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预习笔记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一数学预习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一数学预习笔记

篇1

1.总体框架

《课标(实验稿)》分四个部分,依次是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

《课标(2011年版)》分四个部分,依次是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并增加了附录部分,附录1是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附录2是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表面上看,总体框架似乎变化不大,实际上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课标(2011年版)》在前言部分增加了“课程性质”,并且在实施建议中不再分学段阐述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教材编写建议。由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更加关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的课程性质,即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型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性质,启示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关注让学生享受良好的数学教育。

2.数学观

《课标(实验稿)》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技术,仅就此而言,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课标(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课标(2011年版)》开篇第一句话则明确了数学的意义。与过去相比,表述更加简洁与完整。可以看出,数学是一门科学,而非过程,无论是直接来源于现实世界的,还是来源于数学世界的,只要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都可以成为数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数学不仅是科学语言与工具,而且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2011年版)》正式提出了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要求,使我们对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3.课程性质

《课标(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以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标(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标(2011年版)》继续强化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三大特性(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特征表明,这一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个性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这一阶段的数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既要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正所谓“教书”与“育人”并重,“基础”与“发展”并重。

《课标(2011年版)》首次提出“良好的数学教育”,这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含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重要价值,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一些数学概念,掌握一些数学方法,还应当包括使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一些数学思维活动和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基本理念

《课标(实验稿)》从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六个方面分别阐述。

《课标(2011年版)》从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五个方面展开阐述。

在课程内容方面,指出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方面,把过去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活动合并为教学活动,并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学习评价方面,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在信息技术方面,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课标(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的总体方向上变化不大,但是在具体阐述上修改较多。在课程内容的组织方面着重提出要处理好三对“关系”:过程与结果、直观与抽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这就要求教师更加辩证地展开数学教学活动,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以过程代替结果,不能只停留在直观层面,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获得。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地位由过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修改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两者并不矛盾。

在学习方式上的改动比较明显,除了继续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外,特别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进而强调要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5.课程目标

《课标(实验稿)》的总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基本目标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方面。

《课标(2011年版)》的总目标是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基本目标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课程目标的总体设计仍然保持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结构。在具体阐述方式上,把实验稿中的“解决问题”改为“问题解决”,这与总目标中提出的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相呼应的。

修订后的课程目标明确提出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把实验稿中的知识技能目标改为结果目标,把过程性目标改为过程目标。在具体行为动词表示上,把实验稿中的“灵活运用”改为“运用”,实际上适当降低了运用方面的目标。

从“双基”到“四基”,是这次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变化。一方面,“双基”是我国数学教育中历来重视的传统优势,在数学课程改革中应当保持并赋予新意。另一方面,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虽然在实验稿中有过“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文字表述,但这次修订进行了显性化处理,更加凸显数学对于学生发展的特殊作用,这也是十年课程改革成功经验的提纯和升华。“四基”可以看作是对学生进行良好数学教育的集中体现,关系学生的当前学习和长远发展,应当成为贯穿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一条主线。

基于“四基”的教学,新课标明确了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注重对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对总目标的具体阐述中,特别新增加了“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和“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也对教师的数学教学活动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

6.课程内容

《课标(实验稿)》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具体表述为: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课标(2011年版)》安排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具体表述为: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基本性质的证明,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数据处理,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随机事件及其发生概率的简单推断。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学生将综合运用上述所学这种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从课程内容表述看,把实验稿中的“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把“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表述都进一步从课程内容结构看,“数与代数”部分在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在第一学段内容略有增加;“图形与几何”部分第一、第二学段内容结构没有变化,第三学段将原来的四个部分调整为三个部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结构作了较大调整,尤其在第一学段有明显减少,在第二学段内容适当降低了难度;对“综合与实践”内容作了较大修改,进一步明确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和要求,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这些都显得更为合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设置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指出这类内容编排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7.核心概念

《课标(实验稿)》在“设计思路”中提出了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六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核心概念。

《课标(2011年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提出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十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核心概念。

对两者的比较发现,课标修订后,保留了数感、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四个概念,修改了两个概念(把符号感改为符号意识,把统计观念改为数据分析观念),新增了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模型思想和创新意识等四个概念。

修订后的这些核心概念,有的尽管名称相同,但是文字解释却有了很大变化。比如“数感”,实验稿的表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而修订后则更加简洁地表述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新增加的四个核心概念,有的我们比较熟悉,比如运算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的则比较新颖,如几何直观和模型思想。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其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尽管这两个概念还有待作进一步阐述,但是已经从中看到了修订者的新理念。

8.实施建议

《课标(实验稿)》分三个学段分别提出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并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关于教学建议,在三个阶段都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关于评价建议,在三个阶段都提出五个方面建议:关于教材编写建议,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

《课标(2011年版)》不分学段整体性提出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关于教学建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并特别提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关于评价建议,强调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为此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建议: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②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③情感态度的评价;④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⑤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⑥恰当地呈现和利用评价结果;⑦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关于教材编写建议,指出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基本线索和知识结构,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认为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包括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环境与工具、生成性资源等五个方面的资源均有开发与利用的潜力。

在实施建议方面的修订变化很大,实验稿分三个学段分别提出建议,不仅在行文上重复比较多,而且在学段之间的区分度上也难以把握。修改后的课程标准,采用整合性思维,把三个学段合并在一起,提出了若干课程实施建议。

篇2

关键词:学会预习、记好笔记、做好作业

引  言:初中学生升入高中,由于教学内容加深,思维要求的提高,课堂容量的增加,老师讲解课的减少,学生课后自习的时间增加,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致使课堂上能听懂,而习题却不会解答,继而产生厌学情绪,针对种种情况,笔者就高一新生在预习、记笔记、做作业等方面略发见解,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学会预习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预习就使学生在老师讲课之前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并为上课做好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学会预习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的关键一步,是高一新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习效率。

﹙一﹚明确意义是学会预习的前提

学会预习是现代高一新生的基本素质,预习意义在于: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觉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预习有助于了解新课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只是障碍。

3、有助于提高听课效果。预习时不懂的或模糊的问题,上课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容易将问题搞懂,真正达到预习的目的。

﹙二﹚“读、划、写、查”是预习的基本方法

1、“读”——先将教材精读一遍,以领会教材大意。然后根据学科特点,在反复细读,如:数学概念、规律、例题等逐条阅读。

2、“划”——即划大意、划重点。将一节内容的重点、规律、概念等划下来分别标上记号,以帮助上课听讲时记忆。

3、“写”——即将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写在书边。

4、“查”——即自我检查预习的效果。合上书本思考刚才看的内容,哪些一看懂,哪些模糊不懂和做课后习题,检查预习的效果。

二、记好笔记是学好数学的环节

    学好高一数学在学习方法上要有所转变和改进,而做好数学笔记无疑是非常有效的环节。善于做笔记,是一个学生善于学习的反映,为此数学笔记应该记一些:

1、记疑难问题。将课堂上未听懂的问题及时记下来,便于课后请同学或老师把问题弄懂,不会导致知识断层。

2、记思路方法。对老师在课堂上介绍的解题思路方法和分析思想及时记下来。课后加以消化,如有疑问课后及时问老师或同学。

3、记归纳总结。记下老师的课堂小结,这对于浓缩一堂课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容易掌握本堂课各知识点的联系便于记忆。

4、记错误反思。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聪明人不犯或少犯同样的错误”,记下自己所犯的错误,并用红笔加以标注,以警示自己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在反思中提高。

三、做好作业是学好数学的反馈

做好数学作业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运用和巩固。在课堂、课外练习中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也很有必要.在作业中不但做得整齐、清洁,培养一种美感,还要有条理,这是培养逻辑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必须独立完成。同时可以培养一种独立思考和解题正确的责任感。在作业时要提倡效率,应该十分钟完成的作业,不拖到半小时完成,拖泥带水的作业习惯使思维松散、精力不集中,这对培养数学能力是有害而无益的。抓数学学习习惯必须从高一年级主动抓起,无论从年龄增长的心理特征上讲,还是从学习的不同阶段的要求上讲都应该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给高一新生的建议

    高一教材知识量明显增大,理论性明显增强,高中学习对理解要求很高,不动一番脑子,就难以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综合性明显加强,往往解决一个问题,还得应用其它学科的知识;系统性明显增强,高一教材的知识结构化升级;能力要求明显提高。 进了高中以后,要在学习上制定一个目标,使自己目标明确鼓舞斗志,有目标才有动力;学习上要循序渐进,做什么做多少、先做啥、后做啥、用什么办法采取什么措施都要认真想好。学习上一定要注意:

1、先预习后上课,先复习后作业;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定期整理听课笔记,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要科学安排好时间,选择最佳学习时间和方法,合理分配时间注意劳逸结合,交替用脑,做到科学性、计划性、合理性和严格性。

     2、要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学习时集中了注意力,就能使神经细胞“全力以赴”,使学习的内容留下明显的痕迹,就能加深记忆。还要养成自我整理知识的习惯,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提炼的过程,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3、要在预习、听课、记笔记、作业、复习,课外学习中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思维力、观察力、阅读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特别是对每学一个知识后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再认知,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对所学知识了解更加深透。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学好高一数学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高一数学是学习的一个艰苦的磨炼,经过了预习、听课、记笔记、作业、复习的过程,就会打开高一数学的学习思维。只有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进一步学好高一数学。

参考文献:

[1]范永顺主编.《中学数学教学引论》.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324~328

[2]互联网.《高一新生如何做数学笔记》.中小学教育网,2006.8.21

篇3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多个方面。

(1)制定计划。从而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打稳扎,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练学习意志。

(2)课前预习。这是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3)专心上课。 “学然后知不足”,这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课前自学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细听,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盘抄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这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独立作业。这是掌握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必要过程。

(6)解决疑难。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把从老师、同学处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二、记好笔记是学好数学的环节

学好高一数学在学习方法上要有所转变和改进,而做好数学笔记无疑是非常有效的环节。善于做笔记,是一个学生善于学习的反映,为此数学笔记应该记一些:

1、记疑难问题。将课堂上未听懂的问题及时记下来,便于课后请同学或老师把问题弄懂,不会导致知识断层。

2、记思路方法。对老师在课堂上介绍的解题思路方法和分析思想及时记下来。课后加以消化,如有疑问课后及时问老师或同学。

3、记归纳总结。记下老师的课堂小结,这对于浓缩一堂课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容易掌握本堂课各知识点的联系便于记忆。

4、记错误反思。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聪明人不犯或少犯同样的错误”,记下自己所犯的错误,并用红笔加以标注,以警示自己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在反思中提高。

三、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求最佳学习方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是少不了的。

篇4

关键词: 高一数学 学习方法 态度 过程与方法

新课改后的每年高一新学期伊始,“数学难”就成为很多学生或家长的热门话题。其实,数学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难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刚进入高中,由于心理准备不充分,不了解高中数学学习方法及要求。再加上高一所学科目较多,数学课相对课时减少,面对诸多的障碍与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惧怕数学、心灰意冷,从而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那么,如何学好高一数学呢?

一、调整心态,做好心理准备

态度决定一切。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因为凡事都怕“认真”二字,做一件事情,如果之前做好心理准备再配以踏踏实实的过程,那么就有很大的把握做好。

初三学生面对升学压力,学习抓得比较紧而且也比较刻苦,通过升学考试跨入高中,特别是进入重点高中,他们心里满怀喜悦和自豪。一方面,不少学生在入学前就有种放松的思想,他们往往认为初中数学能学好,就说明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一套,高中依然能学好,不需要去想高中数学怎样学。另一方面,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大都在初中是“佼佼者”,曾经一度是老师关注的对象,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称赞,他们是在充满自豪感和优越感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一直自我感觉良好。当他们面临新的学习任务而不能得心应手且又得不到老师的及时呵护时,自信心备受打击,自卑感增强,从而总是怀念过去,沉浸在回忆中,以致于影响学习,感觉高一数学难学。

进入高中,就是进入到一个知识领域更深、学习更紧张、竞争更激烈、能力要求更高的氛围中,这就需要提前调整好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高中数学语言比较抽象,知识的系统逻辑性比较强,知识内容又剧增,对数学解题思维方法要求理性大于感性。针对这些特点,高中数学对学生的要求就更高,它重在培养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进入高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曾经是优秀的,他们来到这“高手云集”的学习环境中,得不到老师的“偏爱”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没有很好的心态,则势必会感到“失宠”“冷落”。所以,高一新生对高中数学有大致的了解并做好心理准备是很有必要的,做好了心理准备就不会对高一数学的学习有所懈怠。

二、过程与方法决定成败

1.发挥预习在学习中的作用

进入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内容有所加深、课堂容量也有所增加,再加上学校安排的数学课时减少,必然会造成教学进度加快,课堂上学生消化理解的时间更少。所以,若想在课堂上紧跟老师的思维,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课前认真预习了,就有助于了解这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且对这一节的知识会有个整体的把握。当上课老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他的目标就非常明确,在听到他预习中不懂或没理解透的地方,精力相当集中。当然,在预习中已懂的在课堂上也应该认真听讲,要进一步地搞清楚知识“为何而来”“从何而来”“作何而用”,认真听讲的同时适当地记录必要的笔记提高听课效率。

2.课堂重视听讲

现在的数学教材在语言表述上浅显易懂,而且课后练习和习题难度都较小,稍有语文功底的学生都能读懂并且做好课本上的习题。但是如果不认真听老师讲解,就只能理解得很肤浅,就会出现很多学生所谓的“书能看懂、书上题会做、一考试就考不好”的普遍现象。这是因为学生理解的只是表面上意思,而且他也分辨不出哪个知识点是需要理解的或是需要掌握的或是需要灵活运用的。当然他更不能进一步地挖掘出深层次的内涵,不可能总结出知识的脉络,不可能总结出知识点的应用之处,以及如何去运用,等等。比如,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的函数概念中,不通过老师讲解强调,学生很难抓住函数概念表述中判断函数的三个关键点,即:(1)A、B必须是非空数集;(2)A中任何一个数x;(3)B中都存在唯一确定的数f(x)与之对应。理解了这些后,对于判断是否是函数的问题就可以从这三方面着手。

接受新知识、培养数学能力的主要战场是在课堂上,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配合,注意知识的来龙去脉,注重知识的应用,领会老师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并留心老师的解题步骤。由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强,每节课都必须注意听讲,稍不留意或思想开小差可能就会有一个知识点不会,影响到后续知识的学习。另外,只学教材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老师会在适当的地方抽象概括或引申出一些较为重要的结论性东西或一般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这就需要学生及时地将老师补充的内容适当地记下来,但是,学生千万不要全抄,以免影响听课。

3.课后及时总结和巩固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允许有充足的消化时间,这就需要学生课后及时整理笔记,及时回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认真独立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课外相关的习题,勤于思考,注重解题方法的选取与运用,对于有些题目一时思路不清难以解出,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它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并回忆老师的解题思路,如若自己实在无法解决就及时地问同学或老师,要做到不留疑点,不然的话,就成了“会的永远会,不会的永远不会”。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必须的,刚开始从书本上的基础题入手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后,再配以课外习题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不需要题海战术,做一定量的题之后要善于将题型归类并总结一般的解题规律。如此,在考试中才会得心应手。

高中数学学习是一次大的挑战。学生应事先做好心理准备、端正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以上几点,并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就能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严士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26.

篇5

对于高一年级的新生,由于在初中学习的知识较浅,在教学中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学习方法也不复杂。到高中后,学习内容增多、内容加深,特别是数学学科,知识要求从初中的“比较形象”变为高中的“相对抽象”,从大多的文字叙述变为符号表达,学生的知识结构会发生许多变化。如果再加上一些学生缺乏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会导致部分学生因学不得法降低成绩,甚至会丧失学习积极性,在高一第二学期时会出现明显的分化。所以,教师在高一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强化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一、开展学习方法指导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的环节分步骤开展指导。

1.预习指导。有一部分高一新生不会预习,开展预习停留于形式,没有什么效果,老师要求预习就马虎看一遍,找不到什么问题与疑点。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方法时要告诉他们首先粗读,对课本的教学内容进行大概浏览,初步掌握教学内容的基本情况。接着要细读,对课本中主要概念、重要公式、重点法则以及定理认真阅读、感悟、思索,对一时把握不准的内容作出记号,养成做摘记的习惯,在课堂上带着疑问听讲。在预习方法上要随课预习,教师在预习前提出预习要点,帮助学生在预习时加强针对性。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2.听课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采取科学的方法听课,提高学习效率,主要在“听”“思”“记”三方面下功夫。在“听”的方面指导学生认真听好每节课的学习要求,一是认真听好知识讲解的过程;二是认真听取教师重点、难点分析,尤其是自己在预习中摘记下来的难点问题;三是认真听取书本例题讲解思路以及思想方法等;四是听好课堂总结。在“思”的方面主要对学生开展思维方法指导,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思考、勤思考,在听讲时开动脑筋;在课堂上深入思考,要勇于对知识点追本溯源,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在课堂学习中要善于思考,结合学习内容开展联想、猜想与归纳;要树立批判意识,开展反思。在“记”的方面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有些高一新生对于记笔记不太熟悉,往往是教师写什么自己就记什么,用“记”来取代“听”与“思”的作用。学生笔记哪怕记得很全面,但实际效果有限。所以要指导学生科学记笔记,一是记笔记服从认真听讲,在合适的时间记录;二是要把握重点记笔记,着重记知识要点、记疑难问题、记解题途径等;三是记总结、记课后拓展题等。在教学中,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记”是为了“听”和“思”开展服务的,要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3.复习指导。高一新生在数学学习后,一般急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会忽略必要的知识内化与巩固过程,甚至会出现照搬例题、生搬硬套公式解题等不正常现象,为交作业而去完成作业,完全背离了作业本身的巩固新知、深化掌握的作用。所以在此环节的学法指导上,教师要安排学生每天选取一些时间阅读教材,对课堂笔记摘记的一些重难点进行回顾,加深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的回忆,同时对公式、定理进行温习,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课后作业,解题的同时开展反思。

4.总结指导。在进行数学单元总结或学期总结时,很多高一学生对教师产生较强的依赖性,习惯于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复结,其实,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尽早注重学生总结能力的训练。教师在开展学法指导时可以点拨复结的主要途径,要求学生要做到一看(看教材、看摘记、看题目),通过看来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与巩固;二列(列出有关的知识要点,标出重难点,列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类似于撰写总结要点;三做(有目标、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各种题型开展训练),通过联系题目进行反馈,发现学习中存在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归纳。

二、开展学习方法指导的主要形式

开展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主要形式有以下三种。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学习习惯 培养策略

从初中到高中,很多事务都是新鲜的,高中的学习、生活是他们期待的,每位学生都想学好,都憧憬三年后能考上一所好大学。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许多学生到了高中成绩一落千丈,特别是数学成绩。高一没打好基础,高二就跟不上,因此学好高一数学很关键,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更重要。

下面就如何培养高一新生数学学习习惯,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有效的课前自主学习习惯

从内容和要求来看,高中数学与初中相比更为抽象、思维灵活多变、容量大、节奏快,如果被动学习就很吃力、听不懂,而有效预习能使目标明确、效率高。如何预习达到目的呢?

首先,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便于更快进入课堂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1.复习已学内容,从教材中筛选出存在疑惑的地方,及时做好标记。

2.初步弄清学习内容、找出重点、难点和疑难的问题。

3.预习新课要提前做好准备,课后练习题要想想、做做。上课时集中注意听讲,解决疑难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二、培养学生课上“听、记、想”三者有效结合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阵地,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做到“听、记、想”三者有机结合特别必要。在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后,学生对自己本课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已经了然于胸。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些不正确的想法,觉得简单易懂的会忽视,课堂中不愿意认真听课,也有的学生,一旦某个知识点难以理解,则放弃继续耐心参与课堂学习,久而久之,学科重难点依然难以解决。事实上,教师在课堂中侧重讲解的,主要是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典型例题解题思路和方法等,学生自己看书可能达不到期望的效果,因此,课堂听讲相当关键。教师要对学生的听课要求加以明确:

1.紧跟课堂学习节奏,关注思路分析。要求学生必须尽最大努力跟上课堂学习的节奏,不必囿于部分知识点暂时难以理解而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尽可能关注教师在课堂上对某些知识的分析过程、典型例题的思路点拨,相关定理的推导。

2.积极开动大脑,敢于适时发表观点。听课绝不只是盲目跟随,更需要对教师在课堂中所提及的每一个观点加以转化,反思自己的思考是否和老师的思考一致,若存在偏差原因在哪里,哪一种方法更为合理等。对课堂中发现的问题当堂不便于提出的,可以课后及时找老师交流。

3.科学记笔记,便于以后回顾与反思。很多同学均清楚数学学科中记笔记的重要性,但也有不少学生只是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也有部分学生仅满足于课堂听讲,笔记较少。数学学科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在较大的课堂容量、较多的思维训练中,单靠大脑即时记忆显然无法保证学习效果,且课后也难以反思。可以将部分笔记较好的学生加以展示,引导学生科学记好笔记。还可以让部分借助笔记记录和使用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学生,介绍笔记记录和使用方法,带动大家科学记笔记。

在课堂学习中,要求学生用好自己的眼睛,看清教师的板书;专心听,倾听教师对典型例题和关键知识点的分析;主动说,勇于在教师的引导下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记,便于课后反思和巩固。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在课内外练习中培养独立作业习惯。作业要做得整洁、美感、有条理,这是培养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且能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作业要提倡效率,拖拉作业的习惯会使思维松散、注意力不集中,这对培养数学能力是无益的。

做作业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高运算能力,若非特别复杂的计算绝不选择计算器。计算能力的提升也是数学学科之必须,总是依赖计算器得出看似准确的结果,势必难以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2.审题的角度及推理思维习惯。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点的习题,审题思路既有相同的方面,也存在差异性。切不可边作业边看笔记和教材,可以先复习后做作业,也可以在作业整体基本完成后,对存在问题的知识点加以强化,在强化的基础上再次检查作业,弥补缺陷。

篇7

一、首先介绍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高中的数学语言与初中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图形语言等。高一年级的学生一开始的思维梯度太大,以至集合,映射函数等概念难发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由于很多教师为学生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确定了常见的思维套路。因此,形成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学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是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

3、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的知识内容在“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也使很多学习被动,依赖心理重的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

4、知识的独立性大。初中知识的系统性是较严谨的,并且便于记忆,又适合于知识的提取和使用。高中的数学却不同了,它是由几块相对独立的知识拼合而成,经常是一个知识点刚学得有点入门,马上又有新的知识出现。

二、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更好的学好高一数学,提供了以下一些解决方法,希望大家有所借鉴: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1)制定计划明确学习目的。合理的学习计划是推动我们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计划先由老师指导督促,再一定要由自己切实完成,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2)课前预习是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预习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上课更能专心听重点难点,把老师补充的内容记录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是提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我们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7)系统小结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8)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同学们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和发展我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篇8

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数学学法指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数学学法指导一、关于高中教材的特点以及与初中数学的区别

(1)知识量增大,学科门类高中与初中差不多,但高中的知识量比初中大。

(2)知识难度增大,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窄。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如:初中学习的角的概念只是“0度—180度”范围内的,高中将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包括正角和负角。

(3)理论性增强,这是最主要的特点。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则要求深入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如初中代数侧重于解方程、运算,而高中代数一开始就是相当抽象的集合、映射、函数。

(4)系统性增强,高中教材由于理论性增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前后知识的关联是其一个表现。另外,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另一个表现,因此高中教材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如函数,初中只简单地介绍一次、二次、反比例、正比例函数,函数的性质研究很少,而高中的函数是一个大的知识体系。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解析式、性质等是一个小系统;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二次函数也是一个小系统;函数图象也是一个小系统等等。这些小知识体系相互渗透、联系构成函数大体系。

二、学法指导的内容

同学们获取的数学知识主要通过三个渠道:教师讲授、阅读课本或者其它资料、自身实践。所以要学会学习,就是要学会阅读、学会听课、学会思考。

1、学会阅读。

阅读教材来获取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可以较好地掌握数学语言,提高自学能力。

2、学会听课。

所学的知识,一般都是间接知识,是抽象、形式化的知识,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思维的过程。因此必须听好教师的讲解。

3、学会思考。

数学具有高度抽象和逻辑严密的特点。数学学习主要是通过思维来学习的,所以思考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法。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反思和反求。

三、抓住学习过程的四个环节

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复习、独立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四重要环节,掌握好每一环节,对学习起着至并重要的作用。

⑴加强预习。预习是探索知识、自己动手、自己动脑、自己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可以培养阅读和自学能力。掌握“读读、划划、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如定义,要求理解定义中的字、词、句和符号。对于关键词语要认真推敲,明白涵义,对相近的概念的定义,能加以对比,分清异同,并能举出符合概念的实例。预习定理时,要求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理解定理的证明思路,懂得定理的应用。预习例题时,要求看懂解题过程,找出解题的关键,重视书写格式的示范性。

在预习时要求同学们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预习提纲:要求认真看书后,把重点概念、定理、公式整理在笔记本上。②预习习题:看书后能自行解决书上的习题,有疑难问题留待课堂上解决。③提出问题:学习了基本概念、完成预习后,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对概念进一步深化。

⑵加强听课。①做好课前心理、物质两方面的准备。课前不应搞剧烈运动,不参与带刺激性的活动。同时要准备好上课用品,并认真思考上节课学过的内容。这样一上课就能进入状态,善始善终听好课。

②带着问题听课。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听课,把预习中的问题在课堂上解决好,从而提高听课的积极性,增加听课的效率。

③积极思考问题,大胆举手发言。要求上课专心听讲,遇到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及时向老师请教。勤于思考问题,敢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敢于一题多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求异。

④认真做好课堂练习,手脑并用。上好数学课,必须认真做好课堂练习。“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数学概念是通过做题来巩固的。在做练习时,不能马虎对待,不能得过且过,而要认真分析,认真推理,认真演算,认真听老师讲评。

⑤重视听好每一节课的小结。每节课老师都要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讲内容、重点、难点,要注意的问题进行小结。要求听好、掌握好,并把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用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记录在笔记本上。

⑶加强总结归纳复习

很多同学认为,课前预习了,上课听懂了,课后就是做题巩固了,这是很片面的。要结合复习,对所学过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节、每一章内容加以综合归纳,总结规律。按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写出简明小结,使知识系统化、专题化、条理化,这对深化知识、积累知识、提高能力起到很好的作用。

⑷加强作业

也有一些同学认为,作业就是把老师布置的题目做完。这也是很片面的。在做题目的同时,要对当堂课的题型再作回顾,掌握解题规律,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题中所起的指导和定向作用。使同学们能用较少的时间,较小的题量,达到较好的效果。

怎样做数学作业才能发挥最大效益一,温故知新,把握要领

先把书看透,再动手做作业。做作业前,首先温故有关的知识,回顾概念,掌握要求,了解有关的注意事项,明确学习的目的,把握解题的规范化要求,然后再动手做作业,就心中有数,练中学,学中练,达到巩固目的,强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但事实上,我们许多同学没有这个好习惯,拿到题目就做。这样,首先是速度慢,效率低。另外,由于概念不清,有的概念理解错误,做了题目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甚至还有反作用,巩固了错误,在相应方面形成了一个顽疾,为以后学习埋下后患。

二,明确题意,构建思路

题海战术的最大特点是以做题的数量作为标准,并期望以多取胜。由于高考升学的压力,不少同学不知不觉的掉进题海,拿到题目不假思索,跟着感觉走,时常出现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等现象,也会出现漏解或者画蛇添足,劳而无功。长期下去,最大的坏处是形成不严谨的思维习惯,不利于将来的发展。

审题是我们解题的前奏工作,不可忽视,在解题前必须审清题意,分析条件和结论,并且根据条件和结论进行联想:以前遇到过类似或者部分类似的问题吗?当时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在这里还有效吗?等等。通过联想构建解题思路,设计解题程序,把握解题要点,为正确快速解题扫清障碍,奠定基础。

三,限定时间,一气呵成

常听同学抱怨,作业太多,做不完了,有的同学为应付还不惜抄袭作业,影响优秀品质的形成。了解下来,问题大多是在时间安排上。觉得辛苦的同学,他们的作业都是在弹性的时间内完成,想做就做些,不想做就玩会儿;或者慢条斯理,认为时间还有的是,等会再完成。有一次,作业量并不大,可是有位同学居然没完成,他坦诚的说,晚上应该花上半小时就完成,可是当走到电视前时,就自我安慰,看会吧,睡前再做,而到睡前又想起语代老师布置的“周记”明天早自习要交,只有先写周记,早自习再做吧,早自习外语老师来检查背诵,所以就误了事。

但是,大部分同学还是对数学作业高度重视,应对自如,甚至还学有余力,额外做了些提高题,所以他们经常要求老师多布置些作业。调查下来,有两个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一是他们做作业限时完成,不拖拉,干净利落,遇到困难,待各项任务基本完成后,再进行钻研。另一方面,他们做到了心动不如行动。他们拿到问题,常常是立即投入战斗,而不是去想今天有多少作业,需多少时间,难度是否太大,能不能完成得了等等。他们遇到难题是先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解决到什么程度,当解决了问题的部分时,常常会闪出好念头,悟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实际上每解决一点就是向目标靠近一步,这就是“吹尽黄沙始得金”的道理。

四,做后反思,提高效益

有人说题海战术是臭豆腐,闻的臭,吃的香。题海战术既然被人普遍使用,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不能全盘否定。但是它的效益不高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对它进行改进也是情理之中,实践证明解题后反思是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反思题意。前面已经介绍了审题的重要性,这里不再详述。

其次要反思错误。要用批评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解题过程,看看思路是否有问题,概念使用是否正确,计算是否有失误,思考是否周密等等。有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不同的方法去演算更能发现问题。千万别把检查答案当成“自我欣赏”,那么肯定发现不了错误,发现不了错误当然就谈不上克服错误了。

第三要反思方法,解完题后再思考,由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了一定的高度,所以思考出的新方法常常更为简捷,巧妙,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励我们的信心,即使我们发现不了巧思妙解,在思考过程中我们回顾了相关知识,尝试了许多方法,收获仍不可小视。

篇9

一、教材内容的衔接方面

1.内容比以前增多,课时减少,负担加重。初中和大学的内容都往高中压。调查表明,80%以上的教师认为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要求;即使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也是对课本的肤浅理解,这样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得也不好,不能及时消化。特别是现在的教辅材料与课本习题相比难度很大,这让我们“新”老师不知如何是好?

2.教材学习内容的顺序与本身、其他学科不吻合。新课程强调基础性,注重通性通法。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设置必修与选修。必修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初衷是好的,可是实施起来不尽人意,不太科学。如先学必修1,再学必修2,但这用到必修4的三角函数知识,物理中力的合成也用到必修4;若学必修4,必修4中又有必修2中的平面解析几何知识。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方面

教师教学方式问题。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在高中的数学课标中随要求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互动式教学模式。而高中教师在授课时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注重举一反三,在严格的论证的推理上下功夫,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学生没有时间巩固,导致学生听着明白,做题不会做的情形。因此造成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中间又缺乏过渡过程,至使高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方式问题。初中学习的知识,大多是本源性知识、派生性知识,因此初中学习基本采用“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方法;而高中学习基本采用“已知理性认识──新的理性认识──实践”的方法。高一学生在初中只要上课注意听讲,尽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习活动基本是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缺乏积极思维;不会科学的安排时间,缺乏自学、看书的能力;而高中的学习更侧重于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勤于反思、归纳总结,即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

三、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学习习惯的衔接方面

1.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数学思维方法区别很大。初中阶段,由于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因式分解先看能否提取公因式,再考虑公式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分五个步骤,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因此,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思维定势。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逻辑推理能力与化归思想应用更加广泛。这些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因而有许多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往往在学习上出现后退,就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改变思维方法。

2.学习习惯问题。在初中阶段,课本中习题基本上与例题的类型一致,学生基本上不需要预习就能掌握,即使碰到难一点的习题与学生讨论就可以解决,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听课基本上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演;很少做到“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在高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即使老师讲过学生做过,过了一段时间,再做,学生好像未曾“相识”,效果较差,这说明学生没有勤于反思、复结的习惯。

初高中的数学衔接,实质上是一种知识体系向另一种新的知识体系的转型,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衔接成功与否,对于刚进入高中的新生来说影响尤为深远。衔接有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否则使部分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笔者对于做好初高中的数学衔接工作有一定的见解。

一要优化课堂教学,搞好初高中衔接。高一数学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善于把教学过程直观化、抽象思维通俗化,注重数形结合,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劝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教学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高一新生;数学;成绩滑坡;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27-01

从教10年来,我发现一个现象:每届高一新生中,许多初中数学成绩不错的学生,进入高一后数学成绩出现大的滑坡。虽然他们很想学好数学,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题,但是数学成绩始终提不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通过观察和分析,我认为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清楚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差异

大多数高一新生不清楚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是有差异的,盲目学习。高初中数学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知识差异。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知识的推广和延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如:初中角的概念只是“00―1800”范围内的,而高中会有10000和“--1000”等角。同时高中数学相比初中数学更加抽象。

(2)课堂教学差异。初中课堂教学量小、知识简单,教学速度慢。而高中数学课堂容量大,难度大,教学速度快。

(3)思维差异。初中数学相对简单,只需套用固定的解题步骤和方法就可以解决,而高中数学的思维方法更多的向理论层次跃进,解题过程更加复杂,需要学生多角度全方面进行思考。

二、学习不够主动,过多依赖老师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对老师有较强的依赖性,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课前没有预习,对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听讲不认真,不记笔记,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三、学习方法存在问题,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课,对老师上课所讲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的概念内涵,分析的重点难点,突出的思想方法没听全,课后又未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课后作业也是乱套题型,不会灵活应用。

针对高一新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对策?就我个人意见,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听课效率

良好的听课效率主要来源于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课前预习、专心听课以及及时总结、独立作业、质疑解难和课外练习等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上课过程中认真思考,积极参与,随时记下课堂中的要点以及自己的感悟。及时复习能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独立作业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解决疑难可以把所学知识消化。系统小结能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2、不断探索,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在时间上要挤和钻,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同时勤学好问,虚心向教师请教,向同学学习,自觉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加强课后辅导,突破难点,灵活应用

高中数学中有些知识点难度大、灵活性强,教师应加强课后辅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将易错易混的提出来让学生思考,通过变式练习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4、加强数学研究性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开放性、研究性和实践性.它的功能在于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5、循序渐进,贵在坚持,切忌急躁

很多学生容易急躁,企图靠几天的学习就使成绩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数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数学成绩的提高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只有长期坚持,不急不躁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总之,如果学生能做到以上几点,教师在高一数学的起步教学阶段,分析清楚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抓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进行科学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就会增强,数学成绩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