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篇1

一、把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项活动,进行全面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和融合到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中,在领域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中。都要注重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的途径。幼儿的时间是在各项活动中度过的,其心理状况、心理品质都会在各项活动中有所反映,而且某些心理问题也会在各项活动中有所表露。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项活动中,不仅使教师能更广泛、更真实地掌握幼儿心理健康的情况,而且有助于采取各项措施来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提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

幼儿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其专业水平、自身素质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育效果的取得。

首先,教师应先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蹲下身来和他们讲话,倾听他们诉说苦恼,与他们分享快乐,了解他们的兴趣,关注他们的兴趣,关注他们的需要。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幼儿的人格,遵从他们的意愿,他们的事让他们自己做主。凡事不包办,要留给幼儿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并且鼓励他们自己做决定,让幼儿学会自己做决定,以发展幼儿的自信心,提高他们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给幼儿树立典范,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幼儿,以极高的热情、极高的兴趣参与各项活动,用自身愉快的情绪引导幼儿天天生活在一个欢乐的群体之中。同时,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用健康的心理影响幼儿。时刻意识到自己角色的特殊作用,随时调控自己,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及良好的心境,处处给幼儿提供积极的影响。

再次,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体悟幼儿的一举一动,了解幼儿的各种需要,尽量给予满足和帮助,使幼儿产生安全感,愉悦感,从而高兴乐观、积极向上。

三、发挥家庭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要认真探究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家庭原因,脚踏实地与家长一起克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通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座谈、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意义,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让每个家长在关注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另一方面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不能只注重幼儿的吃、穿还应为幼儿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幼儿信赖的朋友,促进亲子沟通,给幼儿提供与同龄人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家长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幼儿树典范、做楷模,用自身良好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幼儿。

四、注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性

篇2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幼儿游戏

随着人们的健康理念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1]。在教育领域,我国的大中小学校普遍配备了心理辅导教师,设置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较为丰富的形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但对于幼儿的健康,人们的认识还存在着一些误区,重生理保健轻心理保健的的现象甚为常见。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亦起步较晚,在早期的教育实践中,健康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幼儿身体方面的发展规律和评价方法,心理健康并未引起教育界的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才开始关注这一领域,且最初的大多数研究并未将“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区分开来。幼儿园管理者及一线教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也缺乏重视,大多数幼儿园没有专门针对幼儿心理成长的计划和措施。尽管现状不容乐观,但随着大健康观的不断深入,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涵在日益充实,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幼儿园教育[2]48。同时,有关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迅速增多,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在不断完善,实践在不断丰富。优化学前教育的心理环境、幼儿爱的能力的培养、幼儿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等是目前较受关注的研究课题。2001年,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强调,幼儿园教育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纲要的颁布对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注重幼儿心理健康的幼儿园日渐增多。在一些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幼儿园中已经开始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尝试,积累了初步经验。这为进一步全面深入推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目标决定了其开展途径是多元化的,开设专门课程和在生活及游戏中渗透都是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幼儿人格完善的重要方式。

(一)通过课程展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指教育者以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培养人的目标为导向,针对处于幼儿园学习阶段的幼儿,根据其身心发展需要和社会性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内外的教育情境,选择适合幼儿全面素质发展的学习内容,对幼儿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其获得有益发展的全部活动[3]57。幼儿园课程有四个关键点:尊重、适合、快乐,发展。以上四点均涉及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尊重与适合强调幼儿园课程要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在尊重与适合的基础上强调快乐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其幸福感。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园实施中的特殊性,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以幼儿心理主题活动课程为主,以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辅。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领域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指导要点等都进行了总体说明。根据纲要的表述,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五大主题。一是激发幼儿求知欲、好奇心,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二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三是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四是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让幼儿学会分享与合作。五是培养幼儿识别情绪、调节情绪的基本能力[4]。教师在确定心理健康课程主题时,一方面应依据纲要的要求,另一方面应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考虑本班幼儿的具体需要和特点,创设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情境。例如主题课《愉快来园》紧扣新入园幼儿的焦虑问题,旨在协助幼儿学会识别和宣泄情绪,同时培养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我能行》通过鼓励幼儿承担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劳动来增强幼儿的独立性和自我效能感;《我帮你》意在引导幼儿乐于关心帮助他人,提升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以上主题的设计兼顾了纲要要求和幼儿需求,借用陈鹤琴先生的话,即课程设计“要有目标,又要合于生活”。

2.在五大领域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在《纲要》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目标都涉及到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因此从指导思想上就体现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五大领域渗透与融合[5]。其次,心理健康的特点也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性。心理健康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建立和培养是以幼儿认知、情感、行为的全面发展为基石的。因此,在幼儿园所有的课程中几乎都能挖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只要学校和教师重视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愿意利用已有的丰富资源,幼儿完全可以在已有的课程上得到心灵的养分。

(二)以园长为核心的个别心理辅导

园长在幼儿心中的形象既有权威性又有亲切感,这使得园长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教师和家长无法替代的天然优势。对于幼儿园中个别让普通老师束手无策的“问题”学生,园长的亲自辅导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园长应遵循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其一是保密原则。首先向幼儿声明自己与幼儿的谈话不会告诉他人,让幼儿产生安全感与信赖感,愿意与园长沟通。其二是非指示性原则。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并非像成人一贯认为的那样缺乏自主自控,他们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园长须花时间去不断启发和诱导幼儿,促使其思考,让其感到自己完全有能力去认识、克服自己面临的困难。其三是疏导+教育的原则。“问题幼儿”因其行为往往不被接受,在生活中更多地受到成人的负面评价,更易产生自卑、退缩等心理,同时对成人的指责与约束尤为反感。园长辅导应为幼儿提供一个宣泄自己压抑情绪的机会,让幼儿得到疏导,释放压力。在此基础上找到恰当时机提示和点拨幼儿,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其四是系统原则。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园长应了解幼儿班级老师、幼儿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否失当,主动联系老师和家长,促成家长教养方式的改善。幼儿心理问题并非一次辅导就能完全解决,它是一个较为长期的提升过程。因此,对幼儿的表现可进行跟踪访谈,巩固辅导效果[6]216。

(三)在幼儿游戏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是幼儿园的一日基本活动,其对幼儿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首先,游戏是幼儿身体活动的需要。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变换动作,或者重复任意感兴趣的单一动作,不但可以使身体保持良好的舒适状态,而且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其次,游戏是幼儿认知活动的需要。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地操作问题,对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探究,获得对周围世界的新体验,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模仿和创造性地再现现实生活,这都能够使其理解环境和影响环境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最后,游戏是幼儿社会交往的需要,游戏是幼儿与人交往的主要媒介。在游戏中,幼儿体验最初的人际关系,体验爱与关怀,体验自尊与自信,获得尊重与认可[7]36。综上所述,游戏使幼儿的各种心理需要得以满足,是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儿童心理品质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显现,同时,儿童的心理特点又影响其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抓住生活中的契机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当的引导与启发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阶段,情境体验式教育方法更符合其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应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对幼儿的言行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利用园中的真实情境或创设某些虚拟情境,引导幼儿在其中自主活动,使幼儿的认知和情绪得到发展,行为得到改进[8]。

(五)建立幼儿心理档案

组优秀的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而且还会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建立幼儿心理档案组,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迹可寻[9]。例如,一位一线教师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幼儿心理健康档案组。她在美工区投放了纸质材料、彩色铅笔、剪刀、黑色水彩笔,并告诉幼儿,不开心时,就把自己最想做的事用笔“画”出来,再根据心情变化涂上颜色。最后,教师把“心情”一页页装订起来。这样就成了一本彩色心情书,教师根据书中的内容分析、总结不同幼儿调整心情的方法,有的放矢地提供相应帮助,最终达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实施上缺乏系统性

(1)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对心理健康仍然缺乏重视,没有设置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偶或从某一心理健康主题出发整理出来零星内容以供一时之需的情况较多[10]。与之相对应的,大多数幼儿园管理者对这一领域内容认识模糊,无法在日常教学管理中给予指导和支持。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评价的指标是多元的,其基本要素包括评价主体、客体、方法、标准等。但目前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没有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其评价指标单一,大多以同行评价为主。同时,教师或高层管理者在课程评价中,往往紧扣课程认知目标的实现与否。如果课程知识目标实现了,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反之亦然。评价幼儿的发展,不应只是评价他们掌握与课程有关具体知识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评价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兴趣、态度、情感体验以及价值观的建构情况[11]。

2.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教育活动实施的效果与教师的专业素养密不可分。目前,幼儿教师职前培养体系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能力仍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直接导致了幼儿园教师相关专业技能的缺乏,对幼儿的各种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现象认识模糊[12]。一方面存在重视不足的现象,把幼儿的心理问题归为成长的必然,未及时干预,错过了最佳矫正时机;另一方面存在矫枉过正现象,把成长过程中的一般问题扩大化,过度关注反而造成了不良后果。此外,教师的干预能力不足,无法真正帮助幼儿解决心理问题,这使得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没有达到教育效果。

3.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不同步

家庭和幼儿园协同配合才能维护幼儿的心理健康。但当前常见的现象是幼儿园采取各种方法增进幼儿心理健康水平,而家庭却在制造幼儿的心理问题。比如,幼儿园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而很多家长只注重智力培养,忽略幼儿的情绪健康和人格养成,造成了孩子心理发展的不平衡,甚至导致人格上出现重大缺陷。另外,还有一种普遍现象是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孩子在幼儿园发展出来的各种技能和培养起来的好习惯在家庭中无法延续和巩固,这使得幼儿园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二)对策心理健康教育是系统性的工作,家庭、社区、教师、幼儿都是这个系统必不可缺的要素。幼儿园必须有机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才能发挥教育合力,幼儿园健康教育才会具有持续性和养成性。

1.幼儿园管理层面

(1)提升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化

幼儿园应在课程规划层面遵循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原则。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仍在逐渐探索中总结和进步。面对这样的现状,幼儿园管理者一方面应该紧扣《纲要》中的核心目标,另一方面应根据幼儿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教学研讨,围绕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13]。

(2)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需的资源课程

资源是课程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课程的成效也受制于课程资源。由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浸入式特点,大多数内容需要在情境、故事中开展,因此对设备、场地等的要求较高,幼儿园需要提供充足丰富的资源,才能保障课程顺利实施[14]。

2.教师层面

(1)提升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教育管理部门应重视对幼儿教师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让教师“走出去”进行心理学知识培训,把专家“请进来”开展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同时充实丰富幼儿园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资料,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

(2)提升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幼儿园老师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其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也有直接影响。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积极乐观、豁达开放、敬业负责、仁爱友善等心理品质会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其健康水平。同时,教师本人也应树立起大健康观,在关注自己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积极维护心理健康,由此进一步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3)提升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幼儿教师对自己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能力的信念、判断及自我把握与感受[8]。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通过两个途径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作用。一是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作用于幼儿的心理发展;二是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作用。所以,提高幼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3.家园合作层面

(1)幼儿园和家庭保持同步

教育幼儿园教育只是幼儿教育的一部分,幼儿健康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家庭、社区的作用不容小觑。幼儿园应积极鼓励家庭与园所保持同步教育,只有教育目标明确、一致,幼儿才会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进而形成健全人格[9]。

(2)通过家园联系册掌握幼儿心理状况

家园联系册是家园沟通的重要桥梁。通过家园练习册,家长反映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这为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现实依据。教师也通过家园联系册反映幼儿在园表现。通过家园双方的及时反馈,及时发现幼儿心理问题并及时干预。

(3)幼儿园指导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家长对健康的理解普遍存在片面性,忽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多错误教育理念和方法损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园应当承担起向幼儿家长普及正确心理健康知识和提供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责任。比如,让家长认识到亲子关系对幼儿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提供一些策略,协助家庭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使幼儿拥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再如,很多家长能认识到网络游戏对幼儿视力的伤害,却意识不到网络游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避免其消极影响。幼儿园可以为家长提供相应的讲座和宣传片,让家长在这一方面找到解决方法。

三、小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界逐渐认识到人的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而幼儿的身心都处速发展的时期,急需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养分,教育者只有提供适宜的环境、科学的引导才能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幼儿园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在了解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之,唯此,方能培养出人格健全、身心和谐发展的幼儿。

[参考文献]

[1]林宏.关于儿童健康教育问题的探讨[J].教育评论,1996,6(3):7-8.

[2]顾荣芳.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8.

[3]刘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57-59.

[4]黄芳.课程视野下广州市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5]周卫萍.幼儿园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研究———以苏州市五所幼儿园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0.

[6]陈文华.幼儿园课程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16-217.

[7]董旭花.幼儿园游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6-37.

[8]连洁荣.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与游戏的心理功能[J].教育教学论坛,2012(8):43-45.

[9]许海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园合作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10]张辉娟.试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5(9):95-96.

[11]朱家雄.一项国际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上海的实施效果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2]刘媛媛.提升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的策略[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1):112-115.

[13]游丹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探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3):59-61.

篇3

幼儿心理健康辅导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1、对全体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孩子,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具体工作:

1、加强高素质教师群体的培养;

2、为了更好的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集体备课工作;

3、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以面向全体孩子为主,个别辅导为辅。

4、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以心理健康工作室、各班班主任为主的以广大家长、全体教师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做出努力。

三、具体实施:

1、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维护

(1)每星期三晚上对教师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培训。(形式不限,听讲座,看录像,观摩心理教育辅导课等等)

(2)上好健康教育课。教师备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并组织听课。

(3)组建教师心理咨询志愿者队伍。

2、重视知行统一,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活动中育模式、教育目标、主要内容与途径,同时结合各学科教学,运用教育技能技巧,措施如下:

(1)教会孩子掌握几种放松心情的好方法。

(2)设立师生互动交流版面。让孩子随时有表达和宣泄自己情感的地方。

3、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注重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四、具体工作安排: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安排:

小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开心心上幼儿园》、《一起玩,真快乐》

中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自己高兴》、《孤独的小兔》

大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高兴,我快乐》、《困难不可怕》

2、班主任心理健康内容的相关培训:

小班年级组心理健康讲座

中班年级组心理健康讲座

大班年级组心理健康讲座;

3、对个别特殊生进行心理疏导,并做好个案研究;

4、家长心理健康讲座。

幼儿心理健康辅导计划二

一、对幼儿认知培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1、对中班幼儿感知觉培养中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的教师应保护好孩子生理器官,有意识的训练幼儿视觉、触摸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

(1)可有意识、有计划地训练幼儿的听力,平时要定期测量幼儿听力情况,及早治疗和防范。

(2)让孩子逐步辨认:红、黄、橙、绿、天蓝、蓝、紫等色,并逐步按名称选色及按色讲名称。

(3)教孩子用手摸,辨别物体的粗细、软硬、轻重、粗糙、光滑。

(4)用捉迷藏或找物的游戏培养孩子逐渐辨别上下、前后、左右。如用同类物体摆成不同的空间位置,让幼儿指出方位。又如用物体摆成一上一下、一前一后、一左一右等。

(5)可以通过带领孩子做一些观察记录来培养孩子的时间知觉。如带孩子观察母鸡生蛋孵小鸡母鸡带小鸡的图片,并讲出先后顺序。还可以通过故事、童话等帮助幼儿掌握“从前”、“很久很久”、“后来”、“开始”、“结束”等词汇。

2、对中班幼儿注意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的无意注意高度发展,对周围事物极感兴趣,到处看、听、闻、说。因此,活动能力、生活范围、知识量都增长、扩大、增多了。中班孩子有意注意得以发展,如果我们做到使幼儿明确观察任务,选材又适合幼儿知识水平,利用有趣的声音、动作、鲜明的颜色,必定能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预定的观察目标上。

3、对中班幼儿记忆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有意记忆逐步增长,能记住情节和有关词句,复述故事,描述自己所经历的事情。他们的理解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好,即记忆自己所熟悉的、所理解的比不熟悉的不理解的内容效果好,理解对幼儿有很大作用。

4、对中班幼儿思维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很高,他们可边动作边说边记,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逻辑思维水平差,处于萌芽状态。他们掌握实物概念时能概括出实物主要特征,特别是功用特征。家长可以经常与孩子玩“找错”的游戏,如家长讲“马是拉车的”幼儿讲“对,马是拉车的”,“水果是扔掉的”,“错,水果是吃的”。中班的数概念可掌握到“10”,词汇的掌握也随着年龄增加,这为幼儿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条件的家长可以让幼儿学书法、学绘画、学语言。

5、对中班幼儿想像培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想象的对象和内容深广得多了,特别是对贴近幼儿生活的想象显得具体而细致,甚至大人忽视的细节,他们也想象到了。他们会幻想着与星星、月亮做游戏、乘坐火箭在太空中的运动会上夺金牌,其中也许包含着想象的创造性成份,这是很可贵的,应予以启迪保护。

二、对幼儿情感培养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的情感仍带有明显的外露,易冲动及易变的特点,但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情感也会向着稳定而深刻的方向发展。幼儿社会性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道德评价都有些发展,家长应帮助他热爱幼儿园的班级群体与朋友建立良好的联系,互相报出电话号码,鼓励他们在平时晚上或双体日互通电话。

三、对幼儿意志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班幼儿意志品质发展很不成熟,所以家长要让幼儿自我控制时,一定要幼儿明白行动的目的,因为只有当行动的目的为幼儿理解而感兴趣时,才会出现较好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另外家长在家中不妨采取一些游戏的方式让幼儿遵守某些规则。

幼儿心理健康辅导计划三

一、心理咨询

继续做好面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加强怡心室的宣传,特别是使处于适应期的.高一新生能正确认识心理咨询,接受心理咨询,在产生心理偏差时能主动向心理老师寻求帮助。怡心室从第二周开始开放,开放时间为每星期二、四下午5:00~6:30。学生也可以与心理老师约定其他的访谈时间。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

主要是面向高一学生开设心理课。针对高一新生刚入学可能会出现的种种不适应现象,从入学后的心态调整、新同学相处、新的学习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学习方法改进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辅导。计划每周上两个班的课,上课时间和主题由各班决定。

三、心理健康材料

根据各年级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老师反映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写各种资料给学生和班主任,从心理的角度帮助学生更积极有效地学习,更健康地成长,同时帮助班主任更顺利地开展工作。计划每个月向各年级发放一份心理健康材料,重点关注高一级和高三级。

四、健康教育网站

在开学初协同学校购进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在健康教育网站首先为高一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并通过网上心理测试为新生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及时了解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不良倾向可以尽快给予帮助和支持。另外,开通网上心理咨询系统,心理老师在网上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以弥补怡心室面谈咨询的时间限制和其他不足。同时,主要从高一新生的入学适应、高二学生的人际交往和高三毕业班的考试焦虑三个方面着手。

五具体安排:

一、课程小探秘

1.认识心理健康手册;

2.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3.学生能对生涯有个初步的认识。

二、我的困惑

1.觉察自己目前的生涯状态;

2.宣泄自己进入新环境后的困惑;

3.分享和了解别人的困惑;

4.学习如何处理这种困惑。

三、校园寻宝

1.学生能了解心理辅导的对象、内容和重要性;

2.学生能了解心里有困惑时可以寻求的帮助的资源和途径;

3.学生能学会写心理日记。

四、人生依然有梦

1.通过辅导使学生体验内心真实的需求,重新点燃追求理想和愿望的热情和活力。

2.理解实现梦想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五、许我一个未来

1.使学生意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把梦想转变为现实;

2.帮助学生掌握制定人生目标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办法,通过具体的练习学会制定目标和计划。

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1.学生能了解自己的学习价值观,即学习是为了什么;

2.协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学习,了解不同类型的知识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

七、学习策略指导

1.让学生意识到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对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2.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八、考试心理辅导

1.辅导学生掌握降低考试焦虑的方法;

2.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应考技巧;

3.指导学生掌握放松训练的方法。

九、我是谁-自我探索

1.了解“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2.知道“认识自我”的自查方法;

3.从别人的反馈中,使自知的我和他人所知的我更为一致

十、特质大搜索

1.了解性格的特征,并知道性格的两面性;

2.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的倾向性;

3.认识到自己的特质与自己兴趣、职业选择之间存在关联。

十一、特质大拼盘

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健康; 无形渗透; 心理氛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家庭结构、教养方式的改变, 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 这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有明显的逐年增加的趋势。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 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3%。另据某地区对当地5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9.7%的幼儿有不良行为, 14%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 8.9%的幼儿忧虑、紧张。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我国的社会问题, 同时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实践证明, 规范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而且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相反则有可能给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 使孩子向着不正确的方向发展。请看下面两个实例:

实例之一:在某大学附属幼儿园里, 小朋友们正在进行晨间活动。一个小朋友高高兴兴地跑到“建筑角”准备拿积木拼搭, 一不小心, 一筐积木全倒翻在地上。老师生气地大声说:“你怎么回事?光会调皮捣蛋, 真讨厌!快把积木捡起来!”这个孩子呆呆地望着老师, 等老师视线转移时, 他悄悄地走到活动室一角的桌边。

实例之二:一个小女孩走出活动室, 恰好一个小男孩往里跑, 小男孩把小女孩撞倒在地上, 小女孩忍不住大哭起来。老师忙跑过来, 对小女孩说:“哎呀, 他不小心撞到你了。”接着老师转向小男孩问:“怎么办呢?”小男孩说:“对不起, 我不是故意的。”此时小女孩想哭又忍住了。老师对小女孩说:“脸被泪水弄脏了, 来, 老师用手帕替你擦擦。”老师帮小女孩擦干净脸, 整理好衣服后, 说:“让老师看看, 哟!真漂亮。”小女孩笑了。

从以上两个实例中, 我们不难看出, 这两个幼儿在遇到意外情况以后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受到责备惊慌失措, 一个得到安慰破涕为笑。可想而知, 这两个幼儿接下去的情景:一个处于惊恐状态之中, 而另一个则能以一种愉快的情绪投入新的活动。两位教师不同的教育方式产生了正反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 可见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

为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 不要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进幼儿园。同时, 教师要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 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作深刻的反思, 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二、教师的关爱是滋养幼儿健康心理的重要基石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小孩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 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 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 甚而至于夭折。”关爱会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信任感, 同时也会形成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关系, 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 相信孩子是教师对教育对象应有的信念, 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成人和孩子的关系, 首先是爱的关系, 只有透过爱, 教育幼儿才有可能。幼儿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关爱, 进而才能发展到关爱他人的。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 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 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 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 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 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教师则又在这种情感中体验到理解、成功与自我人格化的存在, 从而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中,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艺术与修养。

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 正确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幼儿有不良情绪时, 他们一般不愿意正面对他人表露出来, 但大多数孩子会以比较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 对着洋娃娃倾诉, 自言自语或者对着其他一些事物发泄。针对这种现象, 老师就在美术课堂上指导孩子们制作“表情卡片”。让他们画出自己在心情高兴、心情沮丧和心情一般时的卡通脸, 然后利用这三张代表心情的脸谱图制成三张卡片。在孩子们制作好卡片之后, 告诉他们, 这三张卡片就代表自己, 以后每天早晨来到幼儿园, 如果很高兴就在自己的学号下面挂上表情快乐的卡片;如果不高兴, 就挂上一张表情沮丧的卡片;心情一般, 就把表情一般的卡片挂上。孩子们心纯如水, 加之卡片是他们亲手制作的, 因此他们就很乐意地用卡片来代表他们自己, 间接地表达自己当天的心情。这种在孩子眼中间接的表达方式却可以让教师轻而易举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如果发现某个幼儿连续几天都不高兴, 就应该追寻其原因并对症下药, 尽快解除孩子心中的结。通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实践, 我们深切体会到, 以关爱幼儿为出发点, 以“表情卡片”为切入点, 准确掌握孩子的心理状态, 结合其他的辅助手段, 可以很有效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当中去。

三、无形渗透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笔者强调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性, 但不是要求教师对孩子们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但会增加教师的负担, 而且如果让幼儿园教师在无任何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担任此项工作其结果会适得其反。因此, 切实可行的做法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 使其融入幼儿园日常教育的有机体之中。要达到渗透的目的, 就必须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心理氛围, 以自然而然的方式,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班上有一个叫静静的女孩, 是一个活泼可爱懂礼貌的孩子, 但有一段时间却发现她脾气很暴躁, 情绪很低落。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了她, 她不但又哭又闹, 而且朝着撞到她的小朋友吐口水。其实, 上课前我就已经发现她的“表情卡片”是沮丧的, 而且已经是连续第三天了。我知道静静的反常表现肯定有特殊的原因, 通过进一步的了解, 得知静静近来有了一个小弟弟。小静最近发现爸妈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弟弟身上了, 对自己不像以前那样疼爱。她错误地认为有了弟弟之后, 爸爸妈妈再也不喜欢自己了, 于是心里产生了不舒服的感觉, 这种感觉由于没有被父母及时发现, 不断的积压使得静静由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变得忧虑不安起来。

其实, 小静的问题是目前大多数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独生子女在特殊的关爱环境下, 养成了自私、任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的不良心理, 更谈不上去关心他人, 照顾他人。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开展了一次“大带小”活动:让大班里的孩子当一回“小保姆”、“小老师”照顾小班幼儿。具体任务有三个:第一, 当“小保姆”, 照顾小班幼儿吃饭, 哄他们睡午觉。第二, 当“小老师”, 指导一名小班幼儿共同完成一幅图画。第三, 进行一个合作性游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我刻意给静静物色了一个长得可爱又听话的小弟弟, 静静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弟弟, 小弟弟也听静静的话, 两人俨然就是一对黄金搭档。活动结束了, 评出了表现最好的前三名, 静静得了第一名。我毫不吝惜地赞美了获奖者一番, 特别表扬了静静, 让其他小朋友以她为榜样。当然, 最后我也没有忘记鼓励其他小朋友, 肯定了他们今天的优异表现。

“大带小”活动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孩子们或许还体会不到付出自己的爱心和关怀比得到别人的疼爱更加幸福。静静笑了, 比以前那个活泼快乐的静静笑得更加灿烂。在后来的日子里, 她再也没有因为有了弟弟而不快乐, 反而常常主动向我提起弟弟是多么的可爱, 她又是如何逗弟弟开心的。这一实例充分说明, 无形渗透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四、营造健康温馨的氛围为幼儿健康的心理成长创造条件

幼儿教师应该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即开始, 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气氛。无论孩子美抑或丑, 也无论聪明抑或愚钝, 都应该无条件的平等对待他们。充分地接纳和尊重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 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 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 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 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在这种健康和谐的氛围, 就可以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 行为教育, “成功”教育。情感教育主要是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 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前面介绍的“大带小”活动就是情感教育很有效的方法之一。行为是心理的表现, 行为教育就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包括日常的生活习惯以及保护环境的习惯。“成功”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让幼儿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体验快乐, 增强其自信心和进取心。“成功”教育必须符合每个幼儿的实际, 适合幼儿的性格和爱好, 让其跳一跳才能摘取成功果实的效果更好。在“成功”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和小朋友的赞赏会对幼儿建立良好的自信心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我们在班里开展的“赞美十分钟”活动就是“成功”教育的一种手段。当然, 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但都应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貌似游戏、活动却在无形当中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幼儿时期是心理教育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的教育行为对幼儿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幼儿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最重要的基石。但幼儿教师也必须认识到教师对幼儿的心理教育, 需要有正确的对策和方法, 即无形渗透法, 同时营造健康、和谐的氛围为幼儿健康的心理成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刘艳.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J].学前教育研究, 2015, 03:70-72.

[2]童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 2015, 05:83-84.

篇5

关键词:幼儿 心理 健康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人类进入21世纪,健康的儿童将是21世纪的宝贵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一直以来,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非常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重视不够。在成人的眼里,幼儿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幼儿存在心理障碍,他们的孤僻、嫉妒、胆怯等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任性、自私、霸气等行为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我国的儿科专家、幼儿心理和教育专家认为幼儿心理健康有五大标志:①动作发展正常;②认知发展正常;③情绪积极向上;④人际关系融洽;⑤性格特征开朗;⑥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直以来,无论是幼儿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过分注重智力开发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因此产生了许多令人担忧的现象。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和发生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有心理问题的幼儿数量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的趋势。据相关资料显示,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13%。另据某地区对当地5000名4-6岁幼儿心理健康调查,9.7%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4%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9%的幼儿忧虑、紧张。同时,本人在工作中,在对本园幼儿的日常行为观察和教育中发现:有的幼儿性格过于内向,表现出胆小、不善言语、缺乏自信;有的幼儿由于长期受家长的溺爱而任性、霸道、受不了挫折,唯我独尊,与人格格不入。个别幼儿甚至带有问题行为,或蛮横无理,或依赖退缩等等。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妨碍着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形成,还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联合国专家曾经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象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时期的心理健康与否,与其长大后能否适应社会、抵御挫折有密切关系。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对一个人的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5岁以下的幼儿期。”所以,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社会适应等。

2、注重幼儿园精神环境建设。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指幼儿园的心理氛围,它是一种重要的潜在课程。精神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潜移默化性、持久性等特点。特别是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幼儿来说,精神环境的影响更是潜在而深刻的。

2.1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

2.1.1 热爱、关注幼儿。冰心老人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爱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如温暖、关怀、宽容、安慰、奖励、赞扬、支持、信任等等。每个孩子都渴望教师的爱与关注,都企盼鼓励的目光与真爱友情,都需要热情地赞美与灿烂的微笑。幼儿会说喜欢某某老师,因为“他帮我梳小辫”、“她常摸我的头”、“她还常常让我分玩具”……老师的这些行为常是有意无意的,但在幼儿的心里都代表着教师的爱和关注。同时教师还应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帮助引导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由此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可以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2.1.2 尊重、信任幼儿。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不仅要以慈母的胸怀去关心每个幼儿,还要努力成为幼儿的朋友,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以民主、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不随便训斥、体罚幼儿。教师应允许幼儿犯错,并给予幼儿改正错误的机会。这样孩子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心情愉快、茁壮成长。

2.2 管理者优化幼儿园管理方式。不良的管理方式会使教师负担过重,身心疲惫。教师整天忙于些教学计划、教育笔记:上公开课,排练节目,迎接各种检查,思想政治学习、理论学习,教师时刻担心幼儿安全,精神极度紧张。这样,教师的时间被条块分割占用,相对占用了教师对幼儿关注、观察、关心的时间;并且教师很容易把消极情绪带到工作中去,甚至发泄到幼儿身上,从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幼儿园领导要在园内建立民主、和谐、理解、信任的人际关系,另外,要确实为幼儿教师减负。这样才会真正使幼儿的心理健康得以保障。

3、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铸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优劣将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使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得不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把养育孩子的重任交给了爷爷奶奶。隔代的宠爱式教育滋长了孩子惟我独尊的不良个性,而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养成了孩子冷漠的性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家园同步,延伸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首先,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明白孩子的心理健康将影响他以后一生。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帮助分析家庭教育方式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系,提醒家长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用自己健康的言行、人格去影响孩子。

其次,让家长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家庭融洽和睦,团结友爱,对陶冶孩子的心情和情感是十分重要的。要让家长懂得自己要有一定的追求,生活积极乐观,对人宽容,言传身教,才能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孩子在这种环境中会心情愉快,活泼开朗。此外,还要提醒家长注意教育方法,坚持说理,善于引导,给孩子更多鼓励。

第三,提醒家长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他们自己的愿望、要求、兴趣和爱好,成人应尊重孩子的个性。要提醒父母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

孩子,从而扼杀孩子的天性:不随意挖苦、讽刺孩子,要允许孩子失败,支持爱护孩子的尝试行为。父母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保护其自尊心。

最后,提醒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独立性差的孩子容易患上抑郁症或对生活不适应等心理疾病,而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还有利于孩子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的形成,也是知识技能学习的基础。因此,要让父母懂得该放手时就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以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与挑战。

4、组织开展多种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幼儿心理强度。由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一日活动中去。通过语言、艺术、科学、健康、社会活动的组织,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结构游戏等游戏活动的开展及一日生活常规管理,有意识的将心理健康的内容渗透其中,挖掘各个活动的心理培养目标,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在小班的表演活动“礼貌娃娃”中,教师可让幼儿分别扮演小猴、小兔和山羊老师,并利用这三个角色创设不同的情景,如遇到山羊老师时该说些什么,小猴踩到小兔的脚该怎么办,使幼儿逐渐学会移情和换位,进入情知交融的境界,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

在游戏活动中,要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自主选择、满足自己心理需要、表达或发泄自己情绪的场所,并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愉悦,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帮助幼儿克服人性、霸道、孤僻等不良的心理倾向。在生活中还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进行健康教育活动。如以强调幼儿公平竞争为重点的“抢椅子游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我们可以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比如让抢不到椅子的幼儿出局,体验受挫失败的情感,让幼儿思考和讨论如何帮助抢不到椅子的幼儿,培养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品质。

此外,针对幼儿出现的各种行为问题,教师还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进行教育,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1 情境模拟:让幼儿以表演的形式表现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如何做出有效的行为和对策。这种方法能帮助幼儿认识在社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做出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反应,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经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4.2 榜样示范:通过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的形象,让他们进行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自觉地去学习榜样的行为,逐渐养成与榜样一致的行为习惯。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模仿能力强,因此,这种方法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十分有效。

4.3 行为实践:让幼儿对学习过的行为及技能进行反复练习,在具体实践中加深对他们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篇6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主要阵地,结合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探索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师范院校;模式

一、高职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人才的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学生的未来。目前,很多高职师范院校大体都以生命为本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规划培育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已形成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核心,以专兼职心理教师为主导,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载体,以课堂和校园为阵地,以幸福校园建设为特色的多元立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仅仅依靠心理课程,很难达到全方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尤其是高职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亟待探索。

二、高职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一)科学规划,打造健全的心育体系

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纳入学校年度总体计划之中,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学校工作计划,落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指标。做到有计划、有经费、有督查、有考核、有总结,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营造健康、健全的育人环境。建立全体、全员、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第一,建立由三级组织机构 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级机构是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组长,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具体负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文件、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校园重大心理危机进行决策处理并指导二级机构开展工作。

二级机构是由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组成的专业团队,主要通过面向全校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收集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

三级机构是各年级心理教育小组,主要由年级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组成。各年级在每班设立一名心理委员,每个宿舍设立一名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定期向班级学生宣讲心理健康知识,时刻关注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

第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

1、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2、在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的基础上,开通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3、与辅导员建立定期联系制度等途径主动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信息;4、通过与家长的联系获得学生心理健康的其他信息;构建“学校―年级―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预警体系。

第三,建立心理危机应急处置体系:

1、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日常关注对象建立早预防、早发现的阻控系统;2、针对心理危机重点干预对象建立由辅导员、学生骨干和家长组成的24小时监护系统;3、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高危对象建立由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医生支持的转诊快速通道;4、针对因心理危机问题而休学的学生建立后期跟踪制,指派专人对其提供康复期的辅助心理咨询服务。

(二)优化课程,发挥课堂的心育功能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与管理工作,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专职)教师或心理咨询师授课,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课时;做到每两周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通过形式多样,效果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全和完善学生人格品质。

(三)活动育人,创设多彩的心育环境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可以开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月”活动。通过举行征文比赛、漫画比赛、心理沙龙等活动,在师生中推广幸福教育,疏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上的诸多问题和困惑,不断提升全体师生幸福感和幸福力。创造条件支持校学生心理社团,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加强规范管理。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面向本班学生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学生心理动态,进行朋辈心理辅导。

(四)惠及家庭,营造健康的心育氛围

学生的成长是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有机结合。学校把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作为整体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重视家庭,引领家长,利用家长委员会和家长日的有利契机,为家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围绕如何学会欣赏和信任孩子、如何提高自身修养等方面,同家长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引导家长及时了解科学育人的方法,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达成合力。

三、高职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特色

(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爱的能力

师范教育是未来教师培养的基础,教师的心理品质和爱的能力关系着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幸福。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各学科渗透等形式,努力培养学生爱的能力,帮助她们在接受爱的同时,学会给予爱,培育爱,做正能量的传播者。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支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参与后续培训和督导,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心理服务;构建“心理咨询师和职业指导师”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和专任教师队伍,鼓励、支持辅导员参加培训,力争全部拿到心理咨询师证书;积极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高层次人才。

(三)开设幸福课程,打造幸福校园

在关注心理问题的疏导、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同时,可以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心理素质的培养、师生幸福感和幸福力的提升。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成幸福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中心,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生的幸福课程,积极倡导“快乐生活”“快乐工作”“快乐学习”的理念,全面提升师生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传播幸福的能力,构建幸福校园。

(四)创新工作思路,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校可以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瞻性,吸收国内外心理学界的前沿研究成果,积极探索幸福教育,在同类学校中发挥了引领、辐射作用,促进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王永新.职业学校如何开始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教育科学,2016,(03)

篇7

〔关键词〕自闭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2-0004-03

一、引言

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儿童发展疾病,由于其大脑神经组织受损,造成大多数患者出现社会交往、语言发展障碍,同时伴有一定的刻板行为、兴趣狭窄等特征。目前自闭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是我国幼儿残疾发病率的第二大源头,仅次于弱智。据联合国统计,全球自闭症患者已达到了3500万人,而我国自闭症患者人数在700万以上。2012年深圳自闭症儿童“被退学”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无论是数据还是事实都表明:自闭症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

自闭症儿童并不像感官残疾和肢体残疾儿童那样有明显的身体障碍,从身体发育和外表上来看,和正常孩子大致一样[1]。加之自闭症儿童大多对人和事表现冷淡,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对他们的教育一直被社会所忽视。轻度自闭症儿童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进行随班就读,但普通学校教师缺少教育自闭症儿童的信心和能力,结果“随班就读”成了“随班坐读”[2],这一问题同样存在于特殊学校。这不仅不利于自闭症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而且不利于开发其潜能,有碍自闭症儿童的健康发展。

2008年,孟万金教授创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一切从“积极”出发,从积极的视角发现积极的途径,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思想,用积极的思想找出问题的积极因素,从而在积极的过程中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强化积极的效果,成就积极的幸福人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心理教育理念不再强调就问题解决问题,找病源下对药的传统病理式教育,而是强调寻找儿童身上的各种积极因素(包括外显和内在的),重在培养他们的积极品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为目标,创造幸福人生为终极目标[3,4,6,7]。积极心理教育以“积极”和“发展”理念为价值取向,为自闭症儿童的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

二、当前自闭症儿童教育的不足和局限性

(一)自闭症儿童教育的缺陷取向,阻碍自闭症儿童潜能开发

郭文斌、方俊明等人认为,我国近十年来针对自闭症儿童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学龄前儿童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围绕自闭症儿童存在的发育障碍进行诊断治疗和训练;教育方式主要是缺陷补偿的教育治疗法,针对自闭症儿童存在的行为障碍、语言障碍和社会交往障碍实施补救措施[8]。这种教育方式片面注重自闭症儿童的身心障碍,不注重开发他们的潜能;过分关注自闭症儿童的“缺陷”,忽视他们的“能力”,从而导致自闭症儿童积极性越来越低,自信心下降,严重阻碍了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我国自闭症融合教育发展不足,无法满足自闭症儿童教育需要

学校教育是自闭症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外全纳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本土化的融合教育取得了较大进步。“反标记”和“常态化”的教育思想使得部分轻度自闭症儿童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9],和普通孩子一起接受教育。然而,伴随融合教育班教师的消极对待以及家长的积极反对,自闭症儿童的这一有效的教育方式受到极大阻扰。改善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困难,比起其他特殊儿童,他们更需要社会环境的包容和历练。在学龄阶段,进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共同交往至关重要。但统计发现,我国大概只有18%的自闭症儿童能够接受融合教育,其他自闭症儿童的这一教育需要不能得到满足。

三、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人们正确对待他们,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自闭症儿童由于发展障碍,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特点。积极心理健康理念倡导的用“积极”的心态看待事物,有助于我们从积极心理出发,看待自闭症儿童的这些特征,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在认知方面,研究表明(Osterling﹠Dawson,1994),自闭症儿童缺乏必要的眼神交流;对周围人的注意明显不足,甚至更倾向于注意物体;但是有的自闭症儿童在空间知觉、机械记忆、计数、艺术和操作等方面表现出超凡的能力[1]。教师或家长立足于积极的理念,引导自闭症儿童加入与人的交流和嬉戏中来,强化他们的能力,帮助其建立生活和学习中的自信心,有利于他们追求幸福生活。

一般情况下,自闭症儿童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冷漠,对新奇的事物缺乏应有的兴趣。但在遇到不顺心或是看到讨厌的东西时,又表现出不适宜的、异常、激烈的情感反应。实行积极心理健康理念教育下的自闭症儿童教育要求人们在理解和宽容自闭症儿童的基础上,从自闭症儿童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出现情绪问题的原因和接受程度,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和相应的措施处理加以处理。

(二)有利于自闭症儿童的去标签化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倡导潜能开发,减负增效。即倡导人们消除先入为主的观念,任何人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们需要积极开发其潜能,尽力降低其劣势,使其优势最大化。

提到自闭症儿童,人们会想到诸多不好的表现,如大哭大闹、攻击性强、智力低下、不理会别人等。自闭症儿童的标签化,使得家长和教师对他们能够接受教育的可能性提出了质疑。1938年特南鲍姆(Tennenbaum)提出的标签理论表明,个体被贴上标签后社会将对其另眼相看,个体的自我形象将加强,逐步使自身标签行为合理化[10]。标签效应的危害性显而易见。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的自闭症儿童教育,将从关注自闭症儿童的“障碍”转移到关注他们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不再仅仅局限于缺陷补偿,而是更多关注他们潜能的开发,由此把自闭症儿童从“问题儿童”中分离出来,有助于他们回归主流社会,积极发展其社会性。自闭症儿童在音乐、画画、记忆力方面的才能,证明自闭症儿童不仅具有接受教育的能力,而且在接受适合他们的教育的前提下,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发展。将贴在自闭症儿童身上的标签去掉,努力挖掘其潜能,是实施自闭症儿童有效教育和适合教育的前提。

四、基于积极心理教育理念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反思和建议

自闭症儿童作为社会的一个群体,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自身的价值。我们不仅要运用积极心理健康理念实行自闭症儿童教育,还要根据自闭症儿童自身的发展特点实施教育,其中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对其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转变观念,抛弃社会偏见和比较心理,以创造幸福和谐的人生为终极目标。

(一)积极接受自闭症儿童

研究表明,自闭症儿童最好的教育干预时期是在三岁以前,此时干预能够使其症状大大缓解。自闭症儿童表面上不易被察觉,他们的安静常使父母忽视问题的存在,即使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察觉,但是常无法相信自己生了有障碍的孩子,耽误了自闭症儿童的早期治疗。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早期教育的效果最为明显,这一阶段的耽误,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终身无法弥补的。家长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首先应积极接受孩子的情况,耽误时间就等于延误孩子的生命质量。另外,父母对孩子的积极接受,能够影响教师及身边人群对自闭症儿童的接受度。自闭症儿童只有在被接受、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够正常地学习和交往。

对自闭症儿童的接受,是人们心态放平衡的积极表现,周围人群的漠视、偏见减少,有助于自闭症儿童积极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

(二)积极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自身发展优势,最大限度挖掘其潜能

据广州市最大的自闭症儿童就读学校——公立越秀启智学校的校长陈凯鸣介绍,学校就读的自闭症儿童中,有些六七岁大的孩子能把广州自来水管的走向摸得一清二楚;有的对美国白宫研究非常透彻,知道总统住哪间房子,警察和保镖的住处在哪里……自闭症儿童虽然存在兴趣狭窄的不足,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范围小,造就了他们对事物的高度关注,拥有比常人更好的记忆力。天才的一个必要共性就是高度的专注力,“牛顿煮怀表”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证。

自闭症儿童确实存在社会交往困难、刻板行为等缺陷,但这并不妨碍其发展某一特长的可能性。台湾大型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中的自闭症患者庄天岳,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父母教他穿衣服可能要花好几天甚至是用月、年来计算的时间,但只要是他听过的音乐,他就能完整地将其弹出来。在钢琴演奏舞台上,他就是钢琴家,没有人能够看出他是个自闭症患者。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智力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和内省智力等。现阶段我国教育评价中过分注重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有失偏颇,且不利于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整体智力水平,误导其片面发展。这样的评价体系对自闭症儿童更是不公平。一般来讲,自闭症儿童比正常儿童智力偏低,但有的自闭症儿童在空间知觉、机械记忆、计数、艺术和操作等方面具有超凡的能力。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看待自闭症儿童语文、数学等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学会从积极的角度出发,深度挖掘自闭症儿童的个人潜能,帮助其健康成长。

(三)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一个安全、自由且充满尊严的社会环境

自闭症儿童有时在公共场所表现出极不适宜的行为,如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就去摸;看到讨厌的东西就要摔了等,更糟糕的是自闭症儿童有时伴有打人、咬人等攻击,使得大众对自闭症儿童表现出“敬而远之”的态度。这种外在的表现,导致社会公众对自闭症儿童的认识带有明显偏见,甚至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是缺少家教的表现。部分父母在这种言论的压力下,选择尽量少带孩子外出,使其远离人群。这样教养的方式不仅剥夺了自闭症儿童的自由,还将加重自闭症儿童社会交往恐惧症状。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和谐的关系,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全员参与实来现教育目的。因此,在自闭症儿童教育过程中,提供一个安全、自由且充满尊严的社会环境很重要。一方面,家长应尽可能地为自闭症儿童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另一方面,社会大众应正确看待自闭症儿童,给予他们适当的关注,为他们提供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社会环境;最后,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自闭症儿童的发展特点,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权利,为其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自闭症儿童是儿童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社会的公平对待。

(四)构建自闭症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积极发展自闭症融合教育

在国际上,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融合教育已成为主流。相关研究表明,融合教育对自闭症儿童具有积极的影响。自1988年公布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中首次正式提出随班就读(融合教育)这一概念以来,融合教育在我国取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学校、教师和其他正常儿童家长的不支持,我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发展举步维艰。

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呼吁我们普通学校、教师及家长,能够正确地对待自闭症儿童,关注自闭症儿童的能力而不是缺陷,积极实施融合教育,使自闭症儿童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

目前我国自闭症融合教育的对象十分狭窄,这与世界“全纳教育”理念是不符的。自闭症融合教育的发展急需构建自闭症融合教育支持体系,为自闭症融合教育提供保障措施。这方面我国的经验还较少,但是不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比如澳大利亚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其模式是针对整个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但其中的“自闭症融合支持计划(ISP)”是为自闭症儿童更好地进入普通学校而设立的。该计划要求普通学校中具有自闭症专业知识的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校长和其他教师与负责人一起为建设融合校园努力。另外,澳大利亚融合教育支持体系中建立了一项在线教学支持计划——“以能力为基础的学习和教育支持计划(ABLES)”[11],这项计划的鲜明特色就在于把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中心,确保评估过程基于学生的“能力”,而不是“缺陷”。这样的教育理念对自闭症儿童潜能和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体现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观,值得我国自闭症融合教育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方俊明主编.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96-306.

[2] 高健.孤独症儿童在普通小学现状的探究[J].现代特殊教育,2005,137(2):33-34.

[3]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奠基幸福有成人生[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3-8.

[4]孟万金.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奏响幸福主旋律——先让学校幸福起来[J].中国特殊教育,2011(9):5-7.

[5]孟万金.支持特殊教育 共创幸福美好未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 开创特教新局面[J].中国特殊教育,2013(1):3-6.

[6]王新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孟万金教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进程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9(10):92-96.

[7]孟万金.和谐社会呼吁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精神,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创新[J].中国特殊教育,2008(4):7-10.

[8]郭文斌,方俊明,陈秋珠. 基于关键词共词分析的我国自闭症热点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2012(1):128-132.

[9]吴重光. 当今特殊儿童教育思潮概述[J].学前教育研究,1996(6):14-16.

[10]冯维,王飞飞.国外学习障碍儿童的非标签化教育取向[J].中国特殊教育,2005(6):46-50.

[11]刘鲲,杨广学.澳大利亚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维多利亚的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2012(9):13-17.

[12]魏轶兵,卢珺等.改善孤独症儿童随班就读状况的个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7):37-41.

[13]连福鑫,贺慧中.美国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研究综述及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1(4):30-36.

[14]雷秀雅,杨振,刘愫.父母教养效能感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0(4):33-36.

[15]甄俊,袁爱玲.幼儿自闭症的教育治疗[J].研究与探索,2003(11).

篇8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7-0004-03

记者:吴教授,您好。您多次提出要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专家库”,请问这个专家库的标准是什么?您强调这支培训专家队伍应该是一支高质量的队伍,如何理解“高质量”?

吴增强: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二十多年,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应强调实务,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这个角度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专家的标准最好从两个层面来界定:

第一,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专家。这可以从高校的专家学者中来。近十年,一些高校学者加入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中来,而且有些高校设置了学校心理辅导或心理健康教育这个专业,还有的高校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硕士专业,从事这些专业培养的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和理论,他们的专业性、理论性都很强,这部分专家非常重要。

第二,应该是在一线工作过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实践过程,成长起了一批长期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这一批专家有很多的临床经验,而且长期从事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培训,在各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部分专家是必须依靠的专家。

谈到培训专家的“高质量”,我有两点体会:

第一,从理论角度看,专家要对学校心理学中的“学”有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应用性学科的特点是与国内外研究前沿紧密结合,这就要求专家们不仅要有敏锐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而且还要能深入基层进行实证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培训有一个总体把握。

第二,从实践经验看,专家自己要有丰富的临床个案经验,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研发,或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所以我认为,专家的“高质量”标准应该是既有精深的理论背景,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比较好。

记者:许多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在课程建设上下功夫。您认为,从全国角度看,课程建设应该分几步走,各阶段重点如何?如何解决省际间关于课程建设的差异问题?

吴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86年,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提出“心育”问题,1989年,林崇德出版《品德发展心理学》,强调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培养结合起来研究;1991年,班华发表了“心育刍议”论文,系统阐述了与心育有关的问题,并于1994年出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著――《心育论》。这些理论论著的发表,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部分学校逐渐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课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现在全国各省市都在编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百花齐放,这个进展是可喜的。

但是,我们也发现,在这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有一些偏向,如有些教材单纯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些教材单纯设计一些心理辅导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属性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推广,首先要对课程的属性进行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属性是指,它是一门促进个人成长的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的课程,是一门学生本位的课程。我认为应该抓住“属性”所涉及的学生本位和心理体验进行探讨。1995年,上海开发了《心理辅导活动指南》,这个课程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成长的课程,基本上是经验型课程。以经验为主,不排斥社会需求的导向,社会本位,即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内容。因此,上海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程设计理念是:以经验性的心理体验为主,以学科知识的教学和以社会本位的需要为辅。这个理念是比较合理的。

从全国范围看,我们可以分地区、分阶段地推广。沿海发达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已有多年的丰富经验,在下一步应该是在提高课程质量上下功夫,提高其有效性、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地方课程,甚至校本课程。我不赞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统编教材,因为这个课程本身是围绕学生成长以及解决成长中的困惑的课程,其特点体现在:

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会改变。

第二,不同地区情况会不一样。如果地方课程比较成熟,那么可以形成自己的地方课程,甚至是校本课程,它会有开放的一面,创造的一面。以上是对沿海发达地区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较高要求。那么,中西部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刚开始发展,他们可以开发自己的课程,也可以先引进别人已经开发的课程,从模仿做起,摸清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理念和工作套路。

从经验而论,心理教师上心理健康活动课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模仿他人,第二个阶段是自己设计,第三个阶段是发展、创新。由于中西部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还处于较低阶段,所以可以先参照其他省份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模式,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框架和理念,做到他山之石为我所用,采取“两步走”方针。在中西部地区,不妨开发一些地区性的、带有指导性的教材,给教师提供一些参照和借鉴。

记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下简称《纲要》)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性文件,您认为修订后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修订的专家队伍应如何组成,才能保证修订后的《纲要》能更好地发挥科学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吴增强:《纲要》的修订是非常有价值的,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发地在开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教育部连续颁发了两个文件,表明政府正式介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指导。应该说《纲要》在当时还是比较全面、比较有弹性的,这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初期是必要的。现在过去了十年。这十年里,社会变化快,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学生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反思《纲要》,进行重新思考,这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了中央反复强调的科学发展观。

《纲要》的修订一要体现人文关怀,二要体现可持续发展。从战略构架来说,我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即我们不能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教育部门内部的事情。

第一,一定要站在一个社会大背景下来看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要站在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未来公民健全人格的培养。我非常赞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政府、社会(包括社区)、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各界包括医学界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所以我说要从整个大的战略角度来考虑。

第二,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定位、内容来考虑,要密切关注社会转型期儿童青少年突出的问题,要关注社会变迁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孩子,比如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有亿万的流动人口及其子女,他们的生存状态怎样,我们是否给予了必要的心理关怀。

第三,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和谐现象,比如突发事件增多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属于自然灾害,大家开始重视危机干预;2010年3月23日发生了福建南平市延平区的医生郑民生对小学生的砍杀事件;2010年5月12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圣水镇林场村幼儿园发生凶杀案致9名师生死亡,等等。这种校园危机、校园恐怖事件如何预防等问题凸显出来。《纲要》的修订要体现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新的应对策略。

第四,是怎么做的问题。2002年《纲要》中关于“怎么做”这样写道:“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要在具有较全面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进行心理辅导的专门技能以及提高自身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上有显著提高。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工作。”其中“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在当时的背景下提出是很有意义的,但现在看来比较含糊不清,究竟怎样才是有条件,怎样才是无条件?在下一步的《纲要》中都需要作具体的规定。比如,学校是否要建立危机预警及干预系统,大众传媒、社会机构应该如何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等。这些新增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内容应补充、完善到《纲要》中去。再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性需要有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的构架还需要重新进行梳理。目前,突出的矛盾是中小学生广大的心理需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在上海也很突出,学生的心理需求很多,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没有达到,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医学系统的心理干预资源也有限。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需要转介到医院,医院是否能提供相应的服务,这也是问题。学生转介到医院后,医院怎样跟学校建立连接,这个转介机制也需要解决。媒体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该如何为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不是只顾抢“眼球”新闻,不顾学生“心灵”成长。这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机构、社会心理服务的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打造专家队伍,加速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进程,在《纲要》的修订里应该重点考虑。不是说培训完了就结束了,培训后还需要有继续教育和督导成长的过程,就像教师的继续教育一样,心理辅导教师的继续教育也需要形成制度。

第五,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保障问题也应该在下一步政策调整中重点体现出来。现在的情况是,哪个地方校长重视就投点儿钱,不重视就没有钱,哪些地方重视就拔点儿经费,不重视就没有经费,没有形成一种机制和制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政策支持、政府支持,政府在财政上应该给予经费保障。上海市即将出台的《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规定,搭建危机干预快速通道;推动建立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积极搭建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危机干预快速通道。此外,还特别强调从政府的政策、财政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哪些专家参与《纲要》的修订,思路要打开。首先,要有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因为他们最了解现状;此外,还应有方方面面的专家,如社会学专家,教育学专家,从事教育政策研究的专家,法律专家、少年犯管教专家、特殊教育专家等。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的孩子,包括工读学校的孩子、智障的孩子等处于边缘地区或处于弱势群体的孩子。这样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心理服务。专家队伍中,还应包括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官员。因为《纲要》是政府指导的纲领性文件,主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官员、专家队伍、一线的校长和教师,可以代表方方面面的意见,达到一种理想的平衡和整合。

记者:您刚才提到要关注弱势群体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您认为“我国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与教育研究”课题应该重点研究哪些内容?

吴增强:关于流动儿童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健康调查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多次提到要关注留守儿童和青少年的生存状况、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教育规划不但要从政策导向的角度来思考,还应该从法律的角度来进行。《纲要》修订中还应从法制角度上进行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保障未成年孩子生存的权利、发展的权利、受保护的权利、参与的权利,让孩子们活得有尊严等,实际上就是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从立法的角度,《纲要》中要作一些指导,修订中可以请一些法律专家参与。

记者:请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提一些期望。

吴增强:贵刊从创办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十年,专业性越来越强。我看到,杂志栏目有专访类、学术研究类、咨询辅导类、活动设计类、一线教师经验总结类,还有国外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的介绍,以及国内各地动态的介绍,应该说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方面面,对广大教师们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我希望,贵刊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下去,继续走贴近读者的路子,进一步提高可读性和针对性。

篇9

【关键词】个性心理特点;家长;教师;幼儿;成长

孩子初入幼儿园时,往往会产生表现为恐惧、不安、烦躁、紧张等等“分离焦虑”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孩子渐渐表现出自己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

1幼儿初入幼儿园,还没有经过系统的幼儿园教育,排除了幼儿园教学对孩子的影响,哪些原因造成了孩子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的呢?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先天的遗传素质及后天环境的影响,是幼儿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个性特点。由于孩子有些个性特征具有先天天赋性质,很难改变,有些个性特征却是后天文化熏陶的结果,是可以通过教育而改变的。

(1)从小被溺爱的孩子依赖性会比较强,显现自私、霸道、妒忌心强、意志力弱、不会与人交往和合作、具有攻击性等等这些特殊的个性心理特点。现在的家庭里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是家里唯一的宝贝,好几个大人围着转,娇着、宠着,变得霸道、自私、以自我为中心。而且他们很少有机会与其他的孩子一起游戏、玩耍,就会显得不合群,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

一些家长,发现孩子犯了小错误,就经常用强制、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那么,孩子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生活,耳濡目染,经常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在幼儿园欺负或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图做事,以示自己的强大或者引起老师对他的注意等等。

(2)过分保护与包办代替是家长最容易犯的毛病。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使孩子感受不到情绪上的快乐和满足。时间长了,家长就会感觉到孩子越来越不自信、胆小、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不愿意说话、不与外人接触、懒惰、害怕困难等等,殊不知这其中不乏家长自身的原因。

家长应该多给孩子一点空间,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应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意愿,找出真正的原因才能解决。独断的解决问题,会给孩子压力,就越来越不愿意说出自己的意愿,渐渐变得沉默、不自信。当孩子遇到一些小问题时,尝试让孩子自己解决,让孩子从小接受一些挫折教育,锻炼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不良行为习惯与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家庭教育存在不良的倾向及幼儿园教育不当等息息相关。家长的言传身教给孩子的影响也会很大,如果家长没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孩子自然不会在这些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不能全部推给幼儿园完成,家长与老师一起,双管齐下,一同严格要求孩子,才能真正帮助幼儿成为身心健康的孩子,在生活、学习、劳动以及与人相处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

2针对幼儿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幼儿园应从哪些方面入手为孩子创设良好心理健康教育呢?

2.1创设安全、温馨、舒服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主要包括良好的幼儿园和家庭两大环境。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尊重与鼓励孩子,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与孩子要互相尊重信任,让孩子感到安全、温暖、愉快。由于生活经验与能力的不足,也要允许孩子犯些小错误,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给孩子无形中造成心理压力。

其次,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渠道帮助家长学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养态度,尊重鼓励幼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尽量营造和谐的生活氛围,营造良好的智力、情感环境及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

最后,还有引导孩子与同伴和谐相处。学会遵守规则,尊重、关系、帮助、谦让、合作、等待,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2.2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坚持每天和每个孩子说说话或者进行目光交流,或者一个微笑,拥抱,拉手等等,包括身体、表情、目光和语言的接触,尽量满足幼儿情感的需要。

小班幼儿由于生活经验少,认识具有浅表性,注意力也极易转移,所以获得内容应尽量浅显、动作、玩耍于其中,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还应多组织一些亲子活动,小组合作活动等等,促进家长与孩子之间、小朋友之间良好的关系,扩大孩子的社会交往空间,提高社会适应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虽然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点,只要我们教师与家长一起共同努力,以爱为基础,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需要,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快乐教育,帮助孩子能够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卢鹏.成长阶梯教室——子女教养法则.北京.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

[2]陈晓芳.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策略及案例评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离异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一、我国社会婚姻离异现状

85后是我国第一代的独生子女,不管家庭经济情况如何,都是在家人的宠爱之中长大的,养成了85后较为自我的性格。而且随着我国80年代的经济、社会发展腾飞,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的新思想进军我国,85后青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也养成了较为开放、自由的思想性格。自我、开放、自由,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注重自我的感受,缺少照顾别人的意识,这也使得85后新青年在婚姻生活中缺少包容、耐心、忍让,在处理夫妻矛盾、婆媳关系的时候常会过于冲动,使得婚姻走向终结的道路。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离婚率已经持续7年递增,近5年来增速明显,增幅高达7.65%。2015年,全国120多万对夫妻喜结连理,但有196万多对夫妇离婚,离婚人数远远高于结婚的人数。而且,报告显示,离婚夫妻的年龄大部分在22—35岁之间。作为新一代的85后青年,由于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欠缺细致的考虑与计划,导致闪婚、闪离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婚姻的前两年,是夫妻双方的磨合期,双方对于生活习惯、思想素质、价值观等方面都要有一个契合基点。而在这个过程中,夫妻双方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儿产生矛盾婚姻,这时如果矛盾未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因为冲动而做出离婚的选择。婚姻的结束,产生了一个极为弱势的受害群体——幼儿。父母的分开,使得他们被迫跟随其中的一方,或者和祖(外)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他们从小就失去了完整的家庭关爱,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地凸显出来。而作为幼儿人生受教育的第一站,幼儿教师对于从早期干预幼儿心理成长,引导健康的心理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父母离异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一)父母长期感情不和对幼儿的影响

一对夫妻,从温馨和睦,到产生矛盾,再到最后的离婚,这个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多的争吵、冷战,甚至家庭暴力的情况。在成人的战争中,常会因为“怒火冲天”说出一些伤害性的语言,甚至发生肢体的冲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作为一个没有行为能力的弱者,只能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切。那是自己最亲最爱的爸爸妈妈,此刻却在互相地伤害,争吵声、哭闹声、紧张的气氛会令幼儿陷入无助、迷茫,感到伤心、害怕、惊慌,对父母的印象也会有所改变。成人在幼儿在场的情况下发生争吵甚至肢体冲突的情况,常常会令幼儿产生无助、胆怯和抑郁的情绪。

(二)不完整的关爱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离异家庭的幼儿会跟随父母其中一方生活,甚至和祖(外)父母生活,由于与完整的家庭不同,离异家庭的幼儿因为父母分开,他们常会失去其中一方的照顾和关爱,而这种陪伴成长与关爱又是其他人不可代替和给予的。而且在父母离异后,周遭的人也会议论,甚至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同伴可能会嘲笑离异家庭的幼儿,虽然是童言无忌,但这对幼儿的心理还是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心理情感的缺失,人们的议论,会令幼儿产生孤独、自卑、胆小的情绪,而且会出现自我封闭,不与人沟通的情况发生。

(三)父母一方愤怒、怨恨的宣泄对幼儿的影响

大多数情况下,夫妻双方在感情破裂后会将理由归结于对方,对对方产生怨恨的情绪。面对着幼儿,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提到爸爸(妈妈)的“不对”,将怨恨的情绪传递给幼儿。幼儿尚处于是非观念的形成阶段,对于最亲近的爸爸(妈妈)说的话都会深信不疑,在这样的情况下,爸爸(妈妈)将怨恨的情绪传递给幼儿,幼儿也会随之对爸爸(妈妈)产生怨恨的情绪。与正常的家庭相比,离异家庭的幼儿因为时常接触怨恨、愤怒的氛围,纯洁无瑕的内心也会被污染,儿童的纯真就会随之消失。而且父母离异,家庭破裂,父爱母爱的缺失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严重落差,他们会形成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这种自我保护意识体现到孩子的身上,往往变成对周围环境的敌意。他们会对身边的事物消极冷漠,对周围的人下意识地对抗。在这样的情况下,消极、仇恨、叛逆的情绪就会在幼儿的心里形成。

三、幼儿教师应对离异家庭幼儿心理教育的措施

(一)家、园无缝沟通,给幼儿一个完整的关爱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两个重要地方,离异家庭幼儿心理教育注重的是家、园沟通,在家、园统一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的前提下,才能做好离异家庭幼儿心理教育。离异家庭的幼儿跟随父母其中一方生活,在成长中必然会缺失一方的关爱。幼儿教师作为联通家、园的纽带,要做好家访工作,将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如实地反映给父母双方,使他们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并意识到离异对幼儿心理的影响。在以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给予幼儿完整关爱,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前提下尝试促成幼儿父母双方的沟通。作为幼儿父母,在孩子老师的关注之下会对离异给幼儿带来的影响更加地重视,从而尝试通过双方的沟通给予幼儿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虽然,幼儿教师不是“调解员”,但作为一名老师,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幼儿教师的关注,会给予离异双方一个沟通的好机会,让怒火过后的双方能静下心来好好考虑、商讨,给予幼儿完整的关爱。

(二)“特殊的爱献给你”补偿幼儿的心理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