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14 17:5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篇1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制度创新

中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是一个不分地区和发展阶段而曾遍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是保证正常合理的价格的形成、维护市场竞争活力、确保经济运行稳定、保障充分就业的前提和条件。无论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处于制度变迁的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可以为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历程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从起步至今只有10余年历史。我国从1992年开始探索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之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探索起步阶段(1992年起)。在此期间先后在重庆和上海等地产生了私营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基金会。在广东和四川等地开始出现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地方性商业担保公司。交通银行上海杨浦支行与区政府和街区企业合作成立了担保基金。

2.积极推动阶段(1998年起)。浙江、福建、云南和贵州等省的一些市县开始探索组建以私营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或中心。陕西、广东、湖北与北京等地开始出现科技、建筑等专业性担保机构。上海、北京等地开始进行政府财政部门与商业担保公司合作的试点工作,即财政部门对银行作出承诺并负责推荐中小企业,商业担保公司负责办理具体担保手续。

3.规范试点阶段(1999年起)。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要求,国家经贸委在广泛征求社会有关各界的意见、总结各地试点情况,并吸收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等国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于1999年6月14日《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国经贸中小企[1999]54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随后,国家经贸委着力在全国各地贯彻实施该《指导意见》,河南、山东、宁夏、吉林、天津等地政府陆续下发地方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指导意见并组建相应机构。深圳等地开始出现信用担保、商业担保、互助担保等担保机构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的好局面。

4.体系完善阶段(2000年起)。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决定加快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的准入制度、资金资助制度、信用评估和风险控制制度、行业协调制度与自律制度。自此,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开始进入制度建设、组建国家信用再担保机构和完善体系建设的阶段。

据我国人民银行2003年3月的调查,截至2002年底,我国共建立担保机构848家,主要有政策性、互和商业性担保机构三种类型。2002年末,我国担保机构可运用的担保资金总额为242亿元,其中注册资金为184亿元。2002年共为28717家中小企业提供了51983笔贷款担保服务,累计担保金额598.2亿元。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现状

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是,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在担保的结构、经营和功能上还不十分完善,存在着三重缺陷。

1.结构性缺陷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主要表现在:在机构数量和担保贷款金额上,政府担保的份额过高,民间资本型担保(包括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的比重严重不足。截至2002年底,我国建立的担保机构有848家,其中,政策性担保机构高达614家,占72.4%。在2001年100亿元左右的总担保金额中,政府担保资金为66亿元。由此可以判断出政府担保贷款在中小企业贷款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是很高的,这也说明了财政出资的政府担保在整个体系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政府根本不可能在完成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职能之后还有足够的财力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中起主导性作用。所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过分依赖于政府担保,既无必要,也不可能。

2.经营性缺陷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经营性缺陷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缺乏,即资金补偿机制、风险分散机制、担保品种和担保人才的缺乏。此外,很多通过政策性出资建立的政府担保机构没有实行企业化运作和市场化经营,行政干预仍然突出。一些地方政府根据“谁投资,谁决策”的市场原则,认为政府在担保项目上有表决权,所以领导定项目的情况并不少见。也有一些地方领导利用这种政府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进行“设租”或“寻租”,或是把政府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这种长期行为短期化和政治化。

3.功能性缺陷

信用担保体系的结构性和经营性缺陷最终都会体现在功能性缺陷上。结构性缺陷带来的功能性缺陷集中体现在宏观层面。政府担保的主导地位表明政府承担了过多本来可由市场管理和分散的风险,必然导致市场管理和分散风险的功能弱化。同时这也意味着政府分散了资源,忽视了在市场秩序、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

经营性制度缺损带来的功能性制度缺损主要体现在微观层面。现存的经营性制度缺陷限制了担保贷款的市场需求,加剧了贷款担保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而影响了现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绩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制度创新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运作效果的国际经验来看,还是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三重缺陷来看,抑或是从导致上述缺陷产生的成因来看,克服现有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诸种缺陷,提高该体系绩效,保持该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进一步的制度创新。

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本身的制度创新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政府财政的可行性、效率的低下和行政手段的弊端以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建设的国际经验都表明财政性担保在整个担保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不合理的。改善现有结构的制度创新内容主要应包括提高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这些民间资本型担保在整个担保体系中的比重和地位,同时在市场的基础上改善财政性担保机构的经营与管理,提高其效率。制度创新的手段应包括:鼓励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的建立和发展,努力促进商业担保机构的扩大和发展,政府担保机构要坚持“政策化资金、法人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基本原则,避免行政干预。

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上下游环节的制度创新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上下游环节的制度创新要做到:一是要发展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一个健康发展的信用担保体系应该是建立在企业信用制度上的。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说,首先,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尽快地建立起以中小企业、企业经营者、相关政府机构、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采集、信用评估和信用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其次,政府应鼓励民间建立和发展社会信用调查评估等中介机构,允许这些机构在以独立法人身份承担民事责任的基础上对有关用户有偿提供中小企业信用成果。第三,中小企业本身要重视信用意识的培养,应具有将信用作为无形资产来经营的理念。第四,除了建立和发展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外,政府还有必要维护和管理信用秩序,即打击虚假信用,严惩骗取信用等信用欺诈行为,对信用信息失真的企业和中介机构一定要根据相应法律加以惩治。二是要加快发展以中小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贷款的期限、额度、频率和成本上有很大的差距。中小企业较小的贷款额度、较短的贷款频率和较高的贷款成本,则使得中小企业贷款具有规模不经济和较高风险性的特点。所以,大型金融机构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因此,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就必须发展中小银行。

发展中小金融机构的对策主要有:对非国有金融机构开放市场,以增加金融体系中竞争的程度;完善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法规、制度和监督体系,对中小金融机构加强监管;对现有中小金融机构进行经营机制转换,实现真正的商业化经营。

参考文献:

[1] 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世界各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情况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情况,省略/news/sys4credit.htm, 2007年9月

[2]林毅夫,李永军,2001,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第1期。

[3] 陈文晖,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国际比较,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谭中明,梅强,2001,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运作模式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6期。

篇2

关键词:信用担保;风险;担保机构

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的贡献是巨大的,其为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疑这是被赞许的,中小企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目前中小企业在面对大型企业时,在抵御风险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缺陷,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其中,融资难是中小企业未能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其中,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的重视是尤为关键的。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概述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债权人约定以保证的方式为债权人提供担保的一种体系,当债务人或者被担保人未能按所签订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时,担保人应该负担责任或者进行代偿。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特征既与其他事物相联系,也是区分与其他事物的一种标志。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特征归纳起来有六个:专门性、专业性、政府主导性、政策性、综合性以及强制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本质具体可以概括为两点:具有社会责任本位制度体系以及平衡协调的属性。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现状

自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以来,其发展总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自主摸索阶段、初步发展阶段、积极发展阶段和规范发展阶段。

自主摸索阶(1993-1998)主要是为解决中小企业当时所面临的融资难的环境而开始自主的探索道路的时期,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开始自发的建立一些企业互助的担保活动,意味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始进入了真正实践阶段。

初步发展阶段(1998-2000)经贸委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开始设立一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试点,其目的是在于帮助一些中小企业解决信用担保的问题。到此为止,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积极发展阶段(2000-2005)国务院办公厅了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国家经贸委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要求尽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此标志着积极发展阶段的开始。

规范发展阶段(2006-至今)主要通过规定一些政策环境来发展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很多地方性政府也颁布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帮助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但是地方性法规和制度的适用范围存在着很大的限制。

三、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已经发展了将近二十年,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中小企业是我国最常见的,也是占比例最大的组织形式,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处在探索和完善中。

(一)缺乏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相关立法规范

和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立法相比,我国的相关立法规范还处在初级摸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规范,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立法规范尤其缺乏,无法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展工作提供有效的约束。随着近些年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有了自己独有的特点,而我国却没有相关法律专门对此作出规范。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结构不完善

体系的结构不完善主要是体现在我国担保机构和出资机构方面,首先数量上很小,而且在类型上也缺乏多样性。在我国,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大多都是政策性机构,商业性的担保机构可以说是数量非常之少,而这种结构上的不完善阻碍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而且由于体系结构的不完善,中小企业还存在着大量的资金抽逃、账款拖欠和“三角债”等问题。

(三)资金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设计不足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外部支持力量还处在初始阶段,而大部分的担保机构都表现出对中小企业的不信任,不论是在经济实力、经营状态方面,还是在未来的发展等方面,因此担保行为大多数都是一次性的活动。而且,国家对于为中小企业的后续稳定的资金支持也没有完善的机制,在风险方面也没有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这就使得担保机构很难全面的发展。

四、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策略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对它的所有环节都需要给予重视,忽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将影响其成效。根据上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相关立法保障

对比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事实证明,要有好的发展,首先要有完善的立法保障,有了法律法规的保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和发展。我国应制定专门的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法律。我国的担保种类单一,所以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我们应该不断的增加担保的类型。

(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结构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二级担保机构,商业性的机构不断地扩张,同时,政府也全力引导来自民间的资金来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这样不仅能减轻政府的资金压力,而且能够最大化利用民间闲置资本。仅仅建立担保机构并不能很好的保证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因此需要建立再担保机构来对担保工作进行监督,进行最终的信用评估,保障多元化的发展。

(三)完善资金补偿机制

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国家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信用体系,尤其是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建有全面的风险防范机制。资金补偿机制可以分为内部补偿机制和外部补偿机制两种。

五、结论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且目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也处在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因此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至关重要。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不仅仅需要以上的建议,还需要其他各方的重视和配合。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道路,但是我们应努力克服困难,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柴让措.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法律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8):80-81.

[2] 李芸云.信用体系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作用和策略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2010,6(09):116-120.

[3] 唐茜.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制度缺陷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3(23):30-32.

篇3

    一、结构性缺陷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主要表现在:在机构数量和担保贷款金额上,政府担保的份额过高,民间资本型担保(包括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的比重严重不足。截至2002年底,我国建立的担保机构有848家,其中,政策性担保机构高达614家,占72.4%。在2001年100亿元左右的总担保金额中,政府担保资金为66亿元,由此可以判断出政府担保贷款在中小企业贷款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是很高的,也说明财政出资的政府担保在整个体系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说到底是一种市场现象,因为它主要是由中小企业的金融困难所引起的,而金融困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中小企业高比率的倒闭和违约,抵押和担保中的问题,金融业的整合和贷款紧缩,利率和收费规定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是作为一个宏观调控者和社会管理者而存在和运转的,它在市场上的职能和能力在于监管市场,制定市场规则和维护市场秩序。显然,政府并不具有立宪依据和能力解决市场问题。而且,中小企业贷款缺口作为一种市场现象,市场本身有机制、激励和能力来解决,即民间资本在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上提供贷款担保。事实上,由于中小企业量多面广,贷款需求具有明显的个性化,新陈代谢速度较快,每年新增的企业户数很多,政府根本不可能在完成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职能之后还有足够的财力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中起主导性作用。所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过分依赖于政府担保,既无必要,也不可能。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因为解决中小企业的金融困难也需要政府在宏观调控和管理上的努力,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又直接关系到政府的税收、就业、出口和产业结构等宏观经济和社会问题,所以可以说政府有义务和必要用政府信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帮助解决中小企业信贷缺口,以此扶持和促进他们更快更大的发展。只是问题的焦点在于政府提供政府信用的程度应该有多大。从国际经验来看,在美国、日本和德国等政府出资规模很大的国家,政府担保贷款数额也只占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很小比例,一般不会超过10%。例如:美国中小企业署2000年担保了105亿美元的贷款,却涉及到44000家小企业。因此,可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担保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中并不起主导作用。

    二、经营性缺陷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经营性缺陷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的缺乏,即资金补偿机制、风险分散机制、担保品种和担保人才。此外,很多通过政策性出资建立的政府担保机构没有实行企业化运作和市场化经营,行政干预仍然突出,一些地方政府根据“谁投资,谁决策”的市场原则认为政府在担保项目上有表决权,所以领导定项目的情况并不少见。也有一些地方领导利用这种政府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进行“设租”或“寻租”,或是把政府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这种长期行为短期化和政治化。

    1.缺乏资金补偿机制。政府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以各级地方政府财政资金和资产划入为主,担保费收入为辅。但地方财政资金和资产划入大部分都是一次性的,规模又校政府担保机构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收取的担保费也很低。由此可见,政府担保机构缺乏资金补偿机制。这也是为什么政府担保机构虽然数量很多,但是银行就是不敢发放太多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商业性担保机构资本实力也较小,同样缺乏资金补偿机制,大多数商业性担保机构把高担保费作为资金补偿来源,部分担保机构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一半收取担保费,一些机构的担保费比这更高。而在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担保费一般为1%左右,法国为0.6%,我国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区仅为0.5%左右。

    2.缺乏风险分散机制。由于缺少明确的制度规范,担保机构又由于实力过于弱小而处于谈判上的弱势地位,所以大多数银行都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转嫁给了担保机构,有很多担保机构甚至被迫承担了100%的信贷风险。担保风险过分集中于担保机构,没有在担保机构与银行间合理地分散,在国际上,担保机构一般只承担80%的贷款责任。担保机构不仅集中了过多的贷款风险,而且他们极其缺乏风险分散机制。绝大多数担保机构,尤其是商业担保机构都是寻求反担保条款来分散风险,或者是提高担保收费转移风险。而事实上,中小企业的贷款之所以需要专门的担保机构,就在于他们自身信用低,既没有合格的担保品,也很难找到非金融中介的担保人。担保机构过多的反担保要求不仅使得担保机构不能帮助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而且还使得中小企业向担保机构提出的担保申请变得多余,也彻底违背了设立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的宗旨。

    3.严重缺乏担保方面的专业人才。近两年担保机构的迅速扩张使得本来就稀缺的担保人才更加短缺。一些地方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往往是由不熟悉担保业务的政府官员担任,但是政府担保机构却只有在专家的经营管理下实行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才能实现保本或微利经营,达到不以盈利为最终目标的政策性目的。民间资本型担保机构目前业务开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也是在于缺乏专业人才的管理和运作。而且,在专业人才缺乏的同时,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担保从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失信惩戒机制,这也造成了现有从业人员能力和素质都不够。

    4.担保品种贫乏,期限集中于短期。目前我国多数担保贷款的期限都在6个月以内,最长不超过一年;担保品种基本上局限于流动资金,鲜有设备、技术改造之类的长期贷款担保。在国际上,多数国家都是对中小企业的长期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所以担保期限较长,一般都在2年以上,最长的是美国,长达17年。担保品种也很丰富,包括创业贷款,票据贴现,科技开发贷款,设备贷款和技术改造贷款等。例如:在日本山形县信用担保协会提供的担保中,70%的无抵押要求,用于设备资金担保的比例为58%,3到10年以上的担保金额比重高达61%。

    三、功能性缺陷

    信用担保体系的结构性和经营性缺陷最终都会体现在功能性缺陷上,结构性缺陷带来的功能性缺陷集中体现在宏观层面。在过去,国有大中型企业因为可以直接利用国家信用而将银行贷款这种外源性融资演变成了内源性融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我们已逐渐纠正这种错误现象,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贷款融资与其资产信用挂钩。如果现在又把政府信用过多地用在中小企业上,相当于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与允许国有大企业过度地利用国家信用一样,即政府财政负担加重,政府风险放大,市场管理风险的功能弱化。政府担保的中小企业贷款越多,既意味着政府拨出的财政资金越多,政府负担加重,也意味着政府支出的信用越多,承担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越多。同时,市场本身具有管理和分散风险的卓越功能,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本来就是市场现象,政府担保的主导地位表明政府承担了过多本来可由市场管理和分散的风险,市场管理和分散风险的功能被弱化。同时也意味着政府分散了资源,忽视了在市场秩序、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

篇4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为许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帮助。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难题之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没有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就不可能实现整体经济的快速稳定成长。由于中小企业的特性,资金瓶颈一直是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发达国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上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其中建立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就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措施之一。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信用担保体系的构成

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及发展现状。按照国务院办公厅[2000]59号《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意见的基本框架,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实践模式,归纳起来包括政策性担保、互担保和商业性担保等三种模式。

政策性担保机构,是政府为扶持中小企业而建立的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担保机构。近年来。政策性担保机构在所有担保机构中所占比例有下降趋势。商业性担保机构。是民间投资的,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担保机构。互担保机构。是中小企业为缓解自身贷款难,而自发组建的担保机构。

我国中小企业担保的实践,最初就始于企业互助担保基金会。近年来。互助担保远远落后于政策性和商业性担保的发展,只是在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较快。

发达国家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采取了以政府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多种资源的整合。全方位制定政策措施的战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个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理论分析

图中,横轴表示营业额,纵轴表示企业的利润。我们可将中小企业可分为如图所示的四类。处在区间I的企业是初建类企业。这些企业的特征是:营业额一般,利润较高。它们不适合成为商业银行长期贷款的对象。需要信用担保支持。

处在区间II的企业属于利润好并信守承诺的(蓝筹)企业。这些企业的特征是:营业额及利润很好。这些企业通常都有足够的财产为它们所需的银行贷款进行抵押,并不特别需要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

处在区间Ⅲ的企业是平稳发展的(成熟)企业。其特征是:营业额较高,利润较差,但也有足够的财产作为抵押,来提供给它们所需的银行进行贷款,通常也不需要信用担保机构的支持。

处在区间Ⅳ的企业是转向型的企业。其特征是:营业额及利润都很差。若不进行适时的转变及改造,将越来越不适合作为商业银行的客户。对这类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显得极为重要。

图中的箭头显示了区间Ⅰ的企业可以向区间Ⅱ的方向转化。区间Ⅱ的企业可以转化为区间Ⅲ的企业并最终转向区间Ⅳ。

对于区间Ⅱ的企业。银行对其有着良好的商业前景预期。对于Ⅲ的企业,在长期的合作中,银行已收集了所有必要的相关资料,与他们打交道的成本较低;且两类企业都能够提供足够的财产作为贷款抵押。因此。处于区间Ⅱ和区间Ⅲ的企业是银行关注的重点客户群。

对于区间Ⅰ和区间Ⅳ的企业,由于高比率的倒闭率和违约率、市场前景不明朗、缺乏能够满足银行要求的抵押担保品等原因,通常受到银行的冷遇。对这两类企业。担保机构的信用担保显得特别重要。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扩大社会就业、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有必要对其进行信用支持。

三、信用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信用信息失真。我国社会信用担保的社会需求与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造成的矛盾,严重制约了担保业的发展。现阶段,社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担保需求是银行贷款的信用担保,特别是中小企业对此需求尤为迫切。但是,由于社会信用信息失真。信用资源的供给和需求严重失衡,造成贷款的信用担保业务面临巨大风险。尤其是许多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重视信用建设。致使信用观念极其淡薄。许多企业通过失实的资产评估、虚置债务主体和逃避银行监管等手段获取信用担保机构和银行的信任,取得贷款,造成银行和信用担保机构产生重大损失。直接导致银行和信用担保机构没有信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和贷款。

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资本投入严重不足,抗风险能力差。强大的资金和足够的规模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而资本投入不足是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缺陷。我国目前运营的信用担保机构资金规模平均几千万元人民币。由于资本少,不但难以大规模地开展担保业务。不能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而且当出现较大的信用风险时。信用担保机构也难以抵御风险,造成自身生存环境的恶化。

3.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担保风险是指信用担保机构在担保业务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导致产生担保风险的因素有多方面,如中小企业信用缺失、担保机构决策和运作失误等。风险管理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关键在于风险的分散能力,即担保机构的再担保、与合作银行风险分担和反担保,通过对风险管理能力评价,认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状况。有助于建立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三、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议

1.加强与合作银行的关系。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帮助银行分散风俭,而不是完全接受银行风险,以使银行在不承担任何风险的情况下获取稳定收益。所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与协作银行明确保证责任的形式、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担保范围、责任分担比例、资信评估、违约责任、代偿条件等内容。应确定适当的担保比例。在担保机构和贷款机构之间合理分担风险。担保机构应当避免全额担保,对于商业银行不愿承担任何风险的思路,人民银行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在风险分担、放大倍数和业务开展上积极与信用担保机构合作。担保机构和协作银行可以在合作中积极进行业务的创新,比如合作进行贷款授权信用担保,即申请贷款信用担保的企业可以直接到协作银行办理手续,协作银行按照规定直接受理承办贷款授权信用担保有关手续,然后由担保公司追办担保手续。

2.拓宽资金来源和融资渠道。政府应当对信用担保机构进行足够的资金支持,通过在财政预算中定期投入、定期拨付。解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的启动资金和补偿资金。同时,建立定期的补偿基金制度和给予担保机构税收方面的优惠和减免,补充担保基金的资金来源。具体来说,对政策性担保机构,要将扶持中小企业作为长期政策,建立财政资金补偿机制,将担保资金列入财政年度预算。为担保活动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此外,鼓励其吸收社会的捐助资金。对于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企业互助担保基金应给予税收减免优惠,鼓励其进行资本金内部补偿。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外部补偿主要是通过私募和上市募集资金,应给予相应的政策鼓励其融资。再次,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基金,用以弥补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损失。

3.加强风险分散能力。担保机构销售的是信用、经营的是风险,风险的有效管理与控制是担保机构创造良好社会效益,得以持续经营的关键。

(1)充分发挥再担保制度的分散风险作用。所有从事中小企业直接担保业务的各类担保机构必须参加再担保。城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必须参加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强制再担保。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必须参加国家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的强制再担保。

(2)强化协作银行的风险分担作用。实践证明,开展比例担保,有助于提高银行的责任心。促进担保机构和商业银行的协作配合。可通过联合担保、比例担保等多种方式,明确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关系和风险分摊比例,强化商业银行考察、评估中小企业贷款项目的责任及对不良贷款追索的义务。商业银行应与担保机构分工协作,互相协调配合共同加强对借款人的监督。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 风险控制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它们在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竞争、推动技术创新、增强经济活力等方面发挥着大企业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近年来,中小企业却陷入了融资困境,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最主要的因素。信用担保作为联系银行与中小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成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突破口。信用担保的本质在于分散及控制风险。因此,基于风险控制这一视角,构建一个由风险预防制度、风险监控制度、风险补偿制度有机结合的新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体系,是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立法的必由之路。

一、风险预防法律制度

预防风险,顾名思义是指在风险发生之前,采取相关预防措施以减小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程度。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风险预防制度,包括准入制度,准备金制度,资信评估制度及保前审查制度等。

(一)准入制度

我国应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以及信用担保机构的准入制度。

(1)要建立规范的中小企业准入制度。由于中小企业具有规模较小,投资成本较低等特点,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成立条件比较宽松,因此导致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市场竞争激烈,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融资难,信用等级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建立严格的中小企业准入制度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调高中小企业的准入门槛,减少中小企业的数量,进而提升中小企业的质量,将一些在运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重大资金问题的中小企业扼杀在摇篮里,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我国信用担保的风险。

(2)要完善现有的信用担保机构准入制度。随着中小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信用担保机构比比皆是。2010年银监会颁布《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担保机构的最低注册资本为500万元。这一规定虽然明确了成立信用担保机构的底线,但是,这一规定却过于死板而且僵化,不能够随着市场的变化对最低注册资本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我国要完善现有的信用担保机构准入制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担保机构制定更加合适的标准,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以保障担保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准备金制度

准备金制度原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是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结算的需要而在中央银行准备的存款。

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控制问题上,我们可以借鉴这个制度,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准备金制度。根据我国当前的信用担保机构运营现状,再结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从收取的全部担保收入中提取一部分作为风险准备金,一旦发生中小企业到期无法按期偿还贷款的情况时,首先使用已经提取的准备金进行代偿,从而减少信用担保机构的经济损失,降低信用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保障信用担保机构的正常运营。

(三)资信评估制度

我国目前信用担保行业面临巨大风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有担保机构的担保实力不强,抗风险及抗打击能力较弱,而这又与我国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状况息息相关。因此,担保机构在设立之前,工商机关等相关部门应该对信用担保机构进行全方面、多角度的了解和调查,包括对其投入的资金多少、资金的来源、未来的发展规划以及抗市场风险的能力等方方面面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评估,符合以上所有要求的信用担保机构才允许其设立。

(四)保前审查制度

我国信用担保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时,对于被担保的中小企业的经营现状了解不清,也是信用担保风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担保机构在提供担保之前,要对被担保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途、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往来情况、市场条件以及其他必要事项进行详细、彻底的调查研究,然后再决定是否对其提供担保或者提供多少担保金额。另外,建立完善的保前审查制度,也要对那些可能出现的失信行为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发挥促进中小企业担保行业良好健康发展的作用。

二、风险监控法律制度

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过程中,对其风险进行监督控制,及时发现那些新出现的以及随着时间拖延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反馈并对担保风险进行重新规划与评估,才能尽早提出解决方案,积极应对风险,有效控制风险。

(一)保后监督制度

我国当前对信用担保行业的监管出现了各自为政、“群龙无首”的现象,看似监管主体很多,但是这也造成了如今我国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监管混乱、监管不严、监管不力的尴尬局面。

因此,我国要确立明确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监管主体,由这一主体对整个信用担保行业实施统一、高效的监督与管理。通过在担保机构内部设立董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负责担保业务的监管工作。设立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的管理职能。再设立信用担保行业协会,通过行业自律,树立担保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社会信誉,从而达到降低担保风险的目的。

(二)风险预警制度

对于信用担保机构而言,仅仅在提供信用担保之前对中小企业的各项信息进行调查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在提供了信用担保之后,更要全面跟进、全程监督被担保企业所做的经营决策、投资及财务状况、项目运营、职位变动等一系列可能带来担保风险的举措,并且定期向企业上级领导汇报监督进展。

一旦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可能出现的风险,担保机构就要开启风险预警机制,帮助中小企业分析风险存在的原因,想出应对风险的策略,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尽可能避免信用担保风险的发生。若存在的风险过大,担保机构也要及时做好中止担保的一系列举措,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担保风险。

(三)反担保制度

反担保又称求偿担保,指为债务人提供担保的第三人,可以要求债务人设立反担保,以保障其追偿权利的实现。

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过程中,反担保机制的设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小企业对担保资金的责任心,从而能有效利用担保资金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企业风险和代偿的发生,从而也就减轻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能面临的道德风险。

(四)再担保制度

再担保制度,是一种特殊的担保形式,是保障担保人的制度,也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种制度设计,是指信用担保机构在收取了中小企业的担保费用,为中小企业设立了担保之后,通过向再担保机构缴纳保费从而获得再担保机构的担保。当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风险,由信用担保机构先承担,然后再向再担保机构追偿,这样能为信用担保机构分担一部分风险。但由于再担保具有风险高、成效低的特性,因此,再担保制度的顺利实行,需要政府为再担保行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及资金支持,为再担保机构的发展做出强有力的保障。

(五)科学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建立科学的内部管理抽

度,包括内部稽查制度及责任分离制度。内部稽查制度,是指信用担保机构内部应该设立相关稽查人员,定期对公司的各项担保业务进行全面审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责任分离制度,是指担保机构内部各个部门分工明确,每个员工职责清楚,相互间业务不冲突,不干扰,达到责任分离,互相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从而确保信用担保机构业务的公平、公正、公开。

三、风险救济法律制度

建立信用担保机构的资金补偿代偿制度与风险分散制度,不仅为担保机构的信用担保提供前提条件,也是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壮大的重要制度保障,必须得到健全和完善。

(一)资金补偿代偿制度

一方面,我们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由国家财政确定一定比例的补偿资金,减少担保机构担保失败所承担的损失,减轻其资金压力,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稳定健康地发展,从而达到有效控制信用担保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设立再担保信用机构,其实质就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保险机构,承担部分代偿责任,并规范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和章程,确保信用担保机构正常营运,降低了风险。

(二)风险分散制度

风险分散原意是指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在信用担保中,担保公司的经营活动越集中,其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所以,信用担保公司可以通过合理规划担保项目的方法来分散业务风险,即可以增加担保业务品种,避免担保的过度集中化,或者可以采取与其它担保公司开展联合担保的方式,明确各自的担保范围、担保责任、担保比例、以及担保代偿的顺序等问题,更好地发挥各方优势,协同合作,相辅相成,从而提高担保业务能力,降低担保风险。

四、小结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人尽皆知的话题,直到信用担保机构的出现,某种程度上使这一问题得到缓解,但是它仍然是中小企业发展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因此,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风险控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国家制定专项制度的方式方法是最有保障、最有效果的。本文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去糟存精,提出重构及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体系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信用担保行业及中小企业的更好发展尽到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林小龙. 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 经营管理者, 2016,(1).

[2]谢进.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法律探究[J]. 安顺学院学报, 2015,(8).

[3]刘玉勉,姜发根.安徽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研究[J]. 合肥学院学报, 2015,(5).

[4]高佳.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法律问题[J].经济发展研究,2014,(6).

[5]刘琦.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风险与防范[D]. 山东. 山东大学,2014.

[6]沈 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控制研究[D]. 河北. 河北经贸大学, 2013.

篇6

关键词:融资;信用担保;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023-03

国际经济界认为,中小企业将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角。因此,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把它提升到战略高度并给予重视。由于企业运作的特点,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融资的依赖关系较强。但是,中小企业往往又受制于企业规模小、社会信用不足等,融资极其困难。如果能拓宽其资金瓶颈,发展融资担保,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将会大大增强和有效。

一、我国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的困境

(1)贷款难。中小企业贷款难是一个客观事实。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四大商业银行出于安全性和效益性的考虑,往往将90%的资金集中投向数量不足5%的AA级以上的大型优质企业,中小企业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信贷。另外,银行加强了风险管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请求很少给予积极的考虑。再者,中小型银行尤其是非国有的中小型银行数量不足,运作质量不高,更加堵塞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使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剧。

(2)担保难。在我国,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必须提供抵押、质押等担保,信用贷款只在极少的场合对极少的企业适用。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资产少、信用低等弱点,导致在寻求担保中遇到一系列不易解决的问题:一是很难找到符合担保条件的担保人;二是银行可以接受的抵押物非常有限,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时,就很难找到能为银行所接受的抵押物;三是办理抵押等担保,环节多、手续多、成本高,导致贷款企业望而却步。

(3)上市难。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开始建立股票交易的资本市场,这就为资金短缺的企业提供了在股市运作中直接融资的机会。但是,由于入市门槛过高使中小企业很难进入。即使深圳证交所开设的中小企业板,降低了上市门槛,仍然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企及的。

(4)发行债券难。除股权融资外,发行债券是企业从资本市场上直接融入资金的另一条重要途径。然而,由于《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和《公司法》规定了比较苛刻的发行债券的条件,如“企业规模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发行企业债券前连续三年盈利”、“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足以支付公司债券一年的利息”等,这就使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

(5)民间借贷难。由于国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得不从非正式的金融市场上寻找融资渠道。我国各地尤其是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一带民间借贷市场十分活跃,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银行的功能。如温州的“钱会”和石狮市的“十日会”等。

二、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解决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世界各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早在二次大战之后,日本中央政府就建议各地方政府建立信用担保计划,以促进当地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于1937年就成立了地方性的东京都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协会。接着美国、德国和加拿大,分别于1953年、1954年和1961年开始实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我国的台湾和香港也分别于1974年和1998年开始实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在这一体系的运作和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地区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1.明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目标客户。政府出资设立担保机构的目的是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而中小企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基础上。因此,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信用担保机构一般仅对通过正常渠道不能获得贷款和融资,但信用较好、认真经营、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2.防范、控制和化解担保风险。(1)建立内部控制机制。例如,日本的信用保证协会实行分级负责制,对协会内部的各级管理人员规定了相应权限的保证审批决策权,实行严格的审、保、偿分离制度;同时,认真进行保证申请时的信用调查与保证审查,并加强放款后保证期内的项目跟踪管理。(2)建立外部风险补偿机制。例如,日本对于制度保证,当出现损失(保险公库的保险不能填补的部分)时,地方政府向信用保证协会支付损失补偿金;对于设定低保证费率的制度保证,地方政府向信用保证协会支付保证费补贴。又如奥地利财政担保公司和小企业担保银行的代偿金额都由政府赔付。(3)建立内部风险补偿机制。日本的信用保证协会可以设立收支差额变动储备金,将部分收支差额不纳入基本财产,以备将来收支恶化时支用,以此维持对外信用和业务运营稳定。我国台湾省的信用担保机构通过提取足够的风险准备金,以弥补代偿损失。(4)建立风险转移机制。通过反担保措施转移风险,能够再担保转移一部分担保风险。如日本信用保证协会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后,可以向信用保险公库申请保险(再担保)。一旦发生代偿,信用保险公库将向信用保证协会支付代偿金额70%~80%的保险金。

3.优化担保体系运行的外部环境。(1)法律环境。美国早在1953年就由国会通过了《小企业法》,随后又制定了相关法律,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使政府、企业、银行、各类中介服务机构都能依据法律进行定位和活动。加拿大依据《中小企业融资法案》构建了中小企业政策性担保体系。日本的《信用保证协会法》和《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明确了信用保证协会和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的职能、作用以及担保的规则等。(2)良好的社会信用基础。在美国,国家对个人社会安全号实行计算机管理,个人在社会或经济上的主要活动都将通过安全号记录在案。此外,各银行普遍设有客户信用自动评估系统,以此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3)健全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美国小企业局以融资担保为中心,建立了多种服务中心或信息中心,例如,小企业发展中心、退休经理志愿者服务团、企业信息中心等。台湾已经建立了一个涵盖财务融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研究发展、资讯管理、工业安全、污染防治、市场营销、互助合作、品质提升10个层面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以协助解决中小企业经营上的问题。

三、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实践起步于1992年,代表者是重庆的私营中小企业互助担保基金会以及上海的工商联企业互助担保基金会和广东的地方性商业担保公司。1999年6月14日,国家经贸委《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国经贸中小企[1999]54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以贯彻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意图为宗旨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正式启动。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2000]59号),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始进入制度建设、组建国家信用再担保机构和完善形成社会化信用体系建设阶段。现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已逾1 000家,共筹集资金287亿元,累计担保额1 200亿元,累计担保企业5万户,受担保企业担保后新增从业人员58万人。

目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分散出资,规模过小。许多地方政府按县区设立担保基金,有些基金只有几百万,很难得到银行的信任。

二是资金来源单一,缺乏资金补偿机制。大部分地区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只有少数地区有民营担保机构。地方财政担保基金大部分是一次性的,缺少资金补偿机制。

三是缺乏专业队伍。近两年担保机构扩张迅速,担保专业人才短缺。不少地方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是由政府官员担任,不熟悉担保业务;一些分散的企业互助基金因缺乏专业人才管理和运作,难以开展担保业务。

四是担保基金的运用问题。现行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规定,担保资本金的运用只能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在目前低利率的情况下,由于银行存款不能增值,许多机构已经采取各种方式在资本市场上运用资本金,甚至有的机构靠资金运作而不是担保业务来养活队伍。

五是政府干预。尽管中小企业担保管理办法中都提出要减少行政干预,实行公司化运作,但是,部分地区仍然存在领导定项目,担保公司担保的问题,决策失误造成呆坏账,拖垮担保机构。

六是政府财政资金不能满足广大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即使在美国、日本等政府出资规模较大的国家,政策性担保的贷款额也不超过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的10%。因此,中小企业担保不能仅靠政策性担保,还要发挥民间资本和商业担保的作用。

七是缺少对担保机构的法律规范。1998年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试点以来,国家经贸委和财政部分别了有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管理办法,但是主要针对政策性担保机构,适用范围比较窄,不够完善。目前,国内已经有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因此,迫切需要规范担保机构的法律。

四、构建我国现代信用担保体系的对策

1.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开放。(1)帮助中小企业改善其财务会计制度,利用财会手段对内监督经营活动促进生产的发展,对外披露真实准确合法的会计信息。(2)完善企业评价制度,可以分阶段进行,先由工商、税务、统计、财政、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参加,逐渐过渡到商业评价机构。还可以通过企业的信用记录,对企业进行激励和失范惩罚措施,以促进信用体系的健康发展。

2.建立有效的信用担保基金风险分散机制,实现信用担保基金来源的稳定性与多元化。目前,我国各信用担保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是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编列的资金。今后,随着信用保证业务量的逐渐增加,其资金的来源渠道与注入量也应同步增加。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筹集:(1)会员单位缴纳的会费或风险准备金。这里的会员单位是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所吸收的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会员。(2)担保机构经营所获得的经营收入补充担保基金。(3)向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个人筹集资金。

3.加强保险业与信用担保的协作。担保与保险经营的对象都是风险。中小企业很少有不动产,有的仅是计算机服务器、汽车、存货等,银行更难接受。信用担保机构为了分散风险,要求被担保人的主要资产如汽车、生产设备、办公设备、存货要到保险公司办理保险。担保机构这时可以对保险公司进行选择,选择那些信用高、收费低的保险公司作为协作机构,为客户进行财产保险。

4.建立再担保体系。再担保是担保机构分散和转移已担保风险的重要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应尽快建立全国性再担保机构,把担保基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有计划地增拨担保机构资本金。国家再担保机构通过向省级担保机构、特别是向不发达省市进行再担保,也是财政转移支付的有效途径。允许担保机构跨区域经营,以转移和分散担保风险,充分利用担保能力,满足全社会对担保品的需求。

5.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要通过减免税收,加大资金投入等方式,积极扶持处于初创期的担保行业。同时,允许和鼓励担保公司拓宽业务范围,再积极发展注册担保、票据担保、履约担保等担保类业务,发展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或财务管理、包装上市等项服务,通过业务经营多元化实现担保资金的保值增值,增强担保公司的造血功能。

6.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协调好企业、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的关系,使三方良性互动、协调运行;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工商、税务、房地产、公证等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配合担保业务的开展;加强对中小企业社会辅导体系的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规范财务会计制度,提高理财水平;建设中小企业基本资料库,准确记录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为担保业务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创新;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在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实现社会化专业协作、进行科技创新、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

        一、我国信用担保体系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

 

        我国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探索,初步确立“一体两翼”的信用担保体系框架。各地信用担保机构数量迅速增长,2000年底为203家,到2003年6月增长为966家,其中95.5%的担保机构分布在地市级及以下地区,共筹集担保资金总额达286.5亿元,累计担保总额1179亿元。但是,各地在推进担保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共同的问题,如信用担保机构规模普遍较小,业务品种较为单一;担保经营不规范,担保机构面临的风险较大;政府干预较为严重,一些信用担保机构成为地方政府的附属物;相当部分担保机构勉强维持生存,出现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的矛盾。这些问题的出现,较大限制了信用担保体系作用的发挥。 

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维持信用担保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供给不足。

(一)政府监督约束机制缺失,以政府为主导的信用担保模式具有局限性。据统计,2003年6月底,在966家担保机构中,政府完全出资的305家,参与出资的321家,占机构总额的64.8%。财政出资的政府担保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对政府行为约束机制缺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为实现地方利益或集团利益,往往对信用担保机构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这导致了三种不利的后果:一是加重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使担保机构的代偿风险最终转化为实际上的财政代偿风险;二是引发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导致银行的债权损失,从而降低银行参与中小企业融资和融资担保活动的积极性,损害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长期发展。三是不利于担保机构自身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和担保服务水平。 

(二)担保风险控制制度存在缺陷,缺乏风险转移、补偿机制。一是缺乏风险分担机制。据调查发现,与国有商业银行有协作的担保机构不到担保机构总数的60%,尤其是部分地市、县及乡镇的担保机构,国有商业银行与之协作的很少。而与贷款担保机构协作的金融机构中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中小金融机构还是信用社,不与担保机构共同分担风险的也在60%以上。二是缺乏风险转移、补偿机制。目前,许多省市尚未建成再担保制度,信用担保机构缺乏分散风险的渠道。三是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一些基层担保机构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严重的人情担保和“拍脑门”担保的现象。而人才的缺乏也使得这些担保机构对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较弱 

(三)金融支持体系供给不足,信用担保的开展受到限制。我国金融资源主要掌握在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缺乏侧重对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体制,其业务政策及制度的制定和解释权均在总行,因此,对中小企业贷款压力较大的基层行要对现行制度有所突破,必须层层上报,由总行决定。这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基层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起了与大企业相适应的企业评价体系。以这种评价体系来衡量、考察各种类型企业执行信用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将一大批效益好、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拒之门外。 

(四)社会信用制度缺失,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信用环境较差。信用担保机构提供的是信用服务。因此,决定担保规模的是该地区的企业的总体信用状况。当受保区域内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不佳时,即使资本雄厚,也不能盲目扩大担保规模。然而,我国企业信用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我国企业每年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我国年财政收入的37%。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信用制度建设滞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的创新 

要保持信用担保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我们应对现有不利于信用担保体系发展的制度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创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篇8

关键词:非公有制 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体系

一、建立并完善担保机构资金补充机制,推动担保体系的发展

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只能得到地方政府一次性的少量资金投入,高的几千万元,低的只有几百万元,往往缺乏后续资金和风险补偿资金补充,担保机构实力普遍弱小。以经济基础较好的江、浙两省为例,据抽样调查,江苏16个市、县级担保公司平均注册资本仅为330万元,按放大5倍计算,平均担保能力不到2000万元。浙江23个担保机构平均注册资本630万元,其中、最小的机构注册资本仅50万元。

开展中小企业担保业务必然存在风险,出现风险必然要发生代偿。在有效控制担保风险的前提下,如果发生合理的代偿,只要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利(如扩大就业机会、政府由此增加财政收入等),产出大于投入,就说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成功的。美国开展中小企业担保,主要采取的就是通过财政补贴担保机构代偿损失的方式,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其每年担保贷款余额为100多亿美元,代偿率约15%,政府补贴率约2%,相当于政府用2亿美元调动了100亿美元的中小企业贷款。鉴此,在我国各级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采取补贴方式,给予担保机构一定的代偿损失补偿,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通过设立中央和省一级的再担保资金和地方各级的担保资金年度预算制度,尽快建立起信用担保的再补偿机制。另外,为了吸引民间资金,可考虑调整现行依靠利润预期和赋予股东优先权的做法而改用税收办法,允许将资助的资金扣减出资者所得税税金,或当资助资金超过利润一定比例时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有重点地为民间机构提供再担保。

二、对政策性担保机构实行特殊法人制度

目前有的担保机构经营已经出现了喜大厌小、过度追求安全和收益的倾向,反担保条件苛刻,满足不了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创业型中小企业的担保需求。担保手续繁琐,效率低,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成本,此外还存在所有制歧视,规定需要提供信用担保的中小企业要由行业主管部门推荐,将民营企业拒之门外。当政府部门(如经贸委、工商局、开发区管委会等)直接操作具体担保业务时,这些问题就更为突出。究其原因,除了资金少,缺乏后续资金和风险补偿外,还在于大多数担保机构采用公司制。尽管设立时都定位于政策性目的,但公司制的天然属性使其难以避免利益的诱惑,私人股东的进入更增加了利润动机。另外作为股东,政府还面临另一个两难境地,盈利时不分红,私人股东不答应;分红,又违背了政府出资的本意。对此,有些地方政府的办法是将应得红利全部转为风险准备金以示公平。但这实际上意味着政府为私人股东提供了风险补贴,结果还是不公平。笔者认为可借鉴国外经验,对政策性担保机构实行特殊法人制度,由独立的专门机构运营,明确其设立的目标、职责、经营方针、监管办法等,并对这类特殊法人执行特定的财务和税收政策。特殊法人可以盈利但不能分红(国际通行做法是利润全部转为风险准备金),可以吸收企业和私人资金,但出资者不能作为股东干预担保机构的正常业务活动。

三、加强担保机构风险控制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统一的风险控制和分散机制,盲目无序地发展担保业务,风险将是巨大的。为此,应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1)对担保企业信誉度和发展前景的测评。在对担保对象进行选择时,一定要有科学而公正的测评机制,以保证信用担保体系的正常运作。

(2)保证按市场化操作,防止行政干预。担保体系一定要根据《关于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指导意见》的规定,按照市场原则公开操作,实行自主经营、自主确定项目,防止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

(3)加强担保机构的财务约束。核定担保机构的收支范围、标准和补贴率,担保机构实行独立核算、收支平衡,盈余转入基金,建立风险保证金和坏账准备金制度,按照贷款担保期限和风险等级等因素与被担保企业协商约定,主合同履行完毕,风险保证金全额退还。如果主合同履行违约,则履行担保合同(从合同),以风险保证金抵偿银行贷款。

(4)对风险性较大的项目实行强制性再担保。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要按再担保要求,将担保资金和会员交纳的风险保证金按一定比例上存再担保机构。

四、对政策性和商业性担保机构实行分类管理

目前担保机构主管部门具有相互交叉的情况,有的是地方政府,更多的是财政局、乡镇企业局、经贸委、工商联等,章程、担保办法均各搞一套,管理体制也各不相同。为保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健康发展,应明确授权某一个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进行监管(主要是对担保机构的资格、担保机制、担保程序、收费标准等进行规范和管理)。同时,依法对政策性和商业担保机构实行分类管理:

(1)在管理内容上要有所区别。对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管理要明确担保对象、担保收费、担保程序、报告和监督等方面的内容。对商业性担保机构则实行行业规范,由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管理监督,监管的主要内容是制定进入准则,提高担保机构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资本金的数量与资信,保护担保受益人的利益。目前,特别要规定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

(2)将担保机构的专门会计制度和税收规则与中小企业政策性担保的税收优惠政策区分开来。担保专门会计制度是针对整个担保行业的、普遍适用的;税收优惠是针对某些专门担保业务,如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而设计的。有些担保机构实行混业经营,既有政策性担保又有商业性担保,因此,应根据担保业务性质落实各种优惠政策,而不是按机构享受优惠政策。

五、加强担保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合作

根据国际经验,担保机构承担责任的比例一般为70%,80%,其余部分由合作银行承担。我国大多数银行都将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转嫁给了担保机构,不少担保机构被迫承担了100%的信贷风险。这一状况不仅造成担保机构责任与能力的不对等,也弱化了银行对企业的考察和评估,加大了整体风险。

因此,应建立企业、银行和担保机构共担风险的机制。防止有了

担保,银行就放松贷款审查倾向。担保机构要与合作银行明确保证责任形式、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担保范围、责任分担比例、资信评估、违约责任、代偿条件等内容。担保责任分担比例,应该按照分散风险的原则,由担保机构和合作银行以市场方式决定。中小企业主要还应通过抵押、质押等方式取得银行贷款。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通过信用担保解决的银行贷款一般都不超过中小企业贷款总额的10%,开展最成功的日本也仅为8%。

六、商业银行信贷部门要把好准入关口,重视风险管理

2010年,国家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宏观政策逐步深入实施,经济回升向好有望持续将使抗风险能力强的小企业率先得到恢复性增长,区域经济发展提速将给处于地方优势行业的小企业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但社会信用环境还有待大幅提高,小企业融资市场机制仍未根本完善,同业竞争将会逐步激烈,商业银行加快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指出:“中国的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在下一阶段会出现六个方面的转变。一是融资服务更加注重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二是投融资结构更加注重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中国人民银行依据《中小企业促进法》,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要求商业银行在坚持信贷原则的前提下,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尽量满足这部分中小企业合理的流动资金需求。商业银行专门设置了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部门。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依托各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服务中心,通过预审,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一批质地优良、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作为商业银行的营销对象,进行信用评级、综合授信:

(2)对中小企业可根据其总资产和销售收入进行分类,区别对待。对那些信用等级高的中小企业,除了贷款,还可以作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信用证、担保等授信品种;

(3)对于中小企业提供国债、银行承兑汇票作质押,交存全额保证金等低风险担保方式的,可不受信用等级和单笔授信的限制,“不论大中小,只要效益好”。通过上述措施,尽可能地满足中小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解决他们的困难。

(4)把好准入关口,重视风险管理。一是实行客户经理双人现场调查制度,对借款人主体资格、资信状况、贷款用途、偿还能力、生产经营情况、发展前景、担保状况等各方面进行核实,选择扶持经营稳定、有一定现金流和规模、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认真落实经营者和控制人的信用状况和个人品行,对有不良记录或反映的禁止介入,严格把好客户准入关。二是重视第二还款来源,加强对抵质押品的质量、价值、变现能力及环境的评估调查,严格按常规流程办理额度提用。三是细化授后监控,强化对客户现金流量的监测分析和授信用途检查,对出现预警信号等可能危及信贷资产安全的应及时采取加固保全等挽救措施。四是控制多头开户,对小企业客户实施全流程资金管理,控制其随意开户和不当交易,监控账户结算往来和动态变化,及时掌握资金流向、生产经营动态和发展信息,发现预警信息并迅速制定化解措施。

七、改进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加大中小企业信贷市场拓展力度

一是界定小企业标准,明确服务对象。商业银行可将小企业按行业性质划分为工业、商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运输业、通讯业及其他行业,并以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为指标,分别确定各行业小企业的标准;

二是实行区域化的小企业信贷政策。根据全国不同地区小企业发展状况和各家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商业银行在小企业信贷政策和信贷管理上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三是制定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和信贷掌握标准。要借鉴国外关于小企业信用评级的做法,专门制定相应评级办法;

四是调整小企业信贷掌握标准。根据现行商业银行出台的办法规定,依据现行办法评级,信用等级依然较低或不能评级的小企业,也可以通过提供有效的抵(质)押担保获得贷款。即商业银行在科学评估担保物价值及变现能力的基础上,按照担保价值的一定比例核定授信额度发放贷款;

五是简化信贷审批环节,提高服务效率。适当下放授信审批权限,对AA级(含)以上或能够提供有效担保的小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授信额度。将5000万元以内的贷款审批权转授至分行。新开户企业经过评级、授信后,可直接申请贷款。建立低风险业务快速审批“绿色通道”,除项目贷款外,对提供低风险担保的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保函等各类授信业务审批权可下放至基层行;

六是对小企业贷款采取灵活多样的发放方式和担保方式。在对小企业贷款时,可以接受自然人提供的以其财产或权利为抵(质)押的担保;对一些出租车市场管理规范、出租车营运证价位高、保值和变现能力强的地区,可以用出租车营运证质押对出租车公司发放贷款;对为大型优质企业提供固定的配套产品或服务的小企业无争议的应收帐款,可办理保理业务等等;

七是根据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特点,商业银行要专门制作小企业贷款合同及担保合同的标准文本,在规范操作的同时提高效率;

八是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积极开拓小企业信贷市场。

篇9

关键词:台州 中小企业 信用担保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3,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211-02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现状

目前,台州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是融资难,而融资难的最大障碍是信用担保难。信用担保作为联系银行与中小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必将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突破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它在理论上还不成熟,实践上刚刚起步,存在着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比如银行信任不够,政策支持不足,评价体系滞后,企业信用缺失等。

台州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银行放贷难在经济领域表现得极为突出,究其根源,就是缺乏信用。台州99%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创造了80%的工业产值,提供了90%的就业岗位。但是,对这些企业来说,融资难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中小企业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就是融资,而信用则是最大的障碍。因此,组建担保机构的目的不仅要解决企业贷款担保的—时之需,更重要的是帮助企业建立信用。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的内部原因。(1)中小企业自身发展不足导致的信用缺陷。台州中小企业规模小,分散,资金力量薄弱,发展不稳定,竞争力不强,公司治理不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薄弱等,导致信用担保常常存在信用级别不足的问题。企业只靠自我积累进行融资将影响自身的发展规模,但是缺乏自我积累机制,高度依赖银行信贷,将会出现资金的严重不足,对利率、价格等经济参数反应不敏感,企业也不可能健康发展。目前,部分中小企业仍存在产权不明晰、缺乏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思想观念仍停留在“用别人的钱办企业”的阶段等问题,缺乏自负盈亏、自我积累的意识,部分企业仍存在“重分配,轻积累”的思想。(2)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从整体而言,由于整个社会信用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对借款人或被担保人缺乏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惩罚制度。很多中小企业管理混乱,会计制度不规范;有的缺乏偿债意愿;有的采取非正当手段“逃、废、甩、赖”债务。

台州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大多出自敢闯的创业人员,特别是90年代就开始发展的中小企业管理人员没有学历方面的优势,募集到部分资金后他们便开始摸索经营,以至于对法制,信用担保问题等方面的具体认识比较少,对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发挥自己的能力有很大的限制。

2.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担保机构资质弱,资金补偿机制不健全。大部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只有少数地区设有民营担保公司。由于中小企业量大面广,而且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政府出资的政策性担保远远满足不了中小企业担保的需要,担保品种单一,寻保困难。目前缺乏内生于市场的中小企业间互担保机构和商业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各地担保机构之间也没有形成业务合作、分散风险的机制,担保业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2)银行门槛高,合作不积极。一是合作门槛高。一些商业银行尚未与担保机构开展合作,有的银行明确规定了合作担保机构的信用等级必须是“AA”及以上,而担保机构成立第一年又只能被评为一个“A”,根据这条规定新建的担保机构根本无法与银行取得合作。二是审批时间长。一般一笔贷款担保审批时间需7个工作日左右,最长达45天。三是资金放大倍数小。按有关规定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一般应为担保公司实收资本的5~10倍,可多数银行都保持在最低放大倍数线,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担保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也影响担保公司的经济效益。四是风险分担机制未形成。有的银行缺乏平等互利合作意识,将信贷风险完全转嫁给担保机构。在担保风险的分担上,协作银行往往只享受权利而不愿承担义务或少承担义务,即要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承担100%的风险。在保证方式选择上,协作银行则要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承担连带责任保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处于被动地位。在税赋的承担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担保人民币100万的收益只是银行的十分之一,而风险却是银行的10倍。五是银行准入问题的区别对待,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性和效率性的考虑,对于政策性担保机构和民营担保机构的准入政策、合作标准有明显的差异,不利于民营担保机构的发展。(3)担保市场法制不健全。信用市场法律保障不够。我国当前的企业信用现状比较注重人际关系,企业信用市场不够完善,相关法律不够明确,使得企业信用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不良发展的趋势。有的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恶意和有意欠息、违约甚至挪用他人资金等行为,受不到严厉惩处,法律对担保机构保障不力。(4)政府不适当干预和政策的不连续。目前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在各级政府的直接支持下建立的,如果政府行为得不到制约,政府就可能会以出资人身份不适当干预担保业务活动,信用担保就会重蹈政府干预贷款的覆辙,出现各种形式的指令性担保。虽然政府提出要减少行政干预,实行公司化运作,但是领导说了算、领导定项目造成呆坏账的现象还广泛存在。另一方面,信用担保机构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尤其是资金上的支持。如果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发生调整,或者减少对担保机构的资金注入,担保机构就难以生存。

三、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对策

1.加强中小企业自身建设。台州中小企业必须直面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对可能发生和出现的重要事件、机遇和威胁、优势和劣势及时做出灵敏和正确的反应,准确预测和把握本行业产品、技术的变化方向及趋势,适时调整自身的战略发展方向,预先转换核心技术、市场策略及管理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转变为竞争优势。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在企业内部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一个规范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减少内部人控制问题,建立起内部稳定、规范的权力与决策机制,处理好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能力。同时,加强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改革一切与市场经济相悖的管理机制,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益。

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以诚信至上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小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在企业文化的核心上下功夫。高科技可以学,制度可以制定,但体现企业全体员工精神境界和精神风貌的企业文化。却是很难移植、很难模仿的。因此,企业应注重塑造适应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使之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不竭源泉。

2.完善信用市场体系。(1)加强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台州中小企业信用融资难的根源是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最佳解决方案是构建企业资信评级体系,使银行能低成本地评估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

加强台州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必须确立企业信用征信制度。在设计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时,要高度重视资产负债率、资金周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分析指标,也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诚实经营行为,更要考虑企业的外部环境支持。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查询系统,提供统一的企业信用数据检索平台,逐步实现企业信用信息查询、交流和共享的社会化。(2)建立在保项目的风险预警系统。信用担保机构给企业提供担保后,由于承担了相应的法律和经济责任就成为潜在的债权人甚至是全部或部分财产的所有人,所以担保机构可以有限介入企业治理,向被担保企业派驻财务总监,监控企业财务,或者定期了解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企业资产处理等可能影响到担保人权益的行为,必须事先取得担保机构的同意。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以信用记录、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信用管理系统,强化中小企业信用观念,严惩失信行为,以贷款银行的贷款风险预警系统为基础,对在保项目进行跟踪监测,在动态中控制受保企业风险。

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预警的主要方法是,建立以不良资产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盈亏状况、资本充足率、费率变动的状况、担保风险度的变化、内控完善程度以及市场风险水平为核心的整套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3.政府职能的规范与创新。(1)建立政府补偿机制,保证担保机构有稳定的补充资金。政府部门应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贷款担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担保机构规范操作,不存在人情担保,那么政府担保补偿金支出越大,企业获得的银行有效贷款就越大,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有利。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规模不能太小,不能过于分散,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才能抵御风险。在担保机构出现资金短缺时,政府有能力及时提供补充,保证中小企业顺利担保。(2)在政策上保护弱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政府需要进行体制创新,从完善财政再担保制度、给与中小企业税费优惠等方面予以推进。在建立严格的存款保障制度和完善的监管体制的情况下,应全面放宽商业银行的准入条件,鼓励更多的中小银行开展业务。在完善金融信贷体系方面,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体制、政策和程序。还应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品种创新,积极推出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品种,满足不同层次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要。(3)完善有关中小企业担保法律制度。加快台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的建设,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各级政府应推动以中小企业、企业经营者、担保机构为主体,以信用登记、信用征集、信用评估和信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担保制度建设,提高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和信息可信度,加快建立满足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需求的信用服务市场。

结论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大作用。信用担保是其融资最普遍和便利的方式,对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分析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内部和外部存在的问题,加强台州中小企业自身发展与创新,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规范政府职能及监管力度显得尤为重要。相信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台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将为台州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张吉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识别与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1 金融危机突显了中小企业的弱势地位。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突显出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和弱势地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扩大,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冲击越来越明显,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陷入成本升高、产品销售困难、外贸出口受阻的困境。

我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财政投放力度来拉动经济,但投放的4万亿元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仍是可望而不可及。《2008年中国银监会年报》披露了截至2008年底,中小企业贷款的情况。(表一)

从数字上看中小企业贷款比例很高,但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定义非常宽泛,所以受益的仍然是“金字塔”塔尖上的中小企业,而真正缺少融资渠道的广大中小企业由于缺少银行接受的抵押物、销售收入较低、财务报表不规范等原因,仍然难以从中受益。

2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需要发展中小企业、创造就业岗位。2008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但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提高0.2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大学应届毕业生559万,这个数字在2009年上升为610万。由于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导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3 中小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数已达4200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8%,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的68%,注册全国65%的发明专利,开发80%以上的新产品,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4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高达70%。资金短缺使很多中小企业失去了宝贵的成长和发展机遇,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2008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对8000多家民营工业企业和近3000家金融机构进行了以“中小企业贷款覆盖率”为主要内容之一的调查。贷款覆盖率是指同金融机构有贷款关系的中小企业数与全部中小企业数之比。截至2008年5月末,全国中小企业贷款覆盖率为18.7%,上升1.8个百分点,增长平稳。从国际比较看,中国中小企业贷款覆盖率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10.1%)高8.6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54%的中小企业贷款覆盖率相比,仍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

信用担保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投入大量资金全面推动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可以5~10倍的比率撬动银行信贷,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引领社会资金的投向,对中小企业的投资规模、结构与效益产生良好作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已成为政府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小企业解决资金困难、获得金融机构资金支持的有效途径。

1 借鉴国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发展经验。早在半个世纪前,为了扶持中小企业使其健康发展,一些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就已经开始建设担保体系,他们的经验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体制建设、运营方法等,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国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成立了东京信用保证协会。截至2004年财政年度末,全日本52个协会共拥有资本金近280亿美元,在保余额480亿美元,为日本35%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信用保证,担保额约占中小企业债务余额的15%,担保资金放大倍数达到60倍。通常办法是为银行贷款额的70%~80%提供担保,与银行形成风险共担。2008年9月,日本政府批准总额4,000亿日元(约合365亿美元)的贷款担保计划,使得中小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

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是美国国家小企业贷款担保制度的集中管理者,在全美有2000多个分支机构。营运资金由联邦财政负担,每年国会从预算中拨款补贴,截至2006年,共向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780亿美元。信用担保机构对15.5万美元以下的贷款提供90%的担保,15.5到75万美元的贷款提供85%的担保,并非承担100%的融资风险。

韩国信用担保基金(KCGF)建立于1976年,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宗旨,组织机构包括总会、72个分会、7个信用研究中心和4个海外代表办事处。资金来源为政府和银行机构,截至2004年底,总资本为85.63亿美元,比创立时增长了161.8倍。放大倍数为15倍。

台湾地区的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成立于1974年。成立之初,当局出资约占60%,银行和企业捐助分别占30%和10%,之后当局出资额逐渐加大,目前已占资金全部来源的84%。与基金签约的合作金融机构有48家(含2500家分支机构),均可受理信用担保业务,基本上覆盖了台湾全岛。

2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发展迅速。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只有短短十余年的历史,但已经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已达4,247家,担保资金2,334亿元,中小企业贷款累计担保额已达1.75万亿元,累计担保企业90.7万户。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1)担保机构资本金规模明显扩大,资本实力增强,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日益显著的作用。截至2008年底,全国4,247家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户数比上年增长13.9%;担保机构户均注册资本4,914万元,比上年增长5.6%。2008年当年共为23万户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额达7,221亿元,新增担保总额4,340.8亿元,新增受保企业15.1万户,比上年增长9.52%,业务增长43%。

(2)国有出资的担保机构稳步发展,政策性担保资金发挥了引领社会资金投向和行业发展的作用。2003年底,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不足1000家,其中大多数是国有出资,而截至2008年底,国有控股担保机构达1,245家,占全国担保机构总户数的29.3%。全国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总计2,334.3亿元,其中政策性担保资金615.4亿元,占担保资金总额的26.3%,非政府出资1,718.9亿元,占73.7%。这些数字表明了政策性担保机构的稳步增长和引领社会资金投向担保行业的重要作用。

(3)坚守政府设立担保体系的主旨。在担保资金规模和业务量快速扩大时,担保行业坚持着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的业务方向。在2008年当年提供的近40万笔业务中,800万

元以下担保额有38.4万笔,占96%,其中100万元以下有23万笔,占57.6%。

(4)风险控制水平不断增强。加强担保理论研究,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规范业务流程。2008年全国担保机构共发生代偿6,759笔,比上年减少36.6%;代偿损失为5.8亿元,仅占当年担保额的0.08%。

(5)社会效益显著。担保体系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对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社会效益的增加。2008年,全国担保机构受保企业员工人数达1,614万人,销售收入达3.5万亿元,利税达3,6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2%,50.4%和66%,充分体现了担保体系的社会功能。

3 沈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情况。沈阳市的中小企业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经济总量已占全市的大半壁江山。目前,沈阳市共有中小企业27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8%;从业人员约280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75.6%;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75%,实现税收占全市税收的70%。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沈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安置就业的主要渠道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

截至2008年末,沈阳市共有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68家,注册资本金总额18.8亿元。其中由市、县区两级政府出资组建的担保机构有18家,市级担保机构5家,县区级担保机构13家,注册资本金总额为7.8亿元。全市实际已开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仅有13家,其中由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11家。截至2008年末全市担保机构累计为1,678家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累计完成担保额17.35亿元。由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承担着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主要任务,由政府出资的担保机构累计为1,662家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累计完成担保额16.43亿元,占全部完成担保额的94.7%。(表二)。

沈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是:

加大政府投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从2000年以来,市政府非常重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先后组建了5个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并不断扩充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规模。为了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市财政一次拿出20亿元对市级信用担保机构进行增资。截止到目前,市财政共为5个市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注资22.5亿元,有效地推动了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促进信用担保机构稳定、健康发展。正在积极落实风险补偿资金2,000万元,用于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

初步建成了一体两级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县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区、县政策h生担保体系,市区两级财政共为13个区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注资5.2亿。未来将逐步对目前小、散、弱的市级政策性担保机构重组整合,做大做强1~2家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市级政策性担保机构,争取将其发展成为全省信用担保机构的领先水平,并以此为核心带动县域担保体系的发展。

发挥先进担保机构的示范作用和技术优势,建立沈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培训孵化基地。沈阳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是2000年在英国国际发展部援助中国的国有企业发展和重组项目背景下成立的,开办资金仅为2496万元,今年9月新增担保资本金1亿元,变更为1.2496亿元。2001年被列入国家首批104户担保试点。成立至今,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1,160笔,担保额5.19亿元,帮助企业得到贷款6.4亿元,未收回代偿仅15万元,没有净损失。这是国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典范。为了充分发挥该机构的技术优势,2006年沈阳市中小企业局选定该机构作为沈阳市中小企业培训孵化基地,为全市担保机构提供技术培训。目前培训工作已辐射周边城市,为推动沈阳乃至辽宁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成立了沈阳市信用担保行业协会。协会正在起草沈阳市信用担保机构倡议书。该协会的建立将大大加强沈阳市担保机构的业务合作、技术交流和行业自律,为沈阳市信用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与广大中小企业发展需求相比,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具有准公共品性质,政府必须介入和扶持。信用担保对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不断完善。必须坚持“政策性资金、法人化管理、市场化运行”的原则,通过政府支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途径,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用活。

1 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明确的行业定位和统一的管理体系。从1999年国家经贸委提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始,担保行业主管部门的确定一直在不断变化,各地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管理高度分散化。多年来,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既没有明确专职的监管主体,也没有行业管理办法,造成了担保行业监管缺位,业务开展欠规范,担保机构之间无序竞争等问题。国家发改委曾明确承担担保行业的监管责任,但是,[2009]7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又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谁审批设立、谁负责监管’的要求,确定相应的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负责本地区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设立审批、关闭和日常监管。”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公共平台,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性质上看,担保机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服务机构,并不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不适合按照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应该明确各省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就是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主管部门。

2 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担保体系的建设。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作用。通过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注入资本金的办法,做大、做强政府注资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使其起到带头作用。二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地方政府出一部分资金,同时吸收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共同出资组建的担保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接受政府机构的监管。三是建立财政补偿机制。政府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按担保额一定比例实行补偿,以提高担保机构资信,增强其抗风险能力。

3 推进担保机构与银行的双赢合作。鼓励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建立担保机构与银行之间的风险分担机制;鼓励担保机构和银行共同开发符合本地中小企业实际需求的融资担保产品,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的情况,开发应收账款、股权等新的抵押(质押)产品。同时,银行应该支持担保机构使用银行的信用查询系统,共享客户的信用信息。

4 营造更有利于担保机构开展业务的政务环境。担保业务中涉及的各抵押(质押)登记部门应积极支持配合,为担保机构查询、抄录或复印相关登记资料提供便利。在办理抵押(质押)登记的过程中,不应强制指定评估机构。

5 建立多层次的风险分散和化解机制。逐步建立担保与再担保分散风险、担保机构与银行分担风险、政策性和商业性相结合的风险准备金制度补偿风险的多层次的风险分散和化解机制,控制担保行业的系统风险。

6 组建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应组建国家、省、市三级担保行业协会。我国担保行业有两个非法人机构的组织,一个是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负责人联席会议,另一个是中国担保业联盟。这两个松散型的组织都为推动我国担保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它们都不是法人机构,不能起到国家级行业协会的作用。