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专业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专业

篇1

    1 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 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 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 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 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 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 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例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教学课程选择《vb.com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方便快捷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对我们的生活已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已经成为全国各所高职院校以及本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一个专业,为培养学生计算机方面的技能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为社会提供实用型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也是该专业设立的目的所在。本文将从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培养计算机应用技能型的人才教学模式提出一些宝贵的建议。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专业定位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明确专业定位,明确专业定位也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设计的计算机领域范围比较广,一旦对其没有进行清楚的定位,必将会给学生的培养带来消极的影响。据调查,计算机的应用技术有着较宽的领域,技术的覆盖面也比较广,职业分工也很细,这就给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培养专业人才需要提出了更高的水平要求。为此,我们明确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定位,以信息系统管理员为主要的切入口,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信息系统终端管理能力的、系统基础设施能力的、以及业务流程数据管理能力的技术人员。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确立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确保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符合专业的定位,高职院校必须实行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计算机的各个领域技术都有所掌握与了解,同时,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高职院校确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即:

(一)校企合作,优化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模式

1、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课程。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之间要进行有效的合作,与此同时,学校与合作企业之间还要共同建设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教学课程,使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课程设置可以符合当前计算机发展的需求,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同步。

2、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效促进学生专业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校企合作期间,由于教师参与了一定的企业科研的项目,为此,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师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教学,对学生的技术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当中,将企业中的部分项目进行有效的分解,让学生参与一些项目任务当中来,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同时还要注重去学习一些理论文化知识,以及企业当中的工作经验。另外,教师以任务作为培训学生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3、让学生体验岗位工作

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当中,使学生参加一些企业生产的顶岗实训,让学生可以真实的去体验岗位工作。实践表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并共同去建立教学课程,让学生在时间之中学到真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的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资源。

(二)以证书为课程设置向导,为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与职业之间打造桥梁。

由于,证书作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目的,关乎着企业与个人的未来发展。为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引入证书课程,对企业与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证书课程是指获得就业准入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

1、注重实践,采用行为指导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目前,很多高校在实践性的教学当中,都采用了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在实施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高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培训,普遍的都很重实践,教师或者企业专业人员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细心的指导,将指点的重点以及培训的重点都放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断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并逐渐的适应这种行为引导性型的教学模式。

2、不断完善校企合作,逐渐形成“双导师”制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的培养模式。

“双导师”是指,高等院校的校内教师与以及企业内的导师。由这两种类型的导师对学生进行培养,其目的在于学生毕业后可以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操作技能,缩短学生的上岗周期,为日后的工作提供一定的方便。一般而言,校内的导师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就开担任任课教师,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以及思想道德的学习;而企业导师则在学生快毕业的时候,聘请学生与本期也合作一年,并且本专业与企业之间签订学生培养的协议,明确对将要毕业的学生培养的目标,选定工程师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确保学生在毕业前期受到一定的、有效的职业素养与岗位技能的培训。

高职院校实行“双导师”制度,令学生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到技能的培训,思想品德到为人处事,都得以全面的发展。尤其是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的环境,还为学生毕业以后可以顺利的就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将计算机应用技术设置一个专业,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能为主要目的,力求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保障。并且,对企业发展,学生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还需要确立一定的培养模式,以及明确的专业定位,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目标。

另外,当前很多高校都实行校企合作,实行“双导师”制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实践,为日后学生能够顺利的就业奠定基础,也为企业拥有充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提供保障,推动社会平稳快速发展。

四、总结

目前,我们生活的时代为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当前高职院校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广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技能。同时,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采用“双导师”制,有校内的教师以及企业导师一同培养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日后可以顺利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申小军,靖桥,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17).

篇3

关键词: 高校计算机专业 人才培养 现状 对策

21世纪,人类社会已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作为现代化工具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人们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越来越多,计算机知识不再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所独享。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高校如何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现在的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很多问题,科班出身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从培训机构出来的插班生却很吃香,导致很多计算机培训机构走俏。

(一)专业特长逐渐淡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得到了普及和应用,懂得计算机操作已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长。同时,很多企业都实行了信息化管理,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层出不穷,而在进行专业培养时,系统研发方面的知识不再被计算机专业所独有,信息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财会专业等很多经济管理类专业都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这些专业的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之外,对于系统开发的知识也有了解,恰好满足了市场需求: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除了要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具有与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行业领域中并没有很大竞争力。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国内高校计算机专业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上遵循统一的模式:不管学生将来的走向,统一地安排课程,为学生灌输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一个模子,导致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一个比较现实的例子:计算机日常使用中问题在课程设置中并未涉及,科班出身的学生解决不了,而我们在计算机组成等课程中介绍的计算机知识学生缺乏兴趣,学起来觉得很生硬。

(三)讲授方法不当。

目前高校计算机类课程的授课学时一般分为两部分: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课的讲授大多采用传统方式:老师利用PPT课件在多媒体教室里为学生讲解,实验课在机房进行,由老师根据上课进度自行安排。这种讲授方法存在很大的弊端:学生上课学到的知识无法及时在操作中得到验证,仅靠课程后期的几次上机课根本无法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很多学生白白地将时间浪费掉,导致课程学习一无所获。

(四)动手能力差,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经过四年的教育没有几个能够自行完成一个软件系统的开发,但是培训机构的学生由于培训中老师手把手地传授知识,动手能力却强过大学生。另外,其培训的内容紧跟社会发展需要,当前主要以JAVA和.NET编程语言为主,虽然学费过万,但具有就业诱惑,这也是培训机构走俏的主要原因。

二、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一)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应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体来讲,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应采用分类分层次培养的原则,将人才培养分为考研和就业两大类,这两类学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应各具特色,按需培养。

对于就业部分的人才培养可参考“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进行初级、中级、高级层次的分级。初级资格包括程序员、网络管理员、信息处理技术员、电子商务技术员、多媒体应用制作技术员、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中级资格包括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信息系统监理师、电子商务设计师、软件评测师、多媒体应用设计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计算机辅助设计师、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信息技术支持工程师。高级资格包括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分析师、系统构架设计师。通过对学生进行认证考试课程的培训,帮助学生通过认证,学生在就业时即可持证上岗。

另外,财经类院校在培养方案中应体现财经管理背景的培养。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可适当安排经济管理类课程。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辅修经济管理类第二专业,弥补专业特色淡化的缺陷,发挥财经类院校学生的特色[1]。

(二)帮助学生做好大学生活规划。

在高校的入学教育中,每个专业都会请专业教师做专业介绍,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所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做得再多些,从学校专业发展现状与社会发展需求两个角度出发展开介绍,让学生在了解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一个规划,如何通过四年的学习实现自己制定的目标,防止学生四年过后觉得时光虚度。

(三)关于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

1.根据学生将来就业的方向,适当地安排课程。

对于考研的同学,应根据目前的考研趋势,针对统考课程加大课程学时安排,对于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为了应对复试,必须尽早安排,避开大四比较忙碌的阶段,学生精力不集中,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对于就业的同学,应根据“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的考试内容,设置专业课,保证一定的证书通过率。

2.基础课设置。

在基础课设置上,增加计算机日常使用及维护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的介绍,如计算机组装,最好能够进行实例演示,让学生有拆装的机会;另外,为了能够发挥财经类院校学生的特色,可开设经济学,管理学,以及会计学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增加选修课,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

对于喜欢软件的同学,以目前软件行业的主流设计语言作参考,可多设置几门编程语言;对于从事网络或其他方面的学生,也应该考虑其特点设置课程;另外,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无非软件、硬件、网络这几方面,在广告设计,FLASH动画设计的从业人员中仅有少部分毕业于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根据市场需求,根据学生爱好兴趣特长,适当地扩大学生就业面,将有此方面特长的学生挖掘出来。

(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招聘会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大部分IT公司都谈到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综合素质问题。资料表明企业在选择应聘者时优先考虑的前五项因素[2]依次是:持续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参加过项目或者实习,有团队合作意识,排在其后的才是学习成绩。可见,与学习成绩相比,企业更看重学生面对新事物的再学习能力及面临新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高校在进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时,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具备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主要是培养他们具备可以不断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和素质,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五)教学内容与讲授方式的改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各行业必备的办公工具,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对计算机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相对而言,当前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有些过于陈旧了。因此,高校应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以最新技术,最新知识为主,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

讲授方式的改进着重体现在编程语言的讲授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多媒体教室授课方式,在实验室授课,尽量做到每位学生一台机器,采取边讲边做的方式,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且学生可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发出进行提问,等待老师做现场解答,直接将问题在课堂上消化,提高学习效率。

(六)加强学生实践教学。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实践经验非常重要,现在的招聘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作品极其看重,而大学生缺少这方面的机会,没有实战经验。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课程设计。

每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应能利用所学知识,自行编写一个小软件。目前各高校的教学计划中不乏课程设计,但是学生的设计成果却让人不敢恭维,抄袭成风。因此,在这方面,应加强实际执行力度,任课老师不能让学生有蒙混过关的想法,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强调设计质量,必须是自己的作品,不准抄袭,否则不予及格。学生在重压之下,不得不静下心来认真学习,认真设计,这样方能达到课程设计的初衷。

2.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自优势,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走出去”即带领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请进来”是指把生产一线的专家技师请进学校。另外,校企合作也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机会[3],教师的专业知识扎实,但缺乏实际应用经验,在实训中,可选拔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然后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特点的实训项目。学生通过实训可真实地感受并了解企业的工作方式,实现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接触,增强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集体意识,激发学习热情。

3.依靠教师的项目带动,让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中。

高校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项目开发中,尽管有了课程设计,做出了软件,但与实际项目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高校教师一般都有科研项目,可吸收专业里的优秀学生加入项目中。另外,也可以根据学院办公室,团委的工作要求,开发一款适用于学院发展的系统,当然,开发过程中,老师的参与指点是必不可少的。

4.组织、鼓励学生参加竞赛。

学校可每年定期举办网络设计大赛、软件设计大赛、动画设计大赛等各种IT比赛。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性的高水平的计算机竞赛,真正与高端计算机水平接轨,并指定优秀教师为他们做指导。国际知名的编程大赛[4],如ACM编程大赛、IBM编程大赛、Google编程大赛等都是面向全世界高校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学生可以接收到平时书本上没有的,远远高于书本的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主动思考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余绍黔.商科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及特色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4):61-62.

[2]孙西朝.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1,(17):135-136.

篇4

人才市场调研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就业需求的动向,能够更好地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参考依据。对于计算机人才而言,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高职院校更加需要借助人才市场调研,为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培养模式等多方面的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此帮助学校提高计算机人才的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为此,本文对计算机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城市进行调研,涉及调研单位和企业包括软件开发公司、传统制造业企业、服务类企业等,以此,提高计算机人才市场调研的广泛性、代表性和合理性,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分析。通过对调查企业管理人员反馈意见的整理,计算机相关管理技术人员认为市场对于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同时计算机人才市场对于人才在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层次结构、就业意向、综合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在就业市场需求大、人才素质要求高与各类计算机人才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换言之,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是由于就业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与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的缺陷造成的,导致人才市场的供需结构不合理。通过对计算机人才市场的调研,我们发现,计算机专业大学生需要学习文化知识、技术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等。在就业市场的客观要求下,突出呈现出部分大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不扎实,忽视对于文化知识的掌握,技术技能同工作实际需求相脱节,部分教师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际相互脱节的现象。最终导致学生对文化知识与技术基础知识的忽视,造成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能力不足,不能迅速融入到实际工作中。此外,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基本能够满足工作中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网络、编程以及多媒体等方面的技能表现出应有的能力,能够满足公司对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但对于公司而言,公司仍然需要对刚刚步入工作的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强化培养,绝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工作过程中,都是担任基本的公司任务,无法独立参与或者承担一个具体项目,日常工作中从事重复性简单工作,导致企业人才资源的浪费和学生创新能力的短缺。并且,大学生在工作过程中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方面相对匮乏。软件编程、网页制作、网络维护、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工作岗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主要从事的工作,但在同客户和上下级沟通过程中,大学生表现出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匮乏,这些能力给职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是毕业生必须从自身出发努力克服的缺点。

(二)学生课程体系。本次计算机人才市场调研的主要领域和企业集中在软件公司、网络公司、网络安装与维护公司、物联网公司。而这些公司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软件公司。对于软件公司而言,现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开设的C、C++、JAVA、SQLSERVER、JSP等专业课程对于实际工作而言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是软件工作需要的专业技能。但是学生在学校学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导致理论脱离实践,需要学生在毕业前到企业进行实习,以此帮助其在步入工作时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此,高校在开设编程方法、编程理念等专业课程和授课过程中,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网络公司。通过网络公司的反映,我们发现网络公司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网络新技术、新理念层出不穷,公司变革加剧。然而,学校在授课过程中,教程改革和授课创新速度滞后,致使学生在步入工作过程中不能够很好地应对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方法,为此,为适应网络公司的发展,高校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市场和社会发展方向,提高学生对于新技术的接触和了解,在高校计算机专业引入最新的技术和知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和市场需求的能力。3.网络安装与物联网公司。目前,高校针对网络安装公司和物联网公司开设的课程大多数是应用型的,如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综合布线等等。这些课程原理性内容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基础。但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欠缺动手能力。同时企业需要兼具计算机编程、网络软件设计与阅读等能力,换言之,复合型计算机专业人才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

二、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为应对我国信息化建设浪潮的来袭,同时提高我国信息化技术的综合竞争力,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国家信息化建设需要,培养市场需求和认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此,本文结合市场调研发现的问题和就业现状,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开设心理分析课。心理分析课程的开设帮助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历、知识与兴趣等多方面因素对于未来个人择业和成才的影响。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学历再高,若无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一方面心理分析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培养自我分析、自主阅读、个性养成、艺术素养的培养等,提高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社会、思考人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养,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二)创新计算机专业课程。以市场为导向,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方向和信息化技术变革,在学校开设有针对性的计算机专业课程,除必需的软件、网络课程以外,还需要在不同计算机方向进行交叉学习,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邀请企业、产业等领军人物到高校开展讲座,提高学生对工作的认识。同时积极开设部分管理课程,为未来学生独立负责项目提前做好管理知识的储备。

(三)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科技文档、演讲文稿的编写,在写作课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写作能力、修辞技巧、专业术语等的使用和表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公众演讲活动中,构建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程设计、编程、网络管理等小课程,以此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写作能力。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训练机制 专业人才 设立

现如今全球性的计算机技术的都处于迅速进步阶段,然而为美国目前的计算机人才标准无法迎合进步所需,这和我国现时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能专业 人才训练形式有密切的关系。完整的训练机制对于人才的质量有着关键的作用,想要迎合社会需要,就应当实行计算机人才训练形式的改良。

一、训练规划整修的关键性

随着信息化时期的到来,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要也逐渐提高,然而计算机方面的学生却发生了生源质量以及就业率低下的状况,因素是多层面的。根据专业角度来看,大部分理科专业的学生都会学习有关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知识了解一些计算机的概念了解本专业的含义,这样就导致了专门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某种层面上出现了劣势。其中也具有许多内在的因素,重点展现在计算机专业的训练目的不够确定,服务方面和专业定向不确定、训练规划拟定不恰当、专业特点不清楚、课程传统等层面,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专业失去了信心,关于学习专业具有畏惧心理。外在有害的原因是短时间内不能够更改,所以想要挽回如今的尴尬场面,关键要从处理内在因素开始。

二、对于计算机人才是信息社会所需要

(一)工程类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重点从事关于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发展工作的是工程类型的专业人员,而且专业发展是工程特质的额,要求计算机专业人员需要应用娴熟的技能,有效性的实行进展工作。另外,需要职业涵养当做支柱,让软硬件商品的工程进展能够向良好的地方进步。

(二)教育类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重点从事计算机课程的教育工作的属于教育类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根据这样的人才来说,不但具有计算机层面的技术概念以外,还应当具备教育概念,了解计算机层面的教学手段,运用自身的专业水平以便于社会训练出较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能人才。

(三)实践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关于实践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应当具备卓越的计算机水平,还应当对于计算机体系的工作情况做到一目了然。对于这样的人才来说他们所处的位置都是单位内部的计算机体系保护、管理或者信息设立工作,在某个层面上展现了单位信息技能的标准,所以想要成为实践行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在技能层面上具备极高的水平。

三、设立计算机科学与专业技能人才训练机手段

(一)强化应用程度

对于学生实际应用方面的测试强度应当在课程的测试形式在增加。曾经在教育方面具有的不恰当状况,也就是有些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对于应用能力较薄弱,而测试成绩中等的学生应用能力却很强势。对于课程安排和毕业安排的应用教学方面,学生需要选取一种进展语言和发展平台,这对于学生就业和今后的工作非常关键。最近时兴的进展语言和发展平台有多样,因此学生在选取方面难以取舍。因此,我们安排了 C/C++、Java、C#等高级语言课程。因为对应各种不一样的应用,所以各种进展语言和平台都存在优点和缺点,身为代课教师需要娴熟了解多种进展语言和平台,有目的性的向学生进行引荐。应用教学程序中毕业策划是非常关键的,是承受工程培训、提升工程应用能力的关键步骤。通过对于应用程序的培训,使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处理含有难度的现实问题。毕业策划题目要实行审核,在难度恰当的状况下,应当有相应的创意性和实践运用性,并追求具有创新理念的。将审核通过的毕业策划题目全部传输到网上,让学生和教师实行双向选取。

(二)强化课程机制的革新

将课程机制进行研究和革新,可以使计算机专业教育供应合理的引导,从而为人才培训营造良好的氛围。在强化课程革新的程序中,应当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应当注重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的根本课程,运用线性代数、电子线路、大学物理等课程的学习来让学生培养笼统思想,运用汇编语言、数据结构、软件工程等必修课的学习来保证学生了解专业思想与手段。第二,应当从社会需要着手,依据计算机科学的进步来实行选修课程的安排。第三,应当注重人文类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指引下来发展学习活动,保证学生可以运用所学专业来为国家建立奉献力量,防止学生步入误区。第四应当要推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促进学生了解更多相关学科的概念,获取如新闻、管理、教育类的课程,让学生变为社会所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三)建设多维分流的训练规模

有益于学习合理的开展教学和训练的就是多维分流的规模形式。依据高效的学生来分析,能够把他们运用横向和纵向的形式来实行分流,为学生供应各种的课程选取方针,例如软件工程、根本常识或者网络技能等这属于横向,依据学生毕业之后的规划来实行分流,如部分学生选取直接工作,而有些学生选取考研,继续学习这属于纵向。 总之,对于计算机科学和专业技能人才的训练机制的设立应当让人才的知识体系更为完善,才能够迎合社会信息技术进步的需要。身为社会和高效需要及时掌握教育目的,利用目的为起点来建设训练规模,强化课程革新以及指引学生有效运用,利用这样的手段来训练各式各样的人才,推进计算机科学和技能的进步,在综合角度上提高我国的信息技能标准。

参考文献:

[1] 王莉.民族院校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22).

篇6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素质教育;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012年3月,国家教育部教高[2012]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要求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

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从多方面分析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设计完整的素质培养体系,实施全面教学改革,不断检验实施效果并进行调整改进,逐步形成提高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

1.工程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素质需求分析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IT企业在计算机专业人才方面的严重缺乏与高校计算机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下滑相矛盾的现象。究其原因,是由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不一致造成的。

通过社会调查发现,目前我国IT界紧缺的是能胜任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根据就业能力分析,社会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需要具有包括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社会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在专业知识方面需要在掌握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具有计算机系统建设能力。和应用能力;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需要在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知识、方法综合运用能力,以及针对工程实际的技术创新精神;在社会能力方面需要在具备语言表达能力、个性发展能力的基础上,具有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2.培养体系设计

为达到工程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传统培养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扩展,构建了知识培养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的包括4条主线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见图1。中间的两条主线是知识培养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结合课程体系调整和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加强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方法和技术的培养;结合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着重解决知识、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及计算机系统建设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两边为综合辅助体系,课外活动体系结合学生课外活动和专业竞赛组织,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素质的培养;教学管理体系针对其他3个体系实施管理。

其中的知识培养体系、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分为4个层次:

第1层为通识教育平台,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在知识培养方面以人文、社科、数学、自然科学等基础性综合素质培养为目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从熟练掌握常用计算机应用软件人手,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综合辅助体系开展专业认知讲座、名师讲堂、企业专家讲座等形式的专业认知教育,并开展专业科普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第2层为专业素质平台,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在知识培养方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知识培养为主,为学生专业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以专业核心课程对应的实验课程,以及经典编程语言课程为主,为学生打下计算机系统建设实践能力基础。综合辅助体系开展专业兴趣小组活动和校内专业知识竞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综合运用,为后续的创新活动和创新竞赛作准备。

第3层为专业方向平台,针对大学三年级学生。在知识培养方面结合具体的专业方向知识开设专门课程,强化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围绕专业课程实验及特色开发工具构造实践模块,并以综合性实验、探索性试验、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加强学生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综合辅助体系开展本科生科研参与、专业创新竞赛组织工作,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为其个性化发展准备条件。

第4层为能力提升平台,针对大学四年级学生。在知识培养方面以专业前沿技术发展知识更新为依据,形成动态调整的知识架构,实现持续适应社会需求的建设目标。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以计算机领域社会需求研发平台为依据开展校内实践教学,并广泛开展企业实习和项目开发实践,通过将毕业设计与企业实习相结合,促进学生接触社会需求、行业规范、国际标准,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创新能力。

3.课程体系建设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首先要考虑计算机学科核心知识体系要求,其次应兼顾所设置的特色专业方向以及计算机技术发展和社会人才需求。

3.1从计算机学科核心知识体系出发,提取专业核心课程

篇7

计算机英语是一种科技英语,作为一门课程,它是计算机知识和英语语言的有机结合。其课程目标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熟悉计算机英语严谨求实的表达方式,能够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看懂屏幕提示信息,能够阅读和理解专业说明书等英文资料。计算机英语涉及的内容是用英语语言表述计算机技术的相关知识,从语言的本质(语音、词汇、语法)看,计算机英语与普通英语没有什么区别,但由于其表达的内容是计算机领域中的科学知识,所以要求计算机英语要带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特征,其文本要清晰、准确、精练、严密。在词汇方面,计算机英语是一种专业英语,因此专业词汇非常多,专业性很强,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例如:hardware(硬件)、object-oriented(面向对象的)、telecommunication(电信);有些词汇也不是平时常见的意思,例如:statement,class,bridge 常用的意思是“声明、陈述”,“班级”,“桥”,而在计算机领域里又有“语句”,“类”,“网桥”专有词义。在计算机英语中,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大量使用缩略词,也就是将词、词组或短语以首字母缩略、截词、约定缩略等形式变成简单明了的新词汇,用来替代复杂冗长的词语。例如:GUI 是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的缩写;sub 是 subtrac(t减)的缩写;e-business是 electronic business(电子商务)的缩写。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决定了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新的软硬件技术的出现必然会出现新的专业术语、专业名词。实际上,伴随着每一项新技术、每一种新应用都有一批新的技术名词出现。在句式方面,由于科技英语文章要求叙述准确,客观,推理严谨,因此专业英语一句话里有时会包含很多个分句形成长句,但是对于单个句子成分而言,句式却相对容易;也会大量使用被动式将带有主观性的动作施行者隐藏起来。例如:In order to effectivelyuse electronic commerce,users of such systems re-quire various types of wide -ranging functionalitiesthat include the ability to search for and access rele-vant information efficiently,make monetary transac-tions for purchasing and selling products and ser-vices,and secure business transactions against inten-tional and unintentional corruption and theft of data.(为了有效地使用电子商务,这种系统的用户需要范围广泛的各种类型的功能,包括如下能力:高效地搜索和访问相关信息,进行买卖产品与服务的款项处理,以及保护商业交易免受有意或无意的数据毁坏与偷窃的危害。)此长句里出现了祈使句、定语从句和并列结构。Although microprocessors are still technical-ly considered to be hardware,portions of their func-tion are also associated with computer software,sincemicroprocessors have both hardware and software as-pects,they are therefore often referred to as firmware.(尽管微处理器在技术上仍被认为是硬件,其部分功能也与计算机软件有关系,既然微处理器同时具有硬件与软件方面的特征,它们因此经常被称作固件。)此句里用了两个被动式,反映了文体的客观性。关于时态,因为计算机专业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如一些定义、硬件的基本构造或工作原理一般较少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大量采用一般现在时,从上面的两句话中也可看出。

二、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结合计算机英语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采取针对不同层面的教学方法,下面提出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

1.课程方面

计算机英语是用英语表述计算机类的专业知识,因此在学习之前,学生应该要具备英语和计算机这两方面的基础知识。如果学生既没有掌握英语基本的词汇与语法,又没有理解基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起来就会感觉很吃力。另外,对于课程的内容,教材是学习的载体,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教材选择不当,计算机英语有各种各样的教材,选择一本好的教材对系统地学习计算机英语帮助很大。

2.学生方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校中,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很多都是为了考级,想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毕业后找工作有帮助。计算机专业的部分学生本身对英语就没有兴趣,面对计算机英语这种综合性课程就更提不起兴趣,有些学生也没有意识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所以根本就不重视这门课程。尤其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有高中毕业生和中职、中专、技校毕业生,现在很多都是大班授课,个体差异很大,一个班由几类学生组成,大多数学生英语水平比较差,有的既听不懂又讲不出英语,词汇量严重不足。这些学生入校后参加大学英语学习就已经非常吃力,学起专业英语,对其中的词汇、段落首先从心理上就产生害怕情绪,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3.教师方面

教师是学习的关键。计算机英语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所以对授课教师也要求很高,教师要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精通,也要掌握英语语言教学的规律。如果由英语教师承担计算机英语的教学,他们具备英语语言教学的条件,但是没有深厚的计算机专业功底,不了解计算机的学科体系内容,容易将课上成翻译课,不能准确地介绍计算机的内容;计算机专业教师具备计算机专业素质,但有的发音不准,语法知识分析不透彻,导致学生对课文内容不能完全理解。

篇8

1、网络工程设计是一门学科,学科特色主要在于以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突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数字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管理技术,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适应网络通信和计算机两方面专业领域的能力。

2、网络工程专业的特色主要在于以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突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数字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安全技术和网络管理技术,使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适应网络通信和计算机两方面专业领域的能力。

3、本专业培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通信和网络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可在信息产业、国防以及其他国民经济部门从事计算机通信系统和网络工程计算机网络及协议的研究、设计和开发,从事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 情景教学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促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跃上新台阶,目前各中职学校都将该课程设为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应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实现教育与科研的有效结合。同时,要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体现当前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信息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利用能力。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应通过对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计算机、智能手机的普及,近几年家庭中拥有计算机和学生个人拥有智能手机的比例大幅提高,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不感兴趣,甚至觉得没必要开设该课程。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应该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就是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

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知识衰减期短、技术淘汰快,最新的硬件设施和各种软件层出不穷。学生们往往抱怨“为什么学校的电脑不是Win7操作系统,不是2013版本的Office办公软件”,“在学校学的软件已经跟不上社会上用的了,现在用的软件学校都不教”……从技术平台的层面来看,学生的抱怨不无道理,但是教学现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可能有大的改变。本人以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手段应该逐渐从产品教学中走出来,因为软件不过是培养技能和素质的载体,而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以及对课程知识强烈的接受欲望。

从教学内容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中文Word文字处理软件、中文Excel电子表格软件、中文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网络基础及Internet应用。

从教学过程来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应分两步走。第一步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在教学中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并了解基本常识。第二步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建构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具体体现为Windows操作系统及Office办公软件的运用。

现今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关键改革点就是配合当地的整体发展规划,使各专业的学生能够在计算机基础运用方面得到更加专业化的培养。中职学校的学生在进校时就已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所以我们在对中职各专业的学生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不是千遍一律地按照两步进行,而是从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出发,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大力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应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更新教学内容,由理论教学逐步转化为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计算机应用基础》新教学模式的尝试

经过多年给各个专业的学生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经验,我们应该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相同,教学侧重不同”的情景教学。

2.1对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教学

在“两步走”教学步骤的基础上发展为“三步走”。主要体现在: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之后,并不直接开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而是进行计算机技术基础方面的教学。考虑到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在其后要开设大量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这些后续课程的前导,因此在当前的第二步(计算机技术基础内容的教学)安排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加设DOS语言的教学以及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包括计算机软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概念与方法。

其后,在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中,不仅要完成Word、Excel、Powerpoint相关知识的教学,还要着重强调在软件使用中对内部嵌入的了解。这是对前面计算机技术基础中学到的软件概念的实践感知,也是对其后本专业软件课程的一个提前认知。

2.2对加工制造类专业的教学

加工制造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是加工企业单位,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很少会更深入地对计算机软件编程和硬件维护方面进行研究,而是软件操作运用较为频繁。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两步走”的第二步,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上花大量的时间进行软件操作应用的情景教学。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针对该专业学生的工作方向,在介绍基本的软件使用技巧之后,讲解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这样使得学生通过具体的应用了解计算机的相关软件,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以至工作带来便利。

例如在进行Word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我们应该增加“如何通过Word输出其它类型的文件”、“如何通过Word制作工作流程”、“如何通过Word制作产品加工方案”等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

在进行Excel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我们应该增加“如何通过Excel制作产品加工数据分析表”等数据分析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

在进行PowerPoint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我们应该增加“如何通过PowerPoint制作数据分析图表”、“如何通过PowerPoint制作产品加工说明”等加工过程分解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

2.3对公共管理与服务类专业的教学

公共管理与服务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在各单位从事文秘、行政等相关工作,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而是对办公软件的运用较为频繁。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两步走”的第二步,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花大量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

例如,我们应该在进行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增加了“如何通过Word制作公司内部刊物”、“如何通过Word制作会议备忘录”、“如何通过Excel制作办公设备管理明细表”、“如何通过PowerPoint制作公司会议简报”等等,并提供相关的情景案例给学生课后练习和参考。

2.4对财经商贸类专业的教学

财经商贸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财务、会计、商贸等相关工作,其后也会相续学习VF、Access、用友、金蝶、专业商务软件等相关软件,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但对基础办公软件的运用较为频繁,需要了解一定的计算机软件编程知识。所以,笔者采用教学“三步走”的方案,也就是在计算机技术基础方面简单介绍计算机软件的相关理论知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花大量的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并重点进行Excel的相关案例教学。

例如,我们应该在基本技巧的讲解后,增加“如何通过Word制作公司企划方案”、“如何通过Excel制作工资表、销售清单统计与分析表”、“如何通过PowerPoint制作项目资产分析报告”等,并提供相关情景案例给学生课后练习和参考。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发现相关教学的不足之处。例如,大量的案例使得上课的时间比较紧凑,一些基础薄弱的同学往往难以快速掌握,跟不上教学步骤。而且面对不同专业群进行不同的案例情景教学,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要做大量的准备,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随时注意学生的反馈,教学速度不能太慢,使得很多基础好的同学感到疲塌;也不能太快,使得一些基础差的同学丧失信心。应该通过学生及时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速度,使所有的同学受益。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是一个全方位、大范围、多层次的改革过程,需要全体教师的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9).

[2] 万德年,朱伟.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6(6).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教学目标 专业应用 

掌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成为现代社会专业技术人员,胜任本职工作和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那么如何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得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高级人才。这一任务责无旁贷地摆在了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面前。下面就以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为出发点;以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为中心,在突出计算机教学与相关专业的紧密结合上,提出一些见解,仅供大家参考。 

一、明确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 

目前计算机课程已成为高等院校学生的必修课。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即三个层次的教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深化、充实、扩展和提高。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所学专业领域中的应用。因此,非计算机专业必须系统地开展计算机三个层次的教学。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的是:除了文化基础和技术基础的教学,要继续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把“位”定在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上。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各专业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教学的改革力度,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 

二、突出教学内容必须以计算机在专业中的应用为中心 

(一)设立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应用的基础课 

为了提高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可开设一些相关专业方面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可以选取使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应用领域问题的一些典型示例,从原理、应用方法及实际效果上加以概括性的总结和介绍,使学生掌握一些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拓宽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面,培养在专业中广泛使用计算机的意识。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要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由于高校各系专业领域各异,因此计算机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也就各自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专业门类多,应用面广等因素,制定出符合各专业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三)设立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实习课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中必须穿插有培养学生动手参与的实习课。有些内容还不能做到让学生动手操作条件的,最好也要让学生参观具体使用的过程。

三、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在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是否可以考虑: 

(一)可以利用校园网资源开展一些教学工作,如 

在一些课程教学课时较少时,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和影响的网上课堂。通过校园网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自由安排时间学习,对于不理解的内容可以反复学习;可以给考前复习或补考学生的复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计算机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必要时可适当增加计算机教 

学实践或实习内容;加强上机教学环节,全面提高上机操作能力。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应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普及和发展,不断地充实和更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跟上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的发展。 

四、重视科研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本文讨论的是关于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教学问题,故不能就“科”、“教”相结合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如果没有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成果去指导教学,是没有生机活力的。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必须查阅大量的科技文献,才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现状,掌握新发展起来的理论和最新专业知识,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技术;有了这样的知识积累,才可能做到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建设高质量的教材,及时向学生介绍新思想和新成果。从中总结整理出适合教学的新内容,充实到教材当中去,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以科研促教学,走“科”、“教”结合之路,是提高以计算机应用为目标的教学的有效途径。&n

bsp;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