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优秀案例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教育优秀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PBL;CBL;EMB;教学效果;实验研究
一、引言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源于1944年dewey的“民主与教育”,意指学生要面对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帮助和提高。[1]后来由美国学者Barrows于1969年率先在医学领域加以教学应用,它指在课程学习之前或课程实践过程中,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小组讨论中,教师作为导向者提供必要的帮助,而讨论的主体为学生。PBL教学的优点在于问题解决之时,要求学生将以前所学课程的知识全部综合起来解决现有问题,不仅达成了学生打破学科的壁垒、独立自主进行知识综合的能力,而且,还较好地锻炼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EBM(Evidence-based Medicine,循证医学)由Cochrane于1972年提出,指能够明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够获得的最好、最新、最佳的科学证据,同时,结合个人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考虑个案的价值和愿望,对个案现实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2]EMB教学的优点在于帮助学生发现个案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提升他们检索、查阅和评价专业文献的重要性和参考价值的能力,最终在总结经验与评价能力基础上,找寻到最佳的研究证据来指导现实问题解决。CBL(Case-based Learning,案例教学)由哈佛商学院于1920年提出,指在一个可控制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对部分模拟的真实情境案例,让学生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自主地进行案例问题的分析或决策。CBL教学的优点在于,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他们全面思考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促进他们获取更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知识,达到知识的自我获取、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3],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4]。
高等师范院校要培养出卓越教师,关键点不仅在于对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更在于将其落实于高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多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PBL、CBL、EMB等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而大胆的尝试。教学研究发现,单一使用上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知识的融合度不够[5],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6],部分学生没有有效参与课程设置问题的讨论[7],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因为对教学方法不习惯、没预习和不懂等原因,无法适应课程的教学[8]。
特殊教育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理论,是以满足特殊儿童的独特教育需要为目的而设计的教育教学和相关服务。[9]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师范教育观念和层次的变化,使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和挑战,能否适应社会对人才要求、研究和探讨专业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是十分紧迫的问题。[10]为了应对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实施,为特殊教育大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提升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使特殊教育概论课程体系目标的确定、选择,与社会需求的外在价值、学科知识的认知实践价值和学生发展本体价值相互协调,将它们辩证、有机地统一于课程体系目标的价值取向上,最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11],为本课程今后的教学创新积累经验,特进行本教育实验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随机整群选取的A大学参与特殊教育概论课程学习的158名本科生,其中专业必修课97名本科生(2个班级,分别为46人和51人), 专业选修课61名本科生(2个班级,分别为28人和33人)。
(二)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
采用准实验设计,在不打乱原教学班级基础上,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79名同学(必修51人,选修28人)为对照组,以另外79名同学(必修46人,选修33人)为实验组,在2016年2月22日开始,由同1位特殊教育学专业教师分别对两组共4个班级本科生授课。授课教材使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特殊教育概论》,由刘春玲教授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实验时间从2016年2月22日至2016年6月24日,共18周,实际课堂教学为36课时。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估问卷为研究工具。[12]该问卷由25道题目构成,分为反应因子(5题)、学习因子(6题)、行为因子(4题)、结果因子(5题)和效益因子(5题)。反应因子主要评估学生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的满意程度;学习因子主要评估学生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中学习到了哪些原理、方法和技能;行为因子主要评估学生参与特殊教育概论的行为;结果因子主要评估学生学习特殊教育概论后对自身学习能力的影响;效益因子主要评估学生通过特殊教育概论学习对后继课程的影响。每道题目最低分数为1分,最高分数为5分,问卷总分的最低分为25分,最高分为125分,得分越高表示课程的教学效果越好。
(三)研究实施进程
PBL+EMB +CBL的教学实施进程为:首先,选取《特殊教育概论》教材的1-7章的内容作为实验主要内容,由授课教师设计好教学的主要安排方式:先提前2周时间将教学课件和编写的案例材料提供给学生;教师讲授第1章绪论及其它6章的重点内容和基本概念;提出讲授内容和案例思考题,学生5-6人构成学习小组,在课堂内使用手机查阅相关资料,集体讨论并解决问题;各小组学生课堂汇报和评比;教师点评、总结和归纳;教师将现实问题视频材料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学习、讨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和归纳。其次,同时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开展18周(36课时)的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最后,在课程结束前,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全体同学进行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调查。PBL教学进程与前者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后者没有呈现与现实问题结合的视频,仅仅提供编写的案例材料。
(四)数据处理
实验调查结果量化赋值后,使用SPSS22进行数据处理。主要的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不同教学模式下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调查结果,进行描述统计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1。
表1可以看出,教学模式不同,两组学生在反应、行为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
(二)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高低分组差异比较
1.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高分组差异比较
以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上27%位对应的分数作为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高分组依据。其中,实验组高分组对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为114分,包含21人;对照组对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为113分,包含21人。对2高分组学生教学效果总分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2。
表2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高分组学生在行为因子、结果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121,P
2.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低分组差异比较
以实验组和对照组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下27%位对应的分数作为教学效果低分组依据。其中,实验组低分组对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为107分,包含21人;对照级对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为107分,包含21人。对其教学效果评分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3。
表3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低分组学生在学习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701,P
(三)教学模式对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的影响
1.教学模式与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相关分析
对教学模式与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
表4可以发现,开设时间与反应因子、行为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r=0.193,p
2.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回归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探索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力,以反应因子、行为因子和效益因子作为自变量,以教学模式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
表5可以发现,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预测效益因子、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其能够预测出效益因子38.3%的变化;反应因子4.60%的变化;行为因子1.5%的变化。
四、分析与讨论
(一)教学模式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
研究发现,教学模式不同,教学效果的反应因子、行为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显著低于对照组;效益因子则相反,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教学模式的差异,导致大学生对特殊教育概论学习效果的反应因子出现差异。本研究中,采用PBL+EMB+CBL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到底掌握了哪些知识、知识的结构是否完整、实践中还需要哪些知识、实践中的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解决。[13]它的实施,不仅需要学生熟悉课程提供的教学案例,而且,还要求学生以小组汇报和评价讨论结果,并将学习所得用来进一步解决现实提供的案例,使学生思维时刻处于高度紧张中。与其相比,PBL教学模式则相对简单,仅仅要求学生进行案例的讨论、汇报和评比,并不要求学生进一步将通过案例所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现实问题,减轻了学生的思考负担。这对于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味听讲又不愿意过多深入思考的学生而言,无疑增加了他们对课程的畏难情绪,致使他们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不高。其次,学生在学习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时,采用PBL+EMB+CBL教学模式,需要他们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文献查阅,而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学生以3年级(13级)和2年级(14级)学生为主。他们除学习本门课程外,同时间还需要完成其它多门课程的学习任务,相较其它年级而言,大学阶段此年级学生的课程学习任务最重,当1门课程学习需要投入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过多时,难免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学生前期虽然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课程的知识,但他们对这些课程知识的掌握是零散的,并没有站在系统、整合的角度来进行学习。[11]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本身具有的专业概念多、抽象性强、内容系统性和整合性强等特点[14],为采用PBL+EMB+C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将学生上述知识在本课程中进行综合提供了契机。在学习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时,通过案例研讨和教师的知识点评,让学生可以将教育、社会、心理、家庭等知识与特殊教育结合在一起,帮助他们对学习过的课程知识融会贯通,注重将比较宽厚的学科知识结构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进行整合,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适应性。[15]这与回归分析发现,教学模式可以预测教学效果中效益因子38.3%的变化结果相一致。正如有同学在课后和笔者交流所言:“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学习,不仅让我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和整合,而且课程中老师所提到的很多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点,也让我在课下查阅和学习了很多知识,对我后继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学习方法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我认为大学的课程应该更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这样课程学习的知识才能够既实用又记得清楚。”
(二)教学模式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高低分组的影响
研究发现,教学模式不同,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高分组学生,在行为因子、结果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行为因子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结果因子和效益因子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于低分组学生而言,实验组不仅在效益因子得分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教学效果高分组结果一致,而且,在学习因子方面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首先,PBL+EMB+CBL教学模式不论对高分组学生还是低分组学生,均会产生良好的效益,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PBL+EMB+CBL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要听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解(课时数较少),更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汇报、评比和现实问题解决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利于学生立即感受到课程所学知识的现实应用价值,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对知识的反思和综合应用能力。课程的教学目标暗合特殊教育教师既要具有较高的特教理论素养和政策、法律知识素养,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人格素养。[15]其次,高低分组大学生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态度存在差异。PBL+EMB +CBL教学模式通过改革课程的教学方式,削减了教师的讲解课时,增加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时,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上具有了更为自由的学习支配权。虽然高分组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自觉性,但是,以西北地区和农村生源为主的大学生,他们在学习中对课程学习价值具有较高的期望,一直喜欢教师讲课,而不大愿意自己在课程中承担讲解任务,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属于真正的学习,所以在开始学习阶段,会对课程教学模式产生一点抵触和反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反之,低分组大学生对课程的期望较低,能够被动接受教师的课程安排,按照要求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不会有较大的抵触情绪。正如有学生在选修课试听完三周退选时和教师所言:“老师如果您讲,我会选择这门课程,如果让我们更多来讲解,我觉得可能学不到什么东西,我选择退选。”为此,在今后的特殊教育概论教学中,授课教师要注重考虑,以特教教师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特质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开放性和灵活性,设置小型化、微型化、专题化课程。最后,高低分组大学生在课程中的具体投入存在差异。高分组大学生,课前能够积极阅读和学习教师的教学课件,思考课程的案例,并主动将其运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课中,不仅能够认真参与小组讨论,而且在其它小组汇报和教师点评时,也能够认真倾听,进行详细的笔记记录。反之,低分组大学生,仅仅在本组讨论时,投入了较大的精力,而一旦别的组汇报时,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在剩余的教学过程中不再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这造成学生对学习知识点缺乏系统、深入理解,学习动机缺乏,学习态度消极,难以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不利于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效能,PBL+EMB+CBL模式与PBL模式相比较,虽然会导致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显著降低,但是,它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长期受益。
第二,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不同对不同教学效果水平的学生的影响不同,相对于教学效果高的学生而言,PBL+EMB+CBL模式虽然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但是,却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学习结果和学习效益;对于教学效果低的学生而言,PBL+EMB+CBL模式,既能够显著提升学习效益,也能够显著提升学习。
第三,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效果中的效益因子、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有重要的影响和预测作用。
(二)建议
第一,特殊教育概论采用PBL+EMB+CBL模式比单纯采用PBL模式而言,对大学生课程的学习效果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最好能够采用PBL+EMB+CBL混合模式。
第二,特殊教育概论课程采用PBL+EMB+CBL教学模式初始时,应该精心准备教学案例和现实实例。当学生在学习初期,对这种教学模式还不是非常适应之际,教师应该耐心引导并亲自示范课程的研讨和评价,通过学生优秀学习小组的展示、经验交流,引导和鼓励学生尽快熟悉并适应此种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三,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时,除进行案例教学外,还应该将现实问题与各章节的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从现实问题涉及到的双方利益立场来辩证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的灵活和周密,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课程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课程学习的长期效益。
参考文献:
[1]周芳明,王振钺.PBL在美国药学教育中的研究现状[J].药学教育,2003,19(1):58-60.
[2]Montori V.M.,Guyatt G H.What is evidence-based medicine? [J].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02,31(3):409-416.
[3]李稻,韩玉慧,蒋益,刘玮.医学基础教育中PBL和CBL两种教学模式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08-110.
[4]朱新秤.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J].高教探索,2002,21(2):62-64.
[5]高颖,许志刚.EBM理念联合PBL模式在老年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2,26(11):30-32.
[6]Scardamalia M.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for a knowledge society [J].Proceedings of the ICCE/ICCAI,2000,(1):22-27.
[7]Geerligs T.Students' thoughts during problem-based small-group discussions [J].Instructional science,1994,22(4):269-278.
[8]张效云,董明纲,刘洁,袁霞.浅谈PBL教学模式[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2,19(3):80-81.
[9]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普通班级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
[10]曹卫红.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公共课程的问题分析与调整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5(1):93-96.
[11]崔颖.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高教探索,2009(3):88-90.
[12]郭文斌.课程开设时间对心理学史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14):63-68.
[13]王辉,方常春.高等师范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4(6):78-82.
篇2
关键词: 特殊教育 教师素质 专业化成长
我省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改革正在驶入快车道,但也给特殊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建构、职业技能的增长等。当前针对残疾儿童缺陷补偿的职业康复治疗的教师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残疾儿童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残疾儿童“自食其力”目标的实现。于此,加强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实现特殊教育公平和改善残疾民生,已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湖北特殊教育学校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1.建设目标与教师素质结构存在一定偏离。
我省的特殊师范教育发展较晚,采用的教育模式基本是“学科+素养”,即在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加了部分特殊教育学、心理学、特殊学校教学法等方面的课程,导致重学历达标轻教师综合素质的倾向[1]。目前,许多地区在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上,受到行政干预的影响,目标制定时一般多从行政管理角度出发,因学历达标清楚且易操作,几乎在所有的文件中都较为偏重学历达标的描述,而对于特殊教育中的职业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等级和综合素质的描述则是笼统的、难以实施的,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职业教师任职标准,这与省外重视特殊教育教师标准的开发和制定的状况大相径庭。在特殊教育学校,许多语文、数学、美术、思品等学科教师兼任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导致了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明显不足。
2.特殊教育学校职教师资来源单一。
湖北省特殊教育学校职教师资来源相对于普通学校来说,比较单一。主要有特殊教育师范、普通高校、职技高职毕业生等。部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是聘请的校外企业的技术人员等,但由于缺乏规范的准入程序,没有严格的技术准入的标准,来自各渠道的师源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2]。特别是兼职教师的聘用,由于缺乏必要的特殊教育教学技能的专项培训与方法指导,或是很少接受教育主管部门和特殊教育学校的评估考核,难以保证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3.特殊教育学校职教师资职后教育薄弱。
近年来,随着湖北省培训计划和名师工程的实施,特殊教育学校的主干课程教师先后不同程度地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但对于术科教师和职业技术教育教师普遍缺乏规范、长期性的培训规划。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职后培训缺乏专业对口且灵活、多样性的培训机构。现有的特殊师范院校、教育学院、进修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师资的职后培训力量不足,内容远远不够[3],不能真正解决残疾人职业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训内容与教师工作实际脱节,培训的技术含量不高,导致教师参与培训的动力不足,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
4.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师资队伍不够稳定。
基于个人或待遇保障方面的因素,致使湖北农村地区特殊教育职业技术教师队伍不够稳定,难以适应当前农村地区,尤其是大量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教师一般认为是副科教师,不能得到同仁的认可;二是工作环境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人们很容易将职业教育教师看成企业的员工或师傅,导致职业教师个人心理有较大的反差;三是职业教师队伍分布失衡,没有将职业技术教师纳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招考计划之中,导致有一定业务专长的教师或高校毕业生不能及时充实教师队伍,被聘任的教师又不能完全胜任职教工作;四是受到编制等因素的影响,进入农村教师严重缺编,有专业特长的职业教育教师逆向流失,加剧农村贫困地区师资匮乏;五是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或随班就读学校的职业教育教师待遇偏低,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设施、生存条件等不能满足教师个人发展的需求,个别教师从特殊教育学校分流,导致队伍整体水平偏低,教师队伍面临断层。
二、加强湖北特殊教育学校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体现良好的职业声望。
特殊职教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关系着残疾学生职业治疗和职业发展,教会学生一技之长是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有利于残疾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特殊学校职业教师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也是特殊教育发展到今天所必须体现的社会的进步。加大对于国家特殊教育职业教师的宣传力度,提高职教教师的职业待遇,鼓励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报考特殊教育职业教师,在进修、晋职、评优等方面给以一定的关注,以此来吸引优秀人才进入职教教师队伍,增加职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教师的招考必须接受社会的监督。凸显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维护职教教师的职业地位与职业声望[4]。
2.实施职业教师的准入制度,造就新型职教师资。
在湖北省各地特殊教育学校逐步实施职业教师的准入制度,将有利于真正实现高端技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保障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与落实,使残疾学生学有所长。特殊教育学校的新型的职教师资,就是技能娴熟、素质高的“双师型”职教师资。他们除了具备全面的科学人文素质、专业理论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教师道德素质,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之外,能够熟知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既能从事职教课程教学和课程开发建设,又能从事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和指导,并在专业领域内有一定的造诣,必须具备的学历证书、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必要时每年安排教师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熟悉整个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效对接,丰富职业教师的一线工作经验,真正实现教师“站得上讲台,下得去车间”,将聋哑、肢残、智力残疾等职教课程的开设落在实处。
3.倡导终身学习,提升特殊学校职教师资在职培训实效。
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对湖北山区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职教教师的培训关注较少。由于资金、观念、个人等因素,职教教师参与省培、国培的机会相对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了许多职教教师对培训的态度比较消极。而且,由于评价内容、方法的落后,对于参训教师的评价的结果往往也不能说明教师培训的实效,其效度、信度偏低[5]。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终生学习理念对于职教教师尤为迫切,特殊教育学校应该经常组织教师到省内的高等职业院校接受单项技能培训,或邀请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的教师来到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指导,提高专业技能[6]。同时,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教师,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合现代网络技术,加强自我研修,或与同仁开展专题讨论,或与片区的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师分享案例,反思自己的教学等,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4.提升特殊教育学校职教教师的专业地位。
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不仅是特殊教育自身的问题,要真正开设好职业教育课程,还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经费保障措施等。如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对于职业技术教师的培养、使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由于残疾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很难从世俗意义下的学生成功中获得职业的成就感,因此,教育主管部门,残疾人联合会,以及特殊教育学校领导等应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即时的评价和精神激励,激发他们工作的原动力,使其产生职业的自豪感,还可以与大学、教育科研部门合作,参与课题研究,使自己的技术研发得到社会的认可,赢得社会的尊重。从而让他们安心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工作,服务残疾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蒋云尔.构建符合江苏省情的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体系[J].现代特殊教育,2008(9):18—19.
[2]贺文谨.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20—21.
[3]汪飞.对辽宁省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2011,(5):104—105.
[4][5]吴玛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2):133—134.
篇3
关键词 学生多样性 异质性 特殊教育需要 教育自觉
分类号 G760
1 案例简述
初中一年级的美术课上,老师讲解了剪纸的相关知识技能后,请学生以“温馨的家”为主题,剪一件家具装饰房间,使家更温馨。学生们兴致很高,用心剪好作品后,先是小组交流,然后再推选出优秀作品全班分享交流。学生剪出钢琴、沙发、电脑、电视机,还有学生剪的是漂亮的窗帘,学生们用自己的作品装点着“温馨的家”。去听课的我注意到,近旁的一组学生中,有一个女孩子剪的是一个液化气罐。当小组互相评议、推选优秀作品时,同学们都说她这个液化气罐不好,哪有房间里面摆一个液化气罐来显示温馨的啊?最后小组认为“不够好”,当然也就失去了在全班展示、分享的机会,老师也没有对这个作品做积极的肯定。
下课后,我和这个小女孩交流,问她为什么会选择剪一个液化气罐。这个小女孩告诉我说,她爸爸妈妈来上海打工,一家人住在一个屋子里,所有的东西也都在这个屋子里。家里没有液化气罐,爸爸妈妈辛苦上班回来后做饭很不方便,多次讲到等钱宽绰了就买一个液化气罐,用液化气做饭。所以,她就觉得液化气罐是最好的,最美的,放在屋子里使家最温馨。
我听了后很感动,对小女孩说,在我看来,你的剪纸作品是最美的,因为你有一颗孝心,想到了爸爸妈妈的需要,其他一些同学是从自己的喜好和需要去制作的。校长相信,你的“液化气罐”一定会让家更温暖更温馨!
2 讨论与分析
这则案例折射出教育教学中很多方面的情况,陆校长当时讲来是阐述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情境创设主题,笔者很受感动,也很受启发。新时代条件下,面对学生的多样性及异质性,要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教师更应增强教育自觉性。
(1)新时代条件下学生多样性与异质性凸显
案例中小女孩液化气罐的剪纸作品的确显得有些“特别”。为什么这个小女孩会剪液化气罐这样一个作品?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解答。从这个女生对校长的回答看,她之所以剪液化气罐作为自己心仪的家具美术作品,是因为她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个放满杂物的屋子里,而这个屋子却没有城里人做饭必用的液化气设备。爸爸妈妈对液化气罐的期待在生活中慢慢地化入了她的生活期待,再加上对父母工作和家庭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用心体验,小女孩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在漂亮与实用之间、在见闻与体验之间,选择了液化气罐这个不被城里人视为家具的家具,去完成她的作品。
这样的小女孩和这样的故事正变得越来越常见,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有上千万这样的“小女孩”跟随进城务工的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中:数据显示,“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为1.4735亿人,14周岁及以下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人口的12.45%,约为1834万人。其中,大多数流动儿童父母来自农村,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占76v5%,如果将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的流动儿童视为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话,则全国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达到1403万人”。“两为主”政策后,大部分的流动人口进入公办学校学习,如2010年广东省约有50.3%的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学习,北京市的外来随迁子女约有70%的在公办学校学习。在此背景下,基础教育学校内不再是附近社区就近上学的学生了,学生来自全国的四面八方,在语言、风俗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会存在明显的差别。单就学生的籍贯来说,如北京某中学,“成立于2004年7月,是北京市第一所专门接收来京务工人员子女的公办学校,学生来自全国26个省份”,另一项世纪之交对北京市的调查也显示,“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除了没有来自、青海、新疆及上海等地,学生几乎囊括了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又以河南(25.7%)、安徽(17.7%)、湖北(14.6%)、河北(12.7%)及四川(6.5%)为主要来源”。笔者在浙江调研时,也发现这种情况,有的学校学生来自二十几个省份,有十几个民族。
生源的变化日益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呈现出年龄、阶层、文化心理和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等诸方面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如在年龄方面,有调查显示,随迁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在年龄上跨度较大,而且普遍大于教育部规定的入学年龄。在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等方面,中国儿童中心历时一年主持完成的《让我们共享阳光――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调查发现,“在抽取的流动儿童家庭中,90%在城市里的住房是租用的,79%的流动人口家庭中儿童没有自己独立的房间,45%的家庭没有厕所,36%的家庭没有厨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6年在全国大中小三类城市抽样10个城市的大规模调查显示,在订阅杂志或报纸、购买课外书、参加郊游活动、家校联系、与孩子沟通、对孩子的文化学习期望、亲子沟通、课外文化补习、课余活动类型等诸多方面,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相关调查发现,在学习习惯、生活卫生习惯及文化心理等方面,不同生源的学生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别。
(2)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增强
这些深刻的变化影响学生表现出多方面的特殊教育需要,如学习主体地位的彰显、个人的自主表达、学生间的交流、理解与融合等。面对多样性和异质性凸显的学生,统一的评价标准、处于优势地位学生的群体压力、缺少敏感度和教育引导的教师行为等,都会使处于弱势地位和不利处境的学生的教育需要受到压制,甚至是被湮没。如前面案例中,为什么其他同学不认可小女孩的作品?从案例中看,这既反映出其他同学与这个小女孩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别,也是因为这个小女孩没有机会对自己的作品加以诠释,同学们先入为主的“评议”和否定,使小女孩失去了对作品加以诠释的机会和勇气。为什么教师没有对这个作品做出积极的评价?因为小女孩的那份孝心、对生活更加美好的向往和期待,是教师所未加探寻也因此未能了解的,这位教师缺少了一份教育的好奇之心和自觉。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特殊”作品的意义和内在情感在班级教学的强势文化氛围中被消解和湮没了。
3 反思与建议:重新认识教师的教育自觉,满足学生特殊教育需要
在案例中,校长和教师做出了不同的反馈和评价,可以肯定的是,两种做法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二者的差别在哪里?很明显的一项是,校长注意到这个作品的独特性并适时追问了背后的意义。校长通过问询和聆听,构建了一个新的教育情境,给这个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使她对个体意义做出诠释,为作品增添了背景知识。本来的情景中小女孩是一个失利者,她
在评价中是失利的,但在这个新的教育情境中,校长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她是胜利者。在新的行动中,校长一学生之间构建了一种新的比较亲密的关系,校长的肯定、鼓励和权威会胜过同学的偏见和教师的漠视,产生了新的教育意义。
这位校长是敏感的,充满了教育的好奇和自觉。在新的条件下,面对学生日益凸显的多样性和异质性,教师需要增强这种教育的自觉,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1)教师需要更加自觉地发现和尊重学生的多样性与异质性
“教师在学校中并不是要给儿童强加某种概念,或形成某种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着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做出适当的反应”。学生之间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阶层、生活状态等差异性的日趋增大,使“某种概念”或者“某种习惯”,都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生活和成长需求。教师需要在更加自觉地发现并尊重学生的这些差异的基础上展开教育教学。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将识别和评价差异性看作教学机智的重要能力,认为教育旨在巩固这些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性:“每一个教师应当不断地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这个孩子在哪些方面与我和其他人不一般?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这个孩子是如何地想与别人不一样?我能够做些什么来帮助这个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呢?”这样的追问,可以帮助教师在家庭背景、生活历史、道德品质、认识特点等方面,增强对学生异质性的敏感和关注。
(2)教师需要更加自觉地尊重学生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经验
“教育学要求我们对孩子的生活进行反思”。在前面的案例中,教师请学生制作的剪纸作品用来表现“温馨的家”主题,但是,“温馨”这样的主题属于一种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在生活中难以找到一个客观、唯一的标准。不同学生所理解的“温馨”和向往的美好是不一样的。这个小女孩从农村随父母到城市中就学,在她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家里有一个液化气罐,爸爸妈妈下班回来可以方便地做饭,减少爸爸妈妈的辛苦,这就是切实的温馨。面对多数学生来自市区的状况,如果用一个标准去评价的话,这个学生的美好可能就变成了不好,温馨变成了粗陋,她美好的梦想就被打碎,心灵受到伤害。对学生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忽视,产生对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意义的湮没,进而也导致教育作用的消解,甚至异化。
杜威讲到:“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的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的、独断的。如果它碰巧能与儿童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束缚了儿童的天性。”教育不能成为碰运气的事情,教师需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体体验,只有和这些经历与体验相衔接、相契合的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产生意义。“反思儿童生活的环境和植根于其中的价值意义,可能会有助于我们提高我们的教育思想,并在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增强我们表现出适当的教育理解的可能性。”教育应是对孩子在具体环境中生存和成长做出理解、阐释及引导的过程。“了解一个具体的孩子对事情的感受,了解什么是必要的,能帮助年轻人在道德、审美观、社会和职业的意义上变得更加完美、更加自立……为了找到答案,我们需要从孩子的要求出发,首先从孩子的经历的主观性来理解孩子。……每一个情境的要求都有所不同。情境的偶然性来自于情境中的构成要素具有令人难以信服的丰富意义:我们关心的是一个或一群具体的孩子,他(她)或他们有着特别的生活经历,有着具体的心思或一系列的问题,生存于一个具体的情境中。”
当然,尊重学生的个体生活经历和体验并不是要教师忽视学生普遍的年龄特征和整体特性,也不是要教师与每个学生保持一对一的教学关系和评价,这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学校教育中也是不可能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把学生作为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来对待,尊重学生个体生活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不是简单地从事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
(3)教师需要更加自觉地创设机会和情境使少数群体的学生得以表达
这里所指的“少数群体的学生”,可以泛化地包括学业落后学生、残疾学生、外来就学学生等处境不利的学生。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这些学生往往被忽视,缺少公平竞争的机会,缺少表达意见的机会和空间。弱势、内向、自卑、退缩等成为普遍的特征。在教师不自觉的影响下,很多时候,教育不仅没有抗衡和转变这样的格局,而且维护和强化着这种格局。像此案例中的小女孩,由农村来到城市就学读书,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她的生活经历使她在课堂中处于不利状态,作品未能得到同学们和老师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小女孩没有机会来阐述作品对于她的意义。
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有责任为这些学生创设机会和情境,使他们能够表达,能够展示,能够阐发自己的意见和意义。“教育过程是或者应该是理智解放的过程。在课堂里,教师和学生都能考察和评价发生在文化中的一些变化。他们能研究时代的趋势,并且,就何者应受鼓励以及何者应予反对来说已形成一些观点”。当一些少数群体因为处境不利而失去或者缺少这样的机会时,教师应该关注到这样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对于这些处境不利的少数群体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于全体学生认识更加丰富的世界和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4)教师需要更加自觉地审视自身身份和观念,增强自身修养
篇4
通过采取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农村短缺学科教师集中培训和重点学科远程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对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同时,引导和鼓励县(市、区)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科学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师资保障。
二、主要项目
(一)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每年组织500名左右的农村骨干教师到高水平院校进行集中培训,全面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骨干作用的带头人,促进教师教育改革。
培训对象为农村素质提高工程中已确定骨干教师培训对象的人员。
采取院校集中研修与优质学校跟班实习相结合的方式,采用专家引领、课题研究、跟岗实践、参与体验、返岗实践等培训方式,促其专业化成长。
(二)农村短缺学科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
以农村教师为主,遴选一批中小学优秀学科教师到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进行10--15天短期集中培训,紧密围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课
程改革的需要,注重基础性培训,并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培训对象为农村中小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
采用专家讲座、合作探究、观摩考察、参与体验、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项目。
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优势,根据“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的优质培训资源,分期分批开展大规模培训。通过培训,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培养教师远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同时发挥远程培训资源的辐射作用,让更多农村地区教师共享优质培训资源,促进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培训对象为全市农村中小学各主要学科教师。
采取混合学习方式,做到教师线上学习、线下集中研讨和在职实践相结合;培训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要根据农村教师需要,整合开发优质培训课程资源;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做好远程培训教学、线上辅导等工作。网络培训平台要建立学员在线学习数据统计与监控系统,加强过程管理。
(四)学前教育教师培训项目。
以解决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整合利用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实行灵活多样的学习制度,创设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学研一体的个性化学习环境,积极构建幼儿教师、园长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的长效学习机制,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视野开阔,能起到骨干、示范、带动作用,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幼儿园师资队伍,从而推动我市学前教育
的整体水平不断向前发展。
1.培训对象:主要为全市幼儿园园长及教师。
2.培训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坚持以“新观念、新课程、新教师”为重点,结合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际,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以观念更新、能力提升为任务,全面提高幼儿教师、园长整体素质。
(五)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项目。
1.培训目标:了解特殊教育发展趋势、特殊需要儿童的心理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正确的教育训练方法,提高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特殊需要的人培养成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人。
2.培养对象:全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3.培训内容:特殊教育形势与理论、师德与修养、课程与教学、热点问题及处理等。
(六)农村中小学送教下乡项目。
每年4月和10月,分期分批组织全市特级名师、优秀名师、名师及骨干教师等优秀专家团队对县(市、含伊滨区)农村学校组织开展“送教下乡、送课下乡、送培下乡”活动,搭建城乡教育联系的桥梁,为农村地区教师送去教育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进一步提升全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送教课程及方式根据各地需求来确定。同时,市财政局、教育局从专项培训资金中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送教下乡保障。
1.培训对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科教师。
2.培训方式:通过现场观摩、当堂点评、专题讲座等系列的教学活动,突出典型,以点带面,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水平,全面
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并建立骨干教师支持农村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具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县(市、区)要建立“市培计划”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管理本地区项目实施工作,建立健全项目工作机制,要建立责任制,保证专职人员有精力、有能力、有动力抓好培训项目的落实,确保本地区培训项目工作顺利开展。
篇5
2013 ,我和亲爱的同事们一起幸福工作,和可爱的孩子们一起快乐学习,和敬爱的领导们一起并肩作战,共同为崭新而年轻的银河添砖加瓦,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记着,我是银河的老师
我始终觉得,对于教育,我充满着热情和激情,对于银河,我充满着无限的感情。我从2009年便来到这所学校,一直工作到现在,亲眼目睹了学校的变化和发展,从金山搬迁到这里,从只有10个班级发展到现在的33个班级,每一年的逐步扩大,每一年的不断增员,我的内心为此感到骄傲,我骄傲,我是一名银河人。对于学校的每项工作,我总能全力以赴,努力做到最好。因为我清醒地记着,我是银河的老师,让每一颗星星在银河中闪光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作为大家庭中的一员,我愿意为学校分忧解难,努力做好办公室主任、项目负责人的工作,也主动承担起学校教师诵读队和学生诵读队的工作,精心指导,认真对待,10月,和其他18位老师一起参加了浙江省首届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比赛,并获得了二等奖,12月,在精心准备、组织和策划下,所拍摄的学生经典诵读录像,也获得了区二等奖,为学校增添了一份荣誉。
我记着,我是小班的班主任
2013年,我依然担任小班化班级的班主任,作为一个班主任,我的班级管理理念是快乐、自主、合作。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人。因此对于班级事务,我总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让他们全权管理班级基金,合理分配,合理购买。为了培养主人翁意识,锻炼胆量,我在班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如感恩系列、卫生教育等,既能丰富了学生的班级生活,又增强团队意识,更有效地促进班级的凝聚力,为形成良好的班风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为小班的班主任,我深知每个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为了激发他们的热情,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班规,尝试小组竞赛、评选“班级小标兵”、“最佳组长”、“最佳辩手”、“最佳课代表”等方式,加强学生彼此间的合作。事实证明,这样的措施是有效而积极的。我所带领的班级所呈现出的是蓬勃向上、努力进取的健康状态。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班级获得了可喜的集体荣誉,校班级文化建设二等奖;班班有歌声歌咏比赛二等奖;乒乓球比赛团体第五名;拔河比赛年级第三名。指导两名学生所写的读书征文,分别获得了萧山区二等奖和浙江省二等奖,而自己也被评为萧山区建设和谐社会读书教育活动优秀指导教师,指导两名学生成功主持了萧山区第二届中小学合唱节小学组专场比赛,受到领导的好评。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更为重要的是,它见证了小班化孩子那健康而快乐的生活面貌,这正是银河这所特殊的学校所给予他们的精神与养料。
我记着,我是年轻的教育者
2013年,是不断追求自身发展的一年。作为一名年轻的教育者,我明白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升专业素养,从而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为教学寻求新的道路。
这一年我继续担任中段的语文教学工作,反复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并形成活泼、开放、幽默的教学风格,学生喜欢我,喜欢听我的语文课。总能紧紧抓住每次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欣然接受学校、教研组长委派的任务,认真上好各类教研课,在磨课中反复学习,逐步提高。正是因为有了实践的机会,我荣获“成功杯”区小学语文名优教师三项竞赛之课堂教学金奖,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方向。还在萧山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上,代表学校作了关于“个案教育诊疗项目组”的工作汇报。
2013年,我不断地用手中的键盘,记录下自己的科研历程,撰写的论文《小学语文质性评价的实践与研究》获区第二十二届中小学教学专题研究论文评比一等奖;撰写的特教案例《一个多动、孤僻症孩子的个案诊疗案例》获得萧山区特殊教育案例评比一等奖;所写的作文案例《我的成长故事》获得阳光杯四年级“我最满意的一次作文教学”实践案例评比三等奖。
篇6
本学期来,在武隆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领导下,中学督学责任区积极开展工作,为促进全县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良性发展作出了应有的努力。
一、明确职责,找准方向
二、抓住重点,开展工作
重点一:学校督导室建设工作
本学期,中学责任区根据督导室的要求,指导责任区各学校搞好学校督导室建设工作,以此作为督学和学校的联系纽带,进行学校工作的有效督导。
1.学校教育督导室按要求挂牌、健全制度职责并开展工作。
2.中学责任区建立中学督导交流QQ群,主要交流督导工作信
息,分享教育教学优质资源。
重点二:各类专项检查工作
1.开学工作专项检查。9月1日至10日,中学责任区对我县十二
所中学(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和职业教育中心)展开了学校开学工作的专项督导,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学校开学安全工作专项检查、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学校"十三五"规划。
2. 重庆市安全交换大检查。武隆中学和实验中学分别于9月14日和15日代表我县的中学迎接检查。检查组这样评价我县中学的安全工作:管理到位,工作扎实。
6.学校安全工作考核。1月5日至13日,中学责任区参与了教委安稳科组织的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安全考核工作。
重点三:开展教育教学专项活动
1."卓越课堂"合格校、示范校创建验收活动。11月9日至16日,在督导室的组织领导下,责任区督学参与了武隆中学、长坝中学、白马中学、桐梓中学、火炉中学的"卓越课堂"合格校、示范校的创建验收活动,通过听课深入解学校的教学管理,并与相关人员适时反馈交流。
三、回应需求,有效督导
2.学校文化建设督导
十月以来,中学的三位督学一起到责任区学校,实地查看各校的校园建设,全方位了解各校学校文化的规划蓝图。目前,鸭江中学的"存真"文化和江口中学"江"文化基本成型,火炉中学和职教中心也已经初建体系,其余各学校在这一版块的发展还相对滞后。每到一个学校,督学们都会就学校文化建设体系与各校领导班子作深入交流。
3.学校专项活动督导
9月22日,中学室三位成员受邀到火炉中学参加他们的"传承中华文化做优秀学生"的太极拳进校园活动的启动仪式;9月23日,中学室成员到鸭江中学参加他们承办的全县中学物理教学研讨会;9月25日,参加江口中学承办的全县政治学科研讨会;11月16日和1月6日,任晓川督学到武隆中学参加毕业年级研讨会,了解指导毕业班相关工作。每到一校,与领导老师的交流都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既能发现学校存在的问题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更多的思考。
四、认真学习,提升能力
中学责任区的三位专职督学都是新上任,虽然在基层工作多年,有一定的经验,但面对新的工作岗位,要更好开展工作,学习是第一任务。
篇7
【关键词】精品课程 内涵建设 特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065-02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校教学水平整体提高的重要举措。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学团队、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实践条件、一流教学资源的有特色的示范课程。[1]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明确指出:“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从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分值来看,“课程特色”所占分值最高,表明课程特色是精品课程的灵魂。[2] 由此可以看出,精品课程内涵建设的重点之一就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创新、打造自己的特色。只有形成独特而鲜明特色的课程,才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名牌课程”、“示范课程”。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系的《学前儿童游戏》课程,2004年开设,从2006年的校级精品课程、到2008年的省级精品课程、再到2010国家精品课程,历经七年开创性的建设,其中,最有成效的工作就是坚持围绕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培养,以突出技能培养为“特色”,打造课程的“一流品质”。[3] 本文拟就《学前儿童游戏》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特色与创新进行介绍,以期为高职高专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一、课程概述
《学前儿童游戏》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第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与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第二,通过与幼儿游戏相关的教育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设计与指导幼儿开展各类游戏的能力;第三,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幼儿园的游戏教育教学活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特色
1.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前瞻性
在《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我们开创性地建构了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框架,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例如,基础理论单元,科学地阐述了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分类游戏单元,则全面系统地涵盖了幼儿园游戏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内容涉及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语言游戏、数学游戏、音乐游戏、美术游戏、集体娱乐游戏、婴幼儿游戏十一类游戏内容。
在课堂理论讲解的同时,我们着重加强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幼儿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54学时的课程教学,理论课时3时,占总课时72.2%;实训课时15学时,占总课时27.8%。与此同时,我们紧扣新时期幼儿教育改革的脉搏,把国内外幼教改革的新理念、新信息及时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来,使教学内容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课程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现代化、网络化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在实施中,始终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两条腿走路。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应用讲授法、观摩法、角色扮演法、练习法、操作法、案例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织课程教学活动。例如,在角色游戏单元中,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评价幼儿角色游戏行为以及评价与指导幼儿游戏的能力,我们主要运用观摩法,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见习或观看幼儿角色游戏实录,根据实际观察填写记录表。此外,我们还定期组织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活动,如结构游戏技能大赛、儿歌故事表演赛、童话剧展演、教学游戏设计比赛等,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和展示专业技能的平台。
在课程教学中,我们还致力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开发与应用,课程教学全面采用多媒体教学。同时积极开发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和教学的互动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课程全面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发可视化精品课程网站,实现课程的网上学习、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网上自测练习等功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3.实践教学环节的模块化、项目化、仿真化
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各类教育机构、不同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书本+粉笔”的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实践训练环节。《学前儿童游戏》课程将与游戏相关的教育技能具化为“游戏的技能”、“游戏指导的技能”和“游戏设计与教学的技能”三个实训模块,并分解成18个有针对性的实训项目,采用项目导向的任务化学习模式,通过“幼儿游戏活动情景教室”和“幼儿园玩教具资源教室”等仿真实训室,把学前、特殊教育理论与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按照幼儿游戏教育和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实际操作项目,进行仿真环境的实践操作训练,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的创新点
1.教育理念新
在《学前儿童游戏》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群。我们立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坚持突出实践教学的理念,以强化教育技能为核心,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强化教育技能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精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2.课程结构新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上,我们以精品教材建设为中心,开创性地建构了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框架,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安排课程教学内容,同时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与学前教育领域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来不断改进与完善课程设计。
3.教学模式新
我们坚持突出实践教学的理念,以强化教育技能为核心,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打破了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开创了模块化的实训教学模式,并积极探索项目化的任务学习模式、引入仿真化的技能训练模式以及开发现代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4.评价手段新
本课程建立了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模式,运用书面考试、技能展示、方案设计、作业、提问和态度等多种考核评价手段,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技能展示与理论考察相结合、书面作业和网上讨论相结合的形式来综合考核评价学生对儿童游戏理论及基本概念的理解、对学前儿童游戏特点、游戏设计与指导的方法和基本教学技能的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训体系新
我们积极整合学院与社会多方面的资源优势,努力构建校内外实训体系相结合的共享型平台。在校内实训系统中,不仅对本专业学生开展实训教学,基础技能实训模块还与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共享;专业技能模块还与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儿童康复、社区康复等专业共享。
四、课程内涵建设的“一流品质”
1.课程开设具有领先性
《学前儿童游戏》课程的开设是我们应对现代幼儿教育师资培养的新需要所采取的开创性举措。在过去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游戏并不单独设置,与游戏教育相关的内容包含在《学前教育学》课程里,是作为一个章节内容出现的。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教育要“寓教育与生活、游戏之中”,学前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根据这一发展趋势,我们从应用性人才培养出发,将原来《学前教育学》关于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分散在各类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中的关于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的内容,整合成《学前儿童游戏》课程,并于2004年学前教育专业成立之际正式开设。2005年在京召开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分会成立大会暨教材组稿会上,我们的这一做法得到了全国学前教育界的认同,与会代表一致把《学前儿童游戏》课程列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并且推举由我校主持编写该门课程教材、2006年《学前儿童游戏》教材出版并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后,全国同类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学前儿童游戏》课程已普遍形成共识。
2.教材建设具有引领性
《学前儿童游戏》教材建设坚持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强化突出实践教学与训练的理念,立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课程设计突出实训训练,打破了过去从理论到理论的课程框架,将教师与幼儿园游戏相关的教育技能具化为“游戏的技能”、“游戏指导的技能”和“游戏设计与教学的技能”三个实训模块。这种理论与实践训练并重的课程设计,在学前教育专业课领域开创了模块化技能实训的先河,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与学前教育领域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针对目前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小龄婴幼儿入园比例增多的发展趋势,《学前儿童游戏》课程突破了一些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幼儿园游戏》课程只关注3~6岁幼儿游戏的惯例,结合我国早期教育最新研究成果,把0~3岁婴幼儿的游戏写入教材,纳入到课程内容体系中来,以满足学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此外,《学前儿童游戏》立体化教材还配有多媒体光盘和电子教案,这也成为全国同类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同类教材中极具优势的,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本课程在全国同类课程中所处的领先水平。
该教材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以来,先后11次印刷,前10次印刷总数30100册。销往北京、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甘肃、四川、云南、广东、贵州、浙江、江西、湖北、江苏、广西、新疆等20个省市自治区相关院校。
3.网站建设具有示范性
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级精品课程以后,我们以国家级精品课程为建设目标,根据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标准,认真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利用天空教室开放式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学前儿童游戏》精品课程网站,实现了教案、习题、实训指导、教学录像、教学课件、图书资源、参考资料等教学辅助资源上网;同时,我们利用这一网络教学平台的互动性,努力做好课程的网上学习、网上讨论、网上答疑、网上自测练习等功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学习环境。2009年我院其他专业《儿童游戏》选修课和全院《儿童游戏》公选课的三百多名同学全部进入该网站进行网上学习、网上作业和网络考试,《学前儿童游戏》精品课程网站精美的制作及其丰富的教学资源,深受大家欢迎,网站访问量在天空教室精品课程资源平台上遥遥领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10月份,“天空教室2010数字化教学高层论坛”在宁召开,本课程主持人作为专家应邀在论坛上做了题为“《学前儿童游戏》精品课程建设”的专题报告,在创造性地利用可视化网络教学平台、深化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向全国200所高校的专家介绍了我们的经验,博得一致好评。此后本课程主持人还受邀为南京多所高校做专场专题报告。《学前儿童游戏》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取得良好的示范性。
五、结束语
与国内很多具有百年历史的幼儿师范院校相比,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非常年轻。通过《学前儿童游戏》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体会到,唯有立足自己的特色,并且不断突出特色,使其“独特而鲜明”,就有可能具备“一流品质”而后来居上。
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对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一定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加强课程的内涵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制度等方面都要有新思维、新突破,努力形成并突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创造出生机和活力,赢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1 吴启迪.国家精品课程[J].科教文汇,2005(2):22
篇8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评价 质的规定性 量的规定性 质和量的统一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213-02
过去我们大都习惯于从质的角度去看教师专业化,从而对于教师专业化的评价体制也多从质的角度来制定,因此,我们非常清楚什么样的教师是优秀的教师,什么样的教师是专业化的教师。然而,大家很少从量的角度去看教师专业化。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重任,随着时代潮流的快速前进,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对教师的专业化要进行理性而准确的评价也应该具有时代的特点,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化评价也要与时俱进,要从质和量及其两者统一的视角加以重新审视。
要想将教师专业化评价的质性与量性统一,就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教师专业化评价的质的标准,其次要知道,如何从量性的角度对教师的专业化进行评价,最后,再将两者结合实际进行协调、统一。
一、教师的专业化有着质的规定性
质是一个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教师之所以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就是因为它与普通社会成员有着不同的质。对于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养,我国学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总体认为,首先教师要具备相应的理论素养,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这是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其次,教师要提高综合能力,不只是简单的学科内的知识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叠加。最后,具有良好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社会实践能力。而教师专业化评价就是针对教师专业化素质而建立的有效评价机制,该机制既是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评价标准,又是教师自我反思和成长的标尺,即教师专业化的质的规定性标准。
二、教师专业化有着量的规定性
(一)不同层次的教师专业化评价在量上有不同的规定性
这里所说的不同层次,就是指在校内存在担任一定领导职务与普通教师的层次区别,以及同样是普通教师,还存在职称上、学历上以及教龄等方面的层次区别。如果把领导干部和普通教师放在一个层次上,那么干部的评价起点就很低;如果把领导干部的评价要求提高了,那么对他的起点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二)对教师专业化评价应分成不同的阶段性
对教师专业化评价要体现时代的要求,这就表明在不同的时代,教师专业化评价就有不同量的规定性。在现时代条件下,教师能够做到哪一步,在理想层次上提倡什么,向什么方向努力,现时代的先进性怎么体现出来,都要有一个阶段性的划分。
(三)在不同类型学校,从事不同科目的教师的专业化评价也有不同的量的规定性
对工作在不同地区、不同等级或类型的学校,从事不同学科的教师的专业化评价也有不同量的规定性。比如在高校从事教学的英语老师和在小学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在进行专业化评价时,就要制定不同量的规定性标准。我们可以想到的是,小学班主任要兼顾学生的知识传授、德育及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有在校的生活等方方面面,那么,对这一群体的专业化评价在量上的规定性就要更加细化。
三、教师专业化评价是质和量的统一
对于教师的评定要进行综合性的全方位系统的评定。对于教师专业化的评价要通过质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不能单一的侧重其中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面。要知道在教师专业化上只有真正的达到了质和量的完美统一,才能具备高质量的教师专业化评价体系。
四、如何将教师专业化评价从质性和量性上统一
以对教师育人效果进行专业化评价为例。我们要想对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效果进行比较科学和客观的评价,首先在质性上细化。
比如A生是一名学习落后、活动落后,经常违反学校和班级纪律,经常制造麻烦的问题学生。其语文老师经常借助课堂时间,以及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在爱国、爱集体、自尊、自强等方面产生情感共鸣。还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相应课堂活动,使A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关怀,从而在日常行为和学习态度上逐渐发生了明显转变,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制定教师评价体制的过程中就要通过精心设计,使学生的进步与老师的育人效果联系起来,从而使评价更加生动和真实有效,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成长,帮助教师反思和进步。
那么,该如何将评价的质性和量性统一起来,我们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制定发展性教师评价。
发展性教师评价本质上就是与教师专业化相配套的一种评价体系。它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它是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其评价目的的。美国教育管理学家萨乔万尼勾画了关于教师评价的框架。
知识:主要考察教师是否有去做的知识,Know how。
当前能力:主要考察教师是否有能力去实践知识,Can do。
未来意愿:主要考察教师是否具有保持并发展已有能力的意愿和愿望,will do。
未来发展:主要考察教师是否具有专业上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行动,will grow。
针对A生的案例,我们可以将这种发展性的评价制度细则在质性方面进行调整如下:
知识方面:主要考察教师是否有去做的知识。将被评价教师的学历、教龄、教学岗位难度进行系数比较。
当前能力:主要考察教师是否有能力去实践知识并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达到一定的育人目的和效果。将被评价教师的学生成绩、公开课效果、参赛成绩等进行系数比较;同时,记录学生课堂活动表现情况(可以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制作一本学生活动手册,记录各单位每名学生的表现情况)。
未来意愿:主要考察教师是否具有保持并发展已有能力的意愿和愿望。教师在教学和育人方面对未来一段明确时间段中的计划和设想,根据其后观效果进行评价。
未来发展:主要考察教师是否具有专业上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行动。把与以上计划和设想有关的教学活动记录在册,根据活动效果进行评价。
未来更加客观和科学的反映教师的育人效果,要每周或每月进行阶段性汇总,画出线形图,使教师专业化评价更加直观,也可将评价达到质性和量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邱济隆.教师评价与学校的科学管理[N].东方下载网,2005-2-17.
[2]赵梦迪.用评价促进教师成长[N].教育信息网,2005-5-13.
[3]袁振国.教育评价与测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谈秀菁.中国教师专业化研究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6(06):72-76.
[5]李学农.教师专业化实践的困境与教师教育学科理论的生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7):33-36.
[6]赵斌.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特殊教育一线教师的培训现状及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7(04):57-61.
[7]吴天武.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力手段[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103-107.
[8]张春瀛,施华斌,刘平.基于教师专业化的高校绩效系统优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73-74.
[9]穆岚.教师专业化: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182-184.
[10]吴永军.我国教师专业化研究:成绩、局限、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7(10):64-70.
篇9
兴文县特殊教育学校 梁芳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在教书育人的教师生涯中难免会出现教育的瓶颈,只要我们不断提高个人修炼,就会找到有效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师对实践的反思与总结即为个人修炼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以教育学生抽烟案例反思教育中教师应有的品德与途径,供教育同仁提供参考,以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案例】
2017年5月10日晚上,胡老师告诉我说,班上刘某在偷偷地抽烟。事后我想,这么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吸烟?第二天,我早早地来到学校探个究竟,先找到学生罗某了解情况。虽同他讲了很多道理,但他在回答我的问话时老是支支吾吾,眼神也不敢正视我,我知道有事了。因为马上要上课了,我也没有再追问,先把课上了再处理。
下课后我和胡老师又把罗某和刘某叫到办公室问,罗某只说他们做了很坏的事。我和胡老师反复变换法子询问,罗某才说他们昨天偷偷地抽烟。但从我平时对罗某的了解,根据他的表情及细小的动作,我认为他没有完全说出实情。接着我又把学生曾某叫到办公室询问,我想凭我和曾某平时的关系他应该会给我说点什么,可就在曾某进办公室的时候,他们交换了眼神,最后曾某什么都没有说。
第四节下课后,我单独叫罗某来办公室,以情动人,跟他讲了一个人犯点错误没什么,但做人一定要诚实的道理。在我的耐心开导下,他慢慢地低下了头,说出了真话。事实是刘某偷了三支烟放在寝室的垫絮下面,那天晚上他们正在抽烟,赵老师巡查来了,他们把烟灭了扔垃圾桶里,将剩余的藏起来。罗某带我去寝室,在床上看到了烟,开始我想把它拿走,后又想,还是要让刘某主动把烟拿来交给老师,让他真正认识到错误。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如何爱护儿童。”让学生主动承认错误,矫正不良行为,内化积极行为也算是爱护儿童吧。问完了罗某,我又单独找刘某来办公室,引导他认识自己的不良行为。他开始不承认,我反问,你真的没说谎吗?我连问了他两次,多次思想挣扎才承认,主动把烟拿来给我。我趁热打铁,给他讲了吸烟对身体的危害,并放了视频给他看,还分析了他哥哥吸烟吸毒花了家里很多钱及对家庭的伤害。爸爸挣钱极不容易,在井下工作很危险,而且妈妈身体也不好,所以你要努力学习,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将来才有能力照顾好父母。其实,刘某是个很懂事,也很孝顺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完全象变了个人似的,不仅教师交给的任务做得比较好,而且学习成绩也在不断提高。同时,他身边的几位同学在纪律和学习各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师爱不仅感化了他个人,而且影响了同他一样的学生。
【感悟】
通过学生刘某吸烟这件事,我在思考:
一、爱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宽容和付出
所谓师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教师在培养学生这一崇高职业中产生的对学生浓厚的感情。爱学生,不仅表现为用慈母般的态度对待学生,而且还突出地表现为教师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才能与精力贡献给学生。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自身的需要,是学生的需要,更是未来的需要。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存在问题在所难免,而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启迪者和引路人,如果我们发现学生犯错误后,不经过调查就给学生以惩罚,那样就达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相反,我们只有用以一种全新的目光审视自己的学生,特别是调皮生,对他们晓之理,动之情,施以正面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宽容别人犯错误,这是作为班主任在心理上成熟的修炼过程。学生的心灵需要雕塑,他们难免会犯错误,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因此,在学生犯错误时要用宽容心去包容错误,并及时帮助改正,最后,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的潜能。
二、责任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必备条件
责任心,一是责任,二是用心。教育学生、管理学生、完成学校的工作,是我们每一名教师的职责,但我们还需要用心去完成这个基本职责。班主任工作的责任很重要的方面是:学生遇事时,班主任积极站出来用心去帮助解决,其他教师、值周老师在班主任不在的情况下也主动协助解决,让学生有。另外我们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心去把学生的问题处理透彻,疏导通,不要流于表面、流于形式。如学生刘某抽烟这事,要一步一步耐心的、用心的去做,直到把事情解决好。
三、为师要“为”,为师要“思”
什么是“为”呢?我认为可用四个字概括:积极作为。在工作中我们应该积极的作为,用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去做好身边的事及自己分内的事。今天的事绝不拖到明天做,积极促进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作为一名特教教师,虽然工作对象比较特别,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那么教好每一个学生不仅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
“思”又怎样理解呢?我认为思就是作好各种防范措施,遇到应急事件冷静思考,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思,也要思考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人格,做好学生的表率。
篇10
一、什么是教师专业化
专业是人们从事的一种必须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按照一定的专业标准进行的职业。那么教师专业化,就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成长过程。
二、特殊学校教师个体专业化的主要目标
1、承担起为他人提供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2、掌握某种学术和理论;
3、具有熟练的教学实践技能;
4、能恰当应对不确定教学情境;
5、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产生自我专业发展的需要;
6、接受专门机构或团体监控教学质量和自我发展。
三、特殊学校的教师如何才能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成长毕竟是个人的行为,只有教师发自内心的渴求成长,才有可能生发出教师自觉的行为。这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职业平淡和厌倦。因此,教师发自内心的专业化成长对于教育是如此的重要。
(一)在“读”中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
1、读书、育人是一个教师的生命轨迹、成长轨迹。
只有把读书作为人的精神之旅,并以此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使我们的思想与时俱进,才能实现使教师的教育行为、育人理念真正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2、读书,会在无形中提升教师的品质、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
爱好读书应当成为教师职业素养和习惯。但需指出的是,那些只喜欢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成长为的优秀教师。
3、教师要读书,更要读名著、读名师的教育随笔。
与大师对话、和名家交流,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生发感悟、得到成长。还需指出的是,虽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一个教师的境界高低,并不在于他读了多少本书和教了多少本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本书、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二)在“写”中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要求教师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教师应该在工作之余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不断地与自我进行对话,让实践的教师不断接受理论的自我提升。
1、写学习体会
作为教师,要把学习当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内容之一,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在自己思想上、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有什么改变,以及对等事物的看法和感受等等,将这些感受随时记录下来,形成心得体会。教师要养成随记随写的好习惯。
2、写教学反思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应该是教师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3、写教育叙事
讲述教师自己的教学故事,展现教学活动的原生状态,现在很多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
(三)在“研”中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教师要学会独立思考,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要在研中学,在学中研。
1、加强教育教学的研究
作为特殊学校的教师,特别是有教学科研任务的教师,在探索改革的方法和改革的内容上,应结合所教科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对照各地先进经验,因地制宜;改革“填鸭式”和“满堂灌”的老模式;面对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潜力,在课堂上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灵活性等能充分发挥出来,充分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
学科教研组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反映了一个学校文化和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学校学科教研组建设的质量,决定着这个学校教育教学的成败。因此,教研组内常规开展的集体备课、观课与议课、学生发展研究等活动是维系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重要驱动力,而教研活动中形成的教研文化氛围,对教研组教师的成长影响甚大。
3、加强学科小课题研究
学校按照各教师的专业来组建学科组,各学科组以学校的大课题为依托,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内容的选择以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可侧重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找到某个值得探究、追踪的教学问题进行集体备课,然后提炼出小课题。在小课题研究中,每个教师要承担自己的任务,通过学科组帮助、督促教师将研究行为融入教学常态之中。
(四)在“说”中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1、说教育教学问题
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源数量少,质量差,单一的残疾转向多重残疾;教学的传统方式很难再吸引学生;“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要求越来越趋向专业化;学生的技能发展是否适应社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教育教学问题呈献在教师面前,要求教师不断地思考和研究这些问题,来满足不同特殊儿童的需求。
2、说名师成长故事
海纳百川,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们的前面,谁就是我们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名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们心中要永远铭记他们,工作中要永远向他们学习。
总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唯一途经。如果要问有什么捷径的话,那就是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岗位,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工作实际,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把它付诸于实践,把专业化成长变为自己自觉的行动。
- 上一篇:关于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 下一篇:土地管理法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