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数据资产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1: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数据资产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不良债权处置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1996年,广东某地抽纱公司向中行贷款780万元,政策性剥离该贷款转交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下称东方公司),东方公司以合资为名移交某威公司,某威公司转让给南某公司,南某公司向某中院,中院判决抽纱公司偿债1800万元(本息),抽纱公司上诉,省高院发回重审。重审期间,抽纱公司支付325万元,与南某公司调解结案。该贷款不属于政策性剥离范围,抽纱公司房地产价格近4000万元,抵押物价值少于2000万元,为什么能达成调解,该债权处置内部评估格如何确定?南某公司如何取得债权的?职工权益应当如何保护?法院应当如何审判、执行,笔者结合该案,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服务中介、国有企业债务人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政府监管、司法审判等多个方面探索不良债权处置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原因与对策,力争能有效制止犯罪,保护国有金融资产和职工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一、不良债权处置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突出问题:
(1)不良债权定价机制不完善,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和约束,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低价贱卖等问题。
(2)评估程序欠缺规范,评估机构多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行委托,评估结果亦由其自行认定,容易导致评估价格与不良债权的真实价值大幅偏离。
(3)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控系统在实践中操作性不强,常流于形式。实际处置资产过程不透明,内部交易和关联交易较多,存在假招标和假拍卖等问题
(4)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采取折扣转让的方式处置债权时,与国有企业债务人(担保人)、金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使债务人或担保人直接面临不良债权处置后的诉讼风险和高额偿付风险
2、形成不良债权处置问题的主要原因
(1)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原因
经营粗放:广东省汕头、揭阳、潮州三市中行分行专职信贷人数125人,政策性划较时将约40亿元不良资产无偿划转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汕头办事处只有5名职员,其没有能力对不良资产进行日常保全维护,只能依据移交材料进行处理,本案货款交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管理后,其从没有联系或实地调查抽纱公司,2007年,南某公司受让债权后诉至法院,债权“复活”。
广东省汕头、揭阳、潮州三市中行分行本部的专职资产保全部人数65人(不包括辖属支行兼职人员),管理70亿元不良资产,2005年,中行股改,其不良资产移交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其广州办事处只有1人负日常责维护保全三市中行移交不良资产,广州与三市距离500公里,不良资产处置依据中行股改移交的资料,其与债务人实际情况有重大出入,其处置是不根据实际债权价格进行的。
1999年国务院组建了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受让了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总额达到2万亿元人民币不良资产,按现有管理模式,不良债权定价、评估、内控制失控等是其经营粗放的必然反映,资产管理公司必然是腐败的高危地带。
考核落后:东方公司从中行无偿接受的政策性划转的不良资产,如抽纱公司该债权有抵押物与其他房地产,中行为方便管理而违规划转。2006年,国家审计署认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违规剥离的不良资产169.18亿元,银行股改剥离的不良资产,只有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能参加拍卖,价格被低估,为非市场化提供基础条件,资产公司同时带有政策性处理任务,金融资产公司将处置不良资产的总数额与收回现金数作考核的核心指标,而对债权成本与效益关系不作考核,为完成年度任务,多数资产公司在年终时,不计降低债权价格以快速完成任务,取得业绩效益。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债权没有科学分类,没有建立不良资产基础价格数据库,为处置资产提供比较数据,约束处置行为,管理无序而出现价格失控,违法处置。
不法分子利用非市场化与政策性而产生的考核落后的机会,进行犯罪谋私,盗取国有金融资产,加剧社会矛盾,破坏金融秩序。
定价无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债权前,必对债权的价格进行评估,评是对债权的调查取证,是对债权的定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无可能实地调查债权现状,只根据移交资料进行定性,估是对权的各项资产负债情况的数据分析,是在评完成后才能进行的,委托中介评估也没有实地调查,对中介评估报告没有复核制度。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根据过时资料进行数据分析,是完全不负责任的定价模式,而且也没有分门别类的子项定价模式,定价完全是有关人员根据任务与谋利需要,依据资料粗放而定。
程序虚设:为解决国有资产流失与职工权益而设置优先权购买权,这优先权仅仅为15日提前通知国有企业与当地政府,没有对为解决国有资产流失与职工权益作实体性的规定,15日能解决什么问题?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无力解决历史形成国有资产流失与职工权益问题,才使问题长期累积下来,设置优先权购买权而没有实体配套措施,该优先权购买权名存实亡。东方公司通过合资交易将对抽纱公司债权从应当严格按“三公”原则进行受程序控制的特殊金融资产,顺利变为其控股的顺威公司控制,从而演变成可以轻易转让的一般债权。南盈公司等通过上述系列关联交易而使法规设定的程序形同虚设,轻易盗取近2000万元不良债权。
道德风险:因经营粗放、考核落后、定价无据、程序虚设等,不法分子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外勾结低价购买债权,这已经成了获取暴利的快捷方式之一。抽纱公司房地产近4000万元,欠债1800万元(本息),支付325万元,与南某公司调解结案,其中原由,发人深思。2006年国家审计署的公告,违规和不规范不合理处置不良资产272.15亿元。
(2)服务中介的原因
评估服务:1、没有现场调查,据资料纸上评估。2、只据对抵押物评估而定债权价格,没有对债务人的其他资产进行评估,也没有对债务进行评估;3、没有明确的评估对象范围,对债权评估与物权评估混为一谈,评估结果与债权实际价值相差极大。4、评估方法与资产处置的价值类型没有匹配。5、没有评估复核与责任追究落实制度。6、评估机构没有独立性,评估机构因市场竞争原因,完全受制于资产公司,评估结果往往只是将资产管理公司个别人的意思以评估报告书形式反映出来推卸的方法而已。
处置抽纱公司债权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其内部评估价格一定低于100万元,这与抵押物的价格相差近2000万元,与整体资产相差近4000万元,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审批、法院审判中,评估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评估流于形式。
法律服务
律师提供的法律服务也没有进行现场调查,据资料出具法律调查意见书。
律师事务所受制于资产管理公司也没有充分的独立性,其作用与评估报告根本相同。
审计服务
因资产处置没有审计服务,没有查明债务人从成立到处置时,资产债务现状的形成原因,分清责任,及时追究,保护金融资产。
(3)国有企业债务人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原因
国有企业作为债务人,当其债权被划转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与之联系,直到作为受让方出现才知债权“复活”。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与资产管理公司没有联系对口部门,与常态联系方式,没有将化解国有企业金融债务,解决历史问题为地方政府的责任,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当地金融债权也不调查统计,地方政府对该类债务放任自流,只有执行该债权,职工上访,矛盾激化,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4)政府监督管理原因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人民银行与银监局没有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金融债权所在地地级市(含)以下人民银行与银监局都没有对金融债权的处置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没有建立数据库进行监督管理。
当不良债权处置达到一定金额时,才经财政部特派员审批,因为其人数与管理责能的限制,不可能进行有效监督管理。
(5)司法审判的原因
受让人作为新债权人对国有企业债务人追索债权的结果通常是,引发职工下岗、集体上访问题,触及国企职工债权和职工安置问题。经常出现一些受让人“一夜暴富”或“一案暴富”现象,多数法院以将金融债权以一般债权审理并执行,呈现“矛盾突出、纠纷增多、规模扩大”的特点。南某公司于07年向,中院判决南盈公司胜诉,抽纱公司职工集体,二审高院发回重审。这都反映了部分法院审理案件时,没有讲政治,没有讲大局,没有综合客观认定事实,片面或故意曲解合同法,其审判与执行后果放纵犯罪,加剧国有资产的流失与社会矛盾。
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1、改变现有资产管理经营管理模式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职工人数与债权分布的距离,则成本与效益的关系,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没能对不良债权实行有效的管理,现有经营管理模式是失败的,应当进行改革,则不良债权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后委托原债权银行或由债权所在地银行通过市场竟价行为取得日常债权管理权,进行日常保全维护,按银行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委托合同进行保全,及时更新债务人的基础数据,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分类分项标准对每笔债作出定量与定性的报告及初步的处置意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主决定处置方案。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委托银行及时向当地人民银行与银监局报告每笔债权处置的情况。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委托银行及时与当地政府、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企业债务人联系,相互沟通。
银行对债权评估与法律调查是根据实际情况的有效法律文件,改变现有为方便资产公司,由其机构所在地评估机构与律师所远距离并凭过时资料拼凑的与实际情况不沾边的违法的法律文件,也节约费用。仅对疑难或重大的债权委托评估机构与律师所出具相关的核查报告。
规定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国有资产金融债权化解职责,设置专门人员与资产公司联系沟通,妥善解决国有金融债权,使沟通机制规范化与制度化。
规定国有企业债务人的报告义务,及时掌握债权变化。
2、提高监管水平
人民银行与银监局应当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金融债权所在地地级市(含)以下人民银行与银监局对每笔债权处置列入征信系统,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监督管理,使资产公司的金融监督管理规范化与日常化。
银监局为法院审理案件,提供专业的意见,供法院作审理参考。
财政部门不再参与资产处置的具体审批事务,加强对不良债权处置的调查研究,及时出台规章规定,指导资产处置,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公司治理机制,规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内控制度与定价模式、资产数据库建设,使资产处置进行规范有序的动作。
审计部门加强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审查力度,保护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健康发展。
税务部门加强对受让人的所得税的征管力度,平衡利益分配,保证社会公平。
3、完善司法审判制度
改变审判执行观念。
不良金融债权转让及相关纠纷案件的审理,事关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事关职工利益保障和社会稳定,事关国有资产保护和社会公共利益。此类案件的处理,并非仅为《合同法》之一般债权转让效力的问题,法官仅靠单个部门法与单个法条审判金融不良债权,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是我国司法审判落后经济现象,审判思维落后于政治需要的表现,法院成为腐败的高危地地带。
最高法院的法发〔2009〕19号《关于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为规范审判,着重审查并矫正转让过程以及其中出现的不公平情形,为正确审判金融债权打下较好的基础,各级法院要在实践中落实会议精神。
但该纪要没有规定在审理不良债权转让案件时,发现犯罪线索,移送侦查机关立案的内容,对此,有关部门要对不良债权转让进行调研,出台不良债权移送及立案的标准,及时制裁犯罪,维护社会正义与秩序。
篇2
为强化市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处置、使用等行为,经市政府同意,决定对市属国有企业、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地方金融企业和负责城市经营性公共资产管理有关单位进行国有资产基本情况调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调查范围
(一)市属国有企业。市国资委和各主管部门所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住宿业,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其他服务业等。
(二)地方金融企业。包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海证券有限公司、经济开发投资公司、市民营企业担保中心、市企业信用担保中心。
(三)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市级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各派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
(四)负责城市经营性公共资产管理的单位。包括负责停车场、户外广告等经营性公共资产管理的市直有关部门。
二、调查内容
(一)市属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基本情况,包括各单位具有所有权或使用权的所有账内、账外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净资产额和当年经营收入总额,以及主要固定资产(如土地、房屋、车辆)的名称、数量、规格、购建时间等情况;国有资产的存量、现状和使用情况,包括各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资产和抵押担保资产以及闲置废弃资产等情况。
(二)地方金融企业。金融企业占有的总资产、净资产及主要金融资产状况;三年的盈利情况、上缴税收情况及对所有者(股东)的利润分配情况;企业股权结构。
(三)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单位国有资产及经营情况,包括资产总额、负债、净资产和当年经营收入情况,以及主要固定资产(如土地、房屋、车辆)的名称、数量、规格、购建时间等情况;国有资产的存量、现状和使用情况,包括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事项;单位承租资产情况,包括承租办公用房、经营用房等资产的数量和费用情况。
(四)负责城市经营性公共资产管理的单位。停车场和户外广告等经营性资产的数量、现状和经营收入等情况。
三、资产调查基准日和工作步骤
(一)本次资产调查基准日确定。
(二)填报阶段。
1.市属国有企业通过“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下载电子表格。
2.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以及地方金融企业和负责城市经营性公共资产管理的单位,通过“财政网站”下载电子表格。
3.各单位要按照填表说明和调查表内容逐项填列填报。其中,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填报国有企业类资产调查表(详见附件1中的表一至表七)。
(三)报送阶段。
1.市属国有企业主管部门、集团(公司),负责所属企业上报数据的审核汇总,于3月2日前将审核汇总后的调查数据(纸质表、电子表各1份)和各企业资产管理情况说明加盖主管部门或集团(公司)公章后报送市国资委。
2.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所属单位(包括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上报数据的审核汇总,于3月2日前将审核汇总后的调查数据(纸质表、电子表各1份)和各单位资产管理情况说明加盖主管部门公章后报送市财政局。无主管部门的市直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填报要求将调查数据(纸质表、电子表各1份)和资产管理情况说明加盖单位公章后报送市财政局。同时,对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和担保的行为,要提供合同(协议)及财政审批文件复印件。
3.地方金融企业,按照填报要求将调查数据(纸质表、电子表各1份)和资产管理情况说明加盖单位公章后报送市财政局。同时,还需提供最近一期年度或季度财务报告;最近一期会计事务所审计报告;度实收资本变化情况说明;财务分析报告。
4.负责城市经营性公共资产管理的单位,按照填报要求将调查表(纸质和电子)和资产管理情况说明加盖单位公章后直接报送市财政局,并提供经营性公共资产经营合同复印件。
各主管部门在保证本部门调查数据、材料及时报送的前提下,自行确定所属单位上报时间。
(四)审核分析阶段。
1.市国资委负责市属国有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并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以及事业单位创办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数据的审核汇总工作,形成分析报告。
2.市财政局负责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地方金融企业国有资产和城市经营性公共资产数据的审核汇总工作,形成分析报告。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此次国有资产调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国有资产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篇3
关键词:家庭金融 资产投资组合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经济行为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家庭需求已从一般商品和劳务需求发展到更高层次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需求,金融消费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日益凸显。随着家庭金融资产总量增加和种类的不断丰富,居民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开始发生变化,家庭金融资产管理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家庭金融理论研究也成为国内外金融学者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
一、理论背景与研究综述
一般认为,居民金融资产管理的研究是以家庭资产组合选择理论为基础的。现代金融理论中,关于投资者组合选择的理论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决策的发展过程。静态分析框架的基础是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 Neumannn&Morgenstern。1944)在不确定条件下的标准化决策公理。该公理表明,投资者关于最终消费的效用函数是凹的(concave utility function),家庭将选择投资组合使得其最终消费的预期效用达到最大化。而效用函数的某种凹性度量,可以反映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程度,递增的绝对风险厌恶会降低对风险资产的需求;而当家庭财富增加时,递减的绝对风险厌恶将会提高对风险资产的需求。在上个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将时间引入组合策略中,Mossin(1968),Merton(1969)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常数相对风险(CRRA)效用函数的假定下,静态最优组合选择也是动态最优选择。如果效用函数不是CRRA的,则意味着家庭可以选择时变金融资产组合结构,家庭投资者可以平滑一生的消费,达到分散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目的。还有另外的两个重要因素影响家庭金融资产组合:一个是流动性限制,另一个是家庭可能面临着不可保险的风险,如影响其人力资本的风险。当出现这两种情况时,家庭会减少风险资产投资。
二、家庭金融资产管理的国际比较
(一)欧美发达国家家庭金融资产管理现状
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相对完善,家庭的金融资产组合选择值得借鉴。随着欧美各国关于资产组合微观数据库的建立,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实证研究逐渐增加。以John Heaton(2000)和Guiso,Haliassos&Jappelli(2003)为代表,欧美发达国家家庭金融资产管理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欧美发达国家的家庭中,参与风险资产投资的比例并不高,平均的风险金融资产在家庭总资产中占的份额很低。不同国家的家庭参与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比例也有较大差异。风险投资比例最高的美国、瑞典家庭中,参与股票市场的投资比例大约为50%,英国的比例是1/3,而荷兰、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庭参与股票市场的比例在15%~25%之间。美国中产阶层家庭中,平均风险金融资产只占家庭总资产的5%,其他国家的相应比例还要低一点。
其次,家庭金融资产投资存在明显的财富效应、教育效应以及一定程度的年龄效应。金融市场的参与成本将低收入家庭阻挡在风险投资门外,只有家庭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参与风险金融资产投资才有利可图。收入越高,家庭参与风险金融资产投资的比例越大。在欧美家庭中,低收入家庭只持有很少的金融资产,几乎不考虑风险金融资产的投资。收入超过平均水平以上的家庭占有总风险投资价值的绝大多数,尤其是位于前20%的高收入家庭,持有很大比例的金融资产。家庭成员受教育的程度对是否参与股市投资的家庭也有重要影响。美国家庭中,那些成员最高学历都不够高中程度的家庭只有非常低的比例涉足股市,而成员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有近半数参与股市投资。年龄构成对家庭参与股票市场也有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在不同国家有所差异。
再次,虽然不同国家的家庭资产配置有较大差异,但有一点很相似,不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不够分散,尤其是一些高收入家庭。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1、将家庭财富投资于极少数品种的风险资产上;2、投资局限于相对较小的市场范围,比如国内资产甚至更小范围的区域性资产,很少拥有国际化金融产品;3、一些家庭财富中,很大比例投资于家庭成员受雇的企业股票,虽然部分归因于公司的各种政策(如薪酬激励、养老保险政策),但有的家庭则是基于历史业绩和股票在市场上的表现,而过多持有所在公司的股票。
(二)我国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管理现状
首先,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居民家庭金融资产方面的统计指标,只是在某些年份,一些地区做了局部调查。笔者将这些调查结果加以整理,概括出我国家庭的金融资产管理现状。
首先,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的金融资产数量快速增加,同时,家庭之间的金融资产数量差距也越来越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1996年最高收入的20%家庭金融资产占有全部家庭总金融资产的48%,而最低收入的20%家庭只占有总金融资产的4%,两者相比为12:1;而2002年的相应比例分别是66.4%、1.3%和51:1(赵人伟,2003)。1999年的调查数据表明:8.6%的最富裕家庭拥有总家庭金融资产中的60.4%,其中1.3%的最富裕家庭占有31.43%;而43.73%的最贫穷家庭只占有总金融资产的2.99%,贫富差距相当悬殊(孙学文,2004)。
其次,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从一元化发展到多元化,但是结构仍然很不合理。在我国的现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之前,家庭金融资产只限于银行存款,随着现代金融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家庭的金融资产从现金、银行存款等“安全”金融资产到各种较低风险的债券、保险金以及股票、期货和外汇等“风险性金融资产”,家庭金融资产品种日益多样化,但资产配置仍然很不合理。具体表现在收益很低的“安全”资产占据家庭金融资产中的太大比例。我国家庭的金融资产中,近七成是储蓄存款,其中定期存款占有很大的比例。即使在2006-2007年股市高涨期间,大量家庭金融资产由银行转移到股市时,城市家庭储蓄存款仍然不低于五成。另外,在家庭金融资产增加的同时,还存在有效保险需求不足的矛盾(魏华林,杨霞,2007)。
再次,我国家庭金融资产数量和配置结构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统计数据表明,不同地区居民金融资产分布极不均衡。截至2008年底,储蓄存款最多的5个省份,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和北京,占全国储蓄存款的40%。其中,广东占全国储蓄的14.2%;储蓄存款最少的5个省份,分别是、青海、宁夏、海南和贵州,储蓄存款只占全国储蓄的2%(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从家庭金融资产数据来看,黑龙江2007年的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孙丽颖,2008),
该省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拥有不到2.2万人民币的金融资产,而江苏省江阴市农村家庭2005年的平均金融资产达到5.66万元(符国华,2006)。区域差异不仅表现在家庭金融资产数量上,不同地区居民金融资产结构也不同。2002年广东省居民金融资产中,居民储蓄存款和手持现金占金融资产总额的92.2%,证券投资占5%,其他金融资产占比为2.8%(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下同);云南省居民储蓄存款和手持现金占比83.6%,证券投资占比16.4%,其它金融资产占比为0.19%;河南省居民居民储蓄存款和手持现金占比81.3%,证券投资占比10.1%,其它金融资产占比为8.6%;辽宁省居民储蓄存款和手持现金比例为88.8%,证券比例7.7%,其他金融资产为3.6%。这些省份的数据大致代表了我国不同区域的家庭金融资产结构情况。
最后,我国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存在明显的财富效应和教育效应。2002年,我国对广东、山东、天津、河北、江苏、甘肃、四川和辽宁8省份的22个城市家庭做了金融资产抽样调查,按照家庭金融财富将城市家庭分为5个层次,从最贫穷的20%家庭到最富裕的20%家庭,拥有全部家庭股票总价值的比例分别是0.4%,3.0%,62%,15.4%,75%。可以看出,随着家庭财富的增加,拥有的风险性金融资产比例显著增多。将家庭按照文化程度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和硕士以上等7个文化层次,户均金融资产分别为48222,51994,56910、64460、106338、160176,220032元,可以看出,家庭金融资产与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结论与启示
(一)发挥金融中介的功能,降低投资者参与金融市场的成本
通过欧美各国家庭资产组合的国际比较来看,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金融中介的存在使家庭更多间接地投资于风险性资产,金融中介可运用风险管理功能,辅助一般投资者参与日益复杂的金融市场和更有效的使用创新型金融工具,降低了一般投资者的参与成本。此外,应重视加强金融中介的职业标准和道德规范水平,因为他们的职业信誉会通过影响家庭的信任度而间接影响到参与股票的程度。
(二)建立多层次保险体系和新型福利制度,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近年来,随着收入分配体制、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医疗、教育体制等方面改革不断深化,居民更多地面临未来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由于缺乏发达国家通常都有的社会保险和福利体系,使得个人需要更多的储蓄来保障自己的未来。因此,发展家庭金融需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多层次保险体系和新型福利制度。
(三)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尽快缩短贫富差距
收入是决定家庭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上述研究也表明,家庭的收入(财富)对股票参与决策和投资比例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目前。我国居民家庭财产总量虽然快速增加,但总量相对于发达国家仍然较低。因此,经济稳定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家庭财富水平不断提升,家庭金融才能有更健康和坚实的发展基础。
篇4
(一)金融危机:催生AMC的国际背景
1、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及其引致的危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要素逐步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自由流动;以IT为主导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不仅冲破了国界,而且缩小了各国及各地区之间的距离,使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个整体。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提供难得历史机遇的同时,亦加剧了国际竞争,增加了国际风险。进入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加快,金融危机也不断爆发:先是在1992年爆发了英镑危机,然后是1994年12月爆发了墨西哥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是1997-1998年如飓风一般席卷东南亚各国的金融危机;此后,金融危机顺势北上,在1998年波及刚刚加入OECD的韩国,这场危机的波及范围甚至延伸到了南非和俄罗斯;接着,金融危机的飓风又跨越大西洋,袭击了阿根廷。
2、危机根源:银行巨额不良资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学界和金融学界对金融危机进行了多视角研究,研究发现,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在危机爆发前都有共性之处,即巨额银行不良资产。发生危机的国家在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层面均比较脆弱,而基本面的脆弱性给危机国家带来内外两方面的巨大压力,一是外部压力,巨额短期外债,尤其是用于弥补经常项目赤字时,将使本国经济难以靠短期资本的持续流入来维系,只要资本流入减缓或逆转,经济和本币都可能遭受重创;二是内部压力,薄弱的银行监管导致了银行尤其是资本金不充足的银行过度发放风险贷款,当风险损失发生时,银行缺乏资本以发放新贷款,甚至破产,当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银行的不良贷款(NPL)就引发了银行危机。
3、解决银行危机:AMC产生的直接原因
为了化解银行危机,各国政府、银行和国际金融组织均采取了各种措施,以解决银行体系的巨额不良资产,避免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储蓄贷款机构破产,为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美国政府成立了重组信托公司(RTC)以解决储蓄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从此专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出现。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银行业不良资产呈现加速趋势,继美国之后,北欧四国也先后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对其银行不良资产进行大规模重组。随后中、东欧经济转轨国家(如波兰成立的工业发展局)和拉美国家(如墨西哥成立的FOBAPROA资产管理公司)以及法国等也相继采取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策略以稳定其金融体系。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亚以及东南亚诸国也开始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银行业的不良资产进行重组,例如,日本的“桥”银行,韩国的资产管理局(KAMCO)、泰国的金融机构重组管理局(FRA)、印度尼西亚的银行处置机构(IBRA)和马来西亚的资产管理公司(Danaharta)。因此,资产管理公司的实质是指由国家专门设立的以处理银行不良资产为特定使命的暂时性金融机构。
(二)未雨绸缪:我国AMC的诞生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沧海横流,似乎唯独中国岿然然不动。确实,中国的稳定极大地遏制了金融风暴的蔓延,为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复苏创造了契机,中国的贡献或曰牺牲赢得了各国政府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高度评价。然而,作为中国金融业根基的国有银行业,存在着大量不良贷款,人行的一项统计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大约为22,898亿元,约占整个贷款25.37%。巨额的不良资产,对银行自身的稳健与安全将产生直接损害。为了化解由此可能导致的金融风险,国家于1999年相继设立了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即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CHAMC)、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CGWAMC)、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CINDAMC)和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COAMC)。
二、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营模式和绩效
(一)公司的设立
根据 2000年11月10日国务院颁布实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规定,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专门为收购和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而设立的过渡性金融机构,由政府注资管理(公司注册资本金100亿元人民币),原则上公司的存续期限不超过十年。公司通过划转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定向发行以国家财政为背景的金融债券,以融资收购和处置银行的不良贷款。
(二)公司的运营特点
从设立可见,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具有独特的法人地位、特殊的经营目标及广泛的业务范围,这一组织安排决定了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营模式呈现出“政策性保障与市场化运营”并重的特点。
1、政策性保障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营的前提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主要来源于国有企业,因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设立初衷是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收购范围和额度均由国务院批准,资本金由财政部统一划拨,运营目标则是最大限度保全国有资产,并且,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为此,在收购中,不良资产采取了按账面价值划转的政策性方式;在处置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享有国家所赋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这种强制性的政策性保障措施,成为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营的一种有效前提。
2、市场化运营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营的手段
根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具体处置不良资产的方式包括:收购并经营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债务追偿,资产置换、转让与销售;债务重组及企业重组;债权转股权及阶段性持股,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范围内的上市推荐及债券、股票承销;资产管理范围内的担保;直接投资;发行债券,商业借款;向金融机构借款和向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投资、财务及法律咨询与顾问;资产及项目评估;企业审计与破产清算;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这实际上是一种全方位的投资银行业务。
3、政策性保障与市场化运营的悖论
与国外同类公司目标单一不同,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目标具有多重性,
必须考虑化解金融风险、关注社会稳定性及国有资产尽可能保值增值,并要在处置中协调不良贷款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的多方利益,因此一定程度上享有政策性保障只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运作时处理多元利益体均衡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实际运营中自身市场化机制的展开。由于目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主要来自具体运作中外界法律制度环境的不完善,因此,根本而言,政策性保障的目的在于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市场化运营创造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并以完善的制度措施确保企业真正置身于有效的市场竞争氛围中。显然,这两者存有一定的悖论。
(三)运营绩效
根据银监会最近公布的数据,截至2004年6月末,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共累计处置不良资产5672.6亿元,累计回收现金1128.3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19.9%。其中: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695.6亿元,回收现金338.4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0.0%;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764.9亿元,回收现金183.3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10.4%;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923.0亿元,回收现金191.7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20.8%;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289.1亿元,回收现金414.8亿元,占处置不良资产的32.2%。
三、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方向
(一)加快处置:“冰棍效应”的客观要求和抛物线规律的可能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将资产管理公司存续期暂定为十年,但由于不良资产存在“冰棍效应”,即不良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速贬值。资产管理公司从1999年成立,目前尚余近五年时间,而近期国家又明确了2006年前必须处置完毕债权资产的要求,因此,如果最大限度回收资产、减少损失,就必须在近三年内加快处置。
从资产处置规律看,现金流的回收数量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一条抛物线的形状,也就是说,在开始处置的几年,随着业务人员经验的增加,现金流回收的数量将逐渐上升,但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处置和处置价值较高的资产将逐渐减少,资产处置的难度将逐渐加大,当现金流回收的数量上升到最高点之后,抛物线将掉头向下,并呈现出急剧减少的特征。
(二)未来走向:金融控股公司的路径选择
从实践来看,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仅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机构设立、不良资产收购等工作,资产处置进度也比公司方案设计时考虑的进度要快,并且由于加快处置的要求,由此就面临一个资产管理公司未来怎样发展的问题。关于资产管理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存在三种观点:
1、依法关闭
认为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终极目标是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尽快处置收购的不良资产,因而业务运作的重点应是采取各种有效手段迅速变现,优先采用债权拍卖、折扣变现、打包出售等处置方式,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资产处置任务,然后依法关闭。
2、长期保持
认为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保全国有资产、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为目标,因而业务战略的选择应是商业银行资产保全功能的一种延伸,不必硬性规定公司的存续期,经营计划方面不以年度现金流为考核任务,从而避免资产处置行为的短期化。
3、区分对待
认为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使命特殊,即在化解金融风险的同时还要逐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因而业务运作的战略选择不应简单化,而应对待处置的不良资产进行分门别类,按贬值或升值与否,区别不同性质的资产,分别采取相应的止损战略和提升战略。
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来看都具有一定的道理,并且均有相应的理论支持、实践依据和政策规定,而第三种观点属于对前两种观点的综合。本文认为,将尽快处置不良资产、回收现金,有利于从根本上化解金融风险,在战略方面也不失为一种有利选择,但由于我国国有银行的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加上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采取了若干特殊方式,使得资产管理公司接收的不良资产在质的方面上存在差异甚大,如果采取简单的处置变现,则难以达到最大限度回收资产价值的根本目标。进一步地,如果仅仅考虑即期资产损失,只是采取当前不发生损失的资产保全和收本收息和将来的债务追偿,实质上是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办成了银行,这不仅有悖于宏观决策的初衷,可能最终损失将更大。由此看来,第三种观点是一种更加积极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选择。
四、结束语
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和金融形势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所具有的资源优势、政策手段和长远发展需求,我国资产管理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以资产处置为主线,以最大限度回收资金、提升资产价值、减少损失为根本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债务重组、资产管理为重点,不断培育市场和聚集人才,确立资产重组和资产管理的市场专家地位,逐步发展成为以处置银行不良资产为主业、具备投资银行功能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功能的全能型金融控股公司。
篇5
从收入结构看券商业务拓展与创新
暨南大学金融系吴志峰
在当前变幻莫测的金融市场中唯一具有确定性的就是证券公司经营的困境。显然,证券公司尚未完全适应二级市场从高峰跌落低谷的现实以及利润平均化的趋势,经营环境又抑制了证券公司创新求变的能力和雄心,中国证券行业正同时面临衰退和边缘化的双重困境。客观地说,造成这种困境的真正原因并非市场衰落,而是因为证券公司从未改变过单调的赢利模式,没有充分调动和重组各个赢利因素,其实质在于将证券业务行为简单化,从而不能充分发挥投资银行这个金融市场最活跃中介的作用。
一、中美券商收入结构比较
收入结构是指券商营业收入种类及各自所占的比例。通过对中美券商收入结构的比较可以看出其赢利模式的差异。
总体比较。
表1中美证券业收入结构比较
中国证券业(20__)收入比重()美国证券业(20__)收入比重()
佣金收入51.61佣金收入23.70
金融往来收入14.88自营收入22.80
自营收入13.21投资银行收入13.82
利差收入10.74顾问费、资产管理11.66
发行收入5.03利息及其他相关收入9.68
其他收入4.53研究、期货、基金销售及其他收入18.86
注:国内数据为20__年全国97家证券公司的营业收入构成,美国证券公司数据为20__年证券业整体数据。资料来源:转摘自何诚颖等,20__,《证券市场导报》9月号,第40页。
由上表数据可看出,中美券商收入结构明显不同。中国券商来自经纪业务佣金的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50,由于金融往来收入以及利差收入也与经纪业务的客户保证金有很大关系,因此中国券商严重依赖经纪业务的收入(接近80),而来自投资银行和自营业务的收入占比分别仅为5.03和13.21,对总收入的贡献较小。相对应的是,同样是整体数据,美国券商经纪佣金、投资银行、自营及资产管理等各项业务收入比例较为接近,反映美国券商收入来源多样,在收入结构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2.个别比较。
由于总体比较可能无法反映个体的一些特征,在此根据公开数据比较中国的中信证券、宏源证券与美国的高盛、摩根斯坦利、美林之间收入结构的异同。
表2:中信证券与宏源证券的收入结构
中信证券宏源证券
20__20__20__20__
收入
(亿元)占比
()收入
(亿元)占比
()收入(亿元)占比()收入
(亿元)占比()
佣金2.6431.94.8025.21.0131.51.0231.4
承销2.0725.01.859.70.144.40.061.9
自营0.323.94.8725.60.3611.21.3340.9
金融往来收入或利息2.5030.24.2122.10.6018.70.5416.7
资产管理0.283.32.8715.00.8927.70.268.1
其他0.455.70.412.40.216.50.031.0
总营业收入8.2610019.011003.211003.26100
数据来源:各券商20__年报
由表2可看出:作为大券商的中信证券比作为中小券商的宏源证券收入结构更合理,对经纪佣金的依赖性稍小,并且投行承销收入在弱市中给营业收入作了很大贡献,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同时股市的低迷似乎对大券商的打击更大,中信证券的营业收入由20__年的19亿元大幅下降至20__年的8亿元左右,降幅接近60,而宏源证券同期营业收入降幅还不到2,原因在于中信证券自营、资产管理和经纪佣金等项收入均大幅度下降,而宏源证券的经纪收入水平虽低,却很稳定,而资产管理和承销收入的上升抵消了自营收入的下降。
表3:摩根斯坦利、美林和高盛的收入结构
摩根斯坦利美林高盛
20__20__20__20__20__20__20__20__20__
收入
M$比重
收入
M$比重
收入
M$比重
收入
M$比重
收入
M$比重
收入
M$比重
收入
M$比重
收入
M$比重
收入
M$比重
佣金3,28017.13,16214.33,64713.94,65725.05,26624.06,97726.12,74319.62,46315.51,87811.3
主要交易与投资2,65013.85,17523.47,55428.82,34012.53,94018.05,96422.24,06329.06,25439.56,52839.3
投资银行2,52713.23,42515.55,00819.12,41312.93,53916.14,08015.22,57218.33,62722.95,33932.1
资产管理与服务7,45639.07,46933.87,15027.34,91426.45,35124.45,68821.22,20715.72,12413.41,85911.2
净利息收入2,56013.3234610.62,2768.73,53318.93,26614.93,09011.52,40117.11,2938.19865.9
其他6363.35162.35131.97514.05282.49673.6---
营业收入191091002209310026148100186081002188010026766100139861001581110016590100
数据来源:根据各券商年报整理,其中高盛业务分为投资银行、主要交易与投资、资产管理与服务三大部分,其净利息收入分布在这三部分,而佣金收入计入了资产管理与服务部分,在此将他们单独例出并相应调减对应部分收入。摩根斯坦利的资产管理与服务收入中包含了其特有的信用卡业务收入。
很明显,无论是摩根斯坦利、美林还是高盛,其收入结构较为稳定,虽然交易与投资在弱市中的收入比例也下降(尤其是摩根斯坦利),但相对仍属平稳,这些大投行在弱市中的赢利能力仍然很强,具备很强的风险控制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其收入来源暨业务品种的多元化以及经营的全球化有助于这些大投行抵抗风险和获取利润,值得国内券商学习和借鉴。
二、中美券商主营业务内涵比较
中美券商收入结构和赢利模式差异的实质不在于业务品种,而在于业务经营的内容。因为从大的品种来看,二者主要都是经纪、投资银行、自营、资产管理等几大块,但经营的内涵却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一方面是由市场环境造成的,如衍生品交易、混业经营等等,但国内券商对业务内涵的开发不够也是重要原因。
1.高盛的业务。
按高盛公司自己的划分法,其业务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包括投资银行(InvestmentBanking)、交易和主要投资(TradingandPrincipalInvestments)和资产管理与证券服务(AssetManagementandSecuritiesService
s)。其中投资银行采取地区、行业和产品相结合的结构,目的在于将以客户为中心的投资银行家与执行及行业专家结合起来。投资银行又分为财务顾问(FinancialAdvisory)和承销(Underwriting),前者为企业并购、分拆、重组以及反收购等提供咨询服务,而后者包括股票或债券的公募和私募,在高盛投行中,其财务顾问收入一直高于承销收入,20__年其财务顾问收入达到15亿美元,而承销收入只略高于13亿美元。
交易和主要投资业务主要通过做市和对手交易为客户的交易和持有各种证券头寸服务,包括股票、固定收益证券、外汇、商品、互换及其他衍生品。按业务种类又分为FICC,即固定收益、货币和商品(FixedIncome,CurrencyandCommodities),其主要产品包括商品和商品期货等衍生品、信贷产品(包括投资等级公司债、高收益债券、银行贷款、市政债券、信贷衍生品和新兴市场债券等)、货币及货币衍生品、利率产品(包括利率衍生品和全球政府债券)、货币市场工具、按揭证券及贷款等等;权益类业务(Equities),主要为客户交易权益证券服务,包括做市、买卖、提供流动性等服务;主要投资(PrincipalInvestment),可以直接或通过募集和管理的基金进行投资。
资产管理和证券服务也分为三部分,即资产管理(AssetManagement),通过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提供投资管理和咨询获得管理费,管理的资产包括共同基金、客户账户管理、商人银行基金和其他投资基金;证券服务(SecuritiesServices)包括经纪、融资融券、簿记,收入主要来自于利差和收费;佣金(Commissions),主要包括为客户执行和清算交易的收费,也包括商人银行基金管理中的业绩分成。
高盛公司的业务结构总结如下:
表4:高盛公司业务架构图
投资银行
交易与主要投资
资产管理与证券服务
高盛公司
-财务顾问
-并购、剥离、防御、重组
-承销
-公开发行
私募
-FICC
-固定收益证券、商品、货币、衍生品
-股票
-主要投资
-资产管理
-共同基金、
账户管理
-证券服务
-经纪、融资、簿记
-佣金
2.中国券商业务的现状和缺陷。
证券行业是高智商的行业,相比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具有非规范思维的特征,需要充分发挥员工智慧,不断组合市场元素,为社会提供创新型的服务。但当前中国证券公司的业务已简化成流程性、常规性的“通道”业务,具有简单化、低知识含量、与其他金融机构脱节、金融创新少的特点。
当前国内投资银行业务基本上只是利用发行通道为企业发行证券。发行制度的行政管制导致发行价与二级市场差价较大,吸引大量套利资金申购,使证券发行风险很小,因此证券公司的发行定价和销售能力弱化,与市场机构投资者的沟通动机大为减弱。证券公司的承销工作也就简化为承揽项目、制作发行文件和保持与证监会的沟通等流程,由于发行文件是依照标准模板制作,而承揽项目及同证监会的沟通需要很强的公关力度,从而使承销业务呈现低知识含量、高公关效应的性质。
经纪业务也是主要依靠交易所的席位为投资者提供交易通道,佣金收入虽然是券商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严重依赖交易规模,也就是“靠天吃饭”,对投资者的市场细分不够,提供投资咨询的层次不够,尤其是没有将投资咨询的等级与佣金收费标准结合起来,投资咨询基本只发挥了吸引客户来营业部交易的功能。由于投资咨询没有发挥价值增值作用,也使营业部的经营陷入价格战和公关战的泥潭,进一步降低经纪业务的知识含量。
资产管理和自营业务前几年是券商重要的收入来源,但主要是靠集中投资的方法并借助二级市场的上涨得来的。自20__年下半年股市连续下跌,而市场监管趋于严格,证券公司的这块业务亏损严重,对其集中投资模式和投资能力冲击很大,而新的赢利模式尚未真正出现,因此证券公司原有的资产管理和自营业务处于停滞状态,已丧失原有的活力,对市场的影响趋于微弱。
显而易见,我国证券公司与国外同行相比,其业务的内涵差别很大,业务的开发没有深入和细化。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国内的经营环境抑制了券商收入结构的提升,另一方面国内券商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使其自动压缩了市场拓展空间。
三、中国券商业务的拓展与创新
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环境不同于美国等成熟市场,尤其是中国的分业监管严格、衍生产品市场缺乏,因此简单借鉴高盛、摩根斯坦利等大投行的业务架构可能并不现实。但中国券商仍可在现有市场环境中,通过借鉴国外大投行的做法来提升业务结构和赢利模式,并强化其资本市场中介枢纽作用,以此来摆脱当前的边缘化地位和经营困境。
证券公司的核心能力与竞争力主要体现为资金能力、研究能力、销售能力、投资管理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证券公司资金能力的大小体现其作为资本市场中介的市场地位,为承销、并购、经纪以及资产管理和投资业务的开展奠定基础;而研究能力同样是基础性的,并不是单纯体现为研究部门的实力,而是在投资管理、财务顾问、产品创新和承销策划等业务中得到综合体现;销售能力是证券公司向投资者推销各种证券和服务的能力,销售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券商承销、经纪和资产管理业务的开展;投资管理能力是证券公司通过投资各种证券获得收益的能力,而风险控制水平是其中重要内容。国外大投行正是基于其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充分挖掘业务内涵,以创新和高知识含量的服务赢得市场。中国证券公司当前业务发展同样应该打造其核心竞争力,加强其资本市场中介功能,并在各项业务拓展中充分融入研究咨询能力,细分市场,以创新图发展。
加强资金能力,提升资本市场中介功能。
证券公司作为资本市场中介的灵魂,依赖其在资本融通和投资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各市场主体(尤其是银行、信托和基金)有着深厚的资金和业务联系,但当前中国的证券公司资金融通能力薄弱,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联系很不紧密,导致证券公司在并购、项目融资等项目中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虽然这种现象主要受限于法律法规等经营环境,但与证券公司在垄断经营下的坐商习性也有很大关系,它与各市场中介的业务联系不够主动和深入,尤其是没有以金融创新的理念和产品去挖掘市场潜力。证券公司要想强化其市场中介功能、摆脱边缘化的窘境,就必须加强其资金能力。由于货币市场是金融机构角力的场所,因此证券公司当务之急是谋求在货币市场的发展,重点在高流动性市场(如国债回购、票据、开放式基金)拓展业务。同时应加强开发金融产品,以提高对市场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影响力,加强其资金能力。
强化创新研究,推动金融新产品的开发。
由于缺乏金融产品,证券公司无法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求,也抑制了其销售能力和投资
能力的提高。而金融产品的创新开发依赖于证券公司对市场需求的充分了解和产品创新能力。当前证券市场正发生结构性的变化,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越来越多,而追求激进高收益的投资者不断受到冲击,证券公司在金融创新方面虽然存在许多约束,但如能充分整合各种积极因素,加强研究和市场调研,仍有许多金融创新空间。事实上基金公司、信
托公司以及商业银行正在成为金融创新的主角,不断推出开放式基金、集合理财计划、信托计划、货币市场基金等等,证券公司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优势和研究力量,推动金融产品的开发,成为金融创新的主角。
发展私募和财务顾问业务,提升投资银行业务。
财务顾问业务给境外券商如高盛带来了超过承销业务的收入,被誉为低风险和高收益的“金奶牛”,是券商重点发展的业务,高盛、美林的投资银行业务中财务顾问和承销收入如下表所示:
高盛美林
20__20__20__20__20__20__
财务顾问14.9920.7025.927.0311.0113.81
承销13.3117.6627.7917.1024.3826.99
投行收入28.3038.3653.7124.1335.3940.80
数据来源:各券商年报。
当前国有经济正进行战略性大调整,出现了大量并购、重组的咨询需求,有数据表明,中国并购交易正快速上升,20__年达到300多亿美元;外资正越来越重视利用并购方式进入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其参与到国有资产结构性调整的进程中来,这些都为财务顾问业务提供了市场机会。另一方面,在公募招股的“通道”业务之外,大量企业同时需要以私募方式募集发展资金,如中小科技企业、创业企业及城市商业银行当前均有迫切的私募需求,证券公司应充分发挥其资本市场中介的功能,通过与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紧密合作,开展金融创新,满足企业私募资金的需求,并从中获得经济利益。
提高投资管理能力,推动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
最近出台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对证券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有了明确的
规定,券商可以为客户进行账户管理(定向资产管理业务),以及开展限制性和非限制性的集合理财业务,并允许券商以自有资金加入集合理财业务,从而大大拓宽了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国外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一般占其总收入的30,国内券商有很大的业务拓展空间,当前应借此办法出台之机大力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创新,根据客户需求开发出各种风险收益特征的金融产品,并建立可行的风险管理机制,从而使资产管理业务成为券商稳定的收入来源,提升券商收入结构和赢利模式。
改造与提升营业部功能,培育销售能力。
营业部是证券公司的基层单位,担负为投资者买卖证券、提供投资建议的传统职能,当前应全面提升营业部的职能,不但将其看待为投资者的证券买卖通道,或简单作为驻各地的窗口,而应是公司整个销售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营业部的触角将公司的销售势力渗透到社会各角落。今后营业部将和总部各部门结合将更紧密,除提供买卖通道和投资咨询外,更主要是充当股票、基金、债券等各种金融产品销售的网点,由此构建起强大的销售网络。参考文献:
1.李启亚:《大力发展财务顾问业务、优化券商收入结构》,《证券时报》20__年12月9日第12版。
2.何诚颖、陶郦春、郝成秀:《海外券商资产管理模式比较及我国创新流程》,《证券市场导报》20__年9月号,第40页。
篇6
金融不良资产是指银行持有的次级、可疑及损失类贷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或接管的金融不良债权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债权。
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455.5亿元,其中:次级类贷款2613.2亿元,可疑类贷款5176.6亿元,损失类贷款4665.9亿元,分别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6.63%、1.39%、2.75%和2.48%。与2006年第一季度末相比,不良贷款余额减少了669.2亿元、次级贷款减少了668.2亿元、可疑类贷款增加了141.5亿元、损失类贷款减少了142.3亿元。不良贷款按机构划分:主要商业银行为11614.2亿元、城市商业银行为659.6亿元、农村商业银行为150.6亿元、外资银行为31.3亿元。其中,后三者与2006年第一季度末相比,分别减少了201.9亿元、7.5亿元和5.4亿元。
截至2006年第一季度末,中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共累计处置不良资产8663.4亿元,累计回收现金1805.6亿元,现金回收率20.84%。其中:华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2468亿元,回收现金546.6亿元,现金回收率22.15%;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2707.8亿元,回收现金278.3亿元,现金回收率10.28%;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419.9亿元,回收现金328.1亿元,现金回收率23.11%;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2067.7亿元,回收现金652.6亿元,现金回收率31.56%。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不良资产在总量上呈现下降的趋势,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不良资产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从总体来看,形势依然严峻,如果不尽快将金融不良资产降到合理的区域,势必会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当然,对金融不良资产进行有效处置的前提是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估。
二、评估在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中的作用
(一)为处置金融不良资产提供定价基础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金融不良资产涉及到不同的经济主体,处置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同经济主体间利益分割的过程,利益分割量的计量就要依据价值评估。金融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主要有以资抵债、实施债转股(投)、采取法律诉讼和减让清收的方式追偿债务等三种。财政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的规定,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必须先经合法、独立的评估机构评估后方可处置。由此可见,在整个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中,评估工作是前提条件和基础,是资产处置程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环节。
(二)为考核资产管理公司经营业绩提供重要依据
财政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第四条规定,资产处置损失是指公司对从银行收购和接收的贷款及利息(包括表内利息、表外利息和孳生利息)、抵贷资产及享有所有权和处置权的其他资产进行处置后,回收的资产价值与上述资产收购和接收时价值的差额以及回收资产再次进行处置发生的损失。要真实计量和核算这两次损失,必须通过评估,以处置资产的公允价值同收购面值和实际处置变现值进行比较才能反映实际经营损失,才能客观公正地衡量资产处置效果和经营业绩。
(三)为防范道德风险提供重要措施
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金融不良资产时经常会面临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同时由于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受成立时间短、经验少、任务和地位特殊、缺少健全的法律和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资产管理公司防范道德风险高于其他一切风险。为此,财政部要求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应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和择优、竞争的原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规定,资产处置要严格处置程序,实行评估和处置相分离,加强对处置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和审核。
三、我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理论严重滞后
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工作有许多特点:一是评估对象为“不良债权”;二是评估对象涉及的债务人企业大多是资不抵债的关、停、倒闭企业;三是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的处置,一般都是以快速变现为目的。截止目前,资产评估所遵循的评估操作规范主要是《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国资办发[1996]23号)、《房地产估价规范》(GB/T50291-1999)、《城镇土地估价规程》(GB/T50291-2001)、《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财会[2001]1051号)。这些规范只适用于实物资产价值的评估,不适合对不良金融资产进行评估。同时由于我国二级市场极不活跃,也难以采用现行市价法进行评估。而采用重置成本法则受到《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中诸如尚可使用的房屋成新率不低于30%、设备成新率不低于15%等规定的限制,致使评估结果与最终的处置价值严重脱离。
资产管理公司虽然也已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践中的摸索制定了相应的不良资产评估操作规范,但这些规范也只是作为一种内部的参考,并没有上升为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统一的标准。因此,也并不具备整体的代表性。
(二)评估价值与市场价值产生背离较大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的程序一般是先对不良资产进行分析,制定处置预案;然后对不良资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谈判或拍卖底价;最后由处置人员进行具体的操作,变现不良资产。但在现实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的拍卖底价在招标过程中往往无人问津,作为谈判底价也得不到对方的认可。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职业惯性的影响,因我国评估业起源于国有资产的评估,多年来评估业务也以国有资产评估为主,而评估国有资产同时负有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所以,评估师宁可高估,不愿低估;另一方面,由于对不良资产的认识不足,评估师较少考虑不良资产特定的处置方案及其处置中的特定个别因素,也导致评估价值与市场价值产生较大背离。
(三)部分债权性资产权属不清,产权依据不足,偿债能力判断失真
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委估对象涉及的债务人企业大多是资不抵债的关、停、倒闭企业,当中有许多企业财务会计资料不连续、不完整、不健全。相关的其他评估资料更不完备,由于历史原因,有的企业账面有长期股权投资但提供不出投资合同或协议;有房地产却拿不出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而按照现有的评估惯例,委托方应出具委估对象的有关产权证明,评估机构只对委托方的合法资产进行评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委托评估机构评估待处置资产时,很多情况下无法提供完备的产权证明,致使评估机构难以确定评估客体的产权性质和数量,从而给委托和评估带来一定的困难。
而当以假设清算法评估分析企业偿债能力而需要对债务企业的整体资产进行评估时,有些债务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要资产在进行转让时具有一定价值的资产却无产权证明,由于此时评估机构无法对债务企业无有效权属的资产提供评估结果,最终致使债务企业的整体资产评估结论无法满足处置债权的需要。同时也给债务企业恶意隐匿资产提供了可乘之机。(四)不良资产的处置进度与评估咨询报告质量的矛盾突出
评估咨询报告作为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唯一的参考依据,应当起着指导处置价格、监督处置行为、衡量处置效果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目前对资产管理公司是以现金的回收额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致使评估管理工作处于“服务于处置”这样一个被动的地位。很多处置项目存在着评估与处置时间上的矛盾,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评估咨询报告,中介机构难以完全按照评估程序操作以保证报告的质量,逆程序操作的现象比较突出,同时也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笔者认为,随着金融不良资产商业性剥离的出现以及资产管理公司向投资银行方向的发展,处置变现不宜再作为不良资产处置的主要方式,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也将逐步向多元化过渡。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将与企业的效绩评价相结合,使分析结论更加趋于合理。资本运作手段的增强将会引出多种债务重组形式的出现,对中介机构专业技术知识多元化的综合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进一步做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的设想
(一)要研究制定有关金融资产评估方法标准体系
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与普通的工业企业的评估存在较大的差别,是资产评估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情形。因此,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方法不能完全照搬工业企业资产评估的方法。在认真总结工业企业资产重组资产评估方法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金融不良资产的状况、结构特点及金融资产重组的政策和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的金融资产评估方法,研究制定出适合金融资产评估的方法标准体系。
(二)有效处理非市场性因素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造成的影响
在实践中,金融不良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处置价格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偏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非市场因素。非市场因素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密切相关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具体的规定和方法,最好的解决方式是,先由评估机构提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然后资产管理公司根据具体的非市场因素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调整处置价格中,资产管理公司要充分考虑到企业、政府、法律等方面的情况,从而使处置结果更加合理和恰当。
(三)在金融不良资产的评估中要不断总结工作,丰富经验
多年以来,我国的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了大量的金融不良资产,在处置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同时,这些年资产管理公司也在不断地承受着来自各个领域的质疑,这些都是金融行业和评估行业的宝贵资源。因此,应该对这些案例进行搜集整理,建立数据库,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各种处置因素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建立合理规范的评估参数体系,为交易案例比较法等评估方法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基础,合理体现市场机制对资产价值的影响。
(四)认真评估金融不良资产的真实价值
在以往的政策性处置业务中,资产评估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防范道德风险等方面起到了有效作用;在各家资产管理公司逐步实现商业化转型后,资产评估的定价职能将被赋予更高的期望和要求。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业务决策具有更大的难度和风险,资产评估作为定价工作的中心环节,如何使评估结果更符合处置实际、更贴近市场价值,是下一步评估实践的重要课题。《金融不良资产评估指导意见(试行)》提供了更多样的评估方法和更宽泛的价值类型,为评估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依据,有利于提高评估服务质量和效率。
(五)加强评估行业建设,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加强行业诚信建设,提高执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统一计费标准,提高评估机构参与积极性。统一计费标准,制定比较合理的计费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评估机构对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工作的参与积极性,对该工作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评估人员应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业务较一般的资产评估业务复杂,需要评估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因此,做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工作,评估人员必须下功夫学习相关知识,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否则,很难搞好金融不良资产评估工作;严格执行评估程序,正确使用评估方法。评估人员要树立风险意识,克服糊弄心理,以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有关准则和指导意见的规定程序。评估人员在执行程序和分析过程中,要积极发掘有用的信息,充分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提升不良资产的价值。在评估方法上,也要充分考虑各种评估方法的假设前提和使用范围,以正确衡量不良债权的价值。
(六)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
篇7
关键词:固定资产;闲置;绩效;行政事业单位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3)-0095-03
一、固定资产闲置成因分析
(一)政策制度方面。根据2011年《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车辆配置数量和标准都将下调。2013年《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要求各级党政机关按照规定面积配置办公用房。超标准配置的,应予以清理腾退;已经出租、出借的办公用房应予收回。2016年财政部等五部门出台了《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对电子设备和办公家具等用品配置的价格标准、规模数量作出了上限规定,对使用年限作出了下限规定。
(二)采购配置方面。采购计划不尽科学。现行预算管理体制下,主要根据经费指标管理固定资产规模,对于固定资产的结构、档次与数量等无实质性的约束,容易造成固定资产闲置。采购方式不尽合理。上级集中采购容易忽略产品的地区兼容性和售后服务,与需求者无法达到有效衔接,导致产品使用效率不高。另外,采购时限长,为保障履职需要,大多数基层单位往往提前备货,产生闲置。
(三)绩效管理方面。缺乏科学计量方法。固定资产投入产出比难以计量。日常管理手段不多,对固定资产的使用保养也缺乏奖优惩劣工作机制。缺乏协作配合机制。会计财务部门、财产管理部门和固定资产使用部门统筹管理固定资产的绩效水平不高。
二、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效率评价体系
为提升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效率,本文引入绩效评价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衡量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效率,实现固定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目标。
(一)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1.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1对被评价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效率进行评价。定性指标取决于日常管理的客观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定量指标依赖存量数据的统计汇总,评价主体的主观性影响不大,但标准科学性至关重要。
2.评价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即对固定资产管理使用实施全方位评价,涵盖制度制定、组织管理、分配使用、日常管理等全过程。二是可操作原则。评价目标准确合理,评价方法易于操作,评价标准设置科学,评价数据便于采集。三是公平性原则。评价内容和标准不随意发生变化,结果体现真实、客观、公正。
3.评价内容与指标框架。主要分制度体系、组织机制、使用效率、日常管理和其他五个部分。制度体系(18分)由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集中采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驾驶员管理制度和电子化设备管理制度几个部分构成。组织机制(16分)由组织领导、协调沟通、履职尽责和业务能力四个部分构成。使用效率(40分)由办公用房使用率、办公人员人均办公面积、计算机使用率、办公自动化设备(含业务用计算机)使用率、车辆使用率、车辆使用效益、发行机具利用率、部门办公家具使用效益、固定资产绩效和其他十个部分构成。日常管理(18分)由预算编制、日常管理、采购、处置四个部分构成。其他(8分)由工作业绩和工作差错两部分构成。
评分结果分别为:
A等,85分以上。建立了良好的固定资产内控机制,内控制度适应业务工作发展的要求,固定资产管理使用高效科学。岗位职责履行充分、资产效益实现最大化、经济效果明显。
B等,70-85分。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比较全面完整,基本适应业务发展的要求。能够合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内部控制有效,管理较为规范,固定资产使用管理基本达到要求。
C等,60-70分。能够较为合理地配置和利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基本有效。从业人员认同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管理漏洞和弱点。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有闲置与非正常损坏现象,但未产生重大且明显的负面影响。
D等,综合评分60分以下。内部管理松懈,内控制度严重缺失,工作质量较差,固定资产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对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造成重大的约束,存在着较大的财产损失风险,亟需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开展整顿清理。
4.做好评价注意事项。评价指标体系在基本面上对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效率开展趋势性判定,应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应关注以下三点:一是对每类固定资产评价的精准度不尽相同,因此,要明晰各类固定资产权重,结合不同类别固定资产评价结果,综合考虑总体评价等级。二是对部门、单位间的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效率开展对比应用价值较强。既可以分析某一单位、部门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效率的变化趋势,也可以在部门单位间开展横向比较分析。三是评价指标体系应运用计算机系统,实现自动加权汇总,并进行动态监控和实时分析,实现快速反应、有效反馈、综合利用。
三、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效率实证分析
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某行政事业机关下辖5家机构固定资产现状开展评价测试。
(一)定性指标分析。为减少评价的主观随意性,由5名工作人员对固定资产定性评价指标打分,并选取平均分作为最终结果。详见表1。
(二)定量指标分析。考虑到房屋及建筑物类、机械器具类、电子设备类和运输工具类资产占比较大,重点对上述四类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效率进行定量分析。详见表2。
经评价测试,该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平均分为70.8分,评级结果为B级,其中,C级单位2家,B级单位3家。总体来看,固定资产管理组织机构相对健全,规章制度比较全面完整,内部控制相对有效,能够较为合理地配置、利用固定资产;同时,也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日常管理有差错、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效率较低、有闲置固定资产、非正常损坏固定资产等问题。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明确各方责任意识,建立约束监督机制。管理处置闲置固定资产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举措,要建立内部约束和监督机制,健全固定资产管理责任。明确固定资产管理各部门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管理有序,不断提升相关主体部门管理固定资产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强化内外部监管,对内,内审、会计财务等部门要对闲置固定资产处置工作开展专项监督检查,督促问题整改落实到位;对外,要协助财政部门探索嵌入式无缝监管的工作模式,保障法规制度有效落实。
(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实时监测机制。继续探索研究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效率评价体系,完善指标,增强评价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建立实时监测系统,构建固定资产评价数据信息库,实现同一部门、同一单位时间序列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效率可测算、可对比。积极运用评价体系,构建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效率自我修复完善、上级行辅导改进两条工作路径,引导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入指标化、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的工作轨道。
(三)妥善处置闲置资产,建立周期管理机制。闲置固定资产管理是当前行政事业机关面临的重要课题,应围绕固定资产生命周期,破闲置资产处置难题。源头上禁止超标准、超规模配置固定资产。对于存量闲置固定资产,提出分类处置意见。建筑物类闲置固定资产可由上级机构统一调配使用,用于建设数据信息异地备份中心、业务展览馆等。运输工具类固定资产可结合公务用车改革一并处置。电子设备类固定资产可探索有价转让、对外捐赠等处置手段。
(四)加强日常资产核算,建立沟通协调机制。闲置固定资产管理涉及单位内部各部门,会计财务部门作为牵头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与固定资产管理、使用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强化日常账实、账证、账卡核对,定期清查固定资产并将清查结果与卡片进行核对,确保固定资产核算及时、准确,为提升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效率、有效处置闲置固定资产提供扎实的核算数据支持。
(五)注重文化理念引领,建立勤俭节约机制。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效率提升涉及每个部门、每位员工。整规建制是刚性约束,与此同时,更应强化“节约资源、爱护资产、提升效率”的文化引领和理念重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持家”传统美德,引导、教育员工不“贪大求全、喜新厌旧”,从正确使用固定资产、细心保养固定资产做起,努力实现“物尽其用、挖潜提效”的目标,最大化发挥固定资产管理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江苏省专员办.关于属地中央预算单位闲置资产的调研分析及盘活对策建议,预算管理与会计,2015.
[2]钱素芹.对完善基层央行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金融科技时代,2014.
[3]秦文炜.基层央行固定资产市场化处置的风险与防范,吉林金融研究,2014.
[4]张书和,周小丰.基层央行固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金融与经济,2015.
[5]张迎春.构建基层人民银行固定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
[6]朱月明,李永鹏.刍议基层央行固定资产配置管理―以人行嵩明支行为例,时代金融,2015.
篇8
2010年7月,经保监会批准,光大永明完成了股权结构变更,现有股东包括光大集团(50%)、加拿大永明金融集团(24.99%)、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12.505%)和鞍山钢铁集团公司(12.505%),光大永明人寿由此转制为由光大集团控股的中资寿险公司。股改当年年底,光大集团与光大永明申请筹建光大永明资管。
2011年9月,光大永明资管正式获得保监会批筹。同年获批的还有生命、合众、安邦等多家中小保险公司。这是我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数年维持“9+1”格局被打破后,保监会批设的第三家资管公司。此前国内已成立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平安、太平洋、中再、新华、泰康、华泰、太平、安邦、生命等11家内资保险资管公司以及外资背景的友邦保险资产管理中心。此外,合众资产管理公司预计在6月正式开业,有望成为第13家资产管理公司。
把握政策契机成立
据光大永明资管人士透露,目前,该公司管理的人民币及外币资产合计约为160亿元人民币,2011年投资收益率4.3%,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目前该公司“一正五副”共6位拟任高管已经悉数到位。
该公司拟任总经理华,原任安信证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2010年6月底加盟光大永明,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投资总监。华进入光大永明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2010年底前将投资部改建为投资管理中心,并向监管机构递交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申请。
分管投研的拟任副总经理余辉,同样于2010年加盟光大永明,任投资部副总经理,此前在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固定收益部任高级经理。此外,光大永明原投资部总经理王燕,现拟任资产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分管风险控制。另一拟任副总经理胡德佳来自基金业,目前负责公司市场营销及第三方业务管理。
据称光大永明资管团队目前70%以上员工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部分员工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多名员工获得特许金融分析师(CFA)资格及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师注册资格证书(FRM)。
2011年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几家大型保险公司年报中公布的投资收益均不佳。根据中国保监会数据显示,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保险行业总资产突破6万亿元,达到60138亿元,同比增长19.1%,但全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仅为3.6%。
对此,另一名光大永明战略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点上筹建资管公司主要还是因为政策时机,“资产管理公司时隔很久才重新开闸,有总比没有好。另外,债券投资计划还是有搞头的,而目前这个只能由资产管理公司来搞。
该人士称,保险资产可以进行更为宽泛的投资,也可以集聚资金规模效应。但保险公司如果没有资产管理公司,就需要进行委托,或者购买其他资产管理公司的产品,无形中增加了一些成本,变相降低了收益。保险资金差零点几个点,收益差距就会很悬殊。
“但目前来看,我们和其他保险系的资管没有太大的区别。”该人士坦言,因为刚筹建,资金基本上还是主要来源于母公司,吸纳的社会资金并不多。投资方向上来说,毕竟掌握的是保险资金,从资金目标收益和资金久期上有别于其他主体,久期匹配要和产品设计相一致。
打造综合保险集团
“而目标收益上也会更趋向于保守,比如股权投资,目前只有平安和国寿两家保险系资管可以从事股权投资。但目前有的偏激进的产品,或者是资产导向的产品开发,对这方面会有所放松。”上述人士称。
光大永明总经理张玉宽曾向媒体表示,借助光大永明资管这一平台,光大集团可提供的融资工具将扩充至保险业特有工具,为客户提供涵盖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形成集各大类资金运用为一身的立体化的资产管理架构。光大集团依托子公司光大永明人寿逐步推进保险集团化经营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几年,光大永明投资收益率一直超过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各投连账户也表现抢眼。根据国金证券的2011年保险投连产品排名,光大永明投连稳健和光大永明投连指数的净值增长率在同类23支和7支产品中排名第一,光大永明投连平衡在同类18只产品中排名第五。
维系了多年的保险系资管“9+1”格局在中国保监会重启批设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后终于完成破局,伴随这中小险企的进入,保险系资管竞争将愈发白热化。1月6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总理在谈到保险业发展时指出,积极培育保险市场,支持保险资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宽投资渠道。
据悉,保险监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有关制度,以次级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次级定期债券为重点,拓宽保险行业资本补充渠道。如此,险资将结束有钱花不出去的困境,资本操作或大有可为。
篇9
银行做为一个整体而言,无论是表内的发放贷款还是表外的理财资产管理形式都是信贷管理文化的产物,实质上是被动投资和被动负债的范畴。银行以后要转型,实际上就是从信贷管理文化向所谓的资产管理型文化去转变,所以我想可能资产管理计划推出来,我们不是试点行,我们只是旁观从第三方的角度看,可能是文化转型的一个过程,或者说是一个转型的开端。目前银行的理财之所以是预期收益率,是一个刚性兑付的东西,完全就来源于自己的的贷款管理思路,属于信贷文化。马云前段时间还在炒作银行概念,现在已经不提这个事了。银行目前的一个主要优势就体现在负债成本比较低,资产有相应定价,银行是有利差的,所以这个情况下银行牌照可以获得垄断性的收益。在未来的三年到五年,存款的概念会弱化,资金的概念会强化,价高者通吃,谁能够持续提供风险可控的高收益,谁就能够拿到匹配资产的资金。在这个逻辑下,谁有创造、获得和管理资产的能力,谁就能够获得超额收益,这是一个资产推动负债的过程。现在确实马云已经不提银行的事了,在大数据背景下,他向银行或者其他管理机构卖数据就可以了,他有创造资产的能力,他把资产卖给银行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花大力气自己去建银行,阿里小贷的资产证券化,说到底就是“拿资金”的概念,如此而已。所以我们把银行主要盈利的逻辑看明白了,把信贷文化看明白了,其实自营贷款也好,表外理财也好,它其实就是银行的信贷文化,从表内向表外去转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种文化下,体现在表内的信贷和体现在表外的理财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硬币本身叫信贷管理文化,体现在表内贷款,我敢去投,我敢放贷款,硬币的反面叫理财,我敢去发理财,去投这笔资产,我就认为它是风险可控的,我就敢给你这个预期收益,这可能是静态的思维。动态思维,到了明年或者后年,经济的发展不再支持时,此假设可能不成立,之前认为风险可控可能不再可控,这个时候等于表内的信贷出问题了,表外的理财也没法兑付了,同时体现在硬币的两面。这个情况下我们理解银行不转型,还是做信贷管理文化的话,那资产管理计划只是背面理财一种异化或者新的表现形式,实际上跟以前所谓的理财是没有根本性差别的。
但是如果从发展的角度上来讲,从存款推动的被动负债式的信贷文化发展为主动投资式和负债挂钩的资产管理文化,那资产管理计划就有意义。我们这些年也看到一些主动负债的资产管理形式存在,比如通用汽车金融,其本身是没有吸收存款的资格的,天然就没有被动负债的概念,但其平均放贷利率能够到15%,坏账率可以控制在1%,实际上从这个角度来讲,真实的资产收益能到14%,其就可以融资,就可以通过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券、发行ABS(资产支撑证券化)等形式主动负债。所以我们说主动管理文化的话,无论理财计划还是资产管理计划,说到底还是来源于管理人对资产定价的能力,本身这个能力是一种创造财富的能力,创造财富就是铸币,铸的就是上面反复所讲的硬币。只要这个创造财富的资产管理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建立起来了,这个铸币的过程就是一个执行的结果,资产管理计划就是硬币一体两面的表现形式而已。最后银行的发展也就是一个市场对资产管理能力筛选,达到优胜劣汰的结果。
(作者单位:晋城银行)
篇10
关键词:不良资产;商业银行;货币危机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8-0027-03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6
[作者简介]俞彬,浙江余姚人,硕士研究生。
我国银行风险的现状
不良贷款数额庞大、资本充足率低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问题。从2001年起,持续几年出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的“双下降”。不良贷款余额从2000年底的35000亿元左右降至2006年底第一季度13124.7亿元,不良贷款率也从25%左右降到了8.03%。这一可喜局面的出现得益于中国银监会近年加大了对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同时为了迎接加入WTO银行业全面开放后的竞争,商业银行自身也普遍加强了公司治理,建立健全了内控制度,开始实施和建立科学的贷款风险管理系统。
但是应该注意到不良贷款余额的迅速下降离不开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的屡次明暗注资,银行风险下降的背后,同时带来了财政风险的增加。我们试图通过本文分析,说明银行风险正在逐渐向财政风险转嫁,并对银行风险转嫁带来的财政风险状况作出一个初步的定量分析。
银行风险化解手段分析
(一)国际经验
政府采取措施化解银行风险是一个国际现象,因为金融业的公共性决定了作为公共主体的政府有义务和责任在银行风险积聚暴发为银行危机前,采取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国际上处理银行不良贷款的手段主要有三种:
1.政府财政直接注资。政府注资是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最为直接的方法。例如,日本在银行不良资产处理中,政府对于问题银行的前后注资就超过了26万亿日元。匈牙利政府共发行了1500亿福林(约合16亿美元)的专项政府债券向银行注资。波兰用7.5亿美元财政拨款对9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注资。
2.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资产。通过资产管理公司(AMC)来剥离不良资产,也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美国当初成立“债权重组信托公司”(The Resolution Trust Company- RTC)来负责监察400家以上的倒闭机构和清算31000项以上的房地产,顺利解决了储蓄贷款协会危机。日本和泰国为解决其银行系统不良资产问题也成立了切合自身国情的RTC。
3.中央银行流动资金支持。中央银行流动资金支持主要是为暂时解决银行的支付能力,为清理整顿争取时间。但是这种流动资金贷款往往只能是短期和少量的,因为中央银行在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的同时扩张了货币供应量,不利于稳定币值的货币政策目标,而且将央行卷入不良资产处理中,会造成最终处置成本的增加。所以长期大额的央行资金支持并不被学者提倡。
(二)我国化解手段
我国在化解银行不良资产时,基本沿用和借鉴了国际经验。在加入WTO后,为了迎接银行业全开放后,增强同外资银行的竞争力,同时也为解决体制改革后积聚的巨额不良资产,我国政府加快了对于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理。(见表一)
(三)银行风险转嫁财政风险的机理分析
尽管从表面上看,政府的直接出资仅限于2700亿的特种国债以及400亿资产管理公司的资本金。但是通过进一步分析活跃在银行不良资产解决中的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处理方式和资金来源,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已有支出和潜在支出远远不止于此。
1.资产管理公司
资产管理公司从国有银行剥离了13929亿不良资产,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4年数据,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分别累积处置不良资产1360亿、1640亿、887.81亿、2430亿。资产回收率最高的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仅为32.24%,平均现金回收率12.2%,而且资产处理必然依照先易后难的策略,以后的资产回收处理必然更加艰难。
当初在剥离近14000亿不良资产时,除了400亿的资本金依托,差额部分是以央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的方式补足,其中人民银行再贷款5739亿元,向国有银行发行金融债券8200亿元。按照目前的资产处置进程来看,资产管理公司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资金归还央行贷款和金融债。众所周知,对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本来就是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之一,操作过程中的商业银行和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上账目会计表现为,人民银行资产方增加“对商业银行再贷款”5739亿元,负债方增加“储备(库存现金)”5739亿元,商业银行资产方增加“储备(库存现金)”5739亿元,负债方增加“从人民银行借款”5739亿元(如表二)。
构成基础货币的两部分货币就是央行负债方的流通中现金和金融机构存款(商业银行的人行存款即属于此类)。所以央行在向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时,就发行了等额基础货币,考虑货币乘数加乘,增加的实际货币将会更多。如果不想在发行货币时造成通货膨胀,央行的资产方就必须有等额的“发行储备”增加,这里的“发行储备”实际就是从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而这部分不良资产显然已经不到其剥离出来时的账面价值。也就是说央行以不足额的不良资产为储备向社会发行了相当于不良资产账面价值的基础货币,货币虚发的结果必然是通货膨胀。金融债券的机理传导机制与此类似。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除非财政部能够再次从预算收入中拨出资金,填补不良资产账面价值和处置回收价值的差额,补足央行放行此笔再贷款和金融债的发行储备,否则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无法归还的央行再贷款和金融债以不了了之的方式结束,这等同于将银行风险转变成了货币风险,将银行损失摊到了所有持币者的头上。最后的结果轻者带来通货膨胀,重者引发货币危机。
2.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成立于2003年12月16日的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后简称汇金公司),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有独资投资控股公司,主要职能是代表国家行使对重点金融企业的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支持其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证国家注资的安全并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注册资本达3724.65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基本由450亿美元外汇储备转化而来。外汇储备作为央行资产,是发行货币的储备资产,其地位与黄金储备、特别提款权储备地位相同。中央银行每发行价值1元人民币的货币,就必须有等同价值的储备资产作为基础,没有储备资产对应的货币发行就是货币虚发,会引起通货膨胀。
用作成立汇金公司的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在当初经手结售汇的商业银行将其卖给中央银行时,其会计账目表现为,商业银行的资产方减少“外汇”450亿美元,同时它“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增加了450亿美元,中央的资产方增加了“外汇”450亿美元,负债方增加了“商业银行在人行存款”450亿美元(见表三)。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看到在人行接受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时,已经增加了等额金融机构存款,也就是发行了等额的基础货币。如今再次动用这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将其用于对商业银行的注资,相当于将同一笔财富使用了两遍,用450亿美元价值的外汇储备发行了900亿美元价值的人民币。虽然100000亿计的基础货币来说为数不大,但仍会造成通货膨胀。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暂时大量不良贷款从国有银行剥离出来,财政为此的直接负担也为数不大。但是到了“秋后算账”时,如果财政不能支付其中的差额,必然将造成通货膨胀的发生。金融风险不会因为转嫁而使得处置成本有所减缩,国外学者甚至指出由于转嫁过程中的央行、财政、银行三者间的权责不清,反而有可能增加处置成本。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如果不想造成经济动荡,政府就必须为所有风险处置成本“买单”。金德尔博格在深入研究了西欧金融史得出结论“在处理历次恐慌中,几乎毫无例外在价格跌到最低前,都有某些现金缓解了资产清偿,实际上是财政部扮演了最后贷款人角色”。
我们将银行风险的可能转化途径描述如下(图一):
我国银行风险测算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曾在2001年1月17日新闻会上透露,至2000年底逾期贷款没有收回的部分占整个贷款总额的25%左右,折算成绝对规模,即24843亿元。根据银监会和中国金融年鉴数据整理,可以看到不良资产的绝对数额和相对比例都有了较大的下降。但是根据前文分析,在考虑了政府未来要支付的或有债务后,摆在政府面前的难题并没有变小。在2000年底至2006年第一季度间,化解的不良资产风险不到25%(见图二)。而且这其中还不包括以后政府负担相关债务的利息支出,以及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的费用等。
那么政府到底是否有能力最终偿付这些不良资产带来的或有负债呢?我们引入刘尚希、赵全厚(2002)在测算政府债务时使用的“可动用的经营类资产存量”这一概念来衡量政府的偿债能力。国家资产按照先行统计口径,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两类,在政府资产的总量构成中,无法计量或动用的资产归为‘非经营性资产’,如分布于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领域的资产项目,此类资产一般很难用于化解财政风险。与此对应可流动的资产即为“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又可大致分为“非金融企业”和“金融企业”两大类,政府不可能通过关闭金融企业或售卖其资产来处置金融机构带来的不良资产,所以可以用来偿付债务的政府资产只有“经营性资产”,截至2004年初,这部分政府资产为70405.6亿元,剔除28.5%的不良资产,可动用的资产为50340亿元。即便不考虑政府的其他或有负债,如社保基金、外债等其他债务,光是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不良债务已经占了全部可动用资产的58.2%。这其中还不包括资本充足率再次降到8%后所需注资的差额,根据“中国金融年鉴2003”数据,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只有4.27%。如果政府要负担起再次注资到8%的责任,那就又是5000亿元以上的资金付出。
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理论分析和初步的定量比对,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在银行不良资产余额和比例双下降的同时,政府的或有负债正在逐渐增加。银行风险并没有得到多大程度的化解,而是转化成了货币风险和财政风险,货币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金融危机,财政风险同样有导致财政危机的可能。到时的经济损失比起现在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损失,只多不少。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建立政府资产负债表
巨额的银行风险已经成为事实,无论中间转嫁过程如何,最终都需要财政买单。我国财政部预算迄今为止,尚未针对此类财政风险作出任何控制措施,这就更有可能致使政府在或有财政风险最终转化为需要偿付的财政损失时陷入不利境地,付出更加昂贵的代价。为了防止类似情况的发生,应该尽早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资产负债表,为处置金融风险设立专门的坏账准备科目,用以应对突发金融危机时的注资以及化解金融风险形成的中长期债务偿付,以便未雨绸缪,在损失发生前进行及时的控制,避免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巨大的冲击。
(二)透明可靠的统计系统
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要以可靠的数据作为依据。为了对银行系统的风险,乃至所有金融机构的风险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应该尽快对各自所监督行业的不良资产存量有一个较为可靠全面的统计。银监会从2003年已经定期开始公布不良资产双指标,这无疑对于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进程是一个促进。在不泄露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其他监督机构也应该建立类似数据统计公布制度。
但是也应注意由此带来的道德风险,以免银行为了降低“表格”上的指标,而编制虚假账目,不仅不能达到防患于未然的初衷,政府还可能被虚假数据麻痹了神经。
(三)银行内部结构治理
化解原有不良资产,防止新生不良资产的发生关键还要靠经营主体――商业银行。银行自身应该进一步建立科学的贷款评估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减少不良贷款的产生。与此同时,拓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增加银行营业利润,用以化解和冲销现有不良资产。这样的制度应该覆盖总、分、支行,加强总行对于分行的技术指导,分行对于支行的监督,建立一套纵向的科学监督指导体系,全面提高各个银行各个环节的内部治理结构。
(四)国有企业改革
我国国有银行之所以会形成大量不良资产,追根溯源在于财政、银行、国企三位一体的特殊经营体系。在中央地方财政分家等一系列财政体系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大大弱化,加上1998年至2003年长达6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更是大大加剧了财政赤字。政府无力对于国有企业提供一如既往的财力支持,只好对国有银行的信贷行为进行控制,迫使其实施大量的准财政活动对国有企业进行政策性贷款。而国有企业的体制性不健全造成其经营不善,经营不善导致效益低下,无力偿付银行贷款本息,最终导致银行贷款沦为不良资产。
- 上一篇: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
- 下一篇:网络安全应急处置机制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