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语文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语文课要"书声琅琅"的观点得到普遍认同。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被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课堂上不乏精彩的朗读指导,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景美文美,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春回大地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教师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可让学生观看记录春天景色的图片、录像,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地读了起来,课堂教学不再停留在烦琐的讲解分析上,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背诵。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形成高雅气质。声情并茂的朗读胜过千言万语的讲解,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文章之美。
二、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中,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②通过略读、速读,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③通过精读、默读,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还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
三、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每位学生都能读有所获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确实如课标所说,我们面对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基础太差,字认不全,句读不懂,更不用说理解文意;有的学生可能读完文本之后就能从文中提取信息,从整体上感知文意;更有一些能力超强者能从语言、内容、结构、写法上赏析评价文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导自己的写作。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要因人而异。让能力较差不知从何读起的同学,能对文本进行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能捕捉信息、整体感知,进行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能赏析评价,进行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老师要切记:不论哪个层面的学生,教师都应对他们的个性化阅读给以充分的理解和赏识,让他们体会丰收的喜悦,体会到"阅读,还是一种审美实践"。
当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做到因文制宜。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有思想性、文学性,并适合学生阅读的美文,之后要根据文本特点区别对待,一定要摒弃以应试为目的而架空分析的阅读模式。只适合读后作为材料积累的文章坚决不做无谓的问题分析,可让学生多读几遍,整理记忆;思想深刻,理解较难的文章要引导学生"钻"进文本,汲取精华;行文规范性强的文章不要忽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总之,我力求让学生读每篇文章都有收获,采用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究实效的阅读教学方法。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2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一位教育大家曾经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语文能力的高低还决定着其他科目的成绩,所以学好语文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好成绩,更是为了有一个良好的文学素养。在走入社会以后,你会发现文化素养是有多么的重要,可以因为你的谈吐优雅而得到好的发展机会,也可能因为你的出言不逊而被他人拒之门外。
语文是一门积累的课程,不能急功近利。因此,要从小学时期就开始重视语文学科的教育和培养,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成长有着十分巨大的积极作用。()本人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教师,有着较为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归纳和总结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有如下几个方面,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包括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代表着中国的软实力,体现着仁义礼智信的古老生活哲学。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起步阶段,是学习和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这个时候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会使他们日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
“才如江海文始壮,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学习中,他们会接触到古诗的魅力,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洒脱,又比如“天苍苍,野茫茫,风草地见牛羊”的辽阔。还会体会到宋词的所表现诗人的感情,如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无奈,又如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所表现的他为报效的祖国的满腔热血。经过对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学生们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日积月累会使他们打下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加深文化底蕴。
二、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
语文是一门十分广泛的学科,它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还有语言组织能力等等。语文的学习不单单是为了语文学科的成绩提高,还是为了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语文的学习甚至可以影响到政治、历史、地理、甚至英语学科的学习,这些学科都是在有一定的语文基础上才能学好的,都需要一定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文基础,是无法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科目的。语文这一学科就好比是一种工具,你只有有了这个工具才可以去学习其他的科目。
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当今的社会上,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孩子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看的是日本、韩国动画片,过的是圣诞节,而留下来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中国的'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我们的传统文化。目前外语学习越来越红火,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学英语。但是对能否准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却不够重视,存在不少问题,现在有的大学生连写书信都感到困难。这清晰的指出,我们正在受到外来文化的严重侵蚀。当代的学生们如果再这样下去,那中华的古老文明则无法继续传承下去。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它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缩影。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古老中国文化。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五千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作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希望,小学生学习语文,了解传统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对语文的学习,他们会更深刻的了解和喜欢上中华文化,可以培养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更能有效的抵制外来文化对我们侵略,使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四、有利于提升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当今的社会上,写作水平是一项重要技能,工作中、生活中、到处都需要,假如一个人没有良好的文笔和写作基础,是无法再社会上立足的。然而,写作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良好的语文基础,更需要长期的积累。所以,越早的积累就会有更多的发挥和提升的空间。
语文的学习会涉及到很多的文学名著,学生在学习和了解的过程,必定会受到一些名著的影响,会积累其中的一些名句和好词。从小就开始耳濡目染的灌输这种教育,会让学生们在脑海中积累大量的素材,可以为以后的写作提供灵感,有效的提高写作的水平。
篇3
关键词:加深理解;激发思维;锻炼听写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朗读课文是必不可少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我国,大多数小学都开设了早读内容,而早读内容的主要部分则是语文朗诵,语文朗读在语文学习以及所有科目中的作用与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一、与读者产生共鸣,加深理解
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有责任主动帮助提高学生的语文朗诵能力。有良好朗读能力的学生,更容易在朗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想法,在书本中考虑实际与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小学语文课文大多积极向上,青春明丽,选自大家之作,小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和内涵,有益于听课效率的提高和作业难题的解决。
二、激发思维,勇于创新,培养读书兴趣
小学生通过课文的背诵阅读,可以学习到好的作品中优秀的写作手法以及优美句子,从而在写作方面有所启发和熏陶,更利于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拓展学习,以及语文整体的融会贯通。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歌德也说:“读一本好书,是与高尚的人谈话。”小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内涵,培养对书本的兴趣,确立终身读书观,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普通话,锻炼读写能力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组合的国家,语言差异无处不在。小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尤其是跟标准录音朗读,有益于普通话的练习。有一口标准的语言发音,对小学生以后无论是职业发展,还是交友相处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小学生还处于词汇量不多,理解能力缺乏时期,很多时候又不能理解别人说什么的情况发生。提高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恰恰能解决这一矛盾,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有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朗读能力,对以后学习外语进行翻译,也有着良好的基础作用。
小学语文朗诵能力看似是一门学科的一部分,实则与很多学科和文化知识息息相关,比如,对以后数学题目的解读,对生物知识的分解测试,对参加一些竞赛,如,脱口秀……都有着很重要的奠基作用。提高小学生整体朗读能力是每个教育者势在必行的举措,对于作为学习者的小学生来说,也是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汉语言文学;改革;传承;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是每个人学习生涯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小学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习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素质的融合通过语文的学习,可有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到我们的语言,了解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了解到我们发展和传承的汉语言文学。但是由于英语等外来语种的侵入和我们自身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问题,使得小学汉语教学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发展需求,同时落后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更会影响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使小学语文教学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求,才能改变现在语文教学的发展现状,才能推动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语文教材的功能包括,是课程目标的载体,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并且小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和人生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小学语文教材的具体内容对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有着重大影响。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内容对于刚刚进入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太过难于理解,书中很多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难去理解和接受的,因此导致学生的思想出现混乱,不利于其成长。因此,小学语文课本的改革是很重要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应该让学生更多的学习关于友情、诚信、善良等做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教材内容,通过学习更多与之相关的文章,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成为一个诚实并且注重友谊的孩子。文章的选取也要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有意义的童话故事和文章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更可以通过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语文类教材的代表作品《神童诗 》、《千家诗》、《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我国源远流长的汉语言文学经典,不仅可有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更可以推动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传承。
第二、小学语文授课方式的改革。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多的停留在学生跟着老师读书理解的阶段,这种教学方式很难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素养。语文教学和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密切相关,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不利于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改变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有改变原有的授课方式,通过开展诗朗诵、书法小比赛、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这种授课方式除了会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我国的汉语言文学,不至于让优美的诗歌和书法在历史长河中消失。
第三、语文教学政策的改革。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英语等外语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因为英语等外语在社会上的实际效用的增大,国家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减少。直到近两年,我国才开始重视起语文教学的发展,并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对于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发展的现现状来说是完全不够的,国家需要更加重视语文教学,这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我国应该将汉语水准的高低作为衡量高水平人才的标准之一,逐步减少英语等外语的衡量,让人们真正看到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从而让人们主动学习语文知识,推动汉语言文学发展和传承。
篇5
首先,提出这一设想的理论依据是这样的:
1.语文教学的性质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我们在学习文章时对文章的品评是很重要的。以往的教学模式,只要是设计问题就必然让我们的文章失去美感,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类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发地品评文章,完成活动要求。
2.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往我们无论如何利用设计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这一目的时,感觉学习的面都很窄,只有个别学生在参与,学习主动性不够,没有任何能力的提高,收到的是高时间量的付出、低效或无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听了许多节语文课都是这种感觉。如果让语文活动成为课堂的主要形式,那么收到的效果就会有所不同。这样,每一堂课的语文活动都能起到锻炼学生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作用。
3.学生的天性也希望能够在愉快中学习。
过去的教学模式无论怎么变学生都不太喜欢,因为它毕竟是在剖析文章,是理性的解读。但如果是语文活动就会有所不同,我想这样的活动学生一定都乐于参与。既然参与了,那么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语文素养一定会有所提高。 教师对于设计语文活动的把握一定会比设计有预设性的问题要灵活机动得多,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还有,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设计活动中来,学习主动性会更高。 其次,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诸如演讲、导游、故事比赛、朗读比赛、表演课本剧、赛诗会、游戏、书法品评、习作品评、名人访谈等等活动。有人会说:“我们平时也在用这些方法。”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过去我们只是偶尔用或很短的几分钟用,现在我们却是用它来代替了整堂课的教学。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例,在教学课文时,第一课时的阅读过程我们可以用写悼词纪念总理为活动的开端,让学生扮演不同身份的人来向总理告别。再请学生朗读课文,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人们的心情、课文的内容了。再谈谈作者哪里写得好,学生是能够说出来的,因为他们有心理上的体验。我们不是一直在说好的文章能让读者的心理产生共鸣吗?我们的设计就是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产生共鸣的平台,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有所收获。第二课时的识字教学可以开一个书法品评会。不难想象,这样的活动无论是在读文还是学文,也包括认字、书写、写作方面,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日积月累,语文素养一定会有极大的提高。再次,如何来开展语文活动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实践:在教学一年级语文时,我上过一堂“趣味识字课”,方法是让学生在他们精心布置的教室中找自己想学的字来学习,学生找了将近120个字,除了过去认识的大约还有七八十个是生僻的字。然后我让学生画苹果,把自己认识的字画出来,学生特别高兴。接下来我又让学生根据字义做动作让大家猜(当然这个活动要先在小组里表演,这样准备才充分),结果学生很快就认识了这些字,而且还会轻松地组词呢!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还有一堂识字课,在学完词语后我让学生编故事,学生兴趣也很浓。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雨铃铛》一课时,我开展的活动是诗歌朗诵会,学生有感情,有动作,背得还相当熟练呢!诗歌的意境美全展现了出来,又有什么必要再分析呢?结尾的时候让学生续写诗歌,一年级的孩子同样写得很棒。这不是语文素养是什么呢?
篇6
(一)中学语文的课本内容过于陈旧,加重了改革的必要性
中学语文的课本内容过于陈旧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语文是我国各类学科的基础学科,也是我们国家的母语,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势必要跟上社会的进步,才不至于被淘汰。近几年的调查发现,我们的社会在发展,但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却没有太大的变化,选取的依旧是四五十年代以前的作品,学生们开始对它感到厌烦,没有新鲜感,毫无兴趣去学习。学校就是中学生们的“社会”,他们已经被家长和学校“保护”着,如果不能从教材上了解当代社会的信息与发展,这样我们的学生在未来只能是井底之蛙,看不见外面的海阔天空。
(二)教育观念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加重了改革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应试教育的国家,固定的升学模式,学校、家长和学生都在因为升学的成功与否而学习,并不是为了“学习知识”去学习。长期下来,我们的老师也形成了一成不变的教学观念。固定的教育观念约束了学生的视野,中学语文的改革成效一直以来并无多大成效一部分原因就在这里。应试教育是中学语文以及其他学科教学改革的难以跨越的障碍。现行教学方法改革中中学语文具有超稳定的传统教学思维模式,不重视中学语文的教法的研究和探讨,不给中学生“动”的机会。学生在对待老师提出的问题时,第一反应不是自己的见解,而是揣摩老师的喜恶、老师想要什么样的答案是什么。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自己的个性被扼杀,遇到问题张嘴就问,没有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与发现,形成了口传相授、师徒相传的固定思维模式。
二、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转化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
改革中应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改变课堂知识教学呈现出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模式,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有连接心灵情感的纽带。教与学有机统一,教师起到引导作用,不断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勇于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对待问题自己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教师应带来课堂上的平静,学生尊重教师,教师与学生相处基于人格平等的基础上,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与认可。另外,教师、家长和学生必须深刻的认识到中学语文学科的地位,找到正确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注重对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的培养,可以有效地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对中学语文课改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二)提倡教师教学个性化
近几年调查研究,大部分教师需要依赖“教学参考书”来讲课,没有自己的教学方案和自己的理解。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没有“教参”就不会讲课的情况多有发生。“教参”的原意只是帮助教师教学,作为一个辅助教材。教师的视野过窄,不能及时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或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改革是不成功的。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把教材与实际结合,把学生与教材结合起来,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学生走进教材的学习。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爱心、责任心和文化素质等方面去感染学生去热爱、学习语文,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听取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与学生探讨问题,鼓励学生感受“美”,启发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个性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不再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的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同时,教师要学会用语文的“魅力”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选择优美的文章等让学生进行阅读与讨论,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丰富视野。
三、总结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重要性;方法技巧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只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地去实践并持之以恒,最终养成预习的好习惯。课前预习对学生、对教学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对学生的影响
1.预习能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预习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必须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而预习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在正式上课之前,学生主动熟悉课本内容,进行简单的说读写,能够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当这种行为坚持下去,慢慢就养成了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有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会获得很大的提升。2.预习能帮助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学贵有法,学习是需要掌握方法的。小学生刚踏入学校不久,还停留在以前随意学、简单学的阶段,对于专门高效的学习方法还不了解,更不会运用。所以,教会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掌握系统的方法,学会运用工具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对学习方法的认知和实践对学生今后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二)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关系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由于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课前预习,对于新课中的一些难点学生已经尝试自己解决并基本掌握了,对于尝试后没有解决的问题会记忆深刻,在课堂上就会格外注意教师的讲解。如果还没掌握,课下可以有针对性地向教师请教和练习,直到把难点解决了为止。这就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预习的实用技巧
(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既然是预习,就要从新课程的全局入手,发现和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进行思考。在教师讲授新课的时候学生进行重点学习。
(二)眼口耳手并用
预习是一项需要调动全身感官进行协作完成的事情,要眼口耳手并用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比如朗诵时可以在文中圈出重点的字词句,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如用横线标出生字、生词,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用波浪线标出重点语句或中心句等。具体符号可根据个人习惯确定,但要相对固定。
(三)大声朗读
朗读对语文学习非常重要,它能刺激大脑,有助记忆,对语感的形成有帮助,甚至还能提高写作能力。所以预习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在朗读的同时找到文章的重点字词句,感悟文章中心思想。
(四)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要善于思考,在预习时也要进行深度思考。思考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什么样的作者情感,跟以往学过的知识有哪些关联。思考中确定自己理解上的疑难点,这恰恰是自己听课的重点。还可以结合文末的思考题进行简单的练习。这样上课时就能通过教师的讲解加深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弥补自己的不足。
(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因为是新知识,学生在预习时难免会遇到很多不懂的生字词。因为有难度看不懂,会让部分学生产生挫败感。这个时候教师的引导就格外重要。教师要耐心地鼓励学生随时查阅字典,了解生字的读音、字义、例句等,还可以运用网络搜索扫除学习障碍。在不断地尝试中,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而且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将不懂的内容手动记录下来还能加深理解,积累素材,丰富所学知识。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哲学;人文性;思考
哲学,按照词源有“爱智慧”的意思,是对普遍而基础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哲学家,即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哲学具有认识功能、实践功能、批判功能以及创新功能等,它的价值不容小觑。语文教学是适合将哲学渗透其中的一门课程,这一方面体现了语文和哲学之间交叉的艺术性、审美性、哲理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哲学对语文作品思想内涵破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例如,语文教学内容中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天人合一等艺术手法与存在主义哲学都是强调人的感受、体会、想象,在言语表达上都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然而,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体系的影响,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过于僵化和模式化,照本宣科的现象较为普遍,令学生呆板死记,不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发挥不了学生潜在的聪明才智,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近年来工具性的重要性被抬得越来越高,人文性被置于较为次要的地位。工具性的字词、阅读、写作等机械式练习,缺乏较为深刻的哲理,不利于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和对自我内心深处兴趣的挖掘。人文性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语文的人文性又表现在“以文立人”,这里的“文”包括文章和文化两个方面,“立人”则意为通过语文教学过程的引导使得学生发现自我的与众不同,做最独特的自己的同时真正达到真善美的最终审美情感的要求,这关系着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目前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论的专家越来越多,可是对于语文哲学观的这种大方向研究却并不是很多。中学语文教材中其实选了部分中西方哲理的文章,但是大多数哲理只是被老师一带而过,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深入,甚至有些老师自身对这些哲理的理解就不全面。这一现状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学实践从事者和语文教学理论研究者付诸相应的努力,推动中学语文教学顺应时展的潮流,从微观上促成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从宏观上培养出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人才。
孙周兴教授在给七宝中学的哲学课上说到:“14岁以后的青少年,他们需要与智慧连接,需要思考人从哪里来这样的命题。否则,他们的人生很难找到定位。并且,如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没有与高级智慧连接,那么当他们到了晚年,他们的身体终将因为这样的缺失而疾病缠身。”在法国,高中的所有学生进入大学之前都要参加哲学考试,只有通过哲学会考,才有资格进入大学。因为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独立的思考能力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形成,就像游泳一样,需要后天的努力练习。以上都说明了哲学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性。将哲学渗透在语文当中,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哲学的认识功能、实践功能、批判功能和创新功能。学习语文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和能力,更是一种文化浸染和文化体验的过程。学习哲学同样如此。哲学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学生如果一旦掌握了哲学,哲学便会为他们认识其他学科提供认识逻辑和探究方法,指导他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和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挖掘自己深藏在内心的兴趣爱好。并且可以避免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盲目跟风,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从而受益一生。
提前发现自己内心的呼唤,将会少走很多弯路。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会随之增长,在对待学习、处理人际关系以及自己独立能力上都可以应付得较为自如。哲学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最能锻炼中学生思维,批判的思维使得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声,创新的思维使得学生敢于冲破桎梏,改变定势思维,在比较中促使其抛弃不可取的观念,这些对于提高中学生自身的信心以及自我肯定具有深远的意义。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高峰期,自我的意识处于萌芽与觉醒的时期,语文教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去正确的引导与关爱学生,给予学生最基本的人文关怀的同时用语文与哲学的魅力去感染学生,锻炼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有鉴于此,特给中学语文教师以及语文教材的选定提一些小小的意见与建议:第一,语文教师自身要提高哲学修养,多阅读一些哲学理论和哲学名著,比如《中西方哲学史》、《纯粹理性批判》、《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等。通过阅读哲学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看待问题也会随之变得深刻,这样学生的思想也自然会受到良好的影响。第二,语文教师要给与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布置一些哲学类的主题作文,引导学生去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针对“练习过度”、“机械重复”的现状,相应地减少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第三,语文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用一段有哲理的话语或者故事进行整篇课文的导入。笔者前段时间在芜湖十二中听了一位语文优质课比赛冠军得主教师的课,她讲的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篇课文,通过展示与讲述幻灯片西西弗斯日复一日滚石上山的神话作为导入。从两个故事共同表达的“人的本质,人的努力和奋斗,人的追求和痛苦,人的信仰和挣扎,人的倔强和价值,人的聪明和命运,人的胆略和气魄,人的尊严和灵魂”的主题作为切入点,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充分发挥的学生的主体作用。第四,在语文教材的选定上可以多增加一些哲学作品,中西方哲学应该都要涉及,哲人们的思想组成了人类的精神史,它是受教育者认识自身无法绕过的文化遗产。阅读赏析哲学经典是一条求智慧的道路。中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代哲人们,如孔子、老子、庄子等的文章较多,而西方哲人们,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的文章几乎没有。思想是无国界的,应当在中西方哲学作品的选择中寻找一个兼顾的平衡点。中学语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哲学也是语文教育界急需关注的。通过哲学的学习,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完成一次次由“破”到“立”的过程,即破坏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不良的习惯,建立好的习惯,真正达到“以文立人”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
[2]方小缇:《浅论语文与哲学的关系》,《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年第6期。
篇9
一、改变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基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专家提出,小学生一个月应该读至少1~2本课外书。为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畅游,在知识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最好切入点,笔者认为应该从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开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切实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落实这一点,建议广大语文教师应该灵活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措施,积极采用“创设有目的的教学情境”“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之类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环节。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制订出比较系统的课外阅读指导计划,每学期开始向学生公布一批课外阅读的书籍和要求,帮助学生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和时间表,合理安排好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衔接、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分配,做到课内课外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关键
首先,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更多地应该在父母的参与下完成。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建议家长在家中营造读书的氛围。在学校,当孩子有了零星的时间,可以要求他们进行短暂的课外阅读。如午休的时间,还有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作业书写速度较快,这时可以要求他们拿出随身携带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又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其次,既然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必须保证他们足够的阅读时间。为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练习作业,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营造宽松的环境,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放下心来,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大胆地进行阅读。再次,要求学生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组织他们在阅读后就书中的角色、情节等问题开展适当的讨论。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要求。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强,他们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阅读量可能要大些,内容要深些。相反,有些学生就可能少些,内容浅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少到多,根据掌握知识的多少安排阅读量,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三、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根本
阅读要有取舍。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尽力避免让学生触及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书籍,帮助他们提高精神免疫力,让学生的心灵保留一方净土。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给他们列出每学期的课外阅读指导书目,供学生阅读参考,也可以推荐他们订阅一些优秀的刊物,尽量使学生所读书刊适合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育。根据学生语文课本中课文的学习,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小学生主要阅读的是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科普读物等。所以,我们应该向他们推荐的《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西游记》《宇宙探索》等。另外,还要考虑儿童的个性,儿童的个性千差万别,对读物的喜好各有差异,有的喜欢文学,有的喜欢历史,有的喜欢自然。要因人而异,尊重儿童的个性,鼓励自由发展。
四、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是有效指导课外阅读的平台
篇10
一、引发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过:“成功的教学所依赖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都知道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与生活阅历,他们有着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有着一定的认知基础,他们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好奇心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根据初中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来设计富有趣味性与艺术性的问题,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如在学习《死海不死》这一课时,为了引发学生的关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在题目上大做文章,提出这样的问题:题目中的两个“死”各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是相对的,这是否自相矛盾?同时针对文章结尾,我提出:“死海真的要死了”这句话时的“死”又是什么意思?这几个小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势必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说明文更加富有吸引力,改变了以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机械配合教师教学的被动行为,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愉悦学习。
二、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究欲,一个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进入“口欲言而弗能,心求通而弗得”的愤悱状态,此时,学生会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此时,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情绪最为稳定,大脑皮层最处于最亢奋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展开探究活动,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彻底实现了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的转变,这正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生本教学模式的根本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学生理解困难处、肤浅处、错误处设计问题,以问题为纽带引发学生认知矛盾,将学生带入特定的问题情境,解放学生的双手与大脑,让学生开动脑筋,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充分享受探究的乐趣。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孔乙己姓甚名谁?他真的姓孔吗?问题看起来简单但是却难以回答,这样便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转移到文本的阅读上来。学生会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阅读,以解决心中的困惑。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从而深入文章的主题,认识到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这样的教学在学生主动探究中完成了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学生对文本、对主题的深刻理解。这样的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三、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要想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他人所提出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地提出问题。学生提问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的过程,正是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契机。提问并不是教师的专利,我们要鼓励学生持否定怀疑态度,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一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要想让学生提出富有价值的问题,就要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要让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摆脱文本的束缚,才能产生独特的见解与感悟。我们在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要急于打断学生的思路,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样学生才能超越文本,形成更多富有个性化的见解。二是给予启发与指导。学生自主提问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离不开教师的相机启发与诱导。我们要在学生思维受阻处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启发,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三是体现教学民主性。教师要让学生拥有更多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与讨论的机会,让学生的意见进行交流、思想进行交汇,这样更能开阔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见闻,更利于学生从全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 上一篇:高中数学重要公式总结
- 下一篇:高一数学预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