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

篇1

根据国务院91号令《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国发〔1992〕68号)的规定,促进统一、高效、公平、公开的证券市场的建立,对证券市场进行集中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社会公众的基本利益,我们制定了《关于从事证券业务的资产评估机构资格确认的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关于从事证券业务的资产评估机构资格确认的规定

第一条  为了适应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加强对从事证券业务的资产评估机构的管理,根据国务院第91号令《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国发〔1992〕68号)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说的证券业务,是指对股票公开发行、上市交易的企业资产进行评估和开展与证券业务有关的资产评估业务。

第三条  申请从事证券业务资产评估的机构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必须是已取得省级以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受托的计划单列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予正式资产评估资格的评估机构。兼营评估业务的机构必须设有独立的资产评估业务部门。

2.在具有正式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中,必须是业务水平高、职业道德好、社会信誉高并拥有丰富评估经验的机构,以往没有发生过明显的工作失误或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3.评估机构中的专职人员不得少于10人,其中职龄人员(非离退休人员)不得少于5人。专职人员超过17人的评估机构,其中职龄人员所占比例不少于1/3. 4.评估机构中的专职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资产评估水平、经验和技能,并具有较丰富的证券业务及相关金融、法律、经济方面的知识,其中骨干人员参加过股份制改造的资产评估工作。

5.评估机构的实有资本金不得少于30万元人民币,风险准备金不得少于5万元人民币,自取得从事证券业务资格之年起,每年从业务收入中计提不少于4%的风险准备金。

第四条  申请从事证券业务的资产评估机构,需呈报以下资料:

1.资产评估机构从事证券业务许可证申请表;

2.资产评估机构从事证券业务专业人员持有股票情况呈报表;

3.能够代表该机构水平的资产评估报告书2份;

4.实有资本金和风险准备金情况证明文件;

5.资产评估机构从事证券业务遵守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的保证书;

6.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认为需要了解的其他有关材料。

第五条  申请从事证券业务的资产评估机构持本办法第四条所列资料一式2份;首先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受托的计划单列市)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同意并签章后,上报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进行审核。中央所属欲从事证券业务资产评估的机构直接向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申请,并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进行审核。审核工作按照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审核同意后会同证监会对申请机构的证券评估资格进行联合确认。并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证监会联合颁发证券业务资产评估许可证,同时向社会公告。

第六条  境外及外国的资产评估机构,欲在中国境内从事证券业务资产评估或为协助境内企业到境外发行、交易证券而对境内企业进行资产评估的,需先向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提出申请,提交该评估机构主要情况的资料,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进行审核,同意后会同证监会确认。经确认后,方可接受委托,从事证券业项目的资产评估。

第七条  获得证券业务资产评估许可证的国内资产评估机构(包括中外合资评估机构),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90日内,需向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证监会报送其上个年度从事证券业务情况、专业人员培训情况、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年检结论以及资产评估机构变化的其他有关资料,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会同证监会重新确认其证券业评估资格。

第八条  股票公开发行与上市交易的企业,有权自行选择已取得证券业务资产评估许可证的机构进行评估,任何部门不得进行干预。

没有取得证券业务资产评估许可证的专业资产评估机构和兼营资产评估业务的其他机构,不得从事证券业资产评估业务。

对同一股票公开发行、上市交易的企业,其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工作不得由同一机构承担,以利于股票发行的公正性。

第九条  取得证券业务资产评估许可证的评估机构,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证券和证券市场、资产评估方面的法律、法规、业务准则。在该机构执业的专业人员每年必须接受不少于一周的专业培训。

第十条  资产评估机构在从事证券业务时,必须接受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证监会的监督。资产评估机构及其人员在执行上述业务时出现重大疏漏、严重误导、弄虚作假及其他违反职业道德、工作纪律和证券市场有关法规的行为时,证监会可建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可由审定方吊销其资产评估资格许可证,直至追究经济和法律责任。

第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和证监会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之日起执行。

附件2:资产评估机构执行证券业务许可证申请表

                        _____省(自治区、直辖市)

                                  资产评估

                        _____会计师    事务所(公司)

                                  审    计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印制

                              年    月    日

--------------------------------------

|  机构名称  |              |  曾用名称  |      |  法人代表  |      |

|------|-------|------|---|------|---|

|  批准机关  |              |  批准文号  |      |  批准时间  |      |

|------|-------|------|---|------|---|

|工商登记机关|              |工商登记证号|      |工商登记日期|      |

|------|-------|------|---|------|---|

|  挂靠单位  |              |  注册资金  |      |当年纯收入  |      |

|------|-----------------------------|

|资产评估资格|批准机关|          |批准文号|      |批准时间|        |

|------|-----------------------------|

|  |姓    名|              |  性    别  |      |  出生年    |      |

|  |        |              |            |      |  月  日    |      |

|  |----|-------|------|---|------|---|

|  |学    历|              |  专业技    |      |  是  否    |      |

|  |        |              |  术职务    |      |  离退休    |      |

|首|----|-----------------------------|

|席|        |                                                          |

|资|        |                                                          |

|产|  履    |                                                          |

|评|  行    |                                                          |

|估|  职    |                                                          |

|人|  责    |                                                          |

|员|  情    |                                                          |

篇2

保证国家持有国有资产目标的实现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前提。

国家持有国有资产的目标包括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前者主要涉及国家的政治与社会环境的稳定、国家安全、社会公平以及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而后者则主要涉及如何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进而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作为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机制之一,必须能有效地保证国家实现持有国有资产的目标。这也是衡量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及其运行是否有效的基准。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他国有资产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这不仅为国有资产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明确了不同类型的国有资产在实现国家持有国有资产目标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同职能和使命。以中央政府为出资人代表的大型国有企业、基础设施和重要自然资源等,是国家通过国有资产管理者一资源配置机制实现其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对这类国有资产及其相应的国有企业应坚持以法律法规和行政手段为主,由国家政府直接实施监管;严禁开放这类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实行国家全资拥有、或者以国家绝对控股的方式经营;并保证国家拥有相应的投资决策权、运营和管理绩效的考核评价权、人事任免权以及价格和收费标准的国家管制权。相应地,对其他国有资产则应主要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推进管理体制创新。

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职能设计时,必须相应考虑到责任体系。

职能体系规定国有资产管理所具有的社会与经济功能,具体表现为国家持有国有资产的目标所规定的内容;功能性的规定代表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管理者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所拥有的权利与权限。而责任体系则是为保证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目标的实现所做出的一系列追溯制度的安排;这主要包括受托管理责任、财务责任、政治责任、政策责任以及道德与社会责任等;责任性规定代表着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与管理者在行使其管理权的同时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建立“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各级政府要“坚持政企分开,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论述,就是要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设计要做到职能体系与责任体系的统一。历史地看,以往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只重视职能体系的设计,而忽视了相应的责任体系安排,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缺乏必要的责任追溯机制。

建立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又一基本问题。

国有资产管理的业绩评价是对整个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运行效果进行考核和鉴证,并通过反馈机制来不断修正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由于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价结果往往涉及到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及其管理者的切身利益,所以评价标准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总的来说,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价标准是看其是否真正实现了国家持有国有资产的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但在确定评价体系时则应考虑在国有资产分类分级管理的条件下,各类各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及其管理者所负有的不同职能与责任,避免“一刀切”。具体来说,与国家持有国有资产的目标相适应,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价指标可分为社会性指标和经济性指标两大类。社会性指标主要考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运行结果的“公共性”,而非盈利性;这类指标主要包括稳定性、安全性、公平性和效果性等。经济性指标主要是考核国有资产的盈利性,从而判断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的状况和水平;这类指标主要涉及国有资产使用的效率性、效益性和增长性等方面。应该指出的是,社会性指标和经济性指标在很多情况下是相互矛盾的或此消彼长的,如当强调国有资产配置效率时,可能会对就业和环境保护等社会性目标造成不利影响等,但是从国有资产的性质和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要求来看,社会性指标可能更重要。因此,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运行及其绩效评价过程必须在社会性与经济性之间进行有效权衡。

探索国有制的多种有效现实形式,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突破点。

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监管体系;构建;严格管理

最近,周口市市委书记毛超峰对周口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在统一、严格、规范上下功夫。如何落实毛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加强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发挥国有资产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价值管理的有效统一,将是我们下一步开展工作的重点。

一、充分认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以下简称行政事业资产)是保障国家机关运转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市行政事业资产总量不断增加,管好、用好行政事业资产,提高行政事业资产综合使用效益,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目前,我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较为薄弱。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加快新城区建设;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节约财政开支;有利于机关事务管理体制创新,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二、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监管体系

(一)明确管理原则

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原则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首先,要实现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其二,要强化资产管理与政府采购的衔接,对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必须通过政府采购的渠道进行购置,防止违规操作,铲除滋生腐败行为的土壤;其三,要推动资产管理与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相衔接,研究建立资产管理与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有机结合的联动机制。

(二)理顺管理体制

要建立“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省政府108号令对我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作了具体规定,明确了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综合管理;主管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监督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但是,目前还有一些地方仍存在管理体制未理顺、政出多门、职责不清的状况,一些部门和单位没有明确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一些二级单位的资产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周口市委市政府对理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非常重视,2007年12月,下发周编〔2007〕44号文件,将周口市国资委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职能划归市财政局,成立了专司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周口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为全市行政事业资产步入正常化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三)规范配置程序

为使资产配置公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2007年9月省政府出台的《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省政府108号令,以下简称《办法》)的规定,应在配置环节严格控制原则和审批程序,应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对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要按照标准进行配备。对没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要从实际需要出发,从严控制,合理配备。能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允许重新购置。行政事业单位拟购置资产,必须由本单位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审核资产存量后,提出品目、数量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各单位才可以将资产购置项目列入单位年度部门预算。

(四)强化使用管理

在资产使用环节,根据《办法》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要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还应建立资产调剂制度,着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即对行政事业单位中超标配置、低效运转或者长期闲置的国有资产,同级财政部门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有权调剂使用或者处置。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及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担保等行为要严格控制和审批。

(五)加强处置管理

为了解决处置无序、资产流失的问题,要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内容和要求。即行政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处置。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处置应当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采取拍卖、招投标等方式,在经政府批准或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公开进行。

(六)完善收入管理

行政单位出租、出借和经营使用国有资产形成的收入以及处置国有资产获得的收入属于国家所有,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同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于国家所有,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出台周口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在统一、规范管理上下功夫

近年来,由于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变化,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多年来,我省沿袭的还是1990年省政府颁布的《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省政府19号令)。为了彻底改变行政事业国有资产无序管理的状况,财政部于2006年7月颁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35号令)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36号令),2007年9月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省政府108号令)。为规范、统一管理,周口市准备下大力气建立健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法规体系。

第一,根据108号令,出台周口市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办法。前一阶段,市国资办按照财政部和省政府的《办法》,借鉴其他省辖市经验,经过征求财政局科室及县市区财政局意见,局办公会议研究,市政府法制办审核等环节,制定出《周口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5月23日,市政府第十九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这个办法,办法的通过,为周口市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提供一个操作性较强指导文件。

第二,围绕《周口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我们还将着手制定《周口市财政局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内部工作规程》、《周口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管理办法》、《周口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周口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入(益)收缴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办法,逐步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形成一整套统一、规范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法规体系,使我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第三,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社会各界和行政事业单位深入了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法规,提高依法管理和自觉遵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法规的自觉性。推动《周口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四、抓好监督检查,在严格管理上下功夫

(一)加强购建管理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发扬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严格控制各项资产的购置和建设。对确需添置资产的,由单位提出申请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按照轻重缓急和财力状况统筹安排,重大购置和建设项目由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同级政府审批。各级财政部门要不断健全和完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动态监控系统,随时掌握各类资产的增减变化情况,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的有机结合。要不断研究和探索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配置标准,根据工作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科学合理的配置资产,克服铺张浪费现象。

(二)完善处置程序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遵守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在发生资产调拨、转让、置换、变卖、报废、报损等资产处置问题,以及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等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行为时,应按照“单位申请、部门审核、财政审批”的程序办理。对重大的资产处置项目,由财政部门呈报政府审批。在发生资产处置和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行为时,应由财政部门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或资产评估,在审计或评估的基础上委托公物拍卖机构公开拍卖。特殊情况不宜公开竞价的,经财政部门批准可以协议转让。对产权不明确的,应先进行产权界定,在未明确产权归属前不得擅自处置。在办理房产、车辆过户、工商登记和土地出让手续时,应出具政府或财政部门审批的资产处置证明材料。否则,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三)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出租出借取得的收入,以及对外投资、联合经营等所形成的国有股权收入均属国有资产收益,应当按照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管理的有关规定,全额上缴财政,由政府统一管理和调控,任何单位不得截留、挪用。对于确因工作需要更新资产的,由财政部门统筹提出意见,报同级政府审批。

篇4

【关键词】 农业科研院所; 国有资产; 复杂性

近年来,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强化源头治腐工作,中央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出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开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有房屋土地使用清理等等。这些举措切中时弊,对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事企不分、重复建设、绩效不明、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脱节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千差万别,只有针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特点,创新管理,才能真正将中央举措落到实处,取得成效,本文结合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管理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管理的复杂性

(一)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财政部令第36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部令”),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配置、使用、处置、收益等各个环节作了原则上的规范,但没有制定相关的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部令”在第二章“管理机构及其职责”中明确规定: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根据本级和上级财政部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本部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实施办法;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但地方性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除了不够精准外,还存在条款雷同现象,未能按照本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形成及分布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管理办法,最终导致相关规章制度操作性不强,执行效果欠佳。

(二)性质定位缺失

有观点认为农业科研院所属于公益事业,以基础研究为主,应由各级财政予以充分支持,也有观点认为农业科学属于应用技术科学,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并通过市场谋发展。在这种性质定位的左右摇摆中,农业科研院所一直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如果不能切实从农业科技产业特点和国情特色出发,从农业科技发展规律出发,科学确定农业科研院所的性质定位,就难以建立符合农业科技特点和规律的支持机制,从而加大了国家财政的投入和国有资源的配置力度,使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难以得到有效支持。农业科研院所性质定位的缺失也加大了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管理的难度。

(三)内部各自为政,资源壁垒严重

根据研究方向和内容,农业科研院所内部又划分研究室、项目组和课题等各研究单元,研究单元各自为政,在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攻关上,单枪独干多,协作交流少;在仪器设备的配置和使用上,重复建设多,共建共享少,不同研究室之间是如此,甚至同一研究室的不同项目组和课题也不例外,更谈不上院所系统内各单位科研资源的集成和共享。

(四)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脱节

我国是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科研院所大多有着很长的历史,通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农业科研院所的国有资产账面价值都很可观,但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有多大差距,账面资产和实物资产吻合度有多高,全国性资产清查和公有房屋土地清理给出的答案是不容乐观的。通过清查和清理,问题没有全解决。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通过一两次清查或清理就完全解决是不客观的,但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国有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脱节。这种脱节一方面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还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五)特殊事项加剧了复杂性

农业科研院所特定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特定的经费筹集方式决定了农业科研院所的资产管理具有较强的行业性和复杂性。如在农业科研院所特定的经费筹集方式下,国有资产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怎样实现?农业科研院所很多项目是在院所以外的农村等异地实施的,这些项目形成的资产如何管理和处置?

二、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管理对策思考

(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

财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应根据部令切实履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责,加强调查研究,在管理机构和管理网络到位的基础上,制定比较系统的资产管理制度和资产配置标准,在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的每一个环节都建立严格规范的操作实施规程,使国有资产管理真正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同时,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的监督机制,把资产管理纳入相关部门的考核目标,按职责划分,建立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和国有资产损失追究制度。财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在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关注下一级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具体办法的制定情况:一要关注有没有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二要关注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与上一级的管理制度有没有冲突;三要关注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针对性如何。下一级的管理制度报上一级备案,这样层层落实,越往下越具体,越往下可操作性越强。杜绝制度文件层层转发,越往下越摸不着头脑的现象。

(二)建立完善的分类管理体系

2009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农业被一如既往地摆在了最突出的位置,应改变农业科研院所性质定位长期摇摆不定的状况,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院所的社会公益性质。农业科研院所资产管理的方向是提高配置和使用效率,保证所提供的农业科技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对院所中事实上存在且具备一定的市场适应能力的经营性资产,要逐步剥离,完成由事业法人到企业法人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根据单位不同性质,建立完善的分类管理体系。如资产配置上,加大对农业科研院所财政经费投入和国有资源配置的力度;在收益管理上,行政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资产收益全额纳入财政管理,并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全额缴交财政专户。农业科研院所的资产收益全部纳入单位部门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三)加强宏观调控,打破资源壁垒

建立公共仪器设备网络,建立公共实验体系,加强实验室及设备的集成,尤其是大型精密仪器协作共用工作,建立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大型精密仪器的协作共用提供制度保证,加大公共实验平台建设,实现科研资源的开放、合作和共享,在开放的背景下进行合作与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在共享的前提下深化合作交流和开放,逐步完善实验平台的创新能力,提高科研的效率和水平,减少重复和浪费。

(四)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并重

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实物管理,是为达到管理目标,对用于保障农业科研任务完成的各类实物资产从购置、使用和处置等各个环节入手实施的全方位管理和维护。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价值管理,是为达到管理目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单位占有和使用资源的规模、消耗和结构的一系列管理、监督活动。管理活动贯穿于实物资产投入、形成、使用、消失整个寿命过程。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本身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单一的实物管理或者单一的价值管理都不是科学的资产管理方法,必须坚持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从实物和价值两个不同的侧面来实施全面管理,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资产管理体制出现漏洞。

(五)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探索有效的资产管理模式

管理是一门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上,思想僵化,一味地生搬硬套,无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目标的实现。与许多其他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不一样,农业科研院所的财政部门预算只是资产形成的渠道之一,大量科研仪器设备是通过争取国家、省、市以及横向委托等各渠道竞争性科研经费配置的,部门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与资产配置的合理性没有必然的关系,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相结合原则的实现所涉及到的问题和方面显然要复杂得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加强探索和创新,建立一套适合农业科研院所自身特点的有效管理模式,才是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管理的真正目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针对该院异地实施项目多,承担江苏省自主创新专项经费预算报账的特点,规定:该院系统各单位按项目要求在异地实施项目所形成的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经单位科研或科技服务等相关部门认定同意,凡属无法移动且单位无法直接管理的,由项目实施地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和管理。外单位在该院实行预算报账的项目所形成的固定资产,由项目实施单位登记管理。项目结题后,院外实施项目经认定由实施地相关部门登记和管理的固定资产,研究室、项目组和课题等研究单元需提出处置意见,经单位科研或科技服务部门批准后执行,有效破解了异地资产管理的难题。这样的探索和创新值得各农业科研院所在国有资产管理中予以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芳荃.浅谈农业科研单位的公益性质与科技创新[J].湖南农业科学,2007(4):150-151.

[2] 尚勇.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所转制问题[J].中国铁路,2000(11):9-11.

[3] 付小燕.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路[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7(4):7-9.

篇5

一、加强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意义

国有资产管理作为一个单位行政后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单位的正常运转意义重大,科学管理和合理使用单位国有资产尤其是固定资产是节约运行成本、防止资产流失,确保单位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科学管理和使用固定资产,不仅能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同时有助于每个单位综合效益的提升。

二、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许多单位都制定了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但存在制度不够完善和执行不严等问题,如单位内部资产的划拨使用没有详细的流程规定,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数据登记不能反映最新的使用情况,固定资产登记录入系统不及时等。

2.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不高。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重复购置和过度购置,购置不常用或配置过高的设备,导致资产效能不足或过剩,造成资产浪费,甚至购置之后即发生闲置,有的一年只使用几次,效率低下,有的更新太快,浪费严重。

3.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不够规范。按规定国有资产处置应向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并履行审批手续,但过去的资产实物已经严重损坏不能使用,应该及时报废报损,存在系统申报处理报废报损稍显滞后,没有形成有效的动态管理。

4.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人员更换调岗过于频繁。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业务培训,使国有资产管理缺乏专业性和延续性。

三、加强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要提高对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尤其要提高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克服对资产管理的传统错误认识,针对单位部门领导和资产管理人员缺乏资产管理意识,职责不明确,负责不到位等问题,不断完善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首先将单位资产管理作为考核单位内设部门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促使各部门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单位国有资产的重要性,建立健全固定资产采购、保管、使用、维护和盘存等制度。同时,把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单位年度工作目标;其次应从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不断强化责任管理入手。人才是任何单位最根本的资源,完善的资产管理离不开资产管理人员作基础和保障,要努力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专业管理水平。

2.建立完善的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和责任机制。完善的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是提高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重要保证,要制定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实行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将资产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并选择原则性强、业务能力强的人员担任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通过学习培训,加强资产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资产管理能力,而且资产管理人员一定要相对固定,不能频繁更换。确保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尤其是在单位国有资产审批、到货验收、日常登记、保管使用、资产清查、资产处置等环节要有章可循。

3.加强单位国有资产购置管理力度。按照科学、合理、节约、有效的原则,把资产购置列入年度预算,统筹安排,力戒铺张浪费和不切实际。投入和产出在任何时候都是资产管理活动中要认真考量的一个问题,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真正最需要的地方,要充分发挥所购设施设备的效益,在资产购置过程中,严格执行由需求部门提出计划,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签字确认,分管领导审核签批,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共同把关,对资产采购一律实行政府采购。同时要培训相关人员并要切实开展工作,不能让昂贵的设备睡大觉。在安排采购时,注重向急需的业务处室倾斜,优先考虑档案的保管保护、社会共享、文化产品宣传制作等急需的技术设备及办公设施设备。

篇6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

我们把由权力机构的权力与法规的显在力量形成的社会秩序称社会显秩序。由传统习惯、社会文化、社会心理及市场等无形力量形成的社会秩序称为社会隐秩序。国有资产管理也是在显秩序与隐秩序的交互作用下进行的。各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法规是显秩序。国有资产管理惯例、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是隐秩序。仅仅靠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显秩序是不够的,还必须改善国有资产管理的隐秩序,只有这样国有资产管理才能真正得到改善。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之相对应的各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也在不断改进中,但各单位及政府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混乱现象依然非常严重,这与我们几千年形成的社会隐秩序难以很快变革有关。比如市场经济是强调平等的,但我们大多数人还是崇尚权力等级,社会隐秩序还是封建专制那一套。许多群众明知领导,但很少有人愿意站出来进行斗争。这种社会隐秩序深深地影响着普通民众和各级当权者的行为,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也影响各单位、各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的显秩序是按照传统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定即人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进行制度设计的。当人们面临各种经济问题时,假定会选择成本最小而收益最大的方案。但当我们把按照这一基本假定设计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付诸实践时,会遇到很多麻烦。什么叫成本最小?什么叫收益最大?有时往往难以确定,这时往往由人们的主观价值偏好来确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这种社会显秩序面对现实世界的复杂多变,往往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实际上是难以进行真正的最优化理性选择。为了摆脱国有资产管理显秩序的尴尬,必须有配置的简化机制,减少人们的选择结果的不确定性。这种简化机制是由人们无数次“反复试错”的经验积累形成的,进而成为国有资产管理的隐秩序。这种社会隐秩序是在特定条件下逐步淘汰那些不利于生存和发展的国有资产管理行为,并逐步形成的某种社会心理和习惯。

为了提升国有资产管理隐秩序水平,进一步改善国有资产管理,有必要就影响国有资产管理社会隐秩序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第一,人们的心理结构。在国有资产管理实践中,人们不是简单机械地执行某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机器,而是在特定环境中对外界做出能动反应的主体。每个人都有求生存、求发展的本能,都有某种心理结构,都有自己的价值评估体系,都有自己的行为目标。在国有资产管理实践中都会争取以一定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经过反复学习,逐渐形成人们的心理结构,成为支配人们国有资产管理行为的隐性规则。为了提升国有资产管理隐秩序水平,就需要改善人们的心理结构,即改善人们的国有资产管理行为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以及人们的国有资产管理习惯。

第二,人们的财务关系。财务关系的改善一直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有资产管理隐秩序的重要内容。财务关系中充满了冲突、适应与合作的各种成分。在形成财务关系的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不按照一定的价值规范来行事,不可能不遵守一定的伦理秩序。当人们遵循一定的伦理秩序来追求自身的财务利益,不同的人在争夺有限财务资源时机会逐渐形成某种相对稳定的财务资源配置习惯法则。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各民族、各地不同企业、不同人在处理财务关系时,其特定的习惯往往是不一样的。如美国发生财务纠纷好打官司,但中国却尽量私下解决。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财务关系,将成为提升国有资产管理隐秩序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三,国有资产管理社会环境。这是国有资产管理隐秩序的客观基础。人们的心理结构和国有资产管理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国有资产管理社会环境下形成的。现实的国有资产管理环境塑造着人们的国有资产管理心理结构,因而形成人们的国有资产管理习惯,进而决定着国有资产管理的隐秩序。因此,要想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不改善国有资产管理社会环境是行不通的。比如说官员追求GDP就会有一些国有企业盲目上一些无效益的项目。中国有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的国民心理结构和社会隐秩序。不理解中国文化就不可能理解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不知道如何改善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社会环境,也就不知道如何优化中国国有资产管理的隐秩序。

国有资产管理隐秩序是人们自发遵守的秩序,最终靠人们的自律来实现,不具有强制性,人们在隐秩序下所进行的国有资产管理活动仍然是反复试错性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由此形成的国有资产管理秩序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容易导致国有资产管理失范。为了建立稳定的国有资产管理秩序,应以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法规的形式强制性要求相关人员执行,由此形成国有资产管理的显秩序。

篇7

关键词:新形势;高等学校;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F6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高等学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淡薄,重金轻物现象严重。高校资产主要属于非经营性资产,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无偿使用,不提折旧,不计盈亏,致使在高校重购置、轻管理等重钱轻物的思想十分普遍,一般只有经费的划拨、开支的报销意识,资产保值增值的意识非常淡薄。出现了账上一分钱不平衡也要查清原因,而丢失的成千上万元的精密仪器、机密仪器等却无人问津的怪现象。

(二)资产存量不清,账账、账实不符。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投资意识、效益意识淡薄,导致对资产管理的弱化,致使高校资产存量不清,账账、账物不符的现象非常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产权不明,国有资产产权效益受到严重侵犯。高校的资产分布在学校的各个部门,有些部门视国有资产为部门所有,随意处置、转让,所得收益纳入部的“小金库”,甚至侵吞。有些个人任意占有公物,有借无还,化公为私,造成国有资产失。二是重购置、轻管理。对购人的资产,高校进行入账管理,但对资产的使用、管理、转移、报废则不重视,致使有账无物的现象非常普遍。三是财产清查走过场,前清后乱。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或学校新领导上任进行财产清查,往往是报表一报了事,查而不清,不了了之。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严重。各高校现有的管理制度中已规定了资产的购置、验收、入库、领用、维护、报废、转让等相关制度,但实际上没有按照制度执行。例如,房屋建筑已经使用多年却未入账或拆除多年后仍未办理报废手续。学校各部门由于管理方法不统一,又缺乏强有力的指挥协调机构,形成了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脱节,价值量核算与实物管理各行其是的局面,严重影响了高校固定资产和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提高。

(四)经营性资产在管理中无法保证其保值增值,流失严重高校经营资产按经营方式可分为投资、出租、出借和内部经营。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主体不明确。由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校、院、系和其他职能部门均以投资者的身份出现,使得投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对出租、出借、内部经营的资产存在着多头管理和校办的各类经济实体无偿占用的问题。投资到学校举办的各类经济实体中的资产,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明的问题。学校投资不到位,而各类经济实体却无偿占用着学校大量的资产,资产流失严重。国有资产由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后不按规定提取折旧,致使这些资产的价值得不到补偿,加之经营收入的分配过多向个人倾斜,经营收入少交或不交学校,转为经营性的资产,无法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五)资产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不能适应资产管理的要求。近年来,高等学校根据国家资产管理部门的要求,设立了资产管理部门(或设立在财务处,或设在设备管理处等),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但大多高校物资管理部门都缺乏专门的财产物资管理人才。由于资产管理工作在高校不被重视,由于资产管理人员在评定职称、晋升职务等方面存在问题较多,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及优秀人才的引进,严重制约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明确资产管理责任

一定数量的国有资产是学校办学的基础,资产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效益和水平。在工作中,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制度的宣传力度,增强全校广大师生员工的资产管理意识,并将国有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学校工作目标任务。在资产管理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管理,而且要重视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的管理,只有全面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高校应成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统领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并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资产管理工作体制。高校法人对学校资产管理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层层分解资产管理的责任,真正落实到人。

(二)建立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1.建立国有资产购置制度。要根据学校或部门需求,认真组织论证资产购置的必要性和配置标准,对需执行政府采购的设备和工程,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规定来执行,并建立和完善学校的采购制度。

2.建立国有资产清查和定期对账制度。资产清查和对账制度是账实相符的重要保证。资产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学校各部门存量固定资产和使用情况进行清查,并及时将资产清查结果与财务资产账进行核对,财务部门要对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的增减变化与银行等部门进行核对,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3.建立国有资产处置制度。对大多数国有资产来说都存在使用期满处置的问题,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资产,按照《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要求,建立校内国有资产处置办法,严格按照程序和金额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待批准后再做账务处理。

(三)重视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好坏,最重要的因素在人。学校一定要重视资产管理队伍建设,要多方创造条件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需要;同时,由于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规模庞大,种类繁多,要加快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并将实物管理与学校财务账进行有效衔接,实现账物相符,并通过网络信息实现资产利用的最大化,避免重复购置等浪费行为。

参考文献:

[1]杨荣华.关于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策略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产业调整不断深化,我国经济运行逐渐步入一个规范化的轨道上,但是这也为事业单位等政府管理部门提出了一个难题,即如何去管理经济繁荣背后庞大的国有资产。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目前在国有非经营型和经营型单位中,共计12万亿国有资产,但是其中只有7.7万亿属于经营型单位的,而4.3万亿属于行政事业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研究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仍然存在严重缺陷,例如制度与管理模式老化,不能适应当下互联网环境的快速变更等。因此,事业单位与理论界急需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提升策略及内在结构特征作出明确化与快速化的反应。

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内涵及特征概述

首先,研究需要鉴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内涵。国有资产是能够为国家带来经济流入的资源,是国有财产的主要体现形式。在理论研究中,将国有资产的含义分为广义与狭义的,广义上讲,它等同于国家的财产,正如《国有资产法(草案)》中对国有资产的定义,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形成的资产及其收益,主要包括接受馈赠、拨款等;而狭义的国有资产主要是指具有经营性质单位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并包括在内。因此,本文研究的国有资产主要是基于广义国有资产而言的。

其次,研究需要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的原则及特征。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原则方面不同于行政单位,主要可以归纳为“二原则”,一是资产管理当中融合了预算管理、价值管理、财务管理等众多因素;二是与企业制度逐渐开始趋同,使用权与所有权开始分离管理。基于以上两个原则,可以分析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三大特征。一是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其中具有使用权的主体是事业单位,而拥有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二是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不以盈利为最终目标的;三是行政事业单位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而非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有自身的经营活动。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必要性主要可分为两大方面:首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际上沿用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它并没有和企业一样在市场中经过“优胜劣汰”机制的筛选,因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一直是事业单位最难解决的问题。同时,这种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控制与管理权限分散,国有资产资源被严重浪费或者闲置。其次,基于以上分析的三个特征,实际上可以衍生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三个难点:一是使用权和所有权的问题,目前主要由机关事务管理局、国资监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国有资产行使监管权力,但是权限交叉造成了监管不明晰;二是行政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单位内部国有资产闲置不能对外出租等,难以规避闲置资产的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三是国有资产增量与存量的问题,增量要基于实际需求和存量的核实调查,不能单方面靠事业单位的预算实现,存量的核实要基于地区、部门差异化,也许没有必要实行定额管理。基于以上两大方面、四小方面的梳理,目前事业单位急需进行一次国有资产管理变革大讨论。

三、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策略

(一)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主要是沿用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模式,但是在复杂环境下,这种模式已经逐渐被淘汰。目前在国内个别地方已经开始了管理模式创新,例如深圳和南宁,它们均采用了授权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延伸了“两权分离”的原则,将国有资产管理权利委托给财政局等机关专项管理部门或者是外部企业,例如南宁市专门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以企业的形态管理资产。这可能只是全国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有益探索,它们的管理模式创新为我们全国事业单位模式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但二者的优势与劣势不尽相同,深圳的管理模式主要是对“两权分离”的重新探索,实行委托与分级授权的方式,以产权管理为核心,按公共财政框架与理论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而南宁则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将经营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运用到了非经营性事业单位管理方面,以市场的方式对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优胜劣汰”。前者主要是对现有体制的重新梳理,将原来三个部门交叉行使的权利进行了分配,没有进行体制改革;后者是质的改变,对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变,以市场的方式对资产管理进行自由分配。因此,建议事业单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资产管理变革,单位内部究竟具有以上两种变革条件的哪一种。如果条件允许,笔者更倾向于后者。

(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资产管理制度是资产管理的保障,要想将价值管理、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更好的融入资产管理当中,就必须进行制度统一和制度完善,搭建制度体系框架。

第一是资产登记制度,强化对国有资产的核实,一是无论是否纳入预算管理系统中的国有资产均要进行登记与申报,办理登记手续,从法律上确保国有资产占有和使用的合法性;二是要对登记程序和登记结果进行核查,可以定期核查国有资产的存量,在存量基础上确定增量。

第二是资产使用制度,一是要对资产进行核查与调处,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证相符,对闲置资产通过各相关部门协调进行部门间调处,甚至可以放到市场上调处,将非经营性资产转化为经营性资产,这样可以更好的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率。二是提升内部正在使用资产的效率,防止资产的不当使用或者是资产无故流失,引入经济审计,发现资产无故流失或者故意损坏资产情况,要进行经济惩罚。

第三是资产的调处制度,关于报废资产或者闲置资产的处置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一致同意,财政部对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具有明确的规定审批标准。如果调处过程中出现了部门间的资产权利纠纷,则必须要按照资产管理局出台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四是资产的报告与责任追究制度,以上所有制度的执行结果均需要形成报告向相关部门提交,同样对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要引入经济审计进行监督,报告格式要按照资产管理局的相关规定。此外,事业单位要对在资产管理过程具有违规行为或者故意资产流失的情况,主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有权对其进行处罚,并追究其所在的部门主管责任。

(三)建立资产信息共享机制

互联网环境下,各行各业均开始进行办公网络化改革,尤其是在分享经济逐渐成为当下网络经济的主流时。部门间资产信息获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不能简单的依赖于人工报告,而要逐渐转换为互联网信息的共享。共享可以分为部门间共享和部门内共享,部门间共享可以加强各部门对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监督力度,更好的应对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部门内共享可以充分利用资产占用和使用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获取,以便于利用信息快速决策。

四、结束语

事业单位是政府实现服务社会的主要部门之一,而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保障单位实现服务职能的物质基础。党的重要会议多次强调要加大资产管理监督力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但是鉴于我国事业单位的传统性较强,一时难以改变现有管理体制。鉴于此,本文试图以阐释-策略的框架解析如何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创新和制度完善是当下事业单位急需解决的难题,必须对事业单位也进行供给侧改革,单位内部部分模块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市场的自由化管理和自由化竞争获得管理水平的提升。此外,模式创新和制度完善只能获得管理质量的提高,而管理速度的提升还需要依靠于当下网络化进程,因此信息分享机制构建也是提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策略之一。但是文章由于篇幅限制并没有对制度框架搭建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建议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旭凌.基于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研究[J].财会学习,2016(6):27-28

篇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管理 问题 对策

作为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各领域的管理与服务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与条件保障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力的逐步增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类型和规模都在日益扩大,但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却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国有资产管理观念和意识淡薄,购置和处置缺乏规划,行政监督实施存在困难,制度建设有待健全和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等。这些问题普遍存在的原因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产权制度还有待完善,在资产的配置、使用、流动和处置等多个环节存在审批不严,重复投入浪费,配置使用随意,流动处置不合理,资产闲置流失现象普遍等。因此,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效能,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和全面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作用明显,意义重大。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足,管理观念淡薄

能否对国有资产实施有效的管理,既是评价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依据,也是单位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体现。长期以来,部分管理者产权意识薄弱,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传统观念依然普遍存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一般不直接产生生产性的利润和短期可见的经济效益,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从领导到普通员工的国有资产管理观念淡薄,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少严格的管理约束机制,在岗位设置上没有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或专职资产管理人员,单位资产管理流程不规范,责任不明确,资产管理工作难以落实,管理人员缺乏主动作为的积极性。如新购的资产不及时入账,资产管理过程登记不完整,报废资产未及时办理报废手续,后期的管理未跟进,导致资产账账、账实、账卡不相符,无法考量国有资产数量和性能状态的真实性、完整性。对资产的处置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低价评估,就地报废甚至转变为个人财物等。这种对国有资产在思想意识上的观念淡薄和行动上的不作为,致使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国有资产家底不清,造成资产闲置和重复购买,国有资产浪费、流失十分严重。

(二)需求与实际脱节,资产的购置和处置缺少规划

一方面部分单位对国有资产购置预算编制不够重视,粗枝大叶,编制预算与实际需求脱轨,甚至为了单位局部利益凭空捏造数字,资产购置的盲目性、随意性现象时有发生。对需要更新和添置的固定资产缺乏计划性,一味地争取购置经费,盲目采购,采购时缺少必要的采购报批审批手续。另一方面是一些单位不严格履行法规要求,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缺乏规范意识,既不经主管部门批准,也不进行科学评估,提前报废,随意处置,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浪费,糟蹋财政资金。对购入、盘盈等增加资产不入账,对盘亏、转让、报废等处置的固定资产在审批手续不齐全的情况下就自行入账或冲账,使国有资产管理缺少宏观控制和调配。

(三)资产使用效率低

首先,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购置预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夸大资产购置需求,为了本单位自身利益盲目扩大购置资产规模,甚至出现购置攀比的不良风气,力争超标购置,而不是立足于实际需求,罔顾国有资产购置原则和要求,造成所购资产的闲置和浪费;其次,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国有资产配置不均衡、不合理,有的单位重复购置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单位确实需要但无法完成应有的采购;再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违规“公转私”和“非转经”现象依然盛行,部分单位在国有资产“公转私”后宁可让这些资产闲置,也不愿物尽其用或者让给其他真正有需求的单位,国有资产就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冻结”和浪费。

(四)资产管理缺少行政监督

我国国有资产实行“财政部门综合管理、主管部门监督管理、事业单位具体管理”的三级管理模式,其中前两级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往往难以真正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家底,使得资产管理的行政监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在具体的管理环节缺少必要的行政监督。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是行政监督缺乏有效的实施手段,部分监督环节工作难以落实,造成部分监督环节缺位;其次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为了规避行政监督,不惜采取违规手段应付检查。如少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过程记录不完整、甚至缺失无法查证现象并不鲜见,这给行政监督工作造成很多障碍,现实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避开行政监督,随意管理本单位的国有资产。

(五)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

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已经颁布的一系列法规,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正规化管理起到了重要指导与推动作用,但这些法规只是从制度和宏观层面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原则和要求,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细则对操作层面的规定不细致,如对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评估中的部分操作细节缺少管控。总体而言,我国尚未形成能够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财政体制改革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法规体系,尤其在管理绩效评价、资产处置(特别是对“非转经”和“公转私”的过程管控)等方面,需要在法规细则上进行细化与加强。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与思考

(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培树责任意识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思想认识。单位领导要首先要在意识上认识透彻,在行动上做出表率,和全体人员共同学习领会相关政策法规精神,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将国有资产管理的教育、审核和监督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位员工,将国有资产管理教育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同员工切身利益和个人发展结合起来,严明奖惩,全员参与,培树全员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二)科学预算,落实招标,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科学编制预算是各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合理、高效、节约配置各种国有资产的重要前提;落实招标制度可实现对资产采购环节的过程监督,通过公平竞争降低财政开支,防止腐败发生。各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需要, 科学编制预算,不攀比,不浮夸,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预算,编制预算时要参考存量资产可用性情况,本着节约,实用,适用等原则进行科学预算。在资产采购环节,严格落实招标制度,降低资产采购成本,使财政资金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和考核,努力杜绝腐败现象发生。

(三)统筹配置, 物尽其用,提高资产利用率

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统筹配置与管理,建立科学可行的资产绩效评价体制,统筹配置, 物尽其用,提高资产利用率,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全过程管理。在资产使用环节,可以在单位内部、单位之间采取资产横向调剂、交流协作等方式使资产的价值得以充分利用,从管理层面形成资产横向交流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建立交流平台;在监管环节,建立资产利用定期巡检制度、评估奖惩制度,对少数单位“购置即闲置”等违规做法进行处理,奖励资产利用先进单位和个人;在资产处置环节,重点加强对低价处置,就地报废的监管,建立更严谨的报废审核制度,杜绝将尚有较高使用价值的资产报废或低价处置。统筹配置,物尽其用,提高资产利用率。

(四)立足自身,全程管控,搞好内部监督审计

单位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立足自身,研究制定并不断完善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编制文件记录,明确要求,形成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遵,违规追究。在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等环节做到全过程的审批、记录、监督管理,进行全程管控,通过不定期检查,层层把关,搞好内部监督审计,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单位内控程序。

(五)健全机制,完善法律法规,达到标本兼治

整体而言,目前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尚不完善,部分法律法规因缺少相应的执行措施和配套支持政策,导致这些法律法规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体现,尤其资产全过程监督管理、横向资产交流以及奖惩机制等方面,缺少可行性细则和执行依据。主管部门从外部加强法规建设及细则制定,单位从内部强化管理流程和执行细则,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开展细节管理、全程管理、综合管理,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的问题达到标本兼治。

三、结束语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水平,节约财政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其他行业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在分析梳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梳理问题,思考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建议,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任爱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税2011年第1期

[2]林杰.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知识经济2010年第12期

[3]朱振明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原则与措施[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年第3期

[4]顾丽军.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改善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2年第5期

[5]王淑贞.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现代商业2012年12期

[6]王创柱.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年2期

[7]倪杰.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水利财会2008 年第2 期

篇10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F1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18402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庞大的事业资产体现出优化整合、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的巨大潜力。比如近年来,各部门的内部培训中心向社会开放,以及一些地方积极探索的公车改革,科技、教育部门探讨的实验设备共享等现象,都反映了这种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不过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与行政体制、财政体制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将引出一系列现实的改革问题。如当前我国对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仍十分薄弱,普遍存在存量资产不清、帐实不符、帐外资金量大;随意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管理混乱,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等问题。而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体制上,因此改革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就显得非常必要。

1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内涵

1998年国务院分布第252号令《事业单位管理暂行条例》把事业单位规定为,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包括国家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增加了局限性,缩小了概念的内涵。根据1996年10月22日财政部第8号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包括国家拨给事业单位的资产、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

2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任务

2.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健全的法规制度是规范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行为,使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使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建立起正常、严格管理秩序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就成为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首要任务。这些法规制度主要有:产权登记、产权界定、产权纠纷调处、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报告和监督考核等。

2.2 实施产权管理

主要通过产权登记、产权界定来明确国家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事业单位是占有、使用者。明确了国家和事业单位之间的这种产权关系,才能建立起以产权管理为纽带的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国家通过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行使所有者职能,事业单位行使占有、使用者职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3 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最基本的任务。国家要督促事业单位建立完整的帐卡,切实反映国有资产的存量状况;严格制度,健全手续,明确责任,落实措施,使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化、程序化;建立统计报告制度,及时掌握资产的使用及增减变动情况,并对管理中发现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处理。

2.4 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和节约有效使用

按照物尽其用的原则,对事业单位中长期闲置不用的资产要积极进行调剂,增强资产的合理流动,实现优化配置,以充分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益。

3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措施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市场化推进的意义来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改革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改革措施。

3.1 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目前,中国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则》等全国性法规,大多是在原有管理体制下制定的部门法规,管理手段较为落后,约束力不强,难以适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快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法制化建设,建立与完善中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法规体系。要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必须从建章立制入手,对以往的规章、办法进行清理,建立、完善符合现行管理模式的一系列法规制度,把资产的形成、管理、使用、调配、处置等纳入法制轨道。在法规制度建设方面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综合性法规、规章,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原则、范围、程序、组织形式、监督检查以及法律责任等,确保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建立科学规范的资产形成机制,建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形成审核制度,对超过一定金额的大额资产的投资、购置进行决策前审核,防止资产形成的随意性。三是建立资产使用、管理责任人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和管理权限。四是加强行政监督立法。行政监督立法是依法实行行政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尽快建立健全各种行政监督法规,才能为积极有效的行政监督提供基本的规范程序。

3.2 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管理

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中,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可以有效地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可以为细化部门预算提供直接依据,还能够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1)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部门综合预算应包括该部门的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基金等。由于预算外资金形式多样复杂,又涉及中央与地方之间、各部门之间的重大利益调整,因此许多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并没有把所有的预算外资金列入部门预算之中。为建立真正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部门预算,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改革预算外资金管理,从资金源头上防止资产重复购置与资产闲置。(2)制定科学合理的定额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式的变化,过去的预算收支分类体系与定额标准已与目前的改革实践严重脱节。因此,尽快制定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定额标准,既是完善部门预算改革的要求,也有利于编制合理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预算。从而解决部门之间较为严重的苦乐不均现象。(3)细化部门预算。在编制部门预算时,预算内容要尽可能地细化,不仅要具体到部门,而且要具体到各单位以及详细的支出项目,以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防止资产预算被挪用或将其他方面的预算用于购置资产。

3.3 完善产权登记制度

开展事业单位的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家底,建立完备的产权登记制度。一方面可为深入开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为科学分配预算,准确评估单位绩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供基础数据。清产核资工作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要较好地实行新模式必须有组织、有领导地对所属事业单位的现有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清查需以帐面价值为基础,以实物为依据,采取自下而上、自查为主的方法,通过回忆、座谈等方式,按购置或调入时间、现状、用途全面盘点,并登记列入财务帐,从而使帐面价值真实反映实物。通过清查盘点,在弄清资产家底的基础上,要完善产权登记制度。

3.4 完善产权登记制度

开展事业单位的清产核资工作,摸清家底,建立完备的产权登记制度。一方面可为深入开展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为科学分配预算,准确评估单位绩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供基础数据。清产核资工作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要较好地实行新模式必须有组织、有领导地对所属事业单位的现有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清查需以帐面价值为基础,以实物为依据,采取自下而上、自查为主的方法,通过回忆、座谈等方式,按购置或调入时间、现状、用途全面盘点,并登记列入财务帐,从而使帐面价值真实反映实物。通过清查盘点,在弄清资产家底的基础上,要完善产权登记制度。

总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探索无止境的研究领域,需要我们不断适应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要求,在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上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管理模式和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郭复初.国有资本经营专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1920.

[2]史忠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