时,必须要履行报批手续、资产评估,出售出租信息实行网上和媒体公示、公开竞价等程序进行。并检查处置行为。对各单位已处置资产进行检查,对单位越权擅自对外处置的资产,未经批准及备案而擅自对外处置的一律视为无效处置。对单位负责人和经办人在资产处置过程中、造成国有资产损失的,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⑤搞好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加强闲置资产的动态管理,做好登记,明确责任人,建立健全资产租赁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资产报废后,要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产权注销和进行账务处理。增强资产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快推进资产考核制度的建立,把资产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年度考核工作,而非部门秘书的兼职工作。

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对闲置固定资产进行盘活,运用以上措施提高闲置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学校首先根据运用“江苏省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该系统中,包含了14个模块,分别为我的工作、基础管理、资产购置、资产变更、资产处置、资产账务、卡片管理、维修管理、绩效管理、资产查询、资产统计、统计报表、日志查询、产权管理。利用资产查询模块,对学校资产进行盘查,账实对比,盘点出闲置资产,在资产调拨模块中进行相应的调拨,每年进行的资产调拨大约有600余次。且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需更加快捷方便,减少不必要的程序,如调拨,更新前的资产系统中调拨程序完成下来,需要有6位人员进入系统操作,造成了调拨流程的中断或终止,导致有些资产实际上早就移交到别的部门,可以账面上仍然留在原部门。但更新后的资产系统中,对调拨程序设立了超级管理员的权限,由系统管理员及资产职能部门负责人2人即可完成校内调拨程序,即简化了操作步骤,又可以尽快达到账实相符。在资源共同建设、享用机制方面,严格把控采购关口,对各部门提交上的采购要求,进行分类或合并采购,并在各学院中积极调配可以共享的资产。在档案管理方面,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对每年采购项目按照年度和归口不同进行归档,每年整理出的采购档案约有100余项,整理出的年采购量,与年初预算量进行比对,在下一年度的采购预算中对重复采购的物品可删除,从根源上减少固定资产出现闲置。在资产处置方面,严格按照江苏省教育厅的处置规定每年进行2次,在处置程序结束后,对学校可以自行处置的物品进行整理,有可回收利用的资产进行再利用,例如学校实训室电脑,主机已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但显示器仍然可用,在处置程序结束后,即可以在采购时只采购电脑主机,也可以把此批可用的显示器调配给其他需要的部门使用。在资产管理制度方面,积极促进资产考核的实施,把闲置固定资产的整理和再利用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闲置资产盘活的效果从每年可利用闲置资产的金额可看出,金额越大,说明盘出来的闲置资产越多,利用率越高。可利用闲置资产主要包括日常可调拨的资产、处置报废的资产以及年度采购节约预算的资产。

从表2可以看出,2011年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运用“江苏省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后,资产的日常调拨记录在案,各部门可用于调拨的资产也可快速的查找和调剂。处置程序在2011年后进入常规化操作,1年2次的处置,也使得闲置的资产得以更新淘汰。年度预算控制,从根源上预防了闲置资产的产生。而在2011年之前,只有学校后勤部门运用人工对全校资产进行管理,无法快速查询各部门资产情况,以及各部门间资产变更也无法记录在案。因此,相较于2011年之前,闲置资产盘活效果至少翻了一番。

3 小结

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庞大的资产仅仅依靠资产、财务部门进行管理是不够的,需要实施全员和全过程管理,才能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发挥应有的效益。本文中提出的五点建议,科学的资产管理系统、资源共享机制、档案管理精细化从根源上防止了重复采购,避免了闲置的固定资产的产生,并有益于盘活闲置的固定资产,而处置程序的规范,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对闲置资产进行动态管理和充分利用。因此盘活闲置固定资产,不断提高闲置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不仅可以节约采购资金,防止资产流失,同时提高固定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和利用的有效性,建立节约型校园。

参考文献:

[1]魏姗琳.基于财务预算视角的广东省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11.

[2]王崇保.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8).

[3]徐晓音.高校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财会,2006(5).

[4]王文魁,宋来,倪宝童.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开发研究[J].经营管理,2014.

[5]文惠.论高校固定资产清查[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5).

[6]吴荷芬.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研究――以某综合性大学为例[D].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12.

篇8

关键词:高校 纵向科研 经费管理 问题 成因

在我国,高校的科研经费一般分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两大类。纵向科研经费是指高校承担国家、省、市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科研任务而得到各级财政部门拨付的科研经费、基金类课题经费以及学校预算安排的科研专项经费、科研配套等;横向科研经费是指学校接受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或个人委托承担科研任务而取得的科研经费。要管好用好科研经费,完善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使国拨纵向科研经费使用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1. 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1.1 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统一、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大多数高校的科研处负责项目申报、立项、结题验收、成果鉴定等科研管理工作,关注的是项目的级别和到账经费的多少;科研经费一般归口到校财务处管理,财务处本身业务量大,根本没有精力收集、整理具体科研项目的信息,加之观念上存在一些误区,认为科研经费只是一种代管经费,只进行简单收支核算,不参与科研前期、中期、后期的管理工作,财务部门与科研部门容易造成脱节;项目负责人则认为实行课题负责制,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上缴完学校管理费后自己理所当然地可以支配余额,任意划拨科研经费,不按项目预算范围与内容使用经费,出现经费使用不当和超支等现象。学校管理制度的不配套、不完善使得科研资金的综合使用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1.2 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

目前高校财务是根据教育事业费的会计制度来审核科研经费,并按教育事业费的核算模式进行简单的收支核算,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科研经费的特性,也无法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与使用进行监管。科研管理部门对经费到位后的使用主张宽松,不加制约,不能为财务部门提供完整的科研项目信息;财务部门缺乏与科研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沟通的平台和信息共享,在不熟悉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的情况下监管科研经费的的使用;项目负责人对项目预算的法律意识淡薄。不按预算开支,不合理开支时有发生。

1.3 高校纵向科研经费使用中存在问题

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广、项目类别及名称繁多,经费分类划分困难,有时同一项目从不同渠道均获得资助经费,而经费使用情况要分来源渠道上报,给科研课题的财务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及会计软件功能的局限性,项目的分层次管理和分级上报也很困难;科研经费的负责人多数对财务知识不是很清楚,往往不能按财务制度的要求报账,使财务人员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既要考虑实际情况,又不能违反财务制度,从而给财务核算工作增加了难度。

1.4 高校纵向科研经费预算存在问题

科研立项阶段的经费预算存在的问题:一是编制“弹性预算”。弹性预算是一种有意夸大科研经费预算金额的行为。项目负责人上报的预算金额不是项目所需要的真实成本,而是在真实成本的基础上预留一定的空间和余地。二是编制“粗放预算"。大多数项目负责人都不是财务人员,缺乏科学的预算知识,加之有些项目负责人认为经费预算没有必要细化,编制项目预算时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表现出项目预算编制的随意性。三是编制“虚假预算”。虚假预算即虚报开支,将一些与课题研究无关的费用计算在内,以套取科研经费。

1.5 高校科研全成本核算难以实施

高校科研项目的成本费用主要由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协作研究费用构成。其中直接费用指课题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可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费用,包括人工费、设备费、差旅费等;间接费用指难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费、水、电、暖费等;协作研究费指由外单位承担部分协作及加工的费用等。全成本核算应将科研项目消耗的所有资源成本纳入项目的成本核算中。但实际上科研用的房费、水费、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管理费、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等都不计入科研成本,而是从教育事业经费中支出;按规定科研收入计提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管理费的一部分是用于支付学校垫付的水电、折旧等费用的,但所提的管理费却成了科研管理部门的日常开支;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交叉进行,不能明确划分其用途,往往是用教学材料来作科研项目的实验,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课题费混用,造成科研项目的成本难以准确计量。

1.6 高校纵向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

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失控。在高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下,存在着科研管理部门、二级院系、资产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等多头管理现象,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处于多头管理又都不管的状态;财务账只反映科研资产的金额,设备处只负责购置科研设备的数量、品名、规格;科研设备的利用率财务处不清楚,不知道科研设备的购置、利用是否合理,从而造成科研设备重复购置和利用率低下的浪费现象;科研资产验收入库的手续也不完备,购置后的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大都由课题组保管使用,在科研人员工作调动和岗位调动时,由于没办理资产交接手续,可以随意带走;还有的科研人员为了逃避国有资产的监管,将购置的国有资产设备拆分成材料、消耗品等开具发票,造成学校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

1.7 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监督中存在问题

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缺少必要的审计监督。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较多,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课题经费要纳入学校统一核算,但由于这部分经费牵涉到学校及某些个人利益,管理的阻力很大,更谈不上监督;政府审计部门也很少对其进行专项审计,学校内部监督制度也不健全,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很少过问经费使用情况及效益,使经费管理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

1.8 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中结余资金问题

科研项目完成后,课题结题不结算。多数高校科研项目在通过验收、完成结题后,未将剩余经费在财务部门进行结算而继续用于其他支出。结余经费不结算,使财务部门无法对项目研发过程中发生的经费进行成本归集、分析与效益评价,表现在每年的财务报表中已通过验收的项目仍然有余额,不能客观反映学校目前实际的科研情况。多数高校科研经费实行指标卡管理,个别单位经费卡管理不严,结余经费数额不清,有的项目负责人手中持有好几个经费卡,时常有经费使用中互相串用的现象。

2.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2.1 高校中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过于宽松

科研经费报销中出现违纪违规的现象,既有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更主要的是许多学校在科研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在课题制下,科研经费到款后学校除扣去管理费,剩下的经费全由课题组自行支配,缺乏对科研过程尤其是经费使用的监督与管理。许多高校为了鼓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争取多报项目、多争取项目,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都比较宽松。如为了充分调动从事科研工作的教职工的积极性,许多院校在科研经费到款后学校只提取少量科研管理费,而没有对科研工作进行细致的成本核算,对于学校通过科研工作取得了多少经济效益并不关心。一些高校认为科研经费为预算外经费,无需从严管理,而只要课题经费能进学校就行,至于学校通过科研工作取得多少经济效益不够关心。不少高校科研所用的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管理费、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等都从教育事业费中列支。

2.2 支出预算与经费开支不一致

国拨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中对支出预算的要求是本着量入为出、实事求是的原则编制预算表,并规定了预算表中应包含成本收入和支出项目,但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中仍存在经费开支与支出预算不符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国家财经制度方面,由于制度对科研经费的人工费、资产购置费、通讯费等范围存在限制,无法据实列支,导致申报时的支出预算无法准确制定;此外,高校的科研项目多为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具有不确定性,加之物价上涨、工资上调等原因,易发生价差,导致经费支出增加。国家或项目归口单位专项审计不及时,学校审计部门日常监督也不够,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对科研经费的监督本应是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然而,科技部门“重立项,轻跟踪",财务部门“重决算,轻预算",审计部门人员编制不足等问题,造成项目经费使用缺乏全程的跟踪监督。

2.3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般情况下,高校对科研经费购入的固定资产都能纳入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但对固定资产购入后的使用和项目结题后的资产移交、清理,高校却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的规定:“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均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必须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即科研项目在结题后,应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理,并办理移交手续将固定资产移交给学校。但因为缺乏相关的固定资产使用和移交制度,很多固定资产滞留在科研人员手中,致使国有资产流失。而固定资产无法统一调配使用,则难以避免重复购买和建设,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

2.4 高校普遍上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大多数高校很少进行成本核算,高校更多的是注重科研项目所取得的成果和社会效应。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是学校的成本意识淡薄造成的。由于高校是事业性质的单位,很少进行经营活动,所以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对科研人员在学校从事科研活动所产生的费用,如房费、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电话费等小额费用,并未进行认真的考虑,往往均在事业经费列支,而这些费用汇总后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挤占了学校正常的公用经费,也无法反映科研经费支出的真实情况,使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不准确。

2.5 制度不全、责权不明形成资金结余

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不健全,责权不明确。科研项目经费的委托方认为科研经费的管理权随着经费的转移由委托方转移到受托方,而受托方则认为对课题经费缺少自,认为经费是课题负责人中请到的,使用权在他们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从管理者到课题负责人都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使得一些制度和规定执行不力。高校没有真正实施有效的管理,尤其是结余经费的管理在一些高校成了真空地带,变成了课题组的自有资金,经费使用随意性很大。形成结余经费原因主要是:职能部门在结题结算过程中缺乏对项目合同的协调监督、课题组在项目完成后极少主动申请结算。形成结余经费的具体原因:预算结余。立项时的预算往往不能全面反映执行过程中的全部费用。 (2)核算结余。高校科研经费核算制度不完善、不规范,没有进行成本核算,结构不合理。 (3)政策性结余。绝大部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宽松,对高校固定资产、仪器设备的使用等只是提取管理费,用教育经费购置科研设备,使得本应购置科研设备的经费部分结余下来。(4)非正常结余。由于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课题负责人在使用经费过程中,人为减少项目成本,挤占、挪用教学经费、尤其是实验材料,造成不正常的结余。(5)重复结余。目前国家科技管理体制尚不完善,研究人员可以从不同的来源渠道获取重复资助,从而造成科研经费结余。

3. 高校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学校科研、财务等部门、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学校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的有关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立项书或合同约定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决算,并按规定使用经费。项目负责人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结账手续,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科研部门、财务等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实行“三位一体、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3.2 完善校内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各高校要针对当前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完善校内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应针对当前纵向、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和完善校内纵向、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在制度中应明确规定科研经费的使用原则、使用范围、使用办法和审批手续等,对科研项目经费中的人员费、评审费、管理费等也要做出相应的规定,使财务管理人员及科研人员做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自觉遵守有关的财经规章制度;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也有利于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沟通和理解,减少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在报账过程中的矛盾。

3.3 强化纵向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

科研项目立项的关键是合理编制项目预算,实事求是地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核算课题本,这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基础。从国际上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来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有效手段就是经费预算管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主要由项目组成员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计划及编制,结合经费估算和预算的方法技术制定合理的项目预算,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系的基础;项目确定不等于确定经费,我国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模式的一项重大改革就是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管理,借鉴国外经验,实行根据项目计划任务编制项目全额预算,经过评估和审核后确定经费。因此,科学编制预算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构建科研经费管理体系的基础

3.4 建立健全全面成本核算制度,

高校应加强对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管理。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是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组成部分,各高校应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全面成本核算制度,来确定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合理水平。其中,项目管理费可根据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规定的比例由学校安排使用;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学校制定管理办法予以规范,但目前项目管理费提取比例最高不得超过项目经费总额的10%。提取的项目管理费必须纳入学校预算统筹使用。人员经费、业务费等其他各项支出,各高校应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的要求据实列支,不得预提。

3.5加强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题不结账。各高校应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校内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明确课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科研项目结束或通过验收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已结题课题的有关信息。原则上,项目负责人应在六个月内根据学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办理结账手续。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学校有权按照校内管理办法予以结账。

3.6 规范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除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另有规定外,学校使用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都属于国有资产,应纳入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资产的处置和使用(包括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应按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办理相关手续,不得以任何方式隐匿、私自转让、非法占有或谋取私利。各高校要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管理和保护,除项目管理办法或项目合同另有规定外,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转化转让应由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成果转化法》和《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执行。

3.7 高校应建立具有统一控制力的监管体系。科研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在宏观层面上,应强化其适应性与回应性管理体系,通过法律规范逐步完善,做到有法可依。首先,在科技管理部门内部,按照现代管理体制设置,遵循权力制衡原则,决策、执行与监督部门相互独立,并在其内部形成闭环控制系统。在这种个过程中,注重审计的重要作用,从合规性传统审计向合理性绩效审计转变,实行定期审计与随时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其次,是科研承担人所在单位的监管,这是科技经费监管的基础。加大财务监管力度,将课题经费作为校内部门经费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审计、专项检查、绩效考评等手段及时了解课题经费使用情况;对各部门、单位的课题经费管理加强指导,加大财务、审计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金云美,《高校课题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事业财会 2005(6)P57-58

[2]陈维忠,《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商业经济2005(3)P66.67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M],教财〔2005〕

[4]陈少杏,《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 2007(24)P176-177

[5] 王正勇,祝慧洁,边丽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控制对策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篇9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高校 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118-02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自2014年1月1日实行以来,给高校财务核算带来了巨大变化:高校会计核算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将基建会计纳入高校财务“大账”,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进行摊销,专用基金核算内容调整,收入支出科目进行拆分,会计报表结构调整等。新会计制度增加了核算内容,目的是更科学的核算高校成本,更真实的反映高校资产现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新会计制度的创新与突破

1.新制度中全面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作为高等学校会计核算基础。

2.新制度中确定了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内容框架,即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离退休支出及其他支出。

3.新制度创新性地引入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和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核算模式。通过“虚提”的账务处理方法,如实反映高校资产的账面价值。

4.新制度明确规定基本建设投资的相关业务要定期并入高等学校的会计“大账”反映,增强高等学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5.新制度为适应财政改革要求,在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非税收入、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更新,与旧制度相比,新增设了16个一级会计科目,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会计科目体系。

6.新制度统一要求“高等学校在编制年度财务报表时,应当将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信息纳入学校财务报表反映”,加强了高等学校会计信息完整性及可比性。

二、新会计制度在高校财务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折旧核算问题。在新制度下,高校开始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这有利于高校加强自身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真实的反映高校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但是实际每月计提折旧金额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并没有与当期的教育成本、科研成本挂钩,因此高校成本核算体系还不完整。同时由于当前各高校固定资产折旧方式过于简单,没有区分固定资产的用途,也没有考虑到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导致期末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偏差较大。

2.无形资产管理及核算问题。由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无形资产收益不明显,对无形资产的认识程度不够,管理观念淡薄,管理制度与机构不健全,核算与评估体系缺失,部分高校“无形资产”会计科目如同虚设。而“无形资产”有账的高校也是核算不完整,仅反映购入的无形资产,学校自行研发的,能计量的专利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等没有单独核算。另外一些高校使用无形资产对外投资不在账簿中反映,其所形成的收益放在下属企业中核算。

3.基建定期“并账”的问题。在新制度下,财政部出台的《衔接规定》只对高校基建“并账”提出了总体要求,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使得高校“并账”出现口径不一的现象。其中:将“预付工程款”计入“在建工程”不符合科目性质和经济内涵;将“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的余额直接合并,导致资产负债总额虚增;“基建芸睢苯嶙结余资金按归属于同级财政补助和非同级财政补助来区分,存在操作难度。

4.收入入账问题。由于高校学费、住宿费等非税收入在取得收入时计入“应缴财政专户款”科目,上缴后没有相关债权债务反映,只是在财政回拨时才计入“事业收入”。如果当年不全额使用,那就最后只能按实际支出确定本年的“事业收入”,导致收入不能如实反映。而且学校每年8、9月份新生入学后,就知道学费、住宿费该收多少,但是这个数在财务账面上并没有反映,学生欠费在财务账面也没有反映,导致高校的债权债务数据不真实。

5.成本费用核算问题。用于各地高校内部的机构设置各有不同,各机构的职能也各不相同,尤其是高校的教务处、科研处、离退休管理处、学科建设处、研究生院(部)等具有教学管理、科研管理、离退休人员管理等职能,同时也是行政管理部门,发生的经济业务具体列入哪类支出,都能说得过去。因此《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的“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就产生了不确定性,各高校间成本分析的可比性也就很难保证。

三、新会计制度应用建议

1.细化固定资产分类,加强固定资产折旧管理。由于高校固定资产种类、品目及数量较多,因此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在日常管理中应根据高校成本核算的需要及固定资产的用途统一固定资产属性,建立并完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细化相关固定资产数据,明确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在固定资产六大类的基础上,将固定资产的用途分为: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其他五类,为下一步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做好准备。目前很多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和财务核算软件没有实现联网,固定资产的采购、验收、付款存在时间差和信息反馈不及时的情况,因此很难时间上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建议高校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核算无缝连接。

2.加强无形资产管理,保护学校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高校应加大无形资产宣传力度,包括专利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标权、商誉等,增加教师对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无形资产管理办法,明确无形资产投资、转让、收益分配制度,将无形资产的研发、使用、核算、处置等全部纳入无形资产管理流程,保护学校无形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严格划分职务和非职务成果,明确专利发明人或设计人、学校、协作或委托单位之间的产权关系,将教师利用学校职务发明专利和技术秘密入股、办公司、搞技术咨询列入学校管理范围,保护学校知识产权,加强科研技术保密管理,防止技术流失和泄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将所有无形资产纳入会计核算,明确无形资产的入账和摊销方法,制定无形资产交易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办法,保护学校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提高高校科(下转第120页)(上接第118页)研成果转化率。

3.出台基建并账实施细则,加强基建并账业务培训。征求《衔接规定》出台后各高校基建并账中存在问题及建议,有针对性的出台基建并账实施细则,将制度中规定不明确的做法进行规范化。基建“并账”不仅要求会计人员要熟悉基建会计业务及基建项目管理,还要精通基建数据并入“大账”的处理程序和方法。因此为了提高基建并账业务的准确性,必须加强基建并账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

4.完善权责发生制,及时确认收入。由于高校现在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并存,因此建议增加往来科目用于核算高校学费、住宿费等非税收入的应收额和实收额。在应收账款下设二级科目“应收学费”“应收住宿费”等科目,在应付账款下设二级科目“应缴财政专户收入”等科目。在高校新生报到名单确定后,根据人数及收费标准确认本年应收费总额,并做相关凭证。

借:应收账款―应收学费

―应收住宿费

贷:应付账款―应缴财政专户收入

实际收到学费、住宿费时,相关凭证如下:

借:银行存款(或现金)

贷:应收账款―应收学费

―应收住宿费

同时,借:应付账款―应缴财政专户收入

贷:应缴财政专户

学生退学时,同时冲减“应收账款―应收学费”和“应付账款―应缴财政专户收入”,及时全面反映学校学生欠费情况,督促相关部门加强收入管理。

5.出台成本核算实施细则,明确费用分摊原则。

根据《高等学校财务支出》规定,高等学校成本核算实施细则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教育主管部门制定。鉴于目前该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建议统一认定高校内部各机构的属性,细化各机构经济业务的费用大类。如果出现共同承担费用的情况,确定费用的分摊原则。通过主管部门出台明确统一的成本费用分类规定,规范事务操作,保证成本M用核算合理合规,以满足各高校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需求。

四、结束语

新高校会计制度不但要求高校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也对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高校不断加强资产管理软件、财务核算软件等条件建设,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教育,提升财务队伍业务水平,提高高校会计信息质量,为高校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吴士英,高校无形资产管理与核算中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5(13)

[2] 但成蓉,程萍.高校如何执行新会计制度中折旧的规定[J].时代金融,2015(08)

[3] 杨茜.高校基建并账规定存在的缺陷及对策[J].财会月刊,2014(19)

[4] 蒋彩萍.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实施难点及其解决思路[J].会计师,2015(01)

[5] 田建中,高惠凤,魏春波.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浅析――兼议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实施.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1)

(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大庆 163318)

篇10

关键词:铁路运输业;营改增;固定资产;会计核算

2013年12月1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3〕106号,以下简称“106号文”),铁路运输业自2014年1月1日起,纳入到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的征税范围。铁路运输企业营改增后,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已经发生或将发生较大的变化。本文仅对铁路运输业“营改增”后固定资产从初始计量到后续支出环节的变化来进行探讨。

一、“营改增”后固定资产的核算

(一)固定资产的核算范围发生了变化

根据《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铁财[2005]235号)文件要求,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及以上,单位价值在2000元及以上(另有特殊规定的除外),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在铁路运输行业未实行“营改增”以前,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要求2000元以上,是包含增值税额的,实行“营改增”后,须以不含增值税的净额计算,含税单位价值在2340元内的资产将不再构成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不能予以资本化,只能当期费用化。进项税额可以抵扣的设备类固定资产的范围有所扩大。37号文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含提供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服务的新增值税纳税人和按照《增值税暂行条例》缴纳增值税的原增值税纳税人,下同)自用的应征消费税的摩托车、汽车、游艇,其进项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因此自1993年增值税开始征收以来一直沿用的一般纳税人购入自用的应征消费税的汽车、摩托车、游艇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销项税额的政策在2013年8月1日终结。该规定在106号文中得以延续,而且自2014年1月1日起新增值税纳税人涵盖了铁路运输业和邮政业。纳税人自用的应征消费税的摩托车、汽车、游艇的进项税额抵扣后发生转让的,需要按照适用税率计算增值税;转让“营改增”前购入的,转让时按照4%的征收率减半缴纳增值税。

(二)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及后续支出金额将发生变化

铁路运输企业未实行“营改增”以前,从外部购进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金额包括买价、增值税、进口关税等相关税费,以及为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其他支出,如场地整理费、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实行“营改增”以后,铁路运输企业从外部购进固定资产可以凭借所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进项税额,相同金额的固定资产初始计量金额净得到减少。由于增值税的影响,铁路运输企业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后续支出时,其后续支出的计量金额也将受到影响。例如,2014年1月15日,A铁路运输企业用银行存款购入和谐机车一台,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该机车不含税金额为2000万元,增值税340万元。由于2014年1月1日起铁路运输企业已纳入“营改增”范围,故该340万元可以作为进项税额予以抵扣,会计处理如下:借:固定资产―机车车辆2000万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340万元;贷:银行存款2340万元。假设铁路运输企业未实行“营改增”,该项业务的会计处理为:借:固定资产―机车车辆2340万元;贷:银行存款2340万元。A铁路运输企业的资产将减少340万元,负债增加340万元。

(三)固定资产的折旧将发生的变化及其对利润的影响

由于固定资产初始计量金额发生了变化,每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金额也将发生变化,以上述实例为例,假设该和谐机车预计可使用年限为20年,预计净残值率为4%,则2014年该机车应计提折旧=2000×(1-4%)÷20÷12*11=88万元。假设铁路运输企业未实行“营改增”,则该机车2014年2月应计提折旧=2340×(1-4%)÷20÷12*11=102.96万元。假设不考虑其他因素,则实行“营改增”,该铁路运输企业税前利润增加14.96万元,假设该企业所得税率为25%,则该企业税后净利润增加14.96×(1-25%)=11.22万元。该笔业务由于税制框架基础的不同,对报表的影响也不同。A铁路运输企业资产将增加14.96万元,所有者权益将增加11.22万元,应将税费将增加3.74万元。

二、固定资产的税收筹划

根据上述两项业务,基于增值税税制框架与营业税税制框架的比较,2014年A铁路运输企业资产总额减少325.04万元,负债将增加343.74万元,所有者权益将增加18.70万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则A铁路运输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必将增加。但作为一个企业来说,面临的情况纷繁复杂,一项税制改革后,必将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映,根据“营改增”试点的情况来看,交通运输行业“营改增”后,实际税负水平都较营业税税制框架下有了较大的提高。铁路运输企业在增值税税制框架下,降低实际税负水平,增加企业的税后净利润,提升铁路运输企业的价值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固定资产作为铁路运输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作为重中之重来进行管理,必须切实适合铁路运输企业生产经营实际,也不能违背相关的税收法规。

三、铁路运输企业采购固定资产税收筹划的建议

(一)选择购买固定资产的时机在铁路运输企业销项税额比较大时,加大采购固定资产的力度,这样取得的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就可以得到全额抵扣,减少资金的占用,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利用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不同采取不同的税务处理方式即铁路运输企业可以对存量的固定资产适当加速折旧,促进资产更新。(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3〕106号)

[2]《铁路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铁财[2005]2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