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社会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调查时间:xx年1月21日——xx年1月31日
调查对象:亲戚、同学、朋友、家长、教师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电话咨询、访谈
调查进程:首先制作好问卷,电话咨询亲朋好友,再采用访谈咨询家长、教师来记录高中生的假期安排和外出情况,以便给出恰当又合理的建议。利用网络整理出资料。
调查结果:
经过访谈记录知道里大部分高中生都喜欢蜗居在家里做作业,尤其是高三学生,在为最后的冲刺做准备。高一学生比较悠闲,大部分喜欢外出,但是有小部分外出都是去网吧等不良场所。虽然都喜欢外出,但是出去锻炼身体的极为少数。高一学生外出的大约有60%,但是锻炼身体的只有20%。高二学生外出的大约有40%,锻炼身体的只有15%。高三学生外出的只有15%,锻炼身体的几乎是没有,只是微乎其微,仅有3%左右。经过计算,高中生平均外出的时间约为2—3个小时,一般都是去书店、公园等公共场所。这些人中,是父母清楚原因后才外出的有60%左右。
对于假期的学习安排,百分之百的学生会上网或者看电视,平均在1—2个小时,因为不论是谁,都经受不住这些诱惑。高一、高二的学生在完成寒假作业后,都喜欢上网或聊天,但也有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有益书籍,大约在1—2本书。高三学生做完寒假作业后,还喜欢复习以前的知识,然后做做高考的题目。
在这个假期中,大多数家长们喜欢让孩子们反思一下这一年自己的表现如何,也会催促孩子们赶紧完成作业,让他们不要总是负着作业这个沉重的担子。没错,作业是一定要完成的,但是有一些对孩子管教严厉的家长喜欢让孩子上假期补习班,大多数为高三学生,为了在这次高考中考出好成绩,他们不得不在休息的时间再给自己再给自己增添一点学习时间。但是,我认为,这样做只是徒劳无功的,因为如果你上课不好好听讲,那么你课后想怎么补习也是没有用的。这也不就白白地把这个美好的假期浪费了吗?
对于上述情况,我认为学生外出是不能完全否认的。因为一些学生外出是为了有益身心,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一些学生在寄宿学校就读的就应该多多外出,否则一些学生会因此得忧郁症,最后走上不归之路。我们现在的任务主要还是学习,但是亲近大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不能少,外出也不能少。我们应该合理的制定好假期计划表,将学习和外出相结合。
所以,以下是我给出的建议:
1、制定一张假期计划表,合理安排时间
2、外出时应先和父母说明原因,让父母放心
3、外出时最好是多去一些有益的地方,绝对不能去不良场所,尤其是网吧
篇2
论文关键词 未成年人 非监禁刑 社区矫正 衔接
未成年犯罪问题,现已变成全世界需要共同去面对的严重社会问题。未成年人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一个家庭,甚至会影响到整个民族或国家的未来。现今,未成年人犯罪已经赴、环境污染的后尘,成为了世界第三大公害。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我国未成年犯罪持续增长的势头丝毫不减,并且该方面的问题已变得尤为突出。
一、基本情况
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城市,在青海省也是最大的城市,城东区位于其东部,被称作是西宁市的东大门,城东区生活着二十一万多人,其是以汉族为主,以27种民族共同聚居的区域,其民族构成及民族问题十分突出,其中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也亟待解决。
未成年人因其特殊的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刑法将其列为一类特殊人群予以保护,对未成年人适用非监禁刑有很多优点,首先体现出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精神,其次有利于未成年犯罪人树立起重新做人和重新生活的信念。特别是在西宁市城东区这样一个民族聚居地区对未成年犯罪问题更需要小心谨慎地处理,不然会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各民族的团结。
近些年来,自从2010年底开始,社区矫正制度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处遇方式在全国31个省、市、区广泛开展以来,全国多数法院为了保护未成年犯罪人的合法权益,对其大量适用非监禁刑。
二、调查目的与方式
为了使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有所下降、发现非监禁刑与社区矫正衔接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因此笔者对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用查档及个别访问的形式对未成年人非监禁刑与社区矫正衔接现状进行调研。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对该区域的未成年人犯罪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调查数据汇总
西宁市城东区2013年1月初至2013年10月底共有41起案件涉及未成年人犯罪,共涉及未成年犯罪人67人。其中最后被判处非监禁刑的共有41人,占到总人数的61.19%。高发案件的案由依次为抢劫、盗窃、故意伤害、、贩卖、抢夺及非法拘禁七种。其中抢劫案20件,占案件总数的48.78%,盗窃案9件,占总数的21.95%,故意伤害案7起,占总数的17%,抢劫案2起,占总数的4.87%,贩卖、抢夺及非法拘禁案各1件,占总数的2.43%。
在这41起案件中,有共同犯罪案件27起,占总额的65.85%。在此其中涉及汉族人数22人,占被判处非监禁刑总人口的2.4%,涉及回族人数15人,占总人数的36.58%,涉及藏族人数3人,占总人数的7.31%,涉及回族人数1人,占总人数的2.4%。
对上述调研数据中的67个需要进行社区服刑的未成年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其中不存在文盲的情况。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员有8人,占到总人数的11.94%,其中无职业7人,占总人数的10.45%,有职业的为1人,具体职业为农民,占到总人数的1.49%。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员有32人,占总人数的47.76%,其中无职业17人,占总人数的25.37%,还有15人为在读初中生,占总人数的22.39%。高中在读生或中专生共6人,占总人数的8.96%。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从上述调研得出的数据可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具有初中文化的未成年人占据犯罪主体的大多数,占到总人数67人的47.76%,可见初中阶段对于未成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其二,暴力型犯罪在西宁市城东区未成年人犯罪中占多数,比例为57.14%;
其三,西宁市城东区对未成年人判处非监禁刑的比例为61.19%,与欧美等国家非监禁刑的使用率达到70%以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该适用率还有待提高;
其四,西宁市城东区适用非监禁刑的刑种过于单一,主要都是以被判处缓刑为主,对其它种类的非监刑的适用率较少,呈现出缓刑一边倒的态势。在上述调研的41起被判处非监禁刑的案件中,只有1件是判处管制的,其它的全部适用缓刑,缓刑使用率达到了97.56%。
(二)从西宁市城东区未成年人被判处非监禁刑后到未成年被告人到其户籍地或社区矫正机关接受矫正的这一段过程来看,存在着以下三点问题
1.审前社会调查衔接存在的问题
审前社会调查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刑事案件后,对有可能被判处非监禁刑的被告人,经被告人户籍所在地或经常住地的社区矫正机关对个人、家庭等情况进行调查,从而向人民法院提出是否建议对被告人适用非监禁刑的意见,并提交相关社会调查报告的活动。
但在实践中常常会出现有关时间的冲突问题。即审前社会调查的时间与审结案件的时间相冲突。在审前社会调查实施办法中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受理刑事案件后一周内,向被告人户籍所在地或经常住所地的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发出审前社会调查函并附起诉书副本,社区矫正机关的全部审前社会调查事项必须在三周内完成。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西宁市城东区人民法院对有可能被判处非监禁刑的未成年被告人都能够做到在规定时间内向被告人户籍地或住所地的社区矫正机关送达审前社会调查函并附起诉书副本,但问题就在于社区矫正机关经常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其工作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人民法院,因此就会影响人民法院按时开庭,使案件无法在审理期限内及时结案。有时关于有可能被判处非监禁刑的未成年案件,案件事实清楚,未成年被告人对起诉书指控的犯罪事实无异议时,人民法院基本上都会依法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但简易程序的审理期限只有20天,则会产生审前社会调查报告与人民法院结案相冲突的情况。
西宁市城东区人民法院对于那些未成年被告人的户籍地或经常居住地不在西宁市的,会采用邮寄的方法将审前社会调查函并附起诉书一并寄至当地的社区矫正机构。但是由于社区矫正工作不统一的机制,为社区考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西宁市城东区各司法所的人员配置及办公条件十分有限,若在一个共同犯罪的案件中同时存在需要对多个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审前社会调查的话,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与此同时,考察机制没有法定的固定形式,这就对从事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要求很高,要求司法工作人员边工作边学习地进行社区矫正工作。
未成年人被判处非监禁刑,去社区矫正机构接受社区矫正,但社区矫正组织由于缺乏资金,工作机制不固定等问题,对判处非监禁刑的罪犯,缺乏有力的监管条件,对于违反缓刑、假释、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等规定应当执行收监的,会导致有关机关相互推诿的现象出现。
2.各职能部门衔接存在的问题
各职能部门的衔接也可称为是入矫环节各部门的衔接,是指有关部门根据规定将与社区矫正条件相符合的罪犯及相关法律文书向社区矫正机构移交的活动。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进行衔接的部门众多,既存在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与司法局的工作衔接,又存在司法局与司法所的工作衔接,还存在着其他相关部门与派出所之间的工作衔接。尽管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类社区矫正规范性文件中对社区矫正各参与单位的任务进行了具体的划分安排,但对其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流程规定不明确,会造成有关部门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呈现出消极怠工的状态。而社区矫正机关又受其职能的限制,其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其组织协调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落实,最后就演变成了由社区矫正机关单独奋斗的局面。
3.矫正对象衔接存在的问题
矫正对象的交接包括两种方式,即直接交接和间接交接。直接交接是指人民法院在对未被采取强制措施的且被判处非监禁刑的未成年犯进行当庭交接工作,对已羁押的未成年犯在看守所内进行交接工作。但是在实践中,人民法院不会通知社区矫正机关到法庭或者到看守所内进行直接交接工作。在间接交接的过程中,西宁市城东区的未成年矫正对象主动到司法所报到的情况还是不错的,一般不会导致脱管或是漏管的情形发生。
五、完善紧密联系西宁市城东区未成年人非监禁刑与社区矫正衔接工作的建议
(一)适当放宽未成年人适用非监禁刑的标准
西宁市城东区对未成年人判处非监禁刑的适用率达到61.19%,与欧美国家的70%以上适用率的标准还是存在着差距。我国刑法并没有把未成年和成年人判处非监禁刑的标准有所区别,但是笔者认为,由于未成年人的年龄较小,心理发育不成熟、较容易得到矫正等原因,对未成年人予以适当地放宽适用非监禁的标准,使其在矫正后能够更好的回归社会,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加快有关社区矫正方面的立法,从法律方面直接解决后顾之忧
社区矫正作为是一种惩罚犯罪的处遇制度,必须要有法律提供强有力的后盾支持才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明确规定了社区矫正制度,标志着该制度的正式建立。但是对于公、检、法等其他部门如何积极参与到社区矫正的工作中去,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在完善相关的立法时,需要把各职能部门的衔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规定到其中。
(三)加强建设网络,从技术上解决衔接问题
针对审前社会调查难,异地调查不方便等问题,应加强建设网络,建立起社区矫正的信息网络,使得数据能够形成资源共享、高效传输。在这其中尤其要重视各职能部门的网络连接问题,用网络化的手段来防止一些不必要的疏忽。
(四)加强队伍建设,从人事上解决衔接问题
要进一步加强各个职能部门的社区矫正队伍的建设,做到相关单位都有专门的社区矫正队伍,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地稳定。不断提高社区矫正的水平,决不能使其流于形式,造成未成年矫正对象得不到应有的矫正。同时社区矫正人员要加强知识培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外实践;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263-01
初二学生将在人生中初次接触到系统的物理知识学习,这将是对他们的一个挑战。他们将用物理的眼光重新看待这个模糊而清晰的世界。由于是首次接触再加上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还比较弱,所以物理的知识体系还是比较简单而原始的。但是初中物理知识和诸多其他课本知识一样是通过书本和文字来传承的,这就意味着这些物理知识还是大部分以理论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对初次接触到物理学习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困难。这时我们可以借助于课外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学好物理。如何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来有效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呢?在物理课堂的课外实践活动中需要注意哪些内容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初步谈谈自己的做法,以期引起各位同行的共鸣。
1.课外实践活动的作用
我们知道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实践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了减小学生初次接触到物理的学习难度,初中物理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把课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更加需要在开发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降低学生在理论学习物理知识的枯燥性,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物理的目的。
2.课外实践活动的要求
我们都知道物理是一门实践科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物理课本知识明显要高于一般的生活经验,是在生活经验上的一种提炼,一种凝结。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安排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时不能任性而为,必须要经过精挑细选的帅选,挑选符合学生当前学习现状、学习能力、学习潜力的项目。笔者认为实践项目的筛选上要遵循下列要求。
2.1 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的主导型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相结合的课堂结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起着把控作用,但是具体的学习探索还需要学生自己自主建构完成。这样的一种学习关系在物理课外实践活动中依然存在,课外实践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因此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更加赋予学生学习的自,安心做好自己的支持者角色,帮助学生纠正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并负责活动的正确方向。
2.2 要具有目的性以及创新性。物理教师一定要明白初中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动机和出发点。因为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基础比较差,无法很好的接受纯理论的知识体系,为了缓解他们的学习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安排适当和适度的课外实践活动。从这个层面说课外实践活动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外实践活动设计时一定要有相当的目的性。不能信马由缰,随意安排,另外由于这类活动安排已经有了一定的程式,学生也经常参与其他科目的活动,所以物理教师在安排课外实践活动时要注意不能僵化,一直用老一套方案,要注意创新性,以增加对学生的吸引性。
3.物理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
3.1 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来重现物理知识。小学阶段学生的课内课外活动就比较多,这多少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处在初中这个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特征也决定了他们对小实验小制作充满了兴趣。初中物理课本在编排中也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中也配置着相当多的小实验,小制作来降低理论知识理解的难度。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外实践制作中可以将这些课本上的小实验小制作及时的纳入进来,让同学们既能自己动手重复课本,又能在制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参与探索的热情。
3.2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来灵活应用物理知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书本上的很多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看到他们的具体应用。比如学生在学习了声的有关知识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完成一次周围声污染现象的调查,调查噪音在生活中的出现的种类、影响,探索如何减少或者消除这些噪音,对这些噪音污染学生是怎么想的,出具一份调查报告,将他们的调查情况和想法在调查报告中体现出来。这样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危机意识,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呢。
3.3 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初中物理知识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后完全可以在生活中直接利用该知识服务于生活。比如学生学习了电学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后后就可以让他们放学放假在家里观察自己家里的电路结构、连接方式,可以绘制出家里的电路结构图,看看哪些地方还可以进行优化设计。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之下进行的,离开了安全,什么都是空话。这一点必须引起物理教师的重视。
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生而言,物理知识比较抽象而晦涩。正因如此,我们的初中物理教师才更加要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的实践能力,让他们知道物理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学好物理在生活中还有重要的应用,这样才能在学好物理知识的同时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为今后更好的学好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创建 高效 政治 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发展的核心,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体现现代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一名教师除了专心钻研教材、仔细研究学生、认真备课以外,还应在其他方面下一些工夫,下面笔者就思想政治课堂有效性的构建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优化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新课程中把教学目标分为科学技能、情感态度、行为实践。其实质上是知、情、行的统一。知是载体,情是动力,行是落脚点。从科学技能而言,政治教学应由教学生内容,教学生学会,向教学生会学转变,教学生会学其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在知识的海洋中自我学习;从情感态度而言,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从行为实践而言,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行为训练,在课外进行社会实践,了解社会,思考社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知、情、行的整合。总之,教师应该科学制定政治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掌握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人生观、价值观也得到提升。
二、注重课堂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此,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过程动态化,要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因此,教师要有提问意识,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对于浅显易懂的内容,教师要把时间留给学生,巧妙地设计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相互之间自主学习解答,教师再适当地加以引导就行了。如七年级第一课《初中生活新体验》中可设计“我遇到的新鲜事有哪些”。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人人都有新鲜事,人人都有话可说,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引导“说说这些事为什么新,新在哪里”。同时进行对比,使学生感悟到旧的值得怀念,新的值得珍惜,明确要有一个好的开始。
三、注重情境创设,开发学生思维
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具体到抽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既没有小说里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像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初中学生来说,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用可感知的东西诉诸学生的感官,引起想象,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由“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的飞跃,然后再用理性认识去分析社会现象,指导社会生活。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情境法、问题情境法、媒体情境法等,方法的选用要因人、因时而异,同时也要靠教师的经验和教学规律来选定。
四、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一些活的动态知识总结为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注重对知识点的记忆,而不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科学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探究活动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惰性,抛弃“等”“靠”“畏”等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始终考虑怎样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激发探究动机,并努力创设浓厚的探究学习氛围。
五、注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采访、撰写小论文、组织兴趣小组、举办专题讲座和报告会以及参观展览、开展各种记念活动、从事各种公益性活动和服务性活动等形式。其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是社会调查。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调查提纲,要直接到调查单位进行调查活动,事后要对调查得到的材料作出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认识,互相启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合理利用教学语言,提升教学效果
篇5
关键词: 乡土资源 思品课 运用措施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广大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资源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因地制宜原则”是新课程坚持的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原则之一。“我们要从当地和学校实际出发,重视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地取材,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整合并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丰富教材内容,真正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我们积极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优化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各种合力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一、乡土资源进入思想品德课堂的意义
多年来,我的办公桌上经常摆放着《昌黎县乡土志教注》、《昌黎县图志》《昌黎县民俗文化》等地方教材,选择其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乡土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感。还有利于弘扬乡土文化,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1.乡土资源具有亲和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乡土资源是初中思品课教材内容的必要补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乡土资源的一个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发生在本乡本土的学生在生活中可以通过耳闻目睹“触摸”到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计划,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关于家乡过去和今天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主要人物和历史遗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
2.乡土资源具有民族性,能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乡土资源进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乡土资源是祖国历史的一个缩影,它具有生动、具体和真实的特点,学生易于感知和接受,易于引感和认知上共鸣,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好资源,这对于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为本地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乡土资源具有社会性,是学生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实践场所。乡土资源进课堂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注重培养学生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及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而把乡土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为发展学生的这些能力创造良好条件,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平台。
二、乡土资源给力生动思品课
1.采用乡土资源,创设课堂情境。一堂课的导入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学习效果。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主体作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和主动性。乡土资源取材于本地,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对教材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家乡观念,更加准确地了解国情。因此,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地方材料导入新课,能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九年级《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纪录片《美丽昌黎我的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家乡美景,感受家乡巨变。通过这种直观生动的地方材料导入,拉近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2.采用乡土资源,增强教育实效。
一个人在认识上总是先熟悉家人,乃至家乡,再逐步扩大到了解国家。因此,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得以升华。在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能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先辈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能了解到家乡人民辛勤劳动和英勇斗争的业绩,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如在上九年级“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课时,采用风景秀美的碣石山,被称为红色旅游胜地的五峰山,曹操的《观沧海》、韩文公祠与韩愈、如与五峰山、极具夏威夷风情的黄金海岸,有“京东大沙漠”美称的翡翠岛等。可以通过昌黎本土的地方教材《昌黎县志》,选择家乡籍的先进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最容易引发学生兴趣,他们更感到这些人物可亲、可信、可敬,这些人物的事迹及具有的优秀品质对他们的教育作用也最大。所以在教学中有目的地注入本土资源,能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篇6
一、学生责任感现状调查分析
2007年6月,本课题组对本校学生425人,通过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评议法,了解学生责任感的现状,并汇总、分析。
1.学生对父母的关心很少。
调查结果显示,知道父母生日的学生只有30.4%,能主动分担家务的只有20.6%,能为父母分忧解愁的只有17.4%。而父母普遍的要求是孩子读好书就行了,很少让孩子分担家务,更不会把家里的困难、内心的苦恼与孩子交流。久而久之,造成现代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的劳累、忧烦视而不见。
2.学生缺乏崇高的理想。
在学生学习责任调查中选“为自己将来找份好工作”一项占34.8%,为父母读书占了52.3%,为国家富强读书仅占12.9%。可见,当今学生大多目光短浅。这是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潮影响、父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教育、学校“应试教育”、“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共同作用的结果。
3.学生为他人服务及集体主义意识淡薄。
主动分担班级工作的占40.9%,工作大多是被逼无奈而为之,在校园里主动拣地上废纸的仅占35.4%;公共汽车上主动让座的占8.7%;虽有82.6%的学生能主动跟左邻右舍打招呼,待人较有礼貌,但看见邻里有困难能积极提供帮助的只有32.3%。现在,父母生怕孩子吃亏,教育孩子助人为乐的少,怎样才能不“吃亏”的多,从而使得学校正面教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二、学生责任感培养策略
责任就是分内应做的事,责任感就是要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意识。学生责任感教育是对其进行以“责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以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激发他们的责任情感,培养他们履行责任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责任行为。责任感教育可以分解为“四点四会”:以对家庭负责为起始点,学会孝敬;以对学习负责为基本点,学会求知;以对集体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关心;以对社会负责为制高点,学会报答。在具体实施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内容和形式上各有侧重,通过多渠道全方位渗透。
1.创设良好的责任感教育环境。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性格、意志、个性及道德品质是在个体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环境是构成教育条件与过程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都不可避免接受到环境的影响与熏陶,他们的思想、观点、习惯等无不打上环境的烙印。尤其是初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更是一种客观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因此,创设良好的责任感教育环境是推进学生责任感培养必不可少的工作。
(1)创设良好的校内“责任”氛围。以“责任”为校训,规范师生的行为;在各处室办公室张贴相应的岗位职责;在各教室张贴学生的主要责任,悬挂《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黑板右侧每天或每星期写一条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富有责任感教育内容的名言警句;在教室的走廊、楼梯口等处悬挂名人(名言)画像;在食堂、水池旁悬挂“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牌子;利用黑板报、橱窗、师生集会等强化师生责任感意识。
(2)通过家长会、家长联系卡等方式,使家长明白责任感教育的意义和要求,进而主动创设良好的家庭责任感教育氛围。
(3)鼓励师生向省市刊物及校刊积极投稿,广泛宣传责任感教育,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大环境。
2.将责任感教育融入学科教学。
课堂是学校开展责任感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责任感教育内容,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渗透,才能使责任感教育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得到落实。如自然科学教师可以结合环境污染内容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结合人口与资源进行人口方面责任感教育;结合水资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教育;结合传染的防治和“甲型H1N1L流感”时期形势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的教育等。
为保证老师有效地开展以课堂为主阵的责任感教育,我校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每学期开学初,要求每位教师制定责任感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计划,然后以课堂为阵地进行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最后开展责任感教育课堂反思活动。此外,还通过学科责任感教案、案例、论文评比等途径推动教师将责任感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以提高教师课堂渗透责任感教育的能力。
3.组织系列活动促进学生责任感形成。
如果说责任感教育的课堂渗透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那么组织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就可以达到“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教育效果。我校自本课题立项以来,各处室、教研组、学生会等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责任感教育活动,如组织了“迎国庆・谈责任”、“向陋习告别”等征文评选,责任感教育班团课评比,责任感教育校园剧演出比赛,“身边环境污染调查”、“人口调查”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促使学生把责任认识内化为责任意识,形成责任行为和责任情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4.注重典范感召。
在实施责任感教育的过程中,单纯说教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很小的,而榜样的力量则是巨大的,特别是处境相同的同龄先进人物的性格特征及良好品行,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更容易被他们领会和接受。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1)开设家长学校。给家长讲“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有多么重要,要求家长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
(2)培训教师,增强教师履行责任意识。校长给全体教师作了《教师应成为履行责任的典范》的报告,要求教师必须率先示范、以身作则,用尽责的行动感染学生履行责任,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3)选取处境相同的先进人物作为学生的榜样。要求每个教师广泛阅读,留意有关这方面的信息,及时摘下或剪下作为榜样的材料。
5.引入激励机制强化责任行为。
责任感教育也离不开评价。只有对勇于负责的行为及时进行肯定鼓励,才能使学生勇于负责、乐于负责的行为得到巩固。
首先,学校利用班会、集会、各种奖励来鼓励学生,激发他们“想”过上一种负责任生活的愿望。同时,学校向学生提供各种机会,以使他们能实践其高度负责的行为,并有机会为他人服务。
其次,学校根据责任管理目,结合“日常行为规范”要求,采取学生自评、他评的量化考评方式,引导、鼓励和制约学生履行责任,提高责任意识。
最后,在开展责任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当好教育者、引导者、推进者之外,还充当了欣赏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尽可能采用“拉”的鼓励方式,而不是“推”的强迫方式。
我校通过鼓励学生参加互助服务团方式,鼓励学生互相帮助;通过建立表扬单,使学生的进步和勇于负责的行为得到及时肯定和巩固;通过每周的“三项”竞赛、星级寝室评比,学期末“责任标兵”、“守规范标兵”的评选等方式,使学生树立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意识。
三、实施责任感教育的变化
1.后测评估,效果明显。
2009年6月,本课题组再次对八、九年级学生280人作了跟踪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知道父母生日的由30.4%增加到71.4%,主动分担家务的由20.6%增加到47.8%,能为父母分忧解愁的由17.4%增加到40.4%;主动分担班级工作的由40.9%增加到83.0%,为班级利益放弃个人利益的由56.0%增加到86.7%,在校园里会主动拣地上废纸的由35.49增加到75.2%;在公共汽车上会主动让座的由8.7%增加到43.8%;看见邻里有困难能积极提供帮助的由32.3%增加到81.9%;为国家富强而读书的由12.9%增加到47.19%。
从以上各项数据的变化,表明我校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呈现出较明显的效果。
2.通过对学生责任感培养,学生发生了可喜变化。
(1)学生在家中的表现使家长们欣喜异常。原先的小王子、小公主们不见了,重新展现在家长们面的是另一番精神面貌:放学回家会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关心孝敬父母长辈,为父母亲端茶送水;当父母遇到烦心事时,关心体谅父母,尽量帮父母出主意,而不是漠不关心。
(2)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明确、自觉性增强,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能根据学习指导的要求,自主选择薄弱项目进行训练,大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原先课余时间爱看电视、玩网络游戏的现象大大减少,网络成了第二课堂、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
(3)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能力增强。在学校的日常生活管理中,学生会、班委会所起的作用比以前更大了:能够自行组织黑板报的编辑,评比;协助值周教师维持食堂秩序;管理寝室的纪律、卫生;参与三项竞赛、星级寝室的评比,等等。
(4)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社会责任意识增强。能自觉地参加义务劳动,主动分担班级各项工作,随手乱扔的现象少了。互助服务团能经常深人社区、敬老院,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学生们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投身于创建省级“生态示范社区(村)”、“文明社区(村)”的活动,为家乡的建设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赢得了社会广泛的好评。
(5)学生在“谈责任”、“除陋习”征文等竞赛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习作《责任》、《往事》、《今天我值日》在《21世纪初中生》杂志上发表,《告别陋习走向文明》、《阳光总在风雨后》在《德育报》上发表;九年级何梦漪同学的《店口印象――走向和谐》、屠宇俊同学《关于中学生网络问题的调查报告》、杨凡同学的《捍卫家园,从我做起》的中学生历史与社会调查报告获市一、二、三等奖;科学学科的调查报告《课堂外的植物调查》获市一等奖。
3.学校教师收获颇丰。
在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同时,我校的教师也在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身。教师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严谨冶学,关爱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已成为我校教师的座右铭。教师撰写有关责任感教育论文、教学设计和案例,获市、区级评比三等奖以上有40多篇次,其中论文《农村初中学生责任感培养策略研究》获市一等奖、《新时期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实践思考与建议》获市二等奖;《教师应成为履行责任的典范》、《让初中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校被评为市文明单位、教育、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团总支,市卫生先进单位。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步显著,年年考核优秀。
四、回顾与反思
通过两年的农村初中学生责任感培养的策略研究与实践,我们深深认识到:
1.必须增强师生对责任感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认识不提高,思想不重视,研究难以奏效。
2.学校责任感教育,必须找准突破口和起始点。“细节决定成败”。我校结合实际,从“讲卫生”(如不乱扔果壳纸屑)入手,从抓“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方有成效。
3.要充分认识到责任感教育的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责任感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常抓不懈,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予以保障。
4.学校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主阵地,但家庭和社会作用也极为重大,然而目前却存在家庭对学生责任感教育的普遍忽视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这一现象,如何推动家庭、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三者如何形成强大合力,有待进一步研究。
总之,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新时期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各个学校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实施责任感教育。责任感教育的实施会有力促进教风、学风、班风、校风的全面优化,促进家庭、学校、社会联合育人,达到以学校“责任小环境”带动“社会大环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7,8).
篇7
教育部最近分别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进行了改革,今后中小学生的这两门课将避免形式主义和脱离实际的倾向,更符合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则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单纯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衡量标准,而更看中知识以外的综合实践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会生存、学会做事。
在这种新的形势之下,如何在新的课程教学中突出创新精神、时代精神?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要认真学习创造学理论,了解创新精神的表现,爱护学生的创新精神,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好创造性思维。其次要加强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1、要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投入的情感被学生感受后再作用于教师形成一种教与学相互推进的合力。
2、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独立思考列为学生的第一常规训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一首诗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有每事问。”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石。它不是天生的需要激发和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质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思考题,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对优生“锦上添花”,对差生“雪中送炭”。
3、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多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去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会看书、会思考、会质疑。爱因斯坦强调“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和焦虑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对问题的探讨和阐述找到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再次要学习和引进创造技法,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全教会决定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我们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时,学习和引进创造学的某些创造技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定会使创新精神的培养取得更大成效。那么可以引进哪些新的教法?
1、问题―自学―讨论(即智力激励法)。该教法的特点是提出启发性很强的问题,给学生充足时间自学,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广泛讨论。该法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智力互激、信息互补、思维共振、设想共生的环境,形成主动思考、大胆联想、积极创新的良好气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2、检核目录法。人们以检核目录的方式逐项思考,就会引导思维有序进行,从而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创造能力。在检核目录中,5W1H法更适合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5W1H法是:1)是什么(What)? 2)为什么(Why)? 3)怎么做(How)?4)什么时间(When)?5)什么地方(Where)?6)什么人(Who)?思想政治课的大多数知识,可以引导学生从头三个层次进行思考,部分知识可以从6个层次思考。
3、组合创造法。组合创造法是一种通过多种原理和方法组合产生新的成果的创造技法。初中思想政治课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原理、方法分析某些社会现象,从而使学生的认识和能力都得到提高。
4、缺点列举法。缺点列举法引导人们用挑剔的眼光和列举的方法将研究对象的缺点列举出来,使人们在改革旧事物上明确方向,增强力量。例如在分析批判伪科学()封建思想残余,环境污染行为等方面都可以运用缺点列举法。
最后,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和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初中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应注意这么几点:
1、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要有明确目标。组织社会实践的总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亲身体验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结合实际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要根据总目标和阶级目标组织具体实践活动。
2、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可以考虑工厂、农村、部队、法院、商贸单位、展览会、纪念馆、革命遗址、重点建设项目等。可以通过访问老一辈革命家、英雄模范人物、专家学者、优秀教师、烈军属等,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3、组织社会调查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题要恰当,应选有教育意义、学生关心而又力所能及的课题。 (2)选择调查对象要贯彻正面教育原则。注意挑选具有先进性的单位或个人。(3)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在准备调查,调查过程和撰写调查报告时,教师要积极指导,但又不要包办代替,使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培养起独立工作的实践能力。
篇8
在社会交往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也有利于他人和社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就必须具备谦让、助人、合作、共享和奉献的美德。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和意志,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使自己的情绪服从理智的管理。
七年级思品“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等教学内容的设计,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时,可通过分组讨论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懂得:只有能够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
二、重视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新课程凸显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师生互动,这对于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会与他人交流和沟通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获取知识这一教学方式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要求教师课前备课必须作充分的知识准备,教学活动中更多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情景与问题,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探讨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后,要重视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关键,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和表达观点的时间,切忌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否则课堂教学就无法收到实效。
七年级思品教材中有关“学会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教学内容的设计,就是为了逐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三、重视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社会是复杂的,在思品课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坚持正面导向的前提下,要针对社会时弊有意识地引入某些社会情景,使学生了解社会现象的复杂性,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掌握辨别是非的能力。
八年级思品“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了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易沾染的一切不良行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等教学内容的设计,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学中,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同时列举某些典型的社会不良行为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和危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假设事例中有不良行为的人就是我,那么我的人生,我的父母将会怎样”,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这时的积极思考,既是学生反省自我的契机,也是培养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时机,这一问题思考后学生是不便于说出口的,教师只要组织得好,也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四、重视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初中生属于未成年人,是弱势群体。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同时,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使学生懂得:“优质的个人生活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而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大家都遵纪守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未成年人的生活为什么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等问题,并组织学生对“未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等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经历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和培养自我保护的能力。
五、重视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九年级思品“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教学内容,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中国人口多,资源有限,环境问题突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懂得:“保护自然是保护我们的未来,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满足人类的长期性的各种需要,又能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必须杜绝浪费,树立节约意识”。
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分组调查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收集一线资料,并布置每个活动小组向当地政府或环保部门写出保护环境的建议等综合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有了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六、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
篇9
一、从日常生活导入新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更加主动地接收来自于外界的各种知识与信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首要的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即新课导入生活化。以《发掘自己的潜能》一课为例,教师可在上课前几分钟给学生讲《坑中遇鬼》的故事:有一个村子里死了一个人,大家挖好了一个坑,准备第二天下葬。半夜一个酒鬼喝醉了,摇晃摇晃着就掉进了坑里,怎么爬也爬不上去,于是他就想:“反正也爬不上去,不如在这睡一觉吧!”这时又有一个人想回家,于是抄近路,不小心也掉了下去,因为急着要回家呀,所以就努力地往上爬,努力了半天也爬不上去。正当他很沮丧的时候,先掉下去的人说话了:“别爬了,爬不出去的。”后掉下去的人一听,吓得大叫:“哎呀,妈呀,鬼呀!”于是,他三下两下就爬出了这个大坑。讲完故事后请学生思考:什么是潜能?我们身上具备着哪潜能等待着我们去开发?故事中什么潜能被激发出来了?首先,故事的名称就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提起了兴趣;同时,故事的讲解十分明晰,答案显而易见。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中,学生很清晰地梳理了潜能是什么,我们身上有些什么潜能,潜能是被激发出来的,从而让学生明白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也是能够被激发出来的,在兴趣之余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用生活情境解析内容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就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思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例如在讲授《创建新集体》一课时,可让学生说说心中理想的班集体是怎么样的?应该具有怎样的特征?你为班集体做过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在班集体有事情时,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你是勇往直前还是当缩头乌龟,抑或事不关己?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是否需要别人的帮助?同学之间是否应该团结友爱,有难同当?学生对于这些话题,因为全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有切身感受,能娓娓道来,能够通过思考明白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不仅需要有共同的目标,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还需要团结协作。让学生在真实平凡的感悟中认知,在生活中成长,使思想品德教学少了说教,多了真实,大大提高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三、实践体验设计活动
中国有句古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它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如在讲授《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重要性的认识,教师组织学生排演小小情景剧《吃野味》:小赵一家周末外出郊游,中午时分到当地有名的野味餐馆吃野味。在餐馆中,小赵因发现菜谱上有多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而提出疑问,老板回答:“我们都卖了好多年了……”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小赵一家的行为反映出哪些社会问题?我们该不该吃野生动物,为什么?如果有人请你吃野味,你怎么办?如果你发现有人在捕杀或贩卖国家保护动物又会怎么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通过自己活动获得的感受是丰满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且有利于长时记忆。除了课堂教学活动,我们还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各种如新闻采访、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主动地接触身边的事物,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例如教学《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可以组织学生采访身边的亲人和同学,收集整理作为消费者合法权益被侵害的行为有哪些,并请他们说说自己的解决途径。教师引导学生将采访到的信息进行综合,然后写一个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主要从被侵害的行为、解决的途径、是否合理、如果是自己遇到时情况该怎么处理等几方面说起。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直接的知识运用。
四、从生活常识设置作业
篇10
一、创新思维的涵义及意义
创新就是创造。创造性思维是指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的思维活动,是人类心理的高级过程。它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工构思,以全新的方式解决前人所未解决的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是独到开拓的思维活动,是没有现成方法可以直接利用的,不存在确定规则可以遵循的思维活动都属于刨造性思维。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就是创新。
众所周知,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其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竞争是人才的费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在教育。创造教育的核心就是教育过程中对创造力的挖掘、训练、强化,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新技术革命的到来迫切要求中国教育进行一场革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学生不盲从,积极创颖、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
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1.不盲从,引导学生超越现实。
敢于怀疑。疑问是创造的先导,当有了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时,大脑才能活跃起来。在教学中提出一些两难问题,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突破常规,创设想象空间.启迪创新意识。
2.采用启发式教学,层层递进剖析问题。
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不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他们“会学”,教是为了不教。实行启发式教学,就是引导而不牵着走,鼓励而不压抑,启发而不代替。当日本购买后,我就问学生,我们应该采取何种对策,是立刻向日宣战,还是驱逐日外交官,召回我驻日大使,还是协商解决换取和平,发展经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经层层分析,学生理解了为什么不能打,同时也明白了小平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理解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到我们年轻一代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创造性能力的人才,迎接世界挑战。
3.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材的每一课作业,都有一个综合运用的主题:有社会调查和调查报告的撰写,有模拟操作家投资,有辩论,有演讲。在教学活动中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应充分利用上述主题及形式,使学生养成一问多思、一题多答、一题多解的习惯,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善于进行广泛的联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教师还应把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思维、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摆脱别人的影响,不苟同于传统的一般的答案和方式,克服定势思维的干扰。
4.采用重点突破法。
事物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解决问题就是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例如有人根据高跟鞋和平跟鞋可能需要替换使用的实际情况,发明了善变的高跟鞋。
5.集趣法。
把握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知识。如学生中中有部分同学家有电脑可办专题班刊,有的同学家有摄像机。还可以拍专题片;条件一般也可办手抄报,摄影综合调查报导等。通过这些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l.要鼓励学生创新求异,绝对不能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教师,应当立足于培养具有“三个面向”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鼓励学生具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鼓励学生创新求异,对学生“独出心裁”、“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思维,要扶持和鼓励。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教师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设置兴奋环境,创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对回答问题新颖独特的学生,应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万不可简单粗暴地否认。墨守陈规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教师本身要有明确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富于创造性的教师知道怎样把学生领人创造的宫殿,教师如果无意,必定导致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无意识无目的,收效也会很差。富于创造性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甘甜,而且对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品格具有明显的价值。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去创造性地设计,只是把从旧到新的过程一字一句地讲出来,对于学生来说虽不能说是丝毫无益,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就不会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了。
3.认清学生所处阶段,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
初中生重于感性思维,在音乐、美术方面发展较快。而高中生则步入了理性思维发展的新时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期初到期末都是用变化不大的教法进行灌输,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才能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例如,五步教学法。孔子的举一反三式,于革命初期训练干部所采用的讨论式,《学记》中所倡导的“道而弗牵”的自行发现式,也可采用情景置疑,新的科技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法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这些都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潜能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4.注重联想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