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教育案例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殊儿童教育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殊儿童教育案例

篇1

学前特殊教育是根据学前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的或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学前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专业认同)。当前,我国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度日渐提升。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此次纲要的一大亮点是将特殊教育单列一章,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2014年1月24日,教育部联合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计生委以及残联制定并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该计划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江苏省也启动了“特殊教育发展工程”,着力解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两大现实问题。

 

在考虑政策导向、社会需求以及本校特色方面,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2011年设置了特殊教育专业,培养专科层次学前特殊教育工作者。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对未来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思考。

 

一、学前特殊教育人才需求分析

 

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离不开对学前特殊教育人才需求的分析。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因此,特殊教育教师首先应是一名合格的教师,然后是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工作者。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一领域对人才提出的高要求。

 

(一)专业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爱心

 

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相较于普通儿童,特殊儿童的教育干预更加困难,他们可能具有认知问题、情绪问题、感官障碍等,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多次的内容重复和大量的任务分解才能慢慢掌握,这对教师的耐心和宽容度是极强的考验,因此需要从业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以保证儿童在教育训练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专业人才应掌握先进的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

 

我国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十分紧缺,而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又相对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特殊教育领域包含了非常丰富而专业的内容,如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残疾儿童的生理与病理学等,涉及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艺术等多门学科,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服务于特殊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应具备多元的学科知识,并能够根据时展对知识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三)专业人才应掌握特殊儿童教育、干预训练的技能

 

目前,特殊教育教师主要承担的工作包括为儿童提供集体教学或个别化的干预训练、为家长提供家庭干预指导、为随班就读教师提供特殊教育巡回指导等,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备大量的实践经验,掌握特殊儿童集体教学的方法,掌握特殊儿童干预训练以及学前融合教育的技能,为特殊儿童设计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和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FSP)。

 

(四)专业人才应具备团队合作的意识

 

特殊教育是一门交叉学科,而特殊儿童的教育、干预也是一项由医生、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治疗师等人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合作完成的工作,因此,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人员应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技巧,从而为特殊儿童提供全面、优质的教育服务。

 

(五)专业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从事特殊教育研究的能力

 

研究能够监督、评估并促进特殊教育一线工作的高效开展,而我国特殊教育领域相对缺乏本土化的研究,存在大量的研究空白,亟待开发,因此,特教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

 

二、学前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2011年开设特殊教育专业以来,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模式。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学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和专家的指导下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保证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

 

(一)清晰的人才培养定位

 

在进行充分的人才需求调研和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本校将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清晰的定位,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符合现代特殊教育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特殊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组织与实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的专科层次特殊教育工作者。

 

(二)特幼结合的课程设置

 

“特幼结合”是指将学前教育课程与特殊教育课程进行深度融合;特殊教育课程与学前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打破了学科壁垒,统筹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学科之间的知识与技能,整理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相通,构建更加满足学前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岗位知识与技能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为培养更多复合型特殊教育人才创造条件。

 

在确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通过对一线岗位工作的调研,召开专家论证会等,设置合理的课程方案,以促进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专业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集中教学实践三个模块,其中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限选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在人才培养的前半进程中,学生将修习儿童心理发展、教育以及特殊儿童心理、病理、教育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后半进程中,学生将具体学习各类特殊儿童教育干预方面的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为接下来的实习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全面、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它与理论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具有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组织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作用,是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因此,在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尤为重要。为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我校从课程设计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着手,不断改革,完善实践教学。

 

1.构建“理实交融”的课程整体设计理念

 

在课程整体设计中,学校一直强调以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即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为核心派生工作项目;以完成项目为目标派生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导向重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不断优化课程设计,确保学生学以致用,掌握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整体设计力求以真实的特殊儿童问题驱动教学任务,使教、学、做与社会服务得到有机整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手段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训、成绩考核等环节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填鸭式”和过程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情境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改进课程考核办法,不拘泥于书面试卷评价,特别是在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学龄前融合教育等高度重视实践环节的课程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在实际教学情境或模拟教学情境中的表现。

 

3.完善实训设施,改善教学条件

 

本专业在创建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加强了综合训练实训室、作业康复实训室、儿童心理与行为观察室等实训室的建设,积极增补评估、训练器材,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从而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

 

4.增加专业见习比重

 

在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中,学校加大了专业学生每学期见习的比重,第一学期见习一周,第二、三、四学期分别见习两周,第五学期见习四周,见习地点包括普通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幼儿园以及部分医疗机构,以保证学生尽可能将理论所学与一线的教育实践相结合,及时了解专业发展的动态。

 

人才培养探究的工作是一项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艰巨任务,在当前专业初创的阶段,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专业的多样化方面探索还不够。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包含了丰富的方向领域,例如智障儿童的教育、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等等,随着专业发展的成熟和完善,可以考虑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向,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事业。

篇2

关键词:PBL;情境;问题;小组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110 -02

儿童康复专业主要是培养各类身心障碍儿童的康复训练应用性人才,要求儿童康复专业的学生要读懂特殊儿童,能够对特殊儿童进行诊断与评估,找出影响孩子发展的症结所在,针对问题设计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方案,帮助特殊儿童改善原有的状 况,促进其身心发展水平的提高。针对培养应用性康复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面向儿童康复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PBL教学法是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PBL教学法的特点

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源于1944年John Dewey 的《民主与教育》一书,Dewey 认为学生要面对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帮助和提高。这种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是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McMaster)大学率先实行。[1]该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协作性与互动性。通过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等过程,使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PBL具有如下特点:

(一)PBL强调团队式学习。PBL采取的是小组化的学习方式,在实施这种教学法时,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3~9人,每一项任务都由小组同学共同商讨完成。

(二)PBL中的问题是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在PBL教学中首先是给学生提供有关活动的真实情景,让学生进行观察,其所涉及到的问题都是针对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对现实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问题。

(三)PBL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老师根据相关任务提出问题后,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找出答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了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四)PBL中老师所设计的问题开放式的。老师根据案例所提出的是劣构性的、开放式的问题,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基本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后才能解决相关问题。

二、儿童康复专业学生应用能力要求

(一)特殊儿童诊断评估能力。要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的问题所在,找出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否则的话就无法对特殊儿童进行有效的干预。

(二)康复训练能力。这是儿童康复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要能够针对特殊孩子的状况,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案,循序渐进地解决孩子的有关问题。

(三)教学能力。儿童康复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多个学科,在儿童康复过程中提倡医教结合,所以儿童康复专业的学生还要具有针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教学能力。

(四)交流沟通能力。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交流沟通外,在儿童康复过程中还需要和家长、孩子、相关的康复训练人员等人员的有效沟通,这就要求儿童康复专业的学生要具备很好的语言沟通能力。

5、团队协作能力。特殊儿童的问题往往是多方面的,有的有听力问题、言语语言问题;有的有认知问题、行动障碍问题等,针对这些多重障碍儿童,需要不同项目的训练人员共同协作才能取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三、PBL教学法在儿童康复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以综合课代替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教育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2]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问题。[3]在儿童康复人才培养中积极探索PBL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情境的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是PBL教学法的基本要素,这个情境可以是把学生置于真实的工作场景下,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远程教学网络、多媒体视频等手段提供情景影像资料。情境的创设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为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

(二)问题的设计。美国教学设计领域著名专家、哥伦比亚大学问题解决研究中心主任戴维·乔纳森 (David H.Jonassen) 认为问题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问题是某个情境下的(下转第11页)(上接第110页)未知实体;第二、所寻找或解决的这些未知实体是有一定的社会、文化或技术价值的。[4]马太·李普曼在《教育的思索》(Thinking in Education)一书中认为问题本身是结构不良的,缺乏逻辑的和复杂的,也不可能有唯一的答案。学生只有在面对片面的、零碎的、不完善的学习材料,才能去积极对整个问题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思考。

(三)教师的引导。在PBL教学方法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的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老师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寻求答案,然后加以总结、分析。老师的任务是保证学习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深入探查学生的知识,保证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监控学生在小组中的进步,调整挑战性问题的展示。[5]

(四)学生的协作。PBL是一种以小组方式学习的模式,组内的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彼此协作,共同探讨问题,讨论并构想问题的解释,形成集体意见。这就要求学生加强合作,除了要注意小组内部成员的合作外,还要注意组与组之间以及与指导老师之间的合作,以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袁娟、池建淮 、肖洪玲、朴美华.韩国汉拿大学PBL教学法应用体会[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07).

[2]吴应锋.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M].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

[3]王济华.“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6).

[4] David H.Jonassen.面向问题求解的设计思路(上)[J].钟志贤,谢榕琴译.远程教育杂志,2004,(06).

[5]梅人朗编译.PBL: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未来挑战[J].复旦教育论坛,2008,(06).

篇3

关键词: 随班就读 学校支持系统 研究概况

1.引言

通过系统支持实现随班就读的成效已经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学校是除家庭、社区等自然支持系统以外,另一个显著影响随班就读成效的子系统。随读生在学校的生活无论是时间还是场地上都有明确的界限,同时随读生接触的人员基本是老师和同学两大类,也就是说,随读生在学校的生活是比较容易掌控的,学校支持系统的构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目前国内对随班就读学校支持系统的研究非常零散,更多的是围绕学校支持体系的某一部分进行研究,比如资源教室、助学伙伴、师资培训等。这种零散的研究固然有其实用价值,但是削弱了学校支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近二十年国内有关随班就读学校支持系统研究文献的梳理,完整呈现国内有关随班就读学校支持体系研究的概况,并探讨存在的问题,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2.文献的基本情况

在中国知网(CNKI)中输入“随班就读学校支持”、“融合教育学校支持”、“全纳教育学校支持”等主题词,没有搜到相关的文章。但是,部分学者在诸如“随班就读支持系统”或“融合教育支持系统”等全面阐述随班就读支持体系构建的文章中大多会提到学校支持系统,并且阐述学校支持系统的内容。例如卿素兰等(2005)认为随班就读学校支持系统由教师支持、同伴支持、学校领导支持、资源教室、学习效果等五个维度构成[1]。高喜刚(2004)认为普通学校特殊儿童支持系统的五个要素包括:对普通学校特殊儿童形成支持的人、教育目标、教育过程、特教制度、特教资源等[2]。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大多数有关学校支持的研究文献主要涉及以下五方面内容:教师支持、学校管理、同伴支持、资源教室、校园环境。将以上五个方面的相关词语分别输入中国知网(CNKI)进行检索,可以获得1992至2012年的相关文献数量总计约447篇。其中同伴支持为130篇,占29%;资源教室建设215篇,占48%;有关教师支持为86篇,占19%;有关学校管理13篇,占3%;有关校园环境3篇,占1%。

3.随班就读学校支持体系的研究现状

3.1有关同伴支持的研究

同伴关怀与支持是改善随班就读儿童心理环境的重要途径。通过搜索近二十年文献分析发现,对同伴支持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挑选助学伙伴;二是培训助学伙伴;三是同伴支持的内容。高梅花(2012)的研究表明,在助学伙伴的选择上,应该遵循自愿、真诚的原则;助学伙伴的主要任务包括:在行动上给予帮助、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对心理进行疏导、在行为习惯上协助、加强安全监督五个方面。此外,她还认为,需要对助学小伙伴进行培训,并合理评价、适时奖励[3]。石晓辉(2007)研究认为,应该对支持同伴给予培训和必要的奖励,以便更好地开展支持工作[4]。此外,针对每一类障碍类型如何提供同伴支持的研究也非常多。[5-6]

3.2有关资源教室的研究

资源教室是学校支持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目前普通学校开展随班就读的必备支持。通过对近二十年我国有关资源教室的研究分析发现,资源教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第一,资源教室的功能;第二,资源教室的管理;第三,资源教室的资源;第四,资源教师的角色与作用。许家成教授认为资源教室具有为特殊教育需求儿童提供咨询、个案管理、教育心理诊断、个别化教育计划、教学支持、学习辅导、补救教学、康复训练和教育效果评估等多种功能[7]。上海市资源教室方案的管理多为校长—教导主任—资源教师负责的模式。韩建丽(2008)指出,资源教室的管理必须遵循: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为有特殊需要学生提供支持,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每学期在认真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到资源教室接受教育训练的学生,使资源教室对学生的管理形成动态管理。[8]陈丽江(2005)认为,资源教室主要包括以下资源:各种课程资源(含教材资源),教育心理诊断工具、心理量表、教学评估手册,教具、学具,专业人才资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资源、远程教学和数字化手段,康复技术资源[9]。此外,她还认为资源教师在资源教室方案的实施中居于核心地位,其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决定资源教室的功能和质量。[10]

3.3有关学校管理的研究

学校管理的支持主要包括教师考核机制的调整、学生评价体系的调整、随班就读管理体系的建立等。现有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校整体的改变和随班就读校长的角色功能方面。梁松梅(2012)认为,随班就读必然给学校管理带来变革,包括教育观念的转变,特教和普教管理的一元化,以及教育实践上的变革等[11]。于素红等(2012)认为在整个教育支持系统中,学校所提供的学习支持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一般而言,学校需要在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为特殊儿童提供支持[12]。卿素兰(2009)认为学校校长的支持是关键,且必须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中,她认为,第一,随班就读的运行效果依赖行政推动机制,与教育行政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领导的关怀应该体现在制度化管理之中,加强学校制度化建设。第二,校长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予残疾儿童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给予他们信心和鼓舞,开发他们的潜能。第三,政府和学校要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政策的制订和执行,是随班就读工作最有力的保障。[13]

3.4有关教师支持的研究

教师是随班就读的实施者,对随班就读的成效至关重要。通过文献文献分析发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师资培训、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方面。为了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随班就读知识和技能,许多省市都开展了相关的师资培训。彭霞光(2011)提出要完善我国随班就读师资的岗前和岗后培训,并提出了相关建议[14]。钟经华(2011)对北京市的300位普通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认同随班就读是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好形式的教师仅占被调查教师的40.5%,近半数的教师选择了中立项[15]。张新风(2007)认为,师范院校应该开设随班就读课程[16]。昝飞等(2011)采用Sharma等人编制的《教师随班就读自我效能感量表》和《随班就读忧虑量表》对上海市110名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和200多名普通学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要高于普通学校教师[17]。

3.5有关环境支持的研究

有关随班就读校园环境建设的相关研究非常少。通过文献搜索仅可以找到3篇相关研究,仅占学校支持系统研究总数的1%。且只有重庆师范大学的石茂林在这方面做了专项研究。石茂林(2012)认为,硬环境方面主要包括公共场所、校园建筑物、道路和学习场所等设施;软环境方面主要包括校园文化、教师和学生对他们的接纳与尊重的态度[18]。

4.关于随班就读学校支持体系研究的展望

学校支持系统是随班就读大支持系统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子系统,相关的研究非常多,但分布不均。从研究数量和研究深度上来看,有关同伴支持、教师支持、资源教师的研究相对较多,占研究总数的96%左右;有关管理支持和环境支持的研究仅占4%左右。在学校支持的研究上,研究数量非常少,而且没有涉及教师考核机制的专项研究,也没有基于随班就读理念下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专项研究。在环境支持的研究上,只有极少量的文献,缺乏对校园硬环境的研究,比如相关科技辅具;而关于如何构建融合校园文化的实证性研究则完全没有。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学校管理和环境支持的研究需要引起重视。在教师支持的研究上,需要进一步加强有关教学设计、合作性教学等方面的实证性研究。

参考文献:

[1]卿素兰,刘在花,等.农村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系统与评价探析.中国特殊教育,2005,(10):68-72.

[2]高喜刚,曹照琪,等.普通学校特殊儿童支持系统的建立与运作.中国特殊教育,2004,(4):1-4.

[3]高梅花.为“随班就读”儿童设立“助学小伙伴”的实践研究.中国教师,2007,(7):69.

[4]石文辉.融合教育中的同伴作用策略.中国特殊教育,2007,(8):8.

[5]侯旭.自闭症幼儿学前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建构的行动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4.

[6]白帆.自闭症儿童早期融合教育的个案研究.教育实践研究,2011,(6):215.

[7]许家成,周月霞.资源教室的建设与运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79.

[8]韩建丽.加强随班就读管理不断提高随班就读质量.中国特殊教育,2008,(4):94.

[9][10]陈丽江.特殊教育学校资源教室的建设.中国特殊教育,2005,(8):62.

[11]梁松梅.融合教育为学校管理带来的变革.现代特殊教育,2012,(3):3.

[12]于素红.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中国特殊教育,2012,(8):3.

[13]卿素兰,封志纯.普通学校对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的案例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9,(7):109.

[14]彭霞光.完善我国随班就读师资培训工作.中国特殊教育,2011,11:6.

[15]钟经华.北京市普通中小学对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现代特殊教育,2000.(9):12.

[16]张新风.师范院校开设随班就读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础教育参考,2007,(7):63.

[17]昝飞,刘春玲,等.上海市在职教师融合教育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1,(5):3.

篇4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西部地区的教育和国内其他地区同样获得较大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保障义务教育,因此相对来说西部小学教育经费较为充足,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与学习能得到基本保障,如走读生一天可以领两份“营养餐”,包括面包、饼干和水果。但与东部地区的小学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资源分配、教育机会不均

 

目前我国教育物质资源分布的区域不均衡,尤其是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已成为影响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的重要障碍。[1]据相关数据表明,上海市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达标率已达91.0%,但西藏、青海等地达标率不到10%[2]。

 

西部地区的主要问题是教育公平问题,即在不断普及和扩大教育的过程,保证我国城市和农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阶层和人群能有大致相同的教育机会。由于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绝大多数的适龄儿童均能接受适当的教育,但民族地区的居民由于受民族传统与传统宗教信仰的影响,“重男轻女”的观念仍然存在,从而导致男女生比例出现失衡。如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H校中,六年级的男女比例为3:1。

 

(二)师资力量不足

 

青海小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水平参差不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长期以来,国家对于进入西部民族地区师范学校学习的民族学生给予政策照顾,旨在通过降低这类学生的入学分数来保证师范学校的生源,但这种做法却直接导致西部地区的教师质量不高,男女师资比例失衡。就笔者的实地调查得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三所小学教师数量为95人,其中男女教师比例为2:8,年龄在40岁以上的教师占近40%,30岁以下的教师占15%,教师行业亟待注入新鲜血液。

 

此外外地优秀人才由于自然环境恶劣等原因不愿来西部工作,青海本地高校培养的师范生则千方百计选择经济好的地方就业,人才流失严重,教育资源积累难以提高,青海省20年累计流失人数超过3万人,调走或者自动离开青海的科技人员估计5万人以上[3],导致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教师结构的合理性难以维持。

 

(三)棍棒式教学、逃学事件冷处理

 

教师普遍认同教学过程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A很肯定地向我这样说道:“我以前在江苏进修过,听过很多当地教师的公开课,确实如你们所说的,他们上课很有激情,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确实比我们强得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情况并非如此乐观。教师B认为西部教学质量低的原因在于高海拔的相对缺氧的生活环境导致西部地区学生的智力不如东部地区,学生普遍注意力分散。为了提高小学教育的教育质量,他们常采用棍棒式教育,“我们也不想通过棍棒式教育,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书本知识我们也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想提高学生成绩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体罚”。

 

此外教师对待学生逃学事件的处理方式与东部不同。腼腆的五年级学生A逃学,没上学也没回家,家长和教师均没有外出寻找A,教师C解释道“这种事很常见,他们饿了会自己回家”,三天以后A确实独自回家了。而在东部地区的大部分家长面对此类情况会选择报警而非置之不理。

 

(四)特殊儿童混班教学

 

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东西部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在青海地区,普通小学将特殊儿童纳入教育范围中,但在如何教育特殊儿童的问题上尚无定论。就一案例进行说明:

 

三年级小朋友B,性格内向,看到老师时总是小心翼翼的样子。由于所带班级较多,我并不能认清所有学生,一开始我并没有注意到B。直到班主任D告诉我这名学生家族遗传性智力存在缺陷,动作迟缓,我才注意到他。

 

有次我的课结束,但因为要做眼保健操,必须要有教师守在班级中,我就暂时留在班级中了,实际上学生只是各自玩各自的。我无意间发现B似乎在拨弄自己的衣服,便走过去看看。原来因为天气较热,他想把自己的毛衣脱掉,但总是拉不开校服外套的拉链,于是我帮了他。我在帮他弄时很多其他学生围了过来,我便告诉他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看到别人陷入困境时应帮助他人。我只是随便说了一句,效果却出奇的好。令我惊讶的是,自此之后,B常常在我上课之前的两分钟前递给我一些自己的零食,有时是一小撮蚕豆,有时是葡萄干或者板栗。这让我很感动,不是为这些零食,而是孩子愿意与教师主动交流,这是他交流进程中迈出的一大步。

 

在这个班级中,特殊儿童进行一对一教育,学生对于诸如宋文明的同学并无特殊待遇。尽管在教育过程特殊儿童常跟不上学习进度,但教师常会利用课余时间对其进行单独辅导。

 

此外,由于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对于小学的重视度较低,更多关注的是初中。学生初中一毕业,考不上当地的高中,就出去打工或者去寺庙念佛经。青海省贵德县唯一的普通高中每年大约接收450名高一新生,而整个县城约有1000名初三学生,中考之后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去出去打工或上职业高中,职高上完之后就回家放羊或从事某种技工类工作。由于政策倾斜,当地绝大部分高中生都能进入高等教育阶段。

 

二、 青海小学教育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试图改善青海地区小学教育的现状首先应追本溯源,寻求其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的原因。在影响青海地区小学教育发展的诸多原因之中,最关键的是无法确保财政资金分配的效率性以及社会观念存在偏差。

 

(一) 财政拨款的效率

 

当前西部民族地区主要采取的是“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义务教育支出资金80%由县级政府负担。对以青海为代表的西部地区来说,相对固定的资金来源能为小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但在财政拨款的使用效率上,存在明显的缺陷,即县级政府的教育拨款无法确保其经费的配置效率。青海地区学校的特点在于建筑、设施配备与东部地区差距不大,但在影响教学质量的其他因素上,如教师个人能力、师资培训方面投资等方面的比重较小。正是财政拨款的效率性存在不足,导致青海地区小学教育质量呈现不均衡的特点。

 

(二)社会观念的偏差

 

生态学理论主张个体的生存环境是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其中微系统是个体在环境中直接体验着的环境。教师作为教育系统的一员,受到教育系统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家长和社会大众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会直接影响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青海地区的大部分家长对教师职业持有以下观点,“你知道学生的家长如何对自己的孩子怎么说教师这个职业吗?他们往往说”你们再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当个老师!””言外之意是在家长的认知系统里,教师这个职业是所有职业中最差或者最不屑去从事的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存在偏见。教师的职业声望在西部地区处于偏低水平,这与当地的风俗人情相关,教育自身不被重视,使得教师职业声望较低。

 

三、促进小学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鉴于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全国统一的小学教育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青海等西部地区的实际,不能满足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

 

(一)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由于政策的适度倾斜,大部分学校的物质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基础教学设施配备齐全,但在经费使用多是用于改善学校的建筑环境,相对忽略人文环境的建设。学校管理层对政府拨款的使用应具有谋划性,在积极改善物质环境的同时,应加强精神环境的建设。教师的外出培训经费、各年级部相关学习活动的经费应有所增加,减少形式化的经费投入。此外,为促进各民族学生和教师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建议学校多举办民族文化竞赛,既能丰富课余生活,又能促进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维护民族统一。

 

(二)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的主体包括父母、教师以及社会人员。家长作为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应承担儿童教育的义务,重视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性。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教师的作用,主动与教师共同交流。由于西部地区多数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因此多是将孩子送往寄宿制小学,家长认为“既然孩子在学校学习,那么教师就要为孩子百分之百负责”,家长应意识到孩子的教育是多方合力的过程,绝非单靠教师个人能够成功,因此家长应转变“教师负责制”观念;教师作为儿童学习生涯中的重要他人,应转变“棍棒教育”观念,树立全纳教育观。棍棒教育是迫于无奈的办法,但教师应相信每个儿童是善良纯正的个体,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对后进生和智力障碍的学生进行课业辅导,多与学生交流,教学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而非此长彼消的过程;此外社会人员作为影响教育质量的间接因素,应树立“人人参与教育”的观念,而不只是以教育系统以外的旁观者自居,肯定教育的价值,认同教师的作用,进而提高教师职业声望,间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知识与技能、思想观念等都会影响教育事业的前进与发展。

 

1.培养“留得住”的师范生

 

高等教育的师范生是提升西部教育质量的后备军,改变西部教育滞后的现状必须将发展师范生教育视为先导性工作。西部高校培养的师范生并不少,解决西部人才危机的关键在于如何留得住本地人才。师范生首先应掌握相关教育教学知识,以确保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其次,高等教育阶段的教师应鼓励师范生留在西部工作,尽管西部条件不如东部优越,但大学教师应注意搜集西部教育的现状资料,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第三,鼓励师范生深入西部贫困地区体验教学,使师范生切身体会到西部师资力量的不足,了解西部教育的现状。

 

2.改善教师生活待遇

 

政府部门和学校应注重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保障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政府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如提高薪酬待遇、实行轮换制教学,延迟退休年限等,使教师能安心工作,维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4]。学校应大力支持与鼓励教师培训进修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通过外出学习提高在岗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识能力,此外教育机构的相关领导应关注东部学校的相关信息,与东部小学教师和领导就学校建设和教育问题进行沟通交流,注重借鉴东部的优秀教学经验,同时,应实时更新教学硬件,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物质性保障。

 

3.积极引进东部地区人才

篇5

在人类历史上,艺术一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对人类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艺术治疗(Arttherapy),即是指通过表达性艺术来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其中,表达性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电影、书法、戏剧、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1〕。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ArtTherapyAssociation,AATA)对艺术治疗的定义为:“利用艺术媒介、艺术创作过程和当事人对所创作艺术作品的反应,实现对个人的发展、能力、个性、兴趣以及内心关注点与冲突点的反思的服务。艺术治疗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的机会〔2〕。”狭义上来讲,艺术治疗通常只指绘画治疗。艺术治疗中的“艺术”最早可追溯至史前人类的岩洞壁画。而近代艺术治疗则发端于21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精神治疗运动。此运动主要受到Freud、Jung两位心理学家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艺术治疗在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艺术治疗发展至今,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治疗当中,比如神经症、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治疗对象有智力障碍者、成瘾患者、癌症患者等〔3〕。在我国,艺术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十年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均有所发展〔4〕。本文综述近十年国内艺术治疗的应用和进展情况,并指出未来艺术治疗在中国的可能发展方向和趋势。

二、国内艺术治疗实证研究的发展现况

(一)教育领域

在教育领域,艺术的治疗功能为人所熟知,如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艺术和教育都有着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目标。

1.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20世纪80年代,国外开始在中小学开展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整合艺术治疗与学校艺术教育的资源来帮助学生的心理成长。国内外均有研究证明,在学校正规课程中,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挥促进作用〔5~6〕。我国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了如何将艺术治疗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艺术教育体系之中。2002~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进行了一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7〕。通过五年的研究和实践,学者们认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将创痛的经验转化为深刻的艺术学习。这项研究探索了艺术教育与艺术治疗两个领域的交融点,突破了以往艺术教师不能担任艺术治疗师角色的观点。沈建洲的《浅谈艺术治疗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通过对两个案例的探讨〔8〕,说明对儿童而言,美术是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其中的情感体验的直接方式之一,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多了解一点艺术诊断和艺术治疗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林晨《美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文认为,从实际教学的案例中发现,绘画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对情绪的调节,使其情感能健康发展,这有益于大学生在人格、自我意识方面的健康成长〔9〕。苏琪、张琳《艺术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一文认为,在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中,教学的重心并不是学生艺术水平的提升,而是学生内在的心理经验的变化与改善〔10〕。相应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设计合适的艺术活动的主题,让学生在欣赏或是艺术创作活动中实现内在心理经验的整合与发展。概言之,美术教育可以帮助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和健全的人格发展这一观点已得到人们的普遍的认同。

2.与特殊教育结合———艺术教育治疗在特殊教育领域,欧美等国家已将艺术教育应用于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残障儿童以及患有器质性疾病儿童等的治疗中。欧美等国家的学校、社区、医院均设有艺术治疗室。艺术治疗已成为特殊儿童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它能帮助特殊儿童增强自信与自尊,使其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更融洽的关系。该项治疗目前在国内还很少应用,但还是有一些研究成果值得关注。郝振君、曹燕瑛的《低年级智力残疾儿童美术艺术治疗的初步尝试》叙述了对10位中重度智力残疾儿童进行艺术治疗过程〔11〕,结果发现这10位中的大部分人的直观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邓慕芯《脑瘫儿童的社工介入点———艺术治疗》一文介绍了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社工为4名脑瘫儿童开展的一个绘画治疗小组〔12〕,另外还为10名长期卧床的脑瘫儿童进行了音乐治疗。经过治疗发现这些儿童在活动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响应,这表明不善于言语沟通的脑瘫儿童通过绘画、色彩和音乐,能表达他们的内心情绪及感受。陈琨的《绘画投射技术应用于美术治疗的探索———儿童攻击的个案研究》就运用个案研究法对两名有攻击性的儿童进行了艺术治疗〔13〕,结果发现:

(1)同是有攻击的儿童,可能有不同的导致攻击的深层原因,而投射绘画技术可以帮助儿童投射出他们内心不同的冲突和矛盾,以便人们找出其不同的深层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去帮助他们。

(2)在艺术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儿童的绘画投射发生了变化,它能帮助儿童将其混乱无序的心绪导入清晰有序的状态,从而促进了儿童认知、情感的发展,减少攻击的发生频率。张雯、顾昭明指出,绘画艺术干预活动包括了让自闭症儿童画自己眼中的自己〔14〕、他人眼中的自己或自己希望他人眼中的自己;让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一起创作家庭动物贴画;还可让家长带领儿童到户外郊游、散步,或是做游戏,然后将其活动过程采用绘画的形式让孩子记录下来等。并认为:长期利用艺术治疗能在多个方面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认为,艺术治疗因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点〔15〕,可缓冲人的紧张情绪,使易出现封闭、不安情绪的孤残儿童更容易接受心理辅导帮助。周红《美术治疗及其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一文具体探讨了将美术治疗应用于特殊儿童时,需要注意的以下几点:为儿童构建一个安全的环境,与儿童间建立起相互信任,并通过游戏来引导儿童进行美术创作,鼓励并尊重儿童自己对其美术作品的解释〔16〕。

3.艺术教育为校园心理辅导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刘中华运用艺术治疗测评工具“房—树—人”绘画测验有效地评估了宁波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17〕,并运用自由创作、色彩探究和绘画这三种艺术治疗和干预手段,帮助留守儿童提高自我形象和改善人际关系。尚晓丽、周颖萍的《绘画疗法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中的应用与思考》一文叙述了对30位大学生采用团体绘画治疗的方式进行团体辅导过程〔18〕。该活动包括:让学生自由选择三色卡纸并粘贴心中的宠物形状;描绘曾经居住过的城市;画最尴尬的自己;画出此时此刻的感受等。作者认为,通过绘画可帮助具有回避倾向的大学生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从而提高其自我价值感和社交能力。团体绘画治疗的方式结合了团体和艺术的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陶琳瑾《绘画治疗与学校心理咨询:一种新视野下的整合效应》综述了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绘画治疗的应用价值,认为采用绘画治疗的方式有助于学校的心理咨询〔19〕。易春丽、钱铭怡、丛中采用“画一个家庭”测验让30名大学生每人各画两幅能展现家庭的图画,一张是能展现现实的家庭,另一张则是能展现理想中的家庭〔20〕。通过对绘画的比较和分析,能够发现被试大学生对其家庭关注的重点所在,以及被试大学生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的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

(二)医疗领域

1.灾后心理干预198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大地震,在震后心理救治中,PaulJosephDowling发展出了以绘画为主要干预手段的艺术治疗方案(arttherapyproject)。随后,1999年中国台湾地区发生了9•12大地震,赖念华根据华人的特点对PaulJosephDowling的艺术治疗方案做了修订并尝试在台湾采用该治疗方案〔21〕。有关学者指出:当最不能让人承受的时刻迫近时,人们难以用言语的方式来表达,有时候他们会用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例如绘画。如果创伤记忆有视觉特性,那么通过绘画的表达方式可能是呈现这些无法抹灭的印象的最有效、最原始的方法之一〔21〕。张雯就是在整理修订赖念华艺术治疗方案的基础上〔21〕,将该治疗方案应用于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灾后危机干预中,并对灾区的不同群体进行了灾后的心理干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此外,卢勤通过对5•12汶川地震中的灾区人们进行团体辅导和艺术治疗,尤其是对一个在地震中有8名同学死亡的班级的同学进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的方案〔22〕,说明团体辅导和艺术治疗的方式是适合对灾区人们开展集体的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方式。汲新波认为,“绘画是灾难过后的一种简单的、对无法抗拒的环境进行象征性控制并建立内部安全感的方法”〔23〕,并主要使用赖念华的“画说灾难———艺术模式减压”团体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对地震灾民进行了心理干预。刘斌志《论艺术疗法在地震灾后青少年精神救助中的适用性》一文探讨了将艺术治疗应用于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干预一般要经历建立关系、重现创伤经验、艺术治疗师的同理与回应、转化创伤经验以及重新积蓄力量等步骤〔24〕。胡知凡编译了LenoreSteinhardt于1989年写的《SixStartingPointsinArtTherapywithChildren》一书,该书主要介绍了国外绘画治疗的一些具体做法〔25〕,以期有益于国内灾后的心理救助。2010年6月,由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了首期为期3天的“玉树震后儿童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培训班”。针对玉树5000余名大中小学生开展了“创造性艺术治疗技术连续培训”。一些教师和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接受了此培训。一般灾后的心理救援与重建可能需要三五年的时间,因此有必要在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长期的艺术治疗活动,以帮助灾区儿童进行情感的宣泄和表达,促进儿童的心理重建。

2.精神疾病的辅助治疗艺术治疗可以作为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它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王琳采用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对一位有焦虑症的大学生进行治疗,其效果明显〔26〕。潘润德采用“房—树—人”绘画测验对6名来心理咨询门诊的面对情绪障碍的中学生进行评估〔27〕,以更好地找到这6名中学生情绪冲突的原由。闫俊、崔玉华对存在心理问题,但病情又处于稳定状态的5位患者(其个人又有心理治疗的要求)进行了一次集体绘画治疗的尝试,结果发现:患者绘画表现出来的情况与其内心状态是一致的,患者可以借助绘画和团体治疗的方式释放自已的情绪,并进行自我反省〔28〕。李梅花、赵小琴对124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症发病早期或恢复期病人、神经症病人、心理障碍病人)采用艺术治疗方式,结果发现艺术治疗能有效改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29〕。孟沛欣等对86名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采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的方式进行干预,干预分为6个疗程,每个疗程包括五个主题绘画任务,分别是涂鸦、人像、场景、感受(情绪)和团体共同绘画,每次完成一个绘画任务。结果表明,采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能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得到缓解,使患者的自我概念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30〕。赵玉波对120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艺术治疗,发现艺术治疗有效地促进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提高了其自理能力,降低了该病复发率〔31〕。

3.成瘾患者的辅助治疗李仁鸿、罗俊明、吕明春对283名海洛因依赖康复者的333幅绘画作品进行了分析,发现在333幅绘画作品中呈现出70多种象征符号,其中包括正面的意象和负面的意象,并认为,通过采用绘画治疗,使得治疗师及时的了解了戒毒者的心理状态,可促进其心理治疗〔32〕。艺术治疗除了应用于教育领域和医疗领域外,也被应用于企业培训中。严文华的《心理画外音》一文就把图画应用在团队建设培训中。作者认为这种方式最大的益处是:很多人在享受作画过程中,能感受到轻松的团队氛围,让其在愉悦的过程中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33〕。这种轻松氛围本身就是团队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所以绘画活动的性质与团队建设的目标比较吻合。

三、国内艺术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应用范围的扩大

国外艺术治疗的应用范围很广,从精神医学至教育、危机干预及社区等领域,我国在实践方面有很大发展空间。1.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目前我国已有一些中小学正在开展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活动。通常的方式是由美术、音乐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组成教学小组,进行合作研究或教学。但艺术教育活动普及程度较低,主要以鼓励学生创作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34〕。另外,在学校正规课程系统中引入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譬如,艺术治疗教学的原则、实施过程、课程体系以及教师的素养等。笔者认为,未来艺术治疗将作为有效的辅助方式,应用于各类学校,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2.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艺术治疗是非言语的表达和沟通形式,不受年龄与教育水平的限制,因此可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应用,使更多的人受益〔35〕。李士青的《艺术治疗学与现代医院环境设计探讨》一文阐述了在医院的设计中,应注意视觉形象的使用,通过这种艺术的方式能帮助病人建立自信心,从而达到促进其治疗的效果〔36〕。3.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艺术治疗模式的影响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艺术治疗的传统模式。十年前美国艺术治疗期刊便以专刊形式讨论了科技发展与艺术治疗的应用,以及这些应用将如何直接影响个案与艺术治疗师〔37〕。现在又出现一种文学治疗的新方式———心理性作文,它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治疗师通过网络和患者进行接触后,发现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让患者以作文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增进双方的交流,达到治疗的效果〔38〕。这种治疗方式即是借助网络工具,如QQ视频、MSN、手机、网络日志等进行的。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将在远距离艺术治疗,数字影像科技的新媒材,艺术治疗电脑化等领域影响未来艺术治疗的发展〔37〕。4.艺术治疗全球化过程中的本土化在我国运用和发展艺术治疗,要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在艺术的创作媒材方面,应根据各地的文化不同,选择民众生活中易取的材料。如中国的书法已在书法治疗中广泛应用〔39〕,而中国人新年贴的春联,也可以应用到媒材选择中,以增加媒材的多元化。

(二)理论研究的深入

1.艺术治疗的系统化和标准化在艺术治疗中,绘画分析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常受到人们的质疑。因此,需要在总结由临床实践中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绘画治疗的操作性定义及效果评价,以建立一套系统的绘画测验、诊断、治疗的原则和方法〔40〕。目前只有少数的绘画分析方法进行了标准化的修订,而大多数的绘画分析方法还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因此,未来要重视绘画分析方法的标准化处理,以使治疗师的分析更客观、更准确。

2.相关科学技术与艺术治疗相结合20世纪以来随着神经认知领域的发展,科学界对于许多现象都提出了以大脑运作机制为出发的解释,利用新的研究工具,连“意识”、“直觉”等过去被科学家认为无法研究的现象,也都发现可能对应的神经处理机制。所以,以艺术为沟通媒介的艺术治疗,是不是有类似的生理证据来支持?当下的一些研究有:镜射神经元与同理心,脑波与绘画治疗,穿颅磁刺激与同理心等〔37〕。

(三)艺术治疗师的组织、教育与培训

1969年,美国成立“艺术治疗协会”,该协会负责组织每年的艺术治疗学术研讨会议和发表学术论文,并在艺术治疗领域方面提供专业培训。另外,在艺术治疗认证方面,美国有艺术治疗认证委员会ATCB和ATR-BC。ATCB负责对艺术治疗硕士学历所需要的资质进行核准,并颁发艺术治疗相关的证书。而另一个艺术治疗认证委员会ATR-BC则是评定和考核那些通过继续教育途径获得的艺术治疗证书的认证。在美国,艺术治疗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美国已有27个艺术治疗的硕士点得到认证。另外,英国的德比大学就设有艺术治疗的本科教育专业〔41〕。对于艺术治疗的运用,亚洲地区的国家都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1998年,韩国第一个艺术治疗的硕士课程设置,目前已有十个艺术治疗的硕士课程,五个大学课程,十四个在职进修的课程项目,并且成立了六个相关的学会〔42〕。2004年,中国台湾地区艺术治疗学会(TaiwanArtTherapyAssociation,TATA)成立。2005年,中国台湾地区第一所艺术治疗硕士课程在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成立〔37〕。华人艺术治疗联合会(CAAT),则是由中国香港地区、澳大利亚、美国等注册艺术治疗师组成的专业性、行业性、权威性、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机构设置于香港。CAAT主要负责整个华人艺术治疗各专业的课程制定、培训、考核、认证、授权等工作,以及联合会会员资格认证、督导、继续教育等监督和管理工作。

篇6

    1、质性研究的概念和特点

    我国学者陈向明将质的研究方法定义为: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通过深入现场,在自然情境下采取体验、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并运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因而质性研究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强大的人为关怀和平民意识。在自然情景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探究,提倡研究者对情景的参与,直面现实,与研究对象共情,对他们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做出解释性理解,对事物的长期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考察。质性研究方法不仅仅是一种研究的操作规程,更是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自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采取的对世界探究的态度和方式源自自然主义、阐释学和后现代主义,处于这三种理论的张力之间。质性研究方法秉承自然主义对自然研究情境的追求、阐释学对主体间理解交流的钟情和后现论对边缘性知识的尊重。它根植于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三种理论范式,受到现象学、阐释学以及其他诸如民族志、人种学、口述史、会话分析、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象征互动主义等思潮和方法的影响而逐渐发展而来的。

    2、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

    定量研究依靠的是对事物依靠量化的部分以及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的把握;而质性研究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以对事物的质达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可以说两者可以互为补充,数量证据补充质性分析,质性研究为数量研究指明方向,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补充,共同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质性研究方法是比较教育研究中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它不仅仅是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对“全球化”和“后现论”挑战的回应,以及对定量研究不足的弥补,还标志着比较教育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的转换。当代比较教育研究者把研究的视角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层次,越来越注重微观层面的教育现象,如个别学校、社区和少数人群的教育问题,而质性研究则是进行研究的最佳途径。因为,质性研究方肯定了不同民族国家教育现象差异性的合理存在,也肯定了比较教育自身研究范式的文化多元性,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某一具体文化背景中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寻找恰当的解决方案,还能防止直接搬用特定异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平面化分析,即用单一理论文本解释不同地域的教育现象。

    3、质性研究的适用范围

    质性研究是对事物全面整体的理解,不限于量化的部分,因此,比较适合应用到一些很难量化或者不能量化的教育现象中,例如,对教师职业道德状况、教师的信念、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教育方法的改革、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学科课程的实施情况以及学生的焦虑心理等的研究。

    此外,由于质的研究强调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研究者在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中,通过对各方面材料的归纳分析,然后对被研究者的行为进行解释和意义建构,其探讨的核心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它比较适合对较小的样本以及具体的对象进行研究,而在教育研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教学案例分析、特殊儿童教育以及学生个案分析”等的研究。

    二、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学研究中必要性

    目前教育研究的发展日新月异,对研究方法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于此同时质的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也将在未来的教育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方法的结合将促进教育研究方法的完善,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当今社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融合、渗透,加上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各自的一些不足,使得在教育研究中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相结合成为一种趋势和可能。量的研究方法能够在宏观层面上对教育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和调查,对事物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但是却不能兼顾到特殊情况,没有办法了解个体尤其是弱小群体的看法,而质的研究无疑对这一点进行了补充。同时量的研究中不主张研究者参与到研究情景中来,研究者保持“价值中立”,但另一方面却导致了研究者缺乏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而质的研究却要求研究者不断反思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反思研究者的视角、立场、判断和决定等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二者相结合无疑使得研究具有更好的效度和信度。质的研究强调在自然情景中进行研究,缺乏对自然情景中复杂因素的自然控制,而量的研究对无关变量的严格控制保证了求索因果关系的严谨性、科学性。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整合能够使研究结果更深刻、更细腻,提高研究内容的丰富性与逻辑性。从理论方面来说,混合模式研究也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混合模式研究是在实用主义研究范式指导下进行研究的,强调的是在研究的不同阶段采用质的和量的研究方法的结合。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相结合将是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其次,教育研究者队伍的不断壮大,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更加丰富和完善,促使了未来教育研究将更加平民化和灵活化。一方面,质的研究的发展为广大教师和学生进行研究提供了可能。长期以来,量的研究居于统治地位,量的研究一般都是在宏观层面上大面积进行的,因此研究就变成了专家和学者的专利,教师和学生很难参与到研究中来,即使参与到研究中来也都处于被动状态。质的研究方法的发展,使得教师和学生从事研究成为一种可能。当然,由于质的研究对于研究者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将促使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篇7

四天前,他刚过完自己的7岁生日。他现在已不再仅仅是用动作表示需求,开始说话了——尽管只会说“爸爸”“妈妈”“吃饭”等简单的词。老师教的“乌鸦”这个词,他怎么也发不好“乌”的音,后来小家伙用小手把嘴捏起来说,就发正确了。

育宝一共有28位在册的学生,寄宿的占15个。除了智障、脑瘫以及发育迟缓的孩子,约三分之二患有自闭症。自闭症是儿童发育障碍中最为严重的疾患之一,美国国家疾控中心(CDC)在今年上半年的数据表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是每88个孩子中就有一个。

很多自闭症患者终其一生都需要人照顾,但部分高功能自闭症(或称阿斯伯格综合征,即将推出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Ⅴ拟将两者合并)患者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又具备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图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共通性是社交上的“质的障碍”,但不善于社交的他们中,有人反而可以执着于科学或艺术。

三位住校老师在招呼小的孩子起床,狭小的洗手间里三个大女孩在洗漱。郝伟苑头发散乱倚门而立,等着老师给她梳头。突然她像是发现了什么,上前摸了闫然的下巴一下,身材高大总是很文静的闫然,横起臂肘对着郝伟苑的嘴部猛锤了几下,头磕在门框的边上,砰砰有声。没等到被拉开,闫然的庞大身躯退回原地,低头看着地面轻声咕哝了一句。郝伟苑张着嘴巴呆呆地望着她,没什么表情。镜子前面刷牙的曹乃丹就像根本没有看到这一幕,跺着半高跟的绿鞋子,哼着歌走回自己房间。

楼下传来“吃早饭了”的呼声,像是一声集结号,洗漱完毕的孩子脚步慌乱地下楼,就连走路不利索的赵鑫也比平时快了点。吃完早饭,他们将到外面出早操,每天早上这些育宝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下称育宝)的孩子,都会伴着音箱传来的歌声,“小太阳小太阳,活泼可爱的摸样”,憨拙地挥动手臂。

这群可爱的孩子是家长的小太阳,但他们也是一群暗夜里的“星星”(自闭儿常被称为“星儿”,其标志是蓝色的星星,源于美国知名自闭症患者坦普·格兰丁的自传《星星的孩子》,其中提到自闭儿就像被封锁在另一个星球),有时候离人很近,有时候又离人很远。

自闭症孩子造就自闭症家庭

曹乃丹和另外20多个孩子除了周末每天都一起生活在这里。育宝中心位于张家口开发区主街背后的一条僻巷,旁边是一家有40多位老人的老年公寓)。来这里的孩子部分来自张家口本市,剩下的大都来自周边农村,也有的从东北地区找到这所学校——因为自闭症(Autism,又被名为孤独症)孩子的抚养教育充满风险,全托的寄宿式特殊学校屈指可数,“心盟”自闭症网络的170多家学校中,只有寥寥几所是全托的。

曹乃丹是这里看起来最“正常”的孩子之一。她8岁时被确诊为轻度自闭症,但不算是高功能自闭症,并没有表现出某方面的超常才能。现在,她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特别,偶尔会凑到大人跟前满眼期待地说“老师,我想妈妈了”或是“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啊”。她刚来到育宝学校时,一遇到不喜欢做的事,就会说,老师我要上厕所,上着课突然大喊哪哪地震了、谁谁谁自杀了、谁谁谁跳楼了。“刚来的时候,14岁了还不认识钱,理解不了‘别傻了’的含义,会傻乎乎地反复问。” 育宝的王秀丽老师说。

相比曹乃丹,年龄小一岁的王海川更是“老资格”,他是育宝的第一个学生——他的母亲张素霞就是这里的创办人。海川13岁了,白净高挑,被注视时目光会躲闪。他会不时依依呀呀地大声发出一些声音,隔着院子里的高墙就能听到,即便是母亲和老师这些熟悉的人也无法分辨其含义。兴奋时还会无缘无故“吼吼”地吼几下。高兴的时候他会手舞足蹈,身体有节律地左右摆动,像一个不安分的钟摆。“这是本体感失调的表现。”张素霞解释说。本体感是指我们自己身体的感觉,如身脑协调、手眼协调等。因为自闭症的孩子本体感失调,所以有一部分自闭症的孩子才会看起来“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手脚不协调。当周围环境吵闹让他心烦或者他被激怒时,海川会像是突然发狂一样,大声叫喊,用双手猛烈击打自己的头部。这一幕连老师也会色变,但其他孩子都表情平静,似乎完全不受影响。

海川七八个月大时,长得白白净净,很乖很安静,那时候他的名字叫王涛。“涛涛”“涛涛”地叫他,他总是毫无反应。最初被怀疑是听力有问题,后来终于出声了,只是学会了叫“奶奶”,就忘了之前学的“妈妈”。

像很多自闭儿的求医之路一样,张素霞曾带海川去过北京儿童医院和北医六院——六院是专门的精神病院,是国内自闭症诊断的权威机构。5岁时去的那次,医生测海川的智商,说只相当于正常儿童一岁零八个月的水平。因为国内有资质的儿童精神科医生人数少,据从事医学、分子生物学专业研究的“秋爸爸”(他既是医学专家也是一名患儿家长)的说法,国内有做自闭症诊断专业能力的,仅有100多人。

自闭症孩子家长接受现实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秋爸爸”回忆道:“我家秋妈妈就是如此,今天说‘完了——呜呜呜’,第二天见到孩子的某个好的举动,又会喊‘绝对误诊啦’!可再过一天,她又‘呜呜呜’。如此反反复复,长达几年。”

海川后来被张素霞送到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因学费不菲,坚持了一年就承受不起了。从北京回来,张素霞发现当时才30多岁的丈夫头发都愁白了。

自闭儿的家长常常显得比实际年龄苍老。小丁悦的妈妈邓琦刚来育宝时,就常被误认是奶奶或姥姥——邓琦实际才刚满36岁,但头发已经花白,额上几道深深的皱纹。为了照顾丁悦,邓琦已经辞职,每天接送孩子, 7岁的丁悦现在还几乎不会说话,“听到同龄的孩子叫妈妈爸爸,我们的心啊……”

自闭症刊物《星日》电子杂志主编张雁的长子患有自闭症,她回忆了自己当年的绝望:“你坐在车上,看人家的孩子说笑玩耍,你会想: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能这样?同事在谈论孩子,你克制着不马上站起来走开。我记得有一个很多年不联系的女同学打电话来叙旧,我突然跟她说自己孩子的事,她不懂,就说没事啦长大会好的。我就想哭。跟她说,我觉得他没有未来,我也没有。”

海川的奶奶一直弄不懂自闭症到底是什么,只是觉得,“涛涛?淘淘!孩子这么淘气是因为名字取得不好。”于是王涛就成为王海川。

十年前,自闭症在中国还是一个陌生的词。在张素霞老家,人们当时普遍并不知道自闭症意味着什么,孩子的病让张素霞的家庭关系分外紧张。 “因为觉得孩子这样都是我的错。”为了向其他人证明“我没问题”,张素霞选择了生二胎。今年,女儿已经7岁。很多生二胎的父母希望自己故去后,这个孩子可以照顾自闭症的哥哥或姐姐,张素霞的女儿现在还完全不知道有一份沉重的责任在等着自己。

因为有二胎孩子自闭率高的传言,很多人放弃了再生孩子的想法。对此,“秋爸爸”说:“生育二胎的兄弟姐妹之间,自闭症的同病率目前一般认为是10%左右。”北京六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郭延庆称:“二胎正常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是自闭症的可能性。我个人门诊和生活中接触的案例,正常的在90%以上。”而对于二胎也患自闭症的概率,2011年8月美国《儿科学》发表了大规模样本的统计数据,结果是18.7%。

但毕竟还有一定的风险。“没有精力再要孩子了,现在就是想照顾好这一个。”星福儿童行为矫正中心负责人郭晓巍的爱人说。他们的孩子郭昱宏也是自闭儿。这个有着尖下颏的漂亮小孩,很长时间内都不会说话,“西瓜这个词教了整整半年,没学会,然后有一天突然指着墙上西瓜的图片说了一声‘西瓜’!虽然学说话非常慢,但学歌却很快,《甜蜜蜜》和《冬天里的一把火》,都是听了两遍就能唱。”

“自闭症孩子常会造就自闭症家庭。”张素霞说。很多家庭,夫妻关系因为孩子的自闭症而恶化,对治疗、康复意见不统一,也有放弃治疗的,个别人还会把孩子遗弃。

自闭症的发病率变高了?

海川和其他20多个孩子,平时都生活在育宝学校里。

2005年11月,因为在北京读特教班太贵,又想继续为海川做康复训练和教育,张素霞在郊区的育宝墩村开设了这个学校。最初当然只有海川一个人。后来招收到五个孩子,每天放学,张素霞就把这五个孩子都带回自己的家,“一手一个,后面的两个一人拉着一个我的衣角,王海川抓着我的肩膀,一起踏雪回家。一到晚上,整个床上全是孩子。”

“那时候,屋里冬天特别冷。洒点水就结冰。晚上孩子们会起夜,早晨一看尿桶周围冻上厚厚一层,每天早上老师要拿斧子铁锹凿掉地上的冰,还要帮孩子擦屁股、洗衣服。这样的条件也让一些特教专业的老师来到这里之后萌生退意。”

但学生的数量一直在持续增加。张素霞说,现在每天都有几位自闭儿的家长打来电话询问情况。她因此感觉,“自闭症的发病率变高了。”

实际上,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越来越多是业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一种解释是:临床诊断标准由以前只是诊断典型自闭症扩宽到现在诊断自闭症谱系障碍,诊断标准在明晰,很多原来被视为智障的孩子,被重新归类为自闭症,被错误地当做“傻子”“疯子”的一些孩子如今被诊断为自闭症。

坦普·格兰丁曾在公开演讲中戏称,“爱因斯坦、莫扎特在今天都会被诊断为自闭症。”家长和老师对自闭症的了解大大增加,有确诊能力的医生人数也在增长,至少在城市里,许多孩子得到了确诊——这也让人有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的错觉。而高龄生育的现象加剧,也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孩子患各种疾病(包括自闭症)的概率增加。

美国国家疾控中心在今年上半年的数据表明:最新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是每88个孩子中有一个,男孩发病率是女孩的5倍,每54 个男孩中就有一个自闭症患儿,每252 个女孩中有一个自闭症患儿。发病率比2009年统计增加了23%,原因不明。不过,中国没有做过全国范围内的发病率调查。

育宝从最初一个学员到如今20多个孩子的发展,是自闭症诊疗康复训练水平在中国发展的小小缩影。自1993年中国第一家专门为“自闭症”儿童服务的教育机构北京星星雨创办以来,全国自闭症教育机构已经注册的达170多家。

在自闭症的特殊教育领域,NGO成为重要力量。壹基金从去年开始开展海洋天堂项目,给育宝特殊儿童教育学校3万元,资助了10个孩子。今年资助扩展为10万元。2011年,壹基金在全国共支持103家机构,投入1000万元,资助了近万名特殊孩子。基于社区的面向困境儿童的服务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壹基金海洋天堂计划未来发展的方向——依托各地枢纽机构,向教育资源匮乏的二三线城市发展,最终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群。

心心特教中心所在的这栋建筑在西安照明公司灯泡厂院内,原是一家女式皮鞋经销商租用的办公地,为保证采光,室内装修以通透的玻璃为主。

但玻璃对于情绪不稳定的孩子极其危险,有的孩子情绪失控时会摔东西,若砸到玻璃后果不堪设想。曾有过一个孩子在犯病的时候用头撞碎门上的玻璃,老师们谈及此事至今还心有余悸。为了保障孩子们的安全,低矮门窗上的玻璃被拆卸下来,或是在窗前安装一道防护网。这道门上的两块玻璃被拆卸下之后留下很大的玻璃框,像孙景洋这样个子小的孩子可以从中轻松通过。

为保证安全而装上的防护栏和铁门与年幼的孩子是极不相衬的,这些事物曾多少次出现在他们的梦魇里我们不得而知,至少有些孩子以拆卸锁头、摇晃栏杆、用头撞门等方式来发泄情绪,对生长的环境有着难于言表的不适或恐惧。

社会交往“质的障碍”

梁小雨常常一动不动地站着或坐着;王硕喜欢用指甲抠墙留下一墙指甲印、范正阳虽然还不识字,但总喜欢拿起报纸翻来覆去地看……育宝学校的这些孩子,各有各的特点。自闭症孩子的主要症状表现在三个方面:所有的自闭症孩子都有语言障碍,从完全不会说,到似乎都会说;但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总说,也就是说社会交往、与人交流存在质的障碍;过于局限的兴趣和刻板重复的行为。

李明辉喜欢用食指和中指的背面弹弄东西,墙、镜头盖、音箱板、桌子表面,他都会上去弹击两下听听声响。另外,他每天手里都会有一段绳子,塑料绳、捡来的麻绳、报纸搓成的一段纸绳、胶条,两只手各抓一头,反复抚弄,像是一个熟练的玩蛇人。谁也不知道那些被他玩过的绳子最后都到了哪里。

绳子是李明辉的依恋物,不少自闭症的孩子都会有依恋物。“范正阳刚来的时候,每天都抱着一个娃娃,那个娃娃黑的脏的哟!腿还掉了,整天都抱着,不让动不让洗,别人一动就哭。”李小燕老师说。

自闭症的孩子总是会表现出各种特征,郭延庆医生说:“从智商不足40,到高于120的;从不会说话到机械仿说,到雄辩甚至诡辩;从对人毫无兴趣到对人感兴趣到烦死人家;再说兴趣行为,从瓶子盖到天文,从砖头瓦块到地图、交通路线,从广告到历史传记,从一般的多来咪到惊人的音乐天赋,从不识数到常人不能企及的推算万年历、开平方,从不识字到过目不忘的识记天才。自闭孩子的表现跨度很大。”而他们的共性,是在社会交互及交流上有“质的障碍”。

因为目前中国的特殊教育不够完善,自闭症的特殊教育是从完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自闭症孩子常常和智障孩子、脑瘫孩子混在一起。这个几个月前病逝的孩子妮妮,就是个脑瘫孩子,她生前被河北省宣化县沙岭子镇“道光之家”收养。“道光之家”的创办人任美兰收养残障儿童已有20多年,这些孩子很多都是被遗弃在任家门口或者是当地天主教堂的,任美兰和村里80%的人都信仰天主教,所以妮妮被称为“天主派来的天使”。

“若以常人眼光看待他们的行为,会简单地以为他们缺乏情感。”“秋爸爸”说,实际上,“他们能分得清熟人和生人,只是没有表现给你看。他们也有各种和我们一样的感觉和情绪,只是他们对我们的社交信号,在理解上有障碍,自己也不会表达这类感觉和情绪,或者表达形式独特、异样。这种差异造成的隔阂,让我们看不出来他的那些感受。”

“举个简单的例子,幼儿不小心被针扎了,会哭会求助,会向大人出示被扎的手指头,但自闭儿可能只会哭,却没有求助和分享信息,大人不知道他为什么哭,还不明所以,未及时给予安抚帮助,久之,他甚至哭都不哭了,大人见了会误认为,他痛感低感觉异常,针扎了不知道痛。”“秋爸爸”说。

残疾证,一人一本

大多数的自闭症儿童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这些孩子的世界特别单纯,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语言,拉拉手表示友好,喜欢你就可能直接去亲你,不高兴也不会隐藏让别人去猜,当时就会哭闹。他们没有友谊的概念,他们也很少有讨厌的对象,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对事不对人。只有代志伟是个例外,他就一直不喜欢关佳宁。

代志伟一岁时父母就离婚了,他从小跟着奶奶一起长大,奶奶忙着开饭馆无暇顾他。这孩子异常多动,大夫还给他开过镇静的药。才几岁,家里有啤酒就喝啤酒,有白酒就喝白酒,奶奶治不了他了。但代志伟和育宝的其他孩子很不同,他在识字上很有天赋,会写很多字,包括很多很难的字。而且他是这些孩子中唯一一个会撒谎耍心眼的。他如果早上不想出操,就会用听起来很可爱的万全县口音说:“我捆(困),我要再睡会。”然后躲起来。到了喝水时间,他如果不想喝,就会对让他喝水的老师说:“我不合(喝),我合(喝)多了,我肚疼。”

“说谎的能力,往往可以看作自闭孩子程度轻重的一个标志,能说谎,就说明他知道别人可能被误导,别人可能有错误的推理判断。自闭儿往往不具备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秋爸爸”说。

代志伟活泼调皮,说话口音很有喜感。但如果深入和代志伟交流,就会发现他虽然什么都会说,但很难交流和对话,他总是在说自己的。他会突然用万全口音“说唱”起来:“西甸子有了代玉宝,代玉宝天天喝红星二锅头,里面有酒精,60度。”代玉宝是他爷爷,但他从来不叫“爷爷”,都是直呼其名。他也不太能分清人称代词,爸爸周六来接他回家,他说:“你咋来了,你接代志伟来了?”

来特殊学校之前,代志伟被多家幼儿园和小学“退货”,因为他太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情绪失控,其实“以他的程度正常读小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张素霞说。家里已经给代志伟办了残疾证,绿色的一纸证书将跟随他一辈子。张素霞很早也给王海川办了残疾证,最开始定为精神残疾四级,残联的人不知道自闭症不能治愈,是终身的,只是说这病“能康复”。张素霞一直想让残联办证的人在残疾证上,加上“自闭症”三个字,但国家一直没有相关政策。后来把评级改为一级,除了特级的,这就是最严重的残疾了。办理残疾证后,16岁以后按残障别级不同每年有几百元的补助。另外在一些地方,自闭症还有一个训练补助,一年几千元。

也许是我们常人不够好

代志伟和16岁的闫然、14岁的曹乃丹等五个大孩子在当当班,这是育宝的“最高学府”。

每个老师对于自己带的学生都会有偏爱。侯喜芳老师说,“孩子们我都喜欢,但更喜欢李明辉、张森,他们也喜欢我,因为是我照顾他们。”侯老师又说:“他们对我有依恋,但也许其他人照顾他们,他们也会这样。”说到此处她心情有些低落。她自己的孩子左智超也是自闭症,她说:“你为他付出100%,他一点点反应、一点点回馈都没有,1%都没有……”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自闭的孩子也许是一团混沌沉重的雨云,特教老师们更是要付出比平常老师多几倍的爱心和耐心。

很多自闭症的老师都是患儿的母亲。“这都是逼上梁山。自闭症康复的核心力量是家长,全世界都如此,中国尤其是。”张雁说。

“自闭症的孩子发育得很好,有的孩子五六岁就会。”男老师张树朝说,“秦一可已经12岁了,午休的时候会,有次我中途拍了他一下,结果他就哭,哇哇大哭。据说在国外的自闭症学校,会有专门的教室,给自闭症的大孩子们性释放的机会,只是这个教室的使用会有时间限制。”张雁的孩子目前已14岁,“他小时候也过,我那时是制止他,同时让他穿宽松的裤子、经常洗澡什么的。现在他也有,在卧室里,我一般不太制止他。只是跟他说不要在外面露,羞。”

“青春期是各类精神疾病的一个关口期,对自闭儿更是一个艰难阶段。自闭症患者的情爱和性本能是他的权利,但是恋爱的事总有另一方,必然还涉及到义务,这就很需要社交沟通能力。自闭症者恰恰缺乏社交能力,自然就难以获得成功。”“秋爸爸”说。

坦普·格兰丁尽管后来成为畜牧学博士、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她能通过训练死记硬背下人的所有表情,可以与人交流,但她仍有感官异常的症状,比如她对于别人身体的接触有抵触,她自己不想跟人谈恋爱、结婚。

自闭症患者不是没有感情,只是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异于常人。“他们(在感情方面)所面临的困难一方面来自于他们可能与生俱来的特质,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对这些特质的不了解和不接纳。这些特质本身不涉及价值和道德的判断,如果从认识、了解、接纳和欣赏的角度去看,这些人很值得信赖,很可靠,也许是我们常人自己不够好。”郭延庆说道。

“如果所有的自闭症基因都消失了,也许就不会有硅谷了”

文章开头提到的攻击行为和自伤行为,在自闭儿身上常会见到。“但是攻击中的自闭儿,都是对事不对人的,他攻击的目的通常就是为了逃避某项任务,或者发泄情绪。自闭儿的攻击都不是以伤害别人为目的的,它的根本原因还是其核心障碍——缺乏普通孩子那种有效的沟通能力,比如抱怨、狡辩,甚至连简单的拒绝话语,他可能都不会表达。过激行为几乎是他唯一掌握(且比较容易获得成功体验)的手段。”“秋爸爸”解释说。

老师们的困惑是:对于孩子们的不适当行为应该如何做。“每个人都可能有这些行为举止,只是我们更能分辨场合以及自我控制。自闭症人士也可以学会分辨这些,只不过需要我们首先接纳,然后是耐心的辅导。”郭延庆说。

“秋爸爸”给出具体建议:不影响他人的怪异行为一般用不着干预,但需根据患儿的实际能力,给孩子立好规矩。如干扰公共秩序的行为需要重点干预,像交通安全和日常社交规矩,再像上课大声唱歌、下地乱跑、小便不去找厕所……而对不那么严重的一些怪异行为,比如扑动手臂、哼歌自言自语,这些通常以是否影响到学习生活为衡量,再根据家长自身的价值取向,最后决定干预与否。

坦普曾开玩笑说:“如果所有的自闭症基因都消失了,也许就不会有硅谷了。”她的担心从目前来看是多余的,到目前为止,自闭症仍无法治愈。

张素霞说道:“在星福(星福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上课的一个孩子曾去北京做了干细胞移植治疗,刚出院回来,感觉挺有效,几个月后就又和原来一样了,花了10多万元;有的去了沈阳部队医院做了针灸治疗;还有人尝试过海豚疗法,最后效果也并没有特别显著。”郭延庆医生更是斩钉截铁:“干细胞治疗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治愈自闭症都是无稽之谈。”

据称真正有效的还是应用行为分析法(ABA),这种方法重点在于帮助孩子跨越社交障碍、培养自立和独立生活能力,而不是以让别人看不出他们是自闭症为目的。遗憾的是,目前不少特教学校和家长的首要目标仍是“看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