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管理心得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资产管理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有资产管理心得

篇1

一、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弊端

(一)地方政府滥用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地方政府虽然缺少法律所赋予的所有权以及由所有权带来的剩余索取权,但却拥有事实上的管理权利并不需要承担责任。这使得地方政府在管理国有资产上一方面缺乏积极性,如在我国具体情况下,许多竞争性产业的项目仍是地方政府与外商合资兴办,否认地方政府的国有资产所有权,挫伤地方投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却会利用管理权力最大可能地谋取地方利益,造成对国有资产的滥用。这主要体现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在干预企业投资决策时只考虑高收益,不考虑或很少考虑高风险。拼命争投资、铺摊子、上项目,忽视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决策时盲目趋向价高利大的加工工业,忽视由此造成的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过剩、开工不足的风险。而一旦投资项目出了问题,尤其是国有企业因税费负担过重而发生资金困难甚至亏损时,地方政府又可以把债务偿还、职工安置等责任推向上一级政府或中央主管部门。由此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损害了国家和中央政府的所有者权益。

(二)管理混乱。国有资产根据存在形态不同分为经营性资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和资源性资产三类。由于每类资产所要实现的目标不同,相应的管理、监督和营运方式也应该不同。但我国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通用”的,引起了不同功能的国有企业责任和任务的错位,其结果是:要求公共服务企业资本增殖,要求竞争性企业承担各种社会职能,众多的竞争性企业发展困难,多数公共服务企业也由于得不到政府的财政投入和政策融资,发展也相当困难。同样,由于把资源性国有资产与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混为一谈,如效仿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统一所有,分级管理”,将资源性国有资产的权力也下放给地方,结果造成地方政府对各类国有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当前遍布全国的小煤窑、小矿山和毁坏森林、草场等现象,就是在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中硬性照搬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消极后果。

(三)管理成本高,交易效率低下。采用政府各部门管理企业,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都很高。政府部门人员的工资、福利和办公费用以最低人均10万元计,这部分直接成本至少需几亿,加上企业为请示、汇报等事项的费用和时间,恐怕得十几亿。由于管理部门多,对一些事项的审批不及时,公文旅行,耽误企业的商机,间接成本更是无法估量。在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下,国有资产归中央所有,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地方政府没有所有权,也就没有完全的国有资产交易权,如上市公司国有股的转让等只有中央政府才有权批准,而国有资产的交易要按照政府的管理体制层层审批上报,其交易效率极为低下,而且交易成本很高,这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二、“分级所有”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核心

国有资产分级所有具有许多的优点:

首先,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分级所有体制的框架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一样,都是国有资产的产权主体,均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前提下,享有所有者权益,不存在上下级的政府间的委托问题,地方政府作为法定的国有资产所有者,具有不受干预的明确预期目标,在收益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地方政府会努力提高国有资本的营运效率,从而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得以实现。

其次,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原来实行的是“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管理”,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权能。而新体制实行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管人和管事相结合。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有利于企业清晰产权。

再次,体现了现代法治精神。新体制强调法治,要求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由国家制定法律法规,一切依法办事,严格执法。在中央政府一家所有的模式下,中央政府经常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权限进行无偿划拨,这直接造成了对产权的侵害和不尊重,也造成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和吃大锅饭的状况,国有资产分级所有有望改变这种状况。随着中央与地方经济和法律关系的进一步明确,随着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完全分级财政体制的建立,政府间产权关系的界定逐步清晰,“分级行使出资人产权”必然过渡到“分级所有”的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对所属企业都拥有完整的所有权,政府间的产权关系将更加稳定,更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创造性。目前中央政府管辖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企业将由专司的机构来行使权力,地方政府以后事实上将获得大部分位于本地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包括资产收益权、受限制的资产转让权和人员的任免权。

最后,分级所有将促进国有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有利于改善国有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过去,尽管不同的国有投资主体客观上存在,地方对投资形成的资产也享有权限,但这种权限一般限于经营和监管,如果不经过中央批准,没有最终的处置权。因此,企业中名义上的中央和地方多个投资主体,变成了实际上的中央一个投资主体,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或者资源类、垄断类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体制一直难以形成。至于关系到国家和地方需要共同投资的项目,在投资比例分摊、资产监管等诸方面,经常出现配合不协调的问题。如果能够以明确的出资者关系来规范各主体的权力,有利于调动各方面投资的积极性和实现按出资多少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三、构建国有资产分级所有体制的途径分析

(一)产权“分级所有”的原则。当前世界各国国有资产均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实行分级所有,中央和地方政府不能互相干涉对方的国有资产管理,从而避免了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因国有资产统一所有造成的诸多弊端。由于国有资产承担社会性目标的特殊性,国有资产的分级所有也必须考虑特定产业满足不同社会性目标的区别,所以,不同的国有资产,其分级标准也不相同。调整各类国有资产的管辖隶属关系,调整的标准按照中央、地方对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公共服务领域的国有资产、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中不同产业的划分原则而定。这就意味着,中央要适当收回部分国家下放的大型国有企业的产权。在国有资产的隶属关系大体确定的基础上,再按照中央、地方之间不同社会性目标的区别,承认地方政府对管辖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资格。这里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对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中的资源型国有资产、一般性国有自然资源,如土地类国有资产(包括水域)可以在国家统一规划的框架内,由地方政府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中央政府按一定比例享有收益;而对于重要的国有自然资源,如森林、重要矿藏资源等,应主要由中央政府所有权,资源所在地也可以按一定比例享有收益。目前对重要国有自然资源的地方垄断和破坏性开发趋势必须加以遏制。二是对于公共服务领域的国有资产,即关系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产业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要根据其服务特点区别对待。属于关系国家安全的行业和全国性的公共服务行业,应由中央政府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如国防工业、铁路干线、大电网等;而地区性公共服务行业,如城市道路、供水、煤气、市内电话及地方性的基础产业等,应由地方政府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三是对于竞争性领域中的国有企业,尽管国有经济将来要逐步从许多竞争性领域中退出,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国有企业仍将存在于竞争性的领域,特别是对支柱产业中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大型项目的国有资产享有出资人职责;而地方政府则履行一般性制造业和支柱产业中中小型竞争性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从长期看,县级以下政府在几年内将不再持有竞争性企业的股份。

篇2

关键词:我国高校国有资产 资产管理模式 创新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属于高校管理的一部分,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我国国有资产的使用情况直接受其管理制度和水平的影响。所以,建立与改革,加强与深化我国高校资产管理模式便成为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国有资产存在着诸多问题,情况不容乐观,一直以来都是高校管理中问题所在。导致我国高校资产管理出现了“谁都管,谁都管不了,谁都不负责”的无序状态,最终造成高校资产普遍存在着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资源浪费、资产流失等问题。

1.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机构不健全,责任划分不清楚

目前,我国对高校资产实行的是“国家统一所有,财政部综合管理,教育部监督管理,高校具体管理”的管理体制,以账务分管为原则的分类归口二级管理的模式,在这种制度和管理模式下,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学校各个部门校内预算申报没有考虑学校层面的整体规划,盲目提高预算经费购置资产设备追求资产的数量多、仪器贵、设备全、档次高等;部门之间又缺乏协调和沟通,导致设备出现重复购置、大材小用、缺乏维修和保养,甚至闲置浪费的现象;有些部门甚至在经费下拨之后并没有将其用于当时申报的需求,或者严格按照预算经费进行购置。

1.2资产流失比较严重

由于资产产权不明确,管理责任模糊以及管理制度与方法不完备,高校国有资产流失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的过程中未做到保值增值;二具有漏洞的政治制度导致投资性国有资产以及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1.3忽视我国高校资产的动态管理

目前,大多数高校仍采用高校的管理模式以对资产的管理,在教学资产的有效使用期内,强调对其进行维修与保养,在制度上也建立了相关人员负责制,但是,这种静态模式却不能发挥教学资产的经济效益使得相当大的一部分资产处于闲置、半闲置的状态,这种现象极大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办学效益。

1.4资产管理理念滞后,内控制度不健全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有相当一部分高校资产制度不健全。一方面是资产预算配置环节缺乏科学的审核机制,另一方面是在资产购置环节没有清晰和规范的处理程序和处理方式。而且对资产的长期管理也不到位,以至于家底不清,资产账、卡、物不相符。尤其是今年出现的“一校多区型”高校,校区多,且有的处于初创期间,由于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笑舍建设等基建项目和教学仪器,网络设备等国有资产的配置工作上,而忽略了及时对现有资产的清理,合并账务上也没有做及时处理,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账务。账单的不符,造成了不少资产流离于账外。

2.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考

2.1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

颁布更为具体全面地资产管理法规,包括动产管理、不动产管理、基础资产管理、高级资产管理、以及现金收缴等方面,完善并加强当前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制度建设。制定对资产管理的构建、使用、处置过程中的管理办法,改变传统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缺陷。并且有效利用高校内的行政职能使高校内部的审计、监察纪检、财务等相关部门使国有资产得到充分严密地监督。

2.2加强资产管理意识,减少流失

高校领导对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给于高度重视。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资产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方法,途径,利益分配机制,使高校国有资产得到最大限度的有利利用得到最大的效益。对于,老师和学生,则是需要加强无形资产的意识,尤其是对知识产权、专利著作权等要有一定的法律意识。

2.3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利用度

将高校国有资产灵活地利用起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使高校国有资产变得多元化,并且建立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建立规范化的法人治理机构和有效的监督机构,使资产管理得到一定的改善,杜绝高校经济腐败,消除高校国有资产的闲置浪费、重置、流失等现象。

2.4更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理念,健全内控制度

首先,对于资产管理人员都要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资产管理、财务会计、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专利技术等相关知识技能,再结合高校政治机构的严格管理,使资产从形成、分配、报废到统计、计量、清查等每个环节都有一系列管理约束力,高校资产管理也随之规范化和法制化。

结束语

高校国有资产的良好地管理是实现高校与国家资产的最大效益化的中心环节。所以,在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时,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要适应社会变革地需要,改变不恰当的管理模式创新新的管理模式也成为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当务之急,探寻我国国有资产的问题所在就显得尤为重要。积极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对于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廖明会;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5年17期;

篇3

关键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新论;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高校国有资产是高校资产中以实物价值存在的资产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国家对高校的投入不断加大,投入状况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各地区的高校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各高校在办学上不断的改革与发展,具体表现在扩大校区;增加专业设置;校内部门不断扩充;招生数量不断增加;教师队伍不断壮大等现状。因此,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同时也出现新的问题。出现财产管理混乱;资产游离与管理范畴之外;资产流失和浪费不断严重的现象等状况。要解决好新形势下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问题,必须依据在新的管理理论指导下的管理理念,建立新的管理措施。

一、国有资产管理新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对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是当前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和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一大举措国有资产的构成复杂,形态多样,有很多是“看得见、摸不着”的公益性很强的资产,国有资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管理好这些资产,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1]。

二、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主要是多头管理,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学校诸多部门分别管理的管理模式。国有资产在高校中属于国家所有,但高校对国有资产管理却处于后勤部、各系部、图书馆等多头管理的状况。这种状况造成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债权管理混乱,资产流失和浪费现象严重等现象。此外,还存在教学和科研资产划分不明晰,存在管理和使用上的混乱现状。

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

高校资产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机构是目前我国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管理学新论角度来说,管理必须有主体,多头管理必然会带来管理上的混乱。因此,建立合理建全的管理制度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首要任务。国有资产一直注重企业经营性的资产管理模式,而对高等学校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演变也主要是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演变,高校等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基本上伴随企业经营性管理体制的演变而发生变迁,且远没有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2]。

目前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监管机构主要有国资处、财务处和各个系部。这种多级监管的机制导致监管混乱,力度不够,各部门协同不力的现象出现。

2.缺乏科学的管理平台,资产浪费严重

我国高校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国家拨款,经费用途主要为教学和科研。有的高校也有用于校办工厂的建设项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在高校资金来源方面也出现了个人捐资和社会资金的渗透。校办企业在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形式下,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需求变的越来越重要。需要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建立健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以此来保障资源的合理管理和利用。但是,从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状况来看,高校还没有建立适合这种多种资产成分合理管理与利用的平台。国有资产存在着管理权和使用权分离,管理责任不清晰,浪费现象较为严重的现状。部分高校国有资产在使用和管理上出现“物资国有,使用群有,利益私有”的状况,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3]。

四、管理新论下的管理措施

1.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逐步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做到在资产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监督相互衔接的管理机构。加强事物购置和报废环节的管理力度,加强事物报废的审核和监督。强化管理机构的管理权力。目前我国有很多高校还没有设立统一管理国有资产的专门机构,资产管理处于多个相关部门负责管理的模式,在管理过程中出现责任不到位,管理混乱的现象屡见不鲜。从目前现状来看,高校的资产是由多渠道、多种形式构成的。要维护学校及国家财产的权益,必须有一个专门行使国有资产管理的机构或部门来管理。

2.建立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

为了更加高效科学的管理高校国有资产,在管理方面要引人国资管理系统软件,及时反映资产状态的相关信息,为学校掌握资产使用情况提供便捷的途径,为建立资产资源共享共用机制提供基础。同时,对分析资产使用效率、处置闲置资产等资产管理和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有效依据。

3.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提高从业的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各行业发展的前提和现实保障。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和对本行业业务的熟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行业的高效发展。因此,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上,高校应从资产管理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培养为校发展和服务的合格人才,不断提高管理意识,注重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参加相关知识的培训,注重提高资产使用部门管理人员的设备操作技能和资产维护技能,提高为建设新型社会主义现代化高校服务的理念,确保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合理利用。

五、结论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如何维护和管理好高校国有资产的完善和合理高效的使用,充分提高高校国有的资产的使用效率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资产的监管力度,本文在分析了国有资产管理新论的前提下,探讨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和监管力度;管理平台等现状。提出了在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理念下,建立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措施。主要为建立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建立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殷敏婕.浅析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集体经济,2012(5):35-37.

[2]程晓芳.浅探我国高校国有资产政府管理新模式[J].法制与社会,2010(5):105-106.

篇4

[关键词]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

建立新型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开展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研究的目标之一,是提高这部分资产使用效率的重要环节,对于巩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成果,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政府要求的后勤保障制度,提高这一部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分级集中管理

构建政府资产管理新体制,首要前提就是要实行权属集中统一管理。按照政府资产管理安全完整、节约有效的原则,权属集中统一管理有利于明确资产管理各方的责权利关系,从根本上解决资产管理中的缺位、虚位和越位的问题;有利于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有利于资产的规范化管理和运营。

具体管理模式:①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分级所有和分级管理。实行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资产和地方政府资产分别来源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级所有和分级管理有助于划清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责、权、利关系,强化资产的管理目标和管理责任。②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由政府资产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本级政府(含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检察院、法院和社会团体)资产的产权,系统或部门只拥有占有使用权(这是由于各部门资产均主要来源于本级财政)。这样可较好地克服现行的“所有者空位、虚位和占有使用部门的越位,形式上是国家所有,占有者实际所有”的体制弊端。

2.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分类集中管理

国有资产中,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具有不同的特性,其管理目标、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手段不尽相同。经营性资产以营利目标为重,非经营性资产以社会公共管理目标为重,资源型资产以社会经济持续性协调发展为重。同时,仅从非经营性资产方面,又分为单纯保障政府行政管理的相关资产,以及分布在科、教、文、卫、城市基础建设等领域内的社会公益性资产。这两类资产,又有着不同特点,特别是分布在各个领域的公益性资产,由于行业的不同,其政策趋向、管理特点和发展目标均有不同,因此,政府资产实行分类管理是很有必要的,专职由政府资产主管部门对保障政府运行的相关资产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即对这部分资产的管理,在权属统一的基础上,建立资产预算制度和对潜在的准经营性资产实行授权(委托)经营制度,并依法规范资产的配置、处置和收益行为。

二、构建新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

为提高这一部分资产的使用效率,提高资产保障效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新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与财政协同,资产和预算部门分立

新的体制要以培育完善、独立的资产产权人利益和资产使用人利益为着力点。通过立法设立独立的资产产权人和资产使用人,并确立其为市场关系中的主体。资产产权人对一切使用其资产的行为和主体收取使用费,并用于资产的更新、改造和维护,是市场关系中的卖方。资产使用人代表众多的资产使用单位,以一个统一的部门出现,实施后勤保障,处理一切的行政事务,也就是后勤管理部门,负责从财政取得资金,并同产权代表人协商资产使用价格,结算使用费。这实际上是强化和完善了现有的行政机关后勤管理部门的职能,彻底改变现有后勤管理分散的局面。建立了这两类主体,也就彻底告别了传统的财政资金无偿使用的时代,行政成本的观念从此将深入行政活动过程本身,市场机制的引入,将大大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2.保障性资产管理部门和经营性资产管理部门相互独立、相互依托

因行政单位资产还肩负着保障服务功能,而后勤保障具有即时、必需的特征,为此,在将后勤保障性资产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还是要保留一小部分保障性资产,用于为特殊的重要人员、部门和事件服务,这是部分资产需要保密或不便于进入市场购买时必不可少的保留。这部分资产也需要进行核算,与模拟市场价格进行比较,不断提高使用效率。保障性资产只能来源于财政资金,不允许来源于经营性资产管理部门的划拨,两者之间保持彼此的独立性。经营性资产管理部门则要根据行政单位的保障标准,做好与资产使用部门的费用结算,同时也要做好闲置资产的经营变现工作。

3.产权营运部门要建立完整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建立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营运部门是资产管理的具体实现形式。资产管理部门在盘活资产存量、实现资产变现、加速资产更新等具体目标的要求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探索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营运管理的有效实现形式。比较科学的方法是采取国有控股的形式,引进不同所有制的资本,实现资本主体多元化,不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在进行资产营运过程中,应尽量采取国有控股公司的形式,实行稳健的经营策略,高度重视可能出现的风险。

三、探索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主管部门机构设置的有效路径

加强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建立新型的保障性资产管理体制,其授权主管部门机构设置是关键,是重要的组织保障。

总之,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一项新的探索性工程,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以解决的重要环节,建立独立的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是历史的必然。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必将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政法司.《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解读[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国有资产;固定资产;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002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0-02

高等学校管理工作中,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资产的多寡、质量的优劣是衡量高校育人条件的重要指标,亦是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如何管好、用好高校国有资产,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对于促进高校良性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 {校资产相关概念

1.1 高校资产

新建本科院校是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以及大众化背景下出现的新兴高等教育群体。高校资产指高校被法律认可为国家所有的,正占有或使用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各种财产、债权以及其他权利均包含在内。其中,固定资产指的是设备单价>1 000元(专用设备单位价值>1 500元),使用寿命>1年,并在使用过程中原有物质形态没有发生改变的资产。如果单价未达标,但是使用寿命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纳入固定资产管理。其中高校的固定资产通常分为六大类,包括房屋和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图书、文物以及陈列品等。在新建本科院校中,因为流动资产归属日常的财务管理,无形资产及对外投资比重较小,因此,本文研究的是新建本科院校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

1.2 {校资产管理理论

1.2.1 高校资产管理的内容及原则

所谓高校资产管理,是指管理高校资产运动的各个环节或过程,包括管理高校资产的各个方面或环节,例如分配、清查、核资、监督等,避免高校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从而使高校资产的安全得到有效的维护,使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需要遵循以下几个要点:首先,资产所有权以及使用权两者彼此独立;其次,资产管理以及预算管理两者建立密切关系,实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高校资产整合与资源共享共用,实现高校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再次,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这就要求高校资产管理做到账、卡、物相符,保证高校国有资产的配置合理、完整安全、保值增值使高校获得最佳的资产使用效益。

1.2.2 高校资产管理的体制

高校的国有资产为国家所有,各级政府分级监管,高校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从而使国有资产配置更加合理,使国有资产的使用更加高效,使国有资产的处置更加规范。就高校资产管理的主体而言,分为三级,分别是高校、上级主管部门及政府财政部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客体是指被{校所占有及使用的各类资产。

2 LG学院基本情况

LG学院是为了响应与满足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对理工类应用型人才的号召与需求,由教育部审批通过允许建立的一所省属本科理工类院校。现有土地面积57.78公顷,校舍面积26.0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总值1.116亿元,图书63万册,数据文献资源6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22个,室内体育场馆2个。近些年来,学院办学规模以及招生人数不断扩大与增加。就学院资产总量而言,学院的固定资产从2013年的3.77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3.94亿元,专用设备、图书等资产的价值数量均呈现增长的态势,然而房屋建筑一直在固定资产总量中占据60%以上的比例,不包括房屋建筑在内,相关固定资产配置占据比例较少,结构不够合理,并且当前数据中也有需要报废处置的一些资产数额。

3 LG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3.1 两校移交时固定资产清查、移交工作不到位

LG学院是2012年在GD大学某校区的基础上,经过1年的筹备,于2013年经过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由于筹建的时间短,资产的移交任务重,移交初期只是办理了简单的移交手续,并没有彻底地进行资产的清查核算工作。同时,由于财政厅的批文尚未下达,账务合并也未及时处理,最终导致了账实、账卡、账账的不符。加之筹建初期,LG学院资产管理信息平台还未正式运行,资产登记卡片是后来统一录入的,资产名称、设备型号等信息填写不具体,致使实物和账难以相互匹配。有些资产的设备名称和资产账上的名称存在不相对应的情况。不仅如此,各部门以自筹资金进行固定资产的购置、自制、接受捐赠等,这些固定资产不能验收入账,使账实出现差异。

3.2 固定资产闲置浪费严重,使用效率低下

目前,LG学院的固定资产实行部门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各部门都尽可能地追求“小而全”,甚至盲目攀比,这样导致资产的闲置浪费与重复购置并存。除此之外,那些频繁使用的仪器设备,例如多媒体设备,因为某些教师使用不规范,日常管理以及维护也缺乏有效落实,使其使用年限缩短,从而间接导致学院资源的浪费。

3.3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不规范

LG学院固定资产实行“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在实际中个别单位对一些已不能使用的固定资产、闲置资产或已调出去的资产,没有及时办理相关调拨手续,致使资产管理不到位。

3.4 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不到位,工作连续性不强

目前,学校统管全校固定资产的专职人员仅1人,各部门资产管理员各1人,共41人。不过,因为资产管理员主要是由非专职人员担当,业务水平比较差,并且缺乏对设备的认识及掌握。此外,资产管理员流动性较大,各部门会因人事的变动作出调整,资产管理工作连续性不强。

3.5 监督与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目前,LG学院缺乏严格的固定资产管理奖惩措施,对固定资产处理不当、管理不善、损坏和盲目购置造成浪费的责任人没有应有的约束机制;在国有资产管理环节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也没有相应的奖励措施,导致资产流失、浪费严重。

4 解决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作为一所新建的地方性理工科本科院校,如何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科学地管理国有资产,提高资产的配置和使用效益,最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促使学校健康发展,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4.1 建立健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强化资产管理责任意识

第一,建立健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强化国有资产管理责任意识,严格执行“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制度;第二,在年终部门目标考核评估指标中增加国有资产管理分指标,通过相应的资产管理状况评估考核,作为重点分值部分纳入年终目标考核,促进固定资产的合理使用。第三,加强固定资产监督管理工作,建立严格的内部自查制度。

4.2 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

4.2.1 规范固定资产购置阶段的管理

固定资产的购置阶段是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环节和关键节点,固定资产管理从使用部门提出配置申请,到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审核,每一个环节和流程都应该纳入规范化的流程。除此之外,固定资产购入之后,应严格按照验收程序进行验收。各部门购入固定资产,应由国有资产管理处资产管理科与资产的使用部门、审计监督部门一起把关验收,验收的重点是资产的数量、品牌、型号以及相应参数等方面的指标。如果批量大、价值高的贵重固定资产,还应组织专门的校内外专家及委托校外相应的技术检测部门进行验收,加强验收节点控制。

4.2.2 加强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管理

固定资产验收交付使用后,更要加强资产清查管理和维修保养管理。第一,实行定期与不定期清查相结合的清查制度。在做好日常维护的情况下,加强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盘存 ,切实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在摸清楚家底和固定资产存量的情况下,促进校内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提高高校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加大对学院的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整体统筹调度,使资源共享,物尽其用。第二,加强日常贵重仪器设备的保养维护。对于贵重仪器设备, 严格按照设备规定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地做好保养维护工作。不按要求进行保养维护、造成损失的管理人员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若已发生损坏的情况,管理人员在年终考评时除了扣分外,还需要赔偿相应的损失。

4.2.3 加强固定资产处置过程的管理

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盘盈盘亏及报损报废处置规范管理与处置,避免随意的报废而导致固定资产流失。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应成立专门的固定资产报损报废审查小组,制定科学合理的报损报废审批制度,明确报损报废资产处理流程,由使用单位申请填报《LG学院报损报废申请表》,由国有资产管理处与实验室设备处等相应的职能部门进行核实,核准后将待报损报废的资产统一存储,按规定集中申报处理。

4.3 建立固定资产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监控管理

学校应根据固定资产网络管理工作的需要,实现规范化的网络管理,以提高高校现有国有资产管理的水平。在具体管理实践中,应积极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网络信息平台,从而对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实现实时监控,以便能够及时、全面地掌握学校固定资产的动态信息,实现对固定资产从购置、配置、使用到处置等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从而提{学校固定资产信息管理网络化的水平,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实时、高效、动态、科学管理。

4.4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要实现高校固定资产的科学化管理,首先,要建立一支专业的资产管理队伍。高校应当取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待遇。对资产管理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实行奖励,以此稳定乃至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固定资产管理队伍中。与此同时,加强对资产管理业务人员的培训。通过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参观学习等方式,确保资产管理人员掌握基础的管理学知识,运用基本的管理原理和方法解决资产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高校资产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高校从事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的物质基础。资产管理者应积极思考如何完善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体制,维护高校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得资产使用的最佳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S].2012.

[2]王声革.新建本科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6).

[3]李鑫.湖南S学院固定资产管理相关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篇6

【关键词】高校 资产管理 效益

一、高校资产管理的现状

高校的资产主要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这是高校可以持续发展下去的基础保障。高校的有形资产主要用于学校的科研教学和对科研项目的研发上,有的一些有形资产还用于学校的一些盈利投资上。这就使得高校利用项目盈利投资取得收益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经济效益,在加上国家对高校的补贴和项目拨款,都使得高校的资产总值在逐年的增加之中。在这样的发展势头之下,高校对资产管理意识开始加强,高校开始对高校的资产进行资产管理,建立资产管理的有效管理机构。加强对高校资产的管理已经成为高校资产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因素之一。

二、高校资产管理中现存的实际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许多高校在管理机制上制度不完善,缺乏资产管理的专业从业人员。虽然高校都有相继成立专门的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但在这些资产管理部门中,人员的安排和专业资产管理不配套,一些人员无法对高校的资产做出正确的评估和使用。这就使得资产管理上存在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庞大的高校资产分配利益不均衡,资产管理人员对自身的管理职能界限不清楚,资产在投放使用上较为混乱,等诸多问题影响着高校的资产管理。专业资产管理人员的缺乏现象,就无法产生有效的管理机制的存在,不利于高校在对高校资产使用中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制约着高校资产的使用,也就相对制约了高校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资产管理观念淡薄

高校的资产其主要来源除了日常教学中用获得到的之外,还有在科研项目中取得发明成果和申请专利中所的来的。高校在不断创增资产的时候,总是对这些资产的有效使用认识不清,导致高校资产在相当一部分上没用到恰当的地方。高校的资产管理部门在对高校所创增的这些资产进行核实、登记之后,没有有效的对这些有形或是无形的资产进行资产评估和资产预算,一些可能在评估时出现一定的偏差,这就使得高校对学校内的资产的产权无法明确,产权上的界定范围和界定界限不清楚,在做出资产转让的过程中必然会损失高校的经济效益,造成不同程度上的经济损失,这些都是高校资产管理部门对高校资产管理观念淡薄所导致的。

三、挖掘高校资产管理潜在效益的实际措施

(一)建立统一的高校资产管理机制

高校的资产是为高校中的教学、科研项目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随着高校教学的不断发展和不断进步,现代办学不在只要求能够成为他们的后备力量,还要求高校资产能够朝着更加广阔的空间去进行发展。但高校的资产管理也不能随着自己的想法而进行无制度性的盲目发展,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出统一的高校资产管理机制,对高校的资产做出正确的评估方向。高校资产管理机制的建立,可以帮助高校的资产进行高校资产上的实际经济资产评估,做出资产投资回报和投资风险的正确决策,做到资产经营方案上的选择等各种元素上分析利弊。建立一套适合高校资产管理的有效经营效益机制,是对高校资产管理上的一个补充和帮助。高校资产管理机制的建立,从效益角度上出发,可以帮助高校得到收益上和资本上的经营效益,让高校资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提升资产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

高校资产管理机制的建立,还不能缺少专业的从业人员配备。从目前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的人员配备上和整体水平上看,资产管理部门从业人员能力十分不均衡。由于高校资产管理机制起步较晚,在配备人员上就会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出资产管理团队上的再次整合。但想要对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人员做出调整也并非一日就能成功的,首先高校对资产管理这一块的重视度不高,这就使得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人员在培训和实际从业经验上都严重不足。现在许多高校中的资产管理部门人员无论是在专业知识上还是在专业层次上都和真正的财务人员无法相比拟,其中存在的差距相当悬殊。想要提升资产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首先,要对资产管理团队中不合格人员进行裁剪或是参加专业的资产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工作,不定期组织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学习充电,提升团队人员的从业能力。其次,配备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员到高校资产管理部门中,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专业的从业人员对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之后还有对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的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明确资产管理部门人员的职责和义务。第三,要调整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心态,摆正他们对待工作的积极态度,对成绩突出的人员要能够得到晋升的机会,在福利待遇上也要对人员做出奖励。最后,要对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的人员进行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其他高校的资产管理人员进行工作上的交流心得体会,让大家可以在不同的管理中得到启发和进步,实现高校资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产业化。

四、总结

高校资产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完善高校资产管理上所存在的弊病,挖掘高校资产管理上的潜在效益,有利于高校对高校资产做出正确的使用方向,有利于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和回报效益,更有利于促进高校改善资产管理上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的责任 固定资产管理的电算化 固定资产效 益分析体系

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目标是提高固定资产的可利用率以及降低企业运行维护成本,使得企业维修资源为核心得以优化,通过各种信息手段,来合理的安排维修计划以及相关的资源与活动。企业通过提高设备可利用率来实现收益的增加,通过优化安排维修资源得以降低成本,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以提高和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对资产的管理不但要进行静态核算外,而且还要现资产的动态管理,比如从资产的申购、资产领用、资产维护一直到资产的报废,整个资产生命周期的管理。

在日益竞争的商业时代,对于拥有高价值资产的企业来说,对于设备的维护已经不再局限于成本范畴了,资产的管理更成为获取利润的战略工具,加强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保证公司资产安全和完整,充分发挥资产使用效能。

一、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公司领导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理念

根据我国《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公司负责人必须对本企业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所以,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好《会计法》,固定资产的管理的关键是,公司领导必须真正做到并且担任起对资产管理的相关责任。一个企业的负责人重视企业的资产管理,应当成立专门的委员会来管理固定资产,应当设有专门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杜绝思想意识上的“重进轻管”、“重资金、轻实物”。

(二)加强各级管理人员对固定资产的责任意识

对于职责不明,有些企业在出借出租固定资产时没有办理相关的手续,致使企业固定资产流失毁损;有的固定资产由于长期使用达到报废状态,但是没有办理报废手续,账面上仍大量的反映固定资产的存在;在对房屋改造、修建应增强建筑物面积和金额的情况下,由于疏忽没有及时管理等情况,使得固定资产账实不符。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机制不健全、制度执行能力弱,不能定期清查、盘点,造成企业资产状况不清。

(三)加强固定资产使用人员和固定资产维修人员的责任心

固定资产管理是实物形态的管理。企业的主要资产组成大部分来自生产设备,生产设备使用寿命包括有物质寿命、技术寿命、经济寿命。生产设备的自身质量及运行以及生产设备的保养和正常维修,决定着物质生命的长短。首先,要对生产设备注重日常维护,以确保延长其物质寿命。否则,固定资产会提前报废,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给企业增加了支出,导致固定资产总值的减少。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现了技术上更先进、经济上更合理、更好的生产设备,从而造成原有生产设备的贬值。有些设备虽然能继续使用,但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是从经济效益角度看设备最否达到合理的使用期限。在最适宜的使用年限内使用固定资产,出现年均总成本的最低值,而能使年均总成本最低的年数,这就是设备的经济寿命。技术更新处于相对于缓慢阶段的设备,其更新主要以经济寿命为主,同时兼顾技术寿命。

从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上应该对固定资产采购、固定资产发放、固定资产登记与转移、固定资产验收、固定资产报废、固定资产盘点、检查制度,应该严格要求以确保固定资产在各个环节中保证账实相符,避免造成损失。

二、管理好固定资产应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固定资产的预算制度

企业应当每年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及资金情况,合理进行固定资产预算,预算得以批准后,一般情况下不予突破,对于“紧急需求”固定资产的情况,应当上报。在制度上有所规定,并从严掌握固定资产的采购。公司应根据各部门提出固定资产采购要求,报公司指定指定部门或专人进行审核,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根据现有资产情况,判断是否同意购置新固定资产或直接从其它部门调拨固定资产。如需采购,由报相关领导审批后,由负责人员采购。

(二)固定资产的授权批准制度

明确审批人对固定资产购置的审批权限和批准方式以及程序和责任。审批人不得越权审批。未经审批,不得采购。

(三)组织责任制度

对于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接收、使用等环节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明确其相应的责任、对工作作出具体要求,并相互监督、职权分离。采购的资产由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办理固定资产验收。如发现固定资产与采购要求不符,或者固定资产质量存在明显问题,须立即报告负责人,并进行固定资产更换,否则不予入库。由指定部门发放固定资产时,领用人须分别在《出库单》和《固定资产领用明细表》中签字确认。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因保管不善或其它人为因素造成固定资产丢失、被盗或毁损的,使用人应当按照规定赔偿。固定资产使用人离职时,须归还所有办公资产,经相关负责部门进行清点核实、确认无误后方可办理离职手续。由指定部门负责查核、统计各部门的固定资产,经领导签字确认后,填写《固定资产登记表》,明确部门对固定资产看管责任。固定资产出现丢失、毁损的,须到由指定部门进行备案,及时填写《固定资产登记表》;固定资产发生转移的,须经转出部门和转入部门相关人员签字确认后方可进行转移。由指定部门库管员根据《固定资产登记表》的变更情况及时更改资产管理台帐记录,并将相关情况备案至财务部门。固定资产经专业人员确认无法维修或维修费用超过资产原值时,需申请报废并办理相应报废手续。由指定部门相关人员负责本部门固定资产的自查和盘点,每季度协助进行资产检查及盘点,并做出资产清查盘点情况表。由指定部门进行资产的登记、检查以及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不定期抽查各部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情况。每季度,由指定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对各部门资产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盘点,并出具书面报告。对各部门资产盘盈盘亏的情况,找出原因及责任人,报公司领导批后处理。如果属于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应当追究当事人和管理者的责任,并且视具体情况进行赔偿损失。

(四)记录固定资产的账簿制度

负责管理固定资产的部门和公司的财务会计部门要全套保管好固定资产的申请单、固定资产审批资料、固定资产购买计划等各项会计记录,相关责任人禁止对固定资产的材料进行更换、丢失以及损坏,随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实施固定资产卡片,确保固定资产的情况及时反映。设立固定资产台账,更好地反映出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建立固定资产档案,固定资产从初始规划到固定资产结束的全过程所形成文字描述、会计账务等相关资料。对固定资产进行归类划分建立相应的动态系统资料。

(五)固定资产处置、报废制度

按相关规定,企业各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调配要以固定资产的充分利用为原则,以来办理内部的调拨手续,及时进行固定资产的变更登记。

三、要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电算化

由于固定资产规模越来越大并且种类繁多,各项管理工作仅靠手工管理、手工统计不再适应工作要求,所以必须实现管理工作的电算化,建立起对固定资产的计划管理和核算管理等功能齐备的信息化系统,将固定资产的购建、预决算、固定资产的处置、固定资产的报废、固定资产的核算等各项业务全部通过系统加以反映。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有助于公司管理机构实时掌握固定资产信息情况,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在实现核算电算化的前提下,可以取消手工固定资产明细账和总账,有利于减少手工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四、固定资产效益分析体系

为了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应当充分对效益进行分析。一是固定资产购置前,应对固定资产进行相关的预测和有效的分析。二是统计各部门固定资产使用率,发挥固定资产效能,该报废的固定资产报废,该维修的要及时进行维修。三是预算固定资产的盈亏平衡点,分析固定资产的工作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四是对企业固定资产全部实行电算化核算,分析每件固定资产的收入、支出、毛利和毛利率,明确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教科文司编,2006年8月第一版

篇8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177-01

摘要:注册会计师在维护经济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各种违规违法案件的发生,使得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任度降低。为维护行业形象,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

政府、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组织机构一直都在致力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但成效并不理想。银广夏巨额造假、蓝田神话、大庆联谊案、红光电子案等财务造假案件的发生使得注册会计师的形象受到极大地影响,也使得注册会计师行业出现信任危机。究其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是作为直接的审计人员---注册会计师难辞其咎。因此,为维护经济健康的发展,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刻不容缓。

一、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品德、职业纪律、执业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其基本原则包括独立、客观、公正、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关注、保密、职业行为、技术准则五个方面。

二、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不足。

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要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性,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真实的执业结果。然而,随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非鉴证业务的快速发展,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日显不足,甚至有少数执业人员完全丧失独立性,按照客户的意志进行审计业务、发表审计意见,致使执业行为扭曲,职业道德缺失。

2.注册会计师业务素质参差不奇、总体职业道德水平不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执业能力、职业纪律、职业品德都相距甚远。注册会计师人员主要通过CPA考试获得注册会计师的称号,很多人审计经验不足,甚至有些人不具备会计专业技能,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职业胜任能力明显不够。

道德缺失是我国会计职业界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作为社会经济的警察,会计从业人员应保持廉洁、公道、正派作风,但实际中违反原则和职业道德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注册会计师人员利用工作之便谋取个人的不正当利益。

3.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处罚力度比较轻。

我国可以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监管的部门有:财政部、审计署、证监督委员会、国有资产管理局和税务部门等。《 注册会计师法》、《 会计法》和《 刑 法》等相关法律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也做出了相关规定。但是在实际监管过程中监管力度仍不够,实施效率较低。对于很大部分违法违规案件,多以行政处分和罚款为主,就像温水煮青蛙,对注册会计师们来说不痛不痒,根本起不到警戒作用。这就导致违背职业道德的低成本,注册会计师们在巨大的收益和低成本的权衡中往往会选择前者,以致注册会计师违背职业道德的违法违规行为屡屡发生。

三、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意见

1.营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社会环境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有很大的影响,政府和社会各相关部门应积极为注册会计师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为注册会计师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积极的外部因素。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应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一个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目前,一些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用降低收费、提供审计业务的同时赠送咨询服务业务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来招揽业务,致使会计市场竞争无序。其次,加强社会舆论监督的力度。积极利用网站、报刊、杂志等舆论监督手段,对于违法违规执业的注册会计师人员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曝光,以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社会责任感。

2.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注册会计师是职业道德建设的主体和核心,其自身的职业素质的提高对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总体执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引导注册会计师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金钱观和价值观,在执业过程中将国家、社会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在高校的会计学专业中多开设些有关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也可增加些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题目,以保证注册会计师队伍吸收的是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对于在职注册会计师人员应定期开展培训班,宣讲法律法规和学习执业准则,交流执业经验和心得。

3.加强会计事务所内部的自律,发挥注册会计师协会作用。

要建设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必须加强事务所内部的自律。会计师事务所的负责人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采取正当的竞争手段来提高本事务所的形象,加强本事务所注册会计师的思想道德建设,给注册会计师坚持独立性提供坚强的后盾。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性组织,按照《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统一对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管理,行使行业管理权限,在社会上和行业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应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作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组织会员们认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组织好注册会计师考试,严格把守进入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关口;积极推进行业与国际组织 、执业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丁亚莉.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问题探讨 [J].宁波职业技术学报.综合,2011.8 第15卷第4期:95-98.

[2]李国军.浅议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 [J].中国经贸.财税广角.

[3]刘福清.浅析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 [J].财会通讯.综合,2011 第9期(上):145-146.

篇9

一、树争先之志,队伍建设筑根基该庭认识到,要想争先创优,必须要把队伍建设这个基础夯实

为此,该庭通过狠抓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队伍素质,增强做好法庭工作的内在动力。

1、强班子,由“言教型”向“身教型”转变。法庭庭长官不大,但一言一行在干警中就是一种导向,直接影响着干警的思想和情绪。为此,民二庭班子坚持“律人先律己,严兵先严将”的理念,给干警做出好样子。在办案上,做到不暗示、不误导、不干预、不打招呼,不让干警戳“脊梁骨”;在工作上,庭班子成员和干警一起送达、审案、调解,一起摸爬滚打,同甘共苦;在纪律上,要求干警不做的,班子成员首先不做,不该去的坚决不去,不该吃的坚决不吃,从而带动了干警“清清白白为法官,公公正正办铁案”。

2、抓载体,提升队伍内在素质。该庭通过围绕各项活动的载体,依托活动查摆问题,针对问题落实整改,不断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如在2004年的“司法公正树形象”、“创建文明机关优化发展环境”活动中,该庭做到了事先动员,事中检查,事后总结,使干警切实深入到活动中,人人都参与,人人有提高,不断凝聚一个“警魂”,树立一种“精神”,培育一种“作风”,努力强化优化发展环境意识,为做好审判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3、造氛围,努力创建学习型法庭。该庭把学习作为重中之重,通过创新学习方式、学习机制,建设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的文明机关,引导全院干警在根本立场上坚持党性原则,在政治态度上坚持权为民用,在行为准则上坚持司法为民。并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全庭开展了“每日一小时”读书活动,多读书、读好书,努力营造人人讲学习、学习工作化的浓厚氛围,干警的执法水平不断提高。今年以来,该庭干警人均学习笔记达到1.5万字,学习心得人均3篇。

4、重引导,树立职业行为导向。在对干警的教育上,该庭注重引导,着重培养干警自我学习、自我改造、自我奋进的意识,鼓励干警进行自学,变“要我提高”为“我要提高”,树立干警正确的职业行为导向,努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队伍建设的加强,使公正司法、清廉办案成为全庭干警的自觉行动。今年以来,该庭共拒请、拒礼、拒贿20余次,金额达到3万元。

二、谋服务之策,抓好审判促发展

对于如何发挥审判职能,民二庭有着自己的见解。这庭认为,要使审判职能更好地发挥,必须以服务好县域经济发展为己任,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今年以来,该庭以此为理念,审判工作取得长足发展。

1、强化责任,量化任务。坚持“任务包干,责任到人”的原则,采取“四定”即“定案件、定期限、定人员、定任务”的方法,把每件案件细化分配到每名干警,强化了干警的责任意识。

2、依法审理国有企业改制和破产案件,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保障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该庭年内共破产终结15件,23家企业破产财产成功拍卖,变现资产1200余万元,受到了企业主管部门及县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3、进一步增强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意识,促进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全年共审结涉及企业的合同纠纷案件932件,解决涉案标的额10230万元,为唐山冀东物贸集团、特水公司、热力公司、网通公司等企业挽回经济损失8000余万元。如针对冀东物贸集团开展消费贷款购车业务后纠纷增多的状况,该庭加大了审理力度,年内就审结涉及该公司的案件528件,解决涉案标的额7402.8万元,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赞扬。

4、依法公正高效地审理涉及金融企业的纠纷案件。在审理涉及金融企业的案件时,该庭坚持“公正与效率”的工作主题,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运转高效,取得了较好的审判效果。全年共审结案件109件,为联社挽回经济损失884.6万元,保护了金融债权,维护了金融秩序,防范了金融风险。该庭的努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的交口称赞,2004年,该庭共收到社会各界赠送的表扬信10封、锦旗10面。

三、闯率先之路,司法改革增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前进的阶梯

为此,2004年,滦县法院民二庭以积极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围绕提高案件质量和办案效率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各项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开展。

1、在全院率先在立案上实行了直接分案到法官制度。改变过去庭长分案到法官的方法,实行由立案庭负责将受理的案件直接分到各审判人员主办,解决了个别干警“挑案件”的现象。

2、实施“阳光操作”,坚持公开审判。该庭认真开展了“阳光审判”活动,努力构建实现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的平台。使每一件案件都在“阳光”之下进行操作,彻底杜绝了“暗箱操作”。对于依法应当公开审理的案件,全部进行了公开审理,公开审理率达到100%,对于判决案件,全部依法进行了公开宣判,公开宣判率达到了100%。“阳光审判”使该庭的办案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年共发生发还改判案件3件,案件发改率仅为0.28%,较市目标低2.72个百分点。

3、完善了诉讼调解制度。在吃透案情的基础上,坚持庭前、庭中、庭后、判前调解相结合,在保证办案效率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案件调解率。全年调解结案的案件达到了885件,案件调解率达到了81.9%,较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达到了办案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和谐统一。如在审理一件争议标的额为38万余元的汽车质量纠纷案件时,办案法官五下济南,行程两万余华里,通过艰苦努力,最终使案件成功调解,不但为原告方挽回20余万元的经济损失,而且取得了原告、被告、第三人均满意的良好效果。案件调解后,该案第三人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律师称赞:该案彰显了人民法官司法为民、心系当事人的崇高境界。原告涂某、董某则送来两面锦旗,称赞办案法官“不辞劳苦,一心一意为当事人着想。”而被告则专门给法院写来表扬信,赞扬法院“心系企业促进经济发展”。

4、进一步扩大简易程序适用率。年内适用简易程序审结的案件达到987件,简易程序适用率达到了91.4%,较去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平均审限同比缩短了25天,审判效率大幅度提高。

四、聚八方之力,倾情服务护法魂近年来,滦县县委提出了“投资到滦县、事事都好办”的承诺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理念,把优化发展环境摆上了极为重要的日程。担负着商事审判的滦县法院民二庭,以优化发展环境为己任,不断增强超前服务、主动服务意识,主动赴企业、下基层,整合社会力量,争得企业支持,为法院整体工作凝聚合力。

篇10

[关键词]政府采购素质培训

我国自实行政府采购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为国家节约了很多资金,采购规模每年不断扩大。1998年,全国实行政府采购的规模为31亿元,1999年扩大到130亿元,增长幅度为319%。2000年为328亿元,增幅为152%。2001年,政府采购总额为653亿元,增幅为99%。[①]2002年为1009.6亿元,2003为年1659.4亿元,2004年为2135.7亿元,2005年达到2500亿元,[②]2006年政府采购规模预计将达到3000亿元。

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扩大,诸多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比如采购成本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提高,采购货物或服务的质量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有所降低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采购制度不健全而使得某些人钻了空子;规模过大造成规模效益递减;由于对采购的监督不到位使得采购人员发生寻租行为;还有,由于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高导致采购效率和效益偏低等。随着我国加入WTO,即将加入WTO的《政府采购协议》,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的素质不高成了制约我国政府采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就针对在新形式下如何提高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的综合素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以促进我国的政府采购平稳地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政府采购的效率和效益。

一、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素质现状

政府采购是一项技术性很强、意义和责任重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有支精通采购技术、熟悉商品性能、道德水平高、责任感强的高素质队伍。

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管理队伍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及专业管理能力,整体上偏低。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素质与政府采购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的时间不长,大部分政府采购人员不够专业,主要来自财政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他们知识结构不够全面,在招投标、合同、商业谈判、市场调查、法律、工程、机电设备等方面了解不多,将采购活动委托给社会中介机构承办时增加了采购成本。对政府采购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对国际政府采购的方式及程序知之甚少,很多采购人员对现代政府采购业务和技巧不够熟悉,对厂商信誉和商品质量把握不准,搜集、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不够强。把政府采购简单等同于市场招标,对政府的采购政策不够敏感,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形成一支业务过硬、素质精良、执业规范的政府采购队伍显得尤为迫切。

二、政府采购对采购人员的素质要求

作为政府采购部门的采购人员,与非政府部门的采购有着明显的不同。非政府部门或者说私营企业在采购时使用的是自有资金,采购的产品都是直接为自己服务,能否节约资金直接关系到本企业的发展,所以在使用时一般都会精打细算。而作为公共部门的政府采购部门,采购时使用的是公共资金,这些资金来源于纳税人,采购的产品大多是公共产品,能否节省资金与他们本身的收入没有直接的联系,甚至采购成本高时自己反而能得到好处。所以政府部门采购人员与非政府部门的采购人员面临的环境不同,那么对他们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除了技术性的要求外,对采购人员的思想、品行也有很高的要求。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③]:

1.政治思想素质

政府采购实际上是政府拿公共资金(即纳税人的钱)为公众办事,代替公众购买公共产品,也就是说,政府采购也是一种公共服务。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政府采购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我国政府采购人员的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忠实的贯彻党和政府方针、路线,深刻领会政府采购政策,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为政府采购主体服务的思想;其次,树立法制观念,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政府采购的行业工作规范,在工作中做到以身作则。再次,树立服务精神,热爱政府采购工作。

2.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

理论是政策的先导,政策是理论实现的具体化。作为政府采购工作者,较好的理论修养是做好政府采购工作的根本前提。政府采购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主要表现在能够把握并灵活运用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精通财政、税收、政府采购和国有资产管理的原理和知识,熟悉经济、法律和法规,有较强的改革开拓精神,并能熟练运用他们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政策水平主要表现在能深刻理解并掌握现行的财政政策、经济政策、政府采购政策,做到触类旁通。

3.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政府采购涉及面广,对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政府采购涉及到招标、决标、履约管理、仲裁等许多环节,同时还要求对市场行情、商品和劳务的特性有深入、细致的了解,这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事务,对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有很高要求。

作为专业化的政府采购,国外发展的比我国要早,在采购人员的选拔上也较早的形成了相应的标准。[④]

国外政府在选拔采购官员或雇员时,一般从大企业选拔。年龄一般在30岁-35岁之间,具体条件为:毕业于高等院校的商学院或管理学院,修完商业课程,取得同等学历资格者优先,有成功和负责的采购工作和管理经验;有关于市场条件分析、调研、现行价格、关税程序、仓储和会计的实际工作经验;完全熟悉获得竞争性而又最少标价的手段;了解合同法和合同程序;足智多谋,诚实冷静,有管理能力和管理策略。

根据近些年的具体实践,我国政府采购人员应具备以下素质:熟悉政府采购规则、制度、国际惯例,掌握采购技能、商品及其检验、储运、保险、通关知识,掌握财政、税务、财会知识;熟悉国内外经济法知识;全面了解信息系统应用知识。在能力方面,要求具备成本意识与价值分析、逻辑思维、决策、预测知识,灵活性与敏捷性及谈判技巧,在合作意识和行为上要注重团队精神,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三、提高政府采购人员素质的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政府采购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包括思想、理论、业务三个方面,那么改进措施也应该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下面就如何改进和提高政府采购人员素质提几条建议:

1.加强对政府采购人员的基础教育

第一,加强政府采购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

具体做法为:可在政府采购机关大力发展党员,争取人人入党,通过党支部加强对政府采购人员的思想教育。教育他们树立真正的“公仆”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让他们知道政府采购不仅仅是“政府采购”,还是一项重大的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国家政策,培养兴趣,积极完成任务。

湖南省汝城县财政局关于政府采购加强政治学习,结合政府采购工作的特点,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坚持做到在不义之财面前不动心,在亲情面前不动摇,在政策面前不变通,并敢于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政府采购管理队伍。该县财政局还积极加大对《政府采购法》的宣传力度,印发了各类政府采购资料,举办了政府采购联络员培训,开展了知识竞赛等,使政府采购政策深入人心。[⑤]

第二,通过学校加强理论教育。

学校是学习的天然场所,是开展理论教育最好的地方。除了开展对现政府采购人员的教育外,还应为将来进入政府采购单位的人员做准备。那就是培养政府采购人才。现在开设政府采购专业及课程的大中专院校还比较少,今后要大力发展。在经贸类、管理类专业要开始政府采购课程,还有开设政府采购专业,尤其是加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开展政府采购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教育,以加强对政府采购各方面研究。

2.开展对政府采购人员的培训

对政府采购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及理论教育是政府采购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由于政府采购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那么在专业方面需要对政府采购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培训是政府采购人员迅速提升专业采购技巧的捷径。随着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国际化,有关政府采购的新事物层出不穷,可以说,培训要贯彻政府采购的始终。培训的具体做法为:

第一,正式培训与非正式培训相结合。

正式培训场所可设在当地负责实施政府采购的部门或高等院校。尤其是与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由学校的政府采购理论家和经验丰富的资深政府采购员讲授。尤其要加强案例的教学分析,培养政府采购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非正式培训是正式培训的有效补充。非正式培训主要在实施政府采购的过程中进行,为了不影响采购效率,由接受培训的人员和经验丰富的采购员同时进行采购决策及与采购相关的其它事宜的处理,先按照有经验的采购员的决策行事,等采购结束,接受培训的人员再对比二者的差别,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非正式培训可采取类似于导师带研究生的方式,一个资深采购员带三或五个学员。

第二,岗前培训和岗后培训相结合。

由于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一般来说,上岗前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主要是解决理论教育与实践相脱节或滞后的问题,由政府采购部门负责培训。培训时可以结合本采购单位历年来的采购实例及将来的采购计划。

上岗后也要培训,主要解决现有知识不能解决采购过程中出现新事物的问题。我们现在是个终身教育的时代,采购部门也要开展只要在岗就要不断接受培训的活动。

第三,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

国内培训是指在国内接受培训。我国国内有着巨大的采购市场,我国现在也有了有法可依的《政府采购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我国又有着特殊的国情,开展业务教育不能撇开政治思想教育,所以,在国内是开展培训的主要场所。

国外培训是指在政府采购队伍中选派部分有潜力的采购员到国外接受培训。此计划可针对各个阶层中优秀有潜力的采购人才,给予赴国外训练的机会,以培养其国际观及语言能力,建立涉外能力,使其成为优秀的对外采购人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行和我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市场也变得越来越国际化。我国加入《政府采购协议》是迟早的事,所以,抓紧时间学习国外先进的采购经验,提高我国政府采购的效率与效益,保护民族产业,就显得非常必要。

第四,专业培训与交叉培训相结合。

专业培训是指,不管何种形式的培训,培训内容都是与政府采购直接相关。这是培训的主要内容。目前,我国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大多属于专业培训。

由于政府采购是一项技术性及相关性极强的工作,也就是说,政府采购需要采购人员具备较综合的知识结构,所以,专业培训不能满足采购的要求,需要对政府采购人员进行交叉培训。

这里,我把政府采购人员到外界各种研究机构、协会、团体等进行研习和到与采购相关的部门挂职培训称为交叉培训。这样做使采购人员彼此间能交换心得,扩大视野,并通过专题交流,交换意见,解决疑点,以补充能力不足的缺陷。这应该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培训方式。

[参考文献]

【1】倪东生:《政府采购的有效运作》,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年。

【2】郭浪文:《政策看点采购制度改革五大问题》,eNet硅谷动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