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篇1

【关键词】中小型 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 管理研究

从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运作环境来看,由于处于市场经济背景下,因此它的各种经济活动也同样可以通过经济模式进行探讨。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基本经济模式是在资源、社会约束以及技术等市场经济体制下,去实现自身最大的经济价值。所以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讲,管理好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是让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一、中小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意义

(一)从中小型商业银行自身来讲

站在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角度上讲,加强对自身资产负债的管理能够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自身的商业资产以及负债结构,不仅能够有效的防止商业银行因为自身的储备资金不足陷入流动性的危机,而且还能够避免因为大量的资金被闲置而降低了使用的效率。另外,通过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能够进一步丰富资产的种类,以及实现服务对象的多样化,从而有效的避免了部分公司或者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中小型商业银行通过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资本充足率、信贷比率等管理指标,能够有效的制约风险资产规模。

(二)从社会经济意义来讲

站在社会经济意义上看,中小型商业银行加强对负债资产的管理具有以下意义:一是中小型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自身的发展和运作需要一定的社会空间,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做保障。所以,中小型商业银行也应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为自身的业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中小型商业银行如果能够具有较强管理资产负债的能力,不仅能够有效的防范各种风险,还能够避免跟同行因为竞争造成过多的成本投资,从而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三是由于市场的参与者投资风险造成金融市场的紊乱,加强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双方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维持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

二、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

从目前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来看,经过不断发展,很多商业银行在对资产和负债方面的预测能力、控制能力以及监督能力上有了显著的提高,能够对资金的来源、运行、期限以及利率结构进行合理的匹配以及准确的监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规模正在逐渐扩大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一些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规模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我国的中小型商业银行不断开发出各种经营业务以及扩大的经营的规模。在不断和现有客户保持良好合作的同时还不断发掘出有潜力的新客户,积极扩展新的业务。

2.最近几年,绝大部分的中小型商业银行都将扩大自身的规模作为促进自身发展的主要手段,从而逐渐进入到了一些以前从没有涉及、接触的行业和领域。

(二)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最近几年,伴随着西方文化涌入我国,一些国外先进的银行管理理论也随之进入我国,从而促进了我国中小型商业能够对各种资产和负债进行有效的预测、调控和监督,并对资金的来源、使用、期限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的匹配和监控,因此资产负债的管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三)中间业务收入正在逐渐增加

从国际上一些取得显著成绩的商业银行来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自身的经营过程中非常重视对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跟传统的贷款业务存在很大的区别,这种新型的业务能够给中小型银行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通过不断创新自身的产品、扩大给客户提供服务的范围、不断建立系统和网络平台等等手段,多元化自身产品,提高中间业务的收入。

三、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也显露出一些典型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单一

从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来看,方法多样,除了包含资金的流动性管理以及利率敏感性管理方法外,还包括了缺口管理措施以及持续期缺口分析等等。但是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上更加偏向是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管理的方法相对单一,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从而增加了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二)中小型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结构单一、规模上和期限上不匹配

在我国银行的负债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存款的总额,因此各个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以及其他资金的相对较少。从资金的运用角度上看,虽然银行的中间业务面临着逐渐扩大的趋势,但是因为贷款的比重过大以及金融产品种类的限制,导致我国商业银行被动负债比例较大,主动借款比例较小。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单一直接增加了银行的成本,加大了在经营过程中的风险。

(三)中小型商业银行防范风险意识不高

在目前中小型企业资产负债管理中,风险防范意识不高也是其中比较典型的问题。部分管理人员没有对各种风险引起高度的重视,也没有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及从事风险管理相关工作人员自身能力有限,导致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缺乏一支专业、完整的基础业务的数据系统,不能及时的对各种风险认识和管理。

(四)中小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办法和工具落后

从目前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对负债资产的管理办法来看,主要采用的是一系列事前确定的比例手段,对于这种传统的管理办法,相信在未来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除此之外,中小型商业银行管理负债资产的工具也很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眼下使用最多的资产负债管理都是通过资产对负债的数量进行约束,整个管理过程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分析。二是对于目前的中小型商业银行,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净利差、缺口静态管理等政策,而对于一些动态的管理政策却很少涉及。

四、中小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研究

(一)加强主动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中小型商业银行应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或更新技术手段,对自身的资产负债机构进行调整,在尽量考虑到资金流动性、安全性以及盈利性的前提下实现对资产负债在数量、时间、地区以及对象上的合理配置,实现银行的最大经济效益。调整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实现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平衡性,例如可以将一些时间长、成本高的负债配置给收益较高的资产,相反对于时间短的负债可以配置给收益较低的资产,从而实现了资产负债收益和成本之间相互对应。二是要尽可能的实现资产负债之间的利差,可以采用提高利率资产的比例;降低高利率负债所占比例以及扩大资产之间的负债利差等等。三是对除一般存款之外的资产的负债例如提高外币资产、债权等等一些非贷款自查的比例,从而增加自身资产变成现金的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主动型的负债方式来降低自身在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从而提高经营的流动性。

(二)提高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本使用率

资金作为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经营的重要支柱,要实现对资产负债的管理就应该加强对自身资本的使用率。具体途径主要有:一是中小型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优化收入的结构,从而增加中间业务所占的比例。争取在增加自身非利息收入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在非利息收入在整体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从而逐渐摆脱传统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最终实现有效的避免了因为经济发展周期所造成的各种风险。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客户结构的调整。中小型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支持和响应国家、地区发展产业和行业。尽可能的降低因为自身或者行业政策的变化对客户造成的影响,加强对资本的使用,降低银行经营的风险。

(三)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定价制度

在中小型商业银行中建立科学的定价制度有助于实现内部的资金转移定价系统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从而逐渐扩大中小型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范围,扩大资产的覆盖面积,增加各种负债以及中间业务。根据自身的产品种类去制定相应的定目标、定价方法以及定价措施等,并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对这写方面进行调节,从而形成对金融市场市场的快速反映能力,争取降低因为市场的变化对资产负债造成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还应该逐步推行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自检转移的定价系统,实现对市场风险的集中管理。要正确的制定出商业银行的内部资金的转移价格,利用利率的有利作用,实现对自身资金的去向以及流量的控制,争取实现资产负债业务在区域、产业以及行业等方面的最佳配置。

(四)建立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

由于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特殊性,要实现对资产负债的有效管理就应该建立相应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在该系统中可以加入一些先进的决策模型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应用软件的设计的开发,并建立相应的预测、分析系统,实现新型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和现代化操作的有效结合,提高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要充分引用一些先进的资产负债的管理方法实现资产负债精细化管理。引入资产负债管理优化决策模型,将盈利性指标、不同风险指标,以及银行业绩和市场占有率指标集成为多目标规划函数,在内外部环境约束下进行多情景优化。

(五)建立健全有效、安全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建立离不开银行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所以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努力为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一个有效、安全的金融市场,通过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实现中小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公平、公正。除此之外,还应该适当的放宽对金融的监管,让中小型商业银行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资产负债业务以及管理方法,实现对资产负债的全面管理。

(六)加快中小型商业银行改革步伐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要求将我国的中小型商业银行打造成产权清楚、债权明确以及科学化管理的现代金融企业。通过不断对中小型商业银行进行改革,不断改善其自身的内部组织结构以及运行机制,从而让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够有效的开展和实施。

五、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资产负债管理在中小型商业银行中的重要性,因此加强其负债管理是实现银行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加强对资产负债管理,商业银行的相关部门首先应该弄清楚在负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发挥对资产负债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Z].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12-01-12.

篇2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 管理问题 管理方法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

(一)规模对称原则

规模对称原则又叫做总量对称原则,商业银行在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这一原则,这样才能保障管理的均衡性,提高银行资产负债的安全性。除此之外,规模对称原则还可以增强资产负债的流动性,帮助银行获得更多市场利润,实现银行资产的优化配置,为今后商业银行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结构对称原则

结构对称原则一般又被称为资产分配原则,该原则指导下银行需要按照负债结构、资金来源的流转速度对其资产结构、期限、对象、利率进行分析,以确保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结构对称原则要求银行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偿还期限尽量保持对称关系,从而保障银行现金流的稳定性,同时银行成本负债要与成本资产相对应,以确保银行资金运行的安全性,为商业银行赢得更好的发展市场。

(三)成本收益原则

商业银行在运用该原则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选择的产品投资应当与收益、成本相对应,这样才能保障收益的合理性,最大限度降低银行管理风险,提升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成本收益原则指导下,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资金来源、成本、期限、收益等数据设计出科学的投资模式,真正做到分化风险,以保障银行的稳定性。

二、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创新环境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环境不足,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在继续推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银行的自主调节能力,从而增加农村商业银行承担利率的风险。除此之外,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目前还不能有效通过利率来改善自身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有时会受到金融市场的限制,不能做好金融产品的创新,也就不能运用期权、利率掉期等方法来进行风险转移,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资产负债管理质量,不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

(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低

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低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该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依然采用比例管理和风险加权资产管理两种方式,不能体现出商业银行的特色,有时还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降低银行自我发展的动力,不利于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考核指标不够科学,许多数据缺乏均衡性,不能真实反映银行的负债管理情况,从而给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带来巨大风险。

(三)银行负债结构不够合理

就目前状况来看,农村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不够合理,比如银行资金运用不科学,国债用途受到限制、二级市场自由度不高、信贷资金所占比例过高等,都给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从而影响到银行的正常发展。又比如,农村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稳定性不足,尤其是在利率管制作用下,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难度较大,相关人员不能按照负债管理要求开展工作,从而增加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风险。

三、提升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做好金融创新工作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工作不够成熟,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农村商业银行成立时间相对较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市场,就要做好金融创新工作,提高客户对银行金融产品的信任度,以增加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从政府方面来看,相关部门要给予商业银行发展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要优化利率市场环境,帮助银行降低自身发展风险,为他们创新金融产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激发商业银行的市场发展活力,满足他们资产负债管理需求;从银行角度来看,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客户特点开发出很对性较强的金融产品,提升产品的吸引力,以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银行也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比如实现比例指标有偿转让、经济资本有偿使用等,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质量,为今后该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打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农村商业银行要想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就要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要建立科学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比如要明确资产负债比例指标、规范资产负债管理流程、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等,从而降低资产负债管理风险,满足今后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第二,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手段,比如要积极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信息化,更好保障相关数据的准确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现代化发展目标。第三,要完善银行的定价机制,比如在对金融产品定价时,银行需要充分考虑资金供求、目标效益、资金成本、市场竞争等因素,然后在银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制定浮动价格,以满足资产负债管理的现实需求。

(三)调整银行资产负债结构

调整农村商业银行负债结构是今后该银行的主要工作之一,如果银行片面强调资产结构或者负债结构,可能会对其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实现两者的平衡。因此相关人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保障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配置的适应性,双方一方发生变化时另一方一定要进行合理调整,从而保障农村商业银行的利润;第二在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中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制定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以满足银行中长期资产负债的管理,推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要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工作,这样才能确保银行发展水平,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增长。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政府要为其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银行自身也要不断改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调整其负债结构,以增强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活力,最终达到该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为银行赢得更多市场利益。

参考文献

[1]龙军,张宏,程锐.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实务研究――兼论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及应对[J].武汉金融,2014,01:58-60.

[2]曹麟,银磊.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变化及其应对[J].海南金融,2015,02:69-73.

篇3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资产负债管理;银行

一、利率市场化

我国利率市场化开始于1996年,已经快20年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步步推进,取得了重大进展。2015年才过去四分之三,就进行了四次降准三次降息,最后一次在2015年8月26日直接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随着利率的开放,银行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以资产负债业务为主的我国商业银行为保证收入的增长,会加大推动债券、同业拆借、票据和黄金等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展

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要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行政干预。让政府更多的是进行引导或者通过市场来影响市场,而不是蛮横的行政条例。对于金融资源的配置也应该让市场去决定资金的去向,进过多年的有计划的改革,央行已经把大部分金融资源的定价、配置权力归还给了市场,而且改革还在继续直到完全的市场化。

(1)货币市场

首先谈谈基准利率,金融机构要取得资金就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获得这些资金的价格就是基准利率。在发达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都是由市场决定的,最为典型的是在欧洲有着重要地位的LIBOR(伦敦同业拆放利率),在美国有着重要地位的Federal funds rate(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两国的存贷款利率均是根据此利率自行确定的。例如美国联邦储备调控市场的武器之一就是联邦基金利率,它能够有效平衡和稳定银行在隔夜市场互相拆借资金的利率水平,进而影响市场的各个方面,从而实现稳定物价和最大程度地实现就业的双重目标。

正是由于基准利率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在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使其成为了中国收益率曲线短端的基准。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2)存贷款业务利率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顺序是,先放开银行间利率,后放开客户利率;本外币方面,先外币后本币;存贷款方面,先贷款后存款;在存款利率方面,先放开大额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存款利率。近几年的利率开放都是随着降息一同公布的,市场上的商业银行的反映也是迅速的,几乎同时做出的利率上浮的决定,甚至有不少地方银行一浮到顶。央行取消利率的管制,让商业银行一步步获得并熟悉自我决定利率的定价,给我银行业带来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二、资产负债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的目的在于使银行以有限的资金,在兼顾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情况下,进行最适当的资产与负债的分配。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努力的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变革,在未来利率市场化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1.利率市场化对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后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获得资金价格不确定性带来的定价管理挑战;2.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将更加多元化,金融市场投资、主动负债等在银行资产负债中的比重将提高带来更大管理难度;3.会产生一大批金融创新产品和工具,银行需要借助更为复杂的金融模型来管理;4.银行表外业务将不断增加,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也将加大;5.对管理系统的要求更高。

2.国内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存在的问题

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剪刀差让我国商业银行将信贷资产管理作为资产负债管理的重点,业务的重心还是停留在存款、贷款之上。不少银行还是存在存款至上的理念,并没有真正的进行资产负债管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一是负债结构不合理

由于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仅仅依靠存款所获得的资金是越来越难以满足贷款和投资增长的需求,寻求存款以外的其他资金来源就显得格外重要。虽然理财产品在近几年发展很快,同业拆借、结构性存款、回购协议、发行中长期债券等主动性负债占比也逐步提高,但是主动负债占比仍然相对较低。所以各商业银行在积极的吸收存款的同时更应该主动通过金融市场或直接向中央银行融通资金,以寻求更多的非存款负债来满足自身业务的发展。

(2)二是过度依赖信贷业务

央行的利率管制使存款和贷款之间形成了不小的存贷利差,也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集中在信贷业务上,没有动力去发展非信贷业务。利率市场化后存贷利差必然会减少,到时候商业银行还想要保持现有的增长速度就必须积极转型,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私人银行、银行自营资金投资、理财业务等非信贷业务作为发展方向和新的利润增长点。

3.利率市场化下资产负债管理的应对策略

经历过利率市场化的西方银行,用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在利润和风险共存的金融市场,我们应该平衡好风险性和盈利性,只有提高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才能去追逐更高的利润。所以国内商业银行要时刻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抓紧时间制定目标、积极推进改革,以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

(1)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保证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效率性的关键保证。商业银行只有在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下才能积极主动地实行资产负债管理。西方商业银行所共有的特点:产权清晰、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各利益相关方关系明确,然后银行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开展各项金融业务。我国商业银行主要还是以国有股为主导,由于国有股份的所有者比较模糊、甚至虚置、缺位。在这种体制下的我国商业银行难以独立于政府自主的开展各项经营活动。例如国有企业的贷款中存在大量的逃债和废债,银行难以收回造成信贷资产质量下降货款不良率居高不下。所以先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才能有高效的资产负债管理。

(2)提高市场风险计量水平

识别和计量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前提。随着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商业银行通过开发自己的系统软件、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借助大型计算机的强大运行速度,使商业银行能够更及时的识别和计量市场风险。

基于银行经营情景和优化技术的资产负债管理决策模型是目前最为推崇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该类模型是将情景模拟、优化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统一反映银行的各种经营目标和内部约束、外部约束和宏观政策因素针对不同情景进行优化决策的方法。通过软件外包等方式,委托有先进技术的第三方公司建立自己的市场风险计量系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先缩短和国外先进银行的差距,然后才能在以后的竞争中与国外先进银行同台竞技。

(3)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任何先进的高科技设备和科学的管理理念都要人才能转换为生产力,所以在银行引入更先进的管理技术、更复杂的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也对银行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西方差距的就是在于中国缺少懂理论、能实践的资产负债管理人才。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先从国外引进人才,再培养一批银行所需要的复合型金融人才。(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 张文轩.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城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2] 于东智,郭娜,关继成.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2.

[3] 杨建东.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13.

[4] 李苇莎.利率市场化趋势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应对之策[J].上海金融,2002.

篇4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定义及演进

资产负债管理的工作目标是考虑利率、流动性约束、汇率和资本充足率的未来变化及其可能产生的银行,以银行的资产、负债及其机构的形式产生银行的经营策略,其通过缺口分析、存续期分析和情景模拟等多种分析工具,以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的双重目标。

从西方银行发展轨迹来看,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大致可以分为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三个阶段。目前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坐标。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弊端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期限错配、资产负债管理不够全面等弊端,这些现象的背后是经营理念和体制机制问题等深层次原因,实务操作中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功能缺失和FTP机制欠完善是直接原因。

(一)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

资金运用方面一是贷款证券化运用不普及,可自由流通的二级市场尚未完善,影响资产组合结构调整,并增加了流动性风险,二是资金投向于信贷资产比重过高,非信贷业务拓展空间受限。在资金来源方面,负债被动增长,结构单一,需进一步提高负债业务的前瞻性、主动性和敏感性,通过负债主动管理配置相关资产。

(二)期限错配

随着银行间存款竞争日益激烈和理财产品的井喷式增长,负债有短期化趋势,客户存款在同业间游走逐利,尤其是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需引起高度重视。

(三)资产管理不全面

一是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和工具落后,现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往往侧重对过去已发生经营结果的静态分析,缺乏前瞻性的研判及“三性“平衡的临界点分析和动态调整,系统化程度低,大量依赖于手工统计,技术手段落后,二是资产负债管理范围不够全面,资产管理侧重信贷资产,对非信贷资产缺乏有效管理;未将表外业务纳入统一管理范围,未能很好解决如何提高表内外业务的协同配合能力等问题。

三、主动性、前瞻性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

主动性、前瞻性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前瞻性的策略选择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自身发展战略,确定“三性”选择偏好,以战略决定配置,以配置驱动发展,要求银行对资金来源进行统筹和主动性管理,对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币种结构进行全面的、动态的计划、匹配、协调和控制,通过科学的数量模型计量各种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并将风险量化为成本,以提出资本分配的解决方案,战略性、前瞻性地引导各业务条线主动收缩和扩张。

四、搭建主动性、前瞻性资产负债管理的具体举措

(一)准确计量并防范流动性风险

实务操作中,流动性风险管理包括日常流动性管理,非预期流动性风险管理及结构性风险管理三部分,其中:

第一,日常流动性管理,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完善资金头寸管理,合理地安排、调配、运用资金以保证流动性;,可借助的工具是资金头寸管理系统,银行需重点关注正常情境下的隔日及一周以内的流动性缺口。

第二,结构性流动性管理,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缺口、情景模拟)、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工具,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结构,对投资和融资进行合理布局,减少由于期限错配造成的流动性风险,银行需重点关注正常情景下的一年以内流动性缺口。

第三,非预期流动性管理,其主要内容是通过风险限额、压力测试、流动性储备及应急计划等工具,测试银行在危机情况下,是否有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危机对银行的冲击,并制定危机的应对措施和计划,银行需重点关注压力情境下的一月以内的流动性缺口。

(二)建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

如今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已经走到了关键时点,银行经营思路亟需创新与变革,必须建立以“资本为中心”的表内外统筹管理模式,强化资本刚性约束,在服从资本支撑能力前提下,加强资产主动配置,理顺价值传导机制,把资本回报水平作为表内资产组合管理的核心依据,资产配置的视角要从信贷市场拓展至整个金融市场,打通信贷、投行、理财等业务边界,实现表内外统筹。建立收益、风险、资本相结合的资本考核体系,实现由监管资本向经济资本过渡。

(三)建立差异化定价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利率定价管理体系,以客户为中心,紧跟市场价格变化,灵活动态调整全行定价策略。发挥价格引导作用,调整客户结构和产品业务结构。在资金同质下建立统一的负债定价管理体系,实现全行负债管理一盘棋,建立以客户为中心,降低负债成本为目标,以流动性安全为底线的全面负债定价管理体系,加强主动负债管理,实现差异化自主定价,做好客户分类管理,设定相应的准入标准,深度挖潜,不断提升客户综合贡献度。

篇5

一、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影响

(一)将增加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利率的市场化发展,使其与宏观市场金融环境联系更为紧密,由于宏观金融环境存在不稳定性,导致商业银行利率出现波动,从而导致银行经营风险的提高,此外,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也可能在利率定价的过程中采用风险加成的方式,这便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成倍增长,从而降低银行资产的安全性,为商业银行的长效稳定经营埋下隐患。

(二)将增加商业银行的盈利压力

金融市场环境中利率差值的减小,使得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效益降低,盈利压力不断增大。商业银行利率的市场化变革,使得银行无法依靠利率调整实现利润收益的提升,不同商业银行之间利率差值的减小,会直接导致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激化,从而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盈利压力。

(三)将增加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难度

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逐渐加深,金融环境中的利率成为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主导,为了适应市场环境下的利率,商业银行必须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方式进行改进与调整,在这一机制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难度将会逐渐增大,不仅要在经营管理中着重强调风险控制,也要为了获取更高利润而不断改善经营手段。商业银行内部管理难度加大的原因还在于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中更多的经营亏损要独自承担,所以商业银行在利率自主化的同时,要承担更多的风险,从而使内部管理难度加大。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资产和负债结构比较单一,且在规模、期限上都不对称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由于长期以来传统业务运营占主导地位,因此以短养长的经营模式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改善,加之商业银行始终将存款贷款作为主要的经营手段,这也导致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发展背景下,贷款规模与期限无法得到均衡的统一管理。此外,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这也使得资产结构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丰富,资产负债数额也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增加,单一的负债结构和资产使得商业银行的运营风险无法得到有效的分散和控制。因此,为了使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规模与期限实现协调与统一,就要进一步丰富银行的经营方式,通过降低资产管理中的信贷资金比例,使其与资金业务、非利息业务等延伸业务相协调,提高银行资产结构的稳定性并有效的丰富其内容,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也要在强调存款数额增长和负债来源多样化的同时,针对市场宏观环境中的负债数额流动管理水平进行提升,从而保证在银行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背景下,其运营风险得到更为全面有效的控制。

(二)资产负债管理手段落后,资金市场定价不科学

就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中的商业银行运营管理进行分析,在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中,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对银行的资产总量及其负债总量进行组织与协调,从而实现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平衡管理。然而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发展,通过平衡管理资产总量却表现出了一定的落后性。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商业银行的总量管理主要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各项负债余额和资产余额的总和进行计量与平衡,从而更为全面的得知银行的综合运营状况,而随着金融市场中负债结构的逐渐改变,银行中的总量管理方式无法与金融市场的负债结构相匹配,加之当前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幅度的增加,资产负债结构管理的动态化发展,都使得我国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总量管理手段逐渐落后。在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发展背景下,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传统发展中忽略了对市场资金定价的调研和研究,因此在新形势的金融市场运营中,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便无法准确的对市场资金进行定价,加之对资金市场定价机制中风险认知的不足,也进一步导致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市场定价准确性的缺失。

(三)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主动性

商业银行在利率管理过程中,由于利率管理风险多具备政策属性,因此为了实现对利率风险的有效控制,就要从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金融市场环境中的利率变化,开展利率风险的有效管理。但就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机制而言,由于金融市场中利率的变化直接牵制着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这便使得银行无法主动及时的采取管理手段机对利率进行风险控制。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控制手段,主要是从资产比例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资产进行利差管理等保证资产总量的稳定,而这却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出纳比例不断减小,从而无法实现对利率风险的主动管理。

三、加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进一步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完善制约机制

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资产负债结构直接影响着资产管理效率的提升,所以为了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效加强,就要首先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为了实现资产负债结构的有效调整,应首先对金融市场中的融资资源进行开发,并将更多的融资内容导入至银行的总量管理计量中,从而通过市场融资数额的增加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的稳定性和流动性,为了促进资产结构内容的丰富,银行还可以深入开发储蓄存款等多种形式的资产负债活动,从而提高银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为银行资金周转效率的提高提供保障。制约机制的建立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也必不可少,随着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逐渐丰富,不同资产内容的管理体系也要不断完善,通过制约机制和资产负债结构的协调作用,切实有效的实现对资产负债的风险控制,从而提高商业银行负债余额和资产余额的均衡配比,促进银行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大力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构建合理定价机制

为了实现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进一步加强,就要注重银行内部控制与管理机制的建立,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从而促进资产负债管理效率的提高。就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加强手段进行分析,在对自身资产负债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在管理体系构建的同时,在不同的体系内容中设立对应的指标,进而为资产管理手段的开展和完善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对银行内部资产负债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负债结构风险性的降低,从而为定价机制的落实奠定基础。在利率市场化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在开展资产负债管理中能够更多的参与到利率定价中,所以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必须构建完备的利率定价机制。由于利率定价工作的开展同时受到银行资产负债状况和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的共同影响,所以在定价过程中,要首先对定价内容进行合理的推算预测,并通过对比不同利率定价下的金融市场运营效益,选定最佳的利率定价,从而切实有效的实现市场化发展背景下的利率定价优化。

(三)加强资产负债产品组合管理和业务创新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渐推进,商业银行的运营和发展也在不断的丰富资产负债管理方式,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银行资产的管理效率,就要对资产负债产品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并采取对应的组合管理手段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进行调整,从而促进银行负债管理机制的完善。在资产负债产品的组合管理中,为了实现资产负债产品的优化组合,必须强调对也金融市场环境的深入剖析,在了解市场金融机制的管理特点后,对商业银行定量的资产进行组合调整,从而使银行资产负债产品能够更好的顺应金融市场实际发展,从而促进银行对自身资产负债产品管理能力的增强。为了在金融市场环境中进一步提高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商业银行还要结合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背景,对自身的负债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在银行负债结构的调整中,优化效率直接受到负债业务数量和质量的影响,为了在金融市场中进一步加大市场占有率,就要针对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进行创新管理,通过增加理财产品创新性等创新手段,丰富银行负债来源和渠道,从而吸引更多的金融存款,为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和资金流动提供动力支持。

(四)逐步完善授信风险管理机制,加强预警和决策管理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为了进一步提高其资产负债管理效率,就要在当前总量管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授信风险管理机制,并通过对该机制的不断完善,降低资产负债结构管理中的风险。为了实现授信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完善,要以资产网络信息为基础,针对授信风险进行全面的判断和预测,并通过分析和审批,最终确定授信风险管理手段。在授信风险管理机制的落实中,为了有力的保障管理效率,还要强调管理手段和商业银行实际经营状况的有机结合,并从银行的实际总量管理和金融市场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对授信风险管理机制加以完善。在授信风险管理机制中,为了使预警和决策管理手段得到加强,要首先在银行的经营数据基础上创建信息库,并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数据进行审批与计量,实现资产负债的量化管理,从而利用数据统计和分析更为有效的实现风险预警。授信风险管理中的决策系统建设则是指在银行资产负债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通过数据信息的反馈处理对负债管理决策进行修正与完善,从而促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机制的不断优化。

篇6

资产负债管理,就是商业银行对所有资产负债的类型、数量以及资产负债的总量、比例等做出决策的一种综合性资金管理的科学方法。其实质是对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各项目的总量结构进行计划、安排和控制,在保证资金使用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以最少的耗费获取最佳的收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它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资产负债表管理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对资产负债表的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缺陷

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与金融体系带来巨大损失。众多专家和学者在分析其原因时指出:商业银行奉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在金融危机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资产负债管理导致金融机构高杠杆化经营,这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埋下了隐患。从这次金融危机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尤其是其发展到资产负债表管理阶段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一)随着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到资产负债表业务管理阶段,金融机构摆脱了存款增长放缓对资产业务的制约,使得金融机构进入了高杠杆经营的阶段。而这种经营模式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经营得当,其股本收益率会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但如果经营出现失误,其股本收益率的亏损也会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地放大,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

(二)建立在现代金融理论基础上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是以统计学意义上的大数定律为依据的,并且使用很多的参数设置以衡量资产与负债的风险收益情况,这比较适用于正常运行的金融市场。但金融市场一旦出现大幅波动,那么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很多参数设置就会出现与实际不符的情况,资产负债管理技术也就会失去其控制风险、提高收益的功能与作用。

另外,随着新金融工具的涌现,银行业务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尤其是表外业务的迅速发展,使得货币监督机构在风险测定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这又增大了货币监督机构的管理难度,提高了社会管理成本。

三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和问题

我国银行业长期实行资金计划管理,对存款和贷款施行两条线管理,这容易造成存款与贷款在规模、结构和期限上的不对称,不符合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协调管理要求。从1994年起,各商业银行开始实行资产负债管理,但特有的内、外部因素又决定了资产负债管理的特殊性。(一)在资产负债总量管理方面。我国目前的资产负债总量管理,主要是依据“规模对称原理”进行的,即以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负债的总量平衡、资产的总量平衡和资产负债的总量平衡。(二)在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对应管理方面。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对资产及负债业务期限的控制力不足,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对应管理的实际应用受到了诸多限制,以致目前的管理仍处于分析性应用阶段。(三)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面。为了适应金融体制改革,自1994年起,我国逐步对各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其主要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存贷款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等。

由于条件的约束,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尚处在起步阶段,其理论与实践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而且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对资产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虽然他们也参照国外的做法,建立了资产负债管理的组织机构和框架体系,但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环境和监管条件下,没有动力和压力去借鉴、学习与践行现代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技术,基本上没有在全行范围内使用和完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四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对策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剧烈的市场动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重视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及时采取措施,逐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业务。

(一)金融监管方面,加强外部市场的完善和监管环境和手段的改善。

1、加强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负债管理的引导工作和力度。为更好地推进资产负债管理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运用,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率,监管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资产负债管理对商业银行的积极作用,并采取实际措施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业务加以引导,增强其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水平。

2、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让银行真正成为利率市场的“定价者”。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距离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的改革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银行管理实质上是对利率的管理,银行利润的大部分是通过利息差的控制实现的。因此,只有在银行成为利率市场的“定价者”时才能更注重对自身资产和负债的管理。

3、深化证券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的改革。目前,我国政府禁止银行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这极大地限制了银行投资变现的能力,必然导致银行资产流动性的不足。证券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的的发展是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所必须的市场条件。证券市场的发展能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增加其开展资产负债管理的工具,从而为调整资产负债业务提供更多的手段。

(二)在商业银行内部,也需要在加快资产负债管理发展方面开展相应工作:

1、提高认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为更好地应对千变万化的国际金融市场,今后我国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相对有利的市场环境是不能长期存在的,迟早要面临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居安思危,明确资产负债管理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提早着手开展资产负债管理的系列工作。

2、建立健全覆盖全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业务组织体系,明确和完善该体系的权利和职责,协调好行内各部门的关系,使资产负债管理成为全行上下的重要工作。

3、拓展业务渠道,降低流动性风险。单一的业务结构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明显不足,具有很高流动性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进行多样化的业务渠道安排,适当增加短期贷款的数量,限制中长期贷款数量的增加,增加投资流动性强的证券品种,以降低流动性风险。同时,积极开展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尽可能地实现双方的互惠合作,以增强资产的流动性。

篇7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和方法

本世纪60年代以前,由于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固定和狭窄(大多是吸收的活期存款),工商企业资金需求比较单一,加之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限制,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主要放在资产方面,即通过对资产结构的恰当安排来满足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需要。它产生于银行经营管理目标即利润最大化和资产流动性的相互矛盾性。商业银行的资产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种:现金资产、证券资产、贷款和固定资产。银行的资产管理主要指对上述前三种资产的管理,具体包括:流动性管理、准备金管理、投资管理和贷款管理。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方法主要有:

1.资金集中法。银行的资金来源是多种多新的,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自有资本,这些资金来源自身有不同的特性。资金集中法则不管这些特性,而将所有资金集中起来,再按银行投资贷款的需要放到不同资产上去,只要这种配置符合银行的总体管理目标就行。这种方法要求银行首先确定其流动性和盈利性目标,然后将资金配置到最能满足这个目标的资产上去。由于流动性和盈利性是相互矛盾的,流动性高的资产(如第一准备)收益低,甚至完全没有收益(如现金),因此,配置资金时要有优先顺序。优先权按一定比例分配到第一准备、第二准备、贷款、证券投资上。在土地、建筑物及其他固定资产上的投资通常另行考虑。银行资金管理的目标,要使其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三者有机结合,虽然三者同时达到是很困难的。

2.资产配置法。又叫资金转换法,认为一家银行所需的流动性资金数量与其获得的资金来源有关。资金集中法过分强调对资产流动性的管理,而没有区分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和资本金等不同资金来源对流动性的不同要求,这种缺陷引起商业银行利润的极大流失。60年代以来,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比活期存款增长要快,而前二者对流动的要求比后者要低。因而,资产配置法就被用来弥补这种缺陷。资产配置法试图根据资金来源的流动速度或周转量和对法定准备金的不同要求,来区分不同资金来源。比如,活期存款比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有更高的流动速度或周转率,要缴纳更多的法定准备金。所以,每单位活期存款中,应有更大比例放在第一、第二准备金上,而放在贷款或长期债券上的比例则要小些。具体运用这种方法时,常在一家银行内设立几个“流动性-利润性中心”来分配它所获得的各种资金,因此,就可能有“活期存款银行”、“资本金银行”等存在于商业银行之中。一旦确立了这些中心,管理人员就每一中心所获资金的配置问题制定出政策。如活期存款中心就应把中心吸收资金的较大比率放在第一准备上,然后,剩下的大量资金大量资金主要投在短期政府证券上作为第二准备,而把相当小的一部分放到贷款上,而且主要是放在短期商业贷款上。资产配置法的主要优点是减少了流动资产,把剩余的资金配置到贷款和投资上,这就增加了利润。利润性的改善是由于消除了定期储蓄存款和资本金帐户上的超额流动性而获得的。

3.线性规划法。线性规划法从70年代开始用于银行资产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线性规划模型来解决银行的资产分配。在运用这种方法时,一般采取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目标函数。商业银行通常把利润作为该模型的目标,然后根据资产的收益率来选择不同的资产组合,以实现利润目标的最大值。设立目标因变量P,可供选择的各种资产额分别是X1(现金)、X2(短期政府证券)、X3(长期证券)、X4(短期贷款)、X5(中长期贷款)、X6(消费贷款),则目标函数为:P=aX1+bX2+cX3+dX4+eX5+fX6,其中:a、b、c、d、e、f分别表示各种资产的收益。第二步:加上约束条件。在建立目标函数的基础上,附加下列约束条件,主要是(1)政策法规的约束;(2)流动性约束;(3)安全性约束;(4)其他方面的约束,如银行章程的有关规定、贷款需求的不确定因素等等。第三步:求解各种资产的具体数值。在利润最大的前提下,根据各种资产约束条件的具体限制便可找出一组最佳的资产组合。与资金总库法、资产分配法相比,线性规划法具有很多优点,这是商业银行使用得最多的方法。如可以使银行确定具体的经营目标,比较分析各种决策的结果,并根据约束条件的变动来调动资金的分配,从而使资产流动性管理更趋向科学化。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和方法

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出现于60年代初期,它是指商业银行以借入资金的方式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增加银行的收益。在负债管理出现之前,只要银行的借款市场扩大,它的流动性就有一定的保证。这就没有必要保持大量高流动性资产,而应将它们投入高盈利的贷款或投资中。在必要时,银行甚至可以通过借款来支持贷款规模的扩大。50-60年代,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出现、银行竞争的激烈和利率管制严格化等变化,构成了负债管理出现的客观条件。

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一般有两大类型:

一类是以短期借入款来弥补提取的存款,这样,在负债方一增一减,正好轧平。第二类是以借入款来付增加的借款需求,这样,负债和资产都增加,而由于以扩大负债来扩大盈利资产,也就带来了额外利润。但这种做法有两方面的风险:其一是费用方面的风险,借入款的利率必须低于放出款的利率,银行才能获利;其二是关于借入款的可借量,当市场的资金需求大于供给时,借入款即不易取得,特别是个别银行的情况不佳时。

负债管理的积极意义在于:第一,找到了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新方式,由单纯依靠吸收存款的被动型负债方式,发展成为向外借款的主动型负债方式,在流动性管理上变单一的资产调整为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结合。第二,为扩大银行资产规模、增加贷款投放创造了条件。现在,由于可对负债进行主动管理,就可根据资产的需要发放贷款,即使没有存款也没关系,可以通过发放大额定期存单和组织各种借款来保证。但负债管理也有缺陷:首先是提高了银行成本。在美国,实施负债管理主要通过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向中央银行贴现窗口借款、向联储资金市场借款、根据回购协议借款和向欧洲美元市场借款等方式。通过这些方式筹借的款项,均必须支付高于一般存款的利息,而这类负债的增加必然导致银行负债成本的提高。第二、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如果市场上资金普遍趋紧就会提高流动性风险,使银行陷入困境,甚至带来倒闭风险。同时,负债成本的提高必然促使银行把资产投放在效益更高的放款和投资上,造成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增大。第三,负债管理易使银行不注重补充自有资本,使自有资本占银行资金来源总额的比重日益下降。

银行负债管理的方法主要有:

1.储备头寸负债管理。是用增加短期负债向银行有计划地提供流动性资金的管理方式,它购入资金以补充银行的流动性资金需要。例如在美国,储备头寸负债管理的主要工具是购买期限为一天的联储资金,或使用回购协议。这样,当一家银行的储备由于存款人提款或增加了对有收益的资产投放而暂时不足时,购买联储资金来补充;而当储备有暂时盈余时,就售出联储资金。从这一点来说,这种负债管理方法提高了资金的运用效率,也减缓了银行体系由于储备的突然减少带来的震动性影响。但切不可把这种短期借入作为长期资金来源,因为一旦这些银行管理上出现问题并被公众知道时,它们就不可能在联储资金市场上再借到资金,结果面临破产。

2.贷款头寸负债管理。这种方法首先是通过不同利率来取得购入资金,以扩大银行贷款;其次,通过增加银行负债的平均期限,减少存款的可变性,从而降低银行负债的不确定性。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就是使用此种管理方法。贷款头寸负债管理可以看出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计划部分,这一部分是银行有计划的经营安排,即增加负债,扩大贷款,获取利润;二是灵活反应的部分,这是银行经理人员用于抵销外部干扰对资产负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而采用的平衡法码。

商业银行资产一负债管理理论和方法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产生于70年代中期。这种理论认为: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形成商业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只有根据经济金融情况的变化,通过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才能达到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要求。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股东、金融管制等条件约束下,使银行利差最大化(从而收益最大)、其波动幅度(风险)最小,即保持利差高水平的稳定。为实现这一目标,银行管理者采取两种手段:一是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积极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即运用利率敏感性差额管理法;二是运用金融市场上转移利率风险的工具,如期限管理法、金融期货、期权、利率调换等保值工具,作为差额管理法的补充。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经营方式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它对商业银行、金融界和经济运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商业银行本身来讲,①它增加了银行抵御外界经济动荡的能力。资产负债管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及技术手段,从资产负债的总体上协调资产与负债的矛盾,并围绕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因素――利率,建立了一整套的防御体系,形成了一个“安全网”,使得银行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方面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应变力,从而增加了银行对抗风险的能力。②资产负债管理有助于减轻银行“借短放长”的矛盾。利率自由化引起筹资成本的提高,迫使商业银行减少冒险性、放弃性进攻性的放款和投资策略,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对待放款和投资。对国民经济而言,为顾客提供日益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服务与融资方式,通过提高放款利率,以保持存贷款合理的利差,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缓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资产负债管理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①资产负债管理促使竞争更加剧烈,银行倒闭数量增加。②不利于货币监督机构对银行的监控。金融放松管制、技术进步促成新金融工具的涌现,使得银行业务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尤其是表外业务的迅速发展,使得货币监督机构在风险测定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这一切都增大了货币监督机构的管理难度,提高了社会管理成本。③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自由化而引起的放款利率提高,使企业的投资成本提高,阻碍经济的全面高涨。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主要有:

1.资产负债利差管理法。它主要从理论上分析银行的利差及影响利差的因素,从而为银行实施资产负债管理、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创造条件。利差又称净利息收入,是银行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的差额。利差有两种表示方法:绝对数利差和相对数利差(即利差率)。绝对利差能帮助银行估价净利息收入能否抵销其他开支,估计银行的盈利状况;利差率用于银行估计利差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也用于银行间经营的比较。利差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利差的敏感性或波动性,则构成了银行的风险,利差的大小及其变化决定了银行的风险,利差的大小及其变化决定了银行总的风险一收益状况。利差受内、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内部因素包括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贷款的质量及偿还期、吸收存款及借入款的成本和偿还期,等等。外部因素指总的经济情况,市场利率水平、区域和全国范围内金融机构的竞争状况,等等。西方银行运用利差的“差异分析法”(即分别分析利率、资产负债总量及其组合对利差的影响程度的方法)分析利率、资产负债总量及其组合对银行利差的影响。具体分析时,首先要假设其中两个因素不变,改变第三个因素,然后观察第三个因素对利差的影响,依此类推。除此之外,利率周期也对利差产生周期性的影响。银行的得率管理就是要根据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不断地调整资产风债结构,从而使利差最大化并保持相对稳定。

2.资产负债差额管理法。是指银行管理者根据利率变化预测,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保证银行收益的稳定或增长。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所运用的工具主要是银行在短期内在主动控制权的资产和负债,如联储资金、回购协议、大额定期存单、可变利率放款等。差额管理法诞生于70年代,是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了广泛的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之一。差额管理法分两种:(1)保守型的,即努力使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接近于零,从而把利率风险降至最低限,保持银行收益的稳定。(2)主动型的,即银行根据利率预测,在利率的周期性变化中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主动型差额管理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利率变化的方向,同时也取决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程度。

差额管理法不同于其它的管理方法,它认为决定资产负债内在联系的关键因素是利率,主张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根据不同利率特点确定的差额上,并根据利率周期的变化,及时地调整各种利率类型的资产和负债的规模组合,从而使差额管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应变力。从这个角度讲,差额管理可谓是银行经营管理领域内的一场变革。它的难点和缺陷在于:(1)在确定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的时间标准问题时,银行选取多长时间作为规定利率敏感性的标准,这在银行实际业务经营中十分重要,但也很难确定。(2)银行能否预测利率变化的方向、大小及时间,值得不怀疑。(3)银行能否灵活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这受许多因素(如市场、制度因素等)的限制。①资源的限制,如小的区域性银行,其资金来源有限,因而不具备灵活调节的条件。②差额管理与顾客心理的矛盾。因为银行和顾客对利率预期的心理是完全相反的。③调节差额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如果利率周期短,那么银行就无法改变差额。(4)银行的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很难权衡,利率风险的降低可能招致更大的信用风险。(5)差额管理法忽略了利率变化对固定利率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一般认为,利率风险有两方面:一是改变再投资利率,二是改变现有资产负债的价值(价格)。差额管理法只集中分析资金流量的变化,强调了再投资风险,而未注意到利率变化对银行长期固定利率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忽略了利率变化对银行净值(股东产权)的影响,因而具有极大的片面性。(6)差额管理法使得银行成本提高。

综上所述,差额管理法虽非十全十美,但却更接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实际,它能够抓住沟通资产与负债之间联系的关键因素――利率,以部分带动全体,根据,市场情况的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经营措施,使差额管理法更富有灵活性、准备性和严密性。

3.资产负债期限管理法。这是近年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运用的降低利率风险的又一种方法,它期限差额管理和期限搭配法。“期限”是近年来金融市场上对债券保值时常用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种有价证券的寿命或距到期日(重新订价日)的实际时间,是衡量利率风险的指标――即金融资产的现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反映。“期限”的概念可用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因为银行是信用中介机构,包含了一系列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构成了银行的负债和资产。银行的净值为某资产现值与负债现值之差。由于期限能直接反映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和负债价值的影响程度,同时包括了价格风险和再投资风险,因此,许多专家主张在进行差额管理时,不应以资产负债的到期日作尺度,而应以资产而负债的期限作为标准,此时的差额即期限差额应等于资产的加权平均期限减去负债的加权平均。各处室就是根据预测利率的变化,不断调整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期限,以期达到理想目标。如当资产期限比负债期限长时,利率上升将导致银行净值下降,此时应缩短银行资产的期限,扩大负债的期限。期限差额管理法的原理类似于利率敏感性差额法,只是两者在具体计算上略有差异。期限差额管理法比利率敏感性差额法能够提供更多的产品,满足顾客的需要。然而,它也遇到利率敏感性差额管理的同样难题。同时,期限差额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而难以掌握。正因为如此,管理者往往只运用其中的一部分,即期限搭配法来消除一部分利率风险。

期限搭配法又称风险免除法,是金融市场上消除利率风险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指持有这样一组有价证券,使投资者在持有这组有价证券的时期内,在再投资率和证券价格变化的情况下,投资期满时实际获得的年收益率不低于设计时的预期收益率。即如果这组证券的期限等于持有期,则此组证券就消除了利率风险。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同样可用期限搭配法部分地消除资产负债表中的风险。即令部分存款及资产的期限相等,则此部分资产负表消除了利率风险,从而可以固定住某一特定的资产负债的利差。比如,15年期固定利率抵押放款,若期限为4年,则银行中发行4年期贴水大额定期存单(中间无利息支付)。这样,这部分资产和负债就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为银行管理者进行其他决策创造了方便条件。

期限管理法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把投资负债管理的重点集中在更加广泛的利率风险上,使银行管理者同时注重利率风险的两个方面:再投资风险和价格风险,并能准确估计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负债价值及银行净值的影响程度。因此,它比利率敏感性差额管理法在管理利率方面更具有精确性。此外,期限管理法能使不同利率特点的各种金融工具进行比较,从而提供计算上的便利,降低成本。因此,以期限为基础的期限差额管理法确定了资产负债管理的发展趋势。

尽管期限管理法更具优越性,但它也明显地存在许多缺欠,主要表现在:(1)需要银行信息系统提供大量的有关现金流量的数据,预测银行未来所有的现金流量。然而,现金流量信息对大多数银行是有限的,期限差额管理法目前仍不是银行的常规决策。(2)期限概念上的错误同样不容忽视。因为期限的假设前提是:当利率变化时,收益曲线平等移动,在食用风险一定的条件下,不同期限的利率发生同种程度的变化。而研究表明,收益曲线的平行移动是罕见的。收益率及期限的变化,同样影响资产的价格。但是,期限管理法的优越性随着银行信息系统的完善而不断显示出来,使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建立在更加科学、准确的基础上。

篇8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取款需要和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或其他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是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因此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受到全球经济和金融领域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策略以及建议。

【关键词】

商业银行流动性;流动性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概述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去管理商业银行所面临到的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维持银行体系健康积极有效的运行,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需要采取适当的管理流动性风险的策略和方法,综合考虑银行业务规模和风险状况等各因素,运用恰当的模型去真正的认识流动性风险,用积极有效的办法去解决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让我国商业银行避免流动性风险的困扰,促使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健康的发展。

二、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问题

1、缺乏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意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体是商业银行,所以商业银行应该采取主动、积极的办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管理。然而,当前我国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商业银行内部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而且,对于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意识也不强。这使得商业银行在进行管理时只注重外在的指标是否达标却不重视对流动性的实质性的认识。

2、缺乏有效的报警机制和风险解决措施。商业银行无法在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发生之前做出准确的预测、也不能提出有效化解风险的措施也就不能高效及时的阻止风险的发生。由于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监管机构对流动性风险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对风险发生之后的解决措施还不能做出准确判断,如果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发生后银行管理着不能有效的控制风险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结局,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但即使商业银行及时采取有效的风险化解方法,多数都是较为短期和片面的,最终也不能避免流动性风险的发生。

3、资产负债管理仍然较片面。就目前来看,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的理中,流动性评价指标不能全面真是的反映商业银行的融资能力以及资金流动性状况,在当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依赖于央行的强制措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表现为表面化,不能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和业务状况匹配相应的管理指标和管理办法,从而,资产负债的管理结果也同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不能使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充分的运用,不能真正的实现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最有管理。

三、解决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

1、提高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意识。由于,商业银行缺乏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意识,所以才会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出现诸多问题。所以,银行监管部门,必须以坚持审慎为监管原则,即便是处于经济繁荣阶段,银行财务状况良好,也要严格恪守职责,定期对银行进行压力测试,及时发出预警,这样才能将风险扼杀于萌芽期。

2、建立科学有效的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流动性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科学预测流动性缺口和寻求弥补流动性缺口的合理对策两个方面。要想有效的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要从传统经验型管理方式转变为更为标准的、专业的科学化管理方式,并将构建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作为管理的核心。为了能够准确预测和分析资产负债流动性,就要通过预测和分析流动性攻击和需求变化情况,来对潜在的流动性进行衡量。

3、加强对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应用。我国商业银行要对资产负债管理模式的应用,资产负债管理就是说银行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取得最高的效益,充分认识到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的状态实现银行的盈利性经营,在当前这个市场经济模式下,商业银行要想达到所预期的目标也就是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收益就必须高效有序的管理资产负债,只有实行资产负债管理这一模式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所以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养成一个经营的意识,银行的所有员工都要时刻铭记着资产负债这一经营模式,做到思维和行动的双重结合,还要认识到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管理,更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自我发展和进步,从而促使商业银行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再次要树立集约化经营观念,调高资产的质量,规范银行的经营行为,实现盈利性的管理。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形势下,为了有效的提高商业银行的高效运行,就必须确保银行资产高度安全的同时,要有适度的流动性,在商业银行不断成长的的路途上,商业银行要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其由于国家对于商业银行提供的强有力支持,同时,也因为居民存款储蓄多变性,这使得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这也给商业银行未来的顺利发中,流动性风险是主要的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成败关乎着整个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

【参考文献】

[1]白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财经大学,2014(6)

[2]曹丹蕊.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篇9

摘要: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负债为经营重点,即以借入资金的方式来保证流动性,以积极创造负债的方式来调整负债结构,从而增加资产和收益。负债管理理论体现出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它变以前的被动吸收存款为主动进行借款,通过主动增加负债来扩大经营及规模,为银行找到了保持流动性的新方法。根据这一理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调整资产来保证,还可以通过调整负债来保证,变单一的资产调整为资产负债双向调整,为银行的经营管理增加调节途径,商业银行根据资产的需要调整和组织负债,让负债适应和支持资产,也为银行扩大业务范围和规模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现状;利率

负债管理理论主张以负债的方法来保证银行流动性的需要,使银行的流动性与盈利性的矛盾得到协调。同时,使传统的流动性为先的经营管理理念转为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并重;使银行在管理手段上有了质的变化,将管理的视角由单纯资产管理扩展到负债管理,使银行能够根据资产的需要来调整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增强了银行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提高了银行资产盈利水平。

一、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概述

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盛行于60年代。当时,世界经济处于繁荣时期,生产流通不断扩大,企业生产及扩大经营对银行的贷款需求也不断增加。在负债管理理论出现之前,只要银行的借款市场扩大,它的流动性就有一定的保证。在必要时,银行甚至可以通过借款来支持贷款规模的扩大。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银行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吸收资金、扩大规模。

二、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现状

在我国,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如何随着银行的发展而同步提升,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与国际惯例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异,与国外顶尖银行相比也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存款波动性较大,流动性差

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在结构安排方面存在着很多的不合理之处,导致银行的流动性比较差,容易引发流动性短缺的危机。我国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借款来维持其流动性需要,银行的自有资金不足,资本充足率比较低。

2、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低,存在着很大的坏账风险

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了刺激经济,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宽松政策,商业银行在这个期间向地方政府发放了巨额贷款。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我国地方政府负债问题开始逐渐的暴露出来,在地方政府的巨额负债中,银行的贷款占有很大比例,这些积累的债务很有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出现大规模的坏账和呆账,从而引发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

3、利率市场化进程带来风险

我国对利率的管制正在一步步放松,对存贷款利率的限制也不断减少,这在增加了商业银行吸收存款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商业银行使用资金的成本上升,从而改变了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和存款期限结构,促使银行业不断提高贷款利率,并且出现了限贷、惜贷的现象。贷款利率的提高给银行带来更高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企业违约几率,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风险。

三、造成当前负债管理现状的主要因素

1、商业银行缺乏自我积累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都只有少量留利,没有建立起随资产增长而补充自有资金的积累机制,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来信贷资金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充,这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我国银行大量存在存贷款长短期错配,盲目扩张信贷,对于风险的控制能力比较差。

2、储蓄传统及国家政策

由于我国居民的高储蓄倾向和国家政策的扶持,银行对于风险控制的意识比较差,国际竞争能力比较差。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储蓄,我国居民长期以来的高储蓄倾向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比较充裕,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经营环境比较宽松,不重视其他货币业务的发展,不重视对于资产负债结构的配比和控制。

3、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不健全

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比较缓慢,作为直接融资平台的资本市场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漏洞,企业直接融资的难度比较大导致企业只有通过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来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这种情况使得银行有大量贷款对象,从而不重视资产负债管理。

四、发展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对策

1、进行存款工具等负债工具的创新

在负债方面,要加快存款工具和业务手段的创新,可以通过和推广国外已经行之有效的金融手段,发展多元化的负债产品,如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推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业务、回购协议、发行债券以及扩大银行卡业务等。另外,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力,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开放金融市场以后,我国更应有步骤地放开放宽对混业经营的法律限制。

2、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慢慢放开了利率管制,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也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提供了温床,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的利率化改革才刚刚起步,距离建立起一个市场化机制的利率制度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只有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脚步,在屡屡市场化的压力下,商业银行才能在市场竞争下加快对于存贷款业务以外业务的改革和创新,才会更注重对自身资产和负债的管理。

3、积极拓展业务渠道,提高资产负债的质量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拓展业务渠道,大力发展表外业务、中间业务以及其他非传统投资业务,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营收及占比都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银行营收及资产增加主要是靠借贷息差来实现,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改革、利率管制的不断放开以及可能的民营银行带来的冲击,都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的传统营收,因此通过拓宽业务渠道来提升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增加流动性,为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增加保障,降低流动性风险。

4、加快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改革

健康健全的市场环境是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市场条件。我国要不断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为银行业务的多元化创造条件,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和空间,为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供更多的手段。另外,要不断加快货币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融资途径和更广的融资平台,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为加强商业银行自身的资金管理提供保障。(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度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成果之一,本成果受北京市“人才培养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刘一.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分析—基于成本和风险角度[J].现代商业,2013(14).

[2]何浩.商业银行应对经济周期下行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9(06).

[3]刘嘉.我国商业银行负债风险及防范措施研究[J].知识经济,2012(09).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资金 转移定价 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2)03-060-04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银行产品的利率定价水平逐渐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核心竞争力。然而,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内部资金管理模式在核算净息差收入时会产生内部冲突,难以对业绩进行科学地绩效评估:分散的利率风险管理模式往往影响了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尤其是总行与分行信息的不对称使全行难以做到资源配置最优化和利润的最大化,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为此,学习国外先进银行的利率定价经验,引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即FTP),构建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不仅能够使经营单位正确地评价绩效、优化全行的资源配置,而且能够科学地指导产品利率定价和集中管理市场风险。最近几年,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FTP机制在商业银行中运用的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已建立了FTP定价机制,有的已使用了多年。

(一)FTP机制实施的架构及资金池的设置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通常负责内部资金管理与调度,制订政策性资金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办法,因此,FTP机制的管理工作一般由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承担,未设置资产负债管理部的商业银行其FTP定价工作则由总行计划财务部担任。在资产负债管理部的指导下,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都下设司库二级部来承担FTP的价格制定、全行流动性管理及全行资金使用配置规划。部分商业银行的司库还承担资金市场、票据市场的交易及全行的预算考核工作,通过对全行资金管理、货币市场交易管理和债券投资管理来进行流动性管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一般不直接进行货币市场交易,但可以下达货币市场交易指令。部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部还通过久期、VAR、风险资本等指标对资金配置进行限制,设置未来资金回流指标,按日监控。实施FTP定价机制后,前台市场交易职责和创利职能更为突出。

FTP机制的实施使银行的资金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过去,国内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是差额资金管理法,如分行负债大于资产,多余的资金上缴总行;分行负债大于资产,短缺的资金由总行调剂解决。不论对总行上存资金或借用资金,均按总行事先约定的价格计息。应用FTP机制后,则转为全额资金管理法。在全额资金管理模式下,总行建立一个由资产负债部门管理的虚拟资金池,各部门筹措到的资金均上缴到该资金池,各部门使用的资金皆来源于该虚拟资金池,资产负债管理部通过FTP定价,对资金池进行管理。全额资金管理法充分发挥了总行的资金管理优势和规模效应,有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实践证明,FTP机制是实现全额资金管理模式的有效工具。

在资金池的设置上,商业银行的FTP定价模式主要有单一资金池和多资金池模式。单一资金池模式假设资金池中所有的资金均具有相同的属性,其利率敏感性、流动性完全相同,由一个相同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进行资金管理,资金的提供方和使用方按同一利率进行计价。该方法简单易懂,容易操作,不考虑资金的到期日、筹措成本、流动性、风险性等方面的差异,是较低级的FTP定价模式,因而适用范围较窄。多资金池模式,不仅考虑资金的不同属性,且根据其期限、利率敏感性、流动性等因素分类,资金的提供方和使用方也按不同的利率对不同的资金进行计价。该方法通过资产负债的期限匹配,贴近市场利率,有效降低风险,更能体现资产负债管理部门的经营意图,但操作起来较为复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采用单一资金池模式。

(二)FTP曲线的制订与调整

FTP曲线的制订,大多数商业银行普遍区分法定利率产品和市场利率产品,将FTP曲线分为存贷款FTP曲线与市场利率FTP曲线。存贷款FTP曲线以央行法定基准利率为基础,适用于存款及贷款等品种。市场利率FTP曲线以银行间市场利率为基础,主要适用于按市场利率定价的产品,如贴现、同业存款等。目前,商业银行的市场利率FTP曲线都以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SHIBOR)公开市场收益率曲线为基础制订。当然,也有部分商业银行的存款FTP及贷款FTP采用同一条曲线,部分商业银行采用存款FTP和贷款FTP分别制定的方法,即存款FTP和贷款FTP为两条曲线。

在遇到央行调息或市场利率大幅变化时,商业银行均会采取相应措施,对FTP价格进行调整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同时,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部也会对FTP运行效果进行定期评估,通过资产负债分析会议、会商制度及征询业务部门意见,及时调整FTP价格。

商业银行虽然对大部分产品采用相同的FTP定价方法,但也会根据自身不同的资产负债结构及利润导向,对其鼓励或抑制的业务进行特殊定价。例如,部分商业银行1年期以上期限的储蓄存款FTP高于同期限对公存款FTP,以鼓励中长期储蓄存款;部分商业银行为鼓励个人按揭业务,对个人房贷FTP采取优惠定价;部分商业银行不鼓励长期储蓄业务,因此设置三年期以上存款FTP低于法定基准利率等等。另外,有的商业银行有时也会根据当地的市场环境对不同地区制定特殊FTP定价。

(三)FTP的发展趋势

目前占国内商业银行主导地位的业务仍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而存贷款利率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基础,尚未完全放开,因此目前国内商业银行FTP定价曲线根据法定利率产品和市场利率产品分为存贷款FTP曲线与市场利率FTP曲线,FTP的优势尚未完全体现。然而,从西方利率管理体制经历早期放任自由、中期国家垄断和现代市场调控的三个发展阶段,以及我国1978年开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来看,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是大势所趋。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市场利率调整速度会更快,利率变动的频率和幅度会更大。这对商业银行的成本收益、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FTP定价体系在商业银行普遍应用正生逢其时。待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存贷款FTP曲线将完全与市场利率挂钩,充分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情况,市场导向性将更强。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经风险调整后的经济资本收益率(Risk-AdjustedReturnofCapital,简称RAROC)作为一种全面的风险管理手段已在国内外商业银行中被广泛地应用。

RAROC衡量的是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占风险资本总额的比重。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是指从收益中扣除经营成本、资本成本和风险成本后的收益,即过滤掉风险后的真实利润。RAROC可用于衡量一笔业务的风险与收益是否匹配,为银行决定是否开展该笔业务以及如何进行定价提供依据,也可用于目标设定、业务决策、资本配置和绩效考核等。因此,RAROC是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商业银行实施FTP定价体系是采用RAROC的一个必要条件。FTP有效地实现了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的分离管理,它通过实现各分行对同类业务的统一定价,为实现全行对产品盈利的统一计算提供了基准,降低了总行进行统一的风险管理和资本配备的成本。未来,商业银行将通过FTP定价体系,将司库、考核、风险计量、管理会计核算、资产负债管理进行全面整合,完成对银行核心竞争力和客户盈利能力的综合评价。

二、FTP定价机制初显成效

经过几年的运作,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已经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对提升银行整体管理水平和提高利润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一)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发挥了积极的市场导向作用

FTP机制是一种市场化的内部定价机制,其对市场利率的传导速度是相当快的,一旦市场资金面发生变化,市场利率也会相应发生变化。由于sHlBOR利率与市场利率基本正相关,而FTP的市场利率定价曲线一般是和sHIBOR利率挂钩的,因此FTP也能迅速进行相应的调整,几乎没有时滞。如遇央行调整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FTP的存贷款曲线一般也会根据事先设定的规则立即同步进行调整。

而且,FTP机制的业务导向准确,总行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调整经营单位的业务导向。如在市场资金面短期趋紧、长期宽裕的情况下,司库可以提高短期资金的成本和收益,维持长期资金运用成本和收益基本不变,这样经营单位就会减少短期资金的运用,并争取更多的短期资金来源,且不会对长期品种产生大的影响。由于FTP利润直接影响到经营单位的考核结果,因此经营单位也会密切关注FTP的变化。一旦总行调整FTP,经营单位的考核也会马上按照最新的FTP执行,政策效果优于其他的管理模式。例如,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市场资金面短期趋紧,市场利率上升,FTP收益相应上升,经营单位在利益驱动下会立即争取更多的存款。

(二)合理配置FTP价差,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在通常情况下,司库会根据全行资产负债情况和管理要求,设定不同业务品种的点差,大力发展短板业务。2011年受央行调控政策影响,商业银行存款规模提升缓慢,部分银行的存款规模不升反降,存款业务就成了大多商业银行的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商业银行会提高存款FTP,扩大存款FTP价差率,鼓励经营单位多吸收存款。

而且,如果合理运用,FTP机制还可以起到优化业务结构的作用。2010年下半年,根据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受到了限制,多家银行上调贷款FTP成本,缩小贷款业务FTP价差。这样,经营单位的放贷冲动受到了抑制,而且会将宝贵的贷款资源投向综合回报高的客户,优化了银行的资产负债配置和客户结构。

最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设定FTP贯彻全行的战略目标,完成战略转型。如对需要扶持的新业务,由于未达到规模经济等诸多原因,其收益一般较低,总行可以通过转移定价扩大这些业务的考核利润,鼓励经营单位发展这些需要扶持的业务,一旦达到规模经济,这些业务将成为银行重要的收入来源。

(三)提升综合赢利水平,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在制订FTP价格时,司库会鼓励当前阶段财务利润较大的业务,给予重点支持。在资金紧张时期,总行会鼓励经营单位做大同业存款规模,然后通过银行间市场拆出获利。对那些综合回报较低或是收益逐年递减的业务,总行可以调低相应业务的FTP价差,限制经营单位发展此类业务。在FTP机制下,为了完成全年的考核利润目标,经营单位有动力发挥其比较优势,即存款业务占优的经营单位将专注于存款业务的拓展,而贷款业务占优的经营单位将专注于贷款业务的拓展。而在以往,存款往往意味着利息支出,受到上存价格限制,存款业务占优的经营单位经常会没有动力去拓展存款。

在这种情况下,司库可以将存贷款业务的FTP价差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迫使经营单位通过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来完成全年的利润指标。考虑到中间业务不占用资金,不存在FTP成本,可以给银行带来净收入。

(四)集中利率风险管理,有效考评业绩

科学的FTP价格体系可提高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将利率风险集中至总行司库进行统一管理。集中全行利率风险是提升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首要步骤。利率风险的特点决定了利率风险必须集中由一支专业团队来管理。总行通过对利率风险进行统一的识别、分析、计量和对冲,将利率风险从分支机构中剥离出来,保证业务部门不受利率风险的影响,确保业务部门经营的稳定性。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已完全剥离分行利率风险,保证FTP考核收益在合同期内不变;部分商业银行将分行的大部分业务剥离利率风险,保证绝大多数业务品种的FTP考核收益在合同期内保持不变;部分商业银行则采用总分行利率风险共担的模式,在外部利率环境发生变化时,通过合适的FTP定价使总分行按一定比例分摊利率风险。

推行FTP后,意味着传统的资金管理模式被改变,全额资金转移取代了资金的差额转移。在这种模式下,各经营单位的盈利途径发生了变化,由过去通过赚取存贷款利差获得净息差收入,转变为通过赚取各项业务(产品)利率与FTP之间的价差获得FTP考核利差收入,各经营单位仍能获得承担信用风险带来的收益,但不再有期限错配收益。这就为考核经营单位营销人员的绩效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评价工具。在以往,有的客户经理以贷款业务为主,而有的客户经理以存款业务为主,很难对他们进行评价和排序。但只要使用FTP机制进行考核利润核算,可以做到合理评估营销人员为银行带来的综合贡献。

三、FTP运用中的难点和建议

FTP是既简单又复杂的一种体系,实施过程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为此争论不断,冲突频发。在分享FTP带来成效的同时,也遇到许多困难。尽管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在商业银行运用中的整体情况是好的,但中间仍然有不少难点有待突破和解决。

(一)FTP定价规则及调整规则应尽可能做到“三公”

总行司库在制订FTP定价规则和调整规则时,最重要的是做到公开。这样可以直接将总行的业务管理意图明确地传导到经营单位,经营单位以此为依据制订自己的业务发展规划,有所取舍,集中精力做好优势项目。在公开的基础上,总行应建立一套公平的考核体系,对所有分行使用同一标准进行绩效评价,以达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绩效管理目标。当然,对一些特殊情况,应该给予特殊政策,比如对新开行,可以使用特殊定价,设定一定时间段作为保护期。有了这些政策措施后,在

最后的FTP核算上必须做到公正,这样才能够使经营单位将精力放在业务拓展上,避免发生内部营销和内耗的情况。

从目前商业银行执行的情况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难完全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是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有的是为了突击完成某项任务,总行改变定价规则的情况时有发生,年末内部营销更是较为常见。实施FTP,公开是前提,公平是条件,公正是保证。“游戏规则”的多变,不仅会挫伤经营者的积极性,而且容易引起工作中的混乱。为此,一定要提高制订FTP定价规则的严肃性、前瞻性,一旦规则公布出来,就要尽可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保证执行的连贯性,避免随意性。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从内部的运作机制着手,着力提高管理水平。

(二)化解财务利润与考核利润之问的矛盾

由于计算的口径不同,FTP机制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财务利润与考核利润之间的不一致。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是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石,对已经上市的银行来说,利润更是影响股价的主要因素。因此商业银行有极大的动力去增加财务利润,FTP机制也是为增加财务利润服务的一种手段。

然而,总行对经营单位是使用基于FTP的考核利润,有的时候,财务利润与考核利润会发生背离,即在考核利润增加时,财务利润会不增反减。如果财务利润和考核利润不一致,将不利于总行全年的利润测算工作。例如在2011年,央行连续加息,为了增加财务利润,经营单位应该投放浮动利率贷款,尽量缩短贷款的重定价周期。但与此同时,受政策调控影响,银行贷款规模紧张,贷款成为了一种资源,司库应该缩减贷款业务的FTP价差,但这样做会使经营单位偏好固定利率,事先锁定贷款业务的FTP价差,不利于财务利润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财务利润与考核利润发生了矛盾。大部分商业银行解决矛盾的方法是将司库利润控制在零附近,这样财务利润和考核利润就统一起来了。但这将考验司库的管理能力,有时为了完成司库利润为零的目标,管理者又不得不对FTP进行不合理的调整。显然,这不是解决矛盾的好办法。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根据贷款利率的浮动频率制订政策线,调高重定价周期较短的贷款的FTP价差,区别对待,一事一策地进行解决。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成熟后,总行可以在市场上寻找衍生工具对冲利率风险。

(三)解决FTP考核利润的核算难点

确保FTP机制顺利运行的前提是,总行必须对经营单位的FTP考核利润进行精确地核算。但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系统或分析系统一般不具有这一功能。从已执行FTP机制的商业银行来看,一般会有两种选择。一是对银行的业务系统进行改造,这当然是最佳选择,可以完全做到每笔业务考核利润的精确核算,但是系统改造的工作量是极大的,不能一蹴而就。另外一种方式是使用外挂系统,这是大部分银行现在的做法。外挂系统开发便捷,容易在短时间内上线。但与业务系统的衔接可能会存在诸多问题,且有各种特殊情况需要处理。因此建议在FTP机制运行初期,可选择外挂系统作为过渡,在新一代业务系统开发时,将FTP利润核算一并考虑进去。

另外,FTP机制可能会产生客户套利的行为,给银行带来损失。以2011年为例,市场资金面较为紧张,一些央企和大型国企可以在商业银行轻而易举地得到贷款,然后将资金交给自己的财务公司,由财务公司将资金存放或拆放给商业银行,从中套利。一般情况下,半年期贷款利率下浮10%后为5.49%左右,而资金紧张时期的短期利率会超过7%,企业有151个基点的套利空间。在传统的考核模式下,经营单位从财务利润出发,一般会杜绝这种套利行为。但是,在FTP机制下,如果贷款FTP成本低于5.49%,或是资金的FTP价值高于7%,就有可能发生客户的套利行为。因此,司库应该设置相应的规定以防范内部套利行为的发生,并对此类行为进行严惩。

参考文献:

1 白雪峰,宋云智,农村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的探索[J],华北金融,2009,(7):44-46

2 刘胜会,商业银行资金转移定价系统:转移方法、定价模式与实施建议[J],社科纵横,2009,(10):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