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说课范文

时间:2023-09-15 17:31: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说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网络技术说课

篇1

论文关键词: 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说 计算机网络辅助 外语教学

论文摘 要: 为了开发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潜在资源,以帮助学习者更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提高外语水平,本文把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语言输入假说”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相结合,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来辅助外语的教与学,分析几种常见的计算机网络辅助外语教学模式的输入优势,对外语教学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意义。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强调,大量有效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前提,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最便捷的渠道,充分体现了其输入优势。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环境中,语言信息的输入可以得到强化和多样化。语言输入的多样性和多渠道性使学习者更乐意接受和采用新的学习模式和手段,也为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了条件。

1.语言输入假说的基本观点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教授的“语言输入假说”传入中国,“语言输入假说”从理论上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概念,在外语教学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克拉申的外语习得思想可以概括为:外语能力是在较低的情感过滤条件下,通过足量的可理解输入,以可预测的顺序习得的。根据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语言输入是二语习得必要的前提条件,他认为只有当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进入学习者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再经过“机制”的加工,即“内化”后才能成为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因此,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对促成语言习得有很重要的作用。

1.1“可理解性输入假说”的基本观点。

人类习得语言首先要达到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语言输入主要是指学习者可能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包括周围环境给学习者提供的各种语言信息都属于语言输入。“可理解性输入”是指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的难度应稍高于学习者目前已掌握的语言水平,克拉申把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水平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定义为“i+1”,指出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属于“i+1”的水平,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对此,克拉申特别指出:“为了使语言习得者从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的阶段,所提供的语言输入中必须包括一部分下一个阶段的语言结构。”[1]难度高或低于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都没有意义。如果学习者接触到的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并且有足够的输入量,那么就能自动地达到“i+1”水平。

1.2理想的语言输入应具有的特点。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语言输入应具有以下特点:

1.2.1语言输入是可理解的,学习者不能理解的语言输入不能帮助学习者习得语言。

1.2.2语言输入是有趣的或是与学习者相关的。克拉申认为,“最理想的输入应该是非常有趣的或与学习者密切相关的,它能使学习者‘忘记’自己是从外语里获得信息”。

1.2.3语言输入不以语法顺序编排,以语法顺序编排的语言输入忽视学习者习得快慢的个体差异,有悖于语言交际的本质。

1.2.4语言输入要有足够的量。[2]

2.我国外语教学中语言输入存在的问题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是在外语环境下提出的,这和我国的外语学习环境大不相同,因此,我国的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入假说”所提倡的理想输入相去甚远,表现在:一是国内的语言输入材料是有选择并经过精加工的,不符合语言交际的本质。二是我国的语言输入受到环境、学时、应试制度等诸多因素限制,缺乏自然的语言交际情景。[3]三是语言输入方式受周围条件的制约,主要依赖于书面文字形式的输入,内容更新周期长,信息量小,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3.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的输入优势

由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支持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的出现给我们的外语教学带来了蓬勃生机。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输入优势,可以弥补我国外语教学在语言输入上的不足,因为计算机和互联网可以从技术层面上满足克拉申所提出的语言输入的四个最佳输入标准。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音频技术于一身,具有跨平台资源共享的独特优势,可以提供给学生大量丰富、有趣的学习材料,最大限度地提供语言输入材料。以下是几种常见教学模式:

3.1课堂示教模式。

课堂示教模式是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多媒体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利用计算机、英语教学软件和各种音、视频设备作为呈现教学信息的媒体向学生提供输入材料。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多样化的学习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各种教学软件,也可以利用录音、录像、VCD节目以及网上资源自制教学资料。这些资料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形象直观地呈现一些传统教学不易表现的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多媒体就是一面多功能黑板。课堂示教模式集传统课堂教学优点和多媒体优势于一体,使呈现的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得以大大提高。

3.2个别化学习模式。

语言输入假说认为,外语教学必须遵循“i+1”输入原则,难度高或低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对语言习得都没有意义,也就是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应提供给不同的语言输入材料,然而每个班级里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不一,认知风格各异,单靠教师在课堂上板书讲解是难以照顾到每个学习者的,不能保证每个学生接收到的语言输入都是他自己能理解的,这样便不利于帮助学习者成功习得语言。个别化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

个别化学习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利用计算机进行个别化学习的学习形式。个别化学习模式可以设计成分级学习模式,即只有通过了i级的测试才能进入下一级“i+1”级的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自行选择适合个人水平的课程学习,避免学习难度高或低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多媒体语言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了个别化学习的优越环境,学生桌上的学生录音机、耳机话筒组、个人计算机终端都是进行个别化学习的媒体。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条件下的个别化学习不是封闭的,学生可以通过呼叫(Call)开关请求教师的帮助,教师通过对讲功能可以对学生的个别化学习给予指导。[4]

3.3协作学习模式。

语言输入假说认为,语言环境决定语言输入的质量。也就是说,在语言输入的过程中,应该为学习者提供较为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学习者才能排除母语的干扰,成功习得语言。协作学习模式可以在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内创造相对真实的交际环境。在协作学习模式里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利用多媒体教师的分组功能,将学生分到各个学习小组。在协作学习模式里,同一组的学习者可以进行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等协作学习活动。在这种模式下的交际活动中,学生面对的是各自的电脑,可以降低一些性格内向学习者的焦虑感,使语言习得真正在较低的情感过滤条件下获得。

3.4远程教学模式。

远程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的远程登陆服务获取远地教学资源进行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利用多媒体和流媒体技术通过网络表现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学习者通过登陆教学系统进行远程学习,远程教学可以为师生提供实时和非实时交互环境;学习者通过非线性链接和明确的导航,能够在网上方便地调用所需资源。整个教学系统形成一个资源丰富的巨大的虚拟图书馆,学习者可以从中挑选出感兴趣的和与学习者密切相关的语言输入材料。

4.结语

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外语教学中的语言输入的特点,凭借多媒体和网络的优势,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提供理想的语言输入材料,把多媒体辅助语言有机地结合到整个语言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外语教学,使外语教学真正达到趣味性、文化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Krashen.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2]刘淳.批判性地接受和运用“可理解性输入假说”[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3]罗立胜,李子男,葛岚.克拉申语言输入说与外语教学[J].清华大学学报,2001,(4).

[4]黄若妤.建构主义与多媒体外语教学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02,(2).

篇2

大纲对本节课的要求:理解计算机的功能和应用。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及关键所在,依此确立了三个目标体系,分别为:(1)知识目标:知道网络功能、应用及其对应实例;(2)能力目标:学会对信息进行处理;(3)发展目标:自主学习、团结协作。

首先是说教法

我制定为“任务驱动法”为主,创设情境法、指导法为辅的教学方式。为什么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要教学方式?在我们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结合教材设置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学习。

其次说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完成任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故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课堂讨论、自主学习,除此之外,学法还有想象法、练习法。

再次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计算机课程特点,设计教学流程:(一)放大冲突,产生问题;(二)解决问题,导人新课;(三)逐步引导,合作探究;(四)顺口溜总结,完成建构;(五)练习+作业,知识延伸。

首先在“放大冲突,产生问题”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两个冲突。 ,冲突1:多媒体演示(甲乙两个小朋友同桌,甲橡皮不借给乙,乙尺子不借给甲,两个争吵,各自说道:“哼。有什么了不起,自己再买一套。”桌子中间一道明显的“三八”线)。

冲突2:多媒体演示(一古代女子思恋远方丈夫,书信已寄出半月多仍不见鸿雁归来,赌气、哀怨)。冲突产生了,自然要解决,这样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解决问题。导入新课。 依照两个冲突的产生与解决,根据上节课对网络定义的学习,从而引出计算机网络最主要的两个功能:资源共享和信息快速传递。对于这两个重点内容,我着重进行了举例讲解。

讲资源共享时,我化用了萧伯纳的一句名言给学生举例子: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合在一起就是两个苹果。这仅仅是一个量的累积,而有的时候不单单是量的单独累积的问题,涉及到一个质的变化。比如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合在一起就不只是两种,而是衍生出许多种思想来,这就是一个质的飞跃。联系到我们的信息也会有这种效果。”利用萧伯纳的名言教育学生看问题要站在一定高度上,并且有广度,不囿于这种“1+1,’只能等于“2”的思维方式,使其思路更为开阔。

在讲信息的快速传递时,我由古代快马加鞭传送紧急公文,需十几天甚至更多时间,讲到现代邮政的五六天、快递的一两天,一直到最为快速的电子邮件。讲电子邮件时,我说: “即使我在祖国大陆,你在宝岛台湾,利用电子邮件,我们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在分秒之间完成。”在这其中渗透给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祖国统一的认识。

除这两个功能外,还有四个功能。如何解决?我采用了“逐步引导,合作探究”的方式。四个功能分四个小组讨论,讨论题目:结合教材,利用日常生活实例,说出网络的功能。学生自由发言,组长最后归纳其功能。在讨论过程中,我深入各组,提供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利用这种分组合作,符合学生意愿,提高了合作的默契程度,使功能这一部分的内容很顺畅地完成。

在计算机应用部分中主要是INTERNET的应用,由我设问:上过网的同学平时都利用INTERNET做什么呀?有的学生说:看网页、读新闻、电子邮件、QQ聊天;也有学生小声说:打游戏。对于学生的回答,我首先肯定了前面的几种做法,而对于后一种,我说: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它的出现必然有利有弊,我们计算机网络也同样。老师希望同学们利用它好的、积极的方面,增长我们的知识。”在这里,我没有完全否定学生的某些看似不好的做法,而是正确地引导,并且教他们如何辩证地看待问题。 但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认识有限,一下子很难记住这么多功能应用,并且实例与功能、应用也不能很好对应。怎么办呢?我突发奇想,利用顺口溜这种语言形式做个总结,来完成建构。琅琅上口的顺口溜,既让学生方便了记忆又有情趣,使他们在乐中听、趣中学。

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巩固对网络的认识,深入探究网络呢?我精心地设计了练习和作业。

练习:发挥想象,你希望将来的网络是什么样子?

作业:你想利用计算机网络做点什么?并且设计―个方案,可以让你的朋友、同学协助你,也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

篇3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多采用电子音像、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提供有一人一机的教与学的信息技术环境。其教学特点如下:“英语教材多媒体化,英语资源全球化、教与学个性化、学习合作化、自主学习网络化、教学管理自动化。”(康萍,2009)随着“以教师为中心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被“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为主要的任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取代,教师的教学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教师的教学能力随着教师角色的变化而有了新的内涵。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可以定位为基于“教”的课程设计者、教学研究者、知识传授者,和基于“学”的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管理者和学习结果的评价者(牛贵霞,2007)。因此,如何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理论分析

2.1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李红萍(2009)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能力的构成包括:(1)教学认知能力,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包括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和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2)教学执行能力,包括实施课程计划、整体教学计划和实施具体教学计划。(3)教学反思能力,指教师对所选教学目标的适用性及根据这一目标选定的教学策略作出判断的能力。(4)教学创新能力,指在现代教育观指导下,教师能进行教育教学探索和科研实践活动,从而创造出符合教育规律且能产生积极效果的新理论、新方法的能力。(5)专业发展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强能力的过程。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结合专家对于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结果,本文按照大学英语课程每个教学环节的基本特点,将分别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不同教学能力进行形成性评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具体策略如下:课程准备阶段主要是评估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课堂教学阶段主要是评估教师的有效教学能力和教学执行力;网络自主辅导阶段主要是评估教师的教学监管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后教学研究阶段主要是评估教师的创新能力和自主专业发展能力。

2.2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形成性评估的特点及实施时应遵循的原则。

大学英语教师形成性评估是基于课堂和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估方式,以形成性评估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为依据,以大学英语教学能力发展为基础,对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性、动态性的评估,注重评估内容综合化,评估主体多元化,评估方式多样化,以及评估过程人性化。大学英语教师形成性评估具有四个特点:一是注重教学过程的动态评估。形成性评估是一种为了强调和改进教学过程的评估,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矫正方案,也可以评定实现目标的教学行为和成绩,起到强化成绩的作用。二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发展性评估。形成性教师评估以大学英语教师发展为立足点,不再将评估结果与解聘、晋级、加薪等联系起来,而是作为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研究能力的一种策略。三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性评估。多样化的评估内容全面反映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理念、信息技术能力、教学能力与沟通能力等。四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客观评价。形成性评估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信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教师电子档案、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实时观察或者在线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教师的教学过程方便易行。然后采用现代的数据分析方法,提取有用和真实的数据,采用图表形象化地展示评估结果,编制评估报告,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进行形成性评估应遵循:一是专业化原则。即评估主体专业化、评估内容专业化和评估过程专业化。评估主体是大学英语任课教师;评估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效果等;评估过程包括教学设计阶段、教学实施阶段、教学辅导阶段和学生成绩评估阶段。二是激励性原则。所谓激励性,是指应该坚持发展性评估的原则,强调课堂教学评估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从而使评估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三是自觉自愿原则。要求教师要认识到形成性评估对于教学能力产生的影响,自愿参加评估活动的各个环节,使教师自愿改变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关注教学的过程、课堂用语、学生反映等。

3.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策略

根据教师能力的构成,结合形成性评估的特点,可以利用以下四个策略提高大学英语教师有效教学的能力。

3.1利用电子集体备课,对教学材料进行形成性评估,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

电子集体备课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下的一种新颖的备课方式。它要求教师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海量的信息交流,需要教师采用微机、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等手段,在集体互动的备课过程中,构架科学的教学环境,设计创造性的教学模式,最终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与传统的手抄式备课相比,它具有综合性、共享性、互动性、实用性、便捷性等特点。通过制定规范的电子备课制度,学校可从备课交流平台,随机查阅教师的备课情况,及时跟踪了解教师的备课数量和质量,并及时反馈,提出要求与修改意见,帮助教师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电子集体备课小组是由性别、能力倾向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的,具有内在的互补性。它是经过合作设计的,时短量大,高效低耗,有较强的启发探究价值,能为以后的小组活动留下宝贵的资源。它既着眼于发挥教师集体课程备课的优势,又考虑到了教师个体化活动的重要价值,达成了课程备课集体性与个体性的有机统一。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公共课,很多老师同时上一门课,在教研室可以通过说课和教案检察的方式,对于大家的课程设计进行评价。大家对说课人的课程设计思路进行讨论并提出改进意见,然后进行修改,直到能够满足需要。这一阶段的评估是形成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这一阶段能够真正认识到评估对于个人发展的作用,才能够在下一阶段真正实施。

3.2利用教学观摩,对课堂教学进行形成性评估,提高教师的有效教学能力和教学执行力。

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有效教学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估的主要方法就是教学观摩。宏观意义上的教学观摩是指亲临某一课堂,观察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情况。微观意义上的教学观摩是指通过系统地采集课堂活动的数据,然后加以分析的一种具有明确目的性的监控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要达到“真行实效”的目的,必须实施有效的观摩方案,针对不同的观摩目的,开展各种不同的观摩形式。教学示范性的观摩形式,不介入任何评价手段;教学效果评价的观摩,趋于终结性评价形式,作为考评依据;以被观摩者自身业务技能发展为目的的观摩,趋于形成性的评价方式(张海燕,2008)。Stones(1984)认为,以指导和发展为目的的观摩形式是相当重要的,它将观摩者的工作重心由评估型转向指导型,符合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只有通过不断对教师的教学和业务进行指导,才能达到教师自身业务发展的目的。它是一种观摩者与被观摩者之间双向作用的行为,不仅促进了教师职业的发展,还对观摩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观摩者制定出一套符合教学规律,符合人类心理发展规律和与学科相关的观摩方案,还要求观摩者具备一定的言谈技巧,懂得一些心理学、教学法和相关学科知识等。所以,观摩者的队伍往往应该是同一学科的教师、学科带头人、督导员或视导员。

3.3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自主学习教学进行形成性评估,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监管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教学监管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师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现在课堂教学是在多媒体和网络中实现的,学习者在网络自主的模式下,主动地汲取知识,充分地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根据个人的目标和学习特点进行自主学习。但是,网络自主学习不等同于自学,通过网络管理平台,能够使教师查看学生的学习记录、作业完成情况,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给予恰当的指导,使学生逐步完善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2006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提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基本信息能力、教学信息能力和研究与发展能力。教学信息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核心能力。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信息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评估,有效促进大学生培养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评价教师的网络资源利用能力包括:网络教学日志、教学资源上传、网络资源浏览次数、教师成长日志等,将校内资源的开发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核结合起来,以提高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在参与校内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为学校开发出优质的校内教学资源奠定了基础。

3.4利用教学研究,对教研活动的形成性评估,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

篇4

现代远程教育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它是传播信息、学习知识、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教育手段。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学模式的变革。我们不禁惊呼:网络改变了教育!(传统的教育)

当今的教育应该是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育,所以它也是提高和推动学校教育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匮泛、弥补师资力量不足、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通过农村远程教育能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1.现代远程教育对于农村教师是一门新科学、新技术,一开始使用有所畏难情绪,学校切实做好了教师学习活动,大家都有极强的求知欲,大家都希望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为此,我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远程教育教师培训计划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我校教师都能熟练地使用远程教育设备,为将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提供了保障。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远程教育项目工程进入村校,是个新鲜事物,对于多数是中老年教师的我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了提高我校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水平,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如下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

每学期组织观摩远程教育资源中的示范课,或者组织本校教师上观摩课,看完后及时组织教师结合当前的课程改革,从教学思想、课程结构、教学技巧等角度思考,从中领会课中蕴含的新课标、新理念、新方法、新思想,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每月开展一次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集体备课。远程教育资源涵盖了多门学科,是很好的备课素材。我们在备课以前选择好集体备课课题,由全校教师自行观看优秀课例,进行分析、理解,确定教学目标,采用什么教学方法,贯穿什么教学思想,怎么样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来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出备课中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在集体会议上,先说课,后集体探讨,充分交流意见,总结出共识部分;最后各位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所教的班级、学科,做出适当的调整。从实践效果来看,既充分利用了远程教育资源,又凝聚了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协作,促使教师用好、用活远程教育资源。

3、总结交流,不断提高。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后,写教学反思,思考自己在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不足和缺点;探讨改进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二、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面向农村广大学生,引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传统模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5

1.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首次由美国迈阿密大学的MaureenLage、GlennPlatt和MichaelTreglia在教学中使用,但并未将这一模式概念化。2000年,J.WesleyBaker将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的概念具体化。该教学模式主要利用录屏软件,记录教师讲解的教学内容,以视频的形式放到网络平台上,让因各种原因缺课或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可以下载授课内容,从而完成课程学习。该模式一经推出,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在美国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广义的课堂教学理念,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查看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学习或复习,而不局限于课堂内。国内关于“FlippedClassroom”有多种翻译,如颠倒课堂、翻转学习等,本文倾向于“翻转课堂”的译词。该教学模式可以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学生利用教师录制的视频自主完成课程的预习等;课中参与课堂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反思,形成了一套动态的学习体系,更能启发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教育技术和手段的革新,翻转课堂还在发展和完善中。在现实教学中,有人误把翻转课堂等同于在线教育视频,这种观念是不确切的。翻转课堂包含教学视频、学生互动两大要素,相互依存,把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不可拆开看待。翻转课堂是一种以达到师生互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学习情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

2.翻转课堂的理论支撑

乔纳森•贝格曼和亚伦•萨姆斯认为翻转课堂模式是建立在本杰明•布卢姆创立的掌握学习法之上,分为知识的传递和吸收内化。教师主导知识的传递,而学生要内化传递的知识,二者以计算机辅助为媒介,实现贯通融合。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教练员”,指导学生的互动学习,互动中发现问题,并帮助解决。综上所述,视频作为翻转课堂和视听说课程的共同的关键因素,随着技术的成熟与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在线视频的流行,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中落地生根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高职英语视听说的现实背景

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冲击下,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在举步维艰中探索着新的出路。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当前国内英语视听说课程改革紧紧围绕网络技术展开,以期望开拓一条新的改革之路,推进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国内对英语视听说课的研究,多数为研究学生依托网络的自主学习,或是在线与面授的混合教学模式,有点“简单粗暴”。只有从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出发,利用网络技术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才能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英语视听说课程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强调语言的输入与输出。通过视觉与听觉来刺激感官,以输入语言材料;通过口语表达,以达到输出的目的,侧重语言的实际操作。但实际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现有的高考录取机制导致录到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且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适当学习方法,存在畏学厌学情况,导致部分学生课堂出勤率很低;其次,生源地域环境和专业冷热等差异造成了同一班级的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教学实践中教师多采用“掐头去尾”以中间学生为主的教学策略,无奈只能“放弃”一部分学生,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另外,由于对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认识有误或认知不足,在课程设置上视听说课多被视作影视欣赏课。教师角色被简化为影片播放人加影评人,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中依然处在被动式接受的阶段,师生交互活动较少;再次,现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都为“2+1”或“2.5+0.5”,在实训课时的挤压之下,诸如视听说之类的基础课课时大为压缩。这样课堂教学内容更加有限,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就业时很难满足工作岗位对高职学生英语能力的需求。因此,探索如何借助网络拓展课堂的时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的新型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模式,将会是改善培养英语听说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三、翻转课堂在高职英语视听说课程中的应用

(一)创建网络学习平台,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利用校园局域网创建一个视听说课程学习平台,每位学生有一个实名账户可凭密码登陆此学习平台,获取学习资料,完成学习任务等。如果学生进入平台10分钟没有进行任何学习操作,系统会强制该账号下线,系统可自动记录每个账号的在线时间,有助于教师记录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教师作为此平台的管理者,可上传教学资料,布置教学任务,信息,以及跟踪记录学生网上学习情况等。同时此学习平台还有一个交际功能,可实现在线的账户之间的实时交流。这样也就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现场答疑、个别辅导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助学习。因为要依托校园局域网实现学习交流的这一功能,学生就必须待在学校电脑前,这在空间上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自由性。为解决这一局限性,同一个班级的同学还可以由任课教师创建一个班级微信群。这样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交流了,真正为翻转课堂中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制作上传视频,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造环境

翻转课堂以视频的形式展现,视频的制作必须要保证高质量。要发挥翻转课堂的良好效果,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视频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教师不仅传递知识,更要为学生讲解知识,做好“教练员”的角色。教师在收集材料制作视频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授课群体,结合重难点及视频学习者的水平,来确定视频内容和表现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最后,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及单元主题的特点,确定视频的呈现方式,风格上可以是真实严肃纪录片,也可以是幽默的短剧亦或是简单的PPT的录屏。总之视频教学内容有的放矢,而视频风格形式不一而论。但视频一般要短小精悍,教学性强。这种视频与现在流行的“微课”相似,或者说“微课”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原材料。

(三)有效进行课堂组织,全面提升课堂互动活动

教学内容在课外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那么课堂内教师更需要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使他们能在具体的环境中应用其所学内容。翻转课堂上教师授课主要改变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转化教师角色,改善师生关系。翻转课堂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冒犯的命令发表者,也不是滔滔不绝、声情并茂的讲演者,讲台上的教师从“圣坛”走下变身学生身边的“接地气”的教练,可辅导每一位有需求的学生,尤其是传统课堂上几乎被放弃的那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翻转课堂为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提供了可能。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学习兴趣迥异,在传统的课堂上无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翻转课堂注重师生互动环节,能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更能增进师生情感,可以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另外这种师生之间的亲密互动更容易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互相尊敬、包容平等的师生关系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2.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互动质量。以“自上而下”教学方法为特点的传统课堂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翻转课堂上,老师不再是学生唯一汲取知识的源泉,学生甚至可以自己创建学习内容,独立解决问题,进行探究式活动。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助学习,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让教师有更多支配的时间,以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交流,把学生有困难或存在疑惑的学生聚在一起,帮助解决困惑。让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而不再把学习当成一种苦差事,实现自我需求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3“.放松”课堂管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翻转课堂的教师在课堂管理上也要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始终密切注意课堂上的学生动向。尽管这样还是会出现学生发呆无聊,不守纪律,甚至睡觉、玩手机的情况。学生稍有分心就会跟不上进度或者影响其他人的学习。传统课堂上教师要多次强调纪律。但翻转课堂上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学习活动,大家都忙于完成自己的事情。课堂上身在心不在的学生没有时间无聊发呆;调皮捣蛋、哗众取宠的学生失去观众,只能消停下来。所以只要组织好教学活动,课堂管理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采用灵活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通常,课程评价以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为主。两者相比,形成性评价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这与学生为主的翻转课堂不谋而合。根据视听说课程特点,具体的课堂活动主要是情景演练、角色扮演、剧情表演、电影配音、报告演讲等。根据这些课堂活动的特点,笔者具体采用的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方法是:根据在线系统中学生的有效在线学习时间的记录,并结合课堂观察建立学习档案,期末教师给出学生评价。这个评价占到期末成绩的60%,另外的听力和口语考试卷面成绩只占40%。因此,形成性评价更加适合翻转课堂,更能激励学生课外的在线学习。

四、翻转课堂应用效果的检测与分析

为检测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笔者选取了本院英语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做了对比研究。这两个班级人数30人左右,其入学成绩、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及各主要课程的任课教师配备都基本相同。两个班选用教材均为外语教育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只是对照班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实验班学生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一年之后通过对实验班学生发放回收调查问卷和收集整理两个班学生在国家标准考试的成绩分析得出结论。

(一)标准考试测试结果

为检测学生一年的学习成效,我们认为选用国家级标准考试——全国大学英语能力测试口语考试(A级)(以下简称口语考试)学生的通过率作为标准更为客观。通过对两个班的学生一年当中口语考试成绩分析得出,对照班的通过率为37.6%,实验班为48.5%,实验班的口语考试通过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翻转教学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标准化考试成绩得到提高,翻转课堂模式有助于学生标准化考试成绩的提高。

(二)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

通过对实验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查发现,93.5%的受访学生表示翻转课堂提高了他们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86.8%的受访学生表示他们的学习态度得到改善,没有以前那么厌学了;72.0%的学生表示这一年中他们课外主动学习的时间增加了;95.6%的受访学生表示相比较传统授课方式他们更愿意任课教师继续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其中76%的学生强烈推荐这一种教学模式。

五、总结

篇6

一、正确理解“整合”

第一、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和物理课程教学整合的内涵。不应简单地把信息技术和学科简单地组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在教学过程将现有课程的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简单地说课程整合的内涵就是把信息技术巧妙、有机地融入教和学的全过程中。这个过程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通过教和学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简单地套用某种课程整合设计模式是无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须根据物理学科各章各节知识结构的特点和所涉及的物理规律,综合考虑学科内容的结构、学科的教法和学法以及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不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整合的目的。

第二、尊重科学,回归学科。由于物理特别注重所讲内容的科学性,因此,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教学内容的动画创意,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中,更要把科学性放在首位。当前市面上有许多新的物理课件,大量的网络资源,这为我们教学带来了方便,但由于做课件的人,相当一部分不是物理专业教师,对物理过程的再现,物理概念及规律的理解显然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甚至有科学性的错误,这就需要我们更深入地钻研教材,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才能在这些资源中找出对我们有用的素材。如,游标卡尺的使用,在网上有用Flash做出的课件,而且课件做得非常科学,学生可以任意拖动游标进行读数,但此课件无法代替学生对游标卡尺的实际操作,无法让学生体验测量的过程。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只是辅助工具,如何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生、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并使之发挥积极的作用才是关键,并非所有知识点的学习都要用信息技术,应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科学应用“整合”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物理是一门难度大,实用性强,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科学。物理现象的解释、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规律的应用、物理情景的想象、物理过程的分析以及物理实验的操作等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都有相当的难度。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在物理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是必然的,但如果盲目地应用是无法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现代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于一体,能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物理画面,降低了物理知识的认知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要深入挖掘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多视角地为学生自主探索创设问题情景。教师为学生创设的问题情景应具备认知对象的主要特征,同时也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心理亢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求知欲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第二、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物理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以及仪器的限制,有些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利用计算机模拟或辅助物理实验,可直观形象,使实验可以重复再现。如液体、固体的扩散实验,液体扩散现象的观察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而固体扩散现象的观察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若采用动画模拟实验,加快扩散的过程,扩散现象便一目了然。再如,游标卡尺的使用,以实物应用为主,用课件辅助读数练习,特别是学生课后练习,这样可以让学生自主研究多种情况的读数,巩固学生所学的读数方法。还有像冰的升华现象的模拟实验,可向学生展示形象的物理画面。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所具有的交互性特点,不仅能实现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储存与反馈,还能调控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如多媒体计算机制作的物理教学系统,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章节、难易各异的内容进行学习;对重点的内容一次弄不清楚,弄不明白的,可重复播放;还可以参与练习、测验等实际操作。总之,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学习,并控制程序的流向,从而使其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现在是网络时代,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Internet查阅相关的物理知识,或浏览网络上的权威网站,查看有关学科最新发展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整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们学习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热情都很高,然而多媒体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因此多媒体的整合应用要注意适时恰当、科学合理,以免弄巧成拙。

1.注意多媒体的实用性“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的质量,不是为了“整合”而“整合”,不是摆样子,图虚名。因此,在进行“整合”时,要讲究实用,不能脱离实际,要把教学质量搞上去,这种“整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才是有生命力的。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优势在于:它能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但是,不是所合理教学内容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果通过明显真实的实验演示,科学合理的分析推断,可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不必非得使用课件,以免画蛇添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用多媒体工具进行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情况,如有的教师用课件只是替代板书,没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价值。因此,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应充分考虑它的实用性与必要性。对于那些不易用语言详尽描述不能用图片充分显示的情形,不能或不易操作的实验,考虑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2.要注意多媒体的科学性由于物理学科本身特别注意所讲内容的科学性,因此,在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要把科学性放在首位,不能只顾画面生动、色彩鲜艳、声效特异,而置科学性不顾。多媒体的科学性有其丰富的内涵,它包括课件阐述的物理概念规律科学,展示的时间顺序科学,场景和实验的模拟及表现形式科学,声音的搭配科学,课堂上教师对先进媒体操作使用科学等。否则,不但起不到理想的辅助作用,反而会将学生带入误区,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比如,有人在光的折射定律模拟实验中,入射、反射和折射光线分别采用不同颜色,给学生造成光线在两种物质交界处变色的误解。物理课件的主要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向学生揭示科学严密的规律,如果多媒体手段使用不科学,给学生带来误解,给教学带来麻烦,将失去它的意义和使用价值。

篇7

关键词 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高职组;教学设计分赛项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2-0043-04

一、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简述

(一)背景简介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始办于2010年,第一届主要参赛对象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大赛名称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自2012年起,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纳入大赛参赛范围,大赛更名为“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此项赛事由教育部主办,教育部职成司、教师司、信推办、工信部人教司和承办省教育厅共同组织实施,是考核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国家级赛事,致力于“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1]。

(二)赛项设置

6年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从参赛院校级别到分赛项设置都发生了较大变化。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只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信息化教学设计两个分赛项;2011年,增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化教学分赛项;2012年,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纳入参赛对象;2013年,中职组比赛取消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化教学分赛项,增设信息化实训教学分赛项;2014年,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赛事都取消了多媒体教学软件分赛项,增设信息化课堂教学分赛项,同时参赛选手由个人参赛拓展到团队参赛;2015年,高职组取消网络课程分赛项,增设信息化实训教学分赛项。至此,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职组和高职组均设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实训教学、信息化课堂教学3个分赛。见表1。

二、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举办成效

(一)引领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是目前在信息化教学领域唯一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性赛事,大赛的权威性以及影响力不言而喻。仅2015年,就有来自全国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和的989件作品,2277名教师参加了全国总决赛。由于进入全国总决赛有严格的名额限制,竞争激烈,所以参加国赛的选手基本都是经过校赛、市赛、省赛层层推荐、选拔才获得国赛参赛资格的。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5万~6万教师直接参与该项赛事,大赛开办6年来,累计教师参与人数达30万人次。

从2011年起,在大赛官网上专门设获奖作品视频展示专栏,供教师观摩、学习。这些优秀获奖作品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开发、教学组织实施、教学成效、特色等在信息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一定引领作用,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普及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二)提升参赛教师个人信息化教学能力

校、市、省、国家4级选拔的竞争机制有力激发了教师学习、应用信息化的意识,由“被动茫然”走向“主动认知”。此外,从2011年起,大赛组委会在国赛期间增设了专家报告。省、市、校等各级组织单位在选手备赛期间,围绕大赛开展的各类专项培训,从教学顶层设计、教学组织实施、信息技术手段、教学仪态仪表等多方面提升了参赛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执教能力。据大赛发展报告统计显示,平均每位参赛教师在备赛期间参加的各类专项培训时间累计达2.35个月[2] 。

大赛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和深远影响远不止赛前、赛中,更体现在赛后。据调查显示,赛后90%的教师能继续推广、应用大赛作品和成果、坚持开展信息化教学,78%的参赛教师能通过经验介绍、讲授公开课、组建信息化教学团各队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3]。另外,参赛教师在参与信息化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技术应用、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主动性更强了,绝大部分参赛教师成长为学校信息化教学方面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个别教师成长为该领域的专家。

三、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发展趋势

(一)从重技术走向重应用

第一届大赛就设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分赛项自2014年起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信息化课堂教学分赛项;高职组也在2015年取消了网络课程分赛项的评选,增设了与中职组相同的分赛项――信息化实训教学。从中不难看出,在大赛的开办前期,更重视技术开发,强调信息技术和手段的先进性。而这几年的大赛,整体导向是偏运用,更强调信息化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如何推广与应用。先进的教学软件、优质的网络化教学资源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发挥它的价值,才能体现它对教学的贡献。

(二)从重设计走向重效果

2014年、2015年,大赛组委会对各分赛项的评审指标进行了调整,其中教学设计分赛项原来的一级指标“内容呈现”和“技术应用”被“教学过程”指标取代,分值调整为30分。同时增设了“教学效果”这个一级指标,增加了“创新”指标的分值。见表2。

从教学设计分赛项评审指标调整来看,单独列出“教学效果”这个一级指标,而且分值为15分,说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期望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从重教学设计走向重教学实施,从重教学实施走向重教学效果,实现了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理想与愿望。

(三)从重参赛走向重普及

2014年,大赛组委会将个人参赛拓展为团队参赛。赛制调整的引导性显而易见,就是让更多的职业院校教师参与到信息化教学的改革中来,让更多的职业院校教师将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此外,在一级评审指标“总体设计”中,增加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设施,系统优化教学过程”这一表述。见表3。强调学校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整体布局要能有效支持信息化教学的普及。从而,我们可以看出,信息化大赛已不是单一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开发与应用,更关注学校乃至于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与推广。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分赛项参赛分析

(一)选题是成功的开始

比赛不同于常规教学,主题要有突出的特色和现实意义。换句话说,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于参赛。有些教学内容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是核心课程的重点内容,但由于过于专业需要有一定基础知识才能理解,所以这样的选题虽然“重要”,但不“大众”。例如,《成本会计》中的成本会计报表的编制,需要有成本项目核算、产品成本计算等相关知识做铺垫,非专业人士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听得明白,搞得清楚。还有些教学内容可以对非专业人士讲得明白,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实用,属于热点内容,但往往会出现撞车现象。例如,《财务管理》中的“资金时间价值”,2015年全国高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分赛项中入围总决赛的参赛作品共计127件,分“公共基础课程组别(英语)”“农林牧渔大类”“交通运输大类”“财经大类”“旅游与公共事业大类”5个组别进行比赛,平均每个组别25项作品。“财经大类”组别中以“资金时间价值”为选题的参赛作品为3件。此外,“公共基础课程组别(英语)中”涉及“商务会餐”“酒店服务”“英文求职、简历撰写”的选题也很容易冲突。

虽然关于选题,在评审指标中并没有明确的要求,但优质的选题可以让作品在评审时增色不少,同时也有利于推广、传播和应用。在选题时,除了要关注其特色和现实意义外,还要考虑这一选题所涵盖的教学内容是否对信息技术有较强的依赖;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对学生有效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是否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如果常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能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难点和重点,没有引入信息化元素的必要,这样的选题也是失败的。

(二)总体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分赛项,核心是“设计”,所以对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设计是大赛考核的重点,历年大赛评审指标中关于“教学设计”的分值都是最重的。

2015年关于总体设计指标的内涵描述可以概括为:

有依据。指标描述除了要求“教学目标明确”,还要求“有据”,即要对职业院校的教学对象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教学内容要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求,教学重难点要得当。

有策略。教学策略一定要符合国内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近年来,国外比较流行翻转课堂,国内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所以很多作品中都提及该理念,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无法实现,反倒弄巧成拙。

有技术。大赛要求作品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设施,这是对“信息化”的基本要求,但不过分强调技术的高精尖,而是更注重技术的应用价值。

有反思。比赛作品应该是已经在实际教学中实施过的教学任务,所以要求有完整、规范的教案。所谓完整,隐含着包括教学反思、教学过程调整等在内的,留有教学实施痕迹的,课程组教师能根据教案上课等在内的诸多细节体现。

(三)教学过程

教学组织实施过程要淡化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和中心地位,所以纯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不会引起特别关注。反之,分组研讨、组间对抗、课堂汇报等这些能体现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等理念的教学组织形式却非常容易被接受。同时有真实实践环境的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没有真实实践条件的要通过虚拟信息技术让学生模拟操作,这样职业教育“做中教、做中学”的优势与特色才能被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载体和手段要突出“信息化”。视频、音频、图片、课程网站、QQ、微信、百度云平台、虚拟软件等都是信息化的体现,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必不可少”“适合使用”为宜,切勿“堆砌”“拼多”。在考核与评价方面,大赛也更鼓励多元化,避免单一的评价方式带来片面的考核结果。这一点,恰巧可以与信息技术无缝对接,比如虚拟软件自动评判分值、比如多项考核指标的综合评判等。当然,传统的评价方式也可以采用。

(四)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大赛作为一项比赛,在引领教师理念、技术、教学能力等方面提升的同时,却不能直接带动课堂教学的变革”是大赛自开办以来受到的主要质疑[4]。如何让优秀的大赛作品在实际教学中推广与应用,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一直是大赛举办方的不懈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召集相关部门及专家多次召开会议研讨,对评审指标进行调整,增设“教学效果”这个一级指标,同时淡化对技术本身的追求,取而代之的是对“技术应用”的关注。从大赛评审指标的调整不难看出,信息化技术已经不是“用不用”的问题,而是“用得怎么样”的问题。所以教学效果一定要在参赛作品中有所体现,而且还要对比说明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后效果的改进与提升情况。当然,教学效果不仅表现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更体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了、学习主动性更强了等学习态度、学习意识的转变和提升。这些都可以用教学现场学生学习过程的图片、视频来体现,既真实又具有感染力。

另外,通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模式等的重构与改变也能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可以结合教学总体设计来阐述并组织实施。

(五)特色创新

即便特色创新在历年大赛的评审指标中所占分值不断调整,最高时20分,最低时10分,2014年、2015年都是15分,但这项指标始终都在一级指标评审体系中,足见创新的价值。创新包括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教学组织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等。创新要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与专业相结合、与课程相结合、与职业院校学生的特色及认知规律相结合,而且这种创新不能曲高和寡,要具有较大推广价值、要具有普及性,契合大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这一主导作用。

(六)作品展示

所有信息化教学设计作品都需要提供讲解视频(不超过10分钟)、教案、说课稿等相关资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讲解视频。其基本理念是:让外行听懂作品中讲授的知识,让内行认同作品中的教学组织形式,让观者有视觉上的冲击、听觉上的享受。“听懂”就是要将深奥的问题生活化、实例化,有“原来如此”的感悟;“认同”就是要将杂乱的知识点串成线、程序化,有“提纲挈领”的逻辑;“冲击”和“享受”就是通过应用信息化手段,让专家评委有继续欣赏的渴望,信服该教师团队确实有这样的能力应用信息化手段上好该节课。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通知[Z].教职成厅函[2015]21号.

[2]谢传兵,侯小菊,张少刚.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发展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14(12):84-89.

[3]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闭幕式上的讲话[BD/OL].[2016-03-08]. http://.cn/FrontEnd/ZZBMDS/NewPaper.aspx?NewID=5b1f335f-98f7-48a2-9fcf-02b15ee22e74.

[4]谢传兵.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标准解读[J].江苏教育,2015(5):24-26.

Abstract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school information teaching competition is the only National Teachers’ teaching competition sponsor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information teaching field. Since started in 2010,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school information teaching competition has attracted 300 thousand front-line teachers in the field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It has played positive roles in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improving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the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nformation teaching level of teachers, and promoting the wide usa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effect and trend of the national vocational school information teaching competi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what should be prepar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pet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design sub-competition of the advanced vocational school group.

篇8

关键词: 京津冀一体化 信息化 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现状

1.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中国当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为特征,建立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的英语教学新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倡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面对机遇和挑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不断探索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开放,中国走向世界会更广泛更深入,并且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国际交往和文化交流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学习和使用英语不仅可以直接了解国外前沿的科技信息、管理经验和思想理念,而且可以把优秀的中国文化传播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在向国际型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对外语的需求已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在此背景下,李宇明司长对外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这在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得到充分的反映。文件明确提出要提高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水平并且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在国际事务中,我们不仅要积极参与其游戏,更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以捍卫国家,保护国家利益,使人类更多地从中国理念中受益,这就要求参与国际事务的人员不仅要懂得国际事务,而且要掌握外语。掌握一门外语,对大多数人来说主要是掌握英语。培养国际化人才很重要的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无论是从国家发展还是个人需求的角度看,都需要我们重视大学英语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河北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河北省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为京津冀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京津通过多层次的人才需求能够促进河北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河北作为教育大省,尤其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在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作为教育大省,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对河北省几所高校(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唐山学院)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对河北省几所高校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

2.1教学方式

河北高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中改革力度较大的就是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变革。首先,大学英语教学以多媒体课堂教学为主,以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为辅。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个模态为学生呈现教学内容,刺激学生的知识接收神经。这种教学方式与之前的黑板加粉笔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上有了变化。英语是一门实践课,教学是双边的活动,光有教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到会、由会到熟练,可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英语多媒体教学具有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的功能,可提供许多语言素材,并做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多角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闻其声,观其行,临其境。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模式能迅速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任务型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强化了学习效果。相对于传统英语教学,河北高校通过多媒体教学来解决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组合上课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把重点、难点、课文、辅助材料、课后习题解答等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视听作用,扩大课堂活动的空间,减少板书等所占用的不必要的时间,提高课堂容量,增加课堂教学密度。

英语多媒体教学确实有着传统语言教学所不能及的优势,但同时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课堂教学在于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通过课件进行简单的演示。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却必不可少的。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如果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会隔断这种无声的交流,减少彼此的互动,容易导致学生成为观众,教师成为放映员,降低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度。此外,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决定课堂教学的组织课堂气氛的调控、教学节奏的快慢、师生情感的交流等活动。在英语多媒体教学中,部分教师会不知不觉地按照预先制作的课件进行授课,表现出来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按部就班的操作,即把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每一个教学活动都通过屏幕、课件显示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表现自己的教学激情,削弱了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启发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同时,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英语教学时,一般根据做好的课件来讲课,而不是根据课堂情况和学生的反应来主动调整授课思路和方法,因此很快形成新型呆板的授课形式,教学灵活性不够,学生只能被动地跟随着课件。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在被动地听老师讲解、观看屏幕或者做笔记等活动上,几乎没有时间理解、思考或提问,这样的教学过程客观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选择运用,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中,最主要的是教学设计问题。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媒体和方法等要素构成了教学活动。选择教学媒体时要把握整体性原则,既要考虑教学的需要,又要注重突出和发挥多媒体的特点和功能。要找准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用在突出重点,突出难点之处,用在有利于学生内化教学内容之处。同时,要加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针对性,避免过于依赖多媒体手段。应当明确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仅仅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应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浓度,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调研发现在大学英语中,多媒体教学效果主要与英语教学课件的制作水平有关。河北高校教师能主动学习与多媒体教学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顺利展开多媒体教学。大学英语课件制作应重视教学目标与过程,课件是教学的一种方法手段,制作课件的任务是让学生在愉悦生动的课堂中学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内容,而不是通过一些精美的图片、背景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所以设计的幻灯片应当宁简勿繁,内容精辟,既要突出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加入必要内容,又要切合学生实际需要,并且便于学生复习掌握。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不是依赖老师跟着课件的切换从而完成课堂任务,而是以教师设计的课件为流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自觉完成教师所设计的任务。所以,教师为了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要用心设计、制作课件,将其教学思想、理念真正地体现在课件的设计、制作及多媒体教学之中,才能真正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多媒体教学是现代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种全新的辅助教学方式。它为英语课堂教学带来活力,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技术支持,但在高校大学英语中有其显而易见的局限之处。所以高校教师应正确看待其利弊,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并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融合,综合利用,使其产生最优效果,从而实现多媒体教学与英语教学的最佳结合。

2.2教师队伍

目前河北高校英语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队伍的结构中普遍存在性别比例、年龄和职称不平衡现象。在河北高校英语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是女教师,占比在80%以上,有些高校比例更高,只有很少部分的男教师,而且大学英语教师的年龄都偏低,与年长教师相比,虽然热情充沛,但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大学英语教师中教授很少,大部分多是讲师,职称晋升面临瓶颈,并且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大学英语教师的数量明显短缺,教学任务十分繁重。

2.3教学内容

河北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分读写课教学和听说课教学。课堂教学主要围绕课程的主干教材展开。然而,教材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英语能力的提高。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学习材料应该满足学生多方位的需求,如专业学习需求、情感需求、就业需求等。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应该以教材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具体需要,联系社会热点话题,进行综合性选择。例如读写课上可以为学生补充一些如何提高情商、如何进行面试、如何撰写学术论文等;听说课上可以选择一些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音视频材料。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有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口译和笔译技能,可以开设选修课程,例如可以开设听说课、阅读课、写作课、笔译课、口译课、辩论课、演讲课、影视课等。在四、六级考试之外,河北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口语能力的提升,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外研社和高教社组织的演讲比赛,比如每年一度的世纪之星演讲比赛。

2.4考核方式

河北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另一个显著成果就是考核方式的变革。考核方式进一步加大了形成性评价所占的比例,强调学生平时的学习积累,但是,仍然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而且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这种考核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能力和思维,而这种能力和思维相对于知识来说要重要得多。在对学生考核的同时,河北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也日益全面,年终考核综合了教学和科研的综合考察,特别是注重学生的综合评价机制,更具客观性。

2.5教学目标

多数河北省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相对单一。具体来说,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仍停留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方面。很多老师表示,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词汇量不足、语法不牢固、听说读写译能力欠缺,尤其是听说能力比较差。特别是大学英语新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不少高校采取分级教学,因材施教,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为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而综合素养的提升又促进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综合、全面,同时要考虑学校、专业和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3.结语

河北省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通过分级教学,如何使学生更好地达到最佳的效果。面对京津冀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充分利用其优势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以电子产品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如何有效地利用,使其对于学生来说既可以当作休闲娱乐的工具,又可以作为学习的途径。以微课为代表的翻转课堂教学,使学校和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的优势,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努力强化教学效果,真正进行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冯茹.网络环境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管理改革研究[D].安徽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