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读书笔记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原理读书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原理读书笔记

篇1

牛顿出生前三个月父亲便去世了。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给一个牧师,把牛顿留在外祖母身边抚养。11岁时,母亲的后夫去世,母亲带着和后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回到牛顿身边。牛顿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强,这种习性可能来自它的家庭处境。

大约从五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

传说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制造了一架磨坊的模型,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的跑动,于是轮子不停的转动;又一次他放风筝时,在绳子上悬挂着小灯,夜间村人看去惊疑是彗星出现;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钟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他还喜欢绘画、雕刻,尤其喜欢刻日晷,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安放着他刻画的日晷,用以验看日影的移动。

牛顿12岁时进了离家不远的格兰瑟姆中学。牛顿的母亲原希望他成为一个农民,但牛顿本人却无意于此,而酷爱读书。随着年龄的增大,牛顿越发爱好读书,喜欢沉思,做科学小实验。他在格兰瑟姆中学读书时,曾经寄宿在一位药剂师家里,使他受到了化学试验的熏陶。

牛顿在中学时代学习成绩并不出众,只是爱好读书,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例如颜色、日影四季的移动,尤其是几何学、哥白尼的日心说等等。他还分门别类的记读书笔记,又喜欢别出心裁的作些小工具、小技巧、小发明、小试验。

篇2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 创新

很多学生向我反映,语文课毫无新意,常常听了就想睡觉,更别提掌握文章内容了。学生在课堂里于被动旁观的位置,不能主动积极地与老师配合,自觉地兴味盎然地投入到语文训练的活动中。我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如何才能在课堂上创新,使学生有所感有所得呢?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把从前的讲读变成今天的对话,这无疑是对传统师说的彻底革命。

一、教师要重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的创新能力从那里来呢?首先得有扎实地基础知识。创新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造性思维就月活跃,创造力就越强。因此教师更应重视基础知识的累计,如果学生连路都不会走,何谈跑步呢?当然,如果教师没有充实地教学内容良好地教学组织能力和灵敏地教学机智、灵活地教学方法是无法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的。新课程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变过去片面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学生连上课回答老师的提问都不敢,那他还谈什么与人交际呢? 老师当然要是传授学生知识的。但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生活和精神上的导师,今天我们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老师应当脱去神圣的外衣,走下讲台,使学生走上讲坛,针对这一现状,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不管是否正确,先大加表扬,确立他们的自信心,然后再指出正误,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问不同的学生不同难易的问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上课前要求学生可以把问题写在小黑板上,让大家在课堂上自己解决,教师进行指导。随时捕捉学生的亮点,师与生的关系不再是教与受,而是变成了共同探讨,如此,课堂气氛岂有不热之势。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人格,平等地和学生研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是学习热情,主动性,自觉性,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如春风拂面,古人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高效地实施教学计划,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想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疑惑表达出来,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与赞赏,产生成功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自觉性,主动性。切忌讽刺挖苦,阻遏学生的求知欲望。忌不假思索,否定学生的正确思维。教师应当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可以帮助教师走出思维定势的怪圈,抛开话语的霸权,更多的关注学生言语中的闪光点;学会倾听,可以帮助教师从学生的言语中捕捉到激活课堂的有效信息;学会倾听,可以帮助教师抓住启迪学生思维的契机,引导学生的思维走进一个发展,体验,探究的世界,可以帮助教师关注学生的言语,以及言语中折射出来的学生的感受和兴趣,走进学生的情感天地并与之零距离的接触,找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切人口。创造出真正的民主,和谐,愉快并富有活力的教学氛围,对学生要尽量做到赞美多于批评。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灵活多变去吸引学生

篇3

关键词:“新” 语文

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在系统、牢固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如果教师没有创新能力,那他培养出来的也只能是一群书呆子。可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创新呢?

一、要重视基础知识,不要急噪冒进。

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的创新能力从那里来呢?我想:首先得有扎实地基础知识。创新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造性思维就月活跃,创造力就越强。因此教师更应重视基础知识的累计,如果学生连路都不会走,何谈跑步呢?当然,如果教师没有充实地教学内容良好地教学组织能力和灵敏地教学机智、灵活地教学方法是无法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的。新课程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变过去片面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许多学生向我倾诉,他们原来也很想举手回答问题,但又怕答错了老师批评,同学嘲笑。所以慢慢地就形成了课堂里沉闷的气氛,只知道埋头听课. 学生甚至说:这个老师真爱管闲事,学生上课不闹不就好了吗?师者,不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吗?可是上课不讲话就是评价课堂效果的指标吗?《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学生连上课回答老师的提问都不敢,那他还谈什么与人交际呢?

今天我们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老师应当脱去神圣的外衣,走下讲台,使学生走上讲坛,针对这一现状,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不管是否正确,先大加表扬,确立他们的自信心,然后再指出正误,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问不同的学生不同难易的问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上课前要求学生可以把问题写在小黑板上,让大家在课堂上自己解决,教师进行指导。随时捕捉学生的亮点,师与生的关系不再是教与受,而是变成了共同探讨,如此,课堂气氛岂有不热之势。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人格,平等地和学生研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是主动性,学习热情,自觉性,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如春风拂面,古人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高效地实施教学计划,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想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疑惑表达出来,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与赞赏,产生成功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自觉性,主动性.切忌讽刺挖苦,阻遏学生的求知欲望.忌不假思索,否定学生的正确思维,要知道,在历史上,有很多创新人才不被看好:科学巨匠爱因斯坦首次投考大学竟然名落孙山,大发明家爱迪生被认为是个不堪造就的笨孩子,只读了3个月书就被学校勒令退学,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在校成绩一直很差,老师断言他今后不可能有所作为.我国数学家华罗庚两次高考都未考上大学数学系.难道今天还要重蹈覆辙吗?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应当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可以帮助教师走出思维定势的怪圈,抛开话语的霸权,更多的关注学生言语中的闪光点:学会倾听,可以帮助教师从学生的言语中捕捉到激活课堂的有效信息,学会倾听,可以帮助教师抓住启迪学生思维的契机,引导学生的思维走进一个发展,体验,探究的世界,可以帮助教师关注学生的言语,以及言语中折射出来的学生的感受和兴趣,走进学生的情感天地并与之零距离的接触,找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切人口.真正的倾听意味着一种平等,尊重,真正的倾听意味着居高临下的告诉和训导,真正的倾听是心与心默默地靠拢,是情与情悄悄地对流.如果对学生总是否定多于肯定,呵斥多于鼓励,命令多于交流,居高临下多于平等对待.就会钳制学生的活力和个性的张扬,压抑了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欲望,挫伤了他们探索和创造的信心和热情.对学生的创造活动多引导多支持,而决不横加干涉,指责,要把自己看成是参与者,协商者,而不是领导者,支配者,.创造出真正的民主,和谐,愉快并富有活力的教学氛围,对学生要尽量做到赞美多于批评。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你说学生好时,他才会好起来。真诚的赞美是一剂良药,能够愈合因为犯错误而引发地心灵创伤和悔恨。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现并激发学生的潜能。他还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孩子.

三、课堂教学灵活多变,要迷住学生。

篇4

    自1895年电影诞生以后短短一百年左右时间里,如狂飙之风般改变着人类的阅读方式感知方式。随着新的科技手段的推波助澜,影视大有超越文学、艺术等门类成为霸主之势。为什么我们会喜欢看电影?为什么会对银幕上的一幕幕活剧激动不已?这个看似简单而可笑的问题也是很多电影人与理论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从人的视觉原理上看,人的眼球对活动图像的感知较文字语言更具优势,因而从生理上人更倾向于活动的图像而不是静止的文字。作为“传媒符号”的影视也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带给人享受、放松和娱乐,这种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文字阅读。相反,具体到外国文学领域,经典名着的命运就江河日下。影视的强烈冲击,加上我国由生产型向消费性、享受型社会的转化,大学生群体思想躁动,世俗化、功利化、实用化等随着滚滚商品大潮汹涌泛起。外国文学名着丰富的内在世界被沸腾躁动的世界和影视狂欢遮蔽,神圣的文学被除魅,通俗读物、休闲娱乐读物、图文本等文化快餐代替了经典文本,许多经典名着被冷落。一些学者通过这方面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更喜欢翻阅文化快餐、休闲类读物,在网上看娱乐视频。当前,大学生不读名着已经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名着的命运从侧面反映出高校人文精神的失落。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引发小环境和学生内环境的变化,给外国文学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境。

    2外国文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名着影视和经典文本关系

    2.1大量可资利用的名着影视资源

    影视在叙事、人物形象、视听等方面存在重合因素,文学中的大量空白也为影视改编提供了可能。由外国文学经典文本或作家生平改编影视作品是一笔巨大的资源,如由卡夫卡和左拉生平改编的电影《卡夫卡》、《左拉传》,法国人自己拍摄的巴尔扎克的生平传奇《巴尔扎克》等;根据文学名着《伊里亚特》改编的电影《特洛伊》,根据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改编的电影《俄狄浦斯》,根据中世纪《亚瑟王传奇》改编的《亚瑟王》,由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改编的同名电影,由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同名电影,由歌德诗体巨着《浮士德》改编的电影,由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电影,由奥斯丁小说改编的电影《傲慢与偏见》,由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改编的同名电影,由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改编电影,由小仲马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茶花女》,由勃朗特姐妹的小说改编的《简?爱》、《呼啸山庄》,由司汤达小说改编的《红与黑》,由莫泊桑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项链》,由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改编的同名电影,普鲁斯特同名小说改编的《追忆逝水年华》,由海明威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由肖洛霍夫作品改编的电影《静静的顿河》,由卡夫卡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乡村医生》、《变形记》,由乔伊斯的《死者》改编的电影,由海勒的黑色幽默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第二十二条军规》,贝克特作品改编的《等待戈多》等等,可以说,由外国文学名着改编的电影几乎覆盖了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任务中代表性作家作品,是一笔巨大的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和财富。名着影视融合了文学与电影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门类彼此的优长之势,既有“读”的优长,又有“看”的优长,可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听觉。

    2.2名着影视和经典文本的优势与局限探讨

    外国文学改编的名着影视和文学文本像双胞胎姐妹,虽然在相貌上有着极强的相似性,但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影视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够以经典文本为依托,通过光影、色彩、音响、声音交汇的生动逼真的动感时空直观地诉诸人的视听,展现外国文学经典文本中所描绘的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场景,给人极大的视听享受。外国文学教学中一些文化背景、特定时空等通过影视要比口头讲授更容易接受,“影视文化的心理亲和力和传统的强制性灌输相比,更能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之中”,①学生的接受路径是由影像到文本,②先接触名着影视,之后才回头看作品的,名着影视起到了普及文学名着的作用,这对我们的教学也不无启发。名着影视和经典文本相比也存在不同,改编毕竟是再创造,是另一种艺术创作,“原着加我”、“我”加原着、原着淡去,突出自主意识等改编观念,③使名着影视的情况和经典文本相比变得复杂,改编或围绕原着小范围作改动,或利用原着表达编导的新意图,或只从取原着的一个点生发成一个全新的故事;或参照原着但很多地方进行大删大改,如黑泽明的《白痴》是根据陀斯妥耶夫斯基同名小说改编,《乱》取材于莎土比亚的戏剧《李尔王》,但都与原作大相径庭。那些忠实于原着的改编,有些也会在基本情节上随着改编的需要作一定改动和调整。此外,因影片时长的限制,在情节、线索、语言、镜头上的信息量需要尽量简明,必须限制信息量的提供,因而文本中大量抒情、心理活动、超现实、抽象、议论性、缺少可视性的段落和文字甚至诸多细节描写,在改编过程中都被删去,因而显得单一扁平,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关于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因私情被妻子斥责时的窘境中的神态的描绘,其中许多描写都不具备视觉造型性,只有最后一句“不由自主地突然浮出了他那素常的,善良的,因而痴愚的微笑”能够被表现在银幕上,其他都被舍弃。另外,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只要带上耳朵和眼睛就行了,其主体意识和身心在欣赏电影时都被“感觉剥夺”,美国学者宾克莱曾使用过一个概念叫“委身”。名着影视在教学中有其优势所在,但名着影视只是了解原着的一种方法和途径,它和原着之间不能划等号,也不能代替经典文本的阅读。我们在以之作为教学片时,要慎重对待,首先要根据其改编风格进行筛选,尽量选取那些较忠实于原着、改编的比较好的影视资料运用于教学,对原着作全新改编的也可选取少量作为片例,因势利导,同样能收到预期效果。英伽登和伊瑟尔等理论家指出,文学作品存在大量空白,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在可能的范围内去再创造。经典文本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可以有多线索、复杂情节、细密的描述;文本通过间接方式生成艺术形象,即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经典文本展示给我们更大历史和生活空间,古今中外各式人生百态、社会风情、形形人物,使我们能透视复杂多变的人性,了解人隐在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方式。阅读能滋养人的身心和灵魂,阅读可以让人成熟、成长,我们可在名着的海洋中一千次一万次地成长,获得丰厚的人生经验和积淀。不可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社会那种悠闲的阅读方式遭遇到读图挑战,外国文学名着中那些大部头尤其是鸿篇巨作如《追忆逝水年华》、《战争与和平》、《尤利西斯》等被束之高阁,情节淡化没有情节的作品少人问津,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新小说、意识流小说等作品更是曲高寡合。

    2.3针对不同专业,教学中名着影视和经典文本各有侧重

    适应读图时代的趋势,因势利导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利用名着影视也不失为良策。外国文学教学中要面临“本土经验”和文化隔膜,教师在讲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宗教环境时如果运用电影片段作为辅助,有助于学生的接受和打破隔膜,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大致了解原着情节内容、风格、历史背景、人物等,还能使学生进入教学的规定情景,跟上老师讲解的节奏。但名着影视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学生有所侧重,首先,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们要坚持以经典文本为主,以名着电影为辅助的原则。经典文本阅读是教学最基础的环节,没有文本阅读的支撑,学生根本无法获得对文本最直接的体悟,那么对文本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更是摸不着头脑,听课味同嚼蜡,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因此,任课教师要提前给学生列出一份必读书目,鉴于学生学情不同于以往,书目中经典作品的数量可以在五十部上下,按照教学节奏让学生提前阅读。为有效督促学生阅读,每次课前抽出五到十分钟,由一到两位同学谈读书心得;或采用让同学们记读书笔记的方式,不定期检查;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经典文本精彩片段欣赏,让学生作声情并茂的朗读,直接感受经典文本的艺术魅力;另外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名着电影作为辅助手段,因为课时的限制,有些改编的比较好的名着影视可以用两个小时给学生在课堂上放映,也可以展示其中一些片段,尤其是那些精彩的或有悬念的片段,一方面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在课下主动找原着阅读,另一方面激活学生的经验世界,打通隔膜,使名着电影在教学中起到预期的作用,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对于其他专业如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和播音与主持专业,外国文学是非专业课程,开设一学期共51个学时;我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招收的学生是艺术类二本生源,学生整体素质和汉本的学生存在差距,因而在教学中立足文学史、文化背景、作家作品时更多地运用一些名着影视作配合,更容易为学生接受,也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对一些名着影视和原着有较好的了解,对文学和影视各自的艺术特性及改编有一定掌握。在课堂上给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多看一些改编得比较好的,或基本忠实于原着的电影如《高老头》、《简?爱》、《呼啸山庄》、《红与黑》、《德伯家的苔丝》等电影或里面的一些精彩片段,比如《红与黑》中于连在法庭上对封建贵族一针见血的批判和控诉,极具感染力,电影中简?爱在花园中与罗切斯特精彩的对白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片段和老师的讲述能了解原着的大致内容、风格、人物等。对那些侧重表现编导主观意图、对原着改动较多的影片,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拿它和原着作进行异同比照,从中提出问题,培养同学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篇5

我常跟很多中学生大学生聊天,最大的感触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哪怕正在念哥伦比亚大学、多伦多大学的品学兼优的三好青年,面对我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你喜欢你的专业吗?他们也敢给我来个一脸茫然的表情,好像我的问题多余。他们说,没想过,我妈说商科有前途,以后容易找工作,我就念了。我妈说当律师赚钱多,我就选法律,她总不会害我。

父母和教育体制联手把青少年改造成听话的机器、不思考的机器、赚钱的机器。陈丹青说,现在的学生,开口就在背书,没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我觉得更可怕的是,很多学生没有自我。世上只有一个自己,每个人都是濒危动物——可是你连自己的爱好、价值和特长都看不到,你又如何独立自主地看待这个世界?

有个姑娘说,我就喜欢做机械的、不费脑的、单调重复的工作,糊火柴盒啊、盖章啊、收发信件啊之类——多好,年纪轻轻就深刻地了解自己,守脑如玉也是一种珍贵的理想啊,比没有理想好多了。

做能让你沉迷的事,如果这种兴趣还能赚钱,这种人生就是上等人生。我从来不羡慕那种炒股赚了几百万、开店发了大财的人,因为炒股、开店这种事对我而言毫无吸引力,我从中得不到任何乐趣,还不如看一本好玩的书更爽。常常有学生发豆瓣邮件或微博私信问我,该选择年薪低一些但稳定的工作,还是年薪高但变数大的呢?我总是回答:选择你更喜欢的那一个。别理睬这个专业吃香、那个职业前景好这种鬼话,做你喜欢且擅长的事,在任何一个行业你都可能很抢手。

成天喊着不要把人生浪费在正事上的我,一直耻于承认的一件事就是,我其实就是个工作狂。谁说工作和娱乐必须截然分开?我把工作当成玩,我玩的时候也在工作,在这种变态模式中,我过得很爽。

作为首席编辑,我在报社大会上做过一次演讲,题目是《如何在吃喝玩乐中寻找新闻选题》。名侦探柯南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凶案,而高手编辑是,我到哪里,哪里就有选题出现。我能把周围任何人都变成我的新闻“线人”,随便聊会儿天,就会发现潜在的社会思潮、新兴的生活方式,连听个段子,我都可能从中引申出有价值的选题。

我的电脑桌面上永远有一个文件夹,随时把看到的有趣有创意有想象力的句子、图片、视觉设计等玩意扔进去。每隔一段时间进行整理,分类到我的笑话库、语录库、标题库、选题库、图片库、版式库里——这些都是我的养分。别人可能是遇到问题才临时找方法,而我是随时都在更新自己的素材库和方法库。有这种充沛的准备打底,我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才能过着每天睡到自然醒的生活。

于我而言,无趣是万恶之源。我的一大乐趣,就是把自己变得有趣。研究别人怎么说话、怎么写出好文章、怎么做好一次采访、怎么写好一部电影剧本,这些都是我在每天的日常八卦中关注的。

看韩剧,遇到好玩的台词我会随手记录下来;看美剧,我会顺便分析谢耳朵的话为什么好笑,有哪几种有趣的方向;我会思考《我老爸说了》里面70岁高龄的刻薄鬼,他的毒舌产生机制是什么;我会琢磨一下《罪案终结》里如何以意外的情节来构成小幽默。

我在天涯论坛闲逛,看些没营养的狗血帖子,都能顺便找到别致的观点和句子。而微博上看到陌生的句子,我会拷贝下来,启发自己在遣词造句时更富创造性。事实上,我常常在一些莫名其妙的事上延伸思考,木子美为什么保留了七八年前跟别人的通话记录,她是不是可以专门讲讲独家的档案管理学?只要我感兴趣的,不管它多无聊,我都会让自己多角度切入去思考,随时对自己进行思维训练。

我喜欢在煎蛋网上看英国的没品笑话集,都是些聪明的、没节操、无底线的黄段子。我会挑特别有智商的存下来,没事研究一下它们的逻辑、分析一下幽默的生成原理,其实所有的幽默,都是有迹可循的,我就对分析的过程感兴趣。

我看书比较快,每周保持看两本严肃的书,不是随便翻翻,而是从头到尾读完,做读书笔记,顺便把漂亮句子背下来。

我看《康熙来了》,会忍不住分析蔡康永是怎么把一个尴尬的问题抛给被访者的,并巧妙地让对方跳入一个提问陷阱——单就这个题目,我觉得可以写出至少一万字的专业分析。而小S为什么好玩,也可以写成一本专著。

很多同学也一直问我,咪蒙呀,怎么才能说话更有趣、文章写得更好?其实,眼界是认识的前提。你写的每一个字,都在不经意地泄露你的智商和见识。你是不可能写出超越自己智商和见识的文字的。光看我这本书里列出来的书单是远远不够的,光随时记录和分析也是不够的,我跟很多85后接触,发现他们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文笔、没有创意,而是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最基础的,《中国哲学史》《中国美学史》《中国通史》你至少每一类得选其中一两个喜欢的版本通读,而《全球通史》《西方哲学史》,社会学、心理学的经典著作,这些基础读物必须系统读过,中外文史哲大家的经典作品,都得看吧?随便问问,《鲁迅全集》你看了吗?《全集》你看了吗?《王小波全集》你看了吗?这些都是再初级不过的了,别急于求成。说话和写文章的核心,无非观点、叙事和修辞,但最重要的,还是观点,没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就只能指望自己是天才了。

篇6

【关键词】文本栏目 课程理念

相对于大纲版教材和96版课标教材,2004年后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通常简称为新教材。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从2004年开始实验到现在全面使用已近十年,使用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经历了一个探索――尝试――适应――熟练的过程,目前大多基本定型。高中思想政治四本必修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下同)在体例编排和呈现方式上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材有着根本性的区别,目标生成方式变原来以“学科体系为主导”为“能力发展为主导”,教学组织形式变原来以“教书过程为主线”为“学习过程为主线”,整个教材的内容结构以不同的文本栏目呈现出来,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明活泼,不同文本栏目都有着不同功能,对应着不同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各类不同的文本栏目的处理五花八门,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直接违背的做法大量存在,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类:

一、传统式使用教材的文本栏目

一些老师不了解新课程实施的外在背景和真正意图,无视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的区别,不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教师,习惯于穿新鞋走老路,对课本上的所有文字材料一视同仁,像对待传统教科书一样一丝不苟地“教教材”。他们把学生看成是一张白纸,认为学生对所学内容都是一无所知,知识都应来自教师,来自教科书,所以面面俱到,逐句逐段讲解课本上的所有文字材料,课堂内容冗杂,教学形式单一,抱怨课时不足,课堂效率低下。

二、功利性使用教材的文本栏目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实际教学中对教材中的文本栏目做功利性处理的现象大量存在,凡与考试有关联的就讲就学,与高考关系不大的文字材料一律不用,斩头去尾,自认为是“高效教学”。也即只要正文,不要辅助文,只要宋体字正文,不要仿宋体正文,只要知识原理,省略自主探究,要学生平时死记硬背,考试照搬照抄,完全无视能力培养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

三、机械化使用教材的文本栏目

实际教学中不敢越教材雷池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不明白教材只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文本,只会严格地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和结构进行教学,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敢对教材的滞后性内容进行调整补充,不愿耗费精力重新选举新的探究性材料,不想结合本地实际开发“校本教材”。

四、放任型使用教材的文本栏目

也有一些年轻教师或者是一些比较赶潮流的老师,想到思想政治课需要革新,也尝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这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在探究材料的选择时,随意性强,针对性不够,准确性不到位。有的带动和引领学生勉强,有的哗众取宠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有的根本就没有可读性和可教性,偏离了课本的主体内容,忽视了“双基”的落实。

新教材的文本栏目主要由单元管涌图、导言、框题、目题、活动导入、仿宋体正文、宋体正文、辅助文、单元综合探究等组成,下面我们先重点了解新教材课文中正文和辅助文的分类、功能和对应要求。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正文,既包括课本中的宋体字文本,也包括穿插其间的仿宋体字文本。其中正文中宋体字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事实、基本结论做规范性表述,承载着教学内容、目标设置与评价的基本要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学中必须突出其主体内容地位,特别是加强对重难点的突破,引领学生重点解读、理解和掌握。对这部分内容重视和处理一般没有异议。

仿宋体正文主要是课本中虚线框内的内容,也包括每个单元后的综合探究内容。主要功能是创设情境,为体验教育提供平台,为知识生成搭建载体,改变了原来政治课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学生缺乏思考、体验、感悟的氛围和机会倾向。正文的仿宋体部分,本身也是内容目标的有机构成,是完整地实施教学和评价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还注重提供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径、运用资料的方法和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解释各自想法的机会,是实施过程性目标的主要载体和环节。教学中必须灵活而有针对性地使用这部分文本栏目内容,要做到探究为教学主体内容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综合探究内容,应视为每个单元的实质性内容,它巧妙地把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入课堂,引用到练习中,既深化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又推动了学生新型学习方式的建立,教师务必要重视,不能因为这部分内容与考试关系不大而一言带过。

新课程教材中还设置了辅助文,除了正文之外的其它辅助学生自学,让学生阅读、扩充的文字内容为辅助文。辅助文原则上不属于教师教学的内容。目前使用的教材中,《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辅助文主要有:“专家点评”、“相关链接”、“名词点击”等,《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的辅助文还分别增设了“文化名人”和“名言”等。辅助文的主要功能在于丰富教材的信息量,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同时关照到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差异,为教师的多样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提供了可靠的素材。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更加灵活地处理,既可以让学生自学,也可以在课堂上拿来作为达到教学目标的辅助手段。

新教材还普遍使用了引言、活动导入、综合探究等丰富多样的文本栏目,也淡化了“作业练习”,这样编排就是要让课本实现由“教本”向“学本”的转变,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趋于独立,最终摆脱对教师和书本的双重依赖,成为学习上能够自主、人格上能够自立的人。

按照教材编写委员会的意图,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去改变现状,力求在使用新教材时更能体现新课改的理念,逐步规范我们的教学行为,以期更好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

(一)进一步明确新教材文体编排的客观依据

不同于传统教材从概念、定义入手引出观点、原理,新课程教材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对于缺乏实际生活阅历的中学生来说,总是从一个个具体的生活情景入手。教材中的宋体正文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是主要属于理性认识,仿宋体正文即“探究活动”内容主要提供事实材料、举例分析、提出问题,属于感性材料,两者关系密切,都是学生应当掌握的内容。从认知角度看,属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名词点击等辅助文中,既有感性材料,也有理性认识。还有大量图片、漫画等感性知识材料,这些都改变了原先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的推导式的编法。实践证明,遵循认知规律的课堂生机勃勃,学生感受加强,课后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明显提高,其实就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人性化教育、生活化教育和发展型教育的特点”。

(二)进一步强化过程性评价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是一门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它不仅担任着对学生的教学工作,更是担任着学生的德育工作。《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要求,“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新教材在每个框题的第三目都设置了情景回归的内容,除了进一步阐明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原理外,还具有提高学生素质、寻求与学生情感共鸣的功能,这正是思想政治德育功能的重要体现。政治教师要用好这部分内容,就应在平时多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结合这一内容,采用课堂发言、撰写论文或随笔、做读书笔记等,甚至可以结合学生在班集体中的行为表现,给予中肯的精致的评价,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这些都有利于让学生重视学以致用,重视言行一致,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和发展。

(三)进一步开发新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要发挥主体作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有效实现特色开发。教师既可以完全根据教材的设计进行教学,也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补充其它活动内容或采取其他的方式。由于思想政治课本本身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难免会有滞后性,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其中的内容,力求使用最新的素材,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对于仿宋体正文,更是要灵活运用课本的现有资源,对一些比较容易理解或是探究内容太多的探究活动,可以省去或精选其中经典的材料,而对于一些会让学生产生混乱、模糊和怀疑的观点、原理,则应通过实际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经历中留下深刻印象,对于教材中时效性不强、冲击力不大的探究材料应作调整和扩展,尽量多创设有震撼力的情景材料让学生去体验。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开发和使用其他更为广泛的课程资源,各种多媒体资料、网络课件,本地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都可以成为丰富学生的眼界和阅历的生动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

(四)进一步理解新课程理念

相对于传统教材而言,人教版的思想政治新教材注重“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让教材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凸显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更加关注教育对象,关注他们的成长环境和自身需要,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和阶段特点,关注他们的知识能力和价值取向,真正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遵循学生感悟所应经历的思维路径,领悟教材体例编写和设置所铺就的教学与学习轨道的路基。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引领行动。文体编排、过程评价、课程资源的变化只是表皮,只有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并富有智慧地去实施,才会有真正意义的新课程。

【参考文献】

[1] 傅道春. 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2] 程振响、吴永军. 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引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3] 至少非. 新科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

[4] 高玉华. 1992年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改革研究.

篇7

关键词: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35-02

一、问题与现状

目前在师范院校中,为师范生开设的教育学的教学状况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该课程的教学没有在师范性上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笔者曾对我校历届毕业生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大量毕业生把教育理论束之高阁,在工作岗位上没能很好地应用所学过的教育学知识。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师范院校的教育理论的教学内容不能贴近中小学的教学实际外,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教学以讲授法为主,存在“四多四少”的现象,即教师讲的多,学生讨论少;课堂讲的多,课外活动少;结论下的多,学生思考少;理论讲的多,学生实践少。教学手段单一,缺少读书指导,机械灌输,造成学生在校期间就对教育学的学习存在两种偏见:一是认为学习教育学没什么用处,学不学以后照样能教好课;二是认为教育学大都是条条框框,内容枯燥,产生了厌学情绪。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育学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该课程在整个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二、改革与实践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1]。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教育学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性的改革。

(一)加强师生合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动态过程。教学活动要想真正取得成效,就必须设法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21世纪的教学应该是民主的教学、开放的教学和合作的教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没有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的教学就很难取得好的结果。要消除学生对教育学的认识偏差,克服心理障碍,可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请一些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现身说法,来校讲课,讲清这门学科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从正反两个方面使学生真正认识学好教育学的重要性。

(二)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采用了以下的做法:

1.采用问题教学,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教学即“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进行教学”。实际问题既可以来自教材,也可以来自教改实践。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相互启发,互相学习。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以质疑的批判精神探究问题,审视教材内容和改革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使学生勇于突破权威、经验和常规,树立起“爱吾师,更爱真理”的科学精神。

2.运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级各类学校,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案例教学大致可分为案例介绍、小组讨论、全班汇报、过程分析等步骤。它的精髓不在于让学生强记内容,而在于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当从各种教育文献以及中小学教育实际中搜集大量的教育教学典型案例,一般在案例后面要附一份研究问题表,这些问题是解开案例所提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讲授有关知识过程中,先把资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预习并准备发言提纲;学生要想回答好这些问题就必须充分准备,积极思维,由此也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后是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可在课上进行,也可在课外进行,使学生在全班讨论前都有机会讨论案例问题。小组讨论后进入汇报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批判地检查自己所发表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思考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3.自学指导

对于一些较容易的内容如“课外活动”、“德育”等,我先列几个思考提纲,让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再作简明扼要的点拨归纳。对于那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如“课程”、“教学原则”等,我采取让学生先看书自学或讨论,然后进行问答式引导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最后抓住问题的关键,重点进行剖析,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同时,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指导,一是要指导学生选择好的著作阅读,注意精读和泛读相结合;二是要做好读书笔记,对阅读所得进行分析、综合,把书中的精华与自己的经验、见解加以比较、融合,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三是读书要有批判精神,要带着问题读书。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这样做,使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学会了方法。

4.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仅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上老师的一张嘴”的传统落后手段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努力把抽象的原理和空洞的理论变成可视可感的形象,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象、动画、声音、视频影像等融为一体,这样既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教学电视、录像和光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学习的效果。

5.改革考核评价方法

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适度的考核与评价可以引导、调节和控制学生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它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工作成效,掌握学生的实际水平,以确定今后的工作方向和措施,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教学质量”[2]。考核和评价要作到全面、客观、公正、真实。平时注重考查,主要采用日常观察、课堂提问、检查作业、书面测验等方式进行。课程结束后,采用笔试、口试或闭卷、开卷等方式,把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结合起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三)重视实践环节,加强学生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从师能力

1.卡片辅助教学法

该法是教师把反映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的材料,通过归纳分类编制成形式灵活的题目制成卡片,然后让学生抽取,讲解和评价,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获取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每次上课前几天,请几位学生各抽一张卡片,就卡片上的题目,利用业余时间,查找、分析研究资料,写成讲稿或提纲。上课时按卡片序号,请抽到题目的同学上台讲解。学生讲完后,先由学生自评,再请几位同学进行简单的评价,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在学生简评的基础上,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简短总结,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补充讲解,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2.学生任教法

该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走上讲台,扮演教师角色,讲解某个知识点或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教学中,老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如每节课的课堂小结,只要有可能,都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走上讲台,放手让学生扮演教师,进行本节课的归纳总结。这样做,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从师能力。

3.程序教学法

该法也称“微格教学”或“微型教学”,发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其大致模式如下:学生事先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一项教学活动作好准备;然后2至3人一组,准备自己的教学,经试讲后进行录音或录象;比较不同的教法,提出优点或不足;在同学和教师评议后,学生纠正和调整自己的教法,在学生面前正式讲课。

4.小论文式作业法

作业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育学的教学中,我主要给学生布置小论文式作业,题目一般是让学生围绕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自己来选。由于题目自选,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积极性高。规定完成论文时间为两个月,学生感到时间也很充裕,也保证了学生撰写论文的质量。通过这种实践方式,不仅使学生复习掌握了理论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教育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5.见习与调查

高师学生主要以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为了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书本理论知识,真正热爱和学好教育学,我要求学生走出校园,到小学去见习和调查,重新体验小学的校园生活,听优秀教师的示范课,调查了解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这是由学到用的真正体验,教育学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

三、几点思考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学法指导

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师教学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教学观念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应洗脑、换脑,转变教学观念,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从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重视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提升。

要转换角色,加强学法指导。一定要认识到教师的教不应为了教而教,而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教。要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的精神,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艺术性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诸多教学方法组合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取决于广大教师运用这些方法的艺术性。在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在借鉴国外教学方法的同时,有效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的,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情况,以及教师自身的特点,综合多方面因素后采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它的优缺点,只依赖传统的讲授法来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教学策略的确定就是要灵活多样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克服它们的缺点,使各种教学方法得以优化组合。例如,在教育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综合运用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自学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境,掌握教学内容,并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教育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8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较高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已在城市规划管理、交通运输、测绘、环保、农业、地质、制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使得社会对GIS专业人员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在不断增加[1-3]。2012年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产值已达到2000亿元,增长率超过30%。到“十二五”末期,产业总产值有望超过4000亿元。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与西方国家的GIS理论与应用研究水平的差距已显着缩小,但要想促进我国地理信息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地理信息产品和服务的研发速度、提高我国地理信息企业国际竞争力,必须注重相关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的重大战略中,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重任[4],GIS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我国GIS产业的发展。自1999 年全国开始招收GIS本科专业以来,我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GIS 专业[5]。然而,在保证了我国地理信息系统发展后备人才数量优势的基础上,如何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是GIS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GIS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目前,国内高校在GIS专业本科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总体处于摸索阶段,尽管或多或少地为学生提供了各种载体和平台,但尚未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总体而言,制约GIS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包括:

1.与国际水平相差较大,知识获取滞后

了解领域内的研究现状与趋势是进行创新的前提,进而才能从中发现问题,寻找创新点。GIS起源于加拿大,美国、欧洲、日本发展迅速,在该领域处于引导地位。虽然近二十年来我国也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总体水平仍与欧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由于外语水平有限,教师不能及时地追踪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导致学生接收新知识的途径减少,无法及时掌握研究前沿。此外,现有的GIS相关教材较多,其中的基本概念、经典理论和方法等内容大同小异,各编者会根据自身所做实际科研工作完成教材中案例教学内容的编写。但所做工作从项目立项、实际开展到成果发表、出版成册,通常要经历2-5年左右的时间。因此,教材内容的时效性难以保证,不能够反映最新的动态,而这部分内容恰恰是教材中最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部分。

2.学习主动性不足,创新意识不强

我国的教育模式和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鼓励学生个性发展,自主学习[6]。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好的东西,更是进行创新的主要源动力之一。传统的教学注重理论讲授,多为“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形式,缺少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势必压抑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7]。限于现有的学生考核体系,学生被动地接收书本上的知识,不求甚解,严重缺乏对现有知识的质疑和发散性思维。

此外,仍有一部分学生将考试及格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对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难以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目前尚有一部分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由指导老师提供,学生只需选择题目,对选题的意义、数据的来源及处理等问题缺乏思考,最终只是机械地完成工作,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整个过程对老师的依赖程度很大,没有达到锻炼的目的。

3.动手能力较差,阻碍创新实践

GIS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具备不同层面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中存在创新的主观愿望,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稚嫩,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8]。

此外,大部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欠缺,缺乏创新技能,即便有了好的想法,但不具备实现的途径,逐渐失去了信心与热情。在上机课上用软件进行图像数据处理时,学生只要按照老师说的输入几个参数、点几下鼠标就能得出分类结果,但大多数学生缺乏主动性,不去探究点击鼠标的背后是怎样的原理、怎样的算法。本科阶段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知其然且要知其所以然,只有主动地多问一些问什么,多思考、多动手,才能真正把知识应用起来,把软件当成一个工具,而不是为了用软件而用软件。

三、对策与建议

1.创造接触新知识的平台和途径

鉴于书本知识更新较慢的现状,GIS专业教师需及时追踪本领域最新国内外动态,补充到教学内容中来。如,在幻灯片中增加时效性较强的内容,带动学生讨论;向学生介绍国内外认可度较高的专业网站和论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推荐领域内的 经典文献和最新研究成果等,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前沿。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接收新知识的来源多元化,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使学生具备创新的意识,最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我学院针对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了科技论文写作与专业文献检索课程,教会学生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综述和研究论文的写作要求,让学生自己检索并阅读文献,初步掌握学科动态。对于有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其阅读英文文献,不仅能了解国外最新学科动态,还可以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相应地,学生要花时间、花精力认真阅读,并写读书笔记。

此外,鼓励学生多去听讲座,听各类讲座。科研创新工作强调学科间的交织与借鉴,让学生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而要拓展视野、开阔思路,这有助于创新想法的形成。

2.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创新主动性

现代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教师应当结合实际,不断完善教法、提高教学水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校定期举办教师授课、说课竞赛,鼓励教师间的技能切磋和经验交流,最终作用于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我院探索性地进行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尝试。学生选定导师后,可以尽早地了解到导师在做什么研究工作,为什么做,怎么做,并逐渐熟悉科研工作的基本流程、概念和一些具体环节。吸纳有能力的学生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在导师的引导下,他们可以自主地完成小任务,并尝试发现新的、尚未解决的新问题。

此外,向学生介绍各类项目申请书(如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背景和撰写要求,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各类的大学生创新竞赛。当学生的身份由参与者变成了项目的负责人,势必会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今后进行自主探索和创新的动力大大提升。

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 农业经济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252-02

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式教学模式,是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和管理学类课程的重要教学形式。近年来,它在我国经济和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案例教学以案例为教学媒介,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进行独立思考,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农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农业生产活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此,在其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十分必要。

一、案例教学在“农业经济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主要研究和探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学的授课多采用“教师―教材―课堂”三位一体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种缺乏师生互动和理论联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实际教学效果。作为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能够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传统教学法所造成相关理论的枯燥乏味,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一)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案例分析通过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方法,揭示蕴含在案例中的学科思想,探寻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通过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容易和更深刻地理解相关理论,从而更具有思辨性和启发性。例如,通过谷贱伤农的案例,让学生理解需求弹性理论,明确农产品是需求缺乏弹性的产品。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以实际发生的真实的事实为研究对象,其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有的是外露的,有的是隐含的;有的给予较多的信息,有的则信息不全。这就迫使学生以角色置身于“现场”,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在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部分介绍农业专业协会时,通过浙江省开化县食用菌协会和浙江省竹产业协会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有关原理分析两种协会的类型,每种类型的特点、运作模式及优缺点等,这样可以使他们既掌握了理论又锻炼了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和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环境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基本采取“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基本处于相互分割的状态,学生往往因为缺乏参与机会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案例教学采取以例说理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研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例如,在农村区域发展部分给出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案例,要求学生分析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学生围绕案例查找了大量参考资料,做了许多读书笔记,学习积极性很高。从学生的教学反馈意见中可以看出,这种参与式的教学形式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二、“农业经济学”教学案例的选取

案例教学的核心是案例,离开案例,案例教学无从谈起。因此,运用案例进行教学,首先应精心选择好案例。教学案例是经过选择和加工的,对于社会实践定事件的真实情景的描述。在“农业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特点等选择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典型性原则

典型性是案例教学的生命线,也是它作为一种独特教学手段与其他教学方式的根本区别所在。我们发现,案例的典型性,一方面体现在案例设立的情景势必与所要阐述的理论是紧密相连的,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所设立的事件势必是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具备代表性的。通过对典型性案例的讨论、交流、分析,学生有机会与现实的价值体验产生间接的联系,能够更直观、形象地学习相关理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科学性原则

案例的来源很多,报刊、网络、辅导书、科研成果乃至日常生活中的见闻都可以成为教学案例的来源。在选择案例时,不能道听途说,似是而非,要确保案例的真实性和严肃性。同时要求选择的案例要结构完整、简明扼要、清楚明白。

(三)适用性原则

合适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没有绝对标准,适用的才是最好的。从学生的角度看,案例所描述的情景应该是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知识背景、经验乃至想象力而置身其中的,即案例必须与学生有较高的相关性。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选择案例时必须要考虑到选择的案例是否能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案例难度是否能控制在教学能力所及范围内,选择的案例是否能与案例讨论的时间安排以及物质方面的设施相适应。

(四)信息适量性原则

一方面,要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做出高质量的分析和推理,案例必须具有充足的赖以进行深入分析的信息。信息不充分的后果可能是学生不需要通过对案例的反复琢磨就可以肤浅地提出一种解决方案,或者是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信息根本就无法得出结论。另一方面,案例的信息量必须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拥有过量信息的案例会打击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大降低案例的可讨论性。因此,为了提高案例的可讨论性,教师应对已知信息作适当的技术性保留。

三、“农业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实施

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师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积极地参与和配合。成功的案例教学要经历预读案例、课堂讨论和总结评析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应精心设计、认真准备。

(一)预读案例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块,农业经济学可以设置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农业市场化、农业的国际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自然资源、农业劳动力资源、农产品价格、农产品市场供求、农产品市场体系与农产品物流、农村区域发展模块等。在每个模块下,教师首先讲授理论知识,同时提供相关案例及资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案例,熟悉案例内容,了解案例中心思想,充分理解案例所描述的事实和细节,积极思考案例要研究的问题,在反复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写出辩论提纲。在采取案例教学的初期,可以让学生按学习小组集体准备,各组负责人组织本组同学讨论,提出本组的代表性问题及解决方案。这一环节如果准备不充分,组织不好,就难以收到相应的效果。

(二)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不是一个机械的非思辨过程,而是教师如何“导”,学生如何“演”的互动过程。在“农业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可根据班级大小,采取个人发言与小组讨论等方式。教师首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自由讨论气氛,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表看法,成为讨论的主角。在讨论中,教师应进行必要的引导,不仅要使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而且要善于拓展、深化主题。但教师在讨论中一般不要发表个人的见解,以免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影响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当教师发现存在分歧观点时,可促使学生展开讨论。如果学生的分析判断有错误,教师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自觉加以修正。当争论激烈时,教师要注意使学生互相沟通和理解;当出现冷场时,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

(三)总结评价

为案例讨论作最后的总结是一门艺术。总结并不是下结论,而是指出本次案例讨论所运用的理论知识、重点、难点及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并指出本次讨论的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时间安排表、组织结构图等工具,总结案例讨论的基本观点,凝练有价值的观点并给予肯定和赞赏;另一方面,对讨论不够深入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提示思维盲区,提出进一步探讨的方向,鼓励继续探讨。同时教师要准确、恰当评价学生的参与精神、思维方式和知识技能等,对学生积极的表现要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得体的总结评价会促使学生对相关问题保持长期的关注和不断的思考。

四、“农业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关系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成功的案例教学需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从教师方面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知识的灌输者,只要熟悉教材,表述清楚,就尽到了教师的职责。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协调者。案例教学的实施既要防止教师的缺位又要防止教师的越位。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听取学生发言,适时诱导学生、给学生提示,使案例讨论始终围绕主题顺利进行,不发生偏题和跑题现象。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包办代替现象,克服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二)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

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案例教学具有其他教育手段不具备的优势,从实际教学看出来,学生对于教师运用案例教学的手段往往充满了热情,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案例教学的不完全性,因为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教学手段将环境设置为高仿真的环境,使得环境更加逼真,但是其毕竟是在具体和孤立的环境下实施的,所以它虽然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信息的加工整理和收集的能力,但是却无法替代“理论学习和讲授”,要知道,“农业经济学”不是割裂的学科,而是有一整套的理论系统,有难点,也有重点,这些就不是案例教学所能完全替代教学的了,所以我们必须把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少林.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创新运用[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3):52-56.

[2]熊程.案例教学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1):176-177.

[3]陈福松.案例教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扬州大学学报,2009(5):81-83.

[4]李玉霞.案例教学应用研究[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9(1):55-57.

[5]田波,张红云.《农业经济学》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3):79-80.

[6]许琼华.课堂案例教学及其教学模式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07(5):4-5.

[7]经柏龙,罗岩.论案例教学及其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1):38-41.

[8]刘树密.浅谈案例教学的准备工作[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